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经济环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1 17:12: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经济环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经济环境

第1篇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当下农业经济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一系列探索,并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引用相关科学技术、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措施的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

[4]朱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与中部六省对比评价[J].市场研究,2012(10).

第2篇

网络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市场信息的流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为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转变分析立场。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动态分析法。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2]田甜.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5).

第3篇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后,通过对“”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③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9月,全国已有5个省、18个乡、1251个村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科教兴村的试点工作。在迈向小康村目标的过程中,达到“生产好、生活好、环境好”的标准。《农民日报》在1999年9月报道:“科教兴村3年富民百万”,累计增收15.1亿元,参加试点的农民平均增加收入100-500元。科教兴村中,有2400名科技人员走村串户,为农村培训技术15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4800多项,建立主导产业120多项。北京上庄乡以中国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实施科教兴村,大学教授不仅为该乡规划并实施翠湖水乡的“青、少年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而且开展遥控航模,水生植物园、昆虫标本、鲜花干制等多项技术,以旅游业项目为切入点,带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总而言之,如能在广大农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时,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限,突破农业技术落后的局限,重点搞好农业项目储备库,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开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科教兴村,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会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注释:

第4篇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宏观层面各种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需要从政治、社会、经济与环境全面考虑,从而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实施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动力;二是内部结构不合理与农业集聚水平偏低,循环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缺乏,难以构建完整的高效循环农业产业链;三是循环农业产业链上各独立经济主体之间存在循环经济目标不一致和行为不协调的矛盾,导致先进的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监督机制缺乏,经济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不多;五是高额投入已远远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政府对循环农业支持特别是资金投入不足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我国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

用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寻求发展突破口。大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基于生态学、系统论、共生论理念,指用工业化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推动高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循环农业产业链上各独立经济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大农业循环不仅是第一产业内部的循环,而且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循环,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和联动融合发展。各产业有各自的循环,又有相互间的大循环。在发展大农业循环过程中,将会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有所创新,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努力探寻高效循环农业的适用模式。选择正确、适宜的模式,将使农村在循环经济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工农等产业复合型循环模式与区域大农业循环模式,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创新。在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实行分阶段推进。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多途径、多层次、多产业联动发展与融合发展的高效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高效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循环农业存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政策调控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政府扶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顶层设计,促进高效循环农业的推广。在明确和突出政府对高效循环农业发展主导责任的基础上,以市场化理念认识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资源价值,看待其发展前景,以工业化手段推进高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拓宽其开发利用的途径。其次,通过建立促进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吸引有资质的企业走上正轨。通过建立相关保障机制,扶持做强循环农业经营实体。通过建立循环农业开发专项基金,用经济手段规范农业经营主体行为,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农户和企业予以激励。在行政上通过征收环境治理费、生态重建费等进行反激励,弥补对环境的过失,实行行业自律,促进农业经济主体积极从事高效循环农业开发。

促进我国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构建大农业循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链集聚。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的关键是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的网络体系。农业循环产业链基于农业产业间融合发展与经济主体空间布局,在高效循环中实现产业链的多次价值增值,促进网络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日益合理。首先需要在明确和突出政府对高效循环农业发展主导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市场作用,努力完善产业链网络体系动力机制,实现循环农业产业价值链的集聚。其次,依靠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物质流和能量流逐级逐层次流动中获得最大限度利用的基础上,使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农业价值链有效集聚、产业链持续发展。循环农业产业链组成结构及网络形式直接受价格变动影响。有效利用价格杠杆刺激各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纵向主导与横向耦合的方式,通过竞争机制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有效协调循环农业产业链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的循环经济目标不一致和行为不协调的矛盾。

加强区域性循环农业企业共生平台建设,促进高效循环农业大发展。区域性企业共生平台作为新型管理模式,成为支持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区域性企业共生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集聚多方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经济主体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以网络方式配合多个技术支持中心达到辅助区域内经济主体发展目的。首先要确立政府在区域性企业共生平台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依据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思路,处理好公益与经营的关系,强化和细化政府财力投入与制度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组织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加快区域性循环农业企业共生平台建设进程。其次要通过企业化与市场化运作,保持平台发展活力和自我发展内生动力。在确定和完善平台的制度框架基础上,推动平台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建设,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功能。

建设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动高效循环农业广泛应用。发展示范区重要的是实现产业价值链集聚,形成集群效应。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类似于经济园区,是集约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推进高效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一是理顺示范区发展思路,促进区域资源高效循环。发展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区,要立足大农业循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示范园区多种功能,在充分利用园区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的基础上,共同组成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系统,探索并推广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二是创新工作做法,在突出特色基础上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强化对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和管理指导,改善因资金不足和政策空缺阻碍运行的状况,努力实现示范区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形成集聚效应。如发展高效农作物种植示范区、现代奶牛养殖基地示范区等等,为提高食品保障能力奠定基础,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为国内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示范推广和引领作用。

第5篇

一、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 概念 生态农业经济是融土地利用与生产方式和经济目的为一体操的有机综合体。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栽培与合理利用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1)。生态经济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并探究能够维系两者长期动态平衡关系。农业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本质是在不同尺度上,不同层次中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的相互冲突目标之间的权衡与取舍(2)。由此可见,一切农业经营活动方式的核心均是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家庭相对于农业经营则为基本经营单位。据此,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概念为: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元,以经济理论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土地农业利用中心,建立互利互效和谐发展的生产与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内涵 柴达木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此决定了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不同特点:在内容上,农业不是纯粹的粮油作物种植业,还包含种草养畜在内的畜牧业;在功能上,在保持经济功能基础上,还应结合柴达木自然特点,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防止土地风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生产中,不仅是要强化农作物生产系统内部的循环,而且还要通过扩展产业链,建设农作物与牧草、牲畜之间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在资源利用上,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应包含社会、经济、人才等资源,通过聚集优化资源,建立经济投资风险低,经济功能稳健的生产经营系统。

二、农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概况柴达木有耕地2.67×104hm2,平均海拔2700――3200m,年日照时间平均3009――3532h,年≥5℃积温1180℃,年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9.3℃,平均温度≥+2.1℃,日温差12.6――17.8℃。无霜期87――131d,年降雨量35――180.3mm,集中分布在6、7、8、9四月中,蒸发量1358――3526.1mm。土壤剖面层次多不明显,质地轻,性质碱性,有机质含量低。霜冻、干旱灾害频繁,地表水贫乏,农业灌溉紧张。水是柴达木农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水就没有绿洲农业。

全区农业自然村152个,农户约0.98×104户,总人口约4.25×104人,劳动力约1.68×104。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中、东部,经营单位以户为主,户均面积3.34 hm2;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副业主要为舍养奶牛和土种肉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备,其中建设干支灌溉渠系1000km,覆盖农业生产区,畜棚约6000座,平均面积约100,平均户有率约65%;境内青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纵穿东西,德――都、格――敦公路横跨南北,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可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耕种指数低,作物种植面窄;二是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从而影响种植生产规模;三是耕地退化,农业生产依赖于化学肥料,导致土壤结构变劣,板结、沙化普遍,有机质含量下降;四是主要农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尤其是劣等耕地经常是收不抵支(3),耕地承载能力小,劳动力富余,农民收入徘徊不前。

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日照射时间长,日温差大,只要科学管理,则很有利于农作物和饲草料提高产量;农业生产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优良牧草品种10余种,地方牛、羊良种4个,尤其是以天峻为代表的藏系羊、高原牦牛高寒地区肉产品和以茶卡为代表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羊肉产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品牌,特别是生产环境无公害污染,达到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在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农业结构处于正在调整阶段,经济畜牧业优势地位和生态区位逐渐呈于明显。交通发达,农村劳动力充足,农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区现仍有1/3草地处于退化状态,每年入冬季节将必须强行处理超载牲畜,无疑为发展农牧结合提供难得的商机。

三、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

(一)目标: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灌溉用水减量化,化学肥料不良影响减缓化,农业生产循环化,生态环境优化。

(二) 原则: 1. 保持耕地生产力性能。遵守《农田基本保护条例》,科学保护利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在建设农业经济系统的同时,统筹兼顾,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通过模式建设和带动作用,安排富有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挖掘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生态特色循环经济。4.保持绿色产品特性。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加强生产环境管理,减少和控制不良物质干扰,保护绿色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生产系统,保持绿色产品生态本性。

(三)设计(4): 以家庭为生态经济循环组织单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草田轮作,建立“农――草――畜”三元经济模式。农是在农业经营中留足口粮田,种植农作物,提供经营户足够粮食和油料;草是口粮田之余耕地种植牧草,以提供饲草饲料;畜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牲畜育肥对象。经营户在每年秋末冬初,结合草料储备状况,购买牧户淘汰以及犊牛羔羊等类牲畜进行饲养、保膘、育肥,再借助春夏季市场牛羊肉供应不足之机出售,以取得高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特性是:

1. 生产短、效、快。生产周期短,劳动价值转换快,销售方式灵活,杜绝产品滞销不良现象。

2.耕地科学利用。通过草田轮作实现耕地休整养地和利用,通过育肥羊粪尿综合高效利用,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燃料,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形成耕地利用良性循环。

3. 农牧经济循环发展。以牲畜为循环介质,合理组织,规范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

4. 劳动力有效利用。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营造农闲时节人不闲和繁忙时节不误农的就业环境。如:暖季耕作种田或外出打工,冷季回家育肥牛羊,实现全年就业。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方法

1. 整合资源,优化循环系统机能。以系统论观点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实现循环系统组织结构科学化。整合种子资源,建设种子工程,牧草品种选择,要保持优质高产稳产性、适口营养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牧草与土地高度适宜性;把畜种与其经济特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选择生长快、肉质鲜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市场走俏、效益高的优良畜种。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水等生产资源和畜棚等基础设施资源,科学规划,建立适度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作用。整合区位资源,结合区位特点,实行优势区位,优势布局,优势利用。其中对于自然条件较好地区要逐步建立循环生产基地,对于交通便利地带逐渐培育和发展外埠型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区位明显区域要坚持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市民菜篮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人才体系,实行“产研”结合,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加快科技生产力成果转化推广,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整合流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经营水平。

2. 有效联结,建立生产循环互效机制。一是农业与草业联结,通过草田间作、草田轮作以及生物固氮作用,形成豆科牧草与农作物和禾本科牧草肥力互效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投入;通过循环过程废弃物牲畜粪尿综合利用,以及草田轮作间作实现耕地休耕、休耕牧用和牧用增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和提高耕地质量;二是节水灌溉与生产增效联结,根据牧草和农作物对水不同要求,通过人为生态群落科学组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节利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三是圈养与放牧联结,根据育肥对象需要活动特性对刈割草地和刈割农田进行适度放牧利用,提高牧草地利用率;四是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联结,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结合畜牧养殖和产品加工以及商品销售,建立产、工、销一条龙,实现产品增值。

3.科学设计,建立高效生态生产机制。一是建设生产环境,强化生态系统机能。根据轮作单元不同利用年限和方式,通过科学利用和平面规划,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种植指数,建设保护耕地,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根据豆科牧草生物固氮特性和草田、牧草轮作间作互效原理,通过农业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技术、草地生态技术以及生产有效投入,遏制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使轮作单元健康发育。二是优化田间小环境,提高作物牧草生产效率。在时间上,通过不同生长节律配置,实现牧草作物生育高峰期有致交错,建立相对稳定独立的作物生长秩序;在空间上,通过结构形态配置,使根系均匀分布,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茎杆叶面协调不紊,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聚温散热适中,实现高效生长。三是围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大生产设施配套建设如沼气池等,完善生产循环设施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诸如畜棚等,发挥装备效益;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配制全价饲料、改良品种等方式提高循环效益。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示例

(一)农户简况(4)

假设一农户有3.34hm2耕地,其中0.5hm2用于家庭生产口粮和油料作物,2.84 hm2用于生产牧草发展家庭育肥牲畜。育肥对象确定为1岁以下羔羊;育肥期125天,日采食量平均确定1.5kg/只,育肥期平均需要量187.5kg/只。粗饲草料标准:平均蛋白质含量≥16%,可消化蛋白质含量≥13%;平均可消化能≥15mj。牧草品种选定为:紫花苜蓿、草木樨、箭豌豆、燕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

根据牧草营养价值、生物生产特性,将以上牧草划归为紫花苜蓿、草木犀、无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以下称多年禾草)、箭豌豆+燕麦4个生产轮作单元。

(二)草田轮作

在安排单元轮作接茬中,首先应保障其经济功能,如根据紫花苜蓿高产特性,其连续利用其应至少为5年;其次,应使轮作单元相互间保持生态支持机制,如将草木樨置于前茬,通过其固氮自然肥力的释放供给作用支持后作生长发育。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牧草寿命年限均在8年以上,高产出现在第2、3年后,为此,安排其相互轮作,周期均为5年。草木樨为两年生,高量期在次年;箭碗豆+燕麦农作物为一年生,并为第一生产单元,其两生产单元均为0.81h,安排为互为轮作,周期为2年。

(三) 评价

――经济效益。据调查,按照该规模建设种草育肥3――6个月后,平均净增重11.3/只,按市场价格32元/计算,毛利为361.60元/只,净利为305.30元/只,则项目共获净利为39.383.70元,13818.84元/ hm2,较种植农作物4500元/ hm2提高9318.84元/ hm2。即:经营户年可获得收入39.383.70元。

――社会效益。依据现生产水平完成2.84hm2 农业经营(种植农作物)需劳动力约为250工日/年,实施该项目约需要340工日/年。项目不仅有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将因为种植牧草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由于其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家庭主妇就地就业问题。

――生态效益及资源减量化。该项目实施后,地表覆盖度年保持在90%以上,年生物固氮175/ hm2以上,土壤增加有机物质肥料10T/ hm2以上,年因牧草需用量小而节约水资源7500M3以上。

五、小结

(一) 提高认识。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柴达木更具生态建设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农牧结合、草畜结合效益明显,但系统性强,要求严格,经营户必须保持科学态度,严密组织,精心建设,并不断完善,提高循环系统功能。

(二) 组织生产。柴达木地域辽阔,耕地质量差异大,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如都兰县香日德镇与香加乡近在咫尺,但热量值相差巨大,香日德小麦亩过千斤,香加仅为500―600斤,耕地效益差异显著;另外,还应从国家粮食安全和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角度考虑,统筹兼顾,有序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三)政策扶持。该模式必定没有农业弱势产业的束搏,柴达木生态脆弱,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因此需要社会进行全面扶持。在金融财政上,应予提供信贷方便,并积极减息、贴息、免息;在经营产品销售环节上简便手续,保障产品畅通。

参考文献:

(1) 俞国华.试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绿色中国B [J].2005(11).

(2) 刘黎明,赵英伟,郑建宗.草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草地,2002(12).

(3) 郑建宗,刘黎明.柴达木地区劣等农用地科学利用分析 [J].草原与草坪,2008(3).

第6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一、低碳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二、循环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17(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4)

[3]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

第7篇

【关键词】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农业环境;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会对农业、食品安全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重金属污染田地面积就达到了2000万公顷以上,占据了我国整个农业田地面积的20.0%左右,我国每年由于重金属污染,造成粮食减产不低于1000万吨,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重视对农业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农业环境的有效治理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安全,另一方面农业环境治理也是旨在提升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1.农业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类型

农业环境就是农业生产环境,降低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环境治理的主要目标。农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外源污染、对内有害和对外有害、对内有害和对外有利三种类型。那么在农业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针对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第一,要想降低外源污染,就需要掌握控制外源污染的技术;第二,要想减少对内对外害处,就需要掌握对农业环境有利的技术,控制对农业环境有害的技术;第三,降低对内有害,就需要掌握能够促进农业对环境有利的技术。只有做好针对性的农业环境治理工作,才能够针对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需要,形成先进的、科学的环境侄俩技术,实现对农业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保护,提升农作物成长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在具体分析时,农业环境技术主要分为六大类。第一,污染、有害物的监测评价技术,当然也包括对农业环境有利的监测评价技术;第二,清洁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使得农业环境不断变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技术;第三,循环废弃物、处置废弃物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实现对农副产物的循环利用,采用无污染、无公害的处理技术,重视农业产品的高效率使用,提升了农业发展速度;第四,环境修复技术;第五,生物安全以及多样性技术,一方面重视生物多样性恢复,另一方面重视对农业环境的修复,比如对污染环境的修复处理,当然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的安全性修复;第六,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实现非农业循环、修复、农作物多样性的综合环境技术。

2.农业环境治理的产业类型

上述的6种农业环境技术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技术形态,也对应的形成了不同的产品形式,从而更好的满足不同的需求主体。通常实物形态技术可以在产品形成过程中体现在市场方面。知识形态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种是对于简单的、容易学习的、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一般是公共知识;一种是复杂的、不容易学习的、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以服务形式进入到市场环境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实物形态的技术,比如单次的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后续的投入比较少,也会以服务形式进入到市场环境中。因此只要以产品形式进入到市场环境中,都有能够发展成产业的潜力。

3.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3.1技术需求和研究投入来源

技术研究的投入是实现农业环境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环境下,技术研究投入来源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收益,另一方面是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投入,当市场环境技术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时,市场利益主导下就会促进研究主体不断投入。市场需求也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自发性需求,一种是引致性需求。自发性需求就是由于各个外部因素影响,促进需求者应用这些技术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当技术属于公共产品时,市场利益就不能够促进研究主体不断投入,这就需要政府、非营利组织等进行投入,才能够保证农业公共产品技术得到发展保证。

3.2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环境技术产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第一,法律政策。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政策,是环境技术需求的必备政策。美国关于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政策,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当出现可能的污染问题或者已经出现了污染问题后,要求有关责任方需要对清除污染承担连带责任,这说明了一旦出现农业污染问题后,政府组织有权利要求污染责任方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并且支付相应的污染治理费用。大到团体组织,小到个人,都对农业环境保护担负着责任,一旦污染土地或者农作物后,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治理费用。

第二,环境认证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可以对法律制度起到辅助作用,设置统一标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催生其他的产业。

3.3国内农业环境给予重点发展产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对于前面提到的农业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类型、产业类型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严格监督和管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获取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国家在对农业扶持发展过程中,第一,制定响应的法律制度和税收减免政策;第二,政府以及相关组织部门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鼓励技术研发;第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优惠贷款、政府鼓励创业、资金引导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经济在管理过程中的逐渐深入落实了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模式的攻坚时期正在面临着快速的发展,因此基于农村建设的新环境,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基层政府对于惠农政策和相关的工作制度落实环节中效果不佳,造成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和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制约,使得农村在建设目标上也出现了较大的障碍[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展开进一步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造成影响和制约的主要阻碍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上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在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相对比较小,针对当前农业大规模下工作是很难达到相关要求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整体的劳动力仍然比较紧张,同时也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农业作业的从业人员通常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或妇女,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作业技术专业人员也相对比较缺乏,使得传统的工作模式始终无法有效得到提升。因此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土地承包制度上仍然受到了严重的约束,经营权也很难聚集到专业化农民手中[2]。2.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农村经营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相对来讲不够全面。这就造成我国农产品缺乏先进的技术进行有效帮助。这就要求相关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投入相应的注意力,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在对资金的投入方面,规模仍然比较小,不能给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帮助。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策略

1.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思曾说过:“在不同经济时代中所谓的区别不是在于生产,而是在于怎么进行生产。”我国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各种类型农业机械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多达上百年,在此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农业领域中农村经济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和世界农业人口的增长、粮食短缺做到了充分的解决。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机械的有效推广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农业机械的推广在充分解放了劳动力的基础上,同样也对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起到了全面的提升作用[3]。2.充分进行协调,对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和推广在对农业经济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确保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将工作体制或规范进行完善和优化。特别是乡、村这种基层的政府,在开展日常行政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和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对这项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此外这也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建设相关工作宣传和推广,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进行完善和提升。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工作开展中,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适当接受培训和学习,因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多数推广人员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上还没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在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下,我们只有将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提升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开展和落实[4]。3.加强今后对这项工作的关注程度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农业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对我国农业工作的推广和农业整体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新时代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对对我国农业经济补贴制度的执行和开展。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相关的农业部门都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当前农业经济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有效保障广大农村的居民生活条件的发展和提升[5]。其次还应该保证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多种经济类型的共同发展和推广。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整体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所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也将出现多种不同的农业经济类型,有大型的、中型和小型,在我们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农业地区的发展情况,对农业生产的装置进行选择,通过多种类型农业机械器具或是经济手段的有效操作,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水平也将得到更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农业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以来,我国在对农村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上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整体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和发展,但是很多细节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发挥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将农业发展和基本的生产理念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对整体的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48(12):23-24.

[2]赵庆娟.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6):51-51,39.

[3]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33(42):58,67.

[4]杨恒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10):164.

第9篇

稻草烧成灰,溶入新汲之水。其汁水定清,冷服,解砒霜之毒,比较有效,旱稻播种时,要及时浸种,使其略微发芽。在北方,如果旱稻尚未长出地面时就遇上干旱,应当安排人力和牛马踩田,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如果泥土湿润,就不要让人畜踏进田里。禾苗长出三寸以后,若遇下雨天,应当冒雨薅草。桑蚕技术与水环境。桑树压条育种,要在五月间的晴好天气,取泥土,和水,搅成粥状,晒热后敷在卧条上。到傍晚天气凉爽时,桑树本根和卧条都要浇水。桑苗移栽,先要掘坑。坑内用火粪等拌和软土,加水,搅成泥浆,然后将桑苗栽进坑里。环绕桑树垒起圆形土堆,称为桑隔,要经常浇水。桑隔旁边要修建池畔,以利蓄水。较之荆桑,湖桑叶片含有更多津液。荆桑果椹成熟时,可收集起来,用水淘洗干净,晒干储藏,以备留种。桑葚浸酒、煎汁,经常饮用,对人身体有益。桑叶、桑皮煎水,可洗治风眼、泪眼。嫩桑枝炒过,煎汁饮用,可治消渴之症。蚕蛾摘下蚕连之后,在晴天清晨,当太阳尚未出来时,汲取新水浴连,除掉蛾子的排泄物,挂起来风干。蚕连在三伏天再浴一次,仍旧挂好风干。冬至、腊八节,蚕连先用牛尿浸润,再用新水洗浴。正月十五,用研细的朱砂,调和温水洗浴。腊八节的长流清水,或井中甜水,浸绿豆、白米;一天之后,晒干储藏,以备大眠后磨粉、拌桑叶喂蚕,有助于清热祛病,增强丝绵韧性。水桑叶只有在中午,当气温较高时,才可以喂蚕。蚕沙干爽,表明蚕无病。蚕箔上若出现成片湿润,意味着蚕有病,需要赶紧替换蚕箔。替蚕时,若是遇上阴雨天气,蚕容易受寒,就用切细的软茅铺撒在蚕上,再添桑叶。牛粪和水做成墼子,晒干储藏,可用来烘蚕,提高蚕室温度。若天气暴热,蚕室门外应贮放清水,而蚕室地面要洒些水,透些凉气。不能迅疾缫丝的蚕茧,要晒干,放入陶瓮,埋进地下;日后取出缫丝,应勤于换水。

麦作等技术与水环境

在清代江淮等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种植业是引人注目的重头戏,生产对象繁杂多样。其中,麦子在地位上仅次于水稻。此外尚有玉米、蔬菜、棉麻等作物。1.麦子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中国南方(特别是江淮)水田实行稻麦轮作,需要开沟作畦,避免渍害。对此,王祯《农书》(5)468和沈氏、张履祥《补农书》(6)40都给予相应的注意。包世臣《郡县农政》继续研究这一重要问题。要种植麦类的水田,如果水源近便,先要翻耕板田,用耙子劳平;过些天,放干田水,用锄头在田里开挖泄水沟,分作畦垄。其技术关键在于,沟要挖得深一些、宽一些,以抬高畦面,便于排水。麦子适宜于冬天下雪,抑制其营养生长;春天,泥土润泽,墒情良好,则日后麦穗硕大,子粒饱满。如果春天雨水多,麦苗傍泥土的部分很可能沤坏,变成黄色,名叫“黄疸病”,最为农家大忌。麦粒可略微浸些水,舂掉麸皮,称为麦米。麦子也可以磨成粉,用粗布筛子过滤;然后适当和些水,揉成面筋,成为素食中的主要产品。麦面在水中,下沉到容器底部的叫小粉,可以做成浆。如果麦芒不慎进入人的眼睛里,就取些大麦,煎成汁水洗眼睛,麦芒会很快出来。2.玉米等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玉米原产于美洲,于明代传入中国,在清代获得广泛传播。此物根系发达,穿透力强,可以嵌进石头缝隙,因而比较耐旱。如果干旱过度,也宜于灌溉。玉米熬汤饮用,可治淋沥之症。芋类作物在干旱时要浇水,使土壤湿透。芋头有水、旱两种,水种特别好。区种法可用来栽培旱芋,开区下种,浇水,用脚踏平,以保持良好墒情。甘薯留种,要藏在干爽的土窖里;若受湿,则容易溃烂。粟米若研成粉,加上甘草一起煮,然后漉出汁水,搅和蜜糖,可以解毒。荞麦在本性上喜好雨水,也不是很怕干旱。稗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耐水而且耐旱。豌豆具有耐旱、耐冻的性质。青豆、绿豆,活生生地研细,和上冷水,可以解砒霜、金石、草木之毒。芝麻要趁下雨之后、土壤湿润时播种,容易发芽出苗。芝麻在收获时,若荚壳湿润而集中堆放,则子粒不能做种;如用来榨油,点火则不明亮。芝麻煎水,洗治一般疮毒,都是有效的。3.瓜、茄等栽培利用技术与水环境。瓜类作物播种,要将种子淘洗干净,然后挖坑,锄碎干燥的泥土,使其润和。下种之后,逢旱天,要频繁浇水。六月下雨之后,农家种下绿豆;八月中旬,绿豆苗翻压到地里,作为瓜地绿肥。冬天,积雪堆积在瓜地,可优化土壤墒情;春天瓜苗出生,不惧干旱。冬瓜一名水芝,可整个削掉硬皮,埋进湿地;一天后取出,泡上清水,对消渴之症有较好疗效。茄子在九月间成熟时掰开,用水淘洗,取出下沉的子粒,曝干收藏。二月间畦种茄子,育苗。当其长出四五片叶子时,趁下雨天,带些苗圃泥土,进行移栽。山药栽培,要先掘坑、挖沟,便于泄水。当干旱发生时,要引水灌入沟,遥遥润泽山药。茶树忌讳水浸根部,若遇干旱,就用米泔水浇灌;若要施肥,可用原蚕矢沤制的粪水。红花要在二月下旬,雨后撒播。四月底,农家趁早晨天气凉快,摘收红花;然后放在碓里舂得烂熟,包进纱布,绞去其中汁水,薄薄地摊在竹簟上,晒干储藏。4.棉麻栽培利用与水环境。为人们提供衣料的纤维作物,以棉、麻最为重要。棉籽留种,也要晒干储藏。谷雨节后,农家用水选法,选择坚实的棉籽,并用沸汤浸沃,然后下种。芒种时节,麻种趁雨后土壤湿润时撒播。黄麻秆放进水田里浸泡,沤成空心,起出晒干,是上好的燃料。苎麻性喜近水之地,夏天播种。隔上一夜,用水浇灌苗圃畦垄,使其保持润泽。如果地皮干燥,就用帚尖洒水。待麻长到三四寸,要整理本田。本田用熟地作畦,浇粪水,使之膏润。苗圃的苎苗要透彻浇水,带上老土移栽。栽下之初,每隔三五天要浇一次水;二十天后,每隔十天浇一次水;以后若遇干旱,也要浇水。麻秆割倒,起剥表皮,用刀刮掉白瓤,将青皮挂在竹桁上晾晒。晒干的青皮用水煮得洁白,就可以分别接成缨子。缨子在水里浸一夜,就可以用来纺线。纺成后,放进桑柴灰水里煮一夜,再用细石灰水漂白。高粱秸秆烧灰,拌水煮麻线,使其变得洁白而柔软。麻线再用清水煮一次,晒干,就能够用来织布。

林、牧技术与水环境

就农业技术体系来看,江淮等地农民在重视种植业的同时,也兼顾林业、畜牧生产。因《郡县农政》有关林业、畜牧技术与水环境的资料不是很多,但有相对重要性,故此分而并论之。1.林业技术与水环境。包世臣《郡县农政•树植》主要论述竹木栽培技术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竹性比较怕水浸泡,但栽种时适宜于趁雨后地湿之机。先挖坑,用稻糠或麦糠拌和稀泥,将竹鞭埋进去,再盖上松土,不能浇水。竹园里应适当多开一些较深的沟渠,便于排水。洗手、洗脸的脂粉水,不能倒进竹园。竹园若萎败,应在腊月间全部砍掉,翻地,用烫猪水浇灌,可使新发竹笋长得非常茂盛。松、柏若采用播种技术,农家要在九月间收取成熟的种子,次年春分用清甜的水浸泡十天;畦垄整治妥帖,浇粪水,搭建矮棚;若遇干旱,要浇水。到谷雨节,还要浇水。榆树只适宜于临进水体的园地。柳树在正月、二月间插枝,要浇水,使土壤保持足够的湿度。凡是地势低下、有积水的地方,不便种植粮食作物,一般都适宜于种柳树。箕柳适宜于卑湿的田地、特别是河岸一带,当水干涸时耕治成熟,春天漫插柳枝,然后引入水源,任其氵亭积。谷桑皮结成把状,拌上石灰,泡在水田里。三四天后,水气有如蒸煮一般。一个多月后,农家在水里揉去青黄色的脏皮;再用石灰水沤制,捞出来摊在石板上,使其经受风吹雨打。两三个月后,洗出晒干,是为檀皮。槐树种子在夏至前浸泡,待其发芽,趁雨后下种。杉树采用扦插技术,治地成熟,雨后趁湿插下;如果无雨,就要浇水。梨树在嫁接时,接穗要浇些水。农家种石榴,掘坑下种,用水浇,使其经常保持润泽。一般而言,银杏要雌雄连同栽培;若单独种植在临水之地,树影照水,也会结出果实。春分时节,掘出深坑,倒入一些水,将水、土搅成泥浆,然后下种。树木(含果树)若生虫,用鱼腥水浇灌,虫子就会自己掉落下来。若在数九寒天先浇鱼腥水,树在次年就不会生虫。附带一提,《郡县农政•树植》最后谈到几种主要水生植物的养殖技术。例如,养荷花,要在正月、二月将莲子抛入池子;也可用藕节,在春天放进池子里,当年就会开花。池子若蓄水较浅,不能养鱼,又要藉以灌溉,应栽些荷花,以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芡实种子放入池子,自会生长。芦苇、菖蒲,都适宜于浅濑薄洲。2.畜牧技术与水环境。关于养牛,农谚有云:“出生不要好,只要窠干食饱”。牛栏要勤于整理,保持干爽清洁。春天,桶里装上蚕沙,浸些水,放在牛栏里,有防疫之效。牛在放牧之前,一定要饮水充足。牛犊刚刚生下来,要用温水洗浴。马驹刚会走路,就能饮水。马饮水有三项原则:少饮、忌饮、戒饮。马若饥肠辘辘,或身体羸弱,或怀有驹子,都不要足量饮水。污浊的水,恶劣的水,泛泡沫的水,都不能饮用。马刚骑过,或刚吃过刍料,都不能饮水。马若出门行走不久时就发渴,人就要下马,让马饮水;若任其干渴、久久喘息而赶路,马必然会很快死掉。羊群在放牧时,忌讳干渴,也忌频繁饮水;应使其缓慢来往于远离水源、有树、多草的区间,间天让它们饱饮一次水。羊圈里要开出小沟,墙角留出洞穴,不让脏水停留其中。若羊身上有痂,先用汤水洗,再涂酸汁;洗涂两次,痂就会痊愈。羊在三月剪毛,身上用河水洗净,再次生出的毛就会白茸茸的。八月剪羊毛,一般天气比较凉快,就不要洗羊身。鹅、鸭要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宜于放养。母禽(特别是母鸡)在完成孵化任务后,要用温水洗浴。雏鸭出壳后,先要喂粟米饭、切细的菜叶,还要给清水喝。水一旦变浊,就得更换。否则,浑水里的杂质会堵塞雏儿鼻孔,使其闷死。鹅、鸭雏儿要在水里稍微呆一会儿,若时间过长,因其肚脐尚未愈合而过分接受水中寒气,也容易死亡。乡土谚曰:“鱼儿离不开水”。包世臣《郡县农政•畜牧》最后论述养鱼技术,与水环境关系最为直接。该篇参考了《陶朱公养鱼经》的部分文字,很可能来自《齐民要术》。(3)457-458当时,江淮农民利用丰富的水体资源条件,饲养白连鱼和草鱼。包世臣引《庄子》言:“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里”。(2)208这就是古人在池中错杂分布作成九个小洲的主要技术原因。清代,一些农民对鱼的特性更为熟悉。标准的鱼池要六亩,大约每亩七丈五尺见方。六亩池子,纵横都是十八丈七尺左右,除开九个小洲所占面积,剩下的空间足够鱼行摆尾之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