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6:42: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健康教育;转变观念;贴近生活;以生为本;拓展空间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儿童获得一系列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1转变观念,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就是学生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在这样错误观念的误导下,教师没有给予健康教育课足够的重视,往往不能按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是一门以所有人为对象,进行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是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搞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健康教育学科。因此,作为新时代肩负学生发展与成长重任的教师,需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3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有的供教师展示和操作,有的供学生操作,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具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习效果也较好,这是由生本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他们想去探寻一个问题时,如果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供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增强,学习的程度会大大加深,课堂的氛围也会更热烈。例如,在使用平衡膳食金字塔演示模型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在讨论研究,当上台演示的同学操作时,学生都认真地在比对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老师在黑板贴图指导。我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定是扎实的。
4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相应的内容传授,又要有适当的课堂讨论,更要有课外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班会、宣传栏、校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教育,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通过邀请校外医疗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召开家长会等,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保健习惯,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转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功能,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健康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措施。我们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宣传活动,举办卫生救护演习、健康保健知识图片展、健康保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自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5健康知识教授要与学校的常见病防治相结合
在当前的学校健康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秉承着对疾病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对于常见的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行为加以预防的疾病,学校都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活动,主要集中在视力保护、龋齿防治等几种疾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视力保护不注意,就极容易造成近视的后果,因此学校对近视眼的预防格外重视,为此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眼保健操效果的提高。鉴于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影响视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授课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使学生的视力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例如吃糖过多或者刷牙不及时都会引发龋齿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早晚刷牙、控制食糖量的习惯,并定期对牙齿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龋齿的严重性加大。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模式互相促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到了家中与社会上又是一套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要及时与他们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使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与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夏明娟.构筑小学健康教育的理想课堂[J].小学教学研究,2013,(26).
[2]刘丽灯.浅谈中小学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师道•教研,2013,(8).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建议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院,学生基本上以初中毕业生(中技班、直升高技班、预备技师班)为主,外加部分高中毕业生(或肄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双高班、预备技师班)。学生素质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被老师视为另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束手无策,尤其是那些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与升学率、就业率无关,看起来也和我们提了许多年的素质教育关系不大,自然就不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家长们所重视。由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个个看起来阳光帅气的孩子,其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专门在课堂上寻衅滋事,同学之间稍有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甚至用武力解决。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十分抵触学校教师的教育;面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表现得极为偏激等,这些现象不胜枚举。这就是目前中职院校心理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即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在学生身上多有体现。
所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要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虽然笔者所在学院早已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还是鲜有学生问津。也许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心理问题,或者没有必要去咨询。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管教师焦头烂额、学管主任愁眉不展,甚至任课老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的现状。
针对这些情况,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管理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认识
目前,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开设一门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前几个学期,笔者所在学院就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但没能取得太大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考查课,基本是讲课时教师介绍几个案例,考查时划几道重点题,最后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微乎其微了。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对象,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普遍认为课本上所学知识和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还不如学点专业课对将来的工作帮助更大些。最后,很难通过开设一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尽快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不是把这项工作仅仅视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普及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保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
鉴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原因,必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心理教育、心理疏导要贯穿于每天的学习生活、甚至每堂课中,这就对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心理素养,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对已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还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为尽快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必要对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培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可能,而不再是一句口号。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缺口大,师资队伍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从业人员,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学素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效果。
专业心理从业人员不仅可以对系统化的教学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正是目前教学最紧缺的。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源头着手,领导层面真正重视,现行体制加以改变才行。目前,职业院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远比专业课教师更为稀缺,这一点有目共睹。
四、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课程建设及时跟进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挥的主渠道作用有限,课程建设没能及时、有效地跟进。
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单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到时时讲、处处抓,引导学生向阳光、开朗、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特色主题班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上课,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甚至会影响到一个班的班风。因此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育的内容加以强化,改变“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将来到社会上能混碗饭吃”的观点,明确职业院校同样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拥有再广博的专业知识,也不会走得长远。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量化和评估体系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化体系和评估体系还很不完善,工作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为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量化,把最终要实现的大目标进行足够的细化、量化,增强工作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对已经量化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评估,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高教师素质,扩大工作渠道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大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学校乃至其主管部门都有必要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从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入手,不放弃、不妥协、不气馁,把每一项工作都按照量化细则落到实处,做到每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从学校层面尽可能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扮演适当的角色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在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教师要扮演心理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不仅是班主任和每一位任课老师的事,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例如,有的学生从垃圾桶旁边经过非要踹两脚不可,漂亮的不锈钢栏杆无缘无故被人掰断两根,造型可爱的路灯灯泡时常不见了……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
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间断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古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 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 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证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是由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统摄于心理大系统中,它们的形成与发展都以心理活动为基础,是主体心理活动的产物,它们都服从心理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注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整体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应与“五育”并举,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只是附属于某一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就只能受到局限,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与其他部门平行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教育一旦有了专门的独立的组织管理部门,那么分管这一工作的领导就必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开展这方面工作,能更好地理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合理地建构适合各学校自身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并提出进一步建设、发展、科研的计划,对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能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组建一个独立的机构,需要得到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包括编制、工资、津贴、办公条件、职称等方面。因此,这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广发展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的省市领导应该更加关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精神、物质和政策上给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的支持和鼓励。
二、中学需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整体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再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难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要在课程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对应的课时和上课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在中学有一席之地,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保证,从而也才能开创素质教育和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
三、中学需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工作
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当根据心理咨询的行业管理条例进行规范管理。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咨询室在明确了有关主管部门之后,不论是由学校的德育主管部门还是教学主管部门抑或是其他主管部门负责管理,都应参照行业管理条例,根据心理咨询工作的自身特点,制定出严密、规范的,既可以操作又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在目前现有的行业规定似乎还缺乏足够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情况下,中学心理咨询室更应该自觉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时间、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作职责,心理咨询档案的建立与使用,以及保密要求等各方面做出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同时还要加强对心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培训,以提高每一个中学心理教师接受、遵守这种道德和规范的自觉程度。就目前该地区各中学心理咨询室的现实管理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确实还需要大大加强。
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其他途径相比,心理咨询是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途径,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按照咨询途径的不同形式可将中学心理咨询划分为三种主要形式,咨询室面谈、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等。
其中咨询室面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也是一项技术性更强的工作,它不仅对咨询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从事心理咨询的环境、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正如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说的那样,在进行心理咨询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将咨询室工作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真正发挥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四、进一步充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可以肯定地说,中学心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无论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问题,还是家长、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同问题,都与心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息息相关。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绩效不尽如人意,这是本次调查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如前所述的专职、专业人员匮乏,大部分未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兼职心理教师很难完全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二是即使目前已经在职的是一些专职、专业心理教师,他们大都也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的咨询员,在经验和业务水准上往往还有这样那样的欠缺。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无疑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关键问题。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可以有4条途径:
其一,加强对现有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进修,以尽可能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其二,加强各校心理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探讨,由资深的中学心理教师实行“传帮带”的培训方式,加强对兼职心理教师、实习心理教师、新上岗的心理教师的工作督导。
其三,对所有非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正确地认识,并且能积极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增强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有助于使他们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及时疏导,及时教育。
其四,师范大学要注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上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为中学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师资。
特别是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和途径,让他们多与优秀的中学教师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操作上的认知,并促进经验的积累。
一、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
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且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特别是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危机预防等多方面工作需要专家的研究和引领,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其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省市和地区创造性地统合行政和学术两股力量,建立了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如广东省成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上海市教委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学校心理咨询培训师进行职业化培训,依托上海市人事局下设的职业能力考试院,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的评选,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实践证明,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业务指导(主办)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适合中国国情,效果是好的,值得广泛推广。
二、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与其他途径相比,体现出更加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更为有效和直接。因此,应在进一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不同年龄分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教材标准。目前此项工作各地已有一定探索,但还未形成公认的成熟经验,应作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教育,包括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游戏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这些内容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课时,同时注意到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应以活动为主,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和重要阵地,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主导途径,它既要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又要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和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例如,天津、成都等多地就已经出台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使用管理规范,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等比较完整、功能健全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下一步工作应进一步对心理辅导室工作标准等加以规范。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教研制度
按照《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逐步配齐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教师配比,可参照福建省的要求,每年学校按照1:1000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如广东省自2008年开始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个别辅导的专门人员,应切实通过有计划的轮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学校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推动者,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应切实在校长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教师,他们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切实在班主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培训内容。
其他科任教师通过各门学科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广东省、天津市等通过培养督导型的专业心理教师(A级)、骨干型的专兼职心理教师(B级)和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的兼职心理辅导员(C级),整体加强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福建省实施了“十、百、千、万”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培训工程,即培养10名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科培训带头人;100名以上既能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又能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型教师;1000名以上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0000名以上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兼职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制度势在必行。如天津市河西区将全区中小学按地域划分为10个学片,确定10所示范校为学片中心校。学片中心校设定专人,负责定期召集学片内其他学校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就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就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观摩交流,做到教研活动常规化,教研内容专题化,教研形式多样化。同时,要求各校打破校际界限,将本校的心理健康、设备、设施、自己聘请的专家报告等资源,定期向学片内其他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开放,解决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可见,各地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四、建立科研引领机制和专项督导检查
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强的工作,其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典型经验的示范总结与督导等多方面,都需要专业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
广东、福建、成都等省市成立了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当地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编写相关教材,开展教师培训;上海市教委委托专业协会开展示范校评选;多地依托专业科研机构,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重大问题开展教育实验,引领发展方向。《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对地方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省市和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检查多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实施,根据《纲要》的要求,今后此项工作的督导应由专门督导机构负责实施,专门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专项督导,以确保督导不走过程,切实发挥督导、检查、评价和促进工作的目的。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
家庭、社会教育全过程
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支持性途径,要求学校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市教委通过广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温馨教室”建设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四个方面。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创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吉林长春市、江苏无锡市、福建厦门市等积极组织编演校园心理剧,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使表演者和观察者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得到启发,从而达到体验内心冲突,增强自我认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健康教育 课程建议
一、小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的现状与主要目标
我国自四十多年以前就开始开展针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课程,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教学中,总体教育体系并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知识总是零散地分散于各类学科教材之中,而近十年发展以来,由于教育部门对于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已经逐渐出现了专门化、系统化的小学健康教育教材。
随着社会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的发展需求,目前国际以及国内的教育力量对于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总体上看,小学健康教育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状态,但是小学教师对于健康教育课程中“健康”二字的概念却没有进行深刻化理解。小学健康教育课中的“健康”究竟是指代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所界定的 “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方面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是说其所指代的是一种意味着“没有疾病”的健康状态,小学执教者对此说法莫衷一是,而这种观念认识上的不一致也可以说是造成我们目前小学健康教育总状况散乱无章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的执教者在开展小学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所侧重的还是对于小学生预防疾病能力的培养,即在课程性质上与卫生常识课极为接近。而对于小学生的一些情绪困扰的开解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整体上目前我国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健康教育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为了让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小学健康教育课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本文将从如下几方面对如何开展小学健康课提出建议。
二、就如何开展小学健康课的几点措施建议
1. 处理好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其求学阶段,他们不仅仅要接受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性课程,也要接受健康教育课程,而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在同时接受多门课程的过程中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较好的接受度,教师和学生就必须同时关注于健康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类交叉性课程,其所涉及的知识层面是极为广泛的,包括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美学在内的多重学科,因而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明白健康教育与他们所接受的其他学科知识本质上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由于学科的交叉性与知识内容的重叠性,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学科教材上出现重墨交叉的情况,即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学科教材上反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就应当从学科的教学目标出发,要让小学生知道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学习重点,比如生物学中所教授的细菌只是为了介绍这一生物物种的存在状态与特点,而在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细菌的概念,则主要是为了让小学生明白注意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科教学目的的阐述才能将各个学科进行明确的学科特点区分。
2.对小学生的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判断小学生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我们往往从小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状态来考察:首先,我们要判断小学生是够具备充沛的经历,能够对日常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一些压力从容应对;其次,小学生是否保持愉快开朗的心情;再者,小学生是否拥有比较正常的人际关机,在群体互动中是否收到信任与欢迎;最后,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是否比较集中,有没有出现身体不适等现象。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今后的成长路程是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因而小学教师与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对其引起重视,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指引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目前多数小学生为独生子女,因而其性格上总体教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与情绪上的自我疏解能力都比较弱,而这些能力与素质都是关乎小学生未来成长状态的重要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性格往往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对于小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健康教育的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分阶段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小学生渡过青春期这一人生中的危险年龄阶段。
3. 强调师生的参与意识,重视评价和设计
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来说,卫生科学应当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健康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种健康不仅仅指代于生理上的无疾病状态,更强调于其心理上的健康。小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教学作用将其作为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桥梁。具体来说,小学教师不仅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榜样,更需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只有自己以身作则做好了表率,学生才会遵从教师的教学指引。例如在教授“节约用水”这一课程时,小学教师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以及实际行为范例,更应该在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注重节约用水,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卫生健康习惯,而这对孩子来说将会终身受益。
三、结语
总的来说,开展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言行与卫生习惯,因而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是与该教学目标所一致的。我们可以说,在小学生的整体教育中,由健康教育课所带来的教育影响效果是其他课程所无法达到的,而健康教育为我国培养四有人才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仲莹?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 2007,(13)?
【摘要】医院患者居住、活动比较集中、人员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使其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近年不断出现新发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疫情多聚集和发生于医院。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正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防控传染病在医院暴发流行的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手段,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医院;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体会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促进和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的爆发和流行,维护患者的健康,保障医疗诊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1医院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住院患者居住和活动比较集中,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加之患者健康状况差,病情复杂,抵抗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染病的流行与播散造成了有利条件,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2003年非典暴发流行就发生在医院。在传染病流行中,高居首位且最活跃的可控因素是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所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实施
2.1组织: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包括医政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由组长统一部署,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每年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并结合当前传染病流行现状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2.3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健康传播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机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
2.3.1群体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宣传栏、条幅、广播、滚动屏、宣传折页、宣传画、网络等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召开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防控传染病主题宣传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提高患者的兴趣和传染病防控能力。
2.3.2个体健康教育: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用药知识等,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及传染病患者追踪随访。
2.3.3开展健康教育半小时活动:住院患者每日要进行半小时健康宣教活动,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列入医院宣教计划,并与实时传染病流行与防控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和更新宣教内容,以确保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转贴于
2.4教育效果评价和分析: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住院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在查阅有关资料后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患者对常见传染病(甲流、肺结核、乙肝和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开展健康教育前患者总体回答正确率只有36.78%。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9.76%以上。全面开展健康宣传,尤其是开展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体会
3.1医院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防控效果显著:自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习惯明显改善,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有效,且健康教育半小时宣教活动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卫生习惯的最直接有效途径。
3.2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在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接受教育群体特点的不同、传染病发病特点不同、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防控重点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和宣传计划。选择行之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且形式宜多样化,比如以健康宣教为主,结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广播、宣传折页等有效传播方式,综合实行健康教育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3.3健康教育应注重传播技巧: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巧妙的应用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传播的内容宜简单扼要,中心突出;形式宜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信息应不停重复;核心信息采取数字化、押韵的口诀、缩略语等形式使之容易记忆等。可以适时采用新的传播策略,如“明星效应策略”、“娱乐-教育策略”和“群众参与策略”等,使之生动、鲜活易于接受[2]。
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爆发和流行。所以,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控中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引起全体医患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医合作”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3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来国内高校频繁发生校园暴力、大学生自杀等负性事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且这一数字呈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国的理论研究差距明显,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例较小,教育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从人员数量上看,我国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0000:1,这与国外的400:1相去甚远;从专业程度上看,我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足2%,而美国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87%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从人员构成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心理学背景和医学背景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专业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的人员应对广大学生的众多心理需求,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品质素养、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就指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应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从业人员数量和质量问题,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管理,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和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严格准入制,强化评价、监督机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等。这些研究从国家、学校、行业、专业等多层面,积极探索如何提升已有队伍的质量,同时也对如何壮大优质队伍的规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这些措施要行之有效,需要一个较长阶段。无论是对已有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是对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这些建议需要得到国家多个部门、整个行业以及相关院校的支持与配合,尽管存在可能性,但却是一个难度大、涉及面广的巨大工程;第三,它们大多处于构想阶段,并未形成系统、规模的工作模式,如何实施与操作等具体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有众多研究成果。在教育对象上,形成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形成治疗型心理健康医学模式、普及型心理健康保健模式、提高型心理健康训练模式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途径上,形成课程、活动、咨询、干预、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主体上,形成高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而校内又可形成学校、学院、班级相结合的模式;在工作队伍上,形成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为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立体化的整合趋势。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难题,仅有崔波的“德育、心理学、医学相结合”模式,提到了对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训和吸取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但是对于模式中的“医学”因素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有关“校医结合模式”,最初是由江立成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建设的研究中提及的。他认为,有些心理危机如精神分裂症需要相应医院的介入,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他强调,在寻求医院协助时,要避免走上纯医学道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这是对高校和专业医疗机构合作必要性、合作领域以及合作程度的初步探索。然而,二者以何种方式合作、合作需要遵循什么原则、是否存在除心理危机干预之外的合作领域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