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6: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安全保障管理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字:校园;网络;管理;信息;安全;保障
目前,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性的问题逐渐得到高级技工学校的关注,学校在不断的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的政策。校园网络作为高级技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完整性、保密性、可控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成为了学校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特征
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完整性,确保信息在传输以及存储的过程中可能被恶意的篡改,应该确保网络信息的正确以及有效,避免被非授权人将信息的完整性破坏;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保密性,通过密码技术对重要的信息采取保护措施或进行加密处理,避免重要信息的泄漏、丢失等,确保合法用户能够安全的使用信息;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可控性,使授权机构能够控制信息的内容以及具备监控和管理传播流向和方式的能力;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可用性,确保授权用户能够进入系统进行信息的访问,防止非授权者恶意访问系统,窃取、泄漏、破坏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防止网络病毒引发的系统瘫痪,造成服务器拒绝用户使用或被入侵者所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具有不可否认性,也可以称之为不可抵赖性,当信息传输结束以后,信息传输双方不能抵赖自身的行为,比如否认接收过对方的信息,通过信息源的证据,双方就无法对完成的操作进行抵赖,能够有效的防止发送方否认已经传输过的信息。
二、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强化学校网络安全管理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校整体的形象,还是学校发展成为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网络安全对于校园整体形象和未来发展趋势都有影响。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提高学校的整体经济效益。目前,学校的网络中储存了大量的文献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对于高级技校的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进行教学越来越依赖计算机网络,如果网络的安全出现问题,信息资源被恶意篡改、丢失、删除、破坏等,对于学校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经济以及资源损失。因此,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对于高校来说十分重要,建设校园网络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网络运行的安全问题,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严格按照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及时解决网络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校园网络能够安全、可靠、正常的运行。
三、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的现状
3.1校园网络的安全受到威胁
目前,高级技工院校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通常会配置网络防火墙系统。然而防护墙是利用静态技术只能起到防范的作用,并且防护的范围不够全面,防护的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为了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护措施,高校需要采用动态防护技术,比如入侵检测技术。如今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并且传播速度很快,一旦校园的某台计算机被病毒入侵,主机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校园的网络都会瘫痪。
3.2不重视校园网络的管理
大部分的高级技工院校对于网络管理问题,普遍是“重设备,轻管理”的理念,仅重视设备的购买,而忽视了对设备的管理。学校错误认为安装防火墙、电脑管家以及杀毒软件,就能起到信息安全防护的作用,其实信息安全还包含其他方面,安全防护设备在校园网络中虽然得到了普遍应用,然而对于软件的实践应用只能解决一部分的信息安全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安全设备安装后的管理问题,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则,使用户能够合理的使用校园网络,从而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3.3用户的校园网络安全意识不够高
高级技工学校用户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需要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对于学校来说,校园网络用户在网络信息管理和保障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用户的实践操作行为直接影响信息的安全。目前,大部分校园网络用户,进行口令的选取时,忽视自身操作的规范性,导致校园网络被恶意入侵。
四、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的实践策略
4.1完善校园网络的访问权限设置
校园网络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需要设置网络权限,通常校园网络只提供给本校师生使用,这样就能有效的减少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避免病毒通过其他途径破坏系统,从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访问权限设置能够控制用户的非法访问,检测用户登陆的服务器以及用户查看过的信息,使用户的账号能够受到监管,避免用户信息被盗用,导致信息的泄漏。
4.2重要信息及时做好备份
校园网络如果遭受到病毒的侵害,计算机系统就会受到损害,导致用户的重要信息泄漏、丢失等,造成用户的损失。因此,学校网络的数据库需要及时进行重要信息的备份,确保用户的重要信息能够通过备份系统找回,避免给用户造成不便。
4.3监控校园网络的日志
做好校园网络日志的监控工作是高级技工学校的重点工作,对于保障信息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全设备虽然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作为校园网络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安全设备性能、用途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从而更好的管理校园网络的信息。监控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对象有防火墙、检测系统、服务器等,由于防护核心思想的差异,综合使用监控设备能够有效的进行用户访问时间的跟踪,了解用户的登陆地点,登陆设备、登陆时间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学校管理和保障信息安全,了解校园网络日志的具体来源和途径,从而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4.4建立校园网络管理相关的制度
高级技工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强化用户对信息安全防护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制定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使用用户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约束自身的行为,避免由于自身错误的操作,造成校园网络信息的泄密、丢失等。由于校园网络使用的用户普遍为在校学生,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网络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此同时,校园网络使用的用户还包括教师,学校应该对教师展开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做到言传身教。通过不断提高校园网络用户的整体素质,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恶意入侵的非法用户危害校园网络的安全。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带来了方便,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了有效确保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学校需要不断的完善校园网络的访问权限设置,对重要的信息及时做好备份,监控校园网络的日志,建立校园网络管理相关的制度,从而提高校园网络用户的综合素质,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梅,甘露,张林涛.校园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保障实践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01:112-116.
[2]王平,赵仕伟,赵义平.浅谈校园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保障对策研究[J].网友世界,2014,06:5.
[3]徐喆.高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2.
关键词:教学管理系统;B/S模式;系统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01-02
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的背景和现状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对教学管理部门而言,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工作难度也增加了,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面对挑战,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启动并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相继建成校园网,搭建了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运用教学管理系统,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纳入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中。
根据系统的开发时期、使用要求、技术实现方式等差异,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是单机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功能单一落后,软件实现简单、性能差,主要用于完成某些单方面的教学管理功能。2)是采用C/S工作模式局域网管理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操作和事物处理能力,模型直观简洁,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软件功能的不停升级,二层C/S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彰显:① C/S模式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较高,因为对不同的客户端要开发不同的程序,并且应用程序的安装、修改和升级均必须在所有的客户机上走一遍;② 随着客户端对数据处理功能的要求增加,客户端的负荷越来越重,造成“胖”客户端现象,打击了系统的整体性能;③ 数据安全性不好,因为客户端程序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因此在客户端计算机上的其他程序也有途径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从而使数据库的安全性受到威胁。3)是以web技术为基础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这是随着web技术的兴起,继承发展于C/S模式的一种改进模式。该模式利用不断成熟和普及的浏览器技术,将数据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业务处理程序在应用服务器上存放和运行,这种结构不仅把客户机从沉重的负担和不断对其提高性能的要求中解放出来,也把技术维护人员从繁重的维护升级工作中解脱出来。这种三层结构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层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二层C/S体系结构的缺陷,是应用系统体系结构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成为当前教学管理系统的首选体系结构。
2 基于web技术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
我校是一所具有50年办学经验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册学生维持在8000人次左右,现有6大专业体系,高职专业12个,中专专业近20个,课程共650多门,每学期平均需制定专业教学计划25个,安排授课课时4000多节,安排任课教师300余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量较繁重,并且我校存在分校区办学模式,地理位置跨度较大,基于以上实际情况,经过对三代教学管理系统优缺点的分析,2005年,我校建成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依托该系统,实现了各校区教学信息的有效沟通,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从繁重的手工传统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把工作精力投入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已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系统所蕴藏的风险也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基于B/S的网络应用是比较成熟的,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的管理系统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但该结构在系统安全性上仍存在硬伤。相较C/S系统而言,B/S系统在客户机与数据库之间增加了一层WEB服务器,使两者不再直接连接,客户机无法直接对数据库操作,可有效地隔离用户对核心数据的危险性访问,但由于C/S的相对专用性和封闭性,整个C/S系统相对安全,而B/S的开放性,使得这种结构的系统更容易受到来自internet 上的攻击。
3 B/S工作模式下数据安全性策略分析
保证数据安全是教学管理系统正常运行和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后端数据库的动态页面生成技术,用户通过internet平台不仅可以进行静态信息浏览,而且可以进行数据库访问和数据处理,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是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策略①:抑制控制,强化系统安全设计,即在系统设计、编程和测试阶段,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堵塞漏洞,抑制风险产生。
网络安全层次:采用路由器的IP过滤功能、网关、防火墙、服务器等方式将校园网与internet相连时起到隔离作用;并将校园网划分为多个子网,有效减少网络频带压力,使大部分信息在子网范围内传输,减少信息外泄的机会,实现IP地址身份验证机制,防止持有非法IP地址的人访问本子网的资源。
服务器安全层次:
首先检查用户的合法性及身份验证,采用在网络中设一登陆验证服务器的方法;在web服务器上设计有相应的权限限制,只有合法用户才能通过网页来访问事物处理程序。
策略②:预防控制,采用基于B/S和C/S混合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各自优点,尤其在系统安全性保障方面,集成两种模式的长处,从预防角度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基于B/S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并没有将C/S系统挤出管理系统领域,相反,随着PC机硬件配置的不断提高,客户端的“肥胖”不再影响健康,而网络服务器的承载能力和网络本身的安全隐患却成了制约B/S系统结构的瓶颈,因此选择何种工作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取决于实际应用方式,即能否适应学校办学模式,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我校教学管理系统分成教学计划、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选课管理、师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模块。在上述模块中,由于学籍、成绩、教学计划、师资管理等需要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强的交互性,同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这部分子系统适合采用传统的C/S模式;而信息与学生信息查询及选课管理则具有适用范围广、安全互性要求不高等特点,这部分可采用B/S模式。
策略③:恢复控制,即在系统风险导致的损害实际发生时,必须有有效的系统修复措施。
目前,几乎所有的教学管理系统,无论基于何种工作模式,都是以数据库系统为平台,我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也是运行于SQL Server2000服务器,管理制度不完善、系统管理人员的意外操作、破坏性病毒攻击、自然灾害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数据库遭破坏,因此从数据库层面保证系统数据安全是保障系统数据安全性的根本途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系统管理员定期做好备份是保证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措施,一旦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就能利用备份数据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系统功能。
SQL Server2000支持四种备份类型,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四种备份类型的功能及其优势如表1所示:
表1 SQL Server2000数据库备份类型
对于这四种备份类型,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备份策略。我校的处理方法是:教师提交成绩单前,做一次数据库的完全备份,成绩提交期间每日进行差异备份,随时可以恢复到故障点以前的状态。因为在教师提交成绩单期间,数据库处于随时更新的状态,因此制定良好的计划和适合需求的备份策略才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同时还应选择相应的时间间隔生成事物日志备份,可把数据恢复到意外发生时的即时点。
4 结束语
目前,B/S体系结构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日益显示主导作用,但作为一名系统管理员,除了选择适合本校办校实际的管理系统之外,必须充分考虑基于该工作模式的系统能否在安全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现,这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关系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正常进行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 邵莉,梁兴建.数据库备份策略及恢复措施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
[2] 谢永红.C/S向B/S软件体系结构转变分析和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93-94.
关键词:信息异化;信息安全;安全保障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70-03
引言
在当前的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信息随着信息环境多样化的发展,变得更加的丰富与多样。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异化现象的越发明显,不仅给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带来了障碍。而且也进一步地影响了人们信息活动的安全。
“异化”(alienation)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有转让、疏远、脱离、差异和分离之意。所谓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创造的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导致信息丧失原有的内涵,甚至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支配、统治和控制人的异己力量。简单地说,信息异化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信息之间产生关系的颠倒,从而使人丢失了自身的主体性。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异化扭曲了信息的本质,直接影响了信息的合理利用,而如何客观的认识信息异化环境,准确处理信息异化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信息安全是信息异化所涉及到的最为敏感且重要的问题之一。关于信息异化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其采用的处理手段主要集中在信息导航、信息过滤控制以及信息安全保密角度三个方面。信息导航作为展示信息资源内容与结构的基本手段,以有序化的方式体现无序化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指引;网络信息过滤作为筛选信息、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通过运用一定的标准和工具,从大量的动态网络信息流中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选取相关的信息或剔除不相关信息;信息安全保密控制的核心在于融合管理、技术、执法几种手段综合加以治理,通过内部网的安全保密技术以及内部网与外部网的防火墙技术隔离技术确保内部网的安全,同时细化电子文件密集,完善身份验证、存取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机密性、防火墙技术、安全协议等手段,实现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对于信息异化中信息安全的研究大多都处于强针对性条件下的研究现状,单一的目的性导致了信息异化影响无法完全消失,信息污染无法被彻底地清除,信息安全依旧得不到完善的保障。因此,本文旨在参照目前信息异化的现状处理的不足,在分析现有的安全保障系统缺陷的条件下,提出一套系统性的安全保障模式。
一、现有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目前,国内外与信息异化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保障相关的系统结构主要为OPSEC安全保障策略和网络信息创新平台。
(一)安全保障策略(OPSEC)系统
OPSEC安全保障策略(Operation Seeurity),是美国国家安全局依照企业反竞争情报的理念设计的一套以分析信息的价值人手,针对信息的价值来确定所要采取的保护策略的安全保障系统。OPSEC的运行机制是通过鉴别和分析竞争对手想要获得的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信息,确定关键信息的危害程度,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减少威胁,同时对自身信息系统的所有过程进行检验和分析。找到直接危害信息安全的弱点并采取弥补措施,通过对自身弱点的分析,找到弥补措施的平衡点,并最终综合上述所有的环节进行研究,制定出综合应对策略嘲。
OPSEC在通过运用过程中通过全面分析信息找出存在的漏洞,通过分析这些漏洞是否值得保护而进行的筛选信息保护。OPSEC的应用偏重于针对一定信息的异化处理和安全保障,有利于在低投入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清除相关的信息污染,但降低了针对信息自身的多变性和时效性的异化分析。
(二)网络信息创新平台模式
网络信息创新平台即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之上,利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现人类信息处理扩展的技术模式。网络创新平台的着重点在于虚实与创新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模式,从提高信息技术的综合水平上加强安全保密措施。虚实与创新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模式,在于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造成信息生产者创新能力的丢失以及虚假信息扩散的现状,发展出的一种将虚实和创新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模式,通过信息的时效性、开放性等特征,将各种现实信息紧密联系,实现不同媒介信息的融合,提升信息的创新价值,在信息生产的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促使信息量逐步提升使得信息在急剧增加的同时质量下降,而提高信息技术的信息加工传递的速率以及信息的辨别处理能力。当今的技术漏洞使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成为威胁信息安全的隐患。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技术是防止信息污染发生的一项关键性技术系统,保障信息活动逐步规范化。
网络信息创新平台在理论上建立起了针对信息异化环境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通过从信息的生产源人手,进一步体现信息的本质并兼顾自身的安全保障,对信息的处理和安全保障更加规范化。但目前信息安全的发展缺乏在信息安全应用上的创新研究,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性,没有覆盖信息安全的主要方向。
二、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构建与分析
(一)核心目标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是指在信息环境下由信息安全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且相辅相成所建立的总体结构。在信息异化的环境下,信息污染将成为信息安全的首要威胁之一,因此对于信息异化的处理将成为信息安全保障的首要工作。
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能否具有可行性的关键,在于系统自身能否解决异化环境中信息污染的处理问题,以及能否适应当前所面对的各种客观的信息安全保障环境和日益加剧的安全系统漏洞。
(二)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结构构建
信息异化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关键在于将异化后的信息通过信息清理模块的初步处理,使信息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再通过安全保障模块的核心进行分析处理与安全保护模块的信息加密,防止信息受到二次异化,从而使得信息价值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
信息异化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将信息异化环境中被异化的信息提取并选择与自身安全有关联的信息进行关键词挖掘,通过对异化信息中的核心词汇进行提取用以找到合适的信息源,同时对同信息源或同类关键词汇进行合成从而形成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制定安全保障策略,最后通过设置的保密措施来对安全保障策略进行实施和成效反馈。因此,该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中应包含信息清理模块、安全保障策略模块以及自身的安全保护模块三个部分。
(四)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功能分析
1 信息清理模块
信息清理模块主要用以对信息异化环境中受到异化的信息进行初处理,其具体的实施功能为信息源选取、关键词挖掘和信息集成。
(1)信息源选取。对信息异化环境中的信息进行过滤,选取与目前对自身安全有关的信息,并确认信息的信息源。(2)关键词挖掘。通过对与自身安全相关联的信息进行语义挖掘,判断并找出信息中的核心词汇。(3)信息集成。明确信息的信息源,并将其与被挖掘出来的信息关键词进行关联分析,同时通过将信息源所发出的所有与自身目前相关的信息与挖掘LIJ的信息关键词进行匹配,找到合适的信息体进行合成。
2 安全保障模块
安全保障模块是以信息分析,策略制定和实施以及成效反馈为主要步骤来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活动。
(1)信息分析。将已经合成的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其对自身信息安全产生的威胁,并找到自身信息安全存在的漏洞。(2)策略制定。对信息威胁和发现的信息漏洞进行综合研究,制定}H相关补救策略,同时进一步加强总体性的信息安全保障。(3)策略实施。针对所制定的策略细节进行加密保护,再将加密后的策略信息进行实施和传递存储。(4)成效反馈。基于策略实施后的成效进行反馈研究,并将结果进行加密后返送至信息分析功能板块,通过对反馈的成效分析,查漏补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
3 安全保护模块
安全保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保密措施,其运行机制在于对安全保障模块中保障措施的实施和反馈进行的加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对策略的实施给予保障。
三、实验分析与验证
(一)信息清理
目前从网络销售平台中,将某手机品牌制造企业生产的E型手机选取三条相关信息:
信息1:本品牌产品本月综合关注排行有所提升;
信息2:此E型手机的总销量为近两百四十台;
信息3:此E型手机本月销量上升一个百分点。
(二)信息挖掘与集成
现分别将以上三条信息的关键词进行挖掘与集成,即如下表所示:
(三)安全保障
根据集成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本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在品牌效应促使下产品销量也正在逐步提升,因此,保障品牌的可信度以及产品的好评率是取得客户信任的关键一环。针对此现象,制定出进一步打造品牌效应,加强广告宣传力度以及实行产品促销活动,争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的提升策略。
在策略进行的同时,开展有偿回访,积极深入了解客户的内心需求,并针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产品的功能,并在产品平台的基础上研发功能更加全面的软件,进行升级下载。
(四)安全保护
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准确的客户信息。需要在客户回访中,深入了解客户购机的背景以及用途,同时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以及实行多次的效应评估和完善评价。在品牌宣传的过程中实施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并在促销活动中体现品牌诚信以及公信度,从而进一步保障策略准确的实施和虚假异化信息的有效防范。
四、结论
信息是人及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社会信息环境中,信息异化会促使人们表现出对自己创造的信息环境的不适感。针对信息异化现象的控制,需遵循信息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利他法则。因此,信息行为也必须像其他行为一样受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规范的约束。对于信息异化的控制,需努力寻找其根源,从多个角度进行控制研究,有效控制信息异化。
通过对于目前所提出的信息异化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系统性综合性的信息安全保障模式可以在信息异化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信息进行相关异化分析,并在内部和外部环境下的信息综合评价进行安全保护。但作为系统性的运作模式,各模块由于其间特性的不同,从而导致的模块之间的衔接较为简单,因而形成了信息安全保护相对较低、对于个别综合性较大的异化信息所需进行的处理力度略显不够的状况。因此,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的防范指数,促进信息异化环境下的信息安全运作系统各模块间的衔接,下一步所需研究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丹丹,孙瑞英,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原因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33(4)
[2]孙瑞英。信息异化问题的理性思考[J]情报科学,2007,25(3):340-344
[3]曾忠禄,情报制胜[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281-283
[4]俞培宁,信息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9-11
[5]张立彬,信息异化的根源及其控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3):338-343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电力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在加大对电力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我国也在电力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入,现今我国在电力信息化方面应经初具规模,在电力生产、电力销售、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在享受电力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怎样做好在信息化方面的保障工作,使其能够建立合理的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本文将就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我国在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的电力体制改革,随着这项改革的深入,企业对电力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下文将就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行阐述。
1 电力信息化安全体系简介
1.1电力信息化简介。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环节。电力信息化是指电子、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是电力工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的过程。计算机信息通信网络是电力信息化的技术,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心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其本质是加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哈和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
1.2我国电力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发电厂和变电站自动监测、控制等方面应用电力信息化,进入90年代后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发展到综合应用,由操作层面向管理层面延伸,实现管理信息化,建立各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发展从原来的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应用发展,从局部应用发展到全局应用,从单机运行发展到网络化运行,同时其它专项应用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现今,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已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信息化进一步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融合。
1.3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在网络上的电力系统的信息的安全,保障这些信息不会被非法用户登陆、查看甚至是修改,因为一旦以上这些现象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需要对合法用户提供安全、可信的信息服务。
2 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的简介
2.1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的意义。进入新时代,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像前段时间美国的“棱镜门”事件,更是加剧了民众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忧,我国现今已经建成了广发的网络的应用,我国是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大国,而非强国,来自于网络上的攻击威胁着我国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的安全,而电力行业是一个国家基础行业,更应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抵御来自于网络方面攻击,提高电力信息化方面抗风险能力。
2.2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对于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但是在电力信心化安全保障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1)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由于信息安全是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且无法定义的弊端,造成企业单位及个人对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不足,同时由于对于信息安全形式认识方面的不足造成很对的人对于信息安全方面的忽视。(2)没有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在信息安全方面各个单位及个人没有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到实处,仅仅在上级领导及上级单位检查时应付为主。(3)对于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工作在信息安全运作机制不完善。(4)各地对于信息保障工作的完成度不同,由于电力企业的办公地理位置分散,因此在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需要投入的人力巨大,而且由于各地对于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体系管理缺乏一定的经验以及相应的规范,因此,在信息化建假设维护方面各地进度不一,落后的地方的信息化安全方面的建设将会成为整体建设方面的短板。(5)由于在电力信息化安全方面的经验不足,造成在设计相关的系统安全方面时经验不足,设计方案漏洞较多。
2.3电力信息化建设面临威胁。现今网络中面临多方面威胁,而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有病毒木马、非法篡改信息、信息泄露、服务瘫痪等方面威胁。
3 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3.1加紧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策略是电力系统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步骤,也是电力系统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电力系统最主要的管理文件就是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策略明确规定需要保护什么,为什么需要保护和由谁进行保护;没有合理信息安全策略,再好的信息安全专家和安全工具也没有价值。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策略可以反映出电力系统对现实安全威胁和未来安全风险的预期,也可反映出组织内部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安全风险认识与应对。
3.2加强对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管理。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1)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虽然相关的机构建立起来了但是并未发挥相应的作用。(2)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认知不够,并未树立起全员信息安全意识,(3)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划分不明,没有建立起风险管理控制机制等。
应当建立起定期的巡检制度,每个月进行排查,提交月报,同时需要对员工加强关于电力信息化安全方面的讲座,将电力信息化安全缺失造成的危害对员工进行详细的接收,提高员工对于电力信息化安全的认识,做好相关的安全工作。
3.3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
通过建立统一IDE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方式来对登陆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同时需要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措施,应使用加解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码等手段进行保护。但现今电力企业中的通信过程都未采取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同时需要建立起对于病毒、攻击等的防范措施。加强对于信息化安全的保障。
结语
电力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电力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高效地运行。
关键词:电力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防护 安全域 分级分域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00-02
电力公司的安全防护体系根据省、市、县安全防护不同层面防护要求各有侧重、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根据各信息系统重要程度设计安全防护体系“三横四纵”的总体架,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1 信息安全防护策略设计目标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运维3个方面,在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具体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就能为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纵深防御体系。
安全管理的建设目标:
确定安全组织和责任划分,确定安全策略,确定信息资产分类和分级。
实现安全变更管理、安全补丁管理、安全备份管理、应急响应计划、业务持续性计划、安全核心流程。
安全培训与教育、安全控制要求:
对信息资产进行风险评估,达到ISO27001管理标准。
安全技术的建设目标:
根据业务需求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安全边界进行防护。
实现安全系统强化功能、建立网络和主机入侵检测机制、实现高危数据加密传输、关键系统的日志审计、建立病毒防范体系、建立身份认证体系、访问控制体系、远程访问安全机制。
建立数据安全存储体系、时间同步机制、集中安全审计体系、安全事件管理平台。
安全运维的建设目标:
建立定期风险评估机制。
定期对日志进行审计、定期进行渗透测试。
完善安全信息上报机制、定期对安全策略和标准进行评估和修订。
显示安全的运维外包。
2 电力信息安全建设体系内容
电力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采用了“三横四纵”的总体架构,即横向上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应用层、技术层、管理层;技术层次中纵向又分为4种主要体系,即以基础安全服务设施、数据安全保护、网络接入保护、平台安全管理为支柱,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基础,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业务应用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一是应用层。这是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对象。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提供给用户好用、易用、够用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业务需求,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的核心就是应用系统及其数据。
二是技术层。这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主要体系。目前包括技术支撑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安全服务体系。这4种体系已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立,应该说已经覆盖了技术上的所有方面。
三是管理层。包括等级保护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通常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也需要完善的管理才能保证技术发挥最大的效能。
3 信息安全防护设计
电力系统是一个由内网、外网两种网络域构成的庞大信息系统。各个网络域执行着不同的服务内容:内网是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办公自动化环境,外网担负着与公众间信息沟通的责任。
如此复杂的应用环境给系统带来了大量潜在的安全隐患:黑客利用外网或专网攻击内部网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泄露、网页遭篡改、伪造身份进入系统、操作系统漏洞、病毒等。这些安全隐患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的安全技术就能得到解决,必须在电力信息系统整体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构筑一个完整的安全服务体系。
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有组织地实现上述安全需求,我们提出的安全保障平台由基础安全服务设施、数据安全保护、网络接入保护、平台安全管理组成。
(1)基础安全服务设施。
基础安全服务设施防护设计主要包括部署平台的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基础环境安全保护(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VPN)。
(2)数据安全保护。
数据安全保护方案是为部署在电力信息系统提供数据传输、数据访问和数据存储备份恢复的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分为4类:应用保护、数据传输交换保护、数据备份与恢复设计。
(3)网络接入保护。
统一管理集中建设互联网接入点,实现电力各部门互联网的安全接入和可管可控可剥离;各部门在统一的安全技术体系下,根据各自信息下发指令信息包括针对省级安全等级,建设、升级、完善安全系统;依托平台建设省级安全接入机制,实现与接入统一监控、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
(4)平台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体系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等级保护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运维管理、系统运维管理。
4 结语
该课题对电力公司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和防护设计进行研究,电力信息化安全服务平台也基于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需求设计安全防护体系,面向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提供安全保障,为各级信息化安全管理对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和提供安全保障支撑。
参考文献
[1] 高鹏,范杰,郭骞.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督查策略研究[C]//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2012.
[2] 余勇,林为民,俞钢.电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C]//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电力和能源分会场论文集.2004.
[3] 陈秋园.浅谈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J].科技资讯,2011(14):147.
关键词:数字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课题,有技术因素、制度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意识的薄弱给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又需要信息安全技术的更进一层;运用相应的法规、制度去规范日常的管理工作,这些要素构成了数字档案馆的“硬环境”;而数字档案馆的“软环境”则是指对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这表现在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数字档案安全问题需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档案安全管理,但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障碍,不容忽视。
一、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意识问题
目前,档案从业人员信息安全保障意识还很淡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这一重大问题,广大公众知之甚少,毫无感觉。他们在频繁的使用、查找数字档案信息的同时却没有明显的感受到那些现在存在的数字档案信息可能会消失。即便是档案管理人员也缺乏安全管理意识。没有主动的探讨或者进行研究。档案从业人员保障意识的缺乏,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都缺乏坚实的基础。
2.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在技术层面面临许多问题。一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一些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问题。另一方面,信息技发展又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问题,又需要信息安全技术的更进一展。数字签名、数字水印等,是常见的数字档案信息的识别和鉴别采用的技术,每一种都各有优缺点,选用一种还是几种,多种技术的互相配套机制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3.制度问题
目前在我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数字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比较落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档案部门大多都制定了档案信息管理制度,但有些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定,互相抄袭的多,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用系统制定的少,致使执行起来困难,制度与管理工作脱节。
4.管理问题
首先是数字档案安全管理的水平比较落后,虽然数字档息安全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开展,但是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自身研发的管理与分析工具。其次是日常操作不够规范,一是岗位、职责范围划明确,业务操作权限混乱,有越岗、代岗现象。二是操作人员擅自修改计算机软设置,在计算机上安装、使用与业务无关的软件,容易造成操作系统、业务程序痪。三是重要业务系统的计算机密码未定期更换或设置过于简单,使得非操作人易进入应用系统,随意操作计算机,容易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有的重要业务系位的操作人员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存在“有什么问题由网络管理员管”的依赖没有充分认识到不规范操作所产生的严重危害,容易违规操作。
5.人才问题
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人是第一要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保障的建立要一批既熟悉计算机知识又熟悉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档案部门很难遇到这样的人才。此外,档案专业人才严重外流,现有档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知旧,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在挖掘本部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人才方面的工作不到位,没有进行有效、专业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投入,档案关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相应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制约着数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此外,在实际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的观念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二、保障信息档案安全的应对策略
如何确保信息档案安全,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极其关键的问题。针对以上各层次的安全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保护数字档案的安全策略。
1.法律与制度支持策略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是一个庞大的复杂过程,如果没有配套的法律和制度,就不可能构造出一个完善、可行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安全实际是人的计划、策略和实施,数字档案安全不能完全由计算机系统独立承担安全保障的任务,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根据档案部门的实际情况,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档案部门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所有用户、系统管理员以及其他成员,保证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运行。
2.提高技术保障的科技含量
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保障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实现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保障技术研发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装备技术之间的互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采用几种成熟可靠的安全技术,重视产品安全可靠。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等安全技术,使用安全技术只是一部分内容,得到一个真正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环境。
3.加强职业道德及安全意识教育的策略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让他们认识到保存管理档案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办事,认识到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另外,通过进行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其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技术水平,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保证电子档案真实性、安全性。
4.不定期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策略
开展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培训是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大部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是由人为差错造成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而且人还会受到自身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受到技术熟练程度、责任心和道德品质等素质方面的影响。不定期对人员进行安全策略及安全技术的简单培训,尤其是安全策略进行修改或面临新的安全风险,以加强安全策略的有效程度。
5.人才支持策略
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人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造成的影响。安全漏洞、恶意者可乘之机的机会就越少。因此,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人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造成的影响。
三、结语
数字档案安全工作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加强管理的过程,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
再好的安全产品,如果没有良好的安全策略和管理手段,档案的安全同样是难以实现的。数字档案安全必须是建立在技术、组织和制度的落实等方面,提高档案相关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加强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的知识水平、提供必要的安全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数字档案安全问题需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艇.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5~147.
[2]殷肖川,刘志宏,姬伟锋,万映辉.网络编程与开发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72~259.
[3]吕榜珍.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措施[J].云南档案,2007(1)
[4]赵红霞.浅议档案管理中安全工作[J].青海国土经略.2008 (3)
[5]范园园.浅议档案风险及安全管理[J].兰台世界.2009 (12)
港口信息安全保障应贯穿在港口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港口信息安全保障的工作者应针对港口信息系统的发展特点,通过对港口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港口信息安全保障要求,确保港口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或可接受的程度。港口信息化发展重点主要在于对外的数据交换和服务。港口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港口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系统外部的威胁。为最大化控制该风险,港口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者应在信息安全保障策略体系的指导下,设计并实现港口信息安全评价体系架构或模型,港口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的制定应反映港口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及其目标的理解,其制定和贯彻执行对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起着纲领性指导作用。港口信息安全评价体系应选用一种折中的机制,在有限资源前提下实现最优选择。防范不足会造成直接的损失,防范过多又会造成间接的损失,在解决或预防安全问题时,要从经济、技术、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上做出权衡和取舍。从现代港口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其工作层面无外乎对港口信息安全保障的战略管理、常态监管和应急响应。战略管理体现其信息安全战略的先进性,表现在港口企业对信息安全战略规划的制定情况、港口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战略地位和港口企业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资金保障力度等。这些评价能反映港口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预见港口企业信息安全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常态监管主要指港口信息安全战略的具体执行情况,包括基于对港口业务风险的认识,建立、实施、操作、监视、复查、维护和改进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具体表现为计划活动、目标与原则、人员与责任、过程与方法、资源等诸多要素的集合。应急响应主要包括在一些紧急、无预测的危机下,快速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度过危机以减少损失或者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现代港口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为了让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全面、综合,力争每个门类的指标定量、定性相结合,笔者选用了工作层面、保障要素、指标类型作为现代港口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框架的3个维度。
3评价指标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第一维度、第二维度、第三维度逐个相交的方式,对各评价点进行分解,可以设计出适应现代港口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让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可操作,笔者在对上海港、黄骅港等大中型港口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分析,设计出一套普适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能够较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港口信息安全工作水平,供港口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者参考。
4结语
1)信息安全评价体系对于现代港口评价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完备性,最大化降低、控制信息安全风险,减少技术故障、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对业务带来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以现代港口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研究对象,遵循科学全面、简单可操作、向导性原则,从工作层面、保障要素、指标类型出发,设计了一套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结合国家对港口企业信息安全的相关要求,分析出56个具体指标,提出了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和计算方法,可为港口企业信息安全自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行政机关;安全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08
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和电脑科技的发展,各政府机关都已建立起计算机网络,并通过联网技术在工作中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这对于各个行政机关加强部门管理,并实现监督所属管辖范围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具有相当的帮助。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信息往往会面临许多安全方面的问题。
行政机关的所使用的网络信息系统通常是需要联网使用的,通过该系统建立的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信息的交流、传递、管理以及其他业务的办理等多种服务。同时该系统的内部数据库还可以对网络资源或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和,并为相关的行政部门提供服务,以有助于其开展网络视频会议或实现审批流程的顺利进行,等等。因而成为了各部门工作开展的必备手段并有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
由于各行政机关的数据档案等往往具有不对外公开的性质,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在满足各部门的工作需求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易操作性以及高度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而实际上网络信息在传递和管理时往往会面临许多不安全的问题如黑客和恶意软件的攻击等,因此应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予以高度保障。
1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各个要素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体系比较复杂,且其各个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容易导致兼容性方面出现问题。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根据互联网模型的开放系统将网络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划分为七层,以保证各种网络信息都能在与其相适的结构层次上展开互动和交流。以下将根据这些层次结构的规划,对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各个要素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
1.1系统方面的安全要素
系统方面的安全要素指的是除硬件之外的软件系统环境。其安全性集中地体现为总部服务器及其下属终端系统的网络操作安全。其有效性主要在于操作系统内部所存在的缺陷及其对于安全方面所进行的配置、用户在机制进行操作和管理时的认证或访问身份方面的安全保障以及针对系统方面的各种攻击所展开的防御等等。
1.2网络方面的安全要素
网络方面的安全要素主要是指在进行信息传递和互动时的安全保障措施。它主要体现为保障网络传输时的信息完整和内容隐私;保证信息资源、网络系统以及访问者的身份认证等方面的机制控制安全;保障系统及其硬件设备对于恶意攻击的检测和预防等方面的安全以及域名解析系统的安全性等等。
1.3管理和应用方面的安全要素
网络信息在管理和应用方面的安全要素是指在对网络数据库和信息应用软件的安全性进行考虑的基础上,对包括网络设备的技术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机构人员的安全组织培训、网络信息应用平台、web服务器、电子邮件系统、网络信息系统、以及来自于病毒软件的威胁等方面展开的安全保障措施。
1.4物理方面的安全要素
物理方面的安全要素主要有网络设备、通信线路以及相应的环境安全保障等等。其中主要是指设备的互动链接所遵守的物理协议标准、网络信息的传输线路与通信线路的安全性、软、硬件设备所具有的抗干扰性、设备运行时的空气温湿度及清洁度等方面的网络环境条件和电源方面的安全保障和备用等要素。
2网络安全模型及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
2.1网络安全模型
想要更好地保障行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就应该建立起人员、技术和管理三者合一的全面的网络安全模型,从而对行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证。
其中人员是决定所建设的网络信息安全模型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工作人员既是对技术进行安全操作的主体,又是开展安全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其中,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安全有效性得以保障的重要影响因素。
技术则是指网络信息互动时所使用的服务和设备方面的支持以及其他所需要的技能和工具,它是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保证。而管理是指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流程进行策划和组织等方面。工作人员对行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决策判断也是影响安全保障有效性的关键。
此外,由于行政机关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需要时常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因此在建构网络安全模型时要按照“防护、检测、发现、改善和防护”的循环策略开展相关的工作。
2.2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
(1)系统安全保障策略。通过采用性能稳定的Linux这样的多方网络操作系统来奠定服务器运行的环境基础,以严格控制权限并验证身份的方式来实现安全保障,同时对用户登陆、资料审计以及文件签名等环节进行控制以检测并维护系统安全,并经常升级系统、补齐漏洞以保障系统安全的恢复,此外还可对用户进行系统操作的权限进行定时更新。(2)网络安全保障策略。通过采用服务器、防火墙、访问控制列表、防病毒软件和扫描器等安全措施来保障网络安全,并利用网络三层交换机对不同的网络服务需求进行划分,对所划分的网段主机及其子网的检测节点用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扫描,再制定出的相应的安全策略并做出相应的分析、执行和改善,以此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3)管理和应用安全保障策略。通过控制访问权限并时常更新、验证身份并对访问组件进行加密的方式来实现安全保障,同时经常检测应用程序日志和散列的文件签名并建立起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组织规则和标准,事件发生后要及时通知使用者,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备份的措施来实现数据恢复,制定出紧急响应预案并统计违规操作行为,时常更新或调整网络安全的组织流程,并培训工作者的相关技能。(4)物理安全保障策略。通过消防、环境隔离门禁、温湿度控制以及设备保护等系统的采用实现物理安全保障,同时配备相应装置进行探测和感应,通过监控中心的自动响应设备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自动保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正确处理,定时检测网络安全设备并对其软、硬件进行修复或更换,若有必要可硬更换新设备。(5)重视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安全作用。对于行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除了上述安全保障措施以外,还应重视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安全作用。这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因为上述各方面的要素无法排除工作人员的参与。具体说来,发挥人员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有关部门的领导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予以高度重视。其次在于相关工作人员应有意识地增加信息安全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再次是网络技术人员要经常对设备进行巡检并定期维护并修正相应的安全策略。最后管理人员还应对员工的安全问题进行定期检查。
3结论
综上所述,对行政机关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实施保障需要调动许多方面的安全因素,从而展开全面细致的系统维护,这就要求有关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在实际操作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现人员、技术和管理三位一体的安全系统,以更好地保障行政机关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胡世昌.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0).
[2]王薪凯,姚衡,王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J].硅谷,2011(04).
[3]赵庆祥,刘自强,金勇杰.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探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08).
一、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档案安全体系按组织活动分成方向、使命、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安排、程序、规定等形式。这些形式的活动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具有有序结构的多层次结构体系。这些不同的计划形式在组织管理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它对应着不同的管理层次,由此决定了战略的基本内容、目的、原则和要求。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基本符合顶层设计,前段控制、全程管理、后段监督的理论,是从国家层面的管理上掌控和引导档案的重要思想。对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标志着我国档案走上了顶层设计、规划和集中控制的轨道。
前端控制是安全预防性保障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采取一切安全保障活动之前的设计、规范、要求和准备,是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基础对未来工作的预测、指导和计划,以便于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应用于今后的安全保障活动中。前段控制思想具体到安全保障活动中是:档案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的建设与应用;为开展安全保障活动而制定的计划方案、普查活动,人员配置合理和技术力量的前期储备、设备的选择和环境的控制、整个预防性安全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为妥善保管档案而选择的装具、包装等,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等。因此,通过前端控制,可以增加档案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抵抗性,提高保管与维护的相对稳定性,延长档案文献遗产的寿命。为了保存好未来的档案,进行前端控制是必要的。
全程管理是伴随着档案的生命周期而开展的一切安全保障管理活动。如温湿度监控、八防、载体材料的处理和信息的保护、安全保障方案的调整;档案的接收、信息检查、档案的安全利用制度、档案安全等级的划分、安全设备的正常维护、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技术的培训等等。
后期监督包括安全保障活动的评估、人员技术水平的评估、财政结算、开展安全保障活动后的总结报告、制度、规范或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性的开展安全保障活动的经验、方法或模式。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是一种管理和技术的集成,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的活动,需要长期的完善、积累和总结。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将致力于消除危害保护档案的各种因子,确保有利条件的实施。例如环境的控制,大到档案存放地大气环境的监察,小到电子文件存储硬件、软件环境的控制,档案利用与档案保存之间的矛盾,档案管理(保管)的细节问题,信息数字化的利用,国家统一控制与管理问题等等。尤其是珍贵档案,还面临抢救与保护、数字化拷贝、信息利用等问题。档案安全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
二、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动态响应模型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各要素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业务上的联系。在不同等级层面上,可以使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在维护档案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体系运行效率。具体模型见图2。
该模型的内涵如下:
档案安全保障动态响应模型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理论层、监控层、措施层、评估层。这四个层次分别代表安全保障动态响应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职责与功能各不相同。
理论层的内容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理论研究,理论发展和理论延伸,其中理论发展和理论延伸依据的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动态发展的跟踪和先进经验的吸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理论层面的另一相关工作是政策法规与档案安全保障标准的制定。政策法规、制度与标准贯穿于整个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始终,是实施安全工作的基础。
监控层的内容包括风险预测与监督。这一层面是为了保证理论层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监督与控制,保证技术与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并尽量规避。
措施层的内容包括分析问题、制定策略、实施安全保障措施、记录过程四项工作。这一层次是针对潜在风险和已出现的风险或不安定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尽最大可能规避风险,排除不安全因素,对档案进行及时抢救与保护。其中,第一项工作是问题诊断,对发生的问题或事故进行分析归类,确定其性质,预测抢救结果;第二项工作是制定策略,在充分了解问题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解决或抢救方案;第三项工作是实施安全保障措施,按照制定好的策略快速有效地开展安全保障工作,同时要注意各种突况,对策略进行修改,第四项工作是记录过程,对开展安全保障活动的整个过程从问题的分析开始进行详细登记备案,这样做既可以使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也可以为今后的问题分析提供历史依据。
评估层的内容主要为质量评估。这一环节主要对措施层中各项工作及其结果进行质量评估考核,同时也兼顾其他层面工作的质量评估。
三、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组织形式
档案安全保障的实施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需要明确责任、义务、权利,统一协调,完成管理目标。安全体系组织形式如图3。
该模型的内涵解释如下:
1.左边三角形内涵:以技术为基石,以人为本,以制度为约束,以目标为衡量尺度,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新理念。
2.右边三角形内涵:安全总监(行政领导+专家)处于三角形的顶部,既是安全目标的制定者,又是安全体系的决策中心和第一负责人,同时也代表着安全管理的最高目标―全程安全无事故;基层操作人员位于底部,代表广泛的保护工作者,是安全保障体系最直接的实施者和操作者。中间各层承担安全保障工作的指挥和监督职能,负责安全信息的上传下达,是各分项安全目标和职责的承担者、责任者。
3.左边箭头内涵: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具体是将总安全目标细分到各个部门,自上而下落实各项责任:最高责任者的决策指导协调责任;分管领导的组织实施和直接指挥责任,安全部门的监督考核责任;各司、处、科的安排、检查,落实责任;安全检查者的现场监护责任;分管领导的现场指挥和现场安全第一责任;现场操作保护人员的个体防范和自主防护责任。同时,自上而下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的过程,也是一个压力传递的过程,保证每个层次有任务,人人头上有压力,促进安全工作自上而下齐抓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