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0 10:16: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数学;策略;课堂教学

如何从教学手段入手,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一直在追寻的课题。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竟是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并非掌控者。而课堂教学还是目前教学的主渠道,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促成高效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个策略:不计形式、做比讲先、调节提升、激励评价,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不计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计较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一节课下来看起来好象很精彩、热闹,可是学生不见得真正的理解明白课堂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难点。教师过于追求模式化的教学不见得会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中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的学习活动还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要。其实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的内容有很好的现实生活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情境创设。

比如教师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异同,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此可见,设置现有知识创设情境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有效的联系,是教师为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有效的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学生亲自得到新知识创造可能,它可以培养学生复习旧知的习惯,体验获得数学知识的喜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比讲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当前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做比讲先”就是教师在教学每一节新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事先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先带着练习去预习、自学,然后老师和学生讨论完成这些练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巩固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样可以看出来学生在哪些方面没有看懂,自然而然,教师在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就能真实的确定出来了,为教师后面的课堂讲解讲指明了方向,可真正的体现出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的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单独能做出来的不讲。

(2)学生单独不会做但讨论能做出来的不讲。

(3)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去讲,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

(4)超出考试范围和学生认识水平的不讲。讲也包含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的传递信息,最后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认知更上一层楼,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维及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调节提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正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所学、所思、所想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变化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变化来调节教学与习题等,帮助学生提高完善数学知识水平,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通过调节提升练习,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交流与总结,完成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层次的必经阶段,不仅学生自己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达到更高一级的数学水平,更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实际体现。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在这个时侯的数学教学才是最有效果的。

四、激励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第2篇

所谓新课程改革是指为了让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我国在教育政策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促使教育政策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新课改要求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些调整,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实现学生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二、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比较注重对老师和课本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国一直以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进行具体的课堂传授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关的课堂准备,比如说:老师在上课前要写好与这堂课有关的教案材料;还有老师要准备好与课堂有关的教学工具,像尺子、圆规、三角板;老师还要准备好与课堂有关的幻灯片,搜集相关的图形和图案,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使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部分是由教师灌输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仅仅需要做好的是自己先理解课本,将课本理解透彻,对课本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只是把握整体结构,在宏观上的掌握,教师只有在上课的过程中才可以正确地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及有方向性地向同学们进行讲授相关知识,并且,老教师必须在对课本有一个很好的理解之后,才能在上课的过程中思路清晰、讲授起来有条不紊。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老师和课本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很被动,课堂完整地被教师所掌控,所有的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范围之内。一般来说,数学是一门较为深奥的学科,学生要想很好地把握这一学科更加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需要学生自己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然而,课堂上学生没有被老师留下任何主动思考的机会,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老师在上课前所准备好的课件进行的。同学们没有很多自己思考的机会,也没有留给他们自己探索、自己推导相关定理和规律的机会,这样的话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理解就不能够做到很透彻,不能够很好、很快、很牢固地记住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改进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第3篇

一、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产生的影响

1.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提高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根据当前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明确知道,教师更加注重对基础数学知识的巩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其次,由于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比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得以贯彻和执行.尤其是当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后,教师就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讲解,同时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打击.

2.颠覆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颠覆.尤其是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都遵循一定的模式:主题确定-概念学习-模仿解题.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并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以及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设计,除了让学生学习到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记住相应的公式和结论外,还使学生通过对练习题的实际操作,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只要留心,便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果教师能够把数学知识的讲解变得更加生活化,那么对于中学生而言,将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如果直接设未知的内容为x,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反之,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进行讲解:小明家和学校相距20km,如果坐公交车的速度是40km/h,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km/h,那么选择坐公交车比骑自行车快多少分钟?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也属于情境教学.学生一旦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那么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并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2.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为了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是必然趋势.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经常涉及路程距离、时间问题的相关题型,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给交通工具进行适当的配音,那么必定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尤其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会更加明显.同时,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自然就使每节课上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增多,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激趣乐学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结果。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寓教于乐,寓教寓趣。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混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感到数学真正的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学生“再创造”的培养。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时,通过故事导入后,联系实际来统计全班学生爱吃水果的情况。这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水果,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我将全班同学的选择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该怎么样来统计呢?在第一册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于是马上会想到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来打“正”、打“”、打“√”。学生可以将上面的水果用鼠标进行拖动来完成分类排列的工作。当然也有学生会觉得这种统计方法太慢,可以用其它一些符号来统计。课件中也准备了这样一张表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来统计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然后投影展示学生的不同统计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探究哪种方法更优。得出“正”字法最优,一是方便、快,二是便于统计的数字。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课堂;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能否让有限的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命力,是能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顺利实现。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情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或抽象神秘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数学知识时,可以先通过学生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的旗杆作为提问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经常在学校的旗杆下走来走去,想到过旗杆到底有多高吗?……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旗杆的高度呢?……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好多种方法,但是,哪种方法最可行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一边画图,一边继续引导:“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现在,老师在距离旗杆底部6.9米处取一点,设为A,再设旗杆底部的点为C,旗杆的顶部为B,现在测得∠BAC=60度,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条件求出旗杆的高度……你们再根据同样的条件,算一下∠B的度数是多少?AB的距离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时,并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利用三角函数进行解决,有的同学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然后,同学们利用不同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答案。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把‘∠BAC=60度’改成‘∠BAC=63度’,你们再解解看?……同学们,你们再比较一下计算过程,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加简捷?哪一种方法得出的答案更加准确无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解题方法,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宁乘毋除”,要“取原避中”,力求计算过程的简捷和计算结果的准确。并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种方案,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也是有多种途径,此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总有相对来说更加简捷、更加无误的解决方法,数学问题如此,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如此。

二、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务实简约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以为有两种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转贴于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涵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

(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

(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

(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思维的灵活性

(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

(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3.思维的敏捷性

(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

第7篇

一、策略一:合作互动,提升信息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合作策略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是一种复合活动。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的群体关系对学生学习和知识的掌握的影响是强有力。而合作的策略能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出来,增强课堂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小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小组的需要制定进行合作的小组人数。

【课例】:五年级《校园的绿化面积》

环节一:

合作之前师生、生生信息互动是分工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师:在计算校园的绿化面积之前我们要做些什么?

生:测量绿化的面积,拿到具体的数据。

生:要选择测量的工具。

师:是我们全班一起进行测量吗?

生:我觉分组好。

学生各自选择合适的测量场地和人数,制定合作分工,讨论实践的方案。

合作:一名记录、两人拉线(或者卷尺)、一人报数据。学生到操场以后,很快的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合作方案进行分工和合作,很好的开始测量工作。

环节二:

师:测量得出数据以后,我们要怎样计算出自己小组测量的绿化面积?

生:先要看看我们测量的是那种形状的面积,再选择计算公式。

生:老师,数据中不可能都是整数啊。

生:可以用四舍五入求整数。(学生还没有学过小数的乘法)

师(赞赏)

生:先整理,再计算,这样会精确一些。

师(同意观点)

学生按照测量小组合作整理的数据全员参与计算面积以后交换验证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各个合作小组将所得数据交换审查、然后形成结果。

在学生合作中,教师将主动权和参与权交与学生,学生通过合作形成可行的实践方法,教师相机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小组合作的成功,在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化对方法的反思和应用的提升,引导学生将实践的结果通过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二、策略二:问答对话,诠释教学文本,促进思维生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答对话被称为“诘难”,是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发问使学生发生思维的困难,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思考获得知识,即便是错误的答案,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结论。

【课例】:二年级《观察物体》

师:观察图,你会发现什么?

生1:四个小朋友给小猴照相。

师:小朋友都怎么站的?

生2:小朋友每人站在一个地方照的。

师:你会用方位词来说说吗?

生3:在小猴的前面、后面、右面、左

面照的。

师:你能说的更完整些吗?

生4:小红站在小猴的前面照,小芳站在小猴的后面照,小云站在小猴的右面照,小玉站在小猴的左面照。

师:真清楚,猜猜他们照出的相片都一样吗?

学生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

生5:不一样的。

师:为什么呢?

生6: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照出来的不一样。

此环节中教师层层发问,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得出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是不一样的结论。在对话中,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深度、难度和精度要适当的进行调控,引导学生理解教学文本,促进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对话还可以是生生的对话,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回答。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应该从调动学生思维的入手,让学生动口、动脑,教师从旁鼓励、指导、释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从不同的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三、策略三:自学尝试,激发能力,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的学习态度。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文本适合学生自学。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去自学完成,也要考虑到学习效率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确定自学纲要,引导学生自主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五年级“统计”

可以确定如下自学纲要:

步骤一:课前调查收集可以用来进行统计的数据和现象。

步骤二;

(1)明确自学目的任务

(2)出示尝试题目

(3)了解图中信息,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进行信息反馈。

步骤三:

(1)独立完成四张简单统计表的数据填写,引起思维冲突,四张分散的统计表要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非常麻烦。

(2)出示例题复式统计表,填写数据。

(3)比较,得出结果,分析想法。

(4)交流自学成果。

步骤四:

完成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和实践。

第8篇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么,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结合笔者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第9篇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八、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