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44: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逐渐进入了校园,进入了千家万户。网络的不断发展悄然改变着学习、工作方式和传统的生活习惯,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泛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从生理上讲,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肩宽等继续发育,内脏器官趋于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日益丰富,性意识也逐渐觉醒。随着大脑的发育,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认识记忆能力进入最佳状态。因此,青少年在心理上有若干共同的特征。
1.独立意识明显增强。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强化,标志着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青少年乐于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华。这本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涉世不深,阅历浅,世界观还没有成熟,办事易主观武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忠告,有时还会干出自以为得意,实则幼稚荒唐的事情。
2.感情丰富,但情绪波动性较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都处于迅速发育时期,但生活经验不足,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急于求成,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稍遇挫折就悲观失望。青少年渴望别人的关怀理解,但由于青少年时期特有的闭锁心理,不肯主动打开心扉,主动与陌生人交往的特点,所以热情奔放的青少年有时会产生孤独感。
3.富有理想,但又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强化,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已成为青少年相当强烈的心理欲望。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不成熟,再加上思维方式偏激,求新心切而又急于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容易被各种思潮所诱惑,有盲目随从和盲目反对的倾向;求知欲望的强烈而又缺乏鉴别力,他们有时会饥不择食,表现出一定的冲动性。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矛盾
青春期由于发育引起的生理变化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波动,青少年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这些问题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青少年心理闭锁性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闭锁性常使青少年深感孤独。然而青少年又具开放性,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内在潜力很大且急于显露出来,另一方面,青少年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要了解社会,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一切都需要同其他人加强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感情联络才能实现。网络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2.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青少年的求知欲很强,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然而,由于他们的识别能力有限,有时会真假不分,甚至吸取一些糟粕。他们对网络上的众多知识,往往很难作出全面、恰当的评价,容易真伪不辨。这种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在不少青少年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3.性心理的矛盾。青少年时期,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此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主要有对性的好奇与敏感,性冲动的困扰,以及如何与异往等问题。因此,他们想知道性知识,但又无法知道。大多数学生发生是受黄色书籍、网站的诱惑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由于认知的缺陷,他们分不清科学的知识和的界限,导致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一个渴望社交但又患得患失的矛盾期。因为社会开放程度受社会道德限制,青少年情感和性的需要往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网络恰好提供了机会。今天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网络的出新,使青少年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
三、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冲突。我国是道德教育一元化国家,网络空间打破了青少年与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另一方面,网络获取了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引发了道德行为的失衡与异化。青少年的道德感情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网络又提供不了相应的道德情境,所以,青少年迷恋上网,致使人际交往减少,直觉的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
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影响。脱离现实人类社会,沉溺于网络社会中,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非人性化倾向,从而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人格是在不断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在满足需要、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压力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成功,必须经受挫折和压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有些青少年却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他们希望在网上满足现实无法满足的需要,实现现实无法实现的理想,追求一种虚拟价值的实现和幻想的成功。还有,网络上的黄色信息可能成为青少年变态人格的祸根。
3.过度迷恋网络易导致“因特网综合症”。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也承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甚至痛苦。“因特网综合症”是指长期沉溺与网络而给人们的心理、生理造成的病态反映。其症状表现为每天不自觉地花大量时间上网,无法控制,产生类似吸毒上瘾的症状,如:头晕、目眩、恶心、无力等。不久前美国正式宣布“因特网综合症”为一种心理疾病。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基于上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认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随着网络的发展采取相对应的对策。
1.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对话。在现代社会,人们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等于失去了表现自我、发泄情绪的畅通管道,心灵会被冷漠吞噬。不少青少年除了做功课外,就是和电脑打交道,逐渐养成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习惯,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
我们可以逐步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网上沟通栏目和设立信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吸引青少年。重视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个性的发展是以社会性的发展为前提的。知识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为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了空前的优越环境。
国外一些社区推广一种被称为“啪啦啪啦”的减肥舞蹈,以适应青少年的爱美心理。还为青少年开辟农场生态旅游,组织青少年参加爬山、钻地道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家长对指导孩子的网络学习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当不断学习,尽快成为孩子网络教育的引路人。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做青少年的知心人,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心理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尽己所能,让青少年更好地享有安全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熊兆.健康心理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崔丽娟.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 【目的】 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为工具对试验组3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和正常对照组38例学生进行评估。【结果】 试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4个分量表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虚假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存在问题。
【关键词】 网络成瘾; 心理健康; 个性特征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IAD最早是由美国纽约的精神病医生Goldberg针对网络相关障碍提出来的[3],后来匹兹堡大学的Young教授提出的问题性的网络使用及Hall等提出的网络行为成瘾/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 IBD),则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称谓[4]。网络成瘾与其他行为障碍一样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及机体带来很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5,6],而青少年又是网络成瘾的好发人群,国内报道15%的青少年有网络成瘾行为[7]。目前已引起医学界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试验组:来我儿童医院求戒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30例,男29例,女1例。入组条件:①年龄10~16岁;②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③无精神病史;④调查评价病前IQ在正常范围。本研究采用Young提出的十条诊断标准:①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②嫌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③无法控制上网;④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⑤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⑥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⑦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⑧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⑨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⑩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十条中有过四条以上,便诊断为网络成瘾。
正常对照组:在广州市某小学及中学随机抽取对照且回收资料完整的38例。男37例,女1例。入组条件:①年龄与性别与病例组按1∶1匹配;②无精神病史;③无躯体疾病;④IQ在正常范围;⑤排除网络成瘾诊断者。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被测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采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出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中的《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为工具,由专业医生统一指导,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评估。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变量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P< 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结果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IAD组与正常对照组SAS、SDS标准分得分比较
IAD组SAS得分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DS得分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
2.2 IAD组与正常对照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分值比较
EPQ结果显示: IA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AD组的P、N、L量表分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2)。
3 讨 论
网络是一种行为环境,与人的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互动,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给人们提供了诸多的便利: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减少陌生焦虑;易于自我良好发挥,使自我表现欲增强,从而可以减少与他人交流时的窘困感;网络游戏必须积极主动地操作,易于全身心投入;在游戏中容易得到奖励,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与网友作伴有认同和归属感。耿耀国等[8]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成瘾行为时,发现这些人一般都有抑郁、害羞、社会恐惧、自我控制失调、注意缺陷等心理疾病。研究还发现,网络成瘾者多伴随有低自尊的问题。
转贴于
本研究结果显示,IAD组焦虑自评量表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抑郁自评量表分值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也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有网络成瘾行为的青少年存在有情绪障碍,IAD患者难以控制对网络游戏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任何别的活动,社会功能受损;离开网络游戏就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焦虑、易怒,患者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造成的严重影响。池桂波等[9]在广州和澳门对1 231位青少年电子游戏成瘾的调查中,玩电子游戏1185人(占89.7%),成瘾77人,成瘾率6.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调查德州市中学生迷恋网络行为报告率为19.23%,其中男生为21.73%,女生为16.40%,上网玩游戏为53.57%,聊天36.07%,看节目6.43%,上网学习、查资料3.95%[10]。Dorman[11]研究发现在游戏的刺激下变得兴奋,能量过度释放以致不能维持睡眠周期,患者在戒断电子游戏活动中出现失眠、头痛、注意不集中,消化功能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Boron等[12]报道,患者主要表现为寻求电子游戏活动的行为,这与寻求药品的行为类似,为了获得电子游戏的活动,甚至可以不择任何手段,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欺骗父母索取钱以达到玩电子/网络游戏的目的,造成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题,丧失人格和自尊。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四个分量表中精神质、神经质、掩饰虚假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网络成瘾青少年人格向渴望刺激,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掩饰说谎方向偏移,王济中[13]有类似报道。本研究有两例患者因网络成瘾并发精神障碍,出现思维紊乱、幻觉、情感淡漠、语言贫乏等症状。IAD组在EPQ量表中的神经质维度上分值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神经质的人更易成瘾,因其自尊心低,更倾向在网上寻找成就感;他们的强迫特征使其反复遭受戒网的失败。
有学者认为IAD患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如5-HT分泌减少,引起神经兴奋性降低等[14]。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内脏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
因此,本文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IAD患者的脑电生理状况、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状况以及注意力、智力的状况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J]. Cyberpsychol Behavior, 1996, 3(5):75-79.
刘小红,李兴民. 儿童行为医学 [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54.
颜世富. 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18-246.
OOKITA S Y, TOKUDA H. A virtual therapeutic environment with user projective agents [J]. 2001, 4(1):155-167
NG B D, HASTINGS P W. Addiction to the nternet and online gaming [J]. Cyberpsychol Behav, 2005, 8(2):110-113.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n ewclinical disorder [J]. Cyberpsychol Bahav, 1996, 1(3): 237-239..
石庆馨,周荣刚,葛燕军.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之间的关系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7): 453-455.
耿耀国, 李 飞, 苏林雁,等.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14(2):153-155.
池桂波,王声勇,赵德龙.广州和澳门青少年电子/电脑游戏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 [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 22(4): 310-311.
冯秀荣,孟宪新.德州市中学生迷恋电脑网络行为现状 [J]. 中国学校卫生,2004, 3(25):585-586.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道德教育途径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对策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当前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网络背景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其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由于对社会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意识缺乏,面对网络虚拟的世界,很容易被网络给毒害。近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迅速蔓延,青少年网络成瘾不仅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合理上网。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分析
网络成瘾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较为常见。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许多青年少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通过网络世界来获得满足感。一旦青少年不能上网时就会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心理因素。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中各方面都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空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然而在他们受到挫折时,面对困难,往往就会显得很无助,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比较幼稚,进而封闭自己。另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建立友好社会关系圈的重要阶段,如果青少年这个时候在客观现实生活中没有知心朋友,就会在网络中寻找交往的朋友,通过网络来麻醉自己。
(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单亲家庭环境下青少年,其网瘾比处在健康家庭中的青少年要重,在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他们会在心理上养成自卑感和无助感,进而促使这些青少年寻找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另外,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厚望,而当孩子没有带回来父母想要的结果时,服务动辄就是打骂,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选择网络世界来寻求解脱。
(三)学校方面。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职责就是帮助青少年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就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工作来看,学校教育缺乏活力,教学手段落后、呆板,教学活动单一,进而造成了学生厌学。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过分的追求教学质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态度的关注和互动,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就会塑造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网络此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四)网络因素。网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网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首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中,它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下载和在线共享,同时,网络的交互功能提供给用户一个安全与外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场所,网络的虚拟社区提供了一个能与他人深层次情感交流的场所,人们在网络中可以畅所欲言,大胆的玩、大胆的说。另外,在这个网络游戏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游戏符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网络游戏刺激,能够带给青少年,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青少年,他们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度非常高,他们在显示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和满足,只有通过网络来寻找安慰和成就感。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青少年进入了初中阶段,就迈进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很多青少年对人生的许多问题,开始进行一些人真的思索和探索[1]。人生观、价值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只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等困难、挫折、问题有适当的认识,采取积极的、适当的应对方式,树立起战胜这些困难、挫折的信心,而不是采取逃避与网络的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满足其求知欲。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几乎是无限庞大的图书馆,它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熏是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网上的丰富信息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即在虚拟的学校中上课,可以在网上学习课程,获取知识。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获取信息的捷径,强化其时代意识。网络独有的传播优势足以令任何传统媒体相形见绌。网络运行速度的快捷、传播信息的同步和使用操作的简捷等特性,容易潜移默化地强化青少年的效率意识和行为习惯?熏容易帮助青少年形成现代学习观念,容易使青少年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网络信息量的超大,容易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的需求。网络使青少年放眼世界,将地球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电脑屏幕里,并将世间万事万物尽收网中,使超越时空的全球沟通成为现实。
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平等和自主意识。上网的青少年可以打破地域、身份、地位、年龄的界限,为他们形成平等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这决定了网络中的资源必须尽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决定了网民必须面对大量信息的筛选和取舍工作,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无疑就强化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
网络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网络为青少年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网上,每一个青少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和内容进行学习和深造,这种融个性化的学习于网络创新性环境之中的交互方式,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调节和闲暇的方式。网络文化娱乐提供的是一份娱乐文化大餐,这种文化大餐使青少年对闲暇时间有自主支配权,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世界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同时也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这对心理健康是有利的,也是很好的休闲方式。
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网络上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青少年难以辨认。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影响了青少年对学习的专注程度,有部分青少年使用网络后产生了对网络过分依赖的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因此,“信息污染”易造成青少年认知迷航。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在交友上大都沉浸在虚拟的状态中。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少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因此网络虽然扩大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但严重地影响了人际沟通的实际能力,它的虚拟性容易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流行语的松散性会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极大的危害。“网络流行语”大多在使用上具有随意性和非规范性,能让网民之间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不过它与日常用语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心态和交往方式,洋溢着青少年的个性,但是“网络流行语”会造成交往过程中理解上的脱节、误会和笑话,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给青少年语言的规范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游戏成瘾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游戏”可以把青少年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但青少年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安排不科学,大多是在晚上熄灯后到网吧。同时,部分青少年认为武侠和暴力游戏可以使他们变得强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他们就会模仿片中的情景,用武力或暴力来获取想要的东西。
长时间上网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首先,长时间上网接触电脑导致孩子视力下降。其次,长时间上网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影响孩子身体骨骼发育,甚至会导致畸形。再次,过早接触电脑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大脑功能发育。
三、建构网络环境下正确的青少年思想行为引导机制
建构青少年网络主体,确立思想行为的自律机制。人的道德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到自律的过程。在网络中,外在他律因素已经不存在或很少,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个人修养,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形成青少年对多元网络信息的鉴赏、选择、批判能力,培育青少年自律意识,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从而趋利避害。
注重疏导,确立思想行为的教育机制。首先,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疏导型的教育方式。其次,加强监控和引导,预防“网络依赖症”。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和网络行为,应监控与引导并行,在不同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措施,对初步接触网络的青少年以监控为主,对已基本适应网络并能泰然对待虚拟环境的青少年,采取引导方法为主,同时,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变化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再次,注重思想引导,以求“净本涤源”。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根源在其内在的不健康思想观念。因此,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观”。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思想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首先,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当前应尽快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其次,打破网络的虚拟性,培养“自我同一性”。应鼓励青少年网络交流与直接交流并重、人际交流和人机交流并行。要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网络学习的收获和经验,促使他们自觉地将网络交际的经验和现实交流的教训相互参照,将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用于网络交往中,打破网络的虚拟性,消除心理和精神障碍,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身份感和自我同一性。
统筹政府、学校和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首先,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政府要从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上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政府还应当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系统,积极发展国产电子游戏产业;教育、宣传、文化、通信、公安、工商、政法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其次,加强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要改革德育课程,坚持网络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要开发德育软件,开辟网上思想道德教育阵地;要针对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建设强势网站;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应用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队伍。再次,强化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长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与孩子交流,同时应加强对孩子接触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健全网络法规和网络伦理,确立思想行为的约束机制。首先,健全网络法制,提供法律保障,结合国内外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的现状,构建我国完善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制定《青少年网络安全法》等。其次,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实现网络行为的伦理约束,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序上网。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者 情绪调节 探讨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9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和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表示认同,但是不恰当、不节制地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当中,无疑会给他们的学习以及身心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情绪,并不断探讨其调节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情绪特点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人格进行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具有以下情绪特点:他们怀疑固执、紧张困扰、忧郁抑郁以及缺乏自信,具有情绪稳定性居中和情绪不稳定的特性。心理障碍倾向,例如适应能力差、神经质倾向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中,焦虑和抑郁情绪十分常见。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可能在社会适应方面和情绪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非常容易受到挫折,以至于更加喜欢通过网络的方式来放松自己,通过网络游戏或网络交友的方式来寻求理解和情感支持。
学者Campos提出,情绪是建立或破坏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被肯定的,那么所产生的情绪则是正性的,同时产生的正情绪能够继续维持这种关系。相反,如果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被肯定的,那么所产生的情绪则是负性的,同时负情绪无法继续维持这种关系。例如,快乐的情绪具有维持和奖励个体当前行为的作用,如果某一种行为能够让个体感受到快乐,那么这种行为就具有此时发生和继续维持这种关系的价值。对于使用网络这一行为而言,或许刚开始能够给个体带来快乐的体验,因而才具有继续维持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暗示了个体在现实生活当中出现了情绪问题,或者是因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才会转向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去寻找正性的情绪体验。
二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情绪调节方案
学者Gross认为,情绪调节不仅可以发生在产生情绪之后,同时也可以发生在情绪产生以前。即通过分配注意力、修正情景或选择情景等方式来调节可能产生的情绪。在Gross的情绪同感过程理论框架下,情绪调节方案被划分为反应调节和原因调节,降低个体情绪反应最有价值且最常用的方案主要包括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这两种。在Gross的相关研究当中发现,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案会对个体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Gross通过测量研究发现,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与抑郁、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应的关系,结果表明,表达抑制与消极的结果有着密切联系,而认知重评与积极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情绪调节是通过将影响当前个体达成某一目标的情绪障碍予以消除,从而使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但从反面来看,如果情绪调节不当,则很可能会使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或中断。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200多名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沉思、自责以及缺乏积极重评等相关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抑郁或焦虑等内化障碍的独特预测源。同时,在另一项研究中使用了同样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发现,越多使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和积极重评的个体,焦虑或抑郁等消极症状会更少。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量研究已经发现了身心健康、情绪调节以及情绪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个体是如何通过对自身的情绪进行调节来改善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这一问题却很少有研究。以情绪及其情绪调节为出发点来看待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个体,即情绪调节个体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情绪调节个体与内部之间的体验。换言之,就是情绪调节个体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和身心健康的体验。可见,过多地使用某些情绪调节习惯,很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从而导致个体极易形成某些障碍。因此,在发生情绪或者情绪调节的同时,个体的社会功能、心理以及生理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且一些不良的反应很可能会导致个体发生更多的心理障碍,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正是对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 结束语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家庭防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l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13-0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其中青少年占总体网民的56.65%,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便捷、高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约每6名网民中就有1名具有网络成瘾的倾向,而网络游戏成瘾在网络成瘾中属最严重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大学生群体。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伤害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问题。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
1994年美国纽约市的心理学者、精神医师金伯利首先提出“网络成瘾”的概念,它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而关于网络游戏成瘾,我们则可以把它界定为:通过重复地使用网络游戏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迷恋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愿望,同时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现象,对网络游戏所带来的会一直有生理与心理上的依赖。
二、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特点及危害
综合众多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网络成瘾的几个典型特点。第一,从人口学角度看,网络游戏成瘾者主要是男性青少年学生;第二,网络游戏成瘾者具有典型的人格特质倾向,表现为:内向、低自信、社交能力差、理科专长、高感觉寻求、自我评价低、害羞、爱幻想、自我中心、富有创造力;第三,网络游戏成瘾者的社会功能损害严重,表现出许多心理异常或精神症状。另外,网络游戏还容易诱发癫痫发作。
三、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家庭原因分析
有研究者曾对上海市8所大学近4千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家庭关系满意度明显低于网络未成瘾者,“非常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比例是未成瘾者的近4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价值取向和情趣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正如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所讲: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得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去寻求网络支持。因此,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家庭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家庭原因大概有如下方面。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是诱发网络游戏成瘾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成瘾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大多为专制型和放纵型,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都低于非成瘾组。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家庭关系紧张不和谐可能是青少年成瘾的诱因。一个家庭的关系越亲密,对突发问题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强,则发生网络成瘾的几率越少。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最容易出现网瘾的三种家庭教养方式为: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喜欢控制小孩的前途,甚至对小孩交友、学习、外出等都严格控制,导致小孩形成服从、懦弱、胆小、人际交往能力差的性格。这种被控制的压抑到青春期以后会随着逆反心理的产生突然爆发,不再听家长的管理和约束,很容易陷入网络游戏成瘾。溺爱型家庭与专制型家庭在教养上刚好相反,在家庭中表现出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容易被孩子左右,也促成“小皇帝”、“小公主”的产生,无法做到科学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忽视型家庭,家长经常借口工作忙,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以及学习和为人处世的问题,而忽略了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一旦上网成瘾将很难纠正。
(二)家庭结构不健全
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是最为重要的,当青少年面对种种压力与挑战,甚至挫折时,良好、完整的家庭环境可成为其减轻压力的场所,有助于其形成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相反,残缺的、僵化的家庭不但不能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还常常成为青少年压力源。也就是说,家庭支持的缺失常常会让青少年形成强烈的孤独感,而孤独感是评价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之一,网络成瘾者较非成瘾者更容易形成孤独感,他们情感交流往往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综上所述,家庭影响着一个人的孤独感和应对方式形成,同时也是社会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见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家长榜样作用不到位
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有的家庭,家长自己喜欢上网玩游戏,甚至教孩子如何上网玩游戏从而导致孩子迷恋上网。
四、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家庭防治
网络具有很大的虚拟性,它是一把双刃剑,有人也把它称为“电子海洛因”,一旦网络游戏成瘾,将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严重后果。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但其中家庭因素最关键。与此同时,另外一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一部分青少年住在学校,那家庭防治如何实施呢?心理学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往往是即将回家前和从家里返校后这段时间,也是说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树立和谐的家庭形象是预防网络游戏成瘾最有效的手段。
(一)无条件地给孩子理智的爱――戒网瘾之基础
几乎每个家长都懂得要给孩子爱,但是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怎么给孩子爱?却是很多家长不明白的。要使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走出网络的沼泽,家长必须要学会“无条件地给孩子理智的爱”。也就是说家长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唯一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健康的人,但同时这种爱是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给予的,不是专制的、忽视的、溺爱的教育。许多家长给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孩子要用听话、有好的表现或者学习成绩来交换。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家庭就是产生由怕生怨,由怨生恨,并诱发对立情绪,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成为一个大问题,而这时往往网络游戏乘虚而入弥补孩子的心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青少年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才可能真正地戒除网络游戏成瘾。
另外,无条件地给孩子理智的爱还需要注意不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便给他/她“贴标签”。人的暗示心理作用是很强大的,如果家长一开始就给孩子贴上“网络游戏成瘾综合征”、“问题少年”、“坏孩子”等标签,不但不能改变孩子,反而会让其对家长的说教反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家长需要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要多与孩子沟通,多途径沟通,比如:可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准确地传递给孩子,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科学了解、应对网瘾――戒网瘾之技巧
有的家长缺乏网络知识,一味单纯地认为上网就是坏事,对孩子上网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试图将孩子与网络隔开:而有的因管教不听而听之任之,显露出教育的无能。尤其是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孩子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再加上父母的粗暴教育,会使其对网络的依赖心理日趋严重。家长需要较充分地了解网络的利与弊,并充分注意扬长避短,根据子女迷恋网络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因性格内向而沉迷网络游戏的,家长不妨多多与孩子沟通,并引导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孩子抗御的免疫功能,陶冶情操,提升人生价值观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掌握科学教养方式和电脑及网络使用技能,与孩子共同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 网瘾防治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北京教育,200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