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12:17: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用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市信用担保业发展现状
截止年底,市共注册登记建立担保机构17家,筹集担保资本金合计17789万元,其中政府出资5325万元。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有11家。年底,17家担保机构累计发放担保贷款2.5亿元。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10家,大部分未办理实际担保业务;民营担保公司7家,其中规模比较大、正常经营的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共3400万元,与农村信用社建立合作关系,担保授信最大可以放大到10倍。截至2007年4月底,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共对近200家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涉及房产、制造、石化、印刷等行业,担保金额合计9343万元,贷款不良率为零,业务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质量较高,解决了部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从调查看,市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处“三高三低”特点。
“民营机构活力高、担保收入低”。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普遍处于业务停滞状态,人员多为政府工作人员,担保业务不熟悉,资金到位率低,多数机构未办理担保业务。民营担保机构业务量和规模逐年增加,业务辐射多个行业,为部分小企业解燃眉之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规定信用担保收费可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现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85%,担保费可执行5.85×50%=2.925%),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但为了与优质企业客户合作,担保公司往往采取保费下浮的方式吸引客户。市信达担保公司担保费按照担保授信额的2%收取,担保收益处于较低水平。
“资产质量高、风险补偿能力低”。民营担保机构为自身生存和业务发展,在风险管控采取的措施比较严格,结合小企业特点坚持“三有一快”的标准考核,即“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货款回笼快”,动态监控企业经营变化,取得较好效果。两家民营担保机构担保的9343万元贷款中没有一笔担保业务产生不良。但是由于民营担保机构资本金少,规模小,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据调查,目前多数担保公司没有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如出现代偿损失将可能危及担保机构的生存。
“企业需求高、担保能力低”。我市中小企业因规模、管理、信用等级等方面很难达到银行放款要求,普遍存在“融资难”,所以对信用担保机构有强烈的渴求。但是我市担保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我市2万多家中小企业中,只有近200家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融资,仅占中小企业总户数的1%,担保授信贷款余额不足1亿元。
二、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难点
㈠担保机构少、规模小、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弱,对小企业发展难以形成整体拉动作用。1.市各级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其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后,没有后续资金保障,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得不到银行的有效支持,大都尚未开展实际业务。民营担保机构总体规模较小、人员少、资金实力不足,业务发展限于局部经济范围、特定行业对象,广大中小企业很难取得担保机构的支持。2.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风险预警、风险准备金的提取等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多数担保机构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措施。3.缺乏专业队伍。担保品种的设计和开发、担保风险的控制都需依靠专业技术、专家队伍和经验来实现的。目前市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由政府行政人员兼任,民营担保机构多为银行退休人员,一家担保机构业务人员不过5-6人。担保机构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匮乏,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过于简单,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4.缺乏典型拉动。市还没有一家资本金规模较大、运行规范的大型担保机构。由于缺乏典型引路,担保机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尚未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资金注入担保机构的积极性,市担保机构对小企业发展难以形成整体拉动作用。
㈡社会诚信意识不高,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担保机构处于弱势地位。1.近年来,由于我市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诚信意识不高,适应金融业稳健发展的生态环境尚待构建,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上顾虑重重,宁可不放也不愿贷款出现损失,直接影响到担保体系的壮大和发展。2.部分中小企业诚信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时常出现,因此信用担保机构在选择企业上非常谨慎,害怕代偿损失,出现“惜保”现象。以业务开展较为活跃的市信达、河间米各庄两家民营担保公司为例,2007年4月底担保授信额仅为注册资本金的2.7倍。担保机构既要准确掌控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又要最大限度的获得银行的合作支持,经营难度较大,发展处于弱势地位。
㈢扶助政策落实难,职能部门收费高,担保行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1.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银监会出台了一些扶持、引导、服务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在财政补贴、税收、中介收费等方面有相关的优惠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担保行业发展看,已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度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统一、全面和可操作性的针对担保行业的政策体系。当前地方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未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民营担保机构普遍对补偿协议存有顾虑,处于观望状态。2.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涉及工商、税务、房产、土地、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资产评估机构,业务办理周期长,收费偏高。税收和行政收费方面没有结合本地担保机构实际,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对涉及扶持担保机构的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够。一些中介机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对抵押品估价过高,导致抵押品价值不实,担保风险系数加大,担保机构没有选择余地。
㈣合作对象单一,缺少银行有力支撑。受调控政策和风险控制的影响,我市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实施战略性收缩,贷款授信标准高于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并且贷款权限上收省行审批,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短、少、频、快”的资金需求,担保机构无法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当前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市担保机构主要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签署合作协议。但地方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采取较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上资金实力有限,担保业务发展存在较大局限性。另外,银行有过分依赖担保机构防范风险和回避责任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与担保机构的有效合作,加大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
三、加快信用担保业发展建议
㈠多方筹资、借鉴先进经验、做大做强本地担保企业。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扶持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1.地方政府应将国家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保障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注入和风险补偿。合理规划、横纵联合,鼓励担保公司扩大资本金规模,保障后续资金注入,以典型拉动区域担保体系扩张。2.鼓励中小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投资主体出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引进山东德州等外地担保机构到我市开办分公司,带动本地担保机构学习其先进管理经验、风险控制措施,做大做强本地担保企业,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3.积极探索新的信用担保办法与途径,创新信用担保业务品种,如实施车辆抵押登记等方式,拓宽中小企业担保授信渠道。
㈡政府扶持、职能部门协作,搭建担保良性发展平台。1.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构建发改委、财政局、人行、税务局、银监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重点对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企业开展担保服务,扶持优势行业发展。对民营担保机构要建立考核机制,对其符合政策导向的要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偿,引导担保体系多元化发展。2.切实针对担保机构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特点,发改委、税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本着“先发展、后收益”的扶持政策,改善服务,保障担保机构合理收益,制定适合本地担保企业的税收、行政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跨年度担保合同由于无法预见是否有代偿损失,对担保机构征收所得税时应该剔除,待合同到期日按照保费收入补交;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担保机构免征三年营业税等优惠政策。
关键词:临床用血;成分输血;调查报告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survey data of blood for clinical use in Binhai New Area,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lood for clinical use in Binhai New Area,to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lood for clinical use. Methods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total clinical us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whole blood and component blood data by 2009~2014 in Binhai New Area. Results The medical institution of clinical blood use volum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n Binhai New Area, whole blood use volume reduced,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proportion rises, and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telet and cryoprecipitate is mo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Blood transfusion is the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blood transfusion technique.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us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blood for clinical use in Binhai New Area. At the same time,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and platelet and cryoprecipitate growth is most obvious in Binhai New Area. This is the results of the Binhai New Area bureau of health support and the district medical institutions cooperate together. So blood for clinical in Binhai New Area focus not only on the composition blood transfusion but also on platelet and cryoprecipitate. Furth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chine adopt platelet blood donation team to expand and cryoprecipitate on the improvement of preparation technology. Fully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two components of blood in Binhai New Area.
Key words:Blood for clinical use;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Report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输血领域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而在临床输血观念上也出现了本质性的转变。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输血,尽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宝贵血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就成为临床用血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滨海新区2009年7月~2014年6月各医疗机构实际用血的数据。分别汇总全血及各种血液成分各年度临床总用量,主要包括全血和红细胞类、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1],全血及血液成分以单位(u)计,如全血200ml为1单位(u),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为1单位(u),血浆100ml为1单位(u)。
1.2统计分析 对所有年份的临床用血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且分别绘制全血及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用量曲线图。
2 结果
见表1、图1~图6。
3 讨论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不断提升和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外来务工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这无疑对创建一支更加庞大的献血队伍,提高临床供血量提供了优势,但如何将这些宝贵的血液资源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到临床一线的实际工作中去,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就成为了我们工作中的重点。从图1~图6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滨海新区近5年来的临床全血使用量是呈现逐年减少的变化的,全血用量占血液总用量的比例显著减少,但是红细胞、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以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等成分输血的使用量却是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变化的,特别是近1年这种成分输血的比例达到了99.8%以上,更是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达到了先进地区水平[2]。从图3~图6的分析结果我们还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的成分输血中又以血小板及冷沉淀的使用量增加的更为显著。
血液由不同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将供血者血液的不同成分应用科学方法分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称为成分输血[3]。成分输血是输血现代化和衡量一个医院掌握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其输血率的高低,不仅反应出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医疗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4]。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纯度高、针对性强,、疗效更有保证、输注剂量更易控制、 可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鲜明的优点。滨海新区成分输血的比例之所以上升如次之快,首先在于我们的成分输血工作得到了滨海新区卫生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将成分输血纳入到新区卫生工作的检查项目当中。在此基础上各个医院积极配合工作,认真落实卫生部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成分输血工作高度重视,定期进行成分输血的知识讲座,并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形式的讲习班,使临床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成分输血在临床一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转变了成分输血的新理念,从而自觉的使用成分血液;其次是新区各个医院制定了成分输血考核制度,来规范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输血工作,并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将成绩与科室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再次,我们通过开展输血新技术,如对血制品进行白细胞过滤等,减少了白细胞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最后,输血科工作者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随时掌握医院成分输血状况及临床医师用血动态[5]。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新区各个医院对临床成分输血有了加深刻的崭新认识,从而转变了旧的临床输血观念,极大的推动了成分输血在滨海新区的落实和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输血医学领域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在临床输血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输血,尽可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已然成为临床医生的新的输血理念,临床成分输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无疑是新输血理念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6]。树立合理输血理念、规范输血行为已成为公认的推进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重点工作。由以上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随着滨海新区临床输血技术的不断规范,成分输血成为滨海新区临床用血的主要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滨海新区的成分输血又以血小板和冷沉淀增长的最为明显,所以我们未来的工作重点不仅要放在成分输血上,更要以血小板和冷沉淀为主,进一步加强机采血小板献血队伍的扩大建设和冷沉淀制备技术的提高上来,从而能够更加充分的满足滨海新区临床对于这两种成分血的需求。成分输血是临床输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临床科学、合理的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输入,而且还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性,有效地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T203-2001输血医学常用术语[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刘传江.努力转变服务观念促进输血工作发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4(2):79-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成分输血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2).
[4]王憬惺,主编.血液制品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22.
一、至年底,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近期,我们对该区外商投资企业信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和走访两种形式。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对我国当前恢复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是有信心的,他们对欧洲债务危机也没有出现过的恐慌。尽管他们有一些担忧,比如股市低迷。物价上涨过快等,但他们仍然相信,中国政府有决心也有能力克服当前的困难,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总的政策,大的环境不会变。他们在该区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不会变。
二、外商投资企业资金到位现状
上述72家法人企业中,有5家处于筹建中。据查,该5家企业的筹建资金已到位并已开工建设,另有9家是政府为筑巢引凤预登记的法人企业。由于项目原因,未能与外商达成协议,故于近期议定注销。
此外,就登记方面,其余57家法人企业的资金到位情况是好的。但有6家外资企业投资协议与实际投资不一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项目老化,市场远景暗淡。上述6家均是年前的投资项目,所从事的劳动密切型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利润空间小,比如服装加工、电池壳等等。
二是项目小,着名度低,产品做不大。这类企业一般是通过海外的亲戚、朋友先容来家乡投资的,投资方也不一定有经商和投资的经验,一但市场风险来临,他们便会终止协议,造成不能按协议投进,使企业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状况。
三是经营亏损,不讲信用。个别企业经营亏损,不能按时履行合同,如该区某镇朝阳村一韩国人投资的服装加工企业,因经营不善而亏损,工人工资发不出,土地征用费不到位,处于停产状态,现在连人也联系不上。
固然这6家企业的情况是极为鲜见的,注册资金与实际投资也没有什么违反规定的东西,更不是外资企业信用缺失的主流,但我们还是应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使外资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
三、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资金的运用现状
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资金的运用,分为两块,一是由该区政府直接治理。如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建设投资,是由该区政府专用账户治理,一般登记时注册资金以这个为依据。二是活动资金一般由企业自己掌控。固定资产和活动资金的投资比例一般掌控在6:4或7:3。同时,与以往不同的,为了公道使用各类资源,政府对外商投资的规模、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和产业的公道布局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因此年新开业的企业实际利用资金应大于注册资金。此外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如新浦公司,他们还把90%的经营利润进行再次投资,扩大的注册资金的基数,同时扩大生产的规模。
当然,为防止投资资金被挪用或逾期不到位的情况,工商部分还必须与政府、审计、银行等部分建立有效的联动监管机制,改变目前各司其政的状况。共用一个平台,实行立体化监管。
四、外商投资企业员工活动现状
员工活动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外资企业职员活动近三年均匀值在百分之十左右。应该说比内资企业略低,同时低于全地区均匀活动量。这表明外资企业在利用人力资源方面是稳定的。当然,假如能再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心理,工资待遇等方面做更深进的调查,我们就会得到更有力,可靠的数据。可惜,这方面没来得及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五、外商投资企业信用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外商投资企业的信用度反映了外资企业的软实力,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建设的软实力和软环境。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用监管,特别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监管,是当前对外商投资企业治理的重中之重。这方面,该区的经验值得鉴戒。
该区建区20年来,对外资投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监管机制,实现了从过往的“无为”“粗放”式治理{即只要是外商投资都可进区}变为有序治理{即具有一定规模,利用各类资源可持续发展,产业及经济结构布局公道才能进区}的质的奔腾。因而他们实现了自主审定项目,预注册登记,严格条件以优质服务共同受益的双赢的服务机制和格式,外资内资享有同等的待遇,因而形成了政府对企业信用治理的良性循环。
但是,我们也因该看到,由于前几年“无为”“粗放”治理,一些遗留题目也在困扰着我们。以前面的6家不生不死企业为例,说明我们只是进步了进区的门槛,还没有一套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用淘汰机制。笔者以为,针对当前外商投资企业的信用状况,应采取相应对策;
【一】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信用准进和淘汰机制势在必行
这一机制是以企业信用为核心,按照优越劣汰的市场铁律和规则,把握自主的市场准进权和淘汰权,同时与市场自然淘汰相适应。
这一机制是以信用评估为条件,以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正确的信息为基础,适当进步准进的门槛。
同时,建立这一机制,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相反,要把这一机制建成一项强化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的区域上风,使真正优秀的外商投资企业在该区安家落户,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
【二】建立外商投资企业信用治理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政府、审计、工商、银行共同联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和今年4月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建立共同平台,共建外资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基层工商分局、基层信用社营业所联动定期走访制度,在基层设立外资企业户口制度,实行外资企业信用动态监管。
【三】让外商投资企业在信用软件方面享受“国民待遇”
过往我们听到一种声音说要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似乎亏待了外资企业。事实上,我们的“国民待遇”也有一些是外资企业想享受而享受不到的。比如工青妇会、党团组织,各类为企业服务的行业协会。这些在外资企业看来可能就是他们与中国民众交流互动的平台,是进步他们企业信用和企业文化的软环境,是他们和企业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我们看来,这也是他们进步自身信用软实力的门路。因而,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和设点试验的方式,在外资企业中建立他们最愿意建立的组织,告诉他们,我们不是要资本家,而是要和他们和平共处。
【四】适度放手基层分局监管职能。放手让基层工商分局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年检及平时的监视检查。
【五】在基层分局指派专职或兼职的外资企业治理干部。
通过“一户一证、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到**年12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证(卡)16,379户,评定信用村49个,评定信用镇1个,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05,169次,累计投放小额信用贷款24,381万元,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8,239万元。通过“一次核定、两年有效、限额授信、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全面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在自愿的基础上,5~10家农户或个体私营户组成联保小组,相互进行贷款担保,大大降低了信用社贷款的风险,推动了信用社贷款的投放。**年,全市已建立农户联保小组25,000个,累计投放“小额农户联保贷款”156,960次,共发放贷款10,833万元。大力开展“一联、三送、两促进”活动(即每个信贷员联系100家农户,为农民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信用社增效)。**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共联系农户113,693户,为农户送资金26,563万元、送信息84,569次,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和热烈拥护。
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在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域经济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在对农信贷投入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据统计,在**市**年对农业的新增贷款中,农村信用社贷款所占的比重高达99%!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入,加快了禹州市中药材园区、襄城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园九区”的建设步伐,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放小额贷款的工作量比较大,但利差大、风险小。把工作重点转到发放小额贷款上,降低了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贷款资产质量。据统计,**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的不良资产率只有1%。即便出现信用风险,经过努力,其本息大部分还能最终收回,贷款损失率很低。工作重点的转变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1999年,全市96家信用社中(6个联社、91个法人社),共有71家信用社经营出现亏损,累计亏损9029万元;盈利信用社只有25家,共盈利212万元。但到**年底,全市100家信用社(6家联社、94家法人社)中已有74家实现了盈利,共盈利1041万元,较1999年增加819万元。而亏损信用社家数已下降到26家,亏损额也下降到2615万元,较1999年减少6414万元。预计2003年,全辖区赢利农村信用社将增加到82家,亏损信用社下降到18家。盈亏轧差后,全辖区农村信用社预计亏损额降将进一步下降到650万,比上年减少约60%。
表1**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变化(单位:万元)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也不断趋于完善,风险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加强,原来那种忽视经济核算、忽视利润指标的粗放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已初步得到扭转。可以说,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已出现了转机。
二、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转机,决不意味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平坦的。当前,尚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据统计,到**年底,**市辖区内农村信用社共有不良贷款190,630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51.49%。这一比例不仅远远超过国际银行界通行的标准,也大大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与农业银行脱离代管关系时,农业银行有意识地转嫁风险贷款;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时,也把部分不良资产带入了农村信用社;90年代初“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时,农村信用社受地方行政干预,为了配合“大局”而发放贷款;企业恶意逃废、悬空信用社贷款;以及经营不善等。不仅如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曾规定要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但贷款利率却没有相应提高。“国家出政策、金融机构买单”的结果,就是保值补贴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据统计,仅保值储蓄一项,农村信用社就多增加利息支出7,198万元。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包袱的重压下,农村信用社长期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艰难境地。由于不能获得投资回报,广大农民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再加上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难以大量投入,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得不到补充,法人治理结构得不到改善、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经济核算更是难以得到贯彻。信用社的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二)管理缺乏灵活性,自主经营受到压抑。对农村信用社而言,**银行目前承担着监管者和托管者的双重角色。做为监管者,**银行审查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督促其建立内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检查其经营的合规性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作为托管者(行业主管部门),**银行又指导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如转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等)。但这两种职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减轻监管方面的压力,**银行就具有了抑制农村信用社活力的倾向。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编制乃至服务网点的调整,均须**银行层层审批,费时费力,不利于信用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金融服务。就具体业务而言,许多特色农业(如花卉、药材)的生产周期超过1年,但小额信贷通常规定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难以完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三)县域资金大量外流,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为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也带来了资金大量流出的问题。由于收缩放款,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只得把大量闲置资金上存,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吸存,就形成了县域经济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据统计,近5年来,**下辖各县(市)资金流出规模平均每年增加41,547万元。特别是1999年以来,资金流出量每年都在增加,**年和**年的增量甚至达到7.9亿元和6亿元的高水平。由于资金大量外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得不严重依赖政策性贷款的支持。据统计,**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净投放的农业贷款(56,312万元)中,将近60%(32500万元)为上级下发的政策性贷款。不仅如此,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诚信观念不强,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变相逃废债务乃至执法不严的问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赢了官司却输了钱”的现象。
表2**各县(市)资金外流规模增幅变化(单位:万元)
(四)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在计划经济时期,很少有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信用社工作。当有可能通过“双向择业”引进所需人才的时候,农村信用社则因经济效益差、工资福利水平低而难以招募到业务发展所急需的人才。这样就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偏低的局面。据统计,**市辖区内6个信用联社、100个法人社24,549名正式员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只有22人,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仅有402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函授和自学性质,其专业方向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无直接关系)。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实力的薄弱,直接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对现代技术的采用。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部分还是手工操作,这不仅导致效率低下,还使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方法难以得到应用,从而导致管理上出现盲区和潜在漏洞。
(五)规模小,创新能力差,服务水平落后。虽然信用社共同出资成立了县信用联社,并由信用联社对各信用社行使管理职能,但农村信用社是基本的经营核算单位,更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范围通常只覆盖一个乡(镇)。过小的辖区、偏低的员工素质决定了各信用社乃至信用联社的创新能力很差,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在防范金融风险、制定内部管理制度、确定操作规程、引入现代管理技术、乃至加强相互协调和合作等方面,信用社都严重依赖外部力量(如**银行等)的帮助和推动。目前,在**银行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防范、控制信用风险的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对于如何防范来自利率波动等方面的风险,农村信用社则没有相应的整体化思路。另外,由于经营网点覆盖范围过小,农村信用社的汇兑业务必须通过层层才能实现。一笔汇兑业务,由农村信用社办理,通常需要3天,而国有商业银行当天甚至几分钟之内就能办妥。汇路不通畅、汇票签发难已成为制约其对公服务的突出因素。
三、对策性建议
当前,伴随着金融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的大调整,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只有解决了上述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员。
(一)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适时推进对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目前,我们仍把农村信用社定位为“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但实际情况却是:(1)从资本金构成看,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农民和经济实体并不愿意入股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多来自政府投资和职工入股;(2)从监管角度看,农村信用社所适用的,也是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本充足性分析、流动性分析、收益分析等);(3)从历史经验看,产生巨额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忽视了经济核算的极端重要性;(4)从国际经验看,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小额信贷机构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而所谓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就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在弥补经营成本之后还有适当盈余。因此,应当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在对其历史负担进行适当处理之后,通过股份制改造,把农村信用联社改组为商业性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取消各信用社的法人资格,变两级法人为一级法人。
(二)采取措施,解除农村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前面已经提到,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和不良资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据统计,在**市,仅支持“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城市信用社和基金会归并、农行转嫁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就达168,431万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88.36%。对于国有银行因政策、体制原因而形成的历史包袱,国家已采取了剥离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体制性不良资产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求其自行消化,就会人为形成一个对农村信用社极不公平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讲,完全靠扩大存贷款利差、用信用社的盈利消化这些历史负担,不仅需要较长时日(甚至还会出现信用社的微薄利润不足以偿付不良资产的巨额利息,最终导致历史欠账越滚越大的现象),而且其实质是把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转嫁到农民头上,这和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是直接相悖的。
(三)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适当放宽对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小额信贷方式灵活多样,手续简便,但其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上浮界限
,可以使小额信贷在弥补经营成本之后,仍能保持一定的盈利,从而增强其自主发展的能力;(2)多渠道拓宽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具体措施包括:使支农再贷款规模与资金流出量相挂钩,建立起支农再贷款持续增长的机制;减免农村信用社的储蓄利息税;允许农村信用社适当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允许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社进入资金市场等;(3)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具体包括: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放宽对核销贷款损失的限制等;(4)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在强化管理、严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在用人、网点设置方面的自;增加其在利率、贷款期限的自。
——关于第二营业部开展商业门市抵押贷款的调查报告
自2004年以来,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第二营业部部针对地处城区,金融竞争环境较为激烈,贷款产品单一的这一现实问题,坚持以“适应客户需求”为中心,在金融竞争的夹缝中抢抓机遇,逐步完善贷款产品开发机制,凭借他们热诚的服务和合理的定位,大力开展商业门市抵押贷款业务,创出了独特的信贷品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第二营业部信贷员的配合下,我行信贷管理部协助办公室对该部开办该业务所处背景、开办后产生的效果、具体的操作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所处背景
东陵区农业合作银行第二营业部周边商业银行鳞次栉比、竞争非常激烈,加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等因素,依靠坐门等客的营销方式,优秀的贷款载体较难寻找。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该部信贷资金投放进度和规模扩张,使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体现不明显,信贷生息资源越来越少。2003年以前,该部贷款总规模在5000—6000万元,收息在360—380万元间徘徊。但在此期间,总有一些附近居住的经营商户到该部咨询融资问题,当时这些咨询者中,大部分人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有固定资产暨商业门市,所经营或拟经营的项目发展前景较好,盈利性也较强,苦于资金不足、向商业银行借贷又因不符和贷款条件,眼看着商机溜走,心有不甘的一部分人就向民间借贷、向典当行融资,但资金融通的成本较大,得不偿失。获取了这些信息后,该部又对这些融资需求对象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结合当时市区两级管理部门提出的打造“社区银行、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目标,结合近些年来我市房产市场稳中有升的趋势,总结出开展商业用房抵押贷款业务风险小、利润高,在些客户将是一批潜在的优良信贷载体,经与上级行沟通、批准后,该部对贷款投放对象作了及时调整,适时开办了门市房抵押贷款,给客户提供正规的融资服务,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
二、产生的效果版权所有
自该部2004年3月开办此业务以来,当年对36位客户发放43笔,累计发放额3520万元,当年实现收息收入120.5万元;近一年的时间的运作和实践,充分表明该项业务适应市场需求,潜在的客户资源丰富,符合我们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经信贷人员与发生过业务往来客户的不断宣传,实行品牌化营销,给此项业务冠名为“创业贷款”,进而使客户群体不断增加,使择优选择优良载体成为可能。2005年,他们对93名客户累计投放94笔金额7687万元的商铺抵押贷款。到2005年末,该类贷款余额就达到了7731万元,占该部全部贷款余额的68%,全年实现收息565万元,占全部收息的65%,比上年增收255万元,贷款到期回收率达到100%,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版权所有
三、具体操作过程
该部在开办该新业务之初,就把控制和降低经营风险放在首位,根据《担保法》、《贷款通则》及上级行社制定的信贷业务操作制度,制定了门市房抵押业务的操作流程,并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1、做好充分的贷前调查。在选择客户上,优选项目前景较好、盈利性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的贷款投放对象,能够提供合法有效、产权明晰的有效抵押商业用房,做到两名以上信贷人员实地勘验,并针对抵押物的地理位置、环境氛围、市场价值、历史交易价格、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等综合分析确定其合理的贷款额度和抵押率,目前该部所发放的此类贷款的抵押率均控制在60%以内。
2、指定评估机构。业务开办初期,他们并没有确定指定的评估中介机构,都是客户自己找评估机构,从实践来看,其估价结果通过他们实地调查后均存在估价过高的情况。因此,该部及时做出决定,指定专门的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其结果作为发放贷的参考依据。
3、严密手续及时报备。严密信贷手续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最好手段。在该部得知其他银行出现假他项权利证时,为了规避此类风险,他们对抵押物办理他项权利证时,实行全程监控办理制度,并始终坚持这一制度至今。同时坚持借款人及配偶、抵押人及财产共有人、抵押物承租人来行亲笔签字,并出具特别承诺制度。为控制意外风险,确保抵押物的安全足值,他们还与平安保险公司沈阳分公司合作,要求债务人对抵押物进行投保,并确定该部为第一受益人的风险转嫁制度。由于自然人贷款权限的问题,该部与市区两级行社请示,在征得上级同意后,采取了自行审批后,上报两级行社备案制度。
4、严把贷款审查、审批关。在做好贷前调查后,审查审批环节在堵塞漏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部做到每笔贷款均由信贷审批小组审议审批,发挥群策群力的优势,防止出现贷款的操作风险。
5、建立健全的档案资料。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对控制和降低风险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是最后一道防范经营风险的屏障。为此,该部在该业务的档案必备资料的完善上,参照了《担保法》、信贷业务内控制度及抵押类贷款所需资料制定了完善的商业门市房抵押贷款档案目录。如该部需要依法维护债权时,完善的档案资料、翔实的书面证据将会给他们降低工作量,并给予债务人很大的压力。
6.贷后检查到位。坚持贷后检查到位,能有效监督和保证客户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能够提前预知风险,提前做出科学的决策,为实施有效的债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7.增强服务意识。作为金融服务行业,他们加强服务意识,急客户所急多,为客户着想,及时审批、及时发放贷款,为客户赢取商机,是他们最好的宣传途径。目前,该部客户中有很大部分是相互告知,而到该部建立信贷关系,并成为优良信贷载体的。
四、今后设想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
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业。
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一、农村信用社小企业贷款的基本情况
(一)全市小企业概况。我市现有小企业__户,[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从业人数约为__万人。规模在__万元以下的企业有__户,占小企业总数的__%;非公有制占主体,股份合作企业__户,私营企业__户;集中于第三产业,有3003户,占小企业总户数的62.6。小企业已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对税收、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劳动就业都产生了积极重要作用。然而,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资金制约由来已久,资金的外向依赖程度很大。调查发现,无论是成长期还是成熟期企业,参与其运营周转的外来资金约占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全市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有两条:一是包括企业内部集资在内的社会民间融资;二是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借款,其中贷款约占融资成份80%以上。
(二)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小企业贷款工作。中国银监会《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和安徽银监局《安徽省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意见》、《办法》)下发后,全市各农村信用联社贯彻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开展小企业贷款工作。截至20__年9月,全市农村信用社发放小企业贷款1069户、9887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7户、16164万元。贷款既促进了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各信用社的效益。
(三)小企业贷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满足率低。据调查,至少有30%的企业因达不到准入条件而难以获得信用社的支持,而得到支持的企业并非完全能足额得到满足,受种种因素制约,资金满足率平均在60—70%。二是品种单一。《意见》明确了贷款泛指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而我辖农村信用社对小企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贷款上,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几乎停滞,至于贸易融资、保理等其他业务则从未涉及。而目前所发放的贷款中主要以担保贷款为主,兼之有少量的金额较低的信用贷款。三是各县区信用联社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不均衡,个别联社小企业贷款工作重在面上,开展的深度不够。
二、制约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不规范,经营规模小,竞争力弱,难以达到银行规定的准入门槛。我市小企业多在乡镇偏远农村地区,资产评估值低,有些企业土地、房产证照不全,因受区位劣势和资产质量、资产交易等条件的制约,不仅不能及时变现,也无法按照有关金融规章的要求实行抵押登记,难以满足信用社担保条件。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金融服务功能与服务品种不尽完备,制约了信贷业务扩张能力。
(二)主观因素。农村信用社一些管理人员和信贷人员主观上认为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收益小,金额低,笔数多,管理难度大,投放大中型企业易管理、收效明显,有追捧大企业思想情结,对开展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不高。另外,在信贷新产品开发上缺乏应有的积极性,认为新产品开发耗时费力,不出风险便罢,一旦形成风险,责任难免。
(三)历史因素。我市的数千户小企业(其中不少已关停倒闭)原有贷款合计金额大、质量低。统计数字表明,现有的农村信用社小企业存量贷款中不良率高达42.3。曾经有过发放乡镇企业贷款的沉痛教训,且沉淀的贷款至今仍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的沉重负担,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贷投放业务的开展。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要求不相匹配。
(四)社会因素。一是无论工商、税务、统计部门还是金融部门,都不能掌握某个企业资信及经营等全面情况,难以对其作出综合性的信用评价。二是担保机构数量少,资金规模较小,担保能力有限,担保业务期限短(一般在1年以内),风险防范方式比较落后,在提供担保的同时,又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反担保。全市仅有五家政府出资的担保中介,市以及四县各有一家,且和县担保公司运营出现问题,业务停滞已近两年。三是小企业在办理抵押贷款的规费缴纳方面负担重,企业要获得100万元信贷支持,抵押物的评估和登记费用约在1万元左右,且登记期限一般也是一年,对于长期周转使用信贷资金的企业来说,财务负担较重。此外,在贷款呆帐核销方面,税务部门的审核缺乏灵活性,贷款呆账核销比较困难。四是乡镇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不够,在业已沉淀的不良贷款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为90年代前后期基层政府干预形成,直至如今,协助清偿力度不够。五是目前仍有部分小企业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债务,农信社胜诉案件执行难,社会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机制因素。一是单户贷款比例控制制约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按现行监管规章和有关规定,农村信用社发放单户贷款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10%。一些当初由农信社扶持起来的企业做大做强后,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得不到联社加大支持的情况下,便转向其他商业银行寻求解决。二是现行的考核机制影响了对小企业的信贷投放。目前各联社的考核机制中多强调信贷风险防范和责任追究,缺乏正向激励机制和免责条款,影响了对小企业的信贷营销。三是现行利率水平的影响。目前,辖内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在与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小企业客户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
三、对策建议
(一)立足“六项机制”,找准推行小企业贷款的切入点。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加强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改进信用评级、授信办法,制定符合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采取一些非财务指标如小企业的纳税情况、
销售收入归社情况、经营管理情况以及企业负责人的道德品质等来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核定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对基层社适当下放审批权,特别是要下放低风险贷款和优质客户的审批权,减少贷款审批层级,简化贷款程序,使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及时得到信贷支持。支持和鼓励业务部门根据小企业客户实际需求,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积极进行金融产品服务的开发与创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需要。要加强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分析、判断与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通报机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部门要高度重视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建立小企业信息通报机制,提高小企业贷款信息透明度,实现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共享。有关部门应每年开展一次优质、诚信小企业客户的评选工作,推行小企业贷款客户“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小企业,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联手制裁,停止发放新贷款,并向社会公告,为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二)小企业要强身健体,增强诚信意识。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苦练内功,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一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的公司法人治理架构、运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小企业家长制、作坊式管理经营模式。二是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情况、技术能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选好项目,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力和竞争力,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积极主动向农信社提、供、销情况和真实、准确的财务报表信息,实现信息对称。四是完善小企业的相关资产证明,努力达到农信社抵押担保准入条件。五是增强诚信意识,树立信用观念,赢得农村信用社的信赖和支持。
一、我国个人信用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原因
1、以借款人的职业为标准来分析,在政府机关供职的公务员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对银行及其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较为严谨细致,不太喜欢冒险,有较多的出差机会,是信用卡透支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和资金需求,对于信用卡透支、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随着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在个人创业贷款上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2、以借款人的收入为标准来分析,高收入阶层具有较高经济收入和较多个人财产,该阶层占社会总人数的比重较小,但其所拥有的财富却占社会总财富较大的比重,商业银行可对其重点拓展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收入中等的工薪阶层依靠工资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个阶层较为庞大,其成员一般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收入略大于支出,经济状况一般,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客户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分配加速向个人倾斜,个人金融资源的占比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在个人贷款上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二、征信制度的建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建立个人征信制度,能为商业银行提供社会各阶层个人更多的信用资料,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个人贷款规模,增加贷款覆盖范围。
2、建立个人征信制度,能督促个人自觉守信,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控制信用风险。
3、建立个人征信制度,能实现全社会个人信用资料共享,节约各家商业银行搜集个人信用资料的工作量,降低银行贷款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大众信用意识状况
1、银行贷款同传统的民间借贷相比有如下优势:
(1)银行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不会出现像民间借贷那样的“高利贷”现象,避免了由此产生的经济纠纷等负面影响。
(2)银行贷款从贷款的调查、审查、审批到贷款的收回,都必须
严格遵守《贷款通则》、《担保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规,贷款手续完备、合法、合规,可以减少借贷双方的纠纷。
2、个人借贷观念的变化
以借款人的年龄为标准来分析,18-23岁年龄段的人一般在继续
接受高等教育或开始工作,有一定的收入来源,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现代消费观念,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透支业务的准客户;24-28岁年龄段的人参加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社会阅力,已结婚或将要结婚,工资收入稳定,为家庭各项开支制定计划,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客户群;29-45岁年龄段的人事业上有一定发展,工资收入不断增加,肩负着养育子女的重任,对于信用卡透支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有一定的需要;46岁至退休前年龄段的人工资收入较高,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已开始为晚年生活做准备,较以前更注重资金积蓄和生活保险,通常会为子女深造而办理助学贷款。因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商业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业务上的发展潜力很大。
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逐步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具有超前消费的现代消费理念,银行作为今后个人融资的主要途径一定会越来越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4、大众对信用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为欠银行的钱是欠国家的钱,不用怕,可以不还,而欠私人的钱就一定要还,欠银行的钱不算不守信用,而欠私人的钱不还才算不守信用。
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主要有:
⑴因全社会信用观念淡薄而产生的从众心理;
⑵守信没有奖励;
⑶失信没有惩罚。
5、大众愿意接受或参与信用建设的程度因人而异。金融机构员工由于为防范信贷风险、关系到切身利益,一般比较热心参与信用建设;诚实守信的生意人也比较愿意接受信用建设;而靠坑蒙拐骗为生的人,因怕断了骗钱的门路,一般会拒绝信用建设;一般老百姓由于对信用建设寄予的希望不大或者对信用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不关自己的事,这类人也不大热心参与信用建设。
6、大众对征信知识的了解程度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担心自己的巨额财产被暴露而影响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四、未来两年的征信宣传应逐步推广如下概念:
1、第一阶段:守信一生,幸福一生。要求向大众宣传信用的概念、守信的作用或好处。
2、第二阶段:信用记录
要求向大众传达如下信息:
⑴信用记录的概念及发展、信用记录伴随终生、“良好的信用记录由您自己来书写”。
⑵尽快建立信用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向大众宣传。
3、第三阶段:信用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较高水平,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由上述数据可知,当前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已相当普及。西藏特殊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造成了西藏教育环境的特殊性,那么,新媒体在西藏高校在校生中普及度如何、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成了笔者关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西藏大学发放调查问卷,以此了解西藏高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真实情况,也为后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96%。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调查对象中,男性数量(202人)略多于女性(182人)。从被调查者的民族情况来看,汉族学生为213人,占总数的55.5%,藏族学生为161人,占总数的41.9%。从被调查者的学历分布来看,在被调查者中,本科生为318人,占总人数的82.8%,硕士研究生为66人,占总人数的17.2%。
二、新媒体使用状况
媒体按出现的时间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杂志等,新媒体如电脑、手机等。调查结果显示,手机的普及率为100%,电脑(包括笔记本、超级本、上网本)的普及率接近100%,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学生(22.4%)由于更新换代等原因,同时拥有并使用两部手机。另外,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西藏大学在校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西藏大学校园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在新媒体的使用时间这项调查中,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少于1小时”的仅有49人,占12.8%,“1-2小时”的有52人,而使用新媒体时间在“2-4小时”及“多于4小时”的分别为177人、106人。由此可见,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时间多于2小时,这其中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甚至在4小时以上。
三、对新媒体的依赖性
如今新媒体成为西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调查显示,仅有15名(4.0%)学生“在最近一个月内曾超过一天时间没有主动接触手机或互联网等新媒体”。而78.6%的学生“通常会随身携带手机”,75.3%的学生会“时不时查看手机以检查有没有短信、微信等消息”,27.3%的学生“睡觉不关机”,另外,“有睡前玩手机习惯”的学生比例甚至高达92.7%。如果一天不使用互联网或手机,有145人(37.8%)觉得“极度空虚”,另有175人(45.6%)会“焦虑惶恐”,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与新媒体已经近乎“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依赖。
四、对新媒体使用的认知
对手机上网的态度,大部分学生(333人)赞成手机上网可以便捷的获取信息;在现实中与他人交往的方面,有74.1%的学生认为新媒体有利于与他人交往;另外,69.5%的调查者认为手机上网是非常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西藏大学生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渠道,而传统的纸面媒体呈现出退出了西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对于新生的网络事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接纳、学习以及使用的能力,而且对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认可通过来学习、交流、扩展自己的知识,认为新兴的网络使用方式、网络社交方式对其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在大学生日常的社交和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