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云计算基本架构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3 09:17: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云计算基本架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云计算基本架构

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化;VMware;VMware vSphere;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00602

作者简介:连鸿鹏(1987-),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初级网络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云计算。

0引言

虚拟化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而发展的,虚拟化意味着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虚拟化技术实现了物理资源的逻辑抽象和统一表示,通过它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并能够根据用户业务需求的变化,快速、灵活地进行资源部署,因此,虚拟化技术已经成为构建云计算环境的一项关键技术。

VMware 云基础架构能够让现有的用户从虚拟化中获益,加速了现有数据中心云计算的转移,与公共云基础兼容,铺平了向混合云模式前进的道路,成为云计算的新里程碑。

本文主要讨论作为X86体系结构虚拟化技术的代表,VMware公司基于已有的虚拟化技术和优势,提供了云基础架构及管理、云应用平台和终端用户计算等多个层次上的解决方案,主要支持企业级组织机构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实现从目前的数据中心向云计算环境转变方面的架构分析。

1VMware vSphere 简介

VMware vSphere是在原来的VI3基础上推出的系统,被成为业界首款云计算操作系统。vSphere将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从底层硬件分离出来,从而简化了 IT 操作。现有的应用程序可以看到专有资源,而服务器则可以作为资源池进行管理。vSphere以原生架构的ESX/ESXi Server为基础,让多台ESX Server能并发负担更多个虚拟机。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虚拟化管理器VMM部分的VMware ESX 4,VMware ESX Server主要是用于调配物理服务器中内存、CPU、存储及网络各种硬件资源,运行在物理服务器上的一个虚拟层并根据预定好的策略将这些资源分配到运行在其中的各虚拟机中,这些虚拟机以安全独立的模式并行运行;二是用于整合和管理VMM的VMware vCenter,提高在虚拟基础架构每个级别上的集中控制和可见性,通过主动管理发挥 vSphere 潜能,是一个具有广泛合作伙伴体系支持的可伸缩、可扩展平台;三是用于管理客户端的软件VMware Infrastructure Client。

2VMware vSphere 的基本架构

VMware vSphere 主要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数据中心转变为云计算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提供自助部署和调配的功能,将IT基础架构作为服务来交付使用。vSphere是一个整体架构而非单个产品,基本架构如图1。

图1VMware vSphere 的基本架构

2.1vSphere的云端部分

vSphere所谓的云端是指平台及架构部分(PaaS和IaaS),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云端。内部云端由各种硬件资源组成,并有vSphere负责统合云端资源,在IaaS及PaaS中,资源为硬件及OS资源。外部云端vSphere可以将这些第三方提供的资源集成到企业的IT架构中。

2.2vSphere的底层:架构服务(Infrastructure Service)

有了硬件资源之后,就需要一个Hypervisor将资源集成,然后ESX和ESXi服务器将负责硬件资源虚拟化。Infrastructure Service主要可以分为运算部分的vCompute、存储部分的vStorage以及网络部分的vNetwork。

(1)vCompute部分。vCompute包括了ESX/ESXi以及DRS。ESX/ESXi主要实现服务器整合、提供高性能并担保服务品质、流水式测试和部署及可伸缩的软硬件架构。DRS确保按需调整资源配置,根据需要和优先级压缩和增加应用系统的资源,动态的响应负载平衡。

(2)vStorage部分。vStorage包括VM所在硬盘的文件系统VMFS以及动态分配大小的Thin Provisioning,提供多种存储虚拟连接选择,通过vStorage VMotion减少或消除计划内停机,通过精简部署降低虚拟环境的存储要求,通过vStorage API简化管理并提高存储操作的效率。VMFS是专门为虚拟机设计的高性能集群文件系统,该系统可以在VMware虚拟机的VMware虚拟数据中心环境中访问共享存储。

(3)vNetwork部分。VMware的网络虚拟化技术主要通过VMware vSphere 中的vNetwork网络元素实现。通过这些元素,部署在数据中心物理主机上的虚拟机可以像物理环境一样进行网络互连。vNetwork的组件主要包括虚拟网络接口卡Vnic、vNetwork标准交换机vSwitch和vNetwork分布式交换机dvSwitch。vSphere提供了一个Distributed Network的架构,不但有完整的Bridged/NAT/Host only架构,更和Cisco合作推出一个专门安装在vSphere上的分布式网络。

2.3vSphere的Application Service

第2篇

购买推荐

图书分析师庞敏丽认为该书云计算研发人员和爱好者的学习和参考资料。通过对生意宝旗下比购宝(Boogle.cn)——“网络购物第一站”收录的博库书城、淘宝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文轩网、中国互动出版网、99网上书城等众多含图书销售的网站,价格搜索显示,目前,京东商城该书为最低价,推荐购买。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云计算的概念

1.2 云计算发展现状

1.3 云计算实现机制

1.4 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1.5 云计算的发展环境

1.5.1 云计算与3G

1.5.2 云计算与物联网

1.5.3 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

1.5.4 云计算与三网融合

1.6 云计算压倒性的成本优势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Google云计算原理与应用

2.1 Google文件系统GFS

2.1.1 系统架构

2.1.2 容错机制

2.1.3 系统管理技术

2.2 分布式数据处理MapReduce

2.2.1 产生背景

2.2.2 编程模型

2.2.3 实现机制

2.2.4 案例分析

2.3 分布式锁服务Chubby

2.3.1 Paxos算法

2.3.2 Chubby系统设计

2.3.3 Chubby中的Paxos

2.3.4 Chubby文件系统

2.3.5 通信协议

2.3.6 正确性与性能

2.4 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Bigtable

2.4.1 设计动机与目标

2.4.2 数据模型

2.4.3 系统架构

2.4.4 主服务器

2.4.5 子表服务器

2.4.6 性能优化

2.5 分布式存储系统Megastore

2.5.1 设计目标及方案选择

2.5.2 Megastore数据模型

2.5.3 Megastore中的事务及并发控制

2.5.4 Megastore基本架构

2.5.5 核心技术——复制

2.5.6 产品性能及控制措施

2.6 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监控基础架构Dapper

2.6.1 基本设计目标

2.6.2 Dapper监控系统简介

2.6.3 关键性技术

2.6.4 常用Dapper工具

2.6.5 Dapper使用经验

2.7 Google应用程序引擎

2.7.1 Google App Engine简介

2.7.2 应用程序环境

2.7.3 Google App Engine服务

2.7.4 Google App Engine编程实践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Amazon云计算AWS

3.1 Amazon平台基础存储架构:Dynamo

3.1.1 Dynamo在Amazon服务平台的地位

3.1.2 Dynamo架构的主要技术

3.2 弹性计算云EC2

3.2.1 EC2的主要特性

3.2.2 EC2基本架构及主要概念

3.2.3 EC2的关键技术

3.3.4 EC2安全及容错机制

3.3 简单存储服务S3

3.3.1 基本概念和操作

3.3.2 数据一致性模型

3.3.3 S3安全措施

3.4 简单队列服务SQS

3.4.1 SQS基本模型

3.4.2 两个重要概念

3.4.3 消息

3.4.4 身份认证

3.5 简单数据库服务Simple DB

3.5.1 重要概念

3.5.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5.3 Simple DB和其他AWS的结合使用

3.6 关系数据库服务RDS

3.6.1 SQL和NoSQL数据库的对比

3.6.2 RDS数据库原理

3.6.3 RDS的使用

3.7 内容推送服务CloudFront

3.7.1 内容推送网络CDN

3.7.2 云内容推送CloudFront

3.8 其他Amazon云计算服务

3.8.1 快速应用部署Elastic Beanstalk和服务模板CloudFormation

3.8.2 云中的DNS服务 Router

3.8.3 虚拟私有云VPC

3.8.4 简单通知服务SNS和简单邮件服务SES

3.8.5 弹性MapReduce服务

3.8.6 电子商务服务DevPay、FPS和Simple Pay

3.8.7 Amazon执行网络服务

3.8.8 土耳其机器人

3.8.9 Alexa Web服务

3.9 AWS应用实例

3.9.1 在线照片存储共享网站SmugMug

3.9.2 在线视频制作网站Animoto

3.10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软云计算Windows Azure

4.1 微软云计算平台

4.2 微软云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

4.2.1 Windows Azure概述

4.2.2 Windows Azure计算服务

4.2.3 Windows Azure存储服务

4.2.4 Windows Azure Connect

4.2.5 Windows Azure CDN

4.2.6 Fabric控制器

4.2.7 Windows Azure应用场景

4.3 微软云关系数据库SQL Azure

4.3.1 SQL Azure概述

4.3.2 SQL Azure关键技术

4.3.3 SQL Azure应用场景

4.3.4 SQL Azure和SQL Server对比

4.4 Windows Azure AppFabric

4.4.1 AppFabric概述

4.4.2 AppFabric关键技术

4.5 Windows Azure Marketplace

4.6 微软云计算编程实践

4.6.1 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简单的云应用程序

4.6.2 向Windows Azure平台应用程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VMware云计算

5.1 VMware云产品简介

5.1.1 VMware云战略三层架构

5.1.2 VMware vSphere架构

5.1.3 云操作系统vSphere

5.1.4 底层架构服务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1.5 虚拟桌面产品VMware View

5.2 云管理平台 vCenter

5.2.1 虚拟机迁移工具

5.2.2 虚拟机数据备份恢复工具

5.2.3 虚拟机安全工具

5.2.4 可靠性组件FT和HA

5.3 云架构服务提供平台vCloud Service Director

5.3.1 创建虚拟数据中心和组织

5.3.2 网络的设计

5.3.3 目录管理

5.3.4 计费功能

5.4 VMware的网络和存储虚拟化

5.4.1 网络虚拟化

5.4.2 存储虚拟化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Hadoop:Google云计算的开源实现

6.1 Hadoop简介

6.2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6.2.1 设计前提与目标

6.2.2 体系结构

6.2.3 保障可靠性的措施

6.2.4 提升性能的措施

6.2.5 访问接口

6.3 分布式数据处理MapReduce

6.3.1 逻辑模型

6.3.2 实现机制

6.4 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HBase

6.4.1 逻辑模型

6.4.2 物理模型

6.4.3 子表服务器

6.4.4 主服务器

6.4.5 元数据表

6.5 Hadoop安装

6.5.1 在Linux系统中安装Hadoop

6.5.2 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Hadoop

6.6 HDFS使用

6.6.1 HDFS 常用命令

6.6.2 HDFS 基准测试

6.7 HBase安装使用

6.7.1 HBase的安装配置

6.7.2 HBase的执行

6.7.3 Hbase编程实例

6.8 MapReduce编程

6.8.1 矩阵相乘算法设计

6.8.2 编程实现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Eucalyptus:Amazon云计算的开源实现

7.1 Eucalyptus简介

7.2 Eucalyptus技术实现

7.2.1 体系结构

7.2.2 主要构件

7.2.3 访问接口

7.2.4 服务等级协议

7.2.5 虚拟组网

7.3 Eucalyptus安装与使用

7.3.1 在Linux系统中安装Eucalyptus

7.3.2 Eucalyptus配置和管理

7.3.3 Eucalyptus常用命令的示例和说明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其他开源云计算系统

8.1 简介

8.1.1 Cassandra

8.1.2 Hive

8.1.3 VoltDB

8.1.4 Enomaly ECP

8.1.5 Nimbus

8.1.6 Sector and Sphere

8.1.7 abiquo

8.1.8 MongoDB

8.2 Cassandra

8.2.1 体系结构

8.2.2 数据模型

8.2.3 存储机制

8.2.4 读/写删过程

8.3 Hive

8.3.1 整体构架

8.3.2 数据模型

8.3.3 HQL语言

8.3.4 环境搭建

8.4 VoltDB

8.4.1 整体架构

8.4.2 自动数据分片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云计算仿真器CloudSim

9.1 CloudSim简介

9.2 CloudSim体系结构

9.2.1 CloudSim核心模拟引擎

9.2.2 CloudSim层

9.2.3 用户代码层

9.3 CloudSim技术实现

9.4 CloudSim的使用方法

9.4.1 环境配置

9.4.2 运行样例程序

9.5 CloudSim的扩展

9.5.1 调度策略的扩展

9.5.2 仿真核心代码

9.5.3 平台重编译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云计算研究热点

10.1 云计算体系结构研究

10.1.1 Youseff划分方法

10.1.2 Lenk划分方法

10.2 云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10.2.1 虚拟化技术

10.2.2 数据存储技术

10.2.3 资源管理技术

10.2.4 能耗管理技术

10.2.5 云监测技术

10.3 编程模型研究

10.3.1 All-Pairs编程模型

10.3.2 GridBatch编程模型

10.3.3 其他编程模型

10.4 支撑平台研究

10.4.1 Cumulus:数据中心科学云

10.4.2 CARMEN:e-Science云计算

10.4.3 RESERVOIR:云服务融合平台

10.4.4 TPlatform:Hadoop的变种

10.4.5 P2P环境的MapReduce

10.4.6 Yahoo云计算平台

10.4.7 微软的Dryad框架

10.4.8 Neptune框架

10.5 应用研究

10.5.1 语义分析应用

10.5.2 生物学应用

10.5.3 数据库应用

10.5.4 地理信息应用

10.5.5 商业应用

10.5.6 医学应用

10.5.7 社会智能应用

10.6 云安全研究

10.6.1 Anti-Spam Grid:反垃圾邮件网格

10.6.2 CloudAV:终端恶意软件检测

10.6.3 AMSDS:恶意软件签名自动检测

10.6.4 CloudSEC:协作安全服务体系结构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

11.1 主流商业云计算解决方案比较

11.1.1 应用场景

11.1.2 使用流程

11.1.3 体系结构

11.1.4 实现技术

11.1.5 核心业务

11.2 主流开源云计算系统比较

11.2.1 开发目的

11.2.2 体系结构

11.2.3 实现技术

11.2.4 核心服务

11.3 国内代表性云计算平台比较

11.3.1 中国移动“大云”

11.3.2 阿里巴巴“阿里云”

11.3.3 “大云”与“阿里云”的比较

11.4 云计算的历史坐标与发展方向

11.4.1 互联网发展的阶段划分

11.4.2 云格(Gloud)——云计算的未来

第3篇

一、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一)智慧旅游概念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当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8年首次提出“智慧地球”一词之后,便引发了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热潮。从研究情况来看,国际上鲜有把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战略,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游客广泛参与、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深层次关系,以及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等作为关注的重点,来探索旅游智慧化进程带给旅游业的整体利益。总的来说,主要关注智慧旅游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2000年12 月 5 日,加拿大旅游业协会的菲利普斯(Phillips)把智慧旅游定义为 “简单地采取全面的、长期的、可持续的方式来进行规划、开发、营销旅游产品和经营旅游业务。”在他看来,发展智慧旅游需要智慧的管理策略和营销技术,根据游客需要,及时传递信息。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一是以马勇、姚志国等为代表从“技术应用论”的角度,对智慧旅游进行定义,他们认为,智慧旅游以人本、绿色、科技创新为特征,利用云计算、物联网、高速通讯技术等信息高科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服务方式,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与旅游体验,从而成为旅游发展与科技进步结合的世界时尚潮流。二是以张凌云、史云姬等为代表,从“管理变革论”的角度解读智慧旅游,认为智慧旅游的目的是提升服务水平,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把智慧旅游定义为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纵观上述内容,国内学者在概念方面存在共识,他们都赞同智慧旅游的发展依赖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高科技技术,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来改善旅游发展模式、管理方式、旅游服务质量。

(二)国内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式

国内旅游业发展相比西方国家时间较短、经验不足、资本基础较薄弱,因此,国内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政府起主导作用,主要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形成国家和地方规划,整合旅游相关资源,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指导、协调市场主体参与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激励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智慧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数十年方才完成的旅游业变革。在国内,智慧旅游已被纳入“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之中,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 号) ,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营运而生。另外国家旅游局还部署了“智慧旅游城市”的试点工作,确定洛阳等13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在这一机遇下,洛阳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智慧旅游发展计划。

二、城市智慧旅游基本架构分析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智慧旅游可视作智慧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简单的来说,智慧城市是一棵树,而城市智慧旅游是这棵树的一个树杈,为实现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借助或共享智慧城市已有的成果。因此,城市智慧旅游的架构体系依托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将物联网感知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融入“数字城市”中,从而实现对“数字城市”的质的提升与飞跃,达到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技智能信息化,真正实现人与城市的完美融合。而城市智慧旅游就是借助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链,为旅游市场主体的旅游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其基本架构主要包括技术层、应用层、产业层和关联层。智慧旅游的技术层就是指智慧城市依托的新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它为城市智慧旅游的根基,也是智慧旅游的来源。应用层是指技术层与旅游要素相融合,即把新兴技术运用到旅游要素中,为智慧旅游的科学有效发展提供依据,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分析智慧化、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环境智慧化、旅游营销智慧化、旅游接待体系智慧化等等。产业层是指通过渗透在旅游业各个市场中的智慧因素而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的丰富,不仅包括智慧要素在原始旅游产业和部门中的实践,而且还包括智慧城市背景下带来的新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兴起。关联层就是指上述所提到的,城市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存在是与智慧城市的其他部件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一方面,智慧旅游的构建体系与其他智慧产业体系都依赖于智慧城市的感知层和技术层,实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相应地,智慧旅游体系构建同时也需要借助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智慧化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城市智慧旅游的基本架构体系来看,其设计重点应落实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旅游信息资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旅游产品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挖掘;二是要慎重选择城市智慧旅游各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形成良好的产业效应;三是要紧跟新科技发展步伐,注重云计算、云存储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云平台的方式整合城市各种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一个城市的旅游云,整体提升智慧旅游的建设水平。

三、探研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一)体系构建的可能性条件

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构建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洛阳是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起主导作用;二是洛阳市有良好的旅游资源,游客量大,为满足深入体验的需求,游客对旅游服务信息的要求全面而便捷,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三是自洛阳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之一以来,洛阳市政府着手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确立了以云计算架构建设综合数据中心的思路,建设支撑旅游产业及公共服务数据库,目前全市智慧旅游综合数据库已相当完善,并且全市3A级以上景区推进数字化景区建设,为游客提供无线上网、自助导游等智慧化服务,可以看出近年来洛阳市智慧旅游的发展已具规模;四是洛阳目前已制定了《洛阳市智慧旅游城市工作方案》《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方案》,确定了“1个中心(旅游综合基础数据库暨云计算中心)、1个基础(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4个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综合监管平台、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旅游市场营销平台)和8个智慧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智慧旅游餐饮、智慧旅游购物、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娱乐)”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本文希望结合政府的建设框架,提出自己的构建体系,以期为洛阳市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贡献一份力。

(二)洛阳市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满足市场活动主体个性化需求,提供便捷而全面的高品质服务,除此之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企业、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因此,洛阳的智慧旅游也应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来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改进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洛阳市智慧旅游建设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大数据时代下的游客、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当地旅游资源。对于游客来说,智慧旅游建设目标主要是让不同类型的游客拥有更加智能便捷而又愉悦的旅游经历;对于相关行业,主要是为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对于旅游资源,主要是促进洛阳市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使洛阳旅游资源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构建洛阳旅游文化云。

(三)洛阳市智慧旅游总体构想的设计理念

洛阳市智慧旅游总体构想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为实现旅游的智慧化而提出的。洛阳市智慧旅游应在技术、应用层的支撑下,构建资源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应用广泛而便捷的城市智慧旅游总体架构,重点建设数据库,数据库是智慧旅游的生命线,没有数据的智慧旅游只能是空中楼阁。洛阳智慧旅游应确立以云计算架构建设综合数据中心的思路,建设支撑旅游产业及公共服务数据库,建立包括旅游公共服务数据、产业数据和综合管理数据交换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同时,还应以中央管理平台为中心,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统辖与旅游相关的各个方面。

(四)洛阳市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体系

洛阳市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是:在完善智慧城市基础公共保障的前提下,主要分为旅游相关主体应用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两大层次,并统一在中央管理平台之下。

如图1所示:

1、旅游相关主体系统

在洛阳智慧旅游总体规划体系中,旅游相关主体系统包含游客、景区、旅游社、饭店、其他服务者以及政府部门六大主体对象以及一套安全保障体系,实际上他们不仅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智慧旅游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智慧旅游主要是深化旅游体验和提供智能服务,因此,“游客”与“政府部门”在该系统中处于主要地位,而景区、旅行社、饭店以及其他从业者在该系统中作为游客体验与政府管理的实际载体而存在,共同组成智慧旅游的服务业者。可以看出,旅游业各个主体之间联系贯通,使智慧旅游主体更显完善而全面。智慧城市基础公共保障则包含智慧环保、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突发事件智慧防控六个方面,该体系虽不完全直接隶属于智慧旅游的主体系统,但对智慧旅游主体的运作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游客

主要是指使用洛阳智慧旅游网络平台的游客,他们通过旅游年票、移动应用终端APP、信息服务触摸屏、智慧旅游咨询预订查询终端等进入并访问洛阳智慧旅游系统,以获取所需要的旅游相关资讯和智能服务。

(2)景区

洛阳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资源丰富,游客量大,在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洛阳景区着手进行智慧化建设,该系统主要包括手机二维码电子门票、无线旅游平台、景区客流动态监测系统、景区信息系统、旅游资源管理系统、景区定位导航系统等。

(3)旅行社

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整合各种相对分散的旅行社业务信息、资源,为旅行社提供统一的界面、工作环境以及一种快速安全的数据交换标准,并做到及时汇总与更新,使旅行社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紧密联系的、高效的、共享的整体。旅行社信息系统主要是为旅行社以及服务对象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信息系统。

(4)饭店

饭店信息系统包括顾客数据管理系统、客房服务系统、饭店内部运营系统等子系统,目的是便于饭店的正常运营和管理,以及维护旅游者的权益。

(5)其他

这类旅游从业者,主要包括旅游在线服务商、各种服务业者,他们通过智慧旅游系统获取精确的旅游资讯,服务于旅客。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6)政府部门

主要是指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该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旅游门户网站集群、智慧旅游指挥系统、12301旅游服务热线、智慧行政办公系统、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系统。特别是洛阳市政府部门近期开通的智慧系统统辖全局,即可对景区客流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也可通过旅游车辆GPS系统实现对旅游团队的监控,使洛阳旅游业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内有条不紊的进行。

(7)公共保障

智慧城市基础公共保障则包含智慧环保、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突发事件智慧防控六个方面,该系统的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整合城市资源,为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旅游业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市民和游客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基础服务系统,统一为旅游相关主体应用体系提供全面而强大的支持服务。

(1)技术层

该体系中的技术层就是指智慧城市依托的新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它为城市智慧旅游的根基,也是智慧旅游的来源。

(2)旅游资源数据库

CIS数据库、游客资源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与旅游相关的交通等行业数据库等都是典型的旅游资源数据库,洛阳智慧旅游建设总体构架设想是从大旅游的格局以及旅游信息化整体和全局出发,目的是实现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在全市范围内制订标准与规范的数据,建立有效的旅游资源共享机制,数据库资源实现分级管理。

(3)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该系统包括呼叫中心、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撑、地理信息服务、智能服务、融合通信服务等方面。从包含的内容来看,该部分就是一个信息接口平台,被旅游相关主体对象所使用,能够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各种旅游资源,并提供旅游资源调控、运行态势监督、资源使用、统计旅游情况预测等功能。

3、中央管理平台

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在功能上是作为洛阳智慧旅游的大脑和枢纽,在整个智慧旅游总体架构中起到匹配、整合、协调、联动各个旅游相关主体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作用,在实现智慧旅游各子系统相关高层业务数据统一抽取、融合共享的基础上,与多种配套保障体系相互配合,对景区、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主体应用系统进行统一协同管理,实现多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并为旅游行政管理单位人员提供统一的入口,以进行旅游行业监控与管理。

四、结语

洛阳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通过科学的智慧旅游规划和总体架构设计,顺利地推进了智慧旅游建设的进程,目前已完成了智慧旅游网站集群提升、12301旅游咨询服务热线提升、入境关怀、智慧旅游移动应用终端APP(洛阳旅游指南)、智慧旅游咨询预订查询终端等15个项目建设任务,同时智慧旅游指挥中心正在线运行,洛阳市政府正积极加快智慧旅游主体建设。纵观洛阳智慧旅游的发展,景区、饭店、旅行社等相关主体基本上已实现智慧的管

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数据中心;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时间的增长,一些陈旧的网络设施不断的被淘汰,开始进行更新换代,换代的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不断的被广大的人们所熟知,互联网技术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对网络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数据的存储,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设备的成本也随之降低,这也促使互联网的用户不断的提高。人们慢慢的都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使得当今社会也变的越来越信息化,同时也有很多的数据要进行处理,使得传统的一些数据的计算方法不再适合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因此传统的一些数据中心也满足不了当今的需求。本文主要结合当今云计算的发展状况,研究了云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以后,深入分析了云计算的基本架构。

1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概述

1.1 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的定义比较多,与之关联的理论也比较多,但是总体来讲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分布式计算;第二信息海量计算;第三,并行数据计算。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美国标准语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概念。云计算并不是无偿的服务,它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取费用的计算主要是客户使用网络流量的费用。目前移动网络也不断的发展已经从2G发展到了4G网络,互联网时代开始更新换代。这也使得云计算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访问面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服务,或者计算的结果,并且获取的过程是简单而轻松的。与此同时工业的生产也不断的运用云计算技术开展生产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云计算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不断的扩大和普及,也越来越成熟,涉及的工业领域也越来越多。

1.2 云计算的原理。云计算的原理和云计算涉及理论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些领域我们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将需要处理的数据在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和计算。而对于企业的一些数据中心来讲,云计算的运行原理和和网络上的一些原理是相似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企业的数据是根据需求来定的,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速度的加快,移动客户端数据也不断的发展,云计算的服务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利用手机进行购物等都是云计算衍生的产品。这些技术与以往传统的网络相比变的越来越开放,不像以往使用单机进行数据处理,如今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这样也使得互联网在一定的程度上越来越普及。

2 ITIL架构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架构就是ITIL架构,这种架构主要分为6个不同的模块这些模块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很大的联系,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相互作用的,这样才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下面分开介绍这6个不同的模块:

2.1 服务支持。该部分主要是对执行某项任务时,都由哪些人员参与,他们分别扮演何种角色,以及整个任务执行的具体细节进行描述,将联系用户以及细节的“服务台”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义。服务支持在整个云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是,IT组织是如何按照SLA标准向具体客户提供IT服务的。

2.2 服务交付。该部分主要是用来对客户开展某项业务所需要的服务,主要的服务内容就是对客户的要求进行任务分工以及IT组织在提供这项服务时所需要具备的资源进行描述。在服务的过程中一些不同的人员要执行不同的工作内容,服务交付在整个云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是,IT组织如何与客户签订具体的SLA等级协定,并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SLA目标实施监控。

2.3 安全管理。安全就是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此模块记录很多用户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一些具体的规划和管理信息及IT服务所达到的安全流程水平,用以评估和控制所存在的风险,同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解决。进行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整个服务过程的保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

2.4 IT基础设施管理。IT基础设施的管理十分重要,其关系到业务成本的问题,只有合理的对基础设施进行管理才能保证最大的业务需求,创造更大的利润,这个模块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证IT架构的运行效率,以最小的运行成本保证最大的运行效率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可以有效的保证IT基础设施的稳定建设。

2.5 应用管理。应用管理就是对客户端上的应用进行管理,这个模块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各个应用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并且对客户进行管理的指导,以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对整个应用系统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

2.6 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该部分主要是对服务的组织、实施以及改善服务管理流程,对整个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任务进行再规划、设计,帮助客户确立远景目标,同时对服务改进方案进行全面的、持续的指导。

2.7 业务视角。所谓业务视角,是用来强调服务的开展应该从业务的角度触犯,而不是只关注服务的交付者,让IT服务人员明白其主要工作是为了实现具体的商业目标,是为了给用户创造最大的价值,做出最大的贡献。

3 ITIL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管理理念

对于目前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架构来讲,如果要是这些架构能够稳定的、可靠的运行就必须有一些合理的管理模式,通过强大的管理模式把服务层的每个架构进行联系起来,才能够使得系统的运算结构有效的运行,也能使得网络的基本结构得到很好的改善,目前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架构能够最大的优化系统资源的配置。上一章详细的讲了ITIL的数据架构,这些架构在理论上是比较成熟的,也能够经得住长期的实践考验,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设计的标准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结果要能实施、对总体的需求能够准确的表达,既然主要是面向客户的架构,那么所有的设计都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定,这样才能满足客户需要的功能。

4 云计算资源的管理

4.1 云计算管理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被动式部件一个是主动式的部件,这两种系统的结构都具有层级的结构,其中主动式的部件就是系统的各种资源,就是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反复的利用,作用的内容就是系统结构的内容,通俗的说就是执行传统以及非传统计算过程。而作业是整个层次结构的实体,调度的主要内容就是吧任务映像到资源,而不是将作业映像到资源。

4.2 云计算的资源调度。云计算中关键的系统就是云计算的资源调度系统,它直接影响着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然而云计算的动态性能以及云计算的结构性能又直接影响着云计算资源的调度,直接影响云计算的系统复杂性。云计算资源的调度系统设计可分为3类,主要有集中式、分布式以及层次式等,在这3中调度的类型中,集中调度最为常见,它主要是通过一个中央的调度中心进行数据的交换,这种调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个程序进行的,其中所有能够使用的信息都能够在数据的中心体现。分布调度的原理主要是进行交互式的作业,主要把数据传送到远程的存储器中,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这个服务器从而获得相关的数据,这种操作并没有中心的系统进行操作。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越来越流行,都归功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今这种需求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和领域,不仅在企业中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都与人们息息相关,本文全面的接受了云计算的一些基本架构,分析了云计算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初步了解云计算技术有一定的作用,作者水平有限,没能在云计算的硬件和软件上深入分析,希望这以后的生活中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07):3-21.

[2]张亚娟.云计算数据中心资源管理软件设计[J].无线互联科技,2014(04):90+94.

[3]罗兴宇.浅析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资源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5):40-41.

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4-03

一、引言

信息化是促成未来中小学教育及学习革命的主要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正是响应这一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概念。不同于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因其数量多、地域分散、资源分散、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在每个学校均配置较多数量的服务器及其它软硬件设备,建成类似于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且配备大量专职信息管理人员并不现实,而且会出现资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代表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云计算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弥补以往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足,能解决目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遇到的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利用低效等问题。鉴于云计算可以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这一事实,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已启动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实践,如鞍山一中、广州天河区中小学、浙江海盐地区中小学等。[2,3,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上海的教育发展要利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5]

在近期出现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云计算的概念被屡屡提及,也引发了不同的评论。[6]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专家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基本架构及其功能,同时剖析云计算技术的本质和功用,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理清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技术的具体需求,并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本质及其架构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从下而上依次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网络基础设施层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终端、视音频多媒体设备、RFID等,构架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和五室(多媒体实验室、远程会议室、网络教室、创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应用支撑层主要包含校园信息数据库、数字资源库等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安全、外部网接入等系统支撑软件,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应用层是基于校园网的,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及服务的软件平台,包含数字化校园的绝大多数应用系统。

对于数字化校园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配置是必需的。对于具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各层的软硬件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取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配置多少信息技术产品,各种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同仅仅在于上述各层中的产品配置不同。具体到某个中学或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实际所需,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根据需求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设计与规划,再由应用层需求提炼出应用支撑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功能及相应的产品配置。在此过程中,还需兼顾已有的设备和设施,通过适应性改造,实现最大化的包容和继承,避免一切从头开始的方案。

三、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及其技术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9]狭义地讲,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地讲,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可分为四层: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件层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层,[10]如图2所示。物理资源层包括计算机、存储器、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资源池层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如计算资源池、数据资源池等。管理中间件层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提供服务。SOA构建层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s服务,并纳入到SOA体系进行管理和使用,包括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访问和服务工作流等。

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调配资源,将处于不同层面的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及存储隔离开来,从而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架构动态化,达到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的效果。云计算提供三类服务,即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11] IaaS中包含操作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如Amazon提供的面向IaaS层的EC2/S3。PaaS中主要包含各类数据库和中间件,如Google提供的面向PaaS层的App Engine,以及微软公司提供的Windows Azure。SaaS中主要包含多种应用程序,如Salesforce提供的online CRM等。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传统的以PC和服务器为中心的IT应用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IT的应用、部署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用户只需要拥有可上网的终端设备,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IT服务。

从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可知,云计算适合应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业务:一是业务量弹性大,用户数量增加较快,对资源占用不均匀;二是业务量较小,无法充分利用所分配资源。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恰好具有上述特点。

四、云计算如何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如图3所示,若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架构与云计算的三种服务关联起来,即可发现二者在各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可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中的应用软件,应用支撑层可利用PaaS(平台即服务)中的数据库和中间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可利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中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由图3中的关联关系可知,云计算可以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层级中得到应用,将云计算融入到校园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通过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弹性分配和动态管理,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和泛在网络学习,能有效避免以往数字化校园架构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系统弹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建设周期长、IT成本高等缺点。

鉴于云计算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国外主要IT公司,如Google、思科、苹果、亚马逊等均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Google的协作学习平台、微软的教育云平台等。[7]国内的电信企业华为也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华为的智慧教育项目,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区域教育云+智慧校园”的融合社会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即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基础设施(如移动互联的课堂、泛在的学习资源和社区),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保障教学信息的安全,分析学生日常行为取向,改进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自主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租赁模式。统计数据及市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本一般在2万元至20万元。受建设成本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宜采用合作开发模式或租赁模式,而采用这两种开发模式,则更适合引入云计算。数字化校园的部署模式主要有独立部署模式、托管部署模式和合作部署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独立部署模式,大多数中小学也采用了独立部署模式,少数中小学开始尝试采用托管部署模式或合作部署模式。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托管部署模式将更有竞争力。

五、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云计算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安全问题,另一类是资源建设问题。

所有教育资源均集中在云端,或均从云计算供应商的数据中心获取,则必然存在厂商依赖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另外,各学校均有自己的私有数据需要保护,如校本课程资源、校园资产、教师及学生的个人信息等。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解决,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如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由私有云管理,学校外部的资源(如数字化图书馆、公共信息资源、科研资源)由公有云管理。公有云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软硬件使用效率;私有云既可保护各学校内部资源的安全,又能避免对IT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需求。此外,云计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安全性。例如,云计算系统通过监测集群内部异常数据,对可能的安全问题做出判定,并向各服务器发送防止病毒扩散的措施,从而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

共享特定区域内的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支持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由企业与学校共建,以区域(市/县)教育主管单位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及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统一的协作和沟通平台。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开通上线试运行,向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免费提供公益服务。[8]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建设了面向区域的教育云,向区域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种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俞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30-134.

[3]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

[4]任宁.云计算辅助教学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93-94.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20):20-21.

[6]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7]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1-87.

[8]宋灵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5.

[9]Voorsluys. W, Broberg. J, Buyya. R. 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M].New York, USA: Wiley Press. 2011(2):1-44.

第6篇

【关键词】软件定义 SDN 信息技术发展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采用了控制与转发分离架构,能够在控制平面上逻辑集中可编程控制器并掌握全局网络的各种状态信息,抽象后通过开放接口提供给应用层,它拥有灵活调整与实验部署能力,能够实现基于应用的开放式网络体系架构。

1 技术背景与基本架构

1.1 技术背景

SDN始于2006年斯坦福大学的CleanSlate研究课题,2009年,Mckeown教授正式提出SDN概念,核心思想是通过分层将数据与控制解耦合,以此消除现有网络的局限性,实现可编程网络控制与转发分离。SDN的开放可编程性提供主动网络(Active Network),能够通过简单转发节点设备来动态执行报文中所携带的应用程序,这也使得SDN能够实现对网络的灵活管控。另外,SDN的4D架构也将可编程的决策平面从数据平面中完全分离出来,它提高了异构网络的管理能力。

SDN技术在学术界的理论拓展以及企业的广泛推广使其快速成长,诸如美国的GENI、Internet、欧盟的SPARC和日本的JGN2Plus都先后开展了基于SDN的技术研究与工作部署。在电信领域等方面,德国电信、Google、微软、Yahoo等公司联合成立了开放网络基金会组织(ONF),希望将SDN相关标准化定制工作快速推广。SDN技术理念打破了传统网络的运行模式及格局,受到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科研机构与商业领域的青睐,逐步成为网络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标杆,也体现出作为潜力网络技术的实际价值。

1.2 基本架构

在互联网及软件学术领域,SDN软件定义网络拥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从广义来看,SDN表示向上层应用最大限度开放资源接口,进而帮助系统实现应用的编程控制与基础网络架构流程;而从狭义角度来讲,SDN是指符合ONF定义的开放架构,并要求在控制器的控制条件下基于OpenFlow协议来实现网络架构转发功能。其中所存在的区别就在于狭义SDN严格规定要采用OpenFlow,而广义SDN则不仅仅局限于OpenFlow,它还可以采用诸如Netconf、XMPP等等其它控制接口或协议,如图1。

总体而言,SDN框架应该满足以下两点设计思想:

(1)实现对网络的控制层面与数据转发层面分离,提高网络管理的控制能力;

(2)提高硬件平台的可编程性,实现快速配置,满足灵活的应用需求。

而无论哪个组织提出的SDN体系结构,实现目标其实是一致的,SDN概念下的数据控制相分离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可编程性,科研人员及运营人员可以通过PC、手机/PAD、Web网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途径进行全网部署,部署工作仅仅是应用的简单定制开发及配置。可以预见,针对SDN架构的业务应用研究,是未来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2 SDN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2.1 SDN在数据中心及云计算方面的应用

SDN转发控制分离特性赋予其在流量工程方面的天然优势,在2012年,谷歌公司就推出了B4项目,该项目充分展示了SDN的优越性,它利用OpenFlow技术将包括美国、比利时、芬兰、新加坡、台湾等12个国家的数据中心连接起来,促成了全球首个广域商用SDN体系。基于OpenFlow技术的流量工程实施应用后,数据中心的平均链路利用率从30%蹿升到70%,甚至某些链路在繁忙时利用率达到100%,该项目的成功也为SDN在全世界信息领域的推广奠定了信心基础。有理由相信,未来数据中心在软件定义的框架下,能够对云计算实现重构,为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重新整合的发展机会,使各项资源能够协同控制,进而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2.2 SDN在无线接入网络中的应用

SDN在无线接入网络中的应用也已相当广泛,通过利用可编程物理层与介质层来共同构建无线接入网络数据平面,该数据平面可以同时兼容多个技术制式的网络,例如WIFI、3/4G-LTE、GSM等。当这些数据技术平面被接入到SDN后,就可以通过向上接口来实现对业务应用的支撑,通过业务应用实现对用户的集中式业务逻辑控制和移动性管理,从而能够解决网间无缝切换以及单链路丢包严重等问题,研究结果也表明可以明显提升此类应用的流畅度和视频清晰度,大大提高用户的体验效果与质量。

2.3 SDN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光网络的集中控制涉及设备集中控制机制,通过它来设置转发策略可以实现编程控制等技术的自我突破。将SDN应用于光网络中,就可以构建出面向业务的新一代光网络体系架构,例如SDON(Software-Defined Optical Networks),可以通过控制与传送平面解耦来屏蔽光网络中所存在的物理技术细节,并利用集中控制策略来提高光网络的智能调度与协同控制机能。在2013年4月,ONF就成立了光传送工作组OTWG(Optical Transport Working Group)。通过基于SDON架构和OpenFlow协议来实现多厂商的互操作。在2014年底,中国电信协调华为、中兴等企业基于OpenFlow实现了SDON互通,也使得该业务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充分融合到企业通信与合作应用体系当中。

3 结语

软件定义网络通过抽象将控制面和转发面分离,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网络中如配置复杂度、控制方式等诸多现实问题,同时,可编程网络的相关研究也为SDN奠定了理论依据,使得应用层面可以直接调用接口而无须关心控制层乃至底层硬件,较好的开放性使其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定制各种应用,能够在未来信息发展中应用于多个领域和行业。目前,更多的研究人员基于软件定义技术拓展出了新一代技术的各种应用方向及思路,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应用的多样化使得北向接口呈现多样性,如何实现统一还需要业界进一步推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融合媒体;云平台;规划;设计

1 融合媒体环境下云平台的规划问题研究

在建立相应的融合媒体云平台之前,应率先明确如下问题,即:自建自有云平台抑或租赁现成公用云平台。在选取时,应将自身实际和未来产业发展形式紧密结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日后的媒体业务均将建立在云平台基础之上,但这只是一个结果,其实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二个方面:第一,播放终端的IT、IP及智能化改进,之前的通过数字信号传输的设备将被IT设备取代;第二,随着IT产业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以光纤宽带和计算能力为主的快速发展,导致电视视频制播业务面临高码率、高存储、高计算能力的需求。综上,在很长时间里,融合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呈现多种云平台并存的局面。即:

(1)媒体自建云平台。该平台主要指卫视自行建立的基于虚拟云计算技术上的云系统。该平台主要用于解决目前制播系统向云体系过渡的问题。

(2)媒体专用云平台。该平台主要是在硬件上租赁公有平台上的各种设备及相应服务,选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管理。媒体专用云平台主要针对于互联网业务。

(3)公有云平台。所谓的公有云平台主要是阿里云、亚马逊等公司提供的公共计算资源服务。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在公有云平台上上传和下载需要的各类资源,对于一些高级资源,公有云平台提供付费服务。在融合媒体云平台系统中,公有云平台主要是满足社会服务功能[1]。

2 融合媒体环境下云平台的设计实现问题研究

在涉及到融合媒体云平台的设计实现方面,其中ONAIR云平台是融合媒体平台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媒体性质较强的云平台,ONAIR将专业化音视频处理技术同世界领先的云计算平台以及遍布全国的CDN网络二者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了云平台对视频端播放的控制作用,拓展了其内容制作、内容播控及网络新媒体等功能。该平台在设计时,严格遵循专业化导向,通过云平台基础服务提供商解决设施问题。

2.1 融合媒体环境下云平台的基本架构形式

通过分析ONAIR云平台可知,IaaS平台能够支撑各种最基本的云计算服务和功能,比如前文所述的阿里云、亚马逊云等公共平台。中间分布的PaaS层可以细化为6层,具体为:中间层(OM)和搜索引擎层(OCSE),这两层的主要目的为配合不同云技术服务商的不同接口,实现对不同服务商的统一封装;接口层(ESB)该层的目的是为实现其他复杂流程提供基础,并实现与老旧系统的实时交互;基础服务层(OBSP)基础服务层主要为各种音视频文件提供各类服务,比如:后期编辑、播放等功能;运营服务层(OBSS)为整个云平台的正常运营提供服务,实现对服务的管理、收费及日志记录等功能,确保平台的盈利能力;位于拓扑图最上一层的API层,将平台所有的服务以API的方式封装成接口给软件开发人员及其他合作单位。对于融合媒体环境下的云平台而言,其基本架构ONAIR的SaaS服务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各类服务,比如网络电台、微电台、新闻云更新及自媒体云更新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日后的互联网技术将朝着合作、开放的方向发展,因此,ONAIR的架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2]。

2.2 IaaS服务的功能介绍

为了提高融合媒体环境下的云平台ONAIR的基础服务能力,日前,ONAIR系统已经成功和阿里云服务实现对接。就对接的成果而言,所获得的价值非常丰硕。从资源和硬件支持角度看,阿里云在国内已经初步建立了5个核心计算服务中心,计算服务器数量已经突破20万台次,这种计算规模完全可以支持目前的融合媒体环境下的云平台计算服务水平,并且还可以支持其一定程度的扩张。其中,华通云数据拥有骨干网及遍布全国各地的CDN节点,借助这一显著优势,确保了ONAIR云平台系统能够将各类音视频实时发送到全国的任何一个角落。

2.3 PaaS服务的功能介绍

(1)云平台转码服务功能:云平台的转码一般选用较为常用的集群转码方式,集群转码能很好地解决大内存的视频转码效率。因为转码系统设置在云平台上,其云计算方式可以无线放大,从而实现对视频的高效转码。在具体的视频转码操作中,高清视频的转码能力可以达到10倍率左右。因此,对于操作用户而言,仅需要给出输入输出的文件格式、码率和需要达到的转码速度即可,其具体的转码操作均可由ONAIR云平台系统自动完成[2]。(2)视频快速编译功能:选用BS架构形式,BS架构的界面部分采用低码率视频用于打点、浏览等交互操作。交互式操作完毕后,可将其上交到云平台系统,进而实现视频源代码的快速编译,从而确保视频传输和共享的清晰度。(3)视频采集服务:目前已有的SDI信号经制定编码器切换为IP形式后,可以将其实时传输至云平台端,并及时保存,当文件播放时,可将文件转移到特定系统下或者直接下载至客户端。(4)视频播放功能:IP播放系统传输至云平台后,可经过视频服务器实现与CDN的交汇对接,将播放内容实时推送至客户端口,其中包含PC端、手机移动端及互联网电视等。其中视频直播服务支持各种码率和互联网流协议。

2.4 SaaS服务功能

(1)网络电视播放:网络电视播放功能集成了视频资源集中管理和服务(VMS)及相应的网站发送模式。通过云传输形式,在发送前确定好需要沟通和交换的资源,便可快速在云端开通虚拟机,实现虚拟机与原有系统的对接。以前传统的电台建立形式需要提前购置必要的电子设备,而现在使用云端传送的形式,只要每月上缴固定的费用,便可实现资源实时获取,在计费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以时间为单位的缴纳形式,云端传送采用按量计费,计费方式更加人性化。(2)云端媒体资源整合:以往的媒体资源整合方式主要采用本地数据流磁带库从而实现对海量数据和文件的存储和管理,由于该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因此o后续的正常使用和维修保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基于存储设备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存储设备的价格逐步下滑,通过云端处理的方式实现对海量数据和文件的存储,同之前方法相比,显示出极高的性价比和稳定性,数据传送和访问更加稳定可靠[1]。(3)云端新闻更新:采用云端实时更新的方式布置新闻媒体系统,提高了新闻的推送效率,可以快速将互联网上上传的新闻推送至指定新闻系统。新闻和相关文章被推送至云端上,新闻工作者可以直接取阅并修改,提高了以往新闻文稿的更新效率。(4)体育赛事的云端播放:之前的体育比赛前实况直播系统都集成在IBC中心,节目制作者必须在比赛实地才能实现对比赛的实况转播。而云端赛事直播系统,是将IBC系统集成在云端,经过云平台将视频资料传输至相关媒体机构做进一步的编辑并第一时间,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赛事的制作和播放效率,压缩了工作时间,降低了相关成本,方便了节目部门的使用。比如在2014年的青奥会中,IBC系统建立了12条子系统,借助50M宽带,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将实况节目传输至云平台供客户端实时收看[2]。

3 结束语

综上所示,云计算相关技术是保证融合媒体下云平台建立的基础,随着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完善,云计算及配套的云平台系统必将成为新闻媒体中的生力军,必将引领新一代的技术潮流。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面向服务架构;Web服务;图书馆2.0;馆藏目录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8-4268-02

Research on Web Service Based on SOA Applying for "Library2.0"

RI Cholsu1,2, SHI Yu-zhen1,3

(1.School of Computer,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China; 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Kim Il Sung University, Pyongyang, Korea; 3.College of Software,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2, China)

Abstract: To realize "Library 2.0", we outlined SOA, including its basic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its related protocol of Web Service that implement SOA,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presen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research situation of"Library 2.0" , core technology that realize "Library 2.0" using Web services based on SOA are introduced importantly.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Web services; library 2.0;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

为了处理集成异种分布系统、节省开发时间和费用、提高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的互通性和信息检索的效率,提出了“图书馆2.0”。图书馆2.0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变化,邀请用户参与建设他们所需要的实体和虚拟服务,将以读者为中心的整合理念也深入到每个馆员的服务理念[1-2]。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核心思想是用系统中的分散功能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使其能被重新组合和重用。利用SOA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访问调用接口和资源索引,读者可以通过整合形成的服务站点进行访问,基于SOA的Web服务实现图书馆2.0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1 SOA和Web服务介绍

1.1 SOA技术

1.1.1 SOA概念

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基础结构相互交织是企业IT系统的现状。要解决这些应用系统之间通信和互操作困难这个问题,从头建立一个新的基础环境是不可能的[3]。SOA为满足Internet环境下信息资源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来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服务(Service),通过服务间定义的接口联系起来,接口采用独立于具体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和编程语言的中立方式定义,使得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统一和标准的方式进行通信,实现业务系统间的互操作。

1.1.2 SOA基本架构

SOA由服务消费者(Service Consumer)、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服务注册库(Service Registry)组成[4]。服务消费者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一个以上服务。服务提供者处理服务消费者的输入值给他提供结果。服务注册库存储对服务的描述信息。服务提供者把自己提供的服务登记在服务注册库,服务消费者从服务注册库查找自己必要的服务使用。根据情况,服务提供者也可能利用别的服务提供者的服务。

1.1.3 SOA实现技术

SOA只是一种指导软件设计的方法论,并未对实现方法做出任何规定。当前SOA的实现技术有很多种,如分布式对象技术(CORBA、EJB、COM/DCOM)、面向消息的中间件技术(如WebSphereMQ)以及当前已经普遍应用的Web Service技术。

1.2 Web服务(Web service)

1.2.1 web 服务概念

Gartner定义了Web服务是为了分布式计算利用SOAP,WSDL,UDDI等web服务标准协议中哪一个的软件组件[5]。W3C定义了Web服务是为了支持在网路上机器之间相互作用被提出的软件系统,它有机器可读性接口(WSDL),别的系统根据HTTP 协议利用SOAP 消息(message)来随着接口描述的方式跟它相互作用。

1.2.2 web 服务基本架构

Web服务的基本架构包括三种角色(服务消费者-Service Consumer,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服务注册库-Service Registry),为了应用程序之间保障与平立地通讯,定义查找、绑定、的3种操作。(publish):为了被访问,服务的描述信息(WSDL)必须被以便服务消费者发现和调用。查找(find):服务消费者通过查询注册库去定位符合其需求标准的服务。绑定(bind):在获得服务描述信息之后,服务消费者据此去调用服务。那时候服务提供者用SOAP方式来给服务消费者提供它的内容。Web服务的基本架构(图2)与SOA架构(图1)基本上一致。

图1 SOA体系结构 图2 Web 服务体系结构

1.2.3 Web Service关键技术

Web服务是一种实现SOA的技术架构[6],是建立在开放标准和独立于平台的协议基础之上的分布计算单元,它描述了一组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标准化的XML消息传递访问的操作:它使用SOAP协议在服务提供者与服务使用者之间进行通信;通过WSDL协议定义服务接口;使用UDDI协议进行注册和查找。

2 “图书馆2.0”应用技术

自2005年鲍尔・米勒(Paul Miller)提出图书馆2.0概念以来,图书馆围绕以用户为中心,鼓励持续的有意识的变化、邀请用户参与建设他们所需要的实体和虚拟服务,并通过始终如一的服务评估给予支持。利用web技术来能够更新数字资源生产和流通、信息检索和浏览方式、应用系统和用户接口、服务提供方式和水平,目前通过RSS、Blog、Wiki、Folksonomy、Bookmarklet、Toolbar、Open API、Mash-up、AJAX、Flash、Flickr、Social Bookmark、Social Network和Widgets等技术来实现图书馆2.0。结合各国情况将图书馆2.0应用技术概括如下:

1) 图书馆利用RSS源来提供OPAC检索结果,客户在RSS、Blog等记录RSS源地址的话,可实随时浏览自己喜爱的信息。通过RSS技术下载包含讲课内容的多媒体文件。图书馆的OPAC可通过附加RSS源发生器的方式实现客户主导的SDI服务。

2) Blog在图书馆以行销和交流手段所应用,通过RSS公开共享社会之间的信息图书馆主要利用两种方式的Blog,服务形式Blog和设置形式Blog。

3) 大多数的OpenAPI接口保障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利用Web服务来可以实现OpenAPI。与SOAP相比,使用REST协议的实例更多,因为它比SOAP更轻量更方便。

4) 图书馆提供Bookmarklet,在线书店可以检索多数图书馆的OPAC。Bookmarklet跟图书的ISBN有关,在OPAC上能够检索ISBN。

5) 为改善数字图书馆的开放性和接近性、服务提供质量和信息检索浏览方式,可利用Open API,Mashup,AJAX 等Web 2.0技术。

6) 为了扩张图书馆服务资源、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分类、共享每个人的经验和评价,可利用Wiki、folksnomy、社会化书签等其它Web2.0技术。

3 基于SOA的Web服务在“图书馆2.0”的技术实现

结合Web服务的特点和SOA架构提出了对在图书馆2.0建设中Web服务技术的应用方案,表1列出基于SOA方式的Web服务来实现Library2.0的方法。

1) Web服务技术的最符合的应用领域就是图书馆(或者有关单位)之间服务(或者数据)的共享共用。

2) Web服务技术最适合与OpenAPI、Mashup 和AJAX等的Web2.0技术结合。用它来可以实现OpenAPI、通过Mashup技术混合现有的服务产生有新功能的服务。Web服务的数据交换协议依靠XML格式,提高Web服务的数据处理能力,跟AJAX技术结合非常重要。

3) SOAP最符合于馆际互借、文本复印等的复杂事务(transaction)处理。尤其是数字图书馆通过SOAP、REST、SRW/U来共享国家代表图书馆提供的图书分类目录、主题目录、规范文件、同义词词典等资源的话,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效率还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

4) 与SOAP相比,又轻量又单纯的Web服务协议REST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松散耦合,它用于Open API实现现有的数据和服务的再组合。

5) XML-RPC是基于Internet的远程函数调用协议。数字图书馆提供XML-RPC和OpenAPI的话,用户可以把数字图书馆的目录检索结果存储在他的MyLibrary、Blog、社会化书签。

6) 开放型数字资源仓库(repository)构筑时,使用OAI-PMH来收获元数据,而且使用Web服务协议SRW/U来进行检索的话,可以提高系统的互操作性、信息共享和检索的效率。

4 结束语

在用户创造数据的WWW2.0时代,Web服务是用户能够实现自己业务的核心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内,为了实现集成异种分布系统、节省开发时间和费用、提高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的互通性和信息检索的效率,开展基于SOA的Web服务的图书馆2.0应用研究。Web服务协议REST,SOAP, XML-RPC,SRW, OAI-PMH成为通过轻量、简单的编程和松散联接方式建立数字图书馆优秀策略,利用SOA和Web服务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构建,提高“图书馆2.0”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今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Bradley P.How to use web 2.0 in your library[M].London:Facet,2007.

[2] Paul Sutherland.From library automation to Library 2.0[Z].New Zealand:Digital Innovation Librarian Christchurch City Libraries,2010.

[3] 冯志勇.基于Web服务的SOA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4] W3C.Web Services Glossary[Z].2004.

[5] 禹蒲阳,刘艳斌.基于Web服务架构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6-47.

第9篇

HDS公司在4月23日当天举行了一次全球统一的新策略及产品活动,在提出“业务定义IT”概念的同时了一款软件定义存储产品――Hitachi Virtual Storage Platform G1000(VSP G1000)。在记者的印象中,HDS进行全球统一产品的情况非常少见,可见此次策略和产品的重要程度。

使用者定义IT

如今,在许多IT厂商的会上,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社交化已经成了必提的影响IT变革的四大要素。在这四大因素的作用下,IT系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而用户对IT系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希望IT资源随时可用。为了应对新应用、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很多用户有些疲于奔命,不断尝试对IT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虚拟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都被派上了用场。但是在尝试变革的过程中,一些用户的精力过于集中在如何解决眼前的技术问题上,在埋头苦干的时候,并没有抬起头来看一看未来IT的发展趋势。其实,无论是IT厂商还是用户,在这个IT变革的转折点上都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将技术变革的趋势与应用的需求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应用定义IT”、“软件定义一切”等一系列新概念被热炒后,HDS公司提出了自己对IT变革的看法――业务定义IT。软件定义IT也好,业务定义IT也罢,其本质是相同的,都在强调用户的需求和应用的重要性。HDS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地区总经理Neville Vincent解释说:“业务定义IT就是从用户的商业需求出发,重新审视IT能为其业务的发展提供哪些积极有效的服务。IT服务必须与用户的业务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利用业务定义IT可以更好地保证IT服务的移动性、经济性,并使用户获得更佳的洞察力。Neville Vincent举了中国某大型汽车销售商的例子。该销售商不仅要掌握每个省的汽车销售情况,而且要具体了解每个商的销售数字,还要对多年的历史销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掌握第一手的销售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对销售策略进行调整,从而提升竞争力,这就是该汽车销售商的首要业务需求,也是IT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业务定义IT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Neville Vincent小结说:“IT是由使用者决定的。用户希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需要,就能获得所需的信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则成了IT努力的方向。”

业务永不中断

业务定义IT并不是一句空话,其技术基础就是永续IT云架构。对于云计算架构,人们已经十分熟悉,而HDS公司在云架构之前加上了“永续”二字,着重强调的是IT架构的可用性必须得到有效提升和保障,即使是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业务的连续性也不会受到影响,不会产生意外宕机。

如上文所述,业务定义IT可以改善业务的移动性、经济性和洞察力,而确保这些改变的实现,就需要IT云架构始终可用,并且保持自动化和敏捷性。这三点恰好也是HDS赋予永续IT云架构的关键内涵。为了保证永续IT云架构的落地,HDS此次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版本升级,比如VSP G1000、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SVOS)、Command Suite v8、Unified Compute Platform等。

“在云计算方面,我们提供的是私有云和混合云解决方案。在公有云方面,我们主要是配合合作伙伴的工作,而自己不会提供公有云服务。”Neville Vincent告诉记者。在HDS的云计算框架中,基础架构云、内容云和信息云三部分今年都会有更新,而永续IT云架构是HDS云平台的基础与核心。比如,VSP G1000和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进一步充实了HDS的基础架构云解决方案。虽然作为软件定义存储的代表,VSP G1000本身就极具卖点,不过在Neville Vincent的眼里,HDS还是以端到端平台解决方案取胜,并在全面服务的基础上实现方案的差异化。以VSP G1000为代表的存储基础架构、内容平台和管理软件等构成了HDS的差异化解决方案。

“为了推出永续IT云架构方案,我们已经准备了一年。我们相信,永续IT云架构方案一定能够在亚太市场上取得成功。”Neville Vincent希望内容移动性解决方案、永续IT云架构方案和整合方案今年能够增长一倍,而作为平台方案重要支撑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和文件管理方案也是HDS关注的重点。

存储虚拟化的演进

HDS永续IT云架构最大的亮点就是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和VSP G1000,两者软硬结合,相得益彰。HDS 产品规划副总裁兼信息技术平台部(ITPD)总工程师Michael Hay介绍说,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是HDS首个用独立软件方式实现虚拟化功能的系统,它采用通用的软件架构,能够跨越HDS的整个基础架构产品组合,同时增强服务器虚拟化的效能。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使得用户可以拥有更多选择、更大的灵活性和一个简约的基础架构,能够将传统数据中心平滑迁移至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兼具软件定义存储的灵活性和HDS企业级存储软件的成熟功能,在闪存优化、高级存储虚拟化、自动分层、平滑数据迁移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且无需外置设备就能提供多系统和多数据中心的双活功能。

在存储虚拟化方面,HDS是基于存储控制器虚拟化方式的成功代表。HDS使用基于存储控制器的虚拟化,将存储控制器与磁盘存储系统分离。这种方法将逻辑视图与物理资产分离,可以虚拟化其他厂商的存储系统。而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是在存储硬件平台上的一个软件层,它利用软件定义存储的思路,将软件与硬件相分离,充分发挥了软件的灵活性与管理的方便性。Michael Hay表示,未来HDS的存储平台都将支持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

VSP G1000是运行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的理想硬件平台。VSP G1000可以实现逐步扩展,具有超过48GB/s的可用带宽和超过120万次操作/秒的NFS操作性能。 在各项配置和性能指标上,VSP G1000全面超越了以前的VSP系列,比如IOPS提高3倍多,缓存容量和HNAS集群节点数量都增加一倍,能效提高10%以上。Michael Hay表示,VSP系列与VSP G1000有不同的市场定位,两者将并存。

简化管理是最大卖点

VSP G1000虽然是个新产品,但Michael Hay并不担心其销售。早在2010年,HDS就已经了VSP系列存储产品。VSP G1000虽然顶着软件定义存储的光环,但从基本架构和功能的角度看,VSP G1000其实是在VSP系列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和扩展。HDS开发VSP G1000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不断简化存储管理的应用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VSP G1000的开发并不是为了追求软件定义存储这个时髦,而是用户真的有这方面的需求。那些熟悉并使用过VSP系列存储的用户,可以按照正常的产品换代的思路升级到VSP G1000。HDS有专门的技术服务人员可以帮助用户完成此项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