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重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5: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中考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中考重点

第1篇

语音、文字、书写是重要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中指出:1.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 500个,其中3 000个左右会写。2. 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对汉字的音形义的考查这类题型会长期保留,因为它是语文知识基础的基础,再则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可是从历年反馈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得分率很低。其原因一是同学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因其分数占得少,同学们平时掌握得不牢固;二是汉字太复杂,误读、误写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三是同学们对词语或成语的意义掌握得不够准确。

[题型分析]

一、汉字抄写(包括标点符号书写)

此类题是对考生的字形测试和标点测试(个别试卷没有对标点的考查)。字形测试作为汉字测试的一个重要部分,汉字书写要求用楷书在田字格内准确、美观、大方地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书写。因为楷书最能反映汉字的形体的基本结构与特征。汉字的书写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正确规范,二是工整美观。汉字测试侧重的是前者。

例1:(2015年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楷体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解析:此类题要求应试者用正楷正确写规范汉字。应试者要辨析并纠正书写和使用中的各类错误,尤其是常用字和常用字中容易写错的字。这个要求既包含应试者对汉字规范字形的把握,也包含其对相关规范标准的了解和掌握。测试中对书写的要求,最首要的就是基本笔画清楚准确,而不涉及修改、风格等复杂因素。应试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一笔一画、不要连笔。

标点符号在田字格内的写作格式: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即均需标在紧接上文左边偏下的1/4格的位置;问号和感叹号占一个字的位置,均占左半格。常测试的是逗号、句号、感叹号。

二、汉字注音

此类题型是考查考生对字词的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

例2:(2015 年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嘹亮liáo 祈祷qǐ 缄默jiān 忍俊不禁jìn

B. 畅谈chàng 炽热zhì 伦理lùn 潜心贯注qián

C. 澎湃péng 嬉闹xī 娴熟xián 乐此不疲pí

D. 步履lǚ 剔透tī 哺育pǔ 惟妙惟肖xiāo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考生要看清题干,是选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还是选出“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解答此类题可用两种简便方法:排除法和直接筛选法。就此而言,排除法就是发现某一项加点字注音不正确就迅速排除该项,再继续查找,留下的项就是答案。直接筛选法就是倘若能够一眼看出某项中的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那么答案即可确定,其他各项可不加过问。此题可用排除法。A项有两处错误,“祈祷”中的“祈”应读qí,“忍俊不禁”中的“禁”应读jīn;B项中有两处错误,“炽热”中的“炽”应读chì,“伦理”中的“伦”应读lún;D项中有两处错误,“哺育”中的“哺”应读“bǔ”,“惟妙惟肖”中的“肖”应读xiào。

答案:C。

三、辨析错别字

此类题型主要集中对于错别字的考查,特别是对常用字中的错别字的考查。双音节词语、三音节词语、四音节成语及多音节熟语都在考查范围之内。形声字中有许多字音同、音近;形近字的字形结构很相近。错别字的类型其实不外乎同音字、形近字这两大类型。领悟字义、辨析字形、正确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型的钥匙。

例3:(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一叶孤舟 刚毅不屈 大砌大悟

B. 怏怏不乐 精血诚聚 拖泥带水

C. 齐心协力 一反既往 更胜一畴

D. 恪尽职守 转弯抹脚 勇往直前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字词字形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有误”的,解题方法同“汉字注音”解法,即排除法和直接筛选法。A项中的“大砌大悟”中的“砌”应改成“彻”;C项中的“更胜一畴”中的“畴”应改成“筹”;D项中的“转弯抹脚”的“脚”应改成“角”。

答案:B。

四、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

此类命题综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或书写),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要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例4:(2015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含的体现。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销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zhāo( )示。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装订( ) zhāo( )示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改为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熟悉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二是要熟记字形,了解字义,尤其是同音字和形近字。

答案:(1)dìng,昭;(2)“含”改为“涵”,“销”改为“消”。

五、 成语(词语)的使用

对此类命题,常见的考法是对词语的理解,常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多以成语(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作为考点。在一部分地区也曾出现过将词语的理解与阅读分析结合起来的考法,有填写、修改和简述等类型试题。

例5:(2015年 黑龙江省绥化市)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D. 他自称大学问家,打扮得斯斯文文,说话也味同嚼蜡。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首先要看清题干,看题干要求是选出“正确的”还是“有误的”,要求考生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表达作用”。这个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2. 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3. 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成语(词语)运用的正误;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成语(词语)。D项中“味同嚼蜡”是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道的意思。多形容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与语境不符。

答案:D。

[策略指导]

对汉字的音形义的考查,是中考的必考点。要想正确地掌握汉字及词语,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汉字的复杂性决定了汉字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学习过程。

1. 死记汉字的音形义不是学汉字的最好方法,多读书、勤记笔记能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2. 考生对汉字里的误读字要下一番功夫,反复练习,将错误读音彻底纠正过来。这就需要考生日常细心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第2篇

一、研究考纲――中考语文复习的前提

中考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及要求为依据。语文复习的全过程,可说是透彻理解和全面落实《中考说明》的过程,必须认真学习、逐项对照,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考试范围的变化。去年“古诗词名句”改为“古文名句”。去年“古诗词名句积累以现用教材的古诗词篇目(含附录)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带*号的篇目除外)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今年改为:“古文名句积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中七~九年级推荐篇目为主要考试范围,文言文阅读材料采用现用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或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

二、抓纲求本――教材是中考语文复习的根本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尽管中考题大多数出自课外,但它们大部分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是对学生学习文本能力的考查。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忠实于教材,不能热衷于复习资料而让教材受冷遇。这不是说资料就不用了,关键是不能滥用,不能广种薄收,得注意使用的有效性。复习是把教材教薄的过程,教师必需善于使用教材,字词、古诗文记诵积累、古诗文阅读鉴赏等自不必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也都应该从教材经典篇目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借鉴,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

1.整合课内作品,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

中考复习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梳理、夯实,为学生以后学习打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以课本为“本”,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课本知识,引领他们搭建知识框架,实现由课内向课外能力的自然迁移。教师要善于从某一角度、某一目的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有确定方向的信息搜寻,从大量的综合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并加以提炼、整合。

复习时可将几篇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作品主题方面有共同之处的小说加以整合,在比较中阅读、欣赏、品味,这对于剖析人物形象,鉴赏作品技法,挖掘文本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重点回顾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不论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表现技巧上,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细加揣摩、品味,力求悟得透,析得深,品得精,做到烂熟于心。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可谓深得人物形象表现技法之奥妙。鲁迅对主要事件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就题目来看文中有很多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写它们有何用意?该文通过吃福橘、讲述“长毛”的故事、为“我”买来《山海经》等具体而微的事件,长篇累牍地展现了阿长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乐于助人的形象。先抑后扬,使阿长善良、热心、真诚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这就理清了事与事之间的衬托关系。而文中对阿长买《山海经》着墨并不多,略去买《山海经》的经过,只写了原因和结果。这样做是否本末倒置呢?原来没有和盘托出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同时是采用铺垫蓄势、对比衬托的方法来表现阿长的形象。

(二)对教材中的各个写作点进行归纳,为学生写作导航

中考语文命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已经形成共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复习中两者必须同步进行。

1.在课文中寻找作文技法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学习的最生动的例子。要充分运用好课文,跟着课文学作文。比如写人,记叙性写人即以事表现人,初中在小学的基础上对此不但有延伸,如《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等课文,还给学生分角度描写人提供了范例。文学性写人,可让学生跟着《俗世奇人》学用夸张手法突现人物一个特点,使人鲜活,跟着《变色龙》学用漫画笔法不动声色塑造人,跟着《范进中举》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评议性写人,可以学《邓稼先》由点到面综述与专项相结合,可以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时段多角度只评人物一个方面,还可以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把人物评价揉进他自身的外貌、行动描写中。比如写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事文的典型结构:“事+理”,事中寓理,理从事来。如何把事写得感人?学《背影》,给事一个典型的背景,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感人感受的描写;如何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学《社戏》,一波三折造波澜。

2.具体的作文指导时应牢牢树立“从课本中找答案”的意识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对标点符号做了如下明确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在习作中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中考考查的重点是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试题的难点往往在于标点易混处和标号、点号连用的处理,主要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

一、问号

1.一般情况下,选择问句,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句末。

例如:是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如果就全句来看并不是疑问,末尾不用问号。关键点是分清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

例如:当时他说了什么,究竟有没有说,他都不记得了。(陈述句)

3.倒装句中,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问号应放在全句的末尾。

例如: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真题演练】下列问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 )

2.(2012贵州遵义市)“我到底要行去何处?哪里是我的终点?不重要了,”徐霞客对自己说,“重要的是,我行走在天地之间。” ( )

3.王老师走进高三(2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答案及解析】1.×,选择问句,前一个问号应该改为逗号。2.√,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3.×,引号里的句子是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

二、分号

1.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但句中不能不用逗号而径直用分号。

例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钱多的就多做,钱少的就少做;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真题演练】下列分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 “最美司机”吴斌用大爱阐释了生命的价值:7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76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7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

2.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 )

3.(2012山东德州市)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

【答案及解析】1.√,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2.×,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即“风”前面用分号。3.×,“80后”“90后”之前的逗号该用分号。

三、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某某说”在引语前,后面用冒号;“某某说”在引语后,后面要用句号;“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

例如:“这是国家财产,不能随便动!”王师傅看不惯这几个人的作派,严肃地说,“就是拿走这里一根铁丝,也是破坏行为!”

4.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6.同一句内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

例如: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随便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真题演练】下列冒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随州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2.(2012四川达州市)“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 )

3.(2012四川凉山州)“我……我……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他问得很突然,我也就随便反问了一句,“你可是真的没有骗我?” ( )

【答案及解析】1.×,在总说性话语“散步”后面应用冒号。2.×,“说”在话语的中间,后面用逗号。3.×,引语不是同一个人说的话,“问了一句”后应用冒号。

四、引号

1.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第4篇

一、问号

1.一般情况下,选择问句,选择项之间用逗号,问号用在句末。

例如:是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2.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如果就全句来看并不是疑问,末尾不用问号。关键点是分清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

例如:当时他说了什么,究竟有没有说,他都不记得了。(陈述句)

3.倒装句中,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问号应放在全句的末尾。

例如:明天放假吗,张老师?

[真题演练]下列问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 )

2.(2012甘肃金昌市)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

3.(2012贵州遵义市)“我到底要行去何处?哪里是我的终点?不重要了,”徐霞客对自己说,“重要的是,我行走在天地之间。” ( )

4.(2012四川阿坝州)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

5.王老师走进高三(25)班教室,问道:“作业写完了吗?同学们。”( )

[答案及解析]1.×,选择问,前一个问号应该改为逗号。2.×,从全句看是陈述句,问号应改为逗号。3.√,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4.√,典型的问句。5.×,引号里的句子是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倒装成分之间用逗号。

二、顿号

1.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2.并列词语作谓语,在没有共同的宾语的情况下,中间有较大的停顿,多用逗号分隔。

例如:剧中机器人“罗伯特”(Robot)聪明,听话,能干。

3.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4.句中的数字,表示概数时,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中间没有停顿,例如,“十五六”“七八十”等;而表示确数时要用顿号,例如,“第一、二单元”等。

例如:她看上去有十五六。(表概数)

语文课本第三册四、五单元是小说,同学们学习得很有兴趣。(表确数)

5.用连词连接的词语,有停顿时,连词前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如:如果那天下雨,或者我另外有事,我就不能赴你的约会。(“或者”是连词)

[真题演练]下列顿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1福建三明市)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 )

2.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

3.(2011贵州遵义市)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

4.(2012贵州遵义市)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就像往别人的身上洒香水,在芳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 )

5.(2012山东威海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

6.(2011四川资阳市)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

7.(2012甘肃嘉峪关市)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

8.(2012甘肃嘉峪关市)篮子里有番茄和黄瓜、豆芽等。( )

[答案及解析]1.√。2.×,并列词语作谓语,在没有共同的宾语的情况下,中间有较大的停顿,多用逗号分隔。3.×,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停顿“龙宫”“武隆”后应用逗号。4.×,表示概数时中间不用顿号。5.×,并列词语作宾语时,强调同一人或事物时,要用逗号。6.×,句中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7.×,“或”是连词,前面该使用逗号。8.×,“和”应放在“豆芽”一词前面,“番茄”一词后加顿号。

三、分号

1.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但句中不能不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例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如果每做一件事,都要从钱来考虑,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做,钱多的就多做,钱少的就少做;那么,一个儿童失足落水,还有谁去救他?

3.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真题演练]下列分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最美司机”吴斌用大爱阐释了生命的价值:7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76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7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

2.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急。( )

3.(2012山东德州市)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

4。人们常说: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一座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 )

[答案及解析]1.√,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2.×,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即“风”前面用分号。3.×,“80后”“90后”之前的逗号该用分号。4.×,不是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句中也没有逗号,因此分号应改用逗号。

四、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某某说”在引语前,后面用冒号;“某某说”在引语后,后面要用句号;“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

例如:“这是国家财产,不能随便动!”王师傅看不惯这几个人的作派,严肃地说,“就是拿走这里一根铁丝,也是破坏行为!”

4.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5.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6.同一句内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

例如: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随便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真题演练]下列冒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随州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2.(2012四川达州市)“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 )

3.(2012山东威海市)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4.(2012四川凉山州)“我……我……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他问得很突然,我也就随便反问了一句,“你可是真的没有骗我?” ( )

5.总公司领导认为: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一、具体施工单位对安全问题不重视,只抓生产进度,不抓安全;二、具体操作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

6.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

[答案及解析]1.×,在总说性话语“散步”后面应用冒号。2.×,“说”在话语的中间,后面用逗号。3.√。4.×,引语不是同一个人说的话,“问了一句”后应用冒号。5.×,两个冒号不可同时使用在同一句里,第一个冒号应改为逗号。6.×,冒号应一管到底,可是这里只能管到三位作家“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却不能管到最后一句“在一起谈笑风生”。所以,冒号改为破折号,起局部解释作用。

五、引号

1.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2.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5.引文末尾的点号位置:①如果引者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末尾的点号应该放在引号之内。例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②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点号必须放在引号外面。例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③如果引语末尾是问号或叹号,即使作为引者话的一部分,也要放在引号内。

[真题演练]下列引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天津市)网路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可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

2.(2012山东威海市)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 )

3.(2012湖北黄冈市)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 )

4.李老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

5.我们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孩子”!( )

6.(2012江苏泰州市)客居在外的梅葆玖先生用“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

[答案及解析]1.√,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用引号标示。2.√,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3.×,引号内的句号应该移到引号外。4.×,句末点号应在引号内。5.×,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6.√。

六、括号

1.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例如:①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2.就句内括号说,语句内部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但是语句末尾不能有句号(问号、叹号例外),哪怕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例如: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3、就句外括号说,它的内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子末尾可以用句号或问号、叹号。

[真题演练]下列括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湖北黄冈市)“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 )

2.(2012山东威海市)《简爱》中由彼此对立的自然因素(如冰与火、丽日与风雨等)构成的比喻形象,呼应着主人公内心的这种矛盾和斗争。( )

3.猴子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了下来……( )

4.果戈里的《巡按使》,使演员直接对看客道:“你们笑自己!”(奇怪的是中国的译本,却将这极要紧的后句删去了)。( )

[答案及解析]1.×,“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注释“葫芦”,应该紧跟在“葫芦”后。2.√。3.×,这是句内括号,括号内末尾不能用句号。 4.×,这是句外括号,句号应在括号内。

七、破折号

1.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话题突然转变或语意有所跃进的时候,用破折号标明,破折号前面也应有句末点号。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声音延长,像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真题演练]下列破折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贵州遵义市)用表格整理材料的优点是——容量大,直观性强,眉目清楚,便于对材料作进一步的分析。( )

2.(2012山东泰安市)“混沌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

3.专家们经剖析以为,打捞俄潜艇,最可能被采取的方法便是混合打捞法——即先行封舱,将内水抽干增添潜艇自身浮力,再应用浮吊、浮筒来起浮沉艇。( )

4.这家碳素厂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松花江畔——吉林市。

5.在亲人金珠玛米————的辅助下,我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6.情况突然有了改变,母亲给女儿一件出乎意料的礼物、一个漂亮的小闹钟。

[答案及解析]1.×,“是”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分说,破折号应改为冒号。破折号与冒号用法的主要区别: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注释,则用破折号。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内容和形式是完整的;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2.√,破折号表声音的生长。3.×,“即”与破折号功能相等,应删去。 4.×,由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语句与被解释说明的对象不照应。 5.×,该用括号的地方用了破折号,“”只是对“金珠玛米”的注释。 6.×,该用破折号的地方没有用,“一个漂亮的小闹钟”是对“礼物”的解释说明。

八、省略号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列举的省略,可以用省略号,也可以用“等”“等等”“诸如此类”,但不能同时使用省略号和“等”“等等”“诸如此类”。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真题演练]下列省略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山东济南市、青岛市等)史铁生、铁凝、贾平凹、余秋雨……等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厚重的文字,带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 )

2.王大瑞带着一脸的困惑问:“这位马小姐是?” 柏志林说:“马小姐可不是一般人物,是我们公司公关部经理。”( )

3.(2012贵州毕节市)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

4.世界上一年大约需要10亿双运动鞋,仅美国在1990年就买了1亿双……( )

[答案及解析]1.×,“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2.×,问号前要加省略号,以表示因为不明马小姐的身份,有话没说出。3.√。4.×,“仅”表示只举一个例子,不用省略号读者也知道还有其他例子未举。

九、书名号

1.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①《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书名)②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篇名)③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报名)④桌上放着一本《语文世界》。(刊名)

2.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名称也必须用书名号。

例如:最近热播《我的兄弟叫顺溜》。(影名)

3.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不能使用书名号。

[真题演练]下列书名号用法正确与否,请判断。

1.(2012四川广安市)《红色歌曲,唱响广安》活动,表达了我广安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

2.音乐会上,音乐家们演出了中外音乐着名作品“二泉映月”“梁祝”“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等。( )

3.(2011江苏泰州市)贾平凹历时4 年创作的小说“古炉”出版发行,该作品延续了其乡土文学的创作风格。( )

4.《北京动物园》在哪儿?坐落在北京城的西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好玩极了!( )

第5篇

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这三方面试题的正确回答都以对文章的准确理解为前提。过去的考生答不好题,主要不是文章读不懂,试题不会答,而在于没有处理好读文章与答题的关系。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找到依据不同类型文章的要素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文中语言材料组织答案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平时所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是新鲜的,能否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与学习效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快速有效地阅读是语文学习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阅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阅读练习中考生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语言表达题,近两年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和选用、仿用、换用等能力,语言材料多来自现实生活甚至中学生的作文。这类试题多呈综合性,很少孤立考查某一个能力点;多呈开放性,答题需要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联系能力。

作文复习主要不是听老师讲,而要靠自己写。在写中提高审题能力,提高运用来自生活中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也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习。本部分复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课本第一

吃透弄熟。各项知识构成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点线面结合,记忆、分析、比较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吃透弄熟课本知识的网络结构和深层含义。

抓好重点。考前要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后期复习没有必要每点平均用力,学生要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衡量,抓住每一个考查范围中的重点知识。

2.效率至上

计划性强。考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

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习文言虚词,因分散则容易掌握。

第6篇

The Importance of Electricity

When you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and find that traffic lights don't work, the traffic jam will certainly happen. A patient needs to be operated on at once. What will happen if the operation cannot be made because of the electricity. Without electricity, we can neither watch TV, listen to the tape, nor chat on line. Electric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How terrible it would be if there were no electricity!

第7篇

①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甲:,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③没错,感恩的敌人,是乙:.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④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⑤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丙:,

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呜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

(摘自《读者》2004年13期,有删改)

17、请为文章空缺处选择恰当的成语,将成语代码填写在下边相应的序号里。(4)

选项:A.唯我独尊B.滴水之恩C.忘恩负义

甲乙丙

18、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在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4分)

①面对生活:

②面对生命:

19、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20、阅读文章第④段,请将本段的中心句摘录如下:________________。(2分)请你为这一观点再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2分)

21、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4分)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23日A6)

材料二:一位农村孩子罗某在离家出走前给父母留言:“爸爸,您虽然对我很好,但我丝毫未察觉,因为您限制了我的自由。……我在家里,什么都不敢做,仿佛这不是我的家一样,我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反而觉得有些陌生了……

(摘自《南国早报》2005年6月11日24版)

材料三: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地引导孩子们学会感激,学会体谅,学会承担责任。”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于将来孩子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摘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5月23日A6)

答案:

17.甲B乙C丙A

18.①需要感谢父母、同学、老师,感谢工人、农民,感谢一切对我们有帮助的人。

②需要感谢父母,感谢天地万物,感谢祖国。

(每小题只要列出两项即可,少一项扣1分;重复、答错、答不齐两项酌情扣分。)

19.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前面两个点,每个点1分)

第8篇

E-Books Are Good

It’s reported that school students in Korea will use e-books from 2011. What good news this is! E-books have many advantages.

Most importantly, they ar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since they can save lots of paper and trees. Besides, they are very convenient. To get a paper book, one has to spend a lot of time searching for it in a bookshop. But we can find e-books very quickly on the computer.

In short, e-books can help us enjoy our life more.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观念;思考

教师必须对多年习以为常的课堂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伴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有明显的提高。在课改推进的这些年中,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坚定不移地走课改之路,坚持做到“改中学,学中改”,其过程也是喜忧参半。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新课程改革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前语文学科中课文的作者、背景资料介绍多是教师负责,很多时候课结束了,学生还对作者不是很了解。课改后,我把这个环节设计成问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不但解决了导学案上的内容,还阅读了很多其他资料,对学习课本很有帮助。而且无形中增加了阅读量,学会了整理资料,归纳所需要的内容,可以说一举多得。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有赖于学识的储备、生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生瞎子摸象,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和真正意义上的相得益彰。在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部分后进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几多欢喜,几多愁

新课改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步子走得有些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在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又要在一定的高度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综合性学习”之风扑来之际,语文教师变得前所未有的“博学、能干”,语文课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异彩纷呈”。于是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于是出现了要求学生规划未来想居住的城市、画出某活动的会徽的试题;于是出现了各种多媒体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的走马观花的“热闹”课堂。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觉得不管选文有多丰富,学科间如何渗透,还是要重提“听、说、读、写的训练”“字词句篇的学习”,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是语文课的灵魂!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品酒师与饮酒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品”字,语文课应是对语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领悟剖析,这是综合性学习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结局只是无功而返。我们应该合理地去设计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既有学生能力的体现,又有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