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6: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节的课程标准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个地区农业生产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土地资源和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不同农业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对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气候条件中的温度决定了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高低,在年降水小于250 mm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以外,一般很难发展种植业。
不同区域农业的布局各不相同,其布局是否合理,对农业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某些地区,由于布局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如轮荒、大水漫灌),往往会产生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
因此,“课标”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基础上,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重难疑点
1.“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重点解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给出了“美国本土地形”、“美国本土气候类型”两幅图,旨在通过读图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文中的“阅读”和“思考”材料,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文字图像进一步探究,注重了开放性和拓展性,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见表1。
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美国农业发展条件相关资料,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美国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难点剖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用较长的篇幅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能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并借助社会经济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效益。具体如图1所示。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程度很高,形成著名的生产带,如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等。具体分析见表2。
根据该部分内容教材的呈现特点,建议通过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活动”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疑点探析
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该内容主要起过渡作用,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主要的疑点是教材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措施所涉及的很多新概念,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及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有利影响。
具体措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政策法规:限耕、休耕、免耕、轮作、补贴、保护政策。通过具体活动和阅读案例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活动的练习,巩固农业发展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5个阅读、5个活动和7组图。阅读材料补充、拓展、延伸现有教材知识;活动侧重于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习、巩固教材知识;插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直观、形象地补充、完善教材知识。
1.阅读材料运用
阅读一: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这则材料属于例举“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便利的交通能促进美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多样化的便利交通促进农产品的地区间流通与出口。
阅读二:美国的农业带。配图2-19“美国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分布示意”。这部分内容虽然属于阅读内容但应作为正文处理,因为它是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体现,图文结合可更好地理解专业化生产,也给我国农业生产一定的启示。
阅读三:沙尘暴威胁美国农业。结合插图2-20展示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带来的思考,体现了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引发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可以自然过渡到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紧扣主题和本节课核心内容。
阅读四: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属于教材的补充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美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使教材内容更丰满。
阅读五:保护性耕作。配插图2-22“苜蓿的根部具有固氮作用”、图2-23“美国农场工人收割苜蓿”。图文结合地分析了具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保护性耕作,如何保护的呢?又以苜蓿为例谈了轮作。
2.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文字叙述了美国的纬度位置、热量带、地形和理想的农业生产条件,并配2-17“美国本土地形”和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依据材料分析相关问题,并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后面的地区专门化生产做好铺垫。建议通过两幅图来具体落实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活动二:以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案例,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等因素而不断变化。这体现了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活动三:活动所涉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读图指出分布范围、分析农业的自然条件、探究可持续发展方向。分别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图2-21“农药污染积累示意”很好地展现了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和积累过程,文字材料叙述了农业生产的变化,解释了“处方”农业,通过对比分析滥用农药化肥的农业与“处方”农业的差异,体现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活动五:结合阅读开展的活动属于知识拓展和应用,需亲自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新知识,意在对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拓展到农业生产带来的启示,并进行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对应关系的训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措施的借鉴。
3.图像图表利用
图2-17“美国本土地形”、图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用于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配合活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读图分析,教师加以指导,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渗透地形、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特征。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政府补贴
[中图分类号]F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8-0019-02
当前,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已取得良好绩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国情不同,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必然存在着不同模式与途径。
美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农业。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可持续农业的国家,曾先后提出过“低投入持续农业”和“高效率可持续农业”的构想。其中,“低投入持续农业”的主攻目标是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已在实践中广泛实施的具体模式有: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种植业与畜牧业综合经营模式、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和主要利用农场内部有机肥的土壤管理模式等。实践证明,此种模式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后来又提出“高效率可持续农业”模式,该模式注重农业的生态原则和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通过合理使用化学制品,来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农业机械化、化肥化和高收益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土壤和水质污染,自然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上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提出“绿色资源的维护与培养”,开始走上“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道路。该模式主张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限制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大力开发与应用,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提高农业生产率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德国:“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德国曾经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农药最多的国家,但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于是,德国提出了“综合农业发展模式”。其主要内容:一是综合农业与生态系统平衡。综合农业的实施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而且必须与生态系统要求的平衡过程相一致。二是综合农业与土壤保护。农业经营要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施用钙肥,综合植保。三是综合。农业与水源保护。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农田,避免在水淹区进行耕作。在水域周围建立保护绿地,合理栽培,涵养水分以及实施最佳施肥法等。四是综合农业与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必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具体实施。
韩国:“亲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韩国的“亲环境”农业是指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作物施肥标准量、适当使用家畜饲料添加剂等,保护环境,生产安全的农(畜)产品的农业。韩国“亲环境”农业之所以最近几年进展迅速,主要是因为这期间韩国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颁布《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二是引进两大制度,即亲环境农产品认证标示制度和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提高亲环境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并促进亲环境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三是实施一系列促进计划,包括《亲环境农业培育五年计划(2001―2005)》。
以色列:“节水型”可持续农业。以色列的60%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人均每年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的1/8。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甚至赢得欧洲“冬季厨房”的美名,这主要得益于全国管水“一条龙”。以色列全国水利工程,从1953年起历时11年建成,耗资1.47亿美元,主管道130公里,共400个扬水站,5000公里输分水管道,每年输水13.5亿立方米。以色列虽然私人经济十分发达,水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权却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以色列先后制定了《水法》、《水计量法》、《水井控制法》等一系列法规,并子以严格执行。另外,没有“国家水利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水利政策、分配配额,以及防止污染、研制海水淡化设备、保护土壤和排污等工作。
二、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美、日、法、德、韩等国的共同做法就是把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放在第一位,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原则,提倡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把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韩国政府在其正在实施的《五年计划》中提出了自然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提倡立足于区域概念的农作、畜产、林业的自然循环发展:促进农作与畜产的循环发展,使农作向畜产提供粗饲料,尤其是安全农产品之副产品粗饲料,为亲环境畜产发展提供条件,而畜产向农作提供有机肥尤其是安全的有机肥,为亲环境农作发展提供条件。促进畜产与林业的循环发展,使畜产为林业提供堆肥、液肥,而林业为畜产提供林业之副产品饲料和生产资料。
2.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美、日、法等国注重运用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ARO(农业研究组织)是世界著名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承担了全国3/4。的农业科研任务。以色列斯迈哈・博拉斯父子发明的滴灌技术,有其他灌溉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据称已开发到第六代。发明滴灌技术以后,以色列耕地面积从16.5亿平方米增加到44亿平方米,但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每年13亿立方米,农业产出却翻五番。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
3.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国家,同时,它也是最早颁布此方面法律的国家。早在1983年,美国就制定了有机农业法规,对有机农业进行了界定。1985年,美国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教育法》,1986年又通过了《可持续农业法案》。德国的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就有8个,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此外,德国还根据欧盟于1991年和1994年分别公布的种植业和
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制定了更严格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和规定。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领域管理要领》,并将以自然农业、有机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列入保护环境型农业政策。日本于2000年还颁布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韩国政府于1997年12月颁布了《环境农业培育法》,并在2001年修改时改称为《亲环境农业培育法》,为促进亲环境农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4.积极的政府补贴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各国为鼓励本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在实施积极的补贴政策。韩国政府为补偿实践亲环境农业的农民可能遭受的收入减少,奖励农业、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安全农产品生产,于1999年引进并实施亲环境农业直接支付制度。以2003年为例,旱田中有机、转换期有机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663美元,无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563美元,低农药农产品生产地为每公顷437美元。水田中各类农产品生产地每公顷直接支付费用分别减少20美元。德国的环保型农业分三个层次,低级层次是在耕作中控制使用化肥和农药,中级层次是再加上土壤和生长调节剂的控制,高级层次是有机农业。不同层次的环保农业,根据农场主减少的收入固定补助标准,由政府从生态农业基金中给予补偿。欧盟、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补助每年每公顷总计可达1000马克。日本不但对从事有机农业提供必要的农业专项资金无息贷款(7年内偿还),而且对建设堆肥供给设施、有机农产品装运设施等进行补贴。
三、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启示
1.广泛参与、共同促进。中央政府应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计划和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所辖区域的地域特点,制定和实施本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计划。相关民间团体应协助政府实施具体措施,为会员和农民实施必要的教育、培训、技术开发和指导等。农民应把各项指标落实到生产实践中。
2.积极的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使农业生产者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伦理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通过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等传播、推广环保技术,促进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掌握并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3.有效的政府管理。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的是通过人们在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经营管理方面的转变,缓解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的紧张关系,协调并重建人口――资源――发展之间的平衡,为当代人也为后代子孙留下可供其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公共事业。既然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的管理(科学合理的干预)就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任何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都是一样的。从韩国的经验来看,在亲环境农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强化中央政府分担的义务。
关键词:城市建设 环保节能 设计
一段时期内,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方案必须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该方案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依据。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没有同步落实,城市的环境的破坏性日益显现出来,由于环境得到了破坏,导致这个城市的发展进入一非正常循环的地步。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该文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楼宇和城市道路建设说起,研究城市规划中的节能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
1.城市中的遇到的环保问题
首先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现在城市发展较快,大量的人员涌入了城市,政府也大力扶植企业,工业大力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在它们的作用下,水体收到严重破坏,水体被大量污染,且呈现恶化趋势,根据环保部门的报道,我国的有将近8成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工业发达东部的淮河,几乎所有的城市河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8成河水污染严重超标,已经不适合饮用,这些水体的污染也给我国带来了万亿元损失。第二是日益突显的噪音污染问题。现代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已经各城市的娱乐活动导致噪音污染也非常严重,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据有关数据报道,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超标。第三是大气环境已经严重恶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动汽车的使用率大大增加,石油消耗惊人,但是汽车将大量的碳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粉尘等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大气,大气环境恶化严重。我国又是一个烟煤使用大国,尤其表现在北方冬天的取暖和煤电的污染物排放,大量的粉煤灰被排入大气,空气中污染最多的是浮微粒,其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也导致了部分城市酸雨大大影响了城市发展,这有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并且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了温室效应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更是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
2.城市建设中环保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2.1全面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
城市在布局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进行分类布局,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使某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方案。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并及时对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浓度以及它的范围和影响进行检测,并及时的反应出来,使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我国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和大量的以煤炭为能源的高耗能产业,如何治理这些污染物,因此要求规划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要改进汽车技术,使汽车尾气的污染达到最小,同时要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清洁能源代替这些高污染能源,比如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污染少的能源,对高污染的企业要实行强行管理,不达标企业将有关闭的危险。对于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绿化率、采用净化污染性好的树种,依靠这些植物来净化空气。同时可以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大气净化空气的能力,以及大气的环流特点,强化污染源的治理。
2.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2.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3.结论
总之,在城市规划考虑中考虑环保节能设计的理念后,不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了能源的消耗,更能提升城市管理者的实力,提升这个城市的形象,为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东北地区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79-1
1 绪论
森林是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自然界最丰富和稳定的基因库、资源库和能源库,对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国家的经济、国防及科技建设事业提供了不可估计的价值。
我国分布着丰富的林业资源: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比上一次清查净增0.2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净增2.15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净增11.28亿立方米,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我国的林业资源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东北区森林资源面积为6×1011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8.1%,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包括名列“中国十大森林”的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和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部分、吉林省东部、辽宁省北部和境内的大兴安岭林区。东北林区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又是东北区平原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价值。
东北地区林业资源尽管丰富,但是随着自然因素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和破坏,使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遭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其森林功能严重减退。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林业资源的主要输出和储存基地,对其进行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 对现阶段东北地区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可行性与必然性研究
建国以来,国家及东北各省政府对改善林业资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森林整体质量下降。(2)荒漠化扩展。
此外还存在诸如土地恶化、土壤污染、森林植物、动物各物种濒临灭绝等严重问题。给东北的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将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
可持续发展自提出以来,遍受到世界各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尤其在我党十七大报告中,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此大环境下,我国林业资源尤其东北的森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和环境建设的一部分,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和进程中,也给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建设和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在现阶段人们心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的提高以及东北林业资源本身的雄厚的基础和优势,都使之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也成为了必然。
3 对于现阶段东北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改善土壤植被质量
土壤是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部分,土壤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的质量。因此对东北地区的土壤进行检测、规划及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3.2 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努力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这一措施直接起到了保护森林的作用。同时建立森林保护区。
3.3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建立林业科学的管理制度
同时制定合理的林业利用计划,保证了在制度上的先进性。
3.4 保护森林中其它物种
保证其繁衍数量。有助于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3.5 节约资源
让人们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结论
林业资源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来说,是赖以生存的资源基地,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发展等的正常进行。而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林业资源的储存地和输出地。所以,对东北地区林业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阐述了对保护和利用东北地区林业资源的一些成就,说明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同时列举了对其进行开发保护的具体措施,说明了东北地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有利于东北地区林业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肃南县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肃南县具体地理位置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林业资源相对来说比丰富。在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中,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这不仅关系到林业的长远发展,更关系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林业的效益已经不只是木材的效益,更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代表。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此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较多,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为了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当地的林业资源进行全面了解,制定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高林业的发展水平。
1肃南县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林业用地情况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肃南县地区自然保护区总的经营面积为272.2万公顷,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全区的有49.28万公顷的林业用地,其中,林木占地14.19万公顷,灌木林占地29.6万公顷,疏林地0.76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0.3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7.3%。
1.2活立木总蓄积量分析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较大,并且每年呈增长趋势。林分平均蓄积量也较大。这主要是林分结构不合理,林木年龄过大,过熟林面积较大,不利于林业资源的长期利用。
1.3野生动植物资源分析
首先,植物的分布。此地区生态系统复杂性较高,山地分布较多,植被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同区域的植被特征也比较明显。但主要以湿生、寒生、旱生植物为主。此外植物的科系较多,主要分布着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大多数植物具有一定的要用和食用价值。其次,动物的分布。全区有陆栖脊椎动物229种,物种非常丰富。主要为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类。动物在地里分布上具有垂直差异。这与此地区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海拔在2500米以下的主要有牦牛、赤狐等,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主要有白唇鹿、麝、雉鹑等,海拔在3800米以上的主要有雪豹、藏雪鸡等。此地区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
1.4生态旅游区分析
肃南县地区旅游资比较丰富,此地不仅包含了多个风景名胜区,还具有多个自然保护区,以生态旅游为主。主要包括森林公园、大野口旅游区、丹霞地貌旅游区、和大草原旅游区、冰川旅游区等。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肃南县林业资源的特点分析
2.1林业资源丰富并分布不均
此地区的林业资源分布具有水平和垂直性。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区域,寒温性青海云杉林广泛分布山地的阴坡、半阴坡位置,阳坡为草原,构成了山地森林草原景观,这也是此地区主要森林植被,面积较大,主要为纯林,林分构成为:青海云杉、灌木、草本、苔藓植物等[2]。还有寒温性祁连园柏林,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的半阴坡、阳坡、半阳坡,呈矮林或疏林,多为单层纯林。另外,还分布着温性青e、油松林、温性落叶阔叶山杨和其他混交林等。在祁连山东部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等林业资源。
2.2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此地区的保护区境内,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的三向地带性分布比较明显,造成物种分布不均匀,水平地带由东南向西北物种呈减少趋势。动植物种类丰富,主要分布着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高等植物,还有一些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还有一些国家一级和二级珍贵保护动物生物除了具备一定的多样性,还具有一定的古老性和残遗性,形成于不同地质年代的物种在其系统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环境严格的选择与淘汰,记录了环境史地变化和物种适应过程,具有丰富的遗传物质。
3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此地区虽然林业资源丰富,森林物种丰富,但是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整体功能不强,系统反馈调节能力较差。再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3]。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耕地等,致使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林地被侵占,林业资源的更新能力不足,无法抵御对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在气温上升,人为破坏的影响下,森林植被带出现上移的现象,群落结构简单,抵御灾害和虫病的能力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因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2林业资源发展缺乏科学的观念
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合,林业部门虽然具重要的任务,但是也需要其他部门与之相结合,共同解决林业资源发展的问题[4]。目前来看,肃南县地区的林业资源发展观念比较落后,没有根据林业资源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目标,进行改革创新,没有以一个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还是沿用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固步自封。没有认识到现代林业资源发展观念的具体要求,没有认识到公众参与林业决策和经营管理重要性,发展观念不够科学,阻碍了林业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3.3林I牧业发展相矛盾
在肃南县林业资源发展中,林业牧业矛盾比较明显。这与行业保护具有一定的关系。在林牧业发展中,往往是片面地强调其中一方的发展,致使二者发展不协调,矛盾不断增加,从而限制了林业和牧业的共同发展。目前来看,此地区的林业发展政策不科学,草场保护力度不够,过度放牧也导致草料不足,影响了牧业的健康。二者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3.4公众参与性不强
公众参与是促进林业资源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此地的林业发展中,与区群众分离,没有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致使林业资源孤立发展,缺乏群众基础,其实际效益发挥不出来,与公众的利益联系也不够紧密,甚至产生了对立,非常不利于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林业资源经济效益与公众利益结合起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到林业建设中来。
4促进肃南县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林业资源发展的强度
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离不开公众的作用,这也是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5]。首先,要以利益为驱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林业发展工作中来,参与林业发展决策。其次,制定合理的投资政策,对于投资的公众,要让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还要积极推进在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草场个体承包等林业政策,切实在林业资源发展中,落实这些政策。提高民众的收益,缓解农、林牧之间的发展矛盾。其次,还要根据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引导公众科学投资,正确提出发展建议,与相关部门形成一个完整的林业资源发展体系,更好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首先,根据当地的农业、林业、牧业等产业的具体情况,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农牧业规模过大,影响林业的发展。其次,大力开发林产品、林副产品,特别是林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完善产业结构。最后,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更新发展观念,采取合理的发展办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之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4.3科学调整林业结构,促进商品林的快速发展
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要对林业结构进行调整,科学规划人工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培育比例,根据林业资源的不同用途,发展多种林种,不断优化林业结构。此外,还要提高林业生产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市场发展实际需要,开发林产品,提高林产品的生产效率,既要保证其生态功能,又要加强商品林建设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
4.4合理采用科学技术
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学研究体系和教育体系,提高林业资源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水平。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研究力度,提高林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全面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结论
总之,要根据肃南县林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林业资源的具体特点,制定有效地发展策略,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进一步提高林业发展的水平,真正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玉芹. 浅谈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J]. 林业科技情报,2012,01:16-17.
[2]秦君. 浅谈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 生物技术世界,2014,06:30.
[3]叶庆辉. 浅谈林业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15,05:74-75.
[4]{慧. 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J]. 中国林业产业,2016,04:154-155.
一、农业改良基金的用途及具体事例
(一)农业改良基金的使用用途农林水产省把农业改良基金的用途分为六大类,每一类下面又有具体的事例,都是围绕着经营新作物、开拓新领域展开的。第一类是经营全新的农业品种。具体分为实现蔬菜栽培品种的多样化等四项事例。第二类是经营全新的农业加工产品。具体分为引进加工设施和储藏设施等三项事例。第三类是引入全新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具体分为为新设施预付资金等十条事例。第四类是引入全新的农牧业销售方式。具体分为开设直销点等三项事例。第五类是引入全新的农牧业加工产品的生产方式。具体分为引进新机械等二项事例。第六类是引入全新的农牧业加工产品的销售方式。具体分为在车站附近展开销售等二项事例。
(二)农业改良基金的使用用途举例农林水产省对农业改良基金的宣传是通过展示成功事例来实现的。改良基金使用用途分为以上六个大类,并配有二十四个简练、实用、规范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不仅涵盖了农业生产的所有部门,而且涉及日本所有的地理区域。因此,改良基金真正实现了对农业部门和地理区域的全覆盖。二十四个事例都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一是地域概要,主要介绍该地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现状等。二是经营概要,主要介绍农户或企业法人的务农人员构成、经营规模、存在问题、借入动机等。三是引进的机械或设施的名称、数量、费用、租借额等。四是农业改良的具体措施及租借资格认定等。下面就以第二大类的第一个事例为例,来凸显日本政府实施改良基金的规范性。例:引进加工设施和储藏设施1.地域概要:石狩市厚田区位于北海道日本海沿岸,处于气候温暖的山间平原地带。当地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中心,也耕种旱田和蔬菜。但是,这个区域也存在着诸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2.经营概要:这家农户由租借者本人、妻子、二儿子三个人组成。其主要是种植露天蔬菜及有机农作物的大棚蔬菜。销售的对象是有机农协等经营“有机农作物”的部门。这种“有机农作物”的价格要比一般农作物价格高。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收益,该农户开始对有机农作物进行咸菜加工。这些有机农作物包括胡萝卜、芹菜、茄子、黄瓜等蔬菜。对于这些蔬菜的加工有两种,夏季采用暴腌咸菜,冬季采用泽庵咸萝卜(日式酱菜的一种)。另外,由于没有储藏库,所以无法在冬季进行农产品销售,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农户决定引进加工设施和储藏库。3.引进的机械或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农户引进了储藏库1个,总共面积是155㎡,其租借额为493.5万日元。4.农业改良的具体措施:农业改善的具体措施为对土豆、胡萝卜、芦笋、西红柿、黄瓜、茄子、芹菜等农产品通过暴腌咸菜和泽庵咸萝卜来加工。本事例是利用有机农作物进行加工销售,并且通过引进加工储藏设施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及农闲期收入,最终实现农业经营的改善。
二、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农业改良基金的实施体现了日本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它为广大农户提供了法律保障、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产业支持等全方位服务。从中可以发现,单纯的市场化运作并不能使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达到最优。这需要政府采取干预性的措施来进行再分配,来矫正市场失灵情况,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实际上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性和合作性相结合正反映了日本坚持走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道路。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大部分只属于非正规金融形式。因此,农村小额信贷要想有生存的土壤,就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近年,小额信贷公司的出现不仅让农户、中小企业看到了提高农业收益的希望,而且也让各级政府坚信了发展小额信贷的必要性。因此,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坚持农村小额信贷与地方产业平台相结合日本农业改良基金本身就是为农户改良生产方式而提供的无息贷款。它体现了资金与产业相结合的特点。从事例可以看出,农户在租借基金之前必须要找到一个符合地方的产业特色的改良项目与其相匹配。例如,在改良基金使用用途的第一大类第二个事例(由露天栽培改良为农业大棚栽培)中,介绍了爱知县田原市的一家农户进行无花果的大棚化建设。田原市的农业以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业为支柱,其农业销售额在全国居于首位。该农户以当地园艺业为产业背景,通过改良基金引进了租借额为957万日元,面积为1457㎡的塑料大棚。其动机是为了实现无花果设施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利润,同时可以避开农作物收获高峰期。小额信贷与地方产业是一对互惠互利的共生体。因此,我国政府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就必须坚持小额信贷与地方产业平台相结合的道路。
[论文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水资源的枯竭似乎已经成为近来比较敏感的话题,无论我们曾经如何认为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百分之七十是海洋组成,但是淡水资源的缺乏确实成为一种伤痛,人类是离不开水而生存的,所以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水资源的再利用或是水资源的节省能否给地球带来一点希望。
一、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大约60亿立方米,农业缺水200亿立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用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二、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二)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三)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三、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三)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城市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合理地处理以及对水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保护,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持续和安全。另外,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在日益发达,这些美好的现状却会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
参考文献:
[1]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钱易.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丘陵地区;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5.236
1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针对丘陵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工业化程度低,水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丘陵地区必须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丘陵地区工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提出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理念,突出把握好“稳政策、增投资、夯基础、促改革、强管理、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全面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和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2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由于丘陵地区服务、娱乐等第三产业,城市化进程较低,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该区域主要以农村为主,故基本不涉及城市发展用水战略。同时工业以传统行业为主,耗水量较大,在今后的规划发展中应当逐渐减少,因此,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宏观对策的重点是农业,农业用水战略: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化灌溉农业。
2.1丘陵区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丘陵地区水资源供需实践表明,地区工农业、生活的发展过分依赖降水资源,使得用水保证程度低,难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由于地表水年际、年内变化大,供水没有保证,影响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这种情况在没有供水调蓄能力的丘陵地区影响更大。单一的依赖降水资源,使丘陵种植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该区域的种植业以抗旱树木业和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作物产量均不是很高,农民收入相对平原区较低。为巩固和提高区域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必须构建多元化的供水体系和高效用水体系。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修建集雨蓄水池等供水工程,进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施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提高山地供水保证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①加大雨水资源的开发力度。面对丘陵地区径流流量日益减少的实际情况,在丘陵地区应大力发展集雨蓄水工程,修建大型蓄水池,以解决当地人畜饮用水和生产发展用水。②开发利用地下水,提高地下水资源可利用率。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釆利用是解决当地可利用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由于丘陵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还具有较大开釆潜力,但是丘陵区域地下水资源埋藏深度远大于平原区,受技术、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只有部分地下水源被开发利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条件进一步开采地下水资源,增加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量,改善丘陵地区有效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现状,缓解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成为丘陵地区水资源开源战略的主要措施和重要对策。③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梯田蓄水农业。丘陵地区的缓坡地带(坡度小于15°地区)能够开发形成梯田,在北方地区基本种植树木,它们根系发达能够阻止水分流失,减少水土流失;而南方地区多种植水稻,这种作物根系可以集蓄、吸收降水为自身生长、发展和储备营养物质所用。总之,优化种植结构,发展梯田农业,可以减少水资源流失,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量,最终达到开源的目的。
2.2丘陵区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主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①农业种植结构: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农作物,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适当减少小麦种植面积。②工业结构:合理调整丘陵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和低耗水行业,禁止高耗水产业的新建和扩建,努力减少区域内传统煤炭、机械、炼钢等局耗水行业。2)优化配置农业用水,以期达到节水目的。丘陵范围内建设骨干集雨蓄水工程、拦截地表径流和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缓解重点丘陵区域农业生产区的用水压力和牲畜用水。3)完善节水工程性措施。优先推进粮食主产区和严重缺水地区节水灌溉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微灌、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同时考虑耕作地的栽培情况,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4)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2.3丘陵区水资源利用旳管理对策
1)完善和制定政策体系。丘陵地区应积极推进水利立法工作,各地区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2)实行用水的宏观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宏观总量控制就是要根据水权分配的指导原则,从水源上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其分配要求是要低于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明确各用水单位能够利用的水量。3)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丘陵地区地块分散,无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人们都是沿河谷取水、用水,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故丘陵地区需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明确农业节水工程设施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加强水费计收与使用管理。4)强化全民的节水意识。丘陵地区经济条件较差,通信较不发达,农民思想相对落后,没有节水灌概的意识和自觉性,故应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广泛利用各种形式,让全民了解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及水质供需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以上众多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保障其他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的顺利执行,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体系发挥其应有作用,可见管理对策是所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的精神支柱。
3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3.1因地制宜地实施丘陵地区农业高效用水模式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也是用水浪费大户,必须釆取各种措施加快农业高效用水工程的建设进程,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根据大部分丘陵地区实际情况,以节水、高效为目标,提出丘陵地区的高效用水模式。丘陵地区产业和种植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种植经济林、粮食作物、少量蔬菜,耕地面积规模均较小,仅稍大于山地地区,针对不同的作物考虑实施不同用水模式,使其适用于所有丘陵地区该种作物以后的种植发展。模式1:经济林+局部灌溉(涌泉灌、滴灌、地下滲灌)+梯田蓄水措施。模式2:粮食作物+长短畦结合,高低埂结合的田间工程+深耕蓄水+节水品种。
3.2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区域内人员素质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巨大变化,青壮年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水利组织难、投入难、管理难等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区域范围内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日益突出。要以乡镇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区域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防汛抢险、抗旱服务、水文水资源监测、水利科技推广、灌溉实验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大规模开展岗位培训和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区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服务水平。
4结语
本文以丘陵区域的水资源状况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提出了研究我国丘陵区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模式和对策,对丘陵区域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丘陵区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了丘陵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涉及水资源持久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宏观对策、开源战略、节流对策、管理对策、综合技术体系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普遍性意义,适用于大部分同类型的地貌地区,方便了可持续利用方案的贯彻执行,可以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思想的实施,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并为丘陵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文喜.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
[2]姜蓓蕾,耿雷华,徐彭波,等.我国水资源管理实践发展及管理模式演变趋势浅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0):66-69.
[3]贾竑骥,樊贵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摘 要:农业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也是现阶段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内容之一。农业作为一种基础性产业,为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粮食产量,许多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在分析农业污染源种类的前提下,探究农业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农业生产;污染源;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30
据农业部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1.95亿hm2,土地沙漠化总面积为1.3亿hm2,人均可利用耕地不足0.133hm2,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列举了常见的农业污染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1 农业污染源的主要类型
1.1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超量使用高毒性、难分解的农药,并造成水体、空气、土壤以及人体危害的一种污染。根据农药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将农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2类,有机农药多由大分子的化合物组成,性质稳定、难降解,这些农药虽然具有较好的杀虫灭菌效果,但是容易残留在农作物、土壤中,随着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内,给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无机农药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重金属,包括汞、砷、铅等,无机农药的超量使用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和人体危害极大。
1.2 化肥污染
化肥污染与农药污染类似,都是由于农民不合理的使用而引发的农业污染问题。农业生产活动中所使用化肥,根据成分含量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氮肥、钾肥、磷肥、有机肥等种类,如果化肥使用量超标,化肥中的有机物不能被农作物充分吸收,随地下水、地表水汇集到河流中,就会导致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等水体污染问题。目前,化肥仍然是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化肥污染也是农业污染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1.3 地膜污染
北方地区在春季开展农业活动时,为了提高地温,通过采用覆盖地膜的方式,使土壤囟壬高,加快作物种子发芽。地膜多为高分子的塑料材料,很难降解,如果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而且影响根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如果地膜四处飘落,还容易产生“白色污染”,给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
1.4 秸秆焚烧污染
秋收结束后,农田里的作物秸秆失去利用价值,农民常常采用就地焚烧的措施进行处理。这些作物秸秆未完全干燥,因此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而且这些烟雾还会随风流动,结合周边工厂排放的废气,形成严重的雾霾天气。
2 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管理体制
农药、化肥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就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农业环境管理体制,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和明确规定,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用药、科学施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推广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
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推陈出新,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新型农药、化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药的使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必须要引起重视。近年来,国内研发出多种低毒、高效的新型农药,具有靶向灭菌杀虫效果,不会在农作物的茎、叶、果实上残留,保障了农作物的绿色、健康。现阶段,这种低毒高效农药仍处于推广阶段,需要各地农业部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切实改变农药污染危害。
2.3 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超量使用化肥会引发土壤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产生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控制化肥污染,杜绝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控制好施肥次数、用量和时间,运用深施肥、分层施肥等措施,增加肥料利用率。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土壤保肥能力,降低养分和水分流失,让土质疏松,控制土壤板结。提高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增施钾肥、微肥和磷肥,减少农作物中硝酸盐的含量。
3 结语
农业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冲击效应是全方位的,影响到了以人为中心的整个食物链的安全,环境污染不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还具有遗传作用。所以,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