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0 10:16: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第1篇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模式,成为高校进行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当前国家不断重视工程实践的形势下,本文在分析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阐述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方式。

1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涵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从学校方面讲,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产学研”过渡到“产学研用”,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军训、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上机操作、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主要环节。遵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科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明确规定了金工实习(3 周) 、认识实习( 1周) 、课程设计(2 周) 、学年论文( 2周) 、科研训练( 3周) 、生产实习(34周) 和毕业设计( 16 周) 等环节,确保了实习、实训时间。在校内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综合实验室,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看,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建立了 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可采取以专业为单位集中安排,为专业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很多教师从事各种科研任务,其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可能只是生产实际中的某一细小环节,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如黑龙江省安达市安达龙新化工有限公司,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因此,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多家合作企业为顺利完成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努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是拓展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学是“产学研用”的基石,只有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好动手操作能力,才能为后续的专业工程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加强管理,不断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力度,是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为企业、社会服务能力,做好产学研用工作的基本前提。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训,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四年的实践环节串联,环环相扣,从基础实验到认识实习,从产品的设计到制备,从生产实习到毕业设计,共分8大环节,统筹安排这些实践环节,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和生产应用的桥梁纽带。除了集中实践基地外,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积极利用这些平台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服务。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企事业人才向高校聚集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利用此机会走出去,实现互动。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良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正确的人才评价体系密不可分。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审查,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2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践行方式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优化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产学研用合作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把供需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因此,在产学研用背景下,我们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我院自身的发展状况来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我们要继续推进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扩大外聘企事业单位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加入外单位培养环节,扩展人才培养空间。课程体系不应只包括培养计划、大纲等“软”的部分,还应包含实验场所、工程实践中心等“硬”的部分,明确学生开展实践的校内外场所,这样才能相互制约和规范管理,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组成教师科研团队,以他们的科研任务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进而建立师生科研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步骤,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大一的认识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见习阶段)、大二的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检索阶段)、大三的科研训练(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阶段)、大四的材料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方案制定与探讨阶段)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采用这样的做法就是希望通过一个串联性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各门专业课知识的重要性及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完整工程意识及学习的使命感。

教师利用教学科研成果成立企业,吸引学生参与。这种模式能使学生不仅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专业技能,锻炼从事现代企业生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而且能亲身体验市场运作的规则,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压力等,真正体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中“用”的内涵。建设校内企业可以加速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良性循环。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 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转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学” 功夫转变为 “练”功夫。要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的渠道,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拓展高校育人空间,实现“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和基础实践学习后,到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摆脱走马观花的实习方式,真正投入生产实际,也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工作定位,为自身就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员工来校进修培训,进行人才力量的流动交流,有利于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考核制度,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3结束语

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关键性问题有两个:一是师生科研团队、各种实践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二是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以用代学,学以致用。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遵循实践环节的相关性,系统规划各实践环节细则;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送学生到企业去,请企业里的人员做客座教师,实现“双导师”制。通过反馈,优化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指标,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了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全面运行。

参考文献:

[1] 尤祖明,迟 强,潘明财,谢绪磊.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5(4): 108-112.

[2] 崔凌霄. 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物流科技, 2012, (10): 51-53.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5

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实践的命题。在众多实践中,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李焱焱等学者在论文《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中的描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又称合作教育型模式,一般是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联合采用,它们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能够较快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订单培养。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企业的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未来的员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1.2 “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是指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校企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2+1”人才培养模式在“2”阶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在“1”阶段可以实施按需订单,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单一办学主体的观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也发展出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学工交替”学期安排

[ [[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任务\&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生产实践

毕业实习\&]]]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

2 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三赢”,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获益。学生的利益体现在能成材,以后的职业生涯能有好的前景;学校的利益体现在能培养出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的利益是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总的来说,“三赢”的局面还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企业的利益还未充分挖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其实是来自企业的动力。因为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企业由于其利益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动力稍显不足。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能获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其实是企业利益中的一小部分。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2.2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不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2+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产学有余、研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科研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本科院校侧重于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侧重于应用型技术的开发。高职院校决不能办成一个培训机构,在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科研的合作。

2.3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未充分体现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的“技能型”多于“高素质型”。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学生在合作企业中适应岗位的技能,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如果学生不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那么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成为一大问题。

第3篇

关键词:西部高校 产学研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06-02

高等教育事业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科研、文化等方面在西部地区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我们也不容忽视他的一些自身固有的缺陷,例如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他的外部环境相当不匹配,还有由于历史原因,西部高等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发育不够充分,导致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小,适应不了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近两年高校实施了扩大招生的政策,随着国家赋予各省在高等学校招生方面的自变大,一些西部高校,本身基础条件就欠缺,实力有待提高,对其扩招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其发展。其次,由于西部各个省份本身就具有不好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因为缺乏经费来源,不能更好地支持高等教育的进步,久而久之,因为我国东部地区拥有稳固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办学实力,使其快速的发展起来,很大程度的超越了西部,西部由于自身原因与问题,制约了其本身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高等教育发展在西部地区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西部高校没能够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性的作用,所以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西部地区的人才状况应受到人事部门和各级组织的重视,而且要创造条件并采取积极措施发挥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下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作意识,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成员间的合作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而且对其认识也不够充分。在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不够足以重视,彼此间的合作也不频繁,缺乏紧迫感。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世界的理论型人才是一方面,另一重要方面是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并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现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重点大学为突出,总是倾向于对学术研究与理论知识进行传播,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欠缺,不能够适应当下竞争残酷的市场,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对于人才的需要,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实战型应用人才,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被社会所需要。

2.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一直以来被视为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社会效益往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于我国西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说,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不只是西部地区甚至从我国现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来看,过分地把经济效益看的太重,往往忽视了教育创新这一重要方面,没有形成通过教育创新带动科研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国家应该在宪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加入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通过法律的形式更好的保证素质教育的依法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并且使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如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加大,使科研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且科研成果也在不断的创造,取得了一定可观的数量,从而对技术创新这一方面起到了不容小视的作用。西部地区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政府,而又很难从企业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更缺少金融机构的支持。这就与我国其他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差距,科研经费的充足与否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实施。

4.西部人才结构不均衡,缺乏优秀高层次人才。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仅占15.4%和8.8%,只有东部地区所占比例的一半多一点。要想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优化的环境是关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再加上受地理、历史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环境相对较差,致使很多高层次优秀人才选择了离开西部,造成如今的局面。西部地区本来就缺乏人才,这一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趋势无疑会使西部更雪上加霜,促使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局面更为严重。

二、完善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西部高校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那么就要对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给予充分的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合作各成员间的互相集合参与程度,要有积极的态度。归根到底,一切的问题根源来自于合作各方对于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识观念意义不够了解与重视,不能全面的认识其内涵。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对于培养出更优秀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2.高校增强与产业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机制。西部高校要采取更全面的教育模式,积极主动的在行业和企业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支持。对于课堂教学的安排要适度,不要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提升自身能力,当然还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习、思考、实践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与此同时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也能更好地促进培养出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

3.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西部高校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对于课程结构体系要进行重新的编排与整改,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巧妙地转化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更好地消化与吸收。与此同时还要多开设些水平较高的综合课程和新兴课,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发散他们的思维方式,见识世界的快速发展与变化,顺应时展,使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完美的结合与互补。高校只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4.政府发挥职能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众所周知,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政府的职能是不容小视的,如何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就要靠政府充分发挥他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其的影响下,更大力度地提倡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来促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更加顺利,以达到加大总体投资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应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种渠道来对资金进行筹措,设立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并对资金走向建立相对应的跟踪制度。其实,我国的一些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相应政策法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制定,来更好地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例如,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给予优惠;在资金来源渠道,政府方面应宣传和鼓励社会各方进行捐资助学、社会赠与、税前列支等。

参考文献:

1.胡冰玉.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文教资料,2010(23)

2.常云平.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与人才市场建设.2005

3.谢明慧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约因素及保障机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4.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第4篇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官产学合作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强调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创业型人才的培育需求,使得现阶段市场经济潮流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合适引导,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大学生创业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仍然偏低,究其根源则是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创业支持政策的乏力。因此,加强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动机,对于促进创业教育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观战略具有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创业教育研究力量单薄、专职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等,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训实践环节的薄弱。

1 创业教育中建立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所谓创业实训,是创业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即采取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的模式,按照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项目实战或采用模拟仿真软件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技术能力和心智技能培养的教学过程。

然而,由于创业是一项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本身需要拥有全面的素质能力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要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并不容易。一方面,对信息敏感性(市场直觉)的培养要历经长期的磨练,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创业者本人“悟”得;另一方面,处理信息、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则需要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趋势分析的知识和技巧。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后者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直接获取,而前者则需要创业者在“干中学”。

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实训环节既符合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又符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规律,教学效果是一般课堂教育所达不到的。创业实训把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平台,是课堂教育有效的辅助教育形式。

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训实践环节,建立一整套着眼于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从国外应用型人才官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中获得启示。事实上,官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2 国外官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官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事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国外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存在共性,但又具有各自的特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宝贵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实践环节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2.1 政府和高校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业人才建立保障机制

国外经验的分析表明,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有力推动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实施。通过(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37页)设立一定数目的专项基金,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激励措施等相关机制为推动这种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美国社区学院可以从“院校发展”资金中获得一定份额,用于推进合作培养活动;有些国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各自担负的费用,政府对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日本采用法律手段硬性规定企业承担一定的教育经费并接受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保障。这些举措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的加强。

2.2 高校应加强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建设力度

我国传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远远不够,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与创业过程总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这使得毕业生在进入创业实践这一环节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要求。

国外较多高校以实践教育为导向作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面向行业、企业与社区搭建真实的创业项目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因而其课程设置更多地强调“实战性”。同时,课程的设置不仅关注实践的导向作用,而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美国很多社区的学院,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注重与实训相结合,并根据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划分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比例,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能够满足社区或社会相关企业的用人需要。

2.3 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丰富多样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也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产学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受现行的人事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等院校仍过多地追求教师的拥有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师的使用上。教师的在职进修缺少立法的保障与资金的支持,进修形式与内容有待完善。尽管兼职教师的整体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法律较为欠缺,运行机制、保障机制需进一步的完善。纵观国外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首先,各国极为重视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教师应具有的学历、教师资格证书以外,尤为关注教师是否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5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合作教育

作者简介:余建国(1979-),男,湖北安陆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冯梅琳(1979-),女,陕西合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资助项目“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研究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XJG-06-6-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03-02

工业工程(IE)是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科学,会进行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设计和对工程产品或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及优化并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的学科。[1,2]2005年汪应洛等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在《关于现代IE的建议书》中指出:“IE人才是既要了解产业技术,又要熟悉生产管理,并经过IE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在我国十分匮乏,急需加强培养。”IE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应用能力为本位,而在应用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和实验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和运用来培养。[3]本文结合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IE人才培养方法,为我校IE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即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4]产学研结合在IE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5-7]

1.产学研合作,为IE教育赢得质量与社会认同度

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课程,使专业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研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必将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所培养的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必然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2.产学研合作为IE教育赢得广阔的市场与空间

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由此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就业困难等日益突出;国内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不了解,除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个别国有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和单位中没有设立相应的IE部门,也没有设立相应的IE师技术职务;IE专业宣传不够,社会上几乎没有IE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机构,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起IE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才能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3.产学研合作为IE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办学生机与活力

IE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同企业的科技协作。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因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同企业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产学合作教育,为工业工程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赢得生机与活力。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方案、途径、模式及质量监控机制

1.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设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IE教育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研究与思考,按照“突出实践教学,办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思路,本着“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基本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多层次、全过程”原则,按照“强化应用、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专业涵盖的岗位、业务范围、基本能力要求等,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深入论证、认真研究、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了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四系统构成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系统,以IE第一线技术人员岗位工作要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综合类课程,弱化课程体系的学科性;实施了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向“机械设计基础”;“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向“ERP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建模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高级语言”、“软件工程”向“制造系统WEB开发技术”等30门课程的整合,并编写了配套教材;在课程内容上积极引进学科与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动态。

2.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根据新形势下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在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并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借鉴国外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经验和“双元制”教育模式,学校提出了“3+1”的培养模式,即在四年制的3年内完成培养方案中的教学任务,最后的1年主要侧重于毕业实习与能力培训,学生以顶岗实习、预就业、技能鉴定等形式深入生产与技术第一线,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训练。“3+1”的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的改革思想,更加突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效应。目前我们与江特电机、新余钢铁厂、华茂钨材料有限公司、富士康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办学关系,为“3+1”的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基于项目依托,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机会,去生产一线学习了解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从社会上引进或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工作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或做兼职教师。三是通过项目依托和开发,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目前在研的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WEB平台的钨业智能MES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GJJ10158)”为例分析项目依托在“双师”培养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该项目的开发流程可以从多个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覆盖的专业课程较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利用项目的开发、实施和推广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4.质量监控机制

以前我校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涉及教学过程监督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具体运作方式如下:对新进教师进行试讲的检验;建立院、系领导及督导、巡视员听课制度,以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建立日常教学工作的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实施学生评教工作,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运作方式无疑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从整个教学监控的机制来看,还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监控不足、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不足,在质量监控方面我们进行了改善。

(1)将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纳入质量监控范围:包括教学计划制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等进行全范围的监控,重点对教学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及质量进行监控。

(2)以学生为本,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重点考核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师风、科研和学术水平等;在评价方法上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结合学生评教及同事、领导、家长、企业共同参与;在评价标准上,根据学科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分析、反思,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建立高效健全的质量监控机构: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建立合作教育院务委员会和院产学合作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产学合作教育教学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定期研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有关问题。结合学校各个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考核,作为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及其他奖励荣誉的重要依据,对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效果

针对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通过研究,对全校各专业2007级、2008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系统修订,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思想制订了2009级新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应用,使其在应用中不断提高。从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了一个与理论教学系统相互平等、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促成了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生了解和接受了最新及前沿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及自我教育的能力;促成了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课外科技活动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教师了解和熟悉了地方与行业的需求,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和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及其分析、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和生产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是将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效地培养了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和强能力的IE复合型专门人才,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了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蔺宇,齐二石,史英杰.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4):148-149.

[2]金寿松,蒋美仙,王亚良.关于工业工程学科定义的进一步研究[J].工业工程,2006,9(3):1-3.

[3]杨晓英,韩建海,范卫.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90-92.

[4]唐小恒.产学研结合培养适用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38-39.

[5]王义全,赵金洲.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4-36.

第6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高职市场营销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5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很好的平台和基础。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注重素质培养、实践性强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探索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培养高端技能型营销人才。

一、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通过知网(CNKI)以“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1993年到2013年共有3267篇文章。从的时间上来看,2009年2012年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详见下表)。

这表明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几年有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主要集中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学校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未来的员工。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代表性。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华润万家苏州有限公司合作,在营销专业设立“华润班”, 华润公司向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信息, 参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参与对营销专业班的教育教学, 为营销专业班学生实习、技能训练提供方便, 并优先安排营销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学生在三年学习中间,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高校单一办学主体的情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 ,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销售公司的形式进行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实践效果。

淄博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将“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年。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学年,将营销专业学生分为四批赴企业进行每批三个月的实习。具体安排是第一批安排在7月16日―10月15日;第二批安排在10月16日―次年1月14日;第三批安排在1月15日―4月15日;第四批安排在4月16日―7月15日,这样保证全年学生在企业实习不断岗,学生在3个月的实习后带着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学习。第三阶段安排在第三学年,其中第五学期是学习,第六学期是顶岗实习加毕业设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无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都还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这些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企业的参与还不够充分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密切合作。企业仅仅参与人才培养是不够的,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二)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指的是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结合做到了,而产学研结合还不够。既然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注重产学结合是不够的,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加上研这一块。

(三)重技能轻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

如果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话,学生仅仅掌握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无论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培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高素质的养成比较困难。

(四)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教师方面。这方面的问题有二,一是能否确保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真正懂企业。二是能否确保企业的兼职教师真正懂教育。

(五)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挖掘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应该结合各自区域、院校乃至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挖掘更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文列举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全面合作

在营销领域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深入、全面合作,不再是仅仅培养企业的销售人员,应该在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价格的制定和调整、销售渠道的建立和调整、促销乃至销售效果的评价等等方面充分合作。这种合作培养出来的营销人才不仅职业技能非常全面,而且职业素养也会很高。

(二)产学研合作要协调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体现产中学、学中研。产中学指的是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工学结合;学中研指的是学生在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研究营销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与改进。

(三)重视“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营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坚实的营销理论基础、过硬的综合职业素质、很强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应该在高职营销人才培养中体现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四)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

积极探索提高师资力量的途径,可以让企业人员长期兼职专业教师的同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长期兼职企业。这样可以解决企业人员不懂教育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专业教师不熟悉企业的问题。

(五)积极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目前被采用比较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还有全方位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校企双向介入合作教育模式、结合当地经济全面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模式等,应该进一步结合专业的特点挖掘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西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2+1”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学生销售公司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11.7

[2]程恒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众商务,2009.9

[3]曲岚,姜国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时空,2011

[4]庞洪芬,牛大山.市场营销专业产学研结合问题及途径探讨[J],教育新观察,2009.2

[5]王春兰.市场营销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6

[6]杨芳玲.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探讨[J],华章,2011年第29期

第7篇

关键词:职院校;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47-02

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指向性,从其产生的那天开始,与基础普通教育就存在了明显的差别,它不仅承载了促进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功能,还承担了社会广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责任,技术性与职业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其自身的就业率比较低,除了人们对职业院校存在观念偏差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可以为各个职业院校的成功开学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为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这条道路,让更多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一、产学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高职自身的功能,这项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密切合作与联系,可以说,促进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就是寻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最新突破点。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学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产学合作是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教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可以说,实践教育环节的成功与否对高职教育顺利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最先进的操作设备、最良好的仿真环境、最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敬业精神,通过这样的途径,加强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这是符合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立足。(2)产学合作是职业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的自我培养和对外引进是难以长远发展的,产学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企业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机会,选择优秀的高级技工和技术专家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这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促进了学校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的有效发展。(3)产业合作对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在岗培训的机会及学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引发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深刻变革,提高了学校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教材选取、课程安排等方面的针对性,降低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盲目性,再加上学校对企业职工的上岗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功能。

二、产学合作的基本途径

1.加强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从培养高职特色人才出发,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更新办学观念,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让企业产生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充当真正的办学主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另外,职业院校还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有效地梳理和辨析关于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产前合作模式、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尽量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的理论,从而为职业院校产学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2.更新产学合作理念。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考虑到自身办学的条件,从院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充分意识到产学合作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从人力是第一资源的角度分析,认识到产学合作的必要性,将产学合作作为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战略来实施,将合作思路和产学合作内容更加广泛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

3.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将合作领域逐渐拓展,从浅层合作到全面合作,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将企业生产要素与学校有关资源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开发服务和职工培训、研究的机会,真正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有效因素。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认识到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提高毕业后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合作通过股份制形式,企业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办学,享受办学效益,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学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是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联想学院,联想集团是一个名列世界前500强的大企业。我院能够过五关斩六将与入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合作,靠的正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于2007年5月开始校企合作,至今已组建了八届联想订单班,共培养联想服务工程师700余名。

4.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产学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合作为案例:(1)课程开发产学结合。自2007年与联想校企合作以来,与联想集团一起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规范》省级精品课程,与联想集团一同开发《计算机维护与服务规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开发实训教材8套,公开出版两本。(2)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从2007年开始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3)更新产学合作理念。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已长达8年,这8年中企业一线工程师进入学校课程教学达50余人次,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产学结合培养高质量人才。在与企业合作8年的过程中,我们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5)产学结合以市场为依托。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以市场发展为依托,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面向全国一、二线城市,学生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才,并且待遇较好,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效益及学校声誉。(6)产学合作实现双赢。联想企业将服务站建到学校,所有上班的工程师都是我们的学生,学生在学校就如在企业,学生实践的同时还有收入,学校在实践场所上节约了成本,并还有收益,也扩大了学校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对招生起了很大的作用。联想企业的受益在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联想直接上岗,节约了大量的岗前培养费用。学生在学校服务站实践同时也为企业创收不少。(7)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双方成立联想学院理事会。联想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三、结语

除了以上措施,在产学合作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指导,政府要对职业院校的人事制度开展进一步的深化改革,采用开放式的用人机制,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事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引导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培训中,通过互帮互助,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另外,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如产品开发上提供技术指导、对与职业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股份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明确建立企业在职业院校中的责任和义务等,吸引更多的企业走产学合作的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健.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3,(11).

[2]刘玉强.政府引导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5).

[3]刘俐.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办学模式探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第8篇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金融专业来说也是如此,但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日益凸显,高校往往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学员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其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无疑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金融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理论更迭较快,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就目前来看,许多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业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脱节。

(二)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相较于国外金融高校来说,我国金融高校教师大多直接从师范院校到教师,缺乏实际的金融经历,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实践经验。此外,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金融高校教师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与实际金融工作脱节,许多高校缺乏激励机制,没有为教师创造深入金融企业调研的条件[1]。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拘泥于书本,选择的素材缺乏生动性,教学模式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活动基地难以发挥作用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都积极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来说也是如此,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虽然许多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比较完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实践基地往往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参与性不足,金融专业的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化严重,很难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为金融专业学生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的过程中,考虑到许多学生都不会真正留下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金融企业的核心工作,只是安排一些单调的“打杂式”工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新生厌烦,实践基地并没有发挥对金融专业创新人才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的特点,应当构建开放性的实践教育体系,实现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的延伸,实现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1、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平台。对于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来说,其开放性实验平台的建立主要包含四个层面:(1)基础实验:计算机基础实验、金融基础课程单向实验以及语言学习中心接受训练等;(2)模拟实训:主要指的在校内的金融专业模拟实训,例如银行业务仿真实训、证券投资业务仿真实训等[2];(3)创新性实验:学校自主建立自主创新实验平台,与金融相关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金融专业实习基地,为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岗位实习、创新专项实习等提供平台,例如长春财经学院每年大四学生就可以进入农业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度,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学生能够尽快熟悉银行的业务流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建设双师型队伍,学校积极聘请金融企业实务专家在校兼职任教,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传授先进的金融专业知识,此外,金融专业教师也可以在企业挂职锻炼,例如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以此来让教师了解到一线金融工作的相关流程,积累实践经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金融专业创新人才教育效果。

3、建立社会实践平台。首先,学校可以根据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以此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金融专业相关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结合金融专业课程进程进行专项的社会调查和专题调研,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趋势,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3]。

4、建立探究性科研活动平台。首先,建立学生科研项目,科研与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当对学生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科研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论文,结合教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建立学科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正确投资大赛、金融建模竞赛等,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主板正确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知识学科竞赛等,深化金融专业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效果。例如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就经常开展保险营销大赛、模拟故事大赛等竞赛,且“模拟股市竞赛”会被评委了江苏省十佳优秀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构建合作育人模式

1、合作建设研究平台。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以及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建设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4]。例如中山学院经贸学院就与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山市金融研究所、中山市经济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致力于解决金融行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仅深化了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效果,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创新人才育人模式的改革。为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粗创新能力,促进知识传授向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转变,学校应当积极改革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根据金融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建立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模式、以及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金融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深化创新人才教育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与人才就业的对接。

四、结论

第9篇

一、当前科技翻译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科技翻译工作在规模、范围、难度、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面临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首先,跨国公司常直接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其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涉及众多的当地公司,因此我国许多行业领域的公司都与跨国公司产生联系。因此,科技翻译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且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其次,随着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将大规模输出技术和资本,汉译外的工作量将迅速增长且更易发生问题。因此,科技翻译工作的专业难度增加。再次,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随之必然带来了西方价值观。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较大冲击和影响,科技翻译工作日益复杂化。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翻译产业,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科技翻译工作总体水平不高,高水准的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匮乏,低劣的翻译产品随处可见;2)缺乏能够胜任的师资,科技翻译急需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教学队伍;3)科技翻译服务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科技翻译体系的结构布局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社会对于科技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翻译在技术引进中“一字千金”的价值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简单技能,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就可以胜任。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升科技翻译人员的社会地位及建立科技翻译人员的激励机制;政府要重视对科技翻译工作的管理与扶持,将科技翻译归入经济范畴,加强科技翻译组织机构建设;大力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科技翻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建立科技翻译学科体系,重视科技翻译教学,加紧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二、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框架

随着我省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而与地方经济特色相匹配的、能够胜任这种沟通任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翻译人才严重不足。培养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成为相关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当务之急。将校企合作模式植入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翻译教学、构建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翻译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翻译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联盟。在行业管理方面,本联盟中的翻译协会应发挥指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商讨校企合作、翻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实习基地及兼职教师的资质认定等等,促进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进程。

1.校企合作教育模块的应用。河南高校与省科技情报所、翻译企业及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等合作,以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翻译硕士(MTI)专业教育的方向,把培养掌握传统优势及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以及电子、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专业技术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机构,初步拟定培养方案;2)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聘用特定专业领域的翻译专家,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3)MTI中心分设校企合作管理小组,以保证特色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4)遴选省内外知名翻译企业和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翻译实践;5)MTI中心与翻译企业共建网站及专业技术术语库,实现资源共享;6)设立翻译奖助金,资助翻译人才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企业公关形象。

2.企业/市场发展研究模块的应用。积极实施“立足地方发展需求,以教学孵化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发展战略[1]85,首先必须做实“研”,才能实现“学”和“产”的无缝对接。高校应当结合翻译教学和实践,与翻译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应用翻译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不仅充实了翻译教学理论,还可为翻译产业发展和市场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可研究内容如下:1)就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跟踪研究,积极探讨应用型翻译教学模式的效果;2)开展翻译教研项目合作研究,校企共同研究翻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翻译企业和译员的工作效率;3)围绕我省翻译企业管理、质量监控等开展研究,为增强翻译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翻译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在招生就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及实习基地等几大方面,该模式都凸显了紧贴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特色。

1.招生就业。MTI高校可以签约为有关企业和单位“订单式”培养翻译人才,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又节省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教学目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科技翻译人才模式的教学目标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描述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专业素养等素质,将培养翻译技术专家作为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是MTI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界精英和业界专家共同参与MTI课程设计,使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更适应市场需求,确保MTI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MTI教育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和职业素养教育等等。校企合作单位共拟可开设的MTI专业学位课程,主要有“技术写作与翻译”、“专业知识课”等。1)技术写作与翻译课程:技术写作不仅要传递原文技术信息,还要在翻译之后,根据受众需求和文本用途加以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写作概述、技术文本写作与翻译、文本编译与处理。本课程采用专利技术文本、科技论文、工程技术文本等编写翻译案例教材。由合作单位向学生提供翻译任务,其结果由教师和译文用户共同评价;2)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汉语阅读等,也包括凸显河南经济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特定行业知识,还包括科技翻译人才必须掌握的翻译项目管理及职业伦理等内容。该课程为选修课,其授课形式将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专家专题讲座”联合模式,即将专业知识与翻译知识相结合,这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又一特点。重视翻译实践,把学生带入企业或工作现场体认具体事物。拟定翻译实践融入本省特色大中型企业,如河南煤化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河南大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华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的翻译部门也是很好的翻译实习基地;

4.师资配置。翻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补充师资力量,使教学更贴近市场需求:在校内选拔专业课教师,把翻译和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与省内外院校合作并相互选择专业课教师;聘用翻译协会的学者、翻译企业或机构等的高翻、高管及技术专家等社会各界翻译专家为客座教师;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为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掌握最新的翻译技能及了解翻译行业动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