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44: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影表演艺术概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生活离不开感知能力与情绪,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感知能力来感受生活,用各种各样的情绪来表达生活的状态。演员创造角色就是要调动自己体验过的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因此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对演员的创作来说,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段、创作技术,而且是演员创作角色的宝贵财富,本文将由此探讨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在影视表演创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感知能力;情绪记忆;影视表演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一、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的涵义及其产生过程
心理学将个体由具有生理功能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迅速转化为生理过程,再通过神经传至大脑,成为心理性讯息的能力称为感觉,感觉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统称为“五觉”。而把另一个更复杂的层次――知道该刺激所代表的意义称为知觉。感觉与知觉是连续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知觉经验的获得大多是各种感觉的综合,甚至还包括当时的心情、期盼以及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情绪记忆在现代表演学中的定义为:“演员创造角色中调动自己过去的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 [1]心理学认为,情绪(感)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这种刺激大多是外在的,有时也可能是内在的;有的是真实存在的,而有的是隐而不显的。苏珊・朗格认为情感就是“任何所感觉到的东西”,她说:“不论以什么样方式所感觉到的,都无非是感觉刺激或内在紧张、痛苦、情绪或兴趣。情感包括了动物最低级的感受性和人类认知与思想全部领域,其正义感、以及对含义和对情绪与感觉的知觉”。[2]引起情绪(感)的外在刺激是各种各样的,如失业、中奖等等,而引起情绪的内在刺激,有如疾病之类的生理性刺激,也有如回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性的。情绪(感)在我们的心里有的会逐渐的削弱,有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强。“经常感受到的印象会在我们的记忆里活着,并且会继续生长和深化。这些印象会激起新的过程――一方面提示过去事情的中断了的细节,另一方面激起想象去补充这遗忘了的细节。” [3]
感知能力与情绪(感)记忆对演员的创作来说,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段、创作技术,而且是演员创作角色的宝贵财富。本文将表演艺术创作目的、表演创作者特性、以及影视表演的特性三方面阐述这一重要性。
二、从影视演员的创作特性来看
1.表演艺术的创作目的――创造角色的精神生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要使艺术形象具有艺术说服力,演员就应当真正存在于舞台上、镜头前,不是表演,而是生活。他应当遵循生活的逻辑和有机天性的规律,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真诚地去感觉、去思想和去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熟悉,所以行动起来一切都是非常的自然、随意和本能的,然而在镜头前,由于这些刺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并不存在,这些简单的生活过程,即使是我们最熟悉的,也往往会被忽略掉。如果演员没有真正的感受、想象和体验,那表演就是过程性,形式性的,甚至是程式化的,自然不会被人信服,这就是我们常常观看到某些电视剧、电影后,感觉到演员表演“假”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员运用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来创造,“在舞台上,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象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4]
表演艺术的创作就是生活本身,在演员训练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就是观察生活练习,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生活中也没有外貌、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演员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各个不同的人的特征,并把他们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创作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能从大量的素材中提炼并加以运用。这个由观察生活到运用的过程就需要我们调动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愈广泛,它所包含的内心创作材料就愈多,演员的创作就愈丰富而完整。……情绪记忆的力量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着很大的意义。情绪记忆愈强烈、愈突出、愈精确,创作体验就愈鲜明完整。情绪记忆微弱,所能引起的只会是难以捉摸、游离不定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不适用于舞台,因为它们的感染力很小。” [5]从这一点来讲,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是演员创作的基础。
2.2表演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三位一体”。
表演艺术就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假定情境中通过行动再现生命感知形态和人物性格特征的艺术。表演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三位一体”。文学家的创作材料是文字、语言,画家的创作材料是画笔、颜料、画布,作曲家用音符创作,而我们演员的创作材料就是我们自己。
演员的创作工具与材料包括形、身、体、心、脑、情。其中“心”就是指内心视象,表象和感知,“情”就是指情绪、情感和情绪记忆。从创作工具与材料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出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对演员的重要性。演员的创作就是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物想像为“如在目前”,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感知能力和情绪记忆,唤起曾经经历过的情感,在想象中重新构建现实生活,从而激发起自身与之相同的情感。
反之,如果演员自身并没有与角色相同的感知与情绪记忆,而要在内心对角色没有体验的情况下饰演角色的话,他说出来的“角色的话语是空洞的,他没有从自己心里把任何宝贵的、深藏的东西放到这种话语里去。……至于思想感情,虽然剧本就是为了这些而写的,在这样的表演中只能被表达成‘一般’伤感,‘一般’快乐,‘一般’悲惨和绝望等等。这样的表达是死板的、形式的、匠艺的。”[6]
2从影视拍摄的特性来看
(1)影视的假定性决定影视表演的假定性
许多人认为由于戏剧存在着极大的空间与时间的假定性,因此舞台表演要求演员磨练自己的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而这个问题在影视表演中无足轻重了。特别是随着现代影视艺术的高度发展,影视艺术中的服装、道具乃至于场景都力求达到逼真还原的效果――电影《无极》耗资数百万元在浙江横店影视城搭建王宫,此外,剧组还花费200多万元在云南香格里拉搭建的“海棠精舍”;《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耗资3.6亿人民币,极力塑造出晚唐五代的时代风格,小到人物袖口的刺绣,大到宫廷大殿的装潢,都尽显唐代宫廷的奢华。这样的场景不仅能达到重现历史的效果,还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那么是不是基于此因,影视表演就不需要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了呢?或者说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呢?
其实不然,现代影视许多场面都不是在真实的场景中表演,而是在蓝幕前施展演技,银幕上的效果完全是靠数码科技帮忙。在这样的制作手法下,演员需要跟器械跟“空气”搭戏,全靠用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创作,并且同一表演还要拍摄数遍,才能满足后期制作的需要。因此,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一样具有假定性,需要演员有深厚的表演功底,以及扎实的感知能力和情绪记忆。
此外,尽管电影、电视的纪实性与逼真性的特点能够带给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而就影视创作的拍摄过程而言,影视表演非连贯性的创作特点决定影视表演较戏剧表演更具有假定性。
一方面,现场拍摄由于各方面的协作原因,每一场戏都可能经历打断、重来的过程,而每一次打断重新开始的时候,都要求演员立即进入到剧中的规定情境,马上生发出角色应有的情感。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影视剧的幕后花絮来了解整个影视剧的拍摄过程,这样的画面屡见不鲜:主人公正沉浸在悲痛的关键时刻,而对手说错了台词,引得主人公破涕为笑,悲伤的情绪荡然无存。数秒之后,导演再次打板开始,该演员迅速的“变脸”,这种演员大多被称为赞演技了得,入戏快,另一方面,影视的拍摄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同一场景不同时期的戏往往放在一天来拍摄完成,前一场戏刚拍完男女主人公在公园的长椅花前月下,而下一场戏就是拍两人数年之后经历了热恋、结婚、生子再在同一地点――长椅决然分手的戏。两场戏的拍摄间隙不过数分钟,而男女主人公已经经历了数年的情感历程,好的演员却能在这短短的数分钟时间内完成这一心路历程,而究其背后的原因,正是由于演员能很快的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使储存在“潘多拉”宝盒里的各种情绪像在电脑上输入了指令一般立即调出。
影视表演的假定性还表现在拍摄现场环境的复杂,周围不足一米的地方挤满了灯光、化装、剧务等人员和摄像器材,这些人员以及他们随演员走位而移动的举动都是进入演员的视线,演员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完成拍摄,成功地塑造角色,一方面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依赖于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灵活、准确的调配。
(2)影视的记实性要求表演的真实性
随着电影技术的改进,电影表演摒弃了过去过分强调形体动作而忽视内心刻画与表现的形式,力求在银幕上逼真表演。 影视拍摄能够“将人的所有动作(包括精神的或情绪的活动),透过细微的肌肉颤动、变化而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电影为演员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及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同时也要求演员能够细腻地、准确地表演。”[7]这种逼真性要求演员力图模仿日常生活的表达。同时, “观众对表层下面的东西比对表层本身的东西更有兴趣”,“电影从集中表现形体美转移到集中表现心理美。”这对表演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方法派”正是秉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原理,要求演员通过体验生活于角色来创造有想象力的有机演出。理查德・麦特白把“方法论”表演归结为“一种创造表演的方法,以强烈关注演员的‘自我’为特征。”李・斯特拉斯堡就是大力推行“情绪记忆”训练以充分体现了这个特征。通过把演员记忆深处储藏着的过去曾发生过、经历过的情感重新调动起来,与角色的情感达成和谐。这种和谐是相似而造成的和谐。因为同样的情感在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是绝然不会一模一样的。这种方法的妙处就在于,它能激发出演员活生生的情感,它能使演员的内心世界充实丰满,使表演真实可信。只要演员在摄影机转动的那一瞬间激发起自己内心的情感,它就会被摄影机记录甚至放大,观众就能充分感受到。[8]因此,演员本人情感世界的质地,以及情感的贮藏量到底有多少将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角色创造。
3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表演艺术的创作目的,还是表演艺术的特性;无论是舞台表演,还是影视表演,感知能力与情绪记忆能力在表演创作以及演员自身的创作中都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自己的情绪回忆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的和唯一的材料。……在舞台上所描绘的形象的灵魂是由演员用他自己活的心灵的各种元素,他自己的情绪回忆等等配合和组织而成的。”[9]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第5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美]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第20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3][4][5][6][9]林陵,史敏徒译,郑雪莱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
一、何为框架
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弄清楚框架及其作用。框架原本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后来运用于各个领域。框架被定义为: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臧国仁,1999:32)。框架一方面能够框限部分事实,使其隐藏;另一方面架构部分内容,使其突出。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建构过程牵涉艺术管理信息的选择、重组、强调。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来说,亟需有自己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对于一个学科来说,犹如思想信念对于一个人,没有框架的学科就没有根基。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管理框架的建构将影响人们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因此框架建构的恰当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艺术管理今后的发展道路。好的框架能使道路笔直平坦,有助于艺术管理的发展、研究;不合适的框架,若被业界所认同,难免造成多数研究方向的不恰当。因此对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进行质疑,并探讨构建更趋合理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意义重大。
二、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
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孙仪先说:“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11〉对于孙仪先的表述,成乔明提出质疑。早先,成乔明认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应该是一种在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两大类别下的风铃式管理结构。’后来其认为把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
成乔明质疑孙仪先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描述是从艺术市场出发,以艺术经济管理为突破口,提出艺术经济管理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即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艺术生产及销售企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传播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并进一步指出这三种分类在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分别隶属于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此,成乔明认为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笔者认为,成乔明关于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重构,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但其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仍然存在缺陷。
三、现有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缺陷
(一)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前后矛盾
成乔明从市场角度出发,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的概念——管理权限的作用范围、效应大小、事物间外在与内在的区别一来划分艺术经济管理。接着成乔明继续基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从艺术经济管理扩展到艺术管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分类却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成乔明构建出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两个类别(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层面,不免显得多余;另一方面,成乔明从前面分析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最后得出艺术中介管理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在分析过程与分析结论中,艺术中介管理所属层次出现前后矛盾。
(二)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产业管理截然分开
成乔明将艺术行政管理从艺术产业管理中分离出
来,他认为只有艺术行业管理才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围,艺术行政管理单独划分为一个框架分支。在笔者看来,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宏观艺术管理。艺术行业协会和机构的艺术行业管理和政府的艺术行政管理应同属于宏观艺术产业管理。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管理的主体(组织和管理者)不同、作用的法律效力程度不同,它们的作用对象、范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各门类盈利与非盈利艺术行业的规范,都是对艺术企业外在的规范与管理,并没有涉及艺术企业内在的自为管理。管顺丰等编著的《艺术管理》将艺术产业定义为:以“美感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艺术产品的行业。[4](192)由此可以证明艺术产业管理属于宏观层面;同时,该书还将艺术产业政策、艺术产业集群、艺术行业管理归属为艺术产业管理,这也说明艺术行业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均属于宏观层面的艺术产业管理。
(三)艺术中介管理不属于微观艺术经济管理
艺术中介是指一群艺术企业,并不是指单个、单体的艺术企业。艺术中介就是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成乔明在其硕士论文中对艺术中介进行了分类:一是传播文化型中介;二是赢利型中介;三是前两种类型兼而有之。(4)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中介是属于类的概念,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机构都属于这一类。因此艺术中介管理绝不是指微观层面的管理活动,艺术中介仍然是属于行业管理的范围,可以称之为艺术中介行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应该与艺术生产管理、艺术消费管理并列,他们都是属于艺术产业管理。
宏观管理是指对事物间外在的关系进行管理,如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中介管理、艺术行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等,都是强调对群体性组织活动的管理。微观管理是指事物间内在的管理关系,如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强调的是单个、单体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组织内部的人和事的管理。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差别也说明艺术中介管理绝不属于微观层面的艺术管理活动,而是属于宏观艺术管理。
(四)分类不明确
从成乔明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和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夹杂其中。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艺术行业协会等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行业性的管理属于按照艺术管理主体的不同类别划分总结出来的,艺术中介管理则是按照艺术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进行划分并总结出来的。分类视角的不统一导致类与类之间交融性大一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都属于艺术产业管理的范畴,成乔明却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
四、基于横向和纵向视角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建构
(一)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建构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从纵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划分,可将艺术管理划分为宏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政管理;中观艺术管理即艺术行业管理;微观艺术管理即艺术企业管理(这里企业的概念包括了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企业和非盈利性组织),艺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渺观艺术管理即组成企业的团队、班组的管理活动,管理者既从事创作生产、又负责管理(见图1)。前面论述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行业管理均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因宏观和中观的概念差别本身就是不明显的,这样将中观艺术管理归属于宏观艺术管理也是合适的,因此并没有和这里的戈1J分相矛盾。
艺术管理
艺术产业管理图1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理论框架
这种划分突出、架构起了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其优点在于可以理清不同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明确不同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从事艺术产业管理的管理者可划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者和艺术行业管理者,艺术企业管理范围内的管理者可划分为高层艺术管理者(总裁、董事长、经理等)、中层艺术管理者(地区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底层艺术管理者(艺术部主管、各团队管理者),从各类管理者所处环境和职责出发理清各类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从而有助于按照艺术管理人才的层次进行有重点、有阶段、有秩序的培养。
(二)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构建从横向视角分析,按照艺术门类划分艺术管理,可将其分为:造型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文学艺术管理、综合艺术管理(见图2)。但这首先必须从众多艺术门类划分方法中选择一种适合于艺术管理的艺术门类划分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不同的角度,艺术门类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①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不同,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如音乐)、空间艺术(如绘画)和时空艺术(如电影)。②以主体(人)对客体(艺术)感知方式的区别分为视觉艺术(如音乐)、听觉艺术(如绘画)、视听艺术(如电影)和想象艺术(如小说)。③从艺术重客观再现或是重主观表现的差异,分为再现艺术(如音乐)、表现艺术(如绘画)。④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理论界比较赞同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从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相关的专著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分类的痕迹:余丁教授和哥
伦比亚大学JoanJeffri教授合著的《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美国的Stein,TobieS.和Bathurst,Jessica的著作《PerformingArtsManagement AHandbookofProfessionalPractices》分别侧重于视觉艺术管理和表演艺术管理;丹马丁(DarMardin)对艺术管理的定义就明确指出了“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我国艺术管理理论界还没有系统地从艺术门类划分角度论述的研究。事实上,欧美这种方法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文学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并不属于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任何一类;其二,视觉艺术是从艺术欣赏、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表演艺术是从艺术形态创造方式来描述,分类的角度不同,不能混搭。
从艺术管理的角度,笔者比较倾向于以艺术语言的不同,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原因在于这种划分方法基本上囊括了所有艺术门类,一方面,有利于艺术管理者把握各大类艺术(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共同的规律、符号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管理涉及的相关活动,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替艺术活动缔造最理想的环境”来促进艺术创作和展示,平衡艺术管理活动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实现艺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事造型艺术管理的管理者,可根据造型艺术的主要特点促进艺术创造,同时也可根据造型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拉近艺术消费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艺术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对于艺术管理来说,其他分类方法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如以艺术对时间、空间的依赖关系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对于艺术管理者促进艺术创造,便于艺术消费者理解、接受艺术作用不是那么明显,这种划分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来说这种划分是高度提炼、过于抽象的划分。通过与其他分类方式的对比,
可以发现,以艺术语言为依据的划分方法更有利于实现艺术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各大类艺术的共通性,有利于实现艺术企业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高效使用。如在造型艺术各个具体的不同门类之间存在着艺术生产硬件设施、材料资源的部分互换互用性,如绘画创作中的部分材料是雕刻艺术创作中也需要的,从而在造型艺术管理中提高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大类艺术在创作、欣赏、接受等方面存在共通性,也有利于艺术管理者在各个不同具体艺术门类都能发挥作用,可以使一名艺术管理者兼顾造型艺术中各具体艺术门类的管理,节省人力资源。
根据以上分析和划分,下面将列出每一类管理主体组织的具体内容:
1. 造型艺术管理
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造型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造型艺术中介组织、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所谓艺术生产组织是指主要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组织、机构,艺术中介组织指充当艺术传播、流通者的中介组织,艺术服务组织主要是从事艺术研究,艺术行业、产业、企业规范,服务于艺术生产、流通、消费企业的组织,培育各类艺术人才,使艺术创作组织、艺术中介组织更加有序地进行各自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①造型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含各省级画院、各类设计院、艺术区等。②造型艺术中介组织,有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拍卖行、画廊等。③造型艺术服务组织,有造型艺术相关政府机构、艺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设计产业协会)、学会(中国油画学会)、教育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机构(国家画院)等。
2. 表演艺术管理
表演艺术通常包括舞蹈,音乐,曲艺,杂技,魔术等。同样,表演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可划分为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表演艺术中介组织、表演艺术服务组织。①表演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杂技团、唱片公司等各类艺术生产企业等。②表演艺术中介组织:音乐会、剧院等。③表演艺术服务组织:广播影视部等政府机构、表演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3. 语言艺术管理
语言艺术是指借助语言、文字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语言艺术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语言艺术管理主体组织包括:①语言艺术创作(生产)组织:文化传播企业、影视剧本创作企业等各类文学语言艺术生产企业。②语言艺术中介组织: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图书馆等。③语言艺术服务组织: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文学语言艺术相关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4. 综合艺术管理
综合艺术包括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综合艺术主体组织涉及的内容包括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中至少两项内容或者艺术形式为多种艺术的综合,同样可分为三种类型的组织主体:①综合艺术创作(生产)组织,即综合文化事业单位、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的生产企业等。②综合艺术中介组织,即电影院、电视台、遍布各省、市、县、村镇的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等。③综合艺术服务组织,即文化部等政府机构、展览机构(江苏省展览馆)、综合艺术相关协会(中国艺术家协会)和学会、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
这种框架突出、架构起了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其优点前面已经从艺术门类的宏观层面进行了论述,另外,这样的划分符合艺术管理专业不同学生的艺术学知识背景,有利于明确各艺术门类学生确定艺术管理学习、研究的方向。各学院可根据本学院自身学科优势、特点设置课程,如美术学院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可偏重于造型艺术管理,音乐学院可开设表演艺术管理等。
(三)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与融合重构
以上两种划分方法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艺术管理的主体组织一政府部门、艺术行业部门、艺术企业、艺术团队、班组等;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出发点是各个艺术门类一造型艺术、表演艺术、文学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因此,两种框架下分支的关键词也会不同,关注点也会有差异,基于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则更加注重艺术法律、法规,艺术行业、行规的制定与修正,要求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发展动态,追求艺术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一将艺术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各分支注重的是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创造、艺术接受等,更加注重追求艺术品的品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两种框架中,前者使艺术管理更加偏向于管理学,后者更加偏向于艺术学。那么哪种划分方法更加适合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呢?艺术管理发展较好的美国,大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学院或教育学院,如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视觉艺术管理专业、耶鲁大学戏剧学院(YaleUniversity)艺术管理专业等,少部分院校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如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我国大陆则不同,基本上将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了艺术院校,因此我国艺术管理界更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应该属于艺术学而非管理学。就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和两种框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更加适合我国多数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教育。但是随着艺术管理研究的深入,并不能排除我国在管理学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可能;另一方面,我国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刚起步,并不完善,需要多视角地学习和研究,因此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实际上,两种框架对于艺术管理的工作内容和主体组织也会产生不同的导向。基于艺术管理作用范围大小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指明了管理的主体组织,如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组织是政府行政部门机构,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宏观规划管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具体指明服务的艺术领域。基于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对艺术知识领域的导向,如造型艺术管理主要针对造型艺术领域,具体的服务艺术对象是造型艺术,其不足之处在于工作内容没有明确。由此可以看出两种框架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将两种框架融合重构,吸收各自的长处,得出复合型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见图3)。
复合型艺术管理理论框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更加全面的艺术管理,而不至于其重心偏向管理学或艺术学的任何一方,能够很好地体现艺术管理这门交叉学科的特点,将管理学的原理运用于艺术学领域。
1、科学的定义和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则将科学定义为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我们通常根据研究的对象把科学分为两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称为自然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称为社会科学。科学必须符合客观真理。
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分为遇到问题(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走。
2、什么是艺术?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音乐就是一种听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音乐主要是一种动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语言艺术(文学等)、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还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音乐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3、人们对科学和艺术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艺术分类;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分类是艺术学学科基础建设任务之一。艺术学学科的分类理论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形象化和多元交叉等特点,要实现“多层多角”的分类理想,尚需时日。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经过调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①,艺术学由此脱离“文学”学科门类,成为“学科目录”中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升门”后的艺术学,在“调整后”和“学域扩张”②的新的学术视野下,分类问题再一次成为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艺术分类所面临的基本形势
在艺术范畴中,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绘画、建筑、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已经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电影、电视、动漫等后起形式更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当下,艺术呈现出总体繁荣的趋势。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各种艺术形式在追求最佳艺术效应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追求艺术手段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原本意义上的单个艺术形式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本能而发酵、膨胀和扩张,如:杂技戏剧化,器乐演奏歌舞化,声乐演唱伴舞常态化,戏曲表演话剧化,行为艺术的出现,新媒体的产生等。各艺术形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之产生了新一轮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形式的出现。艺术分类自然要直面如此多彩多姿的艺术形态。倘若照旧原封不动地以各艺术形式的名义进行分类组合,必然会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升门”后的艺术学,首先需要迅速厘清文学与艺术的学术分界,更要在立足艺术现状,对既有的艺术分类做出新的判断、分析,并就此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
二、既有艺术分类方法分析
一般认为,在艺术学史上,首先提出依据某种原则对艺术形式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模仿,并根据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我国先秦时期的《尚书・虞书・舜典》和汉代《毛诗序》中都涉及到对艺术分类的思考。20世纪以来,出现了真正具有现代形态的艺术分类学研究。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形成的,并在当代被广泛应用的艺术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如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时空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舞蹈。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静态艺术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实用艺术如建筑、工艺,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抒情诗;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叙事文学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等。行为艺术是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通过某种行为方式展示其文化观念和美学态度的艺术;肢体艺术如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表情艺术如音乐、戏剧等。
从媒介的角度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视象如绘画、雕塑等;听象如音乐;心象如文学;视听形象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大体上看,上述分类方法中有些是按照“大艺术”的概念来分类的,譬如:“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心象”等类别,已把文学整体性的纳入艺术的范畴。这种大艺术观虽然从其实践的角度出发,但是作为更加精细、缜密的学科理论建设工程,不仅与“升门”后艺术学的独立学科思维相矛盾,也与早已成为独立学科的文学学科建设思想不相符。那么,如今做艺术的分类,首先,需要请文学③出局,并要对艺术中的文学元素如戏剧、电影、说唱艺术中的文学内涵做出新的恰切的阐释。再者,“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之分与“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之分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趣,特别是在作为“心象”的文学出局后,两者已别无二致,两相存在则缺乏理论的独特性和实践意义。第三,“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与“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使在文学出局之后也还有相类和缺乏自洽之处,也需要再斟酌。当然,既有的几种分类方法在学科建设和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意在立足于新的理论基点,发现和认识过往各种艺术分类方法的历史局限,从而为新的分类设想提供参考。
具体来讲,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划分的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的分类方法所反映的是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时空观,是基于人类生活经验的一种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所构成并被人们所普遍感知的艺术存在方式。在特定的感知范围内,以这种时空形式解释艺术,把艺术的创作与审美过程置于一个与客观存在相一致的特定的界域来进行,不仅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也与人的认知能力相契合,是一种具有共识基础和便于应用的分类方式。然而,又不能不看到,科学体系中的时空观是多样的,是挣脱了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知局限的对宇宙天体及其客观存在的创造性发现。譬如:以霍金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是用十一维空间来解释宇宙的。高维空间不会因为它不被人类所感觉而不复存在,就如我们人类听不到超声波、看不到红外线的客观存在。现代科学认为,宇宙的许多自然之谜如黑洞、超自然力、意志力、时空通道等,以更多空间的理论才有可能存在和解释。看一看时间的“穿越”理论,空间的一维、二维、三维……十一维……二十六维、N维等理论,就不能不说采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为艺术分类或多或少地显得有些奢侈和粗疏。时空概念更多的应用于超越生活经验的天文物理科学,也适用于几乎所有客观事物,并且是多义的、相对的,其内涵远远大于人类的艺术生活。现代艺术正以开放的姿态在作品中表现科学的、更加多样的时空观。一句话,时空概念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这样的艺术分类不易真正触及艺术的特殊本质。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的分类方法,与上述的时空分类方法似乎有相应之处――听觉艺术对应时间艺术,视觉艺术对应空间艺术,视听艺术对应时空艺术。所不同的是,以人的视听功能作为艺术分类的依据,能够从人的感官感受出发,体现了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基本路径和人性特点。尤其是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已使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依赖视觉而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进而在“读图时代”获得了时代认证和现代意义。与之相比,“听觉艺术”显得有些寂寥,其同类较少,并且,作为听觉艺术主体的音乐艺术只能依赖“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又大大减弱了它的接受群体及其影响力。作为分类结构中的一支,听觉艺术的提法虽然明白无误,但是结构性的支撑力还显得薄弱。对于“视听艺术”的框定似乎也有些笼统和松散,致使戏剧、电影、电视等所谓视听艺术形式无需借助其理论,甚至完全抛开视听艺术这个称谓而竟自发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这种分类方法是否更偏爱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已然显得过于粗疏,因为世间万物无外乎动与静两种运动形式,并且,物质的动态和静态存在方式均具有相对性,这一分类方法对于认识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特性到底能有多大帮助?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在去掉“语言艺术”之后,还应该看到,其中“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实用艺术确实有着十分广泛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一般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原始艺术都曾是实用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实用物品的审美性质,致使一部分实用物品最终发展成为纯艺术品。这一变化过程还将继续。再者,从理论上讲,能与实用艺术并列和相对应的,也许只能是非实用艺术或纯艺术,而不是其细类。
表演艺术与综合艺术其实也是有交叉的,尽管类似的分类方法在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等一大批原理性著述中均可找到,即使在作为经典释义的工具书《辞海》(1980版)中,也在“艺术”一词的释义中作了类似的表达:“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不难看出这也是一种大艺术观。问题还在于,被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戏剧,又何尝不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是,无论如何本文仍认为,这是几种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最为贴近艺术特性的分类方法。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分类方法也是值得慎思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其说该方法所列举的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电影,不如说以上每一种艺术形式无不渗透着表现与再现的艺术手法。任何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都反映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判断。尽管歌剧中含有主要用于叙事的宣叙调和主要用于抒情的咏叹调,舞蹈中有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绘画有写实和写意、抽象与具象,但是,在操作层面上特别是在综合艺术形式里,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在同一形式乃至同一作品中的截然分离几乎是不存在的,每每使人难于分辨。表现与再现不过是艺术家艺术审美经验的主观倚重或曰同一形式的不同侧重而已。表现与再现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而将其运用于艺术分类则往往使各艺术形式和作品难分难解,以致不能真正实现其分类意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等的分类方法同样需要首先除去“语言”类。同时,其中的“行为艺术”与“肢体艺术”二者也存在矛盾,因为所有行为艺术都是通过肢体来完成的,有些肢体艺术本身就是典型的行为艺术。
尽管行为艺术不断地僭越艺术学学科规诫并获得新发展,但是它仍然“能够被匡正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对象”,被认为是传统架上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的观念化移置或拓扩,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之“行为绘画”(Action Painting)和“无形式艺术”(Art informal)的延伸和变异。④由此,行为艺术被作为艺术分类中的一个大的类别会引起质疑。本文认为,它起码不适于位居艺术类别的第一层级。
该分类方法将行为艺术、肢体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均以“表情”来概括,其做法也同样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表达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表情的,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行为艺术、肢体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也有将表演艺术统称为表情艺术或单纯的将音乐和舞蹈称之为表情艺术,那么,这些基本特征也一定能够从行为艺术和肢体艺术中寻找到。可以说,这种分类方法没能在同一层面上进行。
三、新的分类设想、分类原则及其基本形态
受既有艺术分类研究成果的启迪,本文所要提出的新的分类设想立足当下,是从实践的、经验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并力求对艺术学学科门类进行整体性思考,来寻找和思考各艺术形式间的同一性、关联性和方向性。新的分类设想遵循如下原则:
1.只适于艺术学特性,反映学科内在联系原则;2.顺应与其他学科的外部关系原则; 3.从艺术形式的主体出发,去表象化、综合化,力推原型、元素和基本特征原则;4.力求穷尽类项,规避将不易归类的或具有综合性质的现象归入“综合”类、“假设”类、“其他”类等把问题堆积一隅原则;5.兼顾新形式的归属和未来发展原则。
本文认为,在艺术学范畴里,在艺术学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电视等具体学科之间,还实际存在着一个中间层级――它集中了某些艺术形式的共通特性,并使各艺术形式相互联系与区别。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即依据艺术呈现方式的介质不同分类,将艺术划分为动作艺术、声音语言艺术⑤、材料艺术、操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
第一,动作艺术。动作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舞蹈(含戏曲舞蹈)、杂技人体技巧、哑剧等。其主要特征是:1.人的表演的本真性;2.人体技巧的真功夫;3.动作语言体系的特殊性和包容性;4.动作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时代性及个体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重要艺术活动中,包括国家艺术学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杂技是被放在戏剧类中进行评审的。这从一个角度充分肯定了杂技与戏剧都是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的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以及身体技能对于二者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当代杂技与戏剧在戏剧性、情节化方面的相关性。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做法模糊了杂技与戏剧在主体方面的重要区别――杂技是一种以人体技巧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戏剧则是以声音语言为主、以对话或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从基本属性来看,杂技与舞蹈更为贴近,二者同为动作艺术。
第二,声音语言艺术。声音语言艺术是以人的声音和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话剧、戏曲、曲艺、声乐等。其主要特征是:1.由人的声音创造出的语言和音乐艺术形式;2.多以艺术中的文学元素作为创作的基础。正如曲艺形式被直呼为“说唱”艺术。话剧突出一个语言功能。尽管戏曲以唱、念、做、打著称,但是一般的剧目还是以“戏”甚至以唱念为主。即使是以武生、武净、武丑、武旦、刀马旦唱头牌的戏曲武戏,也还是以戏为主,以武为辅,如:《挑滑车》《伐子都》《长坂坡》等。为此,还出现了专供欣赏武功表演的折子戏,如:《三岔口》《挡马》《杀四门》等。
这里之所以把声乐与器乐分离开,是更加看重声乐和器乐的相对独立性。声乐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产生振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而器乐则是由人操作物,使物体发出音响、音律、音频等的音乐效果。二者的发声材料和发声原理明显不同。在艺术实践中,声乐与器乐也常常被分开来应用,凡单纯的人体人声艺术都是声乐的近亲或本是它的归属。例如:声乐训练被作为戏剧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民间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歌载舞。器乐学习和训练是另一套功夫,它是人与自身之外的其他器物共为介质的音乐艺术,当属于操作艺术。
第三,操作艺术。操作艺术是指由人操作物、人与物共同完成,乃至以物的某种性能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人的技能所产生的物理的艺术呈现。它包括器乐、木偶、皮影、魔术、驯兽等。其基本特征:1.人与物一同进入创作的共时性;2.始终在人的操控之中,使物的某种性能成为审美对象,“驭物为灵”;3.以人的艺术技能为主导,并由此决定艺术品水平的高下;4.离开人的操作其艺术效果便不复存在。操作方式一般有演奏(吹、拉、弹、打),耍弄(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道具),魔变(变魔术),驯化(马戏、驯兽)等。吹、拉、弹、打基本包容了乐器演奏中的所有管乐、弦乐、打击乐器;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变魔术、马戏、驯兽……等,更是呈现出了人操作物的千姿百态和无限可能。
动作艺术中包含了杂技人体技巧。这里的杂技道具节目(如:手技、蹬技、顶技、走钢丝、抖空竹、舞流星等)和魔术、驯兽被作为操作艺术形式,在于着意强调人与物(动物、实物)在艺术呈现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如实反映杂技艺术⑥所含纳的“杂”之属性和技术特点。
第四,材料艺术。材料艺术是物化了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等。材料艺术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一种可见形式,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完全依托于物、显现于物的艺术。其基本特征:1.依材质、材料性能、形态等特性在材料上形成;2.艺术品是为审美对象,艺术家与艺术品分离。例如:绘画由水墨、水粉、水彩、油彩和宣纸、绢、画布、画笔等材料实现画家的创作。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一经凝聚于物,便就此形成一个艺术品实体而凝固不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艺术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第五,音像制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是指录音录像艺术形式。即:以镜头形式、录音效果等录制技术呈现的,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各种活动影像、声音效果的摄录、创制及放映与传播的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艺术等。其基本特征:1.跨介质⑦;2.技术的作用显著;3.艺术家的现场参与与艺术成品相分离,即“缺席的在场”;⑧4.具有音像记录、合成双重属性;5.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制作;6.机构、团队形式的集体劳动。
音像制作艺术的跨介质性质不同于以往的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集合体,它还汇集了人、物、特定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共同作用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突出了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异质性综合媒介系统。
音像制作艺术与物化了的材料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先进技术引导下的成像方式和录音、传输方式,其物质介质本身均具有科技含量。譬如:当前影视技术已经出现了光-电子-数字成像方式,并有最终替代传统的光-化学成像方式和光-电子-模拟成像方式的趋势。由于人的审美需要,音像制作艺术还将继续积极引入高技术手段为之所用。
四、新的分类设想的实践意义
1.自始以来,宏观艺术学与各艺术门类之间缺乏理论打通与拓展,即缺乏对艺术总体的分解、分析,对艺术个体的归纳、综合。构建艺术总体与艺术个体之间的中间层级是艺术学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为新的分类设想提出了学理性、实践性要求。
2.“要不要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要不要研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要不要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要不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⑨等问题是当下艺术学的重要理论关切。新的分类设想具有建设性、创新性意义。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考试要求:根据提供的动画稿本故事绘出连环画片断,采用写实画法,不得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包括:(1)设计主人公形象;(2)绘制三幅能代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画面;每幅都应画出边框线并注明顺序号;在每幅下面写出对故事画面的文字描述或角色语言对白(每幅不超过50字)。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等。
关键词:歌剧特质;角色定位;演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1-0147-03
16世纪末,根据古希腊悲剧改编的《尤丽狄茜》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演,标志着欧洲第一部歌剧诞生。作为外来艺术。中国歌剧从上世纪20年代黎锦晖作曲的儿童歌舞剧算起,也已走过80多年的不凡历程。潮起潮落,几度辉煌。《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党的女儿》等经典歌剧,脍炙人口,传唱不衰。喜儿、韩英、江姐、玉梅等光辉的舞台艺术形象,仍刻印在人们的脑际,产生激动人心的感人力量。然而时至今日,歌剧舞台佳作渐少,观众流失,似乎风光不再,但有志于歌剧事业的艺术工作者,没有气馁,知难而上,发出振兴中国歌剧、迎接歌剧艺术春天的呼唤,为探索歌剧创新发展而默默耕耘、挥洒汗水。振兴中国歌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当然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和呵护,但就歌剧本身而言,则需要从一度到二度创作的主创人员,包括编剧、作曲、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设计等各部门的共同投入与通力合作,而处于“戏剧艺术中心”、在舞台上直接面对观众、塑造艺术形象的歌剧演员更是责无旁贷,肩负特殊重任。因此,他们的创作能力与水平,艺术素质如何,对歌剧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想就此发表一点个人之见,也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心与思考。
一
各艺术样式之间的不同,以各艺术本体的特征、特色为主要区别形式。从戏剧分类学来说,歌剧属于戏剧的范围,是戏剧的一个样式和品种,自身具备了戏剧的特征和共性,即戏剧性,其中包括戏剧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语言动作,内心体验、外部表现等。但歌剧又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个性特征,即音乐性。正如话剧(含诗剧)以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舞剧以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为特征一样,歌剧则是以音乐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为特征。在歌剧中,音乐性和戏剧性是互相融汇、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音乐性拥有戏剧化的行动,戏剧性包含音乐化的诗意,既有戏剧舞台视觉下的形象化效果,又有音乐富于精神性的感知效果。歌剧的这一音乐戏剧性结合的优势和魅力,是其他舞台表演艺术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由音乐性与戏剧性结合构成的歌剧这一特质,自然也成为歌剧表演的特质,歌剧演员只有准确把握这一特质,遵循歌剧艺术的创作规律,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的艺术欣赏与审美需求。
歌德说过:“只能演自己的人不是演员”。歌剧演员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角色的分析,让自己真正成为剧中的一个角色,将自己投入到他人的个性之中,将自我的身躯同他人的灵魂结合在一起。在歌剧中,音乐性、戏剧性两大元素渗透、融合,正是让自己化身为角色的重要手段。任何轻视表演、片面追求音乐(声乐)效果,以为有了好的声音就有了一切,或轻视音乐(声乐),片面追求表演效果,甚至以表演代替声乐(音乐)效果,都违背了歌剧特质要求,违背了歌剧表演规律,偏离了角色定位,难以塑造真实感人的音乐戏剧性融汇一体的人物形象。
为保证歌剧舞台呈现的这一音乐戏剧性整体效果,准确完成角色定位,歌剧演员还要努力摸索表现人物性格的贯穿动作,并通过音乐节奏、旋律变化、音色对比、调式与调性色彩变换,将角色的全身心状态、全部行为特点融入到富含音乐戏剧性的表演中去。歌剧演员角色定位的准确性,取决于其对人物完整性的具体表现,而这种表现是由一个个动作在音乐戏剧中不断去达到并实现的。
歌剧演员的角色定位,人物刻划,说到底还是要凭借个性化的表演得以实现。如果以声乐划分来代替人物塑造,代替角色定位,似乎女高音就是“靓女”,男低音就是“俊男”,这就有意无意陷入了歌剧演唱的一个误区,从而导致舞台形象塑造的概念化和类型化。歌剧演员只有遵循歌剧艺术的特质和表演规律,以剧中这一个人物定位的名义,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通过个性化的演唱,抒发思想感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歌剧演员。
与西洋古典歌剧相比,中国民族歌剧似乎更偏重于表演,于是有人主张以话剧表演来改造歌剧表演,以致出现“话剧加唱”类型的歌剧,这也是歌剧表演陷入的又一个误区。歌剧与话剧虽然都是外来艺术,二者在表演上确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那样:“一切演员――形象的创造者,毫无例外地都应该再体现和性格化”。波波夫据此解释为:“在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即“演员”化身为角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最体验派的话剧演员在表演中,也不可能时时处处、完完全全地“化身为角色”,更何况演剧规范不同、假定性更强的歌剧呢?根据我自身从事表演艺术的体会,话剧表演要求松驰自如,但歌剧表演时却要求一种人物之外的兴奋和相对紧张度,否则无法通过演唱表情达意、塑造人物,这是因为真实的“度”是不相同的,无法简单地将话剧表演套用到歌剧中来。
为使歌剧音乐戏剧性完美和谐融合,戏剧性寓于音乐之中,歌剧向话剧借鉴学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学习和借鉴应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从规定情境所产生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包括对歌词、音乐语言的体验中,寻找属于歌剧的外部表现形式;分析人物,展开想象,进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并深刻理解其精神世界,从而渗透到对演唱、表演的处理之中;分析、体验人物性格的主导面、多侧面,再通过对白(宣叙)和形体动作的细部加以表现。
为使歌剧音乐戏剧性完美和谐融合,歌剧演员同样有必要向中国戏曲学习和借鉴。歌剧与戏曲虽然在“载歌载舞”的戏剧表演上相近,但在假定性的尺度把握上,比戏曲的程式化,虚拟化更接近生活,因此向戏曲学习同样切忌简单地套用和模仿,要注重在虚拟化、程式化的背后把实际生活提炼为艺术境界的美学追求,节奏感要自然,戏曲的“锣鼓经”绝不能简单地挪用,对戏曲表演“手眼身法步”的形体动作之韵律,要“先学后化”,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将戏曲的精髓化用到歌剧表演中来。
二
中外艺术史表明,任何艺术创作(含表演艺术),创作者个人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艺术品的优劣,而艺术创作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创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才能,歌剧表演艺术的特质及角色定位,要求演员创作出来的舞台艺术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音乐戏剧的融汇,真、善、美的和谐,这无疑对演员的素质提出了更严格、更全面的要求。
那么,对歌剧演员而言,到底应具备哪些素质和修养呢?
首先,作为从事歌剧表演艺术的演员,要具备必要的先天 条件,如形体和声音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修炼的基本专业素质。这是表演艺术所要求的,更是歌剧艺术的特性所要求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歌剧演员的先天条件、天赋等,实际上就是要求演员在心理、生理上能够适应歌剧表演艺术所具备的特殊条件,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演员创作的有机天性”,就是演员能够适应歌剧表演艺术创作所要求的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形体声音等专业素质。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所谓素质有着先天、后天之别,先天条件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经过锻炼、修养而形成的素质、气质则更为重要。好的声音、共鸣腔、音色、音准、节奏感、气息、吐字归音等,这些都要通过后天训练,才能使自己的“声乐乐器”得以调整并根据不同需要自由地正确使用。作为在个性特点上带有较稳定,高层次行为表现的气质,为演员高水平的演唱表演提供了良好的潜能基础,而潜能的开掘,还需后天的磨炼及修养,才能使演员正确地把握歌唱中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连贯流畅等高技巧性变化,使呼吸肌肉坚强灵活地运动,气息控制得以完成,呼吸在正确的运动状态下,对发声产生良好作用,从而发挥优美悦耳的声音效果。
其次,要有以演唱为中心的综合性塑造人物的能力。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力。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表现的表演艺术,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就要在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培养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并把观察点集中在对于人的观察上。要有准确的捕捉人物形象外部特征,感受人物心理特征的能力。做到目中有人,把目光投入到生活中风采各异的人群。
2、感受力。这是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刺激时所产生的某种感受并引发相应情绪变化的能力。歌剧演员创造人物形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表现出人物情绪体验,而感受力是表现人物情绪体验最重要的保证。一个优秀演员,应该能够敏锐、真切地感受剧情、人物所提供的影响,布景、灯光所营造的气氛,表演对手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一声叹息所给予的刺激,从而引发出相应的情绪体验。
3、想象力。“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也是“灵魂的眼睛”。想象力是演员创作素质中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歌剧演员来说,这种想像在创作中不仅是对剧作的充实和深化,还能够产生情绪体验以及动作的欲求。由于表演艺术的基础是行动,演员的想像应该具有强烈的行动性,能够生动形象地想像出人物特有的心理――形体动作。实际上,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人物、事件和过去生活经历中所积累的经验进行重新组织和加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在表演创作过程中,演员可以运用“有魔力的假使”作为启动机,调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深化剧作的提示,并使想象按照应有的逻辑不间断地发展下去。
4、感悟力。即演员判断与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中要理解生活,理解人物,能够像在生活中一样“此时此地”、真实地即兴地用心和大脑去演唱,去进行判断和思考。有的演员在表演中不具备这种能力,塑造的人物心里活动过程缺少应有的环节,因而舞台形象苍白虚假,失去真实感人的艺术力量。
5、表现力。“形现”方能“神开”,“容动”而见“神随”。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要求演员把对于人物的体验,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使观众受到感染和震撼。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外部体现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传达内在精神生活的”。演员通过形体外部表现,内心体验才有可见性,才能诉诸观众,为观众所感知,因此表现力是演员素质又一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只要内心有了真实的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不仅忽视了外部体现的重要性,也否认了表演作为一种艺术所应有的表现的特性。歌剧作为音乐戏剧性综合艺术,要求演员有准确的造型,掌握表演的适度性及行动间的“停顿”、节奏等,从而善于进入角色。这就要求演员要作艰苦的自我修养和磨炼,才能使自己增强外部表现力。
第三、要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及职业道德水准。
歌剧作为综合性艺术,熔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炉,歌剧演员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审美价值,给人以审美享受的艺术形象,这就要求演员自身具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出美的专业能力与技巧,对演剧艺术所包括的各个领域有一定的涉借与修养。就歌剧的特质及角色定位来看,这是无法以声部划分来走“行当”类型化捷径的。歌剧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咏叹调,情感丰富多彩,节奏转化快速而复杂强烈,这就要求演员有深厚的演唱功力,宽广的心怀和内涵,才能做到演唱声情并茂,震撼人心。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说过:“演员拼什么?说到底,就是拼文化,拼文化素养。”歌剧演员从体验到表现,都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作基础,才能够做到表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给人清新脱俗之感。“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演员,由于平时学习不刻苦,琴棋书画不沾边,文化艺术修养甚低,不通音律,甚至连简谱也不识,却要在舞台上塑造高雅的舞台形象。有的演员由于文化艺术修养贪乏,艺术趣味低下,使其所饰演的人物俗不可耐。因此,作为歌剧演员应该认识到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观摩各种优秀戏剧影视作品,提高修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感觉。
“爱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这是艺术大师对演员职业道德修养的一条严格要求,能否做到这一条,使自己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对于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演员来说,无疑是现实而严峻的考验。有的演员追名逐利,迷失自己,对表演艺术不严肃,不认真,不尊重艺术,也不尊重同行和观众,忘记了应该保持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结果不但毁了艺术,也毁了自己,对此我们都应引以为戒,要时刻以德艺双馨的标准勉励自己,努力成为观众所期望的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家。
一、招生专业简介
音乐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舞蹈与形体、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钢琴配弹、音乐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乐表演(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器法常识、曲艺常识、表演与台词、化妆、形体训练、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本专业设有音响导演方向。主要培养舞台表演、音乐编导及音乐制作人才。
舞蹈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舞蹈基训、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基础乐理、基础钢琴、视唱练耳、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教学专业人才和其他行业舞蹈文艺人才。(男生身高不低于1.68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58米。)
美术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水彩画、油画、中国画、工艺美术、中外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书法、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等课程。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艺术设计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分为环境艺术设计、影视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陶艺雕塑、形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开设基础图案、素描、水彩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工艺美术、字体设计、中国画、标志设计、设计原理、设计表现技法、设计制图、人体工学、透视学、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书装设计、电脑设计等147门课程。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绘画专业(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坚持传承和创新兼顾的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开设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绘画经典解读、绘画技法理论、专业绘画、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绘画基础同时具备绘画创作和绘画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工艺美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色彩、基础图案、设计理论、透视学、三大构成、中国画、装饰画、简笔画、民间美术、设计史、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字体设计、广告招贴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培养平面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设计师和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人才。主要培养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并具备独立开办艺术设计公司能力的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美学、中外文学、传播学、播音创作基础、发声学、形体及表演、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演讲与口才、影视文化等专业必修课程近40门。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全面的知识型、研究型、娱乐型播音、主持方面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电视编导、电视摄像与构图、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导播、广播电视技术、戏剧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编导艺术、影视精品读解、电视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戏剧影视作品评论写作、戏剧影视编导、影视剪辑、戏剧影视表演艺术、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电视节目种类与制作、影视语言学、传播学概论、艺术学概论、好莱坞电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剧)能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评论能力,能够在各级电视、电影、广播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从事创作与评论、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实践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类(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
270
湖北、黑龙江、山西、浙江、福建、辽宁、江苏、河南、陕西、安徽、广西、广东、江西、甘肃、
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贵州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
1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舞蹈学
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播音与主持艺术
70
湖北、山西、河南、安徽、山东、
四川、河北
广播电视编导
70
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
山西、安徽
戏剧影视文学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培养多种体育高级专门人才的省属高等学府。学院地处十朝都会,沐依扬子紫金,坐落于南京东郊中山陵旅游风景区内的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学院有三个校区,孝陵卫、仙林和江宁滨江校区,校舍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室内外运动场馆30多个,场馆总面积达到12万多平方米,其中室内运动场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图书资料18.5万册,教学训练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300万元。
南京体育学院按民办机制招生收费专业于2011年面向江苏省招生,由南京体育学院与江苏华红集团联办。依托南京体育学院整体优势,承继中国近代体育百年文脉,采用新的办学思路和理念,按照新的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教育资源,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引入国际、国内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先进思想,培养奥林匹克文化与科技、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打造现代教育的特色品牌,现有在校生2300余人。2015年计划招生专业为:表演(影视艺术表演)、数字媒体艺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和英语8个专业。
二、专业优势
江苏华红影视投资有限公司,隶属于江苏华红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影视项目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以及院线影院建设的影视投资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运作实力和完备的影视前后期设备。公司拥有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智囊团,卓越的策划人才,成熟的运作团队,丰富的媒介资源及强势的执行能力。已投资拍摄完成《第一大总统》、《天空之城》、《步步惊心》、《李家大院》、《整容日记》、《好运特克斯》、《懒人美食日记》等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制作和发行。
集团在校园内建立的影视基地包括室内影棚两个,可用于影视剧的拍摄和校内学生专业实践。我院学生目前已完成了《欲壑》、《命运薄》、《诅咒》、《生死眼》等4 部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其中《欲壑》获得南京市检察机关首届文化艺术节微电影大赛二等奖,“中原清风杯”全国反腐倡廉电影作品大赛十强。
三、专业介绍
表演(影视艺术表演) 专业
培养目标:表演专业通过系统的教学、训练和实践,培养具有良好的表演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熟练进行表演艺术创作,具备创新精神和艺术表演素养,能够适应电视台、影视制作单位及艺术表演团体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文艺作品阅读与写作、声乐、艺术作品赏析、形体、台词、表演基础元素训练、镜头前表演常识与技巧、戏剧作品排演、影视剧拍摄、编导基础等。
修业年限:4年
就业方向:表演专业面向电影厂、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演艺经纪公司及剧院剧团等文化艺术团体从事表演、编导等艺术工作,并能在宣传文教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从事相关艺术表演、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四、报考条件及要求
1、江苏省艺术类考生;
2、具有一定的影视艺术表演基础;
3.男生一般不低于1.70米,女生一般不低于1.60米。
五、招生计划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计划数
学科门类
备注
1
130301
表演(影视艺术表演)
40
戏剧与影视学类(艺术学)
招生范围仅限于江苏籍考生
六、专业考试
1、时间:2015年1月24日报到;1月25日—26日考试(根据考生人数确定具体考试时间)
2、报到地点:南京体育学院灵谷寺校区图书馆大厅
3、考试地点:南京体育学院灵谷寺校区综合馆舞蹈房
注意事项:
1、每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因自身原因中断或失误,不得重做;
2、具体测试方法与评分标准以我院招生信息网公布为准。
七、报名办法
(一)网上报名
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5年1月23日前,一律先通过登录我院招生信息网(报名网址:zs.nipes.cn),选择影视艺术表演(按民办机制招生收费)进入网上报名系统,认真按要求填写报名登记表。
(二)审核与确认
1、审核确认:在我院招生信息网上报名完成后,考生务于2015年1月23日前将下述规定材料用邮局EMS快件邮寄至我院招生办公室(我院只接受邮局EMS 快件,1月23日后我院将停止接收邮件)。经招生办公室审核同意后,该考生网上报名状态即改为“审核通过”。考生只有在报名状态为“审核通过”时,方能到我院报到并考试。
2、审核确认考生应交验的相关材料:
(1)南京体育学院按民办机制招生收费表演专业报名登记表(1份):本表由考生登录我院招生信息网网上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报名信息后产生(打印2份,寄1份,另1份报到时使用);
(2)江苏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专业考试通知书(复印件);
(3)身份证复印件。
材料邮寄地址:南京市灵谷寺路8号 南京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收,
邮 政 编 码 :210014
八、录取原则
1、取得南京体育学院按民办机制招生收费艺术类表演(影视艺术表演)专业校考合格证。
2、文化成绩过江苏省划定的民办艺术类最低控制线。
3、按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序录取。
九、相关规定
新生入学3个月内,进行体检和报考条件复查,如发现不合格或不符合招生条件和报考手续者,将按国家相关规定取消其入学资格,退回生源地或原单位。
办学层次
本科
学制
4年
收费标准
学费:按照江苏省民办本科学费标准艺术类16500元/学年;
住宿费: 1500元/学年。
毕业证书
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
学位证书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咨询电话
025-81031100、84755150
办学地点
南京市江宁滨江开发区翔凤路168号 邮编:211164
关键词:动画表演;动画角色;动画表演教学
动画制作中最让人亢奋并最富有成就感的工作是什么?那就是虚拟的角色被赋予了生命,获得了人类的感情,具有了人类的行为,其实就是动画表演。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动画表演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1 动画表演艺术特点的讲解
1.1 动画表演的含义
动画(Animation)一词源自于拉丁文的字根anima,意为灵魂,所以我们可以把动画表演理解为一种为动画角色赋予“灵魂”的艺术,是动画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其实,动画影视和真人影视一样,也是通过动画“演员”的精彩表演而形成的一部完整作品。不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动画片,其中演员和角色的精彩表演作用重大,动画表演不好,即使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音响效果、灯光色彩、以及后期剪辑等各个环节做得再好,这样的作品也会黯然失色。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在看了当时浅陋不堪的动画制作之后大为不满,它满怀感情地预言说:“终有一天,动画片要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要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魄力,哥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创造出一种视觉的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的交响乐更能令人激动”。可以说,埃利・福尔的愿望是对动画表演含义的最好诠释。
1.2 动画表演理论上的艺术特点
动画表演在理论上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包括虚拟性、夸张性、拟人性、可控性和整体性。
1)虚拟性。动画表演的主体是虚拟的,所在时空是虚拟的,故事情节也是虚拟的,因此可以说,动画表演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虚拟表演。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才使得动画表演独具特色。利用动画表演虚拟的自由,就可以任意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就可以表现梦想、营造幻境。2)夸张性。夸张是最能使动画表演表现其独特魅力的地方,而这种夸张性,是其他任何表演形式无法替代的。动画表演的创作者必须明白,动画不是用现实主义表达想法的艺术形式,所以动画动作的设计必须是夸张的,不夸张就不是动画的动作语言,就不合理、不幽默,就不可能具有动画作品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夸张就要做到:面部表情眉飞色舞;天赋神力刀枪不入;警车速度快过流星;老鼠追猫令人发笑。3)拟人性。动画表演是动画作品的生命线,是给予动画角色以生命的母亲,是点燃虚拟世界的火种。在动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动画表演的责任尤其重大。拟人,必须达到外形酷似人物、肢体动作类似人物、心理充分理解人物这三个标准。也就是说,看起来像还不行,表演达到了恍惚人物真的就存在于那里也不行,要做到真假不分,形成独特演绎人物和故事的魅力,那才行。4)可控性。动画表演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它是由一张张原画和动画呈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动画表演可以精确控制每一格每一帧,可以随意控制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真人的演出可能会出现忘词或唱歌跑调,但动画表演是绝对可以控制的,不会出现这样的瑕疵。5)整体性。动画表演在动画创作中是一个传情达意的过程,在创作中凡是在传达该角色的情感与性格而需要采取的一切手段,我们都可以视为“在创造”动画表演。从这个角度讲,动画表演其实是集体合力的产物。比如动作就涉及编剧、原画、动画、摄影等工作,声音也涉及配音、录音、剪辑等部门。
2 动画表演教学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动画表演是整个产品的精髓和核心。动画表演的角色就相当于一部真人电影中的演员,在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动画产品正是通过动画角色的独特魅力表演来吸引观众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动画表演教学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训练学生注重动画角色的表情创造。创造出符合动画角色性格特征的个性化表情是动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动画的角色表情往往不应完全像真人那样的表情,其表情经常要夸张,有时需要简化或者变形来达到戏剧或者喜剧的效果。二是要训练学生对动画角色的动作创造。动画角色有了表情之后,还要有活灵活现的动作,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动画角色。比如利用动态线的变化提高动画角色的表现力、利用漫画式夸张展示动画角色的动态、利用肢体语言表现动画角色的思想和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倾向等。三是要训练学生声音制造。随着动画技术的不断提高,声音将与我们的工作有着越来越复杂的联系。如今,只有声音与画面两大要素完美结合的动画产品才能更好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3 动画表演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3.1 动画表演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动画表演教学应坚持的以下七项基本原则:1)实践第一的原则。实践就是动手,动画表演制作不动手,永远也不能出作品。2)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就是教师要逐渐提高教学难度,最终让学生掌握动画表演的全部知识。3)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同时尽量发挥每个人的创作个性。4)艺术审美的原则。艺术审美,就是追求艺术的完美,追求艺术的魅力,追求精品。5)注重细节的原则。每位教师都有着神圣的使命,那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3.2 动画表演的教学方法
(1)基本功训练法。学习动画表演创作的学生,要具备很好的造型能力。在整个动画表演领域中,塑造形体结构的能力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最终达到动画表演专业人员的创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的关键。
(2)计算机软件操作法。动画表演是由编剧开始直到后期合成,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有了计算机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得动画在技术层面和制作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
(3)游戏表演法。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对这门艺术会有更深的感悟,会有更多的启迪。
(4)信念培养法。动画表演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解放和开拓学生的自身素质。其核心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信念的建立与把握。
(5)经典作品分析法。用经典作品的角色表演举例分析,不能不说是一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6)奇思妙想法。奇思妙想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创作意识。教学中,使学生在创作中寻找到浓厚的兴趣,开掘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实现个性化的创造。
4 结语
一部好的动画产品离不开动画角色精彩的表演,可以说,一个动画角色会活动了,并不等于他已经活了,是表演为动画带来了无限灵魂,使其有了情感甚至生命。动画表演教学,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著名导演的水平,明星演员的表演技巧,顶尖画家绘画的功底,一流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相信动画表演的未来一定不是梦,辛勤的努力是现在,理想的目标是未来。未来,是学生们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晓鸥.现代动画概论[M].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
[2] 黄颖.动画概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 林洪桐.表演创作手册[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