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健康与德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3 09:17: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健康与德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心理健康与德育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个性偏差较大,许多学生存在叛逆、厌学、孤傲等现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并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中职学校多数只注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这并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优秀品德,二者融合教育既符合现代教学需求,又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所以,中职教师要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优势。

一.通过微信开展德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但是这门学科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抽象,单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其实践性较差,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微信已融入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而微信中的订阅号、朋友圈、服务号等,都能让学生了解更多资讯。中职老师可以与时俱进,通过微信平台,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受到了感染。例如,老师可以注册一个心理健康订阅号,订阅号有群发、一对一沟通、自动回复信息的功能。老师要让每位学生都关注心理健康订阅号,然后每天在公众号中推送1~3篇关于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图片、视频、时事新闻等,学生接收后,可利用闲暇时间慢慢细读。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文章推送至朋友圈,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每天关注心理健康公众号的相关资讯,老师再进行课堂教育时,学生也会有所共鸣。其次,微信订阅号有一个一对一沟通功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订阅号诉说苦恼,这能有效解决学生因私密问题不敢开口询问、交流的现象,更保护学生的隐私。而且通过一方式交流,避免了与学生面对面的尴尬,能降低学生的心理防范,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烦恼、疏导情绪,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微信订阅号中自动回复功能,老师也可加以利用。当学生只是想简单的学习或了解心理健康相关信息时,可通过自动回复功能查询,学生输入关键字“人际交往”、“失恋”、“沟通”等,订阅号便会自动回复信息,老师可将回复信息设置成文字、图片、视频或录音等,为学生开创一条自助学的的通道。通过该方式,微信便能有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打破了课堂教育的局限性,能利用课外时间传达更多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良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通过实践培养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会过早的面临就业问题,但由于学生心理思想尚未成熟,对就业容易产生恐惧、迷茫等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德育教学为中心,多展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辅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就业。老师可多开展志愿协助活动,可以选择敬老院、孤儿院、高校团体活动、社区团体活动等。尤其是在高校团体活动中,多让学生参与,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在团体活动中学到更多实战经验,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中职学校在与别校共同举办篮球赛时,老师可以监督、指导学生组织篮球赛的相关事宜。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再将迎接、招待、引导、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等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学生各司其职,将篮球赛组织好。作为迎接、招待的学生,其文明礼仪、个人形象必须是有严格要求的,统一服装、挺拔站姿、和蔼微笑、礼貌用语等都要面面俱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有效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帮助其塑造更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个人素养及沟通能力,进而增强其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为其之后的就业给予极大的帮助。作为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的学生,团队合作、耐受力、细心等是其必须具备的品德,否则其积极性容易被劳累、繁琐事务打击,学生更容易受挫。通过该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耐力、毅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心理受挫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文明礼仪,还是团队合作、毅力等,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多参与实践团体活动,能良好的评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看待工作,更有助于之后的择业。

三.通过互动改善德育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叛逆心较强,或多或少是由于家长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而引起的,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若长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其德育观容易出现偏差。针对这一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过理论教育或说服教育的方式,缓和其家庭氛围,但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实际教学,将德育有效的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良好相处,改善其家庭氛围,这也是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校园运动会,基本都是由学生参与的。利用这一运动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互动。首先,校运会开幕时,要求家长与学生一同打造不同的创意造型或出场方式步入运动会场,然后设立多个运动项目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比如“两人三足跑”、“短跑接力”、“拔河比赛”等,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与。通过这一活动,便有效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同时,校运会开幕入场时,对学生和家长的妆容、精气神都有所要求,能让家长重视自身在学生、学校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氛围。而且,在进行“两人三足跑”这一运动,需要考验的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配合,配合越默契,完成度越高,胜利概率越大。这就需要学生与家长平时多沟通、练习、磨合,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在这一练习的过程中,便无形的增进学生与家长的默契,使其相处氛围更融洽。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都是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要求的方式不恰当,容易适得其反。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不但能为学生与家长创造更多的相处机会,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使学生更为优秀[2]。

四.通过扮演增加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加上未涉足社会,也未独立生活过,容易导致其生活适应能力较差,且容易缺乏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若得不到长期的良好关注,便容易引发各种过激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正是由于中职学生的不成熟,便导致其对新鲜事物更为好奇,接受度较好。针对学生的的这一特征,老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角色的心理、行为,使其能结合自身的优缺点,调整和自省,来提高其综合素养。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如服务员,再让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对其进行刁难、投诉。然后假设两种情境,一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和投诉已经详细、耐心的解释及道歉,并解决问题;二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投诉置之不理,甚至态度恶劣,与顾客发生争执,造成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针对这两种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演出服务员和顾客的特色,在让学生们点评、发言。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正确认识服务员和顾客的特点,并能联想自身有无类似的现象发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身体、智慧、道德、修养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这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3]。同时,通过创设角色扮演,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关注,这不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建立其健全的人格和人际关系。每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都融入不一样的情境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德育的精髓,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重新审视自己,最终促进其自我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本质上依赖于对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既肯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更强调两者的相互一致性与依赖性,这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中职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

助中职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职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内化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三者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所以,三种形态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缺一不可。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管理,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心理健康;德育功能

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发现,在编写与品德相关的教材时,编写者在心理健康强调“正确价值引导”还是“价值中立”上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在课程实施中也同样存在。如现阶段学生普遍觉得“中性美”很前卫,但这种前卫极易造成学生对性别的模糊与认知错误,教师与家长都十分担心。学生将那些中性美的人作为偶像,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性格?中性化现象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随之而来的性别模糊问题也需要解决。此时,应该进行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引导呢?像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传统德育存在很多差别。

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与潜能发挥,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教育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与道德取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角色意识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例如,在《狼来了》这则寓言故事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不要采用低级方式派遣无聊,德育教育则强调学生要诚信。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别。

(二)教学理念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评价学生心理状态、未来发展等,坚守“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不判断学生品行,通过教育让学生合理判断价值;德育教育则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依据核心价值观评价与引导学生行为与品德,批评与否定错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价值导向。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倾听、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育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两者存在相似点。但德育强调给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考试、练习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方法简单粗暴,容易产生反效果,不能解决学生品德问题。

三、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一)使教材设计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形成是非观、道德观及善恶观的重要期。现代社会诱惑众多,青少年的道德渗透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课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心理教材编写中结合实际生活,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与场景,可以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定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比如青春期烦恼、如何排解学习压力等。这些有着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关注,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从而强化德育效果。

(二)布置适合实践的作业

心理健康课程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德育目标,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布置合适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业不同,教师应该关注行动力作业。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心情烦躁、倦怠,缺少体验生活的美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作业。比如,“抓住身边的美”,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反应生活美的照片,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美感,启发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使其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强化德育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组织的形式

凭借单一课堂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德育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主动接纳与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实现德育功能。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主题班会、电影赏析、心理话剧等。可以通过心理电影展播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使中小学生通过影片情节感受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总之,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其德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中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高校输送全方位、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建斌 单位:平川区乐雅学校

参考文献:

[1]魏广东.沙盘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11.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最初它被作为德育工作的一种辅助形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附于德育工作,并从一开始就以固有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对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学科的教育,但这两种教育又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互为基础的。德育从其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而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若干心理要素,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包含着与德育相贯通、相渗透的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济困难、身体不好等方面问题导致的不关心集体、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不遵守纪律、不积极学习等表现,表面上看属于思想品德不良的现象,实际上与心理问题有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个体参与性强,又有趣味,使学生在欢欣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实践证明。通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等。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工作,会收到比单纯做德育工作更好的效果。

2.德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结合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因德育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际上,学生有些心理障碍表现在心理上,根源却在德育方面。有的是因为德育失误导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有的是因为学生思想认识或道德认识的偏差引起的。对于这类心理问题,应结合德育的方法和原理来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结合是提高二者工作实效的前提,是保证二者工作效果的必要条件,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

1.将德育方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在德育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锻炼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是由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引起的。当社会上出现不道德现象,产生道德问题的时候,教育者往往以为只要把学生封闭起来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学生比教育者想象的要敏感得多、复杂得多。学生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力,对事情作评估,当评估的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教育者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和支持,学生就会产生困惑,进而引发心理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所信赖的人的行为与学生能接受的道德标准出现冲突时,最容易引发其心理问题。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心理问题,就必须结合德育方法,从道德观念人手,帮助他们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道德价值观的冲突。

2.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德育工作中

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收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为“我”所用,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与延伸,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3.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切人点

我们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把德育认识、德育情操、德育行为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这种人格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作为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三、结论与认识

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不仅是必然可行的选择,而且也是需要尽快落到实处的紧迫任务。但两者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既要避免“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也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切不可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两者的相互结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对待,而更应该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对待;要求教育工作者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人格缺陷;要求他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德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而且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原理。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2]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第8篇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情感和性格的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的德育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职业选择等方面达到健康标准,能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形成和发展健全的人格。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 ,但在塑造健全人格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目标也是一致的,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对于学生来说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二、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能使两者围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1、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 。因此,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枯燥的说教,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 ,这种说教、灌输和压服的方法使学生被动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 更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德育工作者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学生才能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让德育教育起到实质性作用。

2、重视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形式多样,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德育课,同时要重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另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服务和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从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侧重心理健康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却忽视了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而事实是通过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心理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因此,学校应建立这样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是全体教师共同的任务。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生道德影响

宏观角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做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从微观角度来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名学生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耐挫等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应有的关注和培养。所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它的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所以德育在中学生眼里是高高在上的与现实相脱离的,也因而使他们感到德育内容空洞、难以接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的,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当教师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学生在接受这些德育内容时也就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主动性,不再觉得德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德育的方法主要有榜样示范、说服教育、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会谈、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沟通分析、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如同样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不断内省,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 ,了解他人的人生观,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生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和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存在。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9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8):8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