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1 17:12: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家庭环境的重要性

第1篇

一、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家庭的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孩子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尽管有时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这样在总占优势的合作、谅解和氛围下,不但使孩子学会了对人的互助、互爱、和作、谅解,使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而在另一种家庭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争吵不休,处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犹如精神监狱———这样家庭的孩子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如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要相处和睦,尊老爱幼,语言文明,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孩子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专横的遵循封建旧规的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份,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第二类是过分娇庞,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第三类是放任自流,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孩子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孩子,这类家庭中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可见,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年轻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是影响良好心理素质的严重障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着发生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当其冲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的破裂使孩子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家庭给予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随而来的却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双亲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的争夺对象,出气筒,或父母倾诉的对象或仲裁者,有时却又成了双亲遗弃的物品,这些都给孩子心灵以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们爱亲生父母,很难与继父母相处,因此,他们或结伙离家出走,或宁可流落街头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抢,以发泄内心的情绪。这都严重障碍着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

第2篇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家庭环境塑造着孩子的个性和人格。

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家长的言传身教,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与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孩子住在公墓附近和集市旁边,只能学着玩;只有到了学堂附近,才学习礼仪和要求上学,孟母三迁,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要。

2.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心灵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心指导越多就越有利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了良好的个性,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孩子养成勤奋好学,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幸福家庭的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优良的家庭环境。

二、当前家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过分依赖于学校。

大部分学生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特别是农村家庭,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个别家长遇上孩子间的争闹,理直气壮地找老师说“为什么没有把我的孩子管好!”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殊不知,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是家长的一言一行,其次才是老师和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构成了孩子教育上的短板。

2.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隔代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又缺乏教育的艺术。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家长具有浓厚的封建家长意识,缺乏与孩子的交流,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这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3.过分重视成绩而忽略德育。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相应分数,均以物质奖励,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一些孩子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没有把“学会做人”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

三、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俗话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作为孩子的父母,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是每个父母都应当深思熟虑的大事,家长要重视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必须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

2.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会感到温馨和幸福的。有的家庭夫妻不和,家庭中经常吵吵闹闹,孩子的心理就会感到很不安全、压抑和焦虑。相反,有的家庭中经常充满笑语和健康、美好的情趣,如利用假日开展家庭娱乐活动,利用双休日全家人到大自然中去游玩,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如有一些小矛盾从不在孩子面前发难。孩子生活在这充满欢乐和谐的家庭中,能从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爱而有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3篇

[关键字]:家庭环境;个性品质;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人们历来重视对所处环境的选择,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人这种想尽办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做法,可谓"适者生存"。大家所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为了给孟轲选择一个适于成长的居住环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迁至"市旁"又继而到"学宫之旁"。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和例子,无不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个性品质影响的重要性。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我们每一个人首先进入家庭这个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去模仿、学习,但孩子出于对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极大信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习染。

家庭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品德、习惯和特殊才能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关系极大。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的步态、习惯性的手势、说话时的表情、站立的姿势等,这些都会与他们各自的父母非常的相似。这些习惯性的表情动作不是遗传的作用,而是在家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和父母朝夕相处,通过不断的熏陶下的结果。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井井有条,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也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对同志、朋友热情诚恳,孩子对小朋友也就热情诚恳。家长好学习,孩子对学习也有兴趣。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是父母的遗传的作用,主要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结果。由于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关系极大,因此,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家庭所有成员,特别是给年幼的一代人以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不仅仅因为家庭是人们出生以后所接触的最早的环境,而且也由于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最长久的环境。如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等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凡是生活过、接触过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深刻程度和接触、生活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关系,往往与时间成正比。因为人们在一个生活环境中要从一个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如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学校等都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人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才能逐步适应,只有适应了,才能接受其影响。通过这么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中间就会减少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家庭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其成员构成相对稳定,变动不大,不需要去适应,对人的影响作用一般是相当深刻的。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家庭是人们生活最长久的场所,当然也是最长久的生活环境。成年以前离不开家庭环境,即使是成年以后或是独立生活,家庭对于每一个人的吸引还是相当大,子女对父母天然的信赖和依恋,并没有完全消失,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还继续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环境之所以对个人成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不仅是由于家庭是人们最初和最长久的生活环境,而且还由于家庭环境和人们的其他生活环境相比较,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家长可以创造一个家庭环境。家长可以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根据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现,通过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家庭环境,使子女置身于其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也可以创造一个条件引导孩子去模仿正面的积极地东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受到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能不能恰当的选择并创造性的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能不能顺利地进行,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决定着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的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总之,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人身心发展所打上的烙印,影响孩子的个性品质,终生都难以磨灭。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

[2]叶力群:《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文化背景 群体社会化理论 家庭 同伴群体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但是,这种看法近来受到了挑战。1995年,美国心理学者哈里斯(J.R.Harris)在美国颇具影响的杂志《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长篇综述,阐述了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能较小,并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1]。然而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的,是否也同样适合于我国文化背景?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考比(E.Maccoby)和马丁(J.Martin)以大量有关父母对儿童影响的研究资料为依据,提出了两个可能的观点:其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能较小;其二,在同一家庭里父母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然而,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把目光集中在麦考比和马丁的第二个可能的观点上,第一种可能的观点却没有得到重视[2]。针对这种情况,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对麦考比和马丁提出的两个可能的观点进行考察,并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儿童的环境在哪里?――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群体社会化理论,否定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1998年,哈里斯又出版了《教养的假说》一书,批判和否定了教养的假说――父母对儿童的成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更为详尽地论述了群体社会化理论[3]。

(二)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

(1)儿童的社会化具有情境特殊性(context-specific)。哈里斯认为,传统的研究以“教养的假说”为基本假设,没有考察父母是否影响儿童就直接研究父母如何影响儿童,这在理论上有根本的缺陷[4]。而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社会化具有情境特异性,即在一种情境下学到的东西不一定会表现在另一种情境之中。具体地说,就是儿童在家庭内的习得行为与其在家庭外的习得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儿童长大成人后,家庭外的行为系统逐渐取代、超越家庭内行为系统,最终成为其人格的后天习得部分。所以,父母对儿童没有长期影响,家庭外环境才是儿童社会化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2)进化论的观点。哈里斯还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了儿童为什么易于丢弃人生头几年所学的东西,倾向于喜欢家庭外的情境超过家庭内的情境。第一,家庭环境极有可能不是儿童度过将来时光的场所,为了生存和发展,儿童必须学会如何在家庭外成功地行事,他们必须脱离家庭形成联盟。第二,由于基因的影响,儿童与其父母已经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如果随着环境影响的扩大,这些相似性再增加就会使儿童非常像其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就缺乏充足的变异,这样就会使得生态学上家庭个体成员的数目和变化减少,降低至少一个孩子可以存活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作为物种进化和生存所必须避免的。

2.同伴群体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对儿童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是儿童的同伴群体。

(1)同伴群体内的同化与分化。家庭之外的社会化就发生在同伴群体之中。在同一群体中,并存着同化和异化两种现象,共同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发展。当群体确认明显时,群体内同化与群体间对比最易产生,群体确认在其他群体存在时变得很突出。群体认同多数成员认同的规则,一旦某个成员不遵守这种群体规则,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直到改正为止。这种因同伴群体的强制作用而产生的行为一致性对人格的发展有长期的影响。此外,除了这种同伴压力迫使儿童遵守规则,儿童出于群体确认参与群体的愿望也十分强烈。正是这些同化现象使得同一群体的儿童逐渐相似。当只有一个群体存在时,群体自身的特性并不突出,群体成员倾向于把自己看作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相似的成员,这时则易发生分化。由于分化的作用,同伴群体的成员在另一方面则更不相同。在每个群体中,儿童个体由于统治力量和人缘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等级地位,这种群体内等级地位的高低会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不受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心很低,这种感觉会持续一生。与此同时,同一群体中的儿童通过社会比较,能提供关于自己优势或弱势的信息,从而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这种社会比较,加大了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儿童今后的发展作了预测,影响到儿童的人格发展。

(2)文化通过群体过程传递。儿童的社会化主要通过文化的传递机制进行。根据群体社会化理论,第一,父母并不直接将文化传递给儿童,文化从父母同伴群体传递给儿童同伴群体。第二,只有在被大部分群体成员分享并支持的情况下,儿童在家中习得的行为才被传递到群体,来自于非典型家庭的儿童不会把家中的行为传递到同伴群体中。第三,通过选择和拒绝化的不同方面以及自己的创造,儿童的同伴群体创造自己的文化[5]。因此,对儿童个体来说,文化的传递要通过儿童同伴群体的过滤。

总之,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3.成对关系对人格发展有没有长期影响

哈里斯认为,成对关系和群体关系受两个不同心理模型影响。因为这两个关系形成时间不同――成对关系的能力自出生就有了,对群体的认同则晚得多;它们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情感――成对关系对个体而言只会产生一些强烈的感情,只会引起行为的短暂变化。真正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长远影响的是同伴群体关系。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研究情况

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可以说是对传统的观点――“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的挑战,在国外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而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的,认为成对关系对人格发展没有长期影响,这里是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看成了成对关系。因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全家一起去一个陌生地旅游时)可能把家庭看成一个群体,大多数情况下都认为家庭不是一个群体。而在我国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西方国家家庭成员的关系要密切很多。在家庭教育中,西方人较早地鼓励孩子独立,到18岁成人后,父母基本上和子女断绝了经济联系,子女完全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而我国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几乎伴随一生,不仅一直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会关心孙子孙女的生活及前途。哈里斯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在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和印度文化下强调家庭群体或社会群体的重要性,而不强调个人的重要性[2]。可见,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群体的。那么在把家庭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家庭对人格是否有长期的影响呢?由此本文考察了一些我国有关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

2000年,刘金花等人通过对上海市五所高校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家庭生长环境的关系[6]。其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了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重要影响。2005年,李慧民、许波等人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11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RSC)和自拟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评,探讨了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影响[9]。其研究结论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一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2008年,郭俊伟、杨德兰等人采用问卷法对60名暴力罪犯人员和60名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对照研究[8]。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失当可能是造成犯罪青少年人格偏差的重要因素。2009年,傅一笑、蒙华庆等人采用横断面设计进行双生子研究,探索了遗传和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7]。研究结果提示儿童个性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但家庭环境中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父亲的养育方式、健康的家庭功能等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也可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年,肖三蓉和徐光兴通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中国人人格量表对855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试[10]。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家庭亲密度和组织性是影响男孩人格特质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而家庭道德宗教观是影响女孩人格特质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

上述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可见,基于我国的研究,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及大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把家庭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

从我国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个体影响的重要性,那是不是说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就没有价值呢,或者说可以忽视同伴群体的重要性呢?

为了考察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家庭和同伴群体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998年,国内学者陈会昌等进行了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二,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权威影响定向到接受同伴群体影响定向的转变趋势。由成人担任主试和同龄人担任主试对中学生的判断力有一定影响[11]。这个结论部分证实了哈里斯群体社会化的理论。2000年,我国学者廖红、陈会昌采用情境故事判断、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和访谈法对49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2名中学生进行了群体访谈[12]。研究结果表明:(1)在“告发同伴错误行为”、同伴中流行的“暗语”、穿同伴中流行服装和听同伴中流行的音乐四个情境中,从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群体影响的转变趋势。各情境中,从初二到高一年级是从接受父母影响向接受同伴影响的一个敏感的转变时期。(2)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学生对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判断表现出一种水平的演进,起先是在服从权威的水平上,然后逐渐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转变,第三种水平表现为工具性地处理社会关系,最后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水平。(3)同伴交往较多的青少年,大多表现出外倾、人缘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等积极的个性特征,表明同伴交往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重要的相互影响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家庭对个体没有影响或是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很小,这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群体社会化理论虽然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结论,但哈里斯本人并没有运用该理论进行过实证性的研究,其他西方研究者也没有对该理论进行过验证。因此,这个理论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的支持。

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群体社会化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也有待更多的研究去论证。当然该理论的提出也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它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拓展了社会性研究的范围,也让我们注意到同伴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重视家庭对个体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同伴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这样才有助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4):48-52.

[2]J.R.Harris.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58-489.

[3]徐湘荷.儿童犯错,谁之过?――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6:4-6.

[4]李萌,周宗奎.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之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42-46.

[5]徐轶丽,桑标.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新认识――哈里斯(J.R.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评价[J].当代青年研究,2003,3:13-19.

[6]刘金花.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5-9.

[7]傅一笑,蒙华庆,李涛等.遗传与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影响的双生子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34-39.

[8]郭俊伟,杨德兰,杨艳等.青年暴力罪犯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3):349-351.

[9]李慧民,许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2-86.

[10]肖三蓉,徐光兴.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J].心理学探新,2009,29,(2):71-75.

第5篇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作用尤为重要,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基地,是提供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性及社会性最重要的环境。俗话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1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是指幼儿在家庭中生活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包括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与家长的文化素养等。幼儿降生后,对现存的社会生活一无所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对父母的认识开始的。在幼?翰荒茏约号卸鲜挛锘蜃鞒鲅袷保?父母的判断就是他们最初的行为标准。幼儿总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认识和评价周围世界的,社会意识往往通过家庭的折射才进入幼儿的心灵。因而,家长的行为与子女的行为常常存在这一定的对应关系。家庭承担着幼儿认识社会的启蒙工作,指导幼儿随机地吸收有意的社会信息,抵制和缓解过于剧烈的冲击和不健康因素的侵袭,为幼儿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家长给幼儿创造了其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家庭能否给予幼儿合理而充足的营养、宽松而暖和的衣服、空气流通和阳光充足的生活场所,以及能促进体力、智力发展的丰富信息刺激的物质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的优劣。不同的家庭环境会使幼儿有不同的发展,智力的早期开发,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

爱是人的一种天然需要。享有充分的父母的爱,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比物质环境更重要。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

2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2.1家庭人际关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家庭的情绪气氛。家庭的情绪气氛是幼儿成长的软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家庭中的情绪气氛由所有家庭成员造成,其中主要由夫妻关系构成,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应构建相互关心,和睦共处,民主,平等,积极的家庭氛围,幼儿生活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容易形成乐观、向上、积极的性格特征,学会如何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

2.2家长的素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家长的素质包括家长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认知能力等。家长的文化素养对幼儿智力的启蒙教育有重大影响。在家庭中父母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就可以随时对幼儿进行引导,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当幼儿像父母提问时,父母能够准确地解答幼儿的提问,这就扩大了幼儿的眼界,父母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想象的创造性,观察的敏锐,思维的敏捷性等方面。

2.3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家长对幼儿采取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其身心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国人们习惯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和谐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绝对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娇惯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忽视冷漠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绝对权威型家庭的幼儿得到的爱很少且受到极大的约束,家长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希望全部施加在幼儿身上,全然不顾及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一味的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要求幼儿无条件服从,常以严厉、强迫的态度命令、控制幼儿的行为。这种教养类型的家庭,家长从不站在幼儿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习惯对幼儿发号施令,并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幼儿。父母制定的要求过高,幼儿无法达到,屡遭失败,记忆中会产生挫败感,日子久了,将会形成自卑的心理。生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变得更加暴烈、反抗、极易走上邪路。

娇惯溺爱型家庭的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并且为孩子提供一切帮助和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实包办,并且一味地迁就孩子,具有过度保护性。即使幼儿犯了错,也从不批评。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不理的影响,幼儿容易形成依赖性强、自私、任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动手能力差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忽视冷漠型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庭结构不紧密,家长对孩子给予较少的关爱和限制,家人之间互不关心,感情冷淡。该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对人冷酷,孤僻,缺乏自信心,缺乏热情和上进心,但极少数人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幼儿园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必须具备的条件,相反,不良家庭环境妨碍幼儿智力,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因为幼儿时期是幼儿智力、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

第6篇

研究中的理论假设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上门访问的方法,将本校所有学生分为优秀、一般、较差三等,然后按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30个学生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答卷30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面拟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家长态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较为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的父母认为相对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主科来说语文较不重要。而重视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相对越高,重视程度越低其语文成绩相对越差。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家庭藏书量挂钩成绩。语文成绩都随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学习条件方面,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在家中上网、父母均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经常和家人沟通,以及每年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

4.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是语文成绩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好的经济条件并不会必然带来好的成绩,但差的经济条件必然会影响子女的语文成绩。我们黄金中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少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据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危害极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连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抛弃字典,万事问度娘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

三.对策分析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1.加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学生的自卑感。

3.加强学生管理,杜绝学生出入网吧现象。积极和家长共同做好对手机的管理。

4.大力发挥好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每周最少拿出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借书,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弥补现阶段家庭藏书量不足的短板,以校内补校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

第7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学生德育 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利弊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环境因素而言,家庭环境可谓是最基础的、最底层的影响因素,也是影响时间最长的、最不可忽视的,具较大的可塑空间的因素。新时期的家庭环境凸显出众多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功能的发挥,正确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直接关乎着家庭和谐生活的构建,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祖国未来的使命的完成。

一、新的社会形势下家庭环境出现的新情况

家庭是人一生下来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个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一生的人。可见,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促进了家庭教育,但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利条件,制约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有三方面:

(一)独生子女的比例提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偏差。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中国在世界人口控制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独生子女无疑是最直接的证据。九零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聚集的一代,据不确定统计中国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75%,且呈现上升趋势。现实生活中,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一切都服从孩子,对孩子千依百顺,造成孩子过于娇惯,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只知道权利不知道义务。养成他人必须顺从自己,孤傲,霸道,自私自利的等不良习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就会出现,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生活,同时自私自利的品行也是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二)离婚率逐年上升,导致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本该是最稳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一种怪现象:离婚率史无前例地出现骤升。夫妇离异必然造成许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易受到歧视,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挫。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变得性格粗野,桀骜不驯;甚至会被坏人带坏;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无法补救。有调查显示,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可见,家庭离异不仅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出现断层,还会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走向歧路,而且增加了学校思想道德的难度,不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成思想道德健全的公民增加难度。

(三)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开始快速进入家庭,手机代替玩具成为必备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其中网络无疑是传播信息最快、影响最深、涉及面最广的方式。电脑开始进入一般家庭,手机几乎是人人有之,手机代替玩具成为青少年的必备品,成为玩具。令我们担忧的是手机代替传统玩具有诸多的隐患存在。青少年由于知识和社会经历的局限,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而对信息的分辨筛选取舍能力比较差,往往各种信息兼收并蓄,难免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腐蚀。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成年人垄断信息的局面。他们对成年人的话,不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俯首贴耳,言听计从,给家庭教育大大增加了难度。

二、家庭环境中的新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9篇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其次分析各种条件下家庭环境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论述在各种条件下所导致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最后,针对各种条件下家庭环境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提出几点家庭教育方法。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1.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因素是青年成长和性格形成等各方面影响的前期因素。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形成等各方面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家庭环境,比如家庭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思想、行为、品质以及家庭的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妇,两个老人共同关注一个孩子的成长,他们抚养孩子的方式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导致孩子经不起风吹雨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都可以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孩子长大了,也习惯于这种生活模式,不为生活担忧,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不良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3)生活懒散。父母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想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4)包办代替。现在,孩子就是父母的宝,很多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做一些劳动,父母把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了。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父母这样包办下去,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娇气十足,缺乏独立性,蛮横自私,随心所欲,使得这些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在外面往往是寸步难行,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而且自私、依赖性极强。当遇到矛盾时,家长要么一味无原则地顺从,要么机械地强压,有些孩子可能因得不到理解或出走或轻生。同时过度溺爱会导致一些孩子社会化不足,不重情义,孤僻、自卑、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2.2 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父母为了让孩子考大学、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等,家长们操碎了心,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们找各种各样的补课班,孩子们周末补、假期也补。从中我们会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愿望是相当迫切的,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心态非常严重,有时候孩子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往往还是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些家长,总是喜欢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别人的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总是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孩子这里不好,那里又不对。由于家长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失衡状态下容易形成性格缺陷,如抑郁、紧张、焦虑、自卑、敏感多疑等症状,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甚至不堪忍受而反过来杀害父母,走上可悲的极端道路。

2.3 不完整家庭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完整家庭比如像一些单亲家庭、父母离异、重组家庭等等。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的破裂,传统家庭给孩子们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大大弱化,他们往往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孩子会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种在幼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他们早期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认为,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矫正的话,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扭曲,甚至出现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像刘海洋、周一超都出身在不完整家庭,在母亲的过分庇护下,独立能力比较差,与人交往的能力弱。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比较孤独、怪僻,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法找人倾诉,很容易走向极端。

2.4 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在感情失衡家庭中,由于家长常常为生活琐事粗暴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们知道,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粗暴争吵本身也会成为榜样,被孩子学习和模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成长,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的矛盾状态中,很难形成评价事物好坏的统一标准,最终形成冲突的价值观。长此以往,孩子极易形成一种鲁莽凶暴的个性,易于冲动、控制力差、残忍好斗、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的不良性格。最终容易形成各种有缺陷的个性,如抑郁、紧张、怨恨、自卑、自责、自私、敏感多疑、对人不信任等。

2.5 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走极端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

1、自卑。自卑是个体由于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所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他们总是把目光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焦虑。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对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担忧的反应倾向。由于经济困难,他们总会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或经常为自己和家庭的经济来源担忧,持续、长时间的过高焦虑是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加以调适,则会导致一定的身心疾病,这一点必须受到重视。

3、抑郁。抑郁是一种精神受到压抑而产生的教持久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郁郁寡欢、兴趣缺乏、食欲减退、失眠等。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情绪低落。这种状态常使他们感到生活的无助,因而会对生活丧失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4、愧疚无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贫困群体大都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和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但往往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家庭减少压力特别是无法以优良的成绩回报家人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无奈与愧疚的不断交错,更加剧了原已过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和突发性事件。

还有一些孩子会比较敏感多疑,他们的心理非常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等等。

3.家庭教育方法

在中国,一个家庭中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大多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和儿童成长规律。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有教养的父母,不一定就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缺乏教养,孩子肯定倒霉。

3.1 突出慈严相济,注意教育方法

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宋代一位家庭教育学家袁采分析了当时处理父子的几种常见的问题:其一,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其二,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其三,子之不肖,父多优容;子之愿悫,父或责备之无已。这些现象说明“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而习之。”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中保持平衡,宽严适度。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

3.2 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主动发展。

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孩子在某个阶段不听话,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进入了逆反期,要对孩子严加看管等,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要了解孩子,只能用心换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所想的事情,尊重孩子的意见,用信任赢得信任;孩子的自尊心很强的,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信,促进孩子的主动发展。

3.3 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重视以身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对象。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你孝敬老人,子女才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因此,面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不听话的孩子面前,父母更应该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4 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孩子一种和谐的感觉。父母之间互敬互爱,家庭里的欢歌笑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父母之间要平等,父母之间不要说妈妈很权威,或者爸爸很权威,妈妈就必须听爸爸的,或者爸爸必须听妈妈的,而是不管有什么事情,两个人能够很好的互相的协商,互相讨论、沟通。父母能够和和气气,让家庭里面时刻充满亲情和爱的流动。

3.5 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

父母要引导孩子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首先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接受现实,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状;其次,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培养一种乐观的性格,纠正孩子盲目的攀比心理,教导孩子不要总是去羡慕别人的,而是要以那些优秀的人为榜样,树立标杆,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最后,教导孩子用自信取代自卑,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堕落,逃避现实,一蹶不振。

4.总结

总之,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要继承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有益成分, 切实有效地改进家庭教育方式,不断提高父母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04

[2]孙红蕾.家园互动 双轨并行[J].科学大众.2007年07期

[3]郭聪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