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4 16:25: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传统文化的分论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考场作文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段落是具体而微的文章,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不仅可以用来谋篇,也可以用来构段。
一、并列式①
引论(提出论点)本论(证明论点 )结论(照应全文) 论据① +分析论证论据② +分析论证论据③ +分析论证 }并列
例文1:《高尚不需要理由》(05全国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高尚不需要理由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百年足迹,演绎出生命的华彩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作文开头照应题目,提出文章的中心:“高尚不需要理由”。接着以小标题的方式并列了三个论据,没有分论点,而通过对三个故事的分析议论达到扣题点题的目的。有充足的论据,而难以分解论点时,不妨借鉴。
并列式②: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本论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论证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结论(照应全文)
论点并列更能显示思辨的深度。
拟写角度①:“是什么”
例文2:《肩膀》
肩膀:①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②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③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拟写角度②:“为什么”
例文3:《人要有意气》
人要有意气 :
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②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③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
拟写角度③:“怎么办”
例文4:《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①坚持需要韧性。②坚持需要不坠之志。③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
用并列式②的行文结构要明确拟分论点的总的要求:1、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2、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3、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4、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5、建议:选择最切题、自己最有把握写好的结构和分论点组合。
二、对照式:
基本模式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论点正 论据(事实、论据) 小结 论点反 论据(事实、论据) 小结结论(评析照应) }对照
例文5:《人要有涵养》
(本论部分)
①有涵养,面对批评和颜悦色,洗耳恭听,虚心接受。②没有涵养,面对批评面红耳赤,恼羞成怒,一意孤行。
三、递进式:递进式行文就是要设问导思,纵深拓展:要钻牛角尖。
基本模式:
是什么(概念)―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 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为什么(原因)―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 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怎么办(方法)―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会怎样(意义、作用、结果)―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 出成果,多造就人才
递进式行文结构要注意:层进式结构中各部分顺序的安排要符合逻辑。如果以“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为题目来写作文,第一部分写:怎样才能实现远大理想;第二部分写:什么是远大的理想;第三部分写:为什么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这就会使得行文顺序混乱、逻辑混乱。
例文6:《情感?认知?文化 》
用理智的泉洗涤感情的花
提出问题: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被统统吸收指出危害:“我们落后了。”说明解决问题的办法:用理智审视自己的文化
以形象化的语言收束全文
掌握了之前介绍的几种行文结构模式,写作时既能集中阐述中心论点,防止走题现象,又能充分地调动思维,向深度与广度推进,使文章摇曳多姿。
例文七:《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①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②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起兴,亮出观点,阐明语言对沟通的作用,清晰地让阅卷者看到文章的中心意思)
③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分论点一)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呼应标题)
④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分论点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再次呼应标题)
⑤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分论点三)文学著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最后再呼应标题)
⑥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问题)、分析问题(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部分)三个部分(即引论、本论和结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错误论点、分析错误论点的实质及危害、得出正确的观点。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2.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本刊特约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梁老师,你好!你长期研究中考语文命题,请你谈谈今年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何特点。
梁恕俭:试题设置相对稳定是该试卷的重要特点。从题型上看,与往年一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写作题等多种题型,灵活多样。从考点的设置上看,“语文基础”“语文积累”“综合性学习”等前五个部分设置的考点与往年基本一致。例如现代文阅读部分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块构成,记叙文考查了情节梳理概括、内容理解分析和写作手法分析评价三个考点,说明文考查了有效信息筛选与概括归纳、联系文章内容印证链接材料理解说明对象特点两个考点,议论文考查了概括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理清论证过程的框架与思路、补写材料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三个考点。作文与往年完全一致,为命题作文,以“提示语+题目+要求”的形式呈现。
记者:你认为201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有什么亮点呢?
梁恕俭:试题设置稳中求变,总体难度加大,是今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所在。与去年比,今年的试卷在设题形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形式出新,出题角度新颖,设问灵活。在形式出新方面,从字形辨析、病句辨析、句子衔接等题可见一斑,如第2题要求选出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与去年的同类题每个答案有两个词语的词义辨析相比,形式上有创新。在文章理解难度方面,今年的《洞茶》比去年的《白梅无价》,理解难度要大得多,因为文章内涵没有《白梅无价》外露,需慢慢品味才能把握。题型设置、考查角度发生新变化这一点,如第15题“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每空用8个字回答)①②寻找砖茶,失望困惑③④”。这是一道行文思路题。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概括,有一定难度。第16题“品读第15段画线句,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这是一道语句含义题,题干是: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学生答题时大多停留在“洞茶”是作者的知己这一直接层面上,缺少对作者生活经历这一层面的思考,洞茶同时是作者边防生活的见证,与去年同类题相比,难度加大了。设题角度出新,总体难度加大,是今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的特色。
记者:梁老师,你如何评价今年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呢?
梁恕俭:写作难度系数较高,这是今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给我的感觉。从前年的“日积月累”、去年的“少年风采”到今年的“好奇”, 虽然都是命题作文,但今年的作文题写作难度要大得多。前两年的作文题,学生能快速从脑海里搜集到素材,今年的作文题则很难套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因为写作时必须紧扣“好奇”选材,否则就会离题。但此题的设计符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能引导初中生发现新奇世界、书写心里秘密、抒发真情实感,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
记者:现在,请你谈谈今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结构设置体现了怎样的新课程理念,有何指引作用?
梁恕俭:和往年一样,试题由语文基础、语文积累、综合性学习、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六部分构成,共23道小题,各部分分值稳定,满分为120分。六个板块的分值比为1281193050,基础题与写作题的分值比为75。这一试卷结构的比例设置,旨在引导师生既要夯实基础、突出阅读,又要注重探究、训练写作,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所在。
记者:梁老师,你对2013年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有何整体印象?
梁恕俭:我很喜欢今年的试题,试卷中所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韵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没错,文化是滋养性灵的好东西。那么,你认为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是怎样将知识考查与文化相融的呢?
梁恕俭: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部分渗透文化元素。无论是错别字的辨析、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还是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都渗透着古今文化元素。例如第3小题“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B.他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这是一道成语或俗语使用正误的辨析题,但自然景观天然石体、人文景观莫高窟、扬州评话故事等都与知识考查水融,可谓匠心独运。二是热点文化与经典文化齐辉。热点文化现象如中国纪录片发展状况及纪录片精品《舌尖上的中国》专题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文化名人苏轼的故事的核雕刻艺术,北京当地的经典文化――京剧艺术等均在试题中呈现。三是风土人情与说话艺术谐趣。如记叙文材料《洞茶》,以“砖茶”(鲜为人知的茶文化现象)为线索贯穿全文,既呈现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表现出高原战士的生活;议论文材料《话要有趣》,则运用中外经典事例将说话艺术的“趣”进行了充分论证,给人启迪,引人深思。总之,整套试题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时代特色,既有人情风味的叙写,又有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一份滋养学生心灵的文化大餐。
“见解新颖”指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新鲜、别致、独到。这里的“新颖”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到别人见不到的深度,e人只看到表面,你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这可谓之“新”。考生在考场作文中,面对一则作文材料或者一个命题,很多时候以寻常的观点和角度去构思,生发出司空见惯的观点,很难引起阅卷者的特别关注。考生在构思时,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作文材料,从平常中看到特殊,从普遍中看到个性,“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让自己的观点超越常人,进而构思立意,定能使文章充满震撼与吸引力。要做到“见解新颖”,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屋建瓴,立意居高
作文要做到立意高远,考生不能就事论事,写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文章,要由此及彼,展开丰富的联想,要用长远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考生要站在一定高度俯视主题,看到主题本质,深化与发展主题,从而占据思想制高点,展开阐释。如高考优秀作文《平衡人生》,考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出发,提出“平衡人生,须以儒做人,须以道养生”的观点。这一观点,见解深刻,与众不同,入题巧妙。
二、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于打破常规认识,对传统观念和所谓定论大胆说“不”,从反面发现事物的新特点,发他人所未见,表达令人信服的全新思想和观点。要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敢于突破常规,独辟蹊径,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运用逆向思维对材料进行分析论述,但构思一定要符合情理,使人信服。如高考优秀作文《适时回头又何妨》一文,考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不通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换另一条路,用另一种方式去走,适时地回头,或许能柳暗花明”的观点,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环节去思考,结论也会有所不同。
三、联系现实,结合人物
考生要由话题展开广泛的联想,由此及彼,拓展开来,联系到社会、人生,要善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约束和影响。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往往存在多个素材可供考生选择。这些素材如果直接运用,可能会落入俗套,或者感染力不强。如果考生在构思时转换角度,比如把所要描述的人物转换成动植物,或者赋予无生命物体以人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必能令人眼前一亮。
四、思想深邃,富含哲理
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一端,非此即彼,而应统揽全局,全盘考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或者确立发人深思的启发性观点,迸发出令人炫目的思想火花与智慧火花。
五、精于选材,材料要新
平时要勤于阅读,善于分类积累时鲜素材,为写作注入新鲜血液,使文章表达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若一直运用司空见惯的素材,毫无新意,阅读起来,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例文展示】
拥有好心态
孙 璐
面对生活,有人积极热情,有人消极冷淡;面对失败,有人一笑置之,有人愁容满面;面对人生,有人信心百倍,有人垂头丧气。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微小的差别,但不同的心态,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不同的心态,可以“遥控”出不同的人生。
好的心态,让我们发掘潜能,坏的心态,让我们失去自信。
一位曾经赢得长跑比赛的冠军,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跑得很快时,他的回答令人惊讶,他说因为他身后有只狼,其实,身后并没有狼,只是他心中想着有一只狼在追他。因为有这样的心态,他的神经时刻处在最兴奋的状态,结果他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取得胜利。所以拥有一个的好的心态才能赢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功。心态像镜子,它可以将你心灵美好的一面展现得更加精彩,也可使你丑陋的灵魂无处躲藏。心态像雨伞,它阻挡暴风骤雨对你的袭击,也可以妨碍你前行的步伐。心态像利剑,它可以帮你砍断前方的荆棘,也可以反刺你的心灵。
好的心态,让我们走向成功,坏的心态,让我们走向失败。
霍金是位众所周知的科学家,他唯一能动的就是几根手指。有的人问他,是否因一生被控制在轮椅上而感到悲哀,霍金的回答让每个人都为之震惊。他说,虽然上帝只给了他几根能动的手指,但他还有能够想象世界,探索未知的头脑,所以他并不感到悲哀。是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拥有一个好心态,才能遥控成功的人生。
好的心态,让我们改变外界,坏的心态,让我们充满失意。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理智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不管外部环境如何,都要保持自己情绪的平和愉快。就像向日葵花一样,永远面向阳光,绽放灿烂的笑容。即使阴天下雨也不气恼抱怨,更不灰心气馁,总是对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总有雨过天晴、阳光普照、明媚灿烂的时候。拥有好心态的人,即使遇到挫折坎坷,也不灰心绝望。不斤斤计较一时的荣辱得失,而是大度宽厚,豁达从容,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了好心态,才会有好心情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关键词:文言文 学习方法 重要性 背诵
一、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我国古代文学基本上都是通过文言文凝练展示,从而流传达至今。当下,在追录中国梦的征途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向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席卷神州。而通够顺利阅读文言文,懂其文、知其意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起点。当下,学习文言文学习不仅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全民提高文学素养、审美情越、重塑人生观的重要手段。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应当是初、高中生的应试学习,更应当是全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
二、文言文学习具体方法
朱熹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真是一语中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还应该授之以法,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1、分层背诵法。在背诵前先理清内容层次,文言文要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分出部分,分出层次,然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诵,如《鱼我所欲也》可先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中间论证部分有两个分论点,再分两个层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事半功倍。掌握这种方法可将死记硬背变为轻松的背诵,从而终身受用。
2、思考提问法。现在大家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大家产生依赖思想,不注重思考,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然后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先将文章充分、反复阅读书,然后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然后通过词典、上网搜索等方式,将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梳理,并整理成笔记。再试着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语意推断法。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学习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4、对应翻译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5、归类积累法。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学习者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6.“字不离句”法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字不离句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因此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三、小结
中央城镇化建设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由此看来,真正的现代化建设应该是,人们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著名的建筑师吴良镛先生一生不变的梦想。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他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经过吴良镛的精心设计规划,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倘若每位建筑师都有着吴良镛先生的情怀,那么,在大自然中诗意地栖居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诗意地栖居,要停下对大自然的疯狂的伤害。
城市化建设让太多太多的人们在城市中觅不到大自然的足迹,嗅不到大自然的芬芳,体味不到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美好。不科学不合理的各种拆迁,无情地驱逐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让我们再也呼吸不到弥漫着青草芳香的泥土气息。这怎么能够诗意地栖居?建筑大师贝聿铭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香山设计香山饭店。他秉承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还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大自然给予我们优美的环境,我们不应该肆意地践踏。我们要顺应自然,遵从自然,把我们的生活融入自然,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实现天人合一,从而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
【评点】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名言入题)火箭升腾、风云激荡,时代脉搏、催人奋进。神舟12号飞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凝聚着华夏儿女的复兴使命、振奋着党和国家的前进征程,掀开了“展翅九天”的豪迈篇章。首御“天和”巡太空,彰显中国科技自信,离不开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旗帜的伟大引领。(总论点+总结分论点)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国科技自信源于道路自信。“于无路处踏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从“北斗星”指引漫漫征途“九天路”,到“墨子号”织就量子通信“天地网”,再到“悟空号”擦亮“火眼金睛”战暗空……中国航天的一路走来,证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追逐梦想的自信正被锤炼地更加坚不可摧。走自强道路,背后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我突破、强大支撑。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强国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强大科学技术的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永远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最终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和攻克。我们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中,牢牢把握住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国航天在光明道路的铿锵中彰显最有力的自信脚步。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国科技自信源于理论自信。“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坚持唯物理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从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难题,到神话故事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慨,再到明代万户对“飞天”的执着探索……中国的飞天之梦穿越千年,但对太空的憧憬与向往没有变,逐梦九天的脚步没有停下。坚持唯物观点、探索实践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是解开浩瀚宇宙自然之谜的“金钥匙”。我国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激发出最强大的探索伟力。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国科技自信源于制度自信。“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制度自信的优势所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1人1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近30年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辛酸抛在了身后,光荣刻进了历史”,首御“天和”巡太空,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彰显了国家实力的飞跃。背后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艰苦奋斗、辛勤付出,实现飞天梦想,体现了最珍贵的执着坚守。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唯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以为家”的家国情怀。背后更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鼎力支持、全力保障。中国航天在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保障与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凝聚出强大合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商 教学辅助
情商是和智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讲,情商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情商良好,回答某个问题、完成某项研究,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学生若想更好地学习功课,智商状况固然关键,而情商表现水平亦不容忽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应明确一个道理,即若想让学生把语文学好,就要有效利用情商这一因素,全面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使之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相联系,从而保证语文教学的生动化、生活化。
一、从教材里面找出情商因素
对教材中情商因素的挖掘,是用情商培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初始步骤。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有人生体验的内容,也有挚爱亲情的内容,还有人和自然、咏物抒怀等方面的题材。综观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使教师拥有了较多的情商素材。比如,在学习《七律・》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通向理想之路并不容易,其间要历经许多苦难,只有像英雄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走到成功彼岸。再比如,学习杰克・伦敦的作品《热爱生命》一文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提炼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对于生存和死亡的选择,人性深处蕴含着更闪光的东西,这都是生命的坚韧、人生的顽强!
宋代范仲淹在作品《岳阳楼记》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句话作为情商因素的应用引导,先从书面上对这一名句加以解释,使学生产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再说明:“关于岳阳楼的诸多诗文中,为什么只有这句话能够历久弥新、传诵不衰?其深层原因在于作者的思想境界比普通人更高。”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作者能产生这样的想法确实难能可贵,进而将情商教育引入实际中来:“我们都应当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承担起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要有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志向。”按照这样的教学思路,利用阅读、讲解、分析等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得到彰显,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学生的思想联系在一起。
总之,语文在人文性方面的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极其丰富的素材,若想用对情商的培养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步,教师一定要将这些情感素材真正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如临其境,达到和作品及其人物同悲欢、共喜乐的状态,这也为情商因素的理性发挥与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让情商因素得到理性发挥
让情商因素得到理性发挥即研文入“理”,促进情绪激发。人类个体情绪是会随时改变的,而情商优异的关键点就在于可以妥善处理与调节自我情绪。对于初中生而言,情绪易发生波动变化,即使最初对语文怀有兴趣,也可能因某种情绪的出现,而使之兴趣丧失。因此,为达到培养情商、利用情商的目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情商因素,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这些因素。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带领学生对教材文章进行深入理解,使学生掌握理性与感性兼备的知识及其对知识接纳的手段。怎样用简单而有效的办法让学生与教材情商因素发生接触?第一种方法是朗读法。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寻找情商接触点,自然要借助反复朗读这种简单而实用的策略。无论是诗歌,还是抒情散文,这种方法都较为适宜。比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学生通过诵读,能很快地寻找到。第二种方法是提示法。有一部分文章,仅仅依靠朗读是难以解决问题的,教师一定要适时加以提示,向学生询问“这部分内容着重讲了什么”“重点探讨了什么”“评论部分在哪里”等。第三种方法是选择法。教师可以先选出易于出现混淆的几点内容,让学生有选择地接受,如对于相对复杂的议论文,这种方法就较为实用。这一类型的文章,知识较为系统,教师应首先对知识序列加以明确,使文章的重点突出。在设置选择问题时,既不能过于高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应当使学生在选择时能够由理入情,且使良好情绪得以长期而专注地维持,为促进语文课堂效益的真正提高而奠定基础。
三、使情商因素运用于语文实践
以情商因素为纽带,将所学内容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这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最重要一步。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教材中的情商因素提炼出来,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达到融会贯通,还要让这种融会贯通继续下去,使之走向生活应用与学习实践。比如,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其中的情商因素并不难找到,文章一共分为九段,结构为“总―分―总”形式。开头总领全篇,接下来分别论述了敬业与乐业两个论点,两个分论点属于平行写法,最后则是对全篇的总结,也就是情商展现的关键点。整篇文章条理明确、纲举目张,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很快接纳了其中的思想观点。而此时并非意味着整篇文章的讲解就真正完结,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文章思想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继续思索并展开讨论,让学生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进一步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我国传统文化涉及等级色彩,倡导官本位,蔑视普通职业者和劳动者,人们纷纷将读书做官、显亲扬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然而在当今时代,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生活实践中,我们应当以梁启超的启发为参考,真正做到敬业乐业。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诸多文章,都可以用理论联系实践的办法,将情商因素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语文学习技巧。
除了利用教材素材联系生活以外,情商应用的另一个渠道就是作文。作文指导过程得当,同样能使情商发挥其促进作用。初中生的思想相对稚嫩,情绪易出现波动,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因此,教师基于情商发挥的作文指导必不可少。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或者周记,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
第二,关注作文评点过程,作文能够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而教师的评点更能使这种自我意识同教材发生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第三,关注正面鼓励策略,用正面鼓励的办法,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所接受的情感在作文中间接地展现出来。
四、结语
我们可以把情商看成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把情商看成是一种技巧,它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能小视。相信情商所具有的创造力,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被教师恰当应用,一定能起到提取教材人文因素,磨炼学生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颖.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4(12).
[2]张月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商培养微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1).
[3]马俊峰.浅谈学生语文“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5(6).
摘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分思想的利弊,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的影响;提出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挑战,重温中西传统文化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宇宙中,地球是我们至今所知道的惟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人类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也是地球上惟一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道德系统的高级生物。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的主宰,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应当和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自毁家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对自然的恐惧、取媚、亲和,到人与自然的分化、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当人类终于可以高昂着头颅蔑视自然的时候,也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人类最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论文百事通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人性的发现、人类崇高地位的确立,是人类摆脱自然和社会奴役的精神力量。而当人类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任意破坏和掠夺的时候,猛然醒悟已经走到了绝路。今天,当我们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势态,不得不考虑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实现这一长远目标,就必须确立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念。
当然,要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错误认识,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念之前,有必要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进行认真地反思和清算。
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称为天人关系。东方民族习惯于或者说更擅长于将“天”与“人”置于一个彼此相连的大系统中,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道”、“气”等哲学命题,都体现了东方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有三种表现形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天人合一论”;以庄子为代表的“天人交融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天人相分论”。
“天人合一”观念产生较早,殷商时期人们把有意志的“天帝”看作宇宙的主宰,凡征伐、狩猎等重大人事活动,都要通过占卜来揣摩天意,再作决断。殷商时期的这种宗教思想,经孔孟升华为哲理性的天人观。
孔子维护“天”的至上尊严,主张以“天意”建立人间尊卑秩序,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人思想,他首先论证了天赋道德论,进而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命题,这种“天”与人性、内心的统一,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求接近人与天的和谐。汉代董仲舒进一步肯定了“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事与自然规律有类别同形和序列的同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灾异谴告”学说,这一系统化了的“天人合一”思想注重社会人事,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完全淹没在天道王权的体系之中。宋明理学继承了秦汉以来由董仲舒系统化了的“天人合一”论,程朱、陆王从唯心主义出发,主张“天理”与“心性”相结合,人性成为联结天和人的纽带,从而把“天人合一”改造为心性之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心道德要求,使人们致力于向内修身养性,而不是向外探索自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虽希冀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但却成为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庄“天人交融”思想更为深刻。老子建立的天人关系是基于无为状态的与天和谐的理想。庄子以“气”作为沟通天人的物质基础,认为天地、物、人都是阴阳之气的对立与合成,故日“通天下一气耳”。这种人和自然交融的观念是对人和自然默契关系的肯定,但是?,这种肯定是建立在否定人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的,要求人无条件地顺从自然。
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对立,中国古代哲学中还有天人相分的一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是分属不同范畴的问题。荀子强调天人相分,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责。荀子提出“天人相分”,一方面把天解释为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另一方面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莱亡。”天道自然不能干预人事,人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荀子区别天和人,否定了自然变化和社会治乱的联系,确立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念;同时,把人从天命主宰之下解放出来。可以说“天人相分”哲学命题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突破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既承认客观规律的作用,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儒家通过内省本心达到与天的沟通、天理与心性的合一。尽管儒家所谓的“天”是道德化的或者是抽象的,还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但却体现出人对自然的一种亲和与包容。道家从自然哲学立论,主张通过“抱一”、“体道”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观念上的回归自然虽然有消极顺从之嫌,可本质上表现了人是自然一部分的思想。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在历史上互抗互补,对天人关系的理解殊途同归,共同积淀成为中国人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今天,当我们面对严重的生态挑战时,重温古人的天人关系思想,在崇敬前人对自然关怀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到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平等信念。
二、主客二分—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在天人关系上,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天”— 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独立的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说”,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这种主客两分的观念,成为近代西方思维的起点。同时,古希腊还用神话的形式折射出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一方面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局部分化,使人得以从自然本体中挣脱出来,审视自身、观察自身;另一方面,人和自然的分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人类以自然神论的形式保持着对自然的崇敬。
在欧洲中世纪,上帝出现在人和自然之间,人间扭曲了的社会关系幻化为上天的神力。宗教哲学代替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一神教取代了多神教,超自然的上帝取代了自然神。一神论将人从自然中分裂出来,赋予人格化的神以超自然的力量,把对自然的崇拜转变为对神的崇拜,将人和自然统一于神力,忽视了人对自然的关怀。由此可见,西方的传统哲学不论是自然哲学,抑或宗教哲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将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这种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不可能产生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天人观,只能派生“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的思想。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已隐含了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进人近代之后,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觉醒,突破了欧洲中世纪僵化的神学秩序。人文主义高扬“人性”的旗帜,以与“神性”抗衡,对人自身的力量和创造性充满信心,一时间,大写的“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成为被崇仰的新偶像;科学精神则激起对自然界、宇宙万物的不倦探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托勒密体系,使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婶女的卑微地位,成为认识自然、进而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
培根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证人的认识能力能够通过经验归纳方法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成为近代人类征服自然的座右铭。培根指明的方向,促进了经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这种推崇自然、探索自然,又偏重于实用功利性的观点,在当时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笛卡尔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与培根相同的原理。他突出强调理性的力量和地位,认为一切在过去被确立了的“权威”与“信仰”之类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都要经受理性的“普遍怀疑”的检查,只有人的“理性”是真实的,万能的。因此,笛卡尔豪迈地提出“……借助实践哲学,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笛卡尔还发展了精神与物质截然两分的二元论,认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各行其是,只受自身规律的支配。这种“笛卡尔主义”引导近代人类走向与自然分离以至对立的道路,正如阿尔 ?戈尔所说:按照笛卡尔的解说,我们与地球无关,有权将地球仅仅视为一堆无生命的资源,可以随意掠取。
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他提出了“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人是“绝对价值”和“客观目的”等著名论点,并把这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律。康德哲学的特点不是一般地表明对人的关怀和强调,而是突出地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主人这一思想,即“人是自然的立法者”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理性”或“精神”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这实质上是把人的理性提高到了至高无上、支配一切的地位。
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加以分割地考察,把自然仅仅作为一种外在物,一种供人类加以运用和改造的对象。他们看不到人与自然的融合,不理解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传统的理性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相结合,使人的主体性更加膨胀,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出现了危机。正是在这种弘扬理性,倡导实验科学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欧洲的工业文明得以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控制了许多自然力,取得了征服自然的许多成果。而“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这种观念也走向了极端。当我们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挑战时,重温中西传统文化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对当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生态伦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