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7 16:05: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职业需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职业教育 社会分工 经济结构 技术进步 劳动力市场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它要受制于社会需求各因素及其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它又要回应社会需求,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拟从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分工、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四个方面来探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一、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是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不同部门,以及生产中的不同工序配置不同的劳动力,实行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分工就其内容来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本身的划分,即统一的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这是分工的客体方面;二是劳动者的划分,即劳动者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固定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这是分工的主体方面。一切分工都是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统一体①。社会分工可以划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类。前者是指根据生理特点以性别、年龄的差别实行的劳动分工,后者是指根据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需要进行的分工。社会分工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生产力这个人类社会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正是通过社会分工转化为渗透社会一切方面的巨大推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分工与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产生、发展和专门化
职业教育为进入职业领域的个体做准备,因此,社会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导致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而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职业既非从来就有,亦非永远不变,它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而改变。
原始社会的人类劳动能力很低,分工主要是性别分工,而不是社会分工,既无职业,也无职业教育。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及商业的社会大分工出现,商品交换逐步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出现分工。因此,中外奴隶社会及以后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都有非常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剧使职业教育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以发展,既有培养政府官吏、自由职业(如律师、医生)的职业教育,也有培养手工业艺人的学徒制教育。前者融合于以政治伦理教化:为目的的国家教育系统中,后者则隶属于家庭、作坊或行会,都反映出当时职业教育的非独立性和非制度化。
近代社会的分工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工场手工业、机械大工业和生产自动化三个阶段。产业部门的分工日益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同一产业领域中日益分裂出越来越多的独立部门,这种趋势造成社会分工日益细微化和精专化,社会职业具有独立的专业化的特征,职业流动机会不断增加,职业等级观念渐趋消失。各种职业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互相竞争,职业的价值取向也以市场为导向。
与社会分工与职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近代以来工业社会中的职业教育逐渐走向独立化与制度化,职业教育成为现代学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与职业分工的门类和技术结构相适应,分化出系统的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而且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化,规模不断加剧,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倾向,职业教育不再被理解为某类群体所应当接受的具备“一技之长”的教育,而成为现代人所必须接受的“生涯教育”。
(二)职业教育由服务于“自发”的社会分工走向推动形成“自主”的社会分工
1.“自发”社会分工阶段:职业教育的等级性、入口性和片面性。原始社会的分工是原始自然分工,此时期不存在专门的职业教育。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为马克思所谓的旧式分工。在这种分工中,人是被动的、不自主的、不自由的,这是“自发”的社会分工。与此相适应,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职业位置主要通过直接继承而来,子承父业是普遍现象。甚至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力基于不同的技术和教育进行分工之前,阶级结构的复制也完全通过资产阶级后代对物质资本的继承来完成。在这种历史背景中,职业教育处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不被正规的学校课程所接纳,并且与家庭、作坊或行会的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培养社会下层劳动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现、当代社会,社会分工的差异不再取决于出身,而日益由个体自身能力及其受教育水平决定。个体的地位、收入也日益依赖于其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与个体接受学校教育年限数和所获得的教育证书密切相关。当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机制分配个体进入到阶级结构中,并将这种阶级结构合法化。因此,教育代替出身成为当代社会分工的主要机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校教育对社会分工产生深远影响、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并没有取得与普通教育尤其是学术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成为那些在学术教育系统中所谓失败者的收容所,而且职业教育系统中的毕业生在社会分工中处于社会的下层。这也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的重要缺陷。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培养和传授个体进入某一职业的“入门技术”,忽视个体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致使个体被终生嵌入某种低层次职业当中,造成个体发展的某种片面性。
2.趋于“自主”的社会分工:职业教育持续推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将要消除“自发”的分工,成为自主分工,即消灭人类劳动分工的固定化,消灭人们终生束缚在狭隘劳动中的现象。职业因此具有双重意义,即包含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作用,职业同时适应社会分工制度和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对己”和“对群”的双重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日益专门化,众多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因此职业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个体的终生发展,培养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1999年4月在韩国首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即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此次大会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在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全球化,信息和科学技术飞快进步以及从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为了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回应而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科林·鲍尔在会议上作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前10年计划”报告,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应该仅仅是‘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来驱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能使社会所有群体的人都能人学,所有年龄层的人都能人学,它应该为全民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②。这次大会慎重地指出技术和职业教育应当是终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学科的特点,是培养合格创造性劳动力的一种重要教育系统。可以说,当代职业教育应当越来越成为推进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不断加强个体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自主性。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它具有三种内涵:(1)组成国民经济的要素的内容、性质和特点;(2)国民经济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3)国民经济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构成要素相当复杂,我们习惯上将经济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包括农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业结构、投资结构、商业服务业结构等)、进出口商品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人民生活消费结构、教育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③。因此,教育事业,包括职业教育自身的结构,都是经济结构的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需要透析二者之间彼此联系、制约和促进的本质与方式,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一)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
纵观职业教育史与人类社会经济史,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包括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层次结构等问题,均受制于经济结构。
人类经济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复杂与成熟程度的不同,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特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经济尚未形成结构,社会以简单劳动为基础,因此也不存在职业教育。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功能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中的生产结构不断地分化并定型成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而社会分工的加剧也使社会的职业结构得以确立和发展。伴随着上述经济因素的变化,技术结构也不断成型。但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低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可能成为大规模的学校教育,只要附设于手工作坊,即可满足生产力培养的需要,而生产技术的低下也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科技含量的不足。当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成型之后,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迁使职业教育出现学校化的倾向,专业设置基于产业需要而大大地拓宽,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和协调,科学技术含量日益增加。而且,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上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水平,并日益重视中、高级水平的职业教育。
当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多种要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产业中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就业结构中脑力劳动比例的不断增加;技术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的日益增加,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等等,都对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结构的管理者和劳动力,使经济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同样具有能动的作用,表现为职业教育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使社会的经济体制、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等发生变化,从而在整体上促使经济结构得以发展变化。当然,这完全要诵过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中介来实现。可以说,职业教育通过为经济结构的发育提供优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使他们与经济发展的实践相吻合,从而使人的意识对经济结构的发育发挥优化的影响,并因此推动经济结构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转换。
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结构绝非消极地适应,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历程便证明职业教育本身对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近现代德国就得益于职业教育这一秘密武器。当它首次设立职业学校时,并不比英、法等国发达,但其在职业教育上的先行,最终使其生产力得以发展。这可以说明,职业教育是动态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要求,并且对其产生能动作用。 三、社会进步
技术,从广义来说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技术进步采取渐进和跃进两种方式,并且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即“技术革命”。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技术进步——产业的发展与改造——新兴产业的出现、传统产业的改造、落后产业的淘汰④。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技术进步的需求,调整和改革自身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就业结构的变化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即技术进步实际上首先导致知识扩展,使知识更新加速,从而使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对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这种变化会使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并导致职业教育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技术传播、扩散和创新又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和与之相伴的教育,因此,良好的职业教育会大大推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需要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培养产业部门需求的人才
技术进步导致产业部门所需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发生变化,从业者必须不断提高其知识和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对此要做出积极而又妥善的回应。
1.职业教育逐渐向高层次发展。技术进步不仅使产业技术结构发生变化,也导致了以高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如核工业、电子工业、生物工程、航天工程、海洋工程和新材料、新能源工程等,这些都促使培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必须向高层次发展。
西方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构成的持续变化,导致对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技术专业人士的需要,甚至在传统经济部门如农业,以及在快速增长的服务部门如广告,也产生了对介于学术性专业人士和手工工人之间的人才类型的需求。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有零星的高职学校,时至今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提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并且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产业部门的内部培训不断加强。20世纪60年代之后,企业日益重视对工人的技术培训,并且将公司职业培训与工作环境中的学习相结合。如日本广泛开展的企业内培训,是二战后提高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举措。由于日本的许多大企业,大都实行终身雇佣制,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频繁、技术竞争激烈的现代,工人所掌握的技术和技能往往会老化,跟不上新形势。日本通过企业内教育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在企业内所实施的各种教育和训练,是以培育新工人、技术员、监督者、管理者、经营者的顺序开始的。其特点有三:一是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并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教育;二是为已就业人员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三是将企业内教育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工具”。
(二)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劳动力的部门转移
人类技术进步的趋势总是机器代替人力劳动,因此,技术进步也总是造成在生产规模不变时,生产领域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多余的劳动力需要从该生产领域中转移出去,并且可能会被生产规模扩大的产业部门、新兴的产业部门和其他服务部门所吸收。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劳动力曾经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从工业部门转移到服务业部门。当代社会新技术革命的纵深发展,使一大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应运而生,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从业人员不断从传统产业部门流向新兴产业部门,尤其向知识、信息产业部门转移,这使人们的职业变换、人才流动都变得异常频繁。
从历史发展来说,在农业人口大量向工业部门转移时,职业教育便进入学校教育系统,并且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和结构。在当代社会,劳动力的转移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比如我国当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便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中也涉及这一问题。
(三)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
职业教育和培训对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才得以完成;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将教育与企业结合,实现“产学合作”或“产学研合作”来推动这一进程。
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大量培养各级各类劳动者,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这本身对于技术的传播、发展和创新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各职业学校在与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的合作中,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个体而采取“产学合作”和“产学研”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职业学校自身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也将职业学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和科学成果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推广,这对于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传播、发展和创新的渠道。
四、劳动力市场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何谓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称为劳动力市场,它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这种配置不仅符合个人的需要,也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因此,为人们未来工作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社会工作何以能获得,以及人们怎样被配置在这些工作中的原理和现实。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现代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大量不同种类的产业部门及其子部门的存在,又形成种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理论,劳动力市场可区分为普通劳动力市场、职业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三种。第一‘种又被称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后两者被称为一级劳动力市场。二级劳动力市场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知识技术和严格的准人条件;这里的劳动力与经济的低技术部分联系最紧密;雇主通常找寻那些用最少量的训练便能工作的工人,且不一定存在长期合约;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水平低,个人升迁机会极少。而一级劳动力市场则针对不同的产业及其中的不同职业,它要求劳动力拥有产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进入此市场必须具备从经过认可的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相关知识技术;市场管理非常严密,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升迁机会多。
(二)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之间流动
个体与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关系体现为就业和转业两方面。其间,职业教育有三重任务:一为个体进人工作环节做一般性准备;二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做准备;三为个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又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组成密切相关。其间,职业教育决定了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
就一级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教育及其资格认定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又由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教育和培训对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中职业的向上流动性都有积极影响。这已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事实上成为使劳动力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流动,不断获得提升机会的推动力。
对以上几个问题的研究说明,社会需求对职业教育而言异常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地分析。
[注释]
①解战原.当代社会分工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35.
②周满生.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述评[DB/OL].http://www.moe.edu.cn/moe—direct/fazhanyjzx/173.htm,1999.
③靳晓黎.经济结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36.
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扩大社会就业范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大前提下逐渐形成体系的,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的限制下已经进入发展低谷期,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例如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课程、社会就业渠道等方面都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众所周知,未来我国将进入经济全速、稳定发展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再仅限于劳动型,而是知识型、劳动型并重并相结合的,因此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所以,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已经亟需现代化改革,而这种改革还一定要依托于现代的社会需求。本文就依托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 职业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办学体制单一,教育格局不合理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大环境的变化,国家和政府也逐渐开始放开政策,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但由于这一放开政策一直是摸索中进行,放开力度有限,导致职业教育依然依靠国家和政府进行和管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体制单一的弊病。
毫无疑问,体制单一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政府在主导和管理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模式简单,思维僵化,缺乏活力与创新,对社会需求研究不够,导致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要的脱节或落后。同时,由于政府主导体制的单一性,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容易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偏差,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1.2政府管理模式效率低,自主办学不成功
因为国家和政府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创办者和管理者,所以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带有明显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特点,职业教育院校的领导体制、机构体制也遵循政府的相应体制,这样就为职业教育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管理中,行政意识浓厚、领导意识浓厚、市场管理观念缺失、学生失去主体地位、学术科研被忽视、工作效率迟缓……等等,都成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也进一步拉大了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距离。
另外,近年来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但在办学政策、行政规范、信息传导、审批途径等方面还不完善,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或阻碍,致使职业教育的社会自主办学发展缓慢,加重了职业教育全面面向社会的难度。
1.3缺乏社会力量投入,经费力量薄弱
职业教育要发展,没有充裕的投资是不行的。自我国开始实行职业教育以来,一直是由国家和政府进行投资兴办的,投资单一,力量薄弱,建设经费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要进行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化发展,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也只是职业教育原地踏步而已,甚至逐渐因经费不足而萎缩。
因此,职业教育体制单一不仅无法缓解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财政压力,而且还阻碍了大量社会资金的融入,最终限制的还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2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向现代化、社会化、规模化发展,为了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1体制改革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源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属于新生教育,没有受到社会和学生的重视,因此在整个教育大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由于教育体制单一落后,政策缺失不合理的影响,职业教育面临着经费严重短缺、生源严重不足、就业严重不顺畅的尴尬局面,特别迫切希望进行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政策规范,以避免进退两难的局势继续下去。
所以,进行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助于职业教育摆脱在教育大环境里的弱势局面,走出发展困境,从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2体制改革为职业教育带来多元化的办学资源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中,由于单一的国家和政府实施主导管理,致使职业教育带有浓郁的政府行政色彩,模式行政化、管理行政化、思维行政化,缺乏创新和活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但是经过体制改革后,职业教育的单一体制被打破,社会资源破茧而入,丰富了办学资源和办学力量,更新了管理理念,加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密切联系,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因此,体制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多元化的办学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2.3体制改革为职业教育带来现代化的管理
传统办学体制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管理政府化、行政化、领导化,社会理念和市场意识不足,导致管理陈旧、僵硬,缺乏社会的多元和市场的灵活,职业教育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经过更加科学的体制改革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变,办学资源将更加丰富、合理,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能促使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办学观念、课程知识、就业途径等更好贯彻到职业教育中,有力助推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契合。
因此,体制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现代化的管理,促进了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全面发展。
3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法分析
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不是一项简单、一蹴而就的工作,是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及全体公民长时间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方能祈愿达成的。在改制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指导、约束和监督,还需要依照科学合理的改制程序稳步推进,重点突出,以点及面,逐步完成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
第一、国家和政府制定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制度和办法,逐渐有步骤地突破原有的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办学体制,有选择性地吸取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形成国家、政府、企业多元办学体制,政、企、校横向联合,共同出资,按职能分工合作,坚实踏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第二、在政、企、校多元办学体制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国家和政府的监督指导下进行职业教育的管理。遵循市场竞争机制,服从社会需求,学校就是企业,企业也是学校,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逐步明确管理权的归属,国家和政府回归到监督和指导的轨道,由新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自主进行职业教育的管理。其中包括人事管理、财政管理、教育管理、招生计划管理、专业设置管理、就业途径管理等多方面,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专权、专项管理的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和谐、市场繁荣的重要作用,更好把我国职业教育融进我国教育的大体系中,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同时,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应该依托现代社会需求,迎合现代就业形势,有计划性、可持续性培养出知识型、劳动型、复合型的劳动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牟晖,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9(27):11-13
[2]张惠玲,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学报(职业教育 版),2003(3):58
关键词: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辅导自助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涯辅导起源于美国,1908年,被称为“职业辅导之父”的福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成立的波士顿职业局开启了生涯辅导的先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系统已经十分健全,普遍采用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就业服务模式,使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可以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对自己的生涯有预期的规划。且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化的辅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学生在选择生涯发展方式上具有较高的自。
在国内,生涯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且使用的理论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拿来主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涯辅导体系进行本土化研究,但尚未形成公认的生涯辅导理论体系。目前,国内高校将就业指导仍停留在职业指导阶段,且多针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并未将这种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体生涯规划中,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也缺乏自由选择和探索的权利。
二、社会需求因素与大学生职业类型分析
目前在国外职业兴趣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霍兰德教授的职业性向理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liiand)于1971年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该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大量职业咨询的实践研究,霍兰德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将劳动者按个性及择业倾向也大致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调查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开拓型和常规型。该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相互匹配。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结合大学生的教育经历和个性特长,也可以大致分为这六种类型。第一种是实际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适合有规律的具体劳动和需要某种技能的工作。他们往往以理工科学生为主,通常缺乏社交能力,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适合机械工、电工、程序员等。第二种是调查研究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喜欢智力、抽象的、独立定向的工作,他们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较多认知活动(思考、组织、理解等)的职业,而不是那些以感知活动(感觉、反映或人际沟通以及情感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这些学生往往缺乏领导能力,更适合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授等工作。第三种是艺术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擅长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个人特性,适合从事艺术创作、广告设计等工作。第四种是社会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擅长人际交往,选择职业时更适合包含着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如心理咨询医生、外交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第五种是开拓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并且有能力担任领导角色,他们更适合担任管理人员、律师以及公共关系管理者等。第六种是常规型。具有这种性向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一般比较保守,不会轻易逾越规则。他们适合从事系统且有条理的职业,如办公室职员、会计、银行职员等。
三、大学生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构建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的需求趋于多元化,有限的教育资源很难满足学生的。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是在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质,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兼顾生涯幸福指数,实现职业生涯辅导的“私人订制”。
1.多项保障措施保证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为中心的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机制,正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有效途径。有效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
二是分层级、分类别教学。自助式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强调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实际需求,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个人学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在学业培养过程中,一个专业一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不同层级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大学生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学院可结合学生职业规划方向,制定研究型、工程师型、创新创业型三种不同的培养方案,让大学生自己选择培养方式,实现进行分层级、分类别培养。
三是改良相关机构设置。自助式职业生涯辅导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需要强大的工作团队和辅助机构,目前高校可使用比较成熟的学工干部队伍组成工作团队,同时通过业务培训、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团队辅导专业性。专业的机构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发展联盟、职业生涯辅导咨询室等机构要与学校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多层次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服务。
四是有机结合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环节,以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有着其他任何活动都没有的优势。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其职业竞争力。专业教师或具有相关资质的辅导员教师可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和行为训练法等多样的授课方法,还可以利用职业角色优势,通过职业培训、心理沙龙、模拟职场、企业参观、暑期实习等多种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课程效果。
五是完善网络平台和测评工具建设。建立联系在校大学生、雇主、校友三方于一体的互联网系统,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高效的生涯辅导服务。主要提供应聘技巧提升类服务、信息服务和线上咨询服务,其中应聘技巧提升类服务须涵盖求职应聘所要经历的各个主要环节,主要包括简历制作技巧辅导、求职信写作技巧辅导、人际关系网拓展辅导、招聘会相关信息收集技巧辅导、面试程序辅导、职业生涯决策辅导以及求职整体过程辅导。测量工具的测试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测查大学生自身的兴趣、价值观以及工作技能三个方面的情况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另外测量结果必须由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室进行科学解释,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自助式生涯辅导的基本实现途径
自助式信息获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获取的数量和方式都大幅增长,自助式信息获取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高效、准确、有针对性的信息获取平台。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组建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联盟,一方面负责求职信息的收集与筛选,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我交流与服务的平台,改变传统的学校通知导致有效信息错漏和学生个人获取信息鱼龙混杂的两难局面。
自助式生涯设计。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应在整个大学期间循序渐进、逐渐形成清晰目标的过程。大学新生入学后,进行职业测评,根据初始的发展类型,匹配出适合的就业目标。最初提供的目标是概括的、模糊的,随着学生的自我探索,本系统提供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目标,自助选择校内和校外的拓展平台,或通过团队的形式自组平台,进行生涯探索并提高自身生涯因素指标。学生根据上一阶段的探索和发展情况,自助使用“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匹配下一发展阶段的发展类型,并调整发展因素提升目标。本系统对在校学生和在面向社会工作后的学生,进行有效跟踪,针对社会发展变化和反馈信息对本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自助式疑难咨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充满变数的社会,常常倍感压力甚至陷入迷茫,心理亚健康状况越来越严重,信念问题、理想目标问题、学习压力、生活困惑等等,都成为当代大学生每日必须思考的问题。秉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服务理念,职业生涯咨询将聘请专门的职业规划师,针对大学生在制定生涯决策过程中出现的生涯问题提供咨询服务,面向全体在校本科生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疑难问题,预约职业规划师,帮助面临职业生涯困惑的学生寻找解决之道,增强个体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并提高决策质量。因此,通过职业生涯咨询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以“第一印象”、“人生轨迹”、“发现职业兴趣”、“描述自己”等相关练习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从而对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自助式实习申请。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体验式实习岗位,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导向明确的实习岗位。企业与高校合作探讨,设立适合企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实习岗位,并模拟正式求职流程,签订实习协议,实习结束可根据双方满意度进一步职业选择。学生可在自助平台根据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发展意愿选择相应实习岗位进行申请,双向选择结束后进入合作企业实习。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35-39
[3]宋晓东.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陈树冬.论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90-92
[5]戚金波.企业人才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1
【关键词】男护士;社会需求;职业优势;综述文献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27-01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男护士的出现,毫无疑问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顺应民众健康需求和护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有着迫切需求。然而,由于传统世俗观念,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原因,男护士在护理领域尚属凤毛麟角。鉴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男护士职业优势,以及社会对男护士的需求,旨在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及男护士自身正确认识男性在护理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树立起男性护士的社会职业形象。
1 我国男护士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男护士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我国男护士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仍呈现短缺的现状。但随着民众健康需求和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社会逐渐对男护士持肯定态度,男护士数量有所上升,呈现发展趋势。
男护士的招收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扩招男护士,比例虽低,但数量逐年稳定或者增加。发达省市较偏远省市招生数量相对更多,且涉及范围较广,如河北省已遍及唐山、承德、张家口、邯郸、沧州等城市[1]。但发达地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虽有所增加,仍处于严得短缺状态。
2 男护士的职业优势
男性从事高压性、高体力强度的护理行业,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研究[2]表明,男护士从事以女性为主的职业,对成功的内在基因更高,对工作的态度更积极。然而,人们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男护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力气大,而真正对男护士在性别和性格上的职优势则认识不足。无论是从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护理科研的角度,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2.1 性别优势:男护士在生活和体力上的特质明显优于女性,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耐力持久。在技术性高,独立性强的部门工作,与女护士互补,不仅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能够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如遇心肺复苏、骨折牵引和打石膏、烧伤、创伤、肥胖及瘫痪患者、手术护理救治、肢体消毒、手术摆放等,可发挥其体力优势独立完成。对某些持续时间很长的手术,男护士还可发挥其体力的持久性。另外,男护士不存在孕、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因为护士生育造成的人员短缺,便于连续性管理。
2.2 性格优势:护理专业需要男护士,不仅体现在性别、体力方面的优势,更主要的是,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与女护士的优势互补,会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护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习惯,使护理工作更具竟争力和创新性、护理模式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2.2.1 心理优势:男护士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时,能够坦然面对,心理素质好,稳重、果敢;面对生命垂危患者时,能够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应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普遍强于女护士;遇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和重症监护时,控制力、心理沟通力都较强[3];面临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比较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面而解决问题。
2.2.2 使用医疗仪器的优势男护士对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的操作和掌握较快,创造性与动手能力强[4],头脑较清晰,可帮助护士长做好各种护理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3 社会需求
3.1 医疗单位:男护士在医疗单位被广泛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均需要专业的男护士[5]。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既节省人力、物力,还可提高医院的信誉和知名度。此外,泌尿外科、脑外科、男性科、血透室、ICU、针灸科、放射科、麻醉科、中心供应室等也需要体力和耐力好、反应能力强的男护士。
3.2 医护人员:大多数女护士愿与男护士共同工作。首先,处理收治的重大创伤、酗酒、斗殴致伤等突发事件的患者时,男女护士优势互补,可减轻女护士体力和心理压力。其次,护理男性生殖相关的疾病时,男护士可避免护患双方不必要的尴尬和紧张。
3.3 患者及家属:从患者需求、个体化护理及保护患者隐私权角度来看,护理工作应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全面护理,这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①在某些方面,男护士更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如搬移危重患者,瘫痪患者,为肥胖和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摆放手术患者的,固定烦躁的精神病患者和不 合作者,牵引骨折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护理重大创伤和烧伤患者,长时间压近动脉止血等。②同性护理逐渐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6]。如男性导尿及留置导尿的尿道口护理、备皮、会阴护理、换衣服、擦洗身体、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观察伤口等。同时,男护士更能理解男性感受[7]。因此,男患者更愿意与男护士谈论不便启齿的致病原因,更希望得到男护士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男护士可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疏导,从而及早发现并解决某些隐藏问题。
综上所述,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及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男性加盟到护理队伍中,使护理人员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护理内容的增加、范畴的扩大、男护士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经过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共同努力,男护士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崔明武,赵红,男护生择业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07.21(10B);2666-2667
[2] 谢晖,张静、徐淑秀,本科男护生择业心态的定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23-26
[3] 姚英,朱兰坚,男护士的临床使用实践与思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50-51
[4] 李素红,孟飞燕,李秀芳,等.临床带教中男护生的心理调试[J].护理学杂志,2007,22(6)16-17
[5] 董海静,郑延春,孙秀云。对我国男护士现状的分析与关注[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2(8):105-106
[6] 廖承红.男护生对护理专业认知调查与培养对策[J].当代护士,2005(7):86-87
论文摘要:从国内外男护士的招收和注册现状,社会对男护士的态度,男护士性格和性别上的职业优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展望了男护士的发展前景。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男护士的出现,毫无疑问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顺应民众健康需求和护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有着迫切需求。Meadus显示,73.0的人反对护理专业只有女性,77.0的人认为护理需要男性的加盟。然而,由于传统世俗观念、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原因,男护士在护理领域尚属凤毛麟角。鉴此,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男护士职业优势,以及社会对男护士的需求,旨在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及男护士自身正确认识男性在护理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树立起男性护士的社会职业形象。 1 国内外男护士的现状
通过从Medline(Pubmed网站)、EMBASE、SCIE英文数据库和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上进行搜索、查阅相关文献、电话访问、面对面访谈、网上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外男护士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相对于国外,我国男护士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仍呈现短缺的现状。但随着民众健康需求和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社会逐渐对男护士持肯定态度,男护士数量有所上升,呈现发展趋势。
1.1国外男护士现状
[1]
2 男护士的职业优势
男性从事高压性、高体力强度的护理行业,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研究。表明,男护士从事以女性为主的职业,对成功的内在基因更高,对工作的态度更积极。然而,人们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男护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力气大,而真正对男护士在性别和性格上的职业优势则认识不足。无论是从护理、护理、护理的角度,还是从护理科研的角度,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2.1性别优势
2.1.1生理体力优势男护士在生理和体力上的特质明显优于女性,体格强壮、精力充沛、耐力持久。在技术性高,独立性强的部门工作,与女护士互补,不仅给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还能够满足医护人员的需要。如遇心肺复苏、骨折牵引和打石膏、烧伤、创伤、肥胖及瘫痪患者、手术护理救治、肢体消毒、手术摆放等,可发挥其体力优势独立完成。甚至在某些产房,男护士能轻易将孕妇抱上产床。对某些持续时间很长的手术,男护士还可发挥其体力的持久性。另外,男护士不存在孕、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因为护士生育造成的人员短缺,便于连续性管理。Yang等和Kippenbrock等报道显示,男护士毕业后从事全职护理工作的比例要高于女护士。加之,男性受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够专心工作,更易推动职业发展。普遍认为,在对待拒绝治疗、进食等不合作患者时,男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权威性高过女护士,更容易促使患者改变初衷,降低工作难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2性格优势护理专业需要男护士,不仅体现在性别、体力方面的优势,更主要的是,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与女护士的优势互补,会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护理群体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习惯,使护理工作更具竞争力和创新性、护理模式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2.2.1心理优势男护士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时,能够坦然面对,心理素质好,稳重、果敢;面对生命垂危患者时,能够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应变能力和压力承受能力普遍强于女护士;遇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和重症监护时,控制力、心理沟通能力都较强;面临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比较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面而解决问题。
2.2.2使用医疗仪器的优势男护士对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操作和掌握较快,创造性与动手能力强,头脑较清晰,可帮助护士长做好各种护理设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2.2.3科研管理优势男护士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维强,在科研和管理方面具有较大潜力。男护士更愿意面对有挑战性工作,在专业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会钻研得更深入。男护士在护理管理中更易快速准确地达到管理目标,他们善于组织管理、分析决策、敢想敢干,影响力普遍强与女性。由于男性处事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与女性的差异,使男护士有更多地机会参与医院体制的改革和决策的制定,为护理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进而提高护理在我国医疗界的地位。
3 社会需求
3.1医疗单位男护士在医疗单位被广泛需求。调查显示,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均需要专业的男护士。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既节省、物力,还可提高医院的信誉和知名度。有证据表明:男护士更适合在某些能够发挥潜能的特殊岗位,如精神科、介入科。AI—Maaitah等调查显示,约旦的男护士偏爱骨伤科、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心脏监护病房。杨磊等口认为最需要男护士的科室分别是精神科(81.0%)、急诊科(69.0%)、手术室(78.0%)、ICU(71.0%)。此外,泌尿外科、脑外科、男性科、血透室、整形外科、针灸科、皮肤科、放射科、麻醉科、中心供应室等也需要体力和耐力好、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的男护士,必要时妇产科、儿科也需要男护士。此外,男护士在、单位、护院、精神病院、养老院、生殖专科医院、急救中心、战地救护、社区、社区门诊及家庭保健等相关行业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在某些精神病院,男护士更能做好约束兴奋烦躁患者、转运和处理精神错乱、有暴力倾向患者等工作,且可减少女护士遭受患者的意外伤害。另外,军队、海上、空中的救援人员需要男护士,他们在紧要关头往往身兼数职。
[2]
3.2医护人员Roth等显示:97.9%的医生、85.7%的护士认为医院需要或非常需要男护士。调查显示,北京市95.7%医生、79.6%护士(83.3%医护人员),云浮地区80.5%的医护人员均渴望男护士融入护士群体。由此可见,男女混合的护士群体能更好地协调合作。①大多数女护士愿与男护士共同工作。首先,处理收治的重大创伤、酗酒、斗殴致伤等突发事件的患者时,男女护士优势互补,可减轻女护士体力和压力。其次,护理男性生殖相关的疾病时,男护士可避免护患双方不必要的尴尬和紧张。此外,女性问易产生摩擦,男护士还可减少同性工作人员间的矛盾纠葛,有效调节气氛。②其他的医务人员愿与男护士合作。在现场抢救、手术配合过程中,男护士自身生理、心理优势,默契的合作更能满足医生和麻醉师的需要,充分发挥医护合作,医护相长的特色,降低患者死亡率。Matthews报道,男医生更可能采取男护士的建议。此外,男护士更容易和者相处,利于护理工作的展开。男护士的加入必然会改变以女性为主的护理工作方式和习惯,有利于建立一个平衡健康高效的护理团队。
3.3患者及家属从患者需求、个性化护理及保护患者隐私权角度来看,护理工作应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的全面护理,这就迫切需要大批的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赵明珠等认为,64.3%的患者需要或非常需要男护士。王玲等认为,需要或非常需要男护士的患者占68.6%。何国喜等调查显示,云浮地区除妇产科外的其他科室中有64.9%的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男护士。①在某些方面,男护士更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如搬移危重患者,瘫痪患者,为肥胖和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摆放手术患者的,固定烦躁的精神病患者和不合作者,牵引骨折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护理重大创伤和烧伤患者,长时间压迫动脉止血等。②同性护理逐渐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如男性导尿及留置导尿的尿道口护理、备皮、会阴护理、换衣服、擦洗身体、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观察伤口等。当护理操作涉及患者隐私时,超过70.0%的男患者更愿意接受男护士的护理,尤其是中青年男患者,方便且避免尴尬。同时,男护士更能理解男性感受。因此,男患者更愿意与男护士谈论不便启齿的致病原因,更希望得到男护士的同情、理解和帮助,男护士可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和疏导,从而及早发现并解决某些隐藏问题。
【关键词】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 能力 素质
一、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需求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目前经济发展形态来看,我国尚处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正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各种产业在技术装备、劳动者素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的发展水平、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各种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度、质量。因此,大力发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本文拟从社会需求角度就职教生的职业导向、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三者间的内在关系浅析职教生的培养策略问题。
二、职业学校的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现代社会经济条件,职业学校教育活动必须充分重视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为主体,时刻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脉搏,引入企业文化精髓,采取导向式教学法,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可称之为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三、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
这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增强学校自身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需求。学校必须密切关注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调查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不断调整和改进校本课程,使受教者的职业选向、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三位一体,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与适应之中。具体措施如下:
(一)重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观已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活、事业、劳动、创造及人生融为一体。现代职业教育观既是一种以职业为中心的生活教育观,又是一种以构建理想人生为宗旨,满足人的个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广义职业教育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职业教育才是人类教育的总体,才能贯穿人的全部生涯。
(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创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局面
应吸收来自实践的一线工作人员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例如:美国麦当劳公司共有30多位专职教授,负责讲授和指导各类必修课程。又如汉堡包大学一位前任校长在评价该校教授时所说:“他们没有学士资格,甚至有些高中尚未毕业,但这毕竟是麦当劳的管理人员教授麦当劳的管理方法。”这恰恰与我国现行提倡的“双师型”教师相吻合。
(三)改革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应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专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种类、总量和结构应同社会需求相协调。
(四)改革职业教育的学制,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回归,使学年制学习的不足日渐显见。比如,存在着专业面窄,学习时间不灵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等问题。因此,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我国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使学生可以自选时间、地点、内容、难度、速度、科目等,根据自己水平和学习兴趣,自定学习步调,主动、积极反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强,并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和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生个体适应和自主性学习带来极大便利。
(五)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途径,随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制度的实施,确立了校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第二,突出学生主体性,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要。
第三,优化教育资源,发挥本校优势。
第四,打破单一“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形成以“能力实践型”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
(六)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推广现代教学方法
为了迎接全球化,我们要大规模地改变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全球化加快就业方式的改变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在增强竞争力的过程中,社交能力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起了关键作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为了适应当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成为具有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人才。全球化的挑战,要求培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才。
(七)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职业要求、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三位一体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成成员共同享有的一系列规范和价值观。文化是一种整体观念。它可理解为: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的集合,它赋予组织成员一种信念,向他们提供组织的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企业文化与教、科、研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职业导向、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三位一体。
四、结束语
总之,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面向社会需求,以国民经济急需职业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不断强化能力结构,完善素质教育,必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此,教育工作者应高度注意并贯彻于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丕主编. 学校教育心理学. 河南大学出版.
【关键词】职业生涯 规划教育 人才需求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实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门类不断增加,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高等学校的年年扩招,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大众教育”的态势驶入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事业励精图治,新型产业和创意产业逐步代替了落后型及粗放型产业。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导致了大量的分流人员和下放人员。随着高科技产业、新型产业的崛起,人才需求更趋强烈。于是,在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大学生们怀着求职的热情和希望,东奔西走,北上南下,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遍布于四面八方的人才市场顿时烽烟四起,热闹非常。此番景致,构成了一幅社会转型期的世态风俗画。通过这幅巨大的、律动的画面,我们仿佛触摸到求职者期盼的心跳以及他们在求职路上历尽的艰辛。在目睹了很多大学生四处碰壁的尴尬场面后,在感叹他们求职难的同时,我们也听到来自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落差,除了社会原因外,也折射出了大学生对社会转型期认识不足,对人生定位不准的心理缺位。而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或缺乏系统科学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难题,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地回到社会现实中来,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战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学的诚信教育和办学力量,从而昭示和检验着办学者们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学精神。
近年来,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引起众多院校的高度重视,而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也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热门话题。就此而言,笔者将自己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心得体会及一些思考归纳如下,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一、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点、特色以及发展趋势和走向做深入了解,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借助职业测试,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活泼型还是内向稳重型,自己具有哪些特长和爱好,面向未来,自己对哪些行业怀有兴趣,如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是从事文秘工作还是想做报社记者或出版社编辑;学金融专业的学生想到银行上班还是想做职业理财顾问;学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是想从事城市雕塑制作还是园林景观设计?总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作一番对比,就能够正确把握自己。通过正确地自我评估,就能在大学期间逐步增强心理上的抗压能力,为大学四年后的择业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准备,从而在从事的行业内做出成绩,成为这个行业的“状元”。
二、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
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十分重要。初期目标应当是新生入校后,就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让他们知晓该专业的设置背景、特点及优势。从而帮助他们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即如何将自己的心智、爱好投放到所学的专业上。只有树立了专业信心,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动力。中期目标应到是学生树立了专业信心,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选修一些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等,这对于学好专业课程将会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后期目标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因为学好专业课程,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制定初期、中期、及后期目标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大学4年,学生应该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毕业以后是做公务员还是进入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进入工矿企业是从事技术工作还是行政,进入学校是到教学一线还是后勤服务?如此等等。要让学生围绕自己所制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全面提高素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使之为未来所投身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标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性,要帮助大学生安排好4年的学习生活,这期间,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至关重要。根据笔者大学本科四年及硕士研究生三年的求学过程,特别是两年来从事专职辅导员的经历,我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大学一年级为劝学,求学阶段。作为教师,要认真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规模,让他们了解所攻读专业的特点、特色,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前景,帮助他们了解每个学年的课程安排及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提倡和鼓励他们开展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增强信心。要勉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的发展,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有机会与高年级同学沟通交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二年级为未来职业规划阶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势,将来究竟做什么?毕业后是先择业还是继续读研或出国留学?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使他们懂得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党、团知识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学生会或社团组织活动,锻炼各种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短期支教、乡村调查、企业实习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拓宽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能力,要不择时机地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辅之自己攻读的专业。
大学三年级为毕业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广大学生来说,通过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把握利用好这个冲刺阶段,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专业技能,将目标锁定在搜集信息和撰写毕业论文方面。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带领学生到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企业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现场,亲身感受招聘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要主动与求职的同学交流思想、交换看法,向已经参加工作的校友请教求职经验,采用的方法和步骤。抽出时间学写求职信函、学习制作和填写简历表格,模拟训练与招聘单位的你问我答,如果准备报考研究生或打算出国留学,也要在大三期间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如加强外语的读写训练,关心时事,加强政治学习,强化专业水准,总而言之,大学三年级这个准备阶段,显得格外重要,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大学四年级为学习目标的终极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是立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众多学生的必然选择。面对选择,要引导学生对三年来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做一个详细的总结,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三年来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水平是否达到教学要求,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尔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的各类招聘,在招聘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技能特点,坦然应对各种面试,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关注来自纸媒、数字化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招聘信息,从中筛选出自己喜欢的岗位,参与角逐。
三、帮助学生制定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
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计划,走一条成功之路。制定计划要因人而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专长、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各个阶段期间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准备好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就业目标,需要采取的方式和策略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但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更多院校则是以辅导员、心理教师来讲授这门课程的。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专门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断提高从事这门课程讲授教师的业务水平。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本土化、特色化、实效化的特点,学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大纲和适用性教材。从大一新生入校时,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接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讲座、素质训练、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形式,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准则,以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来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从而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不失时机地掌握全新信息,不断修订和调整规划目标
由于现代社会处于快节奏、高速度发展时期,导致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瞬息万变,使一些心理不够成熟,抗压心理较弱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调整,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规划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关键词:服装陈列 复合型人才 创新能力
一、引言
中国的服装产业在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阶段,中国服装行业要想在国际上、市场中占有一席位置,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成为真正的国际知名品牌,就必须进入以商业营销为中心,以树立和推广品牌为核心的经营业态中。如今,服装品牌林林总总,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或品牌脱颖而出,被消费者认知和认可,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要考虑的事情。而准确、果断的选择和执行视觉营销策略逐渐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和设计理念,并从研究服装陈列手段、设计研发出既适合自己又具有品牌鲜明特色的陈列道具等入手,以提高品牌店铺的吸引力,在形象与利润上追求双赢的理想状态。在经营活动中,陈列设计等服装销售终端技术在市场营销战略中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他位置都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品牌的形象、时装设计的传播也更为制度化。
(一)国内外发展状况
在欧美发达国家,陈列更是服装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性的“品牌消费”、“体验经济”浪潮席卷着整个世界,陈列在整个营销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更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国家、地区、民族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店铺陈列的方式和风格也各有特色。各国的店铺陈列展示,都是经过一番竞争才留下颇受大众欢迎的形式。服装的不断演变,陈列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对商品陈列展示需花费更多心思。
欧洲消费者有看橱窗消费的习惯,瑞士和德国风格尤其独特,相对更加细腻,更加注重细节,很多服装陈列体现出一种动态美。随着时尚的推陈出新,在美国和澳洲,陈列也焕发出新的光彩,用更多的时尚元素,更多的氛围营造,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在中国,百货业整体缺乏时尚元素和适宜的氛围,很多卖场也在模仿国外风格,但很多做出来的效果不够理想,因为专业的陈列师要具备陈列意识、陈列思维和专业的陈列技巧。
二、服装陈列人才培养课程要求
陈列的特点是用色彩及形式积极主动的表现产品,帮助顾客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从而引起购买的欲望和动机。而专卖店或商场里的物品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卖产品还是卖品牌。卖产品是直接摆放,卖品牌的话就是要给产品化妆,就是所谓的陈列。目前中国在陈列方面有很多不足,做空间、做设计、做销售三者之间都互相不沟通。空间设计出来后发现和产品摆放不协调,陈列设计出来后发现和空间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销售。我们必须就相对落后的陈列观念及课程进行一系列改革。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审美能力较强、宏观把握大局的高素质服装陈列人才。
(一) 课程分析
陈列课程在很多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前面已经提过,陈列是与空间、设计相关的,而在空间设计、服装设计、陈列方面都较精通的教师几乎很少,因为在国内,这三个专业是分别相对独立的,几乎很少互相渗透,所以能够掌握多方面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我们的陈列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境地。
(二)课程需求
从以上方面来看,陈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营销学、心理学、视觉艺术、人体工程学等多门课程,也是卖场终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服装陈列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产品、橱窗、货架、道具、模特、灯光、音乐、POP海报、通道等一系列卖场元素进行有组织的规划设计,从而达到促进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形象的一种视觉营销课程。
服装陈列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布置橱窗、整理服装。一个优秀的陈列师既要有扎实的陈列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对品牌的风格、顾客的购买心理、产品的销售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服装营销课程,它在陈列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视觉营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直观性和系统性,以促销为目的,以视觉语言为主要手段。因此以服装陈列设计课程为主体,达到“视觉营销”的目的,充分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率。
三、服装陈列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一) 课程总设计
(1)设计所需考虑:
一、学生的层次
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水平
(2)方向: 店长培训、服装陈列、营销管理
店长培训主要以学习管理每个店铺的陈列及指导、保全设备和商品、营业额计算以及活动者(导购员)等课程,因为在经营中,每个店铺都会有陈列师随时调整陈列事宜,所以店长培训可以缩小陈列方面的课程,在指导、管理方面可多设置相关课程。
服装陈列主要以学习管理所有店铺的陈列及指导、色彩创意、服饰搭配、灯光、橱窗、卖场、营销管理等,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空间设计、服饰色彩搭配、陈列技法等。
服装营销管理主要以学习销售职业乐趣、消费文化、商品基本知识、客户关系处理、服装搭配技术、陈列基础、成交技巧等,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服饰色彩搭配、服装陈列、客户心理学等。
(3)针对现有教师,要很快适应模块化教学。
一、鼓励老师继续进修和实习
二、一个专业的支撑实际上要靠教学、学科两方面,因此要加强学科建设。
第三、营销管理方向部分课程可以聘请从事一线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人员任教。
(4)教学方法与设备的改进。由于服装课程大多是动手课,为了学生能及时掌握,我们采取“边讲边练”和“案例”的教学法,这些课程应该在专业教室中进行,因而在教室配备上要符合专业需要。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保证他们一出校门就可以上岗。
模块化是个动态的模式,它要求我们的设备和教学内容、方法都要紧跟市场的变化而进行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学;计算机应用;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及深入,学校学生的组织结构正在逐年发生变化,因此,学校的教学难度越来越大,教师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目前,在一些大、中专职业院校中,为了使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多学科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计算机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并适应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呢?本文主要是针对职业教学中计算机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在实际操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进行的探讨。
1.目前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时代。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对我国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今社会我们正朝着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的方向迈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大多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并利用多媒体授课,但是,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际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将进行一次彻底的教学改革,以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
1.1计算机应用的教学现状
大多职业院校在应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仍离不开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已经针对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所进步,将多媒体教学融入现代教学方法中,但是,在毕业生就业时还是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岗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
1.2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大部分专业课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理论知识多于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大多职业教学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长时间未能得到解决。
因此,面对以上问题首先是要更新传统观念,并充分利用计算机这种神奇的工具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正确引导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处理好专业培养目标与计算机教学之间的矛盾。在近几年的社会招聘中,大多企业都都把计算机作为选择和评定人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习为目的,明确计算机的真正用途,在教学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学科。
2.计算机适应社会发展的思路及方法
2.1根据社会需求发展教学
计算机教学是一个高科技的学科,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科研成果出现,既然属于电子信息化,我们不应该守在陈旧闭塞的教学模式下,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吸取先进的知识,为教学和社会服务。另外在教材上,我们也应该有所创新,不应该让这种陈旧的知识来阻碍我们的发展,对教材应加以更新,并且教材知识一定要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要结合社会的发展编入新知识。另外对于编入教材中的知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和筛选,不能只寻求新颖而忽视了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基础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才能适合教学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2.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校也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普及计算机知识,争取培养一批具有优良的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才是培养适合社会人才的关键因素。
2.3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
在应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应该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而是要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动脑,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和实验,让学生愿意去学,最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学生的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1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令小部分学生不适应,他们仍然以来应试教育以及填鸭式教育,新的改革模式反而会造成他们的学习下降。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用,极力引导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并明确学习目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3.2教师坚持原有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好的方面应用于教学中,但是,我们必须认清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教学需求,明确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合教学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发挥好课堂教学作用。
结语 总之,计算机在职业教学中的目的也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社会输送更好的人才。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及减轻企业的压力,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惠琴,王惠姣,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 孟富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革的几点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