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5: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单元教学设计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第1篇

关键词:轴承部件;拆、查、测、绘;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01-02

在我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中,笔者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刘继福,2007)中的“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现对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加以反思,旨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高中起点的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三年级学生,18名学生均为男生。在能力基础方面,他们思维较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求知欲强,乐于实践操作,熟悉设备拆装,对测绘有一定了解。在背景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完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参加过一个学期的机械维修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达到了中级机修工技能水平。

(二)设计理念

项目课程已成为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共同选择。要把《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的课程结构转换为工作任务结构,将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项目的选择及其结构设计显得特别重要。“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这个项目是以一个具体的机器为教学载体,引出了减速器的组成、功用,减速器装配图的识读,零部件的拆装与测绘等制图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对其他常用机械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轴承部件的拆、查、测、绘”这一项目是“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三)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高级机修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第二单元课题1,需用6个学时完成。零件测绘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整个课程的综合化训练,是后续的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的重要基础。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既符合认知规律,又遵循技能习得过程的知识结构网,笔者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查阅滚动轴承的代号与含义等环节,旨在学生学习完知识点后能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笔者拟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熟悉测绘滚动轴承的过程、步骤、注意要点;合理选择零件的表达方法,掌握草图的绘制方法和过程。(2)能力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拆装齿轮减速器、测绘零件、查阅资料、计算机操作等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团队学习等多种学习能力。(3)情感素质目标: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赏识他人的胸怀,激发爱岗敬业的情怀,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学生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意识。

确定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机械零部件拆卸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常用工量具;测绘滚动轴承。(2)学习难点:滚动轴承的测绘。

教学准备 (1)准备三台圆柱齿轮减速器、若干拆装工具、测绘工具、专用工具等。(2)准备若干《机械手册》、《机械制图》、《机械零件》、绘图纸等。(3)给学生发放学习辅导资料。(4)按照小组之间学习能力基本相当原则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6人,组内推荐组长,自学《学习辅导策略》等资料。

(四)教法与学法的运用

教法: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实施过程

课后反思

(一)教学结果

反思本次课的教学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重点难点突出,在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教学过程顺畅,方法适当,学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实施感受

单元教学设计落实三维目标 笔者按照戴士弘教授关于“职教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讲座和《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能力本位,采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形式,明确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和情感素质目标。

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 本次课从轴承到机械装调技术综合实训装置,从零件拆装到零件测绘,从徒手画图到计算机绘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立足于学校的现有实训条件,合理选择内容,学习难度适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实现能力的拓展与延伸,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笔者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组织和引导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实践活动作为课堂主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双线并行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努力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作用,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挖掘德育因素,启迪学生智慧 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授之以知,教之以事,更重要的是要感之以德。笔者在专业实训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予适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本次课中,团队合作很重要,笔者引用减速箱上的齿轮来引导学生:“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大齿轮,而每位同学就是一个轮齿。我们从入学至今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从最初的棱角分明打造成如同齿轮般齿齿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机械精神,彼此推动,让班集体这个大齿轮正常、顺利转动,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专业教学与德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不足之处

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合设计的预设痕迹有些明显,学生自由拓展的空间较少,课堂张力稍显不足。二是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和时间秩序的调控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三是教师要进一步熟悉教材教案,语言要简练确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四是上课时有很多听课教师,学生还是过于拘谨,出现了怯场的表现。笔者及时与他们沟通,给予他们鼓励,这就耽误了一些时间,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董必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4]卢培文,温盛红.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钳工制作》课程教学方案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第2篇

关键词:原电池;有氧化还原反应;数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82-1

一、学情分析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装置、过程和效率的科学。电池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它的工作原理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觉得电化学很难,原电池和电解池很容易混。因此,我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设计了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和选修4第四章的第一节《原电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四、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音乐贺卡响起)在一次生日party上,音乐贺卡的电池突然没电了,那是多么扫兴的一件事啊,今天在实验室没有电池,我们能不能让音乐再次响起呢?

[学生自主学习]

1.原电池原理的探究

实验序号实验1实验2

实验步骤锌片插入稀硫酸铜片插入稀硫酸

实验现象

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的?

问题3:怎样想办法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

组内交流

列出想法

实验序号实验3实验4

实验步骤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灵敏电流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思考问题

寻找答案问题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电子从Zn到溶液中H+经历了哪种途径?

问题3: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问题4:电流计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组内交流列出想法

在学生完成实验4后,都迫不及待地把那张没有电池的音乐贺卡拿出来,接在锌片和铜片中间,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品味着成功的喜悦。

2.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内外电路中电流的形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师导学]电池形成后自然要分辨出其正负极,那怎样判别原电池正负极?

[学生猜想并解释]从刚才所学知识从电子流动的方向得出结论。

[教师导学]怎样用实验验证假设呢?

[学生活动]在干电池和锌铜原电池中分别接入电流表,从指针的偏转方向的出结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结论原电池正负极的判别方法。

3.原电池构成的探究:两极一液一回路

[教师导学]原电池的组成部分有哪些?那么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怎样的呢?

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方案: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分别从电极,溶液,电路三个角度进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

汇报得出结论:(略)。

4.原电池的优化

[练习]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实验原理:

Zn+CuSO4=ZnSO4+Cu

[教师导学]学生设计的原电池接上没有电池的音乐卡片,但是音乐只响了一会儿,声音就越来越弱了,为什么呢?将实验中的音乐卡片换成大的毫安表,观察数据变化,以验证学生电流减弱的想法。如何避免电流减弱呢?任何电池在使用的时候都要电流稳定,那如何解决电流的衰减问题呢?

[学生猜想]将锌和硫酸铜分开放置。

[教师导学]两个电极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有相应的电解质溶液,电极用导线连接起来,但是有没有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呢?取盐桥,介绍盐桥的作用。与原来简单的原电池相比,该装置实现了原电池的优化,形成稳定的电流。

五、教学反思

1.从学科特点看教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突破了以往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这有利于学生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第3篇

以探究为中心

落花有用

科学教育园地中的耕耘者——记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金阊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吴涧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

《洗衣服的学问》教学实录与分析

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科学教师教育智慧例谈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概念调查、转化和理解的课堂实践(九)在技能训练中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轮轴的秘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分析

《奇妙的护身术》教学分析与设计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个着眼点

“画”出来的秘密

《种子的传播》教学实录与反思

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享受科学课

《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

《有趣的呼吸器官》教学设计与反思

《食物的变质》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师百花园

该出手时就出手

动手出真知

青春飞扬

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

《水的浮力》教学实录与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实录与评析

《建桥梁》教学设计及思考

走向科学——教科版《科学》教材八年实验回顾

灵活处理教材

《让灯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反思

实验课不能忽视的三点

例谈实验教学的组织策略

《光与生活》教学片段与反思

《清洁剂的“威力”》课堂实录与反思

浅谈科学课堂上的“现挂”

《奇思妙想——设计篇》教学实录

《奇思妙想——设计篇》教学设计

《住房与材料》单元教学与思考

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大家谈

我的教研之路教师百花园

从一场音乐会想到的

试论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

《光的反射》教学实录与评析

《我们的地球》单元教学与思考

《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教学与思考

《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与思考

《机械与工具》单元教学与思考

也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效率低下的原因与改进

科学探究话“六性”

《呼吸与健康》教学谈

《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与思考

与《科学》实验教材共同成长——大象出版社小学科学《教学指南》的使用说明

合作而不是“合座”——合作学习在科学课中的价值体现

《摩擦力的秘密》案例评析

日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第4篇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以下简称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为此,单元设计分别从数学的视角、课程标准的视角、教材比较的视角、教学方法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视角、学生学习特征的视角、 教材重难点的视角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所选的单元教材,可以是教材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果所选的单元是某个专题,又可以分知识方面的专题和能力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中,在前述七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设计总的教学流程,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解,描述每节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及与单元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的重、难点。然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选择本单元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自我反思,从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研形式不同,单元设计努力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数学的角度通盘考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要在教材比较的基础上,琢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相关教材的处理。这种思考使得教师必须时刻回顾高等数学相关知识,重温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全面考虑所教教材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使数学教育界追求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成为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有力的突破口,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5篇

一、原则要求

(一)教师个人备课要求

1.教师上课必须要先备课,不得无备课上课。

2.教师个人备课呈现方式分为详案和简案两种。

具体划分办法是:按教龄分为a、b类

a类:不足十年教龄或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必须要有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原则上均为手写。不得简单照抄别人的教案,不得用集体备课教案来代替自己的教学设计,否则视为无效备课。

b类:教龄超过十年,并已熟悉备课规范、能够自主、熟练地进行教学且教学质量较高(成绩超过区平均)的教师,可不再完整、规范地手写祥细的教案,在拟出(自我化的单列材料)清晰的学期教学总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及基本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设计。主要是:表格式教学设计,框图式教学计,电子课件式教学设计,集体备课教案加旁批、旁注和课后反思的教学设计,粘贴单叶纸质材料的教学设计,教学基本环节加教材中旁批、旁注的教学设计等。

凡是教学从未上过的教材(含新教材),备课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要点和较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

3.复习、试卷评讲、作业评讲等类型的备课统一按b类执行。

4.教师个人教案中要有教学反思,分为三类:一定数量的课时反思,每个单元反思,期中、期末反思,一学期合计不少于20次。

5.每节课的教案至少提前一周完成。

(二)集体备课要求

1.在能够实行集体备课的学科和年级采取设置备课组,具体设置:

(1.)各年级分别设置语文、数学学科备课组,另设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其他备课组。

(2.)各备课组一学期要有不少于10次集体备课,允许呈现不同形式的备课,但其中有不少于5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详案。

(3.)备课要以教师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主要内容:统一备课章节或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材目标的设置、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教法选择、师生双边活动、媒体选用、练习设计等。

二、检查办法

1.备课检查采取不定期检查、定期统一检查和交流展示的办法进行。重点是不定期检查。

2.不定期检查由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相结合、行政值周检查。为体现公平性和随机性,不定期抽查采取抓阄的形式进行。

随堂听课检查与抽查办法:校领导与教科处人员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一学期不少于5次抽查。听后检查备课。主要查备课与上课的内容是否相符合,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质量。

行政值周检查办法:行政值周不少于两人,每周以班为单位至少跑面查一次,主要查教师上课有无备课。

3.由教科处统一组织检查一学期不少于3次。期初主要查假期备课情况,期中检查反思等情况,期末检查教师一学期的备课情况并进行汇总登记。

4.教师个人备课分类别交流展示一学期不少于一次。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性;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有效教学是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反馈和新的生成(杨贤栋,赵继光,2011)。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使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康艳,2011)。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达成需要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探讨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中,结合仁爱教育编著的八年级英语Unit3Topic1SectionA&B.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呈现,笔者通过与开课老师的对话交流方式,来探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注:A=笔者,B=蔡老师)

一、教学设计特点对话与分析

1.[教学特点1]借助多媒体平台,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授课老师通过导入本节课重点“Schoollife”之后,展示在多媒体上的句型及短语,集中呈现星期和课程的相关词汇,让学生根据它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操练。A:蔡老师,当您让学生操练daysandsubjects这些词及短语的时候,您是怎么想到要把这些句型,特别是提供这么多的有关各种词,呈现在多媒体上呢?B:我们要关注到各种程度的学生,保证有效的语言输入与背景知识,面向全体呈现的时候,特别是英语中下水平的学生,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重拾他们英语学习的信心。2.[教学特点2]基于文本,改编综合填空题授课教师根据整个单元的阅读及对话材料设计成不同的综合填空题,让学生根据本单元及本课所学的词块完成所缺的单词:JaneandHelenaretalkingabouttheirfavoriteday.Janelikesverymuchbecauseshehasaclassonthatday.Thestudentsarehavinganclassnow.Theclassisoveratandthenextclassbeginsat.(参考答案:Wednesday,music,English,twentytoeleven,tenfifty)A:您每节课都会针对对话和短文来设计类似的综合填空题吗?为什么?B:课前花些时间,提前提炼文章的结构,再自己编制综合填空题。依据中考大纲对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和市中考卷的题型,旨在强化学生的语言适用技能。在课堂中强化任务型阅读及综合填词的技能和方法训练,学生才能从长期的课堂习得中提高语言语用技能。因为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为用而学”的过程。加强词块的学习和巩固,注重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不仅对完成reading板块的教学任务有帮助,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3.[教学特点3]在师生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及审美教育。

二、启示与反思

通过对这堂课的观察,以及笔者在课后与授课老师的对话交流,再反思自己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及教学设计,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启示。1.教学设计激趣导入,面向全体,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考虑各种程度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并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语言输入量,要特别注意那些英语学困生,考虑到他们,降低难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根据单元话题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基于课本,根据单元及话题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优化课堂设计,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是切实推进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措施。3.教学设计,渗透词块理念,强化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训练。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结合中考题型,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渗透词块理念,强化各种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长期的课堂习得中,语言技能的发展和综合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4.集体的分工与合作及交流学习,共享和集思广益。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备课组进行磨课和研课,总结出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经常组织交流学习,才能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并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师科研理论水平。

三、结束语

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同时博采众长,做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者和实践者,着实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作者:郑马香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三中

参考文献:

[1]谢平.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设计的探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3,03:31-34.

第7篇

开学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的英语教学中,看似短短的两个月,笔者却经历了漫长的心路历程,其中不乏开学之初的踌躇满志、失望、迷茫以及后来的喜悦。今年是我县实行“五改六”的第三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高一新生都来自农村。语言科目总是存在城乡差别,农村的学生基础差,语言能力也差,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而今年也是实行课程标准的第四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从以上不难看出,《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很高的。虽然如此,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省级重点中学,生源较优,而且还任教两个拔尖班,所以还是信心满满的。

二、第一单元(Unit 1 Friendship)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在使用这套教材之前,笔者认真研究了学生用书,发现当中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的任务:

(1)热身(warming up),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己学过的知识;

(2)阅读(Reading),总共分三个部分,即读前(Prereading)、阅读(Reading)和理解(Comprehending);

(3)语言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包含两大部分即词汇练习(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语法(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4)语言运用(Using language),其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四大块;

(5)小结(Sum up);

(6)学习建议(Learning tip);

(7)趣味阅读(Reading for fun)。

此外,每个单元还有配套的练习册,每个单元包括十个部分:听、说、单词和习语的运用,语法结构的运用,听的任务、读的任务、说的任务、项目及其自我评价。由此看来,每一个单元包含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任务,结合学生现状,笔者估计每个单元大概需要七个课时。以下是笔者第一单元(Unit Friendship)的简要教案及所花的课时。

三、第一单元教学实践后的感悟与反思

第一单元上完之后,之前的信心早已不复存在了。感觉自己每一堂课都是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可是每次到了课堂上都非常不流畅、不顺利,有时甚至成了自己一个人在表演,究其原因还是对情况分析得不够细,对困难估计不足。

农村学生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表现欲不强,知识面狭小,英语底子薄。很多时候对于一些话题一无所知,根本无话可说。此外,新教材的编者考虑到的可能只是城市里的孩子,语言能力好,好表现,知识面宽等。在反思之后,笔者决定进行重新尝试,不面面俱到,而是舍弃一些内容,选择适合这批学生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内容进行重组,降低难度和要求,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四、反思后第三单元(Unit 3 Travel Journal)的教学设计及成果(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详细步骤写出)

1.阅读课。舍去Warming up部分,以“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导入,说明河流对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列出有哪些重要性(如饮水、食物、交通运输等)。列出一些世界知名河流,其中包括湄公河(The Mekong River),让学生看地图并说出它流经哪些国家,然后,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即:Journey down the Mekong,其实这是王坤写的旅游日志,总共分为6部分,其中,第1、2、6部分出现在阅读中,而其它3部分且以听力形式出现。阅读时把第1和第2部分组合在一起,上一堂阅读课,把书上相关的练习(19页第1题,22页第1题)和《导学教程》上的阅读理解题做完。

2.知识点讲解课。解释两篇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及句型。

3.听力课。用一节课时间听中间3部分内容,选做其中的一些练习。

4.读写课。阅读日志的第6部分(练习册59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按照课本23页中Writing的要求给王坤写一封电子邮件。

5.词汇课。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涉及词汇的练习完成。

6.语法课。本单元的语法是学习使用现在进行时表将来,把课本和练习册中的语法练习处理完。

综上所述,笔者把本单元整合成了六大部分、六种课型,内容清晰,层次分明。而且由于删减了其中的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好了很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改革后的反思与感悟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有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对象作全面系统的分析,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师的设计怎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

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和调整,创造性地设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落实形式。

第8篇

【关键词】ICT;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50―04

一 引言

信息通讯技术(ICT)必将改变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学习和教学体验。ICT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目前,广大一线教师对ICT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仍存在片面或错误认识。与此同时理论研究者们也没有给出一个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的模式来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ICT与课程整合的重中之重就是基于ICT的教学设计,因此深入研究基于ICT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新课改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要到达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以及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模型,并附一案例加以说明。

二 有关主题单元设计

所谓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主题可以分解成许多的问题来解决,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1]。主题的应用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是一个内容体系(即主题);从微观的角度看可以是一节课(即课时);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定位在单元层面上的应用,则称为主题单元,如图1所示。

主题单元(Thematic Unit),指与具体主题相关的一个教学单元,单元中的所有活动相互联系。例如,人民币研究,家乡,沙尘暴,能源研究等[2]。从设计层次上来说,基于单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中观的教学设计。祝智庭教授认为,进行中观的主题单元教学有如下理由:增进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精简课程;展现学习的交叉学科本质;提高学生兴趣和精力投入;扩展评估策略;采用合作/协作学习;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掌握学习目标;使学生信息素养融合于创造性活动;塑造学生利用资源进行研究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安全使用网络。

主题单元的设计可计划分为单学科的主题设计模式,多学科的主题设计模式,跨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单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即主题直接来自某一学科科目。这种主题方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以单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以辅助材料的形式存在。其主要特点是:①每个单元通过围绕各个主题而设计教学,把各种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还原知识本来的面目。②根据主题围绕课程标准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然后以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组织资源,主题资源的选择和使用都与学生的主体活动紧密相关。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三 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的提出及各部分功能分析

1 模型简介

在这个信息时代,ICT早已被人们所熟知。将ICT融入教育领域促进教育改革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已有许多可用于帮助教师运用ICT进行教学的系统模型。例如:ASSURE模型:分析学习者、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媒体和材料、利用媒体和材料、学习者参与、评价和修改。ICARE模型:(1)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动机,以及阐述学习目标;(2)连接,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学习内容。(3)应用,主要是创建一个新的应用情境,促使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另一个新的情境,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迁移。(4)回顾,主要是帮助学生重新思考新学过的内容,这往往表现为学生之间对某一设计的问题进行的讨论。(5)拓展,主要是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进一步思考[3]。这些模型对各种资源和工具与教学的整合只起到了引导作用,没能使教师思考,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整合。

图2展示了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这个系统不仅具有逻辑性,而且具有易操作性。这一模型以线性方式呈现,每一步的进行都是以上一步的完成为基础,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只有在完成了上一步骤才可以进行下一步骤,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的。最重要的是,这一模型要求教师清楚地明白,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技术,怎样有效地将技术与教学整合。

2 各部分功能分析

此模型能将ICT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ICT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分析问题是更具条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它主要有七部分组成:提出问题、教学目标、技术支持、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1) 提出问题

这一模型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是单学科的内容体系中所要求掌握的某个知识点。例如,“能源”这一知识点,提出“我们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我国将要面临的能源危机?”这一问题。问题的提出是这个模型中的第一步,要求这个问题具有真实性、不易建构性和挑战性。另外,还要求这个问题与目标群体(即学生)具有关联性。通常,教师都会设想,学生会明白提出问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会理解所提问题的价值,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问题与他们毫无联系,他们就不能将自己置身于这一问题之中[4]。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在主题单元教学完成时学生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师可以依据ABCD模式(A代表对象,B代表行为,C代表条件,D代表标准)写出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源”这一主题单元结束时,学生能够用概念图100%正确地描述出我国的能源现状。

(3) 技术支持

为了能够阐明问题且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仔细考虑清楚,在主题单元教学中可能会使用到的所有技术。在模型中所说的技术主要是指软件方面,如:多媒体课件、基于网络的资源以及通讯工具(如:语音聊天、论坛等)、概念图或其他的ICT工具。

(4) 理论基础

使用ICT不是因为它适用,或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展示出它的有效性,而是能够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技术使用不当就会对学习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挑选适合的技术并证明:

① 适合这个主题吗?为什么?

② 使用这些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何作用?

③ 这些技术是怎样对教学过程产生帮助的?而且Boblyer、Edwards和Havriluk还指出,要从以下几点解释使用这些技术的合理性:

a、增加学习动机。

b、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如:帮助学生将资料或问题直观化、具体化,或帮助监控学习过程。

c、帮助改革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

d、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能力[5]。

(5) 教学策略

在确定使用哪些技术并明确知道使用他们的原因之后,教师必须决定如何高效地将所选技术融入主题单元教学之中。因为一个主题单元是由多节课来完成的,使用ICT来辅助教学的每个细节都会分散在每节课之中,而对于每节课,教师都应该清楚的回答以下问题:

① 我们将会使用到与ICT有关的哪些资源,如:网站、学习光盘或学习包?

② 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资源?

③ 我们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使用这些资源?

④ 在课堂中学生要做什么?

⑤ 是否提供书面资料并讲授?

对于整个主题单元教学来说,教师需要搞清楚,怎样把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与下节课将要讲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这样做的原因。其次,当教师进行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① 学习活动应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及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② 学生能够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③ 明确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

④ 学生能够自主控制学习内容、步调及结果

(6) 教学评价

通常,在主题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将会对其做出评价,看看与这一主题单元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一评价会反映在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对于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使用ICT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在小组中的表现以及最后的作业。评价学习过程使用的方法有填写在线反馈调查表、自我评价或小组评价。评价学习结果的目的在于调查学习结果的质量,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使用了哪些技术。一般有两种方式评价学习结果:一种是基于ICT的,另一种是不基于ICT的。基于ICT的评价包括基于计算机的测试、PPT展示、在博客上写下感悟或建构概念图。不基于ICT的评价包括书面报告、学结或书面回答问题[6]。

(7) 教学反思

一个教学设计的好坏取决于它的执行情况及最终的学习结果。在执行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遇到许多限制和约束,这些会影响到技术的选择和教学的策略。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教师需要反思ICT与该主题单元整合的教学情况,重点应放在使用的技术是否合理、具有哪些优缺点、是否可以改进等。另外,教师还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他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目标应如何利用ICT进行教学。这一问题不仅包含了技术选择、教学方法、学习活动,而且还包含了评价方式、ICT与主题单元整合的提高方法。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教师反思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① 是否回答了主题单元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② 是否完成了教学设计中所规定的学习活动?

③ 所选技术是否支持教学活动?

④ 所选技术是否合理?

⑤ 所使用的工具能否得到进一步改进?

⑥ 学生的评价方法是否正确?

⑦ 我们怎样改进在主题单元学习中所使用的ICT技术?

四 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案例分析

以前面所提到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型为基础,该案例以能源为主题单元,学习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整个主题单元的讲授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课堂教学,由两节课来完成,每节课时70分钟;第二部分为在线学习,为期三天。学习该主题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能源情况,并提出我国将要面临的能源危机的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有以下七种ICT工具可供使用:IE浏览器、PPT、概念图、QQ群、飞信、论坛和电子邮件等。

该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如下:在第一节课中,学生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使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后用概念图描绘出当前我国的能源状况;第二个任务是查找有关我国近20年将要面临能源危机的资料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课后,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分享课上查找的资料,并通过在线讨论或e-mail的方式与小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在第二节课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总结出关于能源危机的可能解决方案,最后布置作业,每组在下周交出能源危机解决方案的书面报告。

五 结语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己经进入应用与创新的阶段。使用基于ICT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它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将ICT整合入实际的教学之中,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技术提供了理论与策略支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6-86.

[2] 黎家厚.主题资源单元与教育资源发展[J].信息技术教育, 2003,(7):16-17.

[3]Moallem, M. An interactive online course: A collaborative design model[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3,51 (4):85-103.

[4] Savery, J. R& Duffy, T. M.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6, (5):31-38.

第9篇

一、教学设计的变化。

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深入钻研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实验中,一年级的老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们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学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老师们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再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北京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堂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变化

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目标,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一年的实验过程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尝试。

1.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于注重期末检测评价的弊端,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评价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测试终结性评价。

2.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