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7: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休闲调查研究 关于当前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研究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1-22.
[2] Charles R.McClure.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994(13):115-125.
[3] 贝静红. 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17-21.
[4] 张鹏,李勇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5):179-180.
[5] 欧阳九根.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33-134.
[6] 林洪鑫,肖家铭,王彦,吴美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的问卷调查[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4):31-36.
[7] 龚成,李成刚.浅析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素养――从面向客体、构成要素和主体责任的角度[J].教育探索,2013(6):134-135.
[8] 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3(1):22-24.
[9] 何奎.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2.
[10] 韩永青.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1.
【关键词】广东 大学生 网络政治参与 对策
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新平台―网络平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载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卷调查
本文主要以华南农业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五所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采取分年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51份,有效回收率为 93.8%。为更深层次地了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情况,也抽选了47名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知。关于获取政治信息的途径,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的比例为70.1%,相比其他途径(电视媒体10.2%、书刊报纸18.5%、课堂5.5%)明显占主要地位。关于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界定,79.2%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在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56.8%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网络调查也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范畴。对于网络志愿活动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分别只有22.2%和20.1%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相对单一。
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的调查显示,认为网络政治内容“很可靠”的受调查大学生只有不到6%的比例,认为不可靠的有28.5%;“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推进民主建设的占80%以上;认为积极参加网络政治参与对自己的帮助能起“很大作用”的只占9.5%;认为起“一定作用”的占52.5%;认为“根本没有作用”的达38.0%。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调查大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并且年级越高的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就越明确,意识也更强。数据显示,37.9%的受调查大学生是抱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32.5%的大学生是认为事件“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而参与,有19.9%的大学生是“纯粹为了发泄情绪”,其他方面占9.7%。总体而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不尽相同,而且各种动机均占有一定的比重,理性的动机占了大多数,但出于感性的动机也有一定比例。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数据表明,受调查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最关注的内容是教育公平(39.5%)、就业创业(30.1%),同时对反腐(29.1%)、党建(19.8%)、外交(15.9%)等也有较大兴趣,这说明受调查者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抱着较高的政治热情。此外,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法律法规”认识度不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缺乏依据。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受调查大学生主要集中在论坛(34.2%)、QQ(23.6%)、博客(12.6%)、微博(11.9%)等平台上。对于高校比较重视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比例反而很低,除了特殊情况需要(例如提交入党学习心得)而浏览之外,受调查者中真正自愿关注此类网站的比例仅有9.5%,而不感兴趣和甚至不知道有此类网站的比例超过60%。在实际访谈中,很多大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此类网站理论枯燥(56.4%)、内容空洞(41.4%)、缺乏互动(33.9%)等。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调查的结论探讨
第一,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和内容来看,目的性都比较强。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评选)、学生干部竞选、就业等方面,同时也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抱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即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①
第二,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来看,参与途径非常广泛,并能跟随时代潮流选择热门的参与方式,所发表的言论在一定程度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高校一直高度重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却未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引导,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三,从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同度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政治信息内容信任度有限,难以从网络中获得有助于提升个人政治素养的信息,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是非问题难以形成独立且成熟的思考,在网络上出现纯粹发泄情绪的行为,甚至是毫无目的性地发表一些有碍社会稳定的言论。这里存在着一个矛盾,即大学生一方面提倡公平、合理、正义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当自身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常常回到个人利益层面,加上对法律法规缺乏准确认识,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常出现偏差。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对策
优化网络政治环境。如何把握网络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政治环境的健康发展方向,维护互联网各方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主政治的持续蓬勃发展,是我们在信息化时代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曾在2011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到,要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也把促进社会全面信息化的要求纳入其中。
对于网络政治环境的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大力发展网络新技术和新模式,加强网络技术的安全保障。这样既能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新的平台,又能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过滤部分有害内容;其次,在对政府和社会各界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让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思想占领大学生舆论的制高点,并做到实事求是,贴近生活;第三,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完善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引导大学生合理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坚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念,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丰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其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和参政意识,引导大学生对网络的知情权、表达权、参政议政权等网络政治权利有正确的认识;再次,强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行为,引导大学生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做一个理智、文明的网络政治参与者;最后,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现实的政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现实中政治参与的实践能力。②
以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法规作为规范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同样也适用于网络社会。通过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具有稳定性和合法性。在法律意识浓厚的西方社会,自然成为互联网管理最根本性也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并且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各国互联网立法的重点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界定,明确保护什么,禁止什么;二是明确政府、服务商、网民等互联网主体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美国是世界上拥有互联网法律最多的国家,对互联网进行规范的范畴已经涵盖到基础资源管理、国家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犯罪、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个人隐私、知识产权保护、垃圾邮件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而我国目前关于互联网的立法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我国在现有的网络管制法律法例基础上进行整合,是目前完善网络法律的当务之急,也是研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网络信息立法策略主要有三点:第一,尽快研究制定网络信息法。就是要将有关网络信息的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为治理网络空间提供法律依据,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网络运营商和网络用户的正当权益;第二,抓紧制定一些专门法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等;第三,修改完善相关法律。例如修改完善刑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处罚计算机犯罪的相关规定。通过法律建设与道德规范并进,将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CY004)
注释
①邹静琴,王静,苏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第67页。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效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8202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2013年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项目(2013)
作者简介:肖国华(1969-),女,硕士,南华大学医学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
1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
1.1网络娱乐事物干扰学习
有调查[2]显示,大学生网络学习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互联网中网络娱乐事物干扰学习,其中认为网络学习气氛好的只占33%,并且受娱乐事物影响的人数比例为93%。网络娱乐以其丰富的娱乐资源、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吸引着大学生。很多大学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一条娱乐新闻跳出来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接着浏览其他娱乐新闻,就忘记了学习的目的。二是网络资源杂乱,学习效率极低。其中认为学习效率高的只占33%,主要原因是网上信息过杂,垃圾信息充斥网络等等,使得网络学习效率较低。再就是数据库检索方法不普及。
1.2校园网使用率低
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利用校园网进行过任何学习,有15%的学生几乎没有使用过图书馆网页。虽然校园网数据库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数据库和电子书库等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
1.3学习主动性差
大学生在网络中学习的主动性差,不愿为优质学习资源付费和交流,共享意识差。只有一半的学生用10%~30%的上网时间来学习,愿意为网络学习资源付费的只占四分之一。
1.4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
通过调研和访谈发现,大学生在网络运用中,有部分学生常常发生上网沉迷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饮食失调、精神力不足、反应迟钝等。大学生成瘾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自身原因主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孤独、社交缺陷、自我意识为主和自控力不行;外部原因主要是家庭原因、学校的原因和社会因素等等。而网瘾大学生多以上网娱乐为主,对小组活动不积极,作业则敷衍了事,断网或被教师控制时会抱怨不已等[3]。
2网络学习资源利用问题
学生通过查找网络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进度来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存在着很多问题。
2.1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率低
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学生只占25%左右,偶尔使用的占多数,而且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差异较大。其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多数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少数则是自己主动查找。
2.2各种网络学习资源利用频率不高
对于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少数学生经常使用,一半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用过。对于网络课程和校园网,经常使用的学生仅仅只有四分之一。
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源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或很有帮助,这说明了现代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网络学习中,对学习内容感到厌倦或者自己感到没兴趣时,70%的学生选择了暂停学习,从而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4],另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5]。
3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培养
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网络学习能力与传统的理论学习能力相比更加复杂,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大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驾驭网络、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完成学习活动;其次,网络学习主要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学习者需要很强的能动性和自主意识性,这对个体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网络学习虽然是个体行为,但绝不是独立学习,这需要在网络学习者之间共享学习;最后,学习者需要将所学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后,去解决新的问题,培养这种素质和能力是检验网络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最重要的指标[6]。
网络方式下的学习,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转变;从课堂集体讲授为主向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转变;从传授既定内容为主向学生主动开拓应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转变[7]。
4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有效途径
4.1激发大学生网络学习动机
首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意识。学习动机的高低与取得的成就成正比;其次就是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的自学能力和交互意识,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将学生有机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最后培养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正确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是保证网络学习效果的重点[8]。
4.2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有学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9],更有美国学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是21世纪学习的核心能力[10]。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就要增强学生自身自觉性;学校要重视网络学习所需的设施及资源。第一,学生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案、学校图书馆的随书光盘等等。教育科研网精品课程资源都是免费共享,网络课程类一般是文本和课堂视频讲授相结合形式,是对课程教材最好的补充,视频教程是对上课有疑难问题和缺课同学的有力支持;第二,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要从多方面精心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学习资源平台,还可以给出课程相关连接点和关键词,让学生用网络去主动搜索和收集资源;第三,学生要熟练掌握网络学习的技能和工具,如网络浏览和搜索方面的、网络交流与讨论方面的、个人知识管理和信息聚合方面的技能和工具;第四,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如网络精品课程、QQ、电子邮件等来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只有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才能激发自我学习的热情;第五,设置问题情景、事实启发式教学,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把问题有机地隐藏在情景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六,设立恰当的目标,实施项目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习难度把学习任务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天要完成的任务[11]。
4.3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寻找有效途径
活动理论认为,游戏、学习和工作是学前期、学龄期和成人期占主导地位的三种活动形式,而这三种活动中都蕴含着学习因素[12]。活动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既有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也有网络合作、探究学习等。首先,要让学生主动承担学习责任,努力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的层次。只有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成效;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优化网络自主学习行为,以信息检索和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帮助学生优化网络自主学习行为;最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具体对待,逐步缩小在网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差距[13]。
参考文献:
[1]周志毅. 网络学习的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 2005(9):3436.
[2]石晓岩. 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东方, 2011(5):7376.
[3]卢文倩, 侯云吉. 网络学习中网瘾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J].软件导刊, 2011(11):197199.
[4]志波, 鄢来均, 曾艳.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34):167168.
[5]李春艳, 崔海涛. 大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办公自动化, 2012(10):3435.
[6]刘斌. 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构成及培养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5758.
[7]沈晓梅. 网络学习方式下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9(28):183185.
[8]邓哲. 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时效性的途径[J].商情,2012(47):151.
[9]BOEKAERTS M.Selfregulated learning:a new concept embraced by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student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997,7(2):161186.
[10]WOLTERS C A.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the 21 st century competencies[Z].2010.
[11]吴秋慧. 浅谈大学生网络学习现状及提高其网络学习自主性的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 2012(18):87.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措施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骆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购群体人数规模为1.93亿,并且报告指出网络购物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在这一规模巨大的网购群体中,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高学历的大学生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也越来越接受网购这种消费模式。
一、大学生网购的现状
大学生网购人数众多。为了了解大学生网购的现状,笔者对6所高校随机调查了300名学生,242人每天都有逛网店的习惯。由于网购是一种新兴产物,它的即时性、便捷性、丰富性的特征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求新、强烈追求高效化及个性的需求。一些商家充分认识到大部分社会精英人士会来自于这一群体,对大学生的未来预期非常高,瞄准大学生思想活跃但不成熟的特点经常性推出消费活动,一方面抓牢未来潜力消费者,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大学生网购占用时间长。在“网上逛店会花费多少时间”的问题上,130人表示至少花费1小时,90人花费2~3小时,而平均每天逛网店4~5个小时的大学生有22人之多。有不少同学表示每天打开购物网站已经是自己的必修课,很多时候也只是作为消遣的方式,只看不买,但是网上商品繁多,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搜集信息的过程中需不停的筛选信息,这个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大学生目前的主体任务是学业,如花费太多精力逛网店,正常的学习、休息必然受影响。
大学生网络消费成瘾。网络购物的购物过程随意轻松,对于收入不高的大学生来说,比店铺式购物更为轻松自然。一方面团购等低价位的信息非常容易引起消费冲动,另外一方面网上消费多数采用网上银行付款,由于看不到实质性的支出,网上消费变成单纯的数字变化,这种虚拟型消费,让大学生避开了过多消费的过滤,用很多网上消费者的话说: 网络消费真是无声无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升级发展,网络交易服务中已经加入了很多互动性和娱乐性内容,这使得网络交易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增强。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可能是抱有一定的现实目的进行网络交易活动,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逐步被此类网络活动本身所吸引,并可能沉浸于此。基于这几方面的情况,大学生网络消费容易成瘾。
二、大学生不合理网购的应对措施
网购成瘾不是心理疾病。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与环境的无法适应导致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处在发展变化当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多是90后,由于能从家庭和社会中直接获取财富,加上其社会化没有完成,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评估自己的购买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一旦把握不好,容易养成不健康的消费习惯,这也不利于其今后独立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矫正大学生的网购行为。
注意自我约束、自我节制。大学生应该做一个有计划的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少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每学期一次性给予,由自己自由支配。不靠劳动获取的财富,容易产生盲目性、冲动性的消费,大学生需对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消费状况有个清醒的认识。在学期初需制定每月消费标准,如果超过了计划中的消费金额,就要停止购买新的物品。网上购物容易产生“数字化”的错觉,容易让人产生麻木,针对这个问题大学生要学会每天记账。每天浏览自己的账本,了解自己消费的明细,懂得哪些项目的支出是不必要的。
信用卡不申请、不使用。信用卡是一种“透支未来”的消费方式,这对大学生们很有吸引力。但是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循环利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信用卡认识不清、年费拖欠、还款意识淡薄等现象在很多学生持卡人身上存在。大学生是一个无稳定经济来源的群体,使用信用卡会刺激他们消费,助长挥霍习气。一方面希望银监部门对银行发放给大学生信用卡出台相关监督机制,避免银行为了追求未来客户,无节制的滥发信用卡,作为银行需要严格把住审核关,对无偿还能力的大学生降低透支金额或者坚决不办卡。大学生本身要对信用卡有清楚的认识,合理利用。
高校应开展理财教育。当前,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虽然实用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追求的主流消费观念,但是,不可否认,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也不少,其中“信用卡”“借贷”“透支”等新型消费意识逐渐强化。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度追求高消费、从众盲目消费、攀比炫耀消费、追求超前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一般求学在外,家长不可能随时监督他们的消费情况,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增强他们的理财意识。比如在新生开学的时候就可以把理财教育和始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宣传科学消费,普及信用卡知识,树立正确理财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校园活动。网上购物很轻松,让人没有付现金时的那种珍惜心理,购物者容易沉醉于这种状态,因此对这种强迫症抵抗力很弱。戒掉网购的办法和戒网瘾有相似之处。大学生可以转移注意力,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不要整天宅在家里,避免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当中,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空闲时可以参加体育运动,练练毛笔字,看看书等。在学校当中有着丰富的校园活动,对于培养个人品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十佳歌手比赛,舞蹈比赛,公寓文化节等。大学生可以多参加此类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网瘾 网瘾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黄玮(1984- ),男,广西钦州人,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美学;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广西 钦州 5350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项目编号:201106LX551)、2010年度钦州学院教改项目“高校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0XJJG-C04)、2011年度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DJSZ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62-02
一、研究方法
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钦州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跟踪调查,2009~2011年,每年下发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20%(2009年)、97.36%(2010年)、97.18%(2011年)。笔者还走访调研了钦州学院部分学生。本次研究数据充分且具有代表性,能为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瘾现状及其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心理治疗中的实证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上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的原因及关注点中,“学习”的比例逐年下降,“交流”和“游戏”的比例逐年上升,并且这两者的比例之和逐渐超过“学习”的比例。这说明大学生上网普遍,且关注点具有差异性,同时由于关注点“学习”逐渐式微,为网瘾的出现打开了大门。
(二)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与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分析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网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解决,但基于网瘾患者心理因素而会不同程度的反复。当主体遭受失败挫折时,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成就感和效能感的需求被唤醒,但在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条件不允许或二者发生较严重冲突的时候,这样的需求就会被压抑。在网络中声、光、像和各种网络游戏的超现实刺激中,被压抑的主体的自主神经系得到刺激,这个过程激发了主体的认知评价,激活了主体的情绪情感体验,胜任感和英雄般的“白日梦”平衡了主体的失落、失衡、失望和挫败的心理状态,此时,大学生的网瘾比较突出。在思想政治课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自我和自我价值、社会状况能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能学会正确面对失败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的因子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阻碍或者推进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一是学校,二是社会,三是家庭。大学生网瘾的心理治疗过程是家庭、社会、学校相互沟通和相互联系的过程,缺少了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方中的任何一方,缺乏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大学生的网瘾心理治疗就难以科学地进行。从表2可以看出,学校、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治疗网瘾最为有效,依托学校途径开展网瘾心理治疗次之,依托家庭或者社会更次之。
(四)影响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特性的主要因素
1.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患者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行为。钦州学院大部分网瘾患者行为比较乖张、性格孤僻内向、日常行为偏差,这些都会消解网瘾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3.教育。钦州学院大学生网瘾者对教育环境缺乏认同,在融入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氛围上缺乏主动性,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心理治疗网瘾上被动失语,破坏了心理治疗的基础。
4.网吧。网吧凭借良好的计算机设备、热闹的群体活动氛围和丰富的网络体验催化了大学生网瘾的形成,并导致网瘾心理治疗的反复性。
5.成就感。很多网瘾学生在校成绩较差,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同,他们更愿意在网络空间中寻找成就感,实现自身需求。
6.压力。学习、生活和就业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自由交流的网络世界恰恰成为他们减轻压力的宽广场域。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的途径
(一)立足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呈现多样化态势,出现了“求知心理需求”“娱乐心理需求”“交际心理需求”和“性心理需求”等方面的需求。①因此,要全面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提高对网瘾心理治疗的认识。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把网瘾患者与其他学生平等对待。要构建民主课堂,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进而为网瘾心理治疗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宽广平台。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加上大学思维活跃和易于接受新事物,使得大学校园的网络舆情出现“突发性”“复杂性”“情绪化”和较强的“利益相关性”。②因而,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充分利用学校资料室、图书馆和互联网充实理论知识,为网瘾的心理治疗储备知识。要充分利用一切培训学习机会,以获取引导学生心理和帮助学生戒除网瘾的技能性知识,推进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技能。要创造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技能培训,为促进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提供直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立足大学生网瘾心理治疗,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矫正性情绪体验”“提供可选择的生活态度”“从事新的有效行为”“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这六个因素能使心理治疗起作用。③因而,把实践课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机会实践新的行为,促进他们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践行能力,实现理论认知向日常行为的转变,逐渐戒除网瘾。要拓展思想政治课堂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善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矫正情绪能力和主动探索自我能力,促进他们深入认识自我,从而达到网瘾心理治疗的目的。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网络海量信息冲击着大学生主观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④因而,要由原来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启发式,让学生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理解思想政治课传递的思想价值体系。通过情感影响和心理说服,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体,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稳定的内在精神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结构。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评价体系。从本质上来说,网瘾心理治疗关键在于网瘾患者对教育者传递的价值的认同。“价值认同是认知主体的知、情、信、意、行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的协调。”⑤因而,要把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上网关注点及其变化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范围,关注他们在网络方面的“知”和“信”,为帮助网瘾患者实现价值认同提供信息资源。要在把握大学生上网规律和网络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把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地点和上网时长纳入思想政治课评价范围,突出关注学生面对网络时的“意”“情”“行”,为促进网瘾患者实现价值认同提供全面的信息。创新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还要逐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纳入评价主体范围,把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管理机构纳入评价主体范围,逐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立足学生的基本权利,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1.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校园和谐文化的基础。⑥据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通过设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的标语、雕刻、路牌、横幅、电子屏幕和宣传栏等方式,加快推进高校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使学生在校内时时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进而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沉溺于网络世界。
2.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建设,使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校风校纪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洋溢着思想政治教育气氛,使学生在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形成良好校风校纪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权利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网络世界的诱惑而关注网络学习。
3.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要完善学生激励机制,积极树立学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为满足学生的权利诉求创造良好条件,逐渐消弭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排斥,为网瘾的心理治疗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依托学生社团,以节假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消解网络对学生的不良引诱,促进网瘾心理治疗的实现。
[注释]
①刘新庚,黄小明,李超民.论大学生网瘾心理过程机理及心理行为矫治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
②白,安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30):48.
③汪明春.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共同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18.
④石昌瑞,潘金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12):67.
关键词:互联网+;支教活动;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通过多渠道做出各种积极有意义的尝试,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广泛渗透,在“95后”大学生中出现只关心个人私事,集体观念淡薄,重视自我发展需求,对社会及国家不关注,社会责任感不强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结合“95后”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和网络行为习惯,搭建基于“互联网+”支教活动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与“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其核心内涵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将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融合,创造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互联网+”的d起,不仅给工业、金融、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也给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支教活动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在支教地点安置电脑、投影及语音设备,依托网络在线教育系统对偏远地区儿童开展非面授形式的网络实时教学活动[1]。
长久以来,大学生奔赴偏远地区开展义务支教的传统支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为支教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受到了当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赞誉。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支教活动也陆续体现出一些不足,如支教活动只能在假期开展,支教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延续性较低,不能常态开展;也存在着支教成本高、支教安全性低、团队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开展网上支教活动开创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新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支教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网络支教采用远程教学的模式,克服了时空的局限,可随时开展授课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距离和交通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安排,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循环,实现支教活动的常态化,进而提升支教活动的实效。支教活动开展依靠互联网,双方在当地即可通过远程传输实现支教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支教成本,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地学生在人身安全、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已高达6.88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2%[2]。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上网使用的是网络聊天、游戏等娱乐功能,进行学习行为的占比较低。同时对于“95后”的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前进的特殊时期,其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学生所不同的特征,主要展现出热衷新鲜事物、学习接受能力较强,个人主义浓厚,加之网络已深深扎根于“95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部分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现实交流互动能力较弱。针对当下“95后”的网络行为特征,在学生中开展网络支教活动,通过这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积极拓展了大学生实践平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提升了网上引导的有效性,减少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娱乐的现状。通过网络支教活动,让互联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支教活动契合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内涵
大学生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了大学生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3]。“互联网+”支教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公益活动,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建设,对于大学生主体,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把责任情感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中[4]。因此有效的开展网络支教活动,促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成长需要被满足同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感受,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义务支教情感态度。大学生开展支教活动,不仅能够弘扬积极的社会风尚,同时还能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进步需求,具有更深层次的实践意义,这一点就基于网络支教的内涵建设。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夯实大学生责任感认识。责任认识是责任感的前提,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承担的具体社会责任的认识,主要包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承担这些义务的原因与现实价值[5]。基于实践认识论,通过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偏远地区教育的真实情况,面对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当地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与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有效推动关系。在进行网络支教活动的同时,大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支教责任的重要性,这使得大学生在以后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保持对农村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懂得大学生对于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情感。责任情感是责任感的基础,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履行责任情况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植于个体的内心道德坚守和对利益的现实需要[6]。大学生在网络支教情境中所受到的情感感染与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与支教地学生、老师深入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贫困落后地方学生的生活困难、求学历程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知识和外面世界的渴望等客观现状后,更加激发了大学生助人情感,更加唤醒“95后”大学生冷漠的心理。支教大学生与受教学生不断的进行感情交流互动,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支教大学生在得到当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与鼓励后,进一步激发了责任情感,进而树立理想信念和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责任感意志。责任意志是责任感的关键,是大学生个体从思想认识到现实实践这一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通过网络支教的形式,使得大学生了解到偏远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相对城市教育严重滞后,甚至普通话普及的都不够,这就需要大学生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惧困难,积极与支教学校的老师沟通,认真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厌其烦反复教导学生。定期与支教学校学生交流,与支教团队成员交流,探讨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也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性互动,支教团队成员彼此帮扶,彼此鼓励,从而促进大学生坚定责任感意志。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改造大学生责任感行为。责任行为是责任感的实践体现,是大学生个体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在开展网络授课期间,需要做大量统筹协调的具体工作,如招募志愿者,前期培训、观摩学习、网络试讲、教学内容制定、与扶持学校联系协商、对外宣传、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实践活动。通过进行现实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主动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使大学生主体和社会客体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个体提升和发展的需求得到实现;同时,在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的促进下,当地的人文生态、教育水平等均得到提升,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贡献对当地带来的实质性回报,进而更加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志向。
三、“互联网+”支教活动拓宽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有效实现路径
社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热衷的互联网络开展公益活动,迎合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了义务支教模式,因此对于日常化运作的网络支教活动,应根据其运作内容和自身开展的特点进行规范培训和管理,搭建完善技术支撑平台和配套适当的激励机制,在保障网络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基础上,要兼顾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教育共赢的心理诉求,进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技能训练,为支教活动提供后续保障。与传统支教活动不同,网络支教主要依靠互联网的手段进行在线教育。这种全新的支教模式吸引“95后”大学生高度参与,同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就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需要对支教大学生进行严格把关。很多大学生可能因为一时兴起才参与网络支教活动,但毕竟网络支教是一项教书育人的重大公益活动,要求大学生既要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通过严格规范人员的筛选,在保证支教成员较好素质基础上,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在网络教学中所需要的能力,尽量避免出现教学经验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考虑到受支教地多是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当地学生会存在自卑、自尊心强的心理,为了提升网络支教科学性,避免授课过程中出现言论不当现象,应对支教的大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学相关讲座[7]。
完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持续动力。大学生开展网上义务支教活动,对于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虽然支教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之间是自愿并主动参与的,但由于网络支教需要授课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同时也要消耗一定的物力和财力,若不能构建配套激励制度,大学生在长期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渐渐消磨自己的支教激情,无法全身心投入网络支教活动,影响支教效果。因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把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支教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付出给与充分认可,是确保支教活动常态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规范志愿者服务时长考核机制,将志愿服务与评奖评优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个人,进行奖励和广泛宣传,通过多举措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优化团队建设,提升大学生支教团队执行力。目前,在校大学生所建立的各种支教团队,多是以社团的名义存在,学校在此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由于支教组织的换届周期短,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支教活动“无头无尾”的现象,从而产生团队成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为了保证支教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通过筛选一批能吃苦耐劳、热衷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来加强支教团队建设。对于团队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交流,通过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来增强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进而提高支教团队的凝聚力,形成网络支教公益社团特有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保持团队人员构成的稳定性,保障支教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加大对网络支教活动的宣传,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招募优秀的支教老师和争取良好的社会资源。通过校园宣讲、支教分享会、微视频、支教现场图展览、新媒体平台等途径,第一时间将网络支教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向周边高校学生进行展示,提升网络支教公益事业的知名度,扩大宣传范围,让没有支教经历的学生了解网络支教活动,充分认识到网络支教活动的现实意义,进而主动加入到网络支教团队中来。同时将网络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前沿的公益理念,营造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弘扬社会正能量。
开展实地调研,提升网络支教的实效。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的时间,组织支教团成员前往网络支教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当地学校学生受教育程度、生活情况、社会需求、家庭组成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便于在前期制定教学大纲时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同时,考虑到网络授课的先进教学模式,应提前针对支教地学生开展网络课堂讲解、互动及演练,防止该教学模式不能被支教地学生接受,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实地调研时,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争取当地教育资源,为网络授课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网络支教大学生需要频繁的与支教地区的学校进行线下沟通,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支教学校的情况,与当地老师面对面交流学生具体学习状况,及时反馈支教效果,与支教学校的儿童开展面对面的互动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进而提升网络授课的互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支教地负责人建立畅通有效的联系机制,建立网络教学反馈机制,从常态开展网络支教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实现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支教活动,创新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拓展了支教活动的内涵,促使支教活动能够常态化、常效化开展。在大学生高度使用和依赖网络的今天,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结合,顺应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和需求,同时促使大学生从繁杂的互联网中认识到依托网络可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网络支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网络支教活动,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实践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事业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培养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卢宁. 网络教育背景下的新型义务支教模式探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8):123-12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6-25].?
[3]w琼,王学风,张吉玉.广东省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年探索,2010(1):89-92.
[4]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46-49.
[5]毕丽娜,李忠华.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4(1):169-171.
关键词:网络使用;网络文化;媒介素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23-04
一、计算机网络在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发展的现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生源大多来自职高学校。学生专业成绩比较突出,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在大学里学习增加了学生上网的可能性和经常性。在电脑上,女生购物成为时尚,还有刷微博、看电影,在学习上主要是做PPT、画时装图、制版、做各种项目作业等等。由于学校女生比较多,看电影和电视的时间、人数多于打游戏。浏览网页查看QQ空间、微博,还有各种时尚时装图片展、各种走秀视屏,以及服装配饰的收集、欣赏,关注时尚类的人物和新闻。学生中团干部利用电脑工作的时间也很长。例如,写新闻稿、活动策划、各种计划总结等等,还有利用QQ群讨论活动。同学也都有QQ群,方便了大家交换信息和了解各种通知、招聘启事、校园动态。各班组织的社团都申请了社团,这样网络成了大学生的必需品,增加了网瘾形成的几率。
1.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对网络是喜爱的。调研对象均表示有过上网的经历,说明网络已经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利用,而且大部分的同学能控制自己,使自己不至于过分地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有的同学曾受到过网络不良信息的伤害,心理有阴影。现在学习和平时生活中网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活动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和实现,网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转变观念,保持心态,把握适度,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大学生上网的目的
从调研的结果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获取信息、交友聊天、休闲娱乐为主,男女生使用网络目的基本一致。学生们对于网络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娱乐、交友方面,也会将网络上丰富的科技和学术信息资源为我所用。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特点,要加大对学生网络使用的辅助工作并正确的引导。
3.大学生上网的状态
从表4的数据说明,学生单次的上网时间在2-3小时左右,基本呈正态分布取向属于正常范畴。来自城市的学生上网时间要长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上网时间稍短一些。纵向来分析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或假期,正是空余时间段;选择在其他时间的仅占1/4,有少部分学生经常长时间甚至通宵上网,显示出上网络时间过度。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和监控,防止学生上网过度。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有85.41%的大学生上网的费用每月50元以下,上网费用的开支在学生的月生活费中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上网花费比较合理。很多同学表示是50元左右的上网费是可以接受的。由于校内外网吧收费之间的差异和学生自身经济能力的差异,有近80%的学生认为上网的消费水平一般,有近10%的同学认为消费较大。同时调查也显示,大学生上网的费用大部分是从家庭提供的生活费中支出的,有的学生是通过打工赚钱支付自己上网的消费,学校也提供能够免费使用学校公共上网资源机会。
4.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了解,占61.98%,只有5.37%的学生表示完全理解。学生的网络法规意识淡薄、观念不强,是学生在网上做出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很多的学生表示应该加强对网络行为管理,完善网络运行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制度,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惩治力度。
5.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是起自内心的一种需求,包括自尊心、责任感、归属感和成就欲等,具有多层次并存的鲜明个体差异。在积极心理需求中,有56.31%学生选择了情感交流这一项。现实生活中社会的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学生常常遭受挫折,在交往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使情感交流得不到满足,因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学生通过聊天方式与外界联系和交流基于动机,有28.64%的学生选择求知欲,学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有15.05%学生选择自由平等的参与,学生崇尚民主、自由的交流方式。在消极的心理需求中,有52.76%学生基于逃避现实的心理,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试图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生在网络心理需求上也存在差异,男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远远高于女生,男生喜欢争强好胜和强烈的表现欲,而女生的自卑心理却远远高于男生。
6.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
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44.89%学生在网上交往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其次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大学生的年龄范围都在18—24岁之间,正值青春期,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和阅历的不断增加,他们渴求交往的愿望及长大成人的感觉日益强烈,期望通过网络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在网络世界重新树立自信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7.大学生对网恋的态度
态度的认可随着年级增高逐渐降低,低年级的学生对网恋的态度积极乐观,而高年级的学生有43.46%对网恋持否定的观点,有32.97%的同学对网恋持观望的态度,支持网恋的同学占23.57%。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心理的逐渐成熟及就业等现实问题的压力,使高年级大学生的恋爱观更加成熟,对事业和爱情看法更为现实。而低年级的学生对网恋怀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觉得网恋更浪漫。在男女性别上男生对恋爱比较现实一些,认为网恋缺少诚信。
8.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1997年,在美国召开的心理学年会上,经过众多学者们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认为判断网络成瘾的几种主要症状有:耐受性增强;戒断症状:上网频率总比事先计划的高;缩短上网时间;花费大量时间在互联网;上网使成瘾者的社交、职业等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仍一如既往。如果网络使用者在一年中出现其中3种或3种以上的症状,就可以被初步诊断为网络成瘾。
依据自编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当被试学生的总得分等于或大于85分以上,就可诊断是网络成瘾,所以在所调研的学生中网络成瘾人数为238人,占调研人数的16.23%。
据调查,每周上网的时间、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和成瘾总分、强迫性、戒断性、耐受性、时间管理、人际健康存在与亚健康相关;而网龄和其他与成瘾总分、强迫性、戒断性、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与健康问题无显著相关。学生每次上网时间越长,产生网瘾现象的几率越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网上聊天、娱乐越频繁,网络成瘾现象越严重;单纯的网龄长短不能说明网络成瘾可能性的大小。
二、大学生上网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成人感和独立性特别强烈,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精力旺盛,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学生在大学前把大学的生活想得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觉得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内心感到失望,精神空虚,有些学生就到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有的学生对网上污染抵制能力差,经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和吸引,靠打网络游戏、聊天和看电影等寻求“刺激”来放松自己。在大学,由于学习方法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学生不能积极地适应大学的自觉、自主、创造性学习的特点,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等等,从而把网络当成伙伴,走进网络世界寻求解脱。
2.互联网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和使用的便捷性等特点,给以盈利为目的业提供了便利和施展的舞台。一些非法组织和个人在网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大学生,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误导青少年行为;有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在网络上,使在网上冲浪的都能有意无意地看到。在大学生的心灵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时接触这些不健康信息,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3.学校和家庭的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只重视智力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主要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学生在外求学,家长对学生上网监督不够,监管不力,对子女心理上的成长关心较少,很多学生只能在网络世界中去倾诉心中的苦闷。学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学生成长中的最重要一环,学校忽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回避青春期问题的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当前很多高校还主要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开展心理咨询的渠道单一,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建议
1.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态度
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理想和信念应是其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并没有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因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学校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设施的硬件建设。面向学生,丰富学校网站服务项目,扩大学校网站服务内容。通过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的拓展扩大影响力,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本管理等方面资料通过校园网站充分上网交流,让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网站制作个人网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个人才能。利用校园网络把广播、电视和图书等通过移植到网络上,实现大众传播媒体和思想教育的互补,建立和完善学工信息系统网站,积极为学生提供学生的管理信息、招生和就业信息、日常教学管理等信息,并用大量科学而翔实的信息建构生态绿色网络工程,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感染力。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网络空间,满足大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多样需求,用正确、积极和健康的思想文化建构和占领网络阵地,推进校园网络信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要以学生社团为中心点,带动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经常开展对广大同学有吸引力的校园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他们摆脱机器的束缚,不再沉迷网络中。
4.加强心理辅导
学生作为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无限乐趣同时,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因此对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不可忽视。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如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网络谣言;高校大学生;问题研究
网络谣言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纵观有关网络谣言的种种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网络谣言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而较少涉及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研究从网络谣言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入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结合时展形势,得出结论并提出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界定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47年将谣言定义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称述。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谣言传播更为迅猛。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种缺乏事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为的信息。
(二)网络谣言的分类及特点
网络谣言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从目的上,分为有意捏造的和无意讹传的;从后果上,可以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从存在时间上,可以分为短期谣言和长期谣言;从传播规模以及影响度上,可以分为局域性谣言和全国性谣言等。一般来说,网络谣言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有关联性或者比较熟悉但不特别熟知;其二,能迅速引发强烈的情绪反映;其三,与热点新闻时事相关的;其四,有一定的文化和舆论背景。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在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其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下面就两种机制进行分析: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他们的谣言经典研究著作《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谣言的经典公式。在谣言的生成机制中,个人认知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传播者对于信息可以理性和科学的鉴别,就会有意识的去避免传播那些不恰当的信息,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
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方面,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不畅。相比较而言,社会的弱势阶层则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当他们无法平等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时,就会很大程度上轻信了相对更容易获取的“谣言”。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人们的情绪和意见没有适当的抒发渠道,则会引起人们不满情绪的加剧,一旦引爆,谣言就会在更大范围内造成影响。
三、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现状分析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谣言所产生的问题逐渐增多,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就近在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以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所高校为例进行抽样调研。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有较强的辨别真伪和接收读取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多数大学生在对待网络谣言还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不容否认,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轻信传言,以讹传讹。为什么会有部分大学生容易信谣、传谣和造谣呢?这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问题骤增,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同时又因为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一方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表现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另一方而,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
四、高校大学生网络谣言应对策略与思路
(一)完善立法是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之所在
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而临的共同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自己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范。我国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律,运用法律手段对造谣者严厉打击,运用法律程序加强微博、聊天、社交、论坛等网站管理,提高网站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技术管理水平。
(二)建立完善高校网络谣言应对机制是核心之所在
高校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是高校校园,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谣言监测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预见性。一旦谣言发生,能够及时对谣言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其次,高校应当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以应对网络谣言,提高应对校内突发网络谣言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创造便于消除网络谣言的舆论氛围。最后,高校必须加强对于网络谣言的长效管理。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是关键之所在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抵制网络谣言传播方面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充斥在网络上的信息,高校学生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此,高校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守法、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群体。不仅如此,还要提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和媒介素养,不一味八卦猎奇,不参与娱乐恶搞,从而营造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参考文献:
[1]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辽宁出版社,2003:114
[2]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
[3]范升建.网络环境下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黄宇弦.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2012(06):173
作者简介:
边宝林,(1992~),男,辽宁鞍山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法学。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安全;安全教育;高校安全
一、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
目前,对于高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出台了相关的意见与政策,通过效果反馈来看,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确实具有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对于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仍暴露了很多问题。网络借贷诈骗、“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等各种各样发生在高校的网络安全案例依旧层出不穷,我国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一)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由于摆脱了高考的巨大压力,远离家长的管束,对互联网上的新鲜事物都想要去探索,加之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个人对于来自外界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加强,容易被网络上不实的、有害的信息所影响。很多人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诱惑面前,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迷失自我,从而造成高校学生走岔路,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身心都受到伤害。
(二)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根据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但在现实中,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相关责任人未能及时应对网络安全隐患,对已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判断的不够严谨,没有掌握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动权。这种做法不利于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三)网络安全教育模式传统且单一
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是通过书本教材展示、以授课的形式教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将有关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传授给学生,并没有使他们直观的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网络存在的不安全隐患,难以产生更深入了解网络安全的兴趣。同时由于对此种类型的授课成果不做强烈要求,未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足够重视。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他们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四)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缺失
当前,高校普及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多是由负责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公共选修课的老师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进行授课,而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处于缺失的状态。缺少网络安全教育专业技术素养,相关网络安全教育知识没有得到更新,因而会直接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
二、国外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经验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安全格局,世界各国针对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提出相关措施。这些对于完善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增强网络安全战略意识
欧盟及其成员国非常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经将其提升至国家教育的高度。《欧盟网络安全战略——开放安全的网络空间》将“组织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鼓励大学生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作为提升欧盟整体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内容。澳大利亚为了更好的普及网络安全战略,专门设立了“国家网络安全意识周”,同时,澳大利亚高校在政府的号召宣传下,将网络安全单元课程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多方力量合作,协同创新发展
在新西兰,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企业等第三方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政府部门在总揽全局的同时,兼顾好各方利益,同时要对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进程进行监管;高等院校维护着网络安全教育的阵地,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安排好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对学校的网络安全相关制度及时加以补充与完善;社会企业等第三方参与者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着安全技术的研发,从而为全方位的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可能性。通过多方力量的合作,更进一步促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开发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
澳大利亚政府为保障网络安全,专门研制了“网络安全帮助按钮”系统。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个系统获得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信息及有效帮助。通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推广,将网络安全教育进一步进行普及。该网络安全系统目前已成为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交流或报告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线上阵地。新西兰在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课堂投入的同时,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学习载体,选择多种形式和渠道普及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弹性化地充分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中来。
(四)培养专业化网络安全教育人才
在欧盟及其成员国家的高等院校中,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化的网络通信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并持有特定的教师资格证才能够从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在希腊,教育部会组织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法国则采取的是一种层级制的网络安全教育,即专家首先对该学校校长进行培训后,再由校长对学校各层级教师进行进一步讲解,最终各层级教师再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的课程。
三、科学地构建中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通过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有关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经验,结合当代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更科学地构建我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预防意识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授课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补充最新的网络安全犯罪案例,传授实用的防范网络诈骗等不良行为的措施,让其在生动的授课中提高对网络的警惕性,同时在校园内,可通过设置宣传栏和条幅来科普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强,也更能在网络世界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二)推动政企协作,推进协同创新
应当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强多元主体的合作与支持。政府应在调研的基础上,颁布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企业通过设立网络安全方面的科研基金,研制最新技术,与高校共建网络安全实验室;高校应进一步将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化,将理论课程与课外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改进、网络安全教育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以及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更新与升级。
(三)创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高校在传统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应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在线下,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和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在线上,学校可以通过开发相关应用,以擂台赛答题并有奖励等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的普及中来。
(四)提高师资水平,培育专业化人才
授课教师的水平将会直接决定网络安全的教育水平。高校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教师。通过聘请网络安全教育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人才到高校任教,同时,在吸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及相关措施的基础上,选派相关领域的教师进行出国培训与交流经验,也鼓励国外与国内高校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欢迎国外教师亲临或远程指导国内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从而能够更专业地为我国大力开展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