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25: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出现了不少娇男娇女,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增强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网络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探索
(一)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劳动课的落实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把劳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的观点及把劳动课改上语、数等主课的做法,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老师,积极抓好劳动课的教改和落实工作。建立劳动课的教师定时集中备课,定时检查,经常听课、观课、评课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优化劳动课课堂教学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创造物质文明所必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备的思想政治观和劳动价值观。抓住劳动课主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诸如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尊重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珍惜所拥有的物品,尊重劳动果实等等。
1.在简单重复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材第二册中《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册中《洗补袜子》、《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事,教材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小事的同时,还紧扣教材中的一些词:“应该”、“要”、“常”等对学生进行常做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复杂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劳动一般比较繁琐和常遇到困难,而这正是培养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好机会。如《种蚕豆》、《萝卜玩具》等课中“学与做”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教这些课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
3.在优化劳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可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全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2)创造性原则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3)竞争性原则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含着小组内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不管哪一种竞争,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关键词:小学生;热爱劳动;培养措施
劳动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沃土,是学生智力良好发展的催化剂。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处于劳动的初步认识和初始实践阶段,是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最佳时期。怎样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热爱劳动从尊重劳动成果开始
尊重劳动成果,既是对劳动的肯定,也是热爱劳动的基础。现在的一些小学生,不爱惜粮食,乱倒饭菜,不讲究卫生,乱扔垃圾,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很少劳动甚至从不劳动,对劳动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更谈不上热爱劳动。一些学校的校园和教室,刚刚打扫了卫生,不一会儿就又到处扔满了垃圾。学生打扫卫生的劳动的成果得不到尊重会大大削弱劳动当事人的积极性,热爱劳动教育会大打折扣。
2.热爱劳动要认识劳动的美
俗话说:“金山银山,坐吃山空。”“再多的钱财不如地里两棵‘摇钱树’――一双勤劳的双手。”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许多关于热爱劳动的故事。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学生讲一些热爱劳动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认识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最美的,热爱劳动的人是生活中最美丽、最值得敬仰的人。
3.大人要树立热爱劳动的榜样
孩子的眼睛就是一架摄像机,对大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像照相一样记录下来并模仿。大人身上的不少品质、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比如:妈妈哼着歌儿炒菜,但却骂骂咧咧很不情愿地洗衣服。孩子就知道妈妈喜欢炒菜厌恶洗衣服,并会认为炒菜是快乐的事情,而洗衣服是一种让人讨厌的劳动。这就非常不利于孩子热爱劳动习惯的培养,所以要想教育小学生热爱劳动,老师和家长要用自己的劳动热情树立热爱劳动的榜样,用自己热爱劳动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他们。
4.给孩子尝试劳动的机会
小学生看到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有些学生下课了自己也到黑板上写起来。看到妈妈炒菜,自己也争着要掌勺。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都想试一试,这是他们好学好动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不能把事情办好,甚至把事情办坏就拒绝孩子一切劳动的尝试,更不能拿大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诸如这种日常劳动,只要在安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大胆地亲自去尝试。可能炒出来的菜很难吃,甚至根本不能吃,但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食品的来之不易,岂不比单纯的说教更顶用吗?
5.分工协作,团结互助
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自身成长环境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劳动兴趣和劳动意愿。比如一些力量型的高个儿男生喜欢整理课桌椅,一些小个儿女生则更喜欢擦擦洗洗,一些在家经常扫地的乖孩子则总希望自己有机会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在安排劳动任务时,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劳动能力安排适当的劳动任务,又要让有不同劳动技能的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学生在劳动中分工协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既有利于孩子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又有利于孩子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热爱劳动品质的培养。
6.不能用劳动来惩罚学生
一些学生因为自身劳动能力或劳动习惯上的原因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某些老师不是从正面去引导帮助孩子怎么搞好劳动,而是用罚扫地来惩罚他们,甚至由于罚扫时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劳动指导而一罚再罚,少则一周,多则一月,甚至没完没了。罚扫的潜台词就是“劳动”是劳累的、痛苦的,这时孩子的劳动体验是厌恶、是惧怕。劳动惩罚是变相体罚学生,是与热爱劳动教育背道而驰的,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更是有违教育法规。
7.创造性地完成劳动,增长劳动技能和增添劳动乐趣
小学生一时性起时往往能把事情办得很好,但俗话说:“孩子都是三分钟热情”。事物的新奇感消失后,很多学生往往在劳动过程中半途而废,不能坚持把单调重复的劳动做完。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和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劳动任务。比如扫地,很多低年级小学生,只会从教室的这头扫到教室的另一头,打扫过程中垃圾越积越多,越扫越吃力。我们可以教育学生采取分区清扫法,不用把所用的垃圾都扫成一堆,而是分区清扫,一个区域内垃圾扫成一个小堆,这样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效率提高了,孩子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8.开展劳动竞赛,树立劳动标兵
上述两例虽说是个案,但其中的道理却为大家共识:中学生适当做些家务是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而如今,中学生能主动为家里煮饭炒菜、打扫卫生的怕是很少了,更不必说到田间地头或是工厂车间参加生产劳动了。据说,省内某知名中学为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开设了“煎鸡蛋”的校本课程。起初,有人大不以为然,觉得太“小儿科”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多数学生竟然不知如何“打鸡蛋”(即在瞬间将鸡蛋“磕”破放入碗里或锅中),更不用说把鸡蛋煎得形、色、香、味俱全了。
首先,劳动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直接表现为不会劳动。笔者在学校,就见过不少同学扫地时,把树叶等扫进下水道或草坪上,全然想不到雨天将发生堵塞淹水;也有学生扫地不会弯腰,直着身子,扫帚作轻点地面状或“朝天扫”状。一次校内大扫除时,笔者搬开一个栅栏式窖井盖,从管道里清理出的树叶、食品外包装数量令人咋舌。
其次,劳动教育缺失,极易导致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之陋习,难以养成吃苦耐劳之品质。在一些学校,教室、走廊的地面刚刚拖过,不久就冒出口香糖的“渣”或是纸屑;即使食堂楹柱、窗口等处不乏节俭方面的箴言古训,但浪费食物现象仍是屡屡发生;即使感恩大会上谈及父母辛劳,一些学生那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仅仅是在会场上,感动过后,他们在吃喝穿戴方面仍会暗中攀比。为什么学生“知行不一”?究其原因,一是“事非经历不知难”,没有实践体验,难以触动灵魂;二是缺乏养成的过程。“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只有当一个人从童年起就养成厌恶肮脏邋遢的自然习惯时,只有当这种习惯变为看待周围环境的、带有情感的审美观时,才有可能产生对待自我服务的自觉态度。”而时下有的学校竟然将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违纪的手段,甚至有家长认为劳动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这都不利于学生美好道德情感健康人格的养成。
再者,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也已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体质健康。知识经济的时代,体力与生产劳动相当程度的剥离,脑力劳动高度发达的同时,我们却面临体质弱化、肌体用进废退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健康体质的重要意义,但是,仅靠学校每周有限的几节体育、健康课,又如何确保增强他们的体质!而没有健康的体质,又如何保证学习深造的可持续性和将来担当家庭、家国的重任。没有健康的体质,“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笔者与同事忆起中学时代,每天上学要往返步行二十几里,倒也感谢在艰苦的日子里锻炼了体质,增强了毅力。当今天不少中学生上学有专车接送,电瓶车已成为高中学生普遍的交通工具时,我们不得不担忧:未来体育竞技场上或者一旦走向战场,他们能纵横驰骋吗? 2013年某市对19所省重点高中高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抽测,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都让人担忧。2014年,某市体育中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由往年的人工考核改为机器测试,增加了测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满分率明显低于往年人工的测试。这里且不说学生体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笔者只想强调,单靠开足开齐体育健康课程来增加学生体质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去珍惜;轻易得来的时间,也很容易被浪费掉。以当下重点中、小学为例,这些学校的周围,有多少陪读的家长?据说,在邻近某省一所近万人的中学,周边是大量租房的其他市区家长。以笔者所了解的某县为例,稍有点能耐的家长,都不想把孩子留在本镇小学、中学读书了,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把他们送到了县城的小学(当然,为孩子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租房或买房,在此陪读。每天早晨,络绎不绝去菜市场的“购菜大军”,竟也成了这座小城的一道“风景”!陪读的亲人,多为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不一,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做起了全职保姆,因为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终点比起点更重要”。不少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按说,在这种呵护下,时间被节约出来了,学生也就有了“大把”的时间,他们是时间的富翁了。但看看那些称得上认真学习的学生,却还是抱怨时间不够用,除了有时作业较多的因素外,主要是他(她)们不会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时间,很多时间被“碎片化”了。看看他(她)们生活中养成的那些“磨蹭”习惯,洗个澡,梳个头,吃个水果,找个钥匙,竟也要花掉一两个小时;再看他们自习课的自主学习状态,也很难入学即专,喝口水、找本书、再聊上几句,45分钟就这样不知不觉溜走了。难怪学生们常说“时间都去哪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应联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方面,将劳动课(含劳技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真正组织实施,将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表现与他们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开心农场”,组织学生定期劳动,或者将班务,公共区域、专用教室的卫生,绿化地带的维护保养进行班级承包,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劳动体验等,甚至,创设劳动课程基地,开设各类劳动课程,将“劳动”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之一。据说,美国知名学院――深泉学院的校训为:劳动,学术,自治。学生都必须担任一项职务,包括每天清早四点钟起床去牛棚挤奶、为牲畜喂食添加饲料、驾驶拖拉机播种、搬运木材、挖掘水渠、放牧牛羊、宰杀牲畜、食堂做饭等等。这种做法,我们亦可借鉴。2014年起,我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招生比例,可以说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落实与深化。
家庭中,家长应言传身教,从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开始,帮助孩子制作一个日常工作表,列出应完成的家务,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朱永新教授说,“劳动教育不仅是造就未来好公民的教育,而且是提高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保障其幸福的教育”。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社区里,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等形式,鼓励学生假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此,笔者呼吁,劳动教育,应成为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应成为大中小学生良好习惯。不然,学生埋头于纸堆,天天劳动(脑力劳动),某天却怯怯地问一句“劳动去哪儿了”,老师、家长怕是难以回答的。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同学们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意志,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嘉峪关市实验小学 甘肃劳动在孩子的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可见劳动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劳动习惯。
一、培养劳动兴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师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创设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劳动兴趣。把劳动和学习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如:剪贴小动物,学会怎样用剪刀,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劳动喜悦,体会到创造的乐趣。收拾自己的房间,怎样收拾会显得既干净又整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竞赛,让学生真正产生劳动的内在兴趣和需要。
结合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五一长假我当家》《购物》《生活技能擂台赛》等,独特的活动给了孩子们全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劳动习惯
1. 观察了解,培养劳动意识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任何生活细节均由大人们统统包揽,从而“剥夺”了孩子们劳动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入手,如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在家中适当地和家人一起参与、分担一天中的劳动活动,使孩子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过程及其细节,比如“我帮妈妈扫地”“我为奶奶捶背”“我为自己洗衣”等等,或让学生观察家中的一些劳动工具,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形式和形象化的劳动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脑海里的劳动意识。也可组织参观活动,让他们亲临其境去了解农田建设及小区环境,观察和理解环卫工人的辛苦劳动,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知道社会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并从中体味和享受来之不易的劳动快乐。
2. 安排岗位,培养劳动习惯
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光靠兴趣,光有新鲜感和劳动热情是不够的。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在班级中,要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岗位,如课后黑板的擦拭,卫生角废纸的清空,及时捡起地上的废纸,班级门窗的关开等,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如工作细心的负责班级图书的整理。在岗位的分配中,可以采用承包制或竞标制,加上教师的及时检查,促进学生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平常坚持学校清洁岗位制,学校每天早上固定10分钟清扫,学生一人一岗,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都落实到学生个人,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教师还可联系家长,让学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好被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可以要求孩子学会整理房间,以养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3.经常召开以劳动教育、劳动竞赛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的美德,它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以“劳动光荣”“我是妈妈的好帮
手”等为主题开展班队活动,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我们爱劳动”的评比表,定期评出班级“劳动之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更深的劳动意义,还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树立榜样体会劳动光荣,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树立劳动榜样,引领学生向榜样学习,自觉参与劳动实践。首先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对于热爱劳动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让大家向他们学习,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自身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当好学生的带头人。指导学生劳动的方法,如种养一盆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花,提高学生的劳动技巧,以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也成为孩子的表率,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应表现出积极并勇于承担家务的精神,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参与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学习用品、洗袜子、一起打扫房间等,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针对孩子非常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劳动这一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也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大人带孩子去春季植树劳动,了解植树的好处,并给孩子示范怎样植树,孩子就会认真地照着样子和大人一起去做,会感到植树劳动很光荣。让孩子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我对学校一年级12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了解到: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占58.2%,早晨自己穿衣服的占2.2%,自己叠被子的占1.6%,用餐时自己盛饭的占14.1%,自己每天步行到校的占5%。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而今中国一大批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进入充满竞争的21世纪,将会惨遭淘汰。尤其是当今农村小学生的劳技教育已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针对农村实际,对小学生加强劳技教育呢?
1.学习讨论,明确意义,形成共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劳动课教学大纲》,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第一,不爱劳动的学生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日久成习”,要培养学生真正爱劳动的习惯,要给予热情地引导、及时地鼓励、不懈地督促。第二,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学生为自己做事,如打扫办公室、批改作业等。有时还要带头劳动,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一起劳动,能空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切忌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用在学生的身上,如犯错之后罚擦黑板、摆桌子、扫地等,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2.重视劳动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主阵地,在每学期初,学校就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保证做到:劳技课,课表上有位置,行动上不被占挤。另外还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编排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挖掘每课内容和思想内涵,创设劳动教育的愉快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树立劳动观念。如在手工制作时,播放一支精选的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实践操作。其次,加强先进导向,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几个精致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进行观赏,激发学生浑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愿望,然后,指导其手工方法,让学生自己操练。再次,展示劳动成果,让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3.开发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
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五个结合:
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
与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
与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应该关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记者: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于是,一些孩子劳动意识十分欠缺。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郑沪生:劳动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也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家庭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家务劳动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意志、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掘孩子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位为孩子的未来幸福着想的家长,都应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劳动,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放弃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更主要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记者:具体地说,家庭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质有哪些作用?
郑沪生: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学会劳动,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好的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增进与人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明确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战胜困难。相反,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记者: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太累,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郑沪生:劳动是累点儿,但可以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在劳动中,孩子双手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记者: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处于什么状况?
郑沪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所作的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我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作过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他们整理书包的占39%,洗手绢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记者:您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郑沪生:主要原因是家长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有调查结果表明: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没有劳动体验,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现自私,缺少爱心,不懂谦让,有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
记者: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您认为当家长的应如何做?
郑沪生: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代替,那样就会消减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第三,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
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续发表了《学做一个人》(1925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行是知之始》(1927年)、《教学做合一》(1927年)、《在劳力上劳心》(1927年)、《手脑相长歌》(1931年)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陶行知先生就明确指出:旧的教育与社会、实践人为地割裂开来,其最大的弊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使读书人“心里想和口里念,而手不做”,成了用脑不用手的半残废;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这种教育,陶行知一方面强烈地反对,并号召要革书呆子的命;另一方面指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与指导。他的口号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叹的是,时隔这么多年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镜头一:十来个高中生打扫几个平米的包干区,往往在聊天、追逐、打闹,几分钟的事,半个小时还完不成。镜头二:每到周末高中住校生回家时,往往是大包小包的,里面装的大部分是脏的衣服、鞋子甚至是袜子。镜头三:走进一间学生宿舍,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被子不叠、衣服乱放……这些现象应该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所阐述的丰富、精湛而又实际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高中生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一、加强劳动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劳动需要心理,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
陶行知先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强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同时,他力主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1931年,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先生的这些有关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阐述,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对当时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现在的高中生对待劳动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着茫然感和不知觉性,存在着怕苦、怕累、轻视厌恶劳动的思想情感。虽说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劳动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个方面加大教育的力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进行讨论,把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专题,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来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的需要心理,以达到自觉接受教育的效果。
二、寓教育于具体的劳动之中,以劳促教
毋庸讳言,当今高中生劳动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做”,这与陶先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完全相悖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做中教”,而关键是“做”。陶行知先生认为“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他所办的学校,学生入学后,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如晓庄师范学生上午大部分时间是学习、阅读,下午主要是从事具体的劳动。包括建校劳动、美化学校环境、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等。这给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劳动教育必须在劳动中进行。任何脱离具体劳动的劳动教育都是纸上谈兵,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时代不同了,在劳动的内容上应有所区别。我们现在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学校公益劳动。比方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一般性的劳动技能的训练、交流和竞赛,如叠衣服、钉纽扣、整理内宿、植树、公共卫生的打扫等。
三、教师身体力行,以“行”取胜
如东县饮泉中心小学,黄永祥
我对学校一年级120 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了解到: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占58.3%,早晨自己穿衣服的占 3.2%,自己叠被子的占1.6%,用餐时自己盛饭的占14.1%,自己每天步行到校的占5%。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而今中国一大批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进入充满 竞争的21世纪,将会惨遭淘汰。尤其是当今农村小学生的劳技教育已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针对农村实 际,对小学生加强劳技教育呢?
1.学习讨论,明确意义,形成共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劳动课教学大纲》,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 到:第一,不爱劳动的学生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日久成习”,要培养学生真正爱劳动的习惯,要给予热情 地引导、及时地鼓励、不懈地督促。第二,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学生为自己做事,如打扫办公室、批 改作业等。有时还要带头劳动,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一起劳动,能空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第三, 切忌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用在学生的身上,如犯错之后罚擦黑板、摆桌子、扫地等,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 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2.重视劳动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主阵地,在每学期初,学校就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教学计划, 并认真组织落实,保证做到:劳技课,课表上有位置,行动上不被占挤。另外还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 点和编排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 性,挖掘每课内容和思想内涵,创设劳动教育的愉快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树立 劳动观念。如在手工制作时,播放一支精选的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实 践操作。其次,加强先进导向,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几个精致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进行观赏,激 发学生浑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愿望,然后,指导其手工方法,让学生自己操练。再次,展示劳动成果,让学 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3.开发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
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五个结合:
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 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 、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
与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 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
与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 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应该关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近期,教育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新闻会,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针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问题,建构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目的在于将“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通过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途径,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德育素养。同时,提出了加强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另外,为了更加科学地监督和测定德育成效,还拟定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⑵兰劢峁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且把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针对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纲要》进一步提出“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的理念。这一理念较好解决了德育与各学科分离的现实问题。仅仅安排“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满足不了中小学生德育的需要。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从性质上讲是一个理论课程,是在理论层面上指导学生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怎样才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但要清楚,其作用是有限的。德育与各学科是不能分离的有机统一体,在每一科的教学工作中都不能缺少道德教育。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要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告诫学生不能对社会做出有害的事情。为了防止有害行为的发生,每一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有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每一个学科都有陶冶人性情的内在力量。文学、音乐、美术等足以能陶冶人的性情,数学中的数与数的巧合联系,物理、化学的能量转移和光色变化,植物学上的花叶和动物学上的形体进化,地理学上的名胜,历史学上的伟人事迹等等都包含着陶冶人的因素。每一科目的老师,有意识地借用这些学科的特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针对德育薄弱环节,《纲要》强调了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现在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很薄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禁止做,概念比较模糊;另外,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在受到侵犯时,自我防范意识欠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件,必须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让学生知法守法。同时,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使中小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其次,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很重要。“劳工神圣”,这是先生的题词。他反对“吃饭不做事专门暴殄天物的人”。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普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活自理。但是,由于家长包揽所有的家务,只让学生一味闭门学习,孩子渐渐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孩子会自己穿脱衣服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会做些家务活的时候就让他们扫地、浇花、洗碗等等;会洗衣、做饭的时候让他们洗衣服做饭。总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参加劳动有利于提高其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劳动的意义。劳动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学了很多知识,却失去了基本生存技能,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最后,必须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学生在学校里上德育课,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把德目落实到行动。在学校,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爱护学校设备,礼貌对待父母、长辈和他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很多人却不讲社会公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纲要》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把培养学生公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