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6: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营增收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引领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带农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物业经济、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的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年度目标是:2020年,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9.35万元。
二、发展方式与实施计划
(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投资县种羊公司1000万元,投入县扶贫开发公司与种羊繁育基地合作发展羊产业,扶持乡绿洲小城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照投入资金的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获得投资收益80万元;
2.创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投资1900万元,获得投资收益95万元,具体如下:维修改造县乡绿洲小区原有16栋养殖牛棚作为养羊场,改造原有16座日光温室作为养鸡场,购买种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个新村共投入资金1700万修建羊场及附属设施,羊场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产权归5个新村所有,每个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鸡场及其附属设施,鸡场及其附属固定资产产权归新村所有。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收入资金200万元,两个项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发展壮大物业经济。
1.出租绿洲小城镇商铺12间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2.出租果蔬保鲜、冷藏车获得租金收入12.1万元。
(三)运营光伏扶贫电站。
县城建公司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按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比例分配发电收益,乡绿洲小城镇收益资金294.9万元。
(四)入股经营主体分红。
1.入股县扶贫公司32万元发展鸡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27.65万元;
2.入股生态牧业有限公司55万元发展羊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5.5万元;
3.入股农牧有限公司2万元发展牛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0.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力建设。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经营管理意识,积极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管理制度,落实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村“两委”班子要亲力亲为抓好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二)盘活用好资金。用活用好村集体闲散资金,让闲钱散钱聚起来活起来,实现滚动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经营性投入,持续扩大再生产,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鼓励村集体通过跨村、跨乡镇联合方式,聚拢盘活村集体闲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用于发展增收产业和物业经济。
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
在深入分析形势和全市农民收入特点后,我们形成了四条共识: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农民收入每增加3块钱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增长率每年在6--7%,而制造业、服务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一般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普遍规律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高。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城乡统筹,将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三业并举”即提升农业打基础,扩大就业强主导,激活创业抓关键;“四轮齐动”即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举措到户”即对农民增收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三化承载”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机制保障”即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科学促进农民增收)。制定了《2009—2012年农民增收规划》,提出每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步走”目标。
二、坚持“三业并举”,拓宽增收路径
在增收途径上,我们坚持“三业并举”:
一是提升农业打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市夏粮总产93.41万吨,平均亩产318.7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其中小麦总产92.34万吨,平均亩产319.3公斤,较去年分别增产4%和4.8%。
二是扩大就业强主导。坚持像抓农业生产一样抓劳务经济,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占年任务的88.4%,其中劳务输出61.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8万人,占年任务80%,劳务输出技能培训9.1万人,占年任务的67%。
三是激活创业抓关键。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止目前,止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户。一季度免费创业培训312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565万元。同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使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创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就业、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种养业经营的格局;积极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四轮齐动”。
三、实施到户工程,创新增收方法
我们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坚持按照“逐户填卡,因户施策,举措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要求,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在去年在晋星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1729个村全面实施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
一是填好一张表。即《市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明细卡主要有四项内容:①劳动资源,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青壮年及其技能,工作地点等;②家庭经营资源,包括承包耕地,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加工设备等经营性设备,种养殖场、企业、门店、摊点、农家乐等经营性项目;③收入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构成,上年度家庭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本年度家庭预计实际收入和人均纯收入;④增收措施。通过填表,弄清楚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资源。目前,全市共填写农户增收台账和增收明细卡80万份。
二是实行科学分类指导。根据对全市68.4万农户的调查分析,按收入情况划分成5种农户:①创业型。全市66739户。他们有生意、有企业,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大胆进行“二次创业”,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并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②劳务型。全市260890户。他们一般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就业,辅助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靠城镇,而养老托幼靠农村。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实际利益,帮助其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尤其对有创业愿望和条件的大力扶持,促使其由打工仔向“小老板”转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③种养型。全市195837户。他们是经营种养业的“好把式”、专业户。采取发展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建设小区园区等措施,促进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④兼业型。全市105782户。他们兼营多业,主业不突出,收入来源多样化,家庭有富余劳动力。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快推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⑤贫困型。全市55356户。主要是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在实施“10万贫困户增收行动计划”的同时,根据这些农户经济困难的成因,用好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已制定增收帮扶措施243万条,印发惠农政策宣传资料102万份。
三是做到措施到户。根据农户的类型、劳动力就业状况、收入结构,明确增收方向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扶持政策等。各级的政策措施具体到农户,一一列明(大体16项27条),并向农户告知县乡有关劳动就业创业、金融信贷、农林水、扶贫、科技等执行机构的联系人、联系方式。
四、打造载体,加快增收步伐
促进农民增收,既要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更要有切合可行的载体来推进。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五大助农增收工作载体。
一是开展晋星创建,加快新农村建设。2008年,我们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具体化,实施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坚持“三强化”(强化目标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强化机制保障),狠抓制订标准、评星定等、晋星计划、晋星创建、考评激励五个关键环节,达到“四推进”(推进农民增收年年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年年有新改善、农村公共事业年年有新发展、村级治理年年有新绩效)。止2009年全市五星、四星村累计分别达到101个和306个。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今年确定为晋星创建“深化年”和“提高年”,部署开展创建四星级乡镇活动,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齐抓共管、比拼争先,形成了你追我赶升阶晋星、促进农民增收等良好风气。列入市上计划的30个五星村、100个四星村和17个四星级乡镇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开展“争先进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三化三集中”为主线,着力加强县域经济,出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开展县乡村争先进位活动的意见,比拼争先、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12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全面启动,9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全部成立投资开发公司,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2009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54万,城镇化率达到41%,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7%。今年,我们对全市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并对2009年全市所有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和基础定位排名,结果汇编成册,为各县区树立了赶超目标。已评定出区镇、县镇、县镇等10个十强乡镇,区镇村、区镇村、区镇等100个百强村。同时,指导县区积极发展县域工业,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积极争创“十强乡镇”、“百强村”,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是推进“项目到村”,夯实农村发展基础。针对以前涉农项目实施分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调研形成了了实施“项目到村”工程的一整套思路和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到村”,把政策交到村上、把任务落到部门,增强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让惠民项目覆盖全市农村,形成完善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统筹安排、各尽其职、分步实施、绩效考核”的要求,整理出全市到村项目三大类23项,编制印发了《到村项目明白卡》和《项目简介》,狠抓项目整理、宣传推介、摸底填卡、制定规划、组织实施等五个环节,统筹规划安排到村项目,尽可能多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财政资金和涉农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侧重,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着力建立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新机制。今年全市计划实施到村项目560个,已开工建设项目324个,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农村基础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四是推行“乡村在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调研探索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了挖掘大学生村官潜力,建立全市“乡村在线”数字网站,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思路。认真总结岐山县“乡村在线”工作试点经验,提出了全市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指导意见。7月9日,我们召开了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动员会,对此项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并对大学生村官就实施“乡村在线”工程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网站维护等进行业务培训,全市“乡村在线”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进行。
五是落实“三带三进三促”,形成助农工作合力。在总结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农民增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省委提出的在县以下党政机关实行“三三制”的要求,我们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和大专院校干部中广泛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带感情、带政策、带项目,进村、进户、进经济组织,促农民增收,促晋星创建,促和谐稳定),建立起了领导联点、部门包抓、干部驻村、企业帮扶的工作制度,形成了“四位一体”、联动各方、合力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市级130个工作组,由30名市级领导带队,94个党政机关、26户企业和10所大专院校熟悉农村工作或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2000多名干部参与,联点包抓130个新农村建设晋星村;县区1/3的干部进村开展帮扶工作。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工作落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助农增收的强大合力。
五、建立健全机制,确保持续增收
主要建立完善了以下几个机制: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县区全部由专职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坚持召开季度农民增收形势分析会,定期召开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专题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措施,改进工作。各县区按照“配硬部长,配齐人员,保障经费,改善条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工部工作的支持力度。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调减籽粒玉米2万亩,其中:玉米改种水稻面积0.5万亩,种植青贮玉米面积0.8万亩,种植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0.7万亩。通过调减籽粒玉米面积,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2500万元。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全市落实鲜食玉米、绿优水稻、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订单面积30万亩,通过产销订单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
二、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抓住今年粮价低、饲料成本下降、生猪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业。前三季度,全市畜禽发展总量2810万头(只),肉、蛋产量达到6.6万吨,实现牧业总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4.5%。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根据需要转移劳动力的特点实施分层次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本领。同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抓好16个新建社区的就业岗位开发和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特别是果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前三季度,全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9万人,实现转移性劳务收入16.6亿元,同比增长2.6%。
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前三季度,培育家庭农场28个,总数达到83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18个,总数达到1618个。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联合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亩均减少种植成本130元左右。同时,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流转土地6.4万亩,总面积达到49万亩,新流转土地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和外出打工增加收益1.2亿元。
五、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增收
一是推广使用大中型农机具,实行机械化作业节本增效促增收。共落实机耕地154万亩,旱田机播种89万亩,水稻机插秧38万亩,每亩节约成本260元左右;二是抓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节本降损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60万亩,农舍统一灭鼠40万亩,每亩节本增效45元左右;三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航化作业,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争取国家投资300万元,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航化作业面积10万亩,预防和控制了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据理论测产数据,水稻亩产达到1260斤/亩,同比去年增产120斤/亩。10万亩水稻共计增产1200万斤,增加农民收入1860万元。
六、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民营企业准入条件、用地、税收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同时,还制定《梅河口市特色农业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实施方案》,市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作为全市金融资本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增信补贴”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补助。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前三季度带动农民增收3.8亿元。
七、开展脱贫攻坚战略,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增收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启动破题,两年全面提高”的总体目标,2015年村村启动增收项目,实现破题;2016年进一步增加收入,扩大成果。各村逐步培育特色产业,使村集体每年都有固定的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指村集体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收入、物资收入、租赁收入、劳务收入等)。到2016年,全镇各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具体增收目标: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3万元,2016年达到5万元;村集体收入在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5万元,2016年达到8万元;村集体收入在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村,2015年达到8万元,2016年达到10万元;村集体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村,2015年增加2万元,2016年增加3万元。
二、增收途径
村集体经济增收工作应立足各自实际,因村而异,量力而行,同时要适应新常态,做到与时俱进。
1、盘活存量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对村集体现有闲置的办公场所、校舍、厂房、商铺等资产通过整修或翻建后进行市场运作,提高利用率和资产收益;对村集体所有的水面、果园等经营性、资源性资产,以公开招投标方式推行专业承包,实现收益最大化;通过合作开发、计价入股、招标租赁、引进项目等经营方式流转土地,实现土地增值、集体增收。
2、借助地缘和人文特色,发展村集体经济。要积极挖掘草根文化、生态文化,设法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开发旅游项目,通过兴办农家乐、农民文化节、采摘节等途径发展旅游观光、悠闲度假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3、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要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法人经济实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及扶持“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涉农项目,并以项目为引擎,带动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解决经济运作中的资金难题,扎实有效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4、提业和劳务服务,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引领创办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中介组织,发展农技指导、农资供应、农产品初加工、机耕机收、包装仓储、中介运销等业务,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及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富余劳动力较多的村,应统一有序地组织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外出务工创收,实现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长。
三、保障措施
1、规范财务管理。阳光操作、财务公开是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只要有集体参与经营的项目,必须加强民主管理,从起步就及时做好财务监督和财务公开。
2、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在外务工人员眼界宽、信息灵等优势,广泛搜集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渠道等信息;积极与在外乡贤、友好单位、帮扶部门联系,用好其广泛的社会资源,选择适合本村的项目,认真摸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四、推进方法
1、理清思路,选好项目。广泛听取党员、群众代表以及经济能人、乡贤等多方面意见,结合村庄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集体所有土地、企业、湾塘、房屋等资产、资源、资金,选好符合村庄特色、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项目,找出推进集体增收、带动群众致富的好办法。
2、确定任务,公示公开。设立村集体增收工作进度公示榜,将全镇37个村集体增收工作的基数、目标、措施、进度以及责任人等信息进行公示公开,每月更新一次。
3、开展试点,摸索经验。各社区要选择1-2个基础较好、村班子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村开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逐步摸索经验,根据各村民风、班子威信、群众意愿等实际情况,村集体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周边村庄树立榜样。
3、加强督导,促进增收。各村增收项目启动实施后,报镇党委备案,由镇纪委、组织、经管等部门现场确认核实,对项目实施追踪管理,对于实施进度每周进行调度,每月组织到项目现场进行观摩。
4、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年终对各村集体增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比,项目进展情况主要通过观摩现场进度和查阅经管站账目(看收入的增量,以实际到账资金、签订合同为准)考核认定。各村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在全镇范围内通报。镇党委将根据各村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按照县委组织部相关政策给予奖惩。
五、相关要求
1.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多措并举,大力促进农民增收,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98元,农民收入实现了“十二连增”。
1.1我省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分析 农民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2005~2011年我省农民收入情况见表1、2。
1.2我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比较分析 2008年我省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而全国这一目标在2010年才实现。2009年因自然灾害减产,导致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超过了农民收入增幅。 2010~2012年,农民收入增幅又连续3年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005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6∶1,2012年下降为2.35∶1,但收入差从5427元扩大到了11610元(详见表3)。
1.3我省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分析 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一直位于全国中上游,2011年排名第11位。2005~2012年平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1.3%,收入绝对值从比全国平均多收9元增加到681元。从收入结构排名上看,2011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仅次于浙江省,位居全国第二;工资性收入则排在全国倒数第五,数额只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比黑龙江省少27元,比辽宁省少171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2.47%,且有持续增加的态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46.18%,财产性收入占3.28%,转移性收入占8.07%。我省与之相比工资性收入数值偏小,所占比例很低,差距较大(详见表4)。
2.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2.1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仍是主渠道,仍有潜力可挖 家庭经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这与我省是农业大省的省情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短时期内依靠家庭经营获取更多收入的现状还难以改变。在拓展增收渠道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家庭经营这条主线。在增收思路上,要向内深挖潜力,把农业大省、粮食大省逐步转变为农产品深加工大省、农产品品牌大省、特产业大省、畜牧业大省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省。加大科研及成果应用转化工作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缩小“原字号”产品销售比重,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地发展特产业、畜牧业、城郊果蔬设施农业等,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利用我省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努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生态品牌,实施营销战略,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溢价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兴生产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统购统销,节本增效。
2.2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空间很大,应是今后增收的重点 省农委代起草、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政策指导意见的通知》(吉政办明电〔2012〕11号)明确提出了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的目标。这是实现我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着力点。今后,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各负其责,强化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农民就业创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组织开展劳动力信息交流、职业介绍、法律咨询等服务,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搭桥铺路。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扩大海外农业合作领域,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拓展更大空间。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创造全社会鼓励支持农民工的舆论氛围,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提供宽松环境。
2.3开展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求不断增加投入,高效农业也必然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之上。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努力探索农村信用贷款方式。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设。全面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继续完善粮食直补资金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农村有效担保抵押范围,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发放。积极拓展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种类,创新保险产品,开展银保互动试点,缓冲农业自然风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五年。但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农民收入增速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且收入结构中缺乏“硬”支撑。
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改革虽然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空间,但改革红利显现还须假以时日,农民增收或迎来“最艰难的五年”。
有专家形容当前的严峻形势,称既有“天花板”又有“地板”,“天花板”一直在下降,“地板”则始终在抬升,中间留给政策的施展空间越来越少。
就今年农民增收的现状、困难,以及农业部下一步的政策思路等,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近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
“我们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于康震认为,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速要力争实现年均6.5%的目标。为此,农业部将继续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财经国家周刊》:农民增收始终是个难题,当前农民增收情况怎样?收入结构如何?
于康震: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同比增长7.5%,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相比,分别高出0.6和0.9个百分点。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速,但与前几年相比,还是有所下降。
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占比最大的还是工资性收入,第二位是经营净收入,包括经营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第三位是转移净收入,包括家庭成员寄回或带回的收入,政府对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助等。第四位是财产净收入,包括租金收入、入股分红等,在农民收入四个部分中增长最快,这与我们深化农村改革有着直接关系。但是,财产净收入这一部分,在整个收入结构中占比较低,增速较高但作用有限。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困难更甚于往年。今年哪些因素能够成为增收的“硬”支撑?
于康震:今年,农民收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比较多。
比如,宏观经济形势的压力仍然存在,大宗农产品价格还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等。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寻找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目前,农业部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去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今年有关部门将按照中央要求,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些措施能够推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同时,中央正在着力推进的一些重点改革,包括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也能够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撑。
《财经国家周刊》:“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压力之下,农民增收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能完成吗?
于康震: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根据“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的情况来算,要实现这个目标,“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的年均增速要达到5%左右。
但是,仅仅实现这个目标还不够,还要争取做到“三个高于”:一是农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二是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是贫困农民的收入增速要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
这“三个高于”,就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民收入的年均增速应达到6.5%以上。应该说,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财经国家周刊》:政策层面的努力将是“十三五”期间农民增收的关键。农业部会出台哪些具体政策?整体思路是怎样的?
于康震:工作难度比较大,但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迎难而上。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机制体制创新,在巩固原有增收来源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增收来源。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对大宗农产品,重点是提高品质、节本增效,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同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
二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方面,将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最低收购价水平;推进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完善补贴机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将逐步调整过去普惠性的补贴办法,向粮食主产区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使补贴更好地激励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村金融政策方面,要加快推进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筹备组建工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要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今年在22个省份开展整省试点,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一、客运收入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铁路客运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路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客运专线相继开通,客运产品中高铁动车组比重大幅提升;为方便旅客购票,网络售票、客票自售机等非窗口售票业务的大幅提升;为规范企业会计管理,权责发生制下旅客票价收入核算口径的变化。铁路客运收入直接关系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要实现增运增收,为本企业增加营业收入,翔实可靠的客运收入指标分析至关重要。
结合新形势下铁路客运的改革,客运收入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着重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通过分析,了解并掌握客货收入比重和动态变化趋势,有助于明确本企业客货收入的结构,同行业横向比对后,及时对铁路市场变化的方向进行研判,从而更好的谋划后期客货运增收创效方案。
(二)通过分析,查找影响客运收入的主要因素,及时掌握制约增运增收的核心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及建议,对强化客运组织,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增运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三)通过分析,研究客运进款收入同客运营业收入的关联关系,寻找通过增加客运进款收入而提高客运营业收入的最佳方法,是分析企业效益、效率、效能关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通过分析,掌握客运收入指标,切实做好运输收入管理基础性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执行力,总结经验、规避问题、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五)通过分析,检验新形势铁路客运改革的成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新产品的增运增收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能够对新产品的经营效能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二、新形势下客运收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铁路客运收入分析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客运分析数据平台不健全、基层收入分析质量不高等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客运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客运分析数据平台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求,旅客票价收入的日常口径从原发售(含税)口径调整为乘车(不含税)口径。铁路局和基层站段客运日报取数口径发生变化,旅客票价收入日报从原先在运输收入报表-客票整理报告(财收4)中取当日核收客票进款的实际收入,调整为自客运营销系统中取当日乘车旅客对应的旅客票价收入,客票收入日报的准确性大打折扣。一是客票审核系统虽然已经实现日报做账,但数据具有滞后性,不能当日取得,因此无法作为站段客票收入的日报取数依据;二是客运营销系统中客票收入的维护跟进不足,对客票退改签及增值税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站段客票收入日报准确率不高。
(二)客运收入系统分析定位偏差
铁路局收入基层管理缺少独立机构,除客运段外,站段没有独立的收入管理部门,专职收入管理岗位或设在财务科,或设在业务科,或设在营销指挥中心,收入专职人员主要将分析定位为事后“总结式”,“报表式”分析,缺乏对运输生产和产品设计的参与,对产品可能产生经营效益的预判和对执行过程的事中跟踪分析。
(三)基层客运收入分析质量有待提高
站段客运收入分析多数依赖于多年经验接续而来的模板式分析,主要包括客运收入预算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同比上年情况分析。分析内容简单,多数仅停留在数据表面,方法单一,缺乏对影响客运收入的客运收入质量,车次效能及与客运相关的关联指标分析,缺少车次收入贡献率分析,缺少对有针对性、季节性、时效性的增运增收措施的跟踪分析(如调图新增客车的收入完成情况跟踪及车次效能分析)。基层客运收入的深度、广度及分析质量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铁路客运市场变化,因此,提出的相关建议措施与当下增运增收的关键点不匹配,与客运生产经营的需求相差甚远。
(四)客运收入分析体系缺失
一是从铁路局层面看,缺失一整套完整的分车次、分流向、分线路客运收入关联指标分析系统,数据资源难以实现充分共享,制约了客运收入分析向更加精细化发展,从而削弱了其对运输生产和经营管理组织的指导意义。二是从站段层面看,缺乏统一的收入分析指标体系模型,客运收入分析基础资料台账五花八门,分析数据采集随意性??,指标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工作量指标口径不统一,造成分析质量不高,未能发挥导向生产,辅助决策的作用。
三、强化客运收入分析的对策
铁路客运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客运收入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好常态分析的同时,如何更加精准、更加同步、更加实效的辅助生产决策是新形势下客运收入分析面临的新课题。
(一)健全预算分析体系,实现客运收入全系统分析
健全客运分析体系是铁路局和站段两个层面必须同步进行的一项工作。
1、解决铁路局层面客运收入分析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建立分车次、分车种、分流向、分线路、分担当局基础资料库,设计适应精细化分析需求的信息数据模型,加强同客运、调度、运输、统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畅通数据采集渠道,保障铁路局层面客运收入分析体系提升有序。
2、解决站段层面客运收入分析无“据”可依的问题,统一客运收入日报台账模型,统一工作量数据提取渠道,协调解决跨系统数据不共享的问题,实现铁路局范围统一的站段客运收入分析体系。
(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客运收入全过程分析
要适应铁路客运的快步发展,必须加快客运收入分析与运输组织改革的有序对接,客运收入分析不能仅停留在静待结果,而应该全程参与,实现事前预测、事中跟踪和事后研判的全过程跟进。
1、主动参与,融入运输生产。各级客运收入分析人员,特别是基层收入专业管理人员,要主动融入运输生产,参与新线新车运营前期的市场调研,做到“一车一案”,掌握所辖区域的客流情况,了解客运市场需求,对新线新车增运增收的能力做好预期分析测算。
2、主动协调,融入市场营销。收入专业人员应主动做好同客运营销部门、财务成本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客运产品的设计和运营,做好车次效能评估分析,切实为客车开出效益、实现增运增收做好服务。
3、主动跟踪,把握增收效果。建立客运收入跟踪分析机制,加大客运收入动态分析力度,掌握客运收入?化趋势,及时将预测、分析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
(三)充实科学分析方法,实现客运收入全手段分析
客运收入分析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和需要,分析的方法不尽相同,日常我们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客运收入、客票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客运其他收入、旅客发送人、旅客平均行程、客运产品结构收入、分字头客车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
1、比较分析法: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日常客运收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包括预算对比,进度对比,同期对比,环比。据此掌握客运收入的基本完成情况。
2、差异分析法:是拟定对比基数,对铁路局或站段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3、因素分析法:通常是指量率两因素分析,一是关于“量“的分析即旅客发送人、人均周转量等客运工作量因素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分析,二是关于“率”的分析即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旅客平均行程等客运质量因素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分析。
4、趋势分析法:是提取相关时段或周期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掌握客运收入变化趋势。
5、动态分析法:用于日、周、旬、月、季、年等时段的增长量、增长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
(四)拓展思路导向范围,实现客运收入全领域分析
1、抓重点,注重客运质量效益指标的分析
一是强化客运人公里收入率分析,剖析旅客平均行程变化对客运收入的影响,及时反馈客运、财务部门,制定解决措施,提升客运产品增收空间。二是定期对站段收入率完成情况进行公布,对同比完成情况进行排序,抓头促尾,收入率同比下降的单位组织专题分析,查找收入率下滑的原因,积极引导一线干部职工“先算后干”,从最基础的环节力争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三是健全完善铁路局工效挂钩考核办法,将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客运效益指标纳入考核范畴,深入站段做好指标含义、内容、产生效益的解读,为一线明确工作方向,切实调动每名客运职工的创效积极性,要让一线职工“干得好,更要干得巧”,让每名职工主动分析岗位工作效果,形成人人抓效益的良好氛围。
2、抓细节,注重客运增运增收效果的分析
一是着眼客运产品。对本局担当客车分趟次进行梳理,建立分车次开行效益分析模型,动态掌握担当客车的开行效能、客车上座率、客座利用率、客座收益率,客车成本利润率,对客车开行的运营效果进行分析,为客运产品的优化提供依据。二是着眼对策措施。为确保完成运输生产各项指标,铁路局、站段每年会出台一系列增运增收的对策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研判。要求收入管理人员必须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及增收成效的量化分析,及时同客运、运输、调度部门沟通,根据市场等情况的变化优化阶段性增收方案,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3、抓落实,注重客运增收创效对策的研究
如何在每趟客车上挖掘收入增长点,挖掘制约客运增收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一是针对管内客车时间性、阶段性客流波动明显的实际,借助客运营销分析平台实时掌握客车登乘情况,设计客车量本利分析模型,对低客车的盈亏平衡点进行监控分析,提出停运、隔日开行或高峰期开行的建议,对登乘情况好,收入满超盈亏平衡点的客车,提出普速客车增加编组、动车组重联开行的建议,实现管内客车效益开行模式。二是针对直通客车客座率波动的实际,对普速客车可以尝试动车组一口价票价管理模式,普速客车、动车组客车效仿民航淡旺季票价适时推出折扣票价,引流上线,在兼顾运行图有序运行的同时,实现增运增收。
当前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
增收的主要因素
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的需求减少,价格回落,农民增收困难。从衢州市来说,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柑橘、生猪两大产业的收入,而柑橘平均销售价格从去年一季度1?郾2元/公斤降到今年一季度的0?郾32元/公斤,降幅达73?郾3%。另据衢州市物价部门统计,自今年3月份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快速回落,特别是近期受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生猪销售更是雪上加霜,目前市场收购价为4?郾9~5?郾5元/斤,而去年同期市场收购价格在6?郾6~7?郾2元/斤,下降了34%。今年4月中旬以来,衢州养猪户开始进入实际亏损期,每饲养一头猪就要亏损100元左右。由于柑橘、生猪两大产业价格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衢州市农民现金收入下降。今年一季度,我市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864元,同比下降19?郾2%。
工资性收入增长压力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难度增大,沿海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减薪裁员的办法,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导致农民外出就业难。据调查,衢州市返乡后留在家的农民工总数大约2万人,虽然没有出现大批农民滞留在家,但是出去以后找不到工作或者虽然继续工作但工资收入下降的情况明显增多。
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因素增多。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持续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近年来,虽然在国家和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农业基础设施涉及面广,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库塘淤积蓄水量减少。二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由于区位条件的限制,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供求信息、务工就业需求信息采集、信息传递手段原始简单,农业生产指导、农民就业决策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自发状态,缺少与外界的有效接轨,导致增收效益得不到有效提升。三是资金因素。近年来虽然各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金融部门也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信贷扶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生产的资金紧缺状况,但当前除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外,其它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环节的信贷支持极为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养殖、设施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
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
增收的对策思考
从正确判断形势入手,统一思想认识。面对困难和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树立信心,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盲目乐观。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是外向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不会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思想上仍未引起重视,没有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种是悲观失望。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困难,由于靠老经验老办法难以奏效,致使一些基层干部面对形势束手无策,产生了悲观情绪,寄希望于上级出政策出办法来解决,拿不出应对措施。要应对金融危机,必须克服这些错误认识,全面分析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既要充分估计金融危机下农民增收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又要看到发展的潜力和机遇,通过深入实际,把握动态,摸清实情,找准对策,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做好今年的农民增收工作。
从调结构促转型入手,抓“特色型”增收。农业产业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有计划地开发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能增收的项目,逐步形成一户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格局,不断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一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要按照“提升品质、调整结构、控制面积、打响品牌、扩大加工、促进出口”的总体思路,发动百万橘农抓提升,走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之路,使柑橘产业效益得到实质性提高。生猪生产要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发展,并加强肉产品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拓宽市场,引导消费,扩大内需。要加强生猪食用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猪肉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养殖户调整生产方式,将生猪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建立资源良性循环运用体系,提高总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继续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优质水果、笋竹、茶叶、油茶等具有当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提升改造力度,着力抓好食用菌提质示范、山地蔬菜工程,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块状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引导农民在处理好面源污染的前提下,通过连片流转经营、橘园套种、橘园套养等方式,大力发展肉牛、肉羊、鸡、鸭、鹅等特色养殖业。山区乡大力实施毛竹低改工程,促进山区竹农尽快实现增收。
从解决返乡民工就业问题入手,抓“非农型”增收。一是充分利用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这一载体,集中力量大规模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培训补助标准,扩大培训规模,针对返乡农民工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返乡农民工就业的竞争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二是积极开辟市内外劳务市场,开展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招聘活动,邀请用工企业、职业中介机构与返乡人员开展面对面现场招聘洽谈,有关部门要积极谋划,尽快搜集劳务信息,加强劳务对接,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搞好服务。三是建立返乡农民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支持从事个体经营享受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深化改革,为农民创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建立创业发展基金,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健全金融支持体系,放宽小额担保贷款的条件,扩大扶持范围,简化担保手续,降低融资成本,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有启动资金。对于农民工创办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在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
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抓“工程型”增收。在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危机中蕴含着许多机遇。今年,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大幅度增加投资,省里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是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良好机遇。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实施村庄整治、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农田水利工程、土地资源开发等项目,特别是土地资源开发项目,各地要结合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园地开发,以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同时,积极抢抓中央、省里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抓紧申报、积极实施一批环境整治、灌区节水改造和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尽量使用本地农民工,使农民短期内能够从工程建设中直接增加收益,同时也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更好条件。
从加强农民组织化入手,抓“带动型”增收。欠发达地区农户一般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当前,一是着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同时,要大胆创新农民与合作社(企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推动合作社(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变农民为股民,实现合作社(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二是加强金融服务。着力破解农民融资难题,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银行)试点。以加快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由农户、合作社社员、工商户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服务。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和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加强产销对接、市场流通、市场空间拓展,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加快农产品商贸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专业化合作+政策带动促增收
去年,奇台农场先后成立了23个各类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副产品收购、刺绣等为主。在发展中,该团结合当地原有的资源优势,做到宜牧则牧,宜农则农,让各连对合作社形成特色,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在政策扶持方面,该团对土地流转后组建成立养殖、农机合作社的,该团给予无偿划拨土地,建设标准化的合作社小区,并争取上级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养殖、农机合作社成员购买各类农机具和牲畜的优先享受国家农机补贴和贴息贷款政策。
在政策的带动下,该团一九社区一连职工温新利流转土地后,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以共同发展、统一支配、提高农机生产效能为宗旨,牵头成立了六师首家农机合作社――新利利农农机合作社,通过优质的服务,仅去年春播时期就实现农机服务收入400万元。
目前,该团已成立23个各类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208名,总注册资金达到了5536万元。合作社有各类暖圈116座,饲养标准畜2.1万头(只),有蔬菜大棚107座,各类农机213台(架)。去年,合作社实现经营产值6820万元,利润1458万元。
外出务工+多种经营促增收
“去年我将自己的40亩地,通过租赁的方式流转给了连队,由连队统一进行经营,劳动部门介绍我到新疆蒙鑫水泥厂工作,现在每月仅工资就3000多元,现在我又有工资,又有土地租金,收入比去年多多了。”该团开垦庙社区二队职工李发兵高兴地说。
去年至今,为鼓励和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实现多元增收。该团还通过“土地流转+进厂打工+进城经商+手工艺制作”等多元增收模式,推动了“少数人种多数人田、多数人挣各行业钱”的工作进程。该团成立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具体实施劳动力转移工作,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用工,职工创业。对土地流转后的职工,在团场从事家庭手工业、旅店服务、餐饮服务、小商品零售服务的微利项目,团场根据规模,可申请为其办理1000元至5000元的就业援助金。同时,对团内企业,该团还采取多种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定期召开企业用工对接会,为企业提供各类复合型技能人才。
去年通过有效引导,该团1258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在富蕴县、五家渠市、五彩湾工业园以及团场的商业物流园区、一万泉景区、工矿企业打工和从事二、三产业服务。2013年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3500万元,转移增收人均达到1300元。
经纪能人+农产品收购实现增收
奇台农场是农业大团,种植着玉米、打瓜、南瓜、马铃薯等十几种特色作物,秋季有着广阔的农副产品购销市场。针对这一实际,去年该团把开展农副产品购销作为职工多元增收的又一重要抓手。建立了以连队为主阵地,农业合作社、代购代销店为主要载体,引导“经济能人”建立购销点,通过采取门市收购、上门收购、生产资料物资串换等方式,在本连队开展农副产品购销经营,搞活当地农副产品购销,提高自身增收能力。
一九社区七连职工魏新安的农产品收购点通过订单收购,年收入可达30至50万元,而且带动500户职工参与裸仁南瓜、打瓜种植,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还拓展就业岗位,招聘了十几名连队职工在自己的农产品经销店打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