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的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的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统计学的方向

第1篇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

工程造价控制是在确保项目功能以及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目前大多数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主要还是集中在项目的施工阶段。但是,对于建设工程来说,项目设计才是项目实施的宏观概念所在。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与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项目 统计学 设计阶段 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95%;在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为5%~35%。很显然,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设计阶段。

按照价值分析(Value Analysis)原理,价值工程的所在,是在于以项目的功能性分析为核心,提高项目的价值为目的,作为一门技术理论学科,价值工程学原本是用于工业领域,以促进老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为核心内容,但是笔者认为,通过价值工程学的思想,以及统计学方法相结合,能够在于项目的造价控制过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

建筑项目中间任何的功能最终都是针对人类主体的一定需求,最终都是为了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因而最终将体现为相应的使用价值。因此,所谓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的产出量。

作为项目设计而言,绚丽的外表以及华而不实的使用空间,并不是设计的初衷所在,建筑必须要体现其功能性,在完成功能性的同时,选择合适的建筑形态、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立体感的规划表现形式,才是建筑设计平衡的要点所在,也就是在价值工程学中所说的价值。通过高额的施工成本而满足最低功能的建筑项目,完全不符合现实的建筑理念,价值工程把“价值”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

通过对于建筑功能的分析比较,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获得对于价值的输出,从而定义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方案。

统计学的原理,在于通过对与事物的客观分析以及规划,从而获取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监督修正,以获取预想当中的控制效果。通过对与统计学方法的运用,能够良好的达到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的目的。

二、实施步骤及方法实践

1、运用综合评价法来分析项目对象。

选择的具体原则是: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要注意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对与项目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以及次重要的部分,并设计其权重,同时根据各个指标对与总体影响的程度,需要对不同指标进行区分,设计关键性指标。

2、通过横向比较法收集有关信息。

收集的信息资料,包括该项目周边的环境数据,同类型项目的资料,以及各种同类型项目所采用的材料体系和制作工艺,包括同类型项目在后期完成之后所获取效益及评价,最后进行系统的整理,去粗取精,寻找设计分析的依据。

3、通过平衡分析法对与项目进行功能性分析。

这里的功能分析,与之前提到的项目评价指标自由所不同,这里的功能分析是对项目本身的实用性设计而言,对项目的规划、结构或是对项目的一个细目,系统地分析它们的功能,计算它们的价值,以便进一步确定价值设计得的方向、重点和目标。之所以需要使用平衡分析法,是因为功能方面相互之间的制约以及具体的成本因素,所以主要注意以下几的步骤

(1).根据综合评价法得来的项目价值分析,明确对与项目的要求;(2).明确分析对象应具备的功能;(3).进行功能分类,并进一步把功能明确化和具体化;(4).确定功能系统,绘制功能系统图,把功能之间的关系确定下来;(5).进行功能评价,以便确定设计的重点、顺序和目标(或者说成本控制的期待值)等。

4、通过纵向分析法确定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在相同功能前提下的实施方案,包括新技术的使用、新材料的实践等。

5、提出设计设想,拟订初步设计方案。

6、通过动态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持续跟踪

项目设计完成之后,并不是说设计的造价控制完成,需要有一个持续跟踪得过程,这其间,我们必须要制定评价方案和分析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的信息值,对于项目规划设计进行。常用的评价统计学方法有:优缺点列举法、打分评价法、成本分析法、综合选择法等。

7、在项目付诸实施工程中,使用统计汇总法来收集相应的数据,评价设计活动的优缺点,并作为日后的分析依据及指标修正。

三、初步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此外,在对于设计方案有了明确的思路之后,在实际设计阶段,仍然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进行对于造价成本的控制。

1 、推行限额设计

此阶段的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同时各专业设计部门,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追加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从初步设计概算做起。投资估算一经批准,即为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因此,在这个阶段自上而下的参与者都需要有经济意识,合理规划技术需求与工程费用,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设计。

2、认真编制设计概算

初步设计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建设工程预期造价所进行的优化、计算、核定。经批准的设计总概算,是确定建设项目总造价、施工图预算以及考核设计经济合理性的依据。因此,要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提高投资效益,设计概算的工作至关重要。

3、设计变更被严格控制

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因为设计变更而使竣工结算超出预算的情况极为常见。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在施工图纸盖章前,应进行详细论证、反复会审,反复推敲可能会出现修改的关键环节,严格审定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带来的造价变化。同时,建设单位在设计过程及施工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规模。对于必要的变更,要履行一定的程序,不能先施工、后变更,对于不合理的变更要严格控制。

4、认真编制施工图预算

施工图预算对设计来说是控制投资的依据,是进一步优化设计、确定最终设计方案的依据。对项目而言是修正建设投资的依据,是确定招标标底的参考依据,也是拨付和结算工程价款参考依据。

四、结语

在建设工程实践中,造价控制的重点通常在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往往被忽视,这样的控制属于被动控制。另外,施工图纸一旦正式出图,建筑物的结构类型、选材标准就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整个工程的投资总额随之也会确定下来。因此,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把造价控制的重点放在设计阶段。

参考文献:

[1]尹贻林.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彭尚银,王继才.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4]周述发,李清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朱胜跃,论设计监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0,建筑,2002.8

第3篇

【关键词】统计学;财务统计;财务管理;财务能力

一、引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革新,统计思想逐步成熟,统计工具也被应用于统计领域,该领域也随之得到延伸和发展。而所谓的统计学其主要的内容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从而更加深入的发掘数据存在的内部规律,以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客观事物的目的,加深对该事物的认知。在具体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很多客观规律的分析及归纳是运用统计的方法实现的,通用的操作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在分析之前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和设计,了解该事物的基本特点;其次针对该事物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的范围要全面;再次利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和数学思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抽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让数据呈现一定规律;最后便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作出结论性成果,以便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及分析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和普遍性原则等。统计学被应用的领域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统计学在财务方面进行研究。

二、统计学应用于财务方面的意义

(一)将统计学应用于财务,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产值、资金等方面的计算需求。行业或企业财务数据极为庞大,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财务统计,便于反应企业或行业的劳动成果和产能产效,为国家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等提供数据支撑。

(二)将统计学应用于财务,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进行负债核算、资金流核算等,提供基础数据。运用统计学进行财务统计,既可以作为分析企业经济实力的标准,又可以将统计的数据作为核算资产负债的数据来源。

(三)将统计学应用于财务,可以用于研究分析个人、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统计学研究出的普遍性规律来制定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达到合理调整利益关系的目的。

三、如何合理运用统计学解决财务管理问题

(一)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财务的收益与风险计算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计算财务收益与风险,而对应在统计学中即为算数平均值与标准差的计算。比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计算期望现金流量,往往在现实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可控因素,因此计算出的未来的资金流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采用单一的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现金流量的确定性,却不能全面的反应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在这种大背景下,可结合统计学方法,如期望现金流量法,计算未来的现金流量,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许多基于统计学的财务预算方法,如在预测资金需求量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回归法预测、平滑法预测等。当今,基于统计学原理,已经形成了很多专业的财务预算方法,如:预计资产负债表法、线性回归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加快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为财务人员处理庞大的财务数据提供了方法。

(二)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审计统计抽样抽样调查是统计学常用的统计方法,而审计抽样,则是抽样调查在财务应用的体现,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审查主体数据量比较庞大,因此仅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分析,通过分析抽取样本的审查结果,从而大致推断出总体的审查结果,这也是我国财务审查的主要方法之一。统计抽样之前需要先进行假设检验,即在抽样调查之前需要确定抽样规模、范围、基本参数等,之后还需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初步审核。若在实际审查的过程中,抽取的样本不能满足审查要求,还可对样本的规模进行逐步扩大,以达到抽样结果的特征与总体情况基本相符的目的。在审查的最后,根据样本的审计结果进行推导,从而得出基本符合总体特征的结论。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抽样的方法有很多,如货币单位抽样、变量抽样等。而在选择抽样方法时,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的目标、效率及审查总体的特征合理选择,以达到审查的最终目的。

四、统计方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统计学方法被大量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分析财务活动的合理性,为财务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收益率的预测、概率图的运用、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变异系数的分析四个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在财务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一)预测未来收益率,提高企业收益。一个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能很好的把控未来的发展状态及收益情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实现利用已有的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数据。对应到企业中去,即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统计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益情况,从而根据预测的收益率指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收益的目的。

(二)利用概率分布图,进行数据分析及投资决策。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已有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需求绘制相应的概率分布图,那么各种数据的变化规律便一目了然,以便于决策者根据其变化规律进行投资或运营。比如在计算企业未来收益率时,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一条概率与结果近似关系的连续性曲线,并根据该曲线推导出未来的收益率,从而进行投资决策。概率图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概率分布图越集中,则其预期结果越趋向于实际结果,则其风险越小,投资回报率越高。当所得到的概率分布图越集中时,则说明实际结果越有可能接近预期值;反之,概率分布图越稀疏,则实际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越大,风险也越大。

(三)利用标准差,确保数据的准确度。在财务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需要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而财务人员通常是是利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差的大小来判断所得到数据的精确程度。计算标准差的步骤如下:第一,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预测,得出收益的预测值;第二,将收益率的预测值和实际值相减,得到离差值;第三,计算概率分布方差,即将离差值求平方,并将得出的平方值与预测值相乘,再将这些乘积相加;第四,对方差进行开方计算,得到标准差。

(四)运用数据变异系数,度量单位收益风险。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主要是用来衡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即用于度量单位收益下的所面临的风险。这种单位收益的风险判断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因为变异系数既能计算风险还可以反映企业收益,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被大量应用。

五、结论

企业或行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大量的数据处理,合理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对简化数据处理,提升数据准确度、精确度,甚至对于财务决策等各方面均有所助益,因此,将统计学方法引入财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秦红霞.统计学对财务管理学习的影响[J].统计与管理,2014.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仪器:Sysmex 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抗凝管,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2011年3~10月收治患者343例,男189例,女154例,年龄2~12岁。儿童健康体检标本各2份,1份用EDTA-2K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ml混匀;另1份用EDTA-2K干粉式“子弹头”抗凝管采集手指末梢血60μl,混匀静置10分钟,同1人标本静脉血、末梢血标本先后依此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

结果

静脉血、末梢血标本先后依此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P<0.05。

讨论

在排除仪器、试剂、抗凝剂、疾病、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末梢血标本PLT普遍比静脉血PLT偏高,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时,因末梢血采样量少,抗凝剂为固态干粉状,混匀时需要用较大力度进行,导致血细胞产生裂解破坏,形成白细胞碎片、红细胞碎片、脂类和蛋白的聚集体等和血小板相类似颗粒,血液分析仪计数PLT时将以上颗粒误计为PLT,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偏高[1]。其次,因儿童末梢循环相对较差,可能使采样不顺,采样时间延长和过力挤压,易发生血管内溶血,使红细胞破坏过多,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误将红细胞碎片以为是PLT而计入,造成测定结果假性增高。再者,由于“子弹头”抗凝管采样量少,易出现血样与抗凝剂比例不匹配,抗凝剂颗粒溶解不完全形成与PLT大小相似颗粒而被误计为PLT。同时,若上一例样品计数偏高,可能因冲洗不彻底而影响下例样品的PLT计数的准确性,造成PLT假性升高[2]。此外,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的升高。

对这些因素了解后,在操作中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遇到有问题的标本、有问题的结果,要认真进行分析,要使发出的检验报告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屈晨雪.3种流式细胞术计数血小板方法的比较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2.

2肖景珠,赵慧斌,李峰,等.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的影响因素分析.临床检验杂志,1998,16(5):309.

表1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

样本PLT均值(×109/L)PLT最大值(×109/L)PLT最小值(×109/L)计数结果超参考范围例数计数结果超参考范围比例数343例静脉抗凝血196.5431912861.75%343例末梢抗凝血241.624761947521.87%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的主要病因,而NGU发病率在我国性传播疾病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且临床盲目用药使其耐药率逐年增高。本组分析3年来解脲支原体的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的结果接近[3],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对支原体感染敏感抗生素的报道各不相同。有资料显示[4],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司帕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4%、512%和197%。而徐柏等[5]报道,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最敏感的是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而耐药率最高的是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分别为778%和80%。本组资料中,壮观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3年的耐药率极高;而司帕沙星、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率每年呈下降趋势,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的敏感率每年呈上升趋势,到2010年分别达932%、988%和80%,因此临床治疗解脲支原体应首选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

目前抗菌素的滥用现象很普遍,所以临床医生要尽量避免经验用药,应根据培养鉴定药敏结果用药,减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从而提高疗效和治愈率。近年来临床上出现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滥用,已使解脲支原体对其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其敏感率仅为24%和141%。因此临床上要尽量避免使用,以提高疗效。总之,做解脲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运德,楼永良.微生物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3.

2戴金华,叶玉琼,王邦勇.荧光定量PCR检测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289.

3任翊,刘朝晖,朱学骏.妇科门诊人群宫颈解脲支原体检出情况及分群分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3):155.

第5篇

根据质量管理中关于“过程”与“服务”的概念,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服务是“在供方和顾客接口处完成的至少一项活动的结果”[1]。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对进行《应用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学员而言,学员是顾客,教员是服务的提供者,教员为学员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就是教学服务的提供过程。教员的教学过程是《应用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而学员对《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则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基于质量管理的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的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法。如肖化柱等[2]对大学教学管理,提出了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应试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向素质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转化的教学管理的观点。刘华涛[3]对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价值和思路进行了阐述。郑小伟[4]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论述。周彩云[5]对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陈晔等[6]对现代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郑家斌[7]指出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从现有的研究情况看,在高校教学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进行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的实施,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中,引入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的质量控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为了切实提高《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观,是提高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质量,确保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员将自身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将学员作为服务的顾客,将教学过程作为服务的提供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为基础,完成《应用统计学》的教学。

1 基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实施

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对应到《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管理,即是按照如下的原则进行教学的管理与实施:

1.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应用统计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掌握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教学即是以学员为关注焦点进行教学的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关注学员对相关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理解,关注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学员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的安排和实施。

1.2 领导作用

对一所大学而言,教学工作是大学的首要和基础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大学科研的水平。因此,大学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各级主官要将教学作为大学的首要工作来抓,时刻注重对教学管理与过程的控制,确保教学的核心地位。

1.3 全员参与

要高质量的完成《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仅依靠从事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员时非常困难的。教学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涉及到一线教学工作人员、教学保障人员(包括教员的班车保障、教学设备的保障、教学场所卫生保障等)、教学管理人员(各级教务部门)、教学实验人员等。只有各部门各从事教学相关工作的人员协调工作、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学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训练工作,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

1.4 过程方法

对《应用统计学》课程而言,仅靠考试前的短期复习是难以掌握课程的精髓的,是难以准确地将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对应的工程实践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要注重对《应用统计学》教学的过程控制,适当的通过课堂测验、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过程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积累,避免由于问题比较多而导致学员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确保教学的质量。

1.5 管理的系统方法

教学工作的管理由于涉及到教员、学员、教学督导专家、教学保障人员等,涉及到多方面人员的协调。而《应用统计学》仅是大学课程教学上百门课程中一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还涉及到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协调,如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统计》等在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上的协调。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确保教学的实施。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同课程要做到在知识点上相对独立、侧重点明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督导专家的督导目的与学员的学习目的一致,侧重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侧重于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保障上,教学保障人员要确保教学场所的干净整洁、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员和学员能够专心进行教学和学习工作;另外,还需要系统规划学员的学习时间,确保学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以及案例分析,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的预习、复习等。

1.6 持续改进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应落实于统计方法的工程和管理上的应用,而随着教学的实施,随着学员对象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形势以及管理问题的变化,《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案例的分析应不断的变化,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确保学员能正确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改进即要求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工程与管理中统计分析需求的变化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使《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的教学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和管理的发展,适应学员的教学需求。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统计学大纲的编写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使得学员毕业后正好可以运用相关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转贴于

2.7 基于事实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而言,高质量的统计学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实施之前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的精心策划和认真准备的基础之上的。《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使用学科,在教学之前分析不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分析统计学教学需求,收集适当的教学案例,完成统计学教学日历和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的课堂反应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情况以及课后作业和案例分析情况,掌握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的决策以及适当的课后答疑和适当的教学补充资料的学习,是高质量地完成《应用统计学》课堂教学的必备和基础工作。

2.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学员对课程的反馈和教学要求。可以说学员的教学需求和经济与管理的统计分析需求是《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学员对教员知识传授方式、案例分析方式的需求,是学员快速、准确理解、掌握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艺术的智慧来源。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驱动;系统仿真;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82-02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掌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核心的,在进行系统仿真课堂教学时,如果只通过说教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要学会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必需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真实系统开发任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开发,积极地学习,只有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构建仿真系统开发的知识框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国内外已有很多教授都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比如:文献[1]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文献[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文献[3]分析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这些应用都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根据《系统仿真》课程以及工科学生的特点,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取得的效果。

一、《系统仿真》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系统仿真》课程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科院系的大三学生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时间推进机制、随机变量的分布与随机变量的实现、建模与仿真的校核验证、分布交互式仿真。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比较抽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文中,我们根据《系统仿真》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三个项目,分别为香烟过滤嘴设计仿真系统、教学楼停车场仿真系统、火灾扑救模拟演练仿真系统。这三个项目涵盖了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布交互式仿真中的主要知识点。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

本文中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在传统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入了项目检验的环节,也就是学生认为项目已经完成后,需要经过老师的检验,查看是否需要的知识点都已经涉及到,项目完成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都符合,则项目完成,进入总结交流、结业阶段;如果不符合要求,则要求查看设计是否合理,项目实施过程是否合理,中间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三、《系统仿真》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已经应用在两届学生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中,从这两届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在每届学生中抽取50人,总共100人,对基于项目驱动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表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92%以上的调查项都显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是持正面评价态度的,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论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强化教学对象――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通过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在《系统仿真》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该方法还是非常适用此类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可众,方党生.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61-162.

[2]吴亚峰,苏亚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9,(2):59.

第7篇

一、统计及其基本思想与方法

1 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

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史教授:不仅仅如此,判断统计方法的好坏也是依赖传统数学的。

第8篇

一、转变辅导员观念

观念对于行为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所以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需要以转变辅导员传统观念作为基础。在此方面,首先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具备沟通为本的沟通理念。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认识到自身工作性质与高校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差异,并认识到在工作过程中始终贯彻沟通的重要性。事实上,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威信以推动自身工作的良好开展。所以,辅导员需要重视与学生开展沟通工作,在树立沟通为本的沟通理念基础上,从提高沟通有效性角度来促进沟通机制的完善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其次,辅导员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遵循民主与平等原则。在民主原则的体现方面,高校辅导员需要支持学生对自身思想以及需求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思想与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满足。同时,辅导员需要在沟通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通过突出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来体现出对学生人格、思想、需求以及情感的尊重,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师生之间的隔阂进行消除,并促使学生能够面对辅导员敞开心扉,开展畅所欲言的交流。在平等原则的体现方面,高校辅导员需要改变传统工作观念中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并重视实现与学生人格、权利以及尊严的平等来与学生开展交流,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沟通并提高学生沟通热情的重要基础。另外,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平均的分配,并对学生体现出平等的关爱。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并避免使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以及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交流,只有做到这一点,高校辅导员才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并让学生愿意与辅导员开展沟通与交流。

二、信息反馈制度的完善

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开展沟通的过程中,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构建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能够推动沟通中的反馈信息被辅导员准确且及时地掌握,并使辅导员在沟通计划的制订、沟通内容的调整中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信息反馈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要求辅导员能够实现前置反馈、中程反馈以及后继反馈的良好结合。其中前置反馈指的是在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不良行为和思想时,辅导员需要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以及行为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利用典型示范以及思政教育来预防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与行为倾向做出正确引导;中程反馈指的是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对双方之间沟通的看法以及意见等进行表达与反馈,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双方之间的沟通方法以及沟通内容做出优化;后继反馈指的是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结束某一阶段的沟通与交流后,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学生思想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与评价,从而确定在下一阶段的沟通中需要保持的内容以及改进的内容。虽然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中,前置反馈与中程反馈往往被辅导员所重视和强调,但是由于后继反馈需要在结束沟通之后开展,并且不会再对上一阶段的沟通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这种反馈制度往往被高校辅导员所忽略,这是高校辅导员在对信息反馈机制做出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沟通效果评价机制的完善

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构建中,重视沟通效果评价机制的完善是对沟通成效做出检验的重要手段。在此方面,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有必要组织专家对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所开展的沟通做出定期的检查,同时有必要通过座谈或者书面等多元化的形式来对意见进行反馈以促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校可以以大学生为主体,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行评价,同时有必要以辅导员为主体,利用座谈形式,通过总结与交流来掌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情况并促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校有必要实现辅导员考核与沟通效果评价机制的结合,通过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效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中的重要指标来提高辅导员对完善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视,确保辅导员将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工作进行认真的贯彻。在具体工作中,沟通效果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与频率;二是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是否体现出了尊重与平等原则;三是经过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辅导员是否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做出了深入的了解,以及学生的思想倾向以及行为倾向是否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艺术[J].教育与职业,2010(23).

[2]陈志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J].黑河学刊,2010(06).

第9篇

【关键词】 马克思;人的本质;西方哲学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不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则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规定着人的本质。如果没有社会,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成其为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联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决定。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各种社会关系的机械的相加,都是片面的。只有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作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同样应看到,处于不同关系的人的本质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2.人的本质在其类的区分上是劳动。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就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亦即对于课题属性规律性认识所构成的目的而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在哲学意义上,这种对象化活动就是劳动。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任何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社会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其次劳动是人现实存在的根本前提。人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变革自然对象,创造属于人的产品。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热爱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人的生命的延续、发展首先需要通过劳动获取生存资料,这是人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人存在的根本前提。

3.人的本质在其自然属性上是其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进行生产和结成社会关系的动因,人们所以进行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需要推动了劳动的发生,促使社会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发展,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社会关系不断扩大、发展。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发展是随着需要的增长实现的,从这一角度看,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它是人其他特性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改造原有的需要,产生出新的需要,给劳动以新的动力,从而不断地使任何社会得以发展变化,因此,人的需要又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内在确证和根据。

4.人的本质从相对于群体的个人而言人的本质又在于其独特性与个性。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个人有独特的思考和感知活动,人由于自己的特殊性而成为一个个体,称为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及其个性是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得以表现、实现和确立的。“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所以,处于不同社会现实中的人,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必然具有各自的个性。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传统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