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代农业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8 16:43: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农业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代农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户;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399—04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农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户的数量和质量、体力和智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培育现代农户对加快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现代农业内涵入手,分析了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并提出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措施,以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与现代农户的关系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此能力,要使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尚未统一。舒尔茨认为现代农业是农民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的新生产要素的结果[1]。蒋和平[2]认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各自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成不同的生产力系统,现代农业是一种开放式、交换式和先进型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陶武先[3]基于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从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生产力各要素配置方式和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角度,把农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广泛运用现代工业科技成果、资本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农业劳动者具有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最终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4]。李庆章等[5]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综上看出,国内外学者无论从技术或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增长方式变革视角来理解现代农业,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解决农业问题和发展矛盾的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单一的种养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并逐步实现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经营理念市场化。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生产使用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基础,农业先进机械设备的推广与普及,也加速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同时,使人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并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分工,实现农户生产的一专多能,从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二是实现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科学化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不但拓宽了农业生产领域,而且也使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现代农业也由原来的种植业、畜牧业等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不断扩展到微生物生产、生物化学和生物能源等多种产品领域。同时,也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实现了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以现代管理理念进行经营的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驱动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现代农业的产业分工、地域分工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与其他部门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供销联合、农工商联合的高度商品化的产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现代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农户的具体劳动过程体现出来。家庭农户紧密的血缘和姻缘关系使家庭成员可以从多个方面认同家庭经营组织的整体利益目标,能够自愿地把成员间的要求和利益统一协调起来,最终使其意志协调一致。正是因为这一点,家庭农户才显示了与农业产业特征高度契合的组织品位。因此,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必须有现代农户与其相协调,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顺利实现。现代农户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信息观念、法制观念、用户观念和系统管理观念,不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必须有农业经济主体(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具体实施。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主要是指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这种小农经济主要是指农业中的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块土地所有的统一,即以家庭农户为微观生产主体的小规模农场经营[6]。对于家庭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家庭农户经济现代化成功,才告一段落。因此,国际农业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得出公认的结论是,家庭农户经营最有效率(绝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大农场)[7]。林毅夫[8]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农场在降低监督成本、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搭便车”现象,实现家庭内部劳动力的激励相容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了家庭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石。与现代农业的特征相适应,现代家庭农户更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家庭农户必须具有企业家理性,能对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出灵敏反应,实现增产增收。现代农户的实现过程必然是传统农户思想不断市场理性化,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现代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此过程还必须加强对农户的培育,使其不仅会组织生产,还善于经营;不仅要懂得相关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2 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根据我国国情,家庭农户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和重要主体,对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农户。

2.1 现代农户的意愿影响着现代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首先,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实现最大范围、最大可能的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就是试图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社会行为发挥导向、协调、引领和控制作用。政策的受众主体由于认识水平和切实利益等因素影响,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必然与政策制定的目标有一定背离。农户作为农村相关政策的受众主体,对农业政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贯彻执行的效果。例如,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开始几年,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调查表明,90%以上农户仍然在草原上偷牧。主要原因是禁牧政策使农户收入锐减,农户对该项政策的认知度低。近几年来,随着传统农户分化加快,有大量农户已经具备现代农户的基本素质,对这项政策的认知程度逐步提高,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具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因此,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知程度较高,政策被采纳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现代农户可增加对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在现实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增强生产基础的辐射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代农户具有较高的市场意识和企业家的理性。在典型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现代农户不仅能够接受龙头企业多赚钱、有指导和包销售的企业合作方式,而且还能直接面对市场商机,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经营。

2.2 现代农户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

首先,现代农户能促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现代农户既然有较高的市场化意识和企业家理性,那么,经济效益必将成为现代农户主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始动力。例如,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种粮大省,在传统的粮食作物区,现代农户仅种植少量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而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业及相关生产加工业的比例急剧上升,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其次,现代农户能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使用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装备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农户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现代机械设备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科学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从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来看,现代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劳动资本集约度分别为17 692元/户和10 414元/人,远远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现代农户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也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

第三,现代农户会加速农户分化,同时农业雇工支出将大幅度增加。现代农户的出现,会带动传统农户的劳动投入向多元化发展,农户的兼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河南省农户兼业化程度在1986年为45.7%,至2002年增长到62.3%,到2006年增长到80.0%。这表明农户倾向于将劳动投入到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行业,特别是年轻人趋向于非农生产,然后雇用劳动力从事自家农业生产。同时也反映出农户生产专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快[9]。

2.3 现代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农户的生产行为必然对农业耕地、水体和生态系统有直接影响。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在保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以获取长期净产值作为资产利用的长远目标,并且根据边际效益确定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规模。然而,一般农户由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认识比较低,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耕地、水体等自然资源保护责任意识不够,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效果。特别是大量的兼业农户由于外出务工或经商造成了大量耕地抛荒现象,又因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现代农户的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保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生态种养模式是现代农户普遍采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被广大农户认同的情况下,又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保证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高的同时,又实现了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山东、河南省的农户调查发现,“种养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的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等多项经济指标远高于一般农户的单纯种植业或养殖业,是当地农户充分利用农业有限的自然经济资源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3 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建议

现代农户是现代化物质装备的具体使用者,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具体选择者,又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体经营形式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实践者。目前,虽然现代农户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但是已经表现出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收益的特点,是我国人多地少的背景下较先进的生产力组织形式。现代农户的粮食总产量、出售农产品收入、农业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兼业农户和传统农户。其中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分别是传统农户的7.85倍和36.91倍[9]。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现代农户,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3.1 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农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从纵向来看,要构建国家、省和县(市)不同层面的政策体系。国家层面主要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宏观指导与政策引导进行完善,长期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省级层面要体现出对本省现代农户培育的具体规划部署上,突出现代农户培育指导方针与原则,突出培育的战略重点等;县(市)的政策措施更要体现培育现代农户的具体落实方面,不断创新培育的机制与体制。从横向来看,要体现现代农户的内涵,从教育、科技、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战略部署,并形成有利于农户合理分化变迁的政策合力,避免各个节点之间相互干扰[10]。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培训措施

首先,要完善现代农户的教育措施。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国家教育支持的重点。应该重点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新科技项目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其次,健全培育现代农户的科技措施。科技素质对于培养形成专业化的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关键。国家应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普活动。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增强整合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提高农户的科技支撑水平。第三,加大对现代农户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重视经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作用。第四,增强培育现代农户的法律意识。现代农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但要加强有关方面立法工作,更要加强对现代农户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11]。

3.3 狠抓现代农户培育的落实和实施

县(市)是现代农户培育战略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其对有关项目的整合能力与落实水平直接关系着实施效果。现代农户培育的核心是抓落实,关键是成效。

当前,县(市)必须把实施现代农户培育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施。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是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要求。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加强现代农户培育就成为打破人力资源匮乏的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还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与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增收的关键。此外,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农户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农户积极性,就要多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需要。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农户的主体地位,现代农户的培育有可能陷入脱离实际的混乱状况。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

[4] 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5] 李庆章,徐建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239—242.

[6] 丁长发.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与张新光商榷[J].农业经济问题,2010(1):96—102.

[7] 张 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1—4.

[8]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关付新.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农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户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7):69—77.

第2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41-03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农业领域日益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热点,为科学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业部将农业领域划分为“红、黄、蓝、绿”四大区域,本文通过分析“绿区”、“蓝区”、“黄区”、“红区”这四大区域中典型的农业信托投资案例,对有效的农业信托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其投资现代农业中农产品的选择方向,为政府引导农业信托投资农业提供政策参考,为信托公司在进行农业信托选择方向时提供依据。

一、农业信托相关理论分析

农业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通过发行信托产品集中社会资金投资农业项目上去的投资方式。

(一)农业信托分类

目前,在国内实施比较成功的农业信托种类有农业财产权信托、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农产品价格指数投资信托。

农业财产权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将以土地为载体的果园、鱼塘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作为信托产品向社会吸引资金,将所得收入分配受益人的农业信托方式。

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将农产品产前的土地流转环节,产中的种养环节以及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整合起来,由信托公司提供信托资金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信托方式。

农产品价格指数投资信托,主要指的是一种通过龙头企业与信托公司共同商定农产品基准价格指数,并以此引入社会投资者的农业信托方式。这类信托将投资收益与权威部门监测的农产品价格指数挂钩,生产企业愿意接受,投资者也容易理解。

(二)农业信托运作模式

目前,农业信托的运作模式主要有:双合作社模式、政府模式、合作社+信托+农业企业模式等。

双合作社模式。通过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信托农产品合作社,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把信托产品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再把土地租赁给信托农产品合作社收取固定的租金模式。

政府模式。村集体把信托产品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信托公司与政府合作,由政府作为中间人,向农户以及信托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仓储等产销环节全方位支持,以保证信托项目的有序运营的模式。

合作社+信托+农业企业模式。村里成立农业信托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将信托产品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吸引农业企业投资入股的模式。

(三)农业信托资金筹集方式

农业信托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单独管理资金和集合资金信托两类。

单独管理资金。主要包括信托公司存放金融机构的存款或信托资金;投资国债或企业债券;投资短期票券;国内上市股票;国内证券投资信托基金,以及一些结合信托机构自身信托投资及农业开发业务专长,引导信托资金投资于政府编列预算执行的开发项目。

集合资金信托。主要包括向社会公众或者社会不特定人群作为委托人,以购买标准的、可流通的、证券化合同作为委托方式,由受托人统一管理农业信托资金的业务;向有风险识别能力、能自我保护并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特定人群或机构为委托人,以签订农业信托合同的方式作为委托方式,由受托人集合管理信托资金的业务。

二、农业信托在现代农业“四个领域”的投资模式分析

(一)农业信托投资“蓝区”的模式分析

“蓝区”鼓励投资的项目包括产前的商业性研发和生产销售,产中的设施农业、畜水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产后的农产品检测、加工、储藏、物流、销售等方面。

农业信托投资“蓝区”的信托资金投资方向倾向于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投资项目,具体投资的农产品多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果蔬类农产品,农业信托类型为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信托模式多为双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即信托公司负责产品的投资以及运营管理,而当地合作社则更多需要承担起果蔬的种植和生产工作,这类产品在当地有着较好较快的销量保证,考虑到“蓝区”投入风险大,但利润较高,回收较快的特点,北京信托公司在蓝区农业信托投资力度较大,收益也相对较高,正是由于高利润带来的公司和农户的积极性,使得政府在这一区域不论生产还是经营环节,承担的工作相对较小,但高回报也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政府需要起到宏观调控、降低风险、保证市场有序公平运营的工作。

(二)农业信托投资“绿区”的模式分析

“绿区”鼓励投资的项目包括农田水利、农业科研能力条件建设、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于农业生产的“四荒地”开发等方面。

对农业信托投资“绿区”的信托资金投资方向倾向于农田水利基础项目,具体包括农田、土地等项目,农业信托类型采用农业财产权信托,信托模式多为政府模式,即由信托公司负责产品的投资,而政府农产品经营管理以及土地租赁工作。由于土地是国家生产经营的根本,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信托公司在这一区域的农业信托投资力度较大,考虑到“绿区”投入高,风险大,且回收慢的特点,政府不能与在“蓝区”一样仅仅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就行了,还需要政府在这一区域更多地经营服务,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和土地租赁以及信托公司的收益提供支持。

(三)农业信托投资“黄区“的模式分析

“黄区”主要涉及大田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农业信托投资“黄区”的信托资金的投资方向倾向于大田种植项目,农业信托类型为农事服务一体化和农业财产权两种方式,信托模式更倾向于政府的运作模式,即由信托公司负责产品的投资,而政府农产品经营管理以及土地租赁工作,由于大田种植的玉米,水稻等作物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同样需要在政府再生产经营上给予保证,考虑到“黄区”相比于“绿区”投入期更长性,比较效益偏低,回收周期又同样长的特点,亟需政府承担起这一区域的中间人任务,一方面,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为农户再生产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以及政策支持。

(四)农业信托投资“红区“的模式分析

“红区”主要包括高毒高残留农药制售、高污染的超大规模畜禽养殖、粮食转化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加工、湖泊和水库投饵网箱养殖等领域,由于“红区”本身高污染、高消耗的特点,这一区域是不允许工商资本进入的,所以无法进行农业信托投资,在此不作分析。

三、农业信托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山东青州绿色蔬菜种植项目的“双合作社模式”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山东青州何官镇的蔬菜种植项目是以农民自发组织的土地合作社为基础构建的,目前青州的家庭承包地88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35万亩,土地确权面积也达到一半以上,中信信托投资公司为主要的农业信托投资方,当地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西葫芦、山药、胡萝卜等多种绿色蔬菜项目。项目实施中,中信信托不直接经营农村蔬菜生产,而是为项目合作社引入先进企业,将先进企业与合作社、农户联系起来,与当地土地合作社签订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土地合作社负责绿色蔬菜的种植和生产工作,而信托公司则主要负责信托产品的投资运营工作,中信信托公司介入土地流转信托的具体运营和盈利方式正在呈现。

在作物生产方面上,目前企业引入德国拜耳作物科学,通过多种方式向农户引入创新的农业技术和产品,有效提高绿色蔬菜农产品的产量和收益。

在物流方面,信托公司引入顺丰物流,在青州建一个物流基地方便从当地运营绿色蔬菜产品,可以有效提高鲜活农产品质量,提高收益。

在投资方面,发放类似银行卡的信托收益凭证给农户,中信信托将土地流转费用发放到卡中,同时该卡具有透支贷款信用凭证,农户可凭此卡片透支贷款。

2.经验借鉴。山东青州何官镇的绿色蔬菜种植项目是属于农事服务一体化的农业信托类型,在运行模式上属于双合作社模式,即项目合作社将绿色蔬菜种植项目的经营权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由信托公司负责这一项目的经营投资工作,信托公司再将具体的生产销售工作委托给土地合作社负责的一种运行模式;信托公司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了绿色蔬菜项目这一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作为投资方向。

从整体来看,该公司从生产、物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投资,科技、资金投入相对较大,资源消耗量大,不过也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加之当地土地合作社的绿色蔬菜种植已经占据一定市场,而蔬菜项目本身回收期又相对短,收益大,有着良好的前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该项目回收快,效益高,可以给农户以及信托公司带来更多的生产经营上的积极性,并不需要政府太多的干预也能顺利实现项目的运营,但考虑到该项目投资较大,投资风险也相应较大,需要政府在风险控制、宏观调控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黑龙江兰西玉米种植项目的政府模式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黑龙江兰西的玉米种植项目主要投资的农业品种为当地大面积种植的玉米作物,该项目的投资方为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兰西分公司,兰西中信公司主要是由中信信托公司、省农科院、哈尔滨谷物交易所共同出资3000万元成立的。信托公司通过与政府在生产经营以及技术物流等方面合作,在政府的保证下,进行生产经营工作。

在投资方面,信托公司通过对合作社农民发放信托凭证,作为农民获得土地收益权的一种法律证明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农业信托投资。

在技术方面,信托公司主要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办中信兰西农民学校,讲授农技课程,培训职业农民,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有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生产方面,兰西在榆林镇辟建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园区地块,将全县的40万亩玉米纳入土地信托化改革,整合34个农机合作社,全程提供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整合省农科院、兰西农技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全程进行技术服务。同时,国家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有助于玉米的进一步增产,从而提高玉米销量。

在物流方面,对兰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进行整合,发挥谷交所市场资源优势,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物流的保证可以有效提高鲜活农产品质量,提高收益。

固定收入方面,兰西中信公司引导农民自愿将承包的集体土地委托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受托农民承包地后,经过整理,再二次信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由中信信托公司对合作社农民发放信托凭证,作为农民获得收益权的一种法律证明。

2.经验借鉴。黑龙江兰西的玉米种植项目属于“政府模式”的农事服务一体化的农业信托类型,即由政府作为信托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中间人,负责在技术、物流、仓储等生产经营各个方面与信托公司合作,大力支持和帮助信托公司的生产投资的一种运行模式;该信托公司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充分考虑当地玉米产业的地区特色,选择了玉米项目作为投资方向。

从整体来看,该公司从提高农民技术、生产、物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投资,科技、机械、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但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兰西玉米作物的收益,信托公司组织农民承包土地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农民保证稳定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加之当地土地合作社的玉米种植已经占据一定市场,有了相对稳定的收益,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投资和产业升级,又有了当地政府在技术、服务、物流上的大力支持,投资风险小,市场前景巨大,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由于玉米这类粮食作物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再加之这类作物本身投入大,生产期长,收益低,需要政府与信托公司大力合作,大力支持其经营投资工作。

四、政策建议

首先,“蓝区”最适应的信托类型为“农事服务一体化”信托,信托模式为双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项目较多,收益好,信托公司积极性强,但投资风险大。政府应建立明确的动态监管制度,减低风险,保证市场有序运行,保证农户的稳定收益和农业正常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现代农业;关系探究

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当前农业机械化使用,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必需推进当前农机技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的种植方式也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如何实现农机技术的稳定运行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农机技术的重要性

1.1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大量的劳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机器投入使用,各种农业器械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传统人工劳作,耗时长,经济收益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往往辛苦劳作一年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收入,但是农机技术的大量投入,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例如,无人驾驶拖拉机,相对于传统的拖拉机来说,无人驾驶拖拉机每小时作业30亩以上,工作效率是普通拖拉机的3倍;一台无人机一天可播种200~300亩,效率是常规种植的10倍以上,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大量的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从事其他的行业。

1.2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机技术的使用加快推进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机技术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玉米的收获是靠人工进行,并且还要用镰刀将玉米秸秆割下来进行集中的焚烧处理,而且玉米秸秆的焚烧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新型农机技术的使用,让农民在收割玉米的过程中节省了时间,并且玉米收割机的效率高,效果好。有些玉米收获机还增加了储备功率,可以行走卸粮,不影响正常的收割,同时还可以粉碎玉米秸秆,压缩成块,方便搬运,农机技术的使用大大推进了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帮助农民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2]。

2农机技术推广面临的弊端

在农机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农机技术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多种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农业政策与技术推广方面表现明显,如果一方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农机技术受到影响。在前期的农机技术投入上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并且需要培养农机技术的专业人员,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农机管理人员面对较大的压力。并且在技术管理方面由于农机技术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农机管理技术不成熟,制约了农机技术的推广普及[3]。

3创新农机技术管理应用模式

3.1加大宣传力度

在推广农机技术的过程中,加强宣传,并且进行相关农业地区的试点工作,邀请农民进行参观,通过实际例子来获得农民的信任,这就为农机技术的推广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增强农机技术的真实性。

3.2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要不断的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年轻的农机技术人员,吸纳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开展农机技术研讨大会,让技术人员增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指导。为了更好的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应该多鼓励农技人员参与到实际的农机使用中,通过真实的感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且会对农机技术进行提高改进[4]。

第4篇

作为朝鲜近邻的中国,农业市场具有市场需求多样化和国际市场弹性大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13亿多人口的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花卉、种子种苗等有优势的农产品需求提高,导致国内消费市场发展较快,已形成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自身气候与资源条件较为丰富,短期内大量进出口某种产品对经济总量影响不大,抗市场干扰能力较强。此外,极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中朝农业合作奠定了又一良好基础。

因此,具有地缘优势与经济互补性的中朝两国现代农业合作在生态农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合作的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在经营资金上容易出现信贷配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的瓶颈问题。可见,探析中朝农业合作的融资困境,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已成当务之急。

一、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的融资晴雨表

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的融资需求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合作领域的多样性导致资金需求量较大;发展的阶段性导致资金依赖性较强;当前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是随着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经营领域逐渐由农业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深度延伸转变;此外,部分农业经营部门也已开始兴办加工企业与转变营销方式,提升了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在现代农业从简单服务到更为综合的演化,即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类型的现代农业合作时,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的资金需求数量较大。

二是在中朝双方跨境经济合作初创期,由于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因此较多的资金需求就倾向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期与成熟期,现代农业合作由原来的初加工到精加工综合服务等,因此需要更多资金进行扶持。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合作发展的阶段性导致资金依赖性较强。

三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在新义州-丹东市地区合作来看,这一地区经济不发达,导致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亟待解决,如果做初步估计来看,整个地区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上述种种特征显示中朝农业合作的资金需求量较大,但无论从合作双方权益融资不足角度、从政府金融支持不足角度,还是从政府制度保证角度来看,融资困境处处可见:

从合作双方权益融资不足角度分析融资困境。所谓权益融资不足,主要是指成员投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造成成员投资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的政策制度不规范、前景预期不乐观以及投资组合问题。首先,政策制度不规范主要是可供查询与遵守且可以被明确执行的政策缺失与不规范。其次,前景预期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认为未来收益不稳定与不确定。最后,投资组合问题是导致融资不足的另一个原因。

从政府金融支持不足角度分析融资困境。中朝两国政府对现代农业合作的融资支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给予直接的融资支持,如直接的财政扶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实现间接融资支持,如通过法律法规,对支持合作社的金融机构的政策倾斜等。但是,就目前情况分析,通过前者进行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的支持方式是非常有限的,重点则在于通过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现代农业合作。从理论上来看,法律和制度的弱化将阻止跨国整合,防止投资与贸易并抑制贸易融资。在以往较长的中朝跨境经济合作中,由于缺少财产保护与缔结契约的政府保护,许多中朝跨国投资企业试图建立组织机构以支持跨国投资与跨国贸易。传统意义上看,当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企业的经营业务额度与领域均受行政指令指导,但当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中国和朝鲜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必须要解决法律和制度弱化问题,否则就会像当初苏联解体时那样使朝鲜陷入粮食危机的情况出现。

从政府制度保证角度分析融资困境。首先,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相关法律滞后对其融资有制约作用。一方面,造成金融支持无法可依或者有法但难落实局面;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农业法等相关法律具有鼓励农业现代化的信贷支持,但这些规定较多停留在形式层面,可操作性差。其次,政府尚未形成对现代农业合作融资的有效政策体系。一方面,国际跨国经济合作可能涉及到关于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保险类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在政策制定并加以落实时覆盖面较窄,有些合作项目不能实际享受到该政策。最后,地方政府的非理性干预也成为导致难以摆脱行政的、非经济因素的束缚,从而渐失独立性与自甚至偏离了合作方向。上述表明,政府制度缺失难以保证现代农业合作资金短缺问题得以实质性解决。

二、多重举措合力拓展融资方式

在上述情况下,通过优化融资结构,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解决当前中朝农业合作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

第一,争取政府投入以拓宽现代农业合作的资金渠道。

根据参与中朝现代农业合作成员国与投资主体的具体经济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拓宽现代农业合作的资金渠道。中朝现代农业合作区实行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与社会各类资金为依托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其中,招商引资包括国内外投资,主要以农村集体经济投资与民营经济投资为主。

资料来源:历年《丹东统计年鉴》整由表2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按总人口计算,丹东市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从2006年的1126元提高到2010年的3322元,年均递增31.1%,超过省平均递增速度7个百分点。因此,丹东市的财政收入与人均GDP具备为中朝现代农业合作提供财政资金帮助的可能性。

第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吸引外商投资。在现代农业合作中,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外商投资可以相互促进。

首先,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在铁路口岸建设、公路口岸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改善力度,允许持有效护照及签证的第三国公民、货物和运输工具通过。此外,连接中朝两国的鸭绿江公路新大桥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目前也已进入主体工程施工建设阶段。

其次,改善投资的软环境。伴随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也应该进行软环境建设。为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新义州-丹东交界处进行现代农业合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投资环境。

第三,完善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中朝现代农业合作需要大量资金,在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方面应逐渐完善。

首先,完善金融政策。在积极支持中朝现代农业合作区的产业化、科技化与现代化直接与间接金融政策时,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增加金融服务品种,加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合作、中朝民营经济力度,促进中朝现代农业合作区建设上新水平。

其次,完善财税政策。在积极争取中央与省级政策对现代农业合作的政策优惠与倾斜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扩大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缩小出口退税征退税率的差别,并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提高中朝现代农业合作的农产品出口价格竞争力。同时,中朝两国政府应构建合理的税收体制,各国可借鉴先进经验,使中朝现代农业合作切实享受到税收政策的优惠。

最后,政府对为现代农业合作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扶持。政府可以给予以利润为导向的、为现代农业合作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具体可以通过财政贴息、差别税率、再贷款方面予以支持。

第四,建立现代农业担保信用体系。

首先,成立现代农业担保公司。在确保正规金融对中朝现代农业合作融资外,力争成立“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稳健经营、增创效益”为经营理念的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投资农业产业为主体,业务范围包括融资性担保业务,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非融资性担保业务,以及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通过财政以奖代补与风险补助方式,实行政府注资、金融资本注入、整合国有资产、民间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

其次,实行反担保与完善内部控制。在加强担保公司自身建设方面,加大反担保力度,共同分担风险,逐步构建以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提取风险准备金为主、以财政风险补助金为补充的担保风险金补偿机制;在内部控制上,建立完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控制、大额担保风险保证入股金、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保证与风险准备金等制度。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建设;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91-03

集安,是吉林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吉林省南部,鸭绿江北岸,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隔江相望,曾经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是当年抗美援朝志愿军渡江地之一。其特点是人口少、交通不便、山地多、耕地少。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集安市特点的基本概况。

一、理论思考与观念转变

1.现代农业的特点。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如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领域更加拓宽、农工商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限,城乡统筹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结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布局合理,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建立起全方位的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2.现代农业观念。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发展思路上应实行五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二是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三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四是由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五是由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化肥投入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向依靠科技为主的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六是由长期追求粮食产量,向以销定产综合经营效益最大化转变;七是农民增收来源由主要依靠粮食增产和提价向主要依靠多种经营、精深加工和非农产业转变;八是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封闭低效产业向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现代化高效产业转变;九是要从地区资源的特点出发,从粮食产区向农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转变。

二、集安市农业现状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判断,集安市的农业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始阶段。集安市农业的特点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中又主要是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面积较少,人参、葡萄、中小药材和山珍食品等特色产业的种植面积也很少。养殖业中主要是猪、牛,但数量和规模不大,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林蛙和蜂业等优势资源,还没有转为优势产业。所以,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于种地,农民收入较低。“种地为吃粮、养猪为过年”的传统模式还没有改变。连续五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显示,全国百强县中吉林省一个也没有,集安市仅处于全国县域经济的中等水平。

三、建议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过程中,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要围绕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建设集安市参药综合型集中区,重点培植农特产品加工这一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人参、山葡萄、中小药材、板栗、水产品、蜂产品、林蛙、食用菌、山野菜和绿色食品等优势特色企业集群。重点培植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突出参药、山葡萄、生态经济、水产品养殖等主导产业,逐步扩大加工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贯彻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发展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切实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集安市政府已经制定出发展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每个乡镇要新培育1户以上投资5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在300万元以上的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全市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30户,1000万元以上10户。

2.加强绿色有机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就必须具备农业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的农业,就不能称其为现代农业。要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突破市场准入瓶颈。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四大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地理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集安要开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就要依据集安的实际特点,要围绕岭南岭北两大区域的山葡萄、水产品养殖、参药、生态经济四条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运作方式,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岭北新开河流域的台上、花甸、财源,苇沙河流域的清河、头道和岭南的榆林、麻线、大路等区域,按照“适度发展人参,控制发展西洋参,适地发展林下参”的生产方针,巩固发展参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集安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针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出了三项目标:①要把园参、西洋参面积稳定在60万帘以上,无公害绿色中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绿色山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在岭南沿鸭绿江6个乡镇,实施“亚洲最大绿色山葡萄原料基地”建设工程。②要加快发展水产品养殖产业,扩大有机水产品养殖,保护和开发好渔业资源。积极推进有机蜂产品、林蛙、水产品、食用菌基地建设。绿色有机蜂产品基地达到200万亩,蜂发展到5万箱;林蛙基地100万亩,生产林蛙1.5亿只以上。③要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发放水稻良种补贴为手段,加快优良水稻品种的推广,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国家第一个绿色有机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20个,其中有机食品50个;认证省部级名牌产品2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监测面积达到10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其深加工产量达到5万吨;建设1个部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东北最大鸭绿江有机水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鱼出口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和2个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保证。要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带动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4.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农业科技推广能否到位,这将关系农业科技能否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要切实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大力示范、推广粮食、葡萄、人参等作物新品种、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人参、山葡萄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大力加强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集安市政府已经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有害生物预警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农田统一灭鼠、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5%以上。

第6篇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3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9

引言

近几年来,在农业蔬菜种植中温室蔬菜栽培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主要采取的种植方式之一,而且朝著规模化方向发展,有些地区建立了区域示范基地,机械化普及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促进农业作业效率提高的同时,对栽培技术的科学化及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阐述了几点蔬菜栽培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蔬菜栽培技术发展的特点分析

从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蔬菜栽培技术需要得到进一步突破的是温室大棚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主要以下2点的突破。

1.1 深入研究

自温湿大棚技术产生与发展以来,有很大一部分蔬菜生产都引入了这项技术,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以及高产,技术研发人员应该加大研发力度,使得蔬菜大棚的栽培过程更加方便简洁,培养出顺应市场需求的作物品种。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比较弱后,应该进一步提高研发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降低引进费用。面对我国蔬菜市场有很大的需求量的背景下,在向群众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技术的可操作性,减少专业技术的限制,便于推行。

1.2 实现大批量生产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存来到了城市打工,农业生产劳动力越来越少,但是人们的需求量却越来越多,所以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逐渐开启大规模生产,首先在一个地方构建生产基地,然后分散开来在各个地区展开生产。这样不仅有效降低了成产成本,而且还丰富了生产的种类,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在整体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达到了最优化管理生产。

2 蔬菜栽种技术要点分析

2.1 蔬菜栽培棚膜选用

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蔬菜主要以大棚生产为主,在大棚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棚膜的选择,要选择无毒无害的棚膜,避免由于长期的光照等造成蔬菜污染。同时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抗损坏程度强的棚膜,避免由于光照及雨雪等对棚膜的损坏,提高使用寿命。目前现在都普遍采用无滴保温防老化膜,还有种是高温保温无滴防老化膜,通过使用棚膜能够有效提高光照强度,保持一定的蔬菜生长温度和湿度,起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2.2 采用科学的通风措施

在大棚蔬菜种植中,在外界温度过高时需要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以确保外界温度在蔬菜生长的适宜范围内。在大棚内通常采取2种方式来降温:通风、遮光。在不通风的条件下需要进行遮光降温,能够使大棚内的温度下降5℃左右。而通风不仅可以有效降温,而且可以确保大棚内空气新鲜、流畅,及时排出一些有害气体,调节棚内湿度,避免病虫害的发生。通风口需要注意设置在避风处,通风口位置需要进行不断更换,确保通风量由小到大,要避免出现通风口自然关闭和温度的迅速下降。

2.3 蔬菜品种的选择

蔬菜栽培中要根据当地的季节及气候选择合适的蔬菜品种,如春冬季节光照不强,要选择耐低温及弱光的品种,如白菜、大蒜、菠菜等。同时要选用有机蔬菜行业认证的种子,要确保种子没有进行过基因工程改造和其他物理技术的处理,确保种子的原始性。同时一些杂交品种不断增加,可以考虑选用性能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如在进行番茄品种选择时,可以采用新粉100番茄,这一品种有着更好的抗寒性能和抗病性能,且能够早熟,产量也高,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因此在蔬菜栽培中要综合考虑,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品种。

2.4 合理施肥

在现代农业蔬菜栽培过程中,还需要重视肥料的使用,要以有机肥为主,以基肥为辅,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基肥不能长期使用。要根据蔬菜的种类和土壤状况进行肥料的选择。施肥中要注意棚内的空气换风,注意调节微量元素,实施平衡施肥策略。对于有机肥料如粪便、草木灰、饼肥、植物沤制肥、需要进行必要的消毒后在肥料充分发酵后在使用,确保有机肥的病虫害降到最低,而且要注意其使用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烧根现象,造成不必要的减产等。总之,要根据蔬菜品种及土壤需求进行科学施肥,避免盲目施肥造成的伤害等。

2.5 光照控制

在冬季及初春季节,阳光照射是一年中最低的,而大棚蔬菜种植需要大量的光照,有其目前棚膜多使用多层覆盖对光照需求更强。在进行棚膜选择中,要选择和使用透光度较高的棚膜,确保棚膜的清洁,出现杂物等时要及时进行处理,有必要时需要对棚膜进行定期清理,提高其透明度。目前较多使用的是无滴棚膜,这种薄膜在生产中加入了一些表面活性剂,使得水分子与农用膜之间亲和力减弱,使得水滴沿着薄膜渗入土壤。另外可以使用一些反光幕等设施,将其挂在大棚后立柱的上部,一直垂直到地面,这种方式能够使得地面增加光照40%左右,棚内温度也可以提高3~4℃,促进蔬菜生长。

2.6 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也是蔬菜种植中的一大问题。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对蔬菜种植效益的威胁,通过会选用一定的措施来进行防治,要坚持以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通过物理手段,有效控制大棚内温度、湿度,以及及时摘除藤蔓上的病叶等,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在选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时,要注意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选用国家及行业认可的化学药剂,按照科学的配方及使用期限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增加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多向有机蔬菜种植方向发展。

2.7 塑料拱棚的温湿保护措施

塑料拱棚的蔬菜温度有10%是源自地中传热,10%~20%是通过缝隙传热,而剩下的70%~80%源自薄膜投射。在实际的蔬菜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延长光照;选择保温性能较好的塑料薄膜;庄严薄膜,以免大风将薄膜刮起,温度扩散,若发现薄膜损坏应该及时修补;多层覆盖,比如用大棚覆盖小棚或是双层薄膜也或者是在原来薄膜上添加草帘等。另外还需要特别注意调节塑料大棚当中的温湿度,在春季的时候由于中午温度会很高这将会影响到蔬菜植物的正常生长,而在夏天雨季的时候蔬菜植物生长就会由于长期光照不足,出现落花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导致作物病虫害的产生。因此,在栽培蔬菜的时候应该注意灵活调节光照、温度与水分的关系,比如说假如大棚当中比较干燥,湿度不到位,那么就要确保大棚的温度保持在20℃左右,以促进蔬菜的正常生长,但是如果大棚的湿度比较大,那么只需要将大棚的温度控制在10℃左右即可。

3 结语

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蔬菜栽培需要根据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原则进行科学栽培和种植,提高栽培的技术含量,实现科学种植,为人们提供健康、绿色的有机蔬菜,为保障全面健康提供基础和条件。要大力普及及应用科学的种植和栽培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连科,韩晶.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农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

新年伊始,江海大地上的生态农庄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态农庄,因为实行了生产集约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它搞活了农村经济、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构建海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村稳定发展基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近年来,海门市紧扣“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现代农业建设宗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转变为现代农业转型的创新之一。各色主题生态农庄在江海大地上蓬勃发展,“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就是新时期以农业种植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以农庄旅游为目标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

一、生态农庄是海门现代农业建设的鲜活亮点

生态农庄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发展生态农庄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完成农业业态转型的紧要抓手,是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有效路径。海门市秉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根、以水为脉、以绿为衣,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建设层次,不断筑高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品牌与声誉。其成功经验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具有深刻的意义。1.生态农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本依托,使第二产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出售、餐饮、休闲和其余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生态农庄,是多种产业相互渗透、互为一体的新兴交织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高标形态,有利于吸引现代元素改革传统农业促成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开拓农业功效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农民同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盈利,有利于深化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行业范畴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生态农庄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生态农庄涉足农业旅游,对资源与环境尤其关注,其生态点契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它作为城市绿地体系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关键的生态服务功效,包含确保和改善城乡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生态农庄的生态服务功能远高于其产出的农产品价值。生态农庄就像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在“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中起着“都市之肺”和“城市绿洲”的作用,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3.生态农庄是满足现代人旅游休闲需求的有效抓手。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历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噪音和空气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得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生态农庄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升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和更高档次进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生态农庄作为旅游类型的新时尚,正逐渐兴起并被人们所青睐。生态农庄一般位于交通方便的城郊,居民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旅游休闲活动,从而达到调养精神、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的目的。4.生态农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偏重于寻求农业产品数量的产出,并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农产品品种相对简单,农业景观单一。生态农庄既追求高产出,又追求高品质、高效益,既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又要求人与人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是融合生态式生产及生态式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庄的发展,可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维,使农业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应协调发展,引导农民走上高产高品高效的三高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盘点海门生态农庄蓬勃发展的现状

座落于海门市三厂工业园区东首的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核心区占地面积7000多亩,紧靠省道、沿江公路、环城公路和通启高速,交通十分便利。观光园依靠丰足的农业资源、优胜的生态环境、鲜明的特色产业和浓厚的乡村风情,逐步形成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综合性、融合化旅游景点。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建设集农业科技展示、山羊研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晤为一体,苏中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环境最优、配套最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区。观光园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海门山羊高峰论坛”“海门山羊节”“羊家乐田园风光游”“桃花节暨招商会”等系列活动,提供了2个部级、3个省级、6个市级现场会,生态农庄和休闲旅游呈现良好发展趋势。2014-2016年间,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共进行了30余次招投标,合同金额达946万元。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取得“国家星火计划”,成为“国家肉羊产业体系实验基地”。迄今已投入48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桥、涵、林、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不断加大生态护坡、景观路灯、输变电线路、绿化提档、门楼建设、园区服务中心建设、景观雕塑、沿线环境整治、主次入口广场及景观景点10个项目的提档升级版建设。2016年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建设第三期长廊、第四期忠维景观河亲水平台,建造山羊“3D/4D虚拟互动体验”展示系统及动感影视播放室、金盛绿园建山羊研发科普展览玻璃长廊、金盛绿园20亩智能温室及拓展集训基地,世外桃源体验区等项目。预计到2018年实现累计总投入1亿元,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找寻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要,海门市编订了《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总体规划》,全力打造优势板块。园内羊业文化、珍稀苗木花卉、有机农田风光、高档水文化旅游、高端休闲、果业文化等六个优势产业板块各具特色,形成了“园中套园、连片超千、区域超万”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星期七观光园六个子园区,定位鲜明,特色突出。1.金盛绿园——羊文化板块。占地2000亩,投资11000万元。拥有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和肉羊研究院、羊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杂技表演馆、农业部标准化繁育场与克隆山羊基地、山羊博物院、全羊宴会馆与度假接待中心、亲子牧场、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堤上泳池、肉制品加工等功能。获得了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国家星火计划、农业部标准养殖场、江苏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成功签约院士工作站。2.世外桃源——果文化板块。占地1000亩,投资4600万元。成功引进美国红提、新西兰猕猴桃、国产油桃、蟠桃、无花果等10种高档水果新品种,建有联栋大棚栽种区、果文化展览区、水果采摘区、销售区、冷藏与加工等功能;拥有文化长廓、艺术游乐桥,准备建恐龙园游乐区。3.味之原有机农场——有机田园风光板块。占地450亩,投资1200万元。在生产过程当中,无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转基因等有害物质,作为南通市首家有机农场,建成高标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及电子商务体系,拥有“九畦”南通市著名商标,10个有机农产品得到认证。4.维景生态园——珍稀花卉苗木板块。占地600亩,投资1100万元。集中展出珍贵苗木花卉,例如水培花卉、墙体与立面绿化、室内景观组合与休闲观赏等。绿化造型区汇聚上百种植物造型,盆栽小果区汇聚多种小型园艺组合,鸟巢大棚观光区汇聚多种水培花卉组合、室内景观组合、室外绿组合。5.裴翠园——高端休闲板块。占地350亩,投资4800万元。秉承“生态园林、休闲乐园、心灵家园”的规划理念,以“生态、休闲、人文”为主题,让人们了解中国农博历史发展过程。建设婚纱摄影、拓展训练、水果采摘和差别化休闲接待基地四个功能区域。6.中维生态园——水文化游乐板块。占地1000亩,投资9000万元。建设80亩观赏动物表演项目的东城游乐园、200亩休闲垂钓区,集休闲垂钓、水上用餐、水上街道、快乐游艇等为一体,构筑一条靓丽的水文化旅游风景线。

第9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机与农艺;结合应用

1

在农业生产中必须要用到农机,其是农业生产的所用机械,而农艺是开展农业活动的方法。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也向现代化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被应用于农业中。因此需要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机会。

1 农机与农艺结合存在的问题

1.1 农机和农艺与种植要求不相符

农业产量逐步的提高,农村地区也尝试用更高效的技术才进行种植,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是主要方法,但是因为区域性的不同,有些地区的土地有特殊性,没有办法采用基本的农机和农艺,这使得这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了阻碍,农业经济水平无法提升。

1.2 农机与农艺的推广受到资金的限制

因为有些农民的思想意识比较落后,没有意识到运用农机和农艺可以增加产量,从而增加效益,使用机械设备的意识不足。但是,有些农民有着使用现代化设备的生产意识,由于无钱购买,没法购买全套设备,这也导致了农机与农艺的应用受到限制。

1.3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占主导地位

随着农业的机械化逐步加强,我国农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如今,农村大部分的农业生产人员未能使用上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还只是应用着传统耕作制的方法,一味地凭借着自身的经验。所以,当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技术出现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不认可,因传统的农业思想导致现代化的农机和农艺无法被应用[2]。

1.4 农机与农艺的应用不平衡

由于农机的应用推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实际中,导致了农机应用效率低而农艺被广泛应用的现象,二者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但是,只是单纯的运用农艺的效果远不如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难以达到理想的农业生产效果。

2 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措施

2.1 结合农村的地理特点,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地条件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推广。对于地形复杂的地区来讲,进行推广有着很大难度,可以大力修整土地。其次,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来选择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加大土地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最后,还需专业的技术推广人员在当地进行宣传和帮助,使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人员了解到农机与农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的使用农机,了解农艺利用农艺,充分发挥农机与农艺的作用[3]。

2.2 制定科学的规划,促进农机、农艺一体化

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生产目标,通过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将农机与农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来。相关人员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的需求,制定与其相配的生产计划,并将新型设备应用于此。农业部门密切联系配合,研发出更好的农业机械设备,建立完美的农业技术体系,将农机与农艺两者完美的结合应用到农业中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如何节水节能、节约肥料,应研发新的机械设备,运用对应的农艺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将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与机械设备相结合,通过可持续的发展获得收益。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主要战略,由于资源有限,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节约资源还能够提高效益,这可谓是一举两得。

2.3 发挥各项作用,促进农机与农艺的配合

农机和农艺两者相互配合的难度很大,有些机械设备需要根据农艺来进行调整,而有些农艺也需要配合农机来调整,因此想要两者完美结合,必须要调整农艺和农机的作用和功能。首先需要各部门的人员配合,将设备的开发与农艺技术的学习作为第一步。其次需要考虑到农艺技术与农机设备相配合可能产生的不适应,将农机设备作为前提,选择相适应的农艺应用其中。最后,要在根据当地的情况建立起系统的农业生产规划。先进行农机的推广应用,主要研究种植、播种、养护、收割等多个环节,然后根据农机选择适合的农艺技术方法,以此来改变传统的耕种方法,提高产量,获得高回报。前文提到,有些农民没有农机设备的购买力,针对这一现象,应给予农民购买设备优惠,提高其购买能力,运用专门的补贴来激励农民购买,促进现代化农业设备的使用,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握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才能更好的进行农业耕种[4]。

2.4 加强农田整治,加大研究力度

农田作为农机推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大对其的整治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进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保证在使用机械设备时不会破坏农田的土壤营养层,这样才能可持续的对农田进行耕种;第二,改良农田的耕种宽度,与农机设备的耕种宽度一致,使得设备可以直接应用到农田生产中来。通过改革,打破原来的环境限制条件,增强农民的购买欲望。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要不斷地进行研究,研发出更高效的农机与农业相结合的技术,因地制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5 加强宣传,促进技术设备的应用

技术人员应该到群众中来,了解农民的所需所求,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农机与农艺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技术。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天气特点,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的知识,走出传统农业耕种的误区,运用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解决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产量。

3 结语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项,需要不断地研发出新的设备,引入最近的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来,推动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农机和农艺的结合过程中,会面临到很多的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郭永生,周忠国.农机农艺结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 (08 ):93.

[2] 王旭武.农机农艺融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 (08 ):1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