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交媒体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交媒体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社交媒体的概念

第1篇

一、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的概念

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属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的范畴,在对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进行分析之前笔者对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可供性与社交可供性均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可供性以及社交可供性的理念偏重表述人机之间的互动。

可供性(affordance)的概念最早由Gibson提出,该概念是Gibson直接直觉论的核心内容。环境的可供性是指这个环境可提供给动物的属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① 。 可供性既不能像在物理中那样来衡量可供性既不像物理属性是一种客观属性,但也不像价值和意义那样是一种主观属性,可供性跨越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分法,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也都不是,它同时指向环境和观察者。Norman将可供性的概念引入到了设计学的领域,认为可供性是“是物体被感知到的和实际的属性,主要指那些可决定物品可以怎样被使用的基础属性”。Norman 认为可供性与物品的本质属性相关,而 Gibson 认为一个物品的不同可供性是没有差别的 ②。

社交可供性(social affordcance)是可供性的一种,是环境或物体允许社交互动的属性,比如说朋友悲伤的脸会让人有安慰举动,等在咖啡机钱的人意味着可以交谈,一个伸出的手意味着一次握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交可供性很多情况下用来描述社会化工具,比如维基百科、即时通讯工具、Facebook等社交网络③ 。

二、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会化营销的影响

技术的可供性是在人与技术的互动的清下产生的,当人际之间的社会互动以技术作为中介,那么技术便具有了社交可供性,技术也对社交行为本身产生影响。笔者以微信为例分析新媒体技术的社交可供性对社交行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化营销所产生的影响。

1、语音对讲为对话提供模拟现实的对话体验

微信的语音对讲是微信的功能之一,语音对讲结合即时发送的技术一方面减少了单纯文字描述的生硬感,增加了社交互动的趣味性,社交互动增加了声音元素;另一方面语音对讲模拟了现实环境中的对话情境,减少了因文字解码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模拟的现场对话感让用户更容易产生交流的欲望,提供模拟现实对话体验这一重要的社交可供性。飘柔开启了陪聊式的微信对话,用户添加好友之后可以根据选择进入聊天模式与小飘实时语音聊天,真人版的对话拉近了品牌与用户的距离,给用户带来趣味性极强的仿真的对话体验,同时使品牌人性化的印象深入人心。

2、即时状态发送增强身份认同感

微信的即时状态发送名称为“朋友圈”,朋友圈的状态是获取朋友圈内热议信息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交行为中身份确认的重要源头,在与朋友的互动中获取身份的认同,获得别人的认可。朋友圈提供了话题来源、身份确认的社交可供性,在圈子成员进行身份确认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时候便很容易在圈子内部形成口碑传播效应。朋友圈即时状态的增加了用户进行社交对话的话题,激发人们进行身份确认的欲望和热情。举例而言,小农女针对白领阶层做圈层营销,每日发送的菜单在朋友圈得到转发形成口碑引爆了在白领阶层圈子,最后形成在朋友圈卖菜的独特营销景象。如汤姆?海斯所言:“营销即身份,身份即营销 ”④。

3、地理位置定位减少社交的距离感

地理位置定位能够让产品的目标用户更加精准,同时减少人与人聊天的空间距离感。用户每发一次朋友圈消息,微信后台便会抓取用户的地理位置,并在朋友圈中显示,在查看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地理位置定位可以减少人们了解朋友身在何处的社交成本和时间成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地点和内容可以跟朋友进行聊天,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交成本,促进了社交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营销者可以在地理位置上添加商家信息,在朋友圈进行品牌的曝光。此外,用户可以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来看是否有可以聊天的的人,使地理位置成为社交考虑的因素,为用户随时随时找附近的人聊天提供了可能性,这种社交可供性对于对于社会化营销来说无疑会增加营销的精准性,如果营销人员在签名档上附注营销信息吸引用户的注意就能够及时吸引在附近的用户到店消费。

4、漂流瓶提供社交期待感

漂流瓶的一扔一捡的过程的社交可供性是用户对他人秘密的窥探和对未知社交的一种期许,社交期待感促成用户去捡瓶子和扔瓶子。招商银行曾发起一个微信“爱心漂流瓶的活动”,微信用户用漂流瓶功能捡到招商银行漂流瓶,回复招商银行之后便会通过“小积分,微慈善”平台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在该活动中技术和创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5、微信公共平台带来精准互动的可能性

微信的公共账号允许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媒体形式资源齐发力,视听结合的富媒体营销让品牌能够与目标用户进行亲密接触,在微信公众账号的后台可以进行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从而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微信公众账号每日可一对多地向用户推送消息,与用户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互动。微信公共平台是信息分享的来源之一,同时也是用户获取优惠、参加活动的平台,微信公共平台提供了精准化社会互动的可供性。以星巴克官方微信为例,星巴克除了每日推送图文信息之外,还有一些与用户一对一互动的营销案例,2012年开展的“自然醒”叫醒服务时,当用户添加“星巴克”为好友后,用微信表情表达心情,星巴克就会根据用户发送的心情,用《自然醒》专辑中的音乐回应用户。在微信公号的营销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可供性之外,活动的创意、内容的趣味性成为用户是否选择社交互动的影响因素。

6、二维码打通线上线下

二维码是一个很潮的概念,扫一扫就可以轻松关注感兴趣的企业,具有方便、快捷的社交可供性,减少了用户搜索的环节,缩短了用户感兴趣到关注微信账号的时间差。但是用户自动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这一主动的行为是在用户对企业或产品有极大兴趣的时候的举动,必须有相关的诱因和刺激机制,而线下电子优惠券、电子会员券对用户来说是极大的诱惑。用户关注之后企业可以通过一些线下优惠券的发送增加用户的粘性,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因此二维码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关键入口,企业借助二维码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

第2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传统企业;品牌营销

1社交媒体及社会化媒体营销

1.1社交媒体的概念及发展

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它依托于Web2.0技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为核心,人们可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经验、交流意见及产品的使用体验等。现阶段的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1]。迄今为止,社交媒体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在萌芽时期,社交媒体主要表现为即时通信、交友网站和各种论坛等;2003年第一个真正的通用社会化网络Friendster成立,社交媒体进入发展阶段;随后出现了一些用作专门用途的利基网站,如Ning,接着公司主办的社会化网络、多媒体共享网络、社会化新闻新闻与书签、实时更新网络等开始出现;2004年Web2.0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成为社交媒体诞生的主要标志,此时产生了Facebook、Twitter等,标志着社会化媒体发展进入成熟期;2010年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应用广泛流行开来,这当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微博、微信等[2]。

1.2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吸引用户广泛参与,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而且,用户可根据自身兴趣,找到志趣相投的网友形成社群,或通过熟人建立起熟人网络。这些都为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展开营销奠定了基础。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的营销推广活动[3]。其有别于传统的以销售商品为目的的营销活动,希望吸引用户对品牌的关注,得到用户对于品牌的认可,并最终获得品牌溢价。可以说,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企业更加关注用户的参与度和品牌的美誉度,希望建立并保持品牌在用户心中的良好形象。

2传统企业概念的界定

相比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家电制造、食品生产以及汽车工业等依靠原有传统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企业则属于一定意义上的传统企业。它们在过去依靠自身的严格管理、成熟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出了大量的、高质量的产品,从而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商品同质化日趋加剧,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自身的营销推广策略,以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品牌营销策略

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使消费者在消费时认准这个产品,投资商选择合作时认可这个企业,这就是品牌营销[4]。传统企业在面对品牌营销时有多种选择,但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营销,不失为一个好方式。

3.1通过建立微博、微信账号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互动

微博作为当今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企业进行品牌营销,与消费者建立情感互动的平台。作为传统的家电生产企业,海尔集团成立已有32年,其一直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著称,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然而,在面对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社交媒体的日益兴盛,海尔集团也采取了适应社交媒体时代潮流的营销策略。截至2015年年底,海尔集团旗下共建立了179个微博账号和286个微信公众号。海尔集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介绍中表明,海尔将把自己的公众号打造成最有趣的企业公众号,其中“这里不生产空调冰箱洗衣机,这里有的是我们要给你的陪伴感”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正如海尔在微信公众号功能介绍中所讲的那样,在公众号中为消费者呈现的是最好的故事以及最有趣的海尔人。海尔将企业的品牌符号以及品牌文化通过一个个原创的、生动的小故事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使得消费者在愉快阅读的同时,主动在评论中留言。这不仅是在与作者互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是与海尔品牌的互动。另外,海尔的微博账号也会推出有趣的段子,来吸引粉丝的参与互动。例如,2016年6月15日,海尔借助其周边产品“海尔兄弟”推出了一条应景的微博:“难道这就是海尔弟比海尔哥白的原因?”并配有形象的图片。这一举动在成功吸引粉丝注意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好感度。

3.2制造热门话题,引爆社交圈

作为凉茶生产企业的加多宝,在商标、包装的使用权上一直与王老吉纷争不断,面对王老吉的连连败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和渠道商对加多宝失去了信心。面对企业出现的危机,加多宝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制造话题,在为自己喊冤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重新建立起了对加多宝的品牌信心。2013年2月4日,面对败诉,加多宝官方微博连发了四条主题为“对不起”的微博,并配以幼儿哭泣的图片。微博发出后,随即引发了网友关注,并获得了大量转发,之后话题持续升温,更有网友恶搞了“王老吉没关系”等,将这一话题推向了。2015年4月,加多宝发起的“多谢行动”再次成为了微博的热门话题,并吸引了网友及其他品牌的注意。

3.3推送微信朋友圈广告,引发熟人间的讨论

微信作为一款为用户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在2013年11月其注册用户量就已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5]。与此同时,微信不仅具有收发信息等基本的即时通讯功能,它的朋友圈功能更是使得微信成为了受广大网友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2015年8月20日,微信朋友圈广告正式上线官方网站,这无论对于微信还是企业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微信朋友圈广告自上线以来,兰芝、兰蔻等化妆品品牌以及宝马、奔驰等著名的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上面投放品牌广告。不同于以往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投放的广告,微信朋友圈广告能够精准到达,用户只需轻松点击便可观看,还可以在广告下面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好友讨论广告的优劣以及交流产品的用后体验等。

4结论

如今我们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还为企业的营销,特别是品牌营销提供了新思路。传统企业应该调整原有的营销推广模式,利用好社交媒体这一新兴入口。

作者:杜鑫 单位: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社交媒体.360百科

[2]萧琳.社交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的新逻辑——从对立到融合[J].中国经贸导刊,2016(3中):45-46.

[3]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3.

第3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G2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方式和共享手段逐步发生变化,由以往的面对面交流逐步过渡到依靠诸如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型社交媒体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虚拟创新团队的运作形式逐步取代了实体创新团队,成为当前技术创新团队的主要形式。由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型社交媒体刚刚问世不久,部分创新团队成员还不能接受、或不能熟练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将对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制定提升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提供良好的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概念有社交媒体,虚拟创新团队和知识共享。社交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社会网络关系的用户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在我国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这些社交媒体不仅快速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逐步进入到虚拟创新团队工作过程中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逐步得到虚拟创新团队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虚拟创新团队是指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所临时组建的以团队成员所掌握的知识为核心资源,以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新型社交媒体)为沟通手段的分布式、临时性的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是指虚拟创新团队中的个体、团队通过各种交流手段彼此共享知识,通过知识转化、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等方式,实现组织知识的增值。知识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共享才能得到发展,知识的共享范围越广,其利用、增值的效果越好。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型社交媒体对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制约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的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并找出原因是利用社交媒体提升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1.团队成员间缺乏信任

基于社交媒体组建虚拟创新团队,跨越国家和地区搜寻创新需要的成员组建创新团队,由于成员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加之彼此文化、等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首先,团队成员对这种通过互联网建立起的研发团队运作形式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而且一些无法用语言、符号表示的隐性知识能否在团队成员之间共享导致团队成员对虚拟创新团队是否能有效共享知识产生一定的怀疑;其次,团队成员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会对自己是否能在该虚拟创新团队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创新知识有疑虑,因此会对团队成员间的信任程度带来较大的影响。

2.内部凝聚力不足

虚拟创新团队的科研创新必须要有内在动力,而内在的动力来自凝聚力。创新团队缺少深层次的合作理念,减弱了团队的凝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团队合作理念薄弱,导致团队成员缺乏共同的目标,内部缺少知识共享的氛围和学习创新的动力。创新团队缺乏旗帜性的领军人物,成员之间互相合作不够,难以产生具有威信的科研带头人,无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内部凝聚力。

3.激励方式单一

激励机制是科研创新的外部动力,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研创新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目前,我国创新团队的激励机制形式单一,主要是建立在团队绩效简单量化的基础上,如论文的篇数,所获奖项的个数,所立项目的个数等内容。这样的考核内容只考虑到了科研人员的外在的研究成果,而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的隐性成果,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其次,目前奖励机制缺乏多元化,动态化,以物质奖励为主。科研人员属于知识型团队成员,不仅仅需要物质奖励,更需要的是对其价值的肯定。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容易使团队成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下降,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4.社交媒体需要的技术支持满足不了需求

利用社交媒体组建虚拟创新团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首先是有些虚拟创新团队成员所处的互联网环境较差,网速较慢,Wifi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无法保证音频、视频等知识的实时传输。其次是新型社交媒体对硬件设备及移动存储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虚拟创新团队成员更新硬件设备和移动存储设备。

5.隐性知识共享难度大

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有利于难于用文字和符号表达的隐性知识的共享,而借助于互联网和新型媒体技术的虚拟创新团队中,有些团队成员由于地域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只能借助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实时交流、演示等,将隐性知识在团队成员间传递和共享。由于互联网环境较差等原因实时传输的数据可能会发生“变形”,传递的信息和知识有偏差,不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同时,隐性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和特殊性的特征,也会影响到虚拟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

基于社交媒体的虚拟创新团队上述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需要针对五方面问题及成因制定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对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撑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虚拟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向义,邵强,罗洪云,张建华.基于社交媒体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2015(3).

第4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模式

社交媒体融合了Web2.0和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的最新理念,使用户可以在网上获得更多传播、分享、交流的自由。学术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方便地进行学术信息转发、交流分享思想观点、获取文献原文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来参与学术活动,学术信息交流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一、社交媒体及其发展现状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虚拟化W络通讯工具和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已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国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有Faeebook、YouTube、Twitter、Linkedln等。在国内,社交媒体经历了BBS时代、社交网站时代、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发展至目前主要以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为代表,另有百度贴吧、人人网、朋友网、豆瓣、知乎、美拍、天涯社区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网络社交应用平台。按照社交媒体属性的不同,可将其归为创作发表型、协同编辑型、资源共享型、社交服务型、即时通讯型五大类型。

目前社交媒体已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流量来源,二者占比分别为46%和40%。据2017年1月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依然作为最典型的网络社交应用排名前三,应用率分别为85.8%、67.8%、37.1%。可见,具有即时通信功能的社交媒体最易成为社群型网络媒体。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交流典型模式

(一) 博客、微博:学术知识转移模式

博客(Blogger)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可随时张贴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网站。目前,有许多科研机构、学术期刊、专家学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随时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术会议信息、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通常被称为学术博客。学术博客使学术交流不再局限于基于著作、学术期刊、专家报告等传统型学术交流模式,进而转向开放、随时随地、泛在化的交流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学术博客平台既可以是知识的生产源,也可以是知识的传播源;既可以是经过同行专家评审后的正式出版类学术信息,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存储于专家大脑中经过显性化处理的隐性知识。学术博客相互之间通过博主的转载分享、评价交流,实现各知识节点的相互转移。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与博客相比,更突出信息的即时性、快捷性。微博用户群因拥有大量专家学者、学术机构,使关注用户能够及时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的知识信息。此外,微博信息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各层次学者的跨界交流,碰撞出个人创新观点。

(二)维基百科:学术知识协同生产与共享模式

维基百科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在Wiki支持的协作式写作中,每个人都可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甚至探讨,是一个最大、最知名的网络知识社区。所以Wiki帮助我们在一个社会网络(SNS)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与其他社交媒体相比,维基百科能够针对特定的领域知识或主题概念汇集大众智慧,构成网络“合作实验室”,互联各方面的专家发挥个体学科特长,形成个人能力与智慧的相互叠加,使产生的知识信息更权威可靠、更受广泛认同。通过参与维基百科的知识信息编发共享,个人的传播行为和掌握的知识、观点通过在wiki平台上共同修正完善,最终形成“共识”性概念或经典性论述。

(三)腾讯QQ、微信:学术信息传播与互助分享模式

QQ、微信同属腾讯公司旗下的社交产品,具有极其相似的功能特点,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可以群聊、发表评论、撰写日志文章,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民的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用户规模达到6.66亿。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应用是微信,其次为QQ,占比60.0%。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

由于QQ、微信强大、易用的信息交互功能及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学术交流领域重要的虚拟平台。通过QQ或微信朋友圈、QQ群进行学术信息分享或文献原文、会议资料互助传送的优越性已被大众广泛认可。网友通过建立QQ、微信学术群,使学术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知识生产传播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三、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传播的典型案例

(一)科学网博客

科学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由具有50余年媒体经验的中国科学报社主办,是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2007年正式上线。网站设有博客、会议、论文、项目基金、实验室等频道,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多样实用的学术信息。尤其是备受学者们欢迎的科学网博客目前已在各个学科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学术会议资讯、专家报告观点、权威论文转发等学术信息极大地吸引研究人员积极加入,成为更多的信息传播“节点”,高效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10年来,科学网博客已经成为上百家新闻媒体,特别是国内严肃媒体和境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源泉,大大促进了科学传播。

(二)网络问答社区――知乎

知乎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帮助你寻找答案,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凭借其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氛围和独特的产品机制,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里最具创造力的人群,将高质量的内容透过人的节点来成规模地生产和分享,构建高价值人际关系网络。其发展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2017年1月,知乎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预计完成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2017年知乎将面向广泛的知识消费者和机构伙伴建立大型知识平台。截至2017年1月,知乎已拥有超过6500万注册用户,平均每天有1850万活跃用户访问和使用。2016年全年,知乎用户提出了超过600万个问题,撰写了逾2300万篇回答和151f篇文章。

(三)学术类微信公众号

微信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生活方式。目前许多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进行视频直播。学术刊物每期的出版论文目录、论文全文、重要学术会议信息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直接推送至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大型学术研讨会可以将会议通知、日程安排、著名专家的报告演示文稿、报告录音、学术讨论信息等通过微信平台即时。《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中国医学博士联络站、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科学网、现代大学周刊、爱思想网、唧唧堂、博士圈及MOOC成为首批10个最具影响力的、高品质的、最具学术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其中MOOC公众号位列榜首。

四、结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与获取模式代表了“去中心化、开放性、共享性”的思想理念,这种去中心化的理念赋予用户平等而个性化的地位,充分刺激用户参与互动交流的热情,更有效地挖掘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使得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同时,开放自由的和转载会很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信息冗余、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相信随着互联网管理政策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李娜,胡泳.社交媒体的中国道路:现状、特色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14,(12).

[3]张h,朱庆华.Web 2.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

[4]王学东,杜晓曦,石自更.面向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J].情报科学,2013,(3).

第5篇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是人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等。

(二)新型社交媒体的特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对于传统的社交工具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都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使用的实用性和便利性。通过新型社交媒体的APP进行网购、订外卖、订票、实时联系等,这些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广泛性。通过新型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日常学习生活。新型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使当代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多种类型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大学生的通讯沟通手段更加多元化。通过对生活学习的记录和对朋友圈内其他人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各类公众账号的关注,可以获取大量的新鲜资讯,也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2.拓展社交圈,提高沟通能力。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大学生的交友圈不再局限于教室或校园。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便利的接触校外世界,随时随地与人沟通,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努力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需要、个人和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缓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

3.自主学习,获取丰富网络学习资源。TED、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一批网络资源正是依托社交媒体为全世界爱学习的网友提供的一个网络交流学习平台。这些公开课涵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金融等领域的优质课程。通过网上学习的途径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也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人际关系紧张。当前大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社交比较匮乏。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在课内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转移到了手机上,使得课堂效率低下,严重损害了大学课堂知识传承的理念,在课外学生之间的交流缺少面对面的形式,学生更愿意宅在宿舍当“宅男”“宅女”,大大减少了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阻碍了大学生们兴趣与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学生更不愿意走进集体,学生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改变,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对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冷漠。

2.信息过度暴露,自身安全利益存隐患。伴随着支付宝和各种网络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在网上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极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却为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通过网络诈骗,虚假信息,对大学生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新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具有较低的门槛,且开放程度较高,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息成为现实,但这些信息当中也有许多不良信息掺杂其中。当前大学生心智体尚未完全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薄弱,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也会有失偏颇。针对一些热点事件,面对不良信息时容易受到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

三、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一)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创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网络交往的安全性,同时也有效规范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避免大学生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建立良性人际关系朋友圈,在现实中满足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使情感的寄托从手机转移至现实,在现实生活中结交新朋友,分享兴趣爱好,获取支持和帮助。

(三)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这对学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需集专业技术人员和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并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队伍,以便更好地建设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了解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引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第6篇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关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始于2008年,文献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之后,研究成果迅速激增。从文献分布来看,美国贡献了超过半数的论文;其次是澳大利亚,占总数的10%;英国居第三位,占总数的6%。从研究的主题分布来看,超过30%的文献研究的是社会化媒体在商业和经济方面的应用,超过11%的文献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从媒介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文献占到总数的6.3%,其他则分布在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尚不成熟的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甚至在一些基本概念、特征、范围等问题上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念与特征研究。2007年,Antony Mayfield 在《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一书中为社会化媒体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即“社会化媒体是一系列网络媒体的总称,这些媒体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他认为,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将社会化媒体的基本形态分为七大类:社交网络、博客、维基、播客、论坛、内容社区和微博。Mayfield的定义成为学者们认识社会化媒体的重要起点。Kietzmann等人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超过了社会交往的内涵的社会化互动媒体,随时随地、门槛低和广泛的传播技术能使社会化媒体改变组织、群体和个人沟通方式”。他们观点的共性在于强调互动,因此暂时称之为“基于互动角度的概念”。

之后,后继学者又对社会化媒体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基于技术角度的界定,如Kaplan和Haenlein 提出社会化媒体是在 Web 2.0 技术的基础之上,允许人们交换自主创造内容的应用;第二种是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提出的,认为社会化媒体是指支撑网络的那些工具和服务;第三种是基于网络结构的界定,如Toni Ahlqvist等人提出社会化媒体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人际关系网,人际关系网反映了社会化媒体不再是所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漫无目的的传播,而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关系网络,这也使得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了本质的区别。

此外,还有基于传播特点或者应用形态的界定,如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特性;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化媒体应用形式定义为博客、维基、播客、BBS、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和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就是由这些工具构建的社会化网络及其服务平台。

分类及类型研究。随着网络应用形态的丰富,社会化媒体所指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然而,仅仅依据应用形态来分类显然缺乏学理依据,且难以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

Kaplan和Haenlein 运用媒介研究中的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媒介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es)以及社会过程理论,构建了一个二维表,根据表格将业已存在的社会化媒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该分类方式下,就社会临场感和媒介丰富性来说,协作项目(如维基百科)和博客的程度是最低的,因为它们基本是基于文本的,因此交流空间较小;高一个层次是内容社区(如YouTube)以及社交网络(如Facebook),它们在文本交流之外还可以分享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内容;最高层次的是虚拟游戏世界和虚拟社交世界(如“魔兽世界”“第二人生”),它试图在虚拟世界中复制面对面交往的所有维度。就自我展示和自我披露来说,博客比协作项目的程度高,因为后者主要聚焦于某一领域的内容;同理,社交网站比内容社区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虚拟社交世界比虚拟游戏世界的自我披露程度更高,因为后者的用户是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并以特定方式行动的。

Lietzmann和Hermkens等对社会化媒体的分类建立在对其功能性的区分上。他们首先提出了社会化媒体应该具有的七个基础功能模块(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即认同、交谈、分享、存在、关系、声誉及群组:“认同”功能块表现出用户的社会化媒体设置在多大程度上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以及其他信息;“交谈”表现用户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交流;“分享”是指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来交换、、获取信息;“存在”是指用户可以在何种程度上与其他用户取得联系,这包括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情况;“关系”是指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联系,具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通过某种方式来相互交谈、分享社会事务、面晤或者仅仅是将对方加入好友列表;“声誉”是指用户如何识别他人及自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地位(声誉在不同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声誉是一个信任问题,社会化媒体只能依靠机械判断,通过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何种关系是值得信任的);“群组”是指用户组建社区和子社区的功能,一个网络越是“社会化”,其朋友、“粉丝”、联系人的群组就越大。

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在这七个功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没有哪个社交媒体只聚焦于其中一种功能,但又各有侧重,有的偏向身份认同,有的更关注分享,不一而足。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

相对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应用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研究涉及到个人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情况,社会化媒体在企业、政府、媒体乃至非政府组织中的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商业与经济视角下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口碑影响、推广宣传、公关策划乃至组织管理等方面。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化媒体在上述诸方面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它还包括媒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政府部门相关的行为。

首先,公共关系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对公关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社会化媒体在其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Alikilic等人对于土耳其的公关从业者进行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运用UTAUT模型,研究调查了土耳其公关从业者是如何对内和对外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二是具体研究公共关系人员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以及社会化媒体在公关应用中的效果。例如,Eyrich等人调查了公关从业者对于18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探究他们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操纵“想象的受众”,如何以不同受众为目标,如何隐藏目的以及如何保持真实性等,并由此探究在公共关系领域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其次,危机管理方面。对社会化媒体参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注重社会化媒体在危机事件传播中的作用;另一类关注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反应以及对危机处理手段的反馈。例如,Liu BF等人通过一项针对162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测验了一个以社会化媒体为媒介的危机传播模式(the Social-Mediated Crisis Communication Model,SMCC)。这项研究聚焦于SMCC模式的两个部分:危机信息形式的效果(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口碑传播)和公众对于危机回应策略的接受以及公众危机情绪的来源(第三方组织)。结果表明,有策略地将危机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匹配起来对于危机回应尤为重要。

第三,品牌与营销方面。社会化媒体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的研究包括影响和使用两个方面,即研究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品牌和市场,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广告和营销活动。例如,Christodoulides等人的定量研究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对品牌的影响提供了例证。研究者建立了一个模型,为用户生产内容的驱动力和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之间的连结提供了新的洞察。研究表明,关于协同创造、集体和自我概念的消费者洞察对于用户生产内容有积极作用,从而对以消费者为基础的品牌价值产生影响。

第四,内部组织管理方面。如何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组织内管理和组织外沟通,也同样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Rybalko等人通过对《财富》的世界500强公司以及个人的Twitter信息随机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了这些公司如何使用Twitter促进与股东的对话交流。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用Twitter进行对话倾向的机构来说,具有此倾向的机构更重视与访客沟通。

政治与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以政治和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普遍关注效果和影响。研究通过理论推理论证社会化媒体可能引起的各种影响,和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存在的现实效果。

对于用户通过社会化媒体参与政治活动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例如,Jiyeon考察了2009年Facebook上联合抵制Whole Food公司的事件,研究发现在社会化媒体上非计划性但效果有力的行动主义有可能激起拥有共同道德观念的中产阶级的进一步行动。他认为尽管许多人担心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但是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空间,反对者在此也会仔细审视自己的观点。

微观层面从个体用户切入,考虑个体在上述问题上的差异。例如,Homero等人对社会化媒体用于获取信息和个人社会资本以及用于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等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首先检验了当人们利用社交网站获取政治事务或者集体事务的信息时,其民主愿望和行动会不会提升。结果表明,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将社交网站的使用频率同公民参与行为和社会资本的增加联系起来。研究还发现,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的新闻消费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有关系,如年轻人、少数民族、低收入者和低教育程度者可能更倾向于用社交网站获取信息。

媒介视角下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研究。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利用智能手机来收集和社论内容,Mills等人通过四个国际智能手机的案例,研究了移动媒体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这项研究探讨了群体、学生和专业记者整理和媒体传输的潜力,并且提供量身定制的平台,并考察这个平台是否可以达到智能手机的内容制作和编辑部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探讨了未来的平台开发和潜在的设计方法。

除此之外,对于非营利机构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被研究者提上了日程。例如,2010年,Rowena L. Briones等人以《跟上数字时代:美国红十字会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关系》为题,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社会化媒体如何被有效地用在公共关系中进行客户资源的维护、开拓,建立与客户或公众的联系的问题。研究认为,社交媒体似乎为促进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这里组织与公众分享相似的价值观、信仰和兴趣。此外,研究还指出了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现状、问题和前景,还对美国红十字会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策略提出了建议。

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的情况可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有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与其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密不可分。包括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商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社会学科,在国外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为社会化媒体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一方面表现为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另一方面是学术素养的延续。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缺乏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和学术积累。仅以传播学为例,进入互联网阶段后,网络传播研究成为传播学重要的分支。围绕网络传播的新问题,西方理论界迅速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交现场感理论、媒介丰富度理论、信号理论、电子亲近理论等。相比之下,我国的网络传播理论研究还滞留在对传统传播学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验证阶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理论创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从根本上强化基础研究,才能弥补不足。

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亟待强化。对于国外社会化媒体研究而言,尽管基础学科内的理论创新有着很好的发育土壤,但是本研究领域内对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现有的为数不多的成果对概念、特征、分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往往陷入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境地,尚未形成共识。例如,一些研究中将电子邮件等与Twitter、Facebook等相提并论,一概算作社会化媒体。可见,概念体系尚未成形,对本质问题的规律性认知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待深入研究。

应用性研究成果丰富。相较于理论研究的“门前冷落”,应用研究可谓“门庭若市”,而且这些面向应用的研究为西方企业和组织带来了实际效益,在这方面非常值得我国研究者学习。西方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研究导向明确,研究问题的规模控制得当,便于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创新。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对理论创新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7篇

这里讲的“粉丝经济”,指的并不是追星消费。而是指在互联网社交年代,有些人把“双方互动’的概念偷换成了“单方相思”,并以此大做文章。

所谓的“粉丝经济”是旧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互联网社交的官僚主义,看似新颖、创新,其实是观念陈腐的人发明的“伪概念”,根本经不起实践和推敲。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它终将成为一个笑话,接下将展开详细论述。

互联网将是最具平等、自由、开放等精神的平台。它发展的越完善,人类的本性就呈现的越立体。我们先来回顾下中国互联网社交的三个阶段:

1、论坛社区时代——版主占山为王

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发展迅速,国内开始出现各种论坛社区,即BBS论坛时代版主占山为王,享有推荐权和置顶权,其个人意见掌控了一方舆论。我曾先后担任过天涯社区、凤凰网、猫扑的版主,常能感到一种被簇拥的特权感,天涯社区曾在2010年达到顶峰,当时中国互联网的热点事件80%来自天涯,然而盛极必衰。这种以回帖和站内信为主要方式的社交,必将被新事物所取代!

2、博客微博年代——自媒体自掘坟墓

论坛传播虽然内容为王,但传播方式原始,就是不断的发帖和跟帖。于是这种以“围观”和“奔走相告”为传播方式的自媒体平台产生了,博客和微博,这时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自媒体。然后有了“大V”。所谓“粉丝经济”也是在这个阶段形成。

拥有了粉丝,就可以给粉丝推送广告,最先抓住微博机会的人都发了一笔横财,但也自断了后路。本质原因在于:不少微博大V为了赚钱,接广告毫无原则和底线,而在内容的制造方面毫不在意,这就是自掘坟墓。别人关注你,是为了获取价值,而你不仅不能带来价值,还不断推送广告,那我就屏蔽你!

微博的先进性无非两点:一是转发实现了迅速传播;二是可以直达个体,这两点确实是社交的突破。但微博发展到最后,必然导致言论不平等。明星放个屁也会一群人抢着闻,百姓家里着火也无人问津,这就违背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平等。所以下一个时代到来了。

3、微信时代——平等、沟通、多元化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品牌。微信带着这样的口号横空出世。微信的繁荣代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这又是一个崭新的社交时代,微信将“粉丝”改为“好友”,强调了沟通的平等,强化了个人生活。但微信发展起来之后,有人开始用经营微博的方式经营微信,开始鼓捣朋友圈。他们先包装一个噱头,然后四处张贴小广告,引来了很多好奇的人的围观,于是就对外宣传其粉丝多少多少人,开始以大咖自居,有办培训的,有写书的,有做产品的,有拉帮结伙的等等,成了敛快财的工具,朋友圈被搅和的乱成一团,让很多人忍无可忍。

4、互联网社交回归本质:沟通,让一切皆有可能!

互联网瞬息万变,“一对多”的扁平社交模式已经成为过去,“一对一”的线性沟通模式全面到来。最重要的不是你跟多少人打过招呼,而是有多少人真正的信赖你。而这些信赖你的人,每个人又拥有一定数量的信赖者,一直往下发展下去……这就是你的社交链,它决定着你的个人价值。这就是社交裂变,是一条狭长的社交链,其蕴含的商业潜力将更大!

第8篇

相比传统电商而言,网红电商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免费优质流量。资本市场通过长期的观察,确认了网红电商的长期生命力:不断出现在各类消费领域的网红群体、网红电商在粉丝-交易转化率上明显的优势、中国巨大的过剩供应链能力急需和新兴的消费拉动势能结合……这些都是投资人看好网红的重要原因。

网红电商掀起社交商业冰山一角

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在里面。网红在享受电商带来的红利之时,还不断刺痛传统电商的神经,因为这些网红并没有给电商贡献一分钱的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却是这些传统电商平台收入模式的核心。所以,也才有了像蘑菇街这样平台开始自己培养网红,最终是想将网红控制,为平台带来利益。

然而,“网红电商”这个词可能是个阶段性的、容易使人误解的词汇。没必要也不可能,未来每个企业都需要有一张大眼睛和V字型的脸,嗲嗲的和消费者沟通。其实更准确的一个总结,应该是:主流商业模式,正在进入“社交商业”的时代。

社交商业一个牛逼的发展趋势

社交商业Social Business,指的是什么,看下面这个表格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解释一下:从线下商业模式到线上商业模式的转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经历了多年的冲击和转型,然而技术发展趋势和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迁不可阻挡,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行业仍然在经历着在线商业化的转型。

从在线商业模式,向社交商业模式的转变,又会是一个新的波澜壮阔、无人幸免的商业变迁趋势。尽管刚开始看起来,有一些难以理解、并且无法相信会成为生活常态的小胡闹:网红电商对于主流商业而言,目前就是这样一个阶段性的代表现象。

为何社交商业不可阻挡、一定会到来?因为社交商业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一个高效的营销生态圈,在这里面企业可以直接和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连接,社交商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和用户的情感连接加用户管理。

驱动社交商业加速发展的因素

1、社交连接技术能力的不断发展,企业自媒体成为连接消费者的核心

社交应用本身的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给商业提供了过去需要花费上千万成本才能实现和维系的低成本的与消费者连接与沟通的技术框架和能力。这种社交连接的技术所能产生的价值,必然会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充分利用社交沟通所能够给企业和消费者关系之间带来的新的沟通方式:一对一、个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消费者的自媒体,正在变成企业最重要的媒体资源

社交技术带来的另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是把媒体进一步的碎片化了,每个普通消费者都是兼具收入贡献价值和媒体贡献价值的双重身份。单个消费者的媒体价值,虽然看上去零散、简陋、难以管理,但是对于消费者自媒体覆盖的范围而言,这个媒体的可信度高、易于互动、转化率高。

3、商业和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导致消费者对消费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物质选择上更加富足的消费者,对于消费本身的乐趣,已经从“买到”(可获得性),到“买好”(性价比、选择的乐趣),再到正在大规模普及的“买好玩”(消费的意义不在于消费的内容,而在于消费的动机、消费过程的体验和消费后附加的价值)。理解这个逻辑,才能真正明白所谓粉丝经济、打赏经济和社群经济的实质消费心理。

4、社交商业,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嫁接电商,或者在电商平台上添加社交功能这么简单

社交商业的概念和逻辑,本质上不是一个平台级的概念,而是一个企业级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平台,不管是超级电商平台还是垄断社交平台,简单的希望通过平台产品机制的改变,来赋能平台上的企业进入社交商业的模式,逻辑上都是难以成立的,实践中也没有人成功。

社交商业下哪种企业将崭露头角

那么,哪些公司会成为社交商业趋势中的受益者,哪些机会可能会借助社交商业的大趋势,成为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机会呢?

网红电商:也许会诞生出新一代的消费品品牌,每个细分品类都有存在着颠覆工业化时代大品牌的可能性,但也不排除很多品牌的生命周期会变得更短,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的小而美的品牌的机会。人格化品牌之间是否会、如何能够形成合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需要持续观察的命题。

网红经济公司/批量网红培育公司:很难,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特别大的造星或艺人经纪公司。批量培养网红要持续成功的难度,可能还不如专注做和网红对接的供应链专业管理公司更有机会。后者的能力复制成功率与规模效应都会更足一些。

社交商业基础能力赋能商:很可能是产生新巨头的机会。这一类公司在计算机时代,是一批的硬件公司和软件公司。在社交商业时代,可能不仅仅只是软件公司,还得同时是数据技术公司、广告优化公司、营销创意公司甚至是资源整合公司,所以像IBM、蓝色光标这样的企业不停收购对岸公司,力求做到资源集中整合。

第9篇

去年底,Facebook资助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Consulting实施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市场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很重要,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它。因此,这个社交网络巨头了两本白皮书,并统称为“社交业务蓝图”(Social Business Blueprints),以便与营销人员分享利用社交媒体的成功做法。这两本白皮书的名称分别为“建立网络品牌”(Building Brands For The Connected World)和“在网络上谋求成功”(Organize For Success In The Connected World)。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71%的营销负责人相信,公司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竞争力;仅有33%的营销负责人现在拥有打造社交企业的长远战略。这项研究活动对101名副总裁和营销人员进行了网络调查,并采访了12名CEO、CMO和营销副总裁。

Facebook还罗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来定义社交性:

社交影响力:建立让品牌用户影响其朋友的战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向他们的朋友寻找建议,从而决定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资金。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网络为渠道来品牌信息,激励人们参与其中并分享信息。

社交营销:将社交媒体和技术融入到规划营销战略和提供品牌体验的过程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