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05: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里约环发大会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通过全面深入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从战略到行动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通过战略规划和重点部署本文由收集整理,全方位推进了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规划纲要》,以及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十几个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规划,对全国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推动。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00至2010年,中国全社会r&d年支出总额增加了6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二是通过加强可持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了可持续发展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和推广,着力提升医药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大需求;促进了资源环境关键技术研发,破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
三是依靠科技引导和机制创新,持续开展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验试点。从1986年开始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来,实验区总数已达131家,覆盖人口1.1亿。
四是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南-北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南-南科技合作成效显著。如南南科技合作,在农业、生物、能源、环境、医疗等领域,十年间举办了350个科技援外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7 000多人。
实践表明,科学技术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愿景和新挑战,国际社会要高度重视并继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与引领可持续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驱动,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是科技创新要切实服务于民生改善。要不断探索科技成果惠及人民、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与民生、科技与市场、科技与政策、科技与金融等的结合,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示范、推广可持续技术的能力建设。
三是科技创新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成果,提高各国应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的科学决策和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保障人民生活安康。
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已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要创新合作机制,开辟合作领域,拓宽合作渠道,建设可持续发展多边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双边科技合作。要切实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移的义务;大力拓展南南科技合作空间,真正促进环境友好技术造福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此,我提出以下两项建议:
一是促进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建设。地方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20年来,通过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等实验试点工作,世界各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可持续城市、减贫、社区发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建议建设“全球地方可持续发展科技合作网络”,开展可
持续技术转移与扩散、地方可持续发展最佳案例的总结推广、信息共享与交流、政策机制研究和能力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决策者、管理者的创新和管理能力。
(一)从经济上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煤矿企业应转变传统单一的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丰富矿区的产品、产业结构,朝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煤炭深加工等多种方向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自身优势,通过多样化方式(比如下游产业企业联营、多元持股、吸收外资支持等)大力发展“煤-建材”、“煤-焦”、“煤-化工”、“煤-电”等一些附加值较高、耗能较大的产业,实现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多元化,也可以慢慢延伸产业链。这种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实际上也是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这是将煤矿行业转变成非煤矿行业,将产业经营转变成资产经营,确保矿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增强企业营销管理能力煤炭企业应明确当前自身拥有的优势或者未来可能拥有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市场,争取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获取最大的盈利,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煤矿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营销组织,同时应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营销人员队伍,不仅掌握多种营销技巧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也精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核算。其次,煤矿企业应制定一套有效、科学的营销政策,选择一种快捷、畅通、安全的营销渠道。另外应该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收集关于产品市场以及营销的信息,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尽可能避免决策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煤矿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这样不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矿资源开采效率也不高,在当前高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背景形势下,如果煤矿企业不积极创新、改造煤矿开采技术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了确保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应不断创新、改进煤矿开采技术,提高煤矿开采工程的科技含量,进而促进煤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推动我国煤矿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从资源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工程中主要采用放顶煤综采开采方式,但是由于放顶煤综采的特点,导致工作面采出率相对低下,为此,煤矿企业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放顶煤综采工艺,将综放工作面的几何尺寸适当进行调整,使初、末采以及端头的损失率尽可能降低。同时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生产装备的条件以及生产工艺的方式,尽可能避免工作面端头顶煤的损失。其次,煤矿企业应想方设法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相关的加工处理后使其成为有用产品,形成煤矿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四)从环境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煤矿企业的绿化开采生产,煤矿企业应大力引进先进的净煤技术以及清洁技术,在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洁净化处理,尽可能减少煤矿废物的排放。其次,应努力扩宽环境保护的筹资渠道,为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应尽可能向国家争取在生态整治、废弃物资源化以及环保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管理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
二、结语
关键词: 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生态的有效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仰仗金融的大力支持。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为实现陇南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陇南市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近几年,陇南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本投入和资源消耗拉动。类似陇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设置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时,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等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问题。
二、陇南市资源的基本概况
位于甘肃南端的陇南市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
陇南的物产资源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除此之外,已探明分布在市内各县的锑、铜、铁、锰、硅等其他有色金属矿体都有较大的储量。
可再生资源主要有:1、水力资源 ----山高水多这一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陇南十分丰富的水资源。有资料表明,陇南的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据有独特的优势地位,是陇南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境内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发展电力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优质中药材——是陇南特有的可再生资源。其中:多年来畅销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的纹党、当归等优质中药材就盛产在陇南的大山深处;3、丰富的林副产品——是陇南独具特色的可再生资源。4、文县盛产的“龙井”茶,在省内已被列为珍稀产品; 5、近几年在白龙江两岸新开发的油橄榄,已被国家林业部门确定为我国惟一的油橄榄栽培试验基地;6、丰富的旅游资源——陇南可再生资源的新亮点。
三、辖区金融业积极支持资源开发利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十五”以来,陇南金融业为支持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重点支持了中药材、蚕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再生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促进陇南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关于陇南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增长,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思维理念、制度条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既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又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实现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全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对属于欠发达地区的陇南市,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有重点、分层次的确立发展目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1、提高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使用效率。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长远规划,不可“竭泽而渔”。目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业是陇南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建议在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两个问题:一是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对设备陈旧等对生态造成破坏的企业应实行强制关闭。二是应积极推进资源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努力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出效益。
2、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陇南市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的特色农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3、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水资源产业。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深入研究,合理规划,以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4、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之路。市场经验证明,产业一旦实现集团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占据优势:一是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可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占领优势地位;二是能拓宽融资渠道。就目前陇南的情况而言,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规模化、集团化还有较大的距离,核心问题是没有对资源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大力发展资源产品精加工事业,是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支持陇南市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1、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更多的农村合作银行。
2、创新商业银行贷款担保方式,有效配置信贷资源。
3、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在支持资源经济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4、基层人民银行要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变化趋势,使货币信贷政策在支持当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效益性。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人类在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相互关系的协调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在国外,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可持续性及评价、发展对策等方面。GavinM. Hilson(2006)对矿业不可持续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强调矿业是可持续的,并建议拥有富矿的贫困国家进行跨国矿业运作,并分析了这种运作的功效;AdisaAzapagic(2004)构建了矿业可持续发展力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类子指标。国内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大多是从矿产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和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阐述的。我国学者彭秀丽(2011)从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必须健全和完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效果机制运行效果必须借助于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闫沛禄(2012)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理论基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创新型分类;陈文婷(2011)指出新建矿山新建矿山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现有研究成果中,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作出了贡献,但对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没有开展研究,本文将尝试对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索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矿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学地评价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本文在借鉴了云南省、贵州省等省区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评价方法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里的各个具体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把指标体系设置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准则层指标设置三个类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相关性指标(矿区居民恩格尔系数X1、城矿职工人均可支配人均收入之比X2、城矿居民人均GDP之比X3、城矿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之比X4),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矿产回采率X5、矿产人均可采储率X8、矿产综合利用率X7、矿产采出率X6)和生态环境治理指标(矿区塌陷土地面积复垦率X9、环境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10、矿区绿化覆盖率X12、工业“三废”处理率
X11)。
三、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统计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主成分分析模型时,本章运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10年湖南统计年鉴》、《2010年湖南省矿产资源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统计信息网,有些数据通过网络(百度搜索等)、新闻杂志、湖南统计信息网、调查、电话询问和咨询相关专家得到。通过以上途径得到的数据具有权威性、可对比性和统计口径一致性等特点,使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更科学,从而保证了矿业可持续发展度的比较更准确。以下运用SPSS17.0是分析步骤和结果。
第一步,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和相关系数矩阵(SPSS17.0自动执行)。
第二步,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计算。运用SPSS17.0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由表1知,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高达87.611%,因此,只需选择前四个主成分,其代表的信息量已比较能充分地描述原始数据所包涵的信息。
第三步,成分系数矩阵。在确定了4个主成分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软件计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第四步,综合主成分得分表。如表2所示,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就是主成分的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说明各个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载荷,从而得出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在表达式中的变量已经不是原始变量,而是标准化变量。综合的分模型如下所示,由模型计算出的14个地州市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其排序如表3所示。
根据上市计算湖南省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排序见表3。
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综合得分的排名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是长沙、株洲和湘潭,这三个城市排在前三名;从各个主成分的得分上看长沙在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均大于零,说明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各方面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比较全面的发展了矿产业。益阳、岳阳、衡阳、常德、邵阳综合得分排名在第四至第八位,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永州、娄底、郴州、张家界、怀化、湘西综合得分均小于零,说明这些地级市的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最高的是长沙、株洲和湘潭,这三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并且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环保的投资也是相当大的,对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长株潭一体化”也促进这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给其矿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曙光。岳阳在第二主成分中是得分最高的,长沙、衡阳、郴州、娄底等地第二主成分得分较高,这些城市都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矿产回采率和矿产人均可采储率都居全省前列,矿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在这一主成分上得分最高的是株洲,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株洲的矿产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处理率是比较高的,说明株洲在三废治理的技术上是比较先进的。株洲是个老工业城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高。在这一主成分上得分比较高的是长沙、岳阳和张家界,长沙是省会城市,在绿化和环保方面做得一直比较好,张家界是旅游城市,除了本身绿化环境优越之外,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四、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本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构建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影响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矿区居民人均GDP、矿区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和矿产的综合利用率等。
针对以上问题,对策建议有:一是加强城市矿业研究,进行技术储备。加强矿业生产技术的研发,进行矿业的知识化改造以提高矿业的科技含量,挖掘矿业科技潜力是矿业摆脱发展困境的重要任务之一。设立矿业技术研发专项,建立由不同矿业研究院,利用矿区优越的产业实践条件和科研人才队伍选定矿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项目进行科研攻关,落实科研与管理参分配的国家科技进步政策,提高矿业产业科学技术含量,为矿区产业结构的提升进行技术储备。二是加强矿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必须大力推进矿业的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是解决矿业可持续发展乏力的核心。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矿产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研制、开发、推行先进的开采、加工矿产品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如无废石开采技术、先进的井下充填技术、选矿综合回收技术等,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Gavin M.Hilson.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Improv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thical Performance in the Mining Industry.
Part1: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225~226
[2]Arno Behrens,Stefan Giljum,Jan Kovanda,Samuel Niza.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global economy,worldwide patterns of natural resource
extrac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use polic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4):444~453
[3]彭秀丽.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11
[4]闫沛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一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在1987年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被定义为“既满足包括人类物种在内的当代生物圈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生物圈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把发展的观念与理论拓宽到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从代内延伸到代际,达到全方位的“时空”的有机统一。这是可持续发展本应体现的本质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在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由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研究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e. daly) 所著的《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1996),戴利先生在该书中强调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该论点准确地揭示了生态可持续性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于1996年出版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另一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著作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教授罗伯特·艾尔斯于1998年所著的《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
在国内,有关“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主要由贾华强先生所著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知识出版社,1996年6月),由潘家华先生所著的《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由刘思华先生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和由洪银兴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体系正式产生的标志。
二 存在的问题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就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逻辑思辨的角度,缺乏实施层次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没有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此外还存在包括定义不规范、内涵的模糊等方面的问题。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的建议
(一)区分三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成本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不完全是外部性治理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完全是治理外部性”。所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要围绕着发展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理论基础来减少经济发展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要区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三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成本。由于生态成本是由代际累积和转移而形成,难以像环境问题那样可以通过对责任主体进行征税来予以补偿。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把重点放在生态成本的降低上,通过实施系统管理,建立和实施生态经济制度,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对接,把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系统相对接,把技术选择与生态系统相对接,通过实施生态经济制度来降低生态成本。
(二)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的行为而造成的,制度安排的激励与约束性可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因此,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以解决生态问题及代与代之间的生态成本累积和转移,从而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制度安排的强化应从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两方面着眼。在正式制度安排方面主要着眼于三方面: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中引入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来合理利用资源;二是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方面维护市场秩序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制和行政规制方面的制度安排,强制性地促使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去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完善市场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市场,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要加强观念的转变和伦理道德的建设,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多项指标的协同来衡量经济发展。同时改变传统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来实现经济发展”。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31日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建国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所依赖资源的不断减少,许多城市相继进入资源开发的成熟期和枯竭期,同时城市面临的问题如经济衰退、环境严重污染、失业率高等越来越多,经济发展逐步陷入困境,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应当尽早,越到后期转型越困难。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其中中央政府主要从体制方面着手,尤其是财税政策方面制定利于资源城市转型的政策,对资源城市成功转型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很少针对资源城市制定特殊的财税政策。主要问题如下:
(一)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小。由于国家多年以来一直对资源型城市实行原料低价政策以支持国家重工业的发展,形成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初级产品之的剪刀差,使资源型城市很少能有自身的积累。大多资源型城市经济实力不强,城市负担较重,必须国家下大力气、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来促进资源城市转型。
2、针对不同资源城市特点的财政政策缺乏。我国资源型城市有的正处于资源开采的旺盛期,有的已处于资源枯竭期。针对不同的资源型城市,财政应给予有差别的财政政策,为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3、没有支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对于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新兴接替产业。但是,现行财政政策大部分都是针对现有资源型企业的,对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基本没有特殊的财政支持政策。
(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企业所得税方面。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先前享受低税率优惠的老企业,在新税法施行后五年内享受过渡照顾。这种过渡实际上是对外商直接投资东南沿海特定经济地区的区域性优惠政策的保留与延续。这对于亟待转型资金、需要大量外资投入的资源型城市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对资源型城市的特殊状况缺乏必要考虑,必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的分配办法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税方面。资源税作为针对自然资源开征的专门税种,直接引导调节企业对资源的开发行为。现行资源税的税制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当地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贫富差距悬殊,迫切需要改革和调整。
3、增值税方面。由于资源企业没有“原料”供应,其进项税额几乎为零。如果将资源业和制造业实行完全相同的增值税政策,必将导致资源企业增值税纳税负担的增加。资源型城市在增值税方面分享比例低,不利于优化地方财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其他产业。
三、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财税政策改革建议
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应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现实状况,反思政策制定的不足方面,继续探索有效的财税政策支持,真正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财税政策方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革完善:
(一)财政政策改革建议
1、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政专项拨款、财政参股、财政贴息方式扶持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应该提高对采煤沉陷区的资金补助比例,增加对资源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安置的专项资金补助,妥善解决中央煤炭企业下放前的历史遗留拖欠工资和安全生产欠账。其次,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集中扶持资源型城市,建设一批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并能充分吸纳就业和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
2、针对不同资源城市特点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各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应有特殊的财政政策。如对于资源开采旺盛期的资源型城市,财政应当给予政策使资源企业减缓对资源的开采,更多进行资源的精深加工。而对于资源枯竭城市则可以出台政策支持旅游业、绿色农业、林业的发展。
3、出台支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资源型城市要转型就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使城市不再仅仅依赖现有资源发展。政府可以采取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资源枯竭型替代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跳出资源的约束陷阱,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城市由原来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变。另外,还应该依据资源型城市特点出台不同的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政策。
(二)税收政策改革建议
1、优化企业所得税。(1)建议在企业所得税对老企业优惠的过渡期内对资源型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消除因特定地区过渡期内的特别优惠对资源企业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2)应调整到资源型城市投资的企业所得税中央与地方的分享办法,凡是到资源型城市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所得税全部留归地方,中央不再收取提成,这样能给资源枯竭型城市留下更多的转型资金,为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3)对于一些典型石油、煤炭企业为了资源枯竭后进行转型而逐步投资于高新技术、环保、资源替代型产品和项目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实行减计收入或者实行低税率优惠,以激发资源型企业进行转型投资的积极性。
2、改革资源税。资源税制改革对资源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建议资源税改革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由矿藏资源扩大到非矿藏资源,以便有效利用和保护资源地区的林木、草场等重要资源;(2)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改从量计征为复合计税。这样可以保证一些资源地区滥采资源的现象尽少发生;(3)对资源地区处于资源已开始下滑、急需发展后续替代产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倾斜,适当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
3、给予资源型企业一定增值税政策优惠。为了减轻资源型企业增值税负担,建议在全国实行统一增值税政策基础上,在资源型城市试点更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帮助资源企业重振生机。一是可以借鉴国家在所得税上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相关政策,对关键性、节能效益显著且因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可考虑对资源型城市的企业的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广告费确定一个合适的扣除比例;二是适当提高资源型城市增值税的地方分成比例,可将增值税分享比例由目前的25%提高到30%或40%,增值税增量返还系数也应适当调整。
主要参考文献:
[1]许信胜.牛妍.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6.8.4.
[关键词] 兰州市 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认识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给予了可持续发展足够的重视,然而,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到底如何,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基于兰州市软科学课题“兰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比较及其提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兰州市与其他西部11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量化,计算得分并进行排名。然后分析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界定有着不同的意见,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物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内容,通过选取具体指标,量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比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同与差异。在借鉴了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这三个方面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所以我们分析的结果也易于大多数人接受。基于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建立了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详见表1。
一、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比较
在解释指标选取方面为更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难免会选取一些具有相关性的指标,采用主成份法可以有效避免指标的相关性。对于主成份法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此处不作介绍。在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数据并据输入SPSS软件运算,计算结果如表2。
从综合得分结果表2看,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靠后,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指标表现最差,主要是由于兰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中的中势和劣势指标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数,而且没有优势指标,劣势指标也远远大于中势指标的数量。兰州市2006年GDP总量6384705万元,排名倒数第四,强于西宁、银川,略高于贵阳。在人均收入方面,兰州市却排名倒数第一,并且人均负担人数也排名较差,说明兰州市居民的人均负担大,赡养和抚养的压力较大。由于受收入的影响,兰州市在医疗、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支出也比较小。现阶段,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和消费,兰州市实际利用外资额6973万美元,排名第六,但是在外贸出口上却落后,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西宁、银川。固定资产投资2982056万元,也只领先于西宁、银川和乌鲁木齐排名第八,落后排名第七的贵阳4133576万元超过125亿元,在年人均消费支出上兰州7468.95元排名第九,略高于西宁6722.54元、乌鲁木齐7381.41元。
在社会发展方面,由于受收入影响,兰州市城市居民在生活质量方面处于劣势。但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排名并不低,大多数指标数据处于所选城市的中游水平,这与兰州市的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有关,兰州市处于连接东西部的核心位置,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对兰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而1997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优先发展的就是基础设施,而处于交通要道的兰州当然不可忽视。兰州市在时期是后方,当时就有一大批学校迁入,同时带来了一批优秀学者。而三线建设时期,兰州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照顾,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兰州大学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资源环境是兰州市最具有优势的方面,虽然兰州市处于西北干旱地区,但是兰州市依托黄河,其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兰州市同其它西部市相比较,年废水排放总量处于中等水平。兰州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弃物产量在西部11座城市中排名较好,说明兰州市在工业废弃物产量方面控制较好,产生相同工业废弃物的同时较其他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与建议
从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所选西部城市中排名靠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方面,兰州市都处于中游水平,而影响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方面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论是从得分和具体的解释性指标来看兰州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所选城市中排名倒数。因此,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兰州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兰州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兰州市产业结构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兰州发展水平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认真落实放宽市场准入和鼓励支持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保障体制,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兰州市都市圈发展战略,发挥兰州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圈内重点城镇的合作与交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水平。政府要简化各种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政策与展望[C].科学出版社,2008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five reasons of affe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resources, excav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artificial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ravel service etc.,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理念;可持续发展;建议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innovative concep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0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地位的确定,许多旅游地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对旅游资源掠夺开发的短视行为,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迅速地损坏了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了景观衰退,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学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刘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2004)。张迎春等的《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2004)。丁水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2007),并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模式。如李山梅的《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付向阳的《浅论西部旅游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2002年),史本林的《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都说明我国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已有了更深入地研究。
2 影响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法律的忽视与不完善 我国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法律是极不健全和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贫乏。我们没有专门针对旅游资源的立法,更没有针对世界遗产进行的专项立法。很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依据,其后果就当然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违法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对那些决策造成旅游资源永久性破坏且无法恢复的责任追究的问题,应当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2.2 多头管理模式 在我国有非常之多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目前我国有126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几百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而在这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文物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管辖,国家森林公园属林业局管辖,自然保护区则有分属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地矿局、水利总局管辖。在各旅游景点内很容易出现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辖而造成的管理混乱局面。特别是在利益诱导下,各管理部门对于收费、立项等有利可图的事项争相管理,对那些要担风险、负责任的事项则互相推委、互相扯皮,一方面导致行政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给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2.3 利益驱动造成旅游资源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忽视对资源的保护 在很多旅游景点的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景点的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建设、开发乃至对资源的日常维护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专注于经济利益的开发活动必然忽视对资源的保护。在大多数的景点都存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拿景点维护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其所得收入也没有用于景点的维修和保护,而用于新的项目投资。景点的游客是越来越多,对于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越来越严重,景点的维护资金却不能到位,只能眼看很多珍贵的遗产逐渐的毁损。
2.4 盲目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我国有盲目跟风的不良现象,什么地方、什么行业有利可图,就一拥而上,竞相上马项目,而不管该行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已经饱和。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为了招徕游客而开发新项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单纯为了增加经济收人建造与景区不相适应的项目,破坏整个景区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地方官员想方设法开发出一些项目吸引游客,比如微缩景观、民俗文化村等,在笔者看来这些新建景观既不符合严格的旅游资源概念又浪费了国家建设资金,有百害而无一利。
2.5 游客旅游观念存在误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客观的说,各景区管理者大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了很多游客的需求。除此以外,公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相当的薄弱。很多人都认为旅游资源保护是管理者和专家的事,游客到景点来就是来享受美的事物的,怎么方便怎么来,只管自己玩的尽兴。所以就有了爬到雕像上拍照,随意触摸文物、壁画,破坏景观设施,随便乱涂乱画的现象出现;这样的行为不仅给景区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还极大的破坏了旅游资源,增大了旅游资源保护的难度。
3 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的理论基础。
罗马大学的DINO DE UITERBO教授的于2001年提出“保护环境,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在生态多样性、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让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部门要进行定量环保研究,分析未来旅游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对策。
意大利莱切理工大学STEFANO DE RUBTRTIS教授的“开发就是保护的理念”(2002.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WTO-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意大利国内古城堡分布广、数量多。为了保护城堡,按原貌修复,修旧如旧。他建议意大利政府以国有方式购买古城堡,将古城堡改建为饭店。通过古城堡饭店赚来的钱又去收购更多的古城堡。这就起到了既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又获取了经济效益,用赚得的钱去再开发,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
我国的覃建雄教授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中国可持续发展,2003.16(5):24-30)构建立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与概念性框架。
覃建雄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集,并涉及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图1)。
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包含了旅游经济持续性、旅游资源环境持续性、旅游地社会持续性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图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以旅游资源环境可持续为前提,以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为手段,以旅游地社会持续进步为目的,使旅游地社会、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4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开发模式、发展模式上,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目前各国已达成了以下共识: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为手段,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目标,使旅游可持续渗入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依靠旅游者素质的提高与自觉配合,依靠投资者与社区在开发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合作,同时还要在自身管理工作上跟进,强调规划先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和行动计划,旅游与环保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精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工作。
4.2 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大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 注重旅游资源、资源地和旅游客源地区的文化特征,寻求本地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者背景文化的沟通桥梁、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旅游产品必须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必须从旅游客体入手,实施多元化、多类型、多文化、多视角的旅游产品战略。主要思路如下:①注重旅游地形象的文化形象导向;②进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③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促销;④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⑤在旅游活动开发中注重旅游地方文化表现;⑥旅游地人造景观的文化内涵性;⑦通过服务过程表现本地文化。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4.3.1 建立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应建立集中、统一、有效的旅游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和目标的协调。
4.3.2 建立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①针对旅游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应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②加速自然保护法规建设,强化统一监督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确保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促环保、以环保促效益。
4.3.3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规划体系 ①制定和完善旅游规划基本法。建议出台《旅游规划法》或《旅游规划管理条例》,将旅游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②明确与旅游规划相关行为的法律性质,克服旅游规划中重视不足及认识片面等问题;③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各地区旅游规划应纳入全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中,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系统、环境保护、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项规划相协调,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关键基础。
4.3.4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可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及宏观监控体系。具体措施包括:①对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水平、能力进行定期评价;②制定线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③开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的研究体系;④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测体系;⑤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统计报表制度;⑥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估制度;⑦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各级目标责任制;⑧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控的组织实施机构。
4.3.5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体系 ①加强绿色营销宣传,让当地居民了解、配合、支持并参与绿色营销;②加大绿色营销工作力度;③加快绿色游营销人才培养,加强绿色营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开展绿色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绿色营销人员素质,增强绿色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同时,加强绿色营销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使绿色营销有的放矢,并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有效地开展;④加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绿色营销涉及旅游产品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协同配合,互相支持。旅游产供销各部门应有明确的“绿色”概念,按“绿色”标准来生产、检验和销售产品,力求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绿色”标准和要求。
4.4 旅游服务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 旅游接待有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无论在哪个环节上,推进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都是必要的。“规范化服务”的实施,能把各个服务环节上的动作协调起来,使复杂的服务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保证基本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包括癖好服务、灵活服务、心理服务、自选服务、意外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面。能让各种服务对象所提出的要求乃至有所想而未敢开口的意愿在不出格的框子内尽量得到满足,游客就会从心底里感到满意,就会成为这个接待单位的宣传员和回头客。“情感化服务”,包括语言沟通和情感沟通,核心是要把对客人的尊重、关切、体贴全部溶化在谦恭随和、善解人意、机灵麻利、办事稳妥、随机应变的服务之中。有规范化服务作基础,再在个性化、情感化服务上下功夫,旅游服务就能广泛赢得游客。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永续发展。
注:本文为作者硕士论文《中国——意大利旅游资源开发比较研究》摘选.论文是作者在意大利莱切大学培训期间参与导师STEFANODE RUBTRTIS教授主持的“中意旅游潜在需求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17(3)61-63.
[2]张迎春,刘丽.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6).
[3]丁水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2-25.
[4]覃建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J].可持续发展,2003,16(5):24-3.
【摘要】近几年,“三农”问题--农业发展、农民创收、农村建设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农村金融是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源泉。面对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形式的转变、农村企业的崛起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建议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城市和农村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农村金融机构又以县级银行以下的村镇银行为核心。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如表1,2010年至2016年村镇银行总数,资产总额在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金融供给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强烈。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审批流程复杂
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公办金融机构为主流,农户筹集资金时,经历的审批程序比城市贷款更为严格,审批流程更为复杂,付出了更长的审批时间,更大
的资金成本。审批流程的高复杂性,严重削减了农民借助农村金融来获取资金从事创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使得以公办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无法完全融入广阔的农村资本市场,从而难以l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惠农信息传递失效
近几年,惠农金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接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而且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又由于部分农户没有很强的金融知识,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惠农政策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农户吸取资金,取得贷款,获取金融优惠服务存在盲区,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信用体制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仍未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重缺失。正式金融机构放贷需抵押,且多数限于实物资产。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贷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其次,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不广,缺乏对民间金融进行支持的信用系统。近几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支持,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农村贷款比以前的难度更高。
三、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一方面便利农村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便利农户融资、筹资的渠道。例如,创立专项的农户创业贷款资金、专项的农业规模经营贷款资金等,化解贷款难的错误认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同时,简化审批手续,使农户、农村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避免繁琐的手续和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降低信贷面临的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一,政府需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做名片,对于信誉良好的借贷人可以适当地放大对其借款的数额,或者在还款时间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鼓励其他借贷农户。
(三)保证资金供应连续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问题的产生,实现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一,对于农村金融,建立资金回流制度,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之中,而非只顾城市;第二,增加资金来源,允许其他资金进入。例如国外的公司、机构以及一些民办金融机构,以增加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且贷款公司也可以考虑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针对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并加强对民办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和监管,以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逐渐突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的特点,协同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2]刘娇然.试论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系,金融保险,2016.
[3]王宇鹏.关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