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8 16:43: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农村金融;问题

一、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小额信贷提供主体结构单一,资金大量外流

由于当前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性缺陷,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大量分流农村资金,从而出现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情况,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置资金。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置资金。2000年以来,农信社向农户发放的贷款不足其从农户吸收存款的1 / 3,即农村信用社农户存贷比均徘徊在30%。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由于农业的收益太低,大多数农民不敢贷款,金融机构也不愿放贷以及农村信贷金额小,管理成本过高,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无法满农户需求。

2.小额信贷的资金运用不充足,无法满足农村需求

目前,我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当前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绝对数字看上去非常大,并且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和我国减贫的实际需求之间还相差甚远,同时扶贫资金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我国财政总收支的增长速度,扶贫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出体系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即便小额信贷在扶贫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只是整个扶贫计划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而当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农村资金分流仍然严重。

3.小额信贷供给的结构性缺陷,难以满足农村特色经济

我国小额信贷贷款投向单一,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极少投放在个体工商业,主要集中在养殖业和种植业。我国主要实行“一刀切”的农村贷款额度制度,额度小,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大额资金需求的方面,难以支持农户。除此之外是贷款期限短。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一些农户贷款到期可能尚未产生效益,因而无力偿还贷款,这必将使得小额信贷在促进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中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金使用的风险。

4.小额信贷的推广存在诸多问题,达不到可持续发展

(1)小额信贷面临风险,贷款损失率高。截至2009年1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7.59万亿元,同比增长l1.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518.6亿元,同比增长17.5%,获得贷款的农户达95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7.2%,受惠农民将近4亿。

(2)管理成本与利率水平不匹配。以农村信用社为放贷主体的贷款项目(在2007年,由于中国邮政储蓄的改制,使其分离机构邮政储蓄银行也成为发放小额信贷的一员) 在整个小额信贷的业务中处于主力军地位。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薄弱等问题,使其资产运作情况不太理想。

(3)没有制定和实行合规免责与考核制度。一般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都需要担保。坚持有担保原则,对于保障贷款债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金融法规,金融机构经营贷款业务时,应以有担保为原则。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基本上不需要抵押担保,现行农村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担保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形式。如果农户不还款也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农户赖账不还的现象。

(4)人才缺乏。小额信贷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金融工作, 但目前信贷员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普遍老化的现象仍未缓解,机构人才匮乏,同时业务系统自动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覆盖面也不广。信贷员的素质低也影响了贷款工作的效率。

二、在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户对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结构性不足

(1)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为农户产业结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生产链较长,因此农村经济对资金需求较大并呈持续迅速扩张的态势,这不仅包括农户对信贷资金范围和额度的需求,还包括对贷款期限、利率及方式的期望目标,小额信贷的金额一般为2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农村小额信贷并不能满足种养大户对于资金的需求。

(2)小额贷款的承货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对农户消费贷款限制较严,实际发放的数量较少,而对于一般农户,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有部分资金可用于提高消费水平,但是比起富裕农户其资金尚不充裕。

(3)对于贫困农户,其信贷需求户数下降、需求量上升,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决定了其还款的风险,信用社出于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考虑,对于上万元的信用贷款就要求必须拥有抵押品,同时此抵押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这样大大限制了对贫困农户的贷款,从而出现“贫困恶性循环”的现象。

2.农民对农村小额贷款需求的积极性低

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成本过高限制了申请的积极性。农村信贷市场中,农户贷款难度大,依然存在着一些寻租、抽租行为,如信用社人员要求申请贷款的农户请客送礼,或者将贷款的一部分留存在信用社,这样就变相地提高了贷款成本。成本的提高使得低收入的农户对信贷望而却步。

三、结论

总体来说,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农村小额信贷的出现和发展为其提供必不可缺的重要渠道,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出路。在加快农村小额信贷建设的同时,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从事实出发,解决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当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林志华.从印度“安德拉邦危机”反思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模式[J].金融发展研究,2011.68-70

第2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土地辽阔的农业国家,从古至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分析西南地区绵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探究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推动我国城乡经济繁荣,改善农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近年来,绵阳掀起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新。

一、绵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绵阳农村电商发展迅速

绵阳各区县按照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思路,按照“一地、三区、多园”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要素集聚、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电子商务“生态圈”日趋完善,已建成了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涪城区、科创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游仙区电商谷、江油市电子商务集聚区、三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等10个电子商务集聚区,其中涪城区还获得了全省唯一一个四川省电子商务创新改革试验区。

其中,在涪城区千亿电商产业集聚区,已建成天泰农村电商孵化园面积50000㎡,线下展示体验区65000㎡,仓储、配套冷链、物流、分拣中心55000㎡,现入驻电商企业803户。高新区中国(绵阳)跨境电商产业园,总规划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6.8亿元[3]。目前,已有大龙网绵阳公司、四川智易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川北运营中心、绵阳嘉仕科技有限公司、绵阳乐拓科技有限公司、绵阳晴美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等80余家公司入驻。可以说,各类电商平台竞相推出,产业资源快速涌入,绵阳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7年,绵阳电商网络交易额实现2606.13亿元,同比增长28.94%,全省排名第二位,绵阳已成为全省第二大电子商务集聚区[4]。其中:网络零售额实现103.83亿元,同比增长35.23%。截至目前,绵阳市拥有电子商务平台企业48家,有电商应用企业2900余家,有依托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的企业5100余家;全市企业及个人在第三方平台开设店铺近9800个。

同时,绵阳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2018年,绵阳市累计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网点1635个,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4640家,2018年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30.5亿元。

(二)主要区县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从农村电商主体、从电商平台、电商园区、农产品品牌、网络营销品牌

绵阳各区县按照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思路,按照“一地、三区、多园”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要素集聚、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电子商务“生态圈”日趋完善,已建成了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涪城区、科创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游仙区电商谷、江油市电子商务集聚区、三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等10个电子商务集聚区,其中涪城区还获得了全省唯一一个四川省电子商务创新改革试验区。

二、绵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绵阳农村电商,虽然短短时间成效显著,但与浙江遂昌、陕西武功、浙江义乌等地区相比,还是处于低水平阶段,面临的挑战不可小觑,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绵阳市电商企业80%以上集中在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和科创区,而农副产品丰富的北川县、平武县、三台县等电商企业布局较少,区域电商发展极不平衡。

2.农村电商组织化程度不够高

在对绵阳电子商务协会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绵阳在2013年就成立了协会机构,但截至目前会员数量不足百人,绵阳电子商务协会与遂昌县的网商协会相比较,组织化程度很低,凝聚力较弱,网商大多各自为政,这个也是导致绵阳电子商务在优厚的政策环境、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背景下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5]。另一方面,绵阳尚未成立独立的农村电子商务协会组织,农村电商成为发展薄弱环节,在农副产品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3.农村电商“会买不会卖”

发展农村电商的真正目的,不仅是让工业品走进来,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农产品走出去,从农村中谋取新兴市场的利益,尤其看重于农村网民增加的人口红利。阿里巴巴集团在2014年10月启动的千县万村计划,即农村淘宝模式以来,2015年起农村淘宝计划就陆续在绵阳安州区、梓潼县等地落地。而在2017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史无前例的连续三期直击农村电商的现状,其中最明显的指出农村电商不以农产品上行为主,特别是平台电商对于农产品上行没有实质性推动[6]。

目前,在对安州区宝林镇、秀水镇,梓潼县文昌镇、许州镇等地农村淘宝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村淘宝打通了“消费品下乡”的信息流和物流通道,但在本地“农产品上行”的渠道方面遇到了瓶颈。

4.农村电商人才不充足

在由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指导、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大会组委会发起和组织的2018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评选结果可见,2018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共100名,他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开拓、励志拼搏,推动和发展农村电商,带领农村、农民致富。其中四川占6名,主要分布在成都、甘孜州等地,绵阳无一人获得此项荣誉,可见从侧面也反映出绵阳农村电商缺乏致富带头人。

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农村电商存在200万左右的人才缺口。而绵阳当前农村电商还处于拓荒阶段,所以对于一般运营操作人员已非常匮乏,对电商高端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力了。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农村淘宝合伙人大多是半路出家,返乡农民工占比较高,总之从事农村电商的人才不仅在数量而且在素质方面都显得相对较弱。

同时,电商是一种对实践要求非常高的市场模式,在对绵阳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调查中发现,人才培育方式比较落后,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人才培育目标不明,教学计划比较混乱。同时,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愿意从事电商工作,而且相当比例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人才短缺局面得不到缓解。

5.网销品牌缺乏影响力

绵阳特色农产品通过多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目前已经形成了新安水果、雁门山货、涪城区杨家和关帝蔬菜、三台涪城麦冬、北川小坝片口中药材、安州魔芋等63个优势特色产品。但是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国影响力不大,特别是缺乏像安岳柠檬、仁寿枇杷这样在省内外叫得响的龙头品牌。

6.物流设施建设落后

虽然绵阳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步健全,信息化建设、配套综合服务等体系逐步形成,但是目前绵阳电商物流配套企业主要分布在二环边缘,部分仓储设施分布在城区边缘角落。部分仓储设施还是八十年代的老旧库房,严重阻碍交通,影响市容市貌,导致现代物流技术及先进物流设备无法得以应用,协同化水平低下,效率难以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信息化程度较低,还处于传统阶段。

三、绵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打通外界的交流和信息沟通必须需要道路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让农民乃至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和学习电子商务的原理和方法、经营模式,以及如何进行网购和网上消费等事宜,培养其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加强电商的宣传力度是当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尤其椒是保障农产品电子商务长期稳定运作的坚强动力和指挥蓝图。首先,积极培育和发展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其次,着力打造区域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冷链物流运输基地和冷链物流园区[7],以满足涉农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现实需求。再次,加强物流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以提高整体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三)培养培育涉农电商专业综合性人才

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的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农村网络营销的作用和意义,并结合其特点,开展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充分利用有关部门服务职能和电子商务公司技术支撑,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推广和培训,传播电子商务的应用方法和经营经验,大力培养有志于从事涉农电子商务领域的大学生及其他就业人员。

(四)科学监管和扶持涉农电商平台

大力构建涉农电商平台是当今发展且推广农业最有效的措施,由于各地区经济差距大,涉农电商平台的规模和质量有所不同。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机制,适当优化财政投入比例,有的放失投入比重。探索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支持方式,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设。

第3篇

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在农村金融发展中,以切实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为基本出发点, 在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外, 金融系统加大了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这也是秦都区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本文以咸阳市秦都区为例,在对农村金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涉农资金供给不足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将农村机构网点撤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大幅下降,农村地区基层机构的贷款逐渐萎缩。目前农村金融的供给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以及刚刚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辅,资金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另外,这些正规的银行为了避免各种商业风险,手续相对繁琐,要求比较苛刻,很多农民无法从中获得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逐渐发展起来,但这种农村民间借贷不受市场政策的调控,具有较大的风险,经常会出现金融诈骗的现象。

2、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方式落后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需要农村金融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引导。目前农村金融在产品和服务方式上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信贷产品除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少量的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余就是担保抵押贷款,而农民本身能做担保的抵押物十分稀缺,特别是农户在住房、就医、求学等方面的消费性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同时,基于现代金融服务的ATM 机、商户POS 机等基础设施缺乏,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到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3、民间融资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由于正规金融组织无法满足农民及大量涉农企业的需求,导致民间金融大量存在。然而,民间借贷的利率和风险比正规金融机构高,且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规范,高风险使农民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隐患。特别是民间融资存贷利率不对称,贷款利率普遍过高。这样,受到高利率的利益驱使,民间融资易演变为非法社会集资。

4、农村金融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环境不好也是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步伐,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近年来,秦都区农民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讲,法律意识、金融知识仍然欠缺,意识也相对淡薄,在农村没有形成很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导致了信用环境整体的不完善,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无法保障。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势在必行。

1、营造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当前,农村金融供求仍然失衡。首先,应该统筹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确立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的铺设计划,提高农户贷款覆盖率;其次,营造宽松、开放的农村金融市场,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激励和促进更多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进入农村市场,推动商业银行在县域以下设立机构网点,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再次,继续鼓励和扶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立足县域,承担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

2、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第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农户联保、惠农卡综合授信等贷款模式,简化审批手续,推广一站式金融服务。第二,逐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化、电子化发展,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POS 机、信用卡等服务手段,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第三,积极探索多种担保方式,多层面、多渠道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例如,通过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农牧饲料等抵押贷款方式。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速较快,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首先,可以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小金融组织,科学设置,合理布局,有序推动;其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吸收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实体组织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再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扶植力度,落实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小额贷款公司,建议参照农村信用社和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标准执行。

4、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 金融 发展 农村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小额信贷自身特性的限制

在自身特性上,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需求。与之同时,信贷资金来源单一,小额信贷项目往往无法持续,这在农机信贷、教育信贷和医疗信贷上矛盾尤为突出,农民的多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不仅降低了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同时也催生了逾期现象,更有可能加剧小额信贷无法持续经营的困境。此外,农村贷款额度“一刀切”的制度,难以支撑农户在高端农业面前各方面的大额度资金需求。

(二)小额信贷的放款额度和期限问题

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起步阶段的资金的需求预期较大,当前小额信贷规模却明显偏小,导致了农村经济资金总体缺口增大。另外,现下农村小额信贷期限一般仅为数月不等,最长期限也仅为一年。从新型农业的生产模式来看,普遍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农户,在一年内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够偿还贷款,还贷后也会逐渐显现出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等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因此,小额信贷在期限问题上对发展农村金融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难题。唯有明确功能定位,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小额信贷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其风险因素之一。此外,农业灾害的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小额信贷前景雪上加霜。

(四)小额信贷风控机制不完善,潜在风险较大

农业生产是受自然环境、市场行情、人为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弱势产业,其特殊性决定了同一地区产品具有相似性,这就容易造成贷款地区性、产品集中度偏高。其次,由于农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薄弱,参与市场竞争及抗击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为未能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及供求状况而导致项目失败。另外,小额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信贷管理落后,金融机构因受到当地政府压力,地域局限性强的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弱化资金盈利和安全性考虑,而充当了地方扶贫资金的贷款人,信贷机制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滋长信贷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五)民众观念落后

在我国,由于长期推行政府主导的扶贫式小额信贷模式,导致民众对小额信贷的属性缺乏正确认识。很多民众的还款意愿往往遵循的是环境习惯。此外,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忽视了小额信贷运作中的有偿性和可持续性,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短期政府行为,甚至在个别的地方政府将小额信贷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来源、发放、回收也大多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中介组织进行,公众普遍把农村小额信贷理解为一种短期模式。

(六)融资渠道窄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小额信贷主要包括公开吸收储蓄、基金储蓄和吸收入股等储蓄形式,而我国只有吸收储蓄一种方式,而且规定小额信贷“只贷不存”。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在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政府财政资金,其资金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同时,有部分小额信贷项目资金还是由国外机构捐助的。要确保信贷业务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进入,仅依赖社会慈善的捐助基金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性也决定了资金流进入有限,这就使其陷入了信贷规模不足和融资渠道有限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一)改善农村小额贷款自身局限性

首先继续依靠人民银行利用贷款机制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发展。其次扩大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领域,可引导商业性银行加入小额信贷市场。最后,吸纳闲散资金促进资金回流。银监会2006年《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允许新设诸如村镇银行类机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机构转化,改变了限制小额信贷只贷不存的局面,在村镇银行准入渠道上使得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

(二)增加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局限于生产性贷款。小额信贷可按照消费信贷的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例如,在结合当前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基础上,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农机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又如,建立诚信评价系统,尝试对诚信度高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信用贷款,促进其发展高效农业。此外,中央银行可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相应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对小额信贷实行更为灵活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方面更加贴近农户的实际生产经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功能定位、完善的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关立法应明确小额信贷发放对象、承办业务的金融机构或是成熟地区的城、乡风险投资公司。对待不良贷款加大违约成本,必要时在法律层面追究责任。同时,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来确定小额信贷组织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设计、风险监管等问题。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风险保障系统。借鉴国际通用的小额信贷模式,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且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业贷款的风险担保制度,减少潜在风险。

(四)控制小额信贷风险,完善保障保险制度

首先,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内控制度。结合小额信贷的业务发展状况,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业务监督、风险预测等各种内控体系,尤其是加强对小额信贷质量的考核标准,对信贷资金收放合规的信贷人员,给予其一定绩效鼓励。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稽核。

其次,央行加强监督引导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央行需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现金管理、存款准备金、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明确指引。可适度地将一部分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向运行机制良好的村镇银行倾斜,为其提供资金援助。后则要引导村镇银行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紧紧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入手,逐步引导村镇银行为地方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能够与农户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关系,慢慢积累经验,逐步实现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信贷宣传力度,加强民众的信贷认识

在小额信贷的宣传上,政府部门应起积极作用,可通过日常宣传、下村走访、贴标语、办专刊,加大小额信贷在基层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小作坊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界了解小额信用贷款在范围、权限、用途、期限及信用等级、贷款授信等方面的优势,改变民众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误区。

(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供应问题

建立吸引机制,促使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实现回流。实现手段如资金价格吸引机制,根据农户存款日均或时点余额情况,差别化地对其贷款给予一定优惠,逐步培育起客户忠诚度;或是建立社会经济生活主导机制,如发挥地域优势,将本地集群特色的农产品交易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交易资金随交易市场迁移至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可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公益组织者角色增加大众认可度的同时,向交易过程中的农户推销配置信贷产品。通过这种机制,逐步实现资金沉淀扩大。

参考文献

[1]普艳杰. 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问题[J]. 企业导报,2013(18)

[2]李云帆. 小贷行业制度困境疲态难解[N]. 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8月28日第5版

[3]孙云青. 赵瑞莹. 农村小额贷款持续发展对策选择[J]. 农业科技管理,2013(08)

[4]张春吉.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 知识经济,2011(08)

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一)经营体制亟待转变

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过程当中,之前的粗放型的经营体制已经较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比某县合作社,合作社管理层人员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日常操作流程再造、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及考核体系的逐步完善,制定出分类管理、专业化经营的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新模式,经过一年的发展,从实施的情况上来看,在总体上保持较好,促进了业务发展、效益的提升和员工收入的增加,且信用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也得到增强。然而,因为受到两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仍存在责权利不明确的情况,领导及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不明确等问题。

(二)人员素质较低

一般来说,现代金融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随着金融电子的发展请按,新业务开始涌现,这对人员素质的要求非常高,金融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现代金融的相关业务知识,还要了解计算机与法律知识。因为受到区域及人缘关系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的现有人员仍存在很多的任人唯亲现象,其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等的条件较差,信用社员工整体素质较低,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三)资产的质量较低,潜在金融风险大

不良贷款的存在一直是阻碍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其中主要的表现为:第一,农村信用社的票据兑付条件的门槛比较高,不良贷款的总量很大,且仍有诸多的潜在不良资产尚未反映出来;第二,资产利润率各项指标较低,亏损面和亏损数额较大;第三,农村信用社的股金虽然有所增加,然而,很多股金在本质上还是存款化股金,基础不牢固,潜在的风险大。

二、我国县域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信用社在城市中心也有部分网点,相比较城市中心的信用社,县域的信用社在发展的潜力、发展的资金、融资的规模等各个方面比较差,获得的贷款额度和存款数量也比较少。

(一)存在的问题

1.从贷款的总体情况上来看

近几年以来,随着政府鼓励县域农村信用社走出去,农村信用社对县域内的不同产业的信贷支持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最高值。截止到2013年末,某县域合作社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7.40亿元、49.16亿元,相比较2013年初分别增长了73759万元、49998万元,增幅为14.74%和11.32%,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增幅是非常大的,但是相比较当年该城市网点合作社约80亿元的贷款还是比较低的,有发展的空间。

2.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情况上来看

县域农村信用社对县域提供的金融服务仍是以贷款项目为主的,其他的创新融资方式没有得到开发。而从贷款的方式上来看,其主要是抵押和保证这两种产品,而抵押物则主要是以出让房产、企业机器设备等。

(二)促进农信社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创新金融产品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最主要的是农户,所以,金融产品得创新要围绕农户的切身需求,在充分保证安全和效益的前提下,积极地开发出一些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汽车消费贷款、住房消费贷款、银行卡业务等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与金融服务需求。

2.信贷管理制度的创新

信用社在清收中发现的贷款担保无力的现象,可以据此制定出相关借款人和担保人资格认定管理的办法,对新发放的保证贷款,评定担保人的担保等级,信用社相关网点的负责人是保证贷款的第一责任人,严格地把控贷款的投放关。另外,为了防止违规贷款的出现,农信社要逐步加大对违规贷款的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对过去年度产生的不良贷款没有收回的,要限定清收的期限,进行严格的处理。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转换经营机制,调整经营策略

农村信用社在为三农服务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变为支持规模效益型、从资产负债的结构单一转变为多元化结构、从资金的分散使用转变为资金的集中投放。而从当前的情况上看,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向重点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以及规模经营。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一般来说,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职员相比较,信用社的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看是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也比较低,者都会影响信用社业务的发展。所以,要适应市场经济相关要求,提高信用社的竞争力,就要建立业务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职工队伍。第一,在选调、聘用人员方面,要严把进人关。第二,领导的选聘要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的聘任制,进行竞争上岗,加强约束机制。第三,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地推出新激励模式,充分带动农村信用社的员工不断进行创新,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和利益的一致性,以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加快对不良贷款的处理

第一,信用社要逐步改善历史遗留问题。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部分是几年前的贷款,对于这种贷款是要采取逐步改善的办法,实时跟踪和落实,在必要的时候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尽快将这部分的贷款收回。

第二,进一步加强农信社的信贷管理相关工作。信用社可以设立不良贷款的管理专门部门,进行集中清收和委托管理,对不良贷款在区别分类之后交给管理部门,不良贷款可以按照逐户拆分的方法进行,对信用社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按规定时间移交管理部门,必须要落实责任,且责任不落实的不予接收,委托风险资产管理部门对其专门进行清收、管理、经营和结算。加大贷款的第一责任人相关制度,加大贷后的调查力度,信贷人员还要结合实际,深入地调查并建立详细的信贷档案,采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和重点消化的方针,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尽快地实现不良贷款的有效消除。

总之,农信社只有不断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信用社资金使用效益才能充分显现,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在国家从紧货币政策形势下,取得自身的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业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近些年经济作物的比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相当的发展空间。

2.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仍不是农业经营的主流。目前,我市农业的经营模式仍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极不适应,也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步伐。

3.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虽然我市目前建立了5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农民在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等环节难以取得对等地位,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4.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严重损伤了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使一部分跟风种植的农民损失惨重,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5.农业生产者的老龄化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推广速度偏慢。目前,在农业生产者当中,青壮年几乎没有,在部分村,60岁左右的人成为农业生产者的主流,这部分人由于年龄、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明显偏慢,这也导致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难,影响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二三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主要表现在:

1.产业比较单一。我市的农村企业,主要集中在黄金开采、石材加工等资源性行业和粉丝加工等传统性产业上,其它行业的企业寥寥无几。

2.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管理落后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而要实现企业的升级改造,又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制约因素。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主要表现在:

1.资金不足。在目前情况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资金压力巨大。一是集体财力枯竭。从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集体没有收入来源,仅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没有多余的财力进行投入;二是向群众筹资难。目前相当一部分村过去群众拖欠的“三提五统”等尚未得到清理,依靠农民自觉自愿地出资进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难度太大;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但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需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2.群众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群众对班子信任度不高,导致不愿将资金交给集体进行公益事业建设;二是农村居民老龄化,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子女都在城镇就业居住,导致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漠不关心。

3.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有些工程项目质量低下,农村公路现行的管养体制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群众的猜忌和不满

二、对策建议

(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整合城乡经济资源、打造链接城乡、工农产业链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牛鼻子”,要重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突破土地制度的制约,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农业、进入农村,使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释放出活力,使土地更多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集中,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经营。依托粮油、果品、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打造产业旗舰。

(二)发挥“乡”的优势,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是城乡统筹必由之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激活农村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乡”的优势。一是土地成本优势。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供给,是农村工业化起步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将贯穿整个农村发展全过程。在目前的土地政策下,可以考虑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宅基地置换,将农民宅基地置换用于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降低用地成本。二是劳动力优势。尽管近些年农村转移输出的剩余劳动力增速下降,但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使部分农民仍处于半失业状态,大量“4050”人员和部分青壮年并不愿意背井离乡,农村仍沉淀着大量劳力资源。激活这些劳动力资源优势,一方面,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土地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使农民有从事非农产业的意愿和技能,引导农民投身工业化和城镇化大潮。三是自然资源优势。我市农林牧渔业较快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进一步开发,这些丰富的原材料可以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所需。要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城镇人口聚集,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充分发挥好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重点是发展镇域经济,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农业招商促进镇域农业产业升级,化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工业招商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小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变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为工业经济优势;通过商贸招商促进镇区发展提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使市场优势成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聚集。重点镇和小城镇、中心村应逐级分层次定位,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大力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提高其吸引投资、扩大消费、集聚要素和人口的能力,使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有强有力的主导产业作支撑,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就业安居。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投入,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

(三)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让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服务

按照促进城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把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上下工夫。要突出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像抓农村清洁工程一样,逐步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交通、电力、通讯、安全饮水等设施建设,将农村相应的基础设施与城市设施同等对待,使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四)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比例和统筹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繁荣农村文化、体育和教育事业。重点加强乡镇文体站、农科教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站、图书室、村民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行对农村教育倾斜的政策,推进教育公平。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扩大新农保覆盖面。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统一途径,适当变通政策,允许城乡居民自由参加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人口平等地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农村特困户救济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四是建立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享受保障住房的群体,一向局限在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基本被排除在外。要加快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探索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农村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使农村贫困家庭也能享受城镇贫困家庭的住房保障权利。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79-1

随着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农业也进入一个发展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近年来,我国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并未消除。因此,中国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农村经济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差,阻碍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抗灾能力低。若遇到天灾,就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民收益。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导致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以及水资源的短缺,都严重影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农民实际收入不高。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成本不断加大,粮食价格并没有随着成本提高而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农业效益。

(三)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政策,导致广大农村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滞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市场竞争意识差,对现代农业认识不足,按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高,容易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思路,加大生产资料投入,依靠科技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四)乡镇企业发展不成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繁荣的地区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比其他地区发展的好。目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山区,乡镇企业的数量非常少。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农业生产,关键是发展路径创新。我们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强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国家的支持和扶助是外因,农村经济探寻自我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创新路径选择和实践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民收入低下,则整个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生产能力的下降。这是一个逻辑过程,最终表现为农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严重不足。

其次,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路径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农民很难从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必须向专业化、科学化、优质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要大力鼓励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技术检测体系,生产出既符合我国市场需要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对农业生产要实行区域化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化作物的生产能力,从而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化可以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农副产品的价值提升了最大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政府牵头,对内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外加大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在两个层面作出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技术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府要完善农村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农业高校和农业生产之间架构顺畅的桥梁,保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此外,政府还要努力引进农业生产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直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成本大,效益低的情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规划的问题。政府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设施。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外面的资金和技术向农村地区转移。

最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是人的因素,马克思强调离开人的生产力是死的生产力。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通过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农民以及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当前政府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只有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喜,陈国才,李仲培.高寒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

第8篇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农村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1.2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3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1.4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5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策措施

2.1因地制宜,发展项目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壮大发展农村经济,“项目”发展是关键,要把项目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和项目。在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继续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民自愿、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我镇要始终抓住花椒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集中力量、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务求增效。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重点探索以资源、场地、资金等入股的机制,增强集体经济活力,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2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乡镇和村委会要成立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专门人员、明确责任部门负责抓本乡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盘活、用足现有的村集体资金,防止集体资金和资产的流失、闲置、贬值,严禁对集体经济实行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和拍卖,杜绝再次成为空壳村。开展好“村帐乡(镇)管”工作,严格控制开支,加强债权、债务清理,强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对村财务实行收入年度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2.3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4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2.5加强农村科普知识培训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由过去的不理解课改到模仿再到现在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批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村,如何开展教研是值得农村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既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改革,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研究。

(二)社会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这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在的农村家长在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城市基础教育的优越性,希望自己的子女也享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受条件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者身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教育者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开展教育研究。

(三)个人需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教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识,所以教研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农村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农村小学教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年龄结构老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一是民师转正;二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三是县内的代培教师。以我校为例,虽然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校,但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部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通过考调和商调已进城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编教师年龄老化,五十岁以上教师占35%,由于差编,59岁的教师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了补员近几年分配来了10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教师年龄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教研层次的低下。

这里的专业人才既指在教研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又指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教研水平低下和教研科目的单一,认为教研就是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对音体美英语等学科的教研也是浅尝辄止。

(三)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的问题。

农村不少教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认为教研的作用不大,教研只是走过场,作秀给别人看,不能体会教育中深层次的内涵,对新理念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只是人云亦云,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本”等,但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则淡然置之。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

(四)教研平台少,教师展示机会不多。

如果一个学校教研开展得不扎实的话,那它提供给每位教师的展示机会仅仅是每学期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能上学区、片和县级公开课,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提高水平。

(五)骨干教师的分散,使教师缺少交流的空间。

在农村小学,由于地域分散,考虑区域平衡,少数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村小,这些教师在各个学校挑大梁,授课任务重,课头多,他们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再让他们从事教育研究就显得力不从心。骨干教师没有时间和空间搞教研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研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制约农村教研的一些常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农村教研的开展,以下列举一些发展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思想引领,将教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教研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要想使得使得农村教研蓬勃开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教研制度和思想引领。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的根本,具有刚性的一面,而思想引领是教研活动出成果的基本因素,具有人文的一面。使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自主参与教研活动,这不仅使我们学区的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教师也能从教研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二)务实开展教研工作,让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让教师领悟教研的魅力。

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是教师长期参与教研的动力,任何一件事如果做了,但劳而无功,人就不愿再做了。教研也是如此,如果教研的作用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其作用,势必会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务实开展教研,发挥教研的作用尤为关键,让教师真切领悟到教研的实效与魅力。

(三)关注各个层次的教师,从细小处鼓励并肯定教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