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探究能力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探究能力的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1篇

自2007年起,课标版《语文考试大纲》也在原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根据考纲解释: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包括:(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概括一下,主要是从“作品意蕴”“背景意图”“自我见解”三方面进行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纯粹吸收,也不是单纯的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应对语文卷中的“探究”题,自然不能仅靠高三一年相关模拟题的强化训练;提高探究能力,应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其重中之重,则是师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长期富有实效地探讨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须致力于培养探究的兴趣、能力,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明确其特点与基本理念,掌握探究的常用方法。

这里,试结合苏教版《语文》必修二,谈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加强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以典型的探究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首先,自然是切实利用好课文后已有的探究题。审读苏教版必修二中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每篇课文后基本设有探究性思考题。下面试择其要者,作一个归类:

1.发掘意蕴型。

《我与地坛(节选)》――(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是怎样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祝福》――(阅读鲁迅的《药》,联系初中学过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想一想,《藤野先生》和《药》中的人们是怎样“看杀头”的?《孔乙己》中掌柜、酒客、小伙计是如何“看”孔乙己的?孔乙己是如何“看”自己的?《药》中的华老栓、康大叔、茶馆闲人、夏瑜的母亲是怎样“看”夏瑜的?《祝福》中鲁四老爷、鲁镇人又是怎样“看”祥林嫂的?你是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与“被看”背后的实质的?请和同学交流看法。)

2.探讨意图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阿房宫赋》《六国论》――(《阿房宫赋》和《六国论》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两文作者当时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金岳霖先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3.提出见解型。

《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

《荷塘月色》――(文学经典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学习材料”包括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等4则)

《林黛玉进贾府》――(下面是清人脂砚斋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出场作的评点,你同意他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附有评点5则)

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者注重引导高中生“联系已知”“结合材料”并“扩展阅读”,有意识地突出了在“比较”和“讨论交流”中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可针对课文,自行精拟思辨性强、思维含金量高的探究题。请看笔者就必修二课文设计的部分实例:

《我与地坛(节选)》――(第二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表意上有什么区别?)

《说书人》――(有人评价师陀的《说书人》是“一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祝福》――(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

《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次相会,宝玉得知黛玉没有“玉”后,就摘下那玉,狠命地摔去,并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请探析这个情节的重要作用。)

自拟探究题,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具备探究的追求和能力。同时,既然名为“探究”,那么所拟题目就得体现探究的基本特点,具体包括:(1)问题的启发性――要能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他们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2)问题的开放性――探究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以文本的某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要求以此为起点,联系文本做拓展。(3)答案的个性化――鼓励个性化阅读,即阅读过程中不受他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4)答案的多元性――因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也因为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角度有差别,学生有时会作出不同的却都符合要求的解答。

为真正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另有两点不容忽视:其一,部分探究题可来源于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认知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勇于创造、追求真理的精神;其二,教师要善于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和观念。

二、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课堂增设“探究”环节

探究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启发、诱导下,围绕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索,以实现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文学作品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探究”的旨归如何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只有解决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的探究,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语文探究。

为使阅读探究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具体操作时可尝试的两种做法是: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辅相成;主问题设置与小问题分解有机结合。例如针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是这样安排探究学习的: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两个问题:

1.小说中“我”被锯掉了双臂和右腿,如果写锯掉的是“双腿”,表现力上有无影响?为什么?

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在作业本上:(1)疑义相与析(课文难点解析),要求选取文中两到三个疑难点加以解析,也可再提读不懂的一两个问题求解;(2)妙处亦可言(课文妙点揣摩),要求选取若干精彩之笔作评析。

(二)课堂学习环节之一 ――交流预习所得,把握学生的认识程度;

(三)课堂学习环节之二――师生共同选点探究。比如:

1.第七段末句写到希特勒画像,有什么用意?第三十四段写“也许用不着我讲……”,为什么用“也许”这个词?

――表明各个城市都有;说明处处可见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

2.第四十九段写“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必须”有什么意蕴?

――典故“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以此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眼下正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3.文末让门房比尔格勒出场,有哪些作用?

――①提供了一个见证人(比尔格勒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②表明从小的到老的,一个都逃脱不了厄运;③突出了造化弄人的意味,是人生戏剧性的一种强化;④前伏后应,联系前文看,更觉文思缜密(前面多处写到“烟草”味)。

(四)课堂学习环节之三――基于创作背景,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布置作业――认真反思自己的预习作业,写得不到位的建议重写。

三、在探究实践中悟出探究的方法

探究,必须重视学习过程,可以说是“过程”重于“结果”。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以下理念:探究不是脱离文本的自说自话,不是断章取义的胡思乱想。探究的基础是文本,文本的意义具有多维的阐释途径,但意义本身(文本内涵与作者创作意图)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学作品阅读中,生活阅历还不丰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的中学生,更何况是学会领悟与吸收。换言之,文本解读虽有主观无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客观有限性的一面,应避免对一些传世名篇进行令人啼笑皆非的“创造性误读”。

还要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比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重在立足文本。首先,要懂得“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指“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并善于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其次,应丰富知识积淀,了解一些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指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及人的理想等方面)。最后一点,明确探究路径:留意文体特征;分析内容方面有哪些暗示;琢磨主要采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例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林黛玉进贾府》中“摔玉”这一情节的丰富意蕴,可看出它既照应前文的“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构成这一回目内容的;又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埋下伏笔(后来宝玉冷落《四书》《五经》,厌恶仕途经济,甚至把家庭给他的荣华富贵、娇妻美妾统统“摔”掉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摔”,“摔”掉了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也“摔”出了黛玉的美(表现出黛玉在宝玉心中是何等的与众不同、光彩照人,且为宝黛二人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第2篇

科学探究在物理教材中尤其体现在实验上,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探究性实验作为相对于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笔者从教十几年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以下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验证性实验在教材中已有完美精确的实验结论,实验之初不必猜想假设,实验完成也没有必要评估交流,学生无论实验效果如何,都可免费享用此结论,甚至不必花费任何气力便可坐享其成,谈不上能力培养。而探究性实验一般没有明确结论,学生实验之初就需认真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实验,评估交流猜想的正确与否,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结论。所以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和评估交流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假设是探究的指路灯,是实验探究的目标。猜想还可吊起学生的胃口,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中去,但猜想并非凭空瞎猜,不着边际的胡猜乱想。虽然有牛顿、爱因斯坦在当时看来不可想象的大胆猜想,才有了万有引力、相对论,但这些理论是他们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得出的,而非一时冲动,脱口而出。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1.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合理猜想

初中物理阶段的猜想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这对学生将来在高科技未知领域的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实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根据生活经验:拉一辆车,装的货越重,需要拉力越大;路面越“难走”,拉力越大。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当然猜想和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有关也是合情合理的,有错误才对正确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探究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时,依据串联电阻的特点很自然猜想出:(1)R=R1+R2,(2)R=R1+R2,(3)R=R1R2……尽管这些猜想都是错误的,甚至不可能猜出正确结论,但同学们都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实验中去,经历挫折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结论。无论探究过程、结论,记忆都尤为深刻,使学生探究能力得以快速提高。

1.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想敢说

在猜想中,有的学生怕猜错不敢说,这时正确对待猜想特别重要。要让学生明白:你的猜想在“猜想”这一环节中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之说。实验考试中猜想的填空是不能空的,猜上就是正确的,树立学生敢于猜想的自信心。

1.3对于学生的猜想,要不吝鼓励和表扬

恰到好处的表扬和夸奖会使人像喝了蜜一样甜,学生尤其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后,更感觉在同学面露了脸,甚为光荣,更加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对于错误猜想,是允许的,教师切忌否定,言语打击,甚至耻笑,否则,学生将低头沉寂,无人敢说。

1.4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上课时,老师板着面孔,对有“动作”的学生怒目而视,甚至大声呵斥,是不会有积极猜想的。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学生不再受束缚,没有思想压力,自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绽放,各种猜想才会产生,学生的探究热情将充分展示。

1.5适当引导,循序渐进

探究中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有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教师应适当引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例如: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的猜想往往仅局限于电压、电流,考虑不到这么多,教师要耐心引导,不可急躁。

2.培养学生的评估交流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猜想的正确与否,实验验证固然重要,但实际物理实验不是物理模型,它涉及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给实验现象和数据带来偏差,导致不完善或不正确的结论所以指导学生做好评估交流,去伪存真,获得探究成功,才能培养更深层的探究能力。

2.1指导学生评估实验步骤设计的是否合理

实验步骤设计的不合理,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误。例如:在《测盐水的密度》时,我分给各小组一样的盐水,但测量结果有的组明显偏大,各小组又都坚持自己测的对,经过交流评估他们的实验步骤,发现测量过程中,有的小组是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用m2-m1得盐水的质量,然后倒入量筒测体积,这样做将使所测质量与体积不对应,因为烧杯壁上附着一部分水倒不出。有的小组是先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然后减去倒入量筒后剩下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1,得盐水质量m-m1。经评估交流,改正了不合理的步骤,提高了探究能力。

2.2评估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

实验结论与学习知识有明显出入,再次正确操作仍然如此,交流评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探究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后,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也随之改变,得出“电压越高,电阻越大”的结论,这与老师强调的“电阻大小与电压、电流无关”极不相符。通过评估交流得出是“温度”对电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3评估交流实验中系统误差带来的差异,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中,器材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物理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力,存在电阻,自身重力等,使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有出入。例如:理论上,动滑轮省一半力,即F=1/2G,但实验无论多么规范,实验数据都不可能得出F=1/2G,评估原因是动滑轮有重力,有摩擦,不可避免再如: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时,总电压U与各灯泡电压之和总有些误差,评估发现实验电线、灯座存在电阻,而理论分析通常忽略它们的电阻。通过评估,使学生对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未来更高层次的探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4评估交流实验是否单一、片面

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紧密吸引到课程的内容上,让学生像走进一个迷宫,不断地思考来寻找出路。这样促使学生启动思维,主动去思索,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巧妙地设置问题,这样才能起到“请君入瓮”的效果。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走入知识陷阱中,从而引出新的内容。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这类方法最易产生好的效果。因为这样能够活跃气氛,吸引学生思考。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成动手动脑的实践。比如,探究“次氯酸的漂白性”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几个问题,究竟是氯气还是次氯酸有漂白性?然后学生可以分成两个派别,各支持一方,通过思考、分析、辩论,进而通过直观的实验揭示最终的结果。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思维被教师的问题紧紧抓住,在看似游戏的环节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让学生知道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判断。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再也不用担心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用担心学生的知识学不会、学不牢,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学习得更加牢靠。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1.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问题或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使用探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将易操作、易成功、没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对于验证结论性的实验,教学中改用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猜想与假设(或化学实验事实)实验验证假说(或科学抽象)科学结论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如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这一演示实验,可以改为探究实验,通过加过氧化氢溶液,检测硫酸根离子,以证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这样从实验研究至获得科学结果的过程,使学生体验了探求知识的乐趣,亲身感受了科学家研究问题的经历。这种真切、客观、直接理解化学及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知识、方法的求索,学术问题的研讨,创新思维的挖掘以及科学素养等的自我形成。

2.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现行教材更多的是将设计好的方案整理出来,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这样学生模仿一次,往往没有过多的思考,因此印象不深刻,学生也就应付了事,更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选择一部分验证供学生进行探索。比如,钢铁的腐蚀,探究学生的实验方案,可以选择不同的腐蚀方式,然后猜测哪种材料腐蚀得最为严重,学生提出假设,根据分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将原本死板的实验变为开放的探究实验,教师也能通过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撰写不同的实验报告,防止学生偷懒。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高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小心求证;解释结论─质疑反思;评价交流─新的发现。因此,科学就是不断地提出论证的过程,是人类科学系和逻辑性的整合。那么有效探究就建立在猜想之上,当然这并不是空想,而是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科学严谨的逻辑猜想。目前有很多科学猜想吸引着一代代科学家去证实。这就说明,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思维都是极度活跃的。特别是这些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所以我们就把知识设置成问题,让学生去解答、去思索,通过实验来证实。比如,我们可以大胆假设问题,那么结果如何,大家需要去探究,交流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最终结论,从而证实最初的设想。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时候,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证明这些定理和公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语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教会学生公式,而是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教师要让学生习惯与人交流观点,让知识碰撞出火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就能不断进步,教师也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也能变成合作者,共同探索知识,从而找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东方.中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构成及其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2.

[2]田秀青.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第4篇

一、打造课堂合作学习的环境和基础。

1、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根据全班学生的学力水平、个体差异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先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学习小组应该 保持均衡,即每个小组的水平,包括智力水平,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要有学困生和学优生,这样每个小组就能互相帮忙,每个小组能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和帮助。学习小组应该以自愿为前提,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自愿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这能更好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小组应该经常变动,学习小组建成后,不应一成不变,应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出的矛盾,使合作学习能顺利展开。

2、合理安排座次

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和其它情况,对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让素质好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弱的穿插安排在一起,可以是梅花形的排列,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排列,只要适合于教学就可以。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后,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在建立学习小组里我们提到,可以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这些同学必须明确他的职责,比如: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报告员负责集合组内研究结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二、科学认真地安排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应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自我产生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来一起呈现这个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的问题,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要做好协调工作,然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记录员整理,由报告员在全班交流。

3、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协调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将讨论的问题总结后,并向全班交流,组与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要作好协调工作,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做到收放结合,积极评价,解答疑难,鼓励创新。

4、客观评价、科学总结

这个评价可以是老师给的,也可以是小组中给的,但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总是不太现实,所以,可以运用小组成员自评或相互评价,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5、表扬是最好的奖励

对学生来说表扬是最好的精神奖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下步都要及时表扬。对于表现的突出的学生也可以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无。

三、注意事项

1、处理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教师应处理好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在适当的时机有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前,应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一定的看法,这样小组讨论才能产生一定的成果。

2、处理好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而不应看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否与自己课堂设计的结果相符合。结果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完整的过程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成果的,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3、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教师应首先明确自己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职责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然地形成合作学习动机,自发地提出合作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倾听;能力培B;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48-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倾听作为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一种行为能力,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专家研究表明,3岁~12岁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倾听能力的养成也要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培养幼儿倾听的兴趣

一般来说,3岁~6岁的幼儿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动,理解力相对较差,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如果选择幼儿没有兴趣的教学方式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只有选择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内容,才会让幼儿集中注意力。

(1)善于寻找并抓住幼儿关心的话题。幼儿关心的话题往往是他们感兴趣和喜爱的,例如电视里的动画片、少儿电视频道等,是幼儿每天都会关注的。作为教师,可以将幼儿关注的话题作为倾听的切入点,寓教于乐,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活动,让幼儿站起来说一说他看过的剧情,让其他幼儿听,听听他说的是不是和电视里的一样,只要他说出来,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幼儿下次讲得更好。幼儿本身就喜欢听故事,所以在其他幼儿讲述剧情的时候,都会认真倾听。这样一来,孩子们倾听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不仅能认真听同伴说,而且会更多地关注少儿节目,以便下次能够讲得更好。

(2)选择适合幼儿倾听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倾听内容。大班的孩子可以选一些相对较长、情节曲折、稍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聪明的喜羊羊和狡猾的灰太狼的斗智斗勇,虽然每次灰太狼都没有吃到羊,可是它依然不放弃,一直不停地向羊村进攻。而小羊们也非常勇敢和聪明,每次都能想到办法脱身。故事里面的每个人物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猜猜、讲讲、听听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形成丰富的想象,从中收获兴趣和倾听的激情。

(3)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幼儿在激励中认真倾听。幼儿总是希望得到大人的鼓励,教师在幼儿心里又是极其重要的人物,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指导,运用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说错了一个词语,有的幼儿及时发现并勇敢地站起来纠正错误,这正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可以将一朵小红花奖给他,以鼓励他的认真倾听和勇敢纠正错误,引起班内幼儿的惊讶和羡慕,从而告诉他们,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二、尝试多样化方式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1)用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幼儿倾听的积极性。用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人倾听的积极性,对幼儿也不例外。因为有了任务意识后,就会积极地完成任务,认真听讲。在听一个故事之前,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比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之前,事先提出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最后它们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妈妈的?”提出这些问题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故事,等老师讲完故事后,请幼儿站起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好的可以奖励小红花或者小星星。

(2)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积累才可以形成的。例如,每天的点名就是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好机会。在点名的过程中一定让幼儿认真倾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敏,能一次就听清自己的名字。在这当中教师一定要进行鼓励,孩子因得到鼓励而更努力去倾听,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开始时是有规律地点名,然后把点名册上的学号打乱了无规则地点名,幼儿对这种方式特别感兴趣,每一次都会安静地倾听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慢慢地,就在点名时养成了好的倾听习惯。

三、家园共育形成合力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努力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忽略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没有进行倾听教育。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需要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可定期开展有关倾听内容的家长座谈会,广泛交流家庭教育中的倾听困惑。对家长而言,应积极主动与幼儿园教师保持联系,共同学习和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及教育经验,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倾听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是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重视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以幼儿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依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将倾听渗透在幼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只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他们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生才能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不断努力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并通过一切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教学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一味地靠教师和家长逼迫学生学习,对学生而言是痛苦的,学习效果也一定很差。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从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入手。而教学联系生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紧密时,学生就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愿望就比较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兴趣就很高。比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内容,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有关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两张图片:铁轨和双杠。然后提问学生“两条铁轨、双杆给我们怎样的图形形象。”这样,通过生活图片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平行线形象,从而引出课题。接着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给人们以平行线的形象”。这样,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都很强,在学生寻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给平行线下定义。通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探究问题的本源,这对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留给学生自我探究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被教师占用着的,教师要不断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努力听讲,努力做笔记,学生是没有自主探究的时间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需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实践中获得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把一些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突出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的高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帮小蚂蚁找最近的回家路线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联想到已有的知识“走垂线段这条路线最近”。然后开展以下内容:比如引导学生描述三角形的高,使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三角形的高,让学生比较哪些画法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能够正确地使用三角板的直角边画出三角形的高等。通过学生自我探究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这一教学难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是极为重要的。

三、巧设实践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学习是很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索,获得发展,教学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尤其是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要积极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在实践中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为学生设置实践性问题,使学生积极地行动起来,自主探究学习,不断体验,获得成功。

第7篇

关键词:数学;培养;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自学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对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关键是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与学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实现这些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节时,我通过情境演示、动手操作分小木棒来验证计算,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小组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观的协同作用,来理解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弘扬主体精神,张扬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算法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不仅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平台,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如,计算21×12时,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提出怎样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汇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竟然有7种方法,最后归纳为“笔算、口算、摆、分”四种方法。

第8篇

一、探究能力在预习中培养

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预习,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预习必须结合实际有所选择,不是每节课都必须进行预习,不是每种类型的课都适合进行预习,也不要在预习的过程中搞“一刀切”,人为地给学生画框框,这样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

从预习的效果上看,学生完成预习的质量与他们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是紧密相关的。那些思维迟钝一点的学生展示的预习成品大多采用抄书的形式,从他们的预习成品中,很难发现他们通过预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那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往往采用标注的方式,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书上用一些自定的符号标注出来,这样,在听课时,就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习目的。

二、探究能力在查找资料中培养

课前,我把要讲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由于学生认知风格各异,找到的资料也五花八门,而且有的与课上所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

课上,在讲清本节课的知识后,我都要安排讨论交流环节。通过这节课,要达到三个目的:①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获得伙伴们的认可,从而体验到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②在小组或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将原来杂乱的信息条理化。③通过交流,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将本节课有关的信息纳入到各自不同的知识网络中去。对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与甄别,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关信息和错误信息。

三、探究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交流能力受他们认知水平、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的限制。我在进行这个过程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的。

(1)师问生答形式:在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表达能力低,在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师问生答的交流形式。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学生提出问题形式:到了中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发展,而且在低年级,学生的置疑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培养,因此,部分学生根据课上所授的知识提出一些疑问。

(3)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形式: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上面简单的交流形式了,出现了师与生、生与生多边互动的交流形式。

四、探究能力在体验中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尝试着进行两种形式的体验。第一种是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另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内在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在已经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再体验,这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条途径。

第9篇

关键词: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37-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尝试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粗浅的谈几点认识。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猜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学过长度单位“厘米”,所以能很快地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4厘米多一点;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用直尺量量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不满1厘米,怎么量呀!究竟是多少呢?学生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三、组织探究活动,选择探究方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分数意义”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充分的材料(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小棒等),上课后教师提出:“你能把这些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之后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数?”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都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之中,充分自由地选择材料,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索,这样安排,每个学生都可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2.合作探究。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动手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快就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有了前面的直接操作,学生讨论得比较认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每排摆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摆的排数有关系;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所摆正方形的个数有关系。最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概括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长和宽相乘比较简便,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