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3 09:17: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第2篇

1.1蓬安县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2012年以来,县内大量引入新农业技术,在生猪、水果、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实现了技术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打造了县内10个农业乡镇,建立了现代农业“一区五线”产业发展模式,并同步推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强有力的促进了地方农业及农村的快速发展。

1.2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思路

2018年11月专题评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县内各大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方案及相关思路,明确了未来县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针。在专题评审中,专门结合过往县内针对农业工作结合性不紧密、特色不明显、政策落地不强等问题展开分析,明确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完善总体规划方案体系,确保全县各个产业均能够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实现下级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自2019年开始,蓬安县已经围绕农业方面在各个乡镇村建立了多个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试点,同时积极与县内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开发产业等多产业形成深层次布局结合,再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统筹协调,切实增加了县内资金整合能力与资金支持能力,同时在大量招商引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蓬安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从整体上来看,要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统一规划与分布实施,认真结合县内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内容,务必将各项工作落实,避免出现“光说不做”“流于表面”等问题。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内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切实确保了战略工作效果。即在资源深挖、分类推进与自身优势发展的多重基础之上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推动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有利空间条件。

2蓬安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在基本明确了自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专门围绕战略内容建立了未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并希望在体系建设中完成以下3点工作内容。

2.1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关键,督促地方农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结合统一标准组建基层农技推广站,并配备相应齐全的办公环境与设施。另外,县内还专门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厅,专门开展各项农业技能培训学习班,建设科学化检验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蓬安县还专门基于定岗定责机制、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机制等实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有效规范,同时结合上述各项机制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将更多农技内容通过推广站宣传给广大县内农户,配合便民服务点,将大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荐给农户,共同在站内研讨学习提高农技水平,为县内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创造可能性。

2.2创建优化多元投入体系

蓬安县严格贯彻落实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在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宣扬各项文件精神内容,希望农业技术人员技能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完备技术团队建设。从2019年开始,县内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带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同时满足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推广4项内容。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断筹资,目前已经争取到了来自于市、省以及国家的农技推广专项奖励资金。另一方面,县内也积极引导各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试图发展推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转化[1]。

2.3强化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技推广及风险防范体系,为地方农户普及农技风控技术,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完善相应风险预警措施,争取实现对风险因素的有效量化,积极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具体的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对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管与验收,结合系统评估项目中所涉及的多个风险因子制定相应风险评价防范实施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为了进一步有效提高自身在农业技术研发与农技推广方面的风险防范能力,当地还专门建设了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以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实时监控优化调整地方农业的生产信息内容与信息沟通内容,将农业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风险防范体系融为一体,构建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化大平台[2]。

第3篇

[关键词]城乡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3]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5.

[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1999.04

第4篇

[关键词] 城乡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2

[2]于 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

[3]徐承红 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 .5.

[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 1999.04

第5篇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第6篇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第7篇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

第8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4-01

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拥有辽宁省全国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桓仁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基础,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大幅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桓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已经形成

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实现规模发展。截至目前,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4 666.7 hm2,年产量5 800 t,年产值3 400万元;山参保护地发展到3.87万hm2,年产干品3 t,年产值22亿元,基地规模居全国首位;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其中精品稻米基地3 000.0 hm2,年产量2.2万t,年产值1.8亿元;林下山野菜发展到9 866.7 hm2,年产量4 000 t;以香菇、滑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2 110万袋,年产量1.5万 t。

1.2 “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近年来,桓仁县培育和发展了下甸子蔬菜专业村、荒甸草莓专业村、大青沟香菇专业村、回龙滑菇专业村、四河优质米专业村、川里香菇专业村、长春沟冰葡萄专业村等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全县直接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专业户发展到3 061户。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1]。

1.3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模式渐趋完善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在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县葡萄酒产业投产和在建酒庄企业达到51个,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93个,优质米加工企业达到18个,其他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农户达到1.5万户,重点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2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在和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下,农户发展产业依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相对集中连片。由于统筹规划不到位,桓仁县大部分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还存在定位模糊、主导产业不清的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2.2 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落后

初级产品较多、产品档次不高,还存在经营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受限于加工水平和经营理念,在精品小包装、高档礼品装等方面开发力度不足,产品附加值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

2.3 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

主要差距体现在农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上,虽然近2年在葡萄酒、人参产业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桓仁县地产优质农产品难以跨出县境,走向辽宁省和全国市场。

2.4 产业化组织服务能力较差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数量不少,作用不大,等同虚设。桓仁的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力较弱,管理松散,影响力和拉动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活动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引导,还没有形成带动农民主动增收致富的良性运行机制[2]。

3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专业化

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专业化发展格局。当然,也可以是“几村一品”“几乡一业”,但必须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避免盲目跟进,一拥而上,要符合集约发展要求。

3.2 推动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

要继续推进“一县一业”,确保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要全力打造“中国山参之乡”,确保山参保护地发展到5.07万hm2;要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确保水产品养殖水面达到1.03万hm2,年产量突破1万t;要提高优质稻米种植水平,确保特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精品大米年产量达到4万t;要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以种苗、干坚果、工业原料林、药菜保护地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发展到16.00万hm2。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全县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3.3 推动生产经营实现组织化

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或村内能人牵头,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农民从过去“会什么就种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引导、协调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技术支持、信息、定单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升农民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进入集约化、组织化的健康发展轨道[3-4]。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4-8.

[2]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8-15.

第9篇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域,大部分属于我国传统农区,具有农业产值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偏低等特点,同时它又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为此,中原经济区在规划之初,就提出要探索建设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也因此,使得中原经济区具有了不同于全国其他主体功能区的独特发展定位,其预示着该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那么,一个以传统农区为载体的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应该怎样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三化”之间如何实现互动协调发展?其中联结“三化”发展的共生性关联产业又是什么?确实值得认真探讨。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化就不只是工业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事情。早期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工”,现代工业化的重点则在“化”。化者,乃变革、改进、创新之意,是某个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践含义是,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促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将国民经济中原来独立于工业之外的经济活动,纳入工业发展的轨道,使一切不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经济运行机制适应工业发展等等。通过现代工业将自给自足的农业“化”为现代市场农业,将大部分农村居民“化”为城镇居民,将传统农业文明“化”为现代工业文明,是工业化的真谛。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早年也曾提出了广义的工业化定义,认为工业化不但包括制造业、而且包括农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内的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也指出,科学的农村工业化定义应该是把农村的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和农产品等,大量地吸纳到工业生产的循环过程中去。

由于国民经济是高度复杂的整体,而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法完全认识经济发展内在的复杂联系,无法顾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比例关系,割裂了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使得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工业化严重脱节,工业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形成了有“工”无“化”的格局。相比较农业对工业的基础作用和贡献而言,工业对于农业的反哺作用明显薄弱。从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无不存在一种自我循环演进又良性互动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其中工业化是主导。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缺乏产业支撑,缺乏产业就缺乏市场,就只能唱“空城计”;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缺乏手段就缺乏产能,就只能练“空手道”。而没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就缺乏有效载体和厚实的基础,就只能建“空中楼阁”。综观世界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前都曾有过一场农业革命,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在农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后者出现了城镇繁荣与乡村贫困并存、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工业化难以为继。

中原经济区提出把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作为本区域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农业发展工业(含服务业),通过工业(含服务业)带动农业,进而提升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仅符合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表达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诉求,而且,这一模式一旦奏效,将在理论层面上为产业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规律性分析,提供有益的补充和生动案例。

那么,“三化”之间如何实现互动协调发展?换言之,从实践层面上,选准“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力点、抓好互动发展项目的落实,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有必要找出联结“三化”发展的共生性关联产业是什么,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发现接口和桥梁,进而通过培育关联产业,为“三化”的互动发展提供支撑。

二、农业旅游是中原经济区推进“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直接关联产业

产业结构是有层次的,一个特定区域的产业也是相互关联的。所谓产业关联,就是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间联系的纽带,一是产品、劳务联系。即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品或劳务;或者产业部门间相互提品或劳务。二是生产技术联系。在生产过程中,一个产业部门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产品或劳务,而是依据本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结构特性,对所需相关产业的产品和劳务提出各种工艺、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特定要求,以保证本产业部门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而这一要求使得产业之间的生产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三是价格联系。产业间产品和劳务的“投入”与“产出”联系,必然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关系,它不仅使得生产具有替代性能产品的产业引入了竞争机制,为产业间的联系注入了竞争活力,从而有利于成本费用的节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产业间比例关系分析等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手段。四是劳动就业联系。社会化大生产使得产业间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虽然不同性质的产业,其发展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程度不一样,但是某一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另一些产业的发展,或某一产业的发展可以导致另一些产业的发展,这种各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产业间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就有了必然联系。某一产业的发展会相应地增加一定的劳动就业机会,而该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就必然使这些相关产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集聚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不再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而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就业结构的变化起着更大的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打破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提高最重要的客观物质基础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只有通过“农转非”,流向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较高的非农产业,才能保证收入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但这种转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和要素。从传统农区的生产习性和惯性考虑,目前最现实的转移区域是近农非农领域。而农业旅游恰恰处于承农启工、以商带农的近农非农领域,在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关联效应。所谓农业旅游,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活动。农业旅游与农业资源、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农业区位、农村文化关系密切。应该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旅游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业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农村的建筑、农村的习俗,然后又加入农村的文化等等。

农业旅游以传统农业为载体,通过工业化、市场化运作,逐步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不仅使传统农业通过提升现代化水平找到了出路,更由于其从农业第一性产业中生长,与传统农业存在着天然的产品、生产技术等联系,同时又运用工业发展理念来经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性价比,充分体现了农区工业化的显著特点。发展农业旅游,只是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既不离土又不离乡,给城镇化之后的广大农村注入了“自然而然”的新型产业,可以大大方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尤其具有现代意义的是,农业旅游建立在农业生产和自然、人文环境融合、协调基础之上,提倡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实现完美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倡导的是绿色农业、绿色消费和绿色旅游,在和谐之中进行旅游活动及旅游资源开发,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的排放,所以,它不仅带来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极大地唤醒了旅游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保护农业生态景观的意识和自觉性,对于缓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具有重要的缓解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旅游发展的路径思考

1.充分利用沿黄河滩涂地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设都市农业产业带

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倡导生态、绿色、休闲、高科技农业理念及模式,地处都市及其间隙地带,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服从于都市需要并为其提供服务。都市的高节奏生活带来对休闲旅游的高需求,近几年休闲旅游的发展倾向于自然和回归,青睐田园、自然、舒适兼具的成熟农业景观,如郑州丰乐农庄,就以其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绿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旅游度假模式成为都市人们的首选休闲景区。沿黄河滩涂地位于中原经济区腹地,贯穿区域内多个大中城市,城市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兼具独特的大河风光,具备建设都市农业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沿黄地区可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积极引入外来资本和经营者,在现有开发项目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层次,规范经营管理,兼顾生态和休闲两大功能,力争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

2.认真凝练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乡土民俗资源,着力开发具有中原地域风情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概念里包涵了自然、闲适、乡土、新鲜、有趣等元素,旅游者之所以青睐乡村旅游景区,是因为乡村旅游可以给予他们需要的这些特定体验。也因此,乡村旅游的目标顾客群具有明确的目的:一是忙里偷闲希望感受不同生活节奏;二是希望给孩子都市以外的生活情趣和体验;三是怀旧。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一样,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仍然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从影响人们进行旅游的诸多因素中可以看出,游客反映最多的就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是否有独特的旅游产品是制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原地区是我国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古都的聚集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乡土民俗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厚条件和环境。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政府应当把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开发的总体战略中,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开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乡村旅游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线路安排、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则应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运作加以解决。围绕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分别以赏花、摘果、种植、养殖、民俗、节庆风情为主题的具有中原地域风情的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带,在保持资源自然状态的前提下进行景区功能配套和旅游品质提升的建设开发,使景区既可观赏又能体验,景区项目具有吸引力,食宿条件也能跟满足都市生活要求标准。

3.加快农业旅游产业链中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农业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会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所以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应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引进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加快对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既可以拉动市场需求,又可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还可以增加多样化的农业旅游资源。农民还可以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农业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降低经营成本,例如郑州市郊区的樱桃沟,每年在樱桃成熟季节,举办樱桃节活动等,效果十分明显。

4.培养农业旅游管理人才,大力吸纳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

农业旅游需要既懂农业生态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现在,我国主要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项目,大多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有限,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中原经济区既然要打农业现代化这张牌,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如组织培养符合农业旅游的管理人才。可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引进管理人才,同时重视培养、使用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培养当地管理人才与从业人员,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提高当地农民素质,增加其家乡自豪感,获得当地农民对旅游区的认同与支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