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0 10:16: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

第1篇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总用地面积 14345 总建筑面积(m2) 38287

     建设地点 **省**市  规划用地面积 14345 可销售面积 32327

     结构层次 框架6-17层 容积率 2 店铺面积 8201

     基础形式 桩基,独立基础 绿化率 25% 办公 7500

     层高(m) 2.8米 占地面积(m2) 5738 高层住宅 16626

     檐高(m) 道路停车场面积(m2) 5021  农贸市场

     用地类别 居住用地 绿化面积(m2) 3586  中、小学、幼儿园(安置) 550

     建设标准 初装修 地块外公建 配套 287 幼儿园

     设备标准 一户一表、可视对讲 住宅户数(m2) 168 管理用房(文化中心) 160

     电梯 架空层(自行车库) 1000 人防地下室 5800

     可售车库(位) 70 地下汽车库 0

                      

    编号 项目 成     本    名    称 单位 单价(元/单位) 总价(元) 备注

    一 土地费用 土地转让金 21.52  55,900,000

     其它拆迁费用 11,000,000

     规划选地及权属变更 1 0 0

     土地税 55900000 0.04 2,236,000

     小计 32327 2138.65  69,136,000 0

    二 前 期 工 程 费 用 勘

用 规划管理费 38287 1 38,287

     勘探 38287 1.2 45,944

     测量费 38287 1.2 45,944

     规划方案、建筑方案、施工图设计费 38287 30.00  1,148,610

     一期施工图修改费 0 15.00  0

     景观设计费 14345 15 215,175

     市政规划、综合管线设计费 38287 4.5 172,292

     消防建审 38287 2 76,574

     防雷设计审核 38287 1.20  45,944

     施工图审查费 38287 1.44  55,133

     人防工程审核 5800 10.00  58,000

     小计 32327 59  1,901,904

     三通一平费用 临时用水电(施工用水电) 38287 10 382,870

     临时围墙建造及装修 14345 2 28,690

     场地挖土方及外运费用 14345 5 71,725

     小计 32327 15  483,285

     交接费及其它 街道 38287 1 38,287

     环卫 38287 11.5 440,301

     派出所 38287 1 38,287

     城管 38287 1 38,287

     物业 38287 5 191,435

     物业管理资金 38287 15 574,305

     地名/面积测绘/产权登记 38287 3.5 134,005

     质检、监理、招标(建安×(1.2‰+0.8%+4.5‰)) 41,286,300 0.0137 565,622

     小计 32327 63  2,020,528

    

 规   费

市政基础设施费(住宅用房) 38287 105 4,020,135 按二类用地考虑

     人防易地建设费 38287 0 0 地块内已建

     消防设施费 38287 3 114,861

     自来水管网建设费 38287 25 957,175

     教育地方附加(营业用房) 8201 20 164,020

     教育地方附加(非营业用房) 30086 10 300,860

     发展新墙体材料专用费 38287 10 382,870

     白蚁防治费 38287 2.3 88,060

     水泥袋押金 38287 2 76,574

     档案管理费 38287 1 38,287

     排水管理费 38287 8 306,296 城市排污

     小计 32327 199  6,449,138

     前期工程费合计 32327 335.78  10,854,855

    三 基 础 设 施 费 电力 增容费 0

     小区电力工程设施费 38287 120 4,594,440

     小计 32327 142  4,594,440

     电视   电信 区内管线建设费 38287 5 191,435

     区外管线建设费 38287 0 0

     小计 32327 6  191,435

     给水 水增容费(210元/户) 168 0 0

     区内管线建设费 38287 15 574,305

     小计 32327 17.77  574,305

     煤气 区内管网费(2400元/户) 168 0 0

     管网建设安装费(900元/户) 168 900 151,200

     小计 32327 4.68  151,200

     区内道路环境 区内道路 5021  180 903,735

     雨水、污水 5021  120 602,490

     环境 绿化、景观、铺装 3586  250 896,563

     室外照明 38287  10 382,870

     围墙 0  300 0

     大门 1  800000 800,000

     保安、智能化系统 38287 20 765,740

     小计 32327 134.61  4,351,398

     基础设施费合计 32327 305.09  9,862,778

    四 建 安 工 程   费 商 住 楼 店铺面积 8201 1200 9,841,200

     办公 7500 1200 9,000,000

     高层住宅 16626 1350 22,445,100 包括桩基、电梯

     0 0

     建安工程费小计 32327 1277.15  41,286,300

    五 公 建 配 套 农贸市场 0 1000 0

     0

     幼儿园 0 0

     管理用房(文化中心) 160 1200 192,000

     人防地下室 5800 2800 16,240,000

     地下汽车库 0 2200 0

     架空层(自行车库) 1000 800 800,000

     地块外公建 配套 287 1500 430,500 公建配套费

     中、小学、幼儿园(安置) 550 1500 825,000 安置费

     建安工程费小计 32327 571.89  18,487,500

    六 不可预见费(二+三+四)×3% 80491433  0.03 2,414,743

    七 管理费用 公司管理费用(一+二+三+四+五+六)×2.5% 152042176  0.025 3,801,054

     小计 32327 117.58  3,801,054

    八 销

用 佣金(销售收入*2.5%) 172581080  0.025 4,314,527

     32327 0

     小计 32327 133.47  4,314,527

    九 财务费用 银行贷款利息(一+二+三+四+五)×0.05%×12×30% 152042176  0.018 2,736,759

     小计 32327 84.66  2,736,759

    十 成本合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162,894,516

    十一 可售面积综合成本单价 32327 5038.96  162,894,516

    十二 销 售 收 入 店铺面积 8201 10000 82,010,000

     办公 7500 3500 26,250,000

     高层住宅 16626 3580 59,521,080

     农贸市场 0 0 0

     中、小学、幼儿园(安置) 550 0

     幼儿园 0 0

     管理用房(文化中心) 160 0 0

     可售车库(位) 70 60000 4,200,000

     架空层(自行车库) 1000 600 600,000

     销售收入合计 32327 5338.60  172,581,080

    十三 营业税(销售额×5.55%) 172581080 0.0555 9,578,250

    十四 税后净利润(“十一”-“九”-“十二”) 108,314

    十五 投资回报率(“十三”/“九”) 0.07%

    注:1:本表数据按中房常州公司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测算,其中商业分成二块:办公7500平米、商业8201平米。                                               

       2:土地转让金和拆迁费用请销售部根据情况另行补充。

       3:本工程测算时因没有“土地使用条件和要求”,下列费用按暂估价进入预算:1500元/平米。

第2篇

住宅面积:18835.80㎡

商铺面积:5470.49㎡

可销售机动车位:地下113个(4054.33㎡)

建筑密度:29.75

绿地面积:2985.52㎡

绿地率:30.49

容积率:2.61

总户数:320户

主力面积:39-59㎡

占地14.69亩,地块呈条状弧形

2、项目其他情况:

本项目位于贝森路与东顺路交汇处,三环路苏坡立交桥内侧,处于目前房地产开发较火爆的金沙和光华片区。项目西北面临三环路10000平米市政绿化带,周边现状除部分拆迁安置房外,空置土地目前已相继开发(上成生活馆、瑞通凯域、大庆皇冠花园、凯旋城)。

交通

靠三环路交通方便,一公里范围内有八条公交线路:13、17、32、35、78、84、309、512路。

治安状况

项目紧临苏坡乡派出所,治安状况良好。

项目500米内有大型农贸市场和北京西单超市,20__米范围内有红旗超市、互惠超市、麦德隆以及欧倍德建材市场;

海斯凯体育公园、天鹅湖公园、西郊艺术公园、贝森运动休闲广场。

满地可医院、青羊区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疗养院。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四川行政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烹专、青羊区实验中学、树德中学分校、青苏职中、贝森小学。

项目一公里范围内有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城郊信用联社等。

结论:本项目位置属于成都市上风上水区域,空气质量好,利于居住。两面临路,未来的餐饮一条街,具有较强的商业价值。目前成都市房地产业所处宏观市场背景是近年来最为有利的;同时,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推进,小户型房地产作为一种新的房地产类型正面临着空前的市场机遇与开发前景。成都小户型房地产将面临巨大的市场机会。

、自住型消费群:(90)

年龄结构:25-30岁的单身贵族;(30)

25-35岁的二人世界;(60)

退休的二人世界;(10)

职业结构:企业中、低层工作人员;

购买用途:短期过渡;

购买状况:一二次置业;

习惯描述:对户型设计和交通状况有较高要求,对小区环境无较高要求,习惯在本区域工作、生活;

注重条件重要性排序为:价格水平、户型设计、配套设>:请记住我站域名/物业管理、居住氛围。

2、投资型消费群:(10)

年龄结构:35岁以上;

职业结构:企业白领及个体户、中层

购买用途:偶尔居住,主要用于投资;

购买状况:二次置业;

习惯描述:注重位置、周边配套及发展状况,

注重条件重要性排序:投资总额、升值潜力、收益的稳定性。

、基本数据测算

(1)以39㎡户型为例:

若选择7成20年银行按揭贷款,

年利率5.508;

单价3850元/㎡;

总价款150150元;

首付款45150元;

按揭贷款105000元;

月供款722.715元。

(2)以64㎡户型为例:

若选择7成20年银行按揭贷款,

年利率5.508;

单价3600元/㎡;

总价款230400元;

首付款69400元;

按揭贷款161000元;

月供款1108.163元。

、定位分析

项目定位为“内光华酒吧,餐饮,娱乐一条街”,建筑从外观形态设计体现出现代都市时尚气息.一二楼铺面为4.2米层高,面积50—289平方米不等,可随意组合适合。

商铺投资者目标客户定位:选择定位在中小客户,因为社区未来客流量大、现状商业较少,而周边房地产发展空间很大,并且该住宅底商的售价尚有效处在住宅售价的2-3倍。住宅底商作为市场基础最成熟的商业房地产类型,很适合个人投资者。一方面,只要售价合理,投资风险相对比较低,空租率比较低,租金收益可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如果住宅项目规模大,居住人口消费能力强,其投资收益可以很好得到保证。

2、

以50㎡一层铺面为例:

若选择5成10年银行按揭贷款,

年利率6.12;

单价8000元/㎡;

总价款400000元;

首付款20__00元;

按揭贷款20__00元;

月供款2232.4元;

租金40元/㎡;(目前该片区底商租金价)

投资回报率:约6。

、价格制订策略:

①低开高走;

②平稳增长;

③扫尾期做盘;

④力争短平快。

阶段

计划销售(套)

所占百分比

()

住宅橱卫装修均价(元/㎡)

优惠

第一阶段

内部认购期

32

10

3600

一次性2

按揭1

第二阶段

公开发售期

96

30

3650

一次性3

按揭2

第三阶段

强销期

96

30

3700

一次性3

按揭2

第四阶段

持销期

64

20

3600

一次性2

按揭1

第五阶段

扫尾期

32

10

3600

一次性2

按揭1

合计

320

100

铺面销售进度和住宅尽量相同。

需根据以上销售计划及策略制定资金回笼计划及进度,预计销售期限为5-7个月。

1.报纸广告

优点:报纸媒体传播的信息理性全面,可以传播较复杂的信息;发行量大,覆盖面宽;时间性强,信息传递迅速;灵活性高,它可以根据广告整体策略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地域进行促销宣传,而且版面大小可按要求选择,可用整版、半版、1/4版或通栏版面;享有信誉,报纸由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因而记事准确、真实,受到社会的普遍信赖,报纸便于受众收藏。缺点:宣传费用高,有效时间短;报纸覆盖面虽大,但读者的不确定因素使市场目标不明确。

鉴于报纸的特点,在报纸上投放广告最好采用重拳出击的方式。即周期性的上主流报纸广告,且遇到重大事件可抓住机会,推出软文小新闻。

本地一些主流杂志的广告宣传,如《居》周刊的封面的形象宣传,内页配合详尽项目软文分析报道。

采用夹报的形式成本相对较低,但宣传效果弱于报纸版面。

2.公交站台广告

目前大多数销售成功的楼盘项目都借助了这一广告宣传形式,它的广告覆盖面大,持续周期长,能够使客户脑中产生深刻印象,吸引客户上门咨询,也能做到人们相互的口碑宣传,拓宽项目的影响力。

3.工地围墙宣传画

主要以楼盘工地围墙墙面作为广告画面载体,不仅美化工地周边环境而且也能吸引路人的注意。建议美丽朋城项目工地围墙广告宣传设计布围,应突出美丽朋城的整体VI特点,加强LOGO、色彩、文案的视觉冲击。

4.条幅广告

悬挂在楼盘脚手架或现房建筑物墙壁上的横幅或直幅,且幅面较大,此类条幅面积可达100平方米以上,以电脑喷绘为主。特别是美丽朋城靠三环外墙的条幅展示宣传,能够清楚展示给三环开车路过的客户同时也辐射到对面苏坡的居民。

5.网络宣传

申请空间建立项目网站,也可与一些知名的专业网站联系,通过其平台推广产品,如搜房网、焦点网等,其资金投入相对较低。但网络有一定局限性,它限制了不上网的客户。

6.楼书设计

楼书又称售楼书或房地产样本。它指多页装订的整体反映楼盘情况的广告画册。

从目前房地产公司销售宣传楼书来看,不论从纸张的选用、内容的详实都具有较高规格,同时好的楼书也能使客户对产品有更客观的认识了解,也能做到多个客户传阅的效果,使资料的的使用寿命更长。

销售策略

1.传统销售模式

即坐销的形式,通过广告的宣传吸引客户电话来访、上门来访,销售员通过讲解介绍促使下单。销售员应认真对待每一位来现场的客户,为其介绍项目的基本信息情况,并突出项目卖点,对项目同类产品进行举例对比;针对投资的客户应引导其投资分析,为客户分析投资前景、本区域的发展 规划、产品的优势、回报率,消除客户异议,建立信任关系最终成交。

2.直销模式

印制DM单,通过二种形式发送:第一,对筛选目标客户如茶楼、写字楼、洗车场、会所等,以直投或邮寄的形式发送宣传资料。销售员对有把握的目标客户还应该进行上门拜访进行深入沟通。第二,销售员可自行领取资料定点发送宣传资料,如在以项目为中心半径1000M的周遍辐射区域,在这一区域人口密集的位置进行资料发送(苏坡乡、132厂、财大片区)。

3.好邻居模式

通过客户途径促使新客户购房,即老客户每介绍一位新客户下单,既给予老客户已购房款1的返点优惠,老客户多介绍则多优惠。

4.买房中空调

通过广告媒体宣传买房中空调的有奖促销活动,吸引客户上门看房并促使下单。本活动计划每月召集已购房客户30户进行抽空调活动,中空调奖名额为10户,另外20户送纪念奖;抽奖当天现场安排促销活动及文艺表演,营造购房气氛,促使当天新来客户下单。

销售监控

1.对每月阶段销售量进行监控

2.目标客户群的跟踪分析:定位是否准确、变化

3.对付款方式监控分析

对广告效果,包括创意、认知率、来访客户量进行监控

4.对广告创意、广告题材的反映进行监控

5.对价格进行监控,分析目标客户价格评价反映

6.对市场走势进行分析

7.对周围竞争楼盘进行分析,采取适度对策。

1.市场调查及研究

①派出调研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和问卷访问

②组织人员调查同类市场,进行同类物业比较分析

③数据汇编整理,分析

④撰写市场调查报告

2.市场定位

①项目概况书:由开发商提供

②产品定位:建筑、配套、结构、户型、绿化、道路、会所、商铺等

③产品文化定位:产品品质、建筑风格

④市场目标定位:客户群定位

⑤价格定位:成本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

3.销售关系准备及建立

①销售面积确定

②按揭银行洽谈

③选定广告公司:实施策划思路,表现楼盘卖点

④选定礼仪公司:配合地盘包装、宣传

⑤选定装饰公司:售楼处及样板房装饰

⑥选定宣传媒体

⑦预售许可证

4.项目包装工作

①项目VI设计(建议采用美丽朋城,终爱一生标语)

②地盘外墙

③售楼处(建议采用在临近地段租用铺面装修或者钢构售楼处,成本预计,另行安排)

④地盘看板

售楼资料准备

①售楼书

②买卖合同

③价格表

④销售流程及买房须知

⑤买房认购书

⑥投资置业指南

⑦物业管理及装修标准

5.销售物料准备

①楼盘模型

②全景喷绘图

③展板

④售楼办公用品

⑤售楼处保安选聘:代表日后物管形象

6.策划操作及人员培训

①新闻炒做:视市场动态进行宣传

②房地产展销会

③开盘典礼:开盘前一周内的包装活动

④人员培训:自我培训(周边市场感性认识)

讲座培训(售楼知识及方法)

话术培训(项目知识问答)

操作培训(模拟交易)

上岗考虑(口试及笔试)

7.公开发售

①开盘典礼:展示物业形象,吸引客户,入市

②报纸广告:介绍物业卖点,制造轰动效应

③售楼处管理:控制现场气氛,处理紧急事件

④工作总结及调整:确保销售符合市场实际

⑤展销会:集中销售,刺激购买

⑥咨询处开展:客户登记,沉积客户

a)项目强销

①报纸广告:物业及时信息,艺术推介项目

②媒体评论:见解推介本项目

③客户酒会:进行客户酒会,树立口碑

④组织看房团:有效组织,制造利用团购效应

⑤媒体炒作:为促销活动推波助澜

⑥银行现场按揭会:壮大售楼处气势,利于炒作

⑦售楼处管理:控制售楼气氛,处理紧急事件

⑧工作总结及调整:确保销售符合市场及项目实际

8.项目持销

①看房团组织:群体看房,专家讲解

②保留单位推出:介绍物业卖点,展示物业形象

③售楼处管理:控制气氛、处理事故

④封顶仪式:渲染声势,增强信心

⑤新闻炒作:配合项目封顶炒作

⑥报纸广告:保持项目的时常持续性

⑦银行按揭会:刺激观望客户的购买情绪

⑧工作总结与调整:确保销售不与市场脱节

9.项目扫尾

①售楼处管理:控制售楼气氛,处理紧急事件

②交房典礼:广告宣传,树立品牌,以利剩余单位销售

③工作总结及调整

第3篇

作为地处中原腹地的商贸城,郑州的商业文化从来都不缺少亮点。从十几年前亚细亚商场掀起的商战开始,“郑州商战”已经作为中国商业经济的一个经典案例载入史册。此后,以银基、天隆为代表的服装批发市场,以郑州东建材为代表的建材市场先后崛起,它们都以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蜚声中西部。

商城郑州下一个商业机会在哪里呢?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和古玩以及古玩市场有关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以碧波园珍宝大世界为代表的新四大古玩市场的联袂出击,最为引人注目。有商业人士因此预测:郑州商战的下一个焦点是古玩市场!

四大新市场抢生意

12月9日,郑州市交通路“碧波园珍宝大世界”,装修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这是个古玩市场,马上就要开业了,老板天天催着工期”,工地负责人对记者说。不难看出,整个市场已经进入了装修扫尾阶段,宽阔的交易大厅里,一个巨大的室内交易市场雏形已经清晰可见。

记者随后以租赁商铺为由,向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招商部王女士进行了咨询,王女士告诉记者,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是郑州市二七区政府投资兴建的重点工程,总投资近1亿元,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商铺700余个,是中西部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之一。王女士表示,目前的招商已经接近尾声,登记客户和商铺的比例超过3∶1,他们将择优选择。

事实上,碧波园珍宝大世界只是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的郑州新四大古玩交易市场中的一个。

在郑州市古玩城西边,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珍宝城”已经建成;在郑东新区,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天下收藏”收藏品交易市场正在紧张筹备之中;在郑州市经五路,“中原古玩城”已经进入最后装修阶段,门口已经有商贩摆起了古玩小摊。郑州古玩市场的“激战”一夜之间变得山雨欲来风满楼。

“古玩市场是一个金娃娃,看看现在的郑州古玩城火爆的生意你就知道,想找个好铺位都很难。人现在都有钱了,喜欢古玩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古玩界资深人士对记者说,但他同时也有自己的担忧:郑州的古玩市场就这么大,一场“血战”恐怕在所难免。

新老商家暗战已开

暗战其实已经在“血战”之前开始。11月的一天,在上班途中的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总经理李仁清突然收到一份传单,上面是关于碧波园珍宝大世界的招商通知。李仁清感到很纳闷:自己是招商部负责人,怎么不知道这个事情。仔细看看内容后他明白了,这是有人在搞恶作剧。

这份只有两个巴掌大的招商函印刷非常粗糙,描述的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招商项目包括鞋帽服装,日用百货,电子产品,儿童玩具等。“我头一下子蒙了,我们珍宝大世界是一个定位在服务中西部的高端古玩市场,怎么变成了一个杂货铺了?”他拨打传单上的招商电话,提示音居然是“欠费停机”,让他哭笑不得。

郑东新区的天下收藏市场也遭受了类似的事情。为了招商,不久前天下收藏在郑州市大学路附近竖起了一面招商广告牌,第二天招商广告牌就被人捣毁,写有电话号码的位置变成了透明窟窿。这让天下收藏营销总监王少华苦笑不已:“不知道是谁干的,市场竞争就是这样。”

“市场就这么大,谁都想争食,不掐架才怪了。”经营古玩生意多年的郑州商户李先生说,“中国古玩市场前景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也想扩大规模。目前的情况是老市场有人气,新市场的硬件设施好,大家普遍的想法是,哪个新市场的人气旺,管理好,租金便宜,我们就在哪儿再设一个点。”

古玩市场利润诱惑

什么原因让郑州几家古玩市场展开明争暗斗?答案很简单:利益!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在置办完房、车之后,一些有品位的中产者开始把目光盯上了古玩,收藏品市场日益升温,专家预测,我国全年收藏品市场的交易规模大约在100亿元。

收藏品的增值回报也让这个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有资料显示,美国最近10年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按投资种类分别为房地产4.7%、股票17%、收藏品24%,收藏品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国内,近几年收藏品市场也是热点频现,书画、瓷器、玉器、邮币卡、青铜器、钱币、家具等领域的市场行情不断走高。

在收藏品主体方面,全国目前有收藏爱好者上千万,以民营企业家、IT精英、传媒大腕、演艺界名流为全新阵容的新富豪,正在成为中国收藏品市场的强势群体。古玩市场作为收藏品交易最重要、最传统的平台,作用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古玩市场开始成为城市商业地产投资热点,一股兴建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的古玩交易市场风潮开始在全国掀起。

在北京经营古玩瓷器的鲁先生告诉记者,他三年前接了一个20平方米的店铺,光转让费就花了40万,每年还要交纳几万元的各项费用。原因很简单:市场火,商户赚钱,租金和转让费自然水涨船高。

这样一来,几家古玩城掐架就不难理解了。郑州一位从事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平均每平方米50元的月租金计算,一个两万平方米的古玩城一月理论上的租金收入是100万,一年就是1200万元,在郑州,去哪里找这样的好项目?

谁能脱颖而出?

新四大古玩市场加上原有的南北两个古玩城,未来六大古玩市场如何争鸣?谁又能脱颖而出?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各个商家都力求同中求异。碧波园珍宝大世界负责人告诉记者,它们的定位是“有特色、有规模的全国性翡翠、古玩、艺术品专业市场”,目标指向高端客户。“从郑州的地理位置和古玩文化市场的氛围来看,已经具备了成为全国性古玩交易中心的基础。我们的招商人员常驻北京、武汉、成都等全国性古玩市场,不是只把目光盯着河南。”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主要是从自身的特点考虑。作为一个古玩市场的后来者,他们在全国范围做调研时,发现了国内第一代古玩市场的缺陷:硬件设施落后,交易环境差,且管理较为落后。因此,碧波园珍宝大世界首先在硬件设施建设上领先一步,提供了可以和郑州大商场相媲美的购物环境,并计划聘请北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市场策划和物业管理。

位于郑东新区的天下收藏则另辟蹊径。产品定位除了传统的古玩字画外,在楼前还设置了换客广场、创意市集。“我们的定位是收藏品市场,古玩只占20%的份额,其余的是现代艺术品、工艺品与省内地市特色手工艺品、民族传统艺术品。”该公司营销总监王少华向记者介绍,名人字画是他们未来一个重点发展项目,一批中国书画界知名人士有望在他们那里签约。

作为郑州古玩市场的拓荒者,1998年2月正式开业的郑州古玩城以其大而全著称,拥有商户500余家,从业人员千余人,资产1.4亿元,是目前郑州古玩市场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其中,每周末在这里举行的跳蚤市场声名远扬,此外,一些走街串巷的古玩贩子还把从民间淘来的宝贝拿到这里卖,这里也有“古玩批发”的味道。

然而,在保证古玩市场全方位覆盖的情况下,特色效果能明显突出。古玩市场的蛋糕毕竟就那么大,能分得过来吗?

业内人士刘先生预测,这将主要取决于各个市场的管理能力和运作水平。刘先生比较看好郑州南区几家古玩市场,在他看来,整个河南古玩市场的人气其实就在那里。由于和郑州古玩城只有一路之隔,区位和政策优势兼具的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是目前新建古玩市场中最受追捧的一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二七区政府也把发展夜经济和文化产业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进行重点支持。

郑州市二七区副区长曲连文介绍,目前德化街的夜经济已经渐入佳境,下一步计划重点支持交通路的文化艺术一条街的规划和建设,而碧波园珍宝大世界就在这条街上。曲连文表示,建设交通路的文化艺术一条街的目的主要是从提升二七区文化产业知名度,发展郑州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考虑,终极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经营郑州文化、艺术和旅游产品的特色街区。

所以,虽然有四家大型的古玩市场集体入市,但是综合比较来看,优劣之处并不难看出。业内人士刘先生认为,郑东新区距离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且交通系统和郑州市内尚未彻底融为一体,应该有一个市场培育期。而经五路的中原古玩城由农贸市场改建而来,周边相对缺少古玩市场的气氛,前途如何尚待观察。

而另一个位于郑州古玩城西侧的珍宝城,现已经知难而退,决定放弃古玩改攻建材。“六虎”去其一,剩余的“五虎”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目前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但一场关于古玩市场的大战已经无可避免,这是否会成为郑州商战的一个经典,时间将给出答案。

一哄而上引发冷思考

毫无疑问,古玩市场坐收租金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如果经营不好,吸引不来客户,到哪里去收取租金呢?近日,记者来到了北古玩城。目前的北古玩城已经不临主干道,且被茶城和花卉市场所包围,记者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该市场。

当天是周末,北古玩城里的商户数量明显多于顾客,店老板们以聊天喝茶者居多。在北古玩城内西半部,不时可以看到“转让”的标语。记者拨通了一位欲转让铺位的商户电话,该商户表示他生意比较忙,照顾不过来这边的生意,所以才决定转让。这位商户承认,这里的生意并不好。

郑州北古玩城开发商是郑州古玩城。2005年,郑州古玩城斥巨资入驻,并利用自身客户资源展开强大的招商攻势。郑州古玩城办公室主任王建军告诉记者,他们以前也认为郑州古玩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才决定开发北古玩城,目前这个尴尬局面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我们部分偏僻区位的商铺还没招满,你说市场有多大?”对于四大新古玩市场的参战,王建军认为这中间肯定有风险,但他们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市场的事情还是市场自己去解决。

第4篇

关键词:房价;形成机制;供给;需求;影响因素

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稳定发展关乎着国计民生。房地产价格作为房地产业的“晴雨表”,反映着一定区域或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状况。从2010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房价的不断上涨,虽然略有成效,市场得到了些许缓解,但房价依然居高不下。房价的持续上涨,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很多的困扰,过快增长的住房价格使居民买不起房,住不起房,尤其是中低收入的人民,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会引发社会的动荡问题。因此,房价不仅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话题,也已然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房地产制度以调节房价,进一步加强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在市场中由供给和需求两者不断作用后形成的均衡价格。由于房地产供给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情况,故我们分类来看。

(一)短期:无弹性的房地产供给

从短期来说,房地产供给是相对稳定的,因为短期之内房地产开发商无法增加供给。当市场处于已经均衡的状态时,如果消费者增加需求,而供给却不能随之增加,故价格上升,反之,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

(二)长期:富有弹性的房地产供给

从长期来说,房地产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因此,房地产市场的均衡价格是根据供求双方不断作用而不断变化的。如下图。

当某一区域的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低于P0时,需求大于供给,市场处于短缺状态,开发商会提高市场价格。当此市场价格高于P0时,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处于剩余状态,开发商将被迫下调市场价格。只有当市场价格恰好等于P0时,恰好供给与需求相等,此时处于均衡状态。由以上可归纳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为:首先,按照价值规律,房地产的价格主要由其价值决定,但由于供给和需求等因素的变化,房地产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次,房地产价格是在市场中进行的,所以取决于于市场中的开发商和消费者。

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成本因素

1、地价。在房价构成和利益分配中,地价是房价的构成因素之一。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的取得是整个房地产经营项目的开端和基础,开发商总是先取得土地使用权,才能成功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房屋的开发与经营。地价是房价的基础,地价的上涨必然会引起房价的上涨。即为水涨船高的道理。

2、开发支出成本。房地产开发成本包括前期调研、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各项成本支出,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各类建筑材料,如若建筑材料(钢材、水泥、沙子、砖等)价格上涨,必然影响施工成本,进而影响房价的上涨。

(二)经济因素

1、国民经济(居民家庭收入)。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居民收入是影响住宅价格的基本因素,只有居民手中有钱,才具有基本的购买力,才能带动了城镇居民包括住房消费在内的各项消费的增长。

2、利率。住宅相对于一般物品来说价值很大,表现之一是单位价值高;表现之二是总价值大。由于其价值量大,一般来说,购买者或消费者是谨慎的,有时不仅需要房地产经纪人、律师等提供相关的专业服务,还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而对于房地产的投资者和开发者来讲,他们更是依赖着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一旦金融政策或者利率发生些微的变动,都会对房地产交易的数量、价格产生影响。

3、税收。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收体系有不同环节,在交易环节上,通过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主要是增大投资性房的交易成本,降低刚需住房的交易成本。在住房交易所得税上,需要加大税收征管,严厉打击阴阳合同,从而可以降低投机性购房的投资回报率。

(1)人口情况。所谓“衣食住行”,正是因为住宅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所需,人口才成为决定房地产需求的因素之一,人的数量、素质、构成等情况都会影响着房地产价格上下的波动。人口数量直接影响住宅需求,素质及结构、构成将间接引起住宅需求的不同,进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城市建设,其中一项就是城市拆迁。正是由于城市的拆迁,才会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居民的购房需求,成为住房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支撑。而且未来中国的城市仍有大量的拆迁,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在未来20年内,中国现有的城镇住房将有一般需要拆除。而由此造成的大量的购房需求会给城市住房价格造成长期的压力。

(3)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在东方文化里,对家的概念始终包含着住房的所有权这一观念,有房才叫有家。房子是家庭的依托,是稳定的象征,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房子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购房决策,对住房的购买需求形成所谓的“刚性需求”,即无论房价多高,只要倾其所有能买得起,就一定会买,因为这一原因,曾经出现过“丈母娘推高房价”的观点,以为大多数丈母娘坚持“没房不嫁女”。虽然这种观点有些片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婚房”的确构成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

(三)环境因素

住宅的开发、利用不像一般物品的使用那样基本是孤立的,而会对其周围产生影响。而周边特定的环境和服务也会对住宅产生影响。因此,住宅是由区位地块、环境社区以及住宅建筑等组成部分及其配套服务构成的一个或多个家庭居住的生活场所。而与住宅相配套的设施如餐饮、医院、学校、娱乐设施、超市、公园、商店、车站、农贸市场及其他服务设施。这些设施改善与否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高低。

三、结论

通过对了解房价形成机制的理论知识,再考虑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方向及方式,帮助房地产市场主体做出正确的投资经营决策。政府通过房价变化掌握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准确判断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导正确的投资和消费,促进市场供求平衡,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晓宁.区域因素对房地产开发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房地产,1996,(7):45-48.

[2] 武康平,胡谍.房地产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N].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3] 王克强,郑颖.房地产市场有效性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5):54-56.

[4] 严金海.中国的房价与地价: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J].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研究,2006(1):17-26.

[5]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产业研究中心.2015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8-39.

[6] 胡晓添.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效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5-18.

[7] 华伟房地产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大家好!

今天,我们相会在冬季、相聚在他乡,有的虽然未曾蒙面,但只要说是嘉陵人,定会倍感亲热,分外高兴。同是嘉陵出生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请让我代表嘉陵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代表全区68万父老乡亲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问候!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既想拜望大家,与大家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又想向各位陈述家乡的变化,共谋家乡的发展。

一、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

嘉陵区是199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行政区。建区时,因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弱区、财政穷区、城市白区”,在1994年,被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为国家级贫困区。经过全区干部群众九年多的艰苦奋斗,嘉陵区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川东北农业综合开发、秦巴山扶贫开发、长防、水保等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累计投入1亿多元,完成中低产田造30多万亩、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3000多万方,解决了35个场镇300多个旱山村15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完成退耕还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七个百分点;新建乡村公路近500多公里,使90%的乡镇通油路,80%的村通公路,基本实现了县道等级化、乡道油路化、村道网络化。乡乡要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覆盖率达90以上。二是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推行业主经营,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在凤垭山树起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并在这面旗帜的带动下,培育和引进农业开发业主3000多人,规模开发土地10万亩,开发“四荒”地20万亩,建成中华寿桃、美国薄壳香核桃、黄花梨、蔬菜、蚕桑等基地30万亩,初步形成了国道212线优质肉猪产业带、国道318线、李蟠线山羊产业带、安福河水产产业带和城郊百万只土杂鸡产业带。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长。通过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地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建区时340元增加到现在1643元。在99年全区实现了整体越温达标。

(二)工业经济迅猛增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兴区之路,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使工业企业实现了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工业总产值由建区时的4761万元(90价)增加到2001年的5.6亿元,增加了11倍;销售收入由4865万元增加到5.41亿元,增加了10倍;企业利润由负96.4万元增加到1670万元,增加约18倍;税金由106万元增加到1767万元,增加了16倍;规模企业由4户增加到23户,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总数达230户,是建区时的54倍,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9%以上,民营及其控股企业创造的产值、利税等经济总量已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95%左右。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轻工机械、丝纺、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和春飞日化、光亚科技、维康陶瓷、智勇木业、国基实业、依格尔纺织品公司等龙头企业。

(三)城市建设超常发展。通过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结束了有区无城的历史,全区城市化水平由建区时的5%提高到了20%。一是区城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建成面积由建区时的半边农民街扩展到了3.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不足千人增长到4万多人。二是城市设施不断完善。投资5亿多元,建成城市街道30条4万平方米,铺设城市供排水管道55公里、天然气管道20公里,新建成了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加压站、110千伏输变电站、日供气50万方的配气站。三是区城功能逐渐配套。城区闭路电视及电话普及率达100%,开通了3路、4路、16路、17路和14路公共汽车,建成医院3个,中小学8所、大型农贸市场2个、房产市场3处。四是区城形象逐渐提升。新栽绿化带17公里,面积10万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5000株;建街头绿地2个,面积2000平方米;“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树立了南充“南大门”的美好形象。四是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李渡、安平、大通等14个省、市、区试点小城镇,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推动了小城镇的繁荣兴盛。

(四)改革开放成果显著。一是机制、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完成了区内60家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了破产、转让、拍卖或股份制改造;完善了乡镇建制和区级机关与乡镇行政单位的机构改革;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大病医疗统筹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清理、整顿、关闭了农村合作基金会,清退了区级机关和乡镇临时人员。二是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中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各种项目350多个,利用外来资金13亿元以上。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投入1亿多元资金,引进了南充高中,在嘉陵建起了新校区,将向阳中学整体搬迁到区城,新建和改建了三所重点小学。南充高中已跻身全国1000所重点中学之列,改变了区城无高中的历史。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深入广泛地开展了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适时开展严打整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为嘉陵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家乡的发展优势日益显现

(一)区位优势明显,是兴商办企的好场所。区城处于南充市西南门户,位于成都——南充——重庆三角经济贸易区接口处,西距成都327公里(成南高速公路通车后只有210公里),南距重庆216公里(南渝高速公路通车后只有140公里),北连南充市中心,滨江大道、桓子河大桥明年建成后与市中心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城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开阔,处于全市饮用水源下游。国道212线、318线在区城交汇;建成的达成铁路、马上开通的成南高速公路和拟建的南渝高速公路、兰渝铁路纵贯嘉陵全境,且有货站和出口。嘉陵江主干道流经全区9个乡镇,达60多公里,水上交通十分便捷。嘉陵区迎接着滚滚人流物流,蕴藏着勃勃商机,实为投资兴商办厂的理想之地。

(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全区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2001年粮食总产量达3亿公斤以上。已形成蚕桑、水果、畜禽、蔬菜、水产五大支柱产业,其中水果年产近200万公斤,年出栏生猪66万头、山羊40万只、小家禽743万羽,年产茧300百万公斤,年产鱼100万公斤,有成片蔬菜2万亩,品种达20多个,仅冬菜年产量就达20多万公斤。丰富的粮食、蔬菜、肉类、水果、蚕丝及皮革,为食品、果蔬、服装及工业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人文景观众多,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生态旅游景点有太和白鹭、凤垭山农业综合开发区、西河胜景、木老“市外桃园”等:太和白鹭,人鸟相依,一派祥和,世界罕见;猪山森林公园,因势象形,景观独特。人文景观有七宝寺、田坝会馆等:建于明德十年的七宝寺仍保持古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寺内茂林修竹,古柏参天,曾是川北活动地之一;清代乾隆时期建造在我区双桂镇的田坝会馆、棉花会馆、江西会馆,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已动工新建的香江迪尼斯乐园可望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水上休闲娱乐中心;滨江花园构思巧妙,造型独特。这些旅游资源都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四)发展环境十分宽松,投资回报率较高。一是有优惠的政策环境。四川省工商局将我区列为民营经济试验区,可实行“先发展、后规范”。我区仍将继续享受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中央、省、市在资金、项目上每年都会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有优质的服务环境。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确立并坚持“招商引资在经济工作中压倒一切”的思想,建立了“招商引资工作大厅”,实行“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既简化了程序,节约了时间,又增强了透明度,避免了暗箱操作。通过推行超前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延伸服务和开展“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巾帼示范岗”、窗口行业“双十佳”等系列活动,使优质服务贯穿于招商引资的全过程。三是有优良的法制环境。我们对企业的服务,以企业的需要为准绳,做到有求必应。对引进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警务工作站”,开通特别联系渠道、提供特别支持、实行特别服务,为企业保驾护航;四是有优秀的人才环境。除成都以外,南充高等院校数量在全省最多,科研、技术实力雄厚,同时,全区还有剩余劳动力10万余人,日劳动价值在10元左右,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

三、家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迅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指示,结合嘉陵的实际,开创在解放、大开放、大招商、大融资、大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解放思想,营造发展至上的氛围。坚持把发展作为嘉陵的“第一要务”,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的主题,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契机,再一次在嘉陵区掀起解放思想的新,教育广大干部从纵向比较的盲目自大和横向比较的悲观失望中解放出来,纵向看变化,增强发展的信心,横向看差距,增加发展的压力。增强全民的开放意识,时时想开放,处处抓开放,千方百计促开放,使客商来到嘉陵时感到身处一个敞开大门、热情欢迎投资者的良好环境。要敢为天下先,敢当出头鸟,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过去没有做现在就不能做”的陈旧观念,树立“有多少事找多少钱、只要不违法就是合法”的创新意识;要克服官本位、管理就收费的落后意识,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现代观念;要采取铁的措施、采用铁的手腕,坚决惩治阻碍发展的人和事,以发展来凝聚民心、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实现民富。

二是做强工业,壮大主导产业。按照“优势带动,强弱联动,政策驱动”的思路,实施“155工程”,即建好一个园区(嘉陵工业园区),抓好“五个一批”(重点扩张一批、扶持壮一批、建成投产一批、招商引进一批、拯救盘活一批),做强“五大产业”(化工、建材、轻工机械、丝纺、食品),力争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8000万元。

三是提升农业,夯实发展基础。按照“基地规模化、品种优质化、产品市场化、农村集镇化”的思路,着力实施“141工程”,即打造一个园区(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四条产业带(318线畜禽产业带、212线果蔬产业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公路线特色产业带)、提升一个产业(薯业经济),实现粮经比例6:4的目标。同时,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年输出总人数保持在12万人以上。

四是壮大三产,激活商机人气。一方面重点抓好火花路北侧改造、王府花园、临江新城、恒兴城市花园、华蓥监狱生活区五大生活园区建设,激活房地产业;另一方面突出抓好“1433”工程建设(“一店”:一座三星级以上酒店;“四个商场”:一个大型超市、一个大型药品超市、一处肉食品批发市场、一处小商品批发市场;“三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三处休闲场所”:政府广场、香江游乐园、滨江大道),迅速壮大餐饮娱乐业。同时,努力将文峰、凤垭山、木老建成城郊型观光旅游线;将西河、太和白鹭、乳泉山自然风景区建成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线;加快香江迪尼斯乐园项目建设,壮大旅游业,力争把嘉陵建成南充乃至西部的休闲胜地,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五是经营城市,构筑发展平台。立足于建设标志性城区,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强化城市管理,通过3至今年月的努力,力争把嘉陵建成“文明卫生城、观光旅游城、工业精品城、山水园林城”。

六是强力招商,借助外力发展。坚持“招商引资在经济工作中压倒一切”指导思想不动摇,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重商、爱商、亲商的观念,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建设“招商工业园”,积极营造良好的诚信、服务、法制环境。力争引进项目50个,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促进嘉陵发展的新跨越。

乡友们,嘉陵建区9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帮扶,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也离不开各位乡友的关注支持!嘉陵区刚跨过脱贫越温的门槛,迈向小康的步履异常艰难,家乡的发展需要你们再给予关注支持。

物华天宝嘉陵地,翘首以待四海宾。家乡的父老乡亲热烈地欢迎你们并通过你们牵线搭桥,为嘉陵引来投资的客商。

第6篇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

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9篇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