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05: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慢性病的预防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预防措施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肺结核疫情在我国的情况十分严重,我国肺结核患病人数据世界第二位。根据现代的医疗水平,若是肺结核疾病能够及时发病并给予规律合理的理化治疗,有望治疗痊愈,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失败病历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慢性传染源的存在。因此,对慢性传统源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寻找相应的预防策略十分重要,下文将对这两方面内容做出具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选取50名2014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其中27名男性,23名女性,年龄为8-82岁,平均年龄为(44.2±1.2)岁;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实施预防管理后的50例肺结核患者,称为观察组,其中25名男性,25名女性,年龄为6-80岁。两组年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对比方法
采用回顾对比的分析方法,根据根据预先设计好的统计方法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出传染源的特点和传染规律,找出预防治疗对策。
1.3判断标准
根据两组康复率的统计,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地判定2014年1月-2014年6月患者的预防治疗对策的有效性。或者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方式为SPSS21.0,P
2、结果
2.1肺结核治愈率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优势,差异显著(P
2.2肺结核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差异显著(均P
3讨论
3.1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特点
(1)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传播率高。我国约有5.5亿人口已经受到肺结核感染,其感染率为44.5%,其中受感染人群中老年人居多, 0 岁~14 岁儿童的受感染率仅为9%,之后随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也在增长。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城市人口的受感染率高于农村人口。
(2)耐药性强并在这年上升。肺结核的慢性传染源为结核菌,此菌体的耐药率达到27.8%,该病菌的初始耐药率为18.6%,而其继发耐药率则达到46.5%。并且此病菌趋向于耐多种药物,针对肺结核的主要治疗药物的耐药率更高。
3.2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预防策略
(1)加强肺结核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和健康知识教育。为了提高大众对于肺结核疾病的认识,医务人员以及相关的公益组织应承担起肺结核疾病防治宣传和健康知识教育的任务。国家政府部门应通过电视媒体、报纸、宣传册等途径宣传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和肺结核病产生的原因、传播的途径以及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防治等预防知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肺结核并的重视,促使民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
(2)接种免疫预防疫苗。目前,我国已有的卡介菌免疫疫苗针对新生儿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但是此免疫疫苗用于成年人其预防作用相对差些,因为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随年龄的增长期传染率也越高,成年人患结核病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需要相关的疾病预防部门不断研发新的结合预防疫苗。
(3)加强医防合作。各非机构机构诊疗医务人员对于结核病的诊疗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结核病的早期治疗和肺结核慢性传染源的控制有着直接影响[2]。因为非机构的诊疗医务人员对于国家流行病学知识的了解和防治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针对此类病症患者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期或是误诊而导致其传染源逐渐扩大,进而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非机构义务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
(4)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预防。化学药物预防措施是肺结核疾病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药物防治能够有效控制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传播。通过体检对感染由结核杆菌且其试验成阳性的群体根据具体情况,给其服用预防药物。以遏制结核杆菌的进一步传播和结核病的形成。
总之,对于肺结核疾病来讲,首先需要对医院慢性传染源特点分析,针对性制定预防策略,确保肺结核患者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感染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检;慢性病;预防措施
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性病是除最贫穷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去医院检查而知道的);心血管患者1995年 约为1500万人;脑血管患者900多万人;糖尿患者 1995年约1500万,1997年3500万;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当年死亡20万。病毒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心身压力综合症(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普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淮安市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水渡口街道,总人口21708例,60岁以上2664例,2013年我院安排为60岁以上老人共700例进行了体检。体检项目: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腹部B超肝胆脾肾,心电图、胸透、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1.2方法对社区700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并免费为他们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的检验。
2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总结发现,在这7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高血压并的老人有31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5例,体检前不知道自己有异常的老年人有299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有99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的患者6例。说明当前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
3社区老年慢性病预防措施
3.1社会的关注和宏观调控
3.1.1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与普遍的危险因素制定慢性病的卫生策略,对整个慢性病的患病区域进行卫生规划,合理的分配有关慢性病的卫生资源人才,积极推进全人群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慢性病的卫生和监督政策。
3.1.2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信息管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及维护,随时使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保持最新状态,随时供有关部门使用,以支持卫生部门及时取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3.1.3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专项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多社区卫生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太少,无法缓解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其投入专项资金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同时拓宽慢性病的筹资方式,积极发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有助于减径和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和活动场所。
3.2社区的医护人员自我管理与完善
3.2.1社区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医护人员在依法取得各种医师资格的同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增强自己的医疗专业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知识的学习。
3.2.2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向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患病老年人宣传喝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平时加强与老百姓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意识和认知。
3.2.3加强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焦虑,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慢性病的信心,在治病和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病房,诊断、开药。
3.3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3.3.1当地患病老年人要认识慢性病的普遍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普遍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吸烟、喝酒、饮食、睡眠等)进行纠正。同时自己主动进行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主动去获得慢性病的认识,积极的去进行与医生进行交流,正确认识自己患的慢性病,要时常进行慢性病的全面体检。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主动去治疗疾病,不要拖延。同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保护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轻松开心的过完每一天。
3.3.2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力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老年人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表,保持每天自己的锻炼的强度,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3.3.3患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子女、邻居、医生等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慢性病的情况,从而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减轻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3.3.4由于患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服药,因此老年人每天必须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医嘱服药,同时不要乱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症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3.4建立老年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3.4.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慢性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普遍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本人已经分析了当地患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的目的就是消除当地这些慢性病的普遍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其具体内容为:①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等)进行纠正,普及科学营养膳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改善睡眠质量。②认识和收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慢性病的知识,认识到积极进行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3.4.2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基础是早期发现。而做好老年人的二级预防需要:①向群众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疗的好处;②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③开发适宜老年人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④老你人在平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慢性病的体检,积极就医。
3.4.3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治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治伤残,争取患病者不残。
参考文献:
[1]王丽.延边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的现况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资料表明,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1]。社区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不仅对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社会的健康促进也有决定意义。
社区对慢性病有效地预防控制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实现的。慢性病的发病和进程除受生物遗传因素影响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慢性病不易根治,这样对慢性病控制和预防逐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重点。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要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肩负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社区慢病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大项。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待慢性病,单纯采取医疗手段,往往收效甚微,投入大量的卫生资源,如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方法等,对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2]。慢性病的发病必然和生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把预防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中去,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到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卫生服务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治疗,将是防治慢性病的一种有效而又节省卫生资源的策略。
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对慢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预防,是控制慢性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开展健康教育,做好三级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控制慢性疾病应当选择的对策。
一级预防:消除和控制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可预防疾病的发生。一级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包括向社区居民讲授与慢性疾病有关的一些解剖、生理知识,介绍一些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后果,简单介绍有关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应该用什么药,用药的目的和方法。要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指出在饮食上、活动上、生活方式上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戒除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应当建立怎样的生活模式。要向他们说明,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应当采用的方法。要向居民讲明,如何控制和治疗一些与严重疾病有关的疾病,如与冠心病有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肥胖等。要向居民讲明,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关键是要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病症的复发和加重,积极改善疾病的预后。为此,要加强社区监测和家庭监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承担着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重大责任,要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要在社区进行慢病筛查,然后把筛查后的慢病进行分类管理,进行随访。全科医师的慢性病随访工作就是社区监测的具体实施,他们要告诉居民强化个人的保健意识,平时应注意定期体检,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早就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做好双向转诊工作。让居民真正做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疾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后应当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支持,应对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必要时应采用康复治疗和开展病后医护咨询,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和残疾的发生。
对慢性病的防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致病因素,而是要控制多种危险因素,这就必然涉及到社区、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切实的预防控制效果。
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结合起来,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改善环境卫生,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做好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提高社区整个居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手段。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目标,消除环境污染,建立社区居民文明卫生的生活行为,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卫生服务设施,对于预防控制慢性疾病更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3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百姓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同时,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差,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当前农村地区重点关注的问题[1]。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63例,女性1336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64.1±15.5)岁。主要慢性疾病种类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肿瘤等。病程1-34年,平均病程16.7年,其中512例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主要采取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我县海河镇2010年――2012年筛查出的3985例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以及慢性病预防、控制不善的原因,再通过客观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
2 结 果
2.1 农村慢性病的流行特点 ①近三年中,农村居民部分慢性病的发病率虽然低于城市,但其发病的升高幅度高于城市。如1998年与1993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城镇居民在高血压、糖尿病方面的发病率升高了32%、53%,而农村地区则升高了36%、128%[2]。②患病年龄明显提前。研究中显示,农村地区居民病发脑卒中的年龄在35-54岁阶段明显多于过去10年,本组研究中,最小的脑卒中患者为36岁。③农村地区的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农村慢性病预防、控制现状 因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农村居民在知晓、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水平较低。本组研究显示,农村地区成年人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知晓率分别为22.8%、31.9%,治疗率仅为17.3%、21.0%,控制率只有4%、4.9%。
3 讨 论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存在较多问题,如:存在健康意识缺乏、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不足、缺乏先进的疾病监测体系和专业的防治人才,因此,农村地区关于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水平明显差于城市[3]。城市对于慢性的防治控制有着较好的做法,通过开展社区综合性防治以及管理,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参照了城市慢性疾病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的防控疾病模式。例如广东省中山市的古镇村,对整个管辖地区进行一次慢性病的基线调查,并据调查资料制定一系列防治规划、干预方案、监测及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民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4]。
本组研究中,针对我县海河镇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客观地体现了当前苏北地区慢性病发病的基本特征及防控现状,及防治现状对此,可尝试制定出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防控对策:
3.1 除充分用好国家下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以获得充足的防治基金,同时,努力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职能的实施,以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机会。
3.2 建立以村为单位,以医、护、防、村医为组成人员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健康团队,对辖区进行划分,实施片区负责制,尽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疾病防治服务,严格落实疾病的发现、随访等环节管理,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对居民和患者进行慢性疾病的健康宣教,采取宣传册、座谈、电视广告等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居民的医学知识掌握程度及增强其保健意识[5]。
3.3 建立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监测体系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措施 利用已建网络,进一步强化对村级医生的计算机操作及综合业务能力的培训,实现县、镇、村三级网络防治、管理与考核,对患者的资料实现网络共享,同时,进一步规范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随访与管理,以方便对慢性病患者疾病信息的查询、监测等活动。
总的而言,上述提出的各项对策是否能够顺利在农村实施,并获得成效,需要在各级公共卫生及医疗机构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不断完善慢性病防治理论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疾病经济负担的宏观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6(6):56-58.
[2] 李立明,吕筠.中国慢性病研究及防治实践的历史与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741-745.
[3] 井珊珊,尹爱田,孟庆跃.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32-34.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管理;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6―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 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 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 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一些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 糖尿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疾病等[1],已成为 21 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82.5%的死亡和70%的残疾是由慢性病造成的[2],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群体预防,从而有效遏制慢性病的患病和死亡是新的医改形势下缓解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当务之急[3]。本文就我国慢性病社区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策略
慢性病社区管理必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和应用适宜技术,以我国主要慢性病及其共同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重点,促进行为改善,以人群为健康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基层普遍应用和推广的有效技术,这些技术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4]。2011 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危害出现“井喷”式变化,要求在卫生宏观思路和工作策略上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做出长期性、战略性安排。国家也已经将防治慢病写进了“十二五”规划[5]。目前我国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主要是三级预防,做好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从而真正实现一、二、三级预防的结合。
2 慢性病社区管理成功模式
2.1 慢性病的自我管理[6] 中国本土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以“专业人员集中授课、病人管理技能训练+病友交流防病经验、相互教育”为模式的自我管理教育。1998年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上海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傅东坡[7]等1999年在上海5个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6个月后,在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等方面有明显改善。2009年,在全国6个试点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半年后,高血压患者知识知晓、健康行为形成和自我效能等方面同样有显著改善。杜孝奔等[8]对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方案探究结果,通过科学、正规、合理的社区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对患者在自身检测、护理防治、生活习惯改变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摆脱不良的生活方式,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提高身体功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血糖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2.2 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2.1专科团队管理模式 设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专科团队,团队由2 名全科医师、1 名全科护士组成,公卫医师参与。团队对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确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追踪等; 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负责管理、随访等工作,其他全科护士也不参与慢性病管理工作。
2.2.2 全科医生团队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慢性病患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实施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社区管理模式[9]。
多项研究[10-12]表明,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方面效果显著,提升了居民在高血压认知、自我控制及治疗的意识 从而达到减少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病的目的。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指标控制良好,提高了临床疗效。
2.3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由英国学者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种同伴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有效方式。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3]。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利用人们趋众的心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教育,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如治疗信心不足、家属不当干预、治疗不依从等。如:社区最多的慢性病为高血压,锁定几个经常监测血压 说话有威信 比较注重生活保健 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重点的饮食 运动以及睡眠等方面的指导,在其取得一定成效后,让其与其他患者进行宣传,通过这种实例宣传能够使其余患者更加信服,从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14]。韦微光[15]等的研究表明,在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同时实施同伴教育,可让患者更了解这个疾病,利于心理调适,改善应对方式,帮助其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是一种较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
3 慢性病社区管理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90-02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而人们的健康意识却相对滞后,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不合理饮食,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快速增长, 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与上述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脑肾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成为对人类健康的首要威胁。全国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60%的就诊病人为慢性病人[1]。重视三级预防,全面构筑针对慢性病的各道防线已刻不容缓。
1 慢性病对健康的危害
高血压作为最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造成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从110/75mm Hg(1mm Hg = 0.1133kPa)开始,随者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性持续增加, 血压>180/110 mm 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性增加10倍,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危险性的40%,冠心病事件约15%,心血管死亡率33%,总死亡率20% [2]。我国高血压人群存在 “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如何提高人们对高血压危险性的认识,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综合控制高血压及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病残率,将是今后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胆固醇是增加最显著的危险因素, 血总胆固醇(TC)降低1%, 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降低2%, 他汀类治疗3~5年可使冠心病患者、冠心病高危患者、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卒中和猝死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率降低20%~40% [3]。
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致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通过健康促进手段,可使糖耐量减低,从而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46%,即一级预防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干预和强化治疗即二级预防可使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30%~60%,明显减少与糖尿病有关的死亡。同时在发病后做好三级预防即防治病残和医学康复工作,可预防或减少后遗症和功能障碍,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二者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对靶器官的损害是高风险的联合,血压水平相同的高血压患者,有无糖尿病使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差10~20倍[4],因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肿瘤病因除了与机体因素有关外,80%~90%由环境和社会生活习惯引起,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消除职业性致病因素、识别并消除医原性致癌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等是预防肿瘤的重要措施。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及时治疗癌前病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病死率,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医务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
2 慢性病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存在许多问题:健康教育工作深度不够,普及面较小,人民群众防治知识欠缺,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基础的诊断和治疗服务,重个人、轻群体,重治疗、轻预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巨额卫生资源更多地投向了疾病晚期的被动治疗,而不是用于主动预防。胡大一等著名专家多次提出:全国心脑肾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防治亟待实施新思维新策略,要转变目前慢性病的防治模式,变以医治病人为重点的“下游干预”为防止危险因素生成的“上游预防”,变经验医学为循证医学,变单学科对单一危险因素干预,为多学科联合进行多种危险因素综合控制, 从以大医院为中心的治疗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预防。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三级预防是慢性病预防控制的一道道防线。
3 如何做好慢性病防治
发达国家多年的防治经验表明:在社区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和病人治疗管理活动,是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关键措施。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连续、长期、整体和个性化的卫生服务,是实行慢性病综合干预措施的最佳途径[5]。通过健康管理,倡导社区居民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引导大家遵守健康的“种子(S-E-E-D)”法则:即①睡眠(sleep)法则 :合理睡眠、午间小憩;②情绪(emotion)法则: 情绪稳定、心态平和;③运动(excise) 法则:有氧运动、动静结合;④饮食(diet) 法则: 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包括戒烟限酒)。教会慢性病患者掌握冠心病二级预防的ABCDE策略:即A. 阿斯匹林(aspirin)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B. 受体阻滞剂(blocker)和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control);C. 降胆固醇(cholesterol lowering)和戒烟(cigarette quiting);D.合理饮食(diet)和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E. 运动(exercise)和健康教育(education) [6]。增强人们防病治病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依从性,使之能积极参与到健康维护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早日实现构建“全民健康社会”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静,杜雪平.有关冠心病社区防治的现状和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 6 (4):226.
[2]李莉.高血压治疗:从临床指南到临床实践[J].中国临床医生,2007,35 (3):67-71.
[3]“十年百项”会议资料.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 (8):63-646.
[4]陈国伟.高血压与糖尿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200.
[5]谢广宁,李应光,王继泉,等.现阶段高血压防治工作现状与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4,2(4):48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7年张家港市各级医疗单位填报的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报告卡,冠心病、脑卒中发病以28d为期,超过28d再次发病者为新发病例。如该患者同时被诊断糖尿病、脑卒中则视为2例病例,余类同。
1.2 方法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各级医疗单位填报的3种慢性病报告卡进行整理、审核,并录入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Epidata 3.0数据库,导人Excel 2003软件中,剔重后进行统计分析。2007年平均人口数由张家港市公安部门提供,用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发病率。
1.3 质量控制
对每张卡片进行审核,发现漏项、错项和逻辑错误后,及时与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慢性病报病人员进行核对,补漏纠错。定期对慢性病报病单位开展漏报调查,发现漏报及时补报,2007年慢性病漏报率为3.79%。
2 结果
2.1 3种慢性病发病的性别分布
张家港市2007年平均人口数为890 422人,其中男性440 888人,女性449 534人。2007年全市报告新发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病例共5 016例,3种慢性病总报告发病率为563.33/10万,标化发病率为353.14/10万,其中脑卒中的报告发病率最高。总体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X2=19.86,P<0.01),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率的男女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5.33,28.97,分别P<0.05、0.01)。而糖尿病的发病率则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08,P>0.05),见表1。
2.2 3种慢性病发病的年龄分布
3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总发病率从65岁开始升高明显,85岁以上组最高,但每种慢性病发病率增高的年龄组却有所不同。糖尿病最小发病年龄为10岁,且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病,见表2。
2.3 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发病情况
2.3.1 心病 冠心病以其他类型居多,占冠心病总数的62.58%,冠心病猝死最少,占0.52%,急性心肌梗死占9.96%,心绞痛占26.94%。间隔28d后发病2次及以上者占冠心病发病总数的6.81%。
2.3.2 糖尿病 在糖尿病发病中,以2型糖尿病多发,占发病总数的96.15%,1型糖尿病占3.04%,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占0.54%,妊娠期糖尿病仅占0.27%。
2.3.3 脑卒中 以脑梗死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1.43%.脑出血占16.37%,蛛网膜下隙出血占1.80%,未分类者占0.44%。间隔28d后发病2次及以上者占脑卒中发病总数的2.34%。
2.3.4 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并况
脑卒中合并糖尿病者84人,分别占脑卒中和糖尿病发病总数的2.85%、7.52%;脑卒中合并冠心病者53人,分别占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总数的1.80%、5.5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22人,分别占冠心病和糖尿病发病总数的2.30%、1.97%。
3 讨论
张家港市2007年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3种慢性病总发病率为563.33/10万,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应是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在3种慢性病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最高,为330.74/10万,标化率为203.27/10万,低于深圳市2003―2006年脑卒中事件发病率(标化率为268.22/10万)。脑卒中主要类型为脑梗死(81.43%),脑出血占16.37%,与欧美等国家相似。28d再发率为2.34%,而脑卒中的再发将增加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为此,当地政府和医务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针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通过各级医疗单位执行35周岁首诊测血压制度、定期开展健康体检和高血压筛查等措施,尽早发现和及时治疗高血压病人,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同时要重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以防复发,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在1117例糖尿病病例中,96.15%为2型糖尿病,其发病率虽位于脑卒中之后,但也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冠心病的初发年龄为25岁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其原因可能与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压力大、体力活动减少及吸烟或饮酒人数增多等因素有关。
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2种以上并发事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表明多种慢性病之间互为危险因素,可能与它们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将王佐地区根据村委会共分为8层,每层随机抽取1~2个自然村,每村随机抽取50~100户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1.2 调查方法 北京市统一制作的家庭健康档案调查表,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 。(2)个人行为习惯 。(3)慢性病患病情况 。(4)家族史 。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采取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调查表。
1.3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2]。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哮喘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经对比、逻辑判断查错及核实纠正,然后采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共抽样调查3659人,有效应答率100%,调查人群性别比例1:1.01(男1759人,女1900人)。各年龄组人口所占比例:29岁及以下年龄组的为800人,30~44岁年龄组为1094人,45~59岁年龄组为1189人,60岁以上年龄组为576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的有1105人,中学程度的有1856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98人。
2.2 常见慢性病现患情况 此次调查的3659人中,患慢性病1885例,总患病率为51.52%。其中,自报高血压病人933例,冠心病人331例,糖尿病人298例,脑卒中118例,哮喘病人57例,自报患病率分别为25.50%、9.05%、8.14%、3.22%、1.58%。我们还发现近年中青年慢性病发病率大幅攀升,发病年龄不断走低。
2.2.1 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情况 男性慢性病总患病率为42.98%(756/1759),女性总患病率为59.42%(1129/1900),男女性别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各类疾病分类对比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哮喘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不同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较高,并且不同文化程度自报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文化程度糖尿病、哮喘和脑卒中患者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
2.2.3 不同年龄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五种主要慢性病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特点
2.3.1 高血压的患病概况 高血压自报现患率为25.50%,在所有慢性病位居第一。男性高血压为23.31%,女性为27.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职人员中,高血压现患率最高的前二种职业依次为家务(36.85%)和司机(21.13%)。其次,这类人群医学常识缺乏,生活方式不健康,很少自愿做健康体检。例如司机工作时必须注意力失调,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上升。高血压病人占全部病人数的49.50%。能规律服药的仅为56.25%。
2.3.2 糖尿病的患病概况 糖尿病自报现患率为8.14%,男性为6.59%,女性为9.58%,男女糖尿病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知糖尿病病人在全部病人数的15.81%,随着年龄增大,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OR值明显上升。现职人员中,个体经营者和干部职员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2.76%和11.13%。但干部职员患病率不高,这可能与他们能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对相关疾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很大关系,可见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是减少慢性病发生的有效手段。糖尿病人中规律服药率为86.86%,其中,60岁以上人群有近30%的老人从未测过血糖。
2.4 生活行为方式及相关危险因素水平
2.4.1 吸烟与饮酒 男性经常吸烟的为34.16%,偶尔吸的为21.25%,已戒烟1年以上的4.86%;女性经常吸烟的为3.51%,偶尔吸的为9.67%。40岁以前的年轻人中上升的趋势更明显。有23.85%的男性、29.54%的女性经常被动吸烟(每天超过15 min)。男性经常喝酒的为17.86%,偶尔喝的为35.64%,已戒酒1年以上的2.56%;女性经常喝酒的为0.98%,偶尔喝的为13.20%。
2.4.2 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职业性体力活动以“不太活动”和“轻中度活动”为主。锻炼类型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天锻炼”、“每周1~2次”、“每周3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6.55%、24.53%、38.92%,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30~60分钟”、“60分钟及以上”的比例为38.24%、47.62%、14.14%。
2.4.3 饮食习惯与肥胖 居民口味一般、偏油、偏咸、偏甜、偏辣的比例分别为44.15%、25.16%、19.53%、8.62%、2.54%。居民肉、蛋白、奶消费增多,超重者占38.97%,标化率为37.81%。
3 讨论
3.1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本次调查显示,王佐社区主要慢性病现患率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哮喘。不同慢性病患病率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均有关,这些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们应针对这些疾病发生的人口学特征,对社区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健康需求,增强健康意识。
3.2 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几种常见的慢性病均表现为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升高及明显的阳性家族史。这种增龄性趋势可能是由于治病因子的长期作用,逐步积累致器官损伤;阳性家族史是慢性病重要的易患因子之一。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睡眠质量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等。我国是冠心病低发、脑卒中高发的地区, 脑卒中发病率约为冠心病的1倍[3]。本次调查人群中脑卒中(3.22%)患病率低于冠心病(9.05%), 可能与脑卒中死亡率较高有关。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 年龄越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4]。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自觉症状才服药,无明显不适即自行停药。因此,我们要立足社区,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科普读物、讲座、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慢性病的知晓率和防治知识, 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3.3 慢性病相关因素广泛存在 WHO宣布,在影响健康的因素方面,行为因素占60%[5]。本次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他们并没有因为患慢性病而自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老年人中尤其明显,未采取控制措施,饮食不合理,不经常运动、超重、肥胖者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患者在吸烟、饮酒的同时还存在高盐、高脂饮食。可见老年人许多慢性病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社区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临床实践证明,只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高盐、肥胖、吸烟、饮酒等),控制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就可以使慢性病发病率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发生。因此有必要在社区开展戒烟、控酒、体育锻炼、平衡膳食等健康促进活动,从而降低人群中的危险因素水平,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一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
3.4 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只要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慢性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美国和芬兰的成功经验即说明了这一点[6]。加强慢性病的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个人和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慢性病防治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卫生服务资源与方向,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中远期防治规划。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深入社区、站段、工厂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倡劳逸结合,消除精神紧张,积极参加健身活动、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努力做好“一级预防”。对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好“二级预防”。积极治疗并发症,对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用药依从性,对已有并发症患者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其生活质量,做好“三级预防”。
总之,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随访,提高精神状态是预防控制慢性病得力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Yach D,Hawkes C,Gould CL,et a1.The global burden of chm―nic diseolses:overcoming impediumevhs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1[J].JAMA,2004,29(4):2616-262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3):483.
[3]姚崇华,刘淑倩,左惠娟.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J].心脑血管病杂志,1999,18(4):241-244.
[4]李世绰.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3,8(10):577-578.
[5]刘静,赵冬,姚崇华,等.1984~1993年北京市城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28(4):3008-3111.
【关键词】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健康教育
在我国,慢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头号健康威胁。慢病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慢病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的研究[1]。慢性病已成为我国目前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通过开展慢病危险因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了解全市人群慢病相关行为因素,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保证全市人民的健康。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2年1-12月在市疾控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10人,其中男288人,占56.5%,女222人,占43.5%,年龄在20岁-62岁之间。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等行为和生活方式,并测身高、体重、血压。
1.3诊断标准吸烟:≥1支/d,连续或累积6个月以上者;饮酒:≥1次/d,连续或累积饮酒3个月以上者;喜咸食:指每日摄入量合计≥6g;体重指数:[BMR=体重(kg)/身高(m)2][2]。
2结果
2.1对自己健康情况比较关注的占85.9%,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为46.9%。
2.2吸烟、饮酒情况吸烟者占人群总数的41.7%,被动吸烟占72.0%;饮酒者占36.8%,其中男性接触吸烟、饮酒两项危险因素明显高于女性。
2.3饮食习惯
2.3.1一般情况每天定时3次进餐者占76.0%,每天定时吃早餐占86.2%;以米面为主食占96.9%,主食中添加杂粮者占28.4%,喜咸食者占29.2%,每天有以下副食品类摄入者分别为:蔬菜水果88.0%,蛋类72.4%,豆制品64.1%,乳制品46.1%。
2.3.2对于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知晓率尚可,但是,对于诸如食盐(
2.4超重情况人群超重占12.1%,男、女性人群超重率分别为13.2%、10.8%。
2.5体育运动步行上班者占12.0%,骑自行车者占65.7%,其余为坐车;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3次以上者21.2%;基本上不运动者为34.3%。
2.6生活习惯睡眠不足占39.6%,每晚熬夜,用手机、电脑玩游戏占17.6%,早晨睡懒觉占11.6%。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人群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较高,存在许多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是预防慢性病的主要手段,慢性病可防可控,疾控机构在慢病防治业务中起组织、实施、管理、培训和技术指导作用,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整体慢病防治工作[3],疾控机构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在人群中广泛地宣传慢病的有关知识,帮助人们懂得健康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效地预防、减少或推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地降低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损害程度。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科学指导合理膳食,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食物多样化,要清淡少盐,膳食应以谷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摄入一定的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每天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劳逸结合,规律生活,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戒烟越早越好,每个吸烟的人都应该戒烟,饮酒不宜过量;培养健康人格,保持心理平衡;定期做健康体检,发现人体健康的隐患,及时发现高风险人群,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危险因素为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4],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群的慢病危险因素水平,降低慢病发病率,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切实有效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远离慢性病。
参考文献
[1]宋雪琴.慢病的常见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5):545.
[2]孙少华,姜玉亭,马瑞花.高密市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