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5: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流程 内控监督

一、内控制度简介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而内部控制目标职责则是要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它不仅要分析财务、会计、资产等执行情况,还要分析各种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改善措施。

内部控制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内控控制要覆盖企业各种业务和事项;二是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性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事项;三是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保证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二、内控制度对施工企业的重要作用

施工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第一,产品的固定性,施工企业建造的如房屋、道路、桥梁等都是固定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第二,生产工期的长期性,施工对象规模大,所需资金量大,工序多而复杂,很难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具有长期性;第三,施工对象的分包性,施工对象由于复杂性等特点,部分工程由于施工企业自身无法完成,必须有外包给专业施工队伍。施工企业上述特点导致施工企业自身存在各种风险,如会计造假、经营违法、贪污受贿,投招标标底被泄露等,使得施工企业盈利空间狭小,生产经营受到挑战,需要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防范和消除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首先能够规范施工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有助于各个部门协调,促进施工企业整体发展;其次能够加强对施工企业各个部门的监督管理,预防部门风险点的产生和恶化,防范各种风险;再次有助于施工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施工企业经营行为

施工企业竞争激烈,为达到经营目标,部分企业容易铤而走险,采取非正常手段,偷工减料,进行违法行为,建筑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则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各类隐患,保证施工企业正常合法经营,进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完善的内控制度有助于施工企业统一配置资源和原材料,充分掌握原料和设备使用程度,保证企业正常的工作运转。

(二)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施工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如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内控制度一个重要方面是风险控制,通过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施工企业能够有效识别和评估企业的各类风险,控制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预防风险大范围扩散,降低风险损失。

(三)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求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产控制,施工企业完善的内控能够全面把握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确保财产安全完整,有效防范资产和资源浪费现象,杜绝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此外,能够降低违约风险的发生,减少拖欠款和拒付款行为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避免资产流失。

(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员工行为的,防范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再加上定期的素质培训,能够明显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内控制度有助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为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开展工作;严密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风险管理制度、监督约束制度等的建立有助于保证企业持续稳健经营。

三、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施工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大部分员工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领导层则存在重项目,轻管理,经营粗放,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控意识薄弱

施工企业竞争激烈,领导层重视项目的获得和工程的正常建设,而缺乏对日常制度和工作流程的重视。领导层对内控制度的概念和作用认识不足,使得管理层不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导致违法违规、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时常发生。

(二)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部分施工企业虽然构建了内控制度,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内控制度缺乏完整的体系。由于施工企业缺乏专门的内控制度管理部门,使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各个部门独立为政,部门规章制度之间存在矛盾,难以有效的协调执行,导致内控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而缺乏权威性的内控制度不能得到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

(三)投招标价格评价机制不健全

投招标价格评价机制不健全,给施工企业投标和招标环节带来巨大隐患,这些环节也正是违规违法行为,道德风险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首先项目和工程的主办方需要通过招标确定合适的施工单位,由于施工行业竞争激烈,使得部分施工企业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中标价格,甚至恶意竞争,行贿受贿,导致投标环节比较混乱。即使施工企业中标,由于项目和工程复杂,环节多,施工企业也需要把部分环节外包出去,需要招标合格的单位,在此过程中由于信息部队称容易招到那些价高质次的单位。

(四)内控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

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离不开监督和管理,但是正是由于施工缺乏内控制度监督管理部门,使得施工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评估内控制度的执行强度和执行效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改正。此外,缺乏监督体系使得内控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否执行内控制度与绩效并不挂钩,不能有效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内控制度执行难度比较大。

四、优化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构建稳定的内部控制环境

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不仅涉及企业管理制度和日常工作流程,而且取决于企业领导的观念、态度和意识。首先施工企业领导层应重视企业的管理工作,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认识,将内控制度作为定期培训的内容,以提高中高层管理者对内控的认识,营造重视内控制的良好氛围。此外,企业施工企业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符合要求的治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监督管理机制,从源头上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二)建立完善的投招标制度

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于招投标。由于竞争激烈,投招标环节容易出现风险。建立投招标制度,首先在投标环节,执行严格的会计预算,确保合理低价中标,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出现;其次对招标方进行要个考察,确保中标企业的信用和信誉,防止中标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谨慎选择投标企业,避免与缺乏信用的外包商合作;此外,对于原料供应商也要建立信息档案,确保原材料质量,避免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

(三)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流程

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实际运转过程中,因此制定相关的业务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需要设计和执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流程、往来结算内部控制流程、原材料采购内部控制流程以及投标、招标内部控制流程等,确保相关的业务活动都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中。此外,施工企业应该建立预算编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风险,控制风险,降低或消除风险。

(四)增强内控监督体系建设

施工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为确保内部控制度的实施,施工企业首先需要建立内控监督部门,指定内控制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与工作绩效挂钩,提高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施工企业需要建立财务检查制度、会计核算制度、投招标档案管理保密制度、会议记录制度等,并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办事。此外,还需要指定专门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发现并记录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及时上报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除了上述几点建议外,加强部门信息沟通协调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沟通协调是一个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顺畅的信息沟通交流能够确保各个部门了解到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能够保证政令一致与有效执行,也能够保证物资的有效调配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伍艳敏.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现代商贸工业[J].2009(5)

[2]李静.浅议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财经界[J].2010(20)

[3]郭艳丽.浅谈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当代经济[J].2011(10)

第2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三会四权;股权结构;信息披露;股权激励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效应。

一、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均持股为32%,最高的达到60%,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根本没有话语权。二是大股东主体虚拟。由于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以利润为目标的股东主体,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经营者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成本高企等公司治理问题。

2、“三会四权”形同虚设。

根据《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前称城市合作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规定》,每个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都建立了所谓的“三会四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治理架构。但是,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由于行长是政府任命,常常出现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无法制约的局面。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情况来看,其内部的三会四权的治理架构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3、信息披露不完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尚不具备上市的条件,并且相关信息并不需要进行公开披露和接受公众监督,因此在信息披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年报在内容和格式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对会计报表附注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在风险方面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非常少,信息披露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存在上述公司治理问题以外,还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不足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时的先天性条件不足外,还与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制度基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和完善其公司治理的制度性基础,对于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分析

1、关于股权结构。

《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城市合作银行股本由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资金构成。其中,地方财政为最大股东,其入股比率不得超过城市合作银行股本总额的30%”。根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为地方财政,即地方政府,其他出资人除城市信用社原有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两者加起来占股本的比例都很小) 外,实际运作中基本上都是当地国有企业。

也就是说,国有成份占有绝对多数,而且出资人出于同一座城市。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地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金融控制力,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依附于地方政府,变成地方政府的准行政部门,导致盲目投资和金融风险积累。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这一虚拟主体对剩余索取权的追逐要求无形中被软化,因此,很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经营班子形成约束机制,“三会四权”的制衡职能严重弱化。

应该说2002年后,随着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主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股权结构开始逐渐分散,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的股权比例出现明显下降,民营资本参股比例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民营资本投资比例增加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后,在城市商业银行内外部制约机制原本就不到位的情况下,民营资本急功近利的逐利性特征显现出来,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治理问题开始凸现。

2、关于外资参股。

关于外资参股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的入股主体,仅仅包括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明确排除了外资参股的可能。在1994年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也明确禁止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应该说,这是和当时中国金融环境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逐渐有所开放。2003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8条和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

随着对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开放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被外来资本所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在带来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同时,还在董事会层面强化了制衡关系。从上海银行、南京银行、西安商业银行和济南商业银行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各行均为外资方提供董事会席位,增加外资话语权,强化双方合作与技术协助,对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所占股权比例和董事会席位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很难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

3、关于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整体规范,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200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应当披露的内容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包括主要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状况、股东关系及关联交易情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六个方面,涵盖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整体状况。自2004年11月起,银监会多次下发文件、通知,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分类明确了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加强自我约束,但由于所披露信息的关注主体主要是监管机构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而且披露信息的详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很难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压力。从目前来看,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受众群体十分有限,很难受到市场公众的监督,因此,其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的监督。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应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理、监督和稽核,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4、关于股权激励。

关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激励问题,目前的商业银行法律法规并没有相关的条款或规定,对银行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和薪酬制度改革,虽然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尝试,但也只有部分上市银行才获得批准。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之初,有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这种员工持股与资本形成过程有关,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股权激励的范畴,确切地说是员工持股。

在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员工和外部投资者出资取得股权,与通过股权激励获得股权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这种形式形成的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的状况,能否在公司未来发展中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还不能确定。

三、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步伐,有效改善城商银行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公司高管激励体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来看,在上市前体现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增资扩股热潮,但股权结构集中的特征依然明显,而且体现出地方色彩。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公开募集股份,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关于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投资主体范围得到广泛扩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将使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对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根据本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境外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向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例将突破25%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境外机构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增加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强化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2、有助于改善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

虽然监管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不断强化,但由于关心信息披露的利益主体仍然不够公众化和普遍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进行的信息披露并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关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得不到纠正。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崭新的市场主体上市后,这将会极大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后,城市商业银行除了要遵循银行监管机构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和相关财务制度,还要遵循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因此,将大大提高其披露质量和水平。

3、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长期激励机制。

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2条规定,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并对激励对象、数量、股票期权、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9月,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股权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授予数量、授予价格及其确定的方式、行权时间限制或解锁期限、申报、考核和管理等具体内容。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基础,很难对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作出重大突破。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开展长期股权激励,完善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1

[2]谭 震.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第3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三会四权;股权结构;信息披露;股权激励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效应。

一、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均持股为32%,最高的达到60%,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根本没有话语权。二是大股东主体虚拟。由于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以利润为目标的股东主体,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经营者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成本高企等公司治理问题。

2、“三会四权”形同虚设。

根据《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前称城市合作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规定》,每个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都建立了所谓的“三会四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治理架构。但是,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由于行长是政府任命,常常出现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无法制约的局面。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情况来看,其内部的三会四权的治理架构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3、信息披露不完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尚不具备上市的条件,并且相关信息并不需要进行公开披露和接受公众监督,因此在信息披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年报在内容和格式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对会计报表附注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在风险方面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非常少,信息披露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存在上述公司治理问题以外,还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不足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时的先天性条件不足外,还与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制度基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和完善其公司治理的制度性基础,对于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分析

1、关于股权结构。

《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城市合作银行股本由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资金构成。其中,地方财政为最大股东,其入股比率不得超过城市合作银行股本总额的30%”。根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为地方财政,即地方政府,其他出资人除城市信用社原有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两者加起来占股本的比例都很小)外,实际运作中基本上都是当地国有企业。

也就是说,国有成份占有绝对多数,而且出资人出于同一座城市。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地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金融控制力,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依附于地方政府,变成地方政府的准行政部门,导致盲目投资和金融风险积累。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这一虚拟主体对剩余索取权的追逐要求无形中被软化,因此,很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经营班子形成约束机制,“三会四权”的制衡职能严重弱化。

应该说2002年后,随着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主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股权结构开始逐渐分散,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的股权比例出现明显下降,民营资本参股比例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民营资本投资比例增加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后,在城市商业银行内外部制约机制原本就不到位的情况下,民营资本急功近利的逐利性特征显现出来,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治理问题开始凸现。

2、关于外资参股。

关于外资参股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的入股主体,仅仅包括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明确排除了外资参股的可能。在1994年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也明确禁止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应该说,这是和当时中国金融环境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逐渐有所开放。2003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8条和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

随着对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开放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被外来资本所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在带来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同时,还在董事会层面强化了制衡关系。从上海银行、南京银行、西安商业银行和济南商业银行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各行均为外资方提供董事会席位,增加外资话语权,强化双方合作与技术协助,对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所占股权比例和董事会席位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很难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

3、关于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整体规范,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200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应当披露的内容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包括主要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状况、股东关系及关联交易情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六个方面,涵盖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整体状况。自2004年11月起,银监会多次下发文件、通知,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分类明确了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加强自我约束,但由于所披露信息的关注主体主要是监管机构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而且披露信息的详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很难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压力。从目前来看,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受众群体十分有限,很难受到市场公众的监督,因此,其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的监督。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应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

理、监督和稽核,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4、关于股权激励。

关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激励问题,目前的商业银行法律法规并没有相关的条款或规定,对银行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和薪酬制度改革,虽然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尝试,但也只有部分上市银行才获得批准。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之初,有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这种员工持股与资本形成过程有关,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股权激励的范畴,确切地说是员工持股。

在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员工和外部投资者出资取得股权,与通过股权激励获得股权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这种形式形成的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的状况,能否在公司未来发展中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还不能确定。

三、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步伐,有效改善城商银行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公司高管激励体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来看,在上市前体现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增资扩股热潮,但股权结构集中的特征依然明显,而且体现出地方色彩。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公开募集股份,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关于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投资主体范围得到广泛扩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将使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对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根据本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境外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向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例将突破25%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境外机构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增加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强化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2、有助于改善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

虽然监管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不断强化,但由于关心信息披露的利益主体仍然不够公众化和普遍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进行的信息披露并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关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得不到纠正。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崭新的市场主体上市后,这将会极大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后,城市商业银行除了要遵循银行监管机构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和相关财务制度,还要遵循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因此,将大大提高其披露质量和水平。

3、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长期激励机制。

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2条规定,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并对激励对象、数量、股票期权、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9月,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股权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授予数量、授予价格及其确定的方式、行权时间限制或解锁期限、申报、考核和管理等具体内容。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基础,很难对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作出重大突破。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开展长期股权激励,完善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1

[2]谭震.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幼师专业;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以及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德育思想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习成绩差的,在中学都属于问题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比较差,甚至有1/3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这给中职幼师专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如何让中职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遵守纪律便成为老师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关键位置

“德智体美”作为学生发展重要的四个方面,“德”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的,这就要求中职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管理工作的关键位置,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水平,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对学生声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有效地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相关的职业道德等教育内容进行教学,使得中职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幼师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更加深层的社会意义;其次就是要根据当前幼师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让中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师专业的市场概况和社会对幼师专业的人才要求,使中职学生能更快地转变自身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老师可以联系本校已经毕业的幼师专业优秀学生给学生做相关的经验之谈,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幼师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更好地投入到幼师专业的学习中。

二、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强化学生自主管理

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学生的“带领者”,因此班干部的选拔和挑选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团结班级,老师可以采取不记名方式的民主投票,然后老师在选票数量靠前的学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合理地挑选班干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组成精干的班干部之后,老师务必要让他们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对其进行耐心、认真的指导和培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重视班干部的威信树立问题,从而通过班干部来更加高效地管理班级的事务。比如,老师在教学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和比赛,比如声乐合唱大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集体荣誉感,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热爱班级,为班级的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增强中职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中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甚至有些中职生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使得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做事情缩手缩脚,没有自信。因此,为了增强中职生的信心,让他们找到自信,老师应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创造一些让中职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举个例子,如果学校举行一些文艺项目或者是比赛时,老师应当主动地鼓励学生去参加,并且在学生参加项目之前,对其进行详细的、充分的演练,保证其发挥正常,获得成功。这样的话,自卑感很强的学生便能够找回自己的自信心,对现在和未来更加充满积极的向往。

四、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很多中职老师认为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他们的内在想法和情感世界,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隔阂,老师很难理解学生的某些行为,而学生把老师的教导当作“耳边风”,这增加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难度,因此,老师应当以爱感人,以情动人,积极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比如,学生如果请病假,那么老师应当及时慰问和关心学生;如果学生家庭有困难,那么老师就要主动地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等等,通过平时这些细节的关怀和帮助,学生也能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懂得遵守班级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另外,针对一些后进生,老师切不可放弃他们,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如果学生课上回答问题正确,老师也应当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重视这些后进生的成长,从而使幼师专业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得到优化,在班级中创造良好、温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懂得感恩和回报,更好地配合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总的来说,优化幼师专业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途径都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因此,这就需要幼师专业的班主任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采取针对性的解决途径,给学生灌输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未来前景以及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更好地凝聚班级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老师应当以爱感人、以情动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关爱和帮助学生,使幼师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尹静.“心理双向调适法”与中职幼师专业班干部健康心理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69.

第5篇

【关键词】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整体质量;优化措施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在输电线路施工中也有不同。城乡不同类型的电网系统所呈现的500kv负荷密度、输配电模式以及电网线路组件接线方式也不相同,并且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也是不同的。本文就优化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整体质量为施工目的,对输电线路施工的整体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输电线路接线技术、线路布局架设以及接线工程的工作细节进行优化,以此提高500kv输电线路的质量。

1 优化输电线路接线技术

(1)优化架空线路的接线方式。在目前我国电网的架空线路主要是采用单一的电源辐射接线模式。电源辐射接线模式有着简单的操作,构建集约,价格低等优点。并且在这种模式有着较低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在维护和检修时难度比较小。但是当电网线路出现突发事故时,电源辐射接线模式的配电来源是固定且单一。因此必须要将控制中心配电阀门进行关停,这样会导致所有覆盖地区的电网系统停止运行,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电路系统关闭。单电源辐射网络有着固定的主干线,一般是在3-4条。每条主干线的装接容量要保持在2-3.5MVA范围中。单电源辐射网络无法进行负荷转移,每段主干线都有着各自的负载,并适量运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配电系统所所需要的电力。单电源辐射网络接线方式有着一定缺陷,但可在城乡地区进行推广和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城区有着巨大的耗电量第二产业中铺设使用。

(2)优化电缆网络的环网式接线方式。电缆系统有着较为简单的接线方式,通常是采用电荷直连的剪接方法。将相同电容量的电荷线头进行有效串联,将环网式进行接线。采用电荷直连的剪接方法,当输电线路环网中的任何一段线路单元出现非人为性故障时,电网系统中的其它单元就可以为出现故障的线路单元提供有效的供电补偿。以此将以往线路采用的单线放射式配电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降低,避免电网系统出现瘫痪,保障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但是,环网线路中的每个分段单元都需要将系统电荷负载容量进行平均承担,当某个线路出现故障后,其它线路就需要承担这个线路的巨大荷载。因此,为了保障环网线路运行的安全性,每条线路都需要预留一定的备用电容量,保证备用电容量保持在60%左右,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每条线路的负载压力。

(3)优化负荷双环系统的接线方式。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是采用二回式电缆线路,在电缆环网的基础上对接线方式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增强。每个环网中的变压器都存在着负荷电容量,通常保持在50%左右,并采用并联方式,将变压器接入配电器中。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可以保障线路系统稳定运行,有着较大的辐射覆盖范围,并可以向用户进行持续的配电作业,保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负荷运转。但是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需要投入较高的建设成本,并不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为了保障输配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对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中所需要注意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双环网使用双电源,有着巨大的发热量和功耗。因此必须要配备相应合适的散热装置,对线路进行鼓风散热,有效减少线路表面的热气。

2 优化输电线路布局架设的流程

(1)相应增加地区变电站的数量,增强配电基数。在架设500kv输电线路时,要根据地区的负荷密度和500kv线路供电半径,将变电站的最终选址进行确定。通常情况,500kv线路供电半径是要控制在15千米范围中。同时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进行分析。为了防止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必须要控制合理的经济效益。

(2)有效改造500kV线路系统的无功补偿,在建设500kV线路系统的无功补偿时,要尽量选择一处,一定要小于2处。同时需要按照500kV线路负荷分布,对分布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通常是在相对集中架设线路负荷地区建设500kV线路系统的无功补偿。为了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并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必须要保证所购买的机械器材有着较高的质量和简单的操作技术,增强建设作业效率。

(3)有效架设低压自动化配电线路。架设低压自动化配电线路主要是为了改善一些城市有着大量的低压小型电机群组,这些小型电机群组有着较长的供电半径,较低的末端电压,当地区处于用电高峰时期,小型电机群组无法充分发挥辅助作用。因此,可以按照分段补偿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线路架设。并且技术人员要进行有效的检测实验,并为线路假设的基本组件和具体措施进行有效确定,保证低压自动化配电线路的架设符合要求。

3 优化输电接线工程操作细节

(1)规范合理架设分段线路。在分选线路架设过程中,通常会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以及机械设备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分段配电接线的质量。因此,在架设分段线路时,操作人员要制定合理的架设方案,将每个分段容量进行平衡。特别是在城乡过渡地区架设分段线路时,要对当地自然环境和配电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接线网络进行合理有效的铺设,保证接线网络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2)增强线路联络量,提高自动化水平。操作人员在接线过程中,要对配电网络的负荷密度比值进行全面观察。一些地区有着较高的密度比值时,需要建设的配电器机组有着较大的电容量,能够对地区的高压进行有效承载。在密度较小的地区建设电容量较小的配电器机组,减少承载的压强。

(3)优化双电源双变压器的接线。双电源双变压器的接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电缆消耗,有着简单的操作和维护。双电源双变压器的接线采取分散式、交互式的工作方法,会使电源箱体和变压器线体中的高压熔丝处于高温负荷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因此必须要密切观察检测和维护高压熔丝,选择合适的散热降温装置与高压熔丝相连,保证在规定范围内电源箱体和变压器线体中的高压熔丝处于稳定的状态中。

4 总结

在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中,为了保证施工作业整体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必须要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优化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整体质量,以此提高500kv输电线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巍.500kV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J].科技传播,2010(22).

[2]雷德坤.浅析500kV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的施工质量控制[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3(07).

[3]黄锦辉.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科学之友,2011(17).

第6篇

一、企业员工培训的背景

石油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可持续型、知识型产业的号召,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张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都受到高度重视。中石油的“国际化人才千年培养计划”就是一项很好的培训战略。很早以前国外的发达国家就认识到员工的培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了很多先进的管理和培训模式。如今各国都对的能源高度重视,石油企业面对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而企业员工培训则成为了企业提升员工素质最有效的方式。

二、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通过对员工目前工作状况和技能水平的衡量,参照员工岗位所需知识、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员工职业成长的需要,发现和总结员工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可能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内容的工作。

第一,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的特点。

过去因为石油企业涉及专业广,人员多,加之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工作重视不足,培训项目计划大都是粗放型的,导致了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资源浪费。很多的分析只是表面事情,效率低下且目的性比较差。

同时,作为国家控股的重点企业,石油企业地位重要。而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企业的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而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有针对性提出员工个人培训需要,通过相关专业部门的汇总分析,科学合理组织实施培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有的放矢,还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员工的个体分析,石油企业的工作人员,结构复杂,技术范围广,专业性强,必需进行针对性分析。对于管理者而言,培训需求分析主要体现在业绩报告,管理方法和业务能力的考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分析调查。对于操作技能人员主要是相关岗位操作规范、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岗位知识技能、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等的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员工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分析调查,形成员工个人的信息档案和个人培训需求计划。

企业的组织分析,是通过对企业进行定位,根据服务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所要具备的技术和科技要求、企业发展的需要等,从安全、语言、管理、技术、设备、企业发展与规划等系统提出企业培训总体方向、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从而确定企业总的培训需求计划。

岗位分析,众所周知,石油企业是个技能尖端的产业。很多岗位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规范。只有通过对岗位的安全、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拓展等全方位的系统分析,针对岗位建立本岗位应该达到的标准,形成岗位培训矩阵。

第三,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企业保持竞争力,员工的培训就要尤为关键。通过该分析,找出管理和工作的弱项。然后对症下药,快速、高效的解决问题,一方面能及时的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还能节约培训工作的成本。

三、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矩阵,是为了员工能直观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岗位的技能和知识要求,知道相关培训条件和培训项目的先后顺序,把各个岗位和所需培训项目用矩阵的形式横纵分置。更先进一些的培训矩阵还可以提出每一项培训内容应该达到的培训学时、掌握程度等。

此外还应该根据员工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和员工的年度能力评估,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培训需求矩阵。此外,由于石油企业属于高端技术产业,企业很可能涉及到很多海外业务或外籍员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海外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及外籍员工的文化背景,同时充分结合企业文化,制定出符合这些业务和外籍人士的培训项目计划。

第7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 行业特点 发展现状 人才需求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途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21世纪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人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8个模块。尤其强调为适应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特别观注和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布局却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状态。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相当数量的专业点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教育部为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并重组了53个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石化行指委),作为石化行业指导的有力抓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行指委建议,应当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倾斜。

一、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3%,利润总额15.3%。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稳中趋好。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人。全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远不能及。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汽柴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氯碱、浓硝酸、橡胶制品、涂料、化学试剂、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我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2%。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6%,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274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石油和天然气75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燃料乙醇50万吨/年;赖氨酸50万吨/年;丙烯腈42万吨/年;尿素40万吨/年;氯碱30万吨/年。重点企业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早,起步高,具备适当快速发展和产业跃升的条件。2009--2012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化工企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位次前移。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00万吨;乙烯达到115万吨;ABS树脂达到58万吨;化工醇达到100万吨;氯、碱产品达到40万吨;苯乙烯达到35万吨;丁辛醇达到48万吨;丙烯腈达到42万吨;苯酚丙酮达到37万吨;双酚A达到15万吨;乙丙橡胶达到7万吨;赖氨酸达到50万吨;苯胺达到30万吨;子午胎达到1000万条。

2009--2012年,建设吉林市国家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设松原市省级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机械;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纤维、生态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设四平市氯碱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氯、碱产品;建设白山市临江硅藻土环保功能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医用材料、复合颜料催化剂、精品助滤剂、无毒杀虫剂;农安、扶余、汪清、桦甸开发油母页岩,重点开发页岩油、联产发电、集中供热、轻质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实用型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增长,高职与中职招生则出现连续下降。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来自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行指委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控制本科规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职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以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大量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梳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构建创新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各种新模式;投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对吉林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根据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较研究,我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研究,二十一世纪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运用的研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研究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等。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要提升学校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理论教育水平

企业在发展中有与教育机构的需求和愿望;发挥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机制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建议。对创新人才利益驱动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专业教学方案开发研究,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使用、评价研究。

2.撰写石油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报告

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前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依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院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较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做出贡献。

3.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石油化工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的课改思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行业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通过研讨会共同回忆和陈述个人职业历程及工作任务实例,确定本专业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找出各成长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研究提炼出描述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范围和归类,深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子任务的汇总,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明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化工设备维护(化工机械)、化工电器及自动化、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艺操作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设备仪表使用维护能力,识图、制图能力(CAD),班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工艺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各岗位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中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技术员、车间主任。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懂得化工产品的基本性质,了解化工产品的检验方法,熟悉化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

5.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体化的教学方法;案例;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等。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6.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继续参加国培省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石化企业学习和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7.合作开发实训资源,建成一流的应用化工实训基地

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8.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

主题为“技能―中国化工”的石化行业技能大赛,自2005至2011年来已成功举办7届33场行业全国大赛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为23个与教育部合作主办技能大赛的部委及行业之一,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教育部技能大赛系列,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承赛院校等承办。石化行指委提供技术支撑。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253个职业院校参赛队伍参加了石化类大赛。其特点:一是石化行业和教育部共同搭台,是政府与行业合作,教育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二是石化赛项专家组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比例各半,确保竞赛内涵与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接轨;三是石化赛项技术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覆盖化工领域职业教育的重点和主干专业,竞赛方案贴近行业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大赛内容覆盖专业核心技能点;四是公平办赛,办绿色竞赛,启用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裁判,第三方执裁。赛场即是竞技场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赛项内容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竞赛设备引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9.教产对接搭建职教与企业互动平台

10.文化对接 瞄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总之,一方面,收集和发现和实践石油化工行业“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培养主要模式和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及评估验收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的办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专业方案建设规程”等。另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办法。着重提出解决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可行办法,包括理法建议、政策建议、制度制定等。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公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郭俊杰―维普资迅网

[3]《基于高校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研》。黎明〈职业与教育〉2010年第5期

[4]《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文献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

[5]《以行业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不断加强石化行指委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文献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5月

[6]《熊勤会长在2013年在教育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致辞》文献

2013年4月

[7]《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及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石化类赛项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时间:2013年4月

第8篇

【关键词】 中高职“宽口径衔接”模式;高职本科“对口衔接”模式;高分子专业

一、中高职、本科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中高职招生方面衔接现状

到2009年底,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3+X考试,与高考相似,为中职毕业生专门设置。1995年由广东省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实行“3+1”考试模式,“3”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1”为专业技能课程。从1998开始,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班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由原来的“3+1”改为“3+证书”[1]“证书”为广东省职业技能证书。二是成人高考,这是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施“3+2”中高职教育,到2012年,有32所高职院校与149所中职学校对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作为2012年试点专业,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大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宽口径”专业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多为文科、计算机、汽车等办学要求没那么高的专业,没有围绕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专业,已不能满足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不能适应塑料产业升级的需要。

(三)高职、本科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虽然广东省有27所高职和100所中职的10个专业大类参与中高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但是目前还没有进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本科院校有设置高分子专业,但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型的本科。2011年第二次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为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为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5A和实用型、技术型5B。其中5A又分为5A1和5A2,前者按学科分设专业,后者按行业分设专业[3],见图1。

参照该分类框架,我国大部分研究者将5A和5B分别对应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而言,5A1系列的高校在我国被认为包括“985”大学、部分“211”大学,5A2则包括一部分“211”大学以及大量地方本科大学,人才规格由高到低有硕士、本科和专科;5B则是指高职高专院校,也包括硕士、本科、专科层次院校,但目前我国只有专科层次院校。在我国,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通常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标准来区分三类高校:5A1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内容一般以纯理论知识为主;5A2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5B高校则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偏重实践性技能。毫无疑问,5A1与5B的人才类型界限比较明确,5A2与5B的界限则不太明显,但基于我国地方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本科层次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人才。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很多高校都是按学术型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即便是本应定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5A2类高校也都有意无意地按学术型人才方向去办学,导致学术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匮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极不匹配。

二、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必要性

(一)能够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广东省“三促进一保持以及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对人才结构和素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广东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考验,实现中高本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的利好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中高职衔接也几经波折并逐渐优化。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所以,与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类专业“3+2”合作,通过中职学校招生,实行“宽口径”专业衔接。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从广东省的人才培养来看,开设有高分子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偏重于科研,实训时间及条件严重不足,对加工生产线缺乏总体认识;而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了一年,在基础理论方面和思维提升锻炼方面存在不足,工作中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空间不足。因此,目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出现了“本科的学生深入不下去,高职学生提升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使技术型人才匮乏;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生产力发展都要求双方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资源互补,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新型高级技术型人才。

(二)发挥中高本教育资源效益,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省2012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广东将进一步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打通以后,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等中职学校化工大类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打通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探索中高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改革文件精神,选择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合作,协同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新型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与措施。探索高职、应用本科对口衔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三、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可行性

1.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契机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广东省教育厅以“通知”或者“意见”的形式,也出台了一系列中高衔接执行条例;2012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广东中高职衔接渐成体系;高职院校也开始与应用型本科合作,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新型办学模式。

2.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本衔接”提出了要求

广东省是塑料大省,截止2009年,广东省规模以上企业3796家,中小企业星罗棋布,从业人员超过50万,年产值2372亿元,产值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同时也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发源地。塑料企业行业调研表明,高分子行业的从业人员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等几个层次,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另外,另外,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97年~2005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持续九年走低,已从2574万人降低到1694万人,此后四年,该数据保持在1700万人左右。高中毕业生的生源逐渐减少,未来高职的主要生源是中职生,中高职如何衔接,研究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日显迫切。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这要求高校提供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改革,形成四年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满足广东省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3.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保障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始创于1960年,办学历史长,基础扎实,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专兼并举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以小型生产为依托,融教学、生产、研究、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五位一体”的综合化实训基地,这些教育资源为“中高本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4.职业资格标准实施为“中高本”课程衔接提供了依据

中高本教育衔接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一体化,而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术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中职、高职、本科院校整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本科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差异。[4]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联合多家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制订的《塑料制品配料工》、《塑料成型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已上报劳动部审批,每个工种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4个等级,为合理构建中高本专业课程标准提供了依据。

四、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中高职“宽口径”专业衔接

根据“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一体原则,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为区域经济或者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条件,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5]。本案例,选择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与广东省石油化工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石油化工专业进行三二分段“宽口径”衔接,以期达到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为经济发展加力。

(二)“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根据高分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院校的代表到我校参加《材料类专业中高衔接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研讨会》的研讨意见,再结合与中职学校化工大类专业宽口径衔接的特点,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2+0.5+0.5+1.5+0.5形式进行,具体见图2:

图2 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完成,衔接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八至第期完成,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十学期进行。

五、高职、本科教育“对口”专业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围绕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双方办学现状等方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专业群建设基础扎实,并可依托双方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省级工程中心(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开展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采用“2+1+1”的“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5~6学期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7~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学习,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谢文静.广东省高职院校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高教探索,2008(4)

[2]赖红英,广东中高职衔接试点再扩大,中国教育报,2012-5-15.

[3]方泽强,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办学质量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适应转型发展形势,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内涵建设,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思路,探究管理策略,完善制度设计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学校、系部、处室职责范围,强化过程管理,加强管理监控,促进思路转型、管理转型和内涵转型,不断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模式。

1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与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龙头,担负着培养、输送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可概括为:文化、质量、特色、效益,其中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对于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助推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历史名城湖南岳阳,毗邻湘北十里油城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北通长江,西邻洞庭,南达京珠,迄今已有33年的办学历史。2003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高职学院,学院成为一所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导、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举办,集高职教育和职工培训于一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设有三系二部,即:石化技术工程系、石化装备工程系、石化管理工程系、基础课部和思想政治课部,具有20多个专业的开设资格和能力,目前开设有高职专业12个,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龙头,石油化工装备、石油化工储运、营销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基本能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学院是全国仅有的三所石化高职院校之一,也是中南地区唯一的石化高职院校。

2 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主要工作思路

2011年,湖南石化职院研究确定了申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并申报成功。在湖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文件中(湘教通(2011)379号,关于公布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2011年度入围项目的通知),我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正式立项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我院还有9个项目(石油化工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省级精品专业、石油炼制技术省级精品课程、石油化工仿真省级精品课程、焊条电弧焊技术省级精品课程、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被立项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立项为湖南省高职教育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2.1 加强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包括课程规划、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标准又是最基础性的文件。我院在此方面,一是要完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建设;二是通过重点立项,展开对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部分核心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建设;三是通过一般立项,展开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础课及其他课程和其他专业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同时要通过课程标准建设,引领和带动学院所有课程的建设,全面提升学院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破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必须培养与打造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将进一步实行合同制,签订校内教师带徒合同和校外兼职教师、兼职导师带徒合同,继续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适当引进核心课专业教师,修订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编制年度兼职教师使用计划,开展教研室主任培训工作,着力培养3-5名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物和企业名师。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选派专业课教师轮流到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培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2.3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我院将在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仿真基地建设,完善石化、分析、电气、自控、焊接、化机、物流、营销等几大专业实训场所。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建设多层次的高职实习实训体系,达到四个零距离标准要求,即: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教学课题与生产课题零距离。

2.4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质量的人才源于高水平的培养工作,高水平的培养工作源于科学的质量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教学质量管理是整个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要重点抓好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

此外,要加强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管理要效益。要创新管理思路,探究管理策略,完善制度设计,继续深入推进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强化系部管理职能,增强系部自主发展的意识,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学院、系部、处室职责范围,强化过程管理,加强管理监控,促进思路转型和管理转型,不断探索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模式。要按照教学巡视、听课等制度要求,规范和执行教学各环节标准,落实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月报告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启动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2.5 完善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质量标准 通过实施“2+1”教学模式,在做好学生在校两年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学生第三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实施多元评价体系,企业指导师傅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第三年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以决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是否合格,是否可以正常毕业。

2.6 推进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 湖南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举措――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学院发展的需要,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的需要,我院上下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搞好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思想意识、强化责任落实。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专任教师空间开通率达到100%,所有教学类重点建设项目均要按要求建设好职教新干线空间,在部分班级也将启动学生空间建设工作。

2.7 积极做好省级及以上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工作 一是按建设规划推进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及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三个专业的建设水平。二是积极开展湖南省“十二五”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实习实训基地申报工作,力争取得新的突破。三是推进已立项七大省级教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和过程管理工作,按期结题部分项目。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机遇。我们湖南石化职院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招生工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可喜的探索与尝试,今后将进一步结合本院实际,务实创新,克难求进,切实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促进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升,力争早日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参考文献:

[1]邢平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 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N]. 中国教育报,2011.3.30.

[2]马德秀.高校党委提高执政能力的四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