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0 10:16: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秩序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技能;初中英语;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118-02

一、定义

1.课堂管理技能的定义。所谓课堂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整个过程中对一课堂所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协调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管理技能是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有效程度以及能力。它通常是指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调控、组织以及协调,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学习采用的所有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课堂管理技能的含义包括课堂资源、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率这四层含义。

2. 课堂效率的定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效率就变得异常重要。教学过程当然也不例外。在相同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也成为了当今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简而言之,课堂效率就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实际的学习成果与应有的教学成果之间的比值。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成果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后,实际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单位时间里应有的教学成果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在能力、知识以及情感方面的提高所进行的预测。从这个定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这主要受学生自身与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影响。其次就要适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预测制定的太低则成效不大,如果制定的太高,就会难以实现,因此准确地预测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力、知识与情感的提高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现状分析

初中英语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是极其重要的。虽然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观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心中,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热情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并不一定是付出就有回报,有时付出同样的精力与时间,但是结果却是差异很大,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

2.基础不牢,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初中生过于追求分数,对考试分数也存在侥幸心理,并未理解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这就导致了基础不牢;另外大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过分依赖老师,并不能举一反三,这就造成了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局限性。

三、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间接作用。

(1)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尽量满足。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以学生的求学需要为主,以学生为本。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合理地进行满足时,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课堂管理技能的同时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不管是生理需要还是心理需要,一旦没有妥善的解决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也要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促进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友谊与归属感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有对学生的尊重的需要。良好的课堂管理技能能够使学生觉得受到了充分地尊重,对教师有感激之意。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是指出的错误都要认真对待,并给予及时的回答,不敷衍了事。最后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思考是有意义价值的,让他们对自己的努力持肯定态度。

(2) 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之,消极的课堂气氛会阻碍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初中一般每周所安排的英语课时是比较多的。如果能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们才能精力充沛、聚精会神、情绪稳定、思维开阔,而如果是在一个压抑的学习气氛中学习,学生们往往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思维狭窄,学习效果也比较差。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中要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对学生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社交与自尊都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教师要采用适合的方式去解决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被尊重。

(3)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机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同样学习积极性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学习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管理技能,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有充分了解,让他们对自身产生责任感;② 采用竞争形式来促使学生提升。比如举行英语竞赛、学习小组等;③采用奖励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学习。这种奖励方式既包括口头奖励也包括物质奖励;④用数据说话。通过利用确凿的数据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充分了解。比如作业分数、考试分数等。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足。

2. 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直接作用。一个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才能产生高效率。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有利于营造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英语课堂效率具有直接作用。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它存在很多多变因素,而这些多变因素往往会对教学目标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1)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过分自由,放任自流,则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终止。因此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应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优良的课堂管理技能就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能够明确的定义学生哪些行为是自己期许、赞赏的,哪些是自己不允许的。在教学之初,老师就可以与学生互相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原则与期望,协商制订出共同的课堂规则,这样就有利于良好课堂秩序的形成。

(2) 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后就是要维持了。课堂中一些突况往往会扰乱课堂秩序,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管理技能来维持课堂秩序。大量实践表明,通过新颖的教学教授与课堂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是维持课堂秩序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可能全部是全体学生都感兴趣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洞察学生的行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的鼓励学生学习,确保自身的教学方式具有吸引力,及时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对成绩较差或是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给予适时的关心与指导,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注重课堂内外、及不同课堂之间的教学过度。如果教师缺乏课堂管理技能,必将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交头接耳、无精打采、三心二意,学生的注意力大大降低。这时教师也可以适时开展一些相关游戏或是比赛,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

(3)恢复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虽然通过各种课堂管理技能来建立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但是不敢确保所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会聚精会神,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一旦课堂上出现了突况,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堂管理技能来确保教学活动的继续进行,恢复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管理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违规行为并对问题的性质进行把握,采用适合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客观地对待问题。教师利用正确的课堂管理技能能够避免一些不公正态度以及压制态度来解决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出现较严重的违规行为时,课堂管理技能也有利于将问题消弥在萌芽中,及时迅速地解决,也能够使得良好的课堂秩序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使学生在最佳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赵钦瑞.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探讨[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4,2:263―267.

[2]刘德汞.教学过程管理研究工作[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活动课;变奏;和谐

一、活动课存在的不和谐之处。

1、活动课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不和谐。

新课程改革摈弃了知识本位观,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和我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体现课堂的“活”和“动”,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以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情景设计与教学内容的不和谐。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时候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特点的内容设计适合该内容的情景和活动方式,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互动与课堂秩序的不和谐。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时候课堂内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确实很活。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

在教《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自由组合,分成文学组、书法组、戏剧组、绘画组、雕塑组等,每个组就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纷纷展示了自己喜爱的作品,学生的参与面出现了少有的广泛。但是,在其中某个小组展示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某些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们最多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探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虽然活起来了,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4、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不和谐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们似乎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缺少老师引导和点拨提升的知识是肤浅的、不成系统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

二、活动课和谐美的实践探索。

尽管教师费尽脑汁设计组织了活动,但像以上分析中的不和谐音符确实很多,要让这些音符和谐起来,笔者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认为可以拉好以下几个“调”:

1、确定活动主题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

①主题的设计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②主题应适宜于开展活动。

③主题应该具有开放性。

2、转变教师的观念是上好活动课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宰和评判者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将重教师的“教”变为重学生的“学”;将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融洽。其次,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仅熟悉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活动课所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涉及的知识也往往超出了大纲和教材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知识的广度,对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可能在开展活动课时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做到游刃有余,有声有色,因而要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不忘记对自己“充电”。

3、建立课堂秩序是上好活动课的保障。

卢梭有句话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所以我们在追求课堂的自由和民主的同时也应该受到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使得各个个体之间不发生矛盾与冲突,使课堂在活起来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更高层次。课堂秩序和规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范,上好活动课更需要有好秩序。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历史与社会课堂规则,使他们自己成为规则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另外在建立起新规则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4、确定评价方式是上好活动课的提升

对活动的评价与总结也是活动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课中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在学生评价中,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中的行为表现、课后的总结反思、课堂内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变化、学习中的资料成果积累以及特长才艺养成与展示作为考查评价内容,所以只有确定良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提升活动课的品味。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牛学文 主编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创新途径;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高职学院美术专业中的素描教学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然而,在素描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需要教师去改正。因此,正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新的教学途径势在必行。素描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进度,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素描技能,为学生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一、素描的定义

素描课程是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一门课程。素描起源于西洋,在绘画中是单色彩的绘画。素描这门课程抛弃了浮华的色彩,仅仅是针对物体的线条、构成等素材刻画对象。素描基于学生对现实结构、空间和形体的掌握与创造,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能力和绘画能力,是以后学习与实践的敲门砖。

二、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主体地位过强,限制学生发挥。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的限制,教师在传授素描知识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强硬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理论,缺乏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教师在于指导学生进行素描绘画时,经常会提出一些具体的、细致的理论要求,希望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于知识有更为细致的理解,虽然学生对于知识理论有了更为细致化的理解,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在素描教学的长期实践中,一些优秀的美术指导理论渐渐变成一种生硬的,已定的概念和理论,成为一种既定经验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阻碍。教师利用这样的理论进行强制地灌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现象的空间,让素描教学变得而索然无味。

(二)课堂形式混乱。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采用诸多方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譬如,采用自由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减少对课堂的规范和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来完成学习任务。殊不知,这样过度自由的课堂氛围,却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扰乱了课堂教学的秩序。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笼统,无针对性。我国高职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较差,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大部分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教学模式较为笼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部分学生对素描失去了兴趣,同时也是那个丧失了部分同学原有的美术天赋。

(四)教学方法不合理。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制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学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延续之前的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合理教学方法的缺失,造成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取的知识量的减少,阻碍了教学进度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作用,强化学生真实感受。教师应该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师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时,有利于强化自我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打开思维世界的大门,尽可能地去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事物有更为真实的观察。切忌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失去对于自我感受的真实认知。自我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与认知,有利于自我审美形态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强化了自我的认知,表现了自我的真实,为审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教学氛围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清净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对知识地讲解。制定良好的课堂秩序并不代表要限制学生的自我表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对于优秀作品技法的学习与了解,然后在教室的讲解下,通过自身的对比和对优秀作品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将尝试用自我真实感受去对作品进行探索与研究。这种教学方法,既维护了课堂秩序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表现。

(三)因材施教。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我发展起了抵制作用。孔子讲,“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理子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教师应该对于大多数学生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了解,并区分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首先从基础知识入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对于那些美术基础好,条幅较强的学生可采用相对宽松的教学手法,为学生的自我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给予空间。教师采用因此按时交的原则,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曾经基础薄弱,认为的不到教师关注的学生有了被重视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挖掘了内在的美术天赋。教师的职责也得到更大的发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在素描课堂上,高职学院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素描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选定好静物,摆放好位置,然后由学生进行绘画。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自我感受来挑选想要绘画的景物,从而进行绘画。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出来的学生作品,具有强烈的自我感受和主观审美色彩。让素描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绘画基础训练,而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感受的挖掘课程。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所在,以及希望学习的内容。从而将内容归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培养学生素描兴趣的形成。让学生对素描感兴趣,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天赋的挖掘。

四、结语

素描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高职学院认识到了素描课程的重要性。高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不单单训练学生的素描技巧,更应该跳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抒发自我感受,发掘潜在的美术天赋。。打破学生眼界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美术专业知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美术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13,02(24):232-233.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课堂秩序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01-01

有人说,班主任是班级的影子,这充分说明了班主任对班级的重要影响。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负责人,不仅对整体的学风、作风负责,更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其重要性由此可见。而作为小学生的班主任,责任尤重,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可塑性及模仿性很强,作为班级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班主任就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极其注意。因为小学班主任不比中学班主任,他们所管理的对象是一群心智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孩子们贪玩任性,理解不了大道理,且父母护犊心切,不能对孩子进行过激的言语教训,更怕对小孩子的身心造成创伤。因此,相对而言,小学班级不好管理。

作为小学班主任,如何更好地对班级进行管理,做到张弛有度,既能让学生敬爱,有亲切感,而又保持敬畏之心,课堂安静有序呢?这是这篇论文着重想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班级进行管理。

1.制定规章制度,保证课堂秩序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使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使课堂安静有秩序,使班级的学风浓、作风好,需要班主任制定相关的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保证课堂秩序的有序进行。新课改以来,要求转变授课理念,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而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学生贪玩好动,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给上课的任课教师带来不良印象,课堂质量得不到保证,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若是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单凭批评教育,这对小学生的管理而言,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学生懂得教师不会打骂自己,对轻微的批评毫不在意;另一方面学生年纪小,对摆事实、讲道理等教育方法不理解。

种种原因结合起来,制定规章制度,让班级所有学生作见证,禁止有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这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制定规章制度,就一定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得发生"徇私枉法"的包庇。制定班级公开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们明确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一旦违反就需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因为管理对象年纪很小,他们都希望成为教师表扬的、令其他同学们羡慕的榜样,也知道被批评是不荣誉的事情,所以在学生都理解的前提下,大家会一起服从该规章制度,甚至会帮助教师制止其他违反制度的学生,使课堂纪律井然有序。

2.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要想让学生服从自己的管理,仅仅用严苛的批评使学生们害怕,这是行不通的。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让学生们自动认可班主任的管理方法。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方面的精神导师,更是学生处事为人的行为导师。所以,教师一定要谨记自己的教师身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好榜样。

所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主要是指教师自身的良好品德,这些良好品德包括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勤劳勇敢、乐于助人等等,这有利帮助小学生培养社会公德,养成良好品德。小学生的身心可塑性非常强,他们的心灵如同是一张白纸,教师的行为品德如同画笔会在纸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班主任不但要帮助学生们学习进步,更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3.采用多种评定标准,对学生一视同仁

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评定应该采用多种标准,绝非仅有学习成绩一种,同时,对学生的管理务必做到一视同仁。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是可以分为成绩优良生和基础薄弱生,可是他们都是班级的一分子,都是班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成绩只是评判学生的标准之一,班主任切勿仅以成绩论英雄。很多任课教师可能会凭借学生成绩的优劣不平等地对待学生,但是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则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采用多种评判标准评判学生。

班级劳动是否勤劳积极、各种艺术才能、课堂是否遵守纪律等,都可以是班主任评判学生的标准,甚至可以凭借多样的评定标准,给学生安排相应的职务,使学生在班级的存在感加强。这种评判方法使得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同样受到班主任的重视,这会使学生对教师更加敬佩,自然会服从班主任的管理,积极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

4.真心关爱学生,赏罚并重

对学生来说,真正的关爱才是最期盼的,这也是最容易使学生信任班主任的法宝。尽管孩子们年纪小,但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们是能体会出来的。孩子们的年纪比较小,离开父母来到学校,相对而言,与之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就是孩子们在学校的父母亲。因此班主任对孩子进行管理,首先要和学生们处理好师生关系,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服从自己,将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真正关心孩子。

因为管理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在班级管理上,要张弛有度,赏罚并重。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比较强烈,都喜欢让教师表扬,可以在其他孩子们面前炫耀一番,因此,当学生的行为值得表扬时,教师不要吝啬言语,多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以之为榜样,加强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孩子们在家庭中过惯了掌中宝的滋味,在学校自我约束力不强,一旦发生扰乱纪律的行为,班主

任要及时对之批评要求学生改正。只有对学生赏罚并重,而不是一味好言相劝或是严厉批评,才能树立起班主任在班级的威信。

5.努力提高个人修养,以个人魅力征服学生

第5篇

物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和理论运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实验,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举一反三,不断思考,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其中初中物理实验主要由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组成,占比例较大的就是分组实验同时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环节。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并且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理解相关原理和概念,从更加具体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中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物理是一门兼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也正是由于物理的这一特性使得在物理教学中需要采用贴近其物理性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实现较高的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分组实验教学恰恰体现了物理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分组教学,不仅可以抬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激发其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下面将简要探究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度分组实验重视不足

现阶段,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同时,由于课堂教学目标与课时之间的压力和实验教学需要消耗较多的课时,导致大多数物理教师都为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愿意进行试验教学,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老师对分组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师在课下没有认真的进行相关试分组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如有迫不得已必须使用分组实验教学也只是老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或者是在实验室学生被动的接受试验步骤,照葫芦画瓢。

(二)分组实验教学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不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少拥有自己动手,自己分配课堂时间和自己管理课堂纪律的情况。但是在分组实验教学中,课堂的时间大多数由学生自己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不断的讲话,嬉戏打闹等,使得整个的分组实验教学的课堂一直都处于一种教务混乱和嘈杂的环境,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纪律远远比不上传统的教学课堂纪律。这就使得分组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物力分组实验教学在初中物力教学中的开展。

(三)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度不高

初中生尚且还只是处于心智不够成熟的阶段,对新鲜事物总是很好奇但是能够坚持的时间又不够长,同时,初中也是学生的叛逆期,这就使得很多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导致很多的学生在物力分组实验教学课堂上心思散漫,听课的心都被实验桌上的设备仪器吸引走了,在物理课堂上不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任务,处于好奇的仅仅只是将实验器材,设备不断把玩,到了交实验报告的时候就敷衍了事。这样不断影响自己的试验而且影响整个的学习进度和课堂纪律。[1]

二、解决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物理分组实验的重视程度

老师对物理分组实验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老师在上课之前是否认真准备上课所需器材,课下是否对上课的进度和教学质量进行反思。因此,提高教师对分组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就需要教师做到:1 上课前认真备课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是为了说明某一物理现象或者是某一规律,或者是验证某一定律。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尽最大程度的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认真准备器材 分组实验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教学器材,同时,实验器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试验能否成功,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因此,在上实验课之前,老师需要认真检查实验器材,及时发现并更换有问题的器材。3 课下认真反思 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老师在实验课后认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较高效率的实验教学等问题,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二)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课堂行为

学生课堂上表现散漫,随便嬉戏打闹不仅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还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因此,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师有必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保证课堂秩序。对于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学生加以适当的惩罚,对遵守课堂规章制度的学生予以表扬。同时,还可以适当的改变课堂结构,增设老师提问环节,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秩序的课堂环境。

(三)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视程度

初中生在心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别人的引导。因此,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课的重要性,老师就要不断引导学生使其明白实验对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可以表现为:1 提问 提出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验现象中得出问题的答案。2 潜移默化的引导 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不自觉中向学生讲解一些由于不断实验最终取得巨大成绩的事例。从现实事例中让其明白实验的重要性。3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老师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实验课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断重视实验课 4 老师的引导作用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因此,学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相关知识的增长明白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管理;原则和方法

近几年,许多大学生跨出校园就来到我校从事语文教学。这些老师思维敏捷,语文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可以说他们具备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所有素质。但是他们的课堂却不尽如人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消极被动,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成绩欠佳,学生家长评价不高。我校还有一类语文教师,他们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课堂,热闹非凡,有时还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去看看他们历年来的成绩册,却总是徘徊不前(注:学生成绩也是衡量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指标)。这部分老师社会评价较低,同行认可度较差。我认为造成以上两类语文教师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懂课文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或者是他们不重视语文课堂的管理。其实,语文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语文课堂管理的概念

语文课堂管理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方法措施,是语文教学艺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个环节,包括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系列组织艺术。它既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二、语文课堂管理的意义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把握好课堂管理,对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掌握在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手中,而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着深远影响。语文教学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迫切任务,因而加强语文课堂管理尤为重要。加强语文课堂管理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语文教学秩序。稳定的课堂秩序是实施语文教学的根本保证,其标志是有序、真实、生动。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初中生的思想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秩序。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小动作,高声喧哗;课堂显得热热闹闹,教学任务却落不到实处……只有建立有序的,能反映学生真实需求的、生活活泼的课堂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顺利开展。

其次,加强语文课堂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求、去揣摩、去领悟。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强语文课堂管理,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位置、明确职责、发挥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积极性。

三、语文课堂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语文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这是经过长期语文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的教学原则,语文课堂管理也是如此。《学记》中指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说如果教学杂乱无章, 就会陷入混乱,得不到成效。朱熹说:“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堂的管理亦是如此,只有循序、系统、连贯地实施语文课堂管理,才能形成有序、真实、生动的语文课堂,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自主性原则

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行为实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的,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讨论、朗读、辩论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语文课堂学生自主管理体制,选出科代表、纪律委员;建立语文课堂表现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之后,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让遵守课堂秩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需要,从而实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自主管理。

3.目标原则

课堂管理的目标原则表现为两种取向,一是规范性目标,一是促进性目标。规范性目标通常从对学生的负向估价出发,关注学生的不良品行和问题行为,确立强制性的管理措施,用来管束控制学生,特别是针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使他们受到约束和惩罚,从而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维持课堂秩序,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性目标常常从对学生的正向估价出发,相信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确立激励性管理措施,立足于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的需要。语文课堂管理应该更重视促进性目标,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由此形成积极正向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争取更多的课堂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更多的参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养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除了以上原则,语文课堂管理还要遵循激励性、动态性、反馈性等原则。

四、语文课堂管理的方法

1.直接指令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部分老师排斥“直接指令”的课堂管理方法,认为这是一种粗暴的、过时的、容易形成不良师生关系的课堂管理方法,其实不然。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这是一种常用而又易行的课堂管理方法,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请认真阅读”“请注意黑板”,“不要随便讲话”等。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时、简洁,否定的指令不宜过多,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

2.间接暗示

教师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法,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觉遵守课堂管理要求。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需要,又能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说:“好,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还动笔圈点,已经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老布置的任务,其它的同学应该抓紧时间了。”这样,那些本来认真看书的更加认真,一些不怎么认真的也自动端正了态度。运用间接暗示的课堂管理方法必须洞察课堂情境,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准确而巧妙,淡化管理“痕迹”。

3.恰当评价

教师根据语文课堂的现状,及时做出恰当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起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注意程度、守纪状况、作业优劣等都可以恰到好处的点评,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充满爱心与灵性、充满尊重与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说:“你这个句子(词语)用得真准确。”“你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很快就能将别人的思想转变成自已的思想。”“如果你在课外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预习了,你一定会读得更准确,更流利!”。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的否定评价更要慎重,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课堂管理陷入僵局。

4.体语控制

教师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以控制课堂。比如:适当走近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用肯定的目光鼓励学生发言,用饱满严肃的态度影响学生们的情绪,用不同的眼神与各种需求的学生交流等,都是管理课堂的有效方法。

5.培养助手

利用助手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这样做,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比如:请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请科代表检查作业情况、组织学生晨读等。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一方法日益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应用。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秩序;组织与维护;互动交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60-03

在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被忽视的学生,也是影响中职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那么,组织好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有效维护课堂秩序,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过学习,中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但这些学生入读中职学校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多,心理压力较大。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对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明显的恐惧和厌学情绪,在课堂上逃避参与教学活动,做聊天等无关活动,扰乱了课堂秩序。

在学习上的不自信和挫败感是中职生最常见、最突出、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中职生不想读书,又不想离开学校,自己也无法调整矛盾的心理,只好很多事在家里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教师。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促使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中职生对学习有厌倦情绪,对课堂教学更谈不上喜欢,往往出现上课聊天、玩手机游戏等破坏教学秩序,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违纪行为的危害性。学生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才能在行动上积极地去解决它。遵纪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教师不要直接开始讲解课本内容,应该先与学生一起为课堂教学定好几项有针对性的纪律规则。规则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加平时分1分,达到十分,考试成绩可加1分;作业完成的整齐优秀加平时分1分,达到十分,考试成绩加1分。还可以进行最佳实验小组、最佳同桌评比等等。学生不认真听讲,通常是同桌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开展最佳同桌评比活动有利于实现同桌间的良性互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执行规则,要让学生认为教师能够说到做到。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上尚流传着“读中职无前途”的思潮。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在前进,观念要更新;读书的目的是掌握创新创业本领,成为有用的人才。华罗庚说过:“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我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名牌大学毕业生未必个个都前途坦荡,中职学生通过努力照样能成才。浙江民企百强中多数老板是中职生,不少人出身寒微,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是他们的创业起点。而现在很多高学历人才还不是在为他们打工吗?可通过讲给学生这类事例,让他们抛弃思想包袱,抱着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有目标、有动力,知识技术就会掌握的更全、更好。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增强业务水平,使课堂丰富、有趣,让学生津津乐道不忍离去。这样,一方面,教师树立了自身的形象与威信,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维护课堂秩序。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课堂气氛,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应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创造出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设计中,可先让学生感到山穷水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想办法,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办法,从而达到柳暗花明。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增加学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信心。可通过和实际联系紧密的生活小细节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快乐地讨论,追求知识的真谛。例如,在学习“安全用电”时,提出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被深深吸引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连接照明电路,在接通和断开开关时分别用交流电流表和电压表去测量,再将两种情况测得的数值进行比较,就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利用课件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媒体课件教学需要学生用眼认真观察,用耳朵认真倾听、用大脑认真思考。因此,在学习方式比较单一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换一换口味”,加点轻音乐,搞点小幽默,重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比较重要的题目、学生难理解的题目,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精心设计教学用语,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高效组织课堂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优美的艺术性教学语言,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美的享受。例如,在讲解电容对电的阻碍作用时,可以这样比喻:“交流电到电容器家来玩,电容器敞开门迎接,直流电来电容器家,它闭门不让进,这就像亲戚来了热情欢迎,仇人来了闭门不开一样”。这样的比喻让学生印象深刻且不易忘记,风趣的语言立即使抽象、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发挥行为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仅凭口头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行为语言,即动作、表情等与学生交流,其中的缘由就是通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适时运用手势、眼神和微笑,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感染力,以达到教师和学生心灵的共鸣,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当学生回答精彩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鼓掌,或竖起大拇指,或者教师用惊喜的表情给学生以鼓励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师还应该有常规专用手势来表示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停止动作,减弱动作等等。

加强课堂中的互动与交流

应适时给中职学生以鼓励。加强课堂互动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多沟通和鼓励则能增强他们的信心。

走到学生身边去 有好多教师在上课时总不肯走到学生中去,在讲台前溜达,高高在上,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特别是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普及,鼠标成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羁绊的绳索,教师更不经常走下讲台,造成师生间距离越来越远。要上好课教师就必须和学生在一起,要没有距离,时刻了解学生学习的最新动态。做到自己投入,学生也投入,这样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室后面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不集中精力,搞小动作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与他们距离远,心理距离也远,所以教师的“威严”便“辐射”不到他们。教师走近学生,在他们的身边纠正他们的问题,这样做好处很多。如发现有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交流,或者走过去,在不中断自己讲课,不引起其他学生注意的情况下,帮他摆放一下书本或者轻轻点下他的课桌,这种行为只是师生间的秘密,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和学生的自尊。

让学生感到教师相信他们 在课堂上管纪律时,要多注意让学生分享教师的心理,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某某同学这样做,老师很为他高兴。”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一个情感交流场所就是课堂,教师通过语言和表情把情感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纪律管理,更可以达到言传身教,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有纪律约束 通常说来,学生是否喜欢参与课堂活动,除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的表扬、鼓励等外在因素是重要原因。所以,应及时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体会到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例如,“同学们这么多想积极发言,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刚才特别认真听讲的同学回答。”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认识,增强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素质和品质有所提升。这些目标的实现要靠良好的纪律保障作为前提条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纪律的重要性,更好地去遵守纪律,无论日后他们从事什么,都能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两届学生的教学情况看,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而且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了更好的规划;学生们慢慢地爱上了课堂,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专业课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经常与学生悉心交谈,就专业课程相互交换意见,了解他们在每一阶段的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摸索,我渐渐的感觉到,只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一定会使中职课堂更特别,更精彩,更吸引人。

参考文献:

[1]赵文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状况及思考[J].科技资讯,2006(5).

[2]牛保国.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教育,2011(10).

[3]赵河生.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8).

[4]冯忠良,伍新春,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重要性;存在问题;完善建设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设立和开展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学校在呼吁重视学校的小学体育教学,由此可见,小学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很多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而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则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本文将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设立和开展的重要性进行入手分析,针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设立和开展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增强都可以依靠教学常规的科学实践来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在符合学校相关的教学规定基础上,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趣味性的认识,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好的小学体育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开展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讲求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体育教学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

一项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首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那些传统的方式和观念,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可以更好地加强教育方式的改革,但是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着。甚至一些学校至今没有重视起小学体育教学,更谈不上建设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2.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于随意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或者是直接聘请一些兼职代课老师。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由于一些专业素养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一部分的小学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过于随意,课堂教学不规范等现实存在的问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没有依据课堂教学常规来进行,这些都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课堂纪律不严明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甚至相互殴打,这样不文明的行为不仅在学生中引发恶劣的影响,而且需要体育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此类事件,耽误了教学时间,同时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如何更好地完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要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完善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落后的教学观念。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运用,不仅可以全面推进学校的整体素质教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来规范课堂秩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才能发挥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效果,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应当对小学体育教师的招聘进行严格的把关,并组织培训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进行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的建立,严明课堂秩序

(1)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磕碰的问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应当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注意安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常规

在体育课前,要换上适宜运动的服装,不要带尖锐的东西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以及班级干部要进行课前的检查。在体育课的进行过程中,要清点人数,告诉小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来进行体育活动。在体育课结束后,组织学生积极归还体育器材、做放松运动,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体育教师也要进行总结,总结下堂课的注意事项。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体育教师可以把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以供体育教师进行参考。

(4)在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委员,并实行轮岗制

在帮助体育教师处理一部分琐碎事项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以及积极性。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设立和开展,需要尽快得到完善,虽然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于随意,课堂纪律不严明等,但是为了完善建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的建立,严明课堂秩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雄华.运用课堂教学常规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J].中国林业教育,2008(2):39-41.

[2].吴沛林,张超.加快发展我国课堂教学常规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0(7):83-85.

[3].张玉红.课堂教学常规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0(2):42-43.

第9篇

【关键词】活动课;变奏;和谐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活动课成为开展历史与社会课堂改革的重要载体,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教师所采用,课堂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和活力。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中,笔者也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并对几年来的活动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觉得在活动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之处。

1 活动课存在的不和谐之处。

1.1 活动课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不和谐。

新课程改革摈弃了知识本位观,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和我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体现课堂的“活”和“动”,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以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如,笔者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课堂上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课后发现学生由于学生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很少,对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也缺乏总体的认识,对这一时期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认识不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课堂的气氛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达成,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

1.2 情景设计与教学内容的不和谐。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时候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特点的内容设计适合该内容的情景和活动方式,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执教《赤壁之战》时引导两位学生想象并表演,要求学生甲是当时赤壁之战的一名战地记者,让他在那里采访战败的曹操,学生乙扮演曹操接受记者的采访。就在我布置完任务后,甲乙两位学生就遵照我的意思开始表演,表演也引得学生开怀大笑。课后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当时曹操连逃命都来不及,哪还顾得上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个表演是不真实的。”旁边围着的一些学生也附和着说“是呀,记者这样挡住他的逃生之路而贸然采访,万一惹怒了他,非吃不了兜着走!”课后笔者对这样的设计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确实觉得这种场景的设置是有悖于常理的,是与教学内容的理解脱节的,表演只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1.3 师生互动与课堂秩序的不和谐。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时候课堂内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确实很活。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

在教《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自由组合,分成文学组、书法组、戏剧组、绘画组、雕塑组等,每个组就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纷纷展示了自己喜爱的作品,学生的参与面出现了少有的广泛。但是,在其中某个小组展示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某些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们最多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探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虽然活起来了,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1.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不和谐。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们似乎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缺少老师引导和点拨提升的知识是肤浅的、不成系统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

如笔者在讲《正确对待大众传媒》这一课时,出了一个辩题: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我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分组并收集资料。由于各小组经过了充分地准备,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双方也把自己观点讲得头头是道。而笔者在当时只顾让学生展示和表达,却忽视了对双方发言予以及时补充、纠正和总结。课后发现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利较能接受,而对于大众传媒的弊端却往往忽视,因而对于“正确对待”的理解有些偏颇。

2 活动课和谐美的实践探索。

尽管教师费尽脑汁设计组织了活动,但像以上分析中的不和谐音符确实很多,要让这些音符和谐起来,笔者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认为可以拉好以下几个“调”:

2.1 确定活动主题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

活动课一般是围绕着一些问题或任务来展开的,活动的主题必须具有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然的话只会浪费教学时间。因此,所选择的主题应该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2.1.1 主题的设计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进行重难点的教学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只有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落实,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2.1.2 主题应适宜于开展活动。如在讲《合理的购物方式》这一课时,笔者以“今天我当家”为活动主题进行了小组合作的模拟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对各小组购买的物品进行展示,然后评出最佳购物奖。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对合理购物产生了深刻的体验,理解了怎样购物才算合理以及合理购物必须掌握的几个原则,很顺利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1.3 主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如笔者在讲《学习改变命运》这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和本课有关的问题,请大家把想提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提的问题有新意而且大家都感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中交流你们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就拿出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解决。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2.2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上好活动课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宰和评判者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将重教师的“教”变为重学生的“学”;将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融洽。其次,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仅熟悉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活动课所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涉及的知识也往往超出了大纲和教材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知识的广度,对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可能在开展活动课时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做到游刃有余,有声有色,因而要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不忘记对自己“充电”。

2.3 建立课堂秩序是上好活动课的保障。

卢梭有句话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所以我们在追求课堂的自由和民主的同时也应该受到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使得各个个体之间不发生矛盾与冲突,使课堂在活起来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更高层次。课堂秩序和规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范,上好活动课更需要有好秩序。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历史与社会课堂规则,使他们自己成为规则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另外在建立起新规则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2.4 确定评价方式是上好活动课的提升。

对活动的评价与总结也是活动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课中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在学生评价中,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中的行为表现、课后的总结反思、课堂内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变化、学习中的资料成果积累以及特长才艺养成与展示作为考查评价内容,所以只有确定良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提升活动课的品味。

总之,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继续探索,不断创新,让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牛学文,主编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