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个体经济的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5: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个体经济的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个体经济的发展

第1篇

1、个体私营企业快速增长。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20__年末,__镇有私营企业455家,比20__年增加143家,增长45.8。其中:工业企业287家;贸易业54家;住宿业1家;餐饮业8家;建筑业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2家;服务业8家;交通运输业3家。

20__年末,__镇共有个体经营户2663户,比20__年增加908户,增长51.7。其中:工业个体户1221户,建筑业个体户23户,批发业个体户57户,零售业个体户802户,住宿业个体户16户,餐饮业个体户137户,交通、卫生、文化教育、居民服务等其他行业237户。

2、营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增加。根据普查显示,20__年末,__镇个体私营经济有从业人员12874人,其中:私营企业拥有职工人数3777人,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9097人;个体私营经济拥有资产11.16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拥有总资产8.76亿元,个体经济拥有固定资产原价2.4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23.35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个体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

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__镇个体私营经济尽管整体上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各区域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就各区域发展程度、水平来看,以白沙河为界,南部的发展程度相对较好、水平相对较高,呈快速增长势头。到20__年12月末,南部个体私营经济的总户数已达2572户,从业人数10879人,其发展数量、就业人数、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基本指标分别占全镇82.5、84.5、88.5、90.5。因而产生了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全镇一些较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几乎都在南部,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已发展到24家,并有22家获自主进出口经营权。相对而言,北部的发展程度不高、水平较低,其发展势头从纵向自身比较是快了、增长了,从横向多方比较则是慢了、低了。

4、产业高度集中,发展结构单一。__镇个体私营经济从发展结构上,主要是石材加工行业,其它行业较少。据普查资料显示,到20__年末,全镇个体经济从事工业生产的共计1508户,从业人员5655人,其中石材行业有1298户,从业人员4607人,分别约占工业生产的86.1、81.5。全镇个体经济从事其它工业生产的共计210户,从业人员1048人,分别约占13.9、18.5。全镇个体经济从事其它行业的共计1610户,从业人员7219人。就结构趋同而言,__镇个体私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石材生产加工领域、商品流通领域,绝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从事相同的小本生意,少量的个人合伙经营结构不稳定,维持小打小闹状态,因而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性、稳定性较差,流动性、短期性较普遍。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也处于维持生计现状之中,普遍处于的简单再生产状态。

5、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管理水平不高。据普查资料统计,到20__年末,全镇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的文化层次依次为:小学2557人,初中5829人,高中2389人,中专1982人,大专95人,本科以上22人。小学和初、高中占大多数,从业者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意识,仅凭经验操作等,均面临着发展过程中主体自身层次较低的困难。较低层次的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系统与结构趋同、规模较小的运营方式相适应,形成阻力,极大地障碍全镇个体私营经济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__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__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个体私营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高度集中,发展结构单一,个体私营企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使__镇个体私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实现税收、吸纳就业等方面取得新的业绩。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对个私经济要进一步放宽政策,放手发展,不限制发展比例,不限制发展规模,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方式。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做到个私业主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原则,南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在提高上下功夫,搞好管理和规范,为北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经验;北部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转移剩余劳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脱贫致富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一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按照__镇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的总体要求,打破所有 制的界限,利用信贷、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的不同所有制倾斜。鼓励个体私营业主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社会急需的第三产业。二是引导私人资本的流向。引导个体私营业主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税后利润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部分,鼓励其发展生产,扩大规模,实现由个体向私营的跨越,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三)完善经营管理体制,着力营造良好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经济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在“硬环境”方面,要着力搞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实现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力、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以保证投资者“进得来”;在“软环境”方面,要搞好各种服务,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给个体私营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提供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不能厚此薄彼,使各类型企业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的正常发展和合法权益。在登记办证、土地征用、资金信贷、厂房建设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让其有一个好的开端,以保证投资者“留得住”,只有这样,才有可实现我镇经济的新跨越。

第2篇

尽管我县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只是现在和 过去比,自己和自己比。如果和先进地区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还存在不少深层次问题,亟需认真研究解决。

一是政策不到位。近年来,我们尽管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落实力度欠缺,造成了“两头热,中间疲”的现状,县里边主要领导热,拿出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为个体私营经济牵线搭桥,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个体私营经济业主热,为了搞成一个项目,多方求告,四处奔波;执行政策的职能部门有点“疲”,部分单位存在着扯皮、推诿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不仅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更要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使各项政策真正起到作用。

二是融资难。这是制约我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我县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还处于创业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尚未完成,在发展中急需较强的资金实力作支撑,而金融部门出于风险考虑,放贷必须以财产抵押或信誉担保为条件,个体私营企业因为寻找担保困难,从而贻误时机,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机会。不少个体私营企业都在反映这个问题,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三是环境差。今年以来,我县开展声势浩大的“治理整顿环境秩序,建设文明富裕新怀仁”活动,在优化环境方面做了 一些工作,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特别是“软环境”改善需作出更大和更长时期的努力。就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环境治理机制不顺,执法不公,责任不明;存在着职能部门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个体私营经济或者 说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制约性。

四是自发性和盲目性的问题。个体私营经济由于投资者本身的局限性、决策上的排他性和看待效益的急功近利性,因而多数项目都是自发的、盲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低档日用瓷的企业已发展到了18家,现在互相竞争,压价销售,经济效益普遍不高。海北头乡高镇子村的3个砖厂竞争得更加激烈。当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竞争也能够锻炼企业,使企业有逐步走向成熟,但这种小范围内的、源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竞争是有害无益的,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体私营企业尤为不利。

五是规模小。从总体数量上看,我县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就单个企业来看生产规模的扩张速度却比较缓慢。今年,全县新建和续扩建民营企业27家,新建21家,续扩建6家,其中投资超过千万元的仅4家,其余项目都比较小,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上我们的差距较大。总的看,我们新上的个体私营企业项目多数规模较小,同时又不是小而精、小而高、小而特的项目,所以带动性不大。

第3篇

人力资源同样是结构问题,同样以为例:前,人口虽然多,但是人口结构不行,为什么?农民大多数文盲、妇女大多数文盲,知识分子大多是四书五经,对现代的经济管理不懂,对现代的科学技术是门外汉。而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开始以后,义务教育逐渐普及,中学很发达,大学进一步发展,每年培养大量科学家、工程师、经济管理人员和金融管理人员,这就是结构问题。所以说我们要转变经济方式,结构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也包括人力资源结构,人才强国首先强调是人力资源结构要合理。笔者曾经到楚雄考察,楚雄现在集中力量办职业教育,要建立职业技工对外输出的基地。

扩大内需。一定要扩大内需,因为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投资、出口,民间的消费应该是带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扩大内需就是要提高劳动者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包括国家收购农产品的价格要提高,国家给农民各种补助增加,关键问题在哪里?要找撬杆,给农民发产权证就是扩大内需了,有三个证,第一个,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证,宅基地的使用权证和房产证。房产证是非常重要的,2010年笔者带了政协的经济委员会的调研组在全国调研,在农村开座谈会的时候,农民意见很大,城里的房子是国有的,买的房子有房产证,我们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的,没有办法认证。所以农民的意见就是为什么没有产权证,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就是想抵押房子没有办法抵押,想出租也难,出租的话还有风险,比如租了房子不付钱你怎么办?我不还你房子怎么办?外出打工,家属带走了,留下一把锁,于是出现了两个老鼠的问题。第一个房子变成老鼠窝,第二个到了城里以后,两手空空,租人家的地下室,就变成地老鼠。更糟糕的是房子被撬开了,炼地沟油、赌博场所、场所,这些问题在哪里?就是产权证。

调研组在山东考察,在威海离城市不远有几个行政村建成了社区,叫小城故事社区,它是农民盖的新房,每家发两套,自己住一套,租一套。2010年6月5日,上海文汇报登了上海嘉定区的经验,建了新村以后每户人家三套住房,一套60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一套110平方米,你选两套出租了,这一下整个经济就活了,所以说给农民发房产证,房产证不一定都是房产局发的。

笔者到山东烟台考察,有的是房产局发的,有的是城乡建设局发的,农民只要有证就行了。城乡建设局发的房产证四大银行不能抵押但是农村信用社可以抵押。还有在那里看到,烟台的龙口市,这个地方是龙头企业跟行政村融合在一起,每个农民土地都入股的,然后分配的工作有的是种葡萄,有的是种树,有的是工厂里面干,有的是物流。宿舍全是新村,由公司发房产证,在公司内部可以用。所以农民变成三种收入,土地入股有股息、红利,然后到工厂工作有工资,第三房子比较大,可以出租住房。农民收入完全提高了,内需扩大了。

假定农民的工作都能够出租,就能够缓解城里的住房问题。

促进就业。就业问题怎么样来解决?农民要进城,就业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现在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75%是到民营经济当中去的。民营经济有困难,比如融资难,贷款利率高,民营经济普遍反应税负负担比较重,现在全国有3000个个体工商户,1000万家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费用减小一点,税率低一点,全国一下就可以增加6000万工作岗位,每个企业增加几个人,又是好几千万,所以这个问题是可以缓解的。

还有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在国外,企业有大、中、小、微,中国长期以来是大、中、小。最近重庆试验区大力搞扶持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包括业主本人务工加在一起有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第二点是创业时登记资金10万元以下,微型企业得到了好处,什么好处?减免税,贷款由政府提供担保,职工培训、业主培训由政府出钱,简化了登记注册银行开户的手续,所以整个重庆就掀起了全民性的创业热。这些是什么人呢?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工人、残疾人、库区移民。

稳定物价。最近几个月以来,物价一直在上升,一定要稳定物价。要采取什么措施呢?现在中央采取措施,就是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不改成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观望一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把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因为要记住90年代急转弯带来的问题。90年代出现了烂尾楼、三角债、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所以现在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政府是大力地把流动性恢复到正常水平。前几年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对现在物价上涨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它的一些原因,比如说城市周围没有菜地了,谁种菜?北京吃菜是从山东、海南调来的,物流成本就高了,当然就贵了。还有在这方面,中国跟西方国家不太一样,西方发达国家是两种农产品储备,一个是国家储备,一个是商业储备,中国只有一种储备就是政府储备。国家要储备的东西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每个超市必须要有多少天存量,要办超市就有商业储备,这样短期之内出现问题不会有惊慌。

还有炒作,还多在炒绿豆、大蒜、苹果,这些管理问题要打击那些囤积居奇的做法。可以相信,通过这样一些工作,物价可以被逐渐稳住。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共建设资金的筹集。地方债务实际上把还债退,本届政府推给下一届政府,再留给下一届政府,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上应该学习国外的做法,国外的城镇化过程中就是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的筹集,比如说需要政府投资的,政府就是廉租房、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有政府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设施、环保设施、环境卫生方面的,很多都是公共事业的,供水、供电、供暖,这么多人进城以后,马路拓宽、垃圾回收有很多事情怎么办?就成立城镇公益事业基金,政府出一部分钱作为基金,然后机构投资者投入,然后发债券,从民间大量筹资,这样就解决问题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现在也正在考虑学习国外的经验。

制度性贫困问题的解决。这个是经济学中的专门名词,它主要是讲这个贫困是体制的限制所造成的,体制本身造成比如地主压迫、剥削造成的,体制性的根源有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体制的束缚,人们没有积极性。你要脱贫必须要有积极性,自己要想脱贫,首先要有积极性。但是在体制束缚下,没有积极性。

第二、缺乏社会流动的渠道。生下来这个地方,父亲是这样,儿子还是那样,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地位,这在社会学上叫做垂直性流动。水平性流动就是这个地区脱贫了,树挪死、人挪活。

第三、市场的限制,资本短缺、人才外流,没有发展的空间。发展要资源没有资源,发展要人才,人才都走了。笔者前几年到宁夏去,宁夏讲现在不得了了,不仅孔雀东南飞了,就连“麻雀”也飞了,“麻雀”就是技能性工人,班组长这一类的。

第四、拼命的吃资源,至于资源枯竭了怎么办?都不考虑,这些都是目光短视。在我们当前要研究贫困问题一定要抓住这些方面。制度性贫困、具体的解决方式。

笔者相信以上这几个问题都是可以供大家了解形势,也可以对下一步扶贫工作怎么做引起大家的讨论。

作者简介

厉以宁

第4篇

一、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掀起一场思想解放革命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的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尽管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和发展。但是思想陈旧、观念落后还比较严重,改革尚不到位,理论、机制、制度、科技创新能力弱,经济低层次循环和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存在,根源仍然与思想解放程度低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全兵团的思想解放并没有完全实现与全国的同步,总体上落后于全国。主要表现为:原有利益格局没有彻底打破,新的利益格局难以形成;改革局限在某些局部和少数行业上,广度和深度比较有限;市场经济机制建立缓慢,旧的生产关系仍然在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总体上经济发展低层次、低效益的特征比较明显。

解决认识上存在的差距,必须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全兵团掀起一场思想解放革命。应该充分认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寻找差距、寻求突破、实现大解放。

二、全面认识兵团特殊性,自觉发挥其优势

一是使命特性。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屯垦戍边的基础性任务是发展屯垦集团的实力,以此来保证戍边的实现。如此,兵团实现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和最基础性的任务,也是完成使命的惟一途径。

二是组织特性。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其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独一无二,组织的严密性、纪律性和运转的灵敏性非常高。它有利于充分运用各种组织形式的优势,发挥各种组织形式的特点,多方位地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运作;有利于组织社会化生产,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易于形成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和多样化;便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弹性。

三是集团特性。兵团具有明显的集团化优势。其开拓市场的一致性、经济内部的互补性、区域分工更细更明确、经济计划的针对性、政策和舆论及投资的引导等等,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经营特性。兵团的规模化经营,是又一大优势。兵团由于其特殊性,决定了这种优势比较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在某个行业或某几个行业形成比较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有利于优势资源的集中转化。

五是管理特性。兵团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这必然易于统一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易于形成步调一致,达成同心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对投资“二重性”的研究,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的拉动,没有投人很难有产出。但是同样的投资,投入的领域、产业不同,产出就不同;同样的投资,投入同样的领域、产业,支持的环节不同,产出也不同。这就是投资的“二重性”(投资的需求和供给)在起作用。

兵团的经济处在成长阶段,保持一定投资规模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单纯追求投资数量,更要注重投资质量上的提升。投资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二重性”的衔接程度。对全国而言,政府投资要逐步退出竞争领域,但兵团企业方面的职能决定了不可能退出对竞争领域的投资,况且兵团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全国企业相比不在一个档次上,竞争领域仍然需要大力扶持。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国家支持其基础设施或非生产性建设,是为其减轻了投资压力;对于兵团而言,过度地争取国家投资搞基础设施或非生产性建设,是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通常国家投入的是引导资金,使用国家投资意味着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自有资金配套。而国家投入的领域有相当一部分在非生产领域,不是兵团当前必须要解决的投资问题。如此就引发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制约兵团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投入来解决的瓶颈问题,得不到必要的投入;另一方面兵团的自身积累随着国家引导资金投到了非生产领域中。

第5篇

【关键词】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 发展

一、积极推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改革

“两会”后,总理答记者问时也谈到了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而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一直以经济增长取代了社会及政治结构的变革,现在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是为未来更加长久的经济增长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社会及政治基础的时候了。

中国当今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与强势企业“合谋”。为了打破这种“合谋”,为了以市场经济的发式来发展经济,政府职能、架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的一般原则是:

(一)把裁判员的职能和运动员的职能彻底分开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然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又是平等进入、一视同仁,如果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就会妨碍公平政策的制定和公平有效的执行,甚至会形成行政性垄断。因此,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着眼点应当放在把裁判员的职能和运动员的职能彻底分开上,即政企分开。

(二)应该建立高效、廉洁的强政府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功能是宏观的、方向性的。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应当定位准确,应当是能够稳健地驾驭市场经济,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走势,主要以法规的方式引导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高效廉洁、令行禁止的强政府。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期间,当代中国的政府更应该是强势的。因为“过渡”,意味着“变革”,就是要打破旧的均衡建立新的均衡,会产生诸多的矛盾,需要政府强制性地推动。就政府改革而言,也需要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推动。

(三)政府改革应该消除部门利益与垄断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个别政府部门形成了部门利益。如果这些部门还有管辖的企业,更形成了行政支持的垄断进而导致广大人民群众不满。应该明确中央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而不应该有部门的、独特的利益,更不应该以职权去谋取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因此,进一步改革,应当通过制度设计,消除部门利益,消除依靠行政力量的垄断。

(四)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使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改革,不仅包括对中央政府的职能和架构进行改革,而且还包括对地方政府职能、构架以及评价标准进行改革。

在我国,地方政府担当的任务要比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地方政府繁重得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使得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拔制度。但是我们还有诸多改进的空间:一是在官员的选拔过程中,让利益相关者的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发言渠道。二是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去塑造经济发展的环境,指示和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扮演投资主体的角色。三是要能够设计出反映经济社会协调,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方式。

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上半年一系列调整,经济有了初步回升迹象,通货膨胀压力也在缓解。在今年的调控中,各级政府更加注重调整结构和解决深层次问题,包括进一步打破垄断、让民营经济进入更多行业领域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毫无疑问的!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跟本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量上来看,体现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来看,公有经济应该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公有资产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还要注重质的提高。为此,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总的原则是: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着力完善股本结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二是继续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二)对产权的明确和保护,是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

向市场经济过渡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解决产权的问题。市场经济对产权的基本要求是产权的人格化。一旦产权明确,企业就称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的市场竞争主体。产权明确后,国家应该对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通过立法的途径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对侵犯产权的人进行严厉的打击,保护产权所有者的权力。使每个人认识到产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三)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尤其是近年来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逼近红线,给社会带了一些隐患。造成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根源是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公,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问题,必须构建收入分配的微观基础。一是在市场准入、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公共物品的使用等诸多的领域实行统一的制度安排,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二是打破垄断,消除市场分割,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三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四是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维护分配过程和机会的公平。

(四)建立创新的意识、机制和模式

中国的出口贸易量很大,但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日益下降。为此,创新迫在眉睫。一是改革和提高教育水平。二是着力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的创新,改进商业环境的质量和流动性。三是企业的制度安排应该有利于创新。

(五)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

一是完善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调整和完善资源税。三是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制度,建立起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机制。

未来的改革任务艰巨且有风险,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攻克难关,建立与中国当前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危机有长期化的趋势,全球性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造成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化解。从表面上看,此次金融危机是美国房地产债务市场泡沫爆发引起的。但从根源上讲,则是美欧经济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失序、福利政策失策、经济结构失衡、金融监管失控等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在美欧国家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贸易、财政双赤字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国际金融危机仍将持续。特别要指出的是,危机以来各国普遍采取了扩张的宏观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缓解危机的冲击,避免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但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深化的深层次矛盾,反而造成了新的问题,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量化宽松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和全球通胀压力,扩张性财政政策则加重政府债务危机,引发债务危机。结论很明显,政策刺激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当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增长乏力与债台高筑问题并存,保增长与控风险之间难以找到平衡。一方面,传统产业复苏缓慢。除美国之外主要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新兴产业虽方兴未艾,但技术大变革还处于孕育期,一时还抵消不了传统产业低迷的影响,难以承担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任。另一方面,由于搞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债务问题就成为如影相随的瘤疾,特别是欧洲经济近2()年基本上在低速与衰退的边缘挣扎,问题积重难返,现有“央行买单”和“定期给钱”的救助方式不能根治欧债危机。目前,欧洲还没有在削减债务和促进增长之间找到恰当平衡。可以说,欧债危机的“引信”没有拆除,甚至可能出现新的炸弹。

第二,量化宽松与通胀压力的矛盾突出,流动性泛滥后遗症显性化压力日益增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利率水平也降到了历史低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加码,在维持超低利率水平的同时,美联储连续推出第三、第四轮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启动“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oMT)”,日本也宣称实施“无上限债券购买计划”。可以说,西方大国对外转嫁内部经济困难的意图十分明显。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流动性也比较泛滥,特别是通过降息释放的货币供给相当庞大,比如,巴西央行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连续降息,把基准利率从12.5%下调到历史最低的7.25%,南非2012年把基准利率下调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5%。在全球主要货币大量放水的背景下,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再度全面加大。

第三,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干扰因素交织,保护主义障碍进一步强化。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贸易战、汇率战全面升级。我国是各类保护主义行为的最大受害者,去年共遭受23个国家启动的84起贸易救济调查,增幅达16.7%。未来一个时期,保护主义可能持续强化。我国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国与国之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科技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将持续加大。

二、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使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新阶段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进入由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拉动的转型期;社会发展进入更加关注民生、环境的矛盾凸显期;改革进入突破现有利益格局的攻坚期;经济增长进入由又快又好到稳中求进的换档期。中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过去的10年,中国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对此进行了总结,归纳为三大台阶:我们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中央科学决策、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2003一2011年,GDP年均实际增长10.1%,其中有6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2007年为14.2%)。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国际组织统计,当年中国增长对全球的拉动占50%以上。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普遍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也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但是,这种增长势头是不可持续的。2010年增速是10.4%,这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两位数增长。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4%的高点后,中国经济的增速一路回落。特别是从2011年一季度回落至一位数(9.8%)以后连续7个季度下降,去年三季度达到最低点(7.4%),四季度开始企稳,回升为7.9%。全年增长7.8%,是新世纪以来最低的一年。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特别是过去的10年,中国经济明显放缓已成为明显的事实。这种情况不仅国内关注,也引起全球的关注。4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文章,题目是:中国经济未来荆棘密布。文章引用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中国增长将会放缓,甚至是剧烈放缓。即将从2000年到2010年1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下降到2013年至2022年的6.5%的年均增长率。文章指出,“中国政府的计划是顺利地转型为更加平衡、增长放缓的经济。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中国政府掌握着所需的所有要素,且中国经济依然有很大潜力。然而,在不引起投资崩溃和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增速放缓,比任何一般均衡模型所显示的都要棘手得多。”党的十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这是考虑到必须使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总理特别强调:这个目标是必要的、适宜的,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2.今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年是落实十提出的“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任务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因此,各界对今年的经济发展都很期待,各种预测分析也很多,一般都比较乐观。4月巧日,一季度数据正式,人大财经委当天听取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汇报。4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分析了一季度的经济形势,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总体看,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经济增长速度、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据统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虽然比上年四季度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但高于上年二季度的7.6%和三季度的7.4%,连续四个季度稳定在7.4%一7.9%的区间,也高于7.5%的预期目标。从总需求结构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8%,其中农村消费增长13.9%,比城镇高1.7个百分点。公款消费和铺张浪费得到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4.1%,所占比重提高到63.3%。外贸出口回升,一季度进出口97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比去年同期回升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8.4%,回升1().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因素1.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从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看,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总体稳定,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工业消费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PPI三月为一1.9%,连续6个季度负增长。因此,价格运行的宏观环境相对宽松,后期价格走势有望继续保持平稳,上半年预计保持在2.5%左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42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今年就业计划是900万人);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1.“亿人,同比增加了27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分别增长6.7%和9.3%。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调10%,连续第9年提高。财政运行的形势比较严峻。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32万亿元,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1.46万亿元,下降0.2%。

3.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尽管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关联,积极因素和不利条件相互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

一是经济仍存下行的风险,内生动力不足。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1一2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出口增长10.0%,回落13.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出货增值增长4.6%,回落3.2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0.2%,比1一2月回落2.6个百分点。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237亿度,同比仅增长2%,比1一2月回落5个百分点,有9个省用电量负增长;铁路货运量下降2.4%,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尽管3月份一个月的变化尚不能完全说明经济的走势,但需要对这些变化高度重视,在科学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未雨绸缪,科学应对,防止经济下行因素的积累,防止苗头性问题演变为趋势性问题。

二是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凸显。一季度,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为78.2%。为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点。目前我国钢铁、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一75%,而国际上合理的产能利用率为80%一8s%。当前,煤炭价格持续下降,汽车、钢铁等流通环节产成品库存积压较多,光伏、造船等行业仍处困境,企业亏损面有所扩大,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调查显示,一季度小微企业民间借贷的平均月利率约为1.78%,折合成年利率为23.6%。小微企业效益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1一2月实现利润率仅增长6.3%,比规模以上企业低10.9个百分点。

三是环境污染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突出。今年以来,我国多次发生持续大范围雾霆天气,受影响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受影响人口达到6亿人;开展PM2.5监测的7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1月份全部超标,2月份有68个超标,污染物浓度水平之高前所未有。一些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地区重金属污染、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污染加重,食品药品生产中恶意掺杂使假、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四是财政金融领域存在各种隐忧。从整体上看,当前财政金融领域内的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短期内爆发严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一领域内存在多种隐忧,不容忽视。一是从中长期看,财政金融风险仍在持续积累,目前尚无清晰的路径、计划和体制保障来防止风险积累到危险程度。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总规模将增至12.77万亿元,到期的债务总额接近3万亿元,构成地方政府债务的部分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持续上升。二是局部地区财政状况存在恶化的可能。受国内经济减速、企业利润大幅下降、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影响,加之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收入持续走低,地方政府财政增收难度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等,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压力相应加大。三是一季度广义货币MZ同比增长巧2%,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13%的年度预期目标和上年水平。截至3月末,MZ余额为103.6万亿,首次突破百万亿大关。贷款增长较快,社会融资总量大幅增加,影子银行等非传统信用创造活动活跃,全社会的杠杆率仍在上升。

第7篇

进入2014年,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节奏在加快,而对于如何让金融改革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乃是此次金融改革的重头戏,否则中国经济转型将无从谈起。

民营银行靴子落地

目前已确定5个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分别由参与设计试点方案的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业内预计将会有5家民营银行在年内成行。

自从1996年民生银行成立算起,已有18年时间,没有新批一家民营银行。银监会近年加快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步伐,其打开金融业的“玻璃门”是不遗余力的,内地一大批由民间资本投资的小贷公司、担保租赁公司、典当行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但由民间资本独立发起(国有银行业不参与),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的阀门却迟迟没有开启。监管部门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态度颇为谨慎。但即便如此,民营银行的成立也已大势所趋。

其一,民间信贷、地下钱庄、互联网金融等民间影子银行也在野蛮成长,影子银行体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功不可没,但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会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不小隐患,所以让这部分资金阳光化、合法化,转成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接受更严的监管便已迫在眉捷。

其二,银行业出现暴利,实体经济就凋蔽。公开数据显示,仅工商银行2013年净利润为2629.6亿元,同比增长10.2%,日赚7.2亿元。按照2013年度的净利润排列,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排名为后2300家的企业去年实现的净利润则仅为2406亿元。也就是说,仅工商银行一家商业银行,其去年的净利润就超过了A股2300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之和。所以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引入民营银行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对于削平我国金融机构的暴利,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三,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信贷资金又流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这使得信贷结构严重的错配,如此下去,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是很不利的。有鉴于此,允许民间资本开设民营银行,对于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很有帮助。

众所周知,民营银行最突出的特点是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这也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一优势的发挥应以健全的信用环境、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监管体系为前提。所以笔者认为,接下去管理层应该在这三方面进行改革,我国的民营银行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首先,监管层多次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的退出机制,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一二年内放开。这意味着,随着银行业垄断格局被打开,监管层认为民营银行倒闭由其自己买单,而且国有银行万一出现倒闭现象,其身后事也要自己负责。这次5家民营银行的方案迥异,但共同点是均承诺风险责任自担。

再者,坚持避免成为发起企业的提款机,为此这次试点方案提出至少要有2人发起,且必须遵守单一股东比例规定,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银行成为发起企业的提款机,最终积聚大量风险。对民间资本来说,发起成立民营银行可以,但一定要目的明确,绝不允许将发起企业融资更方便作为民营银行的目标。

最后,对发起企业的资产债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除了加大监管外,对发起企业的资产债务状况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等都要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凡是资产负债比例高、负债规范过大的企业,都不会被允许成为民营银行的发起人。只有慎重筛选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的民企,否则,就极容易实行风险转嫁,使新组建的民营银行守不住风险底线。

整顿银行同业业务,优化信贷结构

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在6月初联合下发“127号文”,这份文件名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旨在规范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

此消息一出,银行股便开始大跌,被业界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当日领跌2.81%。市场传言,包括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暂停了同业业务中的非标业务(即非标准化资产业务,如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等)。业内人士表示,“127号文”在业务层面重点打击了银行业长期以来通过同业业务中的买入返售业务逃避监管的行为。今年的“钱荒”现象或将不会发生。

在去年的“钱荒”事件将满一周年之际,此次五部门联合下发的“127号文”,其实就是重拳打击了买入返售业务。“127号文”对买入返售业务作出了两项实质规定:其一是要求买入返售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将近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其二是要求买入返售业务中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

笔者认为,这意味着以后的买入返售业务对应的金融资产将以标准化的资产为主,对于以信托受益权为代表的非标准化资产买入返售业务则会受到抑制。而不允许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将减弱银行从事买入返售业务的安全性,相信银行会慎重做出业务选择。

据了解,银行同业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截至2014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额高达6.3万亿元。而对比一季度买入返售的6.3万亿元的总额,2013年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仅为7.4万亿元,证券业总资产规模也仅为1.7万亿元。可见“买入返售”业务已是银行业务的重中之重。

那银行为啥会热衷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呢?“买入返售”业务大致的模式为,把贷款项目包装成金融产品(如信托计划),银行再通过该金融产品,实质形成资金流向贷款项目,但在入账时却计入同业科目,从而逃避了银监会的监管。

按照此前的银行资本规定,同业资产计入银行风险资产的权重约为25%,而传统贷款业务的这一指标却高达100%,同时同业资产不计入存贷比。所以,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故意将贷款业务通过同业业务的方式,移至表外。其实,买入返售与逆回购相类似,是指一家机构购买金融资产,然后再约定时间和价格在某一时期将购买的资产卖出。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的融出。

正是因为银行通过买入返售将资金实质投向贷款项目的核心原理和目的即是将信贷表内资产表外化,以求规避资本监管、拨备成本和存贷比。在买入返售的过程中,为了打消通道银行的顾虑,往往还会有担保银行出面为贷款项目担保。只是这些担保协议不公开,被称为“抽屉协议,指在双方出现纠纷时候作为划分权责的依据。

那为何同业业务会变成去年钱荒的元凶呢?目前已经证实,同业业务特别是买入返售业务的大肆发展,是去年银行间市场上演“钱荒”的幕后推手。因为同业资金为了逃避监管,变相用于放贷业务,就会造成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这很容易引起短期内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想想也简单,以兴业银行为例,其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一般在9个月,而同业资产对应的还款期限则较短,剩余期限在一个月的短期资金占比接近50%。在长债短借的期限借配下,如果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足,那尚不足为虑,但一旦流动性紧张,银行不能顺利在市场拆借资金归还负债资产,则会引起流动性风险,导致违约。

灾难还不仅仅止于因钱荒而“违约”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更为紧密。只要有一家商业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可能会通过同业业务链条传导至整个银行间同业市场,危机将逐步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兴经济体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006-02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也把世界各国卷入了危机的漩涡。为有效抵制或化解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后果,许多国家积极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加强本国在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动力。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crisis era),是指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持续5~8年,或许更长。金融危机爆发后至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现象和发展态势。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的主要表现

(一)加强金融监管

危机必然促使各国加快金融监管改革以及加强国际监管协调的步伐。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宏大的《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2008年4月15 日,美国财政部对外公布了对冲基金“最佳行为准则”草案,草案要求提升对冲基金透明度,强化风险管理,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对于如何加强对评级机构、对冲基金、跨国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监管,如何提高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以及国际金融监管如何协调等关键问题有待于下一阶段解决。在欧洲,欧元区各成员国因为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为实施大规模扩张型财政刺激政策使原有的债务问题更加严重。目前,多数欧元国家着手实施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

(二)美国信用下降,美元世界霸主地位日趋消弱

长期以来,美国巨额债务使得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出现了极大的动摇。直至2011年8月初险些出现的美国债务危机、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信用评级由3A下调至AA+,将美国贷款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评级由AAA下调至AA+,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世界各国股市持续暴跌。美国信用评级下降,更加使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失去信心。而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对美元评级下调问题上,竟然还坚称美国绝无债务危机。他认为,投资美国国债无关信用评级,美国可以在任何时刻印钞票还债。然而,“印钞票还债”会促发美元贬值进而伤及投资者利益。对于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额的国家,其美元资产价值必然大幅缩水,促使本国减少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三)新兴国家经济复苏强劲

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新兴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复苏迅速、强劲。21世纪头十年,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8%,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姣姣者,远高过发达国家2.6%的年均增长率。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率最高,年均保持在10%以上,2002~2010年的增长率印度超过7.5%、俄罗斯为6.6%、巴西平均年增长率3.6%,南非为3%。多数年份高于发达国家。

(四)超级大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调整

处于金融危机源头的美国终于认识到,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必将使美国在国际经济、政治地位日益衰落。2010年1月,美国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出口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美国农民和小企业增加出口,以有利于国家安全的方式改革出口管制,从而在5年内促使美国出口翻一番,并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政府认为,亚太地区是实现这以目标的主要地方。多年来,亚太市场已经成为美国货物和服务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在贸易政策的调整后,2010年美国的出口较上一年增长21%,达到1278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出口较上一年额飙升32%,达到达到919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此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市场复苏迟缓,使依靠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重开发其国内市场,提升内需,刺激消费。这也在客观上使美国的出口到这些市场有了更大的空间。

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

(一)国际区域一体化的新理念

1.自由贸易协定促进WTO进程。长期以来,认为自由贸易协定阻碍WTO进程的一直处于主流观点。2008年以来,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持续增加,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形式开始持肯定态度。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网络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善。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被世界贸易组织(WTO)体系所接纳,只能通过和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参与到WTO中来。新理念还认为,南南国家以及南北国家的贸易结盟是北方国家多边贸易蓬勃发展带动的结果。现实中这两种模式的共存并竞争性运行,最终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

2.在区内不确立主导国家。在区内不确立主导国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TFA)的理论创新。这是与现行区域组织的常规做法有所不同的。从世界区域组织的发展来看,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区域内,都有一个或两个国家为主导国家,引领和带动区域内的经贸与投资活动和发展趋势。由于东亚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近,自贸区的建立应是促进合作,而不是合并控制。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一员,是域内和世界的经济大国,但却无意谋求地区合作的主导权,奉行“区内成员有平等的话语权,平等合作,共同决策,从而实现共同利益”。这种理论与实践确保了CAFTA内部的团结、合作;是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欧盟进行制度改革

2009年12月1日开始生效的《里斯本条约》将为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新动力。它为欧盟确立了新的条约基础,并使之更加民主、透明和高效。条约对欧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例如,在将来,在许多情况下一致表决制将被取消,特定多数表决制被扩大应用到数十个新的领域,这将使欧盟更加容易作出决议。

(三)新国际区域货币的成长

人民币成为跨境货物贸易结算货币。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弱点。为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中国政府适时作出重大金融政策决策,从2009年7月起,在上海等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CAFTA域内使用。尽管人民币境外结算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需求主要也来自东盟各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非发达经济体,但人民币从国际区域性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潮流涌动。2011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经在14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2011年,全国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结算3603亿元,也显示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进入了几何式爆发增长的阶段。

(四)自贸协定数量持续增加,“南北”型、“南南”型成为主流

为尽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恢复本国经济活力,并保持对外部市场供求的可持续性,多个国家积极展开区域合作。根据WTO的数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新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为15个,2007年为10个;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略有增加,达11个—2009年截至6月有5个。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目多达10个。协定主体以“南北”型和“南南”型为主。

“南南”合作协定更是层出不穷。以中国为例,2008年以来中国共签署了6个国际区域合作协定,其中有4个是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签订的。”北北”间或与新兴工业国之间的强强联盟可是双边商品结构更加高级化。如,日本与瑞士自贸协定(2009年2月签署),欧盟与韩国自贸协定(2011年7月生效)。

(五)区域一体化协定的涵盖领域有扩展

多年来,区域自贸协定的签署的内容,往往陆续签订若干个相关领域的协议,如,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而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是以涵盖“一揽子”条款的而达成的。此类协定涵盖领域基本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机制、甚至有的区域协定还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社会劳动保障等等。这是涵盖领域广泛、开放水平高的高质量区域自贸协定。在亚太地区,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组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内容不但包括上述各项内容,还包含有劳工、环境和金融服务等领域。

(六)“金砖国家“成为世界和地区经济拉动的中坚力量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迅速崛起,这些国家的内部经济更加活跃,金砖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相互之间的经贸互动在加深。实际上,金砖国家的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经济影响力在其所在区域内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辐射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内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形成了联动效应。这一点,在中国周边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带动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金砖国家,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三国成立关税同盟在2011年7月正式取消关境,对外设置统一关税,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水平主要参照俄罗斯关税水平制定。在整个非洲,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南非。南非早在1994年加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后,以自己在金融、基础设施、制造技术和科技的优势,带动了共同体11国的经济。在非洲大自由贸易区组建的过程中及成立后,南非仍是带动大非洲自由贸易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未来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一)国家间经济互动合作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多年实践证明:南、北成员方在一体化中均获得相应的经济贸易利益。发展中国家要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发达国家更看重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如,欧盟与海合会2009年4月重新启动了自贸区谈判;2009年12月22日,欧盟理事会批准欧委会与东盟的单个成员国开始进行自贸谈判;2011年7月欧盟与印度的自贸区谈判又有新进展。目前,欧盟正在推行与乌克兰等6个国家的“东部伙伴计划”。除了欧盟以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将继续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双边自贸区。“南南合作”还将持续发展。

(二)走向有制度保障的区域“开放性”

1997至1998年,APEC(亚太经合组织)推出的部门提前自愿自由化计划遭到彻底失败,这意味着在非制度约束下使某些行业(部门)先行自由化,然后推动全盘自由化的途径是行不通的。实现贸物宣言提出的贸易自由化目标的路径亟待破解。笔者认为,APEC一小部分成员方进行了制度创新的实践,破解了“无制度”开放性的自由化无法实施的难题。与APEC的部门自愿实现自由化的原则相比,2006年5月实施由APEC成员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组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通过制度保障达到多领域的自由化:甚至还含有对劳工、环境两个敏感领域,而劳工和环境问题正是许多FTA设法避免的领域。TPP的开放性表现为对新成员的加入敞开着大门。TPP规定,APEC成员和“其他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加入TPP。由于PPT框架下的自由化的实现是由制度来保障的,这对有条件参与其中的经济体有较大的吸引力。目前,有5个APEC国家就加入TPP已经进行了6轮自贸协定谈判。各方对在2011年年内达成自贸框架协议抱有信心。

(三)自贸区协定涵盖范围走向“高质量”

越来越多的的FTA更愿意将开放的领域扩大, 除了具备传统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税减让内容外,还将出现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议题,如环境标准、食品安全、竞争政策、劳工合作等等,既可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又可获得更多的贸易与投资合作的机会,使区域市场的融合度更高,落实协定的成本更低。新兴经济体的数量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具备与发达国家共同在此类问题上的探讨并达成共识的实力。

(四)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

2010年,中国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最大出口国。尽管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多以美元结算,但是由于美元币值的颓势及美国将长期处于巨额债务国地位,中国必将逐步降低使用美元结算的规模,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及其他国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这将更有利于中国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人民币日益升值也吸引国际社会将人民币作为保值、升值的外汇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三个阶段进行;中国早于2009年6月推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措施,涵盖中国55%的贸易额;2010年7月,以北京为海外银行及结算银行(Clearing Bank)成立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12年,在东亚,人民币已经超过美元和欧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参考货币。 韩国、印尼 马来、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货币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紧密程度超过美元。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增强。人民币有望在未来10~15年跃升为国际货币。

参考文献:

[1] 陆建人.美国加入TPP的动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2] 陈爱蓓.WTO与区域经济集团之经合关系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3] 赵 颖.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榆林学院学报,2010(1).

第9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经济资源;战略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中国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居民用于吃、穿方面的开支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例大幅下降,消费档次大大提高。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0年的18548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年平均增长9.3%,人均GDP由1648元增加到7543元。人均GDP在2000年达到7081元,按当前汇率计算超过800美元,实现了中国第二步发展战略,目前人均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表明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在目前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的困难重重,大体有以下方面。一是中国经济整体素质不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不够强,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二是人口总量庞大,人口素质较低。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将接踵而至,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资源短缺,人均资源明显不足。目前,中国人均0.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中国多年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立方米,人均淡水量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全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情况。中国是少林国家,现有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4%;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矿产资源种类不全,有的虽储量不少,但品位低,开采难度大。在资源短缺的同时,资源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滥采、滥垦、滥伐屡禁不止,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生产、流通和生活、消费方面浪费惊人,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四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极为严重。部分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中城市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全国流失面积已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仍在继续增加。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面积仍在快速扩散。7大水系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作为主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的近海和内陆域严重污染,水生生物亲体繁殖力和幼存活力急剧下降,水生生物得不到补充。过度捕捞导致主要经济鱼种资源严惩衰退,经济渔业品种日渐衰减,渔获组成的营养级水平逐年下降。物科濒危现状十分严重。中国目前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600种野生动物已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事实证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我们子孙后代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当前中国经济要想保持高度持续增长,必须审时度势,立足现实,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发育层面差异大的国家里,必须历经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大量事实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努力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一)保护环境,建设生态

目前,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中国的环境令人担忧。大家不会忘记,西北起沙暴,京城降泥雨,南海泛赤潮,环境警钟频频向世人敲响。西南、华南、中南、华东酸雨连片,北方还有一块二氧化硫区;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水体遭受污染;蓝天难见,垃圾围城,黑水穿堂,是不少都市的景观;江、浙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是中国农村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范例和缩影,但是,环绕太湖的近千家企业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广大农村化肥、农药的污染,养殖业的生物污染,以及星罗棋布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使美丽的太湖遭到严重污染;大量事实告诫我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二)珍惜资源,节约资源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问题是未来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可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水、土壤、森林、草原等,大体属于可再生资源。74%的工业原料、85%以上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地球上的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地球上众多资源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所以,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是全世界应该共同遵循的原则,中国更应当这样。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思路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实质就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传统发展思路和模式,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当前,实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前提下,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具体思路如下:

(一)要做到节约与开发并举,合理利用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要节制对自然的索取,珍惜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自然界中的大多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利用资源时,必须考虑到有可能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近年来,中国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北方出现了沙尘暴天气,这与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有很大关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中国的“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做到积极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培养节约意识,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努力寻求各种可再生资源等等。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工业和生态农业

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式的,这就带来了资金、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带来了十分重要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推行清洁工业和生态农业。清洁工业也是一种生态工业,它具有低污染的特征,这种生态型的工业生产能够带来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农业也是将传统技术精华同现代科技成果结合起来的新兴农业,它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生物产量,并且带来生产上的低污染甚至无污染。

(三)大力发展农业,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二是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建设绿色文明,大力提高森林率。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放眼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内需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风云突变,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每个企业都把兼并、重组行为作为增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传统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个企业面对新形势,必须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上档次和效益,力争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开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激活民间投资需求。明确民间投资方向,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等来加以引导,使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力量,是经济启动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当前消费需求的结构与特点,理清思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升级,以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才型工业生产体系及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六)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国土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实现永续利用。重点推进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整顿矿业秩序,使之产权清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维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与维护中国资源安全的关系,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要以关停和淘汰、压缩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污染防治

巩固和提高工业排放污染物达标成果,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严重污染环境、达不到经济规模的水泥、火电、化工、造纸和电解铝,要坚决按期关停淘汰;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向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低污染配套服务,并向城镇适度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八)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要把清洁生产作为提高工业生产环境质量的关键措施。污染的“末端管理”是被动的管理模式。而清洁生产则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

(九)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环保投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