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6: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

第1篇

    。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课程组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天津市131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入选1名。双师型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医师资格)为100%。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承担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中医自然疗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等课程讲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本学科组中四名教师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所选用的教材能体现实际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精品教材,可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科发展及教学实践,在更新教材的同时,也及时充实和引入了教学参考资料,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时地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概貌。特别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3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本课程组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3.1实施PBL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立项,本课程组设计并实施启发式、整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相关章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鸭式教学向能动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3.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多年来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和日语双语教学。同时鼓励五年制本科生继续双语学习,并设置《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为我校专业双语(日语、英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专业英语、日语技能,提升学生临床即时翻译训练及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专业翻译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师可自主结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主动访问教学资源,自由发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并逐渐体验到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乐趣。

    4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进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本科生培养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式入手,改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基础实验科学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招生复试、课程教育考核、课题设计实施、资料搜集整理、论文撰写修正、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要求把关,突出基础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以及在临床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既要有鲜明的创新点,同时又要有充分丰富的论据,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第2篇

阿拉伯伊斯兰医学曾经享誉世界,对东西方医学都有深远的影响。其经典著作有拉齐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拿的《医典》。

回族医药学始于唐,盛于元。在唐宋时期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阿拉伯香药大量输入中国,为阿拉伯医学的渐入及与中医学的融合创造了条件,进而为回族医药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及《新修本草》等古籍对阿拉伯伊斯兰香药的记载和运用前所未有,这标志着中阿医药的相互渗透融合。回族医药学中重要的典籍之一《海药本草》就成书于该时期,书中记载了124味海外新药,对药物形态、性味主治、制药方法、禁忌畏恶均有详细描述,是我国第一部回族医药学专著。

进入元代,以外科、骨伤以及解毒见长的回族医学成为扩张时期的蒙元帝国必不可少的医学,《明史・西域传》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当时官方设有许多回医药机构,如“掌修制御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的广惠司、回回药物院,以及《元史》中记载的于各地设置的惠民局。除了这些官办回医药机构以外,民间也有许多广受赞誉的回回医院。成书于该时期的回族医药学典籍有《饮膳正要》《瑞竹堂经验方》及回族医药学核心典籍《回回药方》。《回回药方》原书36卷,现残存4卷。该书是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烧以及神经、皮肤、精神病等科的一本治疗典籍,载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到了明代,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回族医药学也步入中国化之路。涌现出来了许多的医学名家,如以“金篦刮膜”术治疗白内障类眼病著称于世的明代医师俺都刺,任《医宗金鉴》主编的刘裕铎等人。明末清初的“以儒诠经”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回族医药学中国化、回医药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回医药理论体系的阐述,首推刘智的《天方性理》。至晚清民国,回医药迎来了自元以来的另一个鼎盛期,回医大家辈出、回回医馆林立、回回药物盛行,尤以京津世医丁氏家族和发源于河北定州的回药企业为代表,现在大家熟知的白敬宇药业与马应龙药业均属回药企业代表。

“崇尚自然疗法、注重整体平衡”是回医药学最突出的特色,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样的诊疗技术,芳香祛病的香熏疗法,清净真一的养生保健方法等,至今仍被世人广为采用。

近年来,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回族医药研究和发展已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回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回医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宁夏医科大学作为宁夏唯一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回族医药文化挖掘、科学研究、临床诊疗、养生保健、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学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担任回医药发展顾问;特聘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知名的药物化学专家张万年教授领军回药研发。先后成立了回医学院、回医药研究院,目前已建成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回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和回医学、回药学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编辑出版了《中华回药志》《回回药方研究》《回医基础理论》等著作。2008年,学校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回族医学本科教育,回族医学教育和研究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11年,中华回医药文化博物馆在宁夏医科大学落成,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系统介绍回医药文化的专业展览馆,已经成为展示回医药文化、宣传宁夏的重要窗口。2012年,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民族医院建设单位。2013年,宁夏医科大学与阿曼卡布斯苏丹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与阿拉伯国家高校深化回医药合作的帷幕。

目前,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主,宁夏区内各回医药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了密切合作。回医药学形成了回医文献、回医理论、回医临床、回医保健和回药研发等稳定的发展方向。回回养骨膏、回回脑络通、回药爱康方等三十余个回医药品、保健品和医院制剂项目在研。回医药研究课题获“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立项,各类科研资助经费达6000余万元。

第3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说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理解,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通过流利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教学研究人员、领导、同行阐述某一课程的教学过程,重点阐述教什么,教学对象是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情况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对高职高专针推专业《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的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阐述,即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说教学过程、说重点及难点的处理、说体会,现介绍如下。

1说教材

11教材概况我校大专针灸推拿专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选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吕文亮、徐宜兵,出版单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针推等专业使用。

12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学习中医类各专业的入门课、必修课和主干课。

13教材内容教材的内容共有九章34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哲学基础主要阐述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阐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主要阐述了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五章经络学说主要阐述了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体质主要阐述了中医体质的概念、体质的生理变化、体质的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阐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疠气,第二类为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第三类为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第四类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主要阐述了发病、基本病机、疾病演变。第九章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主要阐述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养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疗原则和康复原则。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识点,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阐述;突出对成熟理论的介绍,对未有定论、学术见解不一的观点不做介绍;这三个突出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大专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求泛泛而谈,以适度、必需、够用为原则;同时本教材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识链接、课堂互动模块,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材还有网络增值服务,包括模拟试题、教学案例、扩展阅读资料等,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准确,比如肺主宣发肃降,本应该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却写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学生对肺主宣发肃降的理解。还有章节编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学基础中分为三节,第一节精气学说学生最难理解,第二节阴阳学说学生最容易理解,第三节五行学说难易适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学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讲课时先讲阴阳学说,然后五行学说,最后精气学说,由易到难,有利于学生接受。

2说目标

2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掌握目标,第二理解目标,第三了解目标。

第一掌握目标,主要有概念,内容。概念包括阴阳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经络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机的基本概念、治则的基本概念。内容包括阴阳的基本内容、五行的基本内容、藏象的基本内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内容、经络的基本内容、病因的基本内容、病机的基本内容、治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理解目标,主要包括一分布,两应用,三个致病特点,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在人体的循行部位。两应用是指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致病特点是指六的致病特点、七情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四大功能是指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标,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体质学说、疾病的预防等。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23素质目标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说学情

31教学对象笔者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高中生,他们已经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但是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专业的学习都有兴趣,但是兴趣不够足,原因是专业前景不明确,或者说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了解。

32学习态度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学习态度是热情的,认真的。因为他们对新学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们很想知道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

4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教学方法根据本门课程以理论为主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一讲,二练,三讨论。一讲是指直接讲授法,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相关的知识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授课方法;二练是指案例教学法,举出临床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点;三讨论是指讨论教学法,是通过对重点知识的讨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2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门课程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视频、互联网等方面。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一退,二进,三回顾,四布置,五预告。一退是指每堂课在讲新的内容前,用两到三分钟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对上节课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记忆。二进是指每堂课的主要部分,即每节课要讲的新的内容,用时大约30min;三回顾是指讲完新的内容后,要给学生把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回顾,用时4min;四布置是指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课后复习,用时1min;五预告是指提前告知学生下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查找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医学进展。

6重点难点

对于重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总结,四强调,五歌诀。一剖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解剖,比如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把这个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第三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具有对立性,第四部分是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二析是对剖开的每一部分进行分析。三总结是对重点知识的总结,很多重点知识太多,纷繁复杂,学生很难背诵,这时要给学生总结,比如在讲病机时,阴阳失调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不好理解,通过总结帮助学生记忆,阳偏胜的临床表现可以总结为热、红、数、干、乱,热指身热,红指面红、目赤、尿黄,数指脉数,干指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乱指心烦,甚者出现神昏谵语。四强调是指强调重点知识对以后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性,如阴阳学说,《中医诊断学》强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2],《中药学》中每味药物要分阴阳,《方剂》中每首方剂要分阴阳,临床各科的各种疾病的证候要分阴阳,比如《中医内科》的黄疸,要分阴黄和阳黄。五歌诀,通过编写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一些知识点,比如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可以编为“阳主热来阴主寒,阴阳寒热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赛神仙。”对难点的处理,主要采用两步法:一补、二简。难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产生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储备的知识不能解释他所面对的知识点,所以需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需简化知识点,把抽象的、晦涩的、深奥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易懂的、浅显的知识点,让学生容易学习。

7体会

在十年的教学中,笔者的体会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讲的好与不好,精彩与不精彩,和平时的积累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还需博学广识,与时俱进;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作为老师既要讲授正确的知识,同时也要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医特色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第5篇

关键词: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卓越医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21-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了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卓越医师,并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一是长学制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二是“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三是面向基层的实用型全科医师。其中,“5+3”模式将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这一模式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势必会对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影响。

按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医研究生需要大约2年的时间用于临床各科室的实习轮转,大多数中医医院的中医病房多数是中西医并用的诊疗模式,导致诸多中医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甚至不能独立处理临床疾病,与卓越临床中医师相差更多。因此,我校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从中医学本身的规律入手,构建突出中医特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临床、考核和科研”四大关键维度为主体,从临床教学、临床实践、传统文化、名师指导、学术氛围、教育资源等几个方面开展中医医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及与“规陪”衔接,优化中医临床医师培养模式衔接“规陪”过程中的培养体系,从四个临床能力(临床思辨诊疗能力、临床操作实践能力、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临床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来优化中医医师培养模式。

二、培养思路

根据“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对比以往及其他院校中医医师培养模式,通过对临床中医师培养阶段的科室设置、师资配备、临床学习、临床考核、专业指导、中医经典传承、科研能力等方面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度衔接,以此来不断完善临床中的医师培养体系,不断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

三、实施方案

(一)从理念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四大强化+两大落实

遵循“四大强化+两大落实”的原则开展:强化中医师的临床教学培养质量、强化中医思辨能力(包括中医经典研读和名医医案教学)、强化临床操作能力(遵循“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模式)、落实师承教育(至少每周半天跟师门诊)和落实临床考核(日常考核、出科考核、阶段考核、结业综合考核)

(二)从培养项目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中医医师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面向临床的复合型中医高级人才,通过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度衔接,培养方案更加全面立体标准,使得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标准,更加具有导向性。

1.培训教师的选取。依据中医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严格遴选符合教育法规、中医医师的培训条件以及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的教学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选取必须符合相关条件的临床教师,由科室主任牵头,教学秘书统一进行管理。

2.培训项目的设置。通过带教医师考核、通科医师考核和专科医师考核对带教教师的质量进行了严格把关。

3.主要能力的培训。

(1)临床综合能力――以强化临床能力为主,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辨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均属此范畴,在独立的病床管理、教学查房等相关事宜上严格遵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对科室小讲课内容选取上,着重于本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思路及目前研究的前缘之处,需配备至少副高职称的医师教师做现场点评;多开设本科室疑难病症的讨论,探讨中医对此类病的辨证论治思路及其优势所在。

(2)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的中医中药应用思路,掌握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常用方药,注重古籍经典在临床中的运用;融会贯通西医知识,中西理论,双管齐下,加深认知。

(3)教学交流能力――“能沟通、会沟通”是一门艺术,学会沟通是一门必修课。在临床培训过程中,带教教师需加强在交流沟通解释方面的训练。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升华为教传相授,在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同门共勉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此能力的培养在阶段处可见。

(4)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方法课程或讲座、参与科研工作等方式对中医师进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使中医师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规划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在职学习的意志力等都需要培养。营造学习氛围,举办以终身学习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开设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专门课程等,提倡医学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和技能的教育,以提高临床中医师的终身学习能力。

(6)专业专科能力――通过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培训等不断加强专业专科能力,最终具备丰富的专科临床思维,独立的专科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专业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病例有一定的掌握和自己的看法,实现“一专多能”。

(三)从培养时间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第一阶段为通科轮转临床实践,时间12~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现代医学基本技能和了解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其中应包括每周至少半天跟师学习以及4~6周的中药房实习。第二阶段为专科实习,时间12~24个月。

(四)从考核模式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临床培训考核――出科考核、阶段考核、结业综合考核等,其中出科考核应包括日常过程考核和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包含中期阶段考、学年阶段考。考核的内容以临床操作技能为基础、中医专业特色为导向而设置。分阶段制定出考试时间、考试形式,完善考核机制,将中医医师培养中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学生的考核信息,以考试促进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6):429.

[2]黄学宽.中医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探析[J].教学研究论坛,2012,25(7):32.

[3]穆荣军.基于WEB的远程协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2):44-46.

第6篇

1.1调查对象

选择本科专业为首都医科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含本科在读、研究生在读和已经工作的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状况。2012和2013级的本科生虽然尚未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的课程,但是从大一开始就接受了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的教育,并且在平时通过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等形式接触过卫生事业管理学的研究主题,因此在调查问卷中列出不同的教学专题,调查这部分学生对不同专题的学习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共4个年级114人,发放问卷114份,回收问卷104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70%。由于有效回收率较低,故补充调查了在校研究生中本科同样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且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14人,回收有效问卷14份。采用邮件方式调查毕业生,计划调查30名毕业生(相当于在校生一个年级的人数),考虑到邮件调查的回收率较低问题,共计向已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

1.2调查方法及内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意愿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对象分为不同的教学层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评价,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评价和重要程度的认知。

1.3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调查数据使用Eidata3.1、Excel和SPSS19.0软件录入统计分析。将2013和2012级本科生分组为未学过该门课程的在校生,共37例;2011和2010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分组为已学过该门课程的在校生,共57例;将已毕业工作的学生分组为已学过毕业生,共27例。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重要性和感兴趣程度的评分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

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中,男生42人,女生79人,分别占总数的34.7%和65.3%。毕业生、研究生、本科2010级、本科2011级、本科2012级、本科2013级分别是27人、14人、19人、24人、19人、18人。

2.2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理论体系的评价

本调查结果显示,51.3%的学生认为卫生事业管理学理论体系清晰,38.9%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9.7%的学生认为不清晰。

2.3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感兴趣程度

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感兴趣程度调查中,50.4%的学生认为有兴趣,而认为一般、没兴趣的学生分别占30.1%和19.5%。

2.4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学

教学内容的评价基于调查对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及教材的权威性,调查中,章节的名称依据卫生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卫生事业管理学(第2版)》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第3版)》中的名称。通过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各章教学内容逐个评分其认为的重要程度和感兴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未学过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生对部分章节的重要程度和感兴趣程度的认知差异较大,感兴趣程度比重要性程度普遍低10~20分。他们认为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卫生事业管理基础理论,重要性评价88.6±11.6;最不重要的是中医药管理,重要性评价77.3±14.3。最感兴趣的是卫生工作方针,平均值83.4分,但标准差为105.2;最不感兴趣的是初级卫生保健,兴趣值评分68.1±19.7。未学过的在校生对卫生政策和医疗保障两章节的感兴趣程度明显低于已学过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已学过卫生事业管理的在校生对于各章的重要程度和感兴趣程度的评分比较接近,认为最重要的是卫生改革进展和卫生管理基本理论,重要性评分分别为87.8±13.7和87.1±14.1;同样重要的还有医疗保障和卫生政策,重要性评分分别为86.6±13.3和86.5±11.4;最不重要的是中医药管理和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重要性评分分别为74.9±16.6和77.8±17.2。最感兴趣的也是卫生改革进展,重要性评分85.2±16.2;最不感兴趣的是中医药管理,兴趣值评分71.4±19.6。已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感兴趣程度的评分比较一致,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和最感兴趣的都是卫生服务质量,重要性和兴趣值评分分别为90.4±8.2和89.6±8.5,明显高于在校生的评分;重要性和感兴趣程度最低的都是中医药管理,重要性和兴趣值评分分别为63.1±21.4和62.4±16.3,评分明显低于在校生;毕业生对卫生信息管理和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两章节的评分也明显低于在校生。

3讨论与建议

3.1对于认知状况评价的意义

综合建构主义和行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知方面的学习可以分为机械式学习与建构式学习两大类。机械式学习的本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内涵,其生理过程是联想与短期记忆。建构式学习的本质是个体获得有实质意义的文字符号,并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建构成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式学习的先决条件包括:第一,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基本知识的储备;第三,学习者必须具有建构式学习的意愿,即有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的倾向。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构建要素解释,教师的主要功能应是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为他们“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搭建桥梁的意愿,在良好的学习动机之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3.2卫生事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正确的政策相适应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方法;研究中国及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等。卫生事业管理学来源于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而又反过来对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它需要综合运用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教学中必须兼顾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卫生事业管理教学的存在价值在于实际应用。

3.3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状况

整体来看,学生对各章节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普遍低于已经意识到的重要程度,而且对于内容亦有侧重,例如普遍对中医药管理不重视,比较重视卫生管理基础理论和卫生改革进展,这表达了学生对理论基础重要性的认同,对目前卫生领域内时事进展的关心以及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的愿望。从不同教学层次的学生来看,未学过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生对大多数专题的重要程度和感兴趣程度的认知差异较大,对卫生事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卫生政策、卫生规划等章节,他们都能认识到内容的重要性,但是兴趣相对较弱,对卫生政策和医疗保障两章节的感兴趣程度明显低于已学过该课程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卫生组织、卫生工作方针、初级卫生保健等重要的内容也缺乏认识,看到标题感觉不知所云,也不知道对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已学过的在校生比较重视的内容都是卫生改革,重要原因是高年级在校生对基本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希望通过课程教学获得更多前沿信息和改革进展。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和最感兴趣的都是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其次是卫生政策、卫生应急管理和医疗保障,这可能与多数毕业生就职于医院有关,毕业后对各章节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实用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4改进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第7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01-02

一、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历程

第一,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确定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遴选方式、申报条件、建设经费和项目推荐办法,试点工作将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中分别进行。

第二,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批准了53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18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三,2013年3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3]2号),批准46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9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四,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6号),批准地方高校550个专业点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概况

截至2013年6月,“十二五”时期,教育部分三批批准设立了820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涉及198个本科专业。

第一,拥有10个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本科专业有17个,分别为:临床医学4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6个、法学33个、土木工程24个、中医学1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18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个、自动化14个、会计学1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个、数学与应用数学13个、电子信息工程11个、软件工程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10个、车辆工程10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0个、通信工程10个。

第二,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学门类下各专业拥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具体情况为:金融学7个、经济学5个、财政学4个、税收学2个、经济统计学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民经济管理1个;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贸易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10个专业暂无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方案

(一)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的自身特点,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及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知识――主要是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的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外文阅读和听写说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使本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起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相结合的经济学本科教学团队,同时为其创造充分施展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空间,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领军人物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建立教师爱岗敬业、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改善教学条件

以建设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强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购买和更新教学软件。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资料室和网络资料数据库建设。

(四)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实施“三项工程”,即“名教授执教核心课”、“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和“本科生导师制”。二是完善师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包括学术梯队选拔制度、新调入教师录用考核制度、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支持制度、教师考取博士及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教师进修制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制度和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系内公开课和示范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制度等。四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学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学生筛选及淘汰制度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比赛奖励制度等。

(五)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建设,不断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同时做到使用统编教材和使用自编教材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知识教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逐步扩大用外语讲授专业课范围,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建设;更加突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六)加强实践教学

主要是强化学生课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和自办学术刊物,举办“经济学名家讲堂”,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实行“小学期”制度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走上讲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就业力;河北省;高职生;中药专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8-02

一、研究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515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31.24%,同比增长21%。河北是医药大省,也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十二五期间,建设中医药强省成为河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促使一线生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力的不足会制约我省中药事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十三五”期间如何适应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要求,推进高职中药专业教育健康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二、调查指标、对象、方法及内容

1.就业力调查指标:参照邢戈、靳丽梅和程博等的大专校院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指标,将就业能力确定为3个类别、27项技能(见表1):基本技能6项、专业技能13项、社会技能8项。

2.学生“就业力”自我评价的调查: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满分5分,最低为0分,采用纸质问卷、QQ和电子邮件三种方式。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302份,回收率85%,其中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96%。

3.企业对“就业力”要求的调查:对河北省与中药相关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流通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力”要求的调查。0至5代表“不要求”、“非常低”、“低”、“中等”、“高”和“非常高”六种要求。发放问卷92份,回收率76%,有效率98%。

4.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用五级计分法加以衡量,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80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94%。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就业力”自评结果分析:基本技能项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在4分以上,语言及文字表达、英语、学习能力在3.8分左右,信息检索、创新能力在3分左右,标准差在1.2以上。专业知识与技能项中,中医药基础知识、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药调剂、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操作在4分以上,药品安全生产知识、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检验、中药饮片炮制在3.8分左右,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购销、中药学服务与指导、企业管理知识、采收加工在3分左右,药品企业管理知识、中药学服务与指导、中药制药设备维护与保养这三项目标准差在1.2以上。社会技能中,职业道德、执行力、适应性在4分以上,并且标准差在0.6左右,沟通、团队工作能力在3.8分以上,标准差在1.2以上。

2.生产型医药企业对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力”要求结果分析。基本技能项中,要求都在4分以上,创新能力在3.5分以上。专业技能中,中药材及饮片鉴别与应用、购销要求都在4分以上,基础知识、中药饮片炮制为3.6分以上。社会技能中,职业道德、执行力、沟通能力要求都在4分以上。

3.医药企业对近几年毕业的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工作能力满意度结果分析。基本技能项中,对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为满意,对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学习能力为中等,对创新能力不满意;专业技能项中,对中药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满意,对实践操作技能为中等、对解决技术问题能力不满意;社会技能项中,对责任心、沟通能力满意,对执行力、团队工作能力为中等,对吃苦精神不满意。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技能目标和方向,同时强信息检索能力和学生吃苦耐劳抗挫能力的培养。

我国制药生产企业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一线员工的生产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技能要求不断加强,而调查显示,高职制药类院校虽然是以培养生产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但大部分学校技能训练仍然以实验实训项目为主,设备落后而短缺,无法满足生产实际的训练需要,学生在这方面的胜任能力自我评价较低。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应通过与制药企业开展合作,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讲座,鼓励专职教师下厂进行生产实践等措施不断寻找提升办学能力和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办法。

第9篇

关键词: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学科;推广模式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以收治艾滋病、结核病、肝病为主以及所有法定传染病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建院已有56年历史,为南宁市、广西乃至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医院坚持“改革兴院、人才强院、科研立院、文化固院、特色塑院”的办院理念,将中医学科防治传染病工作列入医院的中长期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学科建设在传染病医院发展中的推广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1中医学科的科室设置及运行

改革兴院。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最初用3年的时间扩大了中医科门诊规模,由单一的诊室扩增为中医内科诊室(1间)、中医康复诊室(1间)、中医治疗室(2间)、中药房(1间)、煎药室(1间),开展了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穴位贴敷、中药灌肠、运动养生、康复训练、情志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传染病病人长期用药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中医医师通过院内会诊、科内讲课、“走动服务”等形式,在各病区推广实施了“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对临床疗效的发挥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3年,临床各科室治疗项目中平均每月开展中医药治疗项目的占比为50%~70%。为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发展的需要,中医科病房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编制30张床位,主要收治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神经运动系统等疾病,逐步挖掘了部分优势病种,如支气管哮喘、结核性脑膜炎、带状疱疹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及常见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下降的康复治疗。至今我们仍在努力探索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机制与模式,以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使中医科病房成为各传染病科病人转归预后的康复中心。同时,在医院承办的长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将桥卫生服务站各自增设了中医门诊,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通过进“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的方式,宣传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普知识,使辖区居民逐步接触到了中医的健康养生文化,认知过程从感兴趣到了解再到熟悉,让更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成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受益人。

2中医学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

人才强院。加强中医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医院加大对中医类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力度,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了一批中医类医师,有中医内科、皮肤性病、妇产科、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不同专业,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这些中医学科骨干组成了医院中医学科的构架,在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病研究邻域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同时,通过“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考核制度,使优秀中医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在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引进人才,同时更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坚持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能人才。鼓励2名骨干中医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并取得广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选派2名骨干中医师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进修学习;每年派送4-5名中医师外出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聘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专业主任为医院特聘客座教授,定期参加中医门诊出诊及指导病房中医会诊等业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弥补了年轻医生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3中医学科的科研氛围

科研立院科研是加速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医学科强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围绕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开展学术研究,并以申报科研项目为桥梁逐步搭造中医学科建设平台。近五年,我院中医学科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成功申报了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广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1项,参与了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1项,南宁市重大专项项目3项,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同时,我院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广西医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参与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与广西壮医医院合作,参与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学科人才队伍在传染病临床研究防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发挥了积极的参与作用。

4中医学科的文化建设

文化固院。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艾滋病临床培训基地、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多年来在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确定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为生命站岗,着力并成功打造了全国先锋模范杜丽群,通过典型培养,树立了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的“精神楷模”,为医院文化建设不断释放出增色添彩的正能量。有了楷模的力量,中医学科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文化理念,而中医体质辨识、体质养生教育是“治未病”工作的重点。为探索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科室专门举办了“中医养生”长期培训班,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场所,传授中医传统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以及提供健康咨询、治疗干预、随访管理等服务。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医院逐步吸引了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此创举为提升医院对辖区居民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开辟了新的渠道。2016年9月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队成立,中医学科加入了这个分队,组织中医医师定期参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的义诊宣教和技术指导等公益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媒体,让中医养生文化走入了千家万户,逐步拓宽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提升空间。

5中医学科的战略地位

特色塑院。从古到今,中医在防治重大传染病上都屡建奇功。如天花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传染疾病,从明代开始,我国中医生通过接种人痘很大程度上对天花起到了预防作用,人痘接种技术逐渐传到海外;21世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HlNl流感的广泛传播,给世人带来震惊与恐慌.而中医药在防治这些外感热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面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不良反应及其他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中医药特色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不容小觑。医院中医学科近几年在传染病专科强力推行中医诊疗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确立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大中医学科建设投入力度,有机整合中西医资源,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诊疗方案,同时通过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等途径,彰显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科的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作为传染病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执行者,我们要根据院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中医药优势挖掘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医院发展、居民受益、政府满意,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7.

[2]刘欣.天花的征服者[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43.

[3]孙婷婷,吕文良,陈兰羽等.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7-439.

[4]刘叶,杨悦.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9):160-164.

[5]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中医传染病学科方向凝练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5):77-78.

[6]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学科学性本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36-3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