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3 09:17: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德育体系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德育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高中体育课程;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不仅是一种运动技能和活动,也是使学生获得能力的项目,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在自由活动的一个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体育游戏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运动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

日常教学中,用上体育游戏有什么反映?首先,它是自由和开放的。真正的游戏不会受外部的东西左右。在游戏中,学生们从所有外部目标受到的压力完全消退,沉迷游戏、融进游戏,基本实现了“忘我“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游戏是应该是自由和完美的。在游戏中,学生们沉浸在游戏中,开放给对方,互相接纳,从而不断实现相互融合和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扩大。其次,体育游戏可以启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体力,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技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建立在现代生活观和年轻人吃苦耐劳基础之上的教育;它也能改善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各种重大意义,可以紧密与田径,球类等项目结合。教学的游戏中,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可予其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和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是:

1.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青春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刻,体育课程倘若无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是非常难调动学生课堂练习的活跃气氛。游戏是自由的,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达到忘记自我的狂喜,把他所有的身心融入其中,自由,挑战而带来愉快,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价值,不需要考虑运动的失败被人耻笑和老师训斥。在游戏中,学生和其他对象,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发展的语言媒介,进行各种模仿,操作和自由探索,探索外面的世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可以说,游戏是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社会经验。在游戏中,学生和同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游戏,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在游戏中进行监督评价同伴的行为,逐渐明白了“我”和“你”之间的差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释放自我为中心和对自己合作伙伴的行为进行公平的评价,并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步建立了友谊,正义,负责的意见和想法。

2.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萌发

游戏是一种独立的,自由的,主动的,富有想象力的主题活动,游戏,这些品行是学生创新意识和潜能的滋生土壤。许多体育项目,如篮球,田径,武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游戏,使体育教学可以回到他们的真面目。

二、中学体育游戏课程的建设

在当今中学体育游戏课程走向多元化趋势的背景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的大体育教育环境中,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健康第一,身心和谐,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思想为出发点;以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为重点;“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体育游戏课程建设的根本归宿。

1.中学体育游戏课程内容的确定

体育游戏应该从更多层次进入课程,课程框架应当是严肃的。运动和游戏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中,不同的侧面和统一的过程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体组织每节体育课,必须确定体育游戏的内容。选择的游戏内容,要结合达到的目的考虑。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活动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乐趣和锻炼并举;内容选择的也应该考虑设备。例如,在跑中,可以适当安排接力赛;跳转的,可以使用“水果蹲”的游戏等。

2.讲求游戏组织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游戏的组织要特别注意,科学组织游戏,关键是效果良好。首先所有的体育游戏内容清楚,接下来做好体育比赛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教师出现在游戏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指导,补充,使游戏正常和顺利进行。教师也应该观察,确定参加者体力的变化,调整游戏的密度和运动量。当游戏的目的达到,频率或调节已经完成,游戏就要结束。

3.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是游戏教学的第一定律。没有民主,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不太可能彼此交谈,也不可能共同参与到游戏中。应当尽可能从“人——人”角度知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从外在与学生转向和情境共存,要放弃对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的持守,对教学计划的持守,此时,老师不是职业的符号,而是成为一种快乐的象征,实现自己的价值。转变教材观念也是要重点提升的,教材是知识和真理的载体,教学就是将这些真理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作为人类活动的教学,必须有一定的计划。如教师计划安排了一年,一学期教案,倘若没有计划,教学必然进入无序状态。当然,也不会根据预期的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在这里,教师以“教学教材”为中心,人在边缘,教师则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果超出此限制,那些紧跟着的训练的发生,正是人要接受教育的征兆。要真正把教材和学生放置在一个合理的位置,用正确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授各种体育游戏。

第2篇

一、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设计习题

习题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习题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习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通过具体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习题教学服务于理论知识教学,能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进行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时,一定要以教材为根据,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设计相应的习题,提高习题的针对性,以习题为载体巩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这一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完成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进行《圆周运动》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这一章节的重点“角速度与线速度”设计如下习题.

图1如图1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左边是主动轮,右边是一个轮轴,RA∶RC=1∶2,RA∶RB=2∶:3.假设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皮带轮边缘上的A、B、 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是;线速度之比是;向心加速度之比是.

二、把握知识难度梯度设置习题

习题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半都取决于习题的设计与选取.教师选取习题时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认真选择,精心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习题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个班上每一个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不相同,然而教学一定要以学生整体为对象.教师进行物理习题设计时要把握好习题的难度,所设计的习题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过难不利于暂差生学习,过于简单不利于优等生拔高.因此,教师进行物理习题设计时,以学生的物理基础情况为根据设计梯度性物理习题,通过设置梯度性物理习题让学生整体都能参与到习题课的教学,从学生整体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例如教师进行《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的习题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物理习题.

图2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小铁块A以水平速度 从左侧冲上质量为M、长为L置于光滑水平面C上的木板B,刚好不从木板上掉下,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此时木板对地位移为S,求这一过程中:(1)木板增加的动能;(2)小铁块减少的动能;(3)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4)系统产生了多少热量?(5)A、B物体的质量之比mM为多少?

通过设计一题多问的物理习题,设计梯度性习题,实现整体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的物理水平,提升习题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入变式习题合理延伸问题

习题的设计与选取是习题课教学的关键.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时没有过多关注习题的选取与设计,一些教师甚至直接生搬硬套地从资料书上或者是试卷上抄题,这种习题设计方式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习题反复出现的现象,使得习题课教学成为了题海战术的一种形式.这种教学行为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习题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习题设计时一定要精心选取,一定要投入时间进行习题设计.教师在进行物理习题的设计时不是不能够引用资料书籍上面的相关习题,引用不能够生搬硬套而应当灵活引用,要以资料为参考对习题进行再构造,对习题进行合理的延伸,引入相应的变式问题.例如教师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物理习题.

图3置于水平面上的小车上,有一弯折成角度θ的细杆,如图3所示,其另一端固定了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车静止不动,小球对细杆的作用力多大?方向如何?

延伸:当小车以加速度a向左加速前进时,小球对细杆的作用力多大?方向如何?

四、强化探究性与创新性习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探究性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性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锻炼,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高中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样也适用于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因此教师进行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多引入一些探究性创新性较强的习题,通过探究性较强开放性较强的习题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入探究性较强开放性较强的物理习题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物理习题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习题教学方式.例如教师进行《天体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

太阳系中除了有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其中一颗名叫“谷神”的小行星,质量为1.00×1021 kg,它运行的轨道半径是地球的2.77倍,试求出它绕太阳一周 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年?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问题;机制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混乱和教材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客观上要求必须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改革和建设。

1 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高职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也缺少弹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大致有四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 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1.3 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4 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2 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1 传统职业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关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构建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2.2 现代教材观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2.3 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 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议

3.1 高职教材内容选择的依据

3.1.1 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要求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时候,要注重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这里的基础性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例如农艺、园艺领域中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事植物生产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

3.1.2 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高职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如我校组织编写的《植物生产实训教程》,在内容上与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地通过中级农艺工、蔬菜工、果树工、花卉工、植保工等资格认证。

3.1.3 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2 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3.2.1 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3.2.2 教材内容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同时,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3.2.3 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即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2.4 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案例等,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3 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机制

3.3.1 广泛调研。调研现行使用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使用者对教材的反映,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工作或生产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或修订建议报告。

3.3.2 研制教材编写大纲。通过推荐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对照调研报告,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教材的编写大纲。主要编写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另一部分则为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专业课则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才能保证既对本学科(课程)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生产一线实际需要以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3.3 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关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教材编审工作要实行主编、主审责任制,教材编写完毕后,由主审审读,并主持审稿会议,对教材编写质量提出书面报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编写人员修改定稿时参考。教材书稿齐、清、定后,要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和评议,最后对教材质量进行把关。

3.3.4 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对国家规划教材要弱化其“法定”色彩,强化教材的“指导性”及其服务职能。教材的选用权应当逐步下放给学校和教师,由学校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整体研究制定教材的选用标准,作为选用教材的依据。建立教材的评价制度,就是要对教材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用户对各类教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指出所评教材的优缺点,特别对教材中的原始性成果要进行认定,还要提出推荐选用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供广大用户参考。由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材数量巨大,启动教材评估工作可以从评优入手,推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优秀职业教育教材,带动职业教育教材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建筑结构设计处于核心地位,它会对建筑物的美观性、安全性和经济适用性产生直接的作用。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对于居住和办公环境也在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物需要同时具备美观性和安全性,作为建筑设计者就要在设计建筑结构时,以安全性为主要工作理念,进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建筑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施工单位在建筑结构设计施工中就会产生偷工减料的现象,完全无视国家的相关规定。而有的施工管理人员想要得到更多的利益,以身试法,挪用购买建筑材料的资金或是偷盗现有的建筑材料,不惜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们处于危险之中,生命和财产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1.2 建筑设计人员的结构安全意识有待于提高

就现阶段的建筑结构设计工程发展来看,有的项目结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建筑项目结构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安全管理意识也不强。也正是因为安全意识不强,那么建筑结构安全问题也没有在其考虑范围内,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由于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操作和技术规范问题而造成的事故的发生频率,进而使整个建筑物的结构没有了足够的安全保证,不仅会影响施工单位的企业形象和信誉度,还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利方面。

1.3 建筑物抗震性没有达到标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地质条件复杂,避免不了地震的发生,地震的破坏力极大,每次发生都会有很多的建筑物倒塌,不仅国家会受到损失,也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建筑行业与地震的关联很大,自然受到关注。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物的抗震要求必须达到标准,这样就能增加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可承受力,以便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使地震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大大降低,增加人们对建筑业的信任度。

2 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

2.1 提高建筑设计行业的抗震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是有效方法之一。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从思想上对建筑结构设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工作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工作有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此外还要有求新求精,不断超越的工作作风,精心设计每一个设计。还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优点和长处要积极发挥,而缺点要及时进行改正,以便于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而更好地应用在工作中。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还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建筑物自身抗震的重要性有起码的认识,切实地履行自身的工作责任,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工作中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地结合,控制好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最终能够完全在建筑物中得以体现,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设计中还要与其相契合。

2.2 加强建筑结构设计者的专业水平

作为一名建筑结构设计者,应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多学习,在积极提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因素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加强建筑结构的概念性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材料性质、施工技术、自然环境对建筑结构的使用性和安全性所产生的影响,工作中注意思考和练习,设计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要对施工过程给予全程的跟踪,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施工人员进行积极沟通,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标准。另外,还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技术规范,这样做是为了在施工中更加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

2.3 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建筑住宅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最新住房体制的提出和实施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筑的安全性是检验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乎标准的第一要素。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在建筑质量中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以优质为第一参考用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质量好的材料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物的后期维修的费用,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使建筑物的耐久性得到根本提高。

2.4 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

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在素质上参差不齐,而建筑物的建设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所需要施工人员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就很容易出现施工人员在施工质量上难以保障的问题。管理队伍的素质虽然有所增加,但如果施工人员的素质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还会有很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施工质量无法保障。这样看来,施工人员的素质在整个建筑施工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也是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方面。

3 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要分清主次矛盾,抓主要矛盾,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在建筑受到外力的破坏时,建筑构件能够更加稳定,使建筑物的核心构件不受到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也得到了保障,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2)建筑结构在设计时要遵循刚柔并进的原则,不可逾越。如果建筑结构太刚,就会影响建筑物的变形能力,在大的破坏力的作用下,建筑物就会发生大面积坍塌,有时甚至是全部破坏。相反如果设计太柔,建筑的稳定性就无法保障,变形过大,就会使整个建筑物倾覆。这样看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遵循刚柔并进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筑设计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在建筑结构和施工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明晰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灵活创新的思维。还要注意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这样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就能得到顺利进行,设计方案的质量也会达到一定的标准,进而为后续的建筑施工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劳健荣.浅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安全性知识经济[J].2011.

[2]文俊,杨梦需.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若干主要问题探析[J].

2012.

第5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问题是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推动内容。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要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不但包含招生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宏观问题,还包括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课程实训内容等微观方面的衔接,但在衔接过程中,无论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来说,归根结底落脚点都是在课程衔接上。下面笔者以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办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对策。

一、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高职公共基础学习课程衔接欠妥

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进行的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一般专业知识上衔接较为理想,但是在公共课程学习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尤其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学习、财经应用文等课程上出现的问题尤为明显,在考试测试时合格率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基本按照其学校自身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任务等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为体现职业院校特点,同时考虑到生源素质,一般较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忽略了公共基础课程对其人文素质的影响和培养。例如,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专业开设时以一些证书为载体,例如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收银员证等来进行教学课程的组织,强化会计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样就放松了国家要求的公共基础[1]课的学习。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对中职生源和高中生源的差异没有区别对待,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为普通高中生,小部分来自“对口升学”或者“单招”的中职生,在课程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高中生源的标准开设课程,忽视中职生源的文化课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没有充分考虑其在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中高职课程学习中出现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二)中高职职业学习能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糅杂

在对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对比中发现,二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中职课程在高职学习中也会出现;从专业内容技能训练上,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复问题。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发现学习内容重复出现,认为自己都学过,导致不认真听讲,打消了中职生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现象也给教师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他们基础知识不牢固,有些问题似懂非懂,而且学习态度不端正,比一些无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源教授起来还要困难。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沟通较为缺乏。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属于一个类型的学校,高职院校级别比中级高上一个级别,但是往往在当前很多高职和中职在业务上毫无沟通,使得不同的院校开设会计专业,但是二者在业务上并未有交集,双方教学交流处于一片空白;第二,在中高职教材编制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和高职之间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在衔接上不连贯,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没有统一的中高职递进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对接意识欠缺,因此教材内容上相互涵盖,出现重复;第三,中高职教学都将考证作为重要内容,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以及更高层级的证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为考证而设置了大量重复的课程,也导致出现衔接性不足的现象。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有效对策

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我院和中职学校多年的实践办学经验,总结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2]衔接策略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首先需要依托国家承认的会计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进入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会计专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首道门槛,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的参与更高层次的考试,初级、中级甚至高级等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能考取两个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证书。在中职培养过程中,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很难,一是从学校管理角度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如果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附加条件,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毕业;二是从学生自身来看,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并不一定从事会计行业,有些学生也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升学,并不重视取证。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高职教育应当在第一学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需要考试的三门课程设置,然后根据情况对学生参加初级资格考试证书进行鼓励。在之后进行课程的设置上,难度范围不应当超出中级会计资格证书的难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后考取会计师资格提供坚实的后盾,也能满足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会计专业技能的衔接策略

会计是一项对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中高职衔接不但要立足职业资格证书,更应当以专业技能衔接做保障。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根据培养层次,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出纳和会计的基本技能,如珠算、点钞、小键盘录入、银行业务办理以及现金管理、日记账登记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在知识结构上掌握基础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基本职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例如对总账的处理、会计报表的处理、成本核算以及纳税业务等,此外也应初步掌握一些公司的财务分析、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等技能。高职阶段的会计技能既是中职阶段会计技能的一个延续和提升,又在层次上高于中职阶段。因此,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培训应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训练项目的安排上,中职阶段多强化基本技能,进行一些课内实践操作岗位技能实训即可,高职阶段应当突出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多进行综合岗位的实训以及财务分析和管理方面的实训,更好的提升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三)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策略

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核心要点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主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和企业通力合作,对于职业就业岗位要科学定位,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设置,将中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起点,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内容的衔接。应当重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聘请行业内专家和中职教师共同商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以会计实务课程为例,要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中职阶段开设“初级会计实务”,在高职阶段开设“中级会计实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深化中职课程的内容、强化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会计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每年的生源也在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将自我定位应当加以明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例如,在进行中级会计实务的教学中,课程内容所得税会计与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可以进行整合,成本会计的成本分析课程可以和财务报表分析进行整合等,实现课程内容的横向衔接,保证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有效性。

当前,中高职院校正在不断对会计专业的有效衔接进行探索创新,力图推进中高职教学一体化策略,以期建立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将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持续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惠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的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15:256-258.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减肥模型;软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74-02

在日常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发现他们积极好问,思维敏捷,思路广阔。但是,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兴趣不大。计算机作为未来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工具,在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提高学习计算机水平的兴趣,并且为肥胖人群提供实际便捷的帮助工具。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了与体育研究密切相关的肥胖人群的减肥自助系统,与体育专业紧密集合,通过系统设计,对肥胖人群自动提供有益科学建议,对于教学和科研起到实实在在的调高作用。

一、需求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许多中国人因营养过剩而引发肥胖症,肥胖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成为备受科学界重视的公共健康问题。许多肥胖患者迫切希望减肥,但由于缺少科学的减肥计划和系统的减肥治疗过程,常常服用一些减肥食品或减肥药品,一旦停止服用,体重又会立即反弹。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触手可得的通信和计算能力。[1]因此,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个人减肥自助系统成为当务之急。该系统能为肥胖患者提供科学的减肥计划,又便于肥胖患者随身携带,监控自己的减肥治疗过程,还能很好地保护肥胖患者的个人隐私。

综上所述,该系统应当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特性:

(1)便于手机用户进行自我诊断,了解自身目前的体型特征。

(2)为肥胖用户提供合理科学的减肥计划,包括减肥目标、时间范围、减肥策略等内容。

(3)监控肥胖用户的减肥治疗过程,评价目前的实际减肥效果。

(4)减肥成功后,为用户提供科学的体重维持策略,避免用户的体重反弹。

二、减肥流程设计

为了有效地支持用户的减肥治疗过程,获得较佳的减肥效果,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减肥流程必不可少。该系统为用户设计的减肥流程如图1所示,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体型特征诊断

由用户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系统会计算出该用户当前的体型特征(包含正常体型、超重体型和肥胖体型三类),由此可以确定该用户是否需要进行减肥。

2.减肥计划制定

依据用户的体型特征,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减肥计划,包括减肥目标、花费时间等细节。

3.减肥策略选择

按照用户选定的减肥计划来制定减肥策略。一般而言,若用户属于超重体型,则可以采用减少饮食的单一减肥策略;若用户属于肥胖体型,则需要采用减少饮食并增加体育运动的混合减肥策略。[2]

4.减肥过程监控

用户可以随时输入自己目前的体重信息,系统记录并与减肥计划进行对比。

5.减肥效果评估

减肥过程结束时,系统会对用户的整个减肥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减肥效果进行评价。

6.体重维持策略选择

用户在减肥成功后,为避免体重反弹,系统会为用户提供多种体重维持策略,如饮食和运动的合理搭配等,供用户选择。

三、减肥数学模型设计

笼统地说,减肥就是使人体体重减轻的过程,而最有效的减肥策略有两个:少吃饭,多运动,但这些都只是经验之谈,最多也就是定性的结论,用户需要的是一种精确细致的减肥方法。因此,该系统借鉴了国内外公认的较为科学的人体生理指标和减肥数学模型,确保用户在减肥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数据,从而达到较佳的减肥效果。

(1)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BMI模型计算和诊断用户的体型特征,[3]从而得出用户是否需要减肥的定量依据。

(2)应用较为通用的差分减肥模型,[3]计算在给定减肥目标后,每日饮食摄入的热量与每日体育运动消耗的热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多种科学合理的减肥策略。

(3)在体重维持阶段,再次应用差分减肥模型,计算在体重不变的条件下,每日饮食摄入的热量与每日体育运动消耗的热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多种行之有效的体重维持策略。

四、软件架构设计

该系统运行于智能手机平台上,软件架构应当简洁实用,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用户界面:负责数据输入输出,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

(2)业务逻辑:完整实现减肥流程中的各个步骤。

(3)核心算法:实现了BMI模型和差分减肥模型的计算,为减肥流程的各个阶段提供准确定量的数据支持。

(4)数据存储:保存用户的体型特征数据以及减肥监控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为核心算法模块提供基本数据。

五、总结

随着我国肥胖人群的增加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个人减肥自助系统将会成为广大肥胖患者进行减肥治疗的良师益友。在该系统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细致的减肥流程,挑选和整合了较为合理的减肥数学模型,并设计了一个简洁实用的系统架构,从而保证该系统能够满足肥胖患者进行自助减肥的各项需求。这款系统的设计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也会让学生体验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明确动机,提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周辉,胡斌.Android平台与Web服务数据交互时运用Java反射机制解析数据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5).

第7篇

高校就业社团建设的意义

高校就业社团的建设可以切实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对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大学生自身来说,高校是他们步入社会的起点,是由一名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才的最后一站,在高校教育阶段,大学生不但要向专业教师学习专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素养,更要通过就业社团等与社会接轨的渠道培养出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意识、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就业率一向是评判高校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仅仅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往往使学生“眼高手低”,甚至培育出“书呆子”型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就业率也难以提升,通过就业社团,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推销自己”的意识,可以使学生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有效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最后,通过就业社团的锻炼,不但使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更加全面,满足了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培训适应期,使大学生毕业就能上岗,节省了社会对人才再培训的资源,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就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社团的建社已经备受各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就业社团建设起步较晚和我国传统教育政策的影响,各高校在就业社团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就业社团数量少、规模小

据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高校的社团虽然很多,但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社团很少,近两成的学生表示虽然学校建立了一些有关就业的社团,但其规模有限,影响力很小,没有能够引起学生的广泛注意,这些数据表明,在我国高校的社团建设中,就业社团无论数量还是规模,相较其他类型的社团都有一定的差距,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参与就业社团的积极性低

在对大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就业社团的调查活动中发现,学生主动参加就业社团的积极性不高,仅有近1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就业社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而25%的学生表示,对就业社团不是很了解,难以明确回答这个问题,超过60%的学生不愿参加就业社团,原因是就业离自己比较遥远,暂时不想考虑就业方面的问题,这说明一方面许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不够全面,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就业社团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

(三)高校就业社团管理不到位

我国高校的就业社团建设刚刚起步,仍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内部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首先,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目前就业社团的管理教师和指导教师一般都是由辅导员或团委教师担任,由于工作繁忙和专业性不强等原因,很难给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其次,高校就业社团的管理途径单一,大部分高校对校内社团采用宏观管理方法,由教师挂名指导大的方向,社团内部则靠学生自发组织,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导致社团的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缺乏机制的激励,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社团内部没有健全的机构,成员的责任也没有详细的划分,还缺少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使社团成员无法有效的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社团内部缺乏发展的动力。

高校就业社团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培育专业的教师队伍

建设更加完善的就业社团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就业社团建设的意义,加强对就业社团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在政策上支持就业社团的发展,包括活动场地审批上的支持和投入更加充足的活动资金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包括聘用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考评等,此外,还应积极返聘校外优秀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既能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分享他们求职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还能就当前的职业形势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社团的吸引力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公寓;建筑设计;问题

高中学生公寓是高中生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得以休息的地方,是高中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同样是高中校园设计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但是通过我们的采访和调查显示,许多高中学校的领导和负责学生公寓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却没能对高中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形成足够的重视,学生公寓功能的设计和完善在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当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公寓的外观设计反而成了重头戏,因此本文以下就将对目前高中学生公寓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并从高中学生建筑设计中的建造地址的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已经节能环保等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令高中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得以更加合理。

一、目前高中学生公寓建筑存在的问题

1、宿舍面积过小

在高中学生公寓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资金的的限制使得学生公寓建筑设计的标准过低,学生宿舍的面积狭小,往往是一个二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住着八人甚至十人,我国高中生在公寓内的人均占有面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显著[1]。

2、学生公寓内的环境质量较差

面积狭小的公寓和较多的居住人数令学生公寓内的环境质量较差,学生的行李和书籍等杂物没有专门的地方放置,乱堆乱放的现象使得公寓空气中细菌的浓度大幅超标,对高中生的身体健康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公寓中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晾晒衣物的地方,导致学生随处晾晒衣物。价差的环境质量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3、公寓设计不够人性化

学生公寓的设计往往因注重成本的节约而缺失人性化,在传统的学生公寓多人间的布局之中,学生的没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人性化的缺失使得学生公寓的舒适性大打折扣[2]。

4、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缺乏创新

传统的学生公寓的建筑设计由于有限的资金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对建筑的立体造型、空间布置和平面设计进行创新,学生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合理选择高中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

在建造学生公寓时最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学生公寓的建造可以尽可能地节约建设资金、保护环境、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将学生公寓的作用进行充分地发挥。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选取不当,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也不利于长期的使用,会给学生以后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利[3]。因此,在进行学生公寓的建造地址的选择时,要以学生的使用体验和心理需求为中心,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公寓内人流量大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公寓与教学楼、餐厅等地方的距离,这几个场所是学生来往最为频繁的地方,因此建造地址的选择要适当。此外,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他们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放松紧绷的神经,为接下来一天的学习积蓄精力,因此公寓的建造地址应当避开嘈杂的公路或施工地等噪声加大的地方,为学生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最后,学生公寓不得建造在低洼潮湿的地方,而应当建造在日照充足、空气清新、通风状况好的地方,周围最好有秀丽的自然风景,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放松。

三、在公寓建筑的设计中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

学生公寓的功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随之发生着变化,不再仅仅具有单一的住宿功能,还具有满足学生必要生活需求的功能,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得到践行。学生公寓中无障碍设计的数量要得到增加,并扩大其规模,提高其质量,为身体不便的学生提供直接的便利。同时要在公寓中安装安全防护系统,保障学生的安全,为学生提供安心的学习和休息的环境。学生公寓中的照明系统以及变配电系统等要与公寓整体空间和建筑特点相协调,最大化地使资源得到节约。在公寓中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将搞系统与校方联动控制系统相连接,在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及时对火灾情况进行控制和处理。安装广播系统也是满足学生需求多样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用作信息的传递和火灾过程中的指挥与疏散[4]。

四、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

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可以对外部环境对公寓建筑造成的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控制,也可以对公寓建筑的内部环境进行控制,使得学生公寓内可以形成较为良好的环境。将学生公寓的实际需要作为选择建筑维护结构的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结合外部环境的天气状况和气候变化的特点,在气候较寒冷的地方可以选择能够减少热量在对流中减少的构件和建筑材料,对屋顶的结构或者室内的热交换有一定的阻止左右,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热辐射可以通过反射率高的表面涂料进行反射,通过低热传导系数的材料来将热量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低热辐射的材料和构架也有相同的效果,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热量的损失,使得室内环境的温度可以相对稳定。在室内环境稳定的情况下,空调的使用率就会大大下降,从而使大量的电能得到了节约。即使空调系统仍然处于运行的状态,在使用了维护结构和材料和使用了普通材料下空调消耗电能的状况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使用了维护结构和材料的房间内空调的电能消耗相对较少。因此注重建筑维护结构的选择不仅能够对室内的温度进行适当的调节,还能够节约电能资源和建筑材料,使得建筑设计的成本降低。

五、注重节能和环保

学生公寓中不光要有校方系统这类建筑所必须具备的安全防护系统,还要体现出环保和绿色建筑的特点,将建筑的安全性、实用性与环保性、舒适性相结合,亲近自然、节约能源资源。将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到学生公寓建筑设计之中,代替木料的使用,保护森林资源。尽可能地使用节水型的抽水马桶,以此保护水资源。采用可以循环利用的、无污染的建筑材料,使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安全要求。将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在学生公寓周围适当建设资源园林景观,培育水域环境,实现和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

总结:

作为高中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公寓建筑设计一定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意上文中的相关问题,以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茂丰. 现代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

[2]田燕. 现代大学生公寓空间形态与环境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第9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道路的建设管控活动,关系到附近区域的经济进步以及道路的品质,身为建设方以及有关的国家机构要切实的提升对建设管控的认知水平,确保建设管控活动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所有的参建者都要切实的按照职业道德开展工作,在监管体系下认真的落实有关的活动规定,带动经济进步。

一、高速公路施工管理的意义

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涵盖方方面面的工作内容,施工程序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合理的施工管理对其进行规划,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现阶段的公路施工中,施工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同时对于施工的进度"成本以及计划都进行全面的管理。对于工程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协调好各项工序以及工种的交叉处理,为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利的基础。在现代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越来越复杂,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都广泛的应用到公路施工中,所以需要施工管理人员对现代施工技术的施工材料有详细的了解,在管理工作中能够熟练的指导,对于公路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的保障。

二、高速公路建设期及建成后存在的问题

1、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路建设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机械设备,为了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益,必须要合理均衡的配置相关资源。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施工中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做法,最典型的有:盲目超赶工期、偷工减料。承包企业实施违规操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这恰恰是走入了误区,承包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应当在施工计划安排上下工夫,在人力、材料、设备等的投入上实施精细化管理,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减少浪费,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监理程序不正确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工程公路监督管理体系,规定项目的承包商只有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复后才能实施各种项目的开工和验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仅仅成为法理上的条文,一些承包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盲目地超赶工期,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与相关批复检查部门协商取得批复,由于没有按照程序办事,导致许多质量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给工程建设埋下了诸多的质量安全隐患。

3、重建轻养

道路建成后公路养护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以及养护的技术手段缺乏科技含量这些方面在公路养护质量管理问题中最突出。我国公路发展极为迅速,长期以来重建轻养。这种管理机制其本身就存在大量的问题。公路养护工作与公路修建相比,受重视的程度没有修建那样高,公路养护作业在许多方面都缺少支持。养护手法落后也是其间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所在。现阶段,许多当地对高速公路的维修基本上仍是沿用的传统人为修理的手法,功率低、安全隐患大、修复质量差并且再次使用期也较短。加上管理作业人员遍及的技术水平不高,对现代化的高科技修理不明了,都制约着公路养护管理的开展。

二、改善高速公路建设期工程施工管理及建成后养护管理的措施

1、加强材料、机械设备管理

材料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对工程的进度有着一定的影响。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节所用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各种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的规定。对于新型材料,管理人员应更加重视,确保工程材料的正确使用。管理人员也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使其意识到的材料使用的重要性。而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机械设备管理基础知识,并要明确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施工机械人员来说,除了掌握熟练的机械操作技能外,还应该有适应现场复杂的工作环境能力,面对多变的现场实际情况要科学、合理的处理。

2、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公司必须要要以人为本,加强人员对施工管理、施工技术与施工安全的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让工程质量深入每一个工程人员的心目中。工程质量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员的素质问题。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让每一位工程人员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命脉”,使企业的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高效优质的开展自己的职能工作是企业树立良好的质量信誉、合理的质量成本的最基本保障。一定要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职能工作的基本知识、工作中的程序、技能等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培养企业旗下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员工能够共同维护企业的信誉与形象,能够在公路施工更多全过程中发挥正确的、积极的作用,建设质量一流的公路。加强使用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培养能够使公路施工在预算与管理方面都更加专业有效,能够明确管理成本,并且减少公路施工过程中变更设计的现象,是增强公路施工管理最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

3、抓好工程施工管理

在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现场办公,关键工序开工前,有必要有项目经理部总工、处技术担任人在现场;高度重视底层的施工质量,在底基层施工中,为战胜以往放样不精确的弊端,进步标高、横斜度的合格率,标高操控有必要建立严厉的操控桩。把工序办理作为施工办理的重要一环来抓。坚持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在各分项工程开工前。由技术担任人向工长及施工人员、机械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具体叙述施工工艺、施工计划、技术标准及质量保证办法。使一切施工人员做到底码明白;加强现场工序管理,明确分工,职责到人。合理安排工序次序,文明施工,削减污染。各工序实施流水作业。

4、落实工程监理制度

从我国在工程管理上引入了国际惯例以来,应用FIDIC条款对工程建设执行建设监理制,这是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上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制度的实施,使我国工程管理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公路工程监理制度,以FDIC土木工程合同为基础,形成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三方互相制约,以监理单位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只有加强制度建设,继续完善监理程序和实施细则,做到监理项目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正确处理三方关系,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出精品工程。加大监理力度,提高监理队伍业务、技术水平,在健全监督机制的同时,充分放权,才能更好地落实工程监理制度。

5、积极加强公路后期养护质量管理

应顺应高等级公路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公路产业经济的特点,在建立健全我国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应优先考虑集中统一的原则。实现养护工程的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建立健全完善的养护质量评价标准。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培育并开放公路养护市场。要建立专业化的养护人才队伍,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公路专业养护人才。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完善企业的施工管理,提升施工质量。在现代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新技术以及新材料广泛的应用与施工项目中,提升了施工管理的难度,所以对于施工管理人员的要求有所提高。施工管理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施工专业知识,并且熟练掌握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性能,能够使施工结构得到优化,不断的完善施工流程,提高施工的质量,对于现代公路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媛.浅析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4:191+19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