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教学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教学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教学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38-02

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在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其他工作如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相比,课堂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我国,小学教育的目的与整个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对公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为他们的生活和接受进一步教育做准备。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的任务主要可以概况为两个方面:

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小学阶段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性的,是小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教师要保证学生学好各门课程,为他们打下扎实、全面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

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对小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①学习能力。首先要帮助小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其次,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技能。再次,要注意启发和引导。这三个方面的良好发展,不仅对于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使得他们形成初步的自学能力。②引导学生逐步地理解和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公共秩序、学校的学习制度等等。③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的态度和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受到他人的接纳,并且能够接纳他人;能够信任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善于与人合作。④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小学的教学活动要为儿童创造发展思维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促使他们去进行主导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他们从小养成勤于思维、乐于思维的习惯。⑤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在于实践,在小学阶段应当不断使学生体验到在学校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的实际用途,将书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⑥创造能力。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较少受到人类已有经验的束缚,因此比成人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予以保护、鼓励和宽容,只有这样,萌芽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成长的机会。

二、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现在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和语音教室、计算机等。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发展的成果将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导致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创设的教育情境不够直观、形象。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2.没有重视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性运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选择的综合运用。

3.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实践。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消化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知识,不要出现满堂灌,一味地将大量的知识塞给学生,因为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三、解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对策

1.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A.首先要熟悉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操作才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以免无法正常进行教学。B.准备必要的教具和学具,避免放录音的时候找不到播放内容的具置。C.准备合适的教学方法,即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采取什么样的呈现方法。D.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和典型的例子作为例证。

2.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一位好教师应具备幽默感,一个谈吐幽默的教师往往给学生以力度和信心感,容易博得学生的好感。教师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上的沉闷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和教育。

3.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已经由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课堂上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包括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如,在课堂上多用鼓励性语言,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应该耐心认真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内容;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小学生的知识面很狭隘,教师要通过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物或周围生活的细节作为典型例子展开讨论,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东西与实际联系起来。

5.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设定符合学生的游戏,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我们必须利用充分的时间来备课,只有在备课前查阅更多的资料使得知识更加全面和准确,从而学生了解得更多,在课堂上才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有效的资本。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目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一刀切”化小学美术教学一直以单一的课本教程为主要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一味死板的模仿,“依葫芦画瓢”的模式过于死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发挥出来。显而易见,很多课堂上老师在看到学生不会“模仿”时,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手把手教学。这样的模式虽然能直接教孩子学会一些,但有时反而会磨灭他们绘画的信心,使得学生觉得自己不管怎么画都不对,所以就频繁地用橡皮擦,导致时间不够用,而且作品显得很脏乱。

2.课堂模式呆板,“悄无声息”化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大多由老师口述和简单板书,难以得到学生真正的共鸣。这种形式大大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美术课程长远推进和孩子的发展。例如课堂上教授的是一个规矩的方形,可学生却画出了圆形或其他之类的形状,这样的学生往往不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可往往这样的学生才真正地在动脑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此时教师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应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方形是如何变成圆形的吗?看老师来变个魔术吧……”相信这样的美术课堂就会有非常活跃的气氛。过分规规矩矩只会显得我们的美术课堂死气沉沉。

3.素材偏离生活,不够贴近学生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更离不开生活。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贴近学生生活,接受学生情感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你让孩子画一个指南针,不如让他们画一个手上戴着的手表。孩子的生活经验虽然不是很丰富,但他们热爱生活,喜欢观察模仿,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周围的事物。因此,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发掘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自己熟悉的、亲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创作,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展现生活中最真实、最美丽的精彩。

二、提高小学美术有效性教学策略美术课堂改革的重心是让师生互动,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美术课堂教学的互应生辉。而“导入—教授—实践(辅导)—评价—总结(延伸)”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由学生间接的理论感知到切身实践,再到最后将一系列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样既保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关注生活的热情,更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点是,这种模式不仅教给了孩子专业技能知识,还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团队精神以及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

1.导入

导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导入将学生的思绪从其他地方迅速转移到教学任务上来。我们一般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为主进行教学。如:通过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强烈的色彩、可爱的玩具、奇妙的魔术等因素,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使之产生思考,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任务,只有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任务才能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完成。

2.教授

美术是一门专业的技能,教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知识的掌握,以及创造能力、审美情操、思想品德的培养。

(1)在上课之前老师必须充分备课,例如,在每节课之前就准备好必备的教具,像一些生动的模型、样板、多媒体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精确的教学目标,要有效灵动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到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2)在课堂教授中,教师要始终注意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观念。

(3)教师大胆的范画会使整堂课得到一个“教”的升华,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范画,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语言讲解的同时,配上一张自己当场而作的范画,这对小学美术课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中掌握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

3.实践

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于语文、数学知识的掌握,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感悟到这些美术知识,同时自己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实践这一环节中,以下两点是最为重要的:

(1)教师必须为学生设计好实践环节的环境。例如教《画汗衫》这一课,学生都喜欢穿个性的衣服,特别是自己设计绘画的衣服,让他们给自己或最好的朋友设计一件汗衫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儿。设计制作要做到有变化、有创意,敢于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身边能找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如收集家里的碎花布剪贴设计服装,用废旧材料,如毛线等贴或缝在汗衫的图案中。学生对汗衫了解,自然也就对本课很感兴趣了。教师要做到多让学生在适合的空间里进行实践,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的辅导是学生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学生绘画或者制作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常常是巡而不视,视而不导,美其名曰“让学生自由发挥”,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技能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辅导。素质教育要求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教师必须走近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美术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高。#p#分页标题#e#

4.评价

评价其实是一种更好的激励。无论是自评、互评还是师评,都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或者是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十分重视评价对教学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从多方位进行评价,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作品个性,从而使得教师的评价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5.总结(延伸)

第3篇

关键词探究性 课堂教学 问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摸索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为此,许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尝试。我也听过许多老师的“探究”课,并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发现有些老师对探

究性教学存在着一些误解,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过分强调探究性教学,忽视传统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产生的过程与方法,有助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实现的,于是好多的教师和教研部门片面追求探究性教学,把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立起来。不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生搬硬套,走入了“为探究而探究”的怪圈。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使用哪一种模式,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便于探究的就采用探究性教学(如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像一些涉及概念、原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史)等知识性内容,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好。

二、 过分重视探究的形式,而忽视探究的方式

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订计划、找目标、分任务”等基本方式,又要培养学生自觉完成相关探究课题的能力。而实际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形式,重视活动能否开展,而忽视探究活动的方式。如果没有真正的好的方法。那么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就不能承担起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功效。因此,教师应该为自己确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促使“学生合理分配,角色合理分工,资源合理共享”,促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交流、团结合作、客观评价,从关注形式走向关注方式和效果,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可以顺利实现。

三、 重视探究的形式,而忽视探究的主体

实际探究式教学贵在追求探究本质,它往往是以解决问题形式出现的,问题解决后,课堂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讨论是课堂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但教师普遍缺乏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策略,并认为分组讨论就是探究。虽然分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理解,但单一的组织形式也会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大了能力教差学生的依附和自卑,导致“精英化”的现象,违背了探究教学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初衷。实践证明,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和实验设计的教学宜用该法,但必须克服它的局限性,突出相应的原理,保持较强的理性思维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也是生本教育和师本教育的根本区别。我们提倡探究性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样,而是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知识,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其创新求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去自我思考、自由探究,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探究学习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题方法,争辩方法,讨论

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他们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

四、 重视探究内容,而忽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都无法摆脱应试心理,往往注重探究的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探究习惯、兴趣的培养。所以我认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探索,不断地发掘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不应该注重形式的规范,而是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取得进步,我们要注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五、 重视实验操作,忽视思维的培养

虽然新课程中的许多探究活动都需要实验,要求在设计和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不等于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一方面没有必要,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学生有能力依据已有的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科学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有的科学知识是无法用实验来探究的,它是一定的实验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的,再者,探究应该接近学生的真实环境,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探究而探究。单纯的动手实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果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或实验册的指令进行操作,那么“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渗透的探究实验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

六、 只重视探究结论的正确性,而忽视对错误结论的分析

第4篇

1.现行化学课堂教学问题

两个值得关注的化学课堂教学问题:一是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化学课,不少化学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比如:初中化学中的溶解度概念、高中化学中的勒夏特例原理,本应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形成,但却让教师们不到两分钟的语言就描述了。),学生参与的学习不多,更多的是教师的包办及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甚至有的把化学教学活动等同于学科习题训练(题海战术)和简单的强化记忆,思维的层次和水平明显下降。二是许多需要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而达到亲身体验的化学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直接得出答案,并让学生记住结论。就是有探究活动也仅仅是表面上的活动,本质上还是讲解和机械记忆,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维层次和水平。专家指出降低学生思维层次和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六要素:“①情境问题常规化(学生希望降低要求,教师包办代替);②重点转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不注重意义、理解、化学概念的获得、科学探究等方面;③时间过多或过少;④课堂管理问题;⑤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指向不明或学生缺乏兴趣);⑥教师对学生低层次结果或过程迁就(如本来要求学生解释思考过程,却接受了学生不正确或不清晰的解释)。”

在现行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仅仅是华而不实的公开课、表演课。表面上看视乎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而新课程理念的本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过程难于控制,甚至流于形式。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往往深度不够。学生表面活跃,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技能不够牢固。②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于落实:在具体的情景中如何把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师教学中一道难于逾越的坎。甚至出现形式上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质上淡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即“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再次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纸笔考试中也难于体现。③教学活动表面化:探究活动中不少是肤浅的,学生的随意性较强,仅仅是局限于表层的活动,实验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学生忙于实验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

忙于热热闹闹地填写个人实验报告、旁若无人地讨论。而教师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忙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科学探究实际上是“唯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高境界”、“为实验而实验”、“是为完成实验报告的实验”,实际效率往往是很低的。④评价、激励被泛化:重视表现性评价,表扬学习促学习,课堂上“你真好”、“你真棒”的语言不绝于耳,对学生的批评少了,惩罚学生变成了教师的不是,助长了学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道德在降低、责任感在下降。

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将使学生原有的一点点灵气被慢慢地抹杀了,培养出来的仅仅是一些高分低能的考试能手,或者说是一台一台的“复印机”。一个“复印机”式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即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新课程理念。

2.对现行问题的思考

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1 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景和问题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在每一节课上如何创设情景,使学生沐浴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问题或情景中,产生激情与兴趣,从而建立问题意识,激发求知欲望,并乐于探究,保证学生带着问题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创设问题与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由原有的知识引出的问题、由化学实验引出的问题、由化学故事引出的问题、由化学史及化学家引出的问题、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的问题、借助多媒体的声像引出的场景及问题等等。我在上原电池的概念时是这样设置情景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艘载满精铜矿的货轮正驶向日本海,经过几天的行驶,船员们正感受着一路的风景,时而风平浪静,时而谈笑风生,忽然间船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漏水啦、漏水啦。船员们不知所措,新制的货轮怎么一下就漏水呢?长期以来,该货轮的漏水一直是一个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揭开了这个谜。要知道这个谜的谜底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吧。这样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会主动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2.2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学行为并非演讲行为,再精彩的演讲也只不过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教师所“演讲”的教学内容远远不及演讲家演讲的内容丰富和精彩,教师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行为或语言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怎样制定探究式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平等、安全的化学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研究制定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科学家建立规律的过程,鼓励学生对已有观念勇于质疑,有根据的大胆猜想与假设,别出心裁地进行实验,敢于对所得结论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促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是深层次的思维参与,而并非一名随心所欲的听众。

2.3 师生互动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研究改进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演讲现状,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并实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化解其难题,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第5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 源头活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51-02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重心。所谓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把传统学习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化学习方式主要落实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阵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参与思考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后,能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出课堂,然后再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索。换言之,以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乐于探究,才能达到增强学生课内、课外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的起跑线

问题意识是指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世界和创新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未解而又必须要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向来就能催生解决问题的认识、方法和知识,从而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是感知却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动力的根基在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没有问题学生就不能直观感知问题,学生更不能完成深入的思考。基于此,学习也就只能是伪装好的美丽的外衣――只能流于形式和表象。传统的“完成式教学”,对于任何形式的问题只要老师能解决的,学生就等着接受即可,以问题完全解决画上一堂课的句号。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巩固和牢记所学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载着困惑去探究、去发现、去实践,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动机。因此,作为教师让学生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是责任,是义务,是为学生特设的起跑线,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在学习兴趣、学习内驱力和创造思维得以长足的发展。总而言之,问题是开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起跑线,问题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问题意识――交流的契机

新课程强调,教学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质疑、相互互补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交织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共同完善。而问题恰恰责无旁贷地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契机和桥梁。师生在生动鲜活的相互提问,相互探讨、相互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交流了思想,并在探究中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一个长足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即学生,学生即教师。使教师由课堂中唱“独角戏者”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顺利转型。

三、问题意识――改变学习方式的基点

现代学习方式以开启学生的自主性为宗旨,以增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别强调问题为学习活动中的要义。其一强调问题意识在学生学习中的动力、起点的重要作用;其二强调生成问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因此,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乐于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创造和大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基点。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启心智,打开思维的闸门,用思维的火花形成燎原之势。

1.巧思妙问激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问题为切入点。根据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激起探究欲望的问题,或者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唤醒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斗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关键,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进行质疑:

(1)为什么将硫酸铜晶体放入瓷坩埚中加热,而不用蒸发皿?

(2)为什么要对盛有硫酸铜晶体的瓷坩埚慢慢加热?

(3)为什么要把瓷坩埚转移至干燥器中冷却?

(4)为什么要进行称量恒重操作?

(5)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从平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引起学生惊讶,激起思维的浪花。

2.联系生活激发问题。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是纯理论的学科,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体验升华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进而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灭火的方法及原理”时,问学生:你有什么方法来熄灭火柴呢?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亮相・・・・・・这时一位学生说:我上次在实验时试过,可以把火柴换个姿势,让火柴头朝上,很快就熄灭了。这一办法大家都没想到,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然后大家一起探讨、辩论,得出结论。这样,一堂课就成了问题的发现课、探究课。教师在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会知识,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3.构建问题的“沃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假若在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丝毫体验不到成功,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失败感、挫折感,学生就会因此丧失自信心、乐观的人生态度。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沃土”功能,教师尽可能赏识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尽可能赏识地看待学生的质疑,尽可能赏识地评价学生的提问。即使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都不要彻底否定,而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其解决疑问。赏识给学生带来自信和成就感,也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问题意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挖掘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沃尔什,萨特思.《优质提问教学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课堂导入

好的新课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的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能营造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化为探索新知的过程,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导入技能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和目的性。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

2.科学系统性。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导入内容准确无误。导入的科学系统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和操作要素。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联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线,是决定整个导入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3.启发趣味性。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法。即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或“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

2.类比导入法。即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3.特殊到一般导入法。即用几个特殊的例子,通过归纳出共同的属性,导出新的教学知识点,是常用的导入方法。它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人类认识世界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规律,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一般到特殊引导法。特殊到一般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一般到特殊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应用过程。

5.设置问题法。即在讲新课前,教师先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讲“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时,如果直接先证明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学生不知道教师讲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目标,学习兴趣自然不能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我设置了一个实际问题:

例1:一天,某国商船遭到索马里海盗的追击,向中国舰艇编队发出求救信号,我舰艇编队在A处监测到商船在我舰艇编队东北30°位置C,正以18节的速度向东行驶,若舰艇的航速是30节。我舰艇应以怎样的角度行驶,才能尽快赶上商船实施营救?

6.实例探求法。即运用学生已有的体验和经验的具体实例导入新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

例2:在讲“极坐标系”时,假若你问人家到某地方怎样走,他的回答是:东北方向,20里。也就是说,方向和长度可以确定某地方的位置。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板书:平面极坐标系。

7.故事导入法。在新课的开始,教师先不急于揭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生动数学典故等来揭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

例3:讲“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时,我先讲了古代印度国王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的故事。当学生听到只要求国王在国际象棋的64个格中放入麦粒,各格的麦粒数依次是1,2,4,8,16……263时,都觉得很可笑。但当听到国库里的小麦还不够时,又都惊奇、困惑不已。我问:“同学们都计算一下国王共要付多少粒小麦?全印度有这么多小麦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但又算不出来,因为数字太大,计算又繁琐(总数是一个十九位数, 折算为重量大约是两千亿吨)。此时可以因势利导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的算出总数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7篇

一、注重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 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 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在语文课上,无论课文是小说,还是 诗歌,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 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 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 不会解释。

二、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

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 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好。更严重 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感官刺 激,就不想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 费时费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

其主要表现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 样汩汩冒出,“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 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 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 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而且也表现了教师的虚 伪,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四、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有些教师在整整一节课内,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 不断的提问,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 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我听了一节语 文课,课上 45 分钟时间,教师提了 36 个问题,学生也异口同声 回答了 36 次,但仔细分析,教师的问题多是一些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深层次问题却一带 而过。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五、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 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应该,是否合适,一概用上,不仅在教学的 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 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 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 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 目性。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安排多次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声使整 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六、教学情境过多,教学方法杂乱,让学生目不暇接。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提问技巧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教学领域也是异彩纷呈。新的教学模式大量出现,教学理论和观念迅速更新,先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都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来自社会各方面对语文教学批评的声音逐渐沉寂,不少人开始安心于这种热闹的状态,仿佛困扰语文教学的各种疑难杂症在这改革创新的有效治疗之下一扫而光。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课堂里、学生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大都局限在形式的层面,而未能触及根本、触及理论和观念,某些教师的语文课堂与1997年社会对语文“发难”之前并无二致,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依靠讲和练两大法宝支撑课堂。但讲不能提要勾玄,启思益智;练不能放开手脚,鼓励探究。学生对语文渐失兴趣,教师疲于完成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仍然任重道远,少慢差费的课堂教学效率依然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

2001年教育部试行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应该是与上述形势相呼应的。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课堂提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效率不高的成因,虽不免袭人成说之嫌,但仍不失为提高效率鼓呼之意。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

布鲁姆目标教学理论的输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摆脱无序性、盲目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度把语文教学带入崭新的天地。但如果冷静地分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目标的制定这一问题,我们恐怕就难以乐观起来。

首先,是目标和目的混为一谈。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短期教学行为能够实现的、可测知的,而且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容易操作的;教学目的则可能是长期的,或者可以称之为“远期目标”的,是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逐渐达到的。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这一命题,是否可以作为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倘若可以的话,那我们就不妨设问一下:如何才能算是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完成了这一教学目标是否就意味着在今后的课堂上就不用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了?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一些任务是不可以笼而统之的一概细划为教学目标的,还是称之为教学目的以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实现更为妥贴,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即能力层次内涵的不确定性。大家知道,教学及考试已逐渐由知识主义向能力主义转化。许多教师能尽快自觉地在教学活动中适应这一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拟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前,冠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体现能力层次的字眼,应该说这比笼统地提出学习要求要科学得多,准确得多。但如何才能算实现了“识记”“理解”这些能力目标,怎样才能测得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词语本身的内涵是不明确的,尤其在具体不同的内容上,这就又给我们提出一个进一步细划的要求。

我们可不可以将“识记”这一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再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知识对象,具体为诸如“说出”“听写”“默写”“背诵”等一类更为确定的能力要求?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对这些词语有亲近感,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运用恰当手段测控学习效果。同样的“理解”的要求可不可以具体为诸如“复述”“辨析”“比较”“筛选”“提取”等一类确定的要求?“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也应该能够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式。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之一,如果我们能与学生一道合理恰切地进行教学定向,那么师生的活动就应该能够在一个可以预知的状态下健康有序地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再只是一个愿望。

二、课堂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提问的技巧或者说艺术,已有不少专家和研究者作出过精辟的论述。但我们更多的是注意了教师的提问,忽视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提问。这种一递一送的打乒乓球似的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也应该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又一原因。

仅仅采用是非问的形式进行提问,应该说是最拙劣最不负责的,因为这种形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应该马上摒弃。现在我们通常的提问都是在备课之初即已经设计好了的,既注意提问的方式又注意提问的梯度,其最终目的往往是把一些现成的定性的答案传达给学生。这种预先设计的提问方式,甚至连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都照顾到了,足以显现出教师驾驭课堂的高度艺术性。在具体的教与学活动中,提问的主动权往往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更像一位指挥员,指挥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流程。换一个角度讲,教师就像事先布好了一个口袋,然后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这个口袋,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预设的轨道,旁观者(或者就是教师本身)对这种课堂形式会感觉执教者“运筹帷幄”,甚至是“玩弄学生于股掌之上”

面对课堂,我们当然不可能舍弃所有成说,而引导学生自创出一种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但我们至少应该把发问的权力让一部分给学生。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和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和创新。没有疑问就不可能有探究。探究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尽管有时探究的结果并没有找到答案。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出的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却是最大的收获。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不应成为权威或答案的持有者,不应掌握“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而应该善于激疑设问,以一问激起千问百问,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电脑等教学设施的日趋普及,给语文教学又带来了一场革命。电教手段的运用,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兴奋不已,甚至有人以为这是当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电教手段使用不当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干扰。第一钟错误表现,是将板书内容机械的搬上“银幕”,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并非什么新鲜东西,几乎完全是“板书时代”的内容,什么背景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层次、艺术风格等等,为“现代化”起见,给每个幻灯片内容加上些花边,加上些色彩,加上些动画效果。第二种错误,则是用声光电将一堂课全部武装起来,恨不得师生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画面声音来配合。每播出一支曲子,闪现一幅画面,学生都要新奇很长时间。新奇劲尚未过去,新的内容又出现了,而学生本该放在课文本身探究研讨的精力全被牵扯殆尽。倘若设计的音画内容再与课文内容不大相干,那更是徒为花哨而设。结果,花里胡哨成了主角,而本应为主角的语文本身退居二线,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

现在有些职业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总有一项“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指标,否则一票否决。这一指标旨在推动广大教师尽快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实际上却有不少教师本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知之甚少,上课前请多位内行代为捉刀,将程序设计得面面俱到,执教者只要点按鼠标就行。万一点错鼠标,就可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试想这样的电教手段用之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多大益出。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问题是联系教学要素的纽带,问题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问题教学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问题教学目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一线老师的研究。

一、问题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如何设计好问题是教师备课过程工作中最具创造性意义的一部分,把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转换成可供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以引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因此,政治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遵循下列原则:服务于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对学习方式变革。

二、问题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创造适当的情景

创设情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要求,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课堂教学中问题展示的必要前提,这也是发现学习思想在教学中的一个体现。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创造各种各样的问题情景,来使问题的展现更具魅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诗歌、名人故事、音乐、图片、寓言、漫画等创造出我们需要的教学情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二)要适合学生的参与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呈现的重组者,是对话的提问者,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高效互动的结果。因此,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师生的参与度,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当然,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不是要求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化为“满堂问”。另外,师生的参与应该避免低水平的参与。

(三)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点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即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或设疑,引导学生学习的航标,一个匠心独具的设问能十分直接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选择好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抓住兴奋点。高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巧妙的设问是一剂“兴奋剂”,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牵引下渐入佳境乃至,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如课堂教学的佳境。如在矛盾的教学中,我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光既是波又是微粒”,问学生“舌头是什么?” “废品是什么?”,学生回答“舌头既是说话的器官又是杀人的利器”,“废品既是垃圾又是资源”,这样,伴随着回答,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一下子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习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了课堂教学。

其次,要把握难点。在思想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都是高度抽象的。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人生经历也不多,对许多抽象理论不能理解或在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这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化解这些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设问,化抽象为形象,以帮助学生理解。

再次,要结合热点。政治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所以,政治课堂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并结合这些热点和书本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养成关注社会的思维品质。

(四)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度 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不能过于笼统,有层次性和梯度性,要使优秀生从问题和习题的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原有知识水平的不同程度,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我们可把问题分为两种水平四个层次:

低水平问题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高水平的问题则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深化和灵活运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