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 16:45: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产经营一体化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个体户 生产经营所得 纳税筹划
个体户即个体工商户的简称,是指以个人或家庭财产作为经营资本、依法经核准登记,并在法定范围内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的自然人的特殊形式,属于个体经济中的一种。其经营形式可以是个人经营或家庭共同经营,但对外须以“户”的名义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具有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不分离的特性。
一、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筹划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个体户作为其中之一也不例外。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个体户2917.33万户,比上年底增加175.80万户,增长6.41%;实有资金数额9005.97亿元,比上年底增加1665.18亿元,增长22.52%; 户均资金数额3.09万元,比上年增加0.41万元,增长15.13%; 从业人员5776.41万人,增加280.24万人,增长5.1%,增长速度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纳税筹划作为近年来我国税收业务中常常提及的一个新名词,在个体户中的实行情况却并不理想,一方面表现为许多个体户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纳税筹划,一提起纳税筹划就联想到偷税;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个体户想开展纳税筹划,却不知道如何着手,在专业知识的欠缺下往往出现“以税收筹划为名、行偷税之实”的违法行为。因此,对个体户的经营业务进行纳税筹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很有必要,既可以增强其法制观念和纳税意识,又可以合法实现理财规划收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由于个体户经营范围广泛,不同主体经营过程中须缴纳的税种不同,筹划方案也各有千秋,但对生产经营所得缴纳所得税则是共有行为,本文仅针对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纳税筹划问题予以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筹划的建议
1.应先根据政策确定纳税方式
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从事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个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其他个人从事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取得的所得;上述个体户和个人取得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各项应纳税所得。缴纳所得税时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义务人未提供完整、准确的纳税资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这就意味着个体户在缴纳所得税时可以采用查账征收、核定征收两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对纳税筹划的实施影响各有不同。
核定征收方式包括定额征收、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及其他合理办法,通常由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个体户的应纳所得税额,或核定应税所得率后由个体户根据纳税年度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由于应税所得率只是一个行业估值,是税务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自行核定的适用值,就使个体户实际承担的税负可能小于应负税负,因此,投资者不能再享受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而整个过程因税务机关介入,也无法进行纳税筹划。
查账征收方式则由个体户纳税人通过详实的账目记载数据,以全年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损失后算出应税收入,再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中的相应档次税率得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过程中投资者可以享受地域、行业等优惠政策,还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通过对收入、成本费用、税率三个环节的筹划而达到应税收入最小化的目的。其中,税率的适用情形及高低是国家法定,个体户只有使用级别的区分,没有筹划的可能。因此,个体户对生产经营所得的纳税筹划只是查账征收方式下的税基筹划,即通过收入和成本、费用、损失部分的筹划来影响适用税率,进而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2.慎用收入递延方式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是经营者收益的体现,对企业而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销售收入和劳务收入,不同的销售方式和劳务提供方式在税法上确认收入的时间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具体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时间,合理归属所得年度,并获得延缓纳税的税收效益。而个体户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应于所售存货的所有权自卖方转给了买方、收取了货款或取得了收取货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具体而言,其收入确认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现销方式,即个体户以“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方式进行交易。该种方式通常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收到货款时确认营业收入,往往以出库单、收款凭据等注明的时间、金额为准,无法进行人为递延;另一种是赊销方式,即个体户先发出商品、提供劳务、推迟收回货款,但实务中为确保未来收款的可行性,会通过赊销清单、欠账单等作为收款凭据,因此,该种方式下赊销清单或欠账单等票据上注明的时间、金额则为收入确认时间,也无法进行人为调整、递延。这样,个体户确认收入方式的相对单一,就使其采用递延收入方式进行纳税筹划并不可行,实属一种偷税行为,税务机关会依法予以处罚。这样的筹划方案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节税效益,而且要额外受到处罚,得不偿失,不可采纳。
3.合理利用折旧方法增加固定资产成本支出
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期限超过一年并且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器具等为固定资产。其中房屋和建筑物、在用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各种工器具;季节性停用和修理停用的设备,以及以经营方式租出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并允许扣除。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前者分为年限法、工作量法,后者分为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不同折旧方法下准许扣除的折旧额不同,这就使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有了选择。
通常,个体户的固定资产折旧须按直线法计算提取,特殊情况下经批准也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直线法以平均分摊为核心,计入各期的折旧额相同,对各年损益影响也均等;但在加速折旧法下,往往前期折旧多而后期折旧少,意味着个体户前期准予扣除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降低,而后期准予扣除的成本减少、利润增加,应纳税所得额提高。对其而言,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折旧影响纳税金额总额相同,但从纳税筹划角度讲,因资金存在时间价值,加速折旧法滞后了纳税期,可获得资金的时间价值收益,相当于在固定资产折旧初始年份内获得了政府提供的一笔贷款,这种抵税作用在当前通货膨胀环境下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在合法的前提下,个体户可以通过对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的选择而获得纳税筹划的好处。但该方法不适合享受所得税定期减免优惠的个体户。
4.合理利用存货计价方法增加成本支出
个体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在用而储备的物资为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在产品、外购商品、自制半产品、产成品等。存货应按实际成本计价,领用或发出存货的核算,原则上采用加权平均法,但也可以允许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其他方法。这就使个体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产生不同的销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进而影响各期利润及所得税额,使得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其中,先进先出法适合在存货市场价格普遍处于下降时采用,可以增加当期销货成本,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延缓纳税时间,为个体户增加资金的使用价值。加权平均法适合在市场价格比较平稳,一定时期内多次购入、陆续耗用的情况下采用。个别计价法则适合存货市场价格波动大、无规律可循时采用,可以通过如实反映分批发出的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避免虚增利润,增加税收负担。
总之,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体现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原则,个体户应该逐步加强对纳税筹划的重视力度,在不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经营和交易活动的安排,优化选择纳税方案进行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优惠利益,从而促进个体户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22-123
[2] 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 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gsaic.省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
[5] 刘宝锁:再议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纳税筹划[J]. 财会月刊,2009(11)
[关键词]EPDM模型;流程;算法;统一;标准规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58
[中图分类号]TE9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3
1 背景及研究内容
1.1 背景
新疆油田公司2010年完善了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基本覆盖了原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的业务功能,但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只涵盖油气生产相关业务的数据采集,无法完全满足整个油田的数据存储和业务需要,要想正常获取、及时处理开发生产信息,每天还要将数据从A2库回传到原开发数据库,支撑目前用户的各类应用,因此各采油生产单位依然存在两套系统并行的情况,这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之老系统本身存在错误、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与老系统之间的数据组织机制不同等问题,导致两套数据无法保持一致,给数据应用人员造成很大困扰,成为开发数据应用中的重大隐患,也使上报到股份公司的数据不能通过数据校验系统的检验,且系统处理时间长,使用极其不便,影响上报效率。
1.2 研究内容
随着油田生产数据应用的不断深入,可根据股份公司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的应用要求和实际需求,建设一套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减轻用户工作量,增强系统稳定性,保证数据质量,彻底实现源头采集、源点唯一、质量可控、充分共享。
第一,基于统一EPDM数据库模型,实现一体化的标准规范管理。对在用的EPDM模型进行扩展优化,实现日月报数据流程化审核、处理、上报、、报表查询及应用管理。
第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数据审核上报流程,实现开发生产动态数据管理的标准化,提高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三,采用统一标准算法,实现日月报一体化,使日月报系统处理上报速率更加快捷。
第四,停用老开发动态库,解决两套系统并行造成的数据不一致问题。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和数据透明,实现生产管理的实时化、可视化,为综合应用研究和生产决策提供更加快速有效的数据支持,促进智能化建设。
2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实施情况
2.1 建设总体思路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以下简称我厂)是新疆油田公司各采油厂中首家实现开发动态库停用的单位,该系统改变了两套系统并行且数据不一致的现状,最终实现数据源唯一、算法和结构统一的目标,图1为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完善与深化应用总体思路。
2.2 统一油气开发数据模型,规范数据结构
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与灵魂。EPDM是中石油有关技术专家遵循国际石油行业标准POSC,借鉴业界成熟的商业数据库EDM风格,融合中石油数据模型的特色内容设计的中石油数据模型,建立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数据模型(EPDM)。这是集勘探开发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数据模型,面向对象设计,简洁严谨,易于扩展和维护,具有数据来源唯一、结构统一、算法统一等优点。EPDM数据模型在质量控制、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及减少数据冗余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油田数据存储以EPDM数据库模型为标准进行统一,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的统一。这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唯一性和数据查询的高效性。在建设投资、运维成本、系统安全性、数据安全性和升级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以分析化验系统为例,基于EPDM 1.0进行数据模型扩展优化,实现各类分析化验数据的标准化应用。从EPDM数据模型表抽取数据表3张,新增数据表15张,新增字段255个。满足新疆油田油气开发数据的管理及应用需求,EPDM模型扩展优化如图2。
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在油气田生产中逐步成为生产管理人员最常用的工具和平台,EPDM也逐步成为中石油统一的数据模型,要以EPDM模型为基础,积极开展油田开发数据建设,为数据资产管理、数据仓库和数字油田建设服务。
2.3 统一油气水井生产数据录入,建立多级审核机制
数据采集遵循采集与应用相分离,源头产生、源点录入的原则。将数据采集点前移至班组,形成由班、作业区、厂、油田公司多层级构成的采集体系,数据层层把关、层层推进,确保采集体系的完整性,如图3所示。源点录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缓解了集中录入时间紧、并发用户多造成的系统压力大的局面;数据在现场及时入库,发现数据异常可马上到现场核实校对,真正做到5个及时:录取资料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现场落实及时、现场处理及时、跟踪分析及时,提高了现场生产管理的效率。
业务规则和管理流程进一步规范化,数据处理上报实现了从下到上四级审核的流程化管理,确保数据齐、全、准。在数据库表上部署质量控制逻辑校验规则,方便用户检查审核数据,完善数据逐级检查、审核和上报功能,提高数据质量控制能力,提供录入人、作业区、采油厂、油田公司四级数据质量校验与审核流程。从录入、处理、上报各环节严格把关,最终确保数据质量准确可靠和正常化入库。在数据审核及上报安全控制流程中,对于审核后的数据实行逐层锁定管理,下级部门要修改数据或重新上报数据,必须经过上级部门解锁,从技术层面保证底层数据和上层应用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如图4、图5所示。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已在功能上全面贯通数据的审核上报流程,使数据质量管理得以提升,跟踪数据审核与等历史操作,统计用户进行数据审核与的时间与数据加解锁的次数,并能形成同级对比排序结果,在管理上分出优劣,从而实现对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的优劣评定,最终优化人员管理结构。在系统高级安全管理方面也得以提升,系统管理员可实时跟踪管理登录系统的用户,监控管理用户的登录时间及并发用户数等。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跟踪记录用户登录系统的查询及操作内容,系统管理员可查出每位用户曾查询的数据和曾进行的操作,达到系统最高级的安全监控管理。
2.4 统一日月报处理算法,实现日月报一体化应用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采用统一标准的算法,规范了日报统计标准,实现了从日报到月报的一体化管理,月报打破了以往人工选值模式,无需人工干预,自动由日志汇总生成月报,减轻用户工作量。作业区1名地质员以前用2~3天时间进行选值和备注录入,现只需半天时间进行数据备注校核,全厂月报处理上报只需1人半天就可轻松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图6、图7所示。
根据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标准化数据管理规范及要求,结合数据库结构,制定并实施历史数据迁移技术方案,采用建立存储过程和数据映射关系实现日月报历史数据的迁移,如图8所示。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数据管理系统,不仅通过统一标准算法可以生成日月报等各类单井、区域数据,还可提供油气水井的日生产数据、井月度数据、区块开发生产数据等的查询和下载,可综合支持各种油藏动态分析软件的数据需求,开发灵活的数据接口功能,导出各种数据格式及数据内容,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共享服务,提升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支持功能的价值。
3 推广应用效果
该系统已成为油田开发生产管理人员工作中最主要的数据管理与查询工具,全面支持油田日报、月报、年报及生产动态分析等业务。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油田所有油气水井生产数据,实现了油气生产井站库分线一体化数据管理。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纵向贯通采油队、厂、油田公司到总部的数据上报流程。油田上报日月报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不断加强,日臻完善。系统规范和统一了数据源和业务规则,确保了数据质量,使横向数据共享成为现实。
在数据采集及数据应用等方面,替代了原有系统,为单井问题诊断与优化、综合数据查询等专业系统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源。基于EPDM数据模型搭建系统应用平台,为今后移植采油厂级综合井史、地质台账等奠定坚实基础。
油气水井生产数据管理系统在油田公司范围内组织实施集中培训,并在各采油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4 结 语
根据油气水井生产管理特点,结合生产数据应用需求以及在用开发数据库结构标准,对EPDM模型进行规范整理、扩展和完善,规范开发动态生产业务管理流程,实现油气水井各类生产数据及时入库、审核、校验,采用统一标准日月报算法,实现一体化的标准规范管理。为采油厂管理层和技术层人员提供准确数据,为各种动态分析提供可靠支撑。同时,确保数据的采集、应用、跟踪、处理及时、准确,节约大量的人力、时间,提高现场生产管理的效率。要进一步建好相应的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在完善技术的同时,不断强化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生产数据管理目标,充分发挥系统在数据管理、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新疆智能油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面对烟草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有必要积极引入管理会计理念,促进业务和财务管理相互衔接与配合,强化烟叶财务一体化核算,进一步提高烟叶生产经营效率并降低产品成本费用,增强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烟叶 管理会计 业财融合
近年来国内控烟政策不断加码,国内烟草消费需求增速大幅下滑,部分地区烟草消费出现萎缩趋势。在烟草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同时,国内烟草生产能力连续多年快速提高,烟草产品供过于求局面日趋严重,各卷烟工业公司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胜出并保持持续的竞争力,给卷烟工业公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引入管理会计理念符合现代财务管理趋势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企业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企业竞争战略的顺利推进。管理会计是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在对企业财务数据以及业务部门数据乃至企业外部市场、政策等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客观的总结、评价,并针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发展变化,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建议,帮助企业管理层制订经营决策。从目前国内外管理实践看,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经营管理中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会计起源于管理的需要,在早期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家安排专人对经营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经营状况,辅助经营决策,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日益庞大,资本市场也快速成长,企业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为监督经营者的工作,便于投资者根据企业经营业绩进行买卖股票,以及便于金融机构评估企业风险发放贷款,会计发展开始转向财务会计,根据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制定的会计核算标准进行经营活动核算,以此编制相关会计报告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公司股东、银行、投资人等,进而对企业经营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和决策,现代会计形成财务会计主导的局面。
不同企业的产品和业务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信息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按照统一会计准则核算并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很难切合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实际需求,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业务活动,在有效满足外部利用相关人员掌握企业运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会计工作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进而支撑内部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不发达时,在财务会计系统中难以精细化地处理各种业务数据,更不用说要在企业内部同时运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套信息处理系统。但是,当前,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收集、整理、处理技术已很强大,同时相关设施设备价格也较低廉。改造原有财务会计系统,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外大中型企业的共同选择。2014年10月,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推动国内企业积极运用管理会计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贵烟工业公司完全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设立中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将企业内部管理对业务活动“数量”与“价值”实时统一起来,按照内部管理的需求,构建起一整套覆盖烟叶收购入库、整理分类到烟草产品生产销售全流程的管理会计系统,以此实现业财融合,增强企业的经营创效能力。
二、促进业财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业财融合是指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通过业务与财务的相互有效融合,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共享同一数据源,财务人员能够全面、实时地掌握企业业务工作运作状况,对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监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问题,并依托高度吻合经营业务的相关数据,进行经营预测和评估,增强事前监督管控的能力。业务部门也能据此深入掌握各种活动所消耗的资源费用及创造的经济价值,进而采取相关措施改进业务流程,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推进业财融合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烟叶生产经营部门着重于烟叶经营量指标的完成(如烟叶收购量、烟叶质量、烟叶加工量等),对于烟叶生产经营指标背后的收购成本、质量成本、加工成本、管理费用等业务开展耗费的成本费用关注不足,同时财务部门核算业务活动相关的成本费用支出存在滞后性,核算方法需遵循国家财会法规规定,对业务活动的成本费用核算结果难以得到业务部门全面认可,双方在经营活动的成本费用开支上存在诸多分歧,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在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通过业财融合,业务部门和财务管理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按照管理会计的理念和原则,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业务活动成本费用归集和分摊的方法,由此得出的数据,能够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认可和接受。烟叶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费用耗费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业财部门,有利于企业采取相关措施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各类资源高效的配置和运用。
推进业财融合有助于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伴随卷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也随着经营体量扩大而大幅提升,再加上企业面临着控烟政策、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的经营环境风险,强化风险管控必然成为企业的不二之选。财务部门是企业加强风险监测和防控风险的重要部门,在业财融合的基础上,财务部门能够对烟叶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核算和统计,财务部门可以借助财务数据以及各类生产经营数据,采用各种方法对烟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研判,据此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并协调其他部门共同找到风险事项形成的原因,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提示风险警报,以提前采取方法措施应对风险事件。
三、烟叶经营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的注意事项
在贵烟工业公司烟叶经营业务中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推进业财融合,从实践角度看由于牵涉面广,需要公司购销、生产、仓储、物流等相关部门理解配合,也需要对相关系统升级改造,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牵涉公司内外有关方面的利益,要保证这项工作推进,需要充分考虑面临的困难,结合公司系统实际,采取可行的实施策略,注意处理好以下重要事项,以确保推进工作的现实性与操作性。
一是建立专门组织,具体负责实施事项。烟叶经营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应成立一个由企业负责人牵头,财务、购销、生产、物流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负责动员、协调及提供资源保障。高层管理人员参与推进工作,一方面可提高工作的权威性,促使各项措施和要求在企业中真正落实,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业财一体化核算对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意义,为后期使用好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经营决策奠定基础。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多个部门的参与,有利于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
二是要按照循序渐进的策略推进。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虽然重点在核算、计量业务活动上,但是其目的是为业财融合打好扎实的数据支撑基础,需要对烟叶经营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分类和核算,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应清楚看到目前管理较为粗放的不足,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先试点,梳理出烟叶从采购、分类整理到移交生产部门加工生产的各个业务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信息采集内容,如:烟叶采购环节核算需要考虑到烟叶具体的类型、形态、等级、品种、大小产地、年份等信息,然后明确各项信息采集内容的核算原则、标准,设计相应的财务统计报表等。总之,在推行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上,要先搭起“框架”,再追求“细节”,走“先粗后细”的道路。业财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要想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业财融合”精神去开展工作,需要一段时间。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只有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才会充分暴露出具体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由此达到“先慢后快”的效果。
三是要修订完善企业各项基本管理制度。经验表明,许多企业因为业务工作不规范,缺乏合理标准而导致管理改进工作推行不利。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并非仅仅是个核算问题,其本身是一个以“标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构建工作,企业各项工作只有纳入到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上来,才能在实质意义上做好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工作。为保障该项工作推进,应及时根据推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修订完善定编定岗定员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责任归属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费用定额制度、购销管理等制度,为烟叶一体化核算工作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四是要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推行好烟叶一体化核算。烟叶一体化核算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一个企业能否生存是市场决定的,因此要把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结合起来。烟叶业财一体化核算推进工作也应该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要兼顾市场导向原则,不能片面强调对业务流程的细化、分类核算,要认识到细化处理业务信息本身也要耗费资源成本,改造企业信息系统也要追加投入,即要评估设定一体化核算的深度和细度。X
参考文献:
1.宋吉峰,刘玉.加强内部控制 构建业财融合新体系[J].中国总会计师,2014,(9).
【关键词】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土地使用权;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坚持科学发展,深化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相关管理体制创新。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片面强调城市化,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剧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小城镇建设在江浙一带取得了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乡镇企业的广泛发展,使得部分农业开始转化为工业、部分农民转化为工人、部分乡村转化为工业化城镇,这种小城镇化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早期成功形态。自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西方旧有单向“两化”发展模式,片面强调资源、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忽略了城乡均衡协调发展,使得固有的“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两极化”的恶性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西方社会早期的“两化”进程,是在资本自由化状态下推动形成的。即,一方面由于资本在城市的高度集中,推动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及城市工、商、服务业等的高度繁荣;另一方面,资本向农村的扩展侵袭,又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及失地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由此造成先进繁荣的城市与落后衰败的农村之间的对立和城市里贫富阶层之间的对立。
西方发达国家历经百年发展,这两种对立已趋于缓和。但是,在拉美及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单纯追求城市和工业发展的“两化”模式及其所酿成的两大对立仍在蔓延与发酵,并成为阻碍发展、生成动乱的主要温床。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在西部相对贫困的地区,这种单向“两化”模式所导致的“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在制造出大量“城市病”的同时,恶化了城乡关系,造成了走向繁荣的城市与日益贫瘠的农村的严重对立。
2、现行农村体制亟待改革
目前,我国农村体制的基本形式,仍为自80年代末期实行的“”。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与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农村深化发展的需求。
现行“”有两方面特点:第一,土地使用权归个体家庭所有。第二,土地管理权由县、乡(镇)、村等3级行政中心管理。这一体制对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的改革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无法按照市场要求统一组织大农业生产;
(2)使得农业的机械化、精细化、科技化、标准化难以大范围开展和普及推广;
(3)诸如水利实施大型农机农资无法有效规模利用;
(4)农村行政管理机构难以有效组织农业领域的规模生产经营;
(5)难以协调有效地推进三农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对于西部多数农业县长期存在的粗放式生产经营、品质及价值含量难以提高等等,其根本症结,应与农村体制相对滞后直接相关。
二、创新思维,探寻农业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路径
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观,汲取西方“两化”教训,因地制宜,就探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新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1、以农业资产“股份化”逐步深化土地使用权改革
参考国际与东部地区成功经验,在目前各地推进三农改造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各种方案模式的基础上,建议参考珠三角九十年代以来的如下做法,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1)“外来投资+土地使用权入股”。即由外来投资大型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管理等持股,农户或农民以所占有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商定各自所占比例,组成股份制,果、农或种养殖类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与分红利益的农户人员,既可外出务工,亦可根据需要,成为股份公司内员工。
(2)“内联式+土地使用权入股”模式。即在具备有组成企业化生产经营基本条件的地方,由村、乡(镇)政权机构出面协调,由具备相应条件及资格的果、农或种养殖大户牵头,小散农户以各自所占有土地及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入股,协议组成特定生产经营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享有股份与分红利益的农户人员,既可外出务工,亦可根据需要,成为股份公司内员工。
东部及国外的经验证明,这类农业资产的资本化股份化运作一是有利于更新旧有生产方式。即将旧有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分散粗放式的果业、种养殖或其它门类商品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为具有现代化基础性质的企业化模式,为向高科技、高品质、高价值含量、精细化生产经营方向迈进,奠定基础。二是有利于破解“二元化”难题。随着生产方式改变,农民除享有按所入股土地应占有股份外,则无论外出务工或就地在所入股企业就职,身份皆随之而市民化。同时,因为有股份分红及务工收入的双重保障,单向“两化”中所难以避免的农民被迫贫困化问题,可得到合理解决。另外,诸如医保、社保等政策的贯彻落实,也较易推行。
三是有利于招商引资。投资现代农业与工厂化种养殖业,已成为具有前瞻眼光的工商业企业的一大选择。实施上述农业资产的资本化股份化模式,则不仅有助于更为顺畅地吸引农业领域的外来投资,亦有利于在充分保障外来投资利益的同时,保障为其提供土地使用权农户的利益。
另外,对于适合使用入股形式的非农投资,可因前期购地成本的大幅减低,增大对其的吸引力;同时可避免“土地财政”带来的各种弊端,使地方政府通过新兴农业工业的规模运营获得财税收益。
2、探寻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在逐步推进农业产权的资本化股份化的过程中,加强农村、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一大重要任务。通过农业资产的股份化和生产方式的集中化、工业化,积极探索和试行:
(1)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对于具一定规模企业(特别是农场、种养殖场等农户入股类企业),以及偏僻落后、已不具备人居基本条件或发展前景的村落乡镇等,可以农业劳动者及其资产入股的大型农业或工商企业为中心,合并分散空穴化的村、镇,集中建设由县政府直管的大型社区,在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农民的工人化的同时,实现农村居民的市民化和农村的城镇化。
(2)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撤并、减层、扩盘、分权”,改革传统行政区划与管理格局,撤除原村级政权管理,纳入县城及镇直管范围内,设置为社区,形成以县为基础、行政经济片区有机协同的“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3)逐步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以“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和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相协同,逐步探索试行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将部分产业性县级行政管理部门(局委办)逐步转型为对应的“农业产业协会”、“果业产业协会”、“交通运输业协会”、“县域工业协会”等市场性产业管理机构,将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分离,原有政府产业职能部门的部分职权责任下放至协会,使之有权有职有责,利益则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运营效益挂钩,合理确定,形成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
(4)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体系过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渐次扩大管理区盘,调整财税管理体制,增大基层服务功能,试行建立“大县城+中心社区”的2级行政管理模式;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级,逐步为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过渡奠定基础;
通过上述渐进慎重点探索试验改革,一是有利于三农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中国的农村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首要前提是现有土地使用权形式的变革,即在通过政府的引导与主导,逐步以现代企业化(科技化、精细化、市场化、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取代现有以农户为单位的粗放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原有村、乡(镇)区划及机构与管理方式也将发生变革,逐步形成“大县城+中心镇+社区” 乃至“大县城+中心社区”的管理格局,这对于三农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积极效果。二是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股份化集约化,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合理规划与有效使用,同时,有利于吸纳外部工商业资本用于大型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加速农业经济的工业化转型,也是招商引资工作中解决土地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三是有利于政务政治体制改革。上述改革,不仅可进一步有利于精兵简政,探索撤并后多余行政人员的合理分流与有效安排,深化地方政务体制改革,同时通过农业村镇的社区化、创建“大县城+中心镇+社区”新型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3级产业管理体系,向“省直管县”和“省-县-社区”3级新体系过渡,为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政务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乡共同发展的创新型路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县域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系统模式,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业建设,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单元庄,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 教授,博导。
【关键词】 油田企业; 财会队伍; 一体化建设; 精细核算; 学习型组织
胜利石油管理局财会系统现有在岗人员1 800多人。近年来,企业在推进财会队伍的职业化、精细化、复合型建设,培养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德才兼备的财会队伍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为油田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财会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适应新形势,不断调整完善财会队伍体系
1.适应体制机制变化,调整财会队伍组织架构
油田重组上市之初,财务管理实行“三级核算,四级管理”模式,为减少核算层级,从2002年开始,集中财务资源,减少核算层级,变二级财务科为财务资产管理中心,撤销三级核算单位,将三级财务人员行政工资关系上转到财务资产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委派财务人员到三级单位参与管理和监督。将原财务结算中心的资金结算业务和财务监督业务进行分离,突出财务监控,实现职能转型。财务组织架构的优化,为提高财务管控效率提供了组织保障。
2.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财会队伍人员结构
随着油田外部市场战略的提出,胜利局外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外部市场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4.86%;国内外部市场形成了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市场和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市场;海外市场形成了以中东、中亚、北非、美洲、东南亚五大区域市场。为适应市场变化,提出要像重视外部市场一样重视外部市场财会队伍建设,领导思想上重视,机构设置上考虑,政策上倾斜,待遇上优厚,着力建设一支与胜利局市场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素质财会队伍。胜利本土市场,是财会队伍的“主阵地”和“大本营”;国内市场,是企业重要的生存空间,配备了300多名财会人员,参与财务管理、招投标和项目运作;国际市场,是企业生存空间的有效延伸,根据项目需要配备了33名既能驾驭语言和财务专业知识,还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惯例和国际贸易的一专多能财会人员,参与海外项目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商务谈判等诸多环节。人员的充实到位,构建了适应胜利本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财会队伍格局,较好地满足了外闯市场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需要,从生产经营领域选拔60多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财会队伍中,初步建立了复合型的财会管理队伍,其中25人具有双职称。
3.适应一体化要求,搭建一体化平台,促进一体化交流
适应一体化管理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和形成了“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一个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一套精细管理、挖潜增效措施和标准,一套内控制度,一体化考核”的一体化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资金、资产、投资、成本、市场等资源的有效配置。着力推进上市、非上市人员的经常流,促进胜利油田的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对上市、非上市两个财务处之间、机关和下属单位之间以及下属单位之间进行了交流。其中处级和科级之间相互交流24人,一级与二级单位之间交流21人。通过换位置实现换位思考,切实增强了财会队伍的大局意识和共同发展意识。
4.适应优化结构需要,科学选拔和储备人才
在财会后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不分上市、非上市界限,拓宽选拔渠道,发现和储备干部,建立财会人才梯队。从2007年开始,对二级单位的总会计师岗位,探索建立公开竞聘方式选拔处级干部模式。在全油田范围内先后分三批选拔二级单位总会计师,通过笔试、业绩评价、面试、综合考评等多个程序,从500余名参选人员中遴选出30多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人员担任二级单位总会计师。同时还从相关专业中选用一批人才,充实到财会队伍中来,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激发了财会队伍活力,增强了队伍后劲。
(二)以职业能力建设和精细财务管理为重点,努力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和能力
1.加强财会队伍的培训
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胜利本土市场,培训重点是加强财务与生产经营的融合及财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着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国内市场,重点培训提高财会人员参与招投标、项目管理和独立作战的能力;国际市场,培训重点是加强对国外语言、合同、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能力。我们按照不同管理需求,采取基础培训与提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和针对性。2007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班160多期,总会计师业务提升班26期;举办16期英语和小语种培训班,培养220人;先后举办了22期涉外合同、税收法规、物流、金融等专业知识培训班。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2.强化岗位练兵,增强财会人员复合能力
建立挂职锻炼和基层联系点制度。油田机关与二级单位采取下挂、上挂等方式,每年选派10名以上财会人员进行挂职锻炼;建立各级财务人员定点联系基层单位制度,动态掌握各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反映基层问题。促进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延伸。我们定期组织生产经营、定额造价等方面的专家给财会人员授课,财会人员下基层了解生产运行,通过财务管理与生产流程的结合,使财会人员能够较好地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节点和效益提升的关键环节,切实增强了财务工作能力。用好经济活动分析平台,提高分析决策水平。目前油田已形成上市、非上市一个平台,“财务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具体分析”、“分专业、分专题、分重点”展开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式。通过分析,使财会人员在对生产经营状况“体检”和“会诊”的过程中,提高了决策水平,逐步成长为财务的专家、管理的行家。
3.多措并举,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学术研究
建立履职报告制度。要求二级单位总会计师和财务中心主任,每半年就工作开展情况形成自己的履职报告,向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做一次汇报,并书面报油田财务部和组织部门,进一步增强了财会人员管家理财的责任和意识。建立总会计师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财务管理经验交流会。通过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工作,相互启发,提高管理水平。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献计献策。我们在系统内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并纳入油田整体合理化建议工作体系。近三年来各级财会人员共提出合理化建议750多项,获得局级以上成果的有32项,另外有530多项成果被各单位采纳应用。开展会计业务拉力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2008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举办了会计业务知识拉力赛,通过分站比赛和总决赛,财会人员对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掌握更加牢固。参加集团公司会计知识大赛。2010年集团公司组织的“中石化会计人员知识大赛”活动中,胜利局通过培训和层层选拔,选拔出7人参加了中石化华东片区的比赛,其中4人进入集团公司总决赛个人前五十名的排名,其中2名同志分别取得了中石化集团个人第五名及个人第十名的优异成绩。搭建财会人员业务交流的平台。胜利局每年定期组织财务系统经验交流会和财务管理论文研讨会,通过交流与研讨会的形式,促使二级单位培养财会人员在工作的同时,注重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注重业务处理经验的积累和提炼,促进财会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财会人员动手、动脑、动笔的习惯,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三年来在《会计之友》、《财会通讯》、《中国石化财会》等杂志80多篇。
(三)以财会业务发展和管理手段转型为平台,着力打造适应财务管理精细化和效益化的财会队伍
随着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TMS)和会计集中核算信息系统的实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财会人员的职责也由原来的以会计信息获取、记录和报告为重点,转为以资源有效利用、生产经营过程优化、业务精细化等价值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方面。适应财务管理方式的变化,财会队伍建设重点也转向培养财务管理精细化和效益化的财会人员。
1.通过细化预算和严控成本,培养财务人员“细”和“实”的工作作风
在油田一体化预算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管理局从2010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开展了以精细预算编制,精细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力为重点的预算管控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成本管理上依托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油田开展了系统节点管理、区块成本管理、单井成本预算管理、对标追标、项目组运作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成本消耗控制,夯实成本管理基础,提高成本竞争优势,确保挖潜增效任务完成,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通过预算、成本管理的“细”和“实”,培养了财务人员的精细化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通过优化资金管理、做好税收筹划和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培养财务人员优质和高效的工作理念
资金管理上从研究政策,优化资金源头流入开始,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优势,统筹资金运行,通过优化资金占用和债务结构,控制贷款规模,优化结算流程,来保障资金安全和高效运行。税收筹划从单位成立、公司注册开始进行税收筹划研究,对生产经营过程做好引导,做到合理节税。资产管理以摸清家底,实现资产保全效益为基础,通过加大资产调剂使用力度,最大限度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实施资产运营情况跟踪分析制度等工作,提高资产运营效益,实现整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通过资金、资产管理的“优”和“效”,培养了财务人员当家理财的能力和素质。
3.通过精细会计核算和风险防控管理,培养财务人员的精细和防范意识
精细核算是精细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要在统一核算标准的基础上,从业务处理流程入手,紧贴管理需求,扎实推进会计核算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风险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以内控管理为桥梁,积极构筑审计、内控、财务稽核、效能监察等多维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油田财务风险整体受控。通过规范和精细会计核算,培养财会人员规范处理经济业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多维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培养和提升财会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
二、财会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多年来,财务系统通过有组织地培训学习、考试取证、强化交流等措施,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全局人员配置、人才激励等因素影响,与目前油田生产发展形势的需求相比,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着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队伍总体情况的分析来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会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形成正常的队伍年龄阶梯
从全局目前会计人员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财务人员占财务在岗总人数的53%,30岁及以下人员只占财务总人数的7.6%,不能形成正常的人才年龄阶梯结构,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二)复合型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海外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胜利油田的情况看,目前已有33名财务人员被派到海外市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这些人员基本上能够胜任语言、财务专业知识,还有国际商务规则、惯例和国际贸易谈判等一专多能的需要。因海外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培养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海外市场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三)目前财务管理整体工作压力大,财会队伍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
随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等信息化手段的实施,油田目前的财会队伍中,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稽核和会计档案的仅占财会人员总数的7.62%。从事预算、成本、资金、应收款和存货管理以及资产、内控、税务信息和综合事务管理的人员占总人数的85%。从事这些管理岗位的人员中,有很大部分的工作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特别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业务,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化和细化,财务人员承担的工作量会越来要多。因此,现在各级财务管理机构都缺员。
(四)人才成长通道单一,人才发展的空间受限
目前财会人员的成长与发展,只能走行政岗位晋级一条路,由于岗位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晋级到科长及以上领导岗位。这种人才成长模式,不符合“发展有空间,上升有通道”人才培养思路。
三、油田企业今后财会队伍建设的思路重点工作
按照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结合油田企业实际,进一步优化财会队伍结构,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今后财会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工作如下。
(一)树立四种意识,强化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财务队伍建设,德和廉尤为重要。财会队伍建设要注意对增强四个意识的培养。1.增强自律意识。廉洁从业,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身处经济要害部门和关键岗位,要始终常怀律己之心,正确审视自己的岗位和正确把握自己的权利,树立财务人员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财会人员的职责和内控制度要求,树立风险意识,在执业过程中对岗位职责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把握清楚,自觉规范言行,防范和规避各类风险。3.增强主动意识。财会人员要把财务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事后算账为超前预算和过程控制,积极参与经济运行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按照集团傅成玉董事长提出的从五个环节把握价值创造,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创造效益提供财务技术支持。4.增强责任意识。财会人员要在改革发展中当好主人翁,把本职工作纳入促进油田科学发展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大局中来谋划和运作,不仅要立足本职当好管家,更要为管理和决策出谋划策。强化职业道德作为财会人员从业的重要基础,其中廉洁自律是财会人员从业的标尺。我们要继续将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教育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反复强化培训,树立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意识。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学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通过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自觉规范行为,筑牢职业道德防线,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二)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为财会工作提供强动力
继续发扬勤俭节约作风。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理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搞好挖潜增效活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弘扬精细化作风。大力倡导财务精细管理和精细持家的理念,积极引导财会人员立足岗位,着眼管理,推动细化预算编制,做实成本控制,精细会计核算,努力推进预算分解到单元、成本控制到单元、会计核算到单元,考核评价到单元的单元管理思路;在责任主体上细化到基层队及班组;在重点费用项目上,建立成本项目组管理体制,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建立机制。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油田企业经济运行始终面临经营压力大、挖潜增效任务重等实际困难,这对财务工作和财会人员都是一个挑战与考验。要继续发扬严谨细致、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克服困难,干出一流业绩。
(三)继续改善财会队伍结构,加强财会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建设
胜利局财会队伍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47.46%,学历总体比例偏低,财会队伍中有两个不同学科以上学历和两个不同专业职称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财会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2.71岁,偏大的年龄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强度财务工作的需要。需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多引进一些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改善财会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议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财会人才培训和成长的长效机制,规范人才培养渠道,能够快速并长期培养各个企业财务管理急需的各种人才。
(四)适应“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加大涉外财会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涉外财会队伍建设,就是要根据“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需要,对财会人员进行涉外税务、法律、招投标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涉外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涉外财会人员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做好“市场经营理念”和“国际化理念”的培养,以适应中石化“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和国际化理念,就是要熟悉市场规则,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标准来审视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要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人员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尽快与国际接轨,支持油田“走出去”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
(五)适应“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建设世界一流财务”是总部确立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内涵就是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财务绩效,达到世界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财务管控体系。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建立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作支撑。建设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需要引进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从生产经营行业选拔优选的非财务专业人才进行财务知识培养外,通过参加会计职称考试,要求达到会计中级职称,这种途径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更加注重从现有的财会人员中培养,通过举办工程技术、涉外合同、税收法规、物流、金融等专业知识培训班,培养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继续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一专多能,满足市场化、国际化财务管理对人才的基本需要。
(六)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学术研究氛围,提升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学习力。
(一)提升农民幸福感是常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曾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理所当然的包括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众。农民幸福指数的高低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程度的试金石,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常州市高度重视并扎实推进了以提升农民幸福感为最高目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二)从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提升农民幸福感也是推进常州城乡一体化必然路径。当前中国农民整体的幸福指数总体相对偏低。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经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则成为影响农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因此,健全体制机制,提升中国农民幸福感成为推进常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二、常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农民幸福感成就喜人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共创了“苏南模式”,城镇化率已达到65%。2014年,常州市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农业现代化和强村富民三大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城乡住户一体化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2元,同比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08元,同比增长7.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83元,同比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90元,同比增长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同比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529元,同比增长9.4%。
(二)城乡统筹就业不断推进,就业机会实现城乡均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城乡就业政策普惠制度,将现行的城镇积极就业政策向农村扩展延伸,让政策惠及城乡每一名就业人员。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招用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用人单位,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实施统一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职业培训计划,重点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常州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城乡基本生活保障一体化发展。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常州织就的社保大网已经做到全覆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保。2015年常州市将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来不断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常州对于治疗癌症的特种用药,将进一步扩大报销范围。今年常州市进行区划调整后,市区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市区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进一步提速,2018年将实现主城区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常州社保体系将实现更高水平全覆盖,让常州市民更加贴切地感受到归属感。
(四)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常州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职学生对口单招本科达线率连续15年名列全省第一,高考本二以上录取率达70%;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各辖市区均创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城市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农村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达85%;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中国大运河(常州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迎检工作扎实推进,“文化100”、“社区天天乐”等活动去年超7,000场次,观众超300万人次;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常州市在第18届省运会中获得的金牌、奖牌和总分均位居全省前列“,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高水平推进;加快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区管理“减负增效”,全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8.7%和98.2%;建设生态绿城、实施交通便民等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三、常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中提升农民幸福感面临的挑战
到2014年,常州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2014年,还是常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第11个年头。但是,当前常州市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也还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一)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抗旱、排涝设施老化。虽然各级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但从整体环境条件看,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转变。
(二)农村经济结构不太合理。近年来,农民仍以经营第一产业为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传统经营方式多、规模小且缺乏拳头产品和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农民增收难度大。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外向型农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常州市多数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
(三)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高。2014年以来,农业生产成本继续上升。种植业方面,虽然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化肥价格综合上涨10%以上,种子上涨15%左右,这些农资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种植业成本,抵消了农民收益;畜牧业方面,2014年上半年,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虽然三季度触底回升,但国际上以豆粕、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农民生产投入增大,养殖比较效益相应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四)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常州市农村从业人员2,709.7万人,占农村常住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8.5%。其中,文盲占3.1%,小学学历占15.4%,初中学历占45.2%,高中学历占13.4%,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2.8%,有一技之长的科技型农民和能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人更少。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影响农民创造幸福的能力。
四、常州推动城乡一体化中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建议
(一)加快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从常州经济中心和经济总量看,城市是大头,从人口分布和地域空间看,农村是大头,统筹考虑这两个大头,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把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起来,综合研究,通盘考虑,做到联系农村研究城市,联系城市研究农村。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加大对农田培肥的补贴,提高耕地质量;积极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预警机制,加强农情、灾情监测,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加大引导和扶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在土地、税收、防疫、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支持;在资金方面,建立有效的融资渠道,政府以贷款贴息、提供担保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解决贷款难问题;要合理规划种养殖用地,鼓励引导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解决用地难问题;重点抓好检疫、监管、产品检测以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壮大。在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常州还必须十分重视社会化服务。因为社会化服务既是农业规模经营的社会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农业规模经济的要求。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专业化,从而可以适度补充规模的不足。常州现在也仍然存在着一些新经营组织主体及销售渠道不畅通等困难,需要有专门销售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在家庭农场农机具的购买方面,小农具自购,大型农具可以社会化服务,以降低服务成本。要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总体要求,通过强化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和放活经营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渠道来更好地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服务。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着重推进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一体化催生新的金融需求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使得农村大额资金需求逐渐趋旺,产业化资金需求迅猛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呈现生产经营专业化、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相应的金融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资金的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产生新的资金需求;土地耕种的逐步集中化可能放大农业经营风险,将加大对农业保险业务的需求。
(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需求。城乡一体化过程也是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过程,其中蕴含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和升级,也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一方面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就业创业、居住服务、购买耐用消费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迫切需要合适的理财产品,实现资产的增值。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三)城镇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城镇中小企业呈现成长型企业增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新兴产业、工业园区以及技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通讯、水电煤气、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还有为适应现代城镇经济与生活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设施,如城市住宅、工业聚集区、商业网点及娱乐设施等。建设这些基础设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和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以九原区为例,目前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农村信用社,信用社承担了主要的支农、农村微小企业信贷需求,并且信用社也是网点分布最广、最多的机构。除信用社之外,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也各自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即便如此,当前的农村金融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一)在支付结算方面,票据化程度低,农村商品交易现金结算为主的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了农村结算的主流,结算手段相对落后,中间环节多,延缓了客户资金周转。
(二)在产品服务方面,新金融产品匮乏,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需求无法满足。
(三)在融资方式方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一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上融资难,直接融资成“短腿”;另一方面表现为近年来企业更加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展长期以来极不平衡,社会融资的重担绝大部分都压在了商业银行的肩上。
(四)在贷款对象方面,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户或是农村企业对资金、贷款的期望越来越高,这种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村金融机构能给予的贷款额度。而由于大额的贷款都需要提供抵押担保物,而小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企业,他们一般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物,或者对他们提供的抵押担保物的价值估算非常困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增长。另外,农村城镇化建设一般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其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而不具有承贷主体资格的部门,银行只好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垫贷方式介入项目。而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银行投融资平台的监管并不到位,导致腐败滋生和银行放贷收不回来等问题,国家已经强制叫停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贷款。这样,金融业对农村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就会非常有限。
农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弱质性及其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使得涉农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这也成为制约涉农金融业务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各司基职。对于商业性金融,政府要通过制定减税、费用补贴等政策,引导其回归农村市场,并鼓励其开发适合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微型金融服务产品。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从其萌芽到注册成立,都离不开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发行,因其本身是由政府发起,理应贯彻和配合实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二)降低涉农业务成本。对主要经营涉农业务的远郊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实行税收优惠,进一步减轻支农负担,增强支农实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让农村信用社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他们支农、助农的积极性。协调相关部门对目前“财税库银”和粮食直补农民资金业务收取合理的手续费,以降低在该业务运行中发生的亏损额。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和保险体系,降低农业生产的资金经营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放贷积极性。
(四)完善农户征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向农村推进。加快推进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信贷信息的全采集与查询服务的全覆盖,为农村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充分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参考依据。
(五)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应覆盖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及偏远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
关键词:财务业务 一体化 精细化 管理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现状
在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工作中,还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不能有效融合、财务控制与业务工作严重脱节等现象。
(一)财务一体化意识不强
财务部门职能通常局限于财务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以及基于制度和预算的日常控制活动,工作方式及思路尚未转变。大数据时代,财务部门每天输出海量的财务数据,但这些信息却不能充分地为运营提供决策支持。财务职能局限于基于财务会计准则的会计核算,以及基于制度和预算的日常控制活动;实施预算管理,却不能把企业战略、业务运营、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历史”财务数据的分析,而忽略了着眼未来的战略管理。
(二)财务人员业务知识欠缺
财务业务一体化不仅仅要求财务人员在财务和会计方面的专业能力,对于风险管理、预算管理、资本管理、业务管理等很多管理会计的范畴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财务内部分工明确,大多数会计人员的能力仅局限于财务会计,停留在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缺少对财务全面了解同时又熟知业务流程的财务人员,在业务提出需求时不能给予专业解答。
(三)业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财务业务一体化与IT、战略、运营、内控、绩效评估等诸多职能部门紧密相连,而现有的财务业务融合基本都是由财务部门主导,业务部门则缺乏与财务融合的动力,融合程度不足。在当前信息化高度集成的情况下,业务人员不能够很好地掌握系统操作,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稽核监控,在没有财务人员指导或监控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业务人员不关注实物流与信息流的匹配。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必然性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管理的环节越来越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资源协同效应,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财务业务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通过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价值分析与管理控制来优化协调业务价值链与财务价值链,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而财务业务一体化是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所有生产经营领域,拓展财务管理的服务职能,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效融合,企业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和运用,财务管理的价值分析与控制职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业务
企I和业务部门对财务部门参与经营、对业务提供支持的要求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要想成为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必须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去,走进业务,了解业务,服务业务,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财务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需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事前沟通,强化分析职能,多层次传递信息,利用专业知识,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财务管理和业务的协同发展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
(三)财务业务一体化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财务业务一体化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财务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财务流程将更加规范、固化,企业采购、库存、销售及相关的成本、费用、收人等财务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准确,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财务业务一体化有助于加强财务控制监督与防范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传统和新型风险不断增长,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企业对资金、采购、销售、营销等主要环节实施完整、闭合、严格、有效的控制监督,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各个经营业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早的预测、发现及化解。
三、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目标定位
(一)财务职能目标定位
以记账核算和事后反馈为主的传统财务职能,依赖的是企业高层的支持和各种规章制度,运用的是权力影响力。重新定位后的、增值的财务职能,将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投/融资管理、内控/风险管理、资本运营、并购重组、公司治理、价值链管理等一系列决策行为中,为各职能部门(而非取而代之)达到运营目标提供决策支持,最终为实现公司的运营及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二)财务活动目标定位
现阶段,财务的职能活动仍大多集中在账务处理、日常控制、财务报告等面向公司历史数据的工作上,未能与公司战略性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或者说对公司战略性目标的支持力度不够。前瞻性的财务职能活动是通过使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对长期战略决策进行论证、评估;为公司确定最佳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对公司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为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提供财务依据;平衡股东与管理者间的委托关系,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带给公司的冲击等。前瞻性的公司财务是适应竞争形势和市场环境的需要,也是公司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业务流程目标定位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功能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的运用会大大缩短运营流程,减少低增值作业。而决策支持和控制活动将向以价值增加为导向,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帮助企业完成作业流程的改进,致力于价值增值的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四)财务人员目标定位
财务人员应跳出传统的账房先生的视野――管好账本,用好账目;从更高层次的战略角度审视职责――管控资本运作,使公司资本保值增值;及时发现并适时分散公司运营过程中的非系统风险;主动沟通协调各部门,促进战略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推动组织行为的变革和运营模式的转型等,成为管理参谋、战略助手。
四、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着力点
(一)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着力点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将公司的、长期的和非量化的战略分解为个人的、阶段性的、可计量的业绩指标,并付诸实施。集团战略目标及预算目标自上而下传达,计划预算自下而上编制、审批及汇总。预算的编制、下达、分解、执行、分析和调整等全过程,需要销售、投资、采购、人力资源、资金管理等全公司各个业务单位广泛参与、上下互动。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充分发挥预算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预测、控制、信息反馈、激励约束等作用。因此,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来促进财务业务一体化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以绩效管理为切入点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系统的工程,是增强战略执行力的一套方法,它将个人业绩、个人发展与公司目标有机结合,通过持续改善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来持续改善公司业绩,并确保公司战略的执行和业务目标的实现。比较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通过战略目标分析和设定,完成从公司战略目标分解到生产、运营层面的KPI指标。设定后的指标通过权重配置和因果关系配置,完成整体战略要素因果关系链地图。通过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方法支持KPI指标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不同维度上的追踪控制及分析考核,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三)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切入点
全面风险管理突破传统风险管理的局限性,覆盖企业所有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对全公司的管理和业务流程进行风险监控、评估、监督与评价。覆盖全公司的风险管理系统由风险管理工具以及内控管理、危机管理和风险文化等模块构成,旨在加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与检查等企业风险管理的五大基本要素的建设,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五大目的:企业战略的达成,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和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以及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四)以财务综合分析为切入点
财务综合分析,是结合宏观环境、公司行业发展等相关数据,完整的、全面的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济效益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为日常运营管理提供前瞻性保障。财务分析体系不单是指标计算与差异解释,而是整合了分析程序、异动警示、统计工具与业务经验的财务管理手段,旨在为各类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撑信息,有利于财务部门成为其他各个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
五、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施保障
(一)加强财务团队建设,提升整体财务水平
(1)加强财务团队建设。公司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侧重培养一支全面、复合型人才队伍,能够将财务流程、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相互融合,成立财务内部O罟ぷ餍∽椋处理复杂专项问题及内控稽查,同时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于业务。
(2)提升财务服务意识。坚持服务与控制并重,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在专业上赢取他们的信任。
(二)改善财务管理环境,提升业务对财务信任度及依赖度
(1)事前介入。建立一对一的财务与业务流程对接机制,加强财务与业务人员的沟通,全面参与到业务方案讨论、现场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各业务环节,能够在业务讨论中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建设性财务意见,实现事前介入效果,为企业节约资源。
(2)事中控制。加强业务过程控制管理,增加月中监督与控制,及时发现业务问题,针对业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财务人员应积极跟踪落实,同时能够用信息化手段协助处理问题。
(3)事后评估。业务流程结束后,财务人员应对实施效果进行事后评价,对专项业务问题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原因及潜在的业务流程风险,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解决建议,完善内控流程,杜绝风险源头,提升业务对财务的依赖度。
Abstract: China State Grid Corp vigorously promotes the "new countryside, new power, new servic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ree-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Five-Large Scale Development" key work, which requires grass-roots power supply company to innovate the new mechanism of rural power management. Many power companies constructed the new mechanism of rural power management from new management idea, standard construction, training management, special rect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view of the reality, and had achieved obvious effects through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ree-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Five-Large Scale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 in the company'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it implements two changes: changing the mod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hanging the mode of power gri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roup operation, intensive development, lean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they should implement the intensive management to human resources, financial, and materials, and construct large-scale plann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production, marketing system,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ompany, as well as construct strong and smart grid with the backbone of UHV power gri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wer at all levels and with informatization, automation, interactive feature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This paper made analysi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management work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 the system reform of "Three-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Five-Large Sca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国家电网;三集五大;新电力;绩效管理;新机制;发展
Key words: national grid;"Three-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Five-Large Scale Development";new electric power;performance management;new mechanism;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27-02
――――――――――――
作者简介:光(1971-),男,河北迁西人,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
0 引言
近年来,县级供电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实际工作中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随着“三集五大”运行机制改革及SG186营销系统上线运行,供电企业“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把各项供电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如何审时度势,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和要求,促进整个供电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此,本文拟就如何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作些粗浅的研讨。
1 明确县级供电企业基础管理的总体目标
供电企业的大量工作主要在基层、在管理,因此,立足基层抓管理,面向生产经营抓基础,是供电管理工作的两个基本点。抓好基础管理是落实供电管理工作总体要求,提高供电管理工作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县级供电企业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
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供电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明确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整合五大业务模式,统筹公司内部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总部管控能力,压缩公司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权责清晰、流程顺畅、管理高效的“五大”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2 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基础是目前各项供电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工作不扎实,依法治企便无从谈起,管理就落不到实处,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生产经营基础的薄弱环节,笔者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供电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深化县级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打造供电管理品牌,推动整个供电管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试作浅析的研究。
2.1 优化供电企业管理水平 统一管理制度,方便基层操作。根据现实生产经营状况,建议国家电网公司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宗旨,尽早提炼目前的信息管理、营销管理、电费收缴、营销信息监控、经营分析评价、供电服务、供电稽查等各方面规章制度的共性规定,形成统一,详细的管理和实施办法。便于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及供电企业管理各方面规章制度的有效配合,也便于用电客户全面理解、系统掌握,促进供电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提高供电生产经营管理质量。同时,认真贯彻《业扩报装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一个窗口对外制度、电子政务和信息共享制度、公开制度、听证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审批管理,完善管理行为。规范管理行为必须建立一个法制、科学、高效的供电审批制度。因此,完善供电管理审批一要认真清理,大力削减供电管理审批项目。依法完善供电管理审批项目的管理措施,即目前确需保留的供电审批项目,应通过“阳光审批”和“权责对应”等措施来加以管理。对于取消和改变管理方式的供电管理审批项目,在日常供电企业管理中加强监管力度。注重供电管理审批事项的后续管理与营销信息管理结合起来。
2.2 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 省公司要适应从本级经营管理为主向经营管理全地区县级公司的转变,加强对全地区县级供电企业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行政资源、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一体化”运作,用平台加模块标准加细节和战略加文化的思想构筑统分结合的人、财、物一体化管理体系,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县级供电企业要狠抓执行力建设,通过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科学考评,严格奖惩,强化执行理念,提高执行能力,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2.3 夯实生产经营基础建设,强化营销信息监控管理 加强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重点主要在基层。基层是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供电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质量。县级供电企业领导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组织领导,下大力气,长抓不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把供电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实现对供电生产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2.4 创新经营管理理念 抓好业务操作规范的落实,建立健全业务经营新模式;树立大营销理念,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促进经济运行和网络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优化服务流程,制定统一管理规范和作业规范,加强客服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分级负责的客户投诉服务机制,推广实施“客户投诉服务管理监督平台”,建立客户投诉监控一体化联动处理服务模式。
2.5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起用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有效激励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全面推行全员合同制和岗位聘任制管理;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监管,制定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办法》及相关的薪酬管理配套制度,建立统一的分类、分级、分档分配体系;规范各类津补贴,逐步统一和规范全行业的劳保、福利等发放项目、执行标准和列支渠道,保持工资水平基本稳定;加强对县级供电企业考核,同时加强对省公司供电企业各部门的考核,并逐步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明纪律,规范操作,确保“三集五大”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6 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 实现对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的科学简化,通过记录完整保存,实现考核标准的客观性;加快信息化应用步伐,把信息化融合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做好SG186系统整合提升、推广实施统一的客户投诉管理系统、物流综合管理平台等工作,深化信息化基础工程和重点应用;清理信息平台和对外信息端口,统一整合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确保网络运行无信息安全事故;结合领导接待日工作机制,积极采用网上论坛、现场网络解答等方式,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2.7 科学设置生产经营考核,完善激励竞争机制 为了真正体现“科技加管理”的思想。落实关于把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抄表实抄率、电费回收率、欠费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等作为考核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为加强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应用现有的信息化条件,在“六率”考核和电价分类分析比较中,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在运用SG186营销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改正考核办法,完善生产经营质量考核,实现由部门考核、手工考核向计算机考核转变,由共性化考核向个性化考核转变,由集中考核向目标考核转变,由定性考核向定量考核转变。同时,生产经营质量考核的评价应结合管理责任制与过错责任追究制一并进行,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能级、收入分配、评优创先、干部提拔使用等方面利益挂钩,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3 结束语
服务没有终点,发展永无止境。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阶段,认真总结提炼,积极推广“三集五大”的有效经验,面对“三集五大”新形式的要求,县级供电企业要积极转变管理职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善和改进工作机制,从而推动改革的顺利开展,使我国的电力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姜雪明.“三个引领”为发展保驾护航[EB/OL].国家电网,2011,(9).
[2]余立军.从企业价值链看电网企业“三集五大”集约化管理[J].能源经济技术,2011,(5).
[3]田聪,田光辉.县级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信息化建设发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
[4]单业才.创新实践勇于变革坚定不移地推进“三集五大”[EB/OL].国家电网,2010,(11).
[5]耿多.宁夏电网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方案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6]杨昌武.“三步走两转变”推进农电一体化[J].云南电业,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