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0 10:16: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 文化思维 留学生教育 重要性 建议

目前,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汉文化教学主要集中在初中级语言及部分文化教学领域,但随着我国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突破语言学习进入汉文化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探寻中医药文化思维教育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作用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中医药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其辨证整体的观念深入人心,和谐的价值观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的选择更体现时代高速发展下的主体价值回归和人文主义精神。随着我国在世界各地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以来,还同时建立了不少中医药学院,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中医药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的认可,而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价值理念的中医药,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却由于现阶段的特殊情况,被冷落了。笔者认为,随着国际社会对汉语汉文化的热衷,中医药文化在对外留学生教学与育人问题上,应该早做切入,先行一步,将来才能游刃有余的促进语言沟通,尤其是思维的相交。

中医药文化作为“活化石”并不过时,其能存在数千年。离不开其内在的整体性、辩证性等主要固有特征;另外,其奉行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尊重个体性差异等;其思维模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渗透到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与当今中国社会普遍思维模式密切融合。因此,将中医药文化的各种特征、理念融入到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和汉文化推广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为:

一、 教学思想上:中医药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性思维,有利于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本身具备整体性和辩证性等思维特征,这种整体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系统性和关联系,如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的“四诊法”,即体现出医事中的医生和病人的相互性,病人病情特征的系统性,病人在医事中的参与性。“正气内存,邪气不干”则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异曲同工,揭示了内外因的本质关系。正是由于中医奉行的传统哲学、宇宙观、生命观的思维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讲求“和谐养生”,恒动变易;崇尚“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气一元论观念,才使得中医药文化不仅突出体现了其整体性,更体现出了鲜明辩证的思维特征。

将中医要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性思维用语对外国留学生的汉文化教学,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汉语汉文化教育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存异求同,以目的语及其文化精神为联系,建立整体性学习氛围,塑造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和道德伦理,从而,和谐共处。

二、 教学手段方面:中医药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主体差异,有利于教学相长。

中医药文化自诞生之初就奉行治病救人、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医家之道,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无论是医者对患者,还是师者对门徒,都有着强烈的人本价值选择特征。

近代以来教育模式奉行班级教学,客观上在一定程度对人本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造成了影响,来自于异质文化圈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在面对陌生文化时,班级教学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面的弊端就暴露的更加明显。而中医的古代教育奉行的是门徒制度,其暗含的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模式都与门徒制度息息相关,并且这种门徒制度并不仅仅局限在医药领域,这使得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众思维方式、道德伦理和行为模式都因此受到深刻影响。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虽然是小班教学但也难掩班级教学的一些弊端,来自于不同文化圈的留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程度不一,学习能力不齐等诸多影响教学目标达到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运用祖国医学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和针对教学;不仅如此,在言传身教中,还要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有效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与人的交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班级教学和针对性性教学的有效结合。

三、 教学目的方面:中医药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与中国社会普遍思维模式密切融合,关注中医药文化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汉语教学与对外文化推广紧密结合。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严谨,并得到了历代的不断延伸和丰富,是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形成的文化价值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有的共同的“我们感”,历史越悠久,这种“我们感”作为维系和沟通的纽带发挥的实际社会生活作用就越大。中华民族同样也具备这样典型的特征,并且尤其明显。作为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密切联系的中医药文化与思维,不仅仅表现在传承经验治病求人的医学领域,更多的是思维和观念方面已经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思维模式更是在社会生活屡见不鲜。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用语如“心宽体胖”“不露声色”“相生相克”“阳奉阴违”“骨肉相连”等无不体现着中医药的理论精神和思维模式。因此,汉语言的推广教育不应局限在语言教学的层面,有效地突破语言层面,进入文化思维模式层面,缩小思维模式上的差距和误差。才能更好帮助留学生活学活用,实效运用,更好地促进民族复兴和世界发展的结合,

针对中医药文化思维教育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汉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几点建议:

1.重视中医药基础文化和有关中医药成语的教学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高级汉语教学班适当的开设一些中医药的基础文化课程,针对中高级汉语教学班开始中医药成语教学课程,有助于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理念、人际关系、社会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解读能力。成语是中国文化最精辟的体现形式之一,学习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成语有助于提升学习中医药文化思维的效率。重视此点的目的是可有效的避免留学生能说话但不会说话,能听话但听不懂话,能生活但总冲突的尴尬与困境。

2.加强中医药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院校在汉语教学,尤其是中国思维价值观念教学与推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具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等其他教学资源优势,能集中发挥在这个方面的教学功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要想突破普遍的语言教学瓶颈而走向思维观念的纵深磨合阶段,离不开现代中医药院校的广泛而系统地参与。

3.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事业与中医药文化国粹推广方面有效结合。

第2篇

关键词:医院文化 企业发展 员工福利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中心点,是医院未来发展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和谐发展。当医院的整体发展达到某个阶段时,企业文化就是重新的竞争点和出发点,企业文化的管理与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可以说,未来的医院或者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纵观当今世界的主流企业,其企业文化也是数一数二的。

一、 医院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就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提出来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并被企业员工所遵守的精神文化,她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内涵,发展企业的方向和信念,并提出了企业发展的愿景。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发展和形成的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医院文化是指企业发展中那双看不见的手,是企业需要遵从的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指明灯。

二、 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无论是有序竞争还是无序竞争,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近年来,有关医院管理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评论和不良反应,同时医院也出现了重经济轻质量的现状,还有不少医护人员价值观有所偏差,思想滑坡,医疗水平有所下降,所以不得不把医院的管理问题从新放入到市场经济的刀锋上。众多专员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起到导向作用,能增强医院服务核心的凝聚力,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以为人民服务为思想指导。

医院文化建设主要从思想观念,行为组织上进行,思想观念包括医德、经营理念、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等,行为组织包括服务态度、行为规范、个人的专业技术,医行操守等。在如今的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医院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各大中型医院的重视,我在此仅从三个方面谈谈其重要性。

(一) 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职工的作用

1、医院文化建设有助于员工工作态度的改变。良好的文化建设可以给员工制造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化素养的养成可以使医院职工从文化上激励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同时良好的医院文化能使医院职工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医院治病救人的水平。

2、医院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医院职工的归属感。文化建设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员之间的团结,团结不仅仅是表面功夫,更应该做到精神层面上来,医院文化是医院制度持久而受人肯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良好的医院制度会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从根本上保证了医院职工的忠诚度。

3、医院文化建设可以提高职员的职业道德。当今社会很多人评论如今的医德败坏,群众对医疗机构的可信度越来越低。良好的医院文化所蕴含的良好精神品质可以大范围的提高医院职工的基本素质,重塑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刻提醒自己的职责,从而提高医院职工的服务水平。

(二) 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病人的影响性

1、医院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当病人了解到医院文化后,会更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增加医院病人接受治疗的安全感,良好的医院文化使病人对医院的技术和治疗流程的了解更加方便,增强病人对治疗的可控感,从而增强医院病人接受治疗的安全感。

2、医院文化建设保障了病人的权力和利益。医院文化同样也增强了医院病人缴纳费用的安全感,良好的医院文化减少了医院乱收费乱宰人的行为,并且收费流程也更透明化,从而增强医院病人缴纳费用的安全感。从长远来看,医院文化的建设最后必将与政策相结合,使得医保制度日趋完善,医院病人可以得到更加方便和优惠的医疗服务。

(三) 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未来发展的必要性

1、医院文化建设可以给医院带来更多收益

医院文化可以增加医院的潜在利益,带来许多客户。民间有许多私人诊所生意异常火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良好的医院形象,而这也是良好的医院文化的体现,对于医院也是亦然。首先医院文化会促进员工的效率和上进心,提高医院的服务品质,从而从技术层面使医院得到长足发展。其次,医院文化促进服务品质后将会促进医院的声誉发展,久而久之,医院的声誉和服务品质会成为医院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

2、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界发展中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如同生产某件物品的普遍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医院文化的建设趋势将导致整个医院界的散乱文化逐渐被良好的医院文化所代替,从而逐渐提高整个医院界的服务质量,也使病人对于医院的信任越来越肯定。

3、医院文化建设对社会风气发展的重要

企业文化会带动企业内部人员的风气,医院文化同样也可带动医院内部人员的良好风气。在制度化和规范化日趋明显的未来社会,各个行业的文化建设都会成为社会风气发展的重要一份子,医院的文化建设也同样重要。社会风气的形成,是我们遵从党的领导中作出的一大进步。

三、结语

医院文化建设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的一部分,是大中型医院前进和发展的指南针,她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医院文化建设无论是从职工发展,病人的利益还是医院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馨荣,邱昌斌.医院文化的亮点建设与个性品牌塑造[J].当代医学,2004

第3篇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重视,在大众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能够增进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还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上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舞蹈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联系研究,概述了舞蹈艺术的类型,并详细论述了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众文化;生活;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6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舞蹈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满足和丰富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舞蹈是人们通过肢体来表达言语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强且不受文字、民族、地域的限制,从古至今都受到大众的喜爱,遍及各地,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舞蹈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联系

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大众文化生活,多数舞蹈作品都是创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仔细观察后通过实践把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转化成舞蹈动作,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1]。如舞蹈《敦煌彩塑》,没有对英雄人物直接歌颂,也没有对崇高的思想进行赞美,而是借鉴了敦隍石窟里面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形象。创作者抓住了女性的端庄、温柔、安静、委婉,刻画出中国青春少女鲜活动人的群像,让人欣赏后无法忘怀。《敦煌彩塑》通过优美的音乐、舞蹈的姿势、造型以及与意境相融洽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以此激发大众的爱国情怀,激起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类型

1.自娱舞蹈

自娱舞蹈是大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创造的舞蹈,用舞蹈来宣泄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西方的“霹雳舞”,深受大众喜爱。霹雳舞在摇滚的音乐中扭动身体尽情舞蹈,动作粗犷而不缺细腻,野性中不乏潇洒,全身收放自如,在波澜起伏中飘飘逸逸。霹雳舞不仅表达了舞蹈人员冲动的内心,还解放了舞蹈人员的个性,所以大众在跳霹雳舞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疯狂。此外,霹雳舞打破舞蹈的传统风格,是当代年轻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现代霹雳舞又被称为街舞,更加大众化和自由化,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新元素,比如伴奏、音乐元素、混音、故事情节等,使舞蹈的表现更具有独特性,将个人表演和团队合作展现得更加完美。

2.教育舞蹈

教育舞蹈是指幼儿园、学校等对审美进行教育的舞蹈,用舞蹈课程来美化和陶怡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感情,培养人的礼仪习惯、团结友爱。教育舞蹈是提高大众素质,培养大众人品的舞蹈。

3.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大众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进行社会沟通的舞蹈,一般是指舞会中的交际舞。社交舞蹈也可以称为各民族的社交舞蹈,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大多少数民族都会在节日里一起舞蹈,社交舞蹈是年轻男女选择配偶的社交性活动。如苗族“芦笙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布依族“六月六”等节日中所进行的舞蹈活动[2]。

三、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1.舞蹈艺术是大众文化生活的先导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舞蹈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先导,例如三国时期的《白纻舞》、唐代的《惊鸿舞》等。而由于舞蹈又是来源于大众文化生活,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舞蹈,大众可以抒发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舞蹈艺术促进大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公共场合出现了许多文化活动,其中,舞蹈成为大众最为喜爱的一种,是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的关键。当前,集体舞蹈已成为了多数地区广场文化中的开场舞,能让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人与人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广场舞已遍布整个中国,在大众文化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掀起高峰。

3.舞蹈艺术是对大众文化生活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舞蹈,由于地域差异,同类型的歌舞因民族的不同导致演绎风格不同,演绎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舞蹈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在传承古老的演绎形式并吸收当代的精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而在舞蹈传承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不管形式怎样改变,内涵始终不变,这就是舞蹈艺术对大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3]。

4.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

在我国的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受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的喜爱。小朋友柔韧性好比较喜欢芭蕾舞;青年人喜欢快节奏的街舞,可以释放生活压力;而老年人大多喜欢健美操、扭秧歌这类舒缓的舞蹈。人们都因为长期坚持舞蹈训练,使压力得到释放,身体得到锻炼,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总之,在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使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舞蹈艺术在大众文化生活中不断普及和推广,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相互沟通,拉近彼此关系。舞蹈在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推动了社会建设,提升了大众文化生活水平。此外,还能通过舞蹈增进地区之间、少数民族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社会的团结。

参考文献:

第4篇

1.改正不良习惯,做一名中职文明好学生,塑文明校园风尚

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接受教育的第一堂课程。幼儿园开始的学生最尊敬老师。早上入园,要说“老师早”,下午离园,要说“老师再见”。在幼儿园生活时学生以帮老师做事为荣,老师在学生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但随着学生进入小学、中学、中职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便随着学历的升高而降低。追溯起来,便是我国传统的“唯有读书高”的教育体制长期对人们的影响。让学生和家长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最重要的,讲文明、懂礼貌变成了一件琐事、小事,不值一提。我们现代社会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除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具备一定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方面的整体素质,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讲文明、懂礼貌这样的琐事、小事也在校园文化礼仪教育中重要起来。尊敬老师,塑一颗感恩的心;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体现校园礼仪,让学生在心中重新树立起“做一个好学生”的思想。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学习教育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且还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产生熏陶、渗透和影响’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其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要塑造文明校园风尚,就要体现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能催人奋进;好的教风才能引导和租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好的学风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纠正“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做一个好孩子,提倡家庭礼仪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他(她)们出世起,就是家庭中的核心,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吃、穿都要最好,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各方面的要求。甚至于有的孩子在读完大学后仍不愿意出来工作,让父母来养我,在社会上形成“啃老族”。我们中职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要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做父母的好孩子。通过最近几年流行的日流、韩剧,我们看到韩国人在家中非常注重家庭礼仪。对年长者敬语,不顶撞父母、行为要遵从年长者的意愿。这些现象在韩国在司空见惯,而在我们自视“文明古国”的家庭中却少见为怪,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礼”的本质是诚,是关心人、体贴人。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首先从身边的人做起,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家人。美国国会于1972年正式规定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父亲节,而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在这一天,儿女们都要尽可能的赶回家中为父母欢度节日,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并在全国推行“公民教育”;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由此可见,礼仪教育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应该开辟出多种教育途径。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才能有效地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3.反对损人利己行己,做一个好公民,构建和谐社会

第5篇

一、传统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锤炼中,通过各种民族文化的撞击之后所呈现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这是包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理想、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内容的文化表现,这些具有区域特点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影响和制约人们日常行为和生活的一种力量,甚至可以影响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期间,逐渐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代代相传的保留了下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本应该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反应冷淡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当代大学生缺少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修养、人文素质,缺乏足够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这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漏洞,长此以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璀璨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可以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中医、汉语、武术、饮食等,其中每一种类都有让人可以引以为豪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形式。比如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圣人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再比如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一直流存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足以让当代大学生为之自豪。自豪之余,爱国主义精神也得以加强。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从最早的儒家思想中便倡导通过礼仪等人文“学问”的学习、熏陶、教化,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使人成为君子、贤人、圣人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这对于新一代肩负着民族兴盛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抵制盲目崇洋、自强自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源于‘道’,中国的艺术观就是道德观。中国艺术教育也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提升是艺术教育的最终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说法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总体情况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渗透到大学校园,这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些大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道德的认同感不高,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還有些大学生重物质而轻情谊,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得自私自利、缺乏信任而得不到认同感,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将自己处于一种孤独、封闭的精神状态,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大学生之间发生命案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不得不说是道德教育的悲哀。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帮助大学生们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健全人格的良好途径,而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诗书礼仪无不彰显着“德行”二字。在以往我们日常所学的古文中,随处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字句。这些爱国忧患意识、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对唤起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愿意主动承担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文化中還有很多艺术形式对道德标准十分明确、一目了然。比如戏剧,对剧中人物的善恶分明细化到了脸谱上。白色脸谱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红色脸谱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黑色脸谱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在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中,道德标准已悄然深入人心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道德义务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每个人想要实现其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就必须履行其道德义务。在履行这种义务的时候,需要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健康人格的完善上又得到了一次升华。所以热爱和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完善健全自身人格教育。

三、传统文化能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创新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教育自1996年11月在全国高等院校艺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口号后,已经推行了20多年。艺术教育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却总有些不得其法,不知从何入手。其实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点。传统文化对于创新来说,似乎是“旧”的东西,但“旧”的东西运用得好,就会有好的“新”东西。首先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先让大学生对传统“旧”东西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彻底的了解;然后在“旧”东西的基础上把原本的形式打破;最后展示出来的就是“新”东西。

比如新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现已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昆曲传承到现在也就是昆剧。青春版的《牡丹亭》里的演员都是新生代年轻的演员,从年龄上来说更加贴近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白先勇先生改编的版本有青春靓丽的演员、歌剧化的音乐,加上新鲜的舞台设计以及传统考究的服饰,让整个古老的剧种散发出新的活力。他所启用的演员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就是因为他想让年轻的一辈真正感受到传统的魅力,真正热爱这份传统文化的事业。正是他用这种时尚的包装使古老的昆剧“潮”了起来,也真的“火”了。2006年白先勇带着他的《牡丹亭》在美国加州进行了12场的巡演,传统戏曲能在国外如此大规模的演出且场场爆满,创造了我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创新给“旧”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大学生在课堂上多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同样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一,要树立科学的艺术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社会政治稳定、功能协调、价值统合。由于价值取向的这种倾斜,中国教育中的个人目标受到了忽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应该是新世纪人的发展的主旋律,因而和谐发展也就成为当前教育的主导价值观。第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环境。中国的大学课堂,不乏严肃、死气沉沉之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连大脑都没放松,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只有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积极思考,与老师互动,形成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笔者在一次学生课后作业中,要求他们自己搜集并准备民族歌曲的表演。笔者先给大家表演了一首四川民歌后,同学们开始活跃了。有的同学在表演中把民族歌曲加入了新鲜的Rap节奏和动作,打破了民族歌曲中传统的歌唱方法,用通俗流行的唱法来演绎,不仅给民族歌曲赋予了新的活力,而且還学习到了多个民族的歌曲。有些同学甚至将歌曲改编成音乐小品,几个人凑成了一个新的组合来演绎作品。在这次作业中,让大家看到了连他们自己平时都看不到的另一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课后反应很热烈,希望多一些了解传统文化和自己创新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還展示了其他各种能力,在操作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传统文化的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一,高校艺术教育应得到足够重视。作为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人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一味注重就业率,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对基础艺术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我国专业的艺术人才无论从数量上還是质量上都還欠缺。因此在基础艺术教育的层面应提高认识,加强基础艺术教育。高校应增强师资队伍,提高对艺术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团队,在培养师资的同时也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增加艺术教师的数量,要能应对本校的艺术教育任务。在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传统文化曾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优良品质对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第二,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形成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例外。”传统文化永恒的只是它所包容的文化范畴,而它的内容则由于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历史地发生了变化。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时代的特征,要尊重历史、不能割裂历史或不结合国情来看问题。并不是某一个时代的传统文化都是精华,同样也不会都是糟粕。“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学术文化造成了大面积的溃败,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步步异化、西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定量化……完全失却了用本土的自己的文字语言去表达。”在这段话应该注意,一方面在高呼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已大振兴并已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时候,另一方面也要防备不会因多元化文化的进入而被冲垮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应注重区域化特点,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传统艺术教育。中国幅员辽阔,地区跨度较大,因此全面、统一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不现实。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地方高校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是先天性的优质资源,乡土文化、民情风俗、传统艺术等都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高校,运用地域化优势,使用地域化艺术特色进行艺术教育,从对地域化的艺术热爱提升到素质教育的各个层面。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根据地域化特点,增加本地特色艺术形式。比如西安的高校所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多种特色的民间艺术,如秦腔、陕北民歌、皮影戏、凤翔泥塑、农民画、秧歌等等,可以通过对西安民间艺术的学习,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民歌、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好奇和兴趣。让他们感受这黄土地上绚丽多彩的民歌歌词、曲调之美,在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热情的同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让他们从热爱西安的传统文化到热爱这个城市,进而愿意为西安的城市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让传统民族文化在这种本土化的学习中永久传承。

第6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有一次,我和一名英国小伙伴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她觉得我像“Summer”。我比较疑惑,在询问过她之后,我发现我们对于夏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我的意识里,夏天是很热的,因此在中文的书籍中,我们常能看到“骄阳似火”这类词语用以形容夏天。但是在英国人的意识中,夏季温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气温同中国的春天一样。因此,她称我为“Summer”是因为我给他一种美丽、温馨和可爱的感觉。我由此联想到,英国和中国两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在翻译中又存在哪些文化差异呢?我们又如何应对呢?

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文化中,也是基本的构成部分,但地位又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是让两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进行交流的手段,不仅是不同文化间情感交流的介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人认为翻译主要是一系列语言转换的过程,其实,其中包含着两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承担着传播两国文化的责任,因此,在翻译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时,有必要充分掌握英美的文化内涵,才能进行精准的翻译,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地域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所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的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比如说,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面,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借……的东风”,意思就是与好事相伴,吹东风就代表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

但是在英语中,刚好与汉语相反。英国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暖宜人。因此,我们在翻译英国雪莱的《西风颂》“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y behind”时,可以翻译为“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东风则代表着刺骨和寒冷,比如对《biting east winds》的翻译,就为刺骨东风。我们可以看到,风在不同的语句中被翻译为西风或者是东风,而不是统一被翻译为“风”。因此,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才能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将真正的意义翻译出来。

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的思维特征的反映,也是不同表达方式的反映。

西方人擅长抽象思维,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则文中常常含有意义丰富的抽象名词。比如,对“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的翻译,就是“痴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还不是一副最赏心悦目的画吗?”在这句英文中,“Love”和“Beauty”是两个意义很丰富的抽象词语,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被翻译为“爱向美丽下跪求婚”。而中国人喜欢具体,因此大多数词语都有它所代表的意象。

四、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是文化的沉淀,但是在翻译中厚重而不同的历史则是一个难题。在英语中,大多数典故来自于罗马、希腊神话或《圣经》,并且带有风格别致的民族色彩。比如英语中的“paint the lily”,在翻译中变成了“画蛇添足”。这是因为翻译者考虑到了这句话的文化背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是高贵美丽的象征,这在《圣经》中的天使报喜图中就有表现。所以,在百合花上涂抹就是对原来洁净素雅的破坏,明显是多此一举。在汉语中,“画蛇添足”就是用以表达为本身就没有脚的蛇画上脚,显得多此一举。因此,对英语的翻译还要考虑到其历史典故的来源和背景,才能表达出传神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五、翻译中应对英美文化差异的策略

考虑到中西文化多个方面上的差异,作为我们英语学习者在平时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不仅要加强对汉语的语法结构、句式的学习,还要加强与英语的语言结构、语言体系、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思维方式,并将其巧妙运用到翻译工作中。

除此之外,应该多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在翻译历史文化典故时产生清晰的方向。不能机械的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进行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比如在翻译英语的典故时,可以借用等值的典故,也就是说,当两者在意义和风格上比较相似时,可以采取汉语的习惯。比如将“walls have ears”.翻译为“隔墙有耳”。但是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当时这个语境下的情感色彩。

总之,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因此文化和翻译有密切的联系。而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在价值标准、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存在着特定的文化气息。这为两种语言的互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日常翻译中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翻译中所发生的信息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引言

1.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上一堂书法课,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是我国古今教育的要科之一。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重视对书法的教学。

一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解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并通过解释一些汉字的渊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8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 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仗着它来推进。”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处时代的发展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形态必然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各自的语言。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同一概念和物体在人们头脑中所反映出的意思有同有异,各种语言的原型表达方式也就千差万别,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同样要引起重视。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中国人对英语词中有关狗的词语会感到大惑不解:如“gay dog”(快乐的人)、“lucky dog”(幸运儿)、“old dog”(老手)、“top dog”(胜利者),这些都是褒义用法。而在汉语中则出现一连串贬义的词组:“走狗”、“落水狗”、“哈巴狗”、“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语言反映文化,汉民族的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这方面有多大的差距。又如,爱斯基摩人长年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对雪有强烈的感知,所以他们对雪的称呼有一百多种,形成其独特的雪文化。阿拉伯人称呼骆驼的词据说也有一二百种。这一切都说明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这里的文化教学指交际文化,或称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众所周知,学习外语的目的是:更好地与国际交流及沟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定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对听、说能力注意不够,面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实际运用更未引起重视。

如我们中学生从一年级就学会“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这类句子。不过这些句子用在什么时间、场合,却也大有讲究。有例可证:有一位从美国来重庆教英语的女教师,听到附近大学有一个英语角,便兴冲冲去观光一番,回来有人问她观感如何,她面带不悦之色回答说:我好像去了一次海关或警察局,因为他们老是问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你有几个孩子?”“你丈夫是干什么的?”“你在中国挣多少钱?”这些问话在语法上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所不愿为他人所知道的私事,这触及他们的禁忌,违反了他们的交际规则。

这些也说明这一问题:只懂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不然有时交际就难以进行。一般说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错误比之于文化错误,后者性质应该更为严重。

三、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

1.培养文化意识,加强文化对比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复习中始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较英语国家与本民族文化的异同,主要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做客、告别、道谢、赞扬、谦虚、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道谢”,汉语里亲朋好友之间是不大习惯用“谢谢”一词的,如果用了,反而觉得更别扭、更生分、有距离。但在英语里,不管对谁,也不论年龄大小,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习惯用“Thank you”,不用则显得这个人没有礼貌和教养。

2.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

现行教材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英语语言知识复习的同时,我们应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如在遇见“Christmas”这一词时,教师还应向学生更进一步地介绍与它相关的文化知识。西方人信仰上帝,以上帝的儿子Jesus Christ的诞辰日作为新纪元的开始,圣诞节就是为了庆贺他的诞生而设立的,如“the Bible”(圣经)、“go to church”(做礼拜)、“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Christmas card”(圣诞卡)、“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及“Easter”(复活节)等,还可把《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放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一下西方盛大宗教节日的气氛。这种将西方文化自然导入教学内容中的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异国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直观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全身心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教师可根据所教课文的内容,准备一些涉及相关文化的影片、录像、图片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片段,如购物、问候、旅游等,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增进了对英语国家各方面文化习俗的了解。这样通过声音、画面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产生强烈的刺激,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容易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重视课外培养

学习和掌握外语文化仅仅靠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远远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充实自己。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文报刊杂志和各个历史时期英美文学的代表作,并促进他们在阅读时留心去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高考中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还在于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非言语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如可邀请一些中外专家和学者或曾经留学、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使学生从中更多地了解英语文化,培养对其的敏感性。鼓励学生多与英美人士交流。

总之,忽视了交际文化,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所以,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交际文化教学以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付丽芳.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报告[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4).

[2]曾利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第9篇

一、化学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在化学教学中,我常启发、调动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期盼学生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渴望学生能互相交流、合作探讨、互帮互学。但这种期望往往被学生沉默不语、随声附和、低头躲避,这充分反映出当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薄弱。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的内心便产生了失望。我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此类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不会提问

学生经常把碰到的问题当拦路虎,以解决问题为最大快事,而很少从生活实际或学习中自己提出疑惑。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问题是教师、专家或教材上给的,自己的任务就是解决它们,很少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意识开始的。

2.不敢提问

我国中小学生有了疑惑而不问的情况也很普遍。学生内心的疑问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在解题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学生要么顾不上把内心的疑问提出来,要么潜意识地认为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要么对向别人请教问题心存疑虑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把问题压在心底而不是明确提出来。

3.提问水平不高

我国学生即使有时会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但提出的大多是呈现型问题,而很少是发现型或创造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指向学科领域,常常是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解决途径

1.转变教师的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现在的学生了解知识的渠道很多,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有时也是很正常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给教师说,想与教师说,要与教师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启发诱导为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答案。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日益被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日趋严重的现象,绝大多数与化学有关。化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知识点,紧密结合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其治理预防的措施,让学生深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用一些与化学现象有关的成语,这样既可以恰当的引入题目,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在讲“燃烧与灭火”时引入“釜底抽薪”等,由此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来理解灭火。

3.建立积极的课堂评价体系

学生个体间是有差异的,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害羞”“怕说错了”等畏惧心理,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给以鼓励,逐步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使其从“我怕说”,逐步走向“我要说”。有的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很有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多用一些期待的鼓励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