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6: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型农村住宅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绿化;春江新城小区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新农村住宅投资比例不断加大,为了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住宅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从“散点式”向“集中式”形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形式从独立式低层住宅和多层公寓式住宅形式双向发展,使一些农村居民走出“土地“的同时,也走出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1]。这种新的住宅形式改变了农民以前房屋乱建,人畜共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也提高了新农村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但是我国新农村住宅小区的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设计师对农民生活习惯的不了解,容易将城市模式照搬应用在新农村住宅景观设计中。在对南京春江新城新农村住宅小区的调研中就发现了许多问题。
1、春江新城现状
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春江新城小区,地处绕城公路以南,建于2003年,周边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居民入住率较高。该小区是农民拆迁安置房,居住人群也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所以大多数居民保留着原有淳朴的生活习惯。在对该小区进行研究时首先做了调研。随机选取了100名常驻小区的居民针对该小区的整体人居环境进行了调查。(表1)
表1春江新城小区满意度调查表
项目 不满意 一般 满意
物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60% 30% 10%
小区绿化,景观 55% 25% 20%
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 69% 18% 13%
车辆管理 74% 20% 6%
基础设施的维修 82% 11% 7%
公共设施的配置 59% 27% 14%
可以看出该新农村住宅小区的环境跟农村居民的要求相差很大距离。居民主要对现有的小区缺乏其归属感,小区的绿化覆盖率比较低,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停车位设计上都欠缺考虑,居住环境不能体现出农村特色和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
2、春江新城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脱离农民生活习惯
小区内居民由农民为主组成,而且以老年人居多,仍然保留一些农村的生活方式。但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需求,导致一些废弃地成为农民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废材和农用生产工具的堆放场地。[2] 农民以前住的都是自建房,主要喜欢聚集在自己家门口聊天、下棋,但小区景观照搬城市住宅景观模式,导致中心花园景观区域人数寥寥无几,却在每栋单元楼门口破坏绿化私建娱乐设施。
2.2 小区景观设施配置不合理
在春江新城小区内,居住的绝大多数是拆迁安置的农民。农民休闲、娱乐形式主要是打牌、下棋等,但在该小区内却缺少这类景观设施。同时一些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其服务半径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形同虚设。
2.3 小区绿化设计缺乏合理性
春江新城小区绿化面积较少,树木种植杂乱无章,缺乏合理性。主要具体表现在树种单一,花卉、灌木品种更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由于缺乏养护管理,闲居老人将小区公共绿地侵占为自家“菜园”。根本不能实现春花、下荫、秋实、冬青的居住区四季景观。
2.4 小区缺乏农村特色和归宿感
在调查过程别是农村老人对新的居住区生活缺乏归属感。由于集中住宅的形式替代了原有农民自建房的居住形式,人与人进行交流更加困难,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同时小区的景观设计没有把握住农村元素的特点,缺乏乡土特色。
3、解决途径
南京春江新城小区出现的景观问题在我国各地的新农村集中住宅建设中很常见,我国正在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解决好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问题,对提升农村的景观风貌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针对春江新城新农村小区景观规划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解决:
3.1合理解决停车紧张和农具堆放问题
建议应对居住区内的道路进行分级,人车分流,设置地下停车场,且收费要考虑到农民的收入问题。同时合理计算地面停车位,应充分利用花架、树下空间布置停车位。在修建新农村住宅时考虑农民堆放农机、农具的需求,可以修建地上车库,这样农民既可以解决停车问题,也可以将车库改建为堂屋,保留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3.2 适当增加宅旁绿地面积
由于农民仍然保留原有在自家门口闲话家常的习惯,应适当增加宅旁绿地的面积。这样更符合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同时在面积允许的条件下安排凉亭、桌椅、健身器械等为农民提供纳凉、休息、下棋的场地。
3.3 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材料
应该结合农民的特点,使用乡土树种,易于管理、耐病虫害、抗逆性强、易修剪的植物。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可适当种植一些当地有经济价值的林业树种、果树、药材类植物花卉。同时适当加强小区的垂直绿化提高景观效果,形成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景观意境,达到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3]
3.4 利用乡土元素增加乡土特色
既然是新农村住宅景观,就要体现出新农村的特色。首先可以对整保留当地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次,在小品景观上可以将对农民精神文明影响较深的景观建筑例如:牌坊、祠堂、古井等移植到新住宅景观中。同时可以将农民原有住宅的果树、经济树移植到新的居住环境中。甚至可以将当地有特色对农民影响较深的植物树种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主干树种。再次,可以将一些体现农村民族特色的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例如:年画、剪纸等。这样既能体现农村的乡土气息,增强农民保护家园环境的意识,能丰富住宅小区的景观内容。[4] 最后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地方特色的材料,为新农村住宅小区的景观建设提供素材。并且可以塑造一些农民劳动生产时的小品雕塑,这样即可唤起农民生产劳动的记忆,同时丰富景观内容。
3.5 屋顶花园建设
其实,在居住区景观中出现“菜园”的形式,只要利用得好也能形成新农村居住区的景观特色来。因此在不破坏小区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屋顶花园的形式来解决农民菜园的形式。在地面景观中,可以根据蔬菜的品种、色彩、种植季节进行搭配设计。
4、结语
新农村住宅小区景观的设计应以节约型园林为设计理念,积极发展屋顶绿化。通过体现农村乡土特色的元素来体现出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的特点来。同时让农民充分参与到景观规划的过程中,重视农民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新农村住宅景观,才能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实用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骆中钊,苏文杨,林琼华.瑰丽家园巧营造住区规划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4-9,139-153
[2]夜齐茂.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15,83-86
[3]顾建平,胡慧根.浅谈新农村住宅小区园林绿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02:87-88
[4]韩宏.我国新农村环境景观规划理论问题研究[C].北京:西北林业科技大学,2009:9-1
关键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大难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45-02
近年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路子。可是,在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整体推进过程中,有些县(市、区)或者进展缓慢,或者萎步不前,或者始终没有什么突破。最近,作者在部分县(市)、乡镇和村庄调研发现,畏难情绪是阻碍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工作的主要障碍。这些畏难情绪主要来自“三个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整合后农民居住、耕种不方便,群众经济承受能力较弱。新乡市长垣县南蒲办事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他们通过规划把2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整合为五个新型社区,并且全面推进。在整合过程中,他们以破解群众“三大难题”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乡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和中西部其他城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成为制约新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瓶颈。城乡发展不协调、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管理体制不够顺畅、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等等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绊脚石。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历史性的改革任务,从2006年起,新乡市就开始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程,创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命题,新乡的决策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科学谋划了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即: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发展的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三新农村,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聚集步伐,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四个城市化,最终走出一条以不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可以说,新乡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的是一条“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它的特点是以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两个载体对接城乡。一个是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载体,促使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一个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城市化的载体,缩小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使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和城市相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从而构筑转移农民、壮大农业、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机制。
二、三大难题破解的方略分析
第一,破解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难题。观念问题直接制约着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的力度。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引领未来。新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的总开关,是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崛起的原动力。早在新型社区建设之初,南蒲办事处就抓住了“转变观念,变小农意识为现代新型农民”这个牛鼻子,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节约土地为切入点为群众算明白账。2003年南蒲办事处新一届班子到位后,围绕如何解决节约用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为群众算了一笔账。办事处所辖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只有46平方公里,其余的37平方公里都是村庄、道路、河渠占地,尤其是村庄占地户均达1.1亩,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如果对办事处所辖28个行政村进行整合,预算可腾出1.2万亩建设用地,将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紧张的用地形势将转化为越来越突出的发展优势。
2.以宣传教育促进干部群众观念转变。从2004年开始,办事处就印制了多种精美宣传村庄整合的图册,并录制了光碟,在各村无偿发放和播放,以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为群众讲解村庄整合的意义、整合后的效果,并提出了村庄整合所需资金、土地耕种不方便等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逐渐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并多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洗脑换脑,让他们亲身感受、亲耳聆听村庄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村庄整合、新型社区观念深入人心。
3.以整合教育资源进行适时引导。农民是最实际的群体,宣传得再好不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新型社区优越的硬件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按照“整合村庄、教育先行”的思路,结合村庄整合的设想,办事处2004年投资1 420万元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将26所小学、6所中学合并为8所小学、两所中学,一则为村庄整合奠定了教育资源优先共享的基础,再者也让群众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对下一代教育的影响。
第二,破解整合后居住、耕种不方便的难题。以一个或几个姓氏为村落居住生活,以一家一户为庭院居住劳动,是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这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整体。新型社区建设是对这一整体的冲击,这势必会出现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再加上社区建设主要以楼房居住为主,且远离责任田,给居住、耕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破解制约新型社区建设的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进行了大胆尝试。
1.高水平设计符合农村实际的住宅模式。在设计住宅时,他们没有照搬城市居民居住楼房的设计模式,而是结合农民居住习惯,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简洁适用”的原则,聘请高级别的设计专家开发出了适合现代农民居住的楼房,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农民要求。同时,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还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
2.以价廉物美的多层住宅吸引农民。为减少单家独院的需求量,吸引农民自愿向多层住宅居住,办事处除在价格上制定优惠政策外,还组织农民代表到河北、山东、安徽等地新型社区参观学习,让农民亲身体验和感受楼房居住带来的现代文明。参观回来后,群众报名主动要求居住楼房的人数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因此办事处将原规划的六个社区缩减为五个社区,进一步节省了土地。
3.以增收为目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办事处为了解决群众耕种不便,进一步提高农民土地收益,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向二产、三产转移。同时,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林果业、农业观光旅游业、花卉业等。目前已引导群众栽种速生丰产林9 000亩,王家潭生态园也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不仅使每亩土地的产出由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两千元左右,而且有效缓解了村庄整合后耕种不方便的压力。
第三,破解群众经济承受能力难题。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入住,平均每户最低需要投入10万元。单纯依靠农户自身积累建房资金,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制约农民入住新型社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南蒲办事处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1.以城建开发为手段壮大政府财力。南蒲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融城战略,先后将所有县城南北干道南延,拉大城市框架,带动了城建开发。政府财力壮大后,加大了社区公共事业投入力度,道路、水电、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和卫生室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
2.以民营经济发展为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南蒲办事处以三个工业小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政府财力,为村庄整合提供资金支撑。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劳务经济的不断壮大,群众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南蒲办事处积极推进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承包土地收益。同时,办事处还多方联系,为入住农户提供贴息或无息贷款,进一步帮助农户较早地向新型社区集聚。
3.用财力吸引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居住。办事处通过制定“三免费、三优先、一减免、一补助”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建房、购房。即:免费提供宅基地,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免费参加技能培训;高中以上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助学助教补助,优先招工,优先参军;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只收取工本费,每户补助2 000元现金或者10吨水泥。同时确定通过村庄整合腾出的土地仍由集体经营、集体受益、群众分红,使群众既得到眼前实惠,又有长远利益,以至于在南蒲新村社区建设时报名农户超过了计划入住户数的290%。
4.分类推进多轮驱动。在实践中,南蒲办事处创造性地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有力地推进了新型社区的建设速度。所谓“抓两头”,就是在社区建设之初,通过激励和引导机制,让两部分人首先带头向新型社区集中,一部分是家庭比较富裕且资金雄厚的农户,一部分是家庭急需建房而原宅基不允许建房的农户,再加上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居住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就业城市化”的吸引,因此这两部分人很容易向社区集聚,这就会起到极大的示范促进作用;所谓“带中间”,就是指家里有刚建成不久的新房,且资金也不是太宽裕,这部分人向新型社区集中的积极性不高。当大部分村民集中到新型社区之后,村里只剩下这些较少部分人,这时,由于集体不再继续向原村庄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道路、水电、生活等居住环境逐渐恶化,迫使他们向新型社区迁移。对于极个别家庭特困户、五保户等,政府可采取免费居住、租赁入住、分期付款等形式保证全体村民入住新型社区。
1.1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实施节能设计,但尚需系统规范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人口、产业、用地及功能处于快速动态的结构性变化中。随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建住宅量持续增长。近年来各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对其居住建筑进行了基本的节能设计,采用了护结构保温、门窗保温等节能技术措施(见图1、图2),达到了改善居住水平和建筑节能的良好效果。但在规划与建筑本体设计中还不能完全达到绿色生态节能的标准与要求。1.2既有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缺失,住宅用能能效低而耗能高从调研地区农村现状可以看出,既有农村住宅(不包括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的建设,长期以来多属于农民的个人行为,其建设、施工基础标准低,节能设计严重缺失,如平面设计、形体设计、门窗细部设计等几乎不考虑节能;外墙普遍没有保温做法(这一比例达90%),建筑材料还较多采用黏土砖,外墙做法亟待改善;建筑外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很差;冬季供暖、日常做饭所用燃料多为煤炭、秸秆、柴草等,设备简陋、热效率低;家用电器快速增加,用电量持续增长。现状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而室内热环境与卫生环境较差(见图3、图4)。1.3缺乏正确的节能认识在农村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能源观:①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乡村,人们往往单纯地讲求节水、节电,努力降低生活成本,减少生活能源与资源的消耗,这种情况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较差。②有些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村民的经济状况较好。有些村民存在着一种盲目攀比的心理。在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盲目增大建筑面积、室内净高、门窗尺寸,追求复杂多变的形体,采用所谓的高档建筑材料,如黏土砖、钢筋混凝土、玻璃等导热性能强的材料。购置大量大功率的家用电器,例如安装了4~5台甚至数量更多的空调。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的能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4利用太阳能热水再生资源,但较为单一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太阳能热水已普遍应用,在调研的新型农村社区中17%采用了地热能,其他如太阳能热源供暖、沼气、风能等很少利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用能急剧增加,农村能源商品化速度加快,尚需加快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见图5)。1.5农村既有住宅室内外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不规范,存在垃圾无处理、污水随处排放问题。庭院养殖住户导致人畜混处,卫生状况难以保障。住宅日照、通风、采光、保温、隔热还需改善,室外绿化美化、居民饮水质量等还不能达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1.6既有农村住宅布局分散,“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既有农村村落点多面广,规模小、分布散,住宅布局不紧凑,公共设施难以配套,住宅多为平房,“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集约集聚效能差。
2农村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2.1农村新建与既有住宅改造分类实施村庄建设具有新建、整治及保护等不同类型,根据全省及各地村镇体系规划统筹布局。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建筑与原有村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应采取不同的节能设计策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建筑,应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2013《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应国家与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基于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系统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达到规定的节能设计技术要求,采用适宜节能设计技术,确保从建筑本体设计开始奠定良好的节能基础。原有村落既有住宅改造必须明确原有村庄是保留、改造,还是新建、迁并的不同情况,避免局部出发、就单体论单体,导致盲目改造、拆了改、改了拆,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要依据相应标准进行节能改造设计,采用切实可行、经济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2.2规划布局设计先行农村住宅节能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规划布局层面先行进行整体节能设计,是最有效、最经济、最生态的建筑节能设计,使农村住宅从根本上获得最大的节能效果。针对农村住宅的特点,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从规划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方案,从选址、布局、朝向、日照、通风、平立面、体型到建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节能设计,改善区域内建筑节能的基础条件,从规划设计角度把握整体节能设计方向,从宏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着手,从源头开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3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优先目前的农村住宅设计实践中,还不能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角度分析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能耗。不能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将导致先天不足,后天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补救也只是舍本求末。对处于量大、快速建设更新周期的农村住宅,不能再走单一重视运行能耗、过分依赖主动节能技术补救、被动式节能设计缺位的歧路,应从建材生产及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废料回收和处理5个阶段全生命周期能耗考虑,对建筑本体进行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达到建筑节能最佳的效果,从起点避免以往建筑业节能所走的弯路。针对农村住宅设计现状,借鉴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应研究提出农村住宅基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以优化设计成果为目标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操作程序,同时,总结出农村适用的绿色示范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导则要点[3],以指导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科学规范的展开。2.4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适用性选择农村住宅利用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安全可靠、讲求效益的原则,按照有关技术标准,选择适宜当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技术来实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逐步示范应用,宜采用太阳能热水供热供暖技术或主被动结合的空气供暖技术,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做到全年综合利用。在地热能利用方而,在可行性分析适用条件下,农村住宅可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供暖空调或利用地热能直接供暖。
3结论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84-0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总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农村社会转型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消费方式,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文化有机融合和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根本途径。客观地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顺利实现农村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条件,对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推进,其取得的成效已经在整体上初步展现出来,农村居民对其在意识和观念的认知等方面也有所提高,但由于无现成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阻滞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进程。
一、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社区一词自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100多年来,已经从纯粹的学术概念演变为包含一定的时空、地域、设施、组织、人员等要素的社会实体,从单纯的农村社域指向发展到后来的着重城市社域,再到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共同所指。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新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在新社区规划范围内,对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出安排规划。通过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新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创新点,是继之后农村发展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重要途径。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人口大省,具有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的特点,对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极大制约。尤其是面对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巨大压力,如何在不减少耕地面积、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以此带动各行各业的良性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河南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新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社会管理创新的试验点,积极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在河南全省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约400个,目标都指向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一)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的中心村建设模式
2006年以来,新乡市把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初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城市化的路子。
新乡市提出,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把全市3571个行政村全面整合、建设成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当前重点是将干线公路两侧、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内920个行政村,在5年至8年内整合为329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涉及150万人口。2008年首批启动建设127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其中50个已搬迁入住农户,共入住10292户。今年以来,又新启动58个,目前已有16个开始建房。
新乡县古固寨镇是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试点镇。新乡县古固寨镇位于新乡市东郊,地处新乡、原阳、延津、红旗区、开发区、新乡工业园区三县三区交界处,地域面积4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8229户,3.5万人。古固寨镇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育和壮大加快了全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该镇按照“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愿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将全镇整体规划为6个中心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其中的祥和新村由后辛庄、崔井、王连屯3个行政村组合而成,规划用地27公顷,规划户数662户,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户均用地0.6亩。新村内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以及幼儿园、小学、医疗所、超市、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建成。社区内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投入使用。小区内房屋整齐漂亮,广场与绿地错落有致,物业管理规范,社区内商业也较为繁荣[2]。城乡差距在这里已基本消失。
(二)河南省荥阳市洞林湖新村“产城联动”模式
荥阳市贾峪镇与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联合,以该镇洞林湖、洞林寺为依托,打造五村联建的新农村示范区。贾峪镇洞林湖区域五村联建项目辖郭岗、周垌、刑村、洞林寺和鹿村5个行政村,涉及14个自然村,1642户,5282口人,区域面积近6.6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种农田4000多亩,村庄宅基占地1000多亩,“四荒”、道路占地和水面面积近4000亩。从2006年开始,在荥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贾峪镇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洞林湖区域的自然优势,选定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将5个行政村整合为5个新型农村社区,创造性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新田公司计划总投资80亿元,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用12年时间发展出完备的六大业态:生态人居、环球商业、医疗养生、精英教育、都市农业、休闲度假。目前,5个村庄的村民已经全部搬迁到占地499亩的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体用地587亩,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变,也获得很多收益[3]。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代农业不仅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也开始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体现,洞林湖示范区体现了这些理念,是个值得期待的示范样本。”“国内外130多个城镇都在尝试建设田园城市,城镇田园化是大势所趋。与众不同的是,洞林湖新农村示范区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外资投入、群众参与、专家顾问’,这创造了独特的新农村建设的‘荥阳模式’”。
(三)河南省郑州市燕庄“就地城镇化”模式
改造前的燕庄村位于金水大道和未来大道交汇处,踞金水大道南北两侧。郑东新区开发前,燕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郑东新区的开发,燕庄成为郑州市最大的城中村,毗邻省直机关,与东区物流中心和建材大世界等建材商业群仅一步之遥,又与郑东新区CBD遥相呼应,燕庄曾被称为“郑州都市第一村”,改造前以出租房闻名郑州。
金水路是郑州的主动脉。它自西向东,连接了南阳路、文化路、花园路、未来大道、原107国道等郑州市重要交通干道,特别是金水路东段已成为进入新107国道、连接郑东新区、联系开封的最重要的路段,众多党政机关、金融商业机构、星级酒店都位于其两侧,因此被誉为“郑州的长安街”。燕庄恰恰位于金水路与未来路交叉口,是市区进入郑东新区的咽喉地带。改造前的燕庄作为城中村,不仅影响金水路迎宾大道的形象,还成为制约东西、南北交通的一大瓶颈。被整体改造的燕庄成为“曼哈顿广场”,改造后沿金水路两侧规划为商业用地。2005年初提出燕庄拆迁计划,2006年明确对燕庄村实行整体拆迁整治方案,总拆迁面积约57万m2。燕庄的搬迁改造,采用的是政府指导加市场开发的模式,对郑州城中村改造具有很强的正面效应与带动作用[4]。
不同于一般都市村庄拆迁安置多半是经济适用房的标准,燕庄村民安置小区乃高层社区,地段的居住价值和投资价值都非同小可,周边商业配套、交通条件、教育资源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没有安置小区的影子,纯粹一个高档社区。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多赢局面,专家分析说是政府制定了行得通的规矩、开发商舍弃了不算小的利益、村民适应了新时代的变化。纵观燕庄拆迁的整个过程,我们会总结出这样一种拆迁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牵引、制定规则,企业精打细算、最大化土地价值,村民安居乐业、补偿到位,力求实现村民、开发商、政府多方共赢”。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村民变市民,村委变居委,土地集体变国有,最终达到混乱变和谐的结果”[5]。
三、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
由于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不一致、资源禀赋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通过比较,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点共同的经验,可供其他地方学习借鉴。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集约节约原则,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土地整治、严格监督管理三项机制。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引导农村居民点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将原有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复垦,促进城乡用地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着力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1]。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新乡市祥和新村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来规划设计新型农村社区,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居住理念。首先,体现在新村选址方面。按照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的三个原则,确定了祥和新村新址,并根据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确定了新村建设规模。其次,体现在新村住宅方案设计方面。祥和新村住宅方案由镇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村委负责实施监督,村民自主选择户型,自主兴建。有独栋、双拼、联排等八种户型,供群众选择。此外,为了让少数贫困户也能住进新村,祥和新村还规划设计有2栋738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凡自愿丢弃老宅基地的贫困户,均可免费入住。第三,体现在配套公共基础设施超前设计与建设方面。配套基础设施如自来水、排水、电力、有线电视、宽带通信、生态绿化、水泥道路、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便民超市、文化大院等皆列入新村建设蓝图[2]。
为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荥阳市高度重视规划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先后编制完成了土体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结合每个村庄具体情况制定村庄布局规划。贾峪镇洞林湖区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吸取100多年前英国田园规划大师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即有都市的便利又有乡村的宁静,发展出生态人居、环球商业、医疗养生、精英教育、都市农业、休闲度假的六大业态,将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真正体现了示范的意义[3]。
(二)积极宣传,民主参与
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建设过程中,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第一,县乡镇两级政府始终把引导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发放宣传卡、张贴宣传条幅、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相关政策,召开一系列动员会进一步更新居住观念,充分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并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将政策灌输到农民的心中。第二,建立分包责任制,让每一个农民熟知相关优惠政策,将农民的问题与意见汇总并做出相关解答。组织村民代表到典型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学习,实地感受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好处,营造农民建设新村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农民到新村建房的决心和信心。政策引导、典型引领的建设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形成了群众自愿推进建设的格局。第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房屋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方,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一起对工程建设和验收进行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2]。
郑州燕庄社区在转型过程中,鼓励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转型规划,尊重原住民的居住意愿,变被动城市化为主动城市化。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对居住环境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做出的社区规划更为宜居。此外,强调要增强原住民的城市意识,特别是以现代社区的意识对其进行引导,促进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在转型社区的建设中也有“倾听民意、以人为本”的态度,这为公众参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地推进转型社区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契机[4]。
(三)强化培训,促进就业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还要引导帮助农民提升思想、意识、文化、卫生等方面综合素质。
为此,荥阳市与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签订培训协议,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对迁入新型农村社区的村两委成员及群众进行培训,保证每个村至少6期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法律法规、健康知识、生产技能、文明礼仪等农民最需要的知识。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群众掌握了技术,不仅巩固了建设成果,而且促进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2011年,荥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6元,是2008年(为7360元)的1.47倍,年均递增12%,农民的就业渠道和领域也都更加广泛,劳动力资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对促进就业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荥阳市乔楼镇依托经济效益显著的樱桃、猕猴桃种植和水产养殖,通过播放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等进行科学培训,辐射带动群众集体种植和养殖,并聘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农户耕作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提升农作物科技含量,有效的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3]。
郑州燕庄在转型过程中也提出了要强化农民培训,从而促进农民就业。由于居民原来依靠租房经济收入较可观,个人就业的机会与动力不足,这种单一的经济收入方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在社区改造中,加大对转型社区内居民文化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一部分人进行职业培训并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减低他们对房租经济的依赖,促进整个社区向现代化发展。参与社会活动,从事一定的群体工作,既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培养了年轻一代快节奏、精确性的城市生活方式,主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
四、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试点先行,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
首先,要选择基础较好、条件适宜的村庄作为示范点,以便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再次,试点的建设规划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立足于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另外,政府要对试点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组织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开展工作巡查,对试点进行监测评估,认真总结成果经验,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纠正可能产生的各种偏差。
(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立足实际是要立足当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功能应当是不同的,河南省各地发展程度不均,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应当考虑城乡差别和各地的实际发展水平,城乡结合部应该如何搞,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应该如何搞,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所区别[6]。
(三)尊重农民利益,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在产业部门结构性调整后,保证劳动力顺利地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同时实现农民权益最大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进行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切实保证农民权益不受损害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宜先试点总结,再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尊重农民利益,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建设机制,以尽可能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唐晓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探析――以新乡县古固寨镇为例[J].城乡建设,2012,(8).
〔2〕张君.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以新乡市祥和新村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4).
〔3〕董hh.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模式研究――基于河南省荥阳市的实践调研[J].理论与改革,2013,(5).
〔4〕朱晓娟.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实证研究――以郑州市燕庄社区为例[J].河南科学,2011,(5).
〔5〕孙飞.燕庄改造之于城市化进程[N].经济视点报,2006-8-14(19).
〔6〕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河南省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这决定着不同的地理区域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会选择不同的模式。鉴于这种考虑,选择了新乡、洛阳、巩义竹林镇等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了调研,新乡模式突出政府介入、农民的参与并重,洛阳注重项目带动,竹林突出工业的支撑,为此,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通过类型学意义上的划分,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共性、区分了不同地区在实践中的特殊性,以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继续推进。
(一)“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新乡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整个河南新乡探索最早。国务院确定该市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
通过政府统筹规划、群众参与,分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启动规划建设之初,新乡市即确立“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村庄重建、迁建和合并及农户建设方案,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才能施行。制定实施“五项标准、一票否决”,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不损害农民利益,否则一票否决,并无条件地让群众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和建设质量全过程。
政府扶持、企业参与搭建融资平台,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打捆使用,避免“撒胡椒面”,拓展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整合上级项目资金上下力气。调整市县两级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资金,逐项目核实、落实,在不改变使用原则的情况下,将各项涉农资金项目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其次,鼓励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每建成一个中心村社区,县里补助500万元的做法,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新乡把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定为培育发展新产业,并以此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新乡突出经济集聚区的发展,近年来,新乡市已规划建设了27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辐射了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据不完全统计,1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吸纳了从业人员18.44万人。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劳动力总数的近2/3。多数农民都能够就近上班,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因地制宜、多元取向”的洛阳模式
洛阳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科学发展的样板,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社会和谐的典范,党的建设的示范。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规划建设科学化。洛阳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充分依托当地各种资源、制度优势,采取分类、多层次推进原则,实施“村村整治千村达标百村示范”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式。
以奖代补规范化。洛阳市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予以支持。奖补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市财政将根据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模和进度,进行分类奖补,社区每集聚1000人,市级给予100万元的奖补资金。规定,若新型农村社区未能如期完工,每拖延一个季度将扣减剩余资金的25%。对于拖延一年才完工的,将不再拨付剩余奖补资金。
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新安县石井乡虽然属于贫困乡,但是受自然生产条件所限发展缓慢的石井乡却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乡最穷的龙潭沟村,借国家4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的成功开发,一跃成为全乡首富,户年均收入直逼15万元。保守估计,年游客总数能够突破500万人,足以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就业和增收。
洛阳市要通过合村并城,达到合出新社区、合出新市民、合出新生活、合出新风尚、合出新体制的“五合五新”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倾斜领导力量、人员编制和干部队伍,推行“一月一观摩、一季一小结、半年一总结、全年进行总评”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以镇带村、以工带农”的竹林镇经验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竹林镇根据自身的工业优势,积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依托中心村建设小城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
坚持城乡统筹,以镇带村,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竹林镇借助村改镇的契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了地域和体制上的束缚,在镇区集中建社区,不断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竹林镇近年来先后在镇中心建别墅、住宅楼,并且住宅楼按照每平方米750元的优惠价格卖给村民,鼓励农民集中居住,没有能力购买的居民可以按照家庭情况进行适当补贴,保证所有村民可以顺利搬迁到新社区。
较强的工业基础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竹林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所以能自主建设,主要是由于自身强大的工业基础作后盾,坚持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办了耐火材料厂、小煤矿、石料厂等,同时坚持“两头在外”的原则,兴办家电厂,制药厂等,不断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电子、铁路机车专用件等新兴产业。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保证新型农村社区的可持续性。竹林镇以建设“生态宜居繁荣现代新竹林”为目标。对节约出的土地进行新的规划调整,开发了长寿山旅游景点,长寿山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独特。北山公园集中展示了竹林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以长寿山和北山为核心的竹林景区被命名为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和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新型农村社区的定位不清晰
在新乡、洛阳等地区,个别村庄的农民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对社区内的基本生活模式还难以适应,村民缺少基本的认同感,导致村民只要求社区提供服务,而不愿意承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新乡一些居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仅仅是政府投入和管理为主,不需要自己的主动参与,很多公共性事务采取不介入、不干涉的态度。定位问题是我们怎样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什么样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因此,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是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定性和定位。
(二)对农民差异性诉求的综合考虑不充分
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当前农民群体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纯农户、兼业户和非农户,这种分化导致出现了对不同生活模式的诉求。新型社区建设让农民上楼,对于非农户最为有利,他们由于在外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需要在土地上耕作,上楼可以满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于兼业户有着一定的冲击,农民上楼如果土地被征用,由于在城市没有稳定的工作,在失去工作后回到村庄就没有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很容易陷入贫困。对于纯农户来说,生活方式变化超前于生产方式变化,增加了农民生产生活费用,造成了务农人员的不方便,出现劳动地方距居住地较远,成本增加,农民上楼生活不方便的问题。
(三)社区的公共服务及经费保障能力不足
三个地区在并村、联村建社区后,都存在着管辖区域增大、人口增多、工作人员缺乏的现状。各种检查、考核随之而来,许多工作都要通过收集资料、制作台帐来反映,社区干部忙于应付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文字资料上,导致投入社区服务时间越来越少,没有时间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这样以来实际上是弱化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由于目前公共财政尚没有达到能包办农村一切事务的水平,只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关心的公益事业上去,暂且控制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导致资金供给与社区管委会工作量不成正比,经费不足,特别是报酬较低,一定程度影响工作积级性。
三、加快发展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功能定位,扎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明确管理功能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原有的村都有一定的集体资产,包括土地、厂房、资金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集体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全面推进集体经济村级核算的基础上成立资产股份公司并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其保值增值,这样才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事务管理的功能。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村民集中居住,但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还未转型,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时很难转变。因此,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也需要加快转变。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二)注重社区规划,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地域范围内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或设计。做好社区规划工作,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问题。首先应充分考虑单个家庭生产与集体组织利益均衡点。二是注意协调新老社区的关系。这是新老社区规划设计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是新社区兴建与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社区是否拆迁问题。三是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由于不同地区都会形成独特的传统习俗,因此在户型设计上,需要在充分考察当地群众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传统建筑的一些优点。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之更加适合当地人生活,而且能够保持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上的传承性。
(三)加大政策投入,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宏观战略上,需要国家坚决执行向“三农”倾斜的方针,在策略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一是依照国家政策,保证把投资重点放在公共产品领域。如:跟农民密切相关的硬件设施方面;卫生、教育、文化建设等公共事业方面;农村公共服务方面。二是应突出对农业科技教育方面的投入。要想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加快,除了在生活方面投入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增加农业生产方面的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在策略上,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一、居住功能
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不应回避的是城乡差别却在不断加大,住宅不等同于城市住宅,更不是简单的“乡村别墅”,农村住宅具有生活和生产两种功能,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造型外观,更重要的要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出发,注重实用功能。
(一)各功能空间的划分
农户活动是在各种空间中完成的,不同的农户活动需要在不同形态的空间中完成,在农户活动的诸多空间中,家庭空间有着重要意义,农户成员的大多数饮食、起居、休息,甚至一部分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储藏等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对农户家庭空间功能的多样性要给予足够重视。农户家庭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可以细分为不同层次的空间:庭院、生活起居空间、生产空间、仓储空间。
(二)庭院
传统农宅中多为平房,围合一个庭院。庭院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从事家庭生产的场所,因此庭院具备多样复合功能,从事家庭种植,养殖等生产功能。充分利用庭院布置绿化,四周布置绿篱,入口布置花卉、铺地形成良好的绿化风貌和街景。而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庭院大多仍被保存了下来,只是面积相对来说减少了,而住宅则大多为两层,而其实用功能并未减少。
(三)生活起居空间
生活起居空间由厨房、卧室、客厅等房间组成。在北方农村中,正房多为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或一侧有辅建筑。厨房多为东西侧房,一般从庭院可直接进入厨房,农村往往把厨房和餐厅合二为一,无论从卫生和功能上都不太合理,因此在现在的新住宅设计中通常会将其分开。传统农宅稍大的那间卧室兼作客厅,多有不便之处,因此现在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在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多数将客厅与卧室分离。
卧室是住宅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主要卧室放在采光通风良好的南北向。每层均设置卧室,一层卧室可供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居住,如果面积较大,可在室内设置卫生间,可供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这就给传统的室外卫生间带来了不小的改革,这需要进行排水设施的设计。
(四)储藏空间与生产空间
储藏空间和晒台的结合农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无论从土地的利用还是生态的角度都很浪费,同时减少了游憩的场所,在设计中可将晒台放置在顶层,平时可以晾晒农作物等,防止他人的破坏。并与粮仓结合,搬运方便,节省劳动力也可做夏日休憩场所,提高生活质量。
车库的使用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目前在农村拥有自己车辆的家庭已越来越普遍了,所以设计中可在进门侧门处设置车库,如没有车的用户,可将车库的功能改为小卖等,做些小本经营的生意,或其他用途如农具堆放等,也可自行更改,灵活使用,优化功能。
(五)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要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尽量采用南北朝向,独立式院落布局保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尽可能解决传统建筑室内通风换气不畅,采光不足,潮湿阴暗,室内空气不良的弊端。对于中、低收入居民要求住宅平面布局紧凑合理,要满足公私分区、洁污分区、动静分区明确要求。另外,在新建住宅时应能够既要立足当前需求,又要着眼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设计建设之初就留有余地和灵活性。
二、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主要是指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则是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备及场地的规划。
(一)娱乐休闲场地规划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的需求也突显出来强烈的愿望,休闲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场地设计方面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对休闲娱乐场地有个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按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设置休闲娱乐场地,并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在设计中应设有无障碍通道,可供身体不便(例坐轮椅)的老人轻松到达场地。即使不参与锻炼,也能够到达该场地进行聊天、晒太阳等活动,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二)社区交通系统组织规划
步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有机组织,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划分,尽可能的实现人车分行,为居民提供更舒服的生活空间。生产用车应集中停放,并与村民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小汽车的停放的应本着就近停放的原则进行组织,并根据新村中不同的住宅形式进行不同的处理。避免对外交通穿越新村,对社区产生干扰。
(三)社区绿化及宅间景观规划
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农业背景,尽量保留现有的环境绿化,以突出村庄特色为主体,将新村绿化与周边自然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地与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三、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其中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文体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几方面。保证一村一社区中心,集中建设村政府办公楼、村民科学知识培训所、社区娱乐健身中心和医疗站点。
(一)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应具备的功能
(1)信息传播与交流功能。应构建涉及农业管理、农情预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民培训等“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并延伸到基层行业协会、专业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2)农村医疗功能。鼓励农村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做到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中都有医疗点,及时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建立社区养老中心,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中养老为辅的办法,妥善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
(4)维护农村人居环境功能。要通过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 “三清三改”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的总的原则
(1)因地制宜,据村庄的不同需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2)分级分类管理型、公益型的设施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经营型设施可采取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建设。
(3)分期建设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主次、缓急分步实施建设。
(4)联建共享对于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投资相对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视具体情况由多个村庄联建共享。
(5)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能源节约、绿化美化、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变革,实践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中原大地开展的如火如荼。全省已经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近万个,启动试点近2000个,初步建成400个左右,并计划在2020年左右基本完成农村自然村的 拆迁改造,实现6000万农民的城市化改造。中原农村,山间、平原、林边、水畔,一座座设计合理,漂亮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林语堂先生曾经的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住在英国乡间,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暖等管子 ”这个理想,如今在河南农村变成了现实。只不过是“住在中国乡间,屋子里安装着中国的水电暖”。
一、 伟大的构想
千百年来,中原农村乃至中国农村,绿树瓦屋,鸡鸣狗吠。雨天,泥泞的街道遍地猪牛粪便,冬天,透气的屋檐冷风嗖嗖,露天旱厕和猪圈一体,使人心生畏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修了自来水,架了高压电,水泥路到门前,有线电视把戏看,手机座机寻常见,摩托汽车不稀罕。但是,由于没有产业的有效提升,农村青壮年男女进城打工,老人 孩子留守,妇女种地,长期的夫妻分离,母子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发生了由此引发的一些人间悲剧。由于缺乏合理规划,新翻盖的房子高低不齐,大小不一,公共基础设施短缺,分散式居住浪费土地资源,公共服务成本大。而且,现存的联产土地承包形式,不利于土地流转,阻滞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机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创新,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创举,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新创造,是继和之后,河南农村社会发生的又一次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社会变革。河南省委省政府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严格的科学的要求,即: 通过村庄合并,组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设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使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这一决策,是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历史性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
二、 壮美的蓝图
河南各地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各有特点各有创新
洛阳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市体系规划,确定了“农村社区、城市标准、政策先行、规划引领、产业为基、多元投资、分类推进、群众自主、以点带面、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建设原则和“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以及“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总要求和“四个就地”( 就地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就地实现农民转移转换、就地实现生产集聚集中、就地实现农民生产生活转变)的总目标。
建设原则、 总要求、总目标,描绘了一幅规划合理,环境优美,收入丰裕,生活富足 的壮美蓝图,将要实现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教,病有所医,鳏寡孤独皆有所依的千年梦想,体现了党和政府的赤子情怀和怜民之心。
三、卓越的实践
经过各级各地政府和有关村委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河南省已经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2000个左右,初步建成400个,这些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生活洁化、垃圾三化、路灯亮化。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齐备、学校、体育健身场、网络通信设施、五保老人公寓、公交站点俱全。
洛阳市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习俗相同,便于建设”的原则,将全市占地173万亩的2996个行政村、15217个自然村规划成688个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全市节地率75%左右。2012年全市开工建设33个新型农村社区;2015年前开工建设180个,建成50%以上;2020年前全部启动,力争建成90%以上。洛阳市还结合“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和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重点在解决产业配套和就业创业上下功夫,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上做文章,并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古村落保护,彰显特色,突出风格,融入自然,实现“一区一景”。
洛阳市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民意愿,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原则平原地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聚集人口1万人以上,覆盖半径2公里左右,住宅6层以上;丘陵塬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5000人以上,住宅4层以上,建筑要有特色;山区和旅游景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3000人以上,住宅楼层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形地貌和生态特征打造特色小镇。并要求做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创业就业项目四配套。并注重群众意愿,注重群众自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看到,河南省委省政府构想布置各地市县具体实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决非“”、“农业学大寨”式一哄而上的群众运动。
四、艰巨的工程
毫无疑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描绘的是一幅壮美的蓝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但要使河南6000 万农民洗脚上楼,就地转化为市民,数以百万计的村庄拆了重建,也毫无疑问是一项艰巨的甚至是有风险的巨大工程。
其一,产业转移是农民变市民的基础。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城镇化是和工业化同步的,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其他必须的条件,只有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放眼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农民不管是从事着传统农业的还是现代农业的住的是高层或多层的楼房。目前,河南建成的400个新型农村社区,要么在旅游景点,要么是移民新村,要么交通便利,要么 工业基础较好,而广大的农村大多数农民尚处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过度之中,无论产业、资金、技术还是管理的现代化转变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实现产业转移,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然后才是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转变。河南的刘庄、小冀、南街、西辛庄等农村的变革无不证明了这一规律。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首要的工作是产业转移产业安置而非拆院建楼。而产业转移决非政府的运动式策动就能实现,政府应遵循城市化规律,因地制宜,因村置宜,成熟一个,改造一个,注重规划,注重管理,注重服务,而不是一揽代包。不管是办厂,拆迁还是建楼安置都应符合农民的意愿。
其二、废弃村庄的复耕是困难的。老式农村房屋实用面积小,地基石头多,近年新盖的房屋全都是钢筋水泥。拆毁废弃村庄的复耕是一项得不偿失的工程。而种上树使之变为树林,不仅成本小,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三、拆迁重建是资源的浪费。原址复耕不易,新建房却又占用耕地。从字面上看,拆院建楼是农村居住占用地减少,而实际上则是农用地的减少。因此,要因地制宜。在山区,集中规划建房有利于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而在平原地区,应重规划重道路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而不是整村拆混窝端。除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建材的浪费,现在农村的新房,大多是十年乃至五年以内的新房,许多是按城市的模式铺的地砖贴的墙砖,缺的只是水冲式厕所洗澡设备,缺的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的是管理和服务。
其四、农民财力的浪费。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以政策性投入为主,缺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投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公共财政不可能拿出巨额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二是农民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搬迁。在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 ,在收入没有提高的 情况下,被拆房屋所用的钱白扔了,新建楼房还要重新筹资。以现代大多数农村的收入水平,是难以承受的,是财力的浪费。
摘要:
阐述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含义和类型,分析了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风险因素及质量形成的三大阶段,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建设实际,探讨了影响其质量的七大关键风险因素,为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新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通过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通过进厂、进社区来享受城市生活。新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创新点,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虽然新社区的基本形态、发展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新社区形成的依赖条件是不尽相同的,从调研的情况看,新社区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城镇带动型、产业支撑型、公共服务引导型、项目推动型、商业带动型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新型农村社区住房项目主要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招标建设的“政府代建”模式,房屋的建设房款主要是由村民原有房屋的政府给予一定的拆迁补偿和村民自筹资金,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则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
二、影响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关键风险因素及阶段分析
造成工程质量风险往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尽管质量风险事件不尽相同,但通过大量质量风险事故的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引起工程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人、材料、方法、机械、环境,简称“4M1E”因素。此外,这五类因素对工程质量风险的影响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勘察规划设计阶段、施工过程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鉴于目前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众多专家和项目管理者都比较认同4M1E因素论,因此,以“4M1E”论和建设工程质量形成的三大阶段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再结合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专家访谈法和文献研读法综合考虑分析农村新型社区住宅项目建设质量关键风险因素,力争全面、客观、准确反映目前新型农村社区住房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
(一)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关键风险因素
1人的因素
人是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活动的主体,包括建设项目的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技术人员、作业人员等。人的管理组织水平、学历和专业水平、质量管理意识、责任心将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2材料因素
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构成工程实体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约占工程造价的60%,且品种多、数量大,材料的质量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工程质量必须对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3方法因素
方法因素包括前期的规划设计方案、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方案、施工的组织设计、检查验收标准和流程等。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目标。反之,如果施工方案不正确或者不合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考虑不周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增加建设工期,大大提高施工成本,甚至严重的将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4机械设备
目前,大量技术先进的建筑机械设备代替了人工劳动,大大压缩了施工工期,也使施工过程更加专业化、自动化和精确化。由于性能、技术的差异,施工机械设备在价格上差别也较大,加之机械设备选择、使用不当,也会影响项目的建设质量,合理地选择、使用和保养施工机械十分重要。
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施工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技术环境,施工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也都属于施工的环境因素。由于环境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就会有所不同。要对环境因素加强控制,针对技术环境条件,确定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合理安排施工作业的人员和时间,建立一系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营造一个高质量施工的氛围。
(二)项目建设质量形成的三大阶段
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与项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有关。因此,对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评价应根据项目各个阶段的质量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其生命周期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三个阶段。
三、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质量风险分析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计规划深度不够,建设质量水平较差,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新型社区住房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建设质量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整个项目的建设质量,运用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决策,统筹管理,确保新社区住房项目的高质量、低风险的目标。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要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必须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要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验收等重要环节。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对住房的质量要求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也要考虑建房的经济性、考虑当地村民的购买力,外观质量上突出美观性、要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质量风险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住房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涉及面广,建设过程存在着各种风险,给人们全面、系统地识别风险因素带来许多困难。新社区项目建设工程的质量风险有如下特点。
1不稳定性
由于影响质量因素比较复杂,隐蔽工程部分的质量问题更是难以及时发现、工程检查验收的标准模糊,因此工程的质量不够稳定。
2出现质量问题代价高
建设工程项目一旦完工,出现质量问题,根本不可能拆除或者毁掉,只能找补,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且效果不好,代价较高。尤其是当隐蔽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就不仅仅是要修补出现问题的部位,因为要修补出现问题的部分往往要先破坏质量完好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代价比较高。
3质量标准的模糊性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质量与城市商品房质量不同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灰色空间,国家也没有相应的统一质量标准,即使有也很难在农村完全执行下去。
四、新型农村社区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做好项目规划设计
项目的规划设计是项目质量高低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工作,政府要成立专门协调机构,抽调建筑设计规划院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指导,专人负责本社区的规划工作。在查阅相关资料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规划设计的问题比较多,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村容村貌差,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村庄布局散乱、住宅风格不协调、建设档次低质量差,导致村庄建房先建后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设计单位的资质等级低和专业规划设计水平低,造成项目规划设计水平较差。
(二)强化承建方的施工组织管理
施工方的施工方案和项目管理水平影响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墙体开裂、墙面渗水等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组织项目的施工公开招标,选择实力较强、质量控制较高的信誉度较好的施工企业。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要求施工方案和工艺技术合理,现场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应严格按施工方案的内容来执行。
(三)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中标企业往往私自分包给分散的工程流动队,这些流动队大都是缺乏建筑行业资质的农民,技术水平较低,不能严格按质量标准进行施工,管理控制难度较大,对新型农村社区的住房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质量风险。同时,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资质等级较低,质量意识淡薄,责任心较差,对现场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控制能力差,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对其所负责的施工图纸、施工技术变更、技术交底、质量管控、材料控制能力较弱,这些都极易产生质量问题。因此,提升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相当关键。
(四)规范材料的质量标准和存放管理
由于建筑材料管理比较混乱,采购质量标准不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资金限制和质量意识淡薄,对采购材料的质量标准要求较低。因此也需要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合理的保管。在材料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要做好复检,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绝不能使用,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尽量制定材料的高质量标准、选择比较诚信的供应商进行规模化采购以降低成本。新农村建设更要注重节能环保,尽可能地选择新型的环保材料。
(五)注重机械设备技术性能
目前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机械设备相对比较落后,设备性能和规格较差,不能满足新社区房屋施工和检测要求。对于机械设备,没有安排专人管理,没有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保养,损坏风险比较大且大型先进的设备使用量较少。因此,机械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成本和质量。
(六)注意环境因素影响
这里指的是项目工程的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当地的人文环境,当地的农村特色、作业环境和周围环境。比如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地理条件给施工会造成困难,增加施工成本和时间;冬季严寒天气不允许施工,否则会出现质量问题。高温严寒天气施工也可能会出现人为的质量事故和生命安全。有些为赶工期采取着急赶工,一味求快,不按工序严格执行施工,也会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因此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着项目工程的质量。
(七)解决好投入资金少与资金到位不及时的问题
建设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交房直至装修住入为止,都需要不菲的资金。虽然现在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大部分的村民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支付十几万的房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拆迁原有旧的房屋虽有一定的补偿款,但是置换新房屋,几乎每家都要再支付几万至十几万的新房款。由于中标的施工企业仍要获取利润,也就有了合格基础之上的满足质量目标要求程度和资金投入互为矛盾的一面,因此需要在房屋价格和质量标准上作出综合权衡,在合理的价格基础上更要强调房屋自身的质量,否则价格就无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景全.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与发展建议[J].城乡建设,2013(1):21-22.
[2]李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1(2):21-22.
[3]陈文科,刘田喜,陈汉华,等.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与路径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5):4-14.
[4]丁聪,刘应宗.中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政策的动态博弈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6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以当地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格局。在全县大力开展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创造宜居环境,促进镇村繁荣。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危旧房改造与城镇扩容升级紧密结合原则;建设“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原则;山区乡村规划区内原址重建原则;“五保户、低保户、解困户”实行差异化补助原则。
三、建设内容
(一)建房任务。2016年我县农村安居富民工程计划建设任务900户,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投资1.08亿元。
(二)任务分解。结合实际,任务分配如下:三台镇100户,泉子街镇110户,镇45户,北庭镇120户,二工镇110户,庆阳湖乡120户,老台乡100户,大有乡120户,新地乡75户。
(三)建设要求
各乡镇、村委会把安居富民工程与危房拆除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步落实。一是各乡镇、村委会要结合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好地质勘察、整体规划设计、房屋施工图纸设计,尤其是对建设二层以上的安居房要经县质监站、安监站,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并做好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二是在抓好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工作的同时,具备条件的村庄要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三是对木质结构危房的改造,各乡镇、村委会要与设计单位及时对接,减小房屋火灾易发率,提高房屋抗震等级。四是要注意保护好景观旅游村庄等传统民居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避免大拆大建。五是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乡镇砖混结构四坡彩钢修饰屋顶,彩钢夹芯板必须采用防火岩棉型的,根据抗震设防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六是对于五保户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在乡(镇)或行政村集中修建五保户供养点。七是对于本乡镇建设的安居富民工程进行跟踪服务,对房屋建设每个环节进行造册登记,确保工程质量。八是做好危房拆除工作。对不能达到抗震标准的,经抗震鉴定为危房的要坚决拆除,异地新建的其原有住房必须及时拆除,原址重建的其原有住房一律不得用作居住。九是使用功能、单体面积不达标的历年新建房屋,增加面积和完善房屋功能后,也可统计在当年建房任务中。
(四)建设方式
1.“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坚持统一规化设计评审、统一核定价格、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优惠政策、统一入住对象。鼓励以引入产业投资或以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建设集中居住小区。按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办理规划、土地、施工图审查、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手续,严格工程款拨付程序和审批手续,遵守财经纪律,依法纳税。由项目实施乡镇具体负责实施完成“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新型社区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提倡多村整合,打破地域界限,统一规划、整体布局,集中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大型宜居社区。
2.平房建设承建方式:采取“乡村组织实施、农民自建为主”的方式。主要依靠现有农村建筑工匠和农民自建来完成。项目实施由乡镇组织当地工匠(本乡镇专业劳务服务合作社)与户主签订建设承包合同(在项目乡镇司法所审核备案),合同要明确承包方式(包工或包工包料)、建设内容,并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五)建设项目
1.新型农村住宅社区2个
(1)继续做好哈族清真寺(康丽家园)、红畦花园农民住宅小区剩余房屋的出售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作;
2.其他
(1)做好2016年特色乡镇、中心村的房屋建设工作;
(2)其它历年已建成小区,继续做好剩余房屋的出售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作;
(3)三台镇辖区农户,原则上向三台片区农民住宅小区集中。
3.农牧民平房建设点。由项目实施乡镇按照“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相对集中,就近改造,各民族嵌入式修建居住,达到标准”的原则。合理优化布局,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小村向中心村集中,分散户向规划居民点集中”,连片建设。
4.按照规划,依规原址重建及改扩建的零星散户。
四、补助政策
(一)新建平房补助
1.平原乡镇:住房每户补助1.8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二工镇头工街村集中连片建设二层楼100户年底完工入住,每户奖励3万元;集中连片建设10户以上的每户基础设施补助5000元(村镇统筹使用)。
2.山区乡村、民族贫困村(含县级)补助。住房每户补助2.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集中连片建设10户以上的每户基础设施补助5000元(村镇统筹使用)。包括庆阳湖大泉村,老台乡芦草嘴子村、二工河村、乏马塘村,二工镇十八户村、红山子村,三台镇潘家台村。
3.经民政局和残联认定的解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农村残疾人。其中五保户采取集中供养方式,争取农村福利院项目,产权归政府或集体所有;农村残疾人贫困户、解困户住房每户补助2.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低保户住房每户补助3.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
(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补助
住房每户补助1.8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基础设施不予补助。
(三)其他
1.在县城购买商品房以及2016年因商业拆迁、公益性拆迁安置的农户,不享受补助政策。
2.入住“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本村农户,必须拆除旧宅,并持有与农户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签订拆旧协议,及乡(镇)政府同意购买新居的审批证明,方可办理小区入住手续。具体按《县2011年新农村建设旧宅基地拆除补助办法》(吉县政办〔2011〕78号)执行。
3.其他,修建安居富民房屋必须先办理国土、规划部门的手续,达到安居富民建房标准的予以补助。拆除旧宅必须报县安居办,经确认后方可补助。
(四)补助对象:
1.持有本县农村户口的在册农牧民;
2.建设按照县安居办加盖审图公章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并经县、乡、村三级验收合格,资料齐全,张榜公示的新建或改扩建农牧民建房户。
(五)补助资金筹措。2016年安居富民工程总投入1.08亿元。其中农户自筹8235万元,补助资金256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945万元、自治区补助720万元、县财政补助900万元)统一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规划引领。各乡镇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备的要求,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依据村镇整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做好安居富民工程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设计”,力求建一片新房、成一片新村。
(二)资金保障。由县财政局督促设立县、乡两级安居富民工程建房补助资金专用账户,补助资金专账核算。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群众建安居房,确保政策家喻户晓。广电部门要把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宣传作为重要宣传内容,开辟专栏、专题,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建安居富民房的热情。
(四)金融支持。县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银行、村镇银行负责解决自筹建房贷款,各乡镇要主动与各金融部门对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五)项目前期。各乡镇负责做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招投标程序,投标方案于3月底前编制完成,确保4月上旬全面开工建设。
(六)严格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县安居办组织相关单位定期、不定期监督抽查验收。村理事会承担所在村安居工程监督管理,对施工中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督促整改,并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督查工作。
(七)规范档案管理。各乡镇要完善安居富民工程农户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并进一步规范农村安居房建设信息管理。
(八)强化考核验收。各乡镇于11月底全部完成建房任务。县安居办负责制定具体考核验收标准,督查室负责组织县安居办、乡镇安居办验收核实,经济办负责统筹核算制定资金拨付方案,财政局于12月底负责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安居户及所属乡镇。
六、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