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5: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劳动教育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劳动教育设计

第1篇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劳动课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性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大学生的课堂。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教育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落实全员育人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发现并呵护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一、劳动主题:

课程主题:设计来源于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旧物。每一件旧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件旧物里,都驻着一个老灵魂。它或许承载过你往昔的记忆,或许刻录着你经历过的风雨……但当我们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的生活不断向前,大多数人并不能够定期的、合理妥当的处理自己生活中的旧物,更多的是将之堆放,然后渐渐把它遗落在身后。如此,不仅挤占了我们学校、宿舍里有限的生活空间,还浪费了这些旧物的剩余价值,造成了不同程度上对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我们过往的一种亵渎。

所以借对旧物的改造,让我们在提高物品利用效率的同时,重温旧物所承载着的记忆与感动,表达出对自己的希冀,也让生活变得更有味道。

二、劳动内容

根据学校的劳动课安排,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本次劳动课内容的安排如下:

1.变废为宝:将校园内或宿舍内废弃的东西经过创新设计;

2.旧物改造:将闲置的东西进行改造设计,令其重新发挥作用;

3.改良设计:对现有的使用体验不好的产品,进行改良设计,符合用户需求;

三、劳动范围及参与对象

工业设计专业XXXX级学生

三、劳动课时

1周

四、劳动要求

1.指导老师清点上劳动课人数,认真记考勤。

2.劝导无故离岗的学生及时返回劳动课堂。对于劝导无效者,作旷课处理。

第2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制作瓶娃娃的方法,尝试根据材料制作不同的瓶娃娃。

2、享受制作瓶娃娃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与乐趣,体验创造的魅力。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1—2只小瓶子、白纸、水彩笔、剪刀、胶水、零碎布头和各色橡皮泥若干。

2、教师准备范例瓶娃娃两个。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瓶娃娃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材料制作不同的瓶娃娃。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由洋娃娃引入话题,出示瓶娃娃范例,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

二、学习制作过程

(1)观察教师做的或者书本上的瓶娃娃,猜想是怎么做出来的,指名说。

(2)教师补充介绍制作方法。

三、小组合作制作

(1)自由组合成3—5人的合作小组,教师帮助协调。

(2)提出小组合作目标(即要求):

A.制作出2—4只瓶娃娃,最好不重复

B.在制作过程中互帮互助,人人动手参与

C.注意保持小组所在地的地面卫生

(3)小组合作制作瓶娃娃,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欣赏

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展示劳动成果。

五、小结

第3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劳动经济学;教学设计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中结合母语外的其他语言或者教材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国际知识的融合,能更真实地“还原”原有知识体系;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吴平,2007)。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以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劳动者资源配比如何达到资源最优化的一门学科。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都以国外研究为主,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是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本文拟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与双语教学形式四方面对劳动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教学结果,是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所设立的教学目的,预期学生在授课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发生的变化。Bloom(1956)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动作技能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倾向于认知目标,但不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定义、识别和区分等具体行为上,而应该让学生通过现实中的现象理解现象背后的原理,寻找、掌握多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规律。比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市场上劳动力价格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规律。[1]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陈琦等,2009)。学者们将教学模式归纳为直接教学、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教学、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等。劳动经济学属于一门现象科学,是从现象中探索规律的学科,问题导向的探索学习方式更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学习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刘儒德,2005)。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归纳规律的能力,教师在探索性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提出问题在课堂之初提出授课内容的关键问题,并引导学生关注该问题所辐射的社会现象。在后续课程都围绕如何解读问题、解答问题、提炼答案、上升经济学规律进行讲授。如在讲授劳动力供给章节,提出“是什么决定一个人是否工作以及工作多少时间”的问题,启发性地向学生呈现关联的社会现象,比如,啃老族、富二代、家庭主妇、学生兼职等。问题提出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2.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还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证据。教学中数据收集的原则是,以课堂学生样本为主,若学生样本不符合调研对象要求,则再选择课后以小组形式向外收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收集方式,都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将数据收集的问卷制作完成,并在课堂上完成预调研与问卷调整。这不仅利于小组间的沟通交流,也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如在“生育决策”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可能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因素进行归纳,列举出来的影响要素不得少于五个,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获取,研读相关书籍理论提炼,也可通过身边切实案例有感而得。每组形成相应的调查问卷后,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预调研,调整问题的提问方式、提问次序等。问卷调整结束后,要求学生组间调查。由于课堂调研学生多是未婚未育,所调研出来的数据是预期行为数据,需要补充现实行为决策数据,故要求学生课后对自己所属家庭的已婚人士进行数据采集,形成最终的所需数据。3.形成解释引导学生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或案例方法,利用收集的数据,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以课堂演讲的方式,每组陈述自己的问题解释,陈述内容包括问题与现象的关联,数据收集的情况,论证科学性与有效性说明等。要求学生以PPT展示的形式对小组形成的结论进行解释,尤其需要锻炼学生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的能力。小组陈述结束后,鼓励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可以是反驳,可以是某一疑点的追问,也可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在提问和回答的时候,要求陈述小组作答的同学不一样,以此保证每位同学的实际参与。在一问一答间,很多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得以体现。4.评价总结教师对小组陈述进行点评,点评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针对小组陈述内容点评,小组在此次问题探讨中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下次改进之处。对小组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扰要及时解答。比如学生较多疑虑的是,理论上应该是有影响的要素,为何通过实证数据无法得到论证。此时教师需点明,实证结果与数据收集的数量与质量有关,数量太小,或者收集数据之间的离差太小都可能造成结论的不显著。二是针对小组之间结论进行比较点评,授课老师对组间的共性与差异性归纳总结,以某一逻辑对所有汇报组的结论进行整合,完成学生作业的点评。5.表达结果教师在表达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将整合后的学生结论引入课本理论知识,通过问题探索过程,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二是将知识进行延伸,拓展知识运用领域。教师向学生陈述知识的科研前沿进展,尤其需要注意知识约束条件放松后的突破运用。此外,可推荐相应的书籍给学生课外拓展阅读,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巨著为推荐重点。[3]劳动经济学问题导向的探索性学习教学模式设置,以高度指导探索为主。一方面,授课对象多为高年级的本科生,已储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经济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现象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劳动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也适合高度指导的探索学习,即以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索,训练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建立事实与已有解释的联系。

三、教学环境

越来越多学者发现,合宜教学环境的设置有利于通过情景效应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空间、教学组织与教学媒体。1.课堂空间设置一般按照两种原则来划分:一种是领域原则,即学生按照自己喜好选择教室位置,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这种空间划分适合直接教学内容的布局,保障学生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吸纳教师的授课知识。另一种是功能安排空间,即以某种分类标准对学生进行群体划分,通过调整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布置,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设置。在劳动经济学问题探索教学安排中,通常选择功能安排空间方法。以小组形式形成小组空间,利于小组之间进行问题探讨和数据收集。组与组之间分割一定空间,形成较为独立的思考环境。教师在小组之间走动,掌握每组的研究进展,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调整。[4]2.教学组织教学组织是对学生进行分类实施教学计划的设置,一般有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三类。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主要以前两种为主。在普适性知识讲授时,以全班教学为主;在探索性问题设置时,以小组教学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分组造成的思维定式以及逻辑定式,需要强调每次分组要具有差异性,且上台陈述小组成果的学生要有差异。3.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的物质工具。目前教学手段多为板书、文字、图片、音频等。板书的特点在于推导性强,能较好引导学生的同位思考,但速度较慢,信息量较单一。电脑多媒体具有信息多元化、信息量大且丰富的特点。如何分配传统板书与电脑多媒体的教学比例,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发现,对于经典劳动经济学知识的传授,适合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并以板书为主,尤其注重推导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应用和理解性的内容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加深、拓宽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往往是板书与多媒体交叉运用,只是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的分配权衡。比如,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需求章节,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推导需要以板书为主,让学生明白何为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受到什么要素影响。然后用多媒体通过在不同经济62背景下的产业需求变化,相同经济背景下不同产业的需求变化等,形象化地呈现需求弹性的知识。[5]

四、双语教学形式

双语教学形式即教师在教学中对中英教学的比例安排。国内有按照教材和语言选择分为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和引导性(曲燕等,2014),也有按照语言程度分为侵入型教学、保持型教学与过渡型教学(张惠玲,2006)。劳动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建议,教材选用全英文,授课中英结合。全英文教材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国外劳动经济学的逻辑结构,还能通过教材中大量的案例描述了解国外的劳动经济学发展历程。授课中,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建议选用英文讲授,在问题讨论中使用中文。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与理解,建议在板书以及多媒体运用中,使用全英文。劳动经济学双语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双语教学的速度控制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该门课的授课中要把握双语授课的节奏,遵循先慢后快的节奏。在学期之初,学生对全英文教材、专有术语、专有名词并不熟悉,同样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并不熟悉,建议前期放慢授课节奏,慢慢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对专有词汇的解读。中后期,可以提高授课速度,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并承担部分章节内容的讲解。2.考核方式的选择基于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经济学逻辑解释力,故以平时考核结合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期末考试以中文试卷和中文作答为主。平时考核包括小组汇报成果以及对教师指定文献、书籍阅读后的评述,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为主。

参考文献:

[1]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04-108.

[2]张惠玲.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62-64.

[3]BloomBS,KrathwohlDR.HandbookI:cognitivedo-main[J].NewYork:DavidMcKay,1956.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 劳动交换;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8-04

农村社会结构是农村社会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是从微观到宏观一些要素的结合体,这些要素包括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以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劳动交换这一社会现象为切入点,分析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种独特的分析视角。在传统农村社会,农户需要通过劳动交换来完成盖房、农业生产等家庭任务,这些家庭任务一般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源(生产工具、牲畜、生活用品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当时家庭各类资源普遍缺乏的条件下,劳动交换正是农户之间的一种资源互补和调配方式,是一种生存策略[1]。劳动交换是指农户之间以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主要交换资源、遵守一定行为准则、以完成各自的家庭任务和家庭目标为目的的一种广义社会交换行为。劳动交换的要素包括交换的主体、客体、规则、类型和特征等,这些交换要素的变化可以表征农村人口、农户家庭资源、农村交换规则等相应农村社会结构要素的变化。具体而言,劳动交换的主体是农户,客体是农户用以进行劳动交换的资源(包括金钱、劳动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因此,根据劳动交换的内容,可以把劳动交换分为“劳动—劳动”、“劳动—物质资源”、“金钱—劳动”、“金钱—物质资源”等4种较为常见的类型,这些劳动交换类型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往往以“换工”、“互助合作”等方式存在。劳动交换对于传统农村社会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保证了传统农村家庭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减少了传统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的风险、维系着传统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格局、同时还具有加强传统农村社会整合并维护传统农村社会风气等[2-3]功能。这也反射出传统农村各相关社会结构要素之间较为稳定的相互作用。

传统农村社会劳动交换的特点是周期长、效率低,没有绝对严格的等价性,只有以人情作为参照物,大约衡量一下交换双方的得失。这些特点反映了传统农村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农户人口众多、家庭物质资源与金钱缺乏、村庄道德规范与集体意识约束力强、人际关系偏重于感性和建立在互助伦理基础上的资源分配规则[4]。伴随着我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劳动交换的主体、客体、规则等要素都发生了市场化的转变。本研究于2011年,以陕南闫沟村为调研对象,从农村劳动交换的变化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法,分析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结果统计分析。闫沟村位于307省道旁,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无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无乡镇企业和小型加工厂。全村农户有200 户左右,934 人。大量的劳动力外出使得留守人口基本上是所谓的“386199”结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农户以务农为主,家庭年平均收入在7 000~20 000元,收入结构并不复杂:打工年收入约为1万元;在当地打短工也可以获得1 000~3 000元的收入;农业户均年收入约4 000 元;花椒、核桃、毛栗等经济作物年户均收入100~1 000元不等。总的来说,闫沟村还是个从传统向现代缓慢过渡的村落。

1 转型时期农村劳动交换特征的变化

1.1 劳动交换主体的理性化

劳动交换主体更追求交换效率而不是交换资源的节约。农户的家庭任务,像盖房、红白喜事、农业生产等,雇工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农忙时为了省事,越来越多的农户借助旋耕机、脱粒机等机械来提高粮食抢种抢收的效率。农户家庭成员外出打工,1 d或者30 d结1次帐,能见到现钱,若不外出打工而是在家进行劳动交换,则看不到有形的利益和价值,这样的利益博弈使得农户越来越倾向于用金钱代替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其他农户的交换资源[5]。农户的主要劳动力宁愿选择外出打工赚钱,然后从打工收入里选取一部分用于雇佣劳动力。另外,劳动交换主体对交换等价性的衡量受到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影响。比如闫沟村的闫某过去给邻居蔡某家帮过忙,2011年,蔡某的儿子本来要到商洛市务工,知道闫某家要盖房就专门留下来还工。闫某十分过意不去,觉得蔡家给自己家帮忙挣的工钱比他在外务工要少很多,这恰恰是把劳动力的市场价作为参考来计算人情的厚薄。

1.2 劳动交换类型结构的变化

家庭劳动交换的类型结构是在指一个家庭的所有劳动交换中,不同类型的劳动交换所占的比例。劳动交换的客体,即农户用以进行劳动交换的劳动资源和非劳动资源,它们在农户家庭内部的比例构成农户劳动交换的客体结构。农户劳动交换客体结构的改变必然导致其劳动交换类型结构的改变。显著表现为劳动力外出使得农户家庭劳动资源减少,同时打工收入增加了农户的金钱收入和物质资源,从而引起劳动交换类型结构的变化:一是农户之间生产领域的劳动交换减少,生活领域劳动交换增多;同时,“劳动—劳动”的交换类型在主要劳动力(青壮年男性)间减少,在非主要劳动力之间(老人、女性、少年儿童)增多。二是“劳动—物质资源”的类型逐渐减少,“金钱—劳动”与“金钱—物质资源”的类型逐渐增多。三是受劳动力市场价格影响,在“劳动—劳动”的交换类型中,长工参与劳动交换的情况越来越少,短工参与交换的情况仍旧很多。农户盖房所使用的劳动力里,有偿工占长工总数的33.0%,占短工总数的9.1%。因为长工需要的时间长,劳动交换不划算,只能用“金钱—劳动”的方式(请建筑队);而短工帮忙的时间过于零碎,难以计算,用“劳动—劳动”的交换方式比较方便。

1.3 劳动交换对象具有多元化倾向

农户不同家庭任务劳动交换的对象在结构比例上有一定区别,也有共性。传统农村社会,农户劳动交换的社会网络主要覆盖着血缘、地缘关系,但在转型初期,姻缘、业缘等非核心关系也被纳入农户的劳动交换网络。还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新型劳动交换对象,他们可能是农户平时关系一般的熟人或陌生人。例如,闫沟村99名被访农户,其盖房所用的长工里,无偿工包括邻居(17.3%)、血缘亲戚(16.8%)、同村同组人(14.7%)、姻缘亲戚(13.7%)、同学同事朋友(2.5%)和其他来源(2.0%);短工无偿工包括血缘亲戚(26.0%)、邻居(21.2%)、姻缘亲戚(20.3%)、同村同组人(19.5%)、同学同事朋友(3.0%)和其他来源(0.9%)。值得注意的是,凡是有女婿的家庭,一般有大事需要帮忙时,女儿、女婿甚至是亲家都来帮忙,姻亲已经成为农户劳动交换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传统劳动交换规则的约束力减弱

传统劳动交换规则对闫沟村劳动交换仍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被调查农户中有56.44%的人表示在需要用工时“找关系好的邻居和朋友”。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传统的互助村规。闫沟村有个传统村规,只要有人盖房或红白喜事,原则上每家必须派1个人去帮忙,保证了劳动交换的等价性和主家家庭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传统劳动交换周期长的特点。被访农户中,因为“以前给别人帮过忙”而愿意进行劳动交换的比例高达44.2%,说明传统劳动交换周期还没有结束,农户储存在亲戚、邻居和朋友家的劳动还未得到对方“还工”的兑现。三是机械团结的约束力仍旧强大。因为“互助村规”(66.4%)、“跟主家关系好”(11.8%)、“主家人品好”(7.6%)等原因而选择接受主家劳动交换邀请的占被调查总数的85.8%。尽管如此,传统劳动交换规则面临着约束力弱化的危险。在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影响下,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和日益沉重的人情负担,农户从“以低效率为代价追求低成本”逐渐转变为“不惜成本追求高效率”,使得传统劳动交换的规则不能够完全约束农户的劳动交换行为。随着农户对效率追求程度的提高,劳动交换作为日常人情互动方式的作用弱化,而作为促使农户家庭目标和家庭任务完成的作用强化,后者所要求的高效率是传统劳动交换规则所不能保证的。劳动交换的伦理依据是血缘和地缘的人情,它所要维护的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人情与物以及劳动之间的交换关系[6],然而此种互助合作伦理和精神逐渐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被调查农户在需要用工时选择“掏钱请人”的农户已经达到43.56%,其理由是“效率高,不耽误事情”(50.0%)、“农村没有劳动力了,只能请人”(26.2%)、“不掏钱没有人愿意帮忙”(14.1%)、“省事,不欠人情”(9.4%)。

2 劳动交换现象变化所映射的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转型时期农村劳动交换的变化并不是某一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相应的社会结构要素综合变化的结果。

2.1 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与差序格局的理性化、扩大化

转型社会初期,农户之间的劳动交换对象增加、交换规则中理性的互惠原则比非理性的亲情原则更重要,发生此种转变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与差序格局的理性化扩大化。农业生产方式逐渐现代化,农户生产生活市场化,在纯粹的金钱收入既定的情形下,农村家庭面临着短期性货币支出的压力和周期性家庭赤字,即“货币化压力”[7]。在货币化压力下,金钱成为农户最为需要的资源。被调查农户中,有64.8%家庭,其2012年的家庭计划是“多赚钱”。近年来,农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科技等新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要素进入到农户的活动之中,提升了农户缓解货币化压力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农户家庭成员从事非农职业,收入愈来愈多样化并且水平不断上升。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的个人利益地位得到肯定,个体的自主发展空间扩大,个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他们在原有的家庭、家族关系基础上发展起多种社会关系,业缘、趣缘、类缘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对农民在工作、生活中获得各种利益和个人发展的机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户扩大着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农户劳动交换提供了大量潜在的交换对象。农民的商业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遵守“互惠”原则,婚丧嫁娶等礼仪性活动及日常家庭生活与人际交往实行由差序格局决定的“人情”原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农户原有的亲属网络不能提供农户新增加的对资源的需要,只有通过互惠原则,扩大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才能增加农户取得各种资源的可能性、增多为其提供资源的渠道,显然互惠原则比亲情原则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更能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对货币和其他利益的需求。这是农户对社会生产方式变化做出理性调适的结果,使得原有差序格局扩大化,利益正在成为决定人们之间关系亲疏的最大砝码[8]。

2.2 收入结构非农化与职业结构多样化

转型时期,农户越来越倾向于以金钱而不是劳动换取所需要的交换资源,从而完成家庭任务和家庭目标。“金钱—劳动”的劳动交换类型具有即时性、非循环型,缩短了劳动交换的周期、提高了劳动交换的效率,帮助农户高效优质地完成日益提高的家庭目标和日益增长的家庭任务,改善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这是农户收入结构非农化与职业结构多元化的直接体现。因为若农户之间仅依靠家庭剩余劳动力进行简单的劳动交换完成各自的家庭任务和目标,不仅效率低下,对于缓解农户的货币化压力也毫无帮助。出于该方面的考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职业,多元化的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该种收入结构使得农户抵御单一农业生产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保障了农户的基本生活。与收入多元化紧密相联系的是农民职业结构的多样化,闫沟村农户的非农职业包括当地打短工、商业经营、非农技术、农副加工业、运输等。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民就业越来越社会化,其后果之一就是农民从家庭分工走向社会化分工,农户之间的“互帮互助”开始以市场化的交易行为出现[9]。

2.3 人口结构的弱势化与农户交换资源结构的货币化

转型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呈现人口结构弱势化趋势,人口总数减少、劳动能力减弱。农村家庭单靠农业种植、增收门路狭窄;农民对外出务工收入持乐观预期;农民工在城镇寻找工作的成本较小、机会多;农民工讨薪的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和保障;一些村民在外面务工多年已经立足了脚跟,可以带一部分熟人外出。如此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进一步造成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而在宏观上造成农村人口结构的弱势化趋势。闫沟村被访农户中,家庭主要劳动力共有278人,有110人(39.6%)外出打工,其中男性87人(79.1%),女性23人(20.9%);外出打工人员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57岁,平均年龄为28岁。农村现有常住人口基本上是由老人、少部分妇女和未成年的青少年组成,他们在劳动能力上整体弱于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但是却是农业生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虽然农户之间的劳动交换,起到了农户之间资源互补下利益最大化的作用[10],也体现了村民对共同体资源的利用方式[11]。但是劳动力资源的减少,使得农户普遍缺乏劳动力这一劳动交换资源;而外出打工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户金钱这一劳动交换资源增加,于是出现了农村中“金钱—劳动”的劳动交换方式比例逐渐增加而“劳动—劳动”的交换方式比例逐渐减小的现象。

2.4 传统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在传统农村熟人社会里,农户之间的劳动交换遵循一种非理性的人情规则;在陌生人世界里,由于交换双方没有建立信任关系,传统劳动交换规则并不能约束交换双方的行为,此时农户之间的劳动交换遵循理性的市场规则。也就是说,转型时期,以村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传统劳动交换规则在熟人社会里仍旧起作用,在陌生人社会里则失灵。劳动交换规则的部分失灵说明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减弱。这表现为转型时期农村呈现出的一种集体意识逐渐缺失状态,即村庄内部出现了阶层分化,农民之间的异质性增强;农村传统文化制度和道德舆论逐渐失去了道德秩序约束力,农民合作赖以发生的诚信社会制度和值得信赖的精英也难以发挥作用,村庄成员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增强,农民对村庄共同体越来越缺乏认同感及归宿感[12]。农村社会道德和经济的非同步性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但是以社会分工与个人异质性为基础的有机团结占主导地位的新型的社会结构却还未建立起来。这一事实验证了迪尔凯姆的道德真空预言。迪尔凯姆曾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削弱了集体意识在日常生活领域的调节作用,个人的独立与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空间,这是一种历史趋势,“由社会分工所推动的结构变化与道德规范的变化并不总是同步的,在旧的道德规范不再起作用,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新旧交替时期,可能会出现社会道德的真空状态”[13]。

3 结语

农村劳动交换与其社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是农村劳动交换特点的变化能够表征相应社会结构要素的变迁。农村劳动交换通常促进、维护了相应社会结构要素的特点;反之,当社会结构要素发生变化时,劳动交换的特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二是根据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程度,可以将农村劳动交换的发展做阶段性划分。农村劳动交换的具体形式是否具有现代社会的特点,其主要评价指标是劳动交换的效率。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可以把社会结构划分为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现代农村社会结构3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与之相应,劳动交换也可以划分为现代性程度和效率由低到高的3个发展阶段,即传统农村的劳动交换、转型时期农村的劳动交换和现代农村的劳动交换,这3个阶段的劳动交换各具典型特征。

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传统与现代2种形态并存的状态,使得劳动交换也是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点。吉登斯认为,在贝克所说的“简单现代化”阶段,现代性与传统性实际上处在一种共生状态,传统作为过去与现在的媒介,在现代性的初期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并仍在发生作用。由于现代社会的“约束模式”有其局限性,社会监督机制的效能主要是依靠与强迫性和羞耻焦虑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控制的内化或道德良心来实现的,而这一过程正是由传统性因素来完成的[14]。社会结构中的传统要素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维持社会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初期,传统与现代性结构要素将长期共同起作用。但从长远看来,现代性社会结构要素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强、传统性社会结构要素的功能将会越来越弱。低效率是传统农村劳动交换的明显特征。转型时期,金钱的介入使得劳动交换的效率有所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差序格局、收入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农户交换资源结构、传统道德约束力等社会结构要素发生了变迁,而这些社会结构要素的变迁又不够彻底,这使得转型时期的劳动交换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特征并存的特点,劳动交换的主体理性与感性并存、金钱、劳动与物质资源并存的客体结构、劳动交换规则在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执行双重标准等。社会变迁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转型时期农村劳动交换这种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的状态将会长期存在。

从长远发展趋势看,社会结构继续趋于现代,促使劳动交换也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劳动者智能化等基本特征,这客观上需要把农民大规模组织起来进行高效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生产。与之相应,农户的生产、交换、消费也将高度市场化;农户对货币的需求更大,以金钱为代表的利益成为农户决策的首要动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几乎不再受传统差序格局的影响,而更多地是一种类似于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理性化的社会关系;农村家庭的社会网络进一步扩大。

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相应,中国农村的劳动交换必将进入现代农村的劳动交换阶段发展,其典型特征为:一是农户依据市场利益规则和完全理性的利益博弈,在熟人和陌生人社会可以广泛而频繁地进行劳动交换,劳动交换以村庄集体或者其他政治性单位统一组织,政府行为的引导使得农户之间的劳动交换更加市场化、理性化和组织化。二是农户劳动交换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加广泛,交换遵循有机团结的原则和市场规则。劳动交换的客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劳动资源继续流失,同时物质资源和金钱更加丰富。三是交换的形式呈现以金钱为主要交换资源的多元交换状态,金钱与劳动、牲畜、生产工具等资源进行广泛的交换。四是劳动交换具有等价性、即时性和高效率性。

4 参考文献

[1] 张思.从近世走向近代:华北的农耕结合与村落共同体[J].民俗研究,2010(1):128-146.

[2] 朱建春,张红,付少平.对陕南农村劳动交换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44-12746.

[3] 董海荣,李金才,左停,等.互助:解决农村家庭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8(11):110-113.

[4] 苑丰,刘武芳.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农民互助合作问题初探——以乡村治理与农民组织化为分析框架[J].中国发展,2005(4):28-30.

[5] 钟琴.农民的理性化与意义世界之变[J].中国图书评论,2010(11):51-55.

[6] 管爱华.从血缘互助到现代合作——对当代中国农民合作伦理的经验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48-51.

[7] 徐勇.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农民组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1):1-3.

[8]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6):51-58.

[9] 刘金海,杨晓丽.农民就业:市场化、社会化及其后果——以鄂东北山村研究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3):17-23.

[10] GERICHHAUSEN M,BERKHOUT ED,HAMERS H J M,et al.A quantitative framework to analyze cooperation between rural house holds[J].Agricultural Systems,2009(101):173-185.

[11] 任守云,叶敬忠.市场化背景下李村的换工与雇工现象分析——兼与禄村之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11(6):72-81.

[12] 周红艳,蒋传刚.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凸现——一种“集体意识缺失”的视角[J].桂海论丛,2006(3):1-4.

第5篇

[关键词]社会治理 服务时代 劳动与社会保障 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1-02

一、社治理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人才

时代变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化了,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的大学建设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阶段。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各个大学都在学生数量、专业数量、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宿舍楼房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扩建。但是有许多大学的扩建是盲目的、跟风的,其他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就跟着扩大招生规模,其他学校增开新专业就跟着增开新专业。各个学校都竞相争取获得博士点、硕士点等。大学之间的恶性竞争非常严重,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人才是同质化的,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建设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现在社会各界对大学教育最大的批评就是大学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需求脱节。以至于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恶性竞争,企业与政府等用人单位只能在这些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大量大学生中进行择优录取。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其他岗位却没有对应人才。大学的扩招和建设,更多是在扩大学生规模、增开新专业等方面,却对大学教育建设缺乏反思。大学改革和建设,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进行教育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和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5月,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这说明了我国对高等教育在进行反思,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应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和就业结构的多元挑战。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本次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给大多数普通地方高校进行定位,实现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次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是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下功夫,相应减少理论的学术性课程,增加实务性的实践实验课程,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战能力等。

四川理工学院是四川的一所普通地方高校。四川理工学院定位为一所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四川理工学院的定位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办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方兴未艾。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这是时代要求、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要求所规定的。以前人们都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在大学学习一门专业以后就能靠这门专业找到对应的工作,专业=就业。早期专业人才非常稀缺,大学生学了一门专业知识,的确可以凭借专业优势就能找到工作,甚至是好工作。但是现在用人单位的许多员工都是大学生,其人才需求是知识背景宽厚、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许多高校开设第二专业课程体系,部分大学生在毕业时获得了两个甚至更多专业毕业证书。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广泛涉猎各个专业的知识,需要具备更为宽广深厚的社会知识,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基于此,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为地方基层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个准确定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社会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举措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四川理工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建设。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交通结构;电动车设计;老年人人群;特殊化设计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人的出行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电动车的出现,给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新的选择,因其方便快捷、安全易学受到了老年消费者的普遍喜爱。但电动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尚短,目前能针对普通成年人的电动车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老年人电动车设计就更为之甚少了。纵观目前老年人电动车的设计,缺少站在中国现有的交通状况角度的考虑,使得设计与使用人群、使用环境相脱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交通结构特征与出行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老年人电动车的设计要素之中,为老年人电动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2 国内交通结构特征

中国城市交通结构非常复杂。以大、中型城市为例,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划分方式有绿化带划分、地线划分和无划分三种。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电动车基本属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设计的安全标准相对较低,设计的目标环境也是与非机动车一同行驶。但由于城市交通系统的不完善性,多会产生老年人电动车与机动车在同一环境下行驶或多种环境切换的情况,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对国内交通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进行老年人电动车特殊化设计,才能达到“人―产品―环境”的和谐。

中国现有交通特征主要有:第一,交通结构趋向单一化。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非机动车道被汽车占行的情况普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拥堵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多。第二,公共交通不健全,舒适性较低。公交、地铁网线的覆盖不均衡,为到达目的地需要多种交通工具的换乘。第三,步行环境堪忧,非机动车道保护措施不够。第四,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不规范。以盲道为例,国内城市大规模的盲道建设对盲人出行并未产生很大帮助。

3 基于中国交通结构的老年人电动车特征及设计要素

3.1 老年人出行心理情感特征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走出家门,用更多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呈现出由内向外的趋势,思想上不希望与社会脱轨,不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已经年过半百需要人照顾,更愿意去追忆年轻人的感受,使得自尊、自立方面得到满足。若想满足此类需求,车内就应该具备一定的设备,使得用户在遇到一些麻烦时自己可以很快解决。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使得这代人拥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在购买出行工具时,普遍认为优质的产品不仅仅需要很好的外表,还需要有着经久耐用的质量和名副其实的性价比。

3.2 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

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带动了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的转变,主要表现为:第一,出行的目的由生存性转向了生活性。第二,出行的距离相对较短且相对稳定,活动范围一般不会超过20公里,主要在居家附近的公园、菜场、超市、医院以及学校等。第三,老年人生活时间自由,可能的情况下会选择错峰出行。第四,老年人出行多随身携带物品,其中包括所需的日常用品和老年人辅助工具,一般体积较小、质量较轻。

3.3 老年人出行方式特征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自行车已不再成为老年人普遍使用的代步工具,只能作为健身的一项选择。由于汽车驾驶的复杂性,对老年人的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因而老年人的非步行的短途出行需求转向点对点的移动,省力、操作简单、安全性成为重要指标。同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情况,大多数老年人不能长途驾驶,不能直接使用复杂的电子设备等也成为一大特点。

3.4 基于中国交通结构的老年人电动车设计要素

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的特殊化与以上中国交通结构特殊性相结合,提出老年人电动车独特的设计要素:

(1)安全性要素。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设计,首先应考虑其安全性。区别于大众使用的电动车,应增加针对老年人的专属设计,如报警器、远程遥控、安全带等。不只是功能上的安全,在造型上也应给人稳定安全的感觉,最好采用三轮或者四轮的形式,保持车体的平衡性和安全性。同时,在易撞击的部位应采用强度更高的材料。由于对电动车没有专门的道路规划,老年人电动车不仅会与非机动车道在同一环境行驶,有时也会遇到与机动车在同一环境行驶的情况。老年人电动车事故多是由于转弯产生的,应在车体的四周都设置上转弯灯,当车把转弯超过一定角度时,转弯灯自动亮起。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机动车的驾驶规则,将老年人电动车的设计与机动车相借鉴融合,比如有两层以上的刹车系统,并且双脚伸直应可以接触到地面,有后视镜等保护装置,尽量增加机动车与电动车混行时的保护力度。

(2)易用性要素。车体应该设有储物或者载人的地方,且储物的位置不易太高或者太低,方便取放。其中遮雨、挡风的设计很有必要,老年人出行遇到恶劣天气多为出行途中天气的转变,因为在出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雨雪天气,一般就不会出门了或有所准备再出门。所以,遮雨棚的设计很有必要,但是只需要临时性的遮挡。全封闭的结构不仅会影响视线还会造成成本的提高。座椅的高度应该可调节,保证行驶时的舒适性。车上的功能不易太复杂,并且功能明确,尤其是电子装置。锁的位置要适当,即使有多个地方需要锁,也需要在开锁处汇总。为了区别于大众使用的电动车,可增加扶手、踏板、收纳箱等辅助装置,弥补公共交通中无障碍设计不健全的问题。

(3)审美要素。老年人电动车的设计更侧重于功能,但并不表示其造型要傻、大、丑,同时也应满足老年人的审美需求,形态简洁更具亲切感、小巧、轻便。过于浮夸的造型会使老年人觉得缺乏内涵和安全感,老年人电动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老年人生活的伙伴。

4 总结

对中国大中城市的交通结构进行分析,站在中国现有的交通状况角度可以使得设计与使用人群、使用环境相和谐。同时,结合现代老年人出行的心理和行为,提出老年人电动车的特殊化设计要素,充分体现了老年人代步工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老年人电动车的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对老年人电动车的普及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江评.中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历史、问题和对策初探[J].城市交通,2006(03):33-37+4.

[2] 冯乙.面向情感化的老年电动代步车造型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2014(11):122-125.

[3] 商庆辉,肖叶.应开发的几款老年人及行动不便人用代步车[J].摩托车技术,2000(02):23-26.

[4] 杨程.老年人电动代步车设计中的无障碍因素研究[J].艺术教育,2014(12):302-303.

[5] 孟亚,曹巨江,李双玲.聚焦老年用户的代步工具界面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04):64-67+71.

第7篇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为适应和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种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保问题的能力。另外,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增强社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当成为当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特色内容。所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保专业课程设置中,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有利于学生发展原则

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紧紧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成长,有利于增强学生升学或就业能力,并适合于学生成长阶段的最终目标而展开,而不应为实践而实践,或为面子工程或其他目的而实践。实践教学,既要起到丰富学生大学生活的作用,又要真正起到教育启迪、锻炼磨砺的作用。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视野开阔,所以,实践教学课程应力求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形式应较灵活,内容应有一定趣味和挑战性,使得学生愿意参加,乐于参加,并让其体会到专业成就感。

(二)安全健康保障原则

由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实紧密相连,开展实践活动,可能要与各种实务部门或各种身份的人物进行联系,活动场地既可能在校内,也可能在校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对学生、家长及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时时刻刻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对各种实践活动做到事前周密规划,事中紧密监控,事后总结完善,尽可能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安全健康风险,能在校内进行的尽量在校内进行,必要时,还应为师生购买以意外伤害保险为主体的责任保险,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体系合理完整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大学生活的课程,应循序渐进,并力求做到“全程全员”。所谓“全程”,是指从大一上学期到大四下学期共八个学期,每学期都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所谓“全员”是指力争全部学生和全部教师都应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督促等作用,提醒学生各种注意事项,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而积极参与。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从大一到大四,应注意根据各个学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使其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合理体系。

(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原则

要使实践教学课程起到更好的作用,还应与专业理论教学做到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论教学避免空洞说教的教条色彩,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课程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实践教学有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

(五)控制成本原则

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实务操作,有时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有时需要制作各种道具图片等,还有各种交通费用等等,实践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在可能条件下,应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控制成本,避免铺张浪费和各种不必要的支出。

二、社保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结合社保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实践课程设置原则,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建议,可初步设计一套社保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一切充满好奇和些许的不适应,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感知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大一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社保专业介绍、教师简介、如何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大学生活事前提醒等,使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并对社保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

在大一下学期,学生进入大学已有一年的时间,结合理论基础课教学内容,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一)”,课程内容可以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以分散形式,围绕某一社保民生主题,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或农村低保制度设计调研问卷,然后通过电话调研、网络调研或近距离的实地调研,以对该问题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有初步实际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初步理性认识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其以带着问题探究的心态进行以后各学期的学习。

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但也有学生可能会产生松懈迷茫的精神状态,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社保学业规划训练”和“职业人物访谈”等课程。课程内容是结合职业人物访谈,逐步使学生思考和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初步进行职业规划,从而进行更完善的学业规划,使学生对将来有较明确的奋斗方向。职业人物访谈可邀请已毕业的相关学生和实践基地的相关领导和人员以及各种代表性人物围绕职业生涯发展及相关要求做访谈式讲座沟通。

在大二下学期,学生的大学生涯处于四个学年的中点,对理论课程处于集中大量学习阶段,此时,可设置实践课程“社保民生调研(二)”,课程内容是在大一民生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保民生问题进行更理性、深入的调研或将自己所学的社保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编排成小品、戏剧、宣传手册等各种形式,深入群众或各种社会机构(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等)进行回馈社会活动。这样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

在大三上学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比较充足,此时可开设实践课程“社保争鸣”,课程内容是以各种学生组织和院系刊物为依托,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征文比赛的形式,就社保理论知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社保问题等进行讨论、辨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或考研等出路安排感到比较紧张迫切,此时可设置实践教学“社保学术论坛”。课程内容可以是,首先请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或课题研究或人生经历,轮流做一次学术讲座或经验交流(与所授课程内容不能相同),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果条件允许,可邀请院内、校内或校外专家和研究生来做一些讲座。这样,能扩展大三学生的思维视角,有助于大三学生更好的进行考研或工作决策。

在大四上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即“毕业实习(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是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在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职业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要求,使其对职场要求有初步认知。毕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时也最长,需要做的具体工作纷繁复杂,既要维护好与毕业实习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健康,所以,此环节责任重大,需要重点对待。

在大四下学期,根据学校整体安排,需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需围绕毕业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践调研,课程内容是在指导教师的具体组织下,使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写作内容,进行相关实践/文献调研。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全员全程式实践教学能不断改善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认知,提高社保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力争使社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社保专业建设不断取得更大更快发展。

思想政治课实施自主性教学的策略

邢斯彤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以讲授法、问答法为模式的“满堂灌”的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构建具有民主和谐气氛的课堂,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与任务完成后真情反思使自主性教学的实施成为可能。

自主性教学反思意识创造力新课程改革给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存理念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者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什么?这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控制型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知识的更新技能比传授大量的科学知识更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德育课程,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比其他学科的作用更大,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所以,构建自主课堂时要有科学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

(一)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显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缄默能力的开发。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主动的确立学习目标,自主的制定学习计划,在迷惑中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自主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2.公平性原则

人人生而平等。在思想政治的自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提倡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自主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如果教师不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戴有色眼镜看待想法奇异的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对其身心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紧限于教课书的知识,造成学生的思维狭隘,目标短浅,学习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要开阔眼界,拓宽教学资源的渠道,由于思想政治课就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大事的材料,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如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农民的收入问题和影响收入的因素,等等。

(二)思想政治课自主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1.构建具有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自主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全面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才能更活跃,思考问题更全面而科学,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要信任每个同学,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呼吁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隐性课程。

2.创设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创设学习情景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来选择一个恰当地学习课题。这一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困境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反思和自主评价。

3.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就是在自主探究中逐步获得的。在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教学中,学生在自主探究时遇到迷惑和困难,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指导。

4.合作交流,共同进行自主性学习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开发,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与别人沟通的技能,造成学习效率低。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以小组共同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目标,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一个人的思维束缚,集合大家的观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三《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可以课前进行异质分组(成绩高、中、低的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3到5人为最佳,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关于中华文化的资料。课堂上,小组成员内部先进行交流分享成果,经过讨论选出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最美观的的作品展示给其他组的同学,这样小组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学生也可以了解更丰富的中华文化,使本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5.反思评价,真情回馈,鼓励学生进行真实性回归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体系完整而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要真实的回归到学习过程中,找到阻碍学习发展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注重总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结

思想政治课的自主性教学正是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思想政治的自主性教学的发展步伐还有待加快,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教育;行为研究

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六十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这个单纯就年龄为划分的标准,是作为一种退休年龄的制度而言,却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事实表明,许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科学家、发明家等,在他们的老年期仍然大有作为。因此,人到退休年龄时充分注意个别差异与个别需要而作适当的留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在上几个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少,而且社会变迁也少,大多数的家庭生活稳定,家庭关系和睦,老年问题尚未成为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深刻变化,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老年人的家庭成员也发生了变化,如失去了配偶,结了婚的子女离开家庭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子女照顾老人,其目的是为谋取老人的遗产;或虐待老人,使其无法生存。这样,就使老人价值观降低、孤独、无人照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尤其近年由于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老年人占的比例逐年升高,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研究。例如兴起的科学有老年学,老年病学,老年心理学等等。作为与老年人健康问题接触机会颇多的医护人员,大家都清楚地知道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与其心理因素有关,而心理因素能直接地反映到心理行为及其适应社会的行为。因此,大家都多些关心老年人,为使其能够在祥和的气氛中生活,展开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及对老年人适应社会的行为(简称适应行为)研究,是很必要的。本文就个人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老年人的心理行为及其适应行为作粗略分析与体会,供同行们参考,以期作抛砖引玉之用。

人生经历了六十余年,此时老年人的心理行为最为不平衡,是人们常说的退休的休克时期。此时子女已长大成人,纷纷离开,配偶年老多病,或丧偶,因而形成了孤独感;放下了职位的重担,让出了权力地位,丧失了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有所改变,因而产生了无用感或遗忘感;退休这后停止职业活动,收入减少;因而失去了安全感;停止社会活动这后,体力逐渐减弱,形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等等。如何使老年人尽快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就老年人本身而言,一般退休几年这后,只要适应了生活变迁,心理行为与社会环境就能达到平衡。至于适应行为,老年人除了主动地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这外,同时要重新选择自已的兴趣。将要退休的应作好思想上、感情上一生活上的充分准备,即使接到退休的命令,也能愉快地离去。

第9篇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

你们《关于要求调整浙江省行业统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的请示》(浙劳社老〔2002〕44号)收悉。经研究,同意你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费率按附表所列标准调整,请严格按照执行。

附表:浙江省原行业统筹企业2002年批复费率表

二二年四月十六日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