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4 16:26: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精准农业市场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第1篇

行业数据的力量

企业如果想在行业中力争上游,离不开对于行业和市场的精准把握,而一个新兴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也需要依托于准确的行业分析。作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析,市场分析必须依托于准确可靠的数据,以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进而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这一过程也就是数据分析的过程。

虽然企业内部都会建立各方面的数据库,但企业数据并不足以分析预测整个行业的态势,这时候就需要行业数据的支持。行业数据能够帮助企业了解项目产品的市场环境,分析、判断项目投产后所生产的产品在限定时间内是否有市场,分析同类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及竞争对手情况,以及采取怎样的营销战略来实现销售目标并有效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整个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而言,市场分析能够体现行业的走势和发展潜力,这些也会深刻影响着资本市场对行业支持的态度和力度。

那些影响宠物行业的数据

中国的宠物行业已走过近20年,近年来更呈现出即将面临巨大变革的快速发展趋势。在这场变革洪流中,企业更需要通过有效的行业数据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进行估测,而不同的产业节点对于行业数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对于生产商来说,行业总产值、全国宠物数量、全国消费水平、不同品类的销售趋势、用户喜好方面的数据会影响到新产品的定位与研发计划。对于数据的作用,福贝宠物总经理汪迎春表示,“对生产企业来说,全面的行业数据能够帮助经营者准确预测市场趋势。生产企业建厂周期长达几年,如果没有基于数据的正确预测,很可能到工厂投产时就会面临极为尴尬的境地。”而包括商和零售商在内的经销商最关心的数据集中在与消费者相关的一些数据,如国内宠物数量,养宠人地区分布,养宠消费趋势、养宠消费习惯、市场消费力、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零售商来讲直接影响他们决策在哪里建仓库或是投入更大精力去开拓市场等等;宠物服务机构会更加关心区域性的消费水平,但同时也会关注全国整体的消费趋势,比如养宠人可以接受何种价位的美容服务,或是在寄养方面消费者的需求与意见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进行量化,产生行业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最终总结出一定的市场趋势和规律,进而指导各个节点的企业和机构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作为行业观察者,宠物行业媒体对行业各个方面的数据都非常渴求,并急需通过这些不断更新的数据总结出行业发展的趋势,或是对行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行业数据对行业中的所有从业者都很重要,所有人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寻觅着这些具有指导价值的数据,但在搜寻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个棘手的境地——中国宠物行业可以搜索到的数据几乎为零。

难觅踪影的行业数据

寻求行业数据的人往往会首先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信息。但在实际搜索国内宠物行业数据过程中,搜索到的信息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分析评论性的文章,这类文章中虽然会包含一些数据,但大多是类似全国某类宠物的数量、行业估计产值等宏观而概括性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情况,无法指导企业对当下业务进行调整或是对未来市场有准确的预测;第二类数据则是由各个商业公司出版的行业市场调查及分析报告,如在中国产业研究网上可以搜索到近10篇以“宠物行业”为关键词的分析报告,而在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上可以通过搜索“狗粮”得到98篇与这一产业相关的商业报告。在这些报告的摘要说明中显示,其主要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咨询公司问卷调查数据,银行采集数据、税务部门采集数据、证券交易采集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以及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等,调查报告的目录中也显示报告将包含行业整体运行态势分析、重点区域运行情况、行业产销状况监测分析、资产负债状况监测分析、运营状况监测分析、行业成本费用监测分析、行业盈利情况、财务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以及发展潜力分析等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但这样一份报告并非免费,其价格往往在8000—10000元不等,并不是能够直接使用参考的公开数据。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些企业也曾经购买过此类商业调查报告,但对于其中的数据统计情况也存有质疑。

除了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索相关数据外,其他行业寻找相关数据时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数据库进行搜集。宠物行业目前仍隶属于中国农业部,但在农业部的官方网站上并不能直接搜索到宠物行业的数据,只能在一些与畜牧业相关的文章中有零散的个别宠物企业或宠物食品用品出口方面的数据。此外,在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这类的行业协会网站上也无法查询到公开详实的行业数据。

“行业确实缺乏公开易于查询的数据,”国内某知名宠物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有实力的企业会自己进行市场调查或是聘请调查公司进行调查,企业之间也会彼此交换一些调查数据,但仅限于行业内很小的范围。”同时,这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企业的调查限于人力和财力限制,并不能有效反应整体趋势,对于趋势的预测更多地依靠经营者对于行业的经验积累,全国性的数据调查和分析必须依靠行政部门更为强有力的支持。

国外宠物行业协会:数据时代领航人

第2篇

关键词:精准营销;品牌市场

何谓“精准营销”?“精准营销”概念,由菲利普?科特勒于2005年在一次世界级营销会议上正式提出。较为权威的定义为“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消费者洞察为手段,以精细操作为特征,对目标市场实行精准有效的出击,从而达到整体性、结构性地解决市场问题。???

精准营销的主要特征包括:目标对象的选择性;通行为的经济性;沟通结果的可衡量性。精准营销的三大要素是“精准的市场定位”、“巧妙的推广策略”和“更高的客户体验”。

我们学习认识了精准营销,也要把精准营销与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更要对农村市场的现状深入调查和了解。

一、目前铜川地区农村市场的现状

铜川地区现有83万人口,其中,城市人口30万人,农村人口53万人,由此可以看到农村卷烟销售市场巨大,比城市烟草消费者多一倍的农村卷烟销售市场潜力巨大,缺乏消费引导,品牌结构提升指导还不到位,服务理念有待提升等等,都对开发农村卷烟销售市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卷烟销售市场地区差异大,我们铜川地区的地域经济以矿区乡镇穿插布局为主,导致了农村卷烟销售的购买力呈现出多层次性。也就是说城市消费者吸食卷烟以每包五5——10多元之类卷烟为平均水平,农村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水平则主要集中在每包3——5元的卷烟品牌上,消费相对比较滞后,对品牌的认知与选择比较保守,一旦选择了某种品牌不轻易改变。

2、农村缺乏专门经营卷烟的成规模的店面,农村客户观念陈旧,多数农村卷烟零售户都是不太重视卷烟的陈列,以杂货店的形式存在,规模小,卷烟的摆放也是杂乱无章。店面形象差,不能有效招揽消费者。

3、农村卷烟销售市场环境不断完善,但农村市场终端建设体系、服务体系还不到位。相对城市的卷烟销售市场来讲,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迅速加快,国家出台了亘古未有的取消农业税的利好政策,农村的市场环境会逐渐好转,尤其是山区农村市场条件的好转。但部分农村客户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落后,在新的营销模式上还不能跟上时代步伐,行业的一些硬件设施不到位,对农村的服务与宣传也比较滞后。

二、铜川地区农村卷烟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的优势

1、农村市场的精准度高、命中率大。精准营销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消费者躯体固定,能够为企业带来目标非常明确的用户群体。这大大节省了公司的推广费用,使公司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集中资金、集中精力进行操作,把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获取高投资回报率。这正是农村市场的部分优势特点,对产品的特点、销量比较好精准的把握,订单需求误差较小,精准度高。

2、从农村消费者的因素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农村卷烟消费者节日消费突出,由于农村人均收入与城市的情况不同,所以农村广大消费者必须有计划地、节俭地利用有限的资金。这部分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不太注重细节,经常精打细算,讲求实用,不大考虑品种和质量等细节问题;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重大节日、红白喜事等,一部分农村消费者往往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购买较平时较少购买价格较高的卷烟。

3、地区经济增长加快,消费结构不断提升。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民税收不但减免了,并给农民进行各种补贴,增加农民生产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由此,农村和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其消费结构发生了悄然变化,过去百分之八十吸食的是2——3元低档烟的消费者,现在提高到3——5元或更高价位的卷烟产品,也给烟草企业提高消费结构提供了契机。

三、铜川烟草农村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的几点建议

结合对铜川农村市场的现状的分析以及农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的优势,实施农村市场精准营销,就得有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下面就农村市场精准营销提几点实施步骤建议。

1、深入实际加强市场调研,精准市场定位。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是精准市场定位的前提和保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市场调研策略,这是搞好农村卷烟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大凡是新开拓的,或者偏远的烟草区域市场,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市场的品牌传播信息接收面窄,使得很多知名品牌到了农村市场却知之甚少,这给农村卷烟市场营销增加了许多难度。对此,我们营销人员首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切入角度和方法有很多,一定要全面考察地区人口规模、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消费习惯、信息接收广阔度等,使卷烟产品贴近市场,贴近广大消费者,从而增加烟草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活力。

2、精确的信息,科学合理的价格,适应大市场的大品牌。在销售信息方面,要重点挖掘和集成零售订单信息;在市场信息方面,要重点建立针对零售终端的零售价格、零售库存、零售动销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反馈共享体系;在农村零售客户信息方面,要重点梳理和创新零售户的货源投放与需求,实现业务信息与业态分类的有机统一。

第3篇

王文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科技部国家农村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评审组组长,农业部农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农业农村应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三农”问题。部分科研成果先后入选科技部国家“十一五”重大成果和农业部十年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和软件登记3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中国农户的影响》专著1部,主编《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农业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大数据与农业应用》著作3部,参编中英文著作6部。

大数据主要来源于大联网、大集中、大移动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不但是信息技术从单项应用到多项融合的结果,而且是信息技术从前端简单处理向后端复杂分析演变的表现,更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大数据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视野和更新的发现,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许多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大数据都将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从起步、普及、提高、推进等一系列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领域中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农业大数据存在和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非常重视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建设。农业领域是大数据产生的无尽源泉,具有浩大的数据基础。随着各种智能传感终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数据来源更加广泛、新颖、迅速,类型更加多样,农业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模态多变、实时性强、关联度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相关应用研究,其意义将非常明显。

一、 大数据

与云计算的横空出世非常相似,大数据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但略有不同的是,云计算发展早期主要由企业推动,而大数据则几乎同时得到了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界的共同青睐。大数据最早是由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提出的,他在《第三次浪潮》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具备3个基本特征:体量浩大(volume)、模态繁多(variety)、生成快速(velocity),或者就是简单的“3V”,即庞大容量、极快速度、种类丰富的数据。

二、 农业大数据

(一)农业大数据内涵

农业数据主要是对各种农业对象、关系、行为的客观反映,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技术、理念、思维等原因,对农业数据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够,一些深藏的价值关系不能被有效发现。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研究,农业大数据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存量数据激活的问题,而是实时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利用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共享的问题,而是不同行业、不同结构的数据交叉分析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至少包括下述几层含义:

基于智能终端、移动终端、视频终端、音频终端等现代信息采集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广泛使用,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档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被大量采集,农业数据的获取方式、获取时间、获取空间、获取范围、获取力度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提高农业数据的采集能力。

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多结构的交叉、综合、关联的农业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取代了关系型数据库成为数据存储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基于数据流、批处理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交互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智能管理等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环节大量应用。

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达成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农业大数据协同效应得到更好的体现。农业大数据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高效、完整的生态圈,数据隔离的局面被打破,不同部门乐于将自己的数据共享出来,全局、整体的产业链得以形成,数据获取的成本、渠道大大降低。

大数据的理念、思维被政府、企业、农民等广泛接受,海量的农业数据成为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天气信息、食品安全、消费需求、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等多源数据被用来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耕地数量、农田质量、气候变化、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产业结构、农资配置、国际市场粮价等多种因素用来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决策更加精准,政府管理能力、企业服务水平、农民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大数据获取

农业大数据获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农业要素数字化并进行有效采集、传输的过程。目前,农业领域的数据积累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达不到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数据积累水平。然而农业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自动化、智能化、人工化信息终端的大量涌现,数据的实时、高清以及长久保存等需求,使得农业大数据成为可能。农业大数据源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流通等方方面面,不同的数据源,对应不同的数据获取技术。从目前情况分析,农业大数据获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

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是指对与动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营养元素、CO2含量、气压、光照等环境数据进行动态监测、采集,主要依靠农业智能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等。随着多学科交叉技术的综合应用,光纤传感器、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仿生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以及光谱、多光谱、高光谱、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测方法在植物、土壤、环境信息采集方面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环境数据的精度、广度、频度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传感器终端的成本逐渐降低,大范围、分布式、多点部署成为现实,数据量呈级数增长。

2.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是指对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长、发育、活动规律等生物生理数据进行感知、记录,如检测植物中的氮元素含量、植物生理信息指标,测量动物体温、运动轨迹等。常用的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包括光谱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热红外技术等。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改变了原有的、以经验为主的、人工检测模式,使生命信号感知更加科学、更加智能,实时性、动态性、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农业生命信息是对农业生产对象本身的数字化描述,是对生命个体进行监测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典型的时效性。

3. 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

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主要是对农田中的土壤含水量、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压实、耕作层深度和作物病、虫、草害及作物苗情分布信息采集,一般分为接触式传感技术、非接触式遥感技术。国内在农田空间信息快速采集技术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已设计出便携式土壤养分测试仪、基于时域反射仪(TDR)原理的土壤水分及电导率测试仪、基于光纤传感器土壤pH值测试仪,并在作物病虫草害的识别、作物生长特性与生理参数的快速获取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精准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快速、有效采集和描述影响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量信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基础。高密度、高速度、高准确度的农田信息具有数据量大、时效强、关联度高等特点。农田变量信息主要服务于精准农业生产,强调实时性、精准性等特点,属于局部、微观、持续的农业数据。

4. 农业遥感数据获取

农业遥感数据获取是指利用卫星、飞行器等对地面农业目标进行大范围监测、远程数据获取,主要采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具有获取数据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获取信息手段多、信息量大等特点。农业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主要应用在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农作物大面积估产与长势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作物模拟模型等几个方面。农业遥感数据能反映大面积、长时间的农业生产状况,属于宏观、全局层面的农业数据。

5. 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

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质量、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生产成本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涉及农业流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动态性、实时性、变化性,一般由“智能终端+通信网络+专业群体”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诸如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随处可见,加上网络的宽带化发展以及集成电路的升级,人类已经步入了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基于智能终端的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越来越频繁,数据量越来越大,图片、视频等数据格式激增。基于3G的基层农技推广平台等是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的典型应用。

6. 农业网络数据抓取

农业网络数据抓取指利用爬虫等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对网站、论坛、微博、博客中涉农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定向采集的过程。网络爬虫(网页蜘蛛),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有广度优先、深度优先2种策略。农业网络数据是在互联网层面对农业各方面的客观反映,具有规模大、实时动态变化、异构性、分布性、数据涌现等特点。搜农、农搜等搜索引擎都是基于主题爬虫的农业数据获取平台,在农业网络数据获取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三)农业大数据现状

1. 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遥感、农业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云存储、数据仓库等技术为数据的海量存储提供了可能,传感器、遥感数据、移动终端、网络等都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数据。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从“技术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目前,农业领域都在积极部署农业大数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起了信息联盟,旨在促进涉农信息资源与专家队伍的集成、共享,联合推进农业信息云服务;山东农业大学发起了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http://.cn/),以期促进大数据在山东农业领域研究及成果应用发展。2014年,科学数据大会举行,专门设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分论坛。

2. 农业大数据积累初具规模

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农业数据的积累,目前农业大数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数据的存储格式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视频、图片等数据量也在不断攀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试点)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重点采集作物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类科学、农业科技基础数据等农业科技类基础数据。截至2012年,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448.93GB。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构建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畜牧等农业技术数据库,面向全国70万农技员提供服务,总记录超过10万条,视频数据超过5000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研发的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现有地学遥感数据资源约280 TB,以中国区域为主,覆盖全球地理范围。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CGRIS),拥有粮食、 纤维、油料、 蔬菜、果树、糖、烟、茶、桑、牧草、绿肥、热作等200种作物,41万份品种、种质、基因信息。

3. 农业大数据研究具备了一定基础

农业信息化研究工作一直与农业数据密切相关,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与预警、数据挖掘、信息服务等方面,基于数据的农业信息处理分析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与农业相关的主要监测、预警系统共有84个,其中食物保障预警系统12个,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18个,市场分析与监测系统35个,作物分析与预警系统19个;中国搜农作为国内首款农业垂直搜索引擎,持续稳定运行6年,获取了海量的农业信息,信息总量超过100TB,信息更新周期平均为30min,目前每周平均信息增长量3GB,每天监控3万多个农业网站的超过2万多个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的2万多个农产品品种的价格、供求等信息。

三、 农业大数据应用展望

基于大数据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推进传统领域创新与应用实践,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在农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有部分领域完成了大数据积累,具备了利用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入数据分析和价值发现的条件。根据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农业可靠决策支持系统

变量决策分析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核心,致力于根据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相关因素,在农田内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分布式的处方农作。高密度的农田信息获取后,怎样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农田信息,推出一整套具有可实施性的精准管理措施,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作物生产决策支持系统传统的生产决策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效果并不理想。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集成作物自身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气候、土壤、生物、栽培措施因子等数据,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突破专家系统、模拟模型在多结构、高密度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为农业生产决策者提供精准、实时、高效、可靠的辅助决策。

(二)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集成与整合各分散的信息资源与系统,在全国范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资源体量大、数据处理流程复杂、信息服务模式多样,需要实现海量农业信息化数据获取、传输、加工、服务一体化处理。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研究复杂多样、动态时变用户需求的快速聚焦与大规模服务及用户动态需求组合的学习和进化机制模型,突破农户需求智能聚焦技术,实现信息服务按需分配以及云环境下大规模部署的智能系统服务与庞大“三农”用户群的多样性、地域性、时变性等个性化需求快速对接。

(三)农业数据监测预警系统

农业数据监测预警是指对农业生产、市场运行、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及供需平衡等情况进行的全产业链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其主要任务包括感知市场异常波动、实时监控生产风险、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管理关口前移等。2002年以来,农业部开始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启动了稻谷、小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7种重点农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目前,监测预警技术已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病虫草害、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和挖掘技术,实现农业信息流监测、农业数据关联预测、农业数据预警多维模拟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监测预警的准确性。

(四)天地网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

农情信息遥感监测主要是指利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情况信息,如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信息、农业灾害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进行远程监测和综合评价,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过程。基于遥感-地面-无线传感网的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体系,在解决了数据时空不连续的难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海量农情数据融合处理的问题。与此同时,遥感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传感器分辨率的提高、新型传感器的应用等,遥感影像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的存储、快速产生、信息提取、融合应用等,为遥感数据分析带来了挑战。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研究天地网一体化农业监测系统中的多源多类数据的智能融合与分析、定量化反演以及网络化集成与共享关键技术,实现全局数据发现与跨学科的数据集成和互操作,为农业遥感信息的深入分析提供支撑。

(五)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第4篇

【关键词】农业 “互联网+”时代 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时下最热的创新产业,包括联想、网易、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国美在内的物联网电商巨头都已开始布局。这对于中国这个拥有九亿农民的人口大国来说,带来的将会是怎样的机会与挑战呢?

当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农业”

当前“互联网+农业”市场已经进入大肆圈地阶段,从农业生产到销售,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产业链条上都能看到各种新型商业模式,改变着人民的生活。

产业跨界资本融合方面,早在2013年就有联想、网易等IT、互联网巨头投资农业产业,整合第一、二、三产业,打通各环节,实现了产业深层融合的战略布局,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

农产品销售环节方面,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国美等电子商务航母纷纷抢占市场。有数据显示,2015年京东将开办500家县级服务中心,实现7亿农民的一县一中心网络体系建设。阿里巴巴则计划投资100亿,在未来3至5年内建立县城与农村建立线下服务点,即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苏宁规划未来5年内将建超过10000家服务站,在全国四分之一的乡镇建立有机粮油销售平台。

除此之外,在模式创新上还有很多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如小毛驴CSA有机农场的模式、沃土工坊的源产地农产品团购的模式、梅子淘源的众筹模式,通过“众筹+直播+监测”等方式提高了信任度,对采摘的全程进行了跟踪直播;通过试吃、预售、体验等方式将农民、买手、消费者整合在一条产业链上,与权威检测机构合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个产品,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安全性。

农业市场“互联网+”新特征

目前,“互联网+”行动已经从市场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从目前多产业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已经从消费互联网逐渐向产业互联网进行转移,目前互联网已经对教育、汽车、能源、零售等传统产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我国的传统产业农业而言,其在目前的市场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农产品价格高、农产品过剩以及受到国外农产品冲击等。

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农业产业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则会形成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而是否能够把握住机遇、是否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的飞跃,其核心就是传统农业在向着智能化、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能否同互联网实现密切的结合。

通过农业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则有望对以下几个传统农业所面临到的问题进行解决:首先是我国现今逐渐增大的农业市场空间同产业发展的差距,以及农业生产、需求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其次是现今农业市场较为分散、且规模非常大的用户需求问题;最后是原有农产品交易环节长、交易成本高以及交易可持续性强等特点。而随着我国未来农业同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渗透融合,在“互联网+”形势下我国的农业市场则会呈现以下特征:

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发展,产品体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提及,其可以说是在农业产品基础上所形成的上层建筑,具有着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在现今互联网时代,用户对该体验非常注重,以往较为单纯的农产品供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通过农产品体验方式,则能够帮助用户对其所需求的农产品在购买之前就获得更为全面的体验与沟通,并在对产品具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增强购买意愿。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将农产品同市场服务捆绑,则能够在提升用户需求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如农产品溯源、农产品生产过程网络监控以及农产品定制等。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虚拟化农业产品如农场生活体验等也能较好的满足城市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开拓全新销售渠道。同以往传统农产品销售方式比较来说,“互联网+”时代中的农产品销售方式能够对全网覆盖渠道,如订单农业模式、品牌影响模式、网上团购模式以及多平台营销模式等,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在以往互联网产品销售中非常成熟的销售模式。

其中,网络团购模式通过吸引多人团购方式的应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农产品的销售,且在产品销售时间上具有着较强的优越性,能够在短期内对某个地区的农产品滞留问题进行解决;订单农业模式则可以使用户先通过互联网对产品需求量进行确定下达订单,之后,农户在农业生产区则可以根据用户订单所需产品的数量进行采摘,并通过集约化物流模式的应用降低产品从农户到用户的运输成本,不仅能够节约运输时间,也会在“销售多少、采摘多少”的情况下避免因对农产品的过早采摘存放而出现变质、腐烂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抢先购”模式则可以让消费者提前尝鲜,在双方提前对销售价格进行谈妥的基础上避免出现纠纷,更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特色农产品模式中,则是指用户先对自身产品的销售旗舰店进行建立,从网店做起,从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身农业品牌的建立,在树立农业品牌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顾客合作,对于销售者来说也因此具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平台销售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较多的商贸平台,借此能够以实时、全方位模式满足较为分散、且总体规模较大的用户农产品需求。

降低经营成本。在“互联网+”环境下,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传感器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以往传统农业生产中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并逐渐向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以及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正是这部分特点的存在,使得农业因此具有同工业较类似的属性。

通过农业产业链中不同要素的重组,使得农业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具有更高的耦合度,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农业经营模式所具有的想象空间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在未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中,将通过科学指导方式的应用帮助农户对下一年生产计划进行制定,并通过良好组织协调方式的应用实现需求同供应的平稳性。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发展中,仅仅具有互联网经验,或者是仅仅具有农业经验都是行不通的,需要两者通过有效的融合实现更好的发展。

传统农业市场网络营销情况

在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营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营销模式。而在农业方面,其所具有的网络营销水平同其他开展较早的行业而言,还较为落后,但在现今新形势下,农业市场中的个体与产销单位也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产生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并在不断的努力下使得农业市场网络营销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茶叶网、中国蛋鸡信息网、中国水果网以及中国农产品交易网已经得到了建立与运行。对于这部分已经运行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来说,其非常致力于对于用户日常需求的服务,并在提升农户经济收入的基础上使农业产销流转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不仅对以往我国农业市场“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成效较低、销售渠道单一”的特征进行了实现,还根据农业产业链条逐渐增加了农产品行业动态、产品需求信息、市场分析以及价格行情等非常实用的功能模块,该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对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进行实现。但也应当认识到,我国现今农业市场在网络营销方面才刚刚起步,同其他行业的网络营销相比存在着发展缓慢、水平较低的情况。

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今农村教育文化水平以及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于传统的农业来说,其由于自身互联网技术的缺乏很难成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主体,而具有一定网络技能的农民数量又非常少,即能够使用网络的农民在我国农民总人数中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少,且这种情况具有着分级化的特点: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所具有的网络化、数字化程度非常高;而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农村,其所具有的网络化程度往往就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截止2014年6月,在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总网民比重为28.2%,农村网民规模数量为1.78亿,同2013年年底相比增加了169万人。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中相对发达地区人口也逐渐变为城市人口,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我国农村网民在全国整体网民中的比重下降。

对于这种呈梯级分布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情况来说,其不仅不利于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市场信息技术的推广。而在未来,我国农民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则会对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发展产生一定制约。截至2014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2.1%,同2013年年底数据相比上升了0.2%,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这种情况的存在,则显示出我国网民有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

而从整个农业市场特征看来,很多农业品季节性较强、现货周期端、产品产销分散情况较为严重,再加上物流系统问题,我国农业市场网络营销要真正的对产销对接进行实现,就需要在现有信息守法、宣传推广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更为科学、高效的智能物流配送系统,以此突破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枷锁。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市场营销的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环境中,农业互联网具有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以及促进智能化经营的作用,通过同互联网的连接,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并实现我国农业的标准生产化。在对以往农产品销售中间环节进行有效减少的基础上创建起更为高效、廉价的营销入口,并通过对产品经营模式的升级获得更为透明的产品、销售信息。通过上述功能的实现,则能够在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的使用效率进行提升。在今后我国农业发展中,互联网也能够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基础上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环节。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能够从生产环节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在使农业具有精准化、自动化特征的基础上实现降低成本以及减少人力的作用,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无线传感器的应用对农业生产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参数以及不同类型农产品实际生长状况等信息进行采集,在将这部分参数信息进行整合、汇总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定量、定位、定时进行处理,并能够以精确、及时的遥控对农业设备进行操作,以此实现“智能化农业”。

流通环节。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新形势下的农产品销售,通过农产品信息平台以及农村电商的建立,在以新渠道销售农产品的基础上使用户能够在更为舒适、便捷的情况下,在家中就能够对自己所需的农产品进行选择与购买,并在大大缩短产品销售流程的基础上,较好的发挥本地产销企业安全控制能力较强、企业流半径较小的优势。同时,该种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不仅能够为用户、农户带来新鲜感以及关注度,且能够有效的保证本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销售。而除了这种基础电子商务方式以外,也可以通过更多先进途径实现该项目标,如QQ、微信、SNS以及微博等,都是非常便捷、范围较广的信息传播途径,且在上述方式具体营销方面成本非常低。

经营环节。在“互联网+”农业营销工作中,其对市场细分理念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在通过大数据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有效避免了泛化营销的出现。同时,其通过无障碍方式的应用对互联网沟通工具进行自由的沟通,以此在实现客户同商家密切互动的基础上,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的改进。而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则能够对传统农业生产、销售间的关系进行彻底的改变,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对消费者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对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组织,以此在加速货物销售的基础上对农产品销售的零库存目标进行实现。可以说,互联网农业有效促进了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型,以此使消费者、农民与市场紧密融合。

配套环节。在智能化、现代化的“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其对资金也有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来说,并不能满足农民的该方面需求。未来,我国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小额借贷。农村信贷主要服务对象为餐饮、零售、养殖等规模较小的经营者,在具体借贷工作开展中存在着资金分散以及信贷额度小等特点,同大额信贷相比借款人在资金安全方面具有着更高的保障。在具体实现方式上,该种小额贷款首先从互联网中对借款人以及投资者进行聚集,并通过科学控制体系与标准的应用对能力合乎标准的投资人以及借款人进行筛选并实现两者的对接。

第二,农业保险。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具有的农业保险服务无论是险种还是积极性都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生产经营风险大。而通过互联网技术中大数据分析以及信息采集能力的应用,则能够有效解决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的问题。

人才培养环节。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互联网技术与思维的充分利用,则能够使中产阶级新知识农民投资创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业产供销的全程追溯,创造出真正的现代化互联网农业。

综上,在现今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的农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与挑战。在上文中,我们对“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业的特征与营销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希望我国农业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充分联系实际,以更好方式的应用借助互联网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

第5篇

摘要 对温控系统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温室大棚在安徽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走访和县、临泉、肥西等地进行温室大棚生产现状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得出该系统在安徽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为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市场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安徽省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对温室环境进行控制使作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是目前农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满足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响应农业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独立研发了远程农业实时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具有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研究对象系统简介

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PRS终端、上位机3个部分组成,通过部署在监测区域的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其中协调器节点和路由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收发,终端设备节点上安置了相关的用于区域监测的传感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路由器转发给协调器或直接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和GPRS终端相连,GPRS终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过来的数据按照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发送至GPRS网络。GPRS/Internet内部网关将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转化成Internet数据格式,远程的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获取传送过来的数据,在界面上实时显示出来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1]。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给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同时监测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运行状态。

1.1创新点

一是实现了对温室群的控制与管理。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自组网能力,摆脱了传统温室采用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通讯的距离困扰,并利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实现对温室群的远程控制[2]。三是充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科学有效调控,满足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对温室环境的要求。

1.2技术关键

一是无线自组网技术;二是单片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三是GSM/GPRS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精度、传感器精度、响应时间、无线传感器组网距离、系统功耗等。

2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设施栽培现状,于2010年1月25~30日,笔者前往和县、临泉、肥西等地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为期5d的温室大棚生产情况实地调研。此项调查几乎涉及各界人士,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和集中生产的大农户占调查总人数的58.5%,已就业人士占11.7%,在读大学生占15.75%,农业研究机构专家占调查总人数的1.75%,政府官员占调查总人数的2.3%,其他占10%。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调查范围,全面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以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有意义而且正确率较高的调查结果。该次调查涉及的人数较多,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673份,集中生产的大农户497份,已就业人士234份,在读大学生315份,农业研究机构专家35份,政府官员46份,其他200份,调查对象比例基本符合该系统前期主要应用农业领域的要求。

3温控系统推广应用的市场分析

3.1设施栽培现状的实地调研结果

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至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至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78万hm2,年产量50.9万t,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至2004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8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1.33万hm2,产量超过80t,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4%,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1 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至2008年,大棚蔬菜发展到10多万农户、2.67万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以上。棚体结构普遍使用高架、钢钩大棚,既可以发展吊蔓栽培,又可以增强抗风雪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临泉县早春甜西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西瓜基地面积扩大到800hm2,以临泉县范兴集乡、高塘乡、杨桥镇、老集镇为中心,涉及到阜南县、颍上县、太和县、颍州区、颍泉区、界首市等“三县二区一市”,为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1户群众种植0.67hm2西瓜年效益3万元以上,可以带动5户群众共同发展。该生产基地2010年将继续扩大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 400hm2。

2010年1月30日沿路返回时实地调研了肥西三岗、蜀山井岗、庐阳大杨、包河大圩等大棚农业种植区。截至2008年,合肥市大棚栽培总面积55.6hm2,其中加温温室8.2hm2,占14.8%;日光温室11.9hm2,占21.4%;钢架大棚为35.5hm2,占63.8%。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合肥特色的“一县一品”。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其中不少项目就涉及到蔬菜。比如,“五带”中的环巢湖百公里水生蔬菜产业带、肥西县合铜公路15km蔬菜园艺特色产业带、肥东店白路高效种养一体化产业带等。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100个66.67hm2以上特色种植园区。此外,十大园区的建设,基本都与瓜果蔬菜有关,比如包河区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农业产业园、造甲宋岗万亩蔬菜草莓生态种植园和肥西县官亭丰祥万亩大葱、药材、生态养殖产业园等。此外,六大产业集群很多也是规模化高效种植。比如以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草莓产业集群,以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肥东撮镇、肥西三河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6 700 hm2莲藕产业集群。

由上述调研情况可知,安徽省设施栽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省目前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据专家预测,还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棚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二是大棚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国产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三是产业化规模小。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3]。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4]。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设施为空白,只有丰乐生态园和丰乐种子公司的基地大棚内有配备,但基本上也处于闲置状态。

3.2 问卷调查结果

在发放问卷所获结果中,农业生产者基本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持欢迎态度,有小部分不了解此系统的人士,经过调查员解释后也对此系统表示感兴趣,大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表示如果市场上存在这个系统会进行尝试购买。在读大学生中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表示希望有这样的系统产生,以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其劳动负担;另一部分也表示这样的系统较好,顺应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已就业人士,因亲眼见过很多农业生产,对这个系统还是怀有一定期待心理的。通过逐个研究农业专家的35份问卷,基本看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也曾涉及到此类系统的研究问题,还有部分类似系统研究产生,但是他们多数处于研究角度,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故基本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了解该系统后,他们表示看好该系统。政府官员大部分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故该系统有着很大市场潜力。其他被调查者中基本涵盖了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对该系统给予了好评。在问卷最后的简答题中,部分人士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所提出的功能(除部分人士提出的极端功能,如自动控制农药配比进行喷洒、对偷窃者自动报警和抓捕等之外),其他的所研发生产的系统大部分能够实现。

3.3调查前期市场现实需求预测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农户温室面积约21.3万hm2,主要分布在和县、临泉、繁昌、阜南、肥西等县;安徽省有110个县,每个县有1个县级示范园,每个县级示范园约占地1.3hm2,共143hm2;此外省内用于科研、旅游观光以及珍贵花卉苗圃种植的温室大棚面积约200hm2。因此,安徽省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预计大棚温室面积还以每年15%的递增率扩大。由于该产品是以温室大棚使用者为目标客户群,1个系统可以控制200m2,因此预计前期可以占到10%的市场份额,约可销售系统100多万套。后期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系统,增加客户人数,争取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50%。

3.4关键外部机会

一是我国智能化的先进集约化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不广,而同样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化集约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提倡和扶持智能化的集约农业的发展并引导传统农业向其转变,因此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的推广正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二是随着世界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时代,我国也于1999年启动了物联网的建设,并且物联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智能化系列传感器识别系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定无可阻挡[5]。

3.5调查前期市场潜在需求量预测

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因此,根据当前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种植也会逐步从散耕型向密集型发展,而且利用大棚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会逐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作物产出率也会加大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外界环境,这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就不言而喻了。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各期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低廉,适用面广,在未来市场中潜在需求量很大。

4营销策略

4.1定价策略

在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到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较小,因此采取需求导向定价,利用可销价格倒推法,将本产品尤其是针对大棚农户的市场定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和商愿意接受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其销售价格。对于销售于科研性质的农业示范园的相对高端产品,同时考虑到与市场上同等竞争者的产品价格,采取投资回收定价法进行定价,确保投资按期收回,并获得利润。

4.2分销渠道策略

一是分销。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销售方式,即在省内选取几个重点地区进行推广,在每个地区建立1个渠道寻找商进行推广销售。二是采取网络直销。接受网上订购,然后直接发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此来扩大产品销量。

4.3促销策略

一是人员推销。派遣推销人员到温室大棚种植区对农户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推销。二是广告营销。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接受网上订购;印制宣传单,到目标市场和示范园区进行宣传;通过目标市场的当地县级的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公共关系。通过广告的宣传和老客户对本产品建立的口碑,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横向联合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大大提高该产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使更多的消费者信赖该产品,从而无形中提升销量。四是营业推广。在每年大棚种植的淡季购买产品将给予一定的优惠;将每一位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将以积分的形式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情况,老客户将得到新客户购买的新产品价格的同等积分;在推广的县级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完善和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5致谢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学院管理系缪群道、李道芳、张晓锋、俞军、陈琳老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宋良图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汪社宽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张金云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6参考文献

[1] TETSUO M,YASUSHI H.An intelligent control for greenhouse automa-tion,oriented by the concepts of SPA and SFA[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0(29):3-20.

[2] 丁为民,汪小旵,李毅念,等.温室环境控制与温室模拟模型研究现状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5):162-168.

[3] 伍德林.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12-4413.

第6篇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十二五期间”,____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____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产业发展缺乏共识联动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

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二)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三)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提升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章规范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一)深化认识,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共识

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形成乡村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战略的共同意识。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是推进扶贫开发、创新扶贫模式及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这一重大意义。

(二)科学规划,强化规划操作性严肃性

一是科学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策划规划。要站在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县人大通过的《关于加快____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与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___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纲要等相衔接,突出扶贫特色和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制定____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二是明确主题。____县乡村旅游扶贫应该坚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品牌精品的基本方略,全力打造城市人群最关注的以文化、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扶贫品牌。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乡村旅游扶贫总体规划,必须对全县的乡村旅游扶贫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执行的刚性原则,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

(三)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

立足生态涵养发展,重点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形成比较全面的产业布局。要以“保护资源环境、荫泽子孙后代”主题。加强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在重点旅游线路和景区(点),设立乡村旅游扶贫宣传推介窗口。利用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节庆媒介,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地。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指导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扶贫示范户建立网上预订系统,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

一是加大财政扶贫的引导性投入力度。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倾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的原则,整合农民新村建设、民族发展、道路通畅、饮水安全、用电保障、环境整治等行业部门资金。二是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三是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协会”等扶贫开发方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规范管理,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管理体系。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农村扶贫开发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式管理”向“依法扶贫”规范管理转变升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等制度,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三是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

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六)创新机制,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第7篇

关键词 农产品营销; 网上营销; 互动。

农产品市场大多数处于初级现货市场阶段,营销渠道不够畅通,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连续 7 年丰收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出现了非供求性的上涨,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增加,究其原因,除了游资榨取其中的利润外,农产品现实营销渠道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的收入及农产品的价格。为此政府出面投入资金倡导“农超对接”,借此缩短农产品营销环节平抑物价,但效果微乎其微。这引起了研究者对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变革的思考,城市中农产品超市销售这一垄断零售业态局面不改观,政府想通过改革中间环节来降低农产品价格根本无法实现。对此,笔者认为只有打破超市零售垄断,发展新型的农产品零售业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农产品的营销中发展网上营销这一营销新形式,充分发挥网上营销的优势作用,对稳定农产品物价及保护农民利益有着极其重要的双重作用。

1 农产品市场的特点。

1. 1 受自然因素影响大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节令的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期长短不一,发育周期不同,而这一周期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因此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必然导致农产品的营销也必须适应和服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规律,必然导致农产品市场的货源供求及价格变动情况随农业生产季节而变动,再加上农产品具有很强的时间特征,在运输、储存、销售各环节中容易腐烂、霉变,极易造成损失,因此农产品营销要有调节淡旺季供应的职能。

1. 2 中间流通环节过多,交易成本高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流通不畅,普遍存在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交易不规范,交易成本高。我国地域广阔,农产品分销渠道多,农产品流通过程除了生产者到消费者外,还有农产品诸多市场和众多中间商存在,再加上我国农产品市场环境不成熟,农产品的交易过程缺乏规范性。分析整个农产品成本构成要素,生产成本很低,中间环节加价太多,使农产品的最终价格太高,但农户所能获得的利润却很低。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的产地价与市场价比超过 1∶ 2,而从事中间经营的菜贩得利是农户的 2 ~ 3 倍。批零差价太大造成农产品价居高不下,流通搞不好,得益的仅仅是中间环节,进而出现“两头叫、中间笑”的批零差价太大的不合理状况[1]。

1. 3 价格波动大,市场变化快,交易信息不对称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再加上农产品的产销变化非常快,交易对象和主体经常置换,农户需要不断搜寻新的更合适的交易对象。另外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各自掌握的信息量不同,部分大企业由于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掌握充足的供求信息,其所掌握的信息远比一般农户精准得多,这必然导致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 4 品质差异大,更新换代慢,区域性强,营销复杂 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生产品种的稳定性、产品等级的差异性,再加上产品消费习惯的区域性,这一切都导致了农产品营销的复杂性。不同的农产品有其最适合生长的地理区域及生长时间,表现为生产品种、产品规格和质量上的差异性,即使相同品种的农产品,生长在不同区域也会表现出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差异,由此形成了不同农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由于农产品的自然生长特性,所以农产品品种的开发和更新换代不仅取决于生物工程科学的研究水平,还要受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制约,这种特点使农产品的经营品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此外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使农产品营销也带有区域性,农产品营销首先要从产地开始,但产地集中与消费区域分散的特征决定了不同区域之间农产品的营销。再就是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影响人们消费习惯性的形成,决定了农产品消费习惯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近几年农产品生产的自给自足的比率不断降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但还大量存在一方面农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消费者得不到满意的农产品价格等问题。

2 传统营销方式对农产品营销的不利影响。

2. 1 信息渠道不足,农户缺少灵敏的信息指导 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及信息传播手段落后,大多数农民对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信息不灵,盲目跟风。今年什么销路好,明年自己就种什么,农民缺乏快捷、准确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更谈不上科学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结果导致农产品“多了烂、少了抢”的局面。

2. 2 交易手段落后,交易市场管理不规范 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主要是一对一的现货交易,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期货交易、无期合约交易形式更无从谈起。

这种现状影响了农产品的营销效率。

2. 3 流通渠道可控性差,信息反馈不及时 多层次的农产品交易方式造成信息流通不畅,不利于形成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在当前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中,通过农贸市场销售还占主导地位,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经过农业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许多环节,从而使市场反馈信息严重滞后,经过的流通渠道不同也使得同一种农产品的价格差异大。

2. 4 商品化的比例不断提高,营销渠道呈现多样化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日趋多样化,传统农产品所占份额日趋减少,而农产品和水果类农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农户在选择农产品生产时,求稳的心理比较明显,农户农业投入普遍不高。从农产品营销情况看,农户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营销渠道呈多样化发展。

2. 5 市场流通体系多元化,农产品市场处于无序状态 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入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形成了专业的运销户,部分充当农产品经纪人,成为农产品中介流通组织,但这样的流通体系存在着季节性、临时性的问题,使得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

2. 6 深加工不足,品牌产品比例过小 农产加工包装能力低下,形成的农产品品牌数量少,市场覆盖率低,品牌及包装产品一般是粮油等初加工品,进入市场的鲜活农产品基本上仍以散装原产品为主。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出口率占 80%,农产品深加工出口只占20%,而荷兰深加工农产品出口率为75% 。我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

导致农产品的所呈现的形式还很单一,同一条产品线上的产品项目较少。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营销。

3 农产品网上营销的优势。

3. 1 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特性 针对农产品营销所具有的独特特性,农产品网上营销所具有的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的特性使得网上营销在农产品的营销中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营销的效率。农产品的网上营销从全球范围寻求供求信息,快速地完成信息搜寻,使农民在生产与营销中获得足够的信息,起到调节淡旺季供应,促使农产品供给稳定,并快速完成网上交易,迅速作出配送安排,使农户利益最大化。

3. 2 强大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撑 农产品网上营销凭借其强大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撑,加深了农户和顾客的互动关系,为农户开发稳定长久的客户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有效抵御价格风险。农户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生产,转变以前只顾埋头生产的局面,换之为先从网上了解客户未来的采购信息,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按订单生产,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为农户开发出稳定的客户群。在这一过程中农户直接与诸多的商家发生交易行为而不降低其营销效率,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农户通过网络后台数据库分析顾客的数据资料,一改农户从农产品价格接受者变为网上农产品价格的制定者,这样农户既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又能让利给最终消费者,使消费者接受合理的农副产品价格,极大地避免了农户农产品的价格风险,平抑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3. 3 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传递 农产品网上营销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信息的快速沟通和传递,能明显改善农产品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农产品期货,借此可以有效地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帮助农产品企业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应对价格变化,改变农户在农产品的定价中的弱势地位,创造稳定的全国性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再加上网上营销中大量使用标准合同文案,对交易的流程有明确的规定,能提高农产品交易的规范性,保护各个交易对象的利益,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使农民安全获利[2]、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的作用。

3. 4 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 农户通过分析网上访问者的资料,不断与特定的顾客在网上相互沟通,了解其需要和欲望,发现新的市场,为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农户建立了一种有效快捷的农产品营销反应机制,这种差异化有效抵御了农产品的价格战,真正做到了农产品网上差异化的营销,有效抵御市场上单纯的价格竞争,为农户抵御价格战创造了条件。

4 农产品网上营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 1 农产品网上营销存在的问题。

4. 1. 1 农户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缺乏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在我国信息化意识并未深入广大农民之中,农民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并没有顺应全球信息化向前发展的趋势,对电脑、高科技通讯、网络的应用也十分有限。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农产品网上营销人才难以寻觅。

4. 1. 2 农民网上营销观念淡薄,网上购物不直观。这对于习惯于现实购买者来说,很难以适应。此外,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更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因此人们对农产品的网上消费习惯还有待培养。

4. 1. 3 农村网络覆盖率低,农民上网不便。目前虽然有一些农户家里购买了计算机,但上网的农户却很少,即使上网但由于还缺乏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使得农户空有网上营销愿望,但无法规范地完成网上交易,使得农产品网上营销存在隐患。

4. 2 实施农产品网上营销的对策与建议。

4. 2. 1 加强网络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第三方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提高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尽快让农产品种植商、加工商、销售商及农户上网,建立专业的内部农业信息网,设立专业服务器,提高农户上网收集信息的效率,充分利用专业的农产品网络信息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网上营销活动。

4. 2. 2 提高农民的网上营销意识和技能。提高农户及城市居民利用农产品网上信息的意识,培养高级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加强各县市农产品网上营销队伍的建设,鼓励农户提高网络信息观念,帮助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农户习惯于农产品网上售货。政府应该利用各大媒体宣传,主动引导消费者利用农产品网上购物平台,鼓励居民利用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去购买日常农副产品,尽快让消费者养成网上购买农副产品的习惯。

4. 2. 3 建立农产品网下配送体系,鼓励第三方物流参与农产品日常的配送。政府应该对农产品的第三方或农户自建的配送体系予以补贴,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产品的配送体系,并给予税收优惠或免税,从而支持新兴农副产品网上营销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经济领域的独角戏,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同推进。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又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市场分析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而存在,与可供交换的商品共同构成基本的市场要素,决定市场的均衡状态。市场分析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只有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改革的适切性、有效性。一般产品具有明确而清晰的效用属性,产权边界则意味着其效用边界。商品市场的交换关系以产权实现从卖方向买方的转移为完成标志,商品的效用归买方所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其消费效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教育产品的直接效用指在接受教育以后,凝结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无形资产的增长,如知识、能力、良好的品行、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教育产品的间接效用指受教育者充分运用教育的这些内部产出,在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更高的报酬水平和社会地位,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产品的直接效用只有转化成间接效用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这就决定了其效用的发挥具有迟滞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职业教育产品必然要经历前后相继、互为影响的两次市场交换,才能最终实现其效用的外化。

1.教育产品市场。职业教育产品的直接消费效用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受教育者只有真实经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自身的知识、能力、品德等素质要素获得提升。招生是使潜在的受教育者进入到实际教育展开阶段的初始必经环节,通过职业教育产品的市场交易得以实现。在职业教育产品市场中,教育服务是沟通买卖双方的可供交换的商品要素,位于这一要素需求侧的是数量众多的潜在受教育者,而位于供给侧的同样是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机构)。

2.劳动力市场。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四大要素。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其直接消费效用向间接消费效用转化需要以劳动力的顺利就业为条件,以劳动力市场中交换关系的顺利实现为中介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位于供给侧,社会中的各级各类用人单位位于需求侧,而作为受教育产物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潜在劳动能力则是供求双方签订契约的标的物。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仅要分析直接以教育服务为对象的教育产品市场,还要分析以教育服务产出劳动能力为对象的劳动力市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教育产品市场是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源的蓄水池,决定着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是教育服务市场的指示器,规定着职业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规格以及多元供给主体间的相对竞争力。

二、激活供给侧的自主性是改革的指导理念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主导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环节。物资匮乏下计划配给的制度设计压抑了大众的内在需要,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着一种消极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以需定供需求拉动又使供给侧被动适应需求侧,纯粹的市场调节机制的功利性与滞后性导致出现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指导理念上要强调激活供给侧的能动性,使供给侧作为自主力量,主动创造生成新的增长点。

1.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人们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客观质量观向主观质量观的嬗变。传统的以不出错为宗旨的客观质量观忽略了服务对象的主观因素对产品属性提出的特殊性要求。基于此,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要求,朱兰则提出质量就是适应性。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将质量概念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因此,通过供给侧的主动变革提升其与需求侧之间的契合度,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把脉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倾向依然比较明显。一方面,由于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职业教育所发送的是一种次级文凭信号,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负效应显著,可能造成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屏障或制度外的学历歧视,从而对潜在受教育者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总体上却无法适应高端产业发展的需要。这说明现行调节机制下供需错配的作用效果离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探索如何以新计划经济的思路,通过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提升供给侧对接需求侧的精准性,是当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超越以往改革之处。

2.体现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创造引领。职业教育供给侧的自主性不仅体现为其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还体现为供给侧引领消费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后者是较之前者处于更高境界的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供给侧囿于资源条件的束缚,对需求的决定是通过抑制作用来实现的。现阶段强调的供给侧对需求侧的能动性,则是一种激活与唤起。在教育服务市场中,作为潜在用户的受教育者的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生成的,因此,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要打破以往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的传统思维,树立你可能需要这个,而我提供给你尝试性机会的逻辑思路。只有创新职业教育产品特色,不断培养和引领潜在用户的兴趣与需要,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机会,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质量规格等方面要适度超前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3.完善供给侧对需求侧的补偿刺激。在经济学中,需要与需求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需要是人机体内部的一种不被满足的非平衡状态,形成人的主观愿望。需求则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统一体,形成人的现实行为。因此,客观条件是人的需要向满足需求的现实行为转化的中介与桥梁。在职业教育产品市场中,招生大战抢夺生源变相低分破格录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职业教育产品市场是由需求侧所主导的买方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资源的绝对过剩,而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一,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共同分担成本的经费筹措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潜在受教育者多为农村家庭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现实购买力,常常使其接受教育的主观愿望落空。其二,职业培训的潜在受教育者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观需要最为迫切,却由于职业培训产品供应不足或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的使命。因此,职业教育供给侧的自主性还表现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补偿机制创造必要条件,刺激潜在的主观需要向现实行为转化。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

在职业教育产品所涉及的两大市场中,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两种矛盾现象相互叠加出现,反映了供需错配引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其背后的内在原因则是职业教育产品自身的品质低下、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供需双方的沟通不畅。为破解职业教育结构性难题,落实供给侧对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创造引领、补偿刺激的三大指导理念,职业教育供给侧要从供给主体、供给对象、供给产品、供给方式等方面进行主动改革。

1.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实现院校间的良性竞争。供给主体是供给侧一端的能动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方式途径、目标对象的群体范围。因此,要想使职业教育供给侧的诸要素能够按照改革目标的规定性实现合规律发展,首先必须激活供给主体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职业教育产品市场中,受教育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持续增长,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机构)能够积极回应这种变化。从群体内部的差异性来看,作为供给主体的职业院校(机构)在办学性质上存在着异质性特征。公立职业院校(机构)接受政府部门的委托职业教育产品的生产,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私立职业院校(机构)自负盈亏,事实上并不具备与公立职业院校(机构)同等的地位。此两点使占绝大多数的公立职业院校(机构)缺乏主动变革的利益驱动力。竞争是促进变革的外在压力,因此,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院校(机构)间良性竞争的发展局面。一方面,准市场机制的运用是在确保公益性价值的前提下提升公共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形式。作为委托人的政府部门,要不断推进基于绩效的财政拨款制度改革,通过更多地运用生均拨款、项目建设拨款等形式倒逼人改变惰性倾向。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外部正效应并不因供给主体的性质差异而有所区别,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论证、探索针对私立职业院校(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逐渐平衡公私院校(机构)间的地位差异。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建立起相对统一的职业教育产品市场,迫使供给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主动回应受教育者的多元化需求。

2.完善开放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形成与经济的伴生互动。专业是表征职业。教育产品内容的基本属性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方向。职业教育产品市场中,受教育者的专业选择受到劳动力市场中相关行业就业状况的深刻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伴生关系,是提升两个市场中供需匹配度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亟待提升。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2014 年我国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为9.2︰42.7︰48.1,而同年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二、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比为1.7︰31.6︰66.7,两者间的正负差值分别为7.5、11.1、18.6 个百分点。这种倒挂现象并不是说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力投入创造出单位经济价值,而是反映了我国高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浪费与结构性缺失的双重矛盾。一方面,社会价值观念对劳力者阶层的歧视,使得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劳动者短缺。另一方面,盲目跟风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职业教育所提供的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数量总体过剩,而对接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供给却处于短缺状态。因此,建立开放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破除惯性运作、封闭自守的痼疾,充分发挥市场需求信号的方向标作用;以政府调节为必要补充,缓解、弥合农业、制造业等行业劳动力市场有需而招生市场无需的断裂状态;以职业院校(机构)为基础,完善专业对接产业链的市场调研,建立专业评估、预警及退出的常态化机制,是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的必然要求。3.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计划性。产品的供给方式是影响供给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打破学科逻辑,基于工作世界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在微观层面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度的重要保障。在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中,院校热与企业冷的现象反映了两者之间有效对接的不畅,企业参与力度不足使工学结合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协同育人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获取符合发展需要的优质人力资源是其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经济考量。然而,由于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企业预期可获取的人力资本存在不可控流失的风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使得学生很难在关键职业岗位能力上获得实质性提升。因此,通过机制创新降低甚至消除由不确定性导致的消极影响,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实践探索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现代学徒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订单培养能够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使校企之间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由企业和受教育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学徒培训计划,通过合同管理明确校、企、人三方之间的权、责、义关系,使企业全面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新计划经济的思维在微观层面上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生产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等已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及东南亚地区。但是,我市农产品流通绝大部分是以常规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流通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流通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产品现代流通发展的瓶颈。

1 全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推进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由农贸市场向批发市场提升,基本上形成了以 “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消费者”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我市城区有农贸市场7个,生鲜超市6个,乡镇农贸市场7个(详见表1)。农产品批发市场表现出如下特点:

表1 漳平市农贸市场及超市具体情况表

城区农贸市场 菁城市场;综合市场;闽西南农贸市场;东坑口市场;铁路综合市场;东环果蔬批发市场;桂林综合市场(后田洋)

城区生鲜超市 新华都超市;米兰春天超市;我当家超市;新银丰超市;精博超市;桂林糧贩超市

乡镇农贸市场 双洋市场;永福农贸市场;新桥金碧市场;麦元综合市场;赤水市场;大深市场;溪南市场

1.1 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保证供给与安全

为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我市逐步形成了一批以供应市区消费为主的批发市场,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服务。并成立市场服务中心,主要负责3个农贸市场,分别为综合市场、菁城市场和闽西南农贸市场。综合市场经营的农副产品40%以外调为主,60%为本地区自产,外调农副产品一般为蔬菜、水海产品、猪牛肉、干海产品、食用油、大米、中药材、禽蛋;本地自产农副产品为蔬菜、猪牛肉、鸡鸭、豆制品、食用菌。2011年综合市场实现各类农产品交易额1亿万元,其中蔬菜交易额3000万元,茶叶交易额300万元,食用菌交易额100万元,水果交易额500万元,畜牧类交易额5000万元,水产类交易额500万元。综合市场具有2名快速检测人员,平均每天检测蔬菜30份,一般是检测三叶青、大白菜、花菜、黄瓜、各类豆子、西红柿、茄子、包菜、油菜、青椒、苋菜、芥菜、空心菜等蔬菜,保证市民吃上安全蔬菜。

1.2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产供销服务不脱节

在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全市优质茶叶、畜禽、蔬菜、花卉、食用菌和水产品等六大加工企业集群,形成了20多家龙岩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农副产品产地加工业,进一步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副产品生产者的收益。我市按照市场需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委托种植收购形式,在深圳、厦门、广州等各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配送销售出口平台,农产品销往东南亚及东欧、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在闽、浙、赣等省份设有基地,农产品采购网点辐射半个中国,福建省漳平市越丰农产品有限公司及福建龙泰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农民统一收购、销售农产品,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有效带动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绿色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1.3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市政府高度重视集贸市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城区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2012年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经贸局、物价局联合制定《漳平市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具体的平价综合超市门店5个,直供销售点和自产自销点12个,平价农贸市场1个。2011年市财政拨出25万元专项资金,补贴平价销售区。

1.4 居民消费能力与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强

漳平市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6929元/人,消费性支出为14243元/人,食品支出为6189元/人。从2008年到2010年,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上升,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居民人均消费农副产品水平较高的是猪肉和蔬菜,对鸡肉和鲜瓜的需求量很低。

2 全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发展,但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仍有诸多不适之处。综合各方面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健全的农产品收购、 批发市场,全市的部分农产品交易基本上是通过市乡农贸市场和个体户上门收购来实现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制约了全市大宗农产品的流通。

2.2 缺乏精准的市场信息指导

调研中,不少部门反映,政府引导的产业,一引就倒,不引还不会倒,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及有关部门比较重视农产品的生产,而对农产品流通关注不够。工作中对农产品流通缺乏具体指导,扶持政策非常有限。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比较重视,而对产品的销售和价格问题往往是一般号召,缺乏具体保障措施。全市各级部门都认识到了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难度较大,因而在农产品流通中,缺乏对生产的正确指导。

2.3 农民专业协会带动力不强,有待加强引导和规范

全市有组织机构、基本能开展服务活动的各类合作组织、协会虽有43个, 但带动作用不强,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内部不协调,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一是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畜产品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部分农畜产品仍不能顺畅卖掉,形成积压和价格损失;二是部分偏远地区的农畜产品习惯于经纪人上门收购,由于经纪人较少或资金不足,使农畜产品错过最佳销货期,加上农畜产品不好储存,造成了损失。三是流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目前经纪人大都是各自经营,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也很小,尚不能承担农畜产品市场与大企业的链接作用,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发展壮大的推动不足。

3 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力度,加快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广角度占领市场,全方位搞活流通,力争使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到40%以上,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克服农产品“卖难”现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要进一步认识抓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出路在市场,关键在流通,没有发达的流通,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达的市场农业。因此,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农产品流通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要真正把农产品流通工作抓在手上,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两个落实”:一是任务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要把农产品流通工作作为各乡镇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之一进行考核,以此来保证农产品流通任务的落实;二是人员落实。市涉农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切实把精明能干、头脑灵活、懂经营、门路广的人员充实到流通机构中,全力搞好农产品流通工作。

3.2 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

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大品牌、大市场的经营理念,靠品牌抢市场、增效益、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扩大农产品品牌整合效应和品牌经营影响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同样要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因此,要利用一切时机向农民宣传质量、品牌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也要不失时机进行宣传。要积极引导各级组织和流通大户树立品牌意识,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用品牌效应促进我市农产品流通。

3.3 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健康、营养、自然与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明与健康的具体体现。一是农业部门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品等生产、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督;三是支持、鼓励农牧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标签管理制度,建设可追溯体制;四是按照目标市场要求,依照国家标准,指导农民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科学管理,推进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3.4 合理布局,规划调整市场结构

按照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市场结构。设立城市物流园,按照蔬菜、水产品、粮油、水果、茶叶、花卉等功能需求设立不同的市场区域,构建覆盖面广、交易规模大的区域性市场框架。在农产品销售网点建设上,建议龙岩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支持漳平市政府建设功能齐全的农产品配送中心,进一步形成县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为农服务社的连锁经营体系,带动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

3.5 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市场建设

出台相关优惠措施,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建设,逐步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机制,使农产品市场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享受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