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7: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持谨慎态度。国外的固定资产购置,一般通过租赁来完成,用少量的现金拿到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再通过资产的运转,归还租金。因此,国外商业银行只拥有少量的固定资产,更没有闲置固定资产的困扰。国内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持积极态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本身存量就不少;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人们对房产有上涨的预期,使商业银行对拥有房屋类固定资产持积极态度。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规模较大,较易形成闲置固定资产。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方针,落实发展战略,严控固定资产总量增长,固定资产一直保持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资产扩张的速度和业务发展的规模,还要充分考虑由此而带来的风险以及经济资本占用情况。因此,在各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规模稳定增加的同时,闲置固定资产总量普遍呈减少趋势,并加强了闲置固定资产的处置盘活工作。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资产出租、处置等高风险领域都加大了管理力度;在促进闲置固定资产的综合利用、保值增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防范合规风险和道德风险。但还存在许多处置困难、甚至无法处置的资产。从资产结构来看,各商业银行的闲置房屋及构筑物构成闲置固定资产的最主要部分,从2009年至2011年新增的闲置固定资产来看,闲置的营业、办公用房类是构成新增闲置固定资产的主要因素。在地域上,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虽然各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了闲置固定资产处置,但是很多闲置固定资产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产生了处置困难的尴尬情况。
(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主要难点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还存在较多的困难需要解决,主要是以下几点。
1.管理责任不够清晰,影响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在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管理中,职能部门应分为价值管理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价值管理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的职能必须相分离,做到各尽其职、相互监督。但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对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不重视、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管理模式不统一,造成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不健全、有效性不足,价值管理部门未做到定期检查、监督,实物管理部门未做到定期盘点,或盘点工作流于形式。管理职能的不明确,使审计工作面临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管理责任的状况。
2.系统数据维护不到位,审计数据质量较难保证。部分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上级行实物管理部门并不对下级行实物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也不对下级行实物信息维护的及时性进行监督,闲置固定资产实物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现象较为普遍。另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与其他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未能实现联动,导致不同系统中类似报表的数据不一致,凸显了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流程薄弱、数据质量低下的问题。审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影响审计人员的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3.财务核算管理制度不完善,易引发审计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未制定闲置固定资产的专项管理办法,没有明确闲置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未规范认定、出租、处置流程,未明确闲置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办法以及具体的检查监督规定等。在财务核算上,由于制度不完善,使闲置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薄弱,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流程不规范。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别要注意被审计对象的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在问题不清晰的情况下,切忌盲目下结论、武断做决策,注意防范审计风险。
4.被审计部门存在舞弊可能,主观上不予支持配合。部分被审计部门由于经费、职工福利不足等原因,利用固定资产管理的漏洞进行舞弊活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中由于涉及出租、处置等环节,是“小金库”容易滋生的热土。被审计部门自知存在舞弊行为,在接受审计时,为逃避责任,通过提供错误资料、造假账册、相互推诿等手段,不配合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进一步深入。
5.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结果受到高层压制。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部分是由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的。IIA的《内部审计章程》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独立、客观的开展工作,公正地履行职责,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层级,直接隶属于董事会。但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部分问题上,由于闲置固定资产收益的使用分配可能涉及管理层,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受到制约,会受到被审计单位高层或内部审计高层的阻挠或者压制,无法真正反映审计结果。
二、加强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
(一)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审计内容
西方国家在固定资产审计上侧重点各不相同,美国、澳大利亚侧重绩效审计,英国侧重物有所值(衡工量值)审计,加拿大侧重综合审计。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方面,国外审计经验可参考的不多,由于国外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存量少、处置及时,因此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做专项审计。而国内商业银行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在这方面需要多加关注。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一方面应关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风险,采取“抓大放小”的审计策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应揭示风险、损失及问题的根源所在,趋利避害地进行分析研究。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以管理全流程为切入点,合规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通过对闲置固定资产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流程设计与运行操作、会计核算、系统控制、监督检查等管理要素的审计,揭示管理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全行进一步完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全面及时掌握资产闲置状况,健全制度流程,提升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资产盘活利用效率。
(二)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审计方法
1.非现场审计方法。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前期运用非现场审计,通过远程调取大量的审计数据和资料,通过建立审计模型,运用复核、比对、分析、排查等方法,寻找数据和资料中的规律和疑点,它不仅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且有分析数据灵活、排查数据全面的优势。通过非现场审计过程中的模型筛选,可以有效排查闲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风险样本,有利于精确指导现场审计工作。目前,虽然国内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已经逐步脱离手工账簿,使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但是许多数据、报表仍然依靠手工录入,数据质量不高,且各类报表之间没有联动,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核实数据的准确性,可能产生错误的统计和漏报。为了全面地排查可能存在的闲置固定资产,可以建立多个疑似闲置固定资产的排查模型,通过筛查、汇总、分析模型中的异常情况查找疑点,把审计重点聚焦到少量的样本上。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可以建立人均营业办公面积异常机构排查、单个机构对应多处房产、已撤并或迁址网点对应资产未做处理、长期未完在建工程、自助设备闲置的审计模型。疑似闲置固定资产的排查模型主要关注的是闲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方面的疑点,审计人员应在全面了解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以及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围绕实物管理中的重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合规性风险与道德风险等,同时兼顾剖析影响闲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效能提升的主要因素。
2.现场审计方法。现场审计是整个审计实施的重中之重,传统的现场审计是依靠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海量查阅审计资料进行的,整个现场审计时间冗长、效率低下,相对于新型的现场审计,其审计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新型的现场审计通过非现场审计中排查的审计模型,为现场审计缩小范围、提高效率、锁定疑点,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闲置固定资产可以分为四大类:房屋及构筑物、固定资产装修及土地使用权相互关联,可归为一类;其他三类为电子设备类、其他机具设备类和运输工具类。由于运输工具总量较低且控制严格,电子设备和其他机具设备种类多、价值相对较低、账面反映闲置较少、使用过的机具设备处置没有收益或收益很低,都不宜作为全流程审计的重点。现场审计中,闲置固定资产实物、出租、处置管理及效能评价才是重点应关注的对象。实物管理应关注账实是否相符、是否有账外闲置固定资产、是否有未确权的房产问题及其原因;出租管理应关注出租定价、出租流程、租金收入及账务处理;处置管理应关注处置流程及核算管理;效能评价应关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效率、效能及效益对于被审计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但现场审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报表和系统数据质量不高,使审计的范围、效果存在局限。大部分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资产使用状态数据质量不高,系统和报表在提供闲置固定资产新增、再使用以及处置明细数据方面存在局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数据与其他系统和报表间缺少关联关系,部分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和出租收入与其他收入共用核算账户,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场的审计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各行缺少统一的闲置固定资产认定标准,沟通时易产生扯皮的情况。通过排查发现的疑似闲置资产可能难以认定为闲置资产,被审计对象可以以各种理由反驳审计人员的认定,相关部门也有可能不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结论,因此需要在审计前与被审计对象就闲置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达成共识,如,闲置多大面积、空置到何种程度、闲置多长时间必须在账面反映为闲置资产。
三、以风险为导向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思考和认识
(一)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的未来趋势
1.非现场分析成为不可或缺的审计方法。商业银行经过多年发展,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大,操作环节增加、资金量巨大,审计工作面临着海量数据的处理难题,在有限的审计资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检查监督作用是当务之急。非现场审计可以远程调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性复核,将信息技术和审计方法紧密结合,运用高效的技术分析、模型排查开展审计工作,合理分配有限的审计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审计部门的非现场工作量约占到全部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今后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见非现场审计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另外,商业银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银行业务数据化、程序化、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正在逐步摆脱手工管理向电子化发展,使用了大量的管理、报表、统计系统,在这些系统不断完善的将来,非现场审计被作为精确定位、有效审计的专业方法,必然成为闲置固定资产审计不可或缺的手段。
2.闲置房产成为闲置固定资产审计的主要对象。商业银行闲置固定资产类型较集中,闲置房屋及构筑物构成闲置固定资产的最主要部分。一方面,房屋及构筑物类固定资产相较于运输工具类、电子设备类、其他机具类固定资产的金额大得多,使其结构占比高。另一方面,房屋及构筑物类闲置固定资产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处置起来有难度,使其减少、下降的幅度不大。而闲置房屋的原因归集为三个方面:一是网点迁址改造;二是机构扁平化改革;三是职工房改后,交回银行的房屋。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经营规模将不断扩张,网点迁址改造和机构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再加上房屋及构筑物类固定资产价值上的特殊情况,因此,闲置房屋类固定资产还将成为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中的主要内容。
3.管理审计成为审计关注重点。闲置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风险,日常管理维护不到位,会发生资产损坏或者灭失的风险,资产盘活利用不及时会造成资源浪费,资产出租、处置环节控制不严格,会引发资金甚至道德风险。闲置固定资产在出租、处置的环节中,由于操作不公开、流程不规范、主观故意等原因,成为滋生舞弊的温床。在中国银监会、审计署对“小金库”三令五申的严禁下,舞弊的行为必将收敛乃至消灭;国内商业银行的闲置固定资产在不断发展中,流程操作越来越规范,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主观舞弊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外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操作较为成熟,也多以合规审计为主。因此,虽然舞弊风险不容忽视,但长远来看,舞弊审计必将逐渐被管理审计所代替。
(二)完善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清晰管理职责的界定。一是修改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确定闲置固定资产认定标准,明确闲置固定资产处置管理部门;二是加强对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细化闲置固定资产管理的检查监督;三是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管理层级,强化其对辖内各级行闲置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职能;四是健全检查监督办法,明晰实物管理部门、价值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对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职能,强化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监督工作。
2.细化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明确薄弱环节控制标准。一是细化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和合同审批程序,统一合同标准文本的使用,建议各一级分行应制定闲置固定资产出租管理操作细则,规范租金定价、核算、审批、管理层级,加强房屋租赁的合同管理。闲置固定资产出租审批权可放在二级分行,同时向一级分行报备。管理部门可落实在办公室。二是进一步明确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目标和手段,研究制定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利用的计划和目标,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闲置固定资产应尽的职责,强化管理责任,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3.加强闲置固定资产账务核算,保障账务实物信息完整一致。一是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闲置固定资产的账务核算,严格规范房屋出租收入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流程,禁止挪用房屋出租收入,严禁员工利用个人账户划转房屋出租收入,禁止利用财务备用金账户作为房屋出租收入归集周转的过渡账户,杜绝将房屋出租收入充抵中间业务收入的核算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出租合同真实性和租金核算规范性的检查监督,防范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二是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部门与价值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房屋租金收取的管理,确保出租租金定价的合理性,对应收未收租金采取有效催收措施,同时严格执行保证金收取条款。对闲置固定资产的出租实行规范的公开招租程序,确保出租行为公开、公正、公平。
4.优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实现系统联动控制。一是完善闲置固定资产系统信息维护和更新的流程办法,加强对闲置固定资产系统信息的维护更新管理;二是信息科技部门、财务会计部门积极沟通,优化和完善系统流程,加强系统硬控制,提高系统运行控制的有效性。同时,在系统未能完全实现联动时,重视信息维护工作,确保系统数据质量。
5.明确监督检查职能,健全三道防线职能作用。明晰实物管理部门、价值管理部门、检查监督部门对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职能、检查内容、检查流程,强化闲置固定资产的检查监督工作。对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要跟踪管理,把监督机制贯穿始终,做到物物有人管,环环紧相连。在内控管理部门和检查监督部门第二道防线之后,再设立强而有力的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牢牢控制风险。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042-04
作者简介:闫安(1983-),女,河北省廊坊市人,本科,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曾经发生的多起企业倒闭案例,其根本原因就是风险意识不强,未能及时辨别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些前车之鉴使得其他企业不得不更为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尤其是针对企业有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固定资产通常占据着总资产很大的比例,应将数量庞大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满足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因此,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风险评估不足
《风险管理制度》规定风险评估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督与改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到位。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审计部的实际工作中也是由监事会代为管理而非由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审计监控功能有待加强。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审计部部门功能定位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但岗位设置上只有财务经营审计岗和养护工程审计岗,与部门职能定位不符。并且实际工作中财务审计岗兼任养护工程审计岗,导致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同时,企业没有制作相应的《风险清单》、《风险分析报告》等。
1.2职责不清,权限不明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求划分职权,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存在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针对权限问题做了规定,但通过对具体部门的功能地位,以及明确各个岗位之上的权限,才能够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大部分仅仅针对职责进行了确定,却未对权限问题进行相应的说明。除此之外,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审批权限等方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职责规定是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执行者却是计划发展部门。
1.3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执行不到位
针对专项工程的计划审批及管理部门实际执行过程为计划发展部,但在请款时所需提供的请款明细表也是由计划发展部审核,未经过财务部审核。这不符合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原则。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要求在进行专项工程的请款申请与款项审核不得由同一部门或岗位负责,必须要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依据有关制度规定可知,请款申请由相关归口部门执行,请款审核由财务部执行。
1.4会计控制不足
针对企业的专项工程在资本之上的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没有有效的指导。因为在专项工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也属于工程当中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部分,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之时,并未将其中的设备养护成本加入其中,并未核算固定资产。而实际情况是,该部分的资产也属于固定资产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账目出现缺失,并未将所购置的设备纳入其中。进而导致设备管理不善,缺乏实物监管,使得部分资产出现流失状况,不利于维护固定资产。
1.5审批授权制度不完善
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报废等企业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审批权限,进而导致部分企业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并未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负责人审批之后再进行采购。比如在进行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时,对于旧设备的报废情况并未递交相关申请,也没有经过有关负责人的审批,致使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产使用状况,账务的处理不够及时,存在较大出入。
1.6盘点工作不到位
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产管理的部门,应该针对固定资产建立一个对应的档案,同时依据财务部门的资产编号情况进行黏贴标识。但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企业并没有就企业的打印机、电脑等物品黏贴标签。同时针对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或者报废的固定资产并未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替,进而导致资产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控不足,盘点不到位。
2造成内部控制问题的因素分析
2.1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虽然部分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致使内控工作效果不显著。同时部分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准确地辨别风险,对于风险的掌控性不强,也并没有建立一个和企业相互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最终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失效。
2.2内控制度不完善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控之时,并没有提前进行科学的设计,或者所设计的成果与实际不相符、不合理,最终不能实现预期效果。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内容缺失或者出现模糊性,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开展内控工作时无章可循,或者所制定的制度指导性不强,致使入账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2.3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前需要制定一个与之相互适应的控制计划,由于所制定的计划缺乏现实依据或者出现内容缺失等状况,进而使其执行不到位,执行结果和预期相差较大。缺少控制实施证据,或者证据不完整,该状况主要是指内控当中所涉及的签字、凭证、程序等,致使对固定资产管控不到位。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也要设计风险控制矩阵,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掌控能力,提高内控效果。
2.4审计监管不足
审计部门人员不足,或者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充分满足企业需求,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佳。除此之外,审计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和董事长相互交流,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到审计工作当中。审计部门在进行部门功能确定之时,规定其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进行审计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该部门仅仅设置了财务经营和养护工程之上的审计岗位。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改进和发展
3.1改善内控环境
提高企业对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这就要求加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对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效地管理企业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不断的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推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度,可以将其纳入绩效审核当中。促使管理者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责任心。还可以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资产管理团队,针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项管理。除此之外,针对团队内部成员要注意划分职权,明晰权责,拥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协助,互相监督。
3.2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第一,风险判断。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每项业务都充分符合国家要求,避免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之时触犯相关法律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比如造成声誉受损以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经营风险。企业在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当中,如果不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资产处理,或者没有有效地区分可利用和不可利用资产,在经营当中错误选择所利用的固定资产,或者在管理工作当中并未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资产管理不善,降低资产利用率等情况。这就要求要建立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判定机制,减少经营风险,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后,财务风险。由于在针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之时,盘点不彻底、折旧不及时等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关信息缺乏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固定资产风险。这就要求针对相关的会计信息,加强风险判断和控制。第二,构建风险解决渠道。风险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解决。企业可以成立风险责任委员会,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经理、固定资产采购部门等。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办事,避免内控失效现象。与此同时,建立矩阵式评估体系,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地提高对风险的掌控性。
3.3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性发展
第一,推动资产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具体权责,具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注重监督作用,在办理相关固定资产业务之时,应当有超过两名人员参与其中,互相监督,避免公器私用、等现象出现。第二,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合理购置程序,规定审批权限。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采购,对于一些重大投资、重大采购等都必须通过相关负责人的共同探讨、审批。
3.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面的监管工作,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同时配备专门的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状况进行检查和核对。在检查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需要形成检查报告,并且及时上报至管理层。在制定检查制度之时,可以充分地借鉴同行企业以及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检查机制,促使其朝着合法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监管。实现开放式监督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监督和评价,并且做好信息反馈,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内控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时,要立足于企业的不足之处,针对风险评估不足、权责不清等问题,不断的建立健全资产信息系统、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化发展等,从而切实落实内控相关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唯婧.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黄柏玲.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葛秀萍.HL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周涛.弗吉亚旭阳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5]于佳悦.寅成汽车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 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审计案例 审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14-02
1 审计背景情况
根据某地勘局开展关于管理提升,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工作要求,某地勘局组成审计组于2015年8月12~13日对所属某地勘队进行了内部控制审计。该次审计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以规范内部控制流程,提升内部控制管理为目的的审计。
2 审计初步沟通、审计范围及方法运用
2.1 通过沟通、搜集资料
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进行初步沟通,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定和运行的基本情况,拟定内部控制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的、重点审计内容、制定审计程序、审计组人员具体分工,召开审计进点会,向被审计单位传达审计实施方案及内容。
2.2 审计时段及范围
审计时段: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审计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债权债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物资管理。评价业务流程包括:财务部门人员岗位职责、资金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债权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物资管理流程、会计核算及制度执行流程等方面。
2.3 审计方法运用
被审计单位某地勘队已对其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了书面承诺。在地勘队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审计组采用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及方法,重点从单位管理环节及财务资料入手,通过查看、现场访谈、证据检查、抽样、穿行测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实施了审计。
3 被审计单位简介
某地勘队成立于1974年9月,隶属于某地勘局,属于三级单位,地质勘查行业,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主要经营范围:主要从事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矿产异常查证、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及综合测绘资料收集分析处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研究开发、地质测绘仪器应用研究、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工程测量及相关工程勘察。
某地勘队机关机构设置: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企管部、市场部、财务部、劳动人事部、生产技术部及三标办公室、技术部、武装保卫部、工会。
某地勘队现有职工总人数425人,其中:在职199人(在岗155人);离退休(含内退)226人。
4 内部控制审计情况及评价
4.1 财务情况
2014年末某地勘队:资产6 380.43万元,负债4 748.27万元,所有者权益1 632.16万元。
4.2 资产状况
2014年末某地勘队:资产总额6 380.43万元,流动资产5 454.57万元,非流动资产925.86万元。其中:
(1)2014年期末应收账款账面情况。
应收账款余额3 949.43万元,应计提坏账准备77.55万元,实际计提坏账准备77.55万元,应收账款净额为3 871.88万元。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55次,周转天数为143 d,占流动资产比重70.98%。
(2)2014年期末存货415.93万元。
(3)2014年期末固定资产净值925.86万元,记录反映了现有固定资产状况。
4.3 审计评价
该次审计主要是内部控制审计,审计组认为,某地勘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制定了如《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应收账款管理办法》《设备管理办法》《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项目部(经营实体)管理办法》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基本能够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能够及时对资产进行核算和报告;能够不定期进行现金抽查盘点,确保现金账实相符;应收票据的审核、保管、贴现、背书转让处理流程清晰;财务印章管理合规,财务核算比较规范。
5 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缺陷
依据管理提升和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底稿进行评价后,认为在以下方面应当引起管理层关注。
5.1 货币资金管理
(1)个别大额资金的支付管理流程中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文件相关规定执行。如,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某地勘队项目部(经营实体)财会管理补充规定》(某地勘队发【2013】13号)文件中第六条:对于土地、青苗及房屋赔偿等支付较大金额现金(1 000元以上)业务往来,做到“三人知、两人办”。在处理此项业务时,审计没有看到相关人员的审核、监督记录。见凭证:2014.4.23转26#,摘要:办寺河项目青苗赔偿118.13万元,只有经办人签字,没有其他人员签字的记录。
(2)日常项目和钻机人员备用金借款打入银行卡,银行卡存在公私混用,项目结束后没有对银行卡进行明细核对和利息结算的流程。
(3)备用金没有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制度,日常一次支付金额较大,备用金清理、核对、报销不及时,年末个别人员备用金余额较大;多年遗留备用金贷方余额没有清理;备用金使用范围不够规范,用于日常各种代扣款如保险、个人所得税等。
(4)对于野外项目施工费的核算不规范,雇佣民工放线的劳务费用,通过发放临时工工资的核算方式。
5.2 债权管理
(1)应收账款增速较快,2014年期末数比上年期末增加较大,占总资产比例60.68%;2014年应收账款回收率较低,营运资金紧张。
(2)审计发现,应收账款确认手续不规范,年末个别项目确认应收账款和工程结算为单位自制结算单,没有项目双方的工程结算单。
(3)审计核实应收账款函证,应收账款函证不全。
5.3 固定资产管理
(1)审计人员经过审查,认为有较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能够按规定办理设备购置手续,年终有固定资产盘点表,但没有形成书面报告。
(2)审计人员现场盘点固定资产发现,部分设备存放杂乱,管理人员不能准确说出设备存放地点,对设备的管理业务不熟悉。
(3)固定资产建立了台账,但登记台账不及时,不能准确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没有资产变动手续办理的流程。
5.4 物资管理
(1)没有专门物资管理部门和专职物资管理人员,物资保管人员与设备管理员为同一人,材料会计由财务人员兼任,物资管理没有严格执行验收、保管、发放的流程。
(2)物资的核算不规范,有时不验收直接计入成本,物资分配不能按月归集分配,物资分配表编制为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和权限不规范。
6 提出审计建议
6.1 资金管理审计建议
(1)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被审计单位制定的《某地勘队项目部财会管理补充规定》文件执行,规范现金支出业务。
(2)规范备用金使用范围,加强备用金日常的核对、清理、盘点及限额管理的内控程序,重视资金的关键控制。
(3)完善项目外部施工费用的核算,合理控制税务和其他资金风险。
(4)完善日常资金计划的编制流程,形成纸质材料,明确资金计划审批权限,便于资金使用的审核、监督、控制。
6.2 债权管理审计建议
(1)严格执行《应收账款暂行管理办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建立应收账款台账,完善日常管理流程,做好应收账款清收、函证、核对工作。
(2)在目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实行应收账款全过程控制,高度重视催收工作,落实责任,确保实现的收入及时足额流入企业,避免营运资金风险。
(3)针对单位发展中存在的应收账款回收率低,项目储备不足的短板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弥补和提高。
6.3 固定资产、物资管理审计建议
(1)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加强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维护、保养、报废处置等制度运行流程的检查和监督,完善固定资产卡片、台账的登记,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提高人员业务水平。
(2)定期组织设备科、财务科、审计科等职能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物资清查盘点,形成盘点报告,对于固定资产、物资的盘亏、盘盈、毁损程度、报废及积压等情况,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上报主管领导审批处理,盘活资产,确保资产、物资的真实可靠和安全完整。
经过这一内部控制审计案例发现,该地勘队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运行方面还存在缺陷,健全性还需完善,制度执行还不到位,对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职能部门和人员缺乏奖惩和追责措施,审计结束后与被审计单位地勘队管理层进行细致沟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及建议得到认可,管理层及时制定了具体的整改计划,审计组整理汇总审计资料,出具了审计报告,同时内部审计安排跟踪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完善工作。
基于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不但能够有效发现缺陷和漏洞,发现和减少舞弊行为,还能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提供更相关、符合管理层需要的确证信息,确保地勘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对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
以上仅是地勘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实务操作的一个案例,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程安林,梁芬莲.舞弊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行为模式的转换[J].中国内部审计,2013(11):47-52.
【摘要】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进行临床诊治、开展科研攻关以及提升医疗质量的物质保证,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可以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实现其保值增值、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当前医院管理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中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其管理及核算状况如何对医院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医院综合经济实力、总体规模大小以及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医院绝大多数为公立性质医院,医院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以及自收自支等多种渠道筹措,在资产的归属于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搞好产权界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管理者将要面临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划分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医院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管理体系不健全,职工管理意识淡薄,设备购置盲目,核销处置不及时,等等,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笔者针对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粗浅提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既能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医院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医院资产浪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能明确到位
制度不健全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首先,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账不管物,总务设备等部门管物管明细账却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各领用科室没能明确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医院的固定资产购置采购制度不完善缺乏可行性论证。由于医院对购置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效益分析重视不够,导致一些设备引进后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资金浪费;第三,会计核算方法有待完善。医院会计核算方法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医院固定资产的运行成本和现状。第四,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由于固定资产品种繁多,财务部门和各职能科室难以做到定期进行检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没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而且逐年递增,致使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第五,按受捐赠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不健全。随着医院社会性的日益突出,医院会出现接受社会捐赠的现象,特定时期医院会接受到大量社会性捐赠物资,其中有些资产属于固定资产,但医院没有将其作为列入固定资产账户,这些资产的利用率和社会性不能得到发挥,容易造成资产的浪费。
2、内部控制缺失,外部监管不力
医院的资产虽是医院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然而医院的管理者长期以来忽视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管理,注重于货币资金的管理,从而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第一,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医院的内部审计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目前医院从事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行政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担任内审工作在有的医院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甚至将内审工作合并到财务部门或其它部门,致使审计监督的质量失去保证。第二,外部审计走过场,求形式。从我国目前的外部审计情况来看,审计人员大都注重对医院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审计,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审计,由于第一量大,第二繁琐,往往涉及很少。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医院能否管好自身的固定资产全靠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医院对固定资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使用机制不能做到统一协调的调配、各部门各科室只顾局部利益,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已使用方便出发,甚至相互攀比,对已有设备提前更新,片面追求‘高精尖”、“功能全”,造成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资金的浪费,设备盲目购置或重复购置的直接后果,导致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使用价值隐性流失。
4、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权限、职责不够明确,管理职能非常分散;由于制度不健全,致使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相互制约,存在互相扯皮的现象;另外,分级管理方面也会出现脱钩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账实、账账不符。医疗设备年检管理混乱,每年大量固定资产因没有年检,无法投入使用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导致无法动态掌控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从而传递给管理决策信息非常不准确。还有管理职权分散,不能统筹安排、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控。还有的医院的固定资产在空间上分布较散,管理非常复杂,长期以来总体资产价值及使用状况不明,极大的影响了高层管理及决策。
5、固定资产财务处理不规范
为了医院长远发展,许多医院都对旧的房屋建筑进行翻新改造,但在处理这些固定资产的账务时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房屋的装修费用并没有计入固定资产账户,按财务制度规定,如果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按固定资产原价加改造扩建的支出减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重新对固定资产定价,但许多单位将其作为维修费用直接列支。另外,一些医院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基本上没有实施,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还有,医院上下级或同级之间的调入、转出缺乏必要的划转手续,存在相互挤占挪用的严重现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上着随意性较大。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维护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制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杜绝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奖惩机制,以加强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监管意识。在具体实践中:第一,使用人应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及时登记该项固定资产的维护情况。每个科室都应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科室名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并负责采取分级对账的形式,定期定人进行账物核对。第二,完善医院资产会计核算力法。增设“折旧”科目“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提供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反映其损益状况。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值情况。第三,将计算机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管理当中。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品种多、数量大、价格相差悬殊,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将是趋势所在。
2、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建立以科室为二级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医院各部门、科室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让科室、职工积极参与。将科室的成本消耗与科室、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实现成本控制管理。第一,完善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清查核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报废、报损、考核评比奖惩制度、调出审批制度等,特别是要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使之真正落到实处。第二,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注意审计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
3、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
计算机的普及为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注重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是条形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固定资产,既方便了办理入库、出库、调剂、退库、报废等手续,又能自动生成各种需要的报表,再就是计算精确。有的还可以配以条形码扫描仪,在购入固定资产入库时,粘贴条形码,以后进行清查时,只需要扫描下就可以了。
4、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
第一,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室成本。应将科室资产消耗以成本核算为依据,将房屋、设备按标准计算折旧率,计入科室成本,从而减少科室闲置设备和报废资产不处理的现象,提高资产使用率。第二,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第三将资源是否合理调配管理列入考核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内容。第四,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玉萍: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3).
[2]刘颖,史桂环: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中卫生经济,2004(6).
[3]田咏梅: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初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
[4]赵索英: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辽宁经济,2005(12).
[5]吕喜龙:清理固定资产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2).
关键词:学校风险管;学校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审计
2006年11月天津大学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2007年2月南开大学校办企业允公集团总裁杨育麟贪污1.1亿,另外因杨担任总裁期间管理失误导致3亿元债务;2007年3月吉林大学财务处贴出通知详细介绍了吉大目前负债30亿元,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1.5亿至1.7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这三大财务事件暴露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效益低下,未能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导致发生巨额经济损失和陷入财务困境。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风险管理,分析了内部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强调学校应当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改进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促进学校目标实现。
一、学校风险管理与财务风险
(一)学校风险管理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风险管理是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具体包括对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学校财务风险
不论学校规模大小,财务风险是学校风险中的重要风险,风险管理必须以财务风险为重点。结合学校实际,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导致学校发生资产损失、财务困境等不利财务事件的可能性。资产损失指资产被盗、贪污挪用、意外事故导致损失等,财务困境是指一个学校处于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如银行借款本息、商业信用等),导致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以通过若干方法解决,如出售主要资产;减少资本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与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学校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
(三)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学校战略规划、业务运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认识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为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奠定基础;实施风险管理对学校财务风险采取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以合理判断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实施风险管理,针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影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回避、接受、降低、分担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王晓霞在《企业风险审计》一书中,给出企业风险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综合以上观点,在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可定义为: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围绕组织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从组织整体层次到职能层次,对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能够从机制、制度方面强化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目前学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作用,能够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建议,使最高管理层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促使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对学校财务风险实施规范管理。当学校已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过程时,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出建议,能够协助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学校管理层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以独特的身份调控学校的风险策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独特的技术手段,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取证、分析等手段评价主要财务风险因素,测定关键风险点、风险度,以判断学校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适当、监控报告是否充分有效;财务风险分析是否全面、措施是否完善;对管理层自我评估进行测试,检查其依据是否准确;评估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薄弱环节并与有关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与学校活动性质是否适当。
4、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的风险管理建议直接报告给学校最高决策层,能够引起高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
5、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学校预算管理进行评估,促进学校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使用资金,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制
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帮助学校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学校的终极目标。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以校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公立中小学校)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立中小学校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内审机构向学校(大规模)或乡镇(小规模学校)下派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审职责,实行对下进行监督评价,对上进行职能报告的内部审计机制。这种方式必须进一步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的地位,确保独立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确保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人员专业水平高低,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保障内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高层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要重视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内审人员学习内审领域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提供各种保障,不断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只有永远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才能不断改进完善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三)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
先进的审计技术已经得到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能够从内审角度对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使用的技术有:第一,风险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是一种预防性审计工具,即针对硬性控制也针对柔性控制,是针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咨询业务,可以评估旨在减缓风险的各项控制以及有关政策和规程的全面遵循情况,可以采取协调性小组讨论会(专题研讨班)、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三种方法。专题研讨班可以采取:“目标-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估”的形式,强调列举阻止实现目标的壁垒、障碍、威胁和风险,接着对控制进行检查,以确定控制过程是否足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其目的是确定严重的剩余风险。第二,头脑风暴法。针对问题,把能想到的一切主意集中起来,通过一群人的交流,来激发新思想产生。第三,德尔菲法。采用函调方式,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之后将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并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多次重复,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第四,抽样技术。第五,共同研讨法。第六,系统分析法。
(四)确定财务风险重点领域,揭示风险暴露,加强风险预警
学校的财务风险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筹资、投资、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及使用。
1、筹资。学校应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吉林大学陷入30亿元债务困境,说明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举足轻重。学校债务须经最高层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还本能力、还息能力,揭示债务风险是否达到警戒状态。对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既要看比率的大小,又要分析预期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于还本、还息能力分析应重点分析预期所有者(各级政府等投资者)是否不断增加偿还债务本息的投入;可以分析利息保障倍数(预计不含利息费后的结余/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为1,越高还息风险越小。
2、投资。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天津大学发生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就是巨大教训。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以防范项目建设中的财务风险。
3、固定资产管理。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内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评价资产采购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采购是否进行竞价选择;资产保管制度是否健全,记录是否规范;哪些资产经常使用,哪些资产不需用,各类资产的年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确定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固定资产处理的控制是否恰当,以判断其是否足以防范固定资产被偷窃等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及使用。应注意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等)实物接触控制不当、盗用及错误处理资金、潜在舞弊和违规、支出未经授权或审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等财务风险及暴露。如两免一补、中职、高教的助学金专款专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效益如何。
5、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学校高层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参加重大财务事项的预测、规划等重要会议,使内审人员以独立的视野分析各种财务风险,提供合理建议。对重点风险领域应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及时防范,避免学校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著;刘霄仑,朱军霞,李旭红等译.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著;李海风,李媛媛等译.实施内部审计业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6、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EB/OL].中内协网,2004.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采购
针对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的购置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投资规划,很少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盲目求大求全、求多求精,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仪器设备长期闲置;其次,单位各科室往往只从本部门需要出发采购,存在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再者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购置部分固定资产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按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制度条例,不纳入政府采购程序,打“球”自行采购的现象。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固定资产管理环节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无法做到统一性,即财务部门负责总账,而后勤部门则负责房产、家具等,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只负责相关的设备器材,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十分不利。其次,在处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存在较多漏洞,比如人员离职调动时,对其所占用的公有财物缺乏有效的管控,导致新上任者需要重新购置,缺乏一个完善的报废设备残值回收机制,通常经手人将残值上交至财务部门流程即为终结,缺乏有效的中间审批;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且处置金额相当大;更有个别单位存在擅自报废、违规处置固定资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最后,许多单位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的制度,无法掌握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短少、损失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致使单位账实不符,责任不清。
(三)缺乏严格的测试与评价系统
在固定资产管理实际过程中,其管理效果未与事业单位各科室的业绩考核联系起来,因此无法引起科室及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尽管有些单位、科室均建立了相应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缺乏严格的测试与评价系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均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内部环境方面
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基础,其影响着单位管理目标的制定,对员工的控制意识产生直接影响,促进单位塑造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因此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要加强内部环境方面的建设与营造。事业单位领导要改变“重钱轻物”的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其提升到工作日程中来;经常听取相关部门的反馈意见与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此外,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提升具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财务人员不能有对固定资产疏忽管理的观念或对管理规定掌握不够的行为,杜绝单位账实不符或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二)风险评估方面
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出全面评估,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适用于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比如在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如果未进行科学论证盲目采购,会导致单位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提高了投资风险;设备采购进来后出现闲置或者由于操作不当而损坏等情况,均会为单位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增加财务风险;此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等。事业单位均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些风险做出合理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
(三)控制活动方面
通过相应的控制活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不相容的职务分离控制制度,比如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以及付款过程;审批与执行等。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如事业单位在购置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时,就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物资条例比质比价,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绕过该条例而自行采购;建立起离任核查制度,在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制定清查盘点制度,每年在整个单位范围内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科室则每半年进行自查,与设备科及总务科进行核对等;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报损报废与调出审批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促使这些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四)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
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相关的审计部门要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落实进行定期督察,审计固定资产的效益,根据各
部门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不足部分再进行有计划的配置。促进固定资产利用率与收益率的提高。建立全面的固定资产账目,任何实物形态的资产均进行建档登记,保证资产的来源清晰,分类合理。实行科学的固定资产预算计划,固定资产的采购要与实际需求相符,以预算计划为基础进行购置,既满足了工作需要,又节约了资产购置成本。资产管理部门要及时向财务管理部门报账,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进一步完善基层固定资产的台账管理制度,将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密切结合起来,保证其得到有效的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持续监控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要包含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持续监督、个别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控制缺陷及时纠正与改进制度,将监控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事业单位要保证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管理,提升资产的利用率。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事业单位的盈亏进行准确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的综合竞争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文峰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 朱宇,尚高岭.公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1(4)
[2] 金红春,田辉.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2)
一、今年工作总结
时间一晃而过,弹指之间,2014年已接近尾声。本公司内审岗位于2014年12月11日成立,并且招聘了2位内审员,我就是其中之一。从进入公司第一天起,我就努力学习并熟悉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通过自己阅读本公司规章制度汇编、公司综合部统一培训、查看本公司网站信息和向其他同事请教等各种方式,初步的了解了本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适应了公司的工作氛围。到现在为止,对于以后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方式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明年及以后内审工作思路及规划
(一)我对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基本思路建议
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经营业绩审计为中心,同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保障集团制度贯彻与落实,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完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二)我对于集团公司审计工作初步具体规划建议
根据公司目前内部控制环境、内部审计发展状况,特对公司内部审计业务方面工作做了初步规划:
1、推进并完善本公司集团总部及各子公司的内审体系建设,构建内部审计体系,规范审计的工作流程,强化内审工作制度的执行,并对相关流程不断优化,提升工作效率。
2、以财务收支与预算审计为基础,促进内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延伸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公司内部监督,保护公司资产安全和完整,同时延伸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价。
⑵通过预算审计促进预算执行,保障预算编制符合集团发展方向,预算执行围绕集团经营目标展开。
⑶完善集团公司内审制度,做到审计工作有据可依,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完善内审制度。
2、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安排审计项目:根据各个部门要求,参与尽职调查类的项目。
3、以经营业绩审计为中心,结合经济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以公司经营业绩审计为中心,围绕各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通过经营业绩审计不仅要查错防弊,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逐步实现由发现型向预防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影响业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原因,抓住关键,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而促进各子公司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根据集团经营管理特点和管理层的要求,就预算、内控管理、经济责任考核、决策程序、成本归集、工程造价、工程建设、修理费用等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攻坚审计,重点问题重点突破,有针对性的完成。
5、参与其他特殊性的审计:在开展经营业绩审计时,经营业绩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以相结合,不仅要加强离任审计,还应搞好任中审计,注重对各子公司领导干部任中经营绩效的评价。
6、依照“审后要追究、审后要整改、审后要运用”的原则,建立审计结果落实反馈制度,加强对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并定期组织开展审计成果运用执行情况的检查。
二、2015年工作计划的重点及目标建议
由于内审岗位初始建立,目前尚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弥补和强化。在制定该年度审计计划之前,我们按照暂时了解的管理层期望和关注点,评估了2015年领导层的需求、公司对内审的定位、内审目前的阶段、能力以及发展规划。并且由于本集团公司子公司众多,内审部门考虑更多的是执行流程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和成本费用审计,除了对集团本部的各种审计外,重点是对下属罗源、福清、宁德、邵武各子公司进行程序上、财务上、内控上的审计。
1、2015年内审工作重点:A、集团总部及各子公司的预算管理审计、资金管理审计、费用审计等财务审计。B、重点是各子公司的财务全面审计、采购与付款审计、销售与收款审计、存货管理审计、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审计等。
2、2015年内审工作目标:A、监督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的管理水平,加强流程学习,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提高公司工作效率。B、围绕各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通过财务审计、经营业绩审计不仅要查错防弊,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逐步实现由发现型向预防型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影响业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原因,抓住关键,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而促进各子公司节约成本,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2015年具体审计业务建议计划建议
通过对本集团公司的初步了解,在听取领导对于审计岗位工作的要求上,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了进一步发挥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促进集团各子公司提升管理效益,结合集团经营计划,特制定2015年度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详细计划。如下:
审计项目名称
审计目的
重点审计内容
时间安排
相关内部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
评价各公司上年预算实际完成情况,审核下年预算编制是否合理、依据是否充分。
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预算的考核
2014年1至2月
预算管理办法
财务报告和账务管理
检查各公司日常账务管理的规范性,审核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了实际经营状况,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完整。
日常账务管理、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分析、会计档案管理
1-3月对年度报告进行审查,每月15日后对上月财务情况进行审查
基础管理财务制度
资金管理
审核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及安全性,监督资金计划的执行,规范资金核算,确保公司资金的安全。
现金管理、银行账户管理、银行存款和借款管理、印章和票据管理
与财务情况审查同时进行
资金管理办法
费用管理
监督费用预算的执行,复核费用支付的审批流程,规范费用支出的会计核算,确保费用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费用预算管理、费用支出管理、费用的核算
与财务情况审查同时进行
资金管理办法、管理费用管理办法
销售与收款管理
审核销售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是否正确和完整;应收账款和收款管理是否做到确认及时、记录准确和完整;防范销售与收款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
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指标是否报审和调整、收入核算、发票管理、应收账款核算和收款管理、应收票据管理
与财务情况审查同时进行
资金管理办法、水费收入和管道安装工程会计核算办法
采购与付款管理
审核物资采购计划、计划审批及物资验收等相关流程;检查各项付款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成本费用核算是否准确;确保物资采购控制流程的有效执行。
采购及验收、采购计划、验收管理、采办和招投标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应付票据管理
与财务情况审查同时进行
资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采办及招投标管理办法
生产运营管理
审核库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监督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的执行,检查存货出入库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监督成本预算的执行,保证成本费用核算的准确性。
库存出入库管理、存货计价、存货盘点、生产成本的预算和核算
按年度及半年度定期检查,并不定期抽查
存货、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生产成本核算办法
资产管理
检查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有效性,复核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账务处理,监督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清查盘点制度的执行,保证公司资产安全。
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取得和日常管理、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核算
按年度及半年度定期检查,并不定期抽查
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工程管理
评审各公司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审核工程决算造价;对工程付款、工程验收等环节进行监督。
工程资金的支付管理、在建工程的核算、工程竣工决算、在建工程转固
按工程项目进度执行
在建工程管理制度
修理费用专项审计
通过检查各子公司修理费结算业务流程设计是否合理,流程的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评价各子公司修理费结算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质性测试检查各子公司修理费结算的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存在性和完整性。
修理产生的原因、修理的频率、修理发生的日常管理、修理费支付及入账的情况
按修理发生的情况执行
暂无
其他各种专项和流程审计
决策程序完善情况、内控程度执行情况、成本归集正确性和完整性
决策程序的有效性、内存执行情况、成本归集
按需要和管理层关注度度执行
暂无
财务尽职调查
配合投资发展部对外投资的需要,弄清楚被投资方的基本历史沿革和基本财务情况,为投资决策做参考
被投资方历史情况、背景、财务情况、收入成本情况等
按投资发展部需执行
暂无
其他领导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
按管理层需求
四、2015年内审岗位建设的建议计划
1、创建部门岗位规章,以明确内审定位和职能,必要时由公司领导层在重要的会议上宣布对内审部定位、职能与授权。
2、制定业务规范,用于规范内审部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要求。
3、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做好内审工作宣传工作,召集各部门就如何做好年度内控内审工作及各部门的协助举行专题培训。
五、2015年个人自身能力加强计划
1、加强学习,巩固自身的专业能力。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更多的熟悉公司情况和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对公司的各个方面都心中有数。
2、参加2015年注册内审师考试。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公司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建立已成为内部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审计是确保公司管理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监督管理手段。内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直接对公司总裁或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关键词:内部审计条件;内部审计权责;内部审计方法及要求;内部审计项目;内部审计程序
下面以本人审计管理经验浅淡内部审计工作,如内部审计条件、内部审计权责、内部审计方法及要求、内部审计项目、内部审计程序等。
一、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须具备条件:
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坚持原则,有正义感; 通晓会计原理及其操作技能; 熟悉内部审计准则、程序和技术; 掌握本企业的有关业务知识,熟悉或完全掌握公司所有制度; 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对企业内部控制及所属专业有较深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教育,主要内容包含:专业知识、技能、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最新情况,从而具备与其从事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
二、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职权
从事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职权有:要求涉及审计的公司、分厂、部门按时报送生产、经营、财务收支计划,成本、费用预算、决算,财务报表及有关的其他资料及附件列明的资料; 参加公司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议,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检查有关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的资料、文件及现场勘察;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系统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对正在进行的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做出临时制止决定;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公司制度的事件并依据情节轻重出具处理意见。
三、内部审计方法及要求
从单一、事后审计的传统工作方法,逐步转移到事前、事中审计,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理论资料、预算及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防止失误。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的控制,通过微观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四、一般性内部审计项目
通常一般性内部审计项目包括日常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临时性审计等工作,主要内容有:负责对公司的财务凭证进行抽查; 审阅公司月度财务报表、成本报表、费用报表等相关财务资料;审查营销费用预算执行情况;抽查物资采购价格的相对真实性、合理性;抽查营销费用产生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对公司重要制度、关键流程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重要关键控制点实行不定期抽查审计(如:销货及收款、采购及付款、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投资与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
五、立项审计项目
立项审计项目包括下辖各分子公司年度经济效益审计;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涉及授权的高管人员或其他重要岗位人员,任期、离任时经济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确认;重要岗位履职情况审计;授权执行情况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开展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其中,专项审计工作列举部分内容如下:
成本管理审计:成本管理审计主要审查成本数据核算、归集的准确性、合理合规性,提出成本关键控制点、合理控制成本费用的审计建议,审查成本管理是否起到了为生产、销售提供决策依据的功能等。具体审计内容包括生产统计报表与成本核算报表是否一致、成本核算报表与账套数值是否一致、账存与实物是否一致、在产品约当数量是否合理或准确、不良品或报废返工品成本是否被重复计算或计算是否合理、物料价格是否准确、费用分摊是否合理、转换得率是否异常、计算结果与配方是否合理、毛利率是否偏高或偏低等。
存货管理审计:主要审查是否帐实相符、是否以假乱真比如码空盒子或中间层放空等、是否有严格的账龄管理如盘点时必须注意生产日期等、是否出现非正常条件下呆货及不良品等,各项存货是否在按照各项物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等。
货币资金管理审计:主要审查资金是否有流失、帐实是否相符、资金报表是否准确、存放是否超规定额度、银行余额调节表是否每月按时编制、管理是否有效,是否在依照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执行相关业务等。
资产管理审计:主要审查各项资产是否帐实相符,是否存在资产流失,是否在按照资产管理制度的各项要求进行管理等。具体审计内容比如包括固定资产实物卡片与账套数值是否一致、实物发生异动是否有办理手续并及时维护账套数值、资产申请购买和报废是否符合审批规定、资产购置是否有闲置浪费现象、资产维护保养是否流于形式、资产入账是否合理比如长期存在归置于在建工程中未结转或将支付款项归置于个人借款中错误处理未及时转入资产项目等。
往来帐管理审计:主要审查各往来帐是否核对清楚、是否存在坏账风险、是否有超授权发货、是否有超授信规定时限未及时回款、是否在持续贯彻往来帐管理制度及授信管理办法的各项要求等。
全面预算管理审计:主要审查预算执行情况、数据核算是否准确,进而审查预算是否起到了控制费用、降低成本的功能等。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与实际核算情况差异、预算入账与核算入账是否一致性、预算台账或模块数值是否准确、财务预算控制是否有力、预算发生费用与实际收入或生产状况是否发生偏离及有否及时予以纠正等。
销售费用审计:主要审查各项费用报销的真实性、合规性、及时性等;是否按制度执行。审查范围不低于20%的审查量,以记帐凭证数量为准。
采购专项调查审计(含材料采购、物流运费、固定资产及其他采购等)
主要审查采购价格的真实性、合理性(与市场价相比),采购业务本身的合规性,是否执行了公司的各项采购管理制度、验收制度等。
工资、提成审计:主要审计工资计算的准确性,提成的计算是否与绩效考核方案一致,每名员工的工资是否与公司签批的一致,工资、提成核算体系是否合理等。
人力资源审计:编制部分:主要审查各公司员工编制是否与公司签批的相符,编制管理是否符合公司要求等;招聘部分:主要审查招聘进的员工是否符合招聘制度要求等;绩效考核部分:主要审查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的合规性、合理性,调查员工对绩效考核方案是否满意,绩效考核是否对推动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激励员工的目标等。
五、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程序
1.年度审计计划由公司总裁或董事会批准后,审计部门按月、周报批审计计划(其中部分为公司交办的审计项目),并体现在月、周工作计划表内;
2. 实施审计项目前,一般须先拟订审计方案(对比较简单的、经常性的审计项目可以不拟定);
3.审计方案拟定报批后,一般情况下须向被审计单位(者)送达审计通知书,特殊审计业务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
4.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对内控制度的测试情况来确定实质性测试具体审计方法;
实施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审核、观察、询问、计算、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审计证据中由各单位提供的原始资料上要有被审计单位经办人、负责人签字确认,如涉及贪污、挪用等保密的事项,可暂不确认),并作详细记录,从而出具审计报告初稿;
5.与被审部门人员沟通审计结果和处理意见;
6.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人员须于一周内出具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人员应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2日内对审计报告进行回复,如未回复,视为对审计报告无异议,审计人员将审计报告与被审部门人员的回复意见一并上报公司管理决策层签批;
7.公司签批完审计报告后通知被审计单位(者);
8.按审批意见执行公司审批决定;
9.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跟进整改,开展后续审查;
(一)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内向主体的基本假设任何一个机构或部门都要明确服务的主体与对象,这样才能确定工作的特定空间范围,明确方向,突出成果。在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行政命令的产物,在建立初期形成了单纯作为国家审计延伸的内部审计模式。这一定位,使得内部审计多以“警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监督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关注明显不足,其结果直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针对这一发展瓶颈,东北师范大学以管理审计服务思想为指导,通过将审计视角由“单纯向外”调整为“内外兼顾,以内为主”,突出了内部审计内向这一基本主体假设,强化了审计工作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为完善管理服务、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的服务功能,打开了审计局面。
(二)进一步确立内部审计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重心基于内部审计内向这一基本主体假设,东北师范大学以需求为导向,对学校经济管理新动向进行了及时捕捉与分析,结合新时期高校经济管理对风险防范和效益提高提出的更高需求,将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为“强管理、防风险、增效益”,提炼出“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概念,力求提高工作针对性。一方面,以全过程审计思路为指导,打破审计项目界限,全局谋划各项目审计重点,通过项目叠加实现对学校经济活动的总体覆盖,力图实现对经济决策、执行、管理直至权力运行结果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保证和促进经济权力正确运行。另一方面,加大对经济管理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审计力度,发挥审计的预防与控制作用。一是关注工程管理全过程,加强对工程设计、招标、合同审签、合同执行、施工管理、洽商变更、竣工结算等关键节点的审核把关。二是关注资产管理全过程,加强对大宗仪器设备招标采购、日常抽查盘点、固定资产报废等关键节点的审计把关。三是关注资金管理全过程,加强对收费标准、票据管理、开支范围和标准、银行账户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审计监控。四是关注国有资产重大变更事项,加大对校办产业关、停、并、转等事项的审计监控。
(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管理审计思想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多年来,通过日常工作中的不断磨合,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审前共商、审中互动、审后运用的工作流程日益完备。在程序理顺方面,确立了组织部授权、审计处实施、组织部存档并督促整改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模式。在审计资料和线索搜集方面,审计部门与财务、资产、基建等部门密切协作,可以较为顺畅地获取有关审计资料,同时通过不同信息源所取得信息的比对,验证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通过审计结果在学校常委、组织部、纪检委、财务处、被审计单位等领导及部门间传阅,进一步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效率,强化了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四)促进权责对等的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考评体系全面建立建立起权责对等的、以经济责任目标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监督与评价体系,是促进领导干部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以及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的基本保证。2004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和组织部门以管理审计基本考评体系为参考,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制定了有关经济责任考评办法,做到了经济责任审计考核有标准、评价有依据,从源头上解决了审计什么、如何评价、如何界定相关责任等基本问题。相关考评内容如下:1.经营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察工作目标是否明确、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经费使用能否突出效益性、风险防范机制是否健全。(1)部门或单位是否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2)部门或单位能否有效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拓宽包括创收在内的各类筹、融资渠道,为单位或部门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3)部门或单位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尤其在教学、科研、学科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能否通过节能增效等措施,有效控制成本开支;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或部门,能否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及队伍建设总体目标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4)对合作办学、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大额开支等可能引发风险的重大事项能否民主讨论、集体决策,能否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衡量,是否存在不可控或未预知的重大风险。(5)部门或单位的总体目标实现程度如何,取得哪些主要业绩。2.管理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核责任授权分工的合理性、重要决策的民主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工作机制的有效性。(1)部门或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2)部门或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是否合理,工作流程设计是否科学、严谨。(3)能否通过创新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员素质等措施有效提升管理效率。(4)不相容职务分离、沟通渠道的建立、必要的监督等内部控制活动是否健全有效,执行效果如何。(5)能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保证本部门或本单位各类资产安全完整,有无擅自出租、出借或转让资产行为,资产的报废是否报请资产管理部门审批。(6)部门或单位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对收费、物资采购、招投标、合同签订等风险系数较大的管理环节加强监管。3.财务责任履行情况。重点从资金流的角度考核相关资金筹措、管理与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到位。(1)有无完善的财务责任制,涉及责任授权的,授权是否科学合理;对财务的约束是否严密有效,能否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审核、签批与实物验收制度。(2)能否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制定与单位或部门目标相一致的年度预算草案,并按照学校批复的年度预算计划执行。(3)能否积极组织收入,各项收入是否稳定增长,各类收入是否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并及时足额到位;能否有效规范收费行为,能否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并切实加强收费票据管理。(4)能否合理组织支出,各类支出是否纳入财务统一管理,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能否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能否做到支出票据合法化。(5)资产管理是否规范,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能否确保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能否及时追缴、清算各类外借款项;能否有效规避对外投资与合作办学风险并有效配置资源。(6)负债管理是否规范,能否根据自身偿债能力有效控制负债规模,能否对各项负债及时处理,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偿还。(7)净资产管理是否规范,其中各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否合规,能否做到专款专用,涉及收支结余分配的单位或部门其分配原则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能否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8)是否执行了适当的财务公开或公布制度。4.会计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核算的有效性。(1)能否如实报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合法。(2)独立核算单位能否根据本单位的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主管人员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3)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4)独立核算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和方法是否恰当、安全、可靠,能否对各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5)独立核算单位能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6)独立核算单位能否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7)独立核算单位能否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知识培训。5.财经法纪责任履行情况。重点考核国家财经法纪执行情况以及有关宣传教育机制的构建情况。(1)部门或单位的各类资产、负债、损益是否真实、合法。(2)部门或单位有无擅自对外投资、拆借、担保等行为。(3)部门或单位的经费能否及时入账,是否存在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及坐支现金的行为;单位或部门有无收费项目,若存在,有无擅自扩大范围、提高标准、使用不合法票据等问题。(4)部门或单位的经费支出是否按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列支,是否存在白条入账或虚列支出行为,有无违规滥发奖金、津贴、劳务费和实物等问题。(5)部门或单位有无“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6)部门、单位或被审计负责人有无偷逃税款行为。(7)被审计负责人有无利用职权侵占、挪用资产、收受非法所得或变相收受非法所得等问题。(8)部门、单位或被审计负责人有无向相关单位或人员进行贿赂、提供回扣、低价出售或处理有关资产及其他非法行为。(9)部门或单位是否建立了财经法纪宣教机制,对重要岗位、关键部位人员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教育与监管。6.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被审计人员服务社会,创造社会效益的有关内容也浅层面地纳入了审计范畴。(1)部门或单位能否积极改善工作环境,落实职工福利待遇,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员工培训,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2)部门或单位能否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积极为社会服务。
(五)务实高效的审计作业机制基本形成经济责任审计考核与评价范围的拓展,直接带来审计业务内容的增加,督促审计人员不断拓展审计资料采集范围,同时通过丰富审计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满足日常工作需要。1.审计资料采集范围的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在要求被审计人员提供所在单位财务账目的同时,要求其提供年度预算、年度计划和总结、重大事项会议记录、重要合同等非财务资料,并注意从被审计单位网站、广域网、报纸广告等媒体获取相关非财务信息,从而实现审计信息采集渠道多样化,改变单纯依靠会计资料完成审计取证的局面。2.审计技术手段的变化。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也面临着人员少、任务重的双重压力,通过向信息技术要时间的思路,综合利用各种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对于院系、部处等非独立核算单位,摸索出一套利用VisualFoxpro完成数据转换,利用Excel完成明细账(数据)分类汇总、报表生成、指标分析、审计线索搜集,利用Word编制审计报告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对于独立核算单位,摸索出一套利用用友专业审计软件完成数据采集、转换及初步账目审核、数据抽样,利用Excel进行局部重点数据再分析、报表生成,利用Word编制审计报告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3.审计评价方式的转变。审计实施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注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逐步确立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财务指标方面,积极发挥审计专业优势,尽可能多地从横向、纵向等多个维度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量化分析。非财务指标方面,则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定量分析为辅,对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管理流程的完整性、顺畅性、有效性,经营的经济性和效果性等进行叙述性评价。4.审计资源整合能力的变化。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审计部门将提升审计资源整合能力作为提升审计水平和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的主要抓手,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方面,重视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效率、效果。一是推行“1+N”审计模式,“1”即1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N”为多个审计成果,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同步开展财务、绩效等专项审计,做到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二是推行“N+1”审计模式,综合利用审计署、教育部等上级部门审计结论、科学借鉴社会事务所审计结果、追踪使用前期审计报告,实现内外部审计资源“为我所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对已完成审计项目做到档案信息电子化,提升了既有审计项目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与水平。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因校制宜灵活构建经济责任实践模式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东北师范大学多年来以管理审计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改革的思路与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实践中最直接的体会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需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灵活开展。相关工作侧重点必须与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学校宏观环境相协调,根据学校经济现状从差错防弊、完善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几个方面灵活选取切入点开展工作。
(二)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管理审计思想指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背景下,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审计知识,还要根据所审项目的不同,培养经济管理、法律、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熟知学校的各项工作流程,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使其在工作中能以更开阔的视野,从学校全局出发,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更深层次问题,提出更有战略性的建议,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管理上的顾问,工作上的伙伴,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