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6: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媒体技术学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79-05
一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数字化多媒体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日益攀升,逐步进入繁荣时期P。由此,社会急需兼具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等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与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些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更新快、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等诸多特点,因此如何教好该类课程以增强学生设计与开发能力已成为当前师生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
本文在分析该类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以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为案例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究并总结了基于项目的技术类课程学习方法,并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改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二 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的特点
1、技术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数字媒体开发和制作软件,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设计、制作数字视音频节目和多媒体作品是基本要求。而根据知识的分类,技术的理论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技术的实践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或者说是隐性知识,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导向和技术类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一般包含理论与实验两个部分,其中实验课程的比例往往占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技术类课程在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同时,更加倾向于实践。
2、技术类课程更新速度较快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知识大爆炸,带来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技术。因此,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可能的情况是,前后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是同样的课程,却是不同的软件,比如用于制作网站的软件可以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或Macromedia Dreamweaver。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也需要形成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终身学习的心态。对于学生来说,某一类技术课的学习更大意义上是作为一类技术的入门课。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能够快速掌握类似软件,或者同一系列的软件。也就是说,具备举一反三的技术学习能力。
3、技术类课程注重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国内学者杨成指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并具备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数字媒体创作能力。由此,我们不妨用下图(图1)表示技术类课程中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学生的艺术修养在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沉淀积累,内化为一种技术素养,并能够在学生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学生需要艺术知识便利行业交流,增强自身的技术优势。而艺术的更深层次学习需要学生实际参加工作自身的领会。因此,技术类课程秉承一种以技术为先导、艺术为提升,注重两者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三 项目学习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组成,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软件知识,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合作完成一个优秀的网站作品。这样的一种学习需求决定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的适宜性,同时我们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整体感知、异质分组、选定项目、制订计划、作品创作、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七个环节(见图2)。
(1)整体感知
教师在指导学生正式开始作项目之前,需要让学生获得对课程的整体感知。
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生经过了专业基础课程的修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设计能力、审美能力、软件学习能力等基础。但是,学生对于动态网站的相关基础知识,如编程语言、数据库、开发软件等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进行基础知识和概要框架的讲解,尤其是需要结合开发实例进行分析。如老师常常借用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得学生对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明晰自己要做什么,会用到哪些知识,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同时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2)异质分组与选定项目
在学生获得对课程的整体感知后,需要进行分组和选项目两个过程,并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并行的,学生可以在选定项目的同时寻找兴趣相投的同伴结为一组。
在分组方面,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自由组合意愿,又要适时地给予建议,以保证兴趣与异质的共存性。异质分组指的是一个小组中既有擅长代码编写的程序员,又有设计能力较好的美工师,这样可以为后续的分工合作奠定基础。此外,可能的情况是,教师在跟进某个小组创作的过程中,及时监督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针对分组不适合现象,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在选定项目方面,我们以浙江省多媒体大赛和全国文科计算机大赛等学生竞赛为依托,引导学生选定其中某个主题,形成项目。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选择的盲目性,也更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数字媒体技术被认为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传播、存储的一种信息媒体技术,它主要包括文字、图形、音频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从而使得传播的内容以及形式更为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分发和存储的一种数字化过程。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联系性。在进行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许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实践课程和相应的提升能力环节,但是,对于这些增强实践能力的各个环节,很难找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各自为政,从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践环节当中存在的混乱性,在这种环节的教育教学当中,很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每个课程的安排和设定都会受到总学时的限制,而这种现实往往导致难以较为全面地对数字媒体技术这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目进行学习和探讨,因此,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其实践的目标相对模糊,往往被动地进行这项活动,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同时,由于实践灵活性不够充足,通常会在理论课结束的同时实践课程也就相应结束,这种教学课程的安排则很难将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系统而有效的结合,从而也会丧失学生对于这方面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数字媒体技术实践课程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现代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属于一门具有交叉性、知识覆盖面较广的现代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以理论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很难适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这种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专业课程,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大多以操作技能为主,学生更需要对课程进行集中安排,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而在传统教学当中,却很难做到这点。
三、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方法
1.课程安排上要符合数字媒体韵基本特点。对于数字媒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言,首先要符合数字媒体技术学科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其次要符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重点内容,我们要牢牢掌握这点,才能够更好地对实践教学进行实施和建设。作为一个具有动态发展的重要学科,学生需要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反复训练和求证,逐渐经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在课程安排当中要具有系统性与紧密性联系,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2.要具有创新型的发展原则。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培养的重要话题。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组建,关系到整个专业实践教学最终的效果以及目标,同时也直接影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当在教育教学当中不断贯彻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3.以人为本,构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对于数字媒体这样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应当在教学上突破单一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育过程当中尝试更多方面的培养。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构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应依据学生的发展个性、个人能力以及兴趣和喜好,构建丰富的教学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有效进行。[本文转自wWw.dYLw.nEt 教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手工劳作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这对我们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革。
1多媒体教学比之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数字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由于数字多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及表现丰富而生动了起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完善。通常人们将计算机俗称电脑,简言之即它是人脑的延伸,它的活动范畴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再造。而优于人脑的是它的记忆能力、储存空间、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都是人脑所不能及的。90年代出现的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再集中控制,快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信息,同时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这样便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一般以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在纸张上练习的方式无法方便灵活地修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直接、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的教学效果。在艺术院校,多媒体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着满桌的颜料、笔和稿纸不停地画了改,改了再从新来过那么折腾的习惯了。只要在电脑桌前,动一动鼠标,平面的广告、标志、设计方案、服装样稿、画稿样式、二维动画等均跃然纸上;三维的室内效果图、栩栩如生的造型、卡通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等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还可以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殊动画特技,给电影带来特殊的效果等。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快速的生成、便于修改、复制、拼接等优势正部分的逐渐取代过去传统的颜料和笔的功效。
数字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优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而视觉、听觉是人们是接收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多媒体将储存的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对学生产生强度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如果没有集中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要求所有的课程均使用电子教案,也即所谓的课件。老师基本上和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上传到老师的网址或邮箱,马上可以获得老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设想。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介入,既可以是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在艺术院校,艺术欣赏课或讲座过去需要去图书馆查找图片,翻拍成反转片由助教利用幻灯机播放,教授在一边讲解;音乐需要去资料室准备磁带或唱片,再利用机器播放,要准备的东西一大堆,不但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讲解,音响效果也不尽如意。现在利用光盘的大容量,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直接播放,图片的解说一目了然,还可以在强调部分制作动画以引人注目,学生也可以拷贝回去慢慢消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网,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对话,根据自己的水平直接点播,以最直接、最省力、最快的速度吸取全世界的尖端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其优势决定它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的强大优势及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教育系统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已经走入了校园,并逐步构成多媒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授课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将授课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的电子文件,称为课件,在上课时播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相比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高更快地传递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等。传统的教学中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等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也无法通过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数字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事物,使学生看到在运动、发展、变化的事物。学生可以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艺术院校的三大基础课程:解剖、透视、构成,属于美术―设计类本科生为主的基础训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课目,反复练习。需耗费大量课时讲解解剖、透视、构成三大环节的基础性知识,学生还不易理解。在视觉艺术高等教学课程中,解决造型的基本训练的课程,在日本叫“观察”,在欧洲叫“写生”,在中国还叫“素描”,目的都是要训练学生对物体的状态有准确的分析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人体写生是素描高级阶段必须包括的课程,以往解决人体解剖问题,只能依靠少数标本和医用图片进行,这些教具不但无法供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人体结构,而且无法据此做出个别或组合的深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人体结构、肌肉组织、骨骼分配等,随意地进行拆分组合等演示给学生观看,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样对于建筑物体/抽象符号重要环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以多媒体的动画图形声音解说及文字著作结合演示的形式,采取直观教学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局限性,具有节约资金、课时,易懂易学,利于普及、实施等优点。
透视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而使学习者厌烦,因为透视知识仅靠文字和图表无法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从建筑和室内外陈设品的三维图例出发,根据透视教学的通常规律进行摄影线路的动画安排和相关物体的重复比较、组合,使学习者能以最快的方式、最方便的途经理解艺术设计类所需的透视知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安排各种形式的课程练习。
构成课程的练习内容,中外院校现行的标准和目的差距较大。对于先进“构成”课程的内容,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一系列二维、三维的抽象化符号间的比较图形,供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组合的研究,以最快捷地方式掌握基本的构成知识。还可以任意做各种不同类型、课目的构成方面的课程练习,对物体的抽象“形式感”涵义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表达训练,理解并掌握对特定平面和空间内特定范围的处理能力。
数字媒体在艺术类基础教学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解剖:从人体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出人体的所有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进行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个体或组合的展示,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认识素描人体写生中最不易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而原来的艺术类解剖教学基本依赖于少数低质量的实物标本和书面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 透视:从建筑空间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成能全视角表达的一系列个体或组合物体,来展示最基本的透视概念,并设置多种课程练习。以最直观的视觉形式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原来教学方式中非常难于表达的透视学基本知识。
③ 构成:从平面和立体物像处理的视觉范围入手,制作出一系列单元物表对比图像,来充分展示特定画面或空间内彼此状态对比的诸多构成元素:粗糙与光滑的肌理构成处理,明快与阴暗的光影构成处理,点、线、面的状态构成处理,激烈与平和的情绪构成处理,主体与陪衬的聚散构成处理等等,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视觉艺术中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3数字媒体教学目标和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原来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代要求综合性的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要求从意识、品质、知识、能力等多方位考虑。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决定了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需从实际出发,对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多方均须进行适当、系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培养为主线提高整体素养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训练;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全面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数字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打破原有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字媒体教学学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堂上课件设计的效果。课件的生成主要有教学分析、教学设计、编写脚本、素材准备、课件的生成、测试与打包六个步骤。好的课件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数字化技术 桂西北 少数民族民歌教学 地方高校
桂西北,顾名思义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一带的地理区域,其范围包括以百色、河池、柳州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各地级县市与乡镇,在省级边界上毗邻云南、贵州、湖南三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桂西北地处我国南疆,该地区山清水秀、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素有“歌海”的美誉;同时它又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有多达12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该地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文明灿烂而多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唱,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形成了边劳作边歌唱的生活习惯,以此抒感、自娱自乐、颐养身心。这种“歌不离口、活不离手”的生产生活方式祖祖辈辈延续下来,也造就了桂西北地区丰富多姿的民歌文化,如壮族民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民歌、瑶族民歌,以及京族、苗族、回族民歌等。其中有些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这些民歌是广西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是我国民歌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也是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出来、并代代传唱下来的宝贵财富。
一、地方高校教学中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代替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传统文化艺术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这一古老的艺术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与传承危机。一方面,作为民歌传播主体的年轻人,更加热衷于动感十足的现代流行音乐,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本土音乐文化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传统民歌已经赶不上新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随着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得到改善,男女交友恋爱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使民歌整体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往各地兴盛的民歌演唱活动也在逐渐萎缩。
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强调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在《通知》的指引下,一些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相继在原有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试行本土音乐文化特色教育,创办特色声乐教育体系,探索一条与少数民族民歌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之路。这些地方高校采取了有效、可行的有力措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河池学院作为地处桂西北的一所地方高校,是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基地,担负着传播与发展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河池学院艺术学系一直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发展教育的根基,以弘扬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为教育方向,树立民族教学观念,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己任,全力以赴地为促进地方发展做贡献;创建具有自身优势的少数民族特色课程教育体系,集中力量创办民族特色教学,走特色发展之路。面对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也在不断创新与改变、实践与探索。尤其在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河池学院作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创建体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优势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基本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多媒体数字化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既为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极大地提高了声乐演唱教学质量。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声乐教学中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储存量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欣赏桂西北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歌艺术,从而对其产生兴趣,对于提高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具有图、文、声、像一体化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单调、枯燥的问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歌演唱提供了方便、适用、快捷、声像一体化的全方位教学环境,这必然会对声乐演唱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是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保证。学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广西少数民族民歌调查问卷》可以了解到,当今大学生对计算机音乐多媒体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少数民族民歌的教学研究,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教师应对多媒体教学化技术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其特性和操作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歌声乐教学。
三、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集信息存储、课件制作、语音处理、图像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并通过技术将信息转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以方便使用者进行编辑、存储、控制与检索等。由于优点众多,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多种功能,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魅力,并对其表现手段和演唱风格做细致地了解与研究分析,大大丰富了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的内容,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并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录音录像功能,可以使学生客观地感受和评价自己的歌唱表演,有助于提高民歌教学的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多媒体的演示使教学的层次感清晰,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实施多方面的互动。
(二)增加了民歌教学的互动性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训练,学生可以现场进行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模拟。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计算机及时汇总信息并反馈,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民歌演唱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共同完成基本训练,完成了教学上的基本互动。
还有一种互动被称为协奏互动模式,主要是由教师操作多媒体技术进行控制。如教师可以通过MIDI踏板控制音乐的播放时间,根据计算机反馈的信息灵活调整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上的互动可以更深入,例如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一边听,学生的实时演唱,根据学生的演唱所发出的音色、音量、音高、音准、语言等的准确程度,一边作出自己的反馈内容,以及改进的措施。在这些互动中充分的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为今后的表演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多媒体技术带动课堂模拟互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走进教学中,计算机音乐作品也在大量的涌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改编少数民族音乐的热情。师生在多媒体的教学氛围中如身临其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可以看见自己的表演、听见自己的声音,以便调整自己的表演与演唱,及时纠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突出,课堂氛围令人兴奋。
(四)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
声乐教师作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操作者,要了解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并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结构特点来制作教学课件。如果不了解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也就无法在教学中与多媒体产生内在特质互动,那么多媒体技术在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也就不可能很好的实施。
四、结语
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教学中创声乐课程的特色教学,使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声乐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优化教学结构,以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全面的视听感受,丰富他们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了解,实现视、听、学全方位、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音乐工作者,有责任去研究、传播、继承和发扬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以达到推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艺术发展的目的。因此,地方高校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办学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JGA212;2014年广西高校科研资助课题,课题编号:YB2014332。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农学冠.桂北瑶歌的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技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 03-0092-01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Art Design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Li Xin
(Liaoning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 Shenyang110164,China)
Abstract: Digital media art major is aimed to culture professional designers with higher art accomplishment and skillful ability to use computer for digital media creatio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requirement of art 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the duty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detail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exploring a way to culture skillful professional designers.
Keywords:Digital art;Innovation skills;Higher education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概述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地进行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数字技术介入艺术领域,为我们勾画出又一幅更新更美的艺术图景,数字媒体艺术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0”和“l”是数字时代的基本代码,正是这两个简单的数字,经过不同方式、不同序列的组合,打造出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的数字艺术世界。
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蔓延开来,几乎进入所有与视听媒介相关的领域。从好莱坞的数字电影特技到家庭中的高清晰度杜比音响电视,从计算机网络游戏到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数字媒体艺术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崭新的艺术领域。
二、数字媒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为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保证传媒类人才培养质量,组建了“数字媒体教研室”,构建了文学、工学、管理学三类学科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形成了数字媒体专业的综合教育特色和优势。
(一)构建多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是国家根据数字传媒文化、科技迅猛发展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在近年来设置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专业,专业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为了体现这一专业特点和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将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三个专业的教学实验室进行了整合,在共同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大目标下,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验与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了多学科融合的跨专业、跨领域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发挥了文、工、管各自学科的优势,增强了专业的交融与互补性。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进入数字媒体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子中心和实践子中心,进行不同阶段和层面的学习,培养了实验与实践能力,增进了专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二)形成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快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和功能,学校在“数字媒体教研室”的结构体系中,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两个层面和两个阶段,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贯通、相连的新构架和育人新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培养方案的教学进度进入中心学习,首先进入第一层面和第一阶段的实验中心,在各功能实验室学习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应用技术等。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作品在策划、管理、技术水平和艺术形式等方面上均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特点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集数字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有关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艺术原理、创作规律,还得掌握数字媒体行业发展的各种动态,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力和创新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和不怕输,不怕吃苦的顽强精神。
(一)更加贴近人类观念的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系统能够处理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适合人类交换信息的媒体多样化特性。多媒体的实质不仅在于多种媒体的表现,而且在于媒体的可重复使用和相互转换。
(二)趋于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在数字媒体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必须得能进行实时的通讯和交换。这种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使反馈简单,一目了然。不同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随时改变。
(三)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艺术,这为它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和便捷,尤其是数字艺术无与伦比的可复制性,在艺术传播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理念;数字媒体开发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81-02
一、背景
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2015年,有学者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74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调查问卷显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①各大院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很欠缺。②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1]诸如应用网络开展合作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例如我校艺术类具有33年办学历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网络化、大数据的今天,上述问题一样存在。软硬件设施滞后,教师不能有效地在课堂获取更多的资源,缺少信息化的平台,教师缺乏教育理念。此外,2015年教育部教职成[2015]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中提出:“通过3年时间,力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上述原因,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另一方面,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介绍了面向信息化教学、融合教学理念、满足数字媒体专业需求的数字媒体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开发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二、开发中心的功能分析
功能决定了开发中心的设备及数量,该中心的定位是满足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毕业作品展示。首先分析该专业的课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面向影视传媒、婚纱摄影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及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网站规划与创作、视频短片的创作及交互作品的创作等核心技能,从事数字多媒体素材制作、互联网多媒体应用及网页网站编辑、互动多媒体产品开发、微视频创作、数字多媒体建筑效果图设计与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该专业核心课程分析所需教学设备及对应设计需求如表1所示。
三、面向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即如何促进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融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2]本案例突出的是信息化课堂如何体现,即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获取教学资源、展示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育理念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本案例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①网络化是课堂信息化环境的首要条件。首先,教师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更方便、快捷。如PPt上需要视频资源,以往的做法是下载在本地文件夹做链接,现在只需要保障网络畅通、选好网络资源、做个链接就可以,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其次,师生传送资源更加便捷,在制作动画作品、交互作品时需要大量的素材,最简单的传送方式是在确保网络畅通情况下,教师机设置FTP服务,长期提供下载服务,也可以作为资源中心的一部分。最后,网络化也是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通过局域网软件能够随时切换到学生屏幕,学生随时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给大家演示,也可以作为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最终陈述,尤其对高职实训课程结束时的作品点评更加有效,以往实训课程结束,学生直接交作品给教师,教师课后查看作品,给出相应的分数,现在改进考核机制,采用形成性和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拼接屏同时显示多个作品,对比更明显,找出差距,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更加方便。为此,所有工作站铺设网线到位,为便于扩展,天花板设有3个华为无线AP设备。②教学内容展示更加直观,教职成[2015]9号提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基于此,该中心设有拼接屏、无线投影、大屏触摸一体机,以上设备都具有高清的分辨率,能够更好地展现动画作品、景观作品、微视频的细节,通过信号矩阵,随时切换教师、学生的信号源,可以多屏显示,也可以分屏显示,教学内容更直观。
四、教学理念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教占比太大,有的时候一些实践课程,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没有提问,没有互动,学生做学生的,教师讲自己的,带来的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基本没听,或有的想听也没跟上,干脆也不听。尤其是当前高职学生入学率极高、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生受外来信息的干扰更为明显,玩手机现象普遍。因此,要加强互动,让学生彻底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开发中心的布局打破以往横向多排的布局,采用纵向多列的布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更方便,学生也可以面对面交流,可以双向看屏幕。
2.开展互助学习法的教学策略
竞争学习法突出学习者对个体的责任性,而合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3]它更强调学生间的彼此依赖性和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体的责任、平等的参与性、相互交流是其显著特征。由于组内成员固定且每个成员在活动中常常担任不同的角色或使命,因此在采取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依赖,以共同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任何一个人的得失都将影响到团队的利益,而团队的整体表现最终也将反过来作为评估个体的唯一尺度。正因为有了这种约束,合作学习法能够确保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主体性、参与性再次充分体现。在本案例中,构建讨论区用于合作学习法的开展。
五、开发中心布局结构
根据功能需求配置设备、面向信息化和教学的理念决定了开发中心的布局。据此设计了布局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该中心功能上满足网络编辑、交互设计、微视频创作,是个多功能的工作室,分两端的教学内容展示区、设计区、教师工作区、学生讨论区,教师在此中心充分利用有线、无线网络,使用信号矩阵切换多个信号,灵活地开展教学,在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信息化环境更加健全,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基于江苏省7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70-73.
关键词:拼贴艺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教学方法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影像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人惊艳的数字特效,到2009年制作成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观看的电影《阿凡达》,一切都在说明数字影像这一领域飞速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第一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系争相设立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每年为电视台、动画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用人单位输送大批量的毕业生。纵观这些开设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高校的教学计划,不难发现,均把设计基础设定为该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命名方式各有不同,如:二维/三维设计基础、二维/三维构成设计等。但基本的教学内容构架均由传统的三大构成搭建而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该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photoshop软件等相关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造型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基本的造型能力,培养他们一种形式敏感和结构语言的能力,为将来制作出具有美感的数字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笔者通过调查得知,国内大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大都照搬传统设计专业,这就影响了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视觉的艺术,还是影视的艺术,这区别于传统的设计专业。另一方面,由于招生考试的方式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他们大都具备较强的电脑操作能力,但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该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势在必行。
二、拼贴艺术应用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应与本专业相结合。在目前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影像技术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训练课题与传播媒介相结合,设计出跨媒体、综合的课题训练方式,为提高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开拓一个新的思路。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把拼贴艺术作为训练项目引入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拼贴是指把照片、新闻剪报或其他薄的材料裱糊在绘有细节的画布上,它是一种绘画上的技巧。毕加索和波拉克的综合立体派绘画便综合利用了拼贴这一艺术形式。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可利用素材如糊墙纸、绳子、布头、文字等直接搬进画面。利用多种造型手段,综合地处理、从各个侧面重新构成主题,创造一种形式化的符号系统,用来阐释绘画结构及意义,成为20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新媒材的介入,产生了新的视觉效果和新的象征途径,这无形中扩大了架上绘画的表现领域。而当代数字媒体艺术更是处处体现着这一艺术精神。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一具有综合训练能力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开设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色彩感知能力、构图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和艺术修养。而将拼贴艺术训练融入设计基础教学课堂是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的。
三、拼贴艺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未来的数字媒体创作者对于创造力的需要丝毫不亚于艺术家,创造力也是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形式的教育与训练。而拼贴艺术的训练则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因为拼贴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
(1)拼贴的创作过程是全新的创作。拼贴的素材来源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有图片有文字信息的杂志、画报,也可以是质感不同、色彩各异的自然材料、人工物品材料。不同的素材会给创作者带来全新的灵感和启发,不同的组合又会有新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因为拼贴创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造力,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可复制、参考的对象。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候。
(2)拼贴创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而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不同材质、色彩的素材做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素材进行选取、分解、重组,加工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因此,拼贴的创作过程就是对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拼贴创作中的灵感是形象思维中爆发的灵感。这种灵感就是一种创造力,它的产生是在长期努力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量的累积。在设计基础课程中,拼贴训练不只做一次,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命题,可以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训练。
2.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似乎是最难以琢磨和培养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应用到拼贴艺术训练的具体环节就是素材的选取。
以画报为例,以往我们看画报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里面的信息。在拼贴创作时,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处理画报的内容。不管是色块、图案、摄影还是文字,当这些元素离开它原本的环境和背景,就会产生独立的含义。这就要求创作者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这些元素的本质特征。
针对画面中的色块,需要创作者着重注意色彩,如果面积足够大,还可以通过剪刀和刻刀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造型;针对画面中的图案,需要创作者去感知它的风格,进行联想;针对摄影作品这样的素材,因为它取材真实,造型能力强,可用来准确传达信息;还有文字,它们是最直观的视觉元素,既可以作为图形的视觉元素丰富画面,又能用来点明主题。
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对各种素材的敏锐观察能力。他们通过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作为创作所用的元素,对其重新组合,赋予素材新的意义。
3.通过拼贴训练培养学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
在拼贴创作的命题创作训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这可以反映出每个人对题目的思考和理解。有时也采用教师规定部分元素,主题由学生确定的方法,这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的思考和关注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未来的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应该是有头脑、有思考的独立品格的人,有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具备生产信息的能力。
能够使用图形和符号等视觉元素进行信息传播一直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点,体现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选取恰当的构成形式和应用形式进行创作,再通过视觉流程的概念检验主次信息的传达,这些都能提高学生信息传播的能力。
4.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色彩对数字媒体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传递情感的有力武器。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拼贴训练,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成素材的色彩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是强烈对比的效果,还是近似色的效果?是严肃的政治海报的黑红对比,还是儿童世界的色彩缤纷?色彩是最直观、最容易出效果的因素,所以要通过更多的色彩搭配训练,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5.通过拼贴训练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
构图不仅会对画面元素的安排起作用,同时还决定了整个画面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尤为重要。是结构紧凑、主题突出,或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还是充满张力、稀疏平淡,这些都是由构图决定的。构图是研究画面和其中形态配置的相互关系的。构图的实质是研究场际关系。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
拼贴创作一开始,就会产生构图问题。这个元素放在什么位置,它在整个画面内容中占据什么样的重要性。在学生创作的初期,最常见的就是整个画面都被占据得很满,没有重点。此时,就需要通过在设计基础课上学到的构图知识来指导实践了,多练习几次就会有所提高。
6.通过拼贴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同样是拼贴艺术中的经典作品,西方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勃拉克的综合立体主义作品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的剪贴画风格差异巨大。因此通过拼贴创作进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探索,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如下图所示,这幅广告作品,选用具象素材,内容极其丰富,有矛盾和强烈反差的图形进入画面,使作品幽默、怪诞,热闹非凡,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论文摘要: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给教学领域带来新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繁杂、分散、查询不便等一系列繁琐问题。本文利用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 3. 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来构建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实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高效管理。
一、引言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则是教学环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由于教学资源分散和结构性匾乏,教师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教学所需资源,直接导致教师备课时间大幅增多,使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信息化进程。因此,组织和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重心,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重点。面对现有的天量无序资源,只有充分应用信息处理、知识管理等现代化技术才可能使教师能在较少时间内找到合适资源,为其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本体方法论和本体软件protege3.3.1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定义属性、注释、限定条件和建立关系等方面的应用,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OWL语言的本体,旨在为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高效管理做出有益探索。
二、本体定义和相关构建工具
(一)本体的概念
“本体”最早出现于哲学领域,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描述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后来引入计算机界,人们便赋予它新的含义。从1991年Neches等提出的“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外延的规则”。此后,本体的概念逐渐深入知识工程界,并且和早先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众多定义中,被广大学者接受,在界内影响力最大的是Gruber于1993年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一个明确的规格说明”。
(二)本体的描述语言和构建工具
关于本体的描述语言有很多种,目前开发的本体语言主要是基于一阶逻辑和描述逻辑语言,以一阶逻辑语言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研究室开发的Ontolingua; Cyc系统的描述语言CycL;基于一阶谓词的高级编程语言Loom等。另外,基于Web的本体描述语言有马里兰大学开发的简单HTML本体扩展语言SHOE,美国SAR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开发的XOL,欧洲IST项目On-To-Knowledge开发的OIL } DARPA定义的本体描述语言DAML+OIL} W3C公布的Web本体语言推荐标准OWL等。
目前常用的本体创建和开发工具有以下几种: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开发的Ontoligua;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设计的Ontosaurus;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发的WebODE;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Protege;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应用信息学和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所开发的KAON等。其中protege使用最为简便,且其源代码开放,模块划分清晰,提供API接口,扩展性强,方便用户学习和使用。用户可以在其工具站点—protege.stanford.edu/,免费下载最新版本、插件和相关文档资料,所以本文创建本体采用了Protege3.3.1。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的建构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分类标准
针对目前教育资源的复杂多样性,为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层次分类不清和属性标注混乱,教育部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其中对教育资源的媒体素材进行了分类。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根据规范现分五大类: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因此,其后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中基本以上述五类为依据。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构建过程
1.概念及关系的确定
笔者从媒体类型、学科、适用对象、媒体格式、使用语言和存放位置将多媒体教学资源类划为六大类。①媒体类型被《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分为五类,笔者在这五类下又划分出多个子类,如“文本”包含子类“人物说明”“教材文本”“教案”“历史资料”“习题”等。②学科类的划分参照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③适用对象类依据年级划分,包含“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其他”。④媒体格式按照媒体类型具体编排,包括“文本格式”“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⑤语言类指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如英语、汉语等。⑥存放位置:考虑到添加多媒体资源各个属性后,资源所在的具置于之后也是重要的概念,因此位置类也作为重要概念列入。
2.定义属性
根据属性标注选定的内容,此次本体构建中教育资源属性标注分为两个部分:①采用LOM模型必须元数据中的内容;②另一部采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针对各类教育资源的特点而开发的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内容。
首先,必选元数据内容具体如下:(1)标识,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标号,在系统中应该唯一;(2)描述,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内容的文本描述;(3)关键字,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关键字;(4)语种,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使用语言”属性,连接语言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5)创建者,记录是谁创建了该资源;(6)创建时间,记录创建资源的具体时间;(7)格式,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技术上的数据类型,具体有“所用格式”属性连接格式类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8)大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字节大小,如果经过压缩,指未压缩时的大小;(9)位置,描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物理位置,具体有“所处位置”属性位置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0)持续时间,是指连续运行多媒体教学资源需要的时间;(I1)使用者,指使用该资源的主要用户,最重要的优先列出,具体有“适用对象”属性对象下的个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实例;(12)难度,指学习者学习该资源的难易程度的界定,在此将难度分为非常简单、简单、中等、困难和非常困难五类;(13)评注,指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使用方面评论的内容;(14)文献资料,对具体某个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补充,为学习者提供更多资源。
其次,分类扩展集中的属性按照素材类型分为不同又具有各自类型特色的属性,在此不再赘述。
3.添加实例
实例是本体领域中最精确、最小的概念,是实现本体最终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之前所有步骤,包括类的定义、属性的确立等,已经让本体初步成形;而实例的添加能使本体更充实饱满,也可以逐步建立领域知识框架。因此,在添加实例前要挑选和记录准确的个体,添加时,选择适当类别进行添加。以下简要描述如何对各类进行实例添加。
(1)媒体类型类的实例添加:按照自顶向下原则,先根据实例类型,纳入具体分类中,再根据主要内容进行更细的划分。如描述美国克林顿总统的视频,先归入“视频”类,界定出这个资源为人物描述,则再添入视频下的人物类。
(2)学科类的实例添加:学科下添加时可参考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具体不再赘述。
(3)对象类的实例添加:多媒体教学资源的适用对象分类在本文中已经确定,各年级的名称作为实例归入相应类下,如本科一年级作为实例添加到本科阶段类中,其他类中先不添加实例,可在之后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添加子类。
(4)媒体格式类的实例添加:媒体格式包含的五个子类具体明晰,如:video/rmvb, image/gif,audio/midi等等,仅需填入对应类中即可。
(5)语言类的实例添加:语言类的实例为资源使用的语种,如汉语、英语、法语等,直接添入对应语言类下即可。
(6)位置类的实例添加:位置类实例依据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储空间的名称添加。
添加完实例后,多媒体教学资源本体库就初步完成了。在使用这个本体过程中,使用者通过对该本体定义属性、添加实例等不断对本体进行修改、扩展、完善,这是本体构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本体优化步骤。笔者使用protege 3.3.1编辑后的多媒体
教学资源本体主界面如图to
4.本体检索
本体构建完成后,利用protege3.3.1自带的插件Queries可以实现多重语义检索。在Queries插件中,可以利用类的名称、属性和属性的约束条件等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查询。Queries插件提供的多条件限制使资源检索更为精确:查询结果必须符合多个限定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或者每一个才会呈现出来,这种检索方式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大便捷。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1
近年来,贵州财经大学致力于教学范式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工科信息类专业中,“多媒体技术”一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显得更加有意义。
1 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
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加强人类的交流,方便人类的交际。如果学生本人是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业,或者是在极少与外界交流的条件下完成学业,很难想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创造力地为人类的交流和交际作出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受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依然十分落后。仅靠老师绞尽脑汁生硬的启发,难以改变学生一如既往地“沉默”,教学练习活动不能顺利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很难开展。
因此,在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探讨合作学习的适应性条件和情景,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上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为主体的互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或“分享学习”。简言之,合作学习就是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彼此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所关注与研究的课题。合作学习包括如下理论依据。
2.1 认知建构理论
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建构的特殊性,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特殊的方式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本教学改革将适时调用这四大要素,让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及智慧上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与意义的建构。
2.2 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研究结果表明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共同体”成员“荣辱与共”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坦,2002:56)。在合作学习状态下,学习者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通过相对真实环境的交流开展学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组内活动学习者心理压力小,焦虑低,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彼此信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荣誉感与个体责任感,确立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学习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学习自主性的转变。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专业动机一直被看作是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及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识不清,或者由于招生时录取为专业调剂而对专业方向不了解,相对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动机并不显著,让位于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技能证书的动机。
正是由于专业动机的缺失给本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切入点。
3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学范式转变和教学内容再组织
“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及受益者”。这是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在“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变化。
3.1 教学范式的转变
教学范式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由“一言堂”转变为“大合唱”。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传递给了学生,放大了几十倍。
3.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行为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从命令、考试的主导者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助手。师生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3 教学内容的再组织
这是本次教学改革中最为艰巨的一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同时又要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组织,把知识点按难易和先后次序重新排列,提供一份学习路线图。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越线,这时候教学不能一味地把学生拉回来,而是要对学生越线的动机和行为进行评估,对越线的后果进行说明,由学生自行判断是否回到教师原先的设计路线图。如果学生愿意选择自己的路线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共同配合走出一条新的路线图。这样经过验证,一门课可以出现若干种路线图,而且都是行得通的。这对下一轮的教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 教学改革的成果和不足
4.1 课堂氛围空前高涨,师生、生生互动改善
本次课程教学改革最为显著的效果是消除了课堂教学的“沉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合作学习模式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形成课堂上的生生互动。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协作环境,有利于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