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药公司发展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6: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药公司发展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药公司发展前景

第1篇

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我国的药学专业事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许多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药学专业人才方面有稀缺,这表明药学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普遍看好。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

药学专业就业方向

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

医院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药房、药厂等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公司职员、医药销售人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流通及销售等工作。

拓展阅读:药学专业简介

第2篇

报考医学文秘师系列,最对口的专业是医学文秘。其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院管理学概论、社会医学概论、医学法学概论、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概论、公文写作、现代公共关系、卫生经济学、文书与档案、计算机等。

一、医学文秘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文秘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他们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

二、医学文秘专业就业前景

第3篇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4篇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第5篇

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临床上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用药,是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药物。

3.5 发酵虫草菌制剂

近年来,在上海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金额排序中2009年为第4位,2010年为第5位,2010年为第4位。发酵虫草菌制剂的特点是不良反应少,是心血管疾病辅助用药,具有提高窦性心律、改善窦房结房室传导功能、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发酵虫草制剂还具有补肺肾,益精气功能。近年来也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增强免疫功能dylw.net

,对抗放化疗引起的血象指标下降。常用的有江西国药生产的“金水宝”、杭州中美华东制药生产的“百令胶囊”和上海信谊药厂生产的“宁心宝”等产品。

中药冬虫夏草名声在外,药源衰竭,价格飙升,发酵虫草制剂成为其代用品,使用量居高不下。当前,冬虫夏草、发酵虫草制剂并不是一线治疗药,应破除迷信,防止滥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6 丹参多酚酸盐

丹参多酚酸盐是上海心血管系统疾病药物中的新秀,2009-2011年达CAGR 29.71%。2011年用药金额排序上升至第8位。丹参多酚酸盐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制开发,上海绿谷生命园医药公司生产的注射剂,商品名为“多普赛”。

丹参多酚酸盐能增加冠脉流量,改善缺血区心肌的侧枝循环及局部供血,改善缺氧心肌的代谢紊乱,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缩小缺血心肌梗死面积,在一定剂量下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

此外,近年来灯盏花素用量上升,2009-2011年达CAGR 22.64%。从灯盏花提取的黄酮类成分,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供血不足,椎脊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出血后遗症,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和高黏滞症等心血管疾病。有片剂和注射剂,为云南昆明龙津、生物谷灯盏花药业等生产。

4 结语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欧美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第1位。2009年卫生部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明显增加[4],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们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心血管系统药物是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选用合适药物,改善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不良情况,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近年来,心血管系统药物需求量逐渐增大,仿制新药与新剂型逐渐增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中医药是个宝库,应努力发掘,银杏叶制剂、丹参多酚酸盐、灯盏花素等的生产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取得的可喜成果,我们医药研究工作者要从中得到启迪,加快中药的开发,适应临床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耀华.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 世界临床药物, 2007, 28(5): 305-308.

[2] 孙忠实. 苯磺酸左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与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6): 407-409.

[3] 李红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2): 153-154.

第6篇

九大行业薪酬上涨显著

薪酬高位,通常意义上,一指薪酬的绝对值高位,二指的是薪酬增长幅度高位。从薪酬绝对值高位的角度来看,

电信行业、手机行业、房地产开发行业、汽车制造业、保险行业、金融行业、石油电力等能源行业,均荣登2006 年高薪行业榜单。传统的高薪行业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拐点或者不可抗因素的话,薪酬不会有明显变化,都会处于高位。

薪酬增幅高位的行业主要有:潜力巨大的网络游戏行业,薪资增幅平均达到15%,其间与网络游戏业务相关的职业,比如网络游戏的运营、开发、企业设计等岗位,薪酬增长速度加快,关键性岗位薪酬增幅甚至高达20%。

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中的ic、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领域,薪资增幅均达到11%。越来越多的ic 国际巨头看好中国元器件制造领域的发展,一些从事研发、电路设计、生产工艺类的人才成为企业抢夺重点。

通讯设备制造业薪酬增幅迅速。随着中国网络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先行。当然,该行业也属于传统的高薪领域,增幅达到10%以上。

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机械制造类行业,薪资较往年有明显增加,维持在3%~ 4%的水平。2006 年的精密仪器类制造业、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薪酬均有明显提高,达到6%左右。

汽车配件制造行业增幅见涨,随着国内汽车使用量的猛增,生产车灯、车龙骨等各类车载系统、改装用品的汽车配件行业薪资速度很快,大概在6%~ 7%。

服务行业发展势头好,增长幅度大,但是整体基数低。酒店、商旅、物流、船务、海运领域,人才竞争激烈,再加上外资的入侵和竞争,薪酬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总的增长速度还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比如,酒店行业,往年的增幅一般是3%~ 4%,今年可能达到6%。

公关行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在中国只有近十年的发展历史,由于业务的逐渐扩大,需要公共关系服务的企业甚至政府越来越多,公关行业的薪酬增幅今年达到8%~ 9%,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网媒被划入互联网领域,从薪酬水平来看,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的薪酬总体水平高30%~ 40%,增长速度也高两三个百分点。

此外,2006 年的环保行业、水务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加上市场需求的增大,薪酬增幅显著,达到8.5%~ 9%。

有色金属行业薪酬呈黑马态势

今年薪酬呈“黑马”态势的行业,最典型的是原来不被关注的有色金属行业,由于铜、铝等冶炼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薪酬增长呈黑马态势,由往年的1%~ 2%的薪资增幅,提高到2006 年的5%~ 6%;造纸业、纸品生产业,以前年增幅一般在3%~ 4%,2006 年薪酬增幅达到7%~ 8%。此外,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渠道开发或终端销售、加盟连锁领域的岗位薪酬涨幅可观,未来发展前景巨大。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整个医疗体系将逐步推到全国各地,入村入镇,国内各个医药公司,国外的医药流通企业,纷纷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与去年持平的薪酬增幅不明显的行业和职业,有软件开发业、软件系统集成业,大概在7%~ 8%,互联网行业、无线增值运营业、无线服务提供业,前几年发展非常迅猛,薪酬基数高但今年薪酬增幅趋缓;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平面媒体行业、广告行业、金融行业、石油电力行业,基数均保持较高水平,但增幅不明显。

2006 年薪酬走势趋缓的行业有:服装制造行业、品牌电脑行业,涨幅大概在3%~ 4%,比往年有所下降;消费品行业,家电制造和营销岗位,其增幅较以前略有下降,今年保持在5%左右。

职场薪酬回归理性

相较于往年,2006 年的职场薪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专家季征先生用两个字来形容--理性。季征先生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前几年的增幅都非常迅速,2002 ~ 2003年的增幅是11%~ 12%,2004 ~ 2005 年薪资增长率是9%~ 10%,2005 ~ 2006 年的幅度是8.1%~ 8.5%,由此可以看出,尤其是今年的薪酬增长,增速明显变慢,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渐回归理性。薪酬虽然增幅降低,但是基数仍旧会逐渐增长。未来三年内,薪酬将持续回归理性状态。

第7篇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评级:

事件:

5月4日,天方药业公司提出的“公司股票交易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特别处理的申请”获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公司股票简称由“*sT天方”变更为“天方药业”。这意味着天方药业实现扭亏为盈,其股票顺利“摘星脱帽”。

业绩出现拐点

天方药业(600253)2000年底上市后,专注于原料药和成品药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在经历了2007年和2008年的亏损后,2009年下半年,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和驻马店市共同努力下,天方药业经营状况日渐好转,2010年顺利扭亏,今年一季度实现利润1913.49万元。天方药业推出定向增发方案,拟以不低于8.75元/股为发行底价,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定向发行0.6亿股至1亿股,所募资金将投到年产500吨头孢系列原料药等项目中。项目达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合计将达39.4亿元,年实现利润合计约4.61亿元。2010年,前期投资的1200吨/年的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产能有望完全释放,预计能实现6736万的利润。201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6亿元,同时实现净利润1673万元,同比大幅增长722.66%。

拟定向募资10亿

天方集团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不低于39.61%;发行价格不低于8.75元/股,认购对象均以现金方式认购;募集资金拟用于年产1万吨维生素B3项目、100吨维生素K3项目;年产500吨头孢系列原料药项目;年产300吨去甲金霉素项目;控股子公司河南省医药有限公司物流基地项目。

*ST天方还拟将应收账款9000万元按账面余额的90%即8100万元出售给控股股东。*ST天方表示,此次交易将影响公司2010年利润860万元。此外,经公司申请,并获上海证券交易所批准,公司股票26日继续停牌一天,并将于2010年4月27日起恢复交易,并自该日开始,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天方药业”,股票交易日涨跌幅限制恢复为10%,股票代码不变。

通用集团入主有利公司长足发展

天方药业作为中国通用拥有的两个医药类上市公司之一,目前初步定为争取5年内成为国内医药生产企业龙头企业。就目前天方药业本身业务涵盖范围和业务能力来讲,实现这一目标几无可能。因此,公司存在在通用集团的支持下实现外延式加内生式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公司做大做强的可能性。这为公司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公司二级市场表现。

投产维生素B3和K3项目

维生素B3也叫烟酸。烟酸在人体内主要转变成烟酰胺,发挥着调节生理代谢的作用,在饲料、食品和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调整公司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天方药业欲募巨资投产维生素项目。推出了定向增发方案,拟募集资金净额10亿元。该公司4月26日的公告显示,按照定向增发方案,拟以不低于8.75元/股价格非公开发行0.6亿股至1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10亿元用于年产10000吨维生素B3、1000吨维生素K3生产项目、年产500吨头孢系列原料药项目、年产300吨去甲金霉素项目以及控股子公司河南省医药有限公司物流基地项目四大项目建设。

仿制立普妥快速增长

天方药业主要制剂产品为抗生素、心血管等普药产品,毛利率水平较低。公司2009年成功取得调脂药阿托伐他丁钙原料药和制剂批文,并通过GMP论证,于2009年9月上市销售制剂。阿托伐他丁钙是目前最主要的调脂药品,2008年占我国调脂药市场42%左右,销售金额13亿元左右。公司为了迅速抢占市场,采用招商模式销售阿托伐他丁钙胶囊。公司在2009年9月上市该产品后即取得1000万左右的利润,据此推算,我们认为该产品2010年贡献公司利润可能超过5000万元,贡献EPs在0.1元左右。由于阿托伐他丁钙是目前最主要的调脂药品,年增长率超过20%,而公司采取的底价销售策略有利于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我们预计该产品将成为公司未来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受益基层医疗市场扩容

天方药业公司的医药商业企业为河南省医药公司,为省内医药商业龙头企业,目前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净利率超过1%。公司为了应对医改带来的基层市场扩容,正在进行县级市场医药商业创新模式试点,目前效果良好。据了解,如试点能顺利进行,平均每个县级地区每年可以为公司带来1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有利于公司区域医药商业龙头地位的巩固和盈利能力提高。

产品结构待升级

天方药业原料药产品仍然集中在林可霉素、螺旋霉素、阿奇霉素、吉他霉素等几个传统大环内酯品种。由于南阳普康受困于环保问题,产能无法完全释放,并且下游克林霉素需求旺盛。公司今年林可霉素销售形势较好。一季度林可霉素价格上涨至380元/BOU,公司原料药毛利率水平将有所提高。而硫氰酸红霉素无法自产,尽管阿奇霉素价格上涨,但公司阿奇霉素毛利率不会更多提升。下属河南省医药公司是区域性龙头企业。由于在郑州等省会城市,要与九州通、国药等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激烈竞争。公司将医药商业发展重点转移至广大农村市场,积极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未来医药商业业务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速,增发项目中。公司储备一些新药品种,计划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毛利率产品占比。阿托伐他汀原料药只用于自身制剂产品生产,不进行外销,进一步加强对上游原料的控制,减少可能竞争对手。饲用维生素项目是与其他企业合作,产品生产技术和销路能得到保证。

第8篇

2000年,吴鹤松考入北京大学化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北大化学院是国内同专业中最为知名的学院,每年的毕业生出路都很广:一部分出国深造,一部分在国内各知名院校同领域或者跨领域继续研读学习,还有一部分人直接工作。2003年底的时候,恰逢北大知识产权学院招收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吴鹤松跟当时在法学院的朋友交流后发现,随着国内外企业,特别是医药化工类企业在中国的持续发展,知识产权这个专业在未来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他决定继续学习知识产权法这一专业。在结束两年的知识产权法学习之后,吴鹤松于2006进入了江苏先声药业,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China IP:您在先声药业主要负责知识产权哪些工作?有没有一些难忘的经历和我们分享一下?

吴鹤松:我毕业以后直接就到了先声药业工作,一做就是七年。2007年,江苏先声药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化学生物制药公司,也创下了迄今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医药公司IPO纪录。2013年,先声药业突然宣布退市,对研发体系进行大幅调整。企业从上市到退市的全过程我都经历了,见证了它的辉煌,也感受到了它发展停滞带来的阵痛。

先声药业在上市时所具有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可能也是国内企业的常见问题:一是专利储备量少,2006年先声药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不足10件,到2013年我离开的时候已经有累计近200件的申请,其中80件左右的授权专利;二是专利质量不高,2006年先声药业的发明专利和申请以中药、制备工艺等为主,而实际上先声药业目前上市的中药产品仅有一个,同时并没有开发中药相关的后续产品;另外,制备工艺专利不容易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到了2013年,先声药业的发明专利中以新化合物、新复方、新抗体、新疫苗为主,在专利布局上还设有盐型、晶型、制剂、用途、联合用药、制备工艺等多层次,国内国外多方面的保护,应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好的专利保护体系。

我在先声药业主要负责研发部门专利方面的业务,同时协调先声药业集团其他部门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具体而言,我负责了立项前的专利尽职调查,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专利申请、维护以及后期的复审无效工作,还有专利诉讼。在管理方面,我同时管理直接下属3人,以及分布在各个子研发部门的8名专利联络员,高效处理整个研究院所有的专利事务。

在先声药业的7年中,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负责的“氨氯地平、厄贝沙坦复方制剂”专利纠纷案。这一案件历经专利复审委员会无效程序做出专利全部无效决定、北京市一中院一审程序维持复审委决定、北京市高院撤销一中院和专利复审委的决定,以及最高院驳回复审委再审申请的决定,历时两年半,最终维护住了先声药业的核心在研产品的有效专利权,并且这个案子也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也是业内人士在讨论时经常提及的案例之一。这个案子应该是国内不多的西药方面核心专利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被他人提出无效申请最终被维护住的案例。

China IP:是什么原因让您下决心离开了供职7年的先声?上海复星医药有什么吸引您的地方?

吴鹤松:先声药业在2013年决定退市前,对于研发体系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削减了研发投入,改变了研发模式,特别是新药研发模式。对于我而言,先声药业已经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我将目光转向了国内的其他公司。上海复星医药是一个很大的集团公司,它也在筹备组建中央研究机构,整合下属各个子公司的研发力量,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所以我很感兴趣。

China IP:一年之后您又到了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为什么?这个选择和地域有关系吗?

吴鹤松:经过一年在上海的生活,我综合考虑家庭的因素,又回到了南京。

China IP:在决定变动工作的时候,您最看重的因素有哪些?

吴鹤松:在不同时间点,考虑的因素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公司是能够十全十美地满足一个人的要求。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有自身综合的因素要考虑。既要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要同时平衡家庭的生活,所以没办法一概而论。我并不建议过分频繁地跳槽,在一家公司没有个三五年,确实很难说能够全面融入进去,就更不要说在这家公司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China IP: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规划,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

第9篇

关键词:药品流通领域 问题 成本控制 方法 对策

一、药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安全问题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有着特殊的功能与规律,其根本作用是治病救人。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其配送、储存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及其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部分需要冷藏,部分稳定性要求较为严格,同时也不乏时间要求较为紧迫的药品。这就要求在药品的储存、运输过程中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以保证药品质量与治疗效果,因此导致了药品流通成本较高的现象。

(二)药品流通价格问题

在我国,目前药品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生产成本与流通成本。而医药物流成本与药品的商业成本共同构成了药品的流通成本。药品的物流相比于其他行业的物流成本相对更为复杂,究其原因,主要是隐性成本突出所致。近年来,随着卫生部医疗改革方案的不断深入,药品毛利润不断降低,但其储运成本却并未随之降低,使之较前有了更为明显的增加,已达销售额的40%甚至更高。因此,如何能够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将对药物成本的降低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医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药品库存问题

药品的仓库存储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根据药品销售的稳定性,可将药品分为稳定性药品,如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系统药物等;该类药品可由零售商或医院根据需求量的大小进行订货;而用于各种急性疾病、流行性疾病治疗的药物因受疾病流行、发病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导致需求量浮动较大,常需零售商或医院拥有一定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但目前我国的药品流通多实行从“仓库”到“仓库”的物流模式,药品从生产商仓库发送至医药公司仓库,再从医药公司仓库发送至零售商或医院的药品仓库。也就是说,从药品生产源头的制药企业到药品流通企业及零售商与医院,各个流通环节都在投资建设自己的仓库,各仓库分别由各方管理,如此一来,便极大地提高了药品流通过程的成本,同时也造成了效率低下的弊端。

(四)药品流通环节繁多

药品的流通指的是从药品生产出来之后,自生产厂家运送至患者手中的过程。当前我国的药品流通渠道主要为三级批发,其通路较长、层次较多,整个流通过程呈金字塔形分布,导致效率低下、成本较高,且在此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相对较难实现,到流通的终端环节,医药企业对于药品成本的控制能力几乎丧失。在各个流通环节中,由于成本较高,且各级批发商均需从中获利,同时因顺加作价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存在,导致药品成本虚报、定价抬高等普遍存在。另外由于上述流通市场集中度较低的现象,导致了医药企业与零售商或医疗机构之间的直接接触较少,从而强化了后者的垄断地位,医疗机构拥有处方权,同时拥有药品专卖权,加上医患双方医疗信息不对称,患者丧失了对药品的消费选择权,如此一来,流通高成本与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便导致了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

二、药品流通领域成本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一)加强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现阶段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完善,仍在较大程度上采取以药养医的高药品价格机制,约有60%以上的药物需通过医疗机构向患者销售。流通过程中,目前多采取将采购、存储、分装、销售、配送等各项活动分割独立进行,且上述各项活动均具有各自的目标与计划,可能存在冲突,从而增加内耗,抬高成本。因此,要降低药品流通成本,实施过程管理势在必行。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实施配送,在上述活动中均由配送机构的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整合,实施一体化经营管理,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传统的医药企业对于医药零售商及医疗机构的需求信息了解相对较少,基本处于信息孤岛,因此只能通过加大库存量来满足零售商及医疗机构的需求。从而造成流通资金周转较慢,流通过程隐性成本增加。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药流通也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使药品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或医疗机构的信息实现网络共享,从而提高库存管理、采购、运输、订货及配送的工作效率,减少各环节仓库数量及药品库存量,从而减少因仓库建造与管理以及药品库存维护保养等所需费用,从而降低流通成本[7]。同时实施标准化药品编码,采用无纸化药品仓储、配送、分拣、运输,优化各环节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三)采用JIT物流模式

JIT(准时生产方式)是伴随着供应管理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即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提供恰当数量、质量的物品的一种物流模式。该模式体现在在现代医药的流通,即为将药品流通链中将各个环节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运行,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应系统,以提高药品分销的效率,形成稳定的产销网络。从而可将各环节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商、零售商或医疗机构等根据其自身特点与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分工,在药品种类、数量、供货时间与方式等方面按照最终客户即患者的需求进行多方面协作,整合信息资源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种新型药品流通机制,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中间环节因职能重复或冲突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成本[8]。该模式已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美国,药品供应商和医院保持非常紧密的关系,并承担着判别药品需求和供应的职能。此种方式下,药品供应链上各节点单位通过整合资源和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实现药品物流成本降低的目标。

三、结束语

近年来药品价格虚高现象已引起了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整合医药流通环节,构建一体化现代药品的物流体系,降低药品流通成本成为如今药品供应链发展的重点。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药品物流体系,解决中间环节繁多、管理不善及顺加价格等问题对于降低医药销售价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婕.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中北京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

[2]张余文.中国药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

[3]付昕,袁杰.构建我国药品流通渠道新模式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07

[4]赵军,张正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控制策略谫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

[5]刘震.我国药品流通环节缺陷分析和对策[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6]胡静,杨世民.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发展配送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