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05: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保险精细化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财务精细化管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策略
内部控制是保险公司日常管理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自律行为,指的是公司以既定工作目标的出发点,对公司内部各种业务活动实行制度化管理和控制,从而到达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不断与国际接轨,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保险公司如何加强其内部经营管理、防范风险以及提高内控水平,成为摆在各保险公司面前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内控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控与经营活动相脱节
在保险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内控的效率与整个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内控是与公司发展辩证统一的,是与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的控制活动。然而,目前许多保险公司普遍存在内控与经营活动相脱节、不能有效融为一体的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控的有效性。此外,有些保险公司为片面追求保费上规模,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缺乏远见,尽管其内控制度健全、内控体系完善,但执行不力、内控效率低下,使得公司内部控制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2、财务集中,随意性较大
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实行了省级财务集中的管理模式,目的是强化省级公司对下属公司的管理职能,加大财务垂直控制力度,以便于集中统一处理,增强公司防范和管控经营风险的能力,提高公司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然而,这种财务集中的管理模式表面看起来效率较高,并有利于对财务的整体调控,但是,由于管理线过于长,管理程序复杂,不容易监控,导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最终降低了内控建设水平。
3、考核指标体系有待进健全
由于保险公司在我国起步较晚,各方面体制尚不完善,尽管有些公司完全照搬国外公司的管理体制,但在国内却难以高效运作起来。我国保险公司考核指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同公司之间在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考核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二、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的保险公司内控策略
1、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保险公司内控模式中,往往是思路决定出路,内控管理理念是公司发展的导向,只有创新内控管理理念,才能切实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保险公司内控管理理念创新主要涉及到内控管理组织创新、内控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内控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内容。保险公司传统的内控管理往往是事后管理,管理初期没有形成一种管理共识,只有发现了问题,再事后匆匆忙忙地去补救,根本没有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在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必须重视内控管理的创新,充分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时刻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业务发展,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监管重点,对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采取预防性措施,切实地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最终实现保险公司内控的价值化、集成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管理,为保险公司内控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
根据保险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该体系必须涉及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资产管理的精细化以及收入的精细化。其中,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保险公司以市场信息为依托对财务工作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分析各项成本支出的合理性,避免资金闲置浪费现象,从而为保险公司节约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资产管理的精细化,主要包括做好资产的入账与出库记录工作,由于资产管理是每一个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设立详细的资产管理的核算体系,将全部资产都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便于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收入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将创收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系统,进一步规范收支途径,坚决杜绝各单位“小金库”以及发放违规津贴的问题,最终提高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
3、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上级公司对基层公司考核时的一种标准,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调动保险公司各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并对保险公司的重要业务进行控制监督,有效配置单位的各种资产资源,从而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公司内控建设。然而,在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基层公司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市场的发展需求,要建立中长期绩效考核机制,要从立足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此外,在下达任务指标时,也不能使任务越来越重,要考虑市场实际和发展的规律,分配与之发展规模相一致的任务量。在以完成上级公司任务指标为目的考核体系下,必须制定严厉的奖罚条例,如果分支机构完不成任务就要受罚,并与年终考核奖励相挂钩,让员工有一个大体的计划和工作目标。由此可见,只有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打破以保费规模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业务结构调整趋于合理,激发保险公司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确保保险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
4、加强权力监督管理
合理进行授权,加强权力监督管理是杜绝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中腐败现象出现与提高内控水平的前提。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保险公司要需要合理的授权,加强权力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加强权力监督管理:1)建立稽查审计部门,该部门应该独立于公司总部以及各个分公司,并授予监督管理内控部门的权力,加强对保险公司内控人员的管理;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对现有的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要求员工持证上岗,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的团队,最终提高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水平;3)按照考核标准和业务需求,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合理的分级授权,根据不同分支公司的保险业务量给予相应的经营管理权,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有效地保证公司内部牵制,实现公司内部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发展模式的转型与财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内控模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财务精细化管理驱动下,这就需要相关公司必须重视对内控模式的研究,不论是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的角度,切实地加强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转变传统的保险公司经营理念。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有效策略,综合提升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会工作效率与准确性,为保险公司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可靠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波.浅析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2] 孟祥腾.强化保险公司内控建设的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06(09)
[3] 曹金雯.浅析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
引言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险金制度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自从2013年我国人大会议通过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草案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资金制度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仅是政府工作预算中的一部分,也是为社会保险的按时发放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由此可见,社会保险基金制度是否合理,不但关系到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更关系到了我国每一个参保公民的切身利益。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含义
所谓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指得是国家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对用行政手段筹集到的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支出安排的一种预算活动。它可以对社会保障基金数量的多少,以及该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且客观的反映。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不仅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基础。我国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基本原则。并且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进行有效管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而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合理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过于随意化,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对本地区上半年的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有所了解,并要对本地区的一些特殊经济因素,以及地域因素予以足够的考虑,不能盲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进行制定。另外,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对超出预案的情况进行考虑,并根据不同的超出范围,制定不同的预算标准。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计划性。
(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美??政府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参考了以宪法为主的20余部法律。日本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这项制度的有效实施,也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其中有些法律还是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的专业性立法。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立法工作还很不完善,现有的法律条文也是以“法律法规”以及“暂行条文”为主。不仅缺乏明确的相关法律,而且在立法的层次以及立法的权威性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不仅如此,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法规中,有些规定和条文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性,这给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一)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保险事业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对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的有序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还可以使政府对该地区的财政财政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化的了解,进而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进行完善,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政府在对进行相关预算时,不仅要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还要积极听取相关经济管理专家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讨论。对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和实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要进行及时的改正。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政府还要勇于对一些错误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
(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建设
关键词:电力故障报修、精细化管理、电力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1 故障报修精细化管理体系
通过95598电话、网站、传真、上级文件、信函接受到的客户故障报修申请,将故障抢修任务按营业区域、故障类型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督办,故障处理完毕后及时回访客户,形成闭环管理。
1.1故障报修精细化管理体系,主要特点是将企业的总体责任进行详细明确的分解划分,这样可以将所分配的任务具体明确的细分到每个人头上,这样可以使得每个企业员工都尽职尽责,工作是不会拖泥带水,一旦工作任务分配下来,员工可以一次性将工作集中起来完成。精细化管理的准则是立足专业、注重细节、科学量化,因为只有坚持以上三点管理准则,才能将精细化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位。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并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确保电力故障报修工作得到有效的解决,精细化管理是一条必经之路。
1.2供电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系统,完全适合故障报修管理任一环节。精细化管理体系中的“精”是精确,“细”是细节。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做到企业职工人人参与管理,处处都有管理,事事参见管理,实施需要管理。
1.3故障报修各环节指标包括:工单派发时间不超过3分钟,抢修人员到场时限:城市45分钟,农村90分钟,特殊边远山区120分钟,故障修复时限一般不超过:低压8小时、10Kv架空线路16小时、重大故障和电缆故障抢修不间断。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故障报修流程简介
大营销体系建设完成后,故障报修管理流程,由省供电服务中心、地市95598远程工作站、配电运检工区(供电所),依托SG186系统95598大集中模块,按照受理、派发、到达、修复和回访五个环节对故障报修形成闭环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兑现服务承诺,形成完整的PDCA循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2.2主要流程说明
2.2.1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95598业务受理员受理客户故障报修业务,经判断无需抢修的故障,电话指导客户恢复供电;需要现场处理的故障,在2分钟内直接派发故障报修工单至故障点所属市或县95598远程工作站。
2.2.2市公司95598远程工作站接到故障报修工单后应在3分钟内向市公司各有关抢修部门派单。属于配网故障的,应及时派送至市公司检修公司进行处理,在接到抢修工单后应立即赶赴现场,并在规定时限内利用手持终端向省公司95598客服中心反馈到达现场情况。
2.2.3县公司95598远程工作站接到故障报修工单后应在3分钟内向故障点所属供电所派单。县公司供电所抢修人员接到抢修工单后应立即赶赴现场,并在规定时限内利用手持终端向省公司95598客服中心反馈到达现场情况。
2.2.4抢修人员对接到的派单进行判别,确定为重复报修的故障,5分钟内联系客户进行故障说明,10分钟内向省公司进行工单合并。
2.2.5抢修人员严格按照城市(城区范围)45分钟、农村(地区)90分钟、特殊边远山区120分钟的时限,迅速抵达现场处理。天气等特殊原因造成故障较多,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到达现场处理的,抢修人员应向报修客户解释说明原因。
2.2.6抢修人员抵达故障现场后10分钟内应将预计修复时间反馈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故障修复时限一般不超过:低压8小时、10Kv架空线路16小时、重大故障和电缆故障抢修不间断。
2.2.6故障抢修完毕后,抢修人员在5分钟内通过手持终端向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报送故障类型及故障处理结果。
2.2.7经抢修人员到场发现属于客户资产故障的,应通过电话向所属市、县95598远程工作站说明情况,并由市、县95598远程工作站与客户协商有偿服务情况并派送到相关部门。市、县95598远程工作站在完成客户资产故障处理协调工作后,应在2分钟内向省公司反馈处理结果。
2.2.8省公司供电服务中心在得到客户故障抢修处理结果后,应在2分钟内对客户故障报修工作情况进行回访,对客户满意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并归档。
评估与改进
3.1 故障报修故障报修管理全面梳理、划清95598供电服务中心、远程工作站、配电运行单位在配网故障抢修中的定位和职责,重新制定配网故障快速复电流程,并通过SG186系统对各环节数据进行监督和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使故障报修各环节工作都做到了有人负责、有据可依、有理可查。
3.2 缺少对抢修人员的卫星定位和现场视频监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目前仅通过SG186系统对故障报修工单的管理,无法对抢修现场的情况进行跟踪,例如抢修人员到场情况,现场服务、安全等执行情况还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进行跟踪记录,利用手持终端PDA对抢修人员到场进行卫星定位,利用车载视频设备对现场抢修情况进行记录等,使故障报修现场服务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从而规范抢修人员服务行为。
电力故障报修精细化管理在供电公司中的应用
关键词: 医疗保险; 管理信息化; 存在问题; 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
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关键词:医疗保险; 管理信息化; 存在问题; 完善途径
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科学性为目的,支持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利用过去及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实测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功能情况,利用信息控制医疗保险的运行,帮助医疗保险机构实现其规划的目标[1]。
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逐步提高,医院保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2]。本文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进行研究。
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盲目追求快速到位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在认识和操作上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和做法,这是不可取的。由于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方面,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和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方面,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
1.2认识和操作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在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偏差。有的地区是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各搞一套,规模小,功能少,并且互不兼容,重复投入造成了人、财、物的极大浪费;有的地方不讲求使用效益,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数据,都与实际脱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有的地区更新信息系统是弃陈推新,而不是改陈推新,将老系统的东西当作糟粕,全面覆盖,而不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极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和重复劳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
1.3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医疗保险信息化业务量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医疗保险机构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阻碍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2探寻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2.1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的扩大和全面推开,新的情况和问题将会更多,下一步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对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高。组织力量加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的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必须抓紧制定发展战略,探索经验,总结规律,为确保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整合城乡、地区各自设立的封闭的信息系统,应该与推进制度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市级统筹紧密结合,即信息化建设与体制机制建设结合;搞信息系统的纵向整合,不能忘了强基层,着眼建设从上到下、直通社区、靠近群众家门口的信息系统,着力打造便捷医保、高效医保;搞信息系统的横向整合,应该从方便经办、方便群众出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不可与经办管理服务相分离,等等。总之,信息化建设更应该走一条上下左右统筹兼顾、与制度建设和服务需求等协调一致的发展路子。
2.2加紧做好社区经办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社会化趋势明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模式已经形成,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就医人数逐年增加,社区经办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医疗保险管理的前沿阵地。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应当加强硬件配置、软件开发,加快联网步伐,提升网络速度,提升工作人员能力。社区信息程度和水平的提升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员乃至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2.3加快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人才体系,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加强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有充足的办事人员,经办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要相对固定,保持队伍稳定;其次是要有能力的办事人员,在优先考虑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管理人员除加强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
队精神等素质教育。
3结语
只有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组织及管理,严格抓好信息化建设质量,才能保证医疗保险业务活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效率及决策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绿林,李绍华. 医疗保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3.
关键词: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精细化管理
国有资产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财产和财产权益,国有资产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也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实现资产增值保值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维持经济稳定的关键成分。
一、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由于企业是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国家和政府将国有资产委托给企业进行管理,以促进其保值增值。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于资产管理的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对其进行经营。按常理企业应该出台有关的政策对于国有资产进行特别的管理,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的数目没有很清楚的明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频频丢失,造成账目和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由于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存在“重购轻管”的问题,只是利用大量的资金去采购,承包大量的国有资产,但是对于购置之后如何处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一切都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造成的,给国有资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2.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资产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资产,另一种是经营性国有资产。而流失的主要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一般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经营者的策略问题造成了管理失误,或者违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条例,人为造成国有资产处于险境中,最终导致国有资产浪费流失。笔者对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量每年呈上升的趋势,经过推算,每年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数额能够达到五百多亿人民币,平均到每一天都在一亿以上。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国有资产流失,这里面不乏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就是我国的国企管理体制以及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政策问题,内部原因指的是国企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疏漏,导致国有资产人为流失。无论是内部问题还是外部问题,都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资产的流走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
3.预算管理制度缺失
作为国有企业,无论是国有资产还是企业自身资产,在使用之前都应该做好预算,这样支出和收入才会形成比例,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但是目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却存在国有资产运用预算不完善的情况,这就导致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依据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导致资产的流失。具体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账目和实际出现不符合的情况,这样就给财产的清算工作带来很大的考验,由于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缺乏对于存量资产信息的全面掌握,也就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导致预算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这就让国有资产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削弱,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方面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保障政府的双重职能得到分离,将更多的权利交给企业的管理者、其次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利的分离,保障分权机制进入企业。为了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控制,第一,政府机构要进行配套改革,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足够的外部环境;第二,企业内部要采取措施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护,出台足够的资产保障体系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尤其是要针对国有资产浪费的情况出台专门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且在资产使用时进行合理的预算编制,有了预算作为后盾,财产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很多的风险,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下面就提出一些加强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发挥国资委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让国资委员会成为了企业资产的出资人,但是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最高领导部门,因此在国资委改革中应该从现在开始使用委员制,从而正确定位自身的职能。并且国资委根据情况授予国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由于国有资产数量巨大,国资委不可能对国有资产直接进行管理,国资委担任的角色是本地区内所有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为了不断地让国有资产增值保值,需要将国有资产交给国企进行运营。这样在国资委的统一领导下,国企在使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机会有所谨慎,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逐步形成“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局势。
关键词: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全民,医保的范围越来越大,参保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医院的医保患者占据了更多的医院份额,医保付费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也逐步提高。医院与患者之间提供医疗服务和支付医疗费用由单纯的交换关系,变成了患者、医保机构、医院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新医保政策给医院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法制社会的健全,患者的维权观念和消费意识增强,他们不仅可以自主的选择医院,还对医保、医院的政策、费用享有知情权,询问权。同时医保管理部门对医院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医院如何搞好医保工作且兼顾医患双方利益,做好精细化管理,这又将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新课题。
一、实施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满足了医保管理部门对医院的要求
在新医改政策下,医保管理机构对医院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控,以及对不合规的医疗行为加大了经济处罚力度,因此,医院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解读医保政策,加强内控制度,完善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使其符合医疗保险要求。
2、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是获得群众认可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医患问题的加剧,使群众认可,群众满意成为医院重要的核心要求。医保政策执行越到位,医保问题解释越详细,就越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3、医院医保精细化管理为医院持续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在医保要求增加,群众需求增多的情况下,医院不但要获得社会效益,还要获得经济效益,医院收入增加,才能使职工满意,医院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医保精细化管理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完善医院医保构架,对医院医保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医院成立专门的医保部门,对医院日常的医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医保政策、医保动态,预防发生不合规的医疗行为,为医院决策提供合理建议。临床科室由科主任负责,并设立医保监督员,形成可以层层落实的医保管理体系。
2、提供精细化服务,满意患者、服务患者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加医保患者。提供各种便民设施,设立方便门诊、导医站、志愿者,主动服务患者、帮助患者。重视患者感受,设立投诉专线,并对出院医保患者进行回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3、细化制度规范,加强内控,提升医保内涵质量
建立、健全医保管理制度,规范医保行为,让医疗行为有章可循,坚持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医保审批制度,加强处方管理,将医保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中,促进医护人员参与医院医保管理意识,减少过度医疗,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4、对外加强宣传,对内重点考核培训
医院有义务对患者宣传医保政策以及医院医保制度,要设立医保政策宣传栏,定期制作、发放印有医保制度、医院医保制度的宣传资料。以电话、网络、专人等多形式为患者对医保政策进行解读。根据医保要求和特点,对医院各科室进行医保培训,邀请专家来医院进行医保知识讲座,强化医护人员对医保政策的理解与实施,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定期对科室进行考核,加强奖惩措施,为临床贯彻、实施好医保政策奠定基础。
5、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医保精细化管理提高基础保障
充分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网络建设,配置电脑查询系统、网络预约系统、自助缴费系统,方便患者,节约患者等候时间,也增强了医疗消费的透明度。利用现代化科技,每月对医保数据进行分析,对医疗费用、参保患者比例等数据进行全过程的监控,控制不合理费用的增长,确保医保资金的合理配置。
6、做好物价管理,确保费用的公开、透明
严格执行医保收费项目价格,掌握医保药品以及自费药品情况,正确与医保系统进行对照。执行自费项目签字制度,增加患者知情权,防止重复检查以及减少不合理费用的发生,提供每日费用清单,增加费用透明度。每月定期向社保中心报送结算材料,做到真实、完整、准确。
随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日益扩大,对医院的医保管理工作有着更高更细的要求,医院医保工作应该向着精细化,制度化不断加强、完善。让医院各部门协调配合起来,以医院的整体发展,和综合效益为核心,重视医保,学习医保,构筑和谐的医保医患关系,真正的获取医、患、保3方的共赢。(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财务部收费结算管理科)
通讯作者:罗嘉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王世英,连斌,恭剑飞.医院医疗保险管理
关键词:汽车营销;精细化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汽车销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汽车营销服务中的众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促进汽车销售行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全面完整更精细化的汽车营销服务体系,即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有机的融入到汽车营销服务当中去。
一、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含义与优点
1.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含义。企业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合当前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它的核心是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导下,采取科学的细化管理,明确目标,以达到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每一个管理者都各司其职,同时也配合协作其他管理者,以保证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高效协调地运转。
2.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优点。企业精细化管理本质意义在于它将企业的战略和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使之贯彻落实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它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企业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责任具体化到部门,具体到个人,使得企业的每个成员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且互相配合,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执行力。第二,有益于企业进行改革创新,提升竞争力。目前我国的企业中仍然存在一些束缚企业发展的陈旧理念,严重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精细化管理是在信息时代里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一些企业的成功运用案例也证明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竞争不断激烈的局势下,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自己提升创新力,增强竞争力。第三,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增强,构筑和谐的企业文化。细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得到自我归属感,工作热情与创新能力得到激发提高,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与企业。
二、企业精细化管理在汽车营销服务企业中的应用
1.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管理理念。一般来讲,汽车销售人员在向顾客销售汽车时主要是介绍产品的车型与性能等有关汽车产品本身的信息,当然这也是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最关心的是问题,作为销售人员理应为顾客当好讲解员。但是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下,汽车销售人员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此,除了向顾客详细介绍 产品的基本性能外,销售人员还应当了解自己产品的卖点和优势,根据自己与客户的交谈及时捕捉到客户的需求点,然后根据产品的特点向客户进行讲解推荐,为客户提供选择的依据与余地。销售人员还应当提醒客户有关产品的使用注意事项,保养注意事项以及售后服务的相关事项,使顾客对产品有一个较充分全面的了解,这也可以有效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纠纷,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总之,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理念下,汽车销售企业要从顾客角度将销售服务进一步细化,销售时热情耐心讲解,售后完善服务管理,为顾客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管理制度。首先,管理者内部要形成一个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体系,这样有利于保证管理层的权力平衡与职责落实。第二,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个人,使得人人都清楚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就各位。第三,建立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既然责任已经明确具体到人,如若出现问题,惩罚也应具体到人,当然奖励也是具体到人,奖罚分明有利于管理的规范性。
3.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的业务流程。汽车销售服务流程一般分为开发客户,接待,咨询,产品介绍,试车,协商,成交,交车,跟踪服务这几个环节,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企业应当根据顾客的实际情况精细服务的各个环节。比如,销售人员在陪同顾客试车时,要及时解答顾客的相关疑问,必要时要为顾客配备专门的汽车技术人员陪同试车,使顾客真正做到放心开心购车。再比如,在办理交车手续时,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银行保险公司,在售后服务阶段,可以为顾客提供上门服务,尽量满足顾客合理的特殊要求,并将顾客所反映问题及时上报,制定解决对策。
4.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的业绩评价。建立企业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内部评价在以员工销售业绩为基础的同时,综合考虑员工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外部评价则主要侧重于顾客对服质量的反馈,顾客对汽车产品的满意程度,对销售人员服务的评价,对售后服务的评价,都对汽车销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汽车销售面向的是汽车产品的使用者,所以他们的意见对汽车产品的市场定位与服务完善至关重要,因此将顾客的反馈作为业绩评价标准,有利于企业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实力。
三、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体现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更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汽车营销服务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精细化汽车营销服务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业绩评价方法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只有精益求精,企业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风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与措施探析[J].中国商贸,2012,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