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教学环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第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分析;语文教学;网络技术

网络世界以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将各个学科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帮助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探索、猜想和归纳,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分析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对于人才的新要求,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的一些基本特征,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地应用网络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而信息时代的小学生,也应该学会利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增强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的意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1.联想教学。

联想教学是对学生正常智力培养发展的同时,对其潜在的能力进行深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下,打造联想力培养,小学生的智力会大大提高。

例如,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中,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电子演示、幻灯片顺序播放时,通过超级链接及时引入与其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章或者其他媒体,另外,连接上网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时间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

2.猜想教学。

猜想教学就是启发、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刺激学生的智力再创造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小学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封闭,宽阔、开放、无限的网络时代,给小学语文教学的猜想式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猜想教学,就必须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它可以提供教学所要的素材和间接材料,其作用是非常大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需要一种引导、一种教学的氛围、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个体猜测。这时教师只是简单的口头教学就根本无法实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需求出发,营造一种教学所需的环境+一只远去的小鸟,它能飞向何方。它又从何方而来。会引起小学生众多的猜想,或者能够联想到小鸟生存的环境,猜想到环境的保护,猜想到日趋变化的大自然概况,等等。

三、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

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第2篇

营造有效教学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它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最大限度营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扣击学生心弦,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迷人的九寨沟》一课时,一番激情的导课之后随机播放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九寨沟那色彩丰富的海子,绚丽多彩的山林,五彩纷呈的深秋景色变幻等,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再按“看画面――读美文――品语言”这一程序,诱发了想象,理解了诗意,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突出文本的重难点

解决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产生假设与推断、引起想象与联想、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网络资源能直观形象地突出文本的重难点,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校园交响乐》一课时,先打出学校全貌的投影片,采用播放录相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井然有序的课堂、生机勃勃的课间、其乐融融的师生情,从中领会到了文本中为什么要把“教室”比喻为“蜂巢”,把“校园”比喻为“鸟岛”,把学生从四面八方送来的“贺卡和信件”比喻为“花瓣”。在品读句子时,采用投影放映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生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了教材重难点。

结合文本展现,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行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情感真挚,需要孩子们用心感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爱文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语文第七册《夹竹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从春季到秋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然而,一墙之隔,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开,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语言文字描绘的优美意境中,学生被深深地陶醉、感染,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季羡林大师喜爱夹竹桃、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笔者恰当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孩子们家乡的精美画面:飘渺柔美、自在灵动的老界岭的云,激情澎湃、跌宕回漩的中原第一漂,串串挂挂、红艳欲滴的山茱萸,肥硕可爱、盛开朵朵的鲜蘑菇,漫山遍野、含笑开放的杜鹃花……此种境界,无声胜有声,孩子们静静地看着,专心地欣赏着,美美地享受着,精美绝伦的家乡美景把他们的思绪带离了大师,带出课堂,带回了家乡,深深地被家乡的美所折服,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家乡!至此,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精彩场面的真实再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活动类作文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在教学《夹乒乓球》这堂作文课时,笔者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教学情境:先是激趣导入,把学生“爱玩、好玩”的情绪调动起来;待学生兴趣大增,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时,宣布比赛规则,划分小组开始比赛,笔者则悄悄打开摄像机,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等游戏结束,孩子们开开心心,笔者也收获满满;第三个环节学生开始说写了,刚才光顾着玩儿忘了去观察,孩子们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别急,请看这儿――”笔者打开大屏幕,“哇――”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别人;不但看到了比赛的紧张激烈,也看清了同学们一张张激动的小脸,一次次小心翼翼地夹球;听到了一声声充满期待的“加油”,一阵阵兴奋地喝彩……接下来,说活动的过程,孩子们滔滔不绝,出口成章,真是水到渠成、妙语连珠!不用说,这次作文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谁说这不是信息技术的功劳呢?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环境教育;渗透;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丰富课堂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想要在既不耽误课堂的教学进度,也不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做到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并将相关的环境教育内容巧妙地结合到课堂中的语文教学中去。对于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语文教材内容中,我建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占有极大的比重。打好基础对于学习一门学科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从字词方面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在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环境教育的词语。这时我们不光要讲解词语其本身的词义,还要把这些名词在环境教育中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如果做好这一方面,平时教师多说几句话就可以做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二)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篇课文都是与环境相关的,例如《望庐山瀑布》《桂林山水》《九寨沟》《秋游》《只有一个地球》《死海不死》等等。这些课文有些在纯粹描写自然景观的景色,有些则是以论述环境问题为主题。不管是赞美环境美丽的写景文还是反映现实环境恶化的说明文,讲授这些文章的同时就可以做到渗透环境教育。在讲解和剖析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本身引导到现实中真正的环境里。

(三)拓展相关课外知识方面

为了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课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来讲解相关的课文。比如在上《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更加形象地体会到西双版纳美丽的景色,教师可以一边展示西双版纳景色的图片一边讲解课文,给学生们带来视听双重的震撼感受。在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时,为了突显环境恶化问题的严重性,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黄河变化的纪录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引导他们对于现实环境恶化的思考,恰当地渗透环境教育。

二、举办课外活动,有效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的举办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如果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加入有关环境的话题,环境教育的渗透将事半功倍。

第一,写作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极度重视。教师在课下经常对学生进行关于写作方面的训练和辅导。如果教师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写作训练中,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并且通过写作将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抒发出来。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开展作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个人的荣誉感,通过竞争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地加强环境教育的渗透。

第二,演讲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非常有趣的一项活动,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晨读时或者上课前为学生提供三到五分钟的演讲时间,以环境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演讲。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还起到了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时间,举办一场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辩论赛。因为对于同一个环境问题,不同的学生也会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辩论赛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第三,环境教育是严肃又有些枯燥的,考虑到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心智尚不成熟,耐心有限,教师应当开展更加有趣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关于环境问题的情景剧或者小品。这项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在欢声笑语中有效地加强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形成相当深刻的印象,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渗透环境教育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和学校内进行了环境教育的渗透,但是环境教育的渗透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加强渗透环境教育,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面临现实中的环境问题。让环境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环境教育更加彻底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观察街道边和草坪里是否存在垃圾;让学生看看电线杆和墙上是否贴有小广告;教师要带领学生留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正视这些平常被学生们忽略的小问题。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台风、海啸、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不断,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污染等层出不穷,非典、甲流感等流行性急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追溯其根源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有关联。为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旁贷。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面的一点粗浅的作法。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我的作法是: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趵突泉》、《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都市精灵》、《咏柳》、《望庐山瀑布》等之类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破坏了这个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使整个生物界遭到灭顶之灾。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

二、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分类倾倒垃圾,种植一棵树木,保护一只小动物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你心中的真情实感。这样一来,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往往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所见景致环境问题深深忧虑的,更有对改善环境提出自己见解的。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第5篇

一、

情境感知,阅读思考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以此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文章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就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告诫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动为静、化静为动,挖掘教材中有关环保的内容,使学生真正认识环境并重视环保。

二、

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境教育的一个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去谈环保问题,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并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通常教师只需几分钟甚至说两三句话的时间,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图片,唤起环保意识

图片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图片,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联想。例如学习《九寨沟》时,可利用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激流瀑布。当学生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能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激发学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2.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进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并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再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比,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落差,对瀑布的消逝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逝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教师可及时地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打开网页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仅仅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消逝的痛惜,而会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进而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强化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三、

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儿童心智特点的限制,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是环保意识的渗透,为此,教师要深入浅出,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并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引导他们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心情,从小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说话: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最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象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拥有5亿网民的当代中国,早已走进各学科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互联网具有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影、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以及立体式教学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因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但如同前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新的环境工具并没有赋予当前语文教育过多的新意与突出效果,究其原因,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的驱动内因与教学的归宿点的设定以及课堂效果的优化是关键。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面对网络多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让教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职业体系,科技手段的创新、教学工具的进步并不能取代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新的环境,在赋予我们更多优势的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挑战。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带来的“利多”,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拿来主义的选择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高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不是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互独立、各自为阵地演进,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浑然天成、整合演进,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驱动内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处于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的行为阶段,加之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容易迷失在呆板乏味的平面知识中,却容易被声、光、影像等动态内容所吸引,因而,对文字和语言的接受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对直观的表象接受能力相对较强。

多媒体中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利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鼻、脑等多种感官,吸引注意,引发关注,成就兴趣,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我从网络上搜集、下载了许多有露珠的图片,在荷叶、小草、树叶、花瓣上,在宽叶、窄叶、针叶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色彩艳丽,五光十色。学生被这些美丽的图片所吸引,产生了喜爱之情,审美愉悦之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起学习这一课的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一部分,即实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授之以“渔”。

三、激发想象、活跃思维——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归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运用互联网能充分满足思维延展的需要,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非凡体验。如教学古诗《鹅》,学生理解了第一、第二行诗后,播放网上下载的有柔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讲、边想。然后提问:“如果你来到这般情景中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说:“我会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有的说:“一群鹅在碧绿的河水里游泳,树阴映在水面上,那景色可真美啊!我想拿照相机把它拍下来。”……同样,学生领会三、四句后,再看录像,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联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动作到语言,进行创造性想象,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四、加强互动,优化课堂效果

遗忘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遵循大脑学习机制,强化知识输入应用的方式,弱化遗忘过程。而互动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被验证具有良好渗透效果的机制。网络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互动性。课堂上,教师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把多元化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则可以与计算机直接进行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并得到反馈,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正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这种独特优势,不仅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好动心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体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了集体学习的优越性。

综上,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好像源头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流光溢彩、波澜纷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材特点、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要认真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资源使用的关系。多媒体资源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明确纲领,正确定位。同时,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小学语文教师多数采用“填鸭式”教学,不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应用不当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此,作者认为,应提出网络环境下构建新课堂的策略,使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教学活动较为单一,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网络资源,有助于更好开展重难点部分的教学活动,对增强学生理解和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最后,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而拓展学生思维。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教师有必要创设良好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想象,对拓展学生思维有积极影响,在网络资源的作用下,可以为拓展学生思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

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逐渐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但仍然具有不足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其计算机基础技能不够娴熟,未能有效应用PPT,降低课件的制作效果。其次,教师对网络环境的使用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不能广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网络环境有着错误的认识,因而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应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未能满足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的问题,阻碍教学发展进程,亟需教育部门工作者或教师提出构建新课堂的策略。

三、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课堂的策略

1.利用网络环境优势而提高小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阶段教育而言,教师既要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会其学会学习,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终身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预习是小学生深入学习的必经环节,而许多小学生不会预习。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对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上传至校园网或班级群中,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浏览,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为课堂活动奠定基础条件。

2.利用网络环境优势而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只有充分激发其自主性,才能使小学生更为投入的学习知识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优势而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网络教学方式而实现,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使之在网上完成。长期以往,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网络学习的积极作用。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有效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可以接触网络,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参与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发挥着重要作用。

3.利用网络环境而拓展学生思维

在网络环境下,要构建新型课堂,教师有必要积极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而拓展学生思维。首先,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氛围,既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的良性互动,以缓解学生压力,又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利用电脑QQ、微信、微博等发表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见解和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有助于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领域更为宽阔,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和质疑,通过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对比,向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等,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学生思维有积极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同时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许多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网络技术的配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由于小学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有哪些呢?

(一)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三)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中人物的形象。对于《观潮》这一课来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魅力,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对于文章中对于钱塘江大潮的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学生会通过发挥想象力来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但是如果加上声音和图片的辅助,学生对于钱塘江大潮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在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之后放一段大潮来临时的声音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在《观潮》这篇课文将要结束的时候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产生一种敬畏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是人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与教学领域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备课

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师备课,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综合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为自己所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的优秀公开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案的编写和优化,为学生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制作精细的教学课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和情景,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网络技术除了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高帮助之外,还可以为学生的自学提高丰富的资料。小学语文中一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来掌握,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增加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9篇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面对网络多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让教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职业体系,科技手段的创新、教学工具的进步并不能取代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新的环境,在赋予我们更多优势的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挑战。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带来的"利多",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拿来主义的选择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高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不是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互独立、各自为阵地演进,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浑然天成、整合演进,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网络环境提供给语文教学的优越条件

1、资源的开放性

网络的大门是对任何人都敞开着的。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没有地域,没有时间的限制。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在有限时间里面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可能性。你绝对不会有"入宝山而空回"的遗憾。网络的开放性也突破了教师辅导的一个难题,网络可以轻松地实现一人和多人的对话,这就可以充分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阅读的高效率。

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存储量与处理的加工进度,是手工检索所无法比较的,它可以让你瞬间拥有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减少了人的奔波、查找、收集、摘录之苦。

3、内容的丰富性

"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这句我们所熟知的教育名言是过去对老师知识储备的量的要求。可是,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教师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如何来应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如何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网页上的东西包罗万象,无论是动画、影片、图画、照片,还是作家作品、作文辅导、优秀习作等等,学生都可以一一点击查看到,这远远要比光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对他们来得有吸引力。而且对他们而言,自己动手搜索想要知道的知识,这也要比等待在那里被动地被老师塞进知识来得有趣兴奋得多。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广泛性就可以较好地处理教师的有限知识和学生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弱点。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学生获得信息的机会突然间会膨胀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又使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知道哪些信息是自己需要的,哪些信息对于现阶段是不能轻易涉足的。这要求学生要有自我设定目标、确定学习方法、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等各项能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首先应该有自知之明,能了解自我水平,才能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确定学习的进程。其次是基本的对于外界事物的自我评定能力,能够明确自己学习内容的正确与否,进而能够对自己的作为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加以约束和反思。

2、快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网络优越于其他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容量大。在范围上可以说是包括了整个世界,在内容上又可以说是容纳了古今历史的多样性。无穷的信息与学生"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性"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获得最多的信息就成了网络教学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学生首先要能够快速登录、快速确定信息检索内容、信息快速浏览、下载、筛选整合。此外,学生面对着大量的信息,如何来选择?哪一个信息才是最好的?这就要求学生有对于信息的一种快速的评价能力。不但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还要学会识别、选择。要找到最好的信息。而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如果不具备这几种能力,很多时间就会消耗在寻找的过程中,而不是用在思考整合上面。这就不能集中体现网络教学的高效性。

3、具有协作学习精神

为了寻找某一个知识的背景或材料,我在课外阅读后,常常需要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网上查找资料,学生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交流,不断地完善、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而且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交流提供了方便。四、加强互动,优化课堂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