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健康教育的主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5: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的主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健康教育的主体

第1篇

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即基于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的完整的人的教育。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主体性发展,其主体性集中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及其结果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体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以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为基本要求,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主体性,共建共享并共同实施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主要的心理问题

1.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八九岁到二十二三岁之间,具有一般青年人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独立意识增强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想独立行事又必须面对能力、经验不足的事实;内心活动增多、情感丰富,渴望沟通和理解又不愿向他人倾诉;自尊心强、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又时常陷入自卑难以自拔;向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又时常感觉孤独、落寞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观察总结每一年级、每一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个别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持续的关注,与其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概况

有研究指出,自恢复高考至今的20多年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逐步提高,且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轨迹有差异:第一,历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大一以后各年级;第二,重点大学比非重点大学改善更明显;第三,就性别而言,男生比女生改善得更明显,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一开始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男生;第四,就生源地而言,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也更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结果中明显地存在优势群体和劣势群体,其中优势群体是那些重点院校的、城市生源的男性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于非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的女性大学生,即所谓的劣势群体。

3.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问题。集中体现在大一新生时期,对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对融入新集体前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

第二,社会性发展问题。主要是指进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环境中后,大学生在社会自我、价值观和社会责任心的构建上容易出现的偏差。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住宿舍、班集体概念淡化、班主任转变为辅导员、上课形式和任课教师也与中学大相径庭,同学、师生、异性之间的相处问题增多。

第四,情绪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中常见的抑郁、焦虑和情绪失衡。大学生尚处青年阶段,情绪自控力较差。

第五,大学生恋爱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会经历校园恋爱,但是校园恋爱一旦失败,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多半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形成成熟健康的爱情观,恋爱抗挫力较差。

第六,就业问题。主要发生在高年级大学生求职阶段,由于未能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学业不理想,而对就业产生恐惧和畏缩心理。

第七,网络心理。网络的发展使得人在社会中逐渐分裂成两个角色:现实的人和虚拟的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自由畅容易让人着迷成瘾,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借用网络工具放纵自己,甚至误入歧途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

三、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其主体地位应予以重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普遍发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因人而异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遇到心理问题能够有能力自己解决。

第三,坚持“平等”的原则。平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大学生,使其能够在放松和愉悦的环境下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基于主体性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生源地和性别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各有特色;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提供策略和指引方向,应讲求实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注意区别对待、针对性开展。在高校中,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多半取决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认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现象至今普遍存在着。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初期,就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测试、了解,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应该备案并跟踪观测,在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在教授归因理论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量表检测结果,对自己的失败和成功归因方式进行测量和分析等。

第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单一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讨论和制定之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听取学生意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将所学所感内化为自身的力量。

五、结语

第2篇

一、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基本内容

主体性意识“是个体对自我本身的认识,即是我对我的意识。在这里,前一个‘我’是意识的主体,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后一个‘我’是意识的客体或对象”[1]。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几个方面。

生理自我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特征的认识、评价、体验。在大学阶段,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内容,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十分关注,尽管对自己的生理特征有了基本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身体的评价和对应阶段的生理体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这方面有效引导,不使大学生过分沉溺于此。心理自我是大学生对于自身情感和个性等精神内容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自主地处理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生活方面的关系,日益重视由此带来的对于自己内心的影响,自发或者自觉地突破原有的局限,试图更全面地展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重新评价自己。社会自我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的进程中对自我表现和发展前途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大学阶段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规划人生的实践阶段,大学生不断关注社会,思考自我在社会的阶层位置,并且尝试在大学阶段模拟进入未来的社会角色,并由此初步确定走向社会的方式。精神自我是指“一个人内心或主观的存在、他的心理职能或倾向,是自我最持久、最密切的部分,比如一个人的意志力、鉴别力、道德良知等”[2]。精神自我体现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可能突破的重点和超越性的基本取向,它具有很大的遗传性特点。

大学生主体性意识按照活动顺序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几个方面。自我认识是指大学生主观的“我”对于客观的“我”的评价和感知,它包括大学生对自我的感觉、观察、分析,是自我界定,对于自我的总的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它推动着大学生不断对社会深化认识,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推动超越自我的现实可能性。自我体验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之后,一种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产生的基础,自我体验又会强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既可能是一种正面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又可能是一种负面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关键则是大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包容感受的存在。自我调控是大学生在确定基本人生目标以后,在规划自己人生的过程中,确定实践方向后,对于思想、语言表达,对于行为的体现,确保人生目标实现。它不仅涉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还包含着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对于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的基本遵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对自我认识的客观性不全面,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片面性。突出表现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主观自我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人生的基本规划,它体现着大学生在实现自我、实践人生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应该体现出一种人生积极进取的期许和目标。客观自我则是指大学生在实现自我、实践人生过程中,社会对其基本评价。从理论上说,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应该达到一种基本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基本协调统一是指大学生自我实现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协调一致。从现实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自我实现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并且体现出阶段性和变化性的特点。同时,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大学生相应的人生发展目标也要做出调整,这样,大学生的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并不总是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处理主体性意识问题的基本矛盾。

理想自我体现着大学生对于自我完美形象的基本设计,体现着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向,具有大学生人生规划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实自我则是大学生依据社会对其基本评价,对于自我的基本认识。一般说来,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中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中间存在的差距,使理想自我不断引领现实自我向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就能有效发挥理想自我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差距,理想自我设计与规划必须以现实自我为基础,使其既来源于现实自我又要高于现实自我;否则,如果二者之间差距过大,理想自我不能对现实自我给予正确的引领和示范,理想自我将终究流于理想,进一步发展下去还会导致大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严重的会导致其人格分裂。

上述两个方面矛盾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思考问题时很少把握事物的整体。这样导致自我评价缺乏稳定性,不能随着环境、心态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健康稳定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防止大学生自我评价随着情绪波动而波动,必须做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提高有机统一。

在社会化强制外力的作用下,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如果单凭社会化强制外力,很多大学生没有自觉地自我控制、自我认知。面对理性和情感的冲突、社会与个人冲突的时候,很多大学生被社会强制外力压制的情绪会突然爆发,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大学生一方面渴望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不是很强,一旦遭遇挫折或突发性事件,很快又表现出过分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独立就是独来独往,自由就是无拘无束。

大学生普遍自尊心很强,大多数大学生把自尊和“面子”混为一谈,认为“面子”的大小即是自尊的高低,为了争取“面子”而哗众取宠,没有认识到靠“面子”获得的自尊是一种低级的自尊,没有认识到自尊是来自于自我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自负也是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误区,自负的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估计自己,造成与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大学生对于自信的认识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把自信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客观全面认识与评价之上,从主观好恶出发,逃避不该逃避的责任,承担不该承担的义务。

很多大学生认为主体性意识就是过度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容貌、身高、仪表举止,认为这些意味着自己外在的全部。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缺乏适度表达,片面关注他人,猜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总是把自己的容貌、身高、举止与他人对比,容易想入非非。这样,一方面思考、做事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时候经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为了自己的需要往往不择手段。遇到挫折的时候,却又表现出怨天尤人,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孤立。

恋爱和性的困惑是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是不一样的,面对恋爱和性的问题时,会出现多种复杂的情况,特别是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十分强烈,往往会导致情绪冲动并且伴有过激行为的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关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既是挑战,又是丰富和完善的契机。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表达自我、自由交往的空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往往会表现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网络世界是一个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能够寻求安慰,逃避现实中种种不如意的重压。在虚拟的环境里,大学生以完全自我的方式寻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实现自我调控,在网络中得到的这些经验,却与现实世界无法沟通。

三、主体性意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及基本目标

面对上述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指引大学生从正确认识自我出发,实现健康的自我,构建健康的人生。比姆提出,人们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通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能力、态度、品质、爱好等。[4]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个简捷的途径就是通过行为判断认识自我,当他为社会公益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会产生相应的高尚感;当他为社会公德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会产生相应的公德意识;等等。这种自我认识的线索或者心理反馈有时是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丰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也是一条途径。这条途径有两个方面十分有效: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力人物的反馈,一方面是反馈内容对大学生十分重要。二者都会对大学生自我认识产生重要影响。

费斯廷格提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5]大学生在规划他们人生目标和未来理想的时候,周围的人物、事例和社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比较,为他们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参照。要指引大学生通过这些参照和比较,不断推进自我的社会化和成熟程度。要指引大学生通过周围的人物、事例和社会的环境对比,发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积极应对社会的要求、人生的压力,做到不退缩、不逃避。

要指引大学生勇于深入内心,深刻发掘自我。人的心理和感官所产生的直觉有时会十分真实、有效,指引大学生在不自卑、不自负的情况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直觉,通过尊重它们、关注它们,大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需要。面对社会的要求,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规划人生?通过上述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有全面的自知之明,对于自身的优点、缺点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从充分认识自我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对自己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此作为自己人生定位的基本参照。他能够察觉内心的真实反映,把握真实的感受,面对人际交往的时候,既不压抑自我,又不放纵自我,适度地表达自我情感。善于对自我进行控制,能够依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自我,肯定自我的时候,主观的我乐于接纳客观的我。保持自我独立的同时,能够与外部环境有机统一。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相统一,能够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有充分的内省意识。面对人生目标,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自我实现的连续感和完整感。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不将现实功利作为唯一的人生选项,恪守自身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始终关注人生精神意义的成长,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达到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并且趋于逐步健全,大学生对自身基本素质有了全面了解和认识,能够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掌控好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使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保持适当的张力。认识到自身现实和可能的全部潜力,不断面向变化的社会现实修正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不断向着更高的人生发展方向激发自己、提升自己。这样的大学生个体既遵从了社会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明确自身的拥有,掌控人生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全面发展自己的人生目标,依据自身基本素质,确定基本社会角色,参与对应角色的社会分工,实现未来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以个人全面发展推进整体社会全面发展,以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带动个人生活环境、群体生活环境健康全面发展。面对多样、复杂的群体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社会文化健康构建。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367.

[2]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297.

第3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运动快乐的基础

体育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艺,活泼的教学形式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一切成功教育都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加强师生个别谈心,注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内驱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师生同心、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培养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我们重视体育教学艺术性的研究,根据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个性特点,对体育课程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使运动快乐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际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求知,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快乐体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在体育课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你教我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堂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引导学生把运动技能做到合理运用、创造性练习,要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

快乐体育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课堂变化,捕捉学生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不仅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快乐,提高学生对运动快乐的认识,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自我锻炼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努力向上的愿望。

三、丰富体育课的教学方式

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实施中,因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强调情调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努力规范课堂教学,严格规范课堂流程,科学控制学生的活动量与愉悦度,使快乐体育成为课堂的主线。为此,我校“快乐体育”实验课题组对怎样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情景激励法

上好一节体育课,要根据学生要求、教材安排、场地情况,认真备课,细心准备。要事先创设情景,把活动内容用情节串联起来,使学生寓情于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运动员进行曲,让学生尝试按音乐的律动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也可穿插其它一些花样等进行队列训练。这样都能使一些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情景教学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力求完美的境界。

体育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的设计或控制中进行的。在活动中制造问题情境也可诱发认知内驱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让老师也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拉近距离。在学生完成动作后,教师的鼓励会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勇气。让学生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通力合作,会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以及被同伴所认同的幸福感。

2.游戏活动法

第4篇

以学生为主题的体育教学,主动权还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只要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实现,老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即通过导趣,引导学生愿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如此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才能把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一个新水平。

1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中的一些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更 好发挥主体作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1.1 学会选择: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价值观、道德行为、课外兴趣及活动每个人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1.2 学会参与:参与是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应面向全体学生。过去,我们教师的关注焦点总是好的学生,忽视一般学生。“差生”和一般学生始终是得不到理解和锻炼的机会。我们应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每项运动当中。

1.3 学会合作:教学中合作是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人的情感的交换。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愿望,诱导合作的方法,培养有利于合作的能力,产生合作的效益。当然,有些简单的,不合作也能完成的练习,也可以采用竞争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1.4 学会适应:让学生具备自尊、自信、善于交往的良好个性,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以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意识。

1.5 学会尊重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尊重差异,首先要承认差异,其次是区别对待。尊重差异最终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主体性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总合,它是人的全面发挥的核心。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它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觉、自理、符合实际的自我判断、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等。主动性是指学生对外界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求知欲、主动参与、社会适应性等。创造性是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它包括创造的意识、思维和实践能力。

1.6 学会创造:让学生打破陈规的创造意识,具备追新求异、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的思维品质以及敢想敢做、会想能做的动手能力。

2 健康、自主、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的组织形式,为了达到所期望的效果,我们要对课的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以下从几个方面列举出一些课的组织形式。

2.1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把健康放在第一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得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 提出主题的情境。提出主题的情境,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完成教材的深度、广度。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探求乐学的情境,经过初步体验,自己发现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不同的课程当中通过不同的主题来提出各种解决方法,积极开动学生的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

2.3 讨论、自主探索性练习。组织学生对不同观点展开讨论,从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并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法。分层通过指导练习。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假设后,有强烈的交流欲望,教师应马上组织学生以“小团体”形式召开“会议”,让学生把自己的假设结合讲解或体态语言,放在小团体中进行充分讨论,检验其正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帮助找出问题与已知事物的关系,利用学生学习的过移能力,得到动作的正确要领和练习方法的处方,进而巩固动作技术,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自主探索性练习,提出解答的假设。学生自主练习时,一般采取水平分组或单个形式练习。在这些过程中可能出现许多错误甚至与标准完全相反的练习动作。此时老师不宜马上制止、纠正,而应用支持鼓励的态度加以引导,通过合理的措施,让学生利用观察和亲自体验等方法,提出解答问题的假设,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2.4 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独立锻炼身体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社会化,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水平;重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17-02

当今社会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健康“问题,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过去我们讲到健康往往考虑的是身体和生理上的健康,然而现在我们不仅要讲身体和生理健康,而且还要讲精神和心理健康。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各方面的压力重,特别是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同样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冲激,中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升学压力,他们年龄小,心理脆弱。面对巨大的压力往往会不知所措,难以承受。此外,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非常突出,另有家庭的残缺,孩子得不到应用的关怀和温暖,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和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精神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就目前状况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心理影响。在校园中修建的花园亭阁、在走廊内悬挂的名人名言以及设置在学校大门前的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学生置身于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里,在浓荫匝地的大树下读书,在绿草茵茵的小径上散步,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环节。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不理想、升学困难、家长对孩子的不理解、学生的情感问题、青春期的困惑问题、孩子的逆反心理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树立自信,消除自悲等外来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还要尊重、理解学生,在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后,正确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努力消除心理障碍,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学生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三、密切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四、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设中学生心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所有学生充分参与。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尽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使他们“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渲泄情感,发表意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体察和适应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灵活的教育与调控,引导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平等尊重性原则

平等尊重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与他们建立友好信赖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双方在人格、权利上享有同等“待遇”,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的效果。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杜绝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看法,采纳学生的意见,在关心、热爱、同情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启发和疏导。

3、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达到训练健康心理开发学生潜能,使之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必须保证课前进行认真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要及时反馈,正确引导,激趣,形成轻松活泼的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使学生名誉和隐私权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它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热情、诚恳、耐心帮助;另一方面,在特殊情况下,对有明显的伤害性人格的精神障碍要做好及时的预防工作。

5、助人自助的原则

第6篇

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广大班主任来说,努力强化心育意识,切实提高心育能力已经成为其核心素质之一。

1.班主任必须不断强化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

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班主任强化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是其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

1.1 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科学的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根本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班主任要认识到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理都是健康的,健康是主流,这样,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其实跟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一致的,因此,班主任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职责所在,同时能提高工作的实效。

1.2 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提高心育实效的前提。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项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要提高实效性,必须加强针对性。要了解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广大班主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法宝。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这样,能赢得学生的支持,提高教育的效果。

2.帮助学生减轻四大心理困惑,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诸多心理困惑,主要体现在青春期的性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考试焦虑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方面。班主任在帮助他们减轻这些心理困惑、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方面,具有重要责任。

2.1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现在越来越多的少女人流见诸报端,其背后就是她们性知识的缺乏。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应尽快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性知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心理与健康》杂志2006年8月刊刊登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教授的《另类待》一文,文中提到,有一类危害更为广泛的对儿童的待,却一直被专家和公众所忽略。这类待的特点是,剥夺儿童获得与性有关的正确的健康信息的机会,限制其与异性的必要交往,最终导致儿童在性知识上的无知、人际交往上的退缩以及性心理发育的迟滞。

因此,班主任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困惑,并设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帮助他们的诚意。班主任可利用班队活动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生理变化,引导他们科学地学习性知识,帮助学生分清友情和爱情的区别,让他们快乐度过青春期。

2.2 影子策略:积极陪伴。所谓影子策略,即指班主任要如影随形地时时刻刻关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以不同的形式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时刻陪伴着他们,使他们觉得班主任无处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呵护和积极陪伴,进而促使他们不断地调适自己。

19世纪,美国享誉世界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正是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和陪伴下,克服了无助、迷茫、痛苦的心理障碍,一步步创造了一个强大的自己,成为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可见,积极陪伴是给脆弱的心理以有力地扶持,给失衡的心态以适宜的平衡,给饱受煎熬的心灵以有效的疏导。积极陪伴只不过是一次次地聊天,一次次地聆听,一次次地散步,但是它却似一阵阵春风吹走了寒意。积极陪伴,就是朋友式的心理治疗。

高中阶段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很多老师步履匆匆,仿佛是一阵风刮来裹去;学生们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使他们似乎没有过多时间思考其实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这就人为地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使他们宛如路人;另一方面,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积压越来越严重。如果问题等待爆发的时候才去思考,不就来得晚一些了吗?既然身担班主任的工作,我们就要承担起伴行的责任来,同行路上、上课之前、课余十分钟、大课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不应该让伴行缺位。

2.3 拓宽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第一,高中班主任用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高中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第二,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班级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包括悬挂名人格言、图书角增设心理方面书籍、黑板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等硬件环境和建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班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软件环境。第三,定期组织召开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班会,班会主题要鲜明、有创意、有教育意义,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发生碰撞与共鸣时,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引导家长做好辅助心理辅导,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教师要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观念,给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来辅助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4 情绪管理能力化解不良情绪。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团中央、教育部、卫生部发起的青少年阳光心理工程也是以"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为主题的。这足以见得让学生拥有快乐心情是一件不容易同时又非常有必要去做的事。

第7篇

【关键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118-01

1、措施

1.1 健康教育内容 ①心理教育:给患者讲解不良的情绪所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让患者心态平稳的接受诊疗与护理。②有关疾病病理知识的教育: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疾病的病因、诱因、临床症状、体征。有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患者一入院就有接受健康教育的强烈愿意。③用药宣教:内科病以药物治疗为主,正确使用药物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保证。向患者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用法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增进其对药物的了解,密切配合医嘱,不可擅自加量、减量、停药。④饮食宣教: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饮食要求,不恰当的饮食也许会加重病情。如:心血管类疾病患者应降低钠盐、脂肪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应以饮食治疗为基础,制定食谱并严格长期执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过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饮料;应戒烟、戒酒。我们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制度相应的饮食卡,让患者牢记。⑤休息活动宣教:不同疾病,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休息、活动方面都大有不同。比如:脑出血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2~4个月,抬高床头15~30°减轻脑水重。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做相应康复训练。而糖尿病患者坚持运动疗法,如:打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对于运动时间的选择,应选择餐后进行,尽量减少空腹运动,以免诱发低血糖。且不可间断,要持之以恒。心肌梗死患者以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⑥辅助检查宣教:向患者介绍所要检查项目的目的、注意事项。这样各项检查才能够顺利进行,以利疾病的早日确诊治疗。⑦健康指导:随着人们医疗观念的改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患者需要为我们为其提供有关防治疾病的复发,康复训练的措施方法,以及出现那些问题需要及时就医的指导。我们在给患者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建立一个护理卡,让患者携带。

1.2 健康教育形式 ①书面教育:指将科普资料整理成册或制成卡片,供患者阅读。我们病区的做法是按疾病的标准教育计划,将各项检查须知,有关疾病的康复训练指导及如何避免诱因等内容整理成材料,每个患者入院发一份,供患者阅读;在病区宣传资料栏上有描述疾病病因、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药物知识等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宣传资料供患者及家属阅读。②示范性教育:针对患者专业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欠缺、技巧掌握的肤浅和不规范,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和纠正。如向慢性支气管病患者示范有效咳嗽、排痰、腹或呼吸、缩唇呼吸等方法。③随机教育: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正确的指导。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改变、心理状态的改变,我们都应及时予以针对性教育。

2、效果

2.1 患者医学知识得到充实,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

2.2 通过有效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

2.3 通过对患者的教育,护士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

3、体会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性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46-01

随着我国社会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进行着不断的突破。在教育工作的问题上,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从学生年龄上来看,他们的心理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更需要对其进行加强。高中班主任工作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走向大学时期的必要阶段,所以在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他们在生活上也有着很多“青春期的烦恼”。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要从学生的方方面面入手,协助家长,进行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帮助高中生养成乐观、积极的性格。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是除学生学习任务以外的又一内容。仅仅依靠各项专业学科的教育活动,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中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对学生家庭、性格等细微情况都比较了解。而在高中生校园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是住宿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和班主任教师的交往是比较密切的。另一方面,班主任能够利用现有的教育学习实践,系统、综合的增强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高中班主任也能够借助“班主任教师”这一教育平台,整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力量,得到学生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却在教育现实中面临着一定的发展窘境,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压力逐步加大。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的主要责任教师,在学生的衣、食、住、行方面都肩负看护和引领的责任。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素质教育工作一直在进行。这也造成班主任工作覆盖方方面面,教师教育的压力逐渐加大。很多班主任教师为了抓紧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导致高中学生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空缺。

2、教育主体出现偏差。很多班主任本着高度负责的教育精神,对学生交友、交流、娱乐等方式都进行管控,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教师会违背学生自身的意愿,激化矛盾,容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3、缺乏创新教育方法。在心理教育工作的进行中,为了强化高中生心理发展,班主任要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不断开拓、创新思维,摒弃传统的说教、惩罚、联系家长等方法,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创新。

三、强化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策略

1、增加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高中生的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为了弱化班级管理者和学生的心理冲突,班主任要作为心理辅导的责任人富有直接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方法。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进行课下的交流,通过谈话法、启发法、探究法、扮演法等不同的交流形式,确保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同时,妥善安排班主任工作的其他方面,避免心理教育工作出现阻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班主任教师的关心和帮助。

2、丰富心理德育教学方法。当前形势下,“叫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宜当前高中学生的发展。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创新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交流空间。使学生能够关注自身发展,不断沉淀,以积极向上的心情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

例如,教师要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学习的方法,让5――6人成为一个小组,选举一名小组长,定期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记名的方式反馈上来。并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确定某项学生关注的话题。而在话题的设立上,教师要考虑到当前班级的学习风气,并选取一些学生关注的话题,比如“早恋有什么优点、缺点?”“你想考哪一所大学?”“你觉得什么是哥们(闺蜜)?”“你觉得什么是烦恼?”等等,形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教育氛围,缓慢释放学生内心的压力和烦恼。

3、强化青春期心理教育指导。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一定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在学生心理思维上,为了确保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意识,教师要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心理教育观念。通过举行班会、组织联欢、宣传青春期知识、心理教育讲座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直面自己的心理发展。同时,班主任要联合社会、学习、家庭等多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性格。

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学生养成骄纵、任性、偏激等一些负面性格,教师要做好及时的疏导,加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小信箱”等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秘密分享给班主任教师,教师要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思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揭开其中出现的心理隐患,不断强化高中生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指导。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需要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需要心理上的关心和交流。为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班主任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确保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来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景梅.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第9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住院体检;体检中心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217-02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我体检中心成立于2003年,提供的体检形式为住院体检,周期为3~5 d,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我对健康教育在住院体检中系列开展的一些体会。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我体检中心面对的体检人群主要为领导干部及科研专家,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生活条件较好,每年例行一次体检。他们对检查出的疾病有一些了解或一无所知,很多人看不懂化验单或检查结果当中的医学术语,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是主动的,要求医生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

2 健康教育的形式

2.1护士随时进行宣教[1]

我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体检形式,即一名护士引导一位体检者全程体检。在陪同检查的过程中,护士密切关注该体检者的检查结果,随时将结果报告给体检者,并针对疾病给予讲解。使体检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并引起对疾病的重视。如B超显示脂肪肝,责任护士立即告之体检者不要掉以轻心,应低脂饮食、有氧运动;生化检验显示血尿酸增高,护士则告之应摄入低嘌呤食物、戒烟戒酒。

我科设有总检护士一名,负责病房所有体检人员体检流程的安排,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健康宣教的流程如下:掌握每位体检人员的既往史和体检阳性结果;为每位体检者制定健康宣教计划;依照宣教计划对体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如既往有高血压者,总检护士给予每日早、晚测量血压,监测血压变化,同时嘱其低盐低脂饮食,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宜动作轻缓,防止性低血压引起晕厥。如体检者既往有心绞痛病史,则嘱其保持心理平衡,不要剧烈运动,饮食清淡,多食粗纤维食品,防止便秘,避免诱发心绞痛。

2.2医生针对疾病做专科指导[2]

主检医师将各项检查报告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发现疾病、明确诊断,对体检者一对一讲解。通过对各项检查数据的详细分析、综合评估并实施健康指导,指出疾病诊治的方向,提出饮食结构的调整,制定运动方案,使体检者在主观上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做到及时治疗、自觉预防。

2.3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体检中心每周请有关专家进行一至两次健康讲座。讲座内容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医生将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主要症状、治疗及预防保健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并针对听课者的提问给予详细解答,强化了体检者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配合体检、便于沟通的目的。

2.4通过视频和书籍进行健康宣传

体检中心备有各类健康知识方面的光盘和书籍,如《中老年心理疾病的防治》、《急性病症的应对》、《食疗》等,通过定期播放和借阅的方式满足体检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2.5发放健康知识手册

体检中心定期发放自行编制的健康知识手册,内容生动易懂,涉及饮食、作息、运动、疾病常识等多项内容。例如:《痛风的防治》、《食物与药物的禁忌》、《糖尿病人的饮食》、《乳腺自查》等手册。根据体检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有目的的发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6房间设置健康宣传册

客房中摆放了健康宣传册,内容丰富。包括体检中心的特色、医护人员资历的介绍、体检流程、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健康常识等,便于体检者随手翻阅。如做肠镜的适应证、禁忌证、检查前的准备、检查后注意事项,使体检者减轻恐惧心理,轻松配合检查。

2.7走廊、检查室设有宣传栏[3]

我们在走廊和检查室的墙上悬挂医学知识宣传栏,主要内容有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治疗,图文并茂,定时更换。

2.8设有咨询电话并进行追踪随访[4]

为了对体检者负责,体检中心的医护人员会在体检者出院两周内电话随访,询问体检者进一步诊治疾病的情况,并建立追踪登记本定期随访。我科还设有咨询电话,体检者如有疑问可随时拨打,值班医生及护士会给予耐心的解答。

3 评价

在住院体检时可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例如:护士在陪同体检的过程中介绍有关疾病的常识;总检护士针对体检者的既往史和阳性体征给予健康宣教;医生进一步深入有针对性的讲解;利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体检者传授医学知识;通过随访继续关注体检者。这些方式易于被体检者接受,效果很好。例如一位中年领导体重超重,检查结果示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升高、重度脂肪肝。医护人员向其介绍了这些疾病的特点及对身体的危害后,为其制订了低脂食谱、有氧运动计划,劝其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并多次电话追踪随访。一年后这位体检者再次体检时,体重减轻了5 kg,血脂、血糖恢复了正常,重度脂肪肝也减轻为中度脂肪肝。事实证明,在住院体检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促进体检者对疾病的了解,易于接受医生的建议,尽快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起到促进健康、保障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一汝,杨丽黎.关爱理论在门诊体检中心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2):169-170,176 .

[2]余艳霞.不同年龄段体检者的心理需求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72-1073.

[3]王桂杰,王桂如,龚明月.护理质量管理在体检中心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3):23-2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