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中的数量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5: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中的数量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中的数量级

第1篇

一、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成因

(一)情感、态度不积极,意志薄弱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网络游戏等的诱惑。在学习中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基础薄弱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学习方法不适应,思维薄弱

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上课稍一分心就听不懂了。

二、控制两极分化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形成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很多,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照顾困难学生,让困难学生体验成功。

小组合作竞赛,营造学习竞赛氛围。夯实教学功底,提高教学艺术魅力。

(二)教会方法,学会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培养思维,提高能力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当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师生和谐,以生为本

第2篇

一、造成初中教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

1.环境、条件的改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监督、呵护之下进行的,加上小学数学的学习负担不是很重,学生一般只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跟得上,这样,在父母们的“配合”之下,学生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都不错。可一进入初中,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家”到了“学校”,初中的学生大部分是住校,这样,他们就离开了父母的管辖,像出笼的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与学习背道而驰,形成恶性循环,而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好的学生越发爱学,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2.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强。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地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学习的课程增多,特别是数学科的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比较大,教师辅导较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在中小学更替之后,随着学生适应能力的强弱而导致两极分化。

3.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初中数学的学习,相对小学而言,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在知识结构上,前后衔接比较紧密,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达不到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过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要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 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都带有一定的依赖性,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进入初中以后,这种依赖的学习方式就不能胜任了,学生的学习必须靠自觉为主,在没有任何监督的前提之下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此,进入初中以后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指导上和思想的引导上都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了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3.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功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够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4.在数学教学过程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探索求知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会学到知识,还会学到数学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化 原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是,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农村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以前提前的趋势,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两极分化?本文结合近几年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粗浅的探析。

二、原因分析

1 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学生上课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

2 意志薄弱和缺乏自信心是造成分化的性格因素。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没有跟上新课改,仍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只传授知识而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 农村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也是造成分化因素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家长,平时的空余时间有参与小赌的行为,家庭教育薄弱,加上自身的知识结构不高,学生遇到数学学习困难时,无法给以解决。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鼓励学生。只要学生有小小的进步,教师就要及时的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数学课最后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实施情感教育是预防提早出现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

2 倡导分层教学,让学生在自信中学习数学。“让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分层教学恰恰能起到特殊功效。如,课堂上,一组题练完后,总会有几个学生有错误。若“集体讲解”将浪费大多数人的时间;但若“舍小家为大家,继续开进”,那没弄懂的学生势必会“破罐子破摔”。此时,我们不妨采用分层教学,为几位暂未弄懂的学生“开小灶”,同时让其他的学生完成另外的习题。小小的“二重唱”,“学困生”得到了及时的补偿,“优生”也获得了有效的锻炼。

3 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教会学生学会“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好奇心和想象力。其次教会学生学会“参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除了困惑,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最后教会学生学会“感悟”。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两极分化 不良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33-01

新课标要树立“全面发展观”,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显然违背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精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导致的。下面笔者就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做一分析,然后从中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 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及表现

由于升学压力的原因,教师一般只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畏难心理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数学的这种抽象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有些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于是开始产生分化现象。

2.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接受能力有限,当外界条件的影响超过这一限度时,他们的心理体验即会由饱和状态转入对抗状态,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逆反心理。由于数学课程难度逐渐加大,给部分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反感或抵触,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和竞争意识。这些情况是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根源。

3.自卑和自弃心理

这种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宽裕,学生不愿吃苦,认为学不学一样,打工也可以挣钱。这些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数学学习就有抵触情绪。(2)个别学生适应性和心理素质较差。本来成绩不错,但有一两次突然考差了,不是好好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是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与成绩提高总不成正比关系,导致厌学,进而丧失信心。

二 解决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的责任心首先体现在老师的爱心,老师爱学生,这种爱心使他能贴近学生的心灵,这种爱心使他有了一双慧眼,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即使面对好学生也能及时发现他的不足,帮助他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即使面对后进学生也能及时看到他的闪光点,鼓励他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在成功的道路上昂首前进。”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前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从学生的心灵入手,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心理疏导,用爱的钥匙打开每一位学生心灵之锁。

1.用微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道:“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一个完善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气氛,借用表情、声调和态势等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学生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期望,经常用微笑、赞许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用肯定融解学生的思想冰河

数学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在作业中利用语言评价表扬学生的进步。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了,不妨在作业中给他留一些或鼓励或表扬的话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样学生就树立了自信心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其作出不同的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而学生也通过老师的评价受到鼓舞,逐渐取得进步。

3.让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及实践经验,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把学习兴趣作为学习的不竭动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看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讲授“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时,讲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教师不妨先从举例入手,如“汽车与车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等,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接着再讲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也存在这一关系,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同时教师也要从学生的踊跃发言中,挑选出一些典型错例,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锁与钥匙”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一把锁可能会有多把钥匙,从而更加深了对“一一对应”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尽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只要教师综合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就不再是一个空谈的口号。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中段;两极分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49-02

小学中年级段是小学学习的关键年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开始形成了明显差异,少部分学生开始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但是中年级段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高年级的继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迫切。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营造“生动活泼、扎实高效”的数学课堂呢?在学生作业讲评策略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改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有了下面几点看法,供参考。

一、营造“生动活泼、扎实高效”的数学课堂

当前,教师非教学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部分教师无心关注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直接导致他们在研读教材时往往理解不到位,教学效果欠佳。一些“我想学”的学生会在家长的帮助下购买合适的教辅材料进行补充学习,或者参加校外辅导机构的奥数学习。但一些“我不想学”的学生对待应该完成的作业是少做漏做,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甚至上课习惯性不听,但是也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笔者认为,课堂缺少吸引力是直接导致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数学课堂:

1. 研读教材,把握重难点

研读教材,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检验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能力。教材钻研得越深,重难点把握得越到位,上课也显得越简单、轻松。

新课标教材令人耳目一新,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用,但是教材为降低难度,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添,对有些内容及顺序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编排,使得知识的跳跃性大,学生反而不易接受。对于教师来说,发挥空间变大了,挑战性也随即加大,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教材,努力应对课堂生成。

记得有一次外出听课,有两位教师都上“J识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环节时,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同桌合作探究法教学。首先,让学生用四根小棒分别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每次选出任意的三根小棒尝试围成三角形;其次,用作业纸记录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三根不可以;最后,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并尝试总结。整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课堂也十分流畅。正当我们听课教师在回味第一个教师教学魅力时,第二位教师也开始了“认识三角形”。这位教师在处理“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环节时,从不同的视角,给在座的教师全然不同的感受。第一步,学生自主选择面前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无论是否成功都将围好的图形放在面前;第二步,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紧接着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两种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学生会看到两根较短的小棒(与最长小棒重合的一端不动)逐渐下移与最长的小棒完全重合,然后课件又让这两根较短小棒的一端(没有与最长小棒端点重合的一端)不断上抬,发现无论抬到哪个角度这两根较短小棒的两个端点都无法重合;第三步,学生模仿课件自己移动面前的小棒,思考并归纳自己的发现。第二位教师灵活的利用课件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做到了深刻透彻的演示,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有两种情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自然也就形象地理解了为什么“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 重视数学课堂的“数生”联系

所谓的“数生”联系,就是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学科的学困生主要是觉得学习比较乏味,缺少美感。数学课也就成了这部分学生最不愿意听的,直接导致了数学学习的不良与分化。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需要富有感情的教学,还需要教师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加数学的生活感。

(1)生活数学化。“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提供了小棒让学生数,让学生发现小棒多了数得有点困难了可以10根小棒一捆,这时候还运用课件演示10个一捆数数有多么方便、快捷,其实这时候的教学已经显得很枯燥。真正突出数学性的课堂,必须经历“实物―图形―符号”的过程,可以先通过形象直观的数小棒开始,也就是实物操作入手;接着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也有很多10个一捆的现象,比如一包餐巾纸里有10张、一盒铅笔里面有10支;然后可以问学生如果要买100支铅笔怎么数比较方便?学生很快会想到一盒一盒的数比较快;最后,从实物和生活中“走出来”,数学需要符号化。把小棒换成11~20的各数,再让学生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自然过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从形象到抽象有了本质的认识,对有效学习起到了推进作用。

(2)数学生活化。我们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在“收集数据”这一环节中,收集了学生的生日、兴趣班和鞋码。将本不熟悉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大家都感兴趣的,也是学困生能够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的信息。引起大家关注的时候,他们听得很认真,课后还会继续在生活中实践。这一课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如何有效的收集和整理数据,也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的优化美,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新层次。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细细体会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备课时的用心良苦。正是因为教师教学前科学地备教材、备学生,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高质、有效的作业讲评

1. 对策一:自己订正反思与集体讲评相结合

讲评作业,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要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我错在哪里了、我为什么会错、订正后是不是就正确了。经过自己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完全可以将错误的题目修改正确。最后,教师只需要集体讲评一下仍然还有错的题目,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还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自我认识。对于极个别反复订正仍然有错的,老师可以单独再讲授。

2. 对策二:整理思路,仿编习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优等生学习后善于反思,而学困生学习就是任务,对知识一知半解,存在着认知上的“盲区”,这也是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将作业中错得较多、容易犯错的问题进行整理,让做错的学生说说为什么会错,教师可以一边提示一边鼓励学生说。整理思路后,教师可以编制一条相类似的题目,以及时巩固和强化知识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于易错题要不定时的经常出现,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领悟知识的真谛,在成功中不断激励自己,提高学习能力,从而缩小“两极分化”。

3. 对策三:变“独角戏”为“共唱戏”

年轻教师往往因为担心学生会说错、不敢说而喜欢唱“独角戏”,经常性的单独讲评容易让学生滋生倦怠情绪,讲评效果较差,优等生本来就会,学困生压根就不想听,于是“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实,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形成了个人意识,自己讲不如让学生讲,这样学生不但会认真听和想,而且教师也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解。共唱戏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缩小“两极分化”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笔者相信从营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和教师有效的作业讲评入手,结合教师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为学生导航,将可以有效地缩小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参考文献:

[1] 倪现杰.浅谈如何缩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J].新课程・小学,2015,(2):173.

[2] 左雨峰.合格的教师不抛弃“学困生”[J].读与写杂志,2014,(7):195.

第6篇

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本校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2、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从初一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第7篇

一、关心学生,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时多和学生沟通,多和学生谈心,多和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鼓励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数学有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喜爱数学教师,信赖数学教师。只有这样才会唤起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动手操作,适时鼓励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比较强,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思维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要适时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鼓励。鼓励多了,表扬多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就大了,学习动力也充足了。

三、转变教法,主动学习

有相对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常常是不相信学生,不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学习、依赖学习,代替、带包学生的现象比较严重,不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一味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交流、学会展示、学会评价、独立思考、独立检测,独立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吃透教材,灵活驾驭

对于课改教材,教师一定要吃透、悟透,充分领会教材编排的特点与意图,把握新教材的脉络,能深“潜”进去,同时又能“跳”出来,这样便能用活教材,教活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还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归纳总结成网络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

五、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承认、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因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十个指头也有长短,我们不能硬拿那个短的和长的比,使学生觉得不论我怎么跳也是够不到那个桃子的,并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变得更差。教师要分层要求,对于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从最基本的问题严格要求,比如基本的计算、概念、算理要求他们必须会,夯实基础,避免他们掉队。太难解决的问题可以不做更高的要求,保障每个学生得到基本的、正常的、和谐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知识内容,做出具体的分析和教学对策,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生 数学成绩 两极分化

一、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1.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

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数学本身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一般来说,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差。不仅如此,我听许多教师说过:能学好数学的学生,其他科目也不会成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密切关系。

数学学习主要是做题,而多数同学反映,老师讲课本上的内容能听懂,可是做题时就不会了,这是由于大部分数学题思路繁琐,往往要多个条件结合才能解答出来,很多同学就是被这一点吓坏了,刚读完题目就失去了信心。这就是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即学习意志不坚定的表现。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在数学学习中,他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见到难题就不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重视基础,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越来越强,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方面。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生的生理发育对学习也有一定影响。

中学生年龄多在13―16岁,普遍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体急剧增长,第二性征出现。生理的变化给这个年龄的少年人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的特点。在此期间,学习上,学科增多、难度加大,造成学习心理的紧迫感,许多基础不扎实、学习意志薄弱的学生就会松懈,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尤其在数学学习中,对那些复杂的运算、抽象定义、定理不能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总是表现得很浮躁。长期下去,慢慢就会跟不上集体的进度,成绩下滑,成为后进生,造成班级总体成绩的两极分化趋势。

4.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和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

有调查统计数字表明,在数学教学中,99.5%的课堂对话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自问自答”,极少引导“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长期下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被扼杀,学生对老师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不能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另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优等生,轻后进生”等不良做法,导致许多后进生由反感教师到反感他上的课,成绩也就不可能提高。许多数学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硬背做题方法和步骤,局限学生的思维方式。

5.家长对学生过多要求,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但是,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除了学校学习时间外,有些孩子成绩低了,就要遭到家长的责罚,给孩子造成过重的思想压力,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二、克服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措施

1.培养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生如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兴趣产生的途径是先因后果,创造条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形成良性循环,回头总结成功的途径,再延续下去,不断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入良性轨道。例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上课做练习时,教师对后进生加以引导,最终完成练习,教师不要再问“做完了吗?”,因为其他学生说“完了”时,后进生可能默不作声。要让他们也说“完了”,而且答案都正确,就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从易到难,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研究学科特点,加强学法指导,因人而异,制定个人目标。

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在新的教学理论下,要求上课做到两个字:“活”与“动”,只看书不做题、不总结积累是不行的,听课时做到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过程中避免急躁心理,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信心,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现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和原教材相比,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提高了灵活度,学生学起来感到有点困难。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分解教学难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中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想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学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对后进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5.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分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21-02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比小学阶段更为明显,特别是进入八年级下学期,分化更为明显:班级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显得得心应手,甚至游刃有余;另一部分学生感觉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兴趣,直至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数学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教师应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行动中去,透过两极分化的现象,分析成因及研究对策,对于全面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

1. 小学数学基础薄弱

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如计算不过关、数学语言文字理解不清、应用能力不够等,再加上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初中数学的学习效果。

2. 兴趣原因

部分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科目的增多、难度的增加、环境的变化,不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特别是初中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变化,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降。

3. 个人意志原因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更强调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有的学生表现出意志不够坚强,没有坚定的信念,在学习中,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退缩,甚至因丧失信心而放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 学习方法原因

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味地采取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方法。这种简单、机械地重复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厌学、恐学情绪难免持续增长,即使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来说,长时间缺少变化的学习活动同样难以承受。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进步,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

5. 教师原因

(1)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实践,课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时对积极发言、能力强的学生褒奖有加,忽视了那些成绩偏差的学生,久而久之,后进生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教师的提问与自己无关,懒得思考,造成差生越差的恶性循环,这也是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有的教师教学不顾学生是否弄懂,是否真正掌握了教材内容,只顾自己教。还有的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大量、重复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只能挤占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愈发严重。

6.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当前农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学生长时间不能够与父母一起生活、交流,造成许多孩子亲情缺失,对学习失去了目标。还有部分家长思想观念错误,“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使学生心理茫然,学习目的不明确。

二、预防两极分化的对策

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读题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学生初中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时要合理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3. 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

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关心、爱护学生,知道学生的困难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同时,又要对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讲述意志品质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活动中对学生提出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任务,培养他们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当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指导,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实践活动任务。

4.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是充当接受新知识的容器,而是应该靠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地参与。学法指导分三个层次,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如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怎样做作业,怎样复习小结等;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数学要会读、会听、会想、会说、会写,而核心是个“想”字;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继续学习,直至解决问题。

5. 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天赋,对学生粗暴地斥责、冷嘲热讽都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学习走下坡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是以共同目标联系起来的“朋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更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在精神上多鼓励,在学法上多指导,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6. 开展结对子活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较大,我们应该顺应教育的规律,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查漏补缺,让他们共同进步。结成对子的同学要大胆地向对方剖析自我:指出自身有哪些缺点,哪些方面需要同学帮助提高和调整。用一个本子记录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记录点滴进步并自我评价,然后请老师、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通过活动,学生之间能融洽相处,而且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这样,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中等的学生大踏步地追赶优秀生,成绩差的学生逐步转化为中等生,学生不断向更好的方面转化。

7. 重视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