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3 09:17: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资源经济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公共产权;产权失灵;经济成本;市场交易;规制模式
一、引言
毋庸置疑,生态资源环境都是人类享有的公共资源,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特性。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无偿汲取与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导致资源携带者环境这类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严重匮乏。
出现了一系列诸如:自然资源短缺和耗竭、生态系统圈污染与破坏等危害人类社会生存与全面发展的问题。面对日益凸显的严峻局面,人类必须摒弃以往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放弃使用高成本为代价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以“3R”甚至“5R”为原则、拟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生态产业网络循环型经济形态。对于环境与资源的产权问题,早在1980年末,美国生物学家G哈丁就以此为研究起点,考察人类的资源环境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地悲剧”的命题。该命题简要表述为:每个人都陷入一个迫使其无限扩大畜群的系统中。在一个坚信公地自由的社会里,所有的人都抢先行动,追求自己的最佳利润,毁灭是最终目标。公地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正是因为公地是公众的共同资源,在使用上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导致公众内部的每个成员寄希望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不约而同将采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牲畜数量的行为,致使公共牧场的环境和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
生态退化现象也愈演愈烈,牧场面临枯竭并惨遭遗弃,最终形成公地悲剧。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悲剧的出发点来自个人的贪欲,欲望的无限是罪恶的开端和最根本的因素,但倘若制度预先已界定清楚,或是财产被私有化,盖上“不可被侵犯”标志,那么悲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公共财产的产权分配制度的失效与难以合理界定必将造成社会资源配置失灵,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利用又离不开产权的合理分配,主体利益的博弈终究偏向占优一方,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将影响经济、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规则,乃至偏离均衡状态发展。
二、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赋予的经济内涵与特征
法律领域对产权的研究要早于经济学界,认为产权(Propertyright)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环境领域一直也没有明确地提出产权概念,比较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则站在经济范式的立场上给出产权的定义:“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并进一步地把产权种类划分为私有产权、政府产权、非存在产权、共有产权等。而“公共产权”一词,来自西方产权经济学家对资源稀缺和交易成本定性研究的领域范畴。美国经济学家A阿尔奇安认为公共产权和私人产权是相对立的,认为:公共产权是公共体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同样的权利,都可以使用某一资源来为自己服务,可以排除公共体外的任何成员对公共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但每个人都无权声明这个资源就是属于他个人的财产。公共产权在公共体内部不具有排他性。作为特殊公共物品的生态资源环境,其产权的内涵表现在每个社会成员(包括繁衍的子孙后代)对生态资源环境的所有和使用都有同等的权利,公众和社会共同享有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的特殊性内涵,充分蕴育了其多样性的特征。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
1.典型的非排他性
生态资源环境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向每个使用者开放,允许其自由进入、平等地分享,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该资源为自己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收益。但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就会造成实际增加的总价值低于增加的成本,社会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每个资源使用者的平均收益。因而,公共产权的非排他性给自然资源的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效应。
2.代际共享性
生态资源环境的产权不仅是当代人拥有的,与后代人关系也甚为紧密。这也是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与其他公共产权在使用范围的不同之处。当代人对此拥有完全所有权,任意的占有、使用、处置,必然会导致资源当期的过度利用。因而,当代人在使用资源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基础和福利,实现资源环境的代际公平分配。
3.国际传导性
生态资源环境的产权具有一定的国际地理融合性,跨越国界甚至覆盖全球。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公共物品,个体的行为必定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某企业大量排放尾气和废气造成大气层的严重污染,致使当地气候骤变,乃至影响全球环境恶化,其后果的严重.陛难以想象。
4.系统网络性生态资源环境产权作为一张布局错落有致的产权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综合系统是由不同子系统和元素联网组成的,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对一个系统的生态环境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系统的生态资源开发和利用环节,它们的产权关系具有生态联系性和系统整体性。
三、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及主体界定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及其主体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对象,也是众学者热议的话题。就我国而言,虽然是资源禀赋丰裕及拥有地理优势的大国,但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主体界定依旧存在多方的纷争。与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较好的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也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属性。而且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由此可见,国家和集体是生态资源环境的所有者,国家和集体统一行使生态资源环境的所有权。主体利益如何维护及产权缺失该怎样弥补?这些都是法律、规章中没有重点解释或明文标注的。文章以经济学中行为主体利益为出发点,形成独特的分析视角,来首先分析制约产权清晰界定的经济屏障。
首先,必须承认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界定本身就具有模糊性与复杂性。以我国为例,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禀赋,但人口增加及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上升,无疑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度,导致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稀缺程度急剧恶化。当经济主体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甚至私人收益远大于社会收益时,环境与资源作为我们共有的财产在货币形式呈贬值趋势。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者使用行政权利支配着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其他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既是资源与环境的使用者也是破坏者,外部不经济给某些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同时又以其他经济主体付出的成本为代价。受损害的经济主体因没有清晰明确的产权界定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和支付,施害的经济主体借着“搭便车”的行为对资源环境无偿使用,而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正如科斯在其经典著作《弛会成本问题》中提到“问题的交互性质”一样。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初始产权界定清晰了,那么市场机制在最初由法定权利界定下的产权分配之后,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达到所谓的“在不使一个人情况变化的条件下,也不能使另一个人的情况变好”的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可是现实生活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是巨大的,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体系需求的多元化与公共产权的供给呈不均衡状态,使得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清晰界定的难度较大。
其次,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界定存在着制度层面上的缺陷。尽管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引进循环经济的思想理念,也相继运用了适当的制度安排支持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公共产权,可效果甚微。实践中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界定的困难、交易成本过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环境治理方面,政府、环保机构、中介组织等经济主体尝试做过不懈的努力,例如《环境保护法》中对企业这类经济主体的排污标准进行了规定,并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监测与评估制度。但出于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相应的产权制度只是形同虚设。在生态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方面,政府集所有权、管理权于一体,而作为经营者的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生态资源实行肆意掠夺开采,严重扭曲了资源与环境在区域或区际之间的优化配置和分工布局。
如上所述,正是基于经济体系内部的利益、技术、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内生性或外生性因素,使生态资源环境产权不能分割或无法确定其具体范同。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主体界定的模糊不清造成了其公共产权的失灵,体现公共产权在制度界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与约束。深层次地分析影响环境与资源公共产权失灵的原因及内部机理,需要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从微观、宏观、市场(中观)、制度这四个层面人手。
1.微观主体层面
微观主体在经济系统里具体为单个企业和居民。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具有典型而理性的经济人格,单纯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各项制造费用,从原材料的生产到产成品都未主动自发做好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和废品回收这三个环节,甚至部分企业基于主体利益而免除责任,超标排放废水、废气,扩大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污染,并以无成本或低成本为代价享有生态资源环境的使用权,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意识。诸如我国在2003年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里也还没有具体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生态资源环境无偿使用使企业获得巨大的收益,而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的破坏。从公民的角度来看,生态资源环境产权是公共的,因而我同个人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单位产权基本上可以忽略。虽然个人平均下来只是拥有一些零散的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现象。我国在自2008年6月初实施“限塑令”以来,提倡用环保型购物袋,但具体到公民个人还未引起重视,并缺乏足够的生态保护意识,放弃使用对环境污染极大的塑料袋。微观主体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生态资源公共产权主体的基本单元。主体的经济人格化,必将影响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的合理运行。
2.宏观主体层面
各级政府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在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作为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机构,政府的目标定位必须是多重性的。既要强调经济增长,又要注重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若“一只手长,一只手短”,就会出现失衡状态,存在“政府失灵”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政策具和决策的选择失误、运用行政性手段不当、政府干预行为的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等。当然政府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可能利用手中的行政垄断权利,在招标过程中以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方式处理具体问题,促使寻租和官僚机会主义行为的滋生。此外,环保机构作为辅助政府执行监督、管理自然资源和行使环境公共产权的机构,也将成为宏观主体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如,我国的环保机构无强制执行权,法律赋予环保部门执行权偏软。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权责不清,甚至引起职责上的冲突。环保部门较低的能力建设影响了监管效果,其中存在监察执法地位不明确、环境执法能力低、人才队伍素质不高、执法人员素质较低、环境应急能力薄弱。生态资源环境产权被层层委托,从中央政府到地方环保机构,每一层的委托与利益目标都存在着差异,无法实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最优配置。
3.市场体系层面
市场是提权交易的场所,有效的环境资源产权结构必须在市场交易选择中产生。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调节,自发运行,对社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完全自由的竞争体制已不存在。作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在生态资源环境领域里,由于多方的干预因素影响,形成“市场失灵”的局面。表现在:市场不能自发界定经济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配,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和稳定协调;外部不经济冲击价格杠杆机制,导致环境与资源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扭曲,使市场没有很好地反映出生态资源环境的真实价值;在环境和资源产权的交易方面,环境资源的经营者不能通过市场提供合理的竞争机制来作价和出售资源的使用权,进而无法实现其经营权。
4.制度协调层面
制度不等于法律条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规范,诺斯曾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此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以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为主,非正式规则包括规范和习俗两大类。他进一步强调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是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作为资源环境产权这类特殊的公共物品,其制度层面主要是指对公共产权体系的各种权利归属作明确的界定和制度安排,包括资源环境归属的主体、份额,或是对生态资源环境产权体系的各种权利进行分割或分配。在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交易制度里必须要明确产权的所有人要以合法的产权运作程序来获得产权交易收益。建立良好的交易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无法用价值衡量的资源和环境公共产权价格问题,还将平衡市场中这类特殊公共产权交易的供求与竞争问题,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对于我国而言,还没有可操作性的生态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出台,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地探索之中。目前,排污交易权制度作为公共产权制度的~个子系统备受国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完善。从环境的外部性和资源的交易成本来看,建立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协调运作各利益主体关系的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应是所有国家的题中之义。
四、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规制模式的建构
全面改变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公共产权失灵的局面,实现人类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生态的永久保护,必须进行制度层面的全新设计,强化产权的功能效应。除了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子系统完善以外,更重要的是亟待构建一套适合经济发展的环境与资源公共产权模式。
1.政府公共产权与企业交易产权的双重模式
鉴于生态资源环境的公共产权不清晰,市场机制的自发配置难以有效实现,那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理应介入到与企业共同设计产权交易中。对降低无法分配的生态资源环境产权的交易和转让费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将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主体进行层级划分,把产权交易较为明晰的主体的所有权通过市场运作拍卖给企业法人单位或个体,充分扩大对这类生态资源环境所有权的主体范围,使生态资源所有权细化并被主体分享。明确产权界定才能有效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减少个体或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而生态资源环境绝大部分产权边界比较模糊,诸如空气、河流、海洋等生态型资源,系统性联系很强,若能够把这些公共产权逐步分散,具体分割到区域行政单位,使政府成为类共同产权的虚拟主体,而企业或个体拥有公共产权经济涵义上的所有权,那么“上游污染上游治理”的局面就能迅速扩散。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谁污染谁治理”的良好局面。具体实施的企业或个体可以实现多元化的形式,通过市场交易行为来提高对生态资源环境的使用与有效配置,积极引入多元主体,允许不同形式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在界定主体责任与权限时,不单只有生产领域的行为责任,在消费领域中也应承担回收利用的义务。
改变企业微观主体的被动地位,并迅速转变为主动。政府可制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管措施,使企业转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环境生态保护的观念。在衡量企业内部生产的成本和社会成本之中,避免过多涉及目标利益,把外部成本尽量内部分解,并适当缩小企业治理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差距。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的生态资源环境产权意识,开展节约型活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市场化公共产权规制模式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任何商品的交易都离不开市场这个中介,包括无形商品——产权。市场化产权规制模式的提出是基于我国政府已将生态资源和环境公共产权有效的分配给各个产权主体的假设之上的。处理好产权市场的两个层级,建立较为良好运作状态的一级产权市场。公共产权市场化必须具备一个先验条件:交易的产权价格是基于合理而科学的基础上,并能真实反应生态资源环境的自身价值。在一级市场上,生态资源公共产权的合理作价能够保证其顺利发行,并到二级市场上进行流通。通过在二级产权交易市场主体行为的集体谈判行动和协商结果,决定生态资源环境货币价值的正真体现,实现价值流通自发反应生态资源稀缺的程度。不仅如此,生态资源环境的公共产权还可利用多重方式反应产权的流动性,例如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把非动态的产权改造为动态性的产权交易,充实在二级市场上公共产权交易形式。
此外,合理建立一套企业排污权市场合法交易是市场化公共产权规制模式的有效探索路径之一。企业的排污权交易是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资源环境领域里设计的一套遏制污染的模式。该交易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奠基人科斯的理论进行外部设置。政府可设计一系列关联企业生产污染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发放许可证的方式来实现企业对生态资源环境破坏程度的补偿,在公开市场上采取拍卖、股份分享等方式进行排污权交易。一方面有利于那些治理污染成本高的企业,在交易市场上购买排污权放弃采用夜间排放等方式来规避对生态资源环境的间接污染。另一方面,治理污染所付代价低的企业也将受益匪浅。企业可像存款储蓄一样把减排获得的排污权在没有交易对象时存放在交易市场里,可以在某个时候取出来出售或使用。市场化的生态资源公共产权规制模式的优点还表现在可使企业在公开市场上进入排污治理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为企业单独或集中处理污染排放物,从而间接获得排污权的所有权,并把其在市场上自由出售给企业或返卖给政府。
3.法制化公共产权规制模式
关键词: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46-02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背景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课程拓展资源能充分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二、课程建设思路和改革的方法途径
课程以“改革课程,服务专业,强化能力,厚德育人”为课程建设理念,以专业需求为目标,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构建了“模块化、专业订单”的课程结构,功能定位从原有单一基础转变为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基础课程如何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支撑服务方面探索示范,并建成完整的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资源。
1.德育为先。本课程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尽快从普通大学生转变为医学生,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社会能力做好早期铺垫。
2.准确定位。通过早与专业结合,多与专业结合,反复与专业结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专业建设发展中的定位。有针对性地为专业课程做知识的铺垫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其有能力有信心进行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
3.整合设计。及时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根据后续课程及各专业的需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解构和重组课程内容,完成了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内容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完整、立体、统一的正常人体知识框架。同时针对专业对本课程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选取的“一对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设计,在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与专业培养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对接。
4.有效实施。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增强与专业结合的有效性,形成以理念为导向、教学为中心、育人为宗旨、教学条件为支撑、网络为平台、教师为保障的课程改革建设思路。在教学实施方面以“精理论,多实践,理论够用,技能练透”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模拟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学、练”同步教学、启发式讲授、主题讨论、病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学课件、挂图、标本、模型、尸体解剖及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将抽象难懂化为易学易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资源建设。将课程改革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结合起来,贯穿在教学文件、教材开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动画、图片以及教学案例等资源建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方便地选择最好的教学资源,设计最好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其他社会学习者,可以快速灵活地获取资源,为渴求知识的学习者和想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求知者打开第一扇学习之门。
三、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1.学校政策与措施保障。学校将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纳入重点工作,出台了《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奖励办法》将课程建设纳入职工绩效考核指标,设立专项资金,激励课程建设。教务处以此为抓手,推动课程建设,信息网管中心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等职能处室全力配合,对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课程的可持续建设。
2.教学观念转变及提升。课程组教师不断学习领会职业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逐渐改变原有学科教育理念,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形成以理念为导向、教学为中心、育人为宗旨、教学条件为支撑、网络为平台、教师为保障的建设思路。课程组教师分别参加国家、市级及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学习,多次开会研讨,力争全面、深入和准确把握工作要求,使课程顺利完成转型升级。
3.加强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网络教学能力,将课程改革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结合起来,贯穿教材开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工作,为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提供保证。
4.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资源。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是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组对教案、讲稿、教学大纲、课件等基本教学资源进行了严格细化改进,建有人体解剖图库、人体视频库,多媒体动画演示库等。课程涉及的知识及技能为临床专项技能应用提供依据,建设适应各专业的教学案例库,基于临床工作过程的临床应用技术库等,为学习者提供大量清晰直观的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全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数控车、数控铣项目集训工作总结会
2013年7月30日,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项目集训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隆重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刘丹副司长等相关领导参加此次会议,与会的还有第42届数控车、数控铣的参赛师生及集训基地相关工作人员。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作为本次大赛的数控车、数控铣项目集训基地,院长童华强在会上总结了此次大赛前的集训工作的基本情况、集训工作所取得的经验、体会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他表示,经过一个周期的集训,基地积累了丰富的选拔与训练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充分利用集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做好教练员培训工作,以新基地为依托,着眼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项目的集训工作,在今后的集训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台湾戏曲学院签署姊妹校协议
日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与台湾戏曲学院正式签署了两校缔结姊妹校的协议书。仪式上,两校对今明两年互派师生学习访问、教学实践演出、传统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理论研讨等具体事项进行了商议,并对津台两校的京剧教学问题与对策、建立海峡两岸艺术职业学校联盟、民俗教学与曲艺教学、杂技教学、高职艺术教育规律、传统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座谈。
签约仪式后,台湾戏曲学院来宾观看了学院的教学展演,并先后到戏曲系、曲艺系教室,观摩两个专业的课堂教学,参观学院的人物形象设计、文物鉴定与修复、导游、主持与播音等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
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成立
近日,由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发起的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在成都成立。参加大会的还有有关政府教育主管部门、40余家航天及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30余所大中专院校的代表和省内多家知名媒体。
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是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和四川航天管理局三方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成立的。该联盟旨在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产业互惠共赢的体制机制,搭建校企深度合作交流的平台。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在产学研结合、课程开发、学生实习就业、教师实践和校企员工兼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人才互通、互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菜单式”人才培训等,增强专业服务行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不同层次教育间的有效衔接,沟通应用型人才供求信息和教育改革信息,创新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为国防军工和地方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吸引了多所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它的成立标志着四川省职业教育在加强政府主导、强化行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多层次教育衔接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初次参加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获佳绩
日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首次联合举办的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顺利进行,学院物流与工商管理系的16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本次GLMI考试。在近日公布的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认证结果中,共有10名学员顺利通过GLM考试认证。
初次参加GLM国际物流师资格认证考试便取得了良好成绩,这为日后学院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也为学院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在河南省技工院校汽车技能大赛上夺金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6-02
一、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源起
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计划建设5 000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和2013年分两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遴选工作。现2 659门国家精品课即使全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和2015年还有近2 500门课程可以跻身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行列,是高等院校精品课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目前,黑龙江高校精品课建设在全国仍处于平均线以下水平,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 659门中,黑龙江省仅有76门,占全国的3%。特别是在农林经济管理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尚未取得0的突破,农林经济管理类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处于空白,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优秀农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东北农业大学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其课程体系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热情,对实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这门课程对其他涉农专业学生的作用也很突出,有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但是由于教学计划和学时数的限制,学校只将农业经济学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为必修课,在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设为选修课,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自主学习模式下“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经济学课程的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使农业经济学课程完成以教师为服务对象,到以高校学生与教师为服务对象并兼顾社会学习者的转变。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还可以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网络课程资源,涉农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通过习题训练等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作为社会学习者的农户、农业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了解一些相关应用知识,如农产品期货买卖、农业合作社等,使课程特色鲜明、实用性更强,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
二、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课程全程教学录像资源
全程教学录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指标,教学录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载体,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录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关键。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教学录像要按教学单元录制,声音和画面要同步,字幕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规范字,采用mp4格式。目前农业经济学18个教学单元,在课程教学录像内容方面,应注重农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同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加入讲课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增加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内容,尽可能使用实际数据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涉农部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并注意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尚无定论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具有理论前沿性的观点,以打破学生过去长期形成的唯一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
(二)修改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辅助材料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对教材的要求是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同类院校的经典教材或规划教材,目前,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教材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农业经济学教材建设明显相对滞后。现在使用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3部教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内容更新慢,侧重于某些农业经济问题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缺乏从经济学视角解释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对教材要进行修改完善,在已有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入两部分内容,使农业经济学授课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即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释农业经济问题,一部分为介绍国外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最后一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讨论农业经济基本理论。
教学辅助材料内容涵盖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课程指导、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试题库、典型案例,重点难点、前沿专题等内容,以学生阅读为对象,这些内容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应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结合课程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
(三)创建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网上互动
通过创建农业经济学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以其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良好的交互、快捷的通信方式,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提供可能。农业经济学网络资源系统应包括以下活动:自主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信息公告,在线批阅、后台管理等功能。主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位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互动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向教师提问,把课堂延伸到互动网络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答疑。由于交流信息的公开,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节约了教学资源。此外,由于网络的特性,师生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时间分配上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在农业经济学网站中设置信息公告部分,用于及时向学生传递课程信息,如交作业的时间、考试的时间和地点、课程安排的调整等信息。通过教学网络互动系统,学生可及时地将作业上传,而教师也可以及时进行批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节约师生信息传递的时间。
(四)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考评
为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引导学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对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创新。由现在单一闭卷笔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考试模式,分散成绩的构成,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努力探索口试、案例分析、实践报告、论文、闭卷、开卷、半开卷、问题情境等多种考试形式,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综合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三、 结束语
通过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更新和优化教学资源。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对能反映现有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和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二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内容,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丰富和完善的教学内容。经过建设,形成能够涵盖农业经济学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特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四是融入最新的实践教学成果。农业经济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断更新,融入最新的教学成果,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2011.10.
【Keywords】 "sharing economy"; universities;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1-0091-03
1 “共享经济”的概述
随着摩拜单车在中国的风靡,“共享”这个词越来越被中国老百姓所熟识,之后,越来越多的共享产品和共享服务层出不穷地推向市场,改变了中国人原先传统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似乎成了这个时代以及未来的经济模式,催生了中国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里的各种研究,与“共享经济”有关的书籍、期刊等也不断地出版发行。“共享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比如中国政府最近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发展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微观上的经济调整,都借鉴了“共享经济”的经济模式。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紧跟世界潮流,进入了一个“共享经济”的时代。
1.1 “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 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近年来,以空?g共享Airbnb(Air Bed and Breakfast)和出行共享Uber等迅猛发展为标志,“共享经济”已演变成一场经济革命,席卷全球。其特点是建立一个平台,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贸易交流,但是这个平台必须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由第三方筹建而成,在这个平台上个人之间可以进行物品交换。比如,人们可以分享和置换一些闲置的商品,中国最初的“败家妹妹”就是借助一个平台进行交易,大家把自己闲置的衣服、包、家具等生活用品进行相互交换[1]。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创立一些项目筹集资金等。当然,人们也可以借助平台来交换、分享自己创业的经验等。总之,“共享经济”就是通过一个平台,使得原先闲置的商品、资源等重新发挥作用。
1.2 “共享经济”的特点
“共享经济”的模式强调资源的“共享”,而这种资源的提供和获取是公开和公平的,并且收益获取的方式也是开放式的,符合既定规则的,Uber的首席执行官将此经济模式解释为“使用而不占有”。“共享经济”平台公司是将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利用时间差、空间置换,通过撮合交易产生相关收益。这些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利用移动设备、评价系统、支付、LBS等技术手段有效地将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最优匹配,达到双方收益的最大化。“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女士提出了“共享经济”的公式,对“共享经济”做出了很好的总结:共享经济=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2]。(如图1)
“共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是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而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大,一方面拥有这些商品的人对商品的使用率很低,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能力拥有这些商品,而无法使用,这就造成了商品和资源的浪费。“共享经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即将这些闲置的商品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打破传统的模式,传统意义上是指只有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才拥有使用权,“共享经济”是指不一定拥有产品的所用权,但是可以拥有使用权,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共享经济”刚开始从交通、住宿开始,慢慢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交通方面以Uber最具有代表性,由第三方搭建一个平台,将闲置的私家车资源加入了出租车的行列,后来中国也建立了“滴滴打车”这样类似的移动出行平台。在住宿方面,传统意义上说,人们出行都是住酒店,但是,很多人家里的住房是闲置的,为了可以利用这些闲置的房屋,建立了IDE第三方平台,比如Airbnb、小猪平台等,让更多出门旅行的人不住酒店却住进了陌生人的家里。另外,WiFi万能钥匙也是通过共享别人闲置或多余的WiFi而建立起来的。
2 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体系的构建
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各个院校的发展参差不齐,专业的建设也参差不齐,就产生了有些院校的资源充足,甚至闲置,而有些院校则因为资源不足,发展缓慢。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主要是院校的发展还停留在原先的传统模式之上,即把资源作为优势的体现,也就是说,获得资源的一方就意味着也几乎获得了与资源有关的利益,为了保持这样的竞争和优势,各大高校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都是封闭的,有时候甚至都是闲置的,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下,学院之间应该倡导资源的完全开发与享用,从而减少浪费,将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恚?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构建一个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势在必行。
2.1 建立资源共享服务的配送中心
很多高校汇聚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特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在传统意义上是只为自己学校所有,而其他高校需要自己重新建立新的教育和课程资源,这就必须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各高校之间通过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均衡配置就显得更为高效,这个平台就是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服务和配送中心,使得本区域的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进行交换和共享。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等世界级著名的高校,都通过建立一个第三方的平台,形成了世界性的教学资源共享。那么如何建立这个第三方的平台呢?首先需要建立资源统一配送中心。所谓资源统一配送中心指的是将本区域各类数字教学资源库集中整合,构成区域性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共享服务体系,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出、联合分享。诸如,江苏区域的高校图书特色资源库(JALIS)的建设与共享,以图书资源区域共享为目标,强调区域性合理分布,各高校间无偿共享服务,形成了区域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其次,建立资源交易配送服务,通过交易方式探讨资源共享服务的途径与方法。诸如,采用上传免费、下载收费的资源配送机制,维护优质资源开发投资成本。采用互惠、互利、联盟共建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多渠道资源的共享服务,扩充资源共享服务范围。
2.2 规范资源共享平台的技术标准
网络上数字教学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想要实行有效的共享服务,建立区域性的共享操作平台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但是,这个共享平台必须从管理、浏览、整合、查询、共享应用方面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诸如,目前有些区域已经建立了天空教室网络教学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备课、课件制作、网络化教学及管理,这就使得各高校间教学与学生交流变得通畅,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各类教学课程的开放共享。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和工具软件,将各类不同标准协议、不同编码元数据的异构教学资源库进行数字化转换,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这样就可以解决各高校异构资源库管理操作技术缺陷问题,构建本区域各类数字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统一技术操作服务平台[3]。
2.3 创建搜索导航服务实行资源共享
要实行资源共享,必须建立一个导航搜索服务平台,目前网络中的大部分搜索导航都是分散无序的,甚至还有一些代谢频繁、链接费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资源搜索中存在诸多不便,因此创建一个统一的搜索导航服务平台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准确地查询到所需求的资源数据,真正做到搜索服务“一站式”。除此以外,加强资源导航内容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建立导航分类目录的资源组织管理体系,确保资源的检索、链接顺畅,快速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有序信息服务。特别对资源导航内容选择、学科内容的针对性要强,价值性要高,重点和特色要显著,切实做到资源导航检索专一性、准确性、实用性,真正为用户快捷检索资源的需求服务。
关键词: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共享;协同创新
“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开始[1],经过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近十年的建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上线接受社会的评价。总结近十年的建设体会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一、深化精品资源建设是关键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关键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建设精品资源。包括深化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研制课程教学的新资源。
1.深化教学内容建设
(1)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是技术基础课,在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时要有选择,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不能增加课程的教学学时数。
有机化学课程引进了下述新内容:①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螺旋理论――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解决有机化合物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螺旋结构使分子产生旋光性[3]。将这一观点引入教学,填补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旋光性的空白。②邻基参与反应――某些反应分子构型保持。邻基参与反应是1942年提出[4]、近年被有机化学工作者所共识,把这个反应引入教学,纠正了对某些反应的构型、构型保持的错误解释。③LDA低温反应――实现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反应。一直认为两种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是没有合成意义的,近年发现强碱LDA在低温下先与一种羰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加入第二种羰基化合物,实现了两种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地交叉缩合[5],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④科研新成果――酚羟基快速醚化。笔者科研专利成果,酚羟基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在室温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地被醚化[6],增添了教学新案例。⑤室温离子液体――多用途的新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一直没有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其合成、反应、应用都发展很快,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新案例。⑥有机氟化合物――有特殊性能的卤化物。有机氟化合物是近年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7],其性能特殊,有特殊用途,引进教学拓展了卤烃的性质。⑦双氧水――绿色氧化剂。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发现双氧水能氧化多种官能团化合物,有的已实现工业应用。因此引入用双氧水替代污染严重的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教学案例。诸如这些内容的引入保持了教学内容鲜活性,又没有增加学时数。
(2)全面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有机化学一直重视石油加工及其化学,而忽视煤、生物质加工及其化学。我国煤储量多于石油,近年来,煤加工生产有机化学品发展很快;生物质是绿色化学品来源,生物质炼制工程包括生物柴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转化等。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有机化学的定义[8],也体现了有机化学发展方向。
(3)引入反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有机化学,既提升了教学内容,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解释,如共轭二烯的1,2-加成与1,4-加成、芳烃的定位规律、迈克尔加成反应规律等的解释。
(4)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使用。过去用鲍林提出的抽象的共振杂化体表示离域体系,如烯醇负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很难理解;现在使用可视化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表示,很容易理解离域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5)简化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如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再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研究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把有机化学课程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或称概论)篇,主干内容篇,前沿交叉知识运用篇。
将分散在整个课程的各章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表征(四大谱)等内容集中,构成课程的基础知识篇。好处是提高了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做铺垫,节省学时,集成了知识模块。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构成有机化学的主干篇,主要介绍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其中通过(2n+2)个π电子规律将具有芳香性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组合成一章,由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将羧酸及羧酸衍生物融合成一章,卤烃/金属有机、含氧/含硫化合物、含氮/含磷化合物分别组合成一章,天然化合物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组合结果强化了课程内涵联系,缩减了篇幅,节省了学时。糖、氨基酸蛋白质、类脂核酸、有机合成基础为前沿交叉知识应用篇,改用反应原理为主线组织课程,知识连贯顺畅,内容容易理解,前两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体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课程的起点提高,内容深化,学时减少,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符合认知规律,为自主学习留有空间。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起源于问题式教学的方法(PBL),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以灌输的方法向以启发、引导、研究等多种方法转变,以“一次成才”为目标向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转变的教学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范畴。不同的课程会衍生出多种形式,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包括:
(1)研究式讨论课。基本做法分六个步骤:教学设计、提炼问题、公布问题、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和提炼新问题等。多数学生对研究式教学模式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不仅训练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沟通合作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2)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运用,以实现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有机化学课程,例如:以反应规律为主线将烯烃的知识迁移到二烯、炔、小环烷烃,芳烃的知识迁移到杂环化合物、酚、芳胺、芳酸等,卤烃的知识迁移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羧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糖等。每组前面的内容精讲、细学、讨论深透,后面的内容粗讲、引导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出“重点讲解-对比讨论-提高终身学习、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化学教学新路子。
4.探索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程实施大课化小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核形式。大课化小课考核也可以期中考核50分,期末考核50分,考过的内容不再特意考核,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知识积累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闭卷考核增加主观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展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从课程整体高度掌握知识体系。开卷式考核是一个包含所学过大部分内容的合成题目,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写出报告,完成考核。组织集中交流典型的试卷,相互借鉴,是一次复习深化过程。
5.研制课程教学新资源
配合研究式教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出版了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套立体化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2.0版和《有机化学电子讲义》,共四部),其中《有机化学》第2版被评为2008年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有机化学实验助教性课件》2.0版、《有机化学实验助学性课件》附在书后,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双语教学示范课用书立体化教材(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共二部);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教材中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共三部)。
(2)研制新世纪“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国家优秀网络课程荣誉称号。这是精品课程之前的工作,“有机化学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是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
二、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队伍是关键
有机化学及实验现有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六名教授、四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两人为辽宁省教学名师;一人在国外教学进修过一年,负责电子资源建设和网上传输技术处理;一人负责国家双语示范课教学;五人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过课,直接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师上千人,录制了一批授课实况。优秀的教学队伍保证了课程能够实现共享。
2.基本资源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解析、习题作业、课程总结、试卷、重要参考资料(网络链接,纸质资料目录)、讲课录像等资料齐全,网上传输流畅。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特有的基本资源:实验教学录像,实验整体安排要求讲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制备与应用授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有机化学双语教学部分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2005年、2008年二次出版的电子讲义(高教出版社免费赠送)和开放实验教学等资源介绍。
三、协同创新建设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研制拓展资源。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下述新资源。
1.研制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库
研制了有机化学教学常用的近500个化合物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每个化合物有8种分子模型,并用于教学,既是教学新内容又是教学新手段。在国外,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用于教材编写仅限于近十年几本流行的优秀教科书,用于教学也仅是几所名校。将静电势能图模型的彩色标改成黑白色标,用于纸质教材可降低印刷成本。
2.研制模拟计算实验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从单纯动手实验转向动手实验和模拟计算实验两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此,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一批模拟计算实验,经少数学生试用效果较好。
3.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
参考“化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用)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草案)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联合研究编写了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过2年使用,反映很好。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编写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按精品课程研究的新课程体系编写(学时数为60左右),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贯穿全书。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3] 尹玉英,刘春蕴. 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S. Winstein et al. J. Amer. Chem. Soc. 1942, 64: 2780.
[5] Graham Solomons T W. Organic Chemistry,9th Ed[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6] 高占先等. ZL 2007 1 0158795.9(2008),申请号201110097447.1(2011),申请号201110233332.0(2012)[Z].
[摘要]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从教育部制定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开始,到现在推行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都特别强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教育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结合构建主义、金字塔学习原理等理论,提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组建原则,在网络资源方面必须注意资源的共享性、完备性、互动性、可利用性,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
[
关键词]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构建主义;金字塔学习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07?04
[收稿日期] 2014-06-21;[修回日期] 2014-07-25
[基金项目]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057);温州大学创业教育教改项目
(2013CYJG01),温州大学系列教项目(12jg10A),温州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2013jpkc09)
[作者简介] 何明昌(1964-),男,广西贺州人,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一、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主旨的一脉相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开始,教育部就强调在高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教育部2003 年公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强调“以鼓励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创新,促进教学现代化”为指导思想,并着重考虑下面几点[1]。
(1)教学内容与体系方面的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
(2)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在此后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各个版本中不断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2009年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版本中更是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重视以下几个问题[2]。
(1)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并在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条件方面,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
(3)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
从上面要求的第(2)条和第(3)条中,可以看出2009 年评审指标体系版本中,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从2003 年到2012 年,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持续了十年,这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很多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简单地把纸质资源翻版成为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互动性差,学生参与困难、课程网站内容简单、网站更新缓慢等等[3]。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教学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已渐渐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强化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习惯、方法、技能、协作精神等各方面的能力,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启动崭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以取代原来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了把原来的精品课程建设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于2012 年推出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指标体系(本科),在该评价体系中进一步明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把原来的“学生”称呼改为“学习者”,以适应全民学习的需要,同时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一级指标中的课程定位和教学设计这一项指标中,从这个指标的第2项课程内容进行量化考核,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时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使之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以适应开放教育和辅助学习需要,并有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
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指标:我们该做什么
创新是通过对原有事物的研究中应用现有的知识和理论的研究,经过改进、重组、整合和提升,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事物或理论。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5]。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等现象及人本身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从而激发出新的灵感,发现新的规律,提出新知识和新方法,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能力。知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是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然而创新能力并不等于这三个要素的简单相加,它是以一个要素为核心的、多维的、多层次的动态综合系统,在这个体系中,知识、经验是基础,智力是核心,个性品质对创新活动的认识过程起着激励和保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实施[6]。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部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设置了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教学团队建设要求、教学内容要求、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资源技术建设要求,从这几个指标建设中我们逐一分析,看看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应该做什么工作。
大量的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三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7],而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必须要组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的老师必须具备良好师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并富有创新能力。按因果关系理论,这个团队必定有教学技术骨干,其中的教师在教学方面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团队成员至少有教师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的教学成果奖励,或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的教改、科研项目,并且把教学改革项目成果应用于相应课程的教学中,课程教学效果显著。
按照构建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不是完全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成[8],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建构和理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要求方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但要构建学习者的学习情景,还要构建学者学习的知识,也就是创新能力所具备的基本知识,这就要求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使精品资源课程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必须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主讲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意义构建的方法可以从下面着手: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以及自己纠正片面的认识。
爱德加?戴尔的金字塔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按理论研究 何明昌:基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途径与原则9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听教师讲课,学习效果是最低的,如果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学习会学到的更多内容。如果再用声音或图片的方式学习,学习的效果会更佳。进一步来说,如果能够以教授他人学习或马上运用学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9]。学习金字塔图如图1 所示。
按照金字塔学习理论,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通过规范的网络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把精品资源建设的网络平台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则着重训练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具有多样性、交互性,能应用到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应该是较为成熟的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或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等。
三、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如何构建
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在搭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时要着重考虑精品资源的共享性、精品资源的完备性、精品资源的互动性、精品资源的可利用性,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完全开放,全民共享
按照教育部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在校的大学生外,通过精品资源网络平台学习者,应该还有社会众多的其他学习者,因为当社会的物质及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时,学习不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更是一个国家全民的事情,现代化的社会必须提倡终生学习。另外,学习某一门课程不仅是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问题,也是任课教师取长补短的问题,还应该是在职者通过学习增加知识领域扩充创新能力的问题,所以必须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完全开放,去掉原来各自为政且互相保密不开放的行为,才能保证全民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承上启下,资源完备
在高校中,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相关课程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有前设课程,即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先应该学习哪些课程的相关知识,还有后继课程,即学习完本门课程后,随着能力的提高,学生进一步还要学习哪些课程。按照构建主义理论,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当新的知识必须要用到原来知识时,精品课程资源平台必须要给这些学习者指明一条学习的途径,让学习者不用花很多时间就能把以前所缺的知识给补回来。同样,当学习者已经掌握某部分内容想进一步深入研究时,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也能给学习者引入相关的扩展内容,以构建学习者新的知识,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三)高度互动,沟通及时
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优势是情感交流,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在教师上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手势、眼神、语调等,使师生间的情感传递迅速而有效[10],这也是传统课堂长盛不衰的原因。
当前网络教学平台虽然有很大的优势,但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学习会产生时空上的远离,从而导致师生情感交流障碍,这样不利于学习者完成学习内容中所希望的情感目标实现,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精品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重视情感因素,加强情感互动。学习者是网络课程教育的服务对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以精品资源共享网络课程建设的开发者和组织者要及时研究和主动适应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从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将课程特性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创造符合“一切为了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互动学习环境。这可以通过在网络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通过积极自由的情境来激发学习者有良好学习氛围,通过有组织的交互活动中营造出一种相互鼓励、相互尊重的情感互动情境。
(四)充分可用,能够创新
任何学习者都有一定的思维定式的问题,思维定势是由主体头脑当中一些起基础性作用的影响深远的要素如知识、经验、观念、方法而产生,所以它的作用实效比较长、范围广,思维定势虽然会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和实践变化而发展,但是却不那么容易摆脱,甚至可以说主体无法摆脱思维定势,因为它与主体的知识、经验、观念、方法同在。对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者来说,一定要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所提供有知识可用,所提供的项目可用,并且可对照,可检验,并能用于创新。一旦某个学习者发现课程网站上的知识无用、不好用或知识陈旧过时时,他会对该精品课程资源网站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并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容易改变这种思维惯性和固定化思路,这样我们这个精品资源网络就对这位学习者就完全失去了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3):37-38.
[2]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09) [EB/OL]. edu.cn/zlgc_8024/20090505/t20090505_376486.shtml,2005-05-05.
[3] 宁国利.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学报,200(6):65-66.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 edu.cn/gao_jiao_788/20120629/t20120629_801352.shtml,2012-06-29.
[5] 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2.
[6] 孔祥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76-77.
[7] 张爽,沙飞.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3(5):15-16.
在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进程中,需要将精益求精、不懈创新、笃实专注的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和竞争力,这正是当下强调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作为为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职业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文化的力量也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通过文化培育让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职业岗位上开花结果,是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一个有效路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把墨子思想作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努力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现代工匠人才的作法,值得借鉴。
研习墨子思想,筑牢文化自信。一是成立全校各部门参与的学习小组,开展墨子思想学习研究活动,组织“文化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研究活动,通过项目形式加强对墨子思想的研究。二是积极开展对外学习交流,组织参加在山东滕州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介绍了对墨子思想的研究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良好反响。三是加强校内宣讲教育,邀请中国墨子学会专家来校作“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和报告会。通过学习研究交流,对博大精深的墨子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坚定了学校传承弘扬墨子思想的决心和信心。
创新培养模式,培育现代工匠。一是培养智慧型工匠人才。学校大力推进智慧云平台、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训室统一管理平台等“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环境,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的智慧型人才。二是培养国际化工匠人才。学校与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顺大―联塑学院”,为跨国企业培养设计、涂装、贸易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2013年起连续4年,烹饪与营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赴马来西亚UCSI大学进行交换生学习。
凝练校训精神,打造工匠文化。通过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学习,结合学校办学实践,把“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十二字作为校训,即要求全校师生员工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高雅、素质修养良好,精通事物规律、熟练技术技能、理论联系实践,善于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总结表达。学校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了以校门、智慧门、日景为中轴线、并向两自然延伸的系列校园文化景点。在文化景观建设中,将墨子像、鲁班像、黄道婆像、爱迪生像等国内外一批重要能工巧匠的雕像请进校园,建成特色雕塑艺术长廊,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 创设氛围 举办艺术节 建立心理咨询室 多沟通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学校的职能,大多学校把升学率放在第一,把育人放在其次,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因而产生了如下问题:有些学生,成绩虽好,但缺乏独立的人格;有些学生,浑浑噩噩,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缺乏学习动力;还有些学生,精神苦闷,不知道如何排解……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很少能引起学校、老师甚至是家长的重视。笔者诚恳地希望我们在关注升学率,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心灵,让学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个人都有精神家园,有了精神家园就有精神支柱,有了精神支柱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人,才可以像一棵树那样站立起来,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敢于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才可以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始终积极向上,不悲观,不失望,才可以上善之水、不吝阳光。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氛围,为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打造文化环境,创设文化氛围。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受到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着所仰慕的伟人的教诲,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滋补着精神的营养,吸收着进取的动力。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等展开大型讨论,让学校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还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氛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如学生宿舍是他们经常进出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这样便优化了我们育人的环境,树立了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了文化底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观。
二、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最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有了这个主体意识,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才会有学习动力。学校可以每年举办一到两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并可以作为传统一届一届继承下去。比如:可以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宣扬传统文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大显身手;还可以开展读书比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多种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真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精神追求会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我校来说,每年我们都要为纪念“一二·九”举行大合唱比赛,使学生通过比赛既认识到活动的意义,接受传统教育,又增强集体荣誉感。可见,学生的精神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文化土壤。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走出精神上的困惑。
我们在积极为学生创建精神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灵健康。我们在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忽略学生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许多时候,成年人也不能正确地处理精神问题,事实上,精神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隐患,精神危机已经成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更需要从学生抓起,让他们正确面对精神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灵。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刚进入新学校难适应新环境;一些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感带来精神上的苦闷;有些学生难以面对早恋产生的痛苦和困惑……许多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是以消极、或者是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如果不及时帮助他们,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尤其重要。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让懂得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消除精神困惑。心理咨询室可以就学生成长中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定期举办各种青春话题讲座,还可以定期出一些小报,让学生了解自己,不惧怕困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正确面对,积极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人格。
四、老师多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精神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