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6: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畜牧业前景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畜牧业;养殖;科技;生产
平关镇地处贵州盘县西部,与云南省富源县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土地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其中宜林、宜牧地面积为8771亩,具有丰富的农作物桔杆及块根,块茎类饲料,平关镇海拨2060米,年平均气温为14.3摄氏度,气候温和湿润,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平关镇畜牧业基本情况
平关镇现养殖业主要从家庭养殖为主,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以“养鸡为吃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习惯。在生产方式上不能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没有形成生产方式专业化。生产者没有先进的养殖技术,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进品种改良,疾病的防治及饲养管理。这就使得生产成本较高,饲养饲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没能争取用尽可能少的饲料,得到尽可能多的肉、奶、蛋高效益的发展畜牧业生产。
养牛以役用、多种牲畜深坑圈混养,全牧饲养为主,在繁殖配种上以野交乱配为目的,不能改变衰老死亡自然淘汰为适龄育肥屠宰肉食或出售。养猪养肥肉型一至二年的大猪,采用“呆架子”方式进行养殖,采用单一饲料饲养。对羊群不采取优胜劣汰方式,对繁殖母羊不加以合理的饲养管理,对春产羊羔在放牧的基础上不补饲精料,强化肥育使之不能当年出栏。不定期给羊群进行预防注射和投药驱虫。在养鸡上专养老品种本地鸡“长寿鸡”,粮食囫囵撒养,不能定期采取预防措施。
二、平关镇畜牧业存在问题
由于平关镇大部分行政村都远离城镇,造成人们生活文化素质的落后,信息不灵、人口增长过速、土地贫脊、栽培、养殖、管理技术落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现实条件下,畜牧养殖必然走向恶性循环。农户把各种家畜深坑圈混养,牛、羊用全放牧、干粗料饲喂,猪以肥肉型、吊架子后催肥为主,这样生产成本相对提高,造成养猪不挣钱,养牛为耕田的意识;各种秸杆内、藤薯类饲料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饲养水平较低,以传统的养殖方法为主,要在科技推广上下功夫,积极认真地推广“四良、四改”三提高。各种淘汰的种猪育肥后都是卖给屠户,进入市场,大部分效益被别人拿走。信息不畅,生产产品不与市场接轨,经济效益差。
三、平关镇畜牧养殖前景分析
虽然平关镇在养殖上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但仍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其表现为:政策优势。我县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市场优势。平关镇与云南接壤,平关镇农村养生猪的市场占有率只占35%左右,65%的市场被川猪、云南大河的新品种猪所代替,应通过结构调整,挖掘潜力,提高我镇畜牧业的发展。我镇拥有占年产30万吨的大型煤焦化厂和洗煤厂等各种货场,需求量大,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对外可向云南省出境。资源优势。我镇剩余劳动力多,为发展养殖业提供情了稳定的人力资源,市场竟争优势比较明显。平关镇是农业大镇,具有充足的秸杆、块根、块茎类饲料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四、平关镇畜牧业发展对策
按照盘县提出的把建成贵州省畜牧大县要求,实现年存栏大牲畜35万头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的战略目标,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采用政策优势、资金扶持、技术指导、行政服务等措施,加快我镇畜牧业的发展。
1、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品种改良。
平关镇现具有种牛品改点到为3个,年平均配种新品种黄牛350头左右、猪品改点7个,存栏能繁母猪1049头,年配种率达96%左右、羊品改点4个。我镇现引进新品种,种羊200只、能繁母羊3200只,现配种率达87%左右,现有规模养殖场7个。当前要重视对各场带头人和当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着力在推广科学适用技术,指导农户搞畜圈改造,科学饲养、人工管理、防疫等工作上下功夫,让当地农民能掌握对品种的鉴定,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的操作,劣种淘汰等常规技术的运用,使农户真正学到并能规范应用科学养畜配套技术。
2、建立专门从事防疫工作队伍。根据盘党发[2003]28号文件精神,在全县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名村级畜兽医人员,专门从事本村的治疗、疫病防治、统计、疫情监测等工作事项。这样一来,既充实了平关镇村风防疫队伍,又使畜牧部门与村一可以随时联系,便于掌握各村畜禽发展动态,有利于制定有效可行的畜牧发展规划。
3、改变深坑湿圈饲养为“畜、沼、厕”三结合建干平圈饲养。改变一至二年杀大猪为养七、八月杀“小猪”。
平关镇只有畜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才能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将畜牧业打造成为实现全镇人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畜牧业区域布局与调整目标[J]. 肉品卫生. 2003(06)
[2] 方琳.乡镇如何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工作[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06)
[3] 杜学勇,刘朝旭.河南畜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10)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
论藏羌文化与阿坝州“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布局
大九寨国际旅游精品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提升阿坝州文化旅游业及其产品转化策略
松潘县新农村建设思考
浅议黑水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适应市场需求加强“阿单九号”营销
沙棘在阿坝州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与产业化开发思路
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藏区质监特色
浅析GIS在阿坝州的应用前景与构想
浅析动物免疫失败的因素
阿坝州高载能工业技术创新的思考
阿坝州发展肉鹿养殖业的建议
浅析金川县飞蝗及其防治措施
羌绣文化产业发展探讨
关于提高岷江柏、滇柏容器育苗技术及降低容器育苗成本的探讨
对阿坝州特色水果发展的思考
阿坝州高原金针菇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精解
侍俊同志在阿坝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肖友才同志在阿坝州科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杨登云同志在阿坝州科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对阿坝州知识产权工作的思考
对阿坝州“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及完善过程的思考
英美两国政府采购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阿坝州汶川特大地震林业损失及灾后重建措施
浅谈地震灾后汶川县生态恢复对策
论灾区恢复重建藏羌美好新家园的辩证持久战
浅析若尔盖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粉尘污染及治理浅析
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依靠科技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金川县建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可行性研究
中高海拔山区芹菜栽培技术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技术及病虫防治简介
科研新成果优质青稞新品种“阿青6号”
阿坝州委州政府召开2007、2008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浅谈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发展
引进国外智力促进科技创新
阿坝州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重视农机安全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从市场变化趋势看小金县农业结构调整
金川农村移民多渠道生产安置初探
人畜共患炭疽病的防控与对策
爬山虎治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表及裸岩前景分析
浅谈川西北高原玉米育种的现状及对发展的思考
阿坝州发展土鸡生态养殖产业的设想
小金县退耕还林之我见
阿坝州山野菜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红原县草原、草地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辐射松优良种源及优树选择初报
甜樱桃在小金的表现情况及发展分析
强化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怎样让学生学好钳工技术
浅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辅导
济发展的作用与前景分析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从发展趋势来看,由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的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欧美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都高达60%~80%,我国河南、四川、山东等农业大省,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分别达到45%、57%、45%以上,畜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抉择。现阶段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严重制约影响了种植业生产。种植业一般意义的增产难以使农民大幅增收。而较之靠天收的种植业,畜牧业对自然的依赖度较低,受气候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小,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2.畜牧业是加快两个转移,推进“三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实施“两个转移”是当前各级政府解决农民增收难、城乡发展差距大等农村诸多问题,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欧美国家,50%以上的农民从事畜牧业,50%以上的耕地服务于畜牧业。一方面畜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大规模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据测算,畜牧业每实现1亿元产值可以吸纳转移2000个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每实现1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以创造10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10万人。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用地难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而土地流转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两者相得益彰。在钟祥彭墩村通过土地流转2000多亩,大力发展养殖、种植、蔬菜三大特色板块,就地转移劳动力120人,辐射带动1500人从事肉鸭养殖。在其蛋鸡二分场,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与公司合股经营,并按照6∶3∶1比例实行年度分红,即公司60%,农民30%,村集体10%,实现企业、个人、集体三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3.畜牧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发展畜牧业既消化了剩余的粮食和农作物秸秆,经过过腹还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实现种植养殖和谐互补,促进低碳、高效、循环农业发展,还可以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沼气建设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目前荆门在全市探索并重点推广“金旭”“仙羽”“高阳”“齐笙”四种生态循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市已建成生物有机肥厂10多家,年可转化畜禽粪污60多万吨。大型规模养殖场通过建设沼气池、猪(禽)渔配套、种养结合等途径,转化利用粪污达9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在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疫病和市场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大风险。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各类动物疫病时有发生,而且呈现老病不断变异、新病难防难治的趋势,疫病的流行与暴发使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同时畜禽市场波动越来越剧烈和频繁,市场的变化莫测、大起大落让养殖户无法把握。
2.加工与安全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大软肋。现有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乏力。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畜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作用亟待加强。同时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隐忧,养殖户兽药残留和违规使用添加剂等行为尚未完全消除。
3.土地和资金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大难点。规模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目前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土地调整难,调整后的土地定性难。另一方面养殖融资难。对金融机构来说,“家有万贯、带毛不算”,这意味着养殖户的主要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出现。而固定资产方面,养殖业的厂房多为简单的框架结构,价值较低且土地等生产资料多为租赁所得,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这些因素使得养殖户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制约了畜牧业贷款满足率的提升。
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
当前,畜牧业要突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两大抓手,实施组织、科技、金融三大创新,使畜牧业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1.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设设施畜牧业。设施畜牧业是采用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它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具活力的现代新农业。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生猪、家禽规模化养殖率普遍达到80%以上,为设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荆门五三陈湾公司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全部采用全自动化的温控设施,节约电能1/3以上;采用全自动料设施,10万头生猪仅需40人就能正常运转;健全的排污设施将沼液自动喷灌到周边的万亩桃园。设施畜牧业让现代畜牧业发展迈上了快车道。
2.加快推进循环利用,培育生态畜牧业。如何突破农业资源要素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的“双重约束”?惟一出路,就是加快农业生态治理,发展循环农业。畜牧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农田因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有机质含量过低;另一方面,畜禽养殖场粪尿是生产优质有机肥的最佳原料,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种植养殖和谐互补,促进低碳、高效、循环农业发展。以发展生态养殖为方向,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地点,把养殖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大力推广猪-沼-渔、猪-渔-鸭、稻-鸭、种草养畜、秸秆过腹还田等多种立体养殖模式,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渔业等产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探索在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修建大型沼气池,集中供气、发电以及建设有机肥厂等路子,着力解决农村及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最大限度降低养殖业污染。
3.努力提高精深加工,发展高效畜牧业。加工企业一头向农户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跨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京山县神地公司,通过将一枚蛋“吃干榨尽”,附加值提高了5~8倍。其通过蛋清提取的溶菌酶,一吨能卖650多万元,被誉为鸡蛋中的“软黄金”。在该公司的带动下,京山县蛋鸡规模养殖达到1400多万只,养殖户户均纯收入5万多元以上,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打造优势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畜产品品质,开拓国内外市场。
4.坚持科技兴牧,打造智慧畜牧业。畜禽养殖场已经从过去低成本“窝棚式”养殖,蜕变成为具有科技化、设施化、自动化的现代化养殖企业。要针对农民生产需求,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联系点、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大良种选育、标准化养殖和疫病防控等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快破解养殖污染等发展难题。
关键词 畜牧业;限制因素;对策;哈萨克斯坦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81-03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Production
LI Hong-bo YAN Xiang-min DU Wei ZHOU Zhen-yong ZHANG Jin-shan YUAN Li-xing ZHANG Yang *
(Institute of Livestock,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s,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analyzed the reason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recent years,and proposed the potential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Key words livestock husbandry;restrict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Kazakhstan
1 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Republic of Kazakhstan),简称哈萨克斯坦,国名取自其最大民族哈萨克族,人口1 716万人(2014年1月)。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万km2,其中土地面积2.70亿hm2,内陆水域面积为252万hm2,境内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全国有农牧业用地2.1亿hm2,人均约12 hm2(有的州高达18 hm2)。其中,耕地有2 403.5万hm2,人均1.5 hm2,按农业劳动力计,每个劳动力约负担11 hm2耕地,具有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2 哈萨克斯坦农业
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耕作传统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种植业以粮食、棉花为主,其产值达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9.1%。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为50.6%。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
哈萨克斯坦大量出口粮食,且近年来出口持续增加。2011年粮食产量增加1倍,出口量超过50%。2011年,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7%,畜牧业产值同比减少0.7%,农业生产总值增长26.7%。
3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
3.1 独立前畜牧业非常发达
哈萨克斯坦历来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畜牧业非常发达。良好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孕育了辽阔的草原,再加上充足的日照,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和皮、毛、奶等产品,在中亚诸国中畜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3.2 独立后畜牧业严重倒退
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在经济整体下滑的趋势下,畜牧业也遭受了重创,出现倒退现象。近年来,哈萨克畜牧业存栏量大大减少、产量降低、技术落后等问题突出。
1990―1998年,哈萨克斯坦各种牲畜存栏量减少,除了马和骆驼外,其他牲畜1998年的存栏量比1990年减少了一半以上。虽然在1999年后,逐渐呈现出恢复的趋势,但与1990年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底,大牲畜(主要指牛)的存栏量为569.0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41.7%;羊的存栏量为1 763.3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50.6%;猪的存栏量为103.2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68.0%;家禽的存栏量为3 350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44.1%。与1990年的存栏量相比,马和骆驼存栏量增加了3.7%、15.2%。
1990―2000年,哈萨克斯坦的肉产量降低了60.1%,蛋产量降低了59.6%,奶产量降低了33.9%,毛产量降低了78.8%,皮产量降低了92.9%。2001年,肉、蛋、奶的产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毛和皮的产量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012年,肉产量为93.4万t,较1990年减少了40.1%;蛋产量为36.7亿枚,较1990年减少了12.2%;奶产量为485.2万t,较1990年减少14.0%;毛产量为3.8万t,较1990年减少64.4%;皮产量为4.4万张,较1990年减少97.6%(表1)。
3.3 由肉制品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
畜牧业是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产业,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曾非常发达,但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上肉及肉制品价格高,国产肉产品目前尚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目前仍是畜牧产品的纯进口国[1]。
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海关统计数据,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及肉制品年市场供应规模约为120万~130万t。本国产量约为100万t,进口约为20万~30万t。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类进口情况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肉及肉制品进口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哈萨克斯坦出口肉不超过2 000 t,而进口鲜肉、冻肉和冷藏的肉及食用杂碎等共计23.54万t,进口香肠和肉罐头6.46万t。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畜牧产品交易不频繁。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哈萨克斯坦从中国进口的畜产品主要以禽肉及杂碎为主,进口量为496 t。
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为何从曾今的非常发达,大幅倒退到依靠进口来满足自身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苏联解体后,80%的畜牧养殖业转入个人手中,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二是为满足市场需求,过早屠宰。哈萨克斯坦目前屠宰的牛的重量平均为305 kg/头,而发达国家为不少于450 kg/头;三是肉类的主导产品为牛肉,而纯肉牛的数量极少,牛肉只是产奶业的附属产品;四是哈萨克斯坦没有专门的肉牛品种。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部分优良肉牛品种,但由于受到冻精制作、人工授精等技术条件的限制,杂交改良步伐缓慢。
4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稳定饲料供应基础是制约哈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然草场,大田饲料生产(割草场)和配合饲料供应是饲料主要供应来源。从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看,很难达到牲口全年放牧的条件。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适宜牧草生长的春夏及秋季大部分时间,畜牧饲料依靠牧场能够满足。寒冷季节,牧草无法生长,只能依靠饲料饲喂。分析哈萨克斯坦牲口放牧和饲料业发展,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 牲畜放牧用地面积不足。2012年底哈国牧场面积1.88亿hm2。但是其中60%牧场所在地没有水塘,极大降低了可用性。牧场整体状况存在问题,目前大面积牧场出现土壤衰退,导致已经不适宜用于放牧。类似情况在阿特劳阿克纠宾州已经出现。土壤衰退面积超过4 800万hm2,占整个牧场面积的26%。由于缺乏资金,当地植物学研究进展缓慢,对可经营牧场的监测和检查不足。
4.1.2 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不足。近年来,由于谷物市场价格高,谷物在大田轮作中占比达85%,导致饲料作物面积缩减。自然生长和人工播种割草面积大约500万hm2,由于生产饲料的耕地面积约240万hm2。农业企业和农场保障1头牲畜的粗饲料和鲜饲料保障度为6~7 kg,而正常水平应为14~15 kg。
4.1.3 农业生产和储备技术低导致饲料品质不高。饲料生产成本增长,豆类植物和有营养的块根植物及饲料的生产下滑,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的饲料比例下降,复合饲料和配合添加剂保障度不够。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相对较高情况下,动物精饲料保障水平仅为需求量的80%,说明饲料作物生产关注度不够,应加强科学化饲料轮作积极性。
4.2 良种率较低
根据最新资料,产肉大牲畜良种率约为2%(11.3万头)。大部分成长中的幼年牲畜每天增重世界标准为1.0~1.5 kg,哈萨克斯坦牲畜平均每天增重为400 g。
2012年,在《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框架内进口了10 766头外国良种大牲畜(牛),耗资6 200万美元。至2016年拟进口7.2万头大牲畜。哈萨克斯坦所使用的牲畜线性繁殖法效率不高,根据世界惯例仅有0.2%的使用率。目前所采用育种-选种新技术(人工受精、生物技术、胚胎移植),未展现出显著成效。况且,《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规定的第一次飞跃应该出现在2016年前。
4.3 小规模散养经济不利
牲畜集中在小型农庄导致了小商品经济和畜牧业产品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体现了畜牧业的消极发展趋势。78%的大牲畜集中在个体农庄,9%的牲畜集中在农业企业,13%的牲畜集中在农民(农场)手中,这一情况导致难以推广育种技术、高级喂养技术,生产率难以提高。
绝大多数小型个体农庄不具备为饲养场添置相关技术设备的能力,对畜产品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母畜群受到高度关注,牧民有机会获得国家补助,以购买并养活母牲畜。但是只有3~4头牲畜的牧民,因为资金分配效率问题,不符合获得补助金条件,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牲畜喂养和繁殖非常艰难。在哈萨克斯坦入世后,仅有大型农牧企业有实力与国外农牧产品供货商竞争。
4.4 兽医服务不到位
根据哈农业部数据,2012年1―9月,出现狂犬病、气肿性炭疽、利斯特氏菌病、口蹄疫、肠毒血症、猪霍乱103、14、3、10、7、3例,巴氏杆菌病疫源数量为4个,在疫源地出现了钩端螺旋体病、羊快疫、结核病、禽类呼吸道支原体和马淋巴管炎。截至2013年1月,尚未进行牲畜核查工作。而牲畜核查工作本身是畜牧学统计、育种工作和预防防疫活动的基础。此外,主要疫病接种难以覆盖所有牲畜。
同时,兽医防疫干部缺乏。兽医学专业在哈萨克斯坦专业教育领域并非有前景的就业方向。哈萨克斯坦国内高水平兽医防疫干部不足,农业畜牧业部门只吸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
疫畜埋葬场数量不足。病死牲畜的尸体在缺少应有卫生防疫处理情况下,在居民点不远处焚化,造成了感染源可能持续多年。现有屠宰点中的20%已功能不全。
5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投资合作潜力及对策
农业在哈萨克斯坦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主要的支柱产业是矿产业、粮食产业、畜牧业。苏联解体后,能源成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农业生产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依然是其支柱产业。这种状况既受哈萨克斯坦自然及地理位置的影响,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3]。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在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等领域,在品种改良和动物防疫体系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
就种植业而言,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行比较发现,2个国家在农业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人均农业面积、人均播种面积、人均农业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上,差距非常大。就人均耕地面积,中国少于哈萨克斯坦,但中国的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却高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具有效率优势。
就畜牧业而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草场面积分别为2.62亿、502.3万hm2,中国远远大于哈萨克斯坦。对人均草场、草原面积和人均畜产品产量作比较,哈萨克斯坦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单产上中国则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实施“2011―2015年扩大牛肉出口计划”。根据该计划,将建立良种牲畜培育场,并从国外进口7.2万头肉畜。此外,还将建立可产15万头牛的育肥场,以及母畜总数达30万头的农牧场。在农场主的支持下,该计划在2011年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已建成产量达1.77万头牛的5个育肥场,进口了1.35万头,农牧场也购买了5.56万头牛[4-5]。
关于哈萨克引进良种牛的种类,主要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分布较广的海福特牛和安格斯牛,以及来自法国的夏洛莱牛和奥布拉克牛。对于从关税同盟成员国及欧美进口牛,哈国农业部还提供一定的补贴:从欧洲进口1头牛补贴14万坚戈(约合948美元);从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进口1头牛补贴21.4万坚戈(约合1 449美元);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进口1头奶牛补贴10.7万坚戈(约合724美元)。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哈萨克斯坦将发展畜牧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哈国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畜牧工作: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工作。通过进口种畜产品及发展繁育基地等措施,提高畜禽繁育的水平,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和发展中小型农场和家庭型农业经济。尤其是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种植饲料及安装灌溉系统。三是建立饲料企业,为畜禽提供优质饲料。四是推广使用现代化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尤其是推广干旱地区储水技术,保障动物饮水。
近2年,随着国内牛肉价格不断攀升,国内部分企业计划利用国内的肉牛养殖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利用哈国当地的土地资源、天然草地资源和肉牛养殖扶持政策,在哈国建立肉牛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业,所生产的牛肉部分在当地销售,部分牛肉产品可以通过口岸运回国内销售,赚取相应的利润。
6 参考文献
[1] 卡比努尔・库拉西.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基础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3(3):52-53.
[2] 李豫新,朱新鑫.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区域合作机制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0):11.
[3] 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关键词]吉林省 生猪生产 预测
一、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在1989年实现了猪肉自给,1990年首次外销生猪,完成了由生猪调入省到生猪调出省的转变,此后外销量逐年增加,1995年外销数量首次超过100万头。另外,1992年全省生猪饲养量达到1009.2万头,突破1000万头大关;1997年达到2179.2万头,突破2000万头大关;2005年达到3050万头,突破3000万头大关。
目前,吉林省为生猪生产自给自足略有调出省份,近年来,尽管生猪市场价格不够稳定,也曾出现过价格大起大落,养猪严重亏损的现象,但是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生产规模方面,近几年,吉林省生猪生产有长足的发展。生猪生产呈现稳定增长势头,人均猪肉占有量也逐年增加。2004年和2005年全省生猪发展到2750万头、3050万头;人均猪肉占有量分别为52.96公斤、58.52公斤,都在全省人均肉类占有量的50%以上,2005年猪肉产量与肉总产量的比为50.97%。可以说,生猪生产占据了吉林省畜牧业的“半壁江山”。
吉林省生猪的出栏量、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2007年生猪出栏分别为1750万头,1950万头,2000万头,2200万头。2004-2006年末存栏头数分别为1000万头,1100万头,1200万头;猪肉分别为143万吨,158万吨,159万吨;生猪出栏率分别为175%、177%,167%。其中,2004年与2005这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出栏速度增长超过10%,存栏头数增长超过7%,猪肉数量增长超过5%。2004年吉林生猪出栏率175%高于全国平均生猪出栏率128.25%。从作为产业发展成熟程度标志之一的出栏率来看,吉林生猪生产率较高。从整体上来看,最近几年生猪出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1%左右;生猪存栏头数增长率稳定在10%左右。体现了吉林省生猪生产的平稳性。
生产方式方面,长期以来,吉林省养猪业一直停滞于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直到1989年以来,吉林省生猪生产方式由推广使用暖棚喂猪开始,加大品种改良进程,增加生猪饲养、饲料等的科学含量,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迅速提高,相当一部分养猪户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生产道路。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全面发展,生猪饲料来源日益丰富,过去“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养猪原则已经基本改变,养猪业正朝着科学饲养的方向发展。同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促使养猪业逐渐由零散饲养、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地域差异对生猪的生产方式影响比较大。吉林省按各地饲料的构成、自然环境、饲养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地域差异性可划分为三个畜牧区:西部平原区、中部平原半山区、东部山区。中部平原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的主体部分,粮豆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均占全省半数以上,铁路纵横、公路成网,以农副业饲料为基础的舍饲养猪业发展趋势最好。西部平原属于科尔沁大草原的一部分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同时由于该区域耕地多,水利条件好,养猪业有一定发展。东部山区,因受土地资源限制,人均耕地,人均粮豆产量均少于中、西部,养猪业发展水平一般。
二、吉林省生猪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猪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吉林省生猪生产的传统模式是农户家庭的分散饲养方式,饲养过度分散,集约化程度偏低。全省规模饲养的生猪占总数的比重小,农民传统饲养的猪还占主导地位。规模化饲养程度方面:省内比较,不如羊和家禽;国内比较,不如北京等地区。吉林省猪肉供给主力仍然是每户养猪4、5头的家庭农户,生产规模小,效益不明显。从饲养规模来看,饲养规模越大的,收入和利润相对越高、每个人工和每头生猪所带来的利润越多,成本利润率越高。吉林省生猪生产规模和所具备的发展条件相比,玉米资源等自然条件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养殖水平也难以保障。吉林省发展生猪的主要优势是饲料充足、劳动力价格低廉。然而,正是低廉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吉林养猪业一直在“千家万户一齐上”的低水平上徘徊,大多数农户沿袭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农户散养存在着管理水平低、养殖技术落后、猪的品种差、生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等缺点。这种小规模、低质量、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不仅耗费大量的劳动力,也浪费了大量饲料,生猪出栏时间较长,猪肉质量不高。其中脂肪型的肥猪,由于不符合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很难卖出好价钱。生产规模小,分散饲养不仅使先进的生产技术难推广,劳动生产率难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批量产品进入运销环节较困难,增加了流通成本,包括屠宰、分销和产品标准化的成本。另一突出特点是农牧结合,劳动分工不明显,效率不高。分散饲养的农户由于在种地的同时养猪,对市场价格波动缺乏预测,对生猪的市场价格及变化趋势不十分了解,常常反应过度,非常盲目,因此抵御生猪市场风险能力很弱,使自己养的生猪无法卖出好价格,容易亏损,还最终导致生猪的产量难以稳定。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
生猪养殖业是竞争性强的行业,但是我省农村富余劳力多、致富门路窄,养猪业是传统行业,成为广大农户的首选,传统的家庭饲养,一部分自食,一部分出售。规模化养殖方面,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生产方式、极小的生产规模与国内生猪生产发达省份以及先进的农业大国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国外、省外的实践表明,发展养猪业应尽量专业化、集约化,办专业村、专业乡和大型养猪场,真正启动产供销一体化的功能,养殖亏损经营补,低谷亏损高峰补,只有这样,生猪生产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此,应当看到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应当是养猪乃至整个农副业生产及优化的方向,应当看到吉林省在这方面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己的国情省情,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尤其是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拔苗助长,只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三、吉林省生猪生产前景预测
吉林省生猪生产在完全自给的基础上还有剩余,且剩余量逐年增加。近年吉林省猪肉供给量增长加快,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的结果。最近几年出栏量增长比较接近,按照2004-2007年的出栏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出栏量将达到3305万头。按照2004-2006年的增长速度拟合计算得出2015年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将分别达到2100万头和233万吨。因为生猪存栏量、猪肉产量增长总体为加快趋势,所以届时的实际数据可能比上述的预测数字大些。
参考文献:
[1]姜会明,苗齐,鞠善宏.吉林省建设畜牧业大省的奋斗目标与政策选择.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02):7-13.
[2]秦贵信,于维耀.吉林省养猪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吉林畜牧兽医,2001,12.
[3]王桂霞,郑秀峰,李淑杰. 吉林省养猪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l999.21(2):103-105.
[关键词] 生态 畜牧 养殖
[中图分类号] [S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30-01
荔波县地处贵州省南部黔桂两省区交界处,处于贵州高原南部边坡向广西丘陵盆地的过度地带,海拔300-1468米,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征。荔波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年平均温度18.3摄氏度,无霜期283天,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发展种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县生态畜牧养殖瑶山鸡产业作如下分析:
一、荔波县基本慨况
荔波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滇桂黔石漠化治理区、国家级革命老区、2014年计划“减贫摘帽”县。由于地理环境、发展环境以及历史等原因,我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尽管农村剩余贫困人口数量对比其它人口大县不算多,但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全县17个乡镇中,有10个贫困乡镇,有94个贫困村(其中:一类贫困村36个、二类贫困村53个、三类贫困村5个),按照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11万人,贫困发生率23.52%,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来自种植业和养殖业,所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成为我县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唯一出路。
二、荔波县目前瑶山鸡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荔波瑶山鸡原产于我县瑶山乡,是贵州省优良地方鸡种,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获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省级认证,正在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品省级认证。为做大做强瑶山鸡产业,荔波县2011年通过引进外商企业到水利乡苗圃场新建了泰和种鸡场,经过两年多的辐射带动发展林下鸡生态养殖,总结出了一套品种选育、孵化育雏、林下生态放养、疫病防制等方面技术,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项目滚动发展,荔波全县现已发展以果园、林下生态养鸡户120多户,瑶山鸡存栏从原来的2008年25万羽到2013年末我县家禽存栏89万羽,出栏由50万羽到2013年出栏150万羽。目前县内有年出栏10万羽养鸡场3个;5万羽2个,千羽养鸡场55个;有全州最大的1.5万套种鸡场一个;虫草瑶山鸡生态养殖场1个;出栏的生态鸡和虫草蛋主销重庆、四川、上海、和两广等地,销量供不应求,户均年(一年养2批)养禽收入达15000元,产区布局合理 ,产业初具规模。2013年我县养禽产业总体形成稳中提升的发展态势,瑶山鸡养殖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荔波县委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定位目标是:全县瑶山鸡出栏达500万羽,规模养殖场300个(年出栏10万羽养鸡场20个)、建立使瑶山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三、荔波县瑶山鸡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一是项目区内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加上好的旅游、交通、自然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为荔波瑶山鸡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饲养条件;
2.荔波具有广阔的林下资源。蜜柚和血桃的种植是荔波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县拥有蜜柚种植面积十万亩、有大量的天然林地和草场,极其适合生林下生态鸡的养殖,同时生态鸡养殖既可对果林地进行生物除草除虫,减轻人工除草的劳动力和化学除草剂对土地的污染,又可对植物进行有效施肥,减少化肥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养殖模式和以短养场的好项目。
3.有全州最大的泰和种鸡场落户荔波,年可向市场提供150万羽脱温鸡苗,这对助推我县瑶山鸡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随着近年来国家扶贫资金和各种项目的拉动,通过项目带动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规模养殖将得到迅速发展。
5.政府措施有力,为促进我县林下生态养鸡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政策上重点倾斜,国土部门简化用地手续,畜牧兽医等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养殖户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县里每年安排产业化扶持资金并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全面壮大该产业的发展。
6.已逐步建立好的销售平台。
以泰和种鸡场公司为龙头,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对公司下属养殖户进行统一鸡苗供给,统一标准化管理技术,统一生态鸡销售,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生态养鸡的大发展。
四、生态瑶山鸡养殖发展前景分析
1.市场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很多产品的需求开始从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不同的质量同类产品在价格上差异很大。鸡肉、鸡蛋优质产品(生态放养)的价格一般比大路货(集约化养殖产品)要高出1-2倍,有的可达3倍。生态养殖的鸡,自由觅食大自然中纯天然饲料,鸡体无饲喂一般工业饲料后可能出现重金属或药物残留;鸡的活动充足,鸡体匀称紧凑,肌肉结实,鸡的脂肪沉积均匀,肉质鲜嫩可口,风味好,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和我国人民传统饮食习惯。生态绿色鸡、蛋逐渐成为人们膳食追求的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发展生态土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综合效益显著
生态养殖的鸡一般可散养在果园、桑园、树林、草场、山地、荒山、丘陵等地,鸡可采食昆虫、落果、草籽、白蚁、牧草或在土壤中寻觅到自身所需的矿物质营养和一些未知的营养物质,既可提高散养鸡的自身抵抗力,又节省饲料,同时生态放养的鸡价格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对10个养殖户的调查表明,1只鸡需鸡30元左右的成本,林下生态养鸡一般饲养120天上市,鸡平均体重1.8公斤/只,按成活95%以上。市场销售批发价22元/公斤(零售价26元/公斤),扣除饲料、鸡苗、疫苗、药品等费用,1只鸡纯利可达7元/只左右,每万只鸡可纯收入6万元以上。此外,生态散养鸡的特点是鸡与环境和谐共存,所产生的鸡粪还是果园、桑园、树林、草场、山地、荒山地很好的有机肥料,有利于改善饲养地的土壤和提高果品、牧草等的产量和质量。在果园放养鸡,实行种养结合,能达到了果牧双丰收,具有较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荔波资源优势突出
一是气候适宜,饲料来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等为主,非常适合生态鸡的养殖。二是具有广阔的林下资源。蜜柚、柑橘等种植是荔波农业的主导产业,全县拥有种植面积10万亩、和大量的天然林地,草场极其适合生态鸡的养殖。
参考文献
[1]孟凡东. 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青岛大学,2012.
[2]王力. 雁北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思考[D].太原科技大学,2011.
中蒙两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和蒙古国无论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或共同之处。在与蒙古国科技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相互交流中,蒙方普遍提出增进中蒙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愿望,如科技合作项目与交流。在农牧业方面:草原生态治理、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技术;畜禽改良及新品培育现代技术;胚胎移殖等繁殖新技术;舍饲、半舍饲集约化养殖技术;兽医预防医学及新特兽药研发技术,旱作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小型农用农牧业耕作机械开发。在新能源利用与开发方面:小型风能设备及技术;太阳能利用设备及技术;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中小型水电站建设技术。在稀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蒙医蒙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学术成果交流、学术刊物等各个领域希望双方加强广泛合作与交流。蒙古国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正是我们的希望和要求。我国已具备稀土、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农畜绿色产品深加工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双方完全可以本着互利、互赢、平等共同发展的原则,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为繁荣和发展两国经济做出贡献。
政府已提出继续下大力做好对外开放,认真研究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等问题,提出一些地区和企业在开发利用与蒙古国资源方面要做进一步加强协调与沟通,中国外交部已授权开通与蒙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网站,内蒙古有二连浩特市口岸可以与蒙古国直接进行经贸、科技交往,也可用于乌兰巴托市国航、铁运等大通道进行交往、合作与交流。因此,从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方面,双方已具备了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已具备了充分利用区位和地理优势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宽松投资环境和条件。
二、对中蒙两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开展中蒙毗邻地区科技交流与合作,开拓和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和工作机制
建议充分利用双方优势,与蒙古国签定相应的长期科技协议,与蒙古科技部门、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为开展中蒙毗邻地区科技交流与项目合作打下基础。具体是否考虑科技部与蒙古国科教部、内蒙古科技厅与蒙古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二)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接壤地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有着雄厚基础和条件,为此,建议双方要进一步研究协商具体科技交流与合作事项
与此同时,要出台一些开展科技交流基础具体政策性指导意见、建议。
(三)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科技合作项目应重点放在畜牧业、旱作农业、中蒙药、农村牧区新能源开发利用、农畜产品加工业、稀土矿产、铁铜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与此同时双方科技部门、院所以及企业进一步加强互访和考察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展览、技术培训、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与合作活动等
(四)组织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积极开展中蒙两大城市科技合作与交流对接活动,建议双方城市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联系工作机制
关键词:家畜;排泄物;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50-1
畜牧养殖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一部分,随着他的不断壮大,对家畜排泄物的处理也成为政府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国畜牧业养殖发展速度相当快,但是对家畜排泄物的处理方式却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倾倒了之的落后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会对周围的空气、土壤和水体产生污染,还大大浪费了排泄物中原本拥有的营养价值,所以需要及时的总结科学处理家畜排泄物的方法,尽快改变现在的这种不科学的处理方式。
1 我国目前家畜排泄物的处理现状
家畜粪便曾经是历史上农田耕种中的最主要的肥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合成肥料之后,人们就开始觉得捡出粪便又脏、又臭,而且体积又庞大,就放弃了对这种传统肥料的使用,因此家畜粪便资源也就不能循环利用了。
1.1 粪便简单堆积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最开始是由于农村家庭自产自销的简单养殖方式,既处理了家畜的粪便问题,而且还可以作为农作物生长的有机肥料,但是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来说,这样简单堆积的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土地,还消耗了人工,再加上有些养殖场的管理技术跟不上就有可能让这种粪料的堆积成为家畜染病的污染源,尤其是在养殖繁忙期,对家畜粪便的管理跟不上,还会对养殖的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还会导致粪便自身的养分流失,无助于有机肥的生产。
1.2 厩肥收集后输出卖掉
这是多数小型家畜养殖企业采取的处理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简单直接,可以立竿见影的取得收入,而且还减少了人工的管理,简单易行。但是收集卖出厩肥的车辆、人员总是进进出出的往来于许多养殖场地,既不能保证消毒,也不能保证检疫,所以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容易将家畜疫病带进来,成为家畜养殖场中家畜疾病防止控制的难点。一旦疾病传入养殖场,防控起来的工作就更加困难了,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使这种小型的养殖场倒闭关门,损失惨重。
2 改进畜牧养殖场粪料处理的方式
2.1 利用家畜粪料生产肥料
中国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史已经证实了利用粪便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传统的将粪便制成农家肥的方式主要有填土、垫圈或者是堆肥的方式,目前制作肥料的方式还是堆肥法,因为它仍是处理各种废弃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堆肥方法就是任其自然发酵,但是这种方法不仅会让粪便中的NH3损失,没有办法控制臭气,而且还会大面积的占用场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因此现在有很多研究机构研究出可以在堆肥中掺入高效发酵微生物或者是物理、化学调理剂等,把堆肥控制在适当的水分、温度、氧气条件下进行发酵,既控制了恶臭,缩短了发酵时间,又减少了氨气的挥发。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最终产物处理出来后臭气较少,而且干燥,容易包装和撒施。但是也存在缺点,就是过程中有氮气的损失,虽然缩短了处理时间,但是需要的时间依然较长。
2.2 利用家畜粪便生产沼气
我们所说的厌气池就是沼气池,就是将有机物在缺氧的条件下,利用自然微生物或者是接种微生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CH4,这种处理方法也存在优点和缺点,优点也是最终产物恶臭较少,而且生产的CH4还可以作为能源来利用,缺点是NH3挥发损失较大,沼气池占地面积也很大,而且还只能就地处理。美国针对这种弱点开发出了一种厌氧消化器,虽然体积变小了,但是它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操作也需要十分小心。
2.3 副牧结合
岳西县传统的养殖特产农产品是蚕茧,大力发展桑蚕是当地农村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夏季、秋后由于气温的问题,不利于养蚕的生产,但是又不能造成桑叶的浪费,所以大家都开展其他的副业,例如养羊,桑叶可以作为山羊的饲料。在岳西县内,大量的葛藤不仅固土性能好,而且生长快、产量好,是发展山羊养殖难得的饲料,应该积极开发利用。
3 结论与展望
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养殖场都已经开始利用各种技术进行家畜粪便的处理,进行资源的再利用,但是企业本身内部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例如环境管理粗放、投资力度不足、技术单一、粪便利用率低等等。家畜粪便既是污染源,也是可再生利用的资源,对家畜的粪便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循环利用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把资源化技术进行一定的科学组合,使家畜粪便能够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有效的解决家畜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照现在的家畜粪便处理现状来看,把几种处理方法综合起来有机利用才是家畜粪便资源化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展跃平,小山•太.畜禽粪便堆肥化试验[J].当代畜牧,2002,(11):35-36.
[2] 郭云霞,黄仁录,郝庆红.畜禽粪便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J].养殖与饲料,2006,(12):49-52.
关键词 蛋鸡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铜川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16-02
1 铜川市蛋鸡产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养鸡业出现大幅抑扬,与全国一样,铜川市的蛋鸡市场也遭受了同样的境遇。从价格走势来看,每半年就会有1次大的震荡起伏,2004年前半年鸡蛋市场价格一路上扬,批发价从5.2元/kg开始,到后半年就升到了7.2元/kg,2010年涨到最高,为8.2元/kg,高利润诱导更多的养殖户开始养鸡,鸡的存栏量大幅增加,截至2004年底,存栏量达到了120万只。“非典”结束后,其成功防治使人们不再惊恐,但是禽流感的再次到来,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大量报道显示很多群众拒食鸡蛋、鸡肉,造成禽品积压,禽肉几乎无人问津[1]。随后世界各国采用不同的办法宣传引导群众食用鸡肉,并告诉群众禽流感是可防可控的。但由于禽流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始终难以消除,鸡蛋、鸡肉仍然销路不畅,养鸡业面临全面亏损,该种现状一直持续到2005年初,因为虽然不断有疫情新发点和人感染死亡的报道,但并没有大肆蔓延,人们逐渐认识到禽流感的防控是有效的[2],并且正常的禽肉、蛋是可以食用的,禽、肉、蛋的市场再次回潮,鸡市又开始繁荣。经过短期繁荣后,2005年底至2006年8月,蛋鸡市场价格又处在了较低的水平,养殖户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有的农户经不住市场低位运行的压力,加之防疫工作松懈,常见的传染病开始流行,部分蛋鸡整群死伤,加重了农户的伤痛,于是,一些农户忍痛将正在产蛋的鸡低价出售,改从他业。
养鸡业正经历着艰难的考验,对技术推广工作者来说养鸡也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形势分析,对铜川市养鸡业的出路进行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4]。
2 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规律的波动
从整个过程来看,市场价格抑扬交替进行,但每次的持续时间和跌荡的幅度不尽相同。从图1可以看出,铜川市近9年来的鸡蛋价格走势情况,2010年达到最高峰,为8.2元/kg。2012年回落,近期达到6.0元/kg左右。这些波动和市场的各方面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防控工作的开展。二是饲养原料价格的影响。三是蛋鸡存栏量和产蛋高峰期的出现。
2.2 养殖与销售脱节
从调查中了解到,全市鸡蛋及鸡肉的大部分销售无固定渠道,造成养殖户处于无组织状态,在市场行情好时,挑客商,在行情差时,却到处求不到客商。以任家庄蛋鸡专业村为例,鸡最多存栏量达6万只,养殖户达20~30户,每户都有各自的销售渠道,但多不固定,同时有几个客商时,相互竞争,价格抬高;市场低迷时商贩不收储,也很少来村上收购,并乘机压价,由于产品自身条件所限,养殖户不得不低价出售。这种养殖与销售脱节的现象给养鸡业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养殖风险加大。
2.3 养殖户盲目冲动
由于受信息、知识水平等限制,铜川市很多农户缺乏对市场的客观分析,受到短期利益的诱导,往往不能正确预测,盲目上鸡或淘汰,在市场效益看好时,匆匆忙忙上鸡,一但效益不好就又放弃。一般从上鸡到产生效益要经过18~20周的时间,往往是刚达到产蛋高峰期市场价格就会下滑,因此难以获得利润,有可能还会赔钱。另外,由于看到良好的市场行情,大量农户涌入养鸡行业,就会使此时期的存栏量急剧增加,到产蛋期就有超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会下降,并导致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下滑,养殖户受害。
2.4 养殖规模小
铜川市的蛋鸡以家庭养殖为主,养殖分散,规模相对较小,1家1户,养殖量为200~4 000只不等,而以1 000只以下的占相当大的比例,从统计情况看,养殖400~800只占到60%以上。单位养殖的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因此该种小规模养殖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2.5 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
目前,全市养殖专业村共7个,存栏量在25万只左右,大多是家庭养殖,养殖量为200~4 000只不等,从现状看,规模不大、数量不多、管理不规范、销路不稳定是该市养鸡业的真实写照。在市场动荡的条件下,销路问题最为突出。目前大多数养殖户都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往往是客商找养殖户时,养殖户根据价格挑客商,而客商少时,养殖户却四处找销售商。而且目前该市养鸡产业链短,既没有产品加工企业,又没有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服务格局,同时产业发展缺少有力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处于无组织状态,造成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都很差。
3 发展对策
3.1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规模化养殖才是养殖业的出路,要重点在全市有养殖基础的村建立以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模式,每个村养殖量达10万只以上。结合铜川市的实际情况,在蛋鸡养殖上,以每户达到1 000只以上,每村达到70%的户养殖,这样的规模才适合该市的发展要求。
3.2 整合现有规模,形成强有力的基地优势
就目前铜川市的养殖情况来看,现有的养殖村规模小、分散不集中。有一定养殖基础的村分布较为分散,但区域还是很明显,印台区主要分布在印台乡顺河村和寇村,区分布在墙下塬村、孙家坳村、黄堡镇新村,耀州区主要在公路沿线的养殖场周边,而且也分布较广,小丘镇的凉泉村和坡头镇的张沟村较远,新区则在任家庄、陈坪2个村,这些村都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和基础,但没有形成合力。因此,要整合现有养殖规模,形成合力,建立强有力的生产基地[5]。
3.3 创品牌,走品牌战略之路
品牌是一个产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6]。因此,要发展就必须走品牌之路。座落在周陵农业示范园区的大匠集团申请了“春蕾”牌无公害鸡蛋,其产品价格稳定在5元/kg以上,而同一区域的其他鸡蛋只能以3元/kg出售。同样的原料,生产同样的产品,却在价格上差别如此之大,可见品牌效益明显。在强基地的同时,形成大的集团公司,创出有自己特色的鸡蛋品牌,才是产业壮大的重要依托。
3.4 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传统的蛋鸡养殖只是养鸡卖蛋,鸡老了就卖鸡,鸡蛋未做深加工或未加工,所以销售渠道也比较单一,产值很难增加,经济效益低。因此,要发展养鸡产业,就需要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建立蛋品加工企业,对鸡蛋进行加工,如制作松花蛋、加工蛋粉等。
3.5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蛋鸡养殖业产化进程,树立“以办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依托农畜产品加工兴办地方工业”和“工业强市”观念,以建立完善加工、流通体系为重点,着力培植禽蛋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牧、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解决好不时出现的禽蛋难卖问题,确保蛋鸡养殖业主增产增收;同时,要不断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养殖实用科技的推广应用工作和市场信息服务工作[7]。
4 参考文献
[1] 毕英佐.大灾难未来到,养禽业已崩溃[J].中国禽业导刊,2006(6):21.
[2] 丁海霞.百年禽流感回眸[J].青年科学,2006(2):10.
[3] 张洪本.标准化构筑养禽业安全屏障[J].农业知识,2006(9):15.
[4] 覃唐.禽流感:跨国巨头们的另一场战争[J].中国新时代,2006(1):57-58.
[5] 顾云飞,李彬.当前肉鸡生产形势分析与对策[J].中国家禽,2004(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