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司文化战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司文化战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司文化战略

第1篇

关键词:化传媒公司 战略发展 管理

一、文化传媒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传媒公司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传媒的审美品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文化传媒行业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思路进行确定,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14项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文化传媒公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传媒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传媒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传媒公司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问题也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文化公司何去何从是文化传媒公司经营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文化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多途径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文化传媒公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传媒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传媒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传媒公司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问题也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文化公司何去何从是文化传媒公司经营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期文化传媒公司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发展途径单一

在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战略发展途径单一,都是针对某一针对性的客户的项目进行服务。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绝大多数文化传媒公司在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上,一定意义上是完全被动的,是企业的附庸,因此在这样的模式经营下并不能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二)缺乏竞争力

在我国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竞争意识欠缺。很多文化公司老板都具有强烈的个体创业意愿。因此在实际的发展当中生产模式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团体写作意识,看重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投机,漠视行业规范,因此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

(三)缺乏经营管理理念,缺少有效的人才支持

很多文化公司缺乏经营管理理念,缺少有效的人才支持。现在的很多文化公司老总多数是策划或创意出身,很少有管理或经济类学科背景的,内部也没有相应的部门来规划整个公司的长远发展。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文化公司经营人员不注重核心人才的培养,导致人才流失率较高。

三、加强新时期文化传媒公司战略发展具体措施

(一)多途径多方式的发展

在文化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改变单一的发展模式,多途径的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文化传媒公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传媒行业获得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传媒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传媒公司的生存空间越发狭窄问题也较为突出,面对激烈的竞争文化公司何去何从是文化传媒公司经营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公司目前主要是做软文推广,客户有房地产开发商和创业企业。十年前开始创业,房地产开发商支撑公司在前十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现在房地产公司的营销预算越来越少,公司开始逐步结合风险投资工作,服务于创业企业的品牌推广,这样就摆脱了房地产的限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要培养其核心竞争力,不能追求市场上的一样的业务模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注重创新。很多文化公司老板都具有强烈的个体创业意愿。因此在实际的发展当中生产模式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团体写作意识,看重短期回报,追逐市场投机,漠视行业规范,因此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因此在发展当中要让企业知道,本土广告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追求差异化。二是理念不必一味求新求怪,而是要有坚实的思想内容支撑,不要哗众取宠。

(三)注重经营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在文化传媒公司的发展过程当中,不能将重点放在业务上,要注重经营管理。文化传媒公司与客户间彼此坦诚,定期的相互评估,无论是正式或是非正式的,向对方敞开心扉都是非常必要的。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引进机制,保障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提高竞争力。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时期文化传媒公司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发展途径单一、缺乏竞争力、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有效的人才支持。所以在文化传媒公司实际的发展当中要多途径多方式的发展、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传媒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引进机制,保障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飞,庞沙泉,李佩佳. 关于南阳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发展现状的探析[J]. 今传媒,2013

第2篇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技与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与配置,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文化大生态环境促使国家推动文化国际化,同时文化国际化是国家开放性在当代的体现,是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需求;是弘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质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外学者已论证,文化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建设目标的必然,特别是发展中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成为国际化强国的必然趋势。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观念亟待加强,以全球视角审视、规划和拓展自身工作,使之具有国际水准;文化国际化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国家文化水平,而非其他。此外,思想文化国际化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亟待发挥;较快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工作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文化建设的国际能力亟待加强;教育水平及其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国民大众的全球视野亟待拓展,国内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亟待优化,国家优先发展的国际文化建设体系亟待建立;支撑国家发展的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等。可以讲,国家实施国际化战略,促改革,促发展,以国际视角和文化现代化要求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相关工作势在必行。

二、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国际化战略

(一)树立城市品牌,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树立城市品牌有利于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品牌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集结起来就会大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因此,树立城市品牌对一个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拥有巨大的价值。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任务,作为模糊宽泛的过程性概念,“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变迁。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城市现代化中,经济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与推动力,优良生态环境是城市现代化的关键,现代化的设施基础是城市现代化的保障,社会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城市现代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过程,其诸要素是一个整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特征,往往会首先表现为经济现代化,然后逐渐实现城市功能、社会等的现代化。

城市国际化是随着跨国商品流动、服务交易和资金流动的规模加大,在各国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进程背景下而出现的。城市国际化的内容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涉及到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随着城市国际化程度与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了国际化城市,也可称之为世界城市抑或全球城市,在世界的各类资源流动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和枢纽,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分工和竞争的重要载体,对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资源具有集聚和配置作用,在城市体系中具有超越国界的影响力。

综观发达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是在其发展螺旋上升通道中的结点,实现城市成功转型。特别是上个世纪一些城市发展的得失成败,城市的转型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伦敦、芝加哥、新加坡、首尔、香港、悉尼等城市通过积极转型,城市获得了新生,而底特律、匹兹堡等城市由于错过了转型时机或转型方向、政策不合实际,城市转型失败,城市地位和活力受到严重打击。而通过对成功转型城市的经验总结得出,城市发展向现代化国际化方面转型是国际发达城市的必由之路。

发达城市用以实现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转型之路的具体选择路径虽然不尽相同,但正如建造一间理想居所涉及到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大都能归纳至六个范畴之内,即“产业发展高端化、空间形态生态化、工作环境优质化、功能设施国际化、文化品质特色化、居民生活舒适化”。

(二)加强人才建设,走志愿者服务国际化道路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人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我国人才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国际化人才”、“人才国际化”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机制,以人才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新机制,搭建载体,强化激励,全方位、多层次聚集吸纳人才,努力把高区建设成全市的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志愿者团队日益跨越国界,构建起全球性的网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跨境的志愿服务合作,带来更多超越制度篱笆和文化阈限的精神交流。志愿者精神,就是以具体的志愿服务来彰显人性之爱、弘扬道德之善。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志愿者更多地担负起社会责任,构成了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志愿者团队也日益跨越国界,构建起全球性的网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跨境的志愿服务合作,带来更多超越制度篱笆和文化阈限的精神交流。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各项重大节会赛事、援救赈灾以及慈善事业当中,国际志愿者的身影都不断显现;发展志愿服务,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通过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吸收和借鉴海外先进的志愿服务理念、经验和模式,启动参与志愿者服务国际项目,已经成为国家志愿服务事业迈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加快社会管理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国际化,社会管理内容和方式也必然会遇到国际化的问题。如跨国公司的出现,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的增多,人员流动性增强,这就需要政府拓展新的功能领域——如移民管理机构、涉外税收管理、国际联络与合作机构等等,转变管理和服务方式,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政府永远是社会公共秩序的管理者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国际化等课题,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也要进行新的适应和转变。

加快社会管理国际化,就要顺应国际化发展大势,按国际惯例办事、按国际规则执行、按国际标准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国际事务参与力。要在全社会更加注重和加强人文素质国际化的培养和提升,倡导与国家国际化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塑造国民开放包容、诚信友善、文明好客的良好形象。

加快社会管理国际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开放的视野、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破解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用国际化的视野、现代化的方法、法制化的手段来管理城市。要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完善管理体制和处理国际合作事务,营造法治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构建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公正有序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3篇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刚开始的资本投资规模都较小(从科研人员的数量看),研究人员一般只有十几到几十人,但最近几年规模增长较快。比如,摩托罗拉在华科研人员已超过2000人、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一期招聘科研人员500人、西门子(南京)公司2005年扩招200名研发人员。另外,母国来源不同,研发机构的规模不同。从主要几个母国来源地看,欧美公司的研发机构规模较大,日本、韩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规模次之,中国香港及中国台湾公司的研发机构较小。比如,2003年全球研发投入前十名的公司中,除日本丰田公司排第五外,其他都是欧美的公司。

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首先,区位分布比较集中。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集中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地。截至2005年底,总计750余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中,有200余家位于北京、170余家位于上海、150余家位于广东、120余家位于江苏,这四地所占比例超过了85%。余下的100家左右主要分散在天津、杭州、成都、西安、大连等地。

其次,不同区位有不同的行业特征。各地区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行业分布有所侧重。北京吸引的跨国公司研发投资侧重于电子、通讯、软件等行业;上海还包括了不少汽车、化工、制药等行业;而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广东的跨国研发机构侧重于通讯行业;以南京、苏州、无锡为代表的跨国研发机构侧重于电子、通讯、软件行业;西部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主要侧重于通讯和软件行业。见下表1。

主要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与当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产业对应关系

最后,不同区位的研发机构功能和规模有所不同。由于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集聚了我国大部分的尖端科技人才,另外,著名高校的云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较完善的政策措施,使得北京和上海成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首选地,绝大多数早期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设立于这两地。广东和江苏由于利用外资最多,有大量的在具体业务部门或合作企业内部设立的研发部门设立于此。西部地区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则多为其在华研发网络中的一个分支机构。

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组织特征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设立方式通常有四种:设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研究机构;在具体业务部门或企业内部设立研发机构;与其他企业合资设立研发机构。资料分析表明,欧美国家偏爱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日韩国家则较多地在具体业务部门或企业内部设立研发机构。为了技术保密,以及其绝对优势的保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采用与中方的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方式的很少。

早期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多为非独立法人,作为其在华公司的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存在。但是,它们一般不隶属于中国的总部管理,其活动与业务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

另外,其治理模式还与所属行业有关。高新技术行业,如电子、信息、软件等行业的研发机构大多是独立的,如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朗迅贝尔实验室等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一些传统行业,如化工、汽车等,其研发机构一般都以非独立法人的形式存在。

四、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功能特征

根据研发机构的功能,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可分为五种类型:技术开发型、技术跟踪型、技术支持与技术改进型、基础技术研究型及综合性研究与开发中心。

首先,技术支持与技术改进型为主。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从其功能上绝大多数可以归为技术支持与技术改进型。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与欧美、日本等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使得其他四种功能类型存在的基础条件不能很好满足。

其次,行业不同,研发功能不同。电子、软件等高新技术行业总体上更加侧重研究。比如:微软、IBM已经开始了一定的基础研究活动。汽车、化工等行业则更侧重开发。比如:为了适应中国的路面而调校汽车的悬挂系统。

最后,市场竞争不同,研发功能不同。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研发机构的功能越强大,如电子、软件和电信行业。

第4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在华投资;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继而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通过调整企业结构和决策,来不断适应新环境下的市场规则。

二、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是指依赖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及完善的管理体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三、全球战略概念

全球战略本身是一个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战略模式。按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划分有本国中心战略、多中心战略、地区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4种类型;按国际经营一体化程度区分:为独立子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和综合一体化战略3种类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从本质意义上来理解,是以全球的长期目标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协调统一企业的内外资源,合理安排企业的投资、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技术开发活动,让有限的资源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效地运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否定了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国际性生产模式,通过对各项资源的跨国界配置、管理与协调来实现采购一体化、生产一体化、研发一体化、营销一体化、财务一体化,生产专业化,并将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发挥到最强,最大化。

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华进行的以R&D为目的的投资行为。经分析发现,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发展速度快,但规模较小。从1994北邮-北电R&D中心开始,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逐年增多,增加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

2、行业分布分散,其中以信息行业为主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涉及计算机、软件、通讯、化工、汽车、生物制药等领域,其中,计算机、软件、通讯等信息行业是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最多的行业,占总比例的一半以上。

3、投资方式多样,但主要以独资方式为主一般说来,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华独资设立R&D机构;二是在合资企业内设立R&D机构;三是与我国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合作设立R&D机构。从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更趋向于以独资的方式设立R&D机构,其原因主要是基于价值取向和技术控制两个方面的考虑。

五、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投资的主因: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六点因素的综合考虑:

1、市场因素。立足于迅速扩大的现实市场。面对迅速扩大的现实市场,跨国公司纷纷选择在华设立R&D机构,一是希望能够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条件,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土化,支撑其在华的生产和销售;二是希望通过R&D投资,直接了解我国市场需求的新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开发相关产品,以支持其产品的先进性和在技术行业的垄断地位,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2、战略竞争因素。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我国不断地引入外资,跨国公司之间以及跨国公司和我国本土公司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应对其竞争对手在华设立R&D机构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国内企业研发力量的提高,跨国公司不得不加快在华设立R&D机构的步伐,希望通过在华设立R&D机构将产业内优秀的科技资源集中起来,实行对产业技术的控制和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抑制。

第5篇

有利于扩大出口,加快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进程;有利于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移国内富余的建设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政治和经贸关系,特别是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责任重大,义不容辞。为此我们必须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大力度奋力开拓,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开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局面。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对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必然影响着国际工程承包,因此,了解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及表现特征,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动向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主要特征为:

1.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跨国公司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又为跨国公司开创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他们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70%的直接对外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技术和其他技术转让。10月3日贸易会议发表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则表明,1999年共有63000家跨国公司(下属公司近70万家)借助于外国直接投资、跨国收购和参股大幅度提高了其销售额,达到近134000亿美元,而在1998年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才24000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通过实行“全球战略”,将设计和销售活动放在市场中心区,研究与开发放在智力密集区,生产则放在劳动力密集区,彼此间通过信息网络密切联系,从而能对各地市场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并获取了最大利益,实现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些大跨国公司的年销额可以与大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似。

2.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显重要 经济全球化致力于贸易、金融、投资自由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容易,呈加速趋势。《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已由1998年的6600亿美元增至8650亿美元,而由于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持续增长,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可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球化下,海外投资的发展速度和重要性已超过了国际贸易。从发展速度上看,从1985年到1995年,国际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长17.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倍。从美国来看,1994年美国出口只有2350亿美元,而其海外投资的总销售额却超过1万亿美元。可见,美国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而不是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与此相呼应,近年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制定经济法规、规则方面,主要议题已从传统的国际贸易转到国际经济合作领域,如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据统计,1998年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94%的修改是为了创造一个对外国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和宽松的环境。

3.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和参与。近年来,以国际外汇交易、证券、股权与借贷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市场 交易发展迅速。以外汇市场为例,1973年每天的交易额仅为150亿美元,1983年达到600亿美元,1992年迅速发展到9000亿美元,1997年平均达到14000亿美元。外汇交易额与世界贸易额之比,1997年是9:1.1983年为12:1,1992年90:1,而1997年为100:1,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全球化,表现为官方性国际机构增多,如7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77国集团等的影响和协调作用不断扩大;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等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跨国银行的力量也日益增强,出现了一批银行业巨头。 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新动向 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受世界经济的兴衰和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好,承包工程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统计,1999年全球建设投资规模在1998年的3.2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增长了11.8%,达到3.6万亿美元;并预测今后4年将保持5.1%的年平均增长率,2003年将达到4.1万亿美元的规模与此同时,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1.承包工程领域扩大。 国际工程承包已突破了原来单一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延伸到投资规则、项目设计、国际咨询、国际融资、采购、技术贸易、劳务合作、项目运营、人员培训、指导使用、后期维修等涉及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诸多领域,成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载体,而且从纯建筑领域扩展到工业领域,矿山、水坝、电力、石化、冶金、交通、通讯等行业大项目明显增多。国际承包工程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并举。据2000年8月14日出版的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统计,1999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在普通房地产市场的营业额为305亿美元,占总额的29.1%;工业市场营业额为423.1亿美元,占35.7%,其中制造业营业额26.9亿美元,加工工业117.2亿美元,石油化工业279亿美元;交通运输业市场营业额209亿美元,占总额的17.6%;电力市场营业额为71.9亿美元,占6.1%;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危险废弃物处理等环保产业61.7亿美元,占5.2%. 2.对承包商要求更高 (1)承包方式多样性、灵活性增加。

当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单一 工程施工的要求趋于减少,客户更多要求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承包方式呈现多样性。如EPC(设计——采购——建设)、BOT(建设——运营——转让)、DDB(开发——设计——建设)、DBFM(设计——建设——设施经营)、PDBFM(融资——采购——设计——建设——设施经营)等方式出现,从而对承包商的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上的大项目更是倾向于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美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贝克特尔50%的工程都属于这种情况。从我们接触的几个项目信息来看,他们都是开发商做好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方案,然后要求我方承包公司开出银行保函,他们再拿我方保函去当地银行贷款,才能启动该项目。 (2)对技术创新要求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反映国际 工程市场: 一是,高附加值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如石化、冶金、电力、通信及环保等项目不断增多; 二是,新材料、新工艺、 新方法层出不穷,使传统的建筑项目的科技含量迅速增加,从而要求承包商在科技开发、专业技术、新技术应用方面且有更多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国际承包商的竞争能力。如名列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公司前列的ABB路玛斯公司等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承包工程市场,主要是由于他们时刻瞄准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项目,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开发与投资,在许多行业拥有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日本清水公司则提出了“技术的清水”这一口号,就是力图在技术领域保持优势。 (3)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 近年来,尽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但买方市场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相反由于新的承包公司不断加入,从而使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此外,不少国家采取的较为严格的控制外籍劳务的进入规定外国公司必须委托本国公司,外国公司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国工人,外国公司只能与当地公司联合投标等措施,具有浓厚的保护主义色彩,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一些国际承包商也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并购或联合,如美国著名的URS公司通过兼并D&M公司成为一家资产为20亿美元的超级工程设计公司;法国韦温迪公司以66亿美元兼并美国菲尔特公司,从而组建全球最大的水处理公司,这笔交易使韦温迪公司水处理业务收入成倍增长,达到120亿美元。总部设在巴黎的维西(VINCI)集团和GTM集团并购价达180亿美元,创该领域并购之最。 三、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发展。至1999年底。

累计对外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近7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0亿美元,已进入国际承包10强行列。业务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400多家企业享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对外承揽的工程项目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1999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公司更是表现不俗,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有33家公司入选,其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位列第20名。但客观地分析形势,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迫切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出现的新特点,实施新的经营战略。 1.联合战略 从总体而言,我国对外承包公司普遍规模小,实力还比较弱,融资渠道不畅,竞争力有待提高。集中表现为业绩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位居225强第一位的美国贝克特尔集团1999年国外营业额74.42亿美元,总营业额112.40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22.30亿美元,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相应业绩为15.45亿美元、48.79亿美元、60.07亿美元。至于其他公司,则差距更大,因此,积极推动联合,构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大集团企业势在必行。

第6篇

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文化的关系亟待理顺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连接纽带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其中母公司是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控股企业,子公司是母公司对其拥有全部股权或者控股权的企业法人。

企业集团中各成员单位的地位是不一样的,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管理总部,是企业集团成员中的母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

企业集团是法人的联合体,企业集团的成员均为独立的法人,因此多主体性成为集团文化的基本属性。

近年来中航工业、中国移动、中粮集团等一批企业集团,对集团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推进,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我国的集团文化建设目前发展很不平衡,集团文化建设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相对滞后于企业集团的改革和发展。有的企业集团因缺乏内在的文化管理而导致集而不团,形集神散;有的企业集团又太过强调统一而抑制了所属成员单位的活力。

在集团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常常面临诸多的困惑。如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拥有许多二级单位、三级单位,其中有些单位分散在全国甚至于全球范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成员单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在集团文化建设时,母子公司文化的关系应该如何协调?集团文化是否需要完全统一?若不要求完全统一,则哪些内容需要统一,哪些内容成员单位可以保持多样性?如何在坚持集团文化统一性的同时,尊重、传承所属成员企业积淀的优良文化,张扬所属成员企业的个性文化?可见,当前我国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文化的关系亟待理顺。

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文化关系的剖析

母公司文化为主文化,子公司文化为亚文化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通常表现为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管理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沿袭的传统与习惯等。

企业文化具有范围性,总是相对于一定范围而言的。我们所指的企业文化通常是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的部分,称为公司主文化,即占主导地位的公司文化,它构成了公司文化的主流;如果只是某个子公司的员工普遍认同,那么它只能称为该子公司的文化。如果只是企业中某个部门的员工普遍认同,那么它只能称为该部门的文化。子公司文化、部门文化等可统称为公司亚文化。公司亚文化是相对于公司主文化而言的,是公司主文化的次级文化。

杰克琳·谢瑞顿和詹姆斯·斯特恩在《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一书中谈到,当我们提到企业文化,我们是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亚文化是较大组织中的一个子集合,或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各个不同的子(分)公司、部门都有着各自的亚文化。亚文化将受到总体企业文化的极大影响,在某些情形中,亚文化是受企业总体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和政策所控制的。然而,一家企业中众多的亚文化是永远不会彼此完全—致的,也不会与总体文化完全—致,每一种亚文化都有各自的特性。

在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文化为主文化,子公司文化为亚文化。现代企业集团往往是多重子公司、部门的复合体,这就必然形成企业集团内部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集团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造成集团内部文化的多元性。

母公司文化统领子公司文化

集团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包括集团公司,即母公司,还包括企业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即子公司。如果完全忽视集团文化建设对企业集团所属成员单位的要求,不考虑在各成员单位的文化建设中作出统一性的规定,各成员单位在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只追求百花齐放,不考虑企业集团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魂”,各成员单位展示的文化各不相同,那么,企业集团的统一形象就必然要受到影响,企业集团将会是“散”的,必然会出现所谓的“集”而不“团”的情况。

在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文化代表着集团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特殊形式,是建立在集团所属成员单位个性文化基础之上的共性文化,具有战略性、主导性和整合性,母公司文化统领着子公司文化,深刻影响集团各成员单位的文化建设。

母公司文化服从、服务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对集团战略的实施具有强大的作用力;母公司文化对所属成员单位的文化建设具有主导性,其核心理念、集团形象必须高度统一并得到成员单位的认同和认真贯彻执行。母公司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集团风格、集团形象和集团品牌,是决定集团公司市场形象的根本要素。企业集团作为整体形象在市场上出现的时候,需要以强势的文化姿态展现集团的企业形象,这就要求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的文化按照统一性的原则,朝着母公司文化所规定的方向发展;母公司文化的整合性就是把握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之间的文化状况,扩大和提升各成员单位文化的共性。

子公司文化体现并丰富与发展母公司文化

在集团文化建设中,还需要充分发挥子公司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母公司文化的引领下,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经营特点,有针对性、有特色地开展集团文化建设工作,并通过与自身经营管理的有效结合,来丰富集团文化的内涵,使集团文化得以贯彻实施。如果集团公司对成员单位的个性和特质(如产业类型的差别、地域的差别或领导者价值观偏好的不同)视而不见,忽视它们的内在要求,片面追求大一统,则很容易在集团内部出现僵化的情形,无法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为独立的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集团表面上是团结在一起,但缺少内在的活力与和谐。

在集团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子公司文化通常是母公司文化的体现,渗透着母公司文化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各具特色的子公司文化可能因其本身所代表的新文化趋势,作为某种潜在的、超前的集团文化的代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长为母公司文化。

综上所述,母公司文化寓于子公司文化之中,母公司文化不可能全部包含子公司文化,只是包含其共同本质的部分内容,而子公司的个性文化却丰富了母公司的共性文化。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集团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集团公司文化与所属成员单位文化之间的关系,要在大力强调集团文化共性的同时,不忽视所属成员单位的个性文化;在发展所属成员单位个性文化的同时,更要遵循、维护集团文化的共性。

集团文化管理模式的分类

集团文化是指覆盖企业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企业文化基础之上的共性文化,对各成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统领、主导和规范的作用。加强集团文化建设是提升集团管理水平和提高集团内部控制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塑造集团整体形象的战略举措。

集团文化建设是包括多个层次(集团公司、集团各成员单位)、多个主体(集团公司、集团各成员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集团文化建设所涉及的范围,除了集团公司之外,企业集团所属成员单位,至少是集团公司全资、控股的成员企业应该参与进来。

纵观现阶段集团文化建设的状况,我们将集团文化的管理模式划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无主多元型集团文化管理模式

无主多元型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即集团公司文化尚未形成,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形态。我国企业集团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行政划拨形成,母公司可能在子公司之后成立。二是通过自身成长,或兼并、收购等市场行为形成。一些企业集团在组建与成立初期尚未建立起覆盖各成员单位的集团文化,或企业集团依据自身集团管控模式的特点使集团文化的管理模式呈现出无主多元的形态。

一主统领型集团文化管理模式

一主统领型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即形成统一的集团文化,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集团公司与所属成员单位的文化高度统一。如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几十个全资、控股公司及单位,经营区域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规模大,管理链条长。公司为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企业集团,抓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从公司改革发展全局着眼,大力建设以统一的价值理念、统一的发展战略、统一的企业标准、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的公司品牌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为加快实现“两个转变”(转变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电网发展方式),促进集团化运作,推进公司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主多元型集团文化管理模式

一主多元型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即在坚持建立共同的集团文化、保持内部主体文化一致性的前提下,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可以保留独特的理念、习惯和规范,发展自身丰富多彩的亚文化。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将共性指导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中核集团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指导,同时提倡成员单位建设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以形成共性一致、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核工业企业文化。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母、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台了“关于规范集团公司母、子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在核心文化上必须与集团公司保持高度统一。在此基础上,各成员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需求,培育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

大一统的集团文化通常很难适合各集团成员的实际要求。由于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所处集团内部层级等方面的不同,企业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企业集团内的文化多样性首先源于集团子公司的产品及服务的多样性。如我国军工集团企业既有生产单位,又有科研单位,还有三产和辅助单位,生产单位中有的从事军工产品生产,有的从事非军工产品生产。由于业务性质和服务对象不同,必然带来文化个性的差异。企业集团的文化多样性还会受到集团子公司所处地域的影响。集团子公司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域,必然受到当地风俗、人情和习惯等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个性。

在一主多元型集团文化管理模式下,集团文化建设不再要求形成大一统的企业文化,而是集中在几个关键的方面要求统一,其他的方面由各成员单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自主决定相应的内容。关于集团文化应统一的内容,我们认为通常可考虑能够覆盖全集团的核心理念,如集团使命、集团愿景、集团核心价值观、集团精神等;全集团共性适用的管理模式;全集团共性适用的管理制度;全集团共性适用的行为规范;以及全集团共性适用的视觉形象等。

根据集团所属成员单位的业务情况,集团文化的多元性通常又将呈现两种具体情形。第一,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相同或相近,集团公司与所属成员单位的文化在主体上要求一致,同时所属成员单位可根据地域、经营环境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变动空间,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第二,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差异较大,集团公司与所属成员单位的文化在主体上要求一致,同时允许各成员单位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各成员单位根据所经营的业务以及地域环境等情况具有较大的变动空间,如中航工业等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集团。冀中能源在集团文化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一是规范统一了核心价值体系;二是规范统一了视觉识别系统;并提出了“一主多优、和而不同”的集团文化建设思路。力求既考虑到子公司文化和母公司文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又兼顾到子公司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集团文化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集团在选择集团文化的管理模式时,一方面要适应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具体阶段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与企业集团采用的管控模式相匹配。

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应适应集团化发展的具体阶段要求

企业集团根据自身集团化运作的进展状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集团文化管理模式需要适应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具体阶段要求。

集团组建与成立初期

在集团组建与成立初期阶段,通常可考虑采用无主多元型的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在此阶段,企业集团往往需要首先着力进行组织机构的重组、业务的重组以及人员的重组等,需要尽快形成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因此集团文化建设工作通常可能被延后进行。在集团文化确立前,企业集团不对集团文化进行统一的要求,集团各成员单位可以自主进行文化建设,从而呈现多元化的形态。

集团化管理形成时期

在集团化管理形成时期,通常可考虑采用一主统领型的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在此阶段,企业集团为强化集团化运作,集团文化往往呈现出一主统领型的特点,即要求形成统一的集团文化,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严格贯彻执行。

集团化管理常态期

在集团化管理进入常态期后,通常可考虑采用一主多元型的集团文化管理模式。在此阶段,企业集团完成了强化集团化运作,进入集团化管理的常态期。在坚持集团统一性的基础上,为倡导集团成员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集团文化往往呈现出一主多元型的特点,即在保持内部主体文化一致性的前提下,鼓励集团所属成员单位发展自身丰富多彩的亚文化。

集团文化管理模式与企业集团化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

集团文化管理模式要与集团采用的管控模式相匹配

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是指集团母公司对集团子公司的管理模式。按照集团母公司的集分权程度不同通常可以划分为“财务控制型”“运营控制型”和“战略控制型”三种管控模式,不同的集团管控模式,体现了企业集团与其所属成员单位的联系紧密程度和业务相关程度,集团文化管理模式的选择与企业集团采用的管控模式相关。

集团采用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

采取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更多关注的是所投资企业的财务指标状况。对于实行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的业务,集团公司的定位是投资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财务审计中心和协调领导中心。在这种集团管控模式下,集团公司通常可能不倾向于开展集团文化建设,而只是可能开展集团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集团公司也不注重向其成员单位移植自己的文化,因此采用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可相应选择无主多元型的集团文化管理模式。

集团采用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

采取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集团公司直接管理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实行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业务,集团公司的定位是战略规划中心、投资决策与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运营管理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审计监察中心、公共宣传中心和协调领导中心,因此采用运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可相应选择一主统领型的集团文化管理模式。

集团采用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

第7篇

好的宣?髂苁髁⒉⑶炕?品牌效益,推动生产、销售和服务,能不断提炼企业文化,增加员工归属感,营造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落地一个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概括为:生产是抢杠子,企宣是笔杆子,生产是硬实力,企宣是软实力,生产是躯壳,企宣是灵魂,生产是瓜,企宣是王婆。

二、布网络-组建企业宣传团队

企业宣传团队的水平直接决定公司宣传水平的高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需搭建公司宣传班子成员,专职或兼职皆可(根据公司规模情况),宣传团队工作思路以公司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公司活动和产品知识、员工生活等为切入点进行细化和落实工作,宣传队成员分布与公司各网点,通过定期思想交流会、微信群、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宣传思路的统一,在各点发挥剂作用,对各网点企业文化宣传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企业文化落地奠定良好基础。

三、做目视-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目视化(视觉化)是将公司文化和公司经营管理联系在一起,实现公司文化展现、实现管理报表目视、实现提醒警示作用、实现形象视觉冲击、实现文化转化成果,结合公司VI设置一整套目视体系。个人建议先从公司形象提升为切入点,第一,塑造公司形象大门,在形象大门显示公司LOGL和公司名称,在大门后可以放置公司专用旗帜,在大门两侧可以目视公司行为规范或招聘信息,并设置公司形象岗和接待室(供外来人员临时休息)在休息室附上公司内刊或杂志,供外宾查阅;第二,塑造公司文化理念,可以将公司重要理念和文化标语大醒目的地方进行目视,如在墙体左上角可以设置醒目的LOGL、在企业墙体设置醒目的企业文化标语,厂区道路可以设置道旗(用于表达公司产品或者服务理念等),规模大的设置专门报刊栏和企业文化宣传报刊,让外宾或员工感受公司文化无处不在;第三,塑造车间和公司联动的文化长廊,文化长廊显示公司简介、车间SQCDM等管理工作,并用颜色管理实现动态管理,将公司重要制度和政策进行目视,实现科学管理员工;第四,塑造多媒体目视体系,将相关制度、新闻、质量模块、党工团模块等相关工作进行上传于公司内网,便于员工查阅和传播公司新闻动态、传播企业文化理念,以上四种落地方式将有效推动公司经营管理。

四、搞活动-推动企业文化落地

活动是推动企业化落地有效措施之一,通过策划各种有利于公司经营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让全员真正理解公司文化内涵,如果说目视是静态宣传的话,那么搞活动则是动态宣传,动态宣传能增强员工凝聚力,增强员工活力。

活动以党工团为主线来拉动员工参与,可以将活动分类:文体活动(强健身体,丰富员工业务生活),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的氛围)、技能比武(提升岗位操作技能)、思想教育活动(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训教育活动(拓展员工知识)、节假日活动(营造公司节日氛围)等,如何搞一场成功的活动重点需要考虑5W2H,具体开展步骤:第一,确定活动的主要目的,通过活动得到什么效果;第二,确定活动参与对象,有针对性的参与活动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确定活动开展方式,以文化或者产品线为基础拓展融进活动中;第四,确定活动开展地点,通过活动地点场景布置,会是效果更佳;第五,确定活动预算,经费是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第六,总结宣传,总结不足便于改进,宣传传播公司正能量;最终将上述步骤进行细化形成活动方案,明确各成员职责和分工,并将方案进行会签与公司报批,以上活动开展步骤是多年实践而知,可供参考。

五、广传播-拓展企业宣传渠道

在互联网及自媒体时代,公司重要事件或活动需要建立多元化宣传渠道。

(一)内部宣传渠道:公司内Q、公司内网、微信群,实时公司重大新闻,正能量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外部宣传渠道:注册公司微信公众平台,提升微信粉丝关注量,提升宣传文章阅读量;

(三)宣传方式:使用易企秀、秀米、PS、AU等文章编辑工具、音频视频编辑软件,丰富宣传素材表现形式,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六、四缺乏-自省企业宣传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各自为战、零打碎敲、没有战略、发表就算(完任务),缺少系统性考虑宣传策划毕竟会导致宣传效果欠佳;

(二)缺乏计划性:不能按照公司企业的中心工作宣传,不能为公司经营和战略服务,失去了时效性;不能制定统一的计划进行宣传,没有重点;

(三)缺乏策划性:策划缺乏主题,策划缺乏补救措施,因活动是动态的可以随时发生变化;负面性宣传较多,导致公司氛围沉重;

(四)缺乏时代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思维老套、方式老套、业务老套等问题,及时运用新的传播工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1、首先我们必须在进行企业文化测评之前对文化量化工作做一个总体的定位,这样的定位是所有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务实的角度考虑,文化匹配战略是根本的标尺。也即是说,以愿景、使命及中长期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对于企业文化的诉求作为参照系,对公司文化现状以及员工总体价值理念取向的优劣性作出基本判断。进一步说,企业文化量化管理要解决如下几个主要问题:1)当前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总体员工价值理念的状况如何?有哪些优势?同时有哪些劣势?2)当前企业文化状况与未来公司战略发展所要求匹配的文化状态之间存在什么差距?改进的方向在哪里,哪些是应当继承发扬的优势,哪些是应当抛弃纠偏的?

2、其次我们必须根据上述测量目的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框架中包含了四个需要测量的变量(表示有差异的社会特征或社会因素),分别是:公司文化状况、员工社会价值观、员工企业价值观和员工行为取向。通过对这四个变量的测量来深入揭示公司目前的文化状况和员工的观念状况,进而反映出公司当前文化与未来文化的差距。

分析变量:公司的文化状况

员工的观念状况—社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行为取向

参照系:

企业战略对企业文化的诉求

为了更好地达到测量目的,每个变量均由一组经过筛选的定量指标组成,力求从不同方面去准确反映公司文化的全貌。

企业的文化状况

第一个变量是企业文化状况。这里通过让公司员工对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作一个评价,从而对公司当前的文化状况有一个总体性的判断。这一变量的测量指标包括:员工凝聚力、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感、公司形象、规章制度、沟通渠道、公司民主、管理水平、人际关系、培训进修、文化娱乐生活等。

员工社会价值观

第二个变量是员工社会价值观。之所以把社会价值观也作为一个测量变量,是考虑到员工在进入公司以前,作为社会人他实际上已经拥有大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根据组织文化的测量,这些价值观通常是难以改变的,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只是学习新的公司实践规则。所以,员工的社会价值观对他理解和接受公司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必须加以了解。测量员工社会价值观的指标包括:义利观、开放观、进取心、竞争意识、自我意识、理想追求、集体观念、独立性、冒险性等。

员工企业价值观

第三个变量是员工企业价值观。这里通过让员工对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作一个判断,看一下在员工心目中哪些文化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进而与公司未来的文化要求作一个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这一变量的测量指标包括:创新追求、服务意识、团队精神、上下有效沟通、领导水平、规章制度、经营理念、技术进步、公司形象、工作自主性、管理方式等。

员工行为取向

第四个变量是员工行为取向。这里通过测量员工日常的工作行为、工作满意度及价值追求,了解员工的行为趋向及价值追求特点,摸清员工信奉什么,进而进一步认识建构新的企业文化的难度和方向。这一变量的测量指标包括:员工的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对公司发展的关心程度、工作投入程度、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对公司的忠诚度及自豪感、工作价值追求等。

3、测量目的和测量指标确定以后,测量方法采取了分两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了解目前企业文化状况和员工观念状况的基本特点。在这一阶段,主要借助问卷、访谈、座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来完成,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发放面覆盖了整个公司;先后进行了多次访谈和座谈,被调查人员包括了从公司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各级人员;查阅了公司提供的各种文字材料包括顾问公司以往的测量资料,等等。在上述调查基础上,力图对公司的文化状况和员工的观念状况有一个全面的基本估价。

第二步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即:在摸清楚现状的基础上,对公司现有文化的优劣性作出基本判断,并对公司文化现状与未来公司文化诉求存在的差距及努力方向进行总结性概括。

第9篇

实践证明,根本不存在什么最优的公司文化。文化应当为公司的使命和战略提供最好的支持,所以公司文化应当跟随战略。如战略发生重大的变化,则公司文化就应随之变化或完善。应当承认,组织文化的修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文化与战略完全不相容的事情并不多觅。公司文化的局部或微小修改是有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高领导者可加强对员工的沟通,说明完善公司文化之必要,获取员工的支持,塑造适应企业战略的文化。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产品、包装、设计等。建设优秀的物质文化,必须重视:1、营造良好的品质文化。通过技术、文化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文化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品技术审美、顾客愉悦和伦理价值原则,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2、建设整治优美的企业外部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容貌。利用绿化等措施建设“园林式工厂”,为企业提供优美整洁的厂区环境;通过导人CI战略、CS战略,利用企业家形象、各种传播手段,发展公共关系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满意度,实现企业的形象战略和满意战略。3、优化劳动环境。运用色彩、音乐调节等方法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劳动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情绪,实现人力资源答理战略。因此,只有建立强势的物质文化,才能为战略管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塑造行为文化,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

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体话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动态反映。塑造优秀的行为文化,可从三方面入手;1、塑造企业家的行为规范,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应经常与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不断丰富、更新管理者的战略知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管理水平及整体素质;运用重内在开发、培养强烈的主导与战略意识等措施,改善决镣方式和决策行为,使高层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战略性问题和进行全局决镣,培养创新意识,发挥创新精神,使其把握最佳时机及时做出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与创新。换句话说,就是培育企业管理者的宏观思考、预见、创新、联想能力和韧性,使其当机立断地选择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一如既往地将战略目标贯彻成功。2、培育企业英雄人物,发挥其在战略管理中的表率作用。企业英雄是企业的中坚,是学习的榜样。通过灌输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采取员工评定或领导认定等方式塑造企业英雄。多利用其经常鼓励仿效的特点规范员工的行为,宽实、丰富和发展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促进战略管理的实行。3、构建员工的行为规范,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程度。构建员工的行为规范,除了组织职工企业规章制度学习、科技培训及各种文娱活动外,还应通过学术讲座与交流、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方式激励全体员工的智力、向心力和勇往直前精神,用勤劳、敬业、守时、惜时的行为规范指导员工的行动,培育创新和团队精神,努力实现个人行为、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统一并使全体员工的行为统一到战略管理上来。

(三)培育精神文化,把握企业战略管理的灵魂

精神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铂、企业价值观等内容;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培育优秀的精神文化,大致有如下几项措施:

1、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价值现是企业对自身与社会、员工、顾客等关系的认识与评价。实践证明,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怎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方法途径是很多的,如强化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企业内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经营理念,以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或职务、让顾客满意为宗旨等。企业可以把上述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具体化为企业精神,并借助企业的制度、教育等形式,使之转义为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同时用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统一并解决(无法用制度规定解决的)战略管理方面的争论与分歧。

2、确立科学的企业经营哲学。企业哲学反映企业群体的经营思想、经营观念和经营战略。它主导、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其它内容和发展方向。应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吸取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并运用系统、动态、风险和竞争、人才等新观念,发展和创造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企业哲学,实现企业目标、战略与策略的统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