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8 16:42: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环境问题的差异性

第1篇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开始探索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形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差异性对我国的排污税费政策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这将逐渐成为其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碍之一。为了减小甚至消除这种区域差异性对排污税费政策的影响,本文从区域性这个角度出发,以排污税费标准的制定为切入点,以最优排污税费理论模型为基础,利用比较分析法,指出区域差异对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的消极影响是存在的这一客观事实,并对不同行政主体主导制定的税费标准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排污税费政策的相关对策。指出排污税费标准不能高度统一,应研究探索区域划分机制,结合区域特征推行差别排污税费标准,以实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污染社会总成本的最小化;要建立动态的排污税费标准评估与调整机制,灵活地、适时地调整排污税费标准;同时,建立区域性的多主体协调机制,防范污染的区际转移,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排污税费政策;区域差异;排污税费标准

中图分类号 F8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9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16

基于“庇古税”理论的排污税费政策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从OECD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管理工具数据库的统计中可以看出,目前OECD国家开征的排污类税费主要包括水污染税、硫税、碳税、空气污染税,噪声税等。瑞典于1991年开始实行硫税,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至低于法定标准的50% ,硫税的实施刺激使用燃料的工厂采取措施,消减污染排放,从而使瑞典每年SO2的排放量降低了19 000 t[1]。德国的水污染税自开征以来,年税额在20亿马克以上,全部用于改善水质,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市通过征收垃圾税,以及鼓励回收垃圾中有用的废旧物资,使家庭垃圾产生量在一年之内减少了18%;日本于2007年开征SO2税,规定税率为2 400日元/t硫,预计能够削减大约4 300万t硫排放,相当于1990年排放量的3.5%左右[2]。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发达国家在排污税费的立法、设计、征收、管理及应用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从推进排污税费的发展过程来看,排污税费的设计特别是排污税费标准的制定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很重要的。排污税费标准的制定除了可能受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时间等多维因素影响之外,区域差异还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加快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下,这种影响可能会有增大的趋势,区域差异性也可能将逐渐成为排污税费政策规制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碍之一。从区域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差异性对排污税费政策的影响,研究探索相关的对策以减小甚至消除这些影响,这将对我国排污税费政策规制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区域差异性对环境税费政策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Tietenberg在对William J. Baumol的最优环境税理论的相关评论中,指出环境污染的区域差异将会给“庇古税”带来影响,不考虑区域差异的统一环境税费标准可能不会实现经济效率上的最优[3]。William J. Baumol亦承认其理论由于简化了模型而忽略了区域差异性对环境税费的影响,但在现实条件下,这种影响确实是存在的[4]。Hochman等通过关注上游农田产生污染对下游土地生产成本的影响,研究了排污税在内化环境外部性时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性[5]。随后,Xepapadeas研究了环境污染在空间差异性上的体现以及区域能够获得最优排污税的动态和随机特征[6]。随着我国排污税费实践的推进,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排污税费实施绩效问题,并针对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王金南等[7]认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有区域环境质量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排污收费标准的设计应考虑区域差异,可以提出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排污收费标准调整系数。李齐云等[8]研究表明,环境税税率的具体设计上,要以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为准绳,由于一个地区的最优环境质量水平不会等同于另一个地区的相应水平,因此,全国统一的环境税税率是不明智的,因把全国分为合理的几个区域,对每个区域设定不同的税率。王京芳等[9]认为,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存在区际转移的情况,并分析了区域性特点对环境税税制设计的影响,提出环境税的设计不能高度统一,应与区域实际情况相适应。余江[10]等也认为,根据区域环境条件差异对收费标准进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调整有利于资源环境的充分利用,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使企业在选取厂址时,避开环境敏感区,向环境资源条件丰厚,功能要求低的地区发展。

总体上来看,我国排污税费政策的设计对区域差异性仍缺乏系统的考虑,这逐渐成为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重要障碍之一。而国外文献中也很少涉及区域差异性对排污税费设计、征收等具体环节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排污税费标准设计为切入点,以最优排污税费理论模型为基础,分析区域差异对排污税费标准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最优排污税费的理论模型

通常情况下,污染排放引起的社会总成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污染消减或者处理成本,另一部分则是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社会损失成本[7]。污染边际消减成本是随着污染消减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在污染消减的初始阶段,所需的技术和成本较低,但随着进一步的治理,技术和成本也就越来越大。以污水净化为例,从实际经验上看,将COD的消减率从10%提高到20%和从80%提高到90%,它们所需要增加的处理费用通常是后者要大于前者。在污染产生量既定的情况下,污染消减量和排放量是成负相关的,所以,污染边际消减成本将随着污染排放量的提高而下降,反映污染排放量和污染边际消减成本关系规律的曲线为污染边际消减成本曲线,通常用MAC来表示。相对于污染者来说,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社会损失成本实质上是由于污染所带来的一种外部成本,根据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污染边际损失成本随着污染排放量的增加而上升,污染边际损失成本曲线通常用MDC来表示。

而最佳排污量是在MAC与MDC交点处所对应的污染排放量,表征了经济系统中污染排放引起的社会总成本最小时的排污量。如图1所示:

按照上述分析,在MAC与MDC的交点处所对应的污染排放量F即为最佳排污量,F点所对应的边际费用t*即为所需征收的最优排污税费。此时,污染的社会总成本达到最小,其值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由图1可知,要想使污染活动所造成的外部性完全内部化,那么所征收的排污税费标准应该为:t*=MACF=MDCF。

但是,不同污染源的外部性是随着所属区域的特点变化而变化的。基于环境规制有效性提高这一逻辑前提,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环境规制行为所设定的政策目标。如果减弱或者忽视污染的外部性的区域差异,可能会产生污染减排的无效率结果,而且对于那些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的区域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影响。因此,从区域差异性的视角理性剖析排污费税政策来应对耦合性的复杂环境问题对提高排污税费政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区域差异对最优排污税费的影响分析

3.1 区域差异对MAC和MDC的影响

在现实中,确定某一区域的MAC存在两个难题。一是,某区域内所有污染源的污染消减成本的确定;二是,在不同的污染源间,污染消减量分配方法的确定。为了简化处理这些问题,通常利用“企业―行业”平均边际处理成本法来确定某一区域的MAC曲线。选取某种类型企业(譬如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的污染处理设施样本,通过统计回归得到企业平均污染消减成本函数,利用相应的经验估值参数进行校正,得到该种企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企业)的平均边际处理成本函数。再将同性质的不同企业按照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属于冶金矿产行业)进行归类,对企业平均边际污染消减成本进行加和,得到行业的平均边际处理成本曲线。按照“企业―行业―区域”这一思路,通过统计某一区域内的企业或者行业的结构组成,按照这些企业或行业的平均边际处理成本则可以推演出该区域的污染边际消减成本曲线。由于不同区域的企业、行业的结构组成不尽相同,因此,MAC在不同的区域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污染边际损失成本曲线(MDC)是每个人支付意愿的垂直加总[8]。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我们可以测度消费者对环境服务和资源价值的支付意愿。对居民支付意愿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为居民的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对当地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等(邹冀,梁勇等[11-12])。由于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上存在差异,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对环境的满意度等因素也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MDC也会有所不同。

3.2 最佳排污量标准和最优排污税费的区域差异性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最优排污税费标准的制定是和MDC及MAC曲线密切相关的。不同区域间的地理特点、人口数量、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区域特征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使得不同区域的MAC和MDC曲线各不相同,最终造成了最佳排污量标准的区域差异性。

如图2,MAC1和MDC1是区域1中的成本曲线,其对应的最佳排污量为F1,MAC2和MDC2是区域2中的成本曲线,其对应的最佳排污量为F2。与区域2相比,区域1应对排污采取更加严厉的标准,使其限制在F1水平。如果这两个区域采用同一个排污标准,假定这个标准为F,且F1≤F≤F2。由对图2的分析可知,这将使得污染的社会总成本增加一个等于图中阴影面积大小的量,显然阴影面积大小取决于不同区域的成本曲线位置和形状上的差

异。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如果制定统一的排污量标准,可能会出现效率损失。

进一步分析,如果假定对区域1和区域2征收一个统一的排污税费t,且t1≤t≤t2,由t和MAC曲线则可确定出相应的排污水平F1、F2。结合图3的分析可知,这将使污染的社会总成本增加图中两块阴影面积大小之和的量,这一损失的多少也和不同区域间的MAC和MDC曲线差异相关。因此,如果制定统一的排污税费标准,也可能会出现效率损失。

4 分析与讨论

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可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对环境的影响不尽相同,一个地区的最优排污税费水平和另一个地区的最优排污税费水平可能不一样。因此,在排污税费的设计过程中就首先需要考虑排污税费标准设定权的归属问题,是授权给地方政府,实施各自的地方标准,还是由中央政府环境当局来制定和实施全国统一的标准。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排污税费标准可能会存在成本巨大和效率低下两个限制因素。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差别的、统一的排污税费标准,无疑将会带来巨大的额外成本,由图3可以看出,这种额外成本的大小是和不同区域的MDC和MAC曲线形状和位置相关的,对不同的地区而言,这个统一的税费标准可能有高有低,过高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过低又起不到刺激污染者排污从而无法达到既定的环保目标。并且在这个统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同地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使这种统一的标准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样会给标准的推行增加诸多的阻力,造成实施效率的低下。

其次,上文的分析表明排污税费标准的设定权应该归属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制定排污税费标准时,应结合该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水平等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从而使该区域污染的社会成本达到最小化。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地方政府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不能客观地制定合理的税费标准和排污标准,导致实际标准要远低于最优标准,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污染。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在众多地方政府中推行各自的排污费标准是不现实的,这样可能会带来行政管理机构的臃肿和实施成本较大等诸多问题。再者,有很多跨区域的污染物,例如各种大气污染物等,仅通过地方的污染控制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还需要中央政府集中的规制政策。

因此,无论是统一排污税费标准还是单独的地方排污税费标准,在实施成本和执行效率上都存在相当的限制性因素。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保护环境方面,我国施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环保政策,各项环境政策的设计和推行都离不开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排污税费的设计也应当按照“中央政府为主导,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的方式来展开。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央如何主导,地方如何参与。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标准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种(地方标准不能低于国家标准,并且地方标准是非强制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域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两个不足的地方,一方面,现有的地方排污标准,导致了众多地方补充性收费的存在,这些收费呈现随意性及非规范性等问题,导致我国排污收费制度体系混乱,执行效率低下,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中“排污即收费,超标罚款”的规定,意味着对于不同区域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仍停留在“超标罚款”这个层面上,并不能完全实现政策本身对区域差异性的调整。

5 结论和建议

排污税费政策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规制手段,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项政策的产生和应用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开始探索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划,在这种背景下,忽视区域差异性的排污税费政策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而且在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也存在加重区域环境问题恶化趋势的可能性。所以,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来审视及调整排污税费政策的设计过程是合理的同时也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坚持“以中央为主导,各地方政府积极配合”的原则,研究探索区域划分机制,实行差别排污税费标准。区域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区间的最优环境税费标准不同,使得我国排污税费的设计比较复杂,这直接关系着环境税费政策的调节效果。在设置排污税费标准时,一方面通过将具有相似区域特征的地方进行合并,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排污税费标准,另一方面,运用集中与分散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污染控制政策能够量体裁衣以适应特定区域的情况,而且通过集中化的方式,中央和地方能够互通有无,相互协调,从而使环境管理更为有效。

其次,建立动态的排污税费标准评估与调整机制。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最优排污税费标准的改变。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除了由于地域的差异而有明显的不同外,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在排污税费标准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区域和时间二维变量去评估最优排污标准及其变化趋势,制定动态的排污税费标准模型,根据经济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灵活地、适时地调整排污税费标准。

第三,建立区域性的多主体协调机制。不同的区域施行不同的排污税费标准,这可能比较容易带来污染区域转移的风险,造成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向排污税费标准低的区域集中。并且许多环境问题是超越行政区的(酸雨等),甚至有些环境问题是具有全球性质的(气候变化),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也需要多个区域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建立区域间的多主体协调机制,促进不同区域间相互配合,协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第四,选择合适的污染物,开展融入区域差异的排污税费征收试点的建设。融入区域差异的排污税费的开征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还缺乏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应从重点污染物或便于征收管理的污染物着手,开展税费征收试点工作,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之后再扩大排污税费的征收范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金田,葛察中.环境税的新发展:中国与OECD的比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Yang Jintian, Ge Chazhong. Environmental Tax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0]

[2]何燕,陈真帅.国外环境税的发展现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0,(17):27-29. [He Yan, Chen Zhenshuai.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Environmental Tax and Enlightenment[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0,(17): 27-29.]

[3]Tietenberg T H. On Tax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xternalities: Com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4,64(3) :462-466.

[4]Baumal W J. On Tax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Externalities: Repl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64(3) : 472.

[5]Hochman E,Pines D,Zilberman D. 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Taxation on the Patter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Downstream Diffusion Cas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91(4):625-638.

[6]Xepapadeas A P. Environmental Policy, Adjustment Costs, and Behavior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2,23:258-275.

[7]王金南. 排污收费理论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Wang Jinnan. Pollution Charge Theory[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1997.]

[8]李齐云,宗斌,李征宇.最优环境税:庇古法则与税制协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18-22. [Li Qiyun, Zong Bin, Li Zhengyu. Optimal Environment Tax: Pigovian Rule and Tax Coordina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17(6): 18-22.]

[9]刘丽丽,王京芳. 环境税及其区域性影响分析[J].软科学,2005,19(1): 26-29 [Liu Lili, Wang Jingfang.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Tax and its Regional Effect[J]. Soft Science,2005,19(1):26-29.]

[10]余江,王萍,蔡俊雄.现行排污收费制度特点及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5):60-62.[Yu Jiang, Wang Ping,Cai Junxiong.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Existing Charge System of Pollution Levy Fe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8(5): 60-62.]

[11]杨宝路,邹骥. 北京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居民支付意愿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1):1209-1214. [Yang Baolu, Zhou Ji.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Beijing City[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29(11): 1209-1214.]

[12]梁勇,成升魁,闵庆文,等.居民对改善城市水环境支付意愿的研究[J].水利学报,2005,36(5): 613-617.[Liang Yong, Cheng Shengkui, Min Qingwen, et al. Study on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Improving Urban Water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5,36(5): 613-617.]

Research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mpact on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in China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ANG Junfeng YAN Yong YANG Chunyu

(Research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impact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n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pparent in China as it enters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strategy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lanning of main national functional areas;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affected by regional difference will gradually be involved as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which lower the efficiency of a region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fi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minimize or even eliminate this impact.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optional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while 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study is applied. Focus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standards, the paper catches on the different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standards under different administrations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 It shows the fact that regional differences impact on current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system in China is negative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regional standards. On this basi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policies in China. It is suggested that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cant be highly integrated; instead, different standards should be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fully utilize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minimize the total social cost concerning pollution.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dynamic pollution charge and tax assessment and setting mechanisms to adjust the charge and tax standard in a right manner at a right tim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is also imperative to establish a regional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prevent pollution from interdistrict transference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ies.

Key words pollution charge or tax policy; regional variation; pollution charge or tax standard

收稿日期:2011-11-20

第2篇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位

我们不妨从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架构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地位(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现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完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规律与原理的认识(必修1),再完成对人文地理事象分布及其成因、原理的理解(必修2),在已经掌握自然地理规律和人文地理基本原理以后,最终进入对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必修3)的学习。教材以案例的形式将地理知识与原理及其应用鲜活地呈现出来,力图通过三册必修本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教学内容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章节,是对整个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与提升,并为后面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作出铺垫与延伸,使之担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与思维在构建地理知识框架中的作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听到学生诉说地理知识如何零散、琐碎,缺乏一个知识的框架体系,只能强记硬背,而且就算背下来了,后面的应用也是个大问题,有时候用同样一句话回答同一类问题,用在这道题是合适的,用在那道题却不对了。出现学生所说的这种情况,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和思维的理解与应用出了问题,而且学生没能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在思考同一类问题时没能结合到具体的区域中去处理。比如“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亚马孙河与塔里木河的情况就差别巨大,只有兼顾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才能对它们作出准确分析,即必须先落实两条河流所在的具体区域,然后再运用整体性原理去思考。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将不再是零碎、枯燥而难以把握的。应该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学习内容并不算艰深,理解起来也不难,因为会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来帮助说明。教学中最关键的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的推进与应用,落实在教学中,便是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自然地理环境向人文地理环境顺利推进,这是有关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构建从自然环境到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维呢?以下是部分参考案例。

(一)在河流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如果将河流的特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看成“果”,影响特征形成的因素便是“因”,此时可将有关河流问题的因果知识构建为如图2的整体知识框架。

(二)在人文地理区位分析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人文地理大体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六大区位问题,其全面分析方法离不开图3所示的整体性思维体系(左侧要素为自然因素,右侧要素为人文因素)。

(三)在环境问题上的整体性思维体系。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而产生的;次生环境问题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中资源的过度采掘、开发,或者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有害废弃物而引发或诱发的。因此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从图4切入,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等。

……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地理高考中的地位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会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放在重要位置。试题考查时又分为显性考查和隐性考查。

(一)整体性原理在自然地理题型中的显性考查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涵义包括:①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渗透,构成一个整体;②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力求保持协调一致;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④某一区域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域环境的变化;⑤每个地理要素除了具有独特功能外,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题例一】(2009年天津文综)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图1),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淀

2.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题例二】(2010年安徽文综)34.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略。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

【题例三】(2010年海南卷地理)图5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5.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A.1个月 B.3个月 C.6个月 D.12个月

以上3个题例重点考查整体性涵义中的生产与平衡功能。

(二)整体性原理在人文地理题型中的隐性考查

【题例四】(2011全国文综)39.分析图中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 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 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

(3)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8分)

答案:(2)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候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宜牧草生长。(3)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北部、西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北、往西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以及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本题例的第(2)题是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要素对人文地理中的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人文地理区位的自然条件分析必须把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如图甲所示。第(3)题则是一道对人文地理区位原理的深刻考查,要求考生必须扣住题干中的“军马场”切入答题,难度较高。深入分析考题答案,得出其思考切入点是从该区域的特殊位置去分析。如图乙所示,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是环境各要素特征的先决影响因素,各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军马场”的特殊区位,解答本题的思考离不开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四、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与思维在培养现代公民素养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在地理素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知道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途径”。这些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与思维在构建地理知识框架中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各国决策和行动的指南,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使学生争做21世纪合格的祖国公民乃至世界公民,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职责。今天的学子就是明天祖国与世界建设的参与者甚或是决策者。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通过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让地理整体性思维扎根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学到受用一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初步具备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环境 方式初探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 要:对初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2015年高考文综(地理)卷有关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内容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选择题多考查自然带类型判断与主因素分析判断、某一要素变化导致的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情况判断。综合题多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HTK]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地域分异规律

例1 (2015年广东文综卷) 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题思路】 题中的地带性是:“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因此指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的景观差异,体现的是垂直分异规律;从东向西出现的景观差异,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景观为非地带性现象,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A

例2 (2015年江苏地理卷) 图1所示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JP3]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JP]

(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WB]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解题思路】 (1)图示客家人南迁由华北平原至雷州半岛,由温带季风气候区至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自然景观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2)图示客家人的土楼进出只有一个通道,四周高墙环绕,且有t望和射击口,房顶有宽檐,判断其目的应为安全防御。

【答案】 (1)C (2)A

[HTK]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3 (2015年北京文综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 第(1)题重在山地的垂直分异现象考查,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太白山的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上出现针叶林带;而山腰树木茂密,说明降水较多;树木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

(2)过度猎狼,会使植食动物增多,导致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会使狼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减少环境承载力;对人们的消费观念则影响不大。

【答案】 (1)C (2)D

二、解题准备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如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不但会导致上中游水土流失,还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改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2)垂直分异规律分析思路。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相关判读。

影响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纬度: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低则简单;③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具体分析时必须同时考虑三个因素的作用)

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①与垂直分异规律相似;②山麓地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在中纬度高山地区,垂直自然带更替表现明显

影响山地同类自然带海拔高低的因素①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水热状况越好,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同类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在阴坡分布的海拔低

(4)雪线相关结论。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与山体所在纬度及坡向有关系。

温度(热量或纬度)雪线高度与热量、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使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之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三、命题预测

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不同地区之间特征的不同即是其差异性表现。本专题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内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考查形式和考查内容,预测2016年高考考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五大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以读图题的形式,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三大地域分异规律及迁移应用。

该部分内容相对较少,但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高考经常出现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重点把握地域分异规律,与气候类型图对比理解、记忆有规律性分布的自然带,同时突出非地带性现象成因分析;③充分利用所给信息,分析所给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①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②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③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为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四、能力测试

(改编) [HTK]201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北京《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研究显示,相比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西部冰川总体呈现萎缩态势,面积缩小了18%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依据材料可知,我国西部地区气候与雪线的变化情况为( )

A.气温升高,雪线降低

B.降水增多,雪线降低

C.降水增多,雪线升高

D.气温升高,雪线升高

2.从短期效应看,材料所述现象对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①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②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③洪灾发生概率加大 ④水资源面临短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改编) 图3所示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3~4题。

3.植被带界线西南部的自然带类型是( )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荒漠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4.植被带界线东北部自然带的成因( )

A.地处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B.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贫乏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D.地处高原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

5.(改编) 黄土高原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读图4,回答问题。

(1)阐述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分析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对该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2.B

3.A 4.A

东北部为热带雨林带;西南部为热带草原带;东北部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西南部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地处高原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较少。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勘察选址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利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虽然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选址勘测技术越来越成熟,提高了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工作效率,但是从当前水利水电工程选址勘察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工程选址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具体,甚至还出现了选址错误等问题,不仅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还无法保障工程质量。因此,深入探讨水利工程勘察选址,与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水利工程选址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环境问题

一直以来,水利工程勘察选址都比较重视工程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且在选址的过程中,就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弊端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所以,不同工程条件、不同水利工程以及不同地区都有明显区别。同时,由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可能会改变周围的局部小气候,使该地区的水流量和气候发生改变,而且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所以环境问题是水利工程勘察选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2.2水文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会影响该地区的水文情况,一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汛期时,水利工程往往会储存大量的水资源,并且在非汛期时,也会对河流的水进行截留,这就容易降低周围的地下水位,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破坏;(2)由于减少了河流水流量,会减弱河流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明显恶化。

2.3质量问题

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利工程勘察选址过程中用到的计算方式、理论、想法以及数据往往会和实际情况产生出入,不能对理论公式进行灵活运用,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水利工程勘察选址报告的内容比较空泛,缺乏具体内容,不能将选址地点的诸多利弊准确的说出来,考察不全面,缺乏充分的论证;(3)部分选址报告没有对该地区的整体可行性进行分析,不能一次性通过审查,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且容易造成工程延误。

2.4技术问题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气候条件等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选址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还容易受到当地当地条件的影响,虽然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依然不够先进,所以在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科学技术作为指导,还应该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各种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并对选址地点的环境、地质、人口以及水文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尽量实现勘察选址报告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3 各种方法对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影响

3.1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被得到广泛运用,并且也逐渐运用在各种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分析中,该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跨越沟渠山涧、远距离建设水利工程等问题。此外,即使在人工勘察无法到达的地区,也可以运用天空优势,将现有的各种数据综合起来,对人口、水文、环境以及地质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仅可以使勘察选址时间缩短,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勘察选址的可行性和精确度。

3.2运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将遥感平台的高度作为基本依据,通常可以将遥感分为3大类,分别是地面遥感、航空遥感以及航天遥感。遥感技术具有立体成像感、视野辽阔、全景覆盖以及收集信息丰富和快等优点。并且操作比较简单,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有关相关环境以及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与调查中被得到广泛运用。一般来说,遥感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由于遥感图形拥有立体模式,可以提供地质构造的大量宏观信息,并且能够将该区域的地貌地形、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特征反应出来,有助于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的稳定性;(2)通过遥感图像,尤其是红外彩色影像,可以判断某一区域岩溶水文条件的好坏,与其它探测技术相比,遥感技术的优势比较明显,并且通过红外光的差异性,还能对该区域的植被分布情况、地下泉水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判断,有助于施工建设。比如黄河万家寨、高坝洲以及清江招来河等水利水电工程都是通过遥感技术的彩红外航片解译来对岩溶的渗漏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获得较好了勘察效果。

3.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水利水电工程勘察选址技术。这一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能够自动制作勘察过程中需要的柱状图、坡面图以及平面图等,此外,还可以对遥感技术拍摄的数据、影像、图片以及空间立体分析、数据管理等进行综合处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并且在水利工程勘察选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选址中,运用好地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水利水电勘察选址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勘察具有时间长、工作复杂、难度大等特点,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水利水电勘察选址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工程建设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并且运用好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现代勘测技术,尽量实现水利工程勘察选址的科学化、现代化和合理化,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正岐.有关水利工程勘察中地质问题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9):278.

第7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开发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尤其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明显。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阶段。面对沉重的环境历史欠账和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发展态势,环境问题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因此,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价,摸清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等提供基础科学资料和依据。

1 确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重点内容

1.1矿业活动引发的水资源、水环境变化,包括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水均衡破坏、水质污染等。

1.2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面变形、土地荒漠化、土石污染等。

1.3矿业活动引发地面隆起、沉降变形、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情况。

1.4矿业活动对重要工程设施、房屋、厂矿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情况。

1.5矿山建设工程和设施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危害程度。

2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在充分查明评价前矿区存在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土地资源破坏、土石环境污染、崩塌、滑坡等,在规模、发育程度、危害对象和生产原因的基础上,对其影响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充分掌握评价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工程地质等基础条件,查明评价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特征、发育程度,查明与相邻矿山矿业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

2.2针对各种地质因素在不同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要做到较为精确的评价,需将整个评价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评价单元,统一评价单元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应具有可比性。

根据各个小区域的具体地质环境条件,分别赋予所选定的评价指标以不同的属性,然后在根据这些属性进行区域评价。可采用三角形剖分法、正方形网格划分法和不规则多边形网格划分法。

2.3依据具有针对性、简明性、普适性、数据易取性、指标可量化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对评价区基础条件基本指标进行选取及数据标准化处理,确定地质环境评价指标权重。

2.4建立数学模型(指数模型、概率统计模型、模糊数学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选用评价区各种矿山地质环境要素的各种质量参数和定量化指标,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优劣以及预测人类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

2.5根据数学模型的评价结果对评价区进行现状评价影响程度分区。

2.6评价现状条件下评价区的地质环境质量情况、地质环境抗干扰的能力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难度。

3 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和采、选、冶方法,废弃物处置等,结合评价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变化特征,预测新一轮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恢复治理难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预测矿业活动可能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规模和原因以及其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并对在本轮矿业活动结束时总体地质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做出恢复治理难度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碳排放权;影响因素;调控机制;灰色理论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环境污染问题愈发受到全球重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Green House Gas,GHG)排放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全球84个国家于1998年签订了以降低GHG排放为核心的环境保护公约――《京都议定书》。随后,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陆续建立了本国的GHG减排体系。我国于2013年陆续启动了深圳、上海、北京等7个碳交易试点,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市场计划于2017年启动。为保证启动后各地方碳市场能顺利对接,高效的r格调控机制是关键。正确的碳权价格不仅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能有效反映减排成本。

要想实行有针对性的碳价调控机制,必须了解影响碳权价格因素的地方差异性。在碳排放价格影响因素方面,Kanen等(2007)认为,化石能源的使用会导致高碳排放,并认为碳价的波动与化石能源价格的波动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Burger等(2008)从供需的角度对影响碳价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燃料价格、气候变化、政治风险、国民经济总产值及技术进步是影响碳价波动的主要因素。郭文军(2015)通过自适应Lasso法及回归分析对深圳碳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主要受欧元汇率、国内石油价格、经济状况的影响。在价格调控机制方面,陈晓红、王陟昀(2012)及周建国等(2016)认为应将政策工具及市场机制相结合,并伴随市场的成熟逐渐减少政府干预。郭文军(2015)、周建国等(2016)认为应加快我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提高我国碳市场的活跃度及广度。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均认为能源价格、经济增长及政策制定是影响碳价波动的主要因素。但少有学者将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作为指标纳入研究,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GHG的排放状况。中国碳权市场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分析了我国单一地区碳权市场存在的问题,忽略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故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纳入AQI作为碳权价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6个碳试点(重庆碳试点的交易活跃天数过少,故剔除)的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及横向比较,并提出有地方差异性的价格调控机制。

二、模型与指标介绍

(一)模型介绍

现有研究大多通过计量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往往对数据的样本点数、概率分布、统计特征等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我国碳排放市场刚建立不久,统计数据不多且存在样本点不连续、起伏大的特征。灰色关联分析法适用范围广,能够较好的包容这些缺陷,且不会存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本文主要采用灰色关联理论中的三个模型:

1. 灰色绝对关联度模型

灰色绝对关联度反应了相同时距下,参照序列与被比较序列折线的相似程度。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参照序列X0=[X0(1),X0(2),...,X0(n)],被比较序列Xi=[Xi(1),Xi(2),...,Xi(n)]。首先,根据各序列的零点化算子D求得X0,Xi的零点化像:X00=[X00(1),X00(2),...,X00(n)]、Xi0={Xi0(1),Xi0(2),...Xi0(n)};其次,求|S0|、|Si|、|Si-S0|(|S0|=|∑ 、X00(k)+ X00(n)|、|Si|=|∑ 、X0i(k)+ X0i(n)|、|Si-S0|=|∑ (Xi0(k)-X0i(k)-X00(k))+ (Xi0(n)-X00(n))|);最后,计算参照序列与各被比较序列的灰色绝对关联度ε0i:ε0i= 。

2. 灰色相对关联度模型

为了避免各序列不同的量纲可能造成的估计偏差,灰色相对关联度模型通过运用初值化的办法,衡量了参照序列与各被比较序列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相似程度,有效的消除了不同量纲造成的影响。计算方法如下:假设参照序列X0={X0(1),X0(2),...,X0(n)},被比较序列Xi={Xi(1),Xi(2),...,Xi(n)}。首先,求出各序列的初值像:X0′={ , ,…, }、X1′={ , ,…, };其次,根据各序列的零点化算子D′求得X0′,Xi′的零点化像: X0′0={X0′0(1),X0′0(2),...,X0′0(n)}、Xi′0={Xi′0(1),Xi′0(2),...,Xi′0(n)};再次,求|S0′|、|Si′|、|Si′|-|S0′|(|S0′|=|∑ Xi′0(k)+ Xi′0(n)|、|Si′|=|∑ Xi′0(k)+ Xi′0(n)|、|Si′|-|S0′|=|∑ (Xi′0(k)-X0′0(k))+ (Xi′0(k)-X0′0(n))|;最后,计算参照序列与各被比较序列的灰色相对关联度γ0i:γ0i= 。

3. 灰色综合关联度模型

灰色综合关联度将序列的曲线相似程度与速率变化程度相结合,能更为全面地反映序列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假设序列X0,Xi的灰色绝对关联度为ε0i,灰色相对关联度为γ0i:,则序列X0,Xi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ρ0i=θε0i+(1-θ)γ0i,其中θ∈[0,1],通常取θ=0.5。

(二)指标及数据说明

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考虑到时距的一致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湖北6个碳试点的碳权价格作为参照序列的指标。并选取CER期货价格、煤炭价格、原油价格、天然气价格、经济情况、工业情况、空气质量指数作为被比较序列的指标,数据选取时段为2014年5月8日至2016年6月9日,具体见表1。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分别计算6个碳权试点碳权价格与碳权价格影响因素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见表2。

根据计算结果初步可看出,各试点碳权价格与不同因素的关联度程度存在差异性。且与能源价格指标、环境指标的关联度普遍高于与国际市场指标、经济指标的关联度。所有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均达到0.5以上,说明碳权价格与所选指标的联系均较为紧密,与学界达成的结论一致。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湖北4个地区碳权价格受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均较高,验证了AQI指标引入的必要性。为了能更直观的比较各试点碳权价格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导出各试点影响因素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表,见表3。

结合表2、表3可发现,北京、广东、深圳、天津的碳权价格与能源价格的灰色关联性最强,上海、湖北的碳权价格则与空气质量指数的灰色关联性最强,且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达到0.807,0.791,湖北的碳权价格与空气质量指数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甚至接近于1。而北京、广东的碳权价格与空气质量指数的灰色关联性仅次于能源价格。各试点碳权价格与空气质量的关联程度均比经济因素更高,说明我国的发展水平已开始趋向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拐点,高速的经济发展不再是我国一味追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长久之计。此外,除了湖北,各试点碳权价格与能源价格的关联度仍较高,其中上海、广东、深圳、天津原油价格的灰色相对关联度水平均在0.9左右,说明四个地区的碳权价格变动速率与原油价格变动呈现高度的同步性,上海的碳权价格则与煤炭价格关联度更高。各试点碳权价格与经济情况的关联程度均高度接近于与工业情况的关联度,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产出仍存在紧密联系。各试点碳权价格与国际市场产品CER的期货价格均体现出了关联性,关联度均在0.5左右水平,说明我国碳试点的国际化建设都有了一定成效,但不够显著。

四、启示与建议

(一)能源调控机制方面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发展仍较为依赖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如北京、天津较为依赖煤炭,广东地区较为依赖原油。当地区碳排放权价格过高时,通过提高地区依赖的碳排放能源价格,使企业寻求其他碳排放较低的替代能源,地区碳排放总量降低,碳排放权市场供过于求,能向下调节碳权价格,当地区碳排放权价格过低时,通过结合政府回收配额,则能有效的控制碳权价格的底线。此外,为了鼓励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在实行提高化石能源价格的同时,可以对开发、使用新能源的企业予以补贴。

(二)环境制度建设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性。当AQI升高时,对环境质量较为敏感的地区的碳权需求量会增加,继而导致碳权价格上升。于是,通过提高地区空气质量标准,建立相关奖惩机制,能有效增强AQI与碳权价格联系的紧密性,继而提高地区碳权价格市场的敏感度及活跃度,将环境保护与碳排放交易有机结合。

(三)经济建设方面

我国的碳权价格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但不存在显著的地方差异性。由于我国整体呈现高碳排放依赖的发展模式,在环境保护的框架下尽快加强经济建设,摆脱高碳排放依赖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碳权市场未来与国际市场接轨至关重要。

(四)国际化建设方面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个缓慢但必然的进程,在未来,全球将会形成统一的碳权市场。而我国大部分试点的碳权价格还远低于国际市场碳权的价格。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地方碳试点与国外碳权市场的合作,能够有效拉动我国整体碳权价格水平。

综上所述,实行具有地方差异性的能源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地区环境质量监管、提高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政府参与配额交易,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合作,是目前调节我国地方碳权价格差异性及提升整体碳权价格水平的有效手段,并有助于我国未来与国际碳权市场顺利接轨。

参考文献:

[1]Simone Pereira de Souza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energy balance of palm oil biofuel[J]. Renewable Energy, 2010(35).

[2]Niels Anger, Ulrich Oberndorfer. Firm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For Germany[J].Energy Policy,2008(36).

[3]王庆山,李健.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中国区域碳排放权价格调控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1).

[4]佟昕,陈凯,李刚.中国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1年中国以及30个省域的灰色关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03).

[5]董文学.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与定价策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6]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3.

第9篇

关键词:设计现状;发展趋势;污染治理工程

中图分类号:X50 文献标识码:A

1污染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现在的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技术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人们的环保意识落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想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必须从提高环境工程的质量入手,工程质量的保障是贯彻到工程的整个过程中的,只有在每一个环节做到了环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工程。要将环保的理念贯彻到各个方面,充分实现工程的全面环保,根治污染。本文主要针对的是设计阶段的工程质量,设计阶段是一个关键环节,对工程的质量保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为设计是工程开始的轮廓,是工程发展的方向,它的质量高低影响着整个工程质量的高低,工程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工程有无市场,所以一定要保证环境工程设计阶段的质量,关注它的发展。

2环境工程设计的现状

2.1环境工程设计特点

环境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和环境工程本身密切相关,不能将其一分为二,更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环境工程的设计有着其独特性。一是工程对象的差异性导致了设计的差异性,环境工程的治理对象涉及各种各样,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等,针对不同的对象,工程的设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加大的环境工程设计的难度。二是没有标准的设计范本进行参照,因为不同的治理对象会有不同的设计标准,所以很难有标准的设计范本进行参考,加大了治理环境染工程的设计难度。三是环保工程的大小是和环境污染的程度成正比的,就是环境污染的程度越大,相对的环境工程就是一个大工程,反之,环境污染的程度小,相对的环境工程就是一个小工程。

2.2环境工程设计市场

虽然近年我国对环境问题提高了重视,但是环境污染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只要环境污染存在,环境工程就会有它的市场,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污染,所以环境工程要根据环境问题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现在我国的环境工程企业的发展缺乏秩序性,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监管和规范方面的问题,政府缺乏相关的规定对这一领域的市场进行管理,环保设计主要还是企业自身的行为,缺乏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市场较为混乱。二是国内缺乏环境工程发展的环境。我们国家整体上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度不够,环保意识整体不高,对于环保企业的发展更是缺乏相应的支持。三是环境工程的发展中人才匮乏。对环保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该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国家在立法方面要拿出指导性的建议,形成法律条文,规范环境工程的发展;其次政府要按照规定,全面支持环境工程发展的政策,落实各方面的规范,对各大企业的行为加以规范;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按照规定进行环境工程的建设,从工程的设计到工程最后的验收,都要按照环保的标准来进行,不因贪图小便宜而丢掉大利益;加大对该领域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设计相应专业,吸纳更多学生去学习环境工程相关专业,这样毕业之时,会有一大批专业人才投入环境工程中,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将得以解决。

3环境工程设计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中建设用地逐渐增多,建筑行业成为目前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工业并驾齐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当然,建筑行业的发展对社会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所以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发展迫在眉睫,污染治理工程企业应运而生。想要保证这些工程的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保证环境工程的质量。尽管现在社会的环境工程市场并不是很如意,但是此行业在社会逐渐的发展中也迎来了部分机遇。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实施,其对环境保护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推进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此种情况下,环保工程设计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有部分学者猜测,随着当下环境保护工程市场的成熟,不合格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公司将会逐渐被市场淘汰。因此,做好实现环境设计的发展就要实现工艺方案的最优化。

同一污染治理项目,方案可以有多种,以生活污水为例,适用的方案仅从工艺上区别就可能有几十种之多,而且每一种都可能为是最优方案。

其实,不根据具体条件(地型、气候、水质、水量、处理程度、土地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等)是无法确定最优方案的。但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例,最优方案应当是唯一的。这个方案就是满足所有一定条件后,使所要实施的环境工程最为经济的方案。经济分析的方法有多种,这里选用一种以作说明。

Ct=I(R+r)十Cm式中:

Ct为年总耗费;

I为工程全部一次性投入费用;

R为银行贷款年利率或该企业年利润率;

r为工程设施年折旧率;

Cm为年运行维护等费用。

优化方案即Cm值最低,主要受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影响。

无论如何,环境工程的发展要按照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规定,从设计源头到材料的选择,到施工的过程,到最后工程的验收,每个阶段都要将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措施考虑进去,并且在行动中坚决落实。将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到工程整体中,可能在最初成本上会增加预算,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事情,所以在环境工程中,一定要将环保原则贯彻到底。

结语

对于环境工程而言,提高其发展的措施很多,比如采用新的设备,新的原料,提高技术,本文研究的是从大的方向和政策上对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预测性和方向性,通过利用新的政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发展环境工程。环境工程的发展肯定还会经历一段时间,在发展的初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要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把目光放到将来,等技术发展成熟以后,必定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情。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